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今天我們繼續來一起學習《大乘妙法蓮華經》,大家翻到課本,咱們應該是講到《法華經》的經體,這一段。大家看這字比較小,好在大家都有課本。實相為正體,諸法實相,簡稱就叫實相。為什麼叫諸法實相呢?一切法皆有實相。那麼一切法的實相是什麼呢?法性,就是實相。對有情眾生來說,我們就說佛性,對無情眾生我們就說法性,實際上都是指的一個東西。諸法的自性,這就是諸法實相。
那我們看到課文上講,【金剛藏說佛甚微智。辭異意同】。《金剛藏》是一部論,《金剛藏論》,這兒把論字給省略掉了,大家看《金剛藏》是一部論,他沒說。佛的甚微智,這個甚微智就跟這個實相是什麼呢?辭異意同,只是名字不同,實際上他們的意思是一樣的。【其辭曰】,他的語言是怎麼說的呢?【空有。不二。不異。不盡】。他怎麼解釋佛的這麼一種叫甚微智呢?就用這四個詞語來描述:空有。不二。不異。不盡。那到底什麼是空有不二不異不盡呢,下面繼續又說了:【空非斷無。故言空有】。什麼叫做空,空不是斷滅無,不是說什麼東西都沒有了,空空如也,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什麼呢?空中有有。所以佛教講的這空,是講性空,性空之中呢,就有緣起有,不壞因緣有,不壞緣起有。這個假有,是存在的。性是從它的體性上去說,從理上去說,從事相、從因果,這個因緣生起的這個現象,是永遠存在的。所以佛教這個有是什麼,空中有這個有,因空而有,那麼空反過來是什麼,空不自空,因有而空,有不自有,因空而有。就是空和有相互之間,都是依賴對方而得以存在的。如果是相待的話,這叫相待法,就是只有你有了,我才能有,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雖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你我之間,相互之間獨立的一個特性又各自保持,所以這裡為什麼叫做空有。就怕大家執著於佛的這種甚微智是一種斷滅空,什麼都沒了。有些人說你們佛教就是空門,什麼都不要了,四大皆空。那我們還得吃飯啊,也要睡覺啊。有些人沒學過佛的,進入佛教,覺得佛教很厲害,有神通有修行,很多的什麼有道行。你們吃的是什麼,肯定跟我們吃的不一樣吧,不是吃五穀雜糧,不食人間煙火,恨不得就食天上的甘露得了,不一樣。
五蘊皆空,四大皆空,並不是說離開現實這些四大五蘊的世界、物質世界,或者是身心的世界,有存在的另外的一個世界。而是在這因緣的世界裡面,徹悟它的空性,不被外在的這些因緣假有法所干擾、所迷惑,能夠保持自己內心的一種自在和獨立,一種清淨,這才是真正修行。實際上吃你可以吃一樣,沒有關係。別人嫌這飯菜做得不香,你吃得有滋有味,吃得有滋有味你也不要貪著,好吃,多吃,那又不行。剛剛好就行了,能吃飽,就可以了,不要太講究。你天天沒事就弄美食,琢磨怎麼弄好吃的,哪裡有好吃的。當然如果你修行還沒到那個層次的話,有時還會有點這種習性,也無可厚非。但是你修到一定階段,說實話,你已經沒有心思去想這些東西了。這要穿漂亮的衣服,那裡有什麼好玩的東西,這裡有什麼時髦的東西,天天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你就追逐,你要不斷地去創新,不斷地去獵奇,那你根本就跟修行背道而馳。
下面什麼叫做不二?【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故言不二】。就是空和有,不是兩個東西,它是一體的,它就是一個東西。前面說,空中有有,有中有空,空有相互之間還有獨立性,只是相互關係有賴對方而依存。這裡就直接說,空就是有,有就是空。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空和有之間完完全全沒有一點差別了,那就比前面更進一層。如果前面的話,還說的只是世間層面講的一種智慧,那麼這個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就像《心經》裡面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叫不二。
【非離空有外。別有中道。故言不異】。下面不僅僅是說空和有了,直接說中道了,如果你還執著於空或者執著於有,那這還不是中道。這個中道是什麼呢?遠離二邊。但是雖然遠離二邊,並不是說它撇開這空有之外,另外有一個中道,你不執著於空有,不落二邊就可以了。我們說不即不離,不即的話,你就不執著於空有;不離的話,你不要說離開這空有,另外還有一個中道,這中道跟空有是沒有任何關係的,不對。所以這裡為什麼叫做不異,中道不異空有,空有之間就有中道。
下面又說,【遍一切處。故言不盡】。不盡就是沒有窮盡,到處都是。這個中道這個佛性,佛的甚微智也好,諸法的實相也好,遍一切法。就是我們為什麼叫諸法實相,諸法就是一切法,所有的法。所有的法皆有實相,實相是遍一切法的,所以又叫做不盡。跟這裡的解釋完全一樣的,不是說這個地方有佛性,這個地方有實相,那個就沒有了。你有我就沒有,不存在這樣的事情。所有的人都有。有情眾生有,無情眾生有。再大的東西也有,再小的物品它也有。沒有任何差別。
【此亦與龍樹意同】,就跟龍樹所說的《中論》裡面講的,我們說的那個三是偈,後面會說,這裡不說了嘛。【中論雲。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當然這是省略說法,實際上是四句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把後面「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把它濃縮成即空即假即中。前面「因緣所生法」保留這個原句,我說即是空就是即空,亦為是假名就是即假,亦是中道義就是即中。
