(十三)
我們繼續來學習這部《妙法蓮華經》,也就是《法華玄義》,作為我們學習的教材。上節課我們講到這個十如是、十法,又講到這個眾生法、佛法、還有心法,三法,三法之妙。今天我們應該是講到這個佛界十法。【佛界十法者。皆約中道分別也】。中道就是中道佛性,佛性就是中道,中道也就是佛性。【淨名雲】,淨名就是《淨名經》云。【一切眾生皆菩提相。不可復得。此即緣因,為佛相】。這裡是講的十如是,也就是十法。如是相,第一個如是,是如是相。它就引《淨名經》裡面一句話,一切眾生本來就是菩提相,不可復得。就是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你說成佛,實際上這句話本身我們說,成佛成佛,眾生本來就是佛,他的本性就是佛,你到哪裡成佛去呀。說成佛的話實際上就是說,咱們雖然有佛性,但是呢佛性因為種種煩惱被掩蓋了,然後呢重新再恢復我們原有的佛性而已。並不是說從外面得來一個新的佛性,自己本身就有,但是一直沒有發明出來。所以說他是從這個角度去說,本來就是菩提相,你從哪裡再去得一個菩提相呢,【此即緣因為佛相】。
第二是如是性,我們看。【性以據內者。智願猶在不失。智即了因為佛性】。我們說的性,性是從內而說的。外在是相,內在就是性。【智願猶在不失】,雖然是凡夫,但是眾生這個智和願一直都在,他永遠也不會失去。這個從智慧方面來說,智就是了因。眾生本來也有如來智慧德相,眾生的智慧也是不可思議的,這就是指了因佛性。所以你看我們這裡一個是什麼呢?一個是智,智是代表般若。前面是菩提。所以咱們成佛來說兩大要素:一個是般若智慧,一個是菩提心。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但是你不發菩提心,你沒有證得自己原有的這個智慧、這個般若的話,你是沒辦法成佛的。所以這裡面就對應的一個是了因佛性,一個是緣因佛性。那大家就記住,般若智慧對應的是什麼佛性呢?了因佛性;菩提對應的是什麼呢?是緣因佛性。
【自性清淨心。即是正因為佛體】。你看這裡說到性,後面又說到體。本來眾生具備的這個自性的清淨心也就是什麼呢?正因佛性,它本身是諸佛之體。當然這個正因佛性需要前面什麼呢?了因佛性和緣因佛性的成就。也就是說眾生本來這個自性清淨心跟佛的這個體、跟佛性、佛的本體是一樣的,但是怎麼你才能證得這個佛體呢?就需要前面這個緣因佛性和了因佛性,共同的合成吧算是輔助,你才能成就這個佛體。所以說我們經常講的佛性,天台宗講有三因佛性,當然實際上都是從經典裡面出來的。正因佛性,佛有正因佛性,眾生有正因佛性,這個佛性永遠不會失去的。但是佛呢,了因佛性和緣因佛性已經跟正因佛性合為一體了,所以他成就佛了。而眾生呢不一定具備。了因佛性就是什麼時候知道自己有這個佛性,就是佛跟眾生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你聽聞佛經,聽到佛語,你了知了本有的正因佛性,這就開始屬於什麼呢?了因佛性的開始。然後知道自己有佛性,那我就得發願成佛唄,就要發菩提心。當然發菩提心之後就需要什麼呢?修種種行。這些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通通都算是緣因佛性。你怎麼能夠成就自己的這個正因佛性,需要這些緣因和了因來幫助。
【此即三軌也】。當然這裡又說三軌,以前講過這個三軌啊,十種三法嘛,這三軌是其中的一個總稱。大家還記得三軌是哪三軌嗎?真性軌、觀照軌、資成軌。真性,真正的性,就是指我們的佛性,就相當於這邊的正因佛性。觀照軌相當於什麼呢?哪個佛性啊?了因佛性。觀照用什麼觀照,用智慧來觀照。資成,靠這些其他的六度萬行,靠菩提心來資助來成就,這就相當於什麼呢?緣因佛性。所以天台宗很有意思,把這些東西講來講去,反正都不離這些基本的要素。甚至佛法僧三寶你也可以跟這個三種法對應起來,以前也都講過。比如說佛寶對應的是什麼佛性呢?佛寶對應的不是正因佛性哦,是了因佛性,佛者覺也,覺悟就代表智慧。法寶代表的是正因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個佛性就是法性,所以法寶反而代表的是正因佛性。僧寶代表的是什麼呢?緣因佛性,就相當於資成軌。所以這個東西都有對(應)的,很有意思,如果不講的話,有些東西我們不容易明瞭,一講之後呢,確實就是這麼回事。
好我們再看,力,下面是力。【初發菩提心。超二乘上。名為力】。就是說你屬於圓教的菩薩,剛剛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即使你還沒有開始修行,但是你這個菩提心一發,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已經超出其他的二乘之上。你不管是三藏教的二乘也好,通教的二乘也好,你都比他們強。他甚至都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證得緣覺果了,那他也不如你,你是初發心的一個菩薩,你還屬於凡夫位,你還沒有證得果位,你就已經比他強。當然你現在暫時位置你好像覺得不如他,我是凡夫他是聖人,但是很快你就能超越他,你的加速度太快了。他速度慢,他裹步不前,他沒發菩提心啊。二乘人他容易沉著於自己小小的聲聞果位,他很難再往上前進了,而你是大踏步地向前。大踏步都算慢了,應該是火箭直接推上去。這就是你的力。
下面作。【四弘誓願要期也】。你看,以四弘誓願來幫助自己,成就自己的種種作用。你要所作的就是,以四弘誓願,來作為自己修行的一個主體的內容吧。自己自行也好,一個是化他也好,都不離開這些東西。【因即智慧莊嚴也。緣即福德莊嚴也】,都包含在這裡頭了。比如說智慧莊嚴,這個智慧莊嚴就跟般若相對應。福德莊嚴就相當於緣,就跟這個緣因佛性它又相對應。一個又是了因佛性,一個又是緣因佛性,講來講去就是這兩點。福慧增長嘛,我們經常講福慧增長。福德莊嚴,智慧莊嚴,就是了因佛性跟緣因佛性。因為你正因佛性本來就有的,永遠都不會失去的。
【果即一念相應。大覺朗然。無上菩提為習果也。報即大般涅槃。果果斷德。禪定三昧。一切具足。即報果也】。因緣果報,什麼時候你修行到什麼突然一念相應,與自己的佛性相應了,那你自己的這種大覺就是佛性,突然一下就開朗了,就發明自己的佛性,當然這裡的朗然的話,並不是說全部的發明,突然一下,就透出一絲亮光來了。就是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有這一分法身,你就足夠了,就代表這個是果的開始。當然,上面還會不斷地往上推進。所以說,無上菩提為習果也。以這個一念,作為開始,下面就是一念又會接一念,一念接一念,這個念念它就不會間斷了,你會不斷地往上提升。
報,既然你證得了這個無上菩提,證得了佛性了,就能得到涅槃之報。常樂我淨,大般涅槃,涅槃四德。隨著你的菩提在增長,那你的涅槃的這個功德也在增長。你證得佛性越多,與佛性相對應的這種功德也就越來越大,這就屬於報,屬於斷德。這裡果果斷德,斷什麼?斷煩惱。前面是什麼?菩提是智慧,智慧是什麼?是智德,這裡是斷德。你有智慧,才能什麼呢,斷除煩惱;你斷除了煩惱,才能遠離生死;遠離了生死,你才能什麼呢?得到解脫;得到解脫,才能自在快樂,常樂我淨。所有的東西都在這裡頭,所以說,它都是一連貫的東西,是吧。你不斷煩惱,你怎麼出生死啊?是吧。你不出生死,怎麼證得這個聖果?沒有聖果,你怎麼可能自在呀,當然,用什麼斷煩惱?智慧才能斷煩惱。所以說,禪定三昧那都是自然而然的,都會有了,一切具足,即報果也。這裡說的是什麼?佛界的十如是。
下面我們再看,【本末等者】。前面說了九個了,還有一個本末究竟等。我們看本末等者是什麼呢?【即相性三諦。與究竟三諦不異。故言等也】。這是什麼,如是相,如是性,一直到如是因緣果報,每一個如是,每一個法之中都有三諦,我們說的空、假、中三諦,這個前面九種法的三諦,跟最後第十個如是,究竟等這個三諦,它沒有任何的差別。【故言等也。空諦等者。元初眾生如。乃至佛如。皆等也】。前面我們講了這個十如是有三種轉法,分別對應三諦。把如放在最後,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最終本末究竟等如。它是什麼呢?講的是什麼諦呀?空諦。為什麼說空諦平等呢?從開始這個眾生如乃至到最後佛如,都是平等。所以經典裡面說,眾生如,佛如,一如無二如。眾生如跟佛如,眾生性跟佛性,本來就是完全一樣的,就是一個性,沒有兩個性。所以叫一如無二如。完全都是平等的,完全都是一樣的,這是從性上去講,從體上去講。
那麼,俗諦,俗諦也是等。【俗諦等者。眾生未發心。佛記當作佛。佛既已成佛。說佛本生事。即是初後相在。假等也】。眾生沒有發心,還沒有發菩提心的時候,還沒發心修行的時候,佛就已經給他授記當做佛。當然,佛說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以成佛,這也算是一種授記。但是這個跟你真正發菩提心授記,還不是完全一回事。就是說,你可以都具備成佛的這種能力,但是什麼時候你才是真正把這種能力給展現出來呢?你得發菩提心。等到你一發菩提心了,這個時候,佛給你授記,那你就有時間性了。那時候你可能,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有可能成佛,什麼時候成佛?搞不清楚。等你突然發了菩提心之後,佛就可以給你計算時間了。你有個時間表了,知道嗎。根據你發菩提心的這種殊勝、這種功德,包括你前面修行的這些資糧,他就大概能夠給你找個時間,不是說大概應該很精確了,佛應該很精確了。什麼時候,什麼時候你就可以成佛了,就能成佛了。第一次就能授記了。等到你修到一定的程度,他還會一次一次給你授記。
【佛既已成佛。說佛本生事】。佛雖然已經成了佛,但是佛呢,也不僅僅是說自己成佛時候的事情,有本生、有本事。本生事就是本生和本事。以前祖師說話就容易簡單,本生事。一看,有時候看不明白。我們講十二部經嘛,裡面就有本生,有本事,是其中的兩部。本生講的是什麼呢?是講成佛時候的事。已經成佛啦,成佛這一生的事。比如釋迦牟尼佛,他在娑婆世界成佛,他是講他這一輩子成佛的這個過程,包括成佛時候度眾生的這些事,屬於本生。本事是什麼呢?沒有成佛之前,佛在因地的時候,他的種種因緣,這屬於本事。所以,我們大概把它總結一下,一個是因地,一個是果地。因地的話,就是本事。果地的話,就是本生。大概可以這麼做個分類,大家就很清楚。當然不僅僅有時候是講自己的事情,也可能講其他的佛,還甚至講其他的菩薩,也可能啊。比如經常說的,原來釋迦佛沒有成佛之前,在修菩薩行的時候,在因地的時候,做菩薩的時候,怎麼修忍辱的,怎麼持戒的,怎麼度眾生的,那這屬於什麼呢?屬於本事。