所以在這個因緣生法,所有的法都是屬於因緣生法。我們世間所能見到的一切法,你所能想到的一切法都是因緣生法,我們都叫做什麼呢,有為法。是通過我們造作出來的,是通過種種因緣條件構成的,你找不到任何一個法說它不是因緣生的。它是天然就有的嗎?沒有天然有的東西。任何法它都有生有滅,有開始有結束。如果是天然的話,從無始以來就已經存在了,到現在不會有任何改變,到未來也不會有任何的終結的時候,但這樣的東西我們是找不到的。既然是這樣的法,所以說是即是空。它因為是因緣生嘛,所以說就即是空。它性是空的,所以它需要別的條件,它才能生成。如果它是自性有,它就不需要別人來生成它了。雖然是空還不行,還即假,空中又有假,因為性空所以才有緣起,性空和緣起最終呢就叫做中道。空有不二,這就是中道。
【因緣所生法。即空者。此非斷無也】,這是跟前面什麼呢,即空者,此非斷無跟前面這個佛甚微智,這四個意思進行一個對比,實際上都是說的一回事。【即空者。此非斷無也】,就跟前面說的「空有」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即假者。不二也】,即假者就是前面說的有即是空,空即是有,跟前面這個甚微智,《金剛藏論》裡面說的佛甚微智「不二」意又是相同的。【即中者。不異也】,異是中道異,就跟前面這個「不異」意,又是一個道理。最後【因緣所生法者。即遍一切處也】,就跟前面「不盡」意又是相同。所有的因緣法都具備前面這個「空有,不二,不異」這三個道理。所以說把這兩部論做個比較,《金剛藏論》和《中論》它們說的雖然是兩個東西,但實際上是一回事,一個是佛甚微智,一個說的是中道。
【今言實相體】,現在我們這部經是講實相,《法華經》嘛。【即權而實。離斷無謗也】。這什麼意思呢?什麼叫做即權而實呢?這個權就相當於前面的「有」,這個實就相當於前面的「空」。它這個空是即有而空,所以稱為叫空有。這個空是因為有而成立的,而存在的,所以離斷無謗跟前面這個「空有」意是相當的。第二個【即實而權。離建立謗也】,就跟前面這個第二什麼呢,「不二」意又有相當。【離建立謗也權實即非權實】,即實而權,實就是空,權就是有。有些人說,建立的話這種萬法都是因緣所建立的,因緣所構成的,如果你說有的話,要離開空去說有的話,那麼你這個有就存在問題了。就容易讓人產生執著。所以佛教這個有的話都是什麼?從空而出假,從空而有。你得證得諸法性空之後你才去出有,你才遠離種種誹謗,遠離種種執著。
【權實即非權實。離異謗也】。就是權實和非權實之間本身就沒有任何的差別。你不要執著這兩種是有差別的。有些人說你這個說權實,這個是非權實,實際上說權實就是非權實。這什麼意思呢?就是什麼雙照空有,雙遮空有,照的同時就是遮。前面權實是照,非權實是遮。佛教遮照不二,遮照同時。比如說,說權的時候就讓你什麼呢,叫你非實;說實的時候呢,就是非權。佛依二諦說法,只是為了去眾生的執著。說權的時候就讓你反過來說,你不要去執著這個實的東西,說實的時候就實際上意思說,你不要去執著這個權的東西,它都是有作用的。並不是說我說實就是實,說權就是權。不是這個意思。你不要說,一聽到這個就執著了,不行的。法也不能產生執著,否則也叫作法執。它只是一個藥,去除我們眾生執著的一種病而已。當下這個東西你不要說,它就是真實,它就是真理,沒有這樣的事情。佛法它只是幫助我們最終證得這個真理,證得自己的自性。但佛法本身實際上還不是代表什麼呢,決定性的真理,不是這個意思。
後面【雙照權實遍一切處離盡謗也】。什麼叫做盡謗?就是這個有,這個沒有。但實際上這個什麼呢,實相是遍一切處的。雙照權實就是說,權中也有,實中也有,一切法之中都有,是遍一切法的,這個實相。所以最終我們一看,到我們現在《法華經》裡面講的這些東西,也跟前面這兩部論是完全脗合的。【斯乃總二經之雙美。申兩論之同致】。二經是什麼呢,實際上說二經就是一經,就是《法華經》裡面的《方便品》和《壽量品》,大家可以把它記下來。其中的兩品,它都說到這些東西,它實際上前後都是一致的。【申兩論之同致】,這兩論就是《中論》和前面這個《金剛藏論》,它們說的都是同一個道理,都說得非常好。
【顯二家之懸會。明今經之正體也】。二家,一個權一個實,或者一個跡一個本。【明今經之正體】,今經正體,體是什麼,是實相。【私謂實相之法。橫破凡夫之四執。豎破三聖之證得。破凡夫可解】。凡夫的四執,凡夫有四種執著,哪四種執著呢?常樂我淨,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嗎?常樂我淨是一種說法,有時候不僅僅是說這種說法,這只是其中一種說法。有些地方也說什麼呢?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或者說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我們說有無吧,用有無比較合適。凡夫要麼執著於有,要麼執著於無,有些執著於亦有亦無,有些執著於非有非無,反正他總是執著。你不管他是任何一個觀點,也不管他所謂的觀點有什麼高和低,反正他就執著。你一執著就出問題了,並不是說這個觀點本身是一無是處,事實上有些時候這個觀點還是比較高明的,有些觀點,但他一執著就成病,成病態。打個比方,再好的東西你吃多了,害病了,是吧?你一旦產生貪著,執著不捨,這就是問題,不是這個東西本身執著的東西有問題,它問題本身不大,是你這個執著心有問題,你把這個執著的心念加在這個東西上,這個東西再好,也變得一無是處了。
所以說,橫破凡夫之四倒,為什麼叫做「橫破」呢?凡夫的層次都差不多,好像有點高低的差別,實際上都是一個層次,都沒出離三界,都在生死之中,大家沒什麼特別大的差別。比如說,我是皇帝,你是乞丐,貧富貴賤,男女老少好像…實際上都差不多。我是億萬富翁你是窮光蛋,實際上在凡夫位上差別並不大,是不是?你今生可能你享受福報,福報一享盡,弄不好下輩子墮惡道去了,你比他還更慘,是吧。你不要覺得天上比地獄好像就有本質上的差別,也是六道輪迴啊。今天在天上,未來世可能就是到地獄之中,現在人家在地獄之中受完苦,可能又到人天之中去了。換個位置而已嘛。
【豎破】,豎破的話就跟凡夫之間是有區別了。【三聖】,這是指聖人,已經超出三界了,他們層次相差也是有上下之間的區別,有次第的。哪三聖呢?聲聞、緣覺、菩薩。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實相是讓大家成佛的,不是讓你做什麼阿羅漢啊,做什麼辟支佛啊,也不是讓你做菩薩,就是讓你成佛。你所證得的那個果啊,根本還不行,你只有證得究竟的佛果,才是我們現在經典所講的本義。佛講《法華經》是讓大家成佛,不是叫你去做凡夫,也不是叫你去做什麼四聖,所以叫成佛的《法華》。【破凡夫可解。破聖者】,這裡說【三藏二乘】。這裡當然又進行一個分別,我們看三藏二乘什麼意思呢?把它又分成三種,三藏裡面的二乘。三藏教,化法四教,天台宗裡面判教的化法四教。三藏裡面有二乘人,聲聞、緣覺乘,【指但空為極譬玻璃珠。一往似真。再研便偽】,就是他們所證得的這個道理呢,是指但空,但空理性,它不是實相,跟實相根本還不沾邊呢。他們也講空,修空,但是這個空還不圓滿,只是叫偏空,或者叫但空。空就是空,空中還不能出有。「為極」就是到了極點了,就像顆玻璃珠一樣的,表面上一看,哎呦,像琉璃,但一研,一往似真,表面上簡單一看,像是真的,跟真的珠子一樣,把它一研碎了一摸,是玻璃,不是真的。當然這裡說的話是相比較佛道來說,相比較圓教來說,他們是假的。但是他們相比較凡夫來說,他們確實已經出離三界了,是吧?你不能說哎呀他們是假的,他們證的道不是真的,我們沒這個資格說,佛有這個資格說。他們相比較佛道來講,他們就顯得比較假。但相對於我們來說,他們又是真的,只是他是偏真理性,也叫但空理性。
【身子云。我等同入法性。失於如來無量知見。空有之旨。正破此證也】。你看,身子在法華法會上就說,「我等同入法性」,我們認為那個法性跟實相、跟佛證到的法性不是一回事兒,所以失於如來無量知見。空有之旨。沒有真正證得如來的那個法性,就是破這個三藏的二乘。身子他是代表嘛,佛的聲聞弟子裡面他是首座啊,他自己都說我們證得的跟佛的不一樣,差得很遠,那其他的人就不用說了。
【通教人】,這前面是指三藏教的,這裡是指通教了。【通教人指但空不但空共為極。譬雜色裹珠。光隨色變。緣所見之光。亡其本體。逐玄黃之色墮落二乘。大經云。聲聞之人。但見於空。不見不空。菩薩之人。非但見空。亦見不空。所見既殊。不二之旨。正破此證也】。這什麼意思呢?就是指通教的人,他們所證的這個道理是在但空的基礎上又有個不但空。它不僅僅是偏空的,空中還有有,這兩者合在一起,就是他們最終所證得的一個究竟的道理。這裡用個譬喻,就是雜色的裹著的珠,因為有種種雜色,所以這個珠會隨着色彩而變化。這是紅色的,這是綠色的,這是黃色的,這是白色的,它會隨著這個顏色而變,光隨色變。我們見到的只是它不同的光,但是把這個珠體本身就丟失掉了。
【大經云。聲聞之人。但見於空。不見不空】。這指通教人的但空,後面菩薩人就比他更高了,【非但見空。亦見不空。所見既殊。不二之旨。正破此證也】。就是他們裡面有夾雜,他既然有這個不二之理,但是呢,他也有這個但空之理,它不純粹,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不純粹。但這裡只是從其中一個方面去說但空不但空,事實上但空不但空跟這個中道啊,還有相當的差距。它最多就是相當於我們說的三諦之中的前二諦,基本是相當於。但空是什麼呢?「我說即是空」,真諦。不但空相當於什麼呢?「亦為是假名」,俗諦,通教的人也就相當於這個。後邊呢?「亦是中道義」,實際上他還沒達到那種境界。就是中道佛性,或者說是諸法實相這個境界他還沒有達到。他只是比前面這個藏教人的但空更進一層了。前面藏教人只證得真諦沒有證得俗諦,他這裡既證得真諦又證得俗諦。
好,再往下。【別教人。指不但空為極。迥出二邊。如雲外月】。他是不但空,他已經沒有但空了,這個不但空在這裡指的就是中道,但是他這個中道跟圓教的中道又不一樣,「迥出二邊」。什麼叫做迥出二邊?空是一邊,有又是一邊。他是離空有之外另外證得一個中道,所謂的中道。所以說用個比喻叫做雲外的月,這個月亮是離開這個雲彩的,跟這個云是不相干的,叫【棄邊取中】。把這個二邊給丟掉,你才能獲取中道。【如捨空求空。不異之旨。正破此證】。這個不異,前邊說的,這個空應該是遍一切處的,這個中道也應該是遍一切處的,哪能夠捨空另外去求得一個空呢?捨空有之外另外去求得一個中呢?不可能。所以說,這別教的也還不行。就是說打個比方,別教就經常說,你必須要出離九法界,你才能得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佛法界,是高於其他九法界的,你必須要超出九法界,你才能獲證一真法界。但是真正天台宗《法華經》,法華圓教不這麼講。它認為是什麼,一法界實際上就在九法界之內。離開九法界,並沒有另外一個一真法界佛法界的存在。雖然它們之間好像是有差別,但它們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大家一定記住。
【若彼有此無。則正法不遍】。如果他有你就沒有,那麼這個正法就不是遍一切處了。【不盡之旨。亦破此證也】,你看,那就不是不盡了。盡的話就是盡一切處,遍一切處,都有,你有我也有。不能說,啊,只有佛才有,凡夫眾生沒有,聲聞菩薩也沒有。不是這樣子的。你想想佛是怎麼才能證得的?是不是?佛也是從凡夫眾生一步一步修煉上去的。【此等皆非佛甚微智】,就是把前面的藏教、別教、通教這三教的聖人做了個總結,都跟我們現在所講的這個佛的甚微智是不一樣的,都沒達到那個什麼?高的標準。【不與金剛藏義同】,與《金剛藏論》所說的義是不同的。