【即是初後相在。假等也。】這是什麼呢?眾生沒有發心就已經即已成佛,佛已經成佛了,也說本生本事,這就佛與眾生一個是初,初是什麼呢?眾生。後是佛。相互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叫相在。眾生中有佛,佛中也有眾生。所以這是屬於假等。應該眾生本來跟佛是不平等的,眾生有眾生法界,佛有佛法界,而這裡竟然說眾生法界跟佛法界,在這個假,也就是俗諦上也是平等的。
但是說到這個平等的話我們就怎麼去理解?雖然你是眾生,但是佛也會給你授記成佛。雖然你是佛,但是你在因地的時候也在度化眾生,你也是眾生之一。當然你哪怕是在果地的時候你也是眾生之一。為什麼呢?你還得繼續發願度眾生啊,你還得示現十方啊,變現跟眾生一樣的,同事、利行、佈施、愛語,你不都是跟眾生一樣嘛,打成一片嘛。不是說我成了佛,我天天都是以佛的形象出現,極其高大上是吧,跟眾生都沒辦法真正地打成一片,那眾生很難接近你。
你可以以佛的形象出現,那是跟你成佛有因緣的這些眾生才能見到你。他能修到一定的境界,或者已經往生到淨土了,或者他已經證入聖果了,他有這個福德因緣才能見到你。那不是所有的眾生,實際上絕大多數的眾生都不可能見到佛的。那你得以什麼面貌出現呢?以眾生的面貌去出現。是不是?菩薩不就更好一點嗎?菩薩我們就比較容易有這個親近感,有親和感。你要是聲聞緣覺,但是聲聞緣覺他心又不大,不太願意接觸眾生,懶得搭理你們這些人。你要是其他的六道眾生,大家就覺得更好了,你暗地裡是佛,你沒必要表明身份,肯定也不會表明身份的,你這一表明身份把別人嚇一跳,眾生肯定不會認同,你就是跟我們一樣普普通通的人,跟我們同類,是吧,我們就願意相信你。
確實你又比我們做得更優秀,讓我們覺得佩服你,被你所感動,被你所影響,那就好度了。實際上所有的眾生主要就是靠這個方法度出來的。一步一步往上度,就是從小學到中學,最後大學畢業,到研究生。你沒有前面入幼兒園,小學都不讀,你說突然我就升中學了,不可能的。所以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現在大家你看以後都得成佛,大眾之中我們所有的大眾,你看,以後都是未來之佛,是不是,所以說眾生中有佛吧。但是我們不知哪些眾生是佛,就搞不清楚。也許佛已經在這裡示現了,就化作我們其中的一兩個人或者怎麼樣的,他已經是佛但我們看不出來,他跟我們看著就是普通眾生啊。當然我們開個玩笑,我們可能還不一定有這個福報呢,哪怕是佛變現的眾生,我們都不一定有這個福報能夠接觸他,能夠得到他的善因緣的幫助,但不管,他肯定會有。佛也不會閑著知道嗎,天天在淨土啥事不幹就等眾生來,你往生我才度你,你不往生我不管你。那是阿彌陀佛是這樣是吧,釋迦牟尼佛可不就到我們娑婆世界裡來了嗎?當然我們不能說阿彌陀佛你看他就不來,在那裡等我們。實際上阿彌陀佛還有其他的願力呢,他也在其他的方面,其他的世界他肯定也會有變現的,所以我們就想想,假也等。
所以天台宗講這些東西啊,他就是從這個差別裡面看到平等的一面。實際上看到平等的一面,他是從整個這個大的這個方向、這個角度去看問題,你不要看一點點小的差別,或者暫時的一種差別,畢竟是沒有差別的。大家明白是什麼意思吧?大家畢竟都能成佛,你不要看你們現在是眾生,你們將來都是佛。你們將來成了佛之後,你還得繼續回到眾生界裡面去度眾生。就是說我們在一切眾生法,一切這個假法俗諦上,我們也具有這種能力,你可以到地獄去,你可以到三善道去,你可以到四聖法界去,所有的這些不同的眾生身份,凡聖身份的轉化,你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當然你墮落了不要太努力啊,那個不用努力,你要往上走那就得努力了。
就是說你是個全能的演員,說得不好聽一點,你能擔當任何的角色,雖然你現在可能能力還不是那麼強,有些角色可能還演不了,或者說演不好,但是你必須要相信,你只要一直演下去,你就能突破自己,能夠勝任所有的角色,所以說這就是假等。那你為什麼能夠演呢?【中等者。凡聖皆實相也。】本來你就是佛嘛,你具有無窮的不可思議的這種能力的,當然你現在是眾生,你也具有很大的能力。當然這個實相的話,實際上就是前面這個空和假的一種平等,就算是中。這個平等的話就是我們說的不二吧。你說它是空嗎?你說它是假嗎?實際上非假亦非空。你就不能用空和假去代表了,僅僅說到這個假,僅僅說到這個空,還不足以去表達我們對實相、對於佛性的一種把握,沒法表達,真正的佛性是無法表達的,真如實相。我們只是從這個性、從這個相,一個方面、兩個方面去剖析它,剖析清楚當然對我們成長會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到後面的話這些已經不足夠了,所以我們這裡有個中諦。【中等者。凡聖皆實相也】,就是不可思議,不可說,就是一切盡在不言中,但是實際上什麼東西都已經說清楚了。
好,下面。【就佛界。亦九亦十】。你看,就是十如是裡面又可以說是有九如是,也可以說是有十如是。【通途為語】,就是一般地來說,【從地地皆有萬行福德為因。無明為緣。習果報果。分得十法。無不具足】。每一地每一地都有自己的萬行福德作為因,同時又有無明作為緣,有自己的習果,也有自己的報果,就是屬於因緣果報,分得十法,無不具足,這裡為什麼說無明為緣呢?大家想一想,即使你證入初地,乃至甚至到十地,你雖然破了很多的無明,但是你還有無明沒有破盡,還有無明沒有破盡啊,所以說你這個無明還在其中起作用。你破一分無明只是少了一分而已,後面還剩好多分呢是吧,然後你的無明越來越少越來越少,但是它一直還在起作用。【此經云。得無量無漏】,就是《法華經》說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法王法中。久修梵行。始於今日。得其果報。又云。久修業所得】。就是大家從初發心,一直到證果,這都是一步一步往上推進的,久修梵行,最終才能得到清淨的果報。【大經云。我今所獻食。願得無上報】,當然這個無上報就是指最終究竟成佛,當然究竟成佛之前有很多的階位,有很多的過程。《仁王經》裡面說,【三賢十聖住果報】,三賢位,十聖位,三賢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聖是什麼?十地。就是菩薩的四十個階位,都是住於果報之中,但是這個果報是一層一層往上遞進的,果報是越來越大,到最終才成佛。
【攝大乘雲。因緣生死。有後生死。皆是分論果報。果報即是生滅】。這是引的《攝大乘論》裡面一句話,說的因緣生死、有後生死。說的這個生死實際上就是生滅。這實際上是指的什麼呢?圓教證入這個果地的菩薩,他雖然已經證果了,但是還有生滅在。只要他沒有究竟成佛,他這個生滅一直還有,只是越來越少,越來越少,越來越少,這皆是分論果報。從不同的階位去分別討論他不同的果報,有果報本身就是生死。那我們經常就說那麼究竟成佛,有沒有果報呢?這裡面他就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有些說是沒有報的,因為有果報就有生死啊,知道吧,沒有報。
我們再看,下面可能會說到。【何者。無明分盡。是故論滅。真明轉盛。是故言生】。他說為什麼會有生滅呢,有生死呢?無明一分一分地斷盡了,一分一分地少了,這不是無明就滅掉了嗎?無明這個煩惱一分一分地把它破掉了,那不就滅嗎?滅無明嗎?真明轉盛,就是自己的佛性真明越來越光明,越來越熾盛了,佛性越來越亮了,這就是生,一分一分的佛性得以顯現這就是生,無明滅這就是滅,所以為什麼叫有生滅呢?等你什麼時候無明都滅盡了,這個真性已經到達了最明亮的時候,就沒必要再破無明,、再證得什麼東西了。因為無所證了、也無所破了,這個時候才是叫什麼呢?叫無生無滅。
下面說,【又殘無明在。是故言生】。雖然前面破了無明,但是還剩餘很多其他的無明沒有破啊,這個是不是生啊?無明還在,就是生。【一分惑除。是故言滅】。你看,也是光從無明這個角度,滅掉的無明叫做滅,還存在的無明繼續還在,這叫做生。為什麼?有這個無明煩惱在,那你是不是還得起妄心妄念啊?這個心還會在動,心還會起無明的。這個無明它還會在後面支配你,知道嗎?支配你去產生種種生滅的念,生種種念頭,你不想生都不可能的,必然要生的,知道嗎?它在後面是有這種力量來操縱我們的,你什麼時候把它滅掉了,把後面操縱我們這個木偶的、傀儡的這個主宰者,這個無明給除掉了,你這個時候就沒有生的了,它就不能指揮我們了。
【大論雲。一人能耘。一人能種。萬行資成如種。智慧破惑如耘】,這是用個比喻了。《大智度論》裡面說一人能耘,一人能種,並不是說有兩個人。這個耘就是鋤草,鋤草就是破無明惑。用智慧來破無明惑,智慧就是指第一個人,能耘。那後面呢,六度萬行,這些資成我們,就像種這些種子,種佛種,你不把這些草給除掉了,你到哪裡去種呢?你必須把這個地啊,這些雜草給除了,你才有這個空地,把這些佛種種下去。所以這些它是相對應的,有你必然有我。【增道損生。意在於此】。你看,道一步一步地增,生一步一步地損,生損的愈多,道就增的也就越多。這個損生就是破惑,這個增道就是種種子,就是證一分法身,意在於此。
【四十一地。皆有十法也】。菩薩的四十一地實際上就是三賢十聖加上等覺菩薩,這四十一個地位的菩薩,每一地都各有自己的十種法,就叫做十如是。若就妙覺,那說法就不一樣了,你看,【亦九亦十。何者。中道智慧。乃是損生。生既未盡。故有諸地生滅不同】。這都指的生滅不同,諸地說的是前面四十一地。但是到妙覺位就不一樣了,妙覺屬於第四十二位了。【妙覺損生義足。最後那得論報】。損生,就是把所有的生滅這些無明煩惱全部都破盡了,那麼就沒有滅了,該證得的佛性已經圓滿證得了,那還有什麼東西需要證的嗎?還有佛性需要證的嗎?那也就沒有生了。既然沒有生滅,你說哪裡還論什麼報呢?有生滅才有報。這個因緣果報,有因緣才會有果報,你都沒有因緣了,你還需要果報嗎?