【非佛證得本有常住。不與方便品同】,非佛證得的本有常住,不是佛所證得的本有的常住的佛性,不與方便品同。跟《法華經》的方便品,所說的就不同。佛的本有常住是什麼?真正的叫實相,我們前面不是說開權顯實嗎?這就證得的佛的實相。【不遍一切處。不與壽量品同】。你看,壽量品是開跡顯本,就是說佛久遠劫以前早已經成就佛道,並不是這一世,才在迦毗羅衛國才成佛。他成佛已來已經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了,所以說遍一切處。遍一切處實際上是說佛已經遍一切處,不僅僅是一次成佛。佛來這個世間,來十方世界已經是無量無數次了。所有的眾生,只要有這個因緣都能夠聽聞佛法,都能聽聞《法華經》,聽聞《法華經》最終大家都能成佛。所以最終把所有的方便都歸結於真實。就是你聲聞你也可以度化成佛,你緣覺也可以度化成佛,你是菩薩同樣也可以成佛,你甚至不僅僅是聖人,你是凡夫也能成佛。凡夫眾也可以啊,你沒證得聖果一樣的,你只要聽聞《法華經》一樣可以成佛,所以叫遍一切處。
【既不會正體。攝屬何法】,既然他們三教的聖人,所講所證得這個體性,都不是我們現在《法華經》所說的這個正體,那它們應該屬於哪種法呢?這裡後面就進行進一步的說明。這方面說的都是教理啊,我們大家必須回去還得好好看書,甚至還得做點筆記。不然的話,你聽一遍肯定不太容易聽懂啊,且得看啊。你最好還把它分成段落,這一段主要講什麼內容,它主要是著重講哪幾點。
【但空是化他之實。但不但是自行化他之實。出二邊中。是自行之權。並他經所說。非今體也】,這是一段。「但空是化他之實」,但空是化他實教,是為了化度眾生所說的種種實教。這個「但空」是哪一教所說的呢?前面哪一教啊?三藏教。三藏教所說的是但空理性,它這個體是化他之實。「但不但」呢,是通教所說的這個理性,它是自行化他之實。它除了化他之實,還來個自行之實,知道吧?比前面那個化他之實,要高一層了。化他是為了最終成就自行。如來教化眾生都是用方便之法,他自己修行,自行的才是真實的法,但是這裡只有自行之實,還沒自行之權。
我們看看啊。【出二邊中。是自行之權】,但自行之權這裡邊他是這麼說啊,一個是但空一個是不但空。通教它裡面這個教理比較複雜,按它正常來說的話,它還沒有真正地達到自行之實,它可以通向自行之實倒是真的。自行,佛自行的這個實教太高了,實際上通教人一般是達不到的,但是通教它最後能夠通圓教,知道嗎?它這個教理包含的內容比較廣泛,盡是它自己通教本身的一些教法,但是呢它有一個延長,能夠延長到後面的別教和圓教的一些教法,它的蘊藏量是特別大的。【出二邊之中】,這是什麼呢?別教,是屬於自行之權。【並他經所說】,就是把所有的他經所說的,都是屬於這三種。就除了《法華經》、《涅槃經》,也包括《華嚴經》的一部分吧,《華嚴經》也不完全都是講圓教的,其他一般的經典所說都不出這三種,都沒有完全講到這個實相,所以說【非今體也】。不是現在我們這一部經所講的這個正體。
【今經體者】,現在《法華經》所講的體是什麼呢?【體化他之權實。即是自行之權實】。化他就是自行,把化他最終歸於自行。這有個比喻說,【如垢衣內身。實是長者】。教化眾生的時候說這是權教,這是實教,這是方便,這是真實,實際上這都是統統屬於化他之權實,歸結到根本都屬於方便。自行之權實才是真正的權實教,才是真正的根本,才是真實的。但是呢,你必須要知道自行的權實不離開化他的權實,它包含了這一部分,化他的權實最終是可以歸結到、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如垢衣內身。實是長者】,什麼意思呢?就像表面上穿著非常破舊的衣服,很髒的,但實際上你自己內在的身體呢,是長者身。穿得破破爛爛,哎呀,大家一看,這個人什麼身份,肯定地位比較低下,原來是長者,是個尊貴的長者。只表面上穿了這一身破衣服而已。破衣服就相當於化他之權實,真正這個長者呢就是自行之權實。你不要看他表面上貌不驚人的,這個人不得了。【體自行化他之權實。即是自行之權實】,這裡跟前面又不一樣了,前面是化他之權實,這裡面不僅僅有化他之權實,還有自行之權實,把自行和化他之權實合在一塊了,即是自行之權實。
這裡有個比喻,【如衣內系珠。即無價寶也】,就像這個衣服裡面繫著一個寶珠,但是自己不知道。現在《法華經》給你說出來了,你衣裡面是藏著一個明珠,這個明珠代表我們的佛性,每個人都有這個無價之寶,但是自己根本就不知道。那麼這個衣服就相當於自行化他之權實,這個珠子就是自行之權實。【自行之權。即自行之實】,這是後面又一重意思了,進一步往下走,自行之權就是自行之實。
【如一切世間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這是佛的境界。在佛這裡,自行的權就是自行的實,方便跟真實沒有任何的差別,一切法皆是佛法。那凡夫能達得到嗎?根本達不到的。【一切世間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那我們在生活,在造業就是造業,你生產也好,你掙錢也好,你獲得權力也好,這跟解脫、跟成佛毫無關係,你都是在造六道輪迴之業。你世間治生產業你怎麼去證得實相啊?但在佛這裡不一樣了。佛表面上,比如說示現在世間當國王也好,當婆羅門也好,出家也好,跟我們一樣地生活,跟我們一樣地可能從事一些生產,但是他在這些方面,表面上跟我們一樣,但實際上都在行佛法。他跟實相不相違背,他內在是個佛心啊,所以我們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他能夠達到一種圓融,我們就不行。你在做其他世間事業的時候,你說我即世間法就能行出世間法,不可能的。
你就老老實實,好好修行就修行,好好念佛就念佛,你這裡聽著音樂看著電視,你說我在念佛,我心很清淨,我眼睛盯著,我心裡沒在想,根本就沒受它干擾,這都是謊話謊言。不可能的,你又不是佛菩薩,你怎麼可能達到那種境界呢?那都是吹牛,知道嗎?世間人不可能不存在這種。你第一關第二關都沒過,你直接就進入佛境界了,還【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草一木任何世間內的法都是代表著佛性,我的佛性本來就是盡虛空遍法界、遍一切處的。別看我在這裡,實際上我已經到你那裡了,你看到我的佛性嗎?你看到我的真身了嗎?世間人就搞這些東西,顯異惑眾,故意用種種神通,用種種怪異的東西去迷惑,不可能。這只有佛才可以。
所以世間大家就聽,我們世間法往往都差不多,你們千萬別相信誰,我突然開悟了,我證道了,我成阿羅漢了,我成菩薩了,我是菩薩再來,我是肉身菩薩,你們都不知道我的本來,只有佛菩薩才知道。我一般都不告訴你們,算了你還是有善根告訴你吧,你要好好地跟我一起學。不可能這樣,佛絕對不會這麼講。佛的素質有這麼差,佛菩薩素質有這麼差嗎?只有凡夫才有這麼差的素質,自己欺騙自己,也欺騙他人,自欺欺人嘛。然後搞種種包裝,現在都是這樣子。所以說咱們就把這佛法搞清楚,你就知道他就屬於哪一流,知道嗎?這是說的佛,知道嗎?治生產業,你又在世間之中又能保持自己的清淨,而且所有的都轉染為淨,別人看了好像是在做壞事,實際你是在度眾生。就像濟公喝酒又吃肉的,人家是在度眾生,人家是菩薩再來做得了。誰都想當濟公那天下不大亂了,是不是?都去當李嘉誠了,那誰來掙錢,誰來給他打工,是不是?不可能的嘛,這個世界,本身不可能存在這種情況的。所以現在很多各種各樣的大師,各種各樣不得了,鋪天蓋地。一旦鋪天蓋地可能就是瘋狂了,眾生的世界很瘋狂啊,很顛倒啊,不用說了。
世間一切現象都是這樣子的,連跳廣場舞的大媽都去炒股了是不是啊,你說這個股市還能撐幾天,肯定會股災來了,是不是?當然這是用個比喻。就是大家都是這樣子的,都想當第一,都想暴富,都想出大名,心態就不對了。不是你想出來的,而是你做出來的。如果都是這樣的話,那我們現在不是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了,大家都到天上去享福去吧,層次太高了,這個地方不是你們待的地方。
好,再往下。【況自行之實。而非實耶】,就是前面自行之權就是自行之實,那麼自行之實就更不用說了,當下就是自行之實,而非實耶。這裡就等於把這個體說完了。
下面是說宗,第三個識名、辨體,明宗。【宗者為三】。分三個部分:【一示。二簡。三結】。第一個我們看是示。【宗者要也】,給我們簡單說,這個宗是什麼道理呢,什麼意思呢?宗就是指要的意思。【所謂佛自行因果以為宗也】,那我們《法華經》是以什麼為宗呢?大家一定記住,【佛自行因果】。是以佛的自行因果為宗,不是以菩薩的自行因果為宗,更不是以凡夫的自行因果為宗。【云何為要。無量眾善。言因則攝。無量證得。言果則攝】,那是什麼意思呢?用因果能夠把所有的善法,把所有證得的功德果位,都能涵蓋進去。就是佛所行的種種善法、所有的法門,最終所證得的所有的功德,也都不出這個因果之外。【如提綱維。無目而不動。牽衣一角。無縷而不來】,就是提綱挈領的意思。你把這個宗搞明白了,把佛的自行因果搞清楚了,其他所有的法都能明白了。提綱而眾目張,挈領而襟袖至。自然而然其他東西就捋順了,把關鍵的東西抓住了,其餘的佛法你就能捋順了。你主要的東西、關鍵的東西沒抓住,你整個佛法就一團糟。世間法就更不用說了。
【故言宗要】,就是一宗之要,一經之宗要,你把它這個要點給抓住了,那麼這個經的主要的內容就能捋順了。【然諸因果。善須明識】,我們必須要明白地了解種種因果,什麼才是佛的因果呢?什麼是不屬於佛的因果呢?如果你都搞不清楚,你說就是以佛的自行因果為宗,但什麼是佛的自行因果呢?什麼又不是佛的自行因果?你搞不清楚。光給你一句話你能分辨清楚嗎?所以還得給你講,繼續分析。這裡說了,【尚不取別教因果。況餘因果】。藏通別圓我們只取圓教的因果,圓教是讓大家最終成就佛果的,究竟佛果的。別教都不能究竟佛果,都不能最終達到妙覺佛果。所以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通教的,藏教的,藏通別圓四教,只取圓教的因果。其他三教的因果都是在這之外的。我們可不是以其他三教因果為宗啊,大家記住了。那三教的因果,這都是修行最終證入聖果的,這個不為宗,那其他的更不用說了。我們凡夫因果還能為宗嗎?天天干些什麼事情啊,造身語意三業,起煩惱,起惑造業,受生死苦,那你還以這個為宗嗎?我們天天都是以這東西為宗,天天都是幹這個事,那就不對了啊。
【餘因果者】,這裡進行分別說明,這些因果,這三教的因果分別是什麼呢?下面具體講了,【昔三因大異。而三果小同。又三因大同。而三果小異。又一因迥出。一果不融。因不攝善。果不收德。則非佛自行之因。非佛道場證得之果】。這前面就分別說三教,第一個昔三因大異,而三果小同,是說的藏教人的因果。三因大異,哪三因呢?聲聞、緣覺、菩薩,他們所修的因是什麼呢?所修的法是什麼呢?所修的法是什麼,問問大家有沒有知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聲聞人修的是什麼呢?四諦法,他在因地之中他就是修四諦。緣覺修的什麼?十二因緣。三藏教裡面菩薩乘的,修的是六度,叫事六度,不叫理六度。他是從事相上去修,沒有真正證得這個理,就是他修的層次還比較低。這三種因是有很大區別的。四諦嘛,諦緣度嘛。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他是有很大區別,他們在因地修行的差別是很大的,叫做三因大異,大大的差別,有很大的差別。【而三果小同】,就什麼意思?三果在一個方面來說,他們差不太多,最終證得的都是破見思惑,出分段生死。不管是修四諦也好,十二因緣也好,甚至事六度也好,你最終都是破見思惑,出分段生死,他們這方面是相同的,這是指藏教人。
下面第二句,再往下【三因大同。三果小異】。這說的是通教人,三因大同就是通教裡面也有三乘人,也有聲聞、緣覺、菩薩,但是他們三個人所修的這個因地的這個法門差不多。為什麼叫做通教呢?就叫同,通者同也,同稟無生四諦而入道,都是修的無生,無生之法,知道嗎?所以他們這個因差不太多。而三果小異,最終他們雖然也有這三種果,什麼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啊,但是這裡面他們差別還是有不同的,就是他們在破塵沙惑,或者在破習氣方面,他們是有區別的,所以叫三果小異。