所以有時候也很有意思,那我就在想啊,有時候在瞎琢磨,這個佛成了佛之後,他還在度眾生,他還在積累功德,按我們的想法,他還在做這些事,實際上佛從來不這麼想,不管他想不想吧,他反正這些事情是在做了,做了之後他肯定就對應有自己的福德啊功德啊,你既然說他沒有報,那他是不是白做了呢?是吧?打個比方,我雖然成了佛,我成了天下第一富了,比爾·蓋茨,我掙的錢這輩子都花不完了,花不完但是我現在還在工作,你看,比爾·蓋茨都八十幾歲的老頭了還在工作,你說他是為了掙錢嗎?他不是為了掙錢,但是財富還在不斷地增加,那這些增加的財富,他前面的財富都已經這一輩子花不完了,都得趕緊捐出去,後面再增加的這個財富他怎麼辦呢你說?他讓誰去花?他要不要自己花了?我們就在想,佛成佛的時候,功德已經圓滿了,他的功德福德已經享不盡了,後面他還繼續示現度化眾生,那後面他的功德還會繼續增長,那他要這些功德幹嘛?他又不要報,又不要回報。打個比方,我存了這麼多錢在銀行裡邊,最終這些錢全部都不能去花,也不想著去花,我們就想是不是太浪費了?你少的人你缺的人才覺得要呢,才覺得浪費呢,已經無所不有的人,擁有一切的人,你說他還需要去想這些事嗎?我們沒有錢,比如你一個月掙個五千的,你在想,計劃吃得花多少錢,穿花多少錢,交通通訊,或者其他的雜用需要花多少錢,教育多少錢,人家一天弄不好天天就得掙一千萬、上億的,掙的都不想掙了,你看他還要去計劃?不需要計劃。所以對我們缺失的人來講,天天就在瞎琢磨就在想,這就是妄念。人家已經無所不有,無比豐富的精神物質,都已經無比豐富的,那還去想嗎?無漏的果報,無盡的福德,隨便享用就可以了,說什麼時候有什麼時候就來,甚至想都不用想,自然而然就來。你就想來想去,最終還來不了,是不是?然後還在這裡痛苦難受,然後最後還得造業,你看我們就這麼悲慘,最後還得墮落。
好的人就越好,孬的人就越孬。這就是凡聖之隔,知道嗎?凡夫在六道裡面就老是這樣子的,很悲慘的命運,輪迴呀,宿命啊,有些人說是宿命,但是也不是絕對的宿命,你這命就是輪迴,你一時半會兒跳不了這個圈。聖人的話他就一步一步,哪怕是聲聞也不可能永遠的定性聲聞,他也會回小向大,他會一步步地往上爬,一直到無上覺。所以說這裡面你說你不去求了生死輪迴,不去求出這個凡夫界,這六凡法界,你怎麼弄啊?你在這裡呆得下去嗎?你在這裡計較,我修點人天福報、五戒十善,我下輩子要升天,我要做天王,我要升到忉利天,……哪個天去,這說實話這都是在過小日子,知道嗎,這個沒用的。目標要宏大一點嘛!直接超凡入聖,不就一次性全部解決問題。所以我們看很有意思啊,不要去弄,我們說的報的話,就是我們自己不滿足,需要有一個回報,或者有一個好的報應,我們心裡好像能夠安慰自我,能夠讓自己感到快樂。對於佛已經無上覺的人來說,他就不需要報,當然不僅僅是我們啊。菩薩也是一樣的,聲聞也跟我們差不多,比我們好得多了當然,他也需要報啊,不然他繼續往上修幹嘛?他從一地一地往上不斷地去進步的時候,他這個果報也會隨著他的修行的功德,不斷地增加,這實際上也是幫助他鼓勵自己,一步一步繼續往上前行啊。你修了好久最終還是那個樣,一點回報都沒有,修來修去幹嘛,看不到希望。修了無量阿僧祇劫,你該是初地的還是初地,永遠到不了第二地,算了不修了。縱使你在那裡修行,修來修去最終還在凡夫界,你到不了聖人的法界。那你修幹嘛,但實際上不是這樣子的。是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做佛。當然我們也知道,一切眾生皆有眾生性,一切眾生也可以做眾生啊。那做佛是比較難的,做眾生是比較容易的,因為你本來就是眾生,你跟眾生更相應嘛。,是吧,?雖然眾生之中有點佛性,說句實話就像什麼呢,?大浪淘沙,沙裡淘金一樣的。整個一條黃河裡面就那麼一點點金子,你去淘嘛,沙子無量,什麼時候才能把這個金子給淘出來,純金才能練成,你得費多大功夫。沙子隨便抓一大把,
所以最後我們再看啊。【故云。唯佛一人居淨土。三十生盡等大覺。無後有生死。煩惱盡故。智德已圓。無複習果】。你看,就只有佛一個人才是真正地居住在淨土,當然他這個淨土是常寂光土,而且是究竟的圓滿的常寂光土。【三十生盡等大覺】,這個三十生,當然也就是菩薩的位次,三十生盡。無後有的生死,他生死再也沒有了,等覺菩薩都還有最後一次的生死,。到妙覺。,【煩惱盡故。智德已圓】,煩惱盡就是斷德,智德是智德。【無複習果。不受後身。故無報果】。既然他沒有習因習果,當然他就不會受後面的果報之身。當然我們大家就會想,佛不是有身體嘛。佛有法身,佛有報身,佛還有應化身。但是真正能夠代表佛的是法身,報身他是自然而然成就這種功德之後,所獲得的圓滿果報,你說這個果報身他有也可以,你說他沒有也行。然後很多人認為這個法身是沒有的,看不見的,無形無相的,但是有,無形無相而已。至於這個示現的這個應化身,他是隨時示現的,他是為了眾生而示現的,不是真正佛為了自己,所以他真正這個果報的話,實際上是談不上的。主要在佛的心裡面、概念裡面已經沒有報的這樣一個概念了。
【又約現生後。論九論十。云云】。有些說有,有些說沒有,實際上這都無所謂了。實際上從究竟來說,實際應該是沒有。從方便來說佛有報,也可以。有的話那就有十如是,沒有的話就只有九如是。【若按涅槃經文。願得無上報者。即明佛界報無上也。佛報既言無上。佛相性等九法。悉皆無上】,既然報是無上的,前面的九法通通皆是無上,當然這是從佛法界來說的。
好,後面我們再看。【何者。六道相性。全表五住。二乘相性。表破四住。全表無明。菩薩相性。表次第破五住。佛相性。表一切種智。淨若虛空。不為五住所染。故佛十法。最為無上】。這說佛的十法、十如是為什麼是最無上的呢?他從煩惱方面去進行分析,比如我們說的六道的相性。六道如是相,如是性。當然不僅僅是相性,所有的十法都是一樣的。【全表五住】,六道眾生都不離五住煩惱,他的相之中也表達了五住煩惱,性之中全部指的都是五住煩惱,與這個五住煩惱相對應。因為有五住煩惱才會有六道眾生的這種十如是,這種相、性的存在。五住煩惱咱們已經講過好幾次了,都不用再說了。哪五住啊?就是見思惑加上無明惑,見一切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這是四住煩惱,實際上就是見思惑。見一切住地,就是見惑。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通通是指思惑,就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的思惑,分別代表一地。就是這裡整個就是四住,然後再加後面是無明住地,第五住煩惱。但是眾生一個住地的煩惱都沒破,連見惑都沒有破,所以他全表五住煩惱。
【二乘相性】,二乘人,聲聞緣覺,比凡夫要好多了,比六道要好多了。【表破四住】,破了前面四住,就是破了見思惑,但只留最後無明住地的煩惱沒有破。【全表無明】,所以他表達無明,他不表四住,他只表第五住無明住地的煩惱。因為無明沒有破,所以他二乘只是二乘,他不可能成為菩薩,更不可能成為佛。
那菩薩相、性呢?【表次第破五住】。從第一住開始,破見惑,破思惑,一直破無明惑。當然,實際上菩薩也沒有完全破盡呢。破到無明惑,破到最後的話,需要佛。——成佛了,才能完全破盡。【佛相性。表一切種智。淨若虛空。不為五住所染】。表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了。這是最究竟的智慧,清淨像虛空一樣的,再也不為這五住煩惱所染了。佛的五住煩惱全部都破盡了,所以佛的十法,佛法界的十如是,是最無上的。再往下,這個從苦上去說,我們看看這裡又說苦。
【復次。六趣相】,當然這裡又說了,六趣相性。實際上他又簡略了,前面是六趣相性,六道相性。這裡連性都不說了,就用相就完事了,【六趣相。表生死苦。二乘相。表涅槃樂。】六趣可不就只有生死苦?二乘相有快樂了,有涅槃樂。但是他這涅槃並不是說大般涅槃,並不是佛的涅槃,是屬於二乘人的涅槃,一個我們說有餘涅槃,一個叫無餘涅槃。【佛界相。表非生死。非涅槃】。一個是生死,一個是涅槃。佛界非生死,非涅槃。【中道常樂我淨】。又佛性中道本來具備常樂我淨四德,四種功德。
【故言佛界最是無上】。這裡又來一個,實際上這句話有時候我覺得說也可以,當然不說也挺好,到底有沒有常樂我淨,當然肯定有,但是你說佛需要這個常樂我淨幹嘛,沒必要。他硬要來一個常樂我淨算四種功德,也算四種果報。需要這個果報的話,那代表佛的一種成就啊。眾生的話,沒有常樂我淨四德,需要去成就。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期盼,是一種需要。實際上對於已經成佛了,根本就不需要。到底有沒有呢?佛在心中已經不執著自己有常樂我淨了。本來就是非生死,非涅槃嘛。涅槃才有常樂我淨呢,但是如果非涅槃的話,就是非常非樂非我非淨。但是有些人說那就不要,那就是代表什麼?常就是無常,、樂就是苦,、我就是無我,、淨就是穢嗎?染污嗎?也不是,它也不是代表生死一面。所以既非生死,又非涅槃。說有常樂我淨,實際上沒有真正的一個常樂我淨。大家明白嗎?就是沒辦法去表達。甚至你沒辦法去琢磨的。它需要的時候就來了,不需要的時候就不來。對佛來說從來就沒有需要。但是對於眾生來說有沒有需要呢?太需要了。所以這些東西都是對我們眾生所說的。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嗎?對於凡夫,有生死的人來說,你需不需要常樂我淨啊?需要常樂我淨。正因為你證得了常樂我淨,大家都希求涅槃。只有二乘人他進入涅槃,但他還不是真正的常樂我淨。二乘人又會執著於不淨,苦,空,無我。反而凡夫又會執著於世間的所謂的常樂我淨。但世間能找到常樂我淨嗎?找不到。所以佛是為了破除凡夫乃至二乘人的兩種顛倒,所以才說種種法。把這些法說清楚之後,最後來一句,非生死,非涅槃。我們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才是究竟的佛要說的法。