【又一因迥出。一果不融】,這說的是別教。一因迥出,一果不融。他修的是但中,但中佛性。他也修真假空三觀,但是他次第三觀,為什麼叫迥出呢?他這個是超出其他的九法界的這麼一種修行的法門,跟其他都不一樣,所以說一果不融。他成就這個佛果跟其他九法界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就是說他不是遍一切法的。【因不攝善。果不收德】,所以最終他們的因和果都不能收攝種種的善法,也不能夠收攝種種的功德,所以不是【非佛自行之因】,也不是【佛道場證得之果】。跟我們現在所說的,佛自行的因果是不一樣的。
下面,【又簡者。諸經明佛往昔所行因果。悉皆被拂。咸是方便。非今經之宗要】。簡就是繼續給大家進行分析,簡別,諸經就是指其他的經了,說佛在往昔劫的時候所行的因果,這些因果都不是最終成佛的因果。悉皆被拂,最終都是被迫失掉的,這些東西都用不上,都已經過去了,成了過去式了。拂就像我們拿個拂塵,拿個什麼東西把自己走過的足跡掃掉了,不要留下痕跡了。你不能再留這個痕跡了,你要重新再往前走,過去的痕跡一點都不能留。【咸是方便。非今經之宗要。取意為言】。我們按照這個道理繼續往上講,就是【因窮久遠之實修。果窮久遠之實證。如此之因。豎高七種方便。橫包十法界法】。這樣的因果才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久遠劫以前就已經實修嘛,修的自行之實法。果窮久遠,久遠劫以前就已經證得這個佛果了。如此之因,這樣的因是高出七種方便。哪七種方便呢,這裡面又有不同說法。一般來說兩教二乘,三教菩薩,兩教二乘是指什麼呢,藏教和通教的二乘人,藏教裡面也有聲聞乘,緣覺乘,通教裡面也有聲聞乘,緣覺乘。這就有四種了,二二得四。然後三教的菩薩是什麼?藏教、通教、別教的菩薩乘,這三教都有菩薩乘,四加三就成為七種方便。橫包十法界法,就是說佛法界能夠橫包其他的九法界,所以天台宗不是說一法界具有十法界嘛,法界是互具的。但是在別教裡面法界不是互具,佛法界就是佛法界,眾生法界就是眾生法界,眾生跟佛法界是有差別的,但到圓教這裡,他就不這麼說了,眾生法界跟佛法界根本上是,畢竟是同等的,是不二的。
【初修此實相之行。名為佛因。道場所得。名為佛果】。所以我們剛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心中就必須要有這麼高度的一個認識,就相信自己,每個人都有佛性,相信我最終能夠修成像佛一樣的,這麼一種圓滿的功德。你不要把自己看低了,你說我現在修不了,我現在沒達到那麼高的程度,我只能修點人天善法,修點五戒、十善,修點四諦、十二因緣,我能夠成阿羅漢就不錯了。我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錯了。當然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確實也不錯,但是僅僅只明白這個道理,遠遠不夠。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為了什麼?阿彌陀佛接引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又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幫助你成佛,你必須知道最終的指向就是為了成佛,我只有一個目的,其他都是中間的所走過的路程而已。你不能把中間的這些化城,中間的這些驛站當作是最終的目的地,不對了。必須直接從因上就直接指向最後的果,叫回因向果,你這個迴向才真正究竟啊,不然你迴向都做不成。我迴向佛道,到底佛道講的什麼呢?搞不清楚。迴向往生,往生是為了什麼呢?還不是為了成佛嘛。所以我們學佛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成佛,其他的都是方便,你不能把方便當作究竟,那就錯了。這樣的話,如果你有這麼高的認識,你從開始就能認識到這個佛性,認識到這個實相,你修行的功德那不得了,不可思議。如果你的認識,你的見解,你的智慧不夠,那你修行,說實話事倍功半,那還不是事倍功半,功和半之間還差得很遠,就說你修一劫,就相當於別人修一天,圓教人修一天又相當於你修一劫。這好,裡外裡都差一劫的這個倍數,劫乘以劫那就更不得了了,你修得苦哈哈的,好像挺用功的,但在這裡傻修、盲修,沒什麼太大的效果。人家一修,一下就上路了。所以什麼叫做實修,我們不叫實修啊,你這個道理都不懂得,你根本跟實修都不沾邊,我們通常講,大家要實修,大家經常用這個詞。但什麼叫做實修啊,必須要了解。
好,【但可以智知。不可以言俱】。真正到達最終這個東西,佛所證得的也好,這個因果只有智慧才能了解、了知。不是用語言、用文字能夠完全說清楚的,能夠說清楚。【略舉如此因果。以為宗要耳】,簡單說這些因果,讓大家理解,我們這部經所講的這個宗要。但這只是簡單說啊,大家別著急,後面還有很多。咱們這剛開始嘛,後面還有很多詳盡的敘述。
下面是【用者為三】,這是第四個方面,論用。我們學這部經是有什麼樣的一種功用,一種力用呢?【一示。二簡。三益。用者。力用也。三種權實二智。皆是力用。於力用中更分別。自行二智。照理理周。名為力。二種化他二智。鑒機機遍。名為用】。就是把這三種權實二智合起來,叫做力用。那什麼叫做力呢?自行的權實二智,照理理周。能夠把這個道理,完全地觀照得非常的週遍、圓滿,這才是真正的力。用的話,二種化他二智,化他有權實二智。鑒機機遍,能夠明鑒眾生的一切的根機,無機不照。沒說哪個眾生你看不到,他是什麼根機的,不可能的,這說是用。
這裡說的二種化他二智,到底是哪二種呢?哪二種啊?大家有知道的吧。你要查其他的不容易查到,我告訴你,這個可不好弄呢,我也費了不少勁,是不是這個意思,等會兒我先跟大家說。化他二智,一個是什麼呢,自行化他二智,一個是化他二智。【秖自行二智。即是化他二智。化他二智。即是自行二智】。最終在佛這裡,已經完全是達成圓融了,自行和化他之間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到了眾生這裡就不一樣,眾生就不存在自行二智了。自行是佛的自行,是佛的境界。佛是用化他的二智來度化眾生的。但是通過化他二智呢,最終把你接入自行二智。它是個橋樑,他就用這些佛法、教法,慢慢一步一步地把他引入到最終的佛道。讓你最終也理解,哦,佛的境界是什麼樣的,佛的智慧是什麼樣的。但是教化眾生,我們眾生根機這麼淺、智慧這麼薄,你直接說佛的智慧你聽得懂嗎?聽不懂。先給你們講點淺的,簡單的、淺顯的,你們能夠聽得明白,你們能夠修得了的。修到一定階段,再往上再進一層,一層一層往上,最終達到跟佛是一樣的。