【復次。四道表惡】,這個包括阿修羅道了,三惡道再加上阿修羅道,表達的是惡。【人天表善。二乘表無漏善。菩薩佛表非漏非無漏善】。你看,又是四個不同層次。我們三惡道,當然我們不是三惡道,三惡道眾生,包括第四阿修羅道,都是表的是惡法。人天表達的是善法。二乘人表的是無漏善。而無漏善為什麼有一個無漏?無漏就是對有漏而言。前面不管是四惡道的惡,還是人天的善,都是屬於有漏。
世間的善法和惡法,都是有漏。為什麼呢?不究竟,不圓滿。它都是從我們的煩惱而生的。所以我們幹點好事也幹得不乾不淨的,不究竟。你做點兒好事就希望別人誇你,希望獲得好的名聲,獲得好的利益。或者有時我就心裡圖個高興,圖個高興也是有漏,還是有煩惱。如果你幹了好事你都覺得不快樂,別人也不快樂,你也不能得到任何快樂,你幹這個好事幹嘛呢?當然有些人說,我也不為了什麼,我就想這麼做。我就自然而然這麼做,那就屬於無記無明。傻,傻乎乎什麼都不知道,無知唄。我也不求啥,我也不感到快樂,我也不感到痛苦。反正我就這麼做了。這叫無所知,這不叫境界高。有些人說境界高,什麼都不想,我也不圖啥,我也不感覺到快樂,我也不感覺到痛苦。我好像就一切超越了,就成聖人了。那就真的傻,叫無記,無知。你做這些事情,你應該是清清楚楚,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但在做什麼過程中,心應該非常純淨,也不是為了最終求什麼。
所以從開始初發心,到你做事的過程之中,對於善惡的抉擇,包括你做善事時候的一種過程、一種態度、一種狀態、一種境界,包括做完善事之後,得到回報時候,你所呈現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不要說獲得別人表揚,高興得不得了,歡天喜地,下次我又有動力了,我又有無窮的動力了。完了,不行啊。沒有經受住考驗。而且不是一次一次的考驗,你一遍一遍的考驗。做這件事情你可能很順手,做另外一件好事你就做得不順手了。做這件事情別人可能都會響應你、支持你。做另外一件事情別人就不支持你了,甚至還懷疑你,甚至還會責罵你,甚至還會誹謗你,那你又會怎麼樣呢?所以這些東西他都得通過這些鍛煉,才能慢慢去鍛煉我們自己的內心。
你這些鍛煉都經歷了,最終你心無所動了,慢慢成就了,這是有點功夫了。否則你做不了啊。所以說你看我們世間修行多麼不容易呀。有些東西我們都不敢去碰的,做好事你敢隨便去做,不敢去做,你也做不了。要麼沒錢,要麼沒資源,要麼別人不響應、不支持,要麼做了之後也得不到很好的效果,因為自己能力所限。你會有種種各方面因素的障礙,自己障礙自己,別人可能也會障礙你。當然別人障礙你最終還是自己障礙自己的原因。別人為什麼障礙你,因為你過去障礙別人唄,你不能怪別人障礙你。所以你做什麼事情,好事你成就不了。做壞事你想都不用想,別人會來幫忙你。當然有些人心善的,他不會幫你,壞人才會幫你呢。但人的這種惡性的東西,自私的一面太多太多了。所以說我們大家想想,這些事情好好去回味回味。菩薩跟佛他境界高了。非有漏非無漏。既不是六道法界之中的眾生法界的有漏善惡,同時也不是二乘法界之中的無漏。就是他不執著於有漏,也不落於無漏,兩邊都不執著。他已經超越了前面這兩個層次了。所以佛界最為無上。
【復次六道表諸有因緣生法。二乘表即空。菩薩表即假。佛表即空即假即中】。你看,很有意思。你無論從善惡來講,無論是從前面講的這個五住煩惱來講,現在好,又弄「三是偈」來了。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分別又對應十法界的眾生。所以佛法到天台宗這裡沒什麼東西說不圓的,什麼東西都把它講明白了。六道眾生表因緣所生法。諸有,一切有情、一切有為的法都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它有生就會有滅。既然是生滅,說明你什麼呢?還是屬於凡夫法界。不然你還需要生幹嘛?你都聖人了,我是無生啊。我心中已經不生不滅了,既然不生不滅,那怎麼還需要去生種種法呢?心中沒有生,外在的果報,外在的正報也好,依報也好,它都沒有生滅了。
好,二乘人表即空。他從生滅之中超越了。生法即空叫緣起即性空,透過緣起他已經證得這個性空了,證得性空那他就不生不滅。但只是他畢竟還不究竟,他只是證得這個真諦,他又容易執著於這個空。執著於空本身來說,說的不好聽一點,還沒有完全出離生滅。什麼沒有了?緣起,對緣起法的執著,生滅相已經沒有了。但是對於這個涅槃法的無生滅,他又會產生執著了,這又是一種新的生。前面滅掉了,又生這個東西了,還是麻煩。菩薩比他更好。又從空裡面走出來。發現這個空,老沉寂於空,執著於空,不對呀,還得發菩提心,度眾生吧。所以他又修這個假諦俗諦。
【二乘表即空。菩薩表即假】。到最後佛,即空即假即中。事實上這裡說即空即假即中是什麼意思呢?事實上就是中,因為中本身就具備空和假,所以說到佛這裡的話,又有空,又有假,又有中,他是代表最圓滿的一種成就。所以這個三是偈也很有意思,你想想確實是有道理的,確實有道理。當然不是我們說得這麼簡單了。比如說菩薩即假,菩薩不僅僅是即假,你看什麼樣的菩薩,哪一教的菩薩,菩薩假之中還有什麼呢?也有空。假之中甚至也有中,但是他談不上即中,談不上即假,知道嗎?即的話就是說一體了,空假中是一體的,說空的時候就有假和中,說假的時候就有空中,說中的時候就有空假。但是菩薩還沒修到那種程度,他是有次第的。一般指的別教菩薩先修空,再修假,然後再修中。即使是圓教的菩薩,他也不可能說在即空即假即中方面達到究竟圓滿。所以這裡面他還是有些差別的,所以大概按照這麼一種劃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所以從這裡說,【故佛界最為無上。復次四趣但表惡。不能表善。人天相但表善。亦不能表惡。二乘但表無漏。不兼善惡。佛相兼表一切相。若解佛相。即遍解一切相。是故佛界最為無上】。你看,能夠表的這個善惡相方面,又進行一個分析。四趣的眾生,只是表惡而不能表善,它都屬於叫四惡趣嘛,所以它對應的就是惡法。人天是屬於善趣,它只能表善不能表惡。二乘人呢,表的是無漏法。無漏法是叫什麼呢?非善非惡,既不是善,也不是惡。但是佛相呢,兼表一切相,有善又有惡,有非善,又有非惡。這一說的話,大家有時候就容易雲裡霧裡,雖然說是這麼說,但是佛界的善和惡,跟眾生界的善和惡,不完全是一回事啦。比如說四惡趣眾生表的是惡,他確確實實在自己造惡,無明煩惱驅動他在作惡。二乘人表的這個無漏,無漏是什麼?超離這個善惡之間,但是他因為超離善惡的話,他就認為無漏這個法是最究竟的,但實際上還不是這樣子的。一旦產生執著,這個無漏的話也就變成不是真正的無漏了,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
它這個無漏啊不究竟,它還是屬於叫有漏之無漏,而佛表的這些東西是叫真無漏,但是這個無漏又很有意思,它不僅僅是非善非惡,非善非惡之中又具足一切善惡。但是他做這些善惡,他可是有目的性的,不像我們眾生稀裡糊塗的,做了壞事也不知道自己會有惡報,還管不住自己做,明明知道做了這個事情之後肯定沒好果子吃,但是自己還得做,有做壞事的衝動啊,他這個惡性、煩惱心太重啊。佛他能夠識因果,能夠知道作善作惡,他是為了隨順眾生的因緣,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要度化眾生的時候,示現善惡,他不是真正地說我要發善心去做件善事,我發了恶心去做件惡事,佛還需要發心嗎?佛一旦發心這就是生滅心,有生滅心就代表有煩惱,有煩惱那你還是佛嗎?就不是佛啦。所以佛完全就是從度化眾生的這種角度,示現在作善作惡。他這種善惡最終都是幫助眾生從苦海里面,從生死裡面逃離出來。他做善事也能得到解脫,做惡事也是為了幫助眾生解脫,他達成的這個效果完全不一樣,當然他做事本身的這種境界,也不是我們能夠隨便想得到的,就完全不一樣。
佛可以做,我們就不能做,你看,有些人還不服氣,看不懂啊,怎麼他不跟我一樣嘛,他也這麼做,你不知道他是佛嗎,是吧?所以你不要去管別人,所以我們經常說你認不清楚也沒關係。但也沒這麼多佛在這裡示現,倒也是真的。但你不要看佛,你看眾生也不能去執著,他怎麼怎麼著,我就不能嗎,是吧?你到底為誰修行啊,你是為他修行嗎?他做了壞事他有惡報,你也想跟他學習,到惡趣裡面去嗎?咱們是學佛啊,學佛那你得以佛作為榜樣啊,以他作為標準。我們修的是佛法,不是修的眾生法,所以你眼睛不要老盯著眾生,不要老盯著眾生做的這些法,明白什麼意思嗎?這不就一清二楚了嗎?你天天還都不離這些東西,什麼事情喜歡橫比較豎比較的,別人做了點什麼事情斤斤計較,你越計較你越出不了生死,免不了煩惱;你不計較了,哎,反而好了。你覺得不計較我吃虧大了,我吃虧我受不了了,我再忍受不了了,忍受不了你趕緊跑啊,躲啊,是不是?這也是個方法,笨方法,當然不究竟了,起碼暫時避開點也好,何況你想想這個忍辱,事實上是修福報、修功德的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點,就是你把這些事情到底是當做好事還是壞事,它需不需要忍,是不是?