所以這個力跟用實際上還是有區別的,力是本身具備這種能力,佛的能力是什麼呢?沒有窮盡的。但是用呢?就不一定把這個力一定得用盡啊。比如說,我有十成的功力,我不一定每次都得用十成功力吧,有時候用個一成、二成、三成、四成,就看你們眾生的根機怎麼樣。你根機好,我給你用五成、六成,你就不錯,相當可以了。你根機太差,一成就夠了,用力太大你受不了啊。
打個比方,你這個人,你平時作惡多端,你要修點善法就不錯了,放下屠刀,改惡遷善。你直接說,哎呀,你這個惡人趕緊修菩薩法吧,做菩薩去吧。他幹壞事都幹習慣了,你還能幹好事啊,還能幹得成?他先得把這個惡先止息,先不作惡,就不錯了。你就給他講這個法門就可以了。結果你這個方便法不說,你說,直接給你說佛法,那你趕緊成佛吧,聽不懂。華嚴會上這些二乘人都如聾若啞的,你這麼一個作惡的凡夫,你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話都是騙人的,我告訴你。但不能說完全騙人,實際上是一種方便說法。放下屠刀,你立地成佛,原來你殺生無量、造惡多端、十惡不赦的,你突然一下放下屠刀你就成佛了,好人都沒這麼容易成佛的,是不是?你壞人反而更容易成佛,難道就僅僅是因為你放下屠刀嗎?這僅僅是第一步而已,就這個時候你已經跟佛道相應了,並不是指你真正地成了佛。
好,【照理即鑒機。鑒機即照理】。什麼意思呢?照這個理就是為了什麼呢,要鑒眾生的根機,就是佛成就的這個智慧就是為了什麼呢?要度化眾生的。他有種種智慧、神通,難道他是為了自己用嗎?不是,他是為了要度化眾生用的。我有智慧能幫助眾生開悟,我有神通,我能夠方便地去救度眾生的疾苦。反過來,鑒機就是照理,我幫助眾生是為了讓他什麼,讓他也照理、也成佛,也成就像我一樣的具備的種種功德、智慧、神通啊,就這個意思。
【如薩婆悉達。彎祖王弓滿。名為力】,這是用個比喻了。薩婆悉達就是悉達多太子。悉達多太子,我們說的,這個佛沒有出家之前是太子嘛。淨飯王下面的太子,要繼承王位的。有些人說,他要是不出家,他能做轉輪聖王。就是他具備非常好的一個先天的這麼一種根機,沒出家之前,他就是文武雙全,而且文才武略都已經達到極高的一個水平。其中他們說,在比武的時候,他們跟諸王子嘛,沒事大家之間較一下、比一下這個武功怎麼樣。然後呢每個人的功夫就不一樣,在拉那個弓的時候,一般普通弓的話基本上都沒什麼問題,有些人還拉不開的,有些人能拉開的。但是,這好,輪到悉達多太子這一拉,弓就折了,這力量太弱了,力不夠,我力太大了。那怎麼辦?後來這淨飯王說,這些世間普通弓,悉達多都用不了,直接到祖王廟裡面,就是他自己父王的父王,不知道傳了幾代了,有個弓,那是特別大的一個力,一般人都拉不動的,所以都一直供奉在那邊,把那個弓拿給他。他一拉,啊,全部都拉滿了。其他的人拉,能夠拉一小部分,拉一半就不錯了,就是誰的力量都不如他。結果最後他一拉弓射箭,這個一箭就能穿破什麼呢,後面說了【中七鐵鼓】。前面的人,穿一個鐵鼓、兩個鐵鼓、幾個鐵鼓,他是七個鐵鼓全部穿透了。而且穿透之後呢,這個箭還沒掉到地上,還有很大的力量繼續往前飛過去,【貫一鐵圍山洞地徹水輪】。你看,這說的就有點神話故事了。把鐵圍山都穿透了,把這地都穿透了,最終水,泉水都往上冒了,徹到這個水輪了,那有點太玄乎啊。
他們印度人以前這個想像力比咱們中國人強多了。人家這方面,這個思想啊、這個浪漫啊、這個哲思啊,比咱們都強。中國人太簡單、太朴素。後來才有神話的,以前神話都不多。一看,後來,哎呀,佛教傳入中國來了,西域很多文化傳入中國來了,中國的這個神話故事開始慢慢多起來了,刺激了我們的想像力。當然這我們都不說,這個東西在我們世間來說,你覺得都是不可想像的,是神話。如果真正按照佛教講,這根本也不算什麼東西。【名為用】。前面是力,力把這個箭射出去,他不就是有用了嘛。用就把這七個鐵鼓都穿透啦,鐵圍山都穿破啦,最終把這水都給那個了。
【諸方便教力用微弱】,種種方便教,它的力也弱,它的用處也很微弱,【如凡人弓箭】,普通人的弓箭。【何者】,為什麼呢?【昔緣稟化他二智。照理不遍。生信不深。除疑不盡】。為什麼這麼說呢?為什麼把其他的這些教法都稱之叫做方便教,說它的力量很微弱呢?力用很微弱呢?因為其他的教,它都是稟化他二智,沒有稟什麼呢?自行二智。化他二智是方便的,自行二智才是究竟圓滿的。所以它自然啊,它照理就不變啊。你要照理變,後面才產生種種作用才會大,所以生信也不深。你能對佛教真正產生這個信心,你不會有多深。除疑就不盡,你信心不夠,你很多的疑惑就不能完全地消除。
所以我們大家學習佛法,為什麼要聽聞佛法,而且聽聞叫什麼呢?一乘佛法。你聽聽普通的,哎呀,不錯了,我聽了,知道了。知道什麼了?就知道那麼一點點,是不是?你對佛教的這種理解,產生的信心,你理都不懂,你怎麼生信呢?這裡說,到底佛什麼意思,佛教講了什麼道理,搞不清楚。你為什麼信啊?反正我就信了。行善多好啊,做好人多好啊,這跟普通世間的善人沒什麼區別,無非你掛了個,你是佛教皈依弟子,掛了個牌,掛在這裡,實際上裡面的東西跟別人是一樣的。所以很多人入了佛門,實際上你一看,哎呀,不要說其他的行為方面,從思想、從認識,比普通的世間的人根本就高不到哪兒去,甚至你要是不用點功,你還比不上其他普通世間的人,人家還愛學習,沒事看點哲學,沒事學點宗教學,人家還挺好學,你啥都不學,你就「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到底什麼意思,你搞不清楚。你也不可能讀讀經,你就開悟了。不學教理,不明道理。然後人家說你,你們這是迷信啊,你們到底信的什麼,你自己都說不清楚。你怎麼去表達自己,我信的是真的,是正確的呢?是正法呢?你怎麼去向別人證明,你這個信是智信呢?是正信呢?根本就沒有力量嘛,不足以去說服別人,說服自己都不可能,他也從來不想去說服自己,不去想這些東西。哎呀,弄得這麼累幹嘛,是不是?就這樣就挺好了。那不行,佛教不就所以慢慢越來越衰弱了嘛,如果大家都不學教,都不聽教,都不思維,都不去鑽研佛法,你說佛教能夠很興盛,我都覺得怪了。學你都不願意學,你還能修得好?哎呀,我們念念咒就行了嘛,念念阿彌陀佛,佛都幫我們一起搞定了,加持我們、接引我們,我們只要修夠多少遍,業障全部消除;修夠多少遍,就能發財,就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修夠多少遍,突然一下神通、智慧全部來了,有這麼簡單啊,那理解太偏了,我告訴你,可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啊。