你重新再認識,你從哪個角度再重新去看待它,你就完全不一樣了。要學會變廢為寶,因為本來廢裡面就有寶,眾生皆有佛性嘛,那麼眾生法裡面就有佛法,你要真正有佛法、有智慧的人,你就通過這種觀照,你能看清楚。所以有時候我們除了感恩之外,沒有其他可以說的,眾生也得感恩。但是說實話,你能感恩得起嗎,是吧?就怕你沒這個境界。否則的話,菩薩他就喜歡接近眾生啊,太高興了,到處修啊,六度萬行啊,你們都是我的善知識,趕緊借你們這種機會度眾生,度苦惱眾生,我來成就自己的功德,我成就功德以後你們的功德也就更大了,要是沒有眾生他到哪去修行啊?他天天在那打坐、入定,是吧?倒是禪定功夫有了,智慧也有了,福德沒有。福德沒有最後智慧也增長不上去了,智慧增長不上去,成不了佛了,怎麼辦啊?那就在那裡真的是很苦惱,我估計他到時候就很苦惱,為什麼要發菩提心?眾生就是成佛的土壤,就是成佛的最重要的一個,也算是個因素吧。所以離開眾生永遠成不了佛,所以為什麼這裡說,講來講去,凡夫法界就是聖人法界,眾生跟佛相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為什麼又講三諦平等,就是這麼回事。佛離不開眾生,眾生也離不開佛。你要相互之間去修行,去積累自己的善。
好,我們先休息五分鐘,之後我們再回來,阿彌陀佛!
大家坐下來,保持安靜,咱們看接下來。【故賢聖集雲。地獄中陰。但見地獄。不能知上趣。若天中陰。能知天及下。其相表之。不名正遍知。佛相表正遍知也。佛智既遍知諸相。而經教應遍說之】。這裡就說六道眾生裡面,我們說地獄界的這個中陰身,只能見到地獄,不能見到地獄以上的其他的五趣、五道,如果是天界的中陰能知天及下,天人的中陰身,他能知道天,也能知道天界以下的這些事情,能看得見。當然中間就省略其他四惡趣了,其他四道了,咱們就不用說了。就是下界不能見上,上界能夠見下和本界的東西,大家大概清楚,中陰身都是這樣子的,你不能超越本界以上的,但是本界以下的呢,你是有能力看得到的,中陰身。
【其相表之。不名正遍知】,那就更不用說了,這都還屬於凡夫法界,當然如果說到二乘菩薩,實際上就沒有什麼中陰身不中陰身的,中陰身都是有生死的六道眾生裡面,才有中陰身。聖人沒有,但實際上聖人裡面也包括什麼,聲聞法界就只有知道聲聞法界,也知道什麼呢,六法界,凡夫的六法界。那麼緣覺法界也是,通過緣覺法界還知道其他的下面的這個七法界,菩薩法界是菩薩法界以下見到,佛法界他見不著,只有佛是所有十法界,他都能看得見,所以叫做什麼,正遍知。不但是遍知,還有一個正字,關鍵是,是吧。有些人說,我也知道,我也見得到,但你不是正,你是邪的,也能看。有些世間人很聰明啊,咱們不拿佛來比較,學的知識非常廣博,世間就沒有什麼他不通曉的,但這人心思是壞的,心性不好,所有這些見解、這些知識最終都成了他自己去做壞事的、造業的一種工具了,所以說,他就是知見本身也存在問題,心不好的人,知見也會出現問題,那你知道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呢?知道越多,造業的本領越大,傷害越大。
【佛智既遍知諸相。而經教應遍說之】,經教裡面也應該遍去說,佛怎麼是知道?知道是多少啊?
【若用此法歷五味教者】,這裡又用五味教,這也就都是乳酪一直到醍醐。【乳教說菩薩界佛界兩性相。或入即假等。或入即中等。入中乃是無上。而帶一方便。未全無上】,這是從五味教分別來對應他所說的是什麼法。
第一個乳教,說的是佛法界和菩薩法界的這兩種性相,也就是十如是法,是說這兩法界的事情。或入即假等,即假就是菩薩,或入即中等,這就是佛,入中就是屬於無上,佛就是無上教嘛,無上法嘛,而帶一方便,這一方便是什麼呢?菩薩的方便,帶一即假的方便,只有即中才是真實,其他的空和假都是方便,不全部是無上的法,還就無上的法之中還有其他的菩薩法。
【酪教但明。二乘相性。得入析空等。尚不明入即空等。況復餘耶。故非無上】,酪教,講的是什麼呢?三藏教,是屬於聲聞教,緣覺教,聲聞法。它只是讓我們入析空,還不是即空呢,尚不明入即空等,何況其他的呢?即空實際上是相當於體空,當體即空,它那個析空,析法入空,析法入空它本身就有生滅,當體即空不要等它生滅,不要等它滅後,當下就是空。只要是有的東西就是空,就簡單就這麼說,只要是有的就是空。為什麼呢?你所有的有都是什麼呢?因緣而有。所以說最終它就表明,因緣有的東西都是沒有自性,沒有自性的當下就是空,這個空就表明無自性,不然的話你不需要因緣而有,但是我們現階段,眼前能夠見到的所有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聚合成的這些有法,你會執著它是有的,你看不到這些無為法,看不到非因緣所成就的這些法,你看到的都是這些因緣成就的法,所以說都是屬於生滅法,但是生滅法的當下,它也說明它就是性空,故非無上,當然後面什麼即假都沒有了,即中就更談不上了。它空,它是析空,而不是即空,後面什麼即假即中更沾不著邊。
【生酥明四種相性。或入析空等。或入即空等。或入即假等。或入即中等】,你看,這裡就也很清楚了,生酥說的是四教並談,入析空是三藏教,入即空是通教,入即假是別教,入即中等這是什麼呢,圓教。【唯佛相性。得入即空即假即中。而帶三方便】,就只有圓教所說的是佛法界的事情,佛的性相它能夠什麼,即空即假即中,但是它還說了其他的三個方便教,藏通別,所以帶三方便,【故非無上】,它也不是無上的。
【熟酥明三種相性。或入即空。或入即假。或入即中】,熟酥是什麼教呢?是般若時,般若時說的是三種教,通、別、圓。那麼好,通是什麼呢?入即空,假是入什麼呢,即假,圓教是什麼呢,入即中,所以它也帶兩種方便,兩種方便就是通教和別教,所以它也不是無上教。
只有現在【此法華經】,就是第五時,也就是醍醐味,【明九種性相。皆入即空即假即中。汝實我子。我實汝父。一色一味。純是佛法。更無餘法。故知佛界。最為無上】,從五味來說,最後一味,醍醐味,才是真正的什麼,無上教。一色一香,純是佛法,前面也講到一色一香,一色一味,它無一不是佛法,但是這裡說的是一味啊,就是純醍醐味了。但是《法華經》,它是開權顯實嘛,權即是實,前面的權就是權,實就是實,權跟實之間是是不平等的。眾生就是眾生,聖人就是聖人,小乘就是小乘,大乘就是大乘,甚至大乘裡面又分別不同。只有到了醍醐味,到了《法華經》這裡,才把它全部融合起來,所以它是屬於無上味,而且是純無上味啊。
【復次。餘經所明九性相。不得入佛性相即空即假即中者。此經皆開方便。普令得入】。前面沒有方便,沒有開權顯實,所以它方便永遠就是方便,不是真實。但是這裡呢,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最後方便也就歸入了真實。這個道理很有意思,就是特別對應我們所有的凡夫眾生,如果沒有方便的話,我們眾生永遠成不了佛,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沒有方便,永遠成不了佛;但是你只有方便,沒有真實,也還是成不了佛。只有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才能慢慢由凡夫成為聖人,由聖人成為無上的聖人,即是成佛。
【又按其相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不論引入。是故如來慇勤稱嘆此法華經】,就是按其相性,即空即假即中,就是前面它有些實也說了圓教,但是它不引入啊,不論引入啊。那不論引入那好,你是圓教的根機你永遠就是圓教,你因為修得了,那其他的三藏教的怎麼辦啊?通教別教怎麼辦啊?你不引入的話,它就沒辦法最終慢慢地進展到圓教的這個範疇之內。所以你讓它有個方便門,慢慢一步一步地往上爬,這才是最重要的,【意在此也。復次百界千法。縱橫甚多。以經論偈結之。令其易解】,這裡說的百界千法了,實際上也就不離這個十如是,好,我們分別看,經論偈分別引這些,引經據典嘛。
《中論》裡面有首偈子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重新再看一下,【六道相性。即是因緣所生法也。二乘及通教菩薩等相性。是我說即是空。六度別教菩薩相性是亦名為假名。佛界相性是亦名中道義。結要雖少。攝得前多。義則可見(云云)】,這句話實際上還得看一看,不看的話還不太容易理解,別看就是這樣。六道的相性,就是六道的如是相,如是性,十如是法,都是屬於因緣所生法。我們眾生都是有生滅的因緣法,在六道之中,所以我們有生滅就不離生死。
下面是我說即是空,二乘人,不僅僅是二乘人,這裡加了個,這裡很重要,及通教菩薩等相性,是「我說即是空」。不僅僅是二乘人,有一部分的菩薩,有一類的菩薩也僅僅是什麼?「即是空」,通教的菩薩。因為通教的菩薩跟通教的聲聞乘、緣覺乘所學的都是無生法門,都是體法入空,他雖然叫做菩薩,但本身他修的還是空,以修這個空諦為主,空觀為主。
然後再往後,六度別教菩薩相性是「亦名為假名」,這裡有個六度,這個六度菩薩實際上是三藏教的六度菩薩,三藏教的六度菩薩,還包括別教的菩薩,三藏教的菩薩和別教的菩薩相性是亦名為假名,但是這裡面雖然都是亦名為假名,實際上這裡面差距太大了。六度菩薩算什麼呢,修的是事六度,知道嗎,他是著相而修的,雖然他也發啊,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但是他老執著有眾生可度,有煩惱可斷,有法門可學,有佛道可成。他執著這些外在的相了,知道嗎,雖然也幹的是菩薩的事,但是乾的這個技巧,幹的這個境界太低了。打個比方就像我們世間有些人,也在做善事、做好事,他天天都記著,知道嗎,今天又做了什麼事,某年某日,捐了多少糧食,捐了多少錢,我到寺院念了幾部經,拜了多少佛,一千,明天我繼續再拜,要慢慢發展,怎麼,全部都記得,這些東西都忘不了,事相啊,他就是事六度。什麼時候把這個事相執著心放下了,叫理六度,那就高了。
別教菩薩就屬於入理了,知道嗎,雖然做了這些事情,但不執著這些相,他叫做從空出假,心本身已經空了,性已經空了,不執著這些事情,只是完全為了眾生,我去度化眾生而已,度了眾生最終他也不執著有眾生可度,學了法門也不執著有法門可學,但是還兢兢業業地學,並不說我不學了,沒法門可學。有些人就跟我又來較勁,是吧,沒法門可學是不執著有這些法可學,而不是不讓你學。有些人說佛教太消極了,什麼都不要幹,什麼事情都沒有,一切都是否定,一切都是消極。不是這個意思,破除我們心中這些執著分別,而把我們真正內心之中、心性之中純淨的善良的美好的東西給留下來,讓他變得更加的純淨,知道嗎,讓你變得更加的積極,這種積極要達到極致才行。那些消極的不好的東西,要把它去除乾淨,去到一點都不剩,那才最好,所以說佛教的消極就是最大的積極,佛教的積極本身也是最大的積極,知道嗎?跟世間完全不是兩回事,世間所謂的消極,消極還就是消極,你所謂的積極,積極又不徹底,實際上積極之中又有消極,大家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這就是這兩個,亦名為假名,雖然都是假名,這個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六度菩薩跟這個別教菩薩。當然這裡說,有些人說,那通教菩薩他不度眾生嗎?不是不度,而是通教他本身他從當教來說他是修空觀為主,但是他也有發心度眾生,所以通教還能通後別圓,知道嗎,他有這些比較善根的人,利根的人,他也分不同層次。一般層次的人他就修個空觀就差不多了,層次高一點,他根器利一點的人,他不僅僅滿足修這個空觀,他也會修這個假觀,甚至還會修後面的中觀,所以通教的這個通教人,他這個分的層次就比較多,各種各樣的人都有。
佛界性相是什麼?「亦名中道義」,佛教才是亦名中道義,實際上這個中裡面就有假,有空。
「結要雖少」,雖然總結得非常簡略非常少,但是「攝得前多」,攝得前面所有的十法界的所有眾生,它的內容涵蓋的是非常的豐富的,「義則可見」,我們大家也可以看到其中的這個意義、義理。
好,這是引的這《大智度論》這個偈子。
下面我們再看《涅槃經》這個偈,又來說明,就是所有的經論、所有的經典,最終講來講去都得回到這些源頭上,都不離這個東西,【又涅槃偈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們有不同的解釋方法,這裡再給你說說,【六道相性。即是諸行】,你看,【二乘通教相性。即是無常。別教菩薩相性。即是生滅滅已。佛界相性。即是寂滅為樂】。
你看,哎喲,完全不同的解讀了,以前我們看,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以為這個東西,我們都把它連在一塊去想。世間法都是無常的,它是生滅法,你只有把世間這個生滅法給破掉了,生滅滅掉了,沒有生滅了,你才能得到寂滅,就是無生無滅的這個涅槃的境界,我們是把它當做個從下往上,它是一連貫的。但這裡不一樣,它是用十法界不同的這個凡聖修學的或者修行的這麼一種狀態,分別對應。
六道眾生當然談不上什麼修行了,也諸行,諸行無常,他都不知道是無常的,就是他在做這些所有行為的時候,身口意三業的時候,他是屬於一種無明無知的狀態,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他不知道應該怎麼做,做了之後到底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不知道,從哪裡來?人為什麼活著?你怎麼就成了人了?你是從什麼因果過來的、業力果報過來的?你下輩子要去哪裡去?搞不清楚,不看佛法我們也搞不清楚啊。生命到底是為了什麼呢?當然你可能找到很多世間的理由,掙錢、養家、成名、當官、發財,我要做到活得有意義。我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已經很崇高了,是吧?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就像倒大海之中一滴水,永遠不乾涸,我就覺著我的生命的意義就已經充分地得到展示了,展現了,我就已經好像就覺得此生無遺憾了,但是你該走的時候走了,是吧?你說留這個名,好像別人,實際上你哪知道啊,你真的這個生命已經結束的話,你根本就不知道你留這個名,當然生前可以自己安慰一下,很高興,我覺得很有意思,還相對是在世間比較健康的一種價值觀、人生觀,可以活得還相對比較好。
但是不解決根本問題啊,這輩子可能是做個好人,你有自己正確的價值觀,也做個善良的人,下輩子弄不好就墮惡道去了,或者再做人就不一定做好人了。你沒辦法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運,你也不知道這個生命之間它是不間斷的,它是相互之間有聯繫的,然後這個聯繫、這些輪迴、這些宿命的東西,所謂這些因果的東西,你怎麼去不斷地往上去推進呢,你不能讓自己的生命能夠變得更好一點嗎?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啊?當然佛法就給我們講的這些東西,你就可以活得相對明白的多。
二乘人,通教相性,無常,知道世間是無常的,不要去貪圖世間的這些享樂了,我應該去追求無生滅的法,涅槃之法,要寂滅啊,我要求得解脫啊,所以他就知道無常。
別教菩薩相性生滅滅已,他去滅這些煩惱,比如說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不就是生滅滅已嗎?一步一步地去度,不僅僅是度眾生,也得度自己的生死,自己也是眾生之一啊!煩惱無盡誓願斷,得斷煩惱啊!這也不是滅嗎?法門無量誓願學,也是一樣的,乃至佛道無上誓願成。
當然最後只有佛,才是得到終究的寂滅,所有的煩惱都已經滅盡了,沒有一丁點的煩惱了,所以說他是寂滅為樂。當然別教菩薩並不是說就一點寂滅沒有,不是這個意思啊,他生滅滅的過程之中,他就慢慢開始可以證得這個寂滅,但是寂滅並不究竟、不圓滿,真正能夠談得上寂滅為樂的,只有佛。
後面,這裡又遞進往上,【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即是別教相性。即於生滅仍是寂滅。不待滅已。方稱為樂。是為圓教佛界相性(云云)】,這句話很重要啊,這就是別教跟圓教不同的地方,別教呢,是必須要滅掉生滅,才能證得寂滅。圓教呢,不要滅生滅,就能證得寂滅。為什麼呢?生滅的當下,就是寂滅,境界完全不一樣。
就是說在真正有能力的眼裡,苦不算什麼,生死根本就沒有,不要說這是大事,這是小事,人家事都沒有,小事都不是。那我們在這裡,什麼東西都是事,是吧,你必須把這個東西、困難給跨越了,困難跨越了才是一片坦途。你把這個煩惱給降伏了,或者給它破除了,你才能得到快樂,不然它老是擋在你面前,讓你揮之不去,所以你必須要把生滅滅掉。生滅是一邊,寂滅又是另外一邊,有二邊這不就叫做什麼呢,分別法,就不是不二法了。如果我們真正能認識到,雖然我們現在做不到,肯定是做不到的。生滅法當下就是寂滅法,生滅法的體,跟寂滅法的本體,完全就是一樣的,那就好了,這種境界就是圓教看問題、看一切法的一種態度。
所以說最終我們講來講去,說都不好意思在這裡說法了,是吧,說啥,有啥可說的,都是廢話,無法可說,生滅本身就是寂滅嘛,但咱們又證不到那個境界,沒辦法,還得說啊,你看佛都還得說,於無分別法中,分別而說,法本來是沒有分別的,不得已要分別說,為什麼要分別說呢?因為眾生有分別嘛。同樣的法,在佛這裡是無分別法,但是到了眾生這裡是分別法。你說我無分別法,我不用說,大家心心相印,你知道就行了,眾生能知道你嗎?你還得說出來,還得用分別的方式,用文字、用語言、用種種說法,說出來,眾生可能才能接收到你一點點的信息啊,才能真正能夠讀懂一點點啊,他讀懂的越來越多,明白越來越多,修行之後,他才能慢慢地證入接近這個無分別法,也就是不二法門,就這個意思,大家就清楚了。
到最後,你證得佛以後,成就圓滿佛以後,一看,哎呀,前面這些東西都是什麼,都是,當然也不是說白用功了,就真的沒用到真正的這個實際上,跟真正的佛法還不完全一樣,明白嗎。等真正成佛,完全是另外一派風光了。當然前面這些東西呢,經歷的走的這些路,都是你必須要走的。打個比方,我們到很遠很遠,萬里之遙,那個地方是非常最有名的一個風景點,最漂亮最美了,但是你在這個一萬公里、一萬里之前所走的路,都是必經的,就是為了最終看到這個最好的風光,即使這裡都是什麼沙漠、戈壁、荊棘怎麼樣的,你都得經過。
你不能說一下就到那邊,你到不了,那是佛的境界。然後佛就告訴你,你想得到我同樣的風光嗎?你慢慢從第一步開始走起吧,第一步可能遇到什麼問題,第二步遇到什麼問題,一步一步你得克服,最終你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地,這個目的地不僅僅是屬於我的,也屬於你們所有眾生的,但是你如果不走,你就不能像我一樣的成佛,因為我也就是這麼走過來的,而不是我突然一下,我就自己平白無故我就能享受,沒有這樣的,沒有天然佛,沒有自然能夠成就的佛,都是修出來的。
所以說誰比誰強啊,是吧,誰比誰幸運啊,沒有幸運,就看你自己努不努力,有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有沒有付出不懈的努力,就這兩條唄。佛教簡單就叫什麼呢,福慧雙修,也叫什麼,解行並進,有解就能看清楚方向,不迷茫,是吧。有行,你才能真正到達彼岸,你能成就最終自己所具有的這個如來智慧德相。
好,再看後,【又七佛通戒偈云】,你看,隨便就說,你隨便拿什麼佛教東西來說,都用一樣的,萬變不離其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四趣相性。即是諸惡。人天相性。即是眾善。自淨其意。即有析體淨意】,一個是析空,一個是體空,兩種觀法。
【是二乘相性】,還有,【入假淨意。是菩薩相性。入中淨意。是佛界相性】,就是自淨方面,可以什麼呢,分成空和假,空裡面又有析空,又有體空,兩種淨,那到最後菩薩是什麼呢,入假淨。怎麼清淨自己啊?修空觀也是清淨自己,修假觀是進一步地清淨自己,清淨自己的佛性。入中淨,只有到達入中淨者,才是最終什麼,是諸佛教,你看,是吧,才真正成佛了。當然並不說前面這個析空,還有什麼入假,什麼體空就不是,也是,但沒有成佛啊,沒成究竟佛啊。當然說,這裡說諸惡需要什麼呢,莫作,你們不要去做什麼四惡趣的事情。眾善奉行,雖然是眾善奉行還不足夠,你僅僅滿足於人天麼,還得繼續往上,要自淨其意,做善事要清淨自己的內心,做善事就是為了練我們自己的心,知道嗎。你說,哎呀,有善可做,我做了多少善事,老執著這些相,執著這些功德,那你的心就不淨了,心意不淨,成不了佛。
所以最終關鍵的,實際上自淨其意是最重要的。自淨其意是最重要,也是最難的。前面大家都知道啊,不要做壞事要做好事,即使是一般普通的有良知的人,他也會這樣子。但是自淨其意就完全不知道啊,有些說,噢,我就是自己憑著良心,我不去害人就可以了,你也太簡單了,你做人都不能這麼去做,你得好好研究哪些是惡,哪些是善,你過去以為的不是惡的,可能到佛教一看,這是惡。你過去以為是善的到佛教一看,可能還不是善呢,可能變成惡,或者這個善本身是有漏善,它不純淨,它夾雜了很多的惡。
那就好好想辦法怎麼才能去惡,怎麼才能修善,有法門啊,要自淨其意,讓你的心變得更加的清淨啊。讓你的心變得更加的善良更加的有智慧啊,你才能把這些惡給破掉,才能把這個善修到達到極致,最終才能成佛。你隨隨便便你就成佛了,隨隨便便做人都做不好,是吧,他很簡單、很原始、很古樸,但是這個人呢確實層次也不高,但是你說他是個好人嗎,確實也是個好人,但他執著,他沒有見解,知道嗎。他還是屬於一種無知的狀態,或者他知道的東西是很少的,井底之蛙,你僅僅滿足這個,你做人也做不完備啊。
所以咱們為什麼要學習,不學習怎麼能行呢,學吧。一個學一個修,都得努力啊。有些人說,算啦,我不學啦,哎呀,這太難了,佛法這麼多,三藏十二部,幾千卷的經典,學得懂嗎,這麼深,這麼艱深,這麼難懂的一些文言文,看都看不明白,哎呀,反而還講《法華玄義》,你看我聽課,一堂課能聽一句兩句就不錯了。能聽一句兩句,那就對了,下回就三句四句。你把我這個課聽完了,基本上也就百分之九十都懂了。就怕你不聽下去,或者不用心聽,不堅持聽,是吧。哪這麼容易,隨便給你講講,佛法你全懂了。你以為你是文殊師利菩薩,是吧,你根機這麼好,一聽就悟,一聽就悟,你幹嘛直接到釋迦牟尼佛那裡聽得了,是不是。一聽立即開悟了,立即證果了。就是我們層次不夠嘛,你障礙嘛,煩惱障、業障、報障,是吧,都有。所以就障住你,肯定得花很多的時間精力,不斷去突破自己,你才能更進一層。
所以有些東西,你不要畏難,實際上也沒有多難的,有多難啊,大家可能都有這個學習的經驗了。剛開始聽課的時候,哎呀,真得是很難聽懂。唉,堅持聽下去,一個月,兩個月,半年,聽得懂的是越來越越多。越來越明白了,聽兩三年之後,哎呀,聽吧聽吧,越聽越好。有些師父沒講到的,你自己都能想得出來。你自己可以去研究了,幹嘛非要我去講呀,是吧。你自己有自己的這個悟的能力嘛。
所以我們講的東西,實際上就是什麼,拋磚引玉,當然該講的有些東西,基本的東西要講到,但是有些東西不可能全部把它講出來,也講不出來,我自己能力也有限嘛。大家也得包涵,如果你能夠懂得更多不是更好嗎。你自己竊喜去,歡喜去就行了。當然你能夠給大家去分享那就更好了。所以學習它就是這麼一個過程是吧。很有意思。當然修行就更有意思了。
好,【若能解十相性。與眾經論律合者。即通達三藏通別】,你看,看似是三藏有分別,每一部經、每一部論講的都是不同的一些內容、不同的佛法,但最終是相通的,是不是?什麼法到你這裡,你都能把它貫通起來。【識一切法無有障礙。廣明眾生法相竟】,你看,講了半天才把眾生法給講了,是吧,第一個講的是什麼,佛法還沒講啊,這是講第一個法,眾生法。眾生法看似千差萬別,最終又是相通的。佛講的種種法也是一樣的,藏通別圓,三藏十二部,好像都不一樣,最終也是相通的。所以你要具備這種眼光,具備這種圓教的天台的思想去看的話,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了。一切眾生,你一看眾生不僅僅是眾生,眾生也變成佛了。
下面我們再看佛法啊,這時間快差不多到了,咱們再看一小段吧,這一段也不小了。【二廣明佛法者。佛豈有別法。秖百界千如】,你看,也是不離這個十如是,百界千如。所以說這一念三千,三千就包括眾生法、佛法。一念是什麼呢?是心法。眾生三千,佛法三千,包括這個一念三千,最終都是一體的。三千就是一念,一念就是三千。沒有色心的區別,沒有凡聖的區別。【是佛境界】,當然如果純粹說佛法界的法的話,是佛的境界。【唯佛與佛。究竟斯理。如函大。蓋亦隨大。以無邊佛智。照廣大佛境。到其源底。名隨自意法也】,只有佛與佛才能究竟地去了解佛法界的這些法。你只有像佛一樣的無邊的智慧,你才能完全照見這個佛法界種種境界,才能看得清清楚楚。眾生是看不到的,聖人能看到一點點,也看不明白。所以說隨自意,這是隨佛自己的意,只有佛才能真正明白,他,這個眾生是沒辦法了解的。
【若照九法界性相本末。纖芥不遺。名隨他意法】,這是什麼呢,以佛的智慧去照其他下面的九法界。這個十如是的法,從性相一直到本末究竟等,也能纖毫地,一點點都不遺漏,能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隨他意法,隨眾生,一個是隨佛。
【從二法本。垂十界跡】,你看,二法,一個是隨自意,一個是隨他意。這兩種法的根本而垂十界之跡,你看這裡是十界之跡,不是九界之跡啊。佛法界也是跡呀,就像釋迦牟尼早已經成佛了。為什麼又跑到娑婆世界來,他不是第一次成佛,成了無數佛了。以後所成的佛都是垂跡,從本垂跡啊。
【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說自意語。或說他意語。自意他意。不可思議。】你看,【己身他身。微妙寂絕。皆非權非實。而能應於九界之權。一界之實。】你看,【而於佛法無所損減。諸佛之法。豈不妙耶】,是吧,就不可思議,不可想像的。他又能隨己身應現的是佛法界的法,又能隨他意應現的是眾生的法。好像眾生法是權,佛是實,但是能夠應現出來的這種權實都不是最真實的一面,真正佛的境界是什麼?是非權非實。所以這裡為什麼叫垂跡呢,從本垂跡,根本是非權非實,所現的種種化跡,外在我們所能看到的佛所現的種種相,都是屬於權,方便,權巧示現。
所以說【諸佛之法。豈不妙耶。是事可知。無勞廣說。至方便品中。當更明之】,到方便品還會繼續地說,廣說。
所以我們就再想想,諸佛他為什麼呢,他本身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但是能夠見到的佛、能夠聽聞的法,肯定都是可以思議的。從不思議之中而示現種種思議之法,就是為了讓眾生去明白佛法一些方便的道理,最終從方便而入真實。
所以說大家說見佛了,真正的佛能見得到嗎?見到的佛都不完全是真佛,別說了大家有些是捕風捉影的,完全是什麼想像出來的。你就真正見到的、所謂見到的,也不是佛的本身。佛的法身是什麼呢?是無形無相的。既然無形無相,哪有什麼可以見呢?你能見到的不都是佛的應化身吧。你報身都見不著,你要是報身能夠見得著,你是菩薩啦,你是大菩薩,你是法身大士啦。你能見得著?見不著。你是見得著的話,你天天沒事兒說,我見佛了,佛又來感應了,佛又來那個示現了。天天不會說這些東西,沒有水平的話,是吧,能夠說出來的話,估計你也就沒多少水平,就這樣子,否則你不會亂說。
所以按我們來說,一般能夠見到化身佛已經不錯了,應身佛都見不到。化身佛,還低一個等級,知道嗎。應身佛有時候,就像釋迦牟尼佛,他是應身佛,他是應跡而來。經常我們說,他是什麼呢,劣應身,還是屬於劣應身,他在這世間,他活一輩子八十歲呢。我們化身佛什麼,現個相立即就走了,可能就幾十分鐘,那就不錯了,我見一下,讓你歡喜,禮拜,給你摩摩頂,給你說說法啊,啊,一會兒就不見了,那叫化身佛。所以說我們既然連化身佛可能都見不著,見不著,都是自己憑空裡面想像出來的,不是佛真正隨你的感應來的。
所以這些事情大家就不要去談了,談沒有意義,是吧。本來就是非權非實,叫微妙寂絕,你看,微妙法你能懂得了嗎,是吧。我們經常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說是說願解如來真實義,是吧,我們又能解得了多少真實義啊,解不了,我自己都沒解得真實義,說句實話。無非就是照著這書,大家看看,學學吧,一起討論討論,一起學習學習,你真要見到真實義了,你開大悟了,開悟了,明白了,離了生脫死就不遠了,但實際上肯定都差得很遠,是吧。當然你盡量吧,起碼懂得一點表面的佛法也好啊,這就也算是開解吧,所以大家也不要放棄啊。
好了,今天的時間也就到了,下面我們就不多說了,下面是廣釋心法啊,三法裡面講了兩個法了,一個是眾生法,一個是佛法,還一個心法沒講。
稍微還有一點點時間,這裡有兩個問題啊,(南無阿彌陀佛!師父慈悲,第十二講《法華玄義》中雲【殃掘摩羅。雖是惡人。實相性熟。即時得度。四禪比丘。雖是善人。惡性相熟。即不堪度。當知眾生之法。不可思議。雖實而權。雖權而實。實權相即。不相妨礙。】)這講的眾生法不可思議,是吧,有些我們看他是善,是善人,但是他這個善法反而沒修成,惡法反而先成就了,墮入惡道了。哎,有些人看著這個人是個大惡人,欸!反而他可能實相性熟,他這個實相這個善法先成熟了,反而他,欸!開悟了,得道了,他沒墮惡道,怎麼會有這種差別呢?
他這邊就問,(眾生之法是不可思議,但看到這裡我們感覺怖畏驚懼,慌恐不安,伏請師父慈悲開示,如何讓我們自己的實相性盡早成熟?)那你就想得好嘛,不想墮入惡道嘛,早點成熟,是吧,趁這個惡相還沒成熟的時候,趕緊先這個善性先成熟,是吧。(如何防止我們凡夫自己的惡相,惡性相讓它晚點成熟,或不要成熟。)那就看你自己努力唄,這好。(至誠感恩師父慈悲方便開示指導。)本來還提的不是這麼多問,後來給它減了點,不然光答這個問題,你就得半小時,受不了啊。咱們只能留出一小部分時間,簡略地回答問題,咱們還是以上課為主嘛,學習新的內容嘛,是吧。
就眾生的這個善惡有時候是不定的,是吧,即使你這修了一輩子,別人看你都已經修得很好了,但是你沒有真正這個善根成熟,沒有真正解脫之前,萬一哪一天這個惡性相先成熟了,弄得不好你這輩子啊,可能就是什麼呢,也不能說是白修了,那就這個修成的時間往後推移了,你對不起,先把這個惡果惡報先受了再說,甚至弄得不好到三惡道裡面去,甚至到地獄道裡面也可能啊,除非你有可能什麼,你有非常善的因緣,有佛力的加持,可能能夠避免,但是這些東西啊可遇不可求,很難說的。
你也不要想,哎呀,那我沒有修成,到惡道裡面那多冤,是吧,多冤枉。沒有冤枉的,但你也不要擔心,你去了惡道裡面呢,惡報受完了,很快又會回來。回來之後,你以前所修的這些善法很快就會成就的,明白嗎,所以有些人擔心,哎呀,去了惡道裡面我會不會還再回來,回來之後會不會還再繼續修行,還能不能遇到佛法,能不能怎麼樣的,不用擔心,絕對沒問題。關鍵你現在要好好修行,是吧,現在你都聽了《法華經》了,估計你離開這個六道的時間,屬於倒計時,很快了,很快,很快。
有些人說,哎呀,那這樣還不行,我念阿彌陀佛唄,直接今生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唄,那當然更好了,是吧。你想不去惡道嗎?念阿彌陀佛,帶業往生,是吧。即使你這個惡相性熟,你一句阿彌陀佛,信願堅定的話,執持不散的話,那阿彌陀佛能夠突破這個業障,對你的障礙,能夠把你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光靠自己還不行的,知道嗎,即使你修的善已經力量非常強大了,靠自力還是不成。所以有些人,當然看惡人,有時候也不要,那惡人之中,弄不好他前世修了大善根,這做了一輩子惡,本來就應該下地獄無疑的,他竟然他先走了,你還不服氣,你不服氣啥,你上輩子幹啥去了,是吧,人家前面比你存錢多,知道嗎,你這一輩子存了一千萬,人家上輩子存了三千萬、一個億呢,你說我虧了,虧什麼虧呀,是吧,人家也沒賺,你也沒虧,自然而然,因果看哪個力量它就先牽了。所以你自己得努力,發願,知道嗎,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靠自己的願力,特別是要靠佛的願力,再加上念佛的力量,最終能夠超越這個。
不要說晚點,最好就別,知道嗎,還晚點幹嗎,今天不來,還明天來,心裡老惦記著事兒,惡相什麼時候到啊,再拖吧,債主要上門了,今天我還不了,過兩天你再來,你還是掙不了這麼多錢呀,你這個善根功德不夠啊,資糧不夠啊。靠佛,只能靠佛,知道嗎。
不要成熟,這個東西它是業力自然該成熟時候成熟,你想把這個因果都那個了,扭轉過來、顛倒過來,那佛也做不到,佛只是叫不落因果,而且不能什麼呢,不壞因果,不能壞因果了,因果律是自然而然的一種定律,誰都改變不了,佛也改變不了,只有通過自己的修行,改變自己的因,最終才能改變自己的果。所以在這個修因的過程之中,裡面就有很多講究,你怎麼才能造更多的功德去避免,當然有些東西不可能完全避免,能夠讓它來的不是這麼猛烈一點,是吧,能夠你能承受得了,或者有時拖延戰術也是可以的,但老拖延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吧,大家好好念佛,是吧。念佛也就是修空假中啊,是吧,一念一心不亂嘛,若一日乃至七日,執持名號能一心不亂,這也就是修空,一心不亂,不亂本身就是一種空,知道嗎,一心是什麼,是種智慧,是種假,是吧,最終能夠一心不亂入念佛三昧,最終就入中了,很簡單的,是吧,不難的。不亂呀,不要亂想,什麼妄想都不要,是吧,一心把這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這不就是修假嗎,並不是說什麼都不修,無念而念,念而無念,這就是中了。所以說你看這個念佛法門,跟這個天台宗完全是一樣,所以天台宗很多祖師到後面都修念佛法門,都修淨土法門。好,這是這個問題。
下面,(阿彌陀佛!《法華玄義》第二十四頁第九行,【約行者。泥洹真法寶。眾生以種種門入。如五百比丘。各說身因。佛言。無非正說。三十二菩薩。各入不二法門。文殊稱善。大論明阿那波那。皆是摩訶衍。以不可得故。當知從行則別。所契則同】),就是說大家修行的這種法門都不一樣,有聲聞法門,有菩薩法門,當然最終都能證得這個泥洹,就是涅槃,就是能夠了脫生死,其中這裡就說的一個什麼,阿那波那就是什麼,就是數息,數息法門,(恭請師父慈悲開示,這裡說到什麼安般呼吸法門,就是數息法門,其中不可得故是什麼意思?)
我們一般說的這個數息觀,很多人通常認為是屬於什麼呢,小乘的一種觀法,只能證得小乘的這種果報,但實際上不是這樣子。這就說到阿那波那,皆是摩訶衍,摩訶衍是什麼呢,就是大乘,它不僅僅是小乘,它也通於大乘法門。以不可得故,為什麼呢?數息本身也是不可得故,數息觀屬於是什麼,五停心觀之一,知道嗎,所以是看你從哪個境界上去觀察去思考這個問題。如果你是以小乘的這麼一種佛法去看待數息的話,你修的就是小乘的數息觀。如果你是以大乘摩訶衍的這個角度去觀察的話,你這個數息觀本身也是什麼呢,屬於大乘法門,本身是不可得的。
如果你繼續往上研究的話,這個數息本身也包括什麼,空假中三諦,知道嗎。能數,所數的,能數的是你的心,所數的是你的呼吸,有能數,有所數,這是屬於什麼呢,生滅法。但是你數到一定的時候,就在說所數的呼吸找不到了,能數的心到哪去了,能找得到嗎?不可得。這就是屬於什麼,空觀,是吧。空觀雖然說不可得,但是呢你自然而然又,不用你心去數了,那個時候就叫無心,它自然能夠數得特別清楚,比你有心數那數得強一百倍,我們有心數經常數一、二、三、四,有時候數差了呢,數到哪裡了?數到十一都過了,還不知道,還在數,有時候又想其他事情去了,哎喲,剛才數到八吧,還是九啊,又忘了,這就叫做有心而數,知道嗎。
你如果真正無心了,就是沒有這種妄想心,心裡特別的乾淨的話,證得這個空性的話,不數而數。你不要數,它自然而然,說實話,它就在這裡給你清清楚楚排列在你面前,如觀掌中之阿摩羅果。你像我們看這個世界,看整個地球一樣的,它就像個果子一樣的,變得小小的,你心中一覽無餘。你要是有心的話,你這個眼睛,一個肉眼,好,幾十米之外你看不到,一堵牆就把你擋住了,這就是有心跟無心之間差別。這就無心,但是又在數息的話,這是什麼觀啊?假觀。
最終呢,無也不可得,有也不可得。什麼叫做有數,什麼叫做無數,再繼續往上往前一步,進入中觀,也能成佛。告訴你,別看它就簡單,好像五停心觀,它屬於什麼呢?外凡位的,它只能證得小乘果位,怎麼怎麼,沒那麼簡單,一切法皆是佛法,何況這還是真正的修學的法門呢,是吧。這個《法華經》裡面說,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都可以修實相,都可以修佛。當然了不是一般人能修得了的,這屬於什麼,菩薩的修法,菩薩境界。
你別說,哎呀,你看我炒菜,這也在修行啊,我逛街、購物,也是修行啊,一切世間的事情都與佛法不相違背嘛。你看我還在念佛呢,拿著計數器、拿著佛珠在念,但你這個修行真的是跟佛法不相應啊。當然與你說不念佛,完全去那個是要好的多,但是你雜修、雜念、你的心不是念茲在茲,那你這個效果肯定是極其有限的。所以我們在想這些問題也是這個樣子的,你看你會不會用心,怎麼用心,同樣一件事情在不同的眾生、在不同的修行裡面,完全是不同的一種境界,大家明白了吧。很簡單啊,很簡單。說起來很簡單,修行起來確實很不容易。
好了,其他我們就不多說了。不可得嘛,一切皆不可得。一切皆不可得,但是我們一切還得學習,你學過了,學明白了,學透徹了,這個時候你才是自然而然地放下,知道嗎。這個不可得,這個放下不是說你從來就沒有擁有過,你叫做放下。我曾經能夠擁有,拿得起,再放下,這才是真正的放下。你都一無所有,那我也是一無所得,反正啥都沒有。你說你一無所有,實際上是什麼都有,是吧,什麼煩惱都有,什麼壞事以後都會幹,你只是現在懵懂的一個狀態,無知的狀態,你說什麼都沒有,所以說跟佛教所講的完全是兩回事,好像名字都是一樣,實際上是兩回事,你要學到極點,學到究竟,再轉過身來,這個時候你就能解脫了。
但是你學還不能亂學啊,是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得學好,不能學壞。有些人,啊,不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什麼都學,不是你現在凡夫學的,凡夫就得學好,不能學壞。等到你什麼時候成了真正菩薩了,不僅僅要學好,壞也可以學,因為學壞對你來說你不會變壞,那你學壞是為了什麼呢,為了度化眾生。有些眾生他就喜歡來點狠的,來點惡的,知道嗎,你給他老講好的、善的,他根本就不聽你、不服你,沒辦法,學點壞,不是真正的壞,那是菩薩自在的一種境界了。
好了,今天就到這裡,最後大家一起來合掌,我們來做個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好,今天的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