好,生信不深,你說你的疑惑哪會除得盡呢?內心之中有些人就根本沒有疑惑,他就反正懵懵懂懂的,他都想不出什麼問題,也不會有什麼疑惑,他本身沒什麼見解的人,沒什麼思想的人,想不出來。你要讓我幹點事情,掃個地,挺好;讓我去買個花,供個果,挺好;做個菜,我來做個供菜,挺好,很歡喜。你要讓學點這個東西,知識的東西,思想的東西,他搞不明白,不願意學。所以他永遠都是屬於事修,事修只是在因果相上去修,沒有透達到因果的本質。就是性,理性的東西不懂,你這東西最終是成就不了的。
好,除疑不盡,既然前面的這些教,它都沒有照理不變,都是化他二智,那麼現在我們《法華經》,圓教是什麼呢?【今緣稟自行二智】,稟承的是自行二智 。【極佛境界】,已經到達佛的究竟的這麼個境界。
【起法界信。增圓妙道。斷根本惑。損變易生。非但生身】。這裡就不說,損變易生,到這裡一段就結束了。對於法界信,這個法界,實際上就是實相,你要了知佛性,你要了知實相,你要了知法界,你要了知菩提、涅槃、真如,這實際上說的都是一個道理。般若,你這些東西統統都不懂,什麼道理都不明白,增圓妙道,圓滿的微妙的佛道,你怎麼能夠增長呢?基礎的這些素養都沒有,你憑什麼來修行呢?對於佛的理解都不知道,你知道怎麼去修呢?不可能的。圓妙道不增,怎麼可能通過這個道力的增長,去斷這些根本惑呢?這個根本惑是無明惑,還不是見思惑、塵沙惑、普通的這些方便惑,這是根本惑。損變易生,變易生死,我們說,不是有兩種生死嘛,一個是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是三界內的生死;變易生死是三界外的生死。阿羅漢、緣覺都是什麼呢?出分段生死,只是出了三界內的生死,當然三界外還有變易生死,他還有很多微細的煩惱,他的心裡還是有很多的這個念頭、煩惱,他是斷不了的。他繼續要往上修,只有到了佛果,才把自己所有內心的這些微妙的煩惱全部給除掉,根本的煩惱全部除掉。
好,下面,【非但生身。及生身得忍。兩種菩薩俱益】。生身菩薩,生身得忍菩薩,都能得到利益。【法身。法身後心。兩種菩薩亦俱益。化功廣大。利潤弘深。蓋茲經之力用也】,這裡就直接把我們這部經的力用,用下面這一段話,進一步給大家進行講解。什麼意思呢?就所有的菩薩都能得到利益。把它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前面這一句,非但生身,及生身得忍,兩種菩薩俱益。什麼是生身菩薩呢?就是沒有證得聖果之前的菩薩。比如說別教的初地,圓教的初住,住前或者地前的菩薩都叫生身菩薩,就還真談不上什麼呢?真正的菩薩,地前的、住前的,沒有登地,也沒有登圓教初住的,生身菩薩。那生身得忍呢?就是剛剛進入什麼,登地或者登初住的菩薩,剛剛證道的,剛剛證道的菩薩,這屬於這兩種菩薩。他們利益(眾生),但是這兩種菩薩,說實話都還屬於比較低級的。
再往上法身菩薩,法身後心,就是初地初住以上的二住、三住一直到後面十行、十迴向、十地,都屬於法身菩薩,法身後心就是最後的等覺菩薩,兩種菩薩也能得到利益。你看,這層次多高。就是說你們那些法啊,說句實話,跟這菩薩都沒什麼關係,弄得不好,也就是跟你們凡夫說說,你們能得到利益,他不是跟菩薩說的,因為你還不夠格。那我們現在圓教說的,主要是針對這兩種菩薩,生身菩薩,法身菩薩,所以說它最高的這些佛法都在這個裡面了,它能產生最大的一種作用力,那其他就不用說了。其他什麼六道凡夫眾生就更不用說了,那都是小意思了,就根本不值一提,就這個意思啊。當然也會利益,並不是說不值一提,我們不管你們了,不是這意思啊,化功廣大,它教化的這種功用非常廣大,利益能夠潤澤眾生的這個力量也是非常弘深的。這就是茲經,就是我們這部經典的力用,等於是第四個論用就講完了,這也是簡單地講啊。
我們中間就不休息了啊,這一休息啊,整個把這個節奏給打破了。大家累不累啊,不知道累不累啊,不累(眾答)。真不累啊,哎呀,真夠行的,咱們學的都是乾貨啊,佛教教理性,這個腦子得飛速地在運轉。平時你吃個飯根本就不用動腦筋的嘛,是不是?你要學習這些東西,你這個腦袋平時可能一百轉,你這現在千轉,兩千轉,一萬轉,轉轉轉動起來,飛速轉動起來,真累。如果真正轉習慣了,就不累了,你生命就有活力,就有智慧,你慢慢就能增長,就能開發出來了。天天就想,哎呀,過得簡單點,像豬一樣的生活著,是不是,美了。有些人喜歡養豬,這個豬當寵物真好,又不用管其他的事情,有吃,吃得還挺好,病了還能看病,現在寵物都很舒服。最終怎麼樣啊,墮落啊,它還能進步嗎?它自身的能力都沒有了,它只有依靠人才能生存,好像生活得很好,這就是安樂死啊,是吧。
好,再往下,【教相為三。一根性融不融相。二化道始終不始終相。三師弟遠近不遠近相。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別同異也】。教者,什麼叫做教呢,聖人被下之言,就是聖人為了教化下面這些眾生的這些言教,言語。被下也叫pi下,普被嘛,三根普被。相者,分別同異也,有教就必然有相,不同的教法就有不同的相。教法之間有同有異,甚至有時候我們說,還有高有低。雖然我們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好像一切的法門,一切的教,都最終是平等的,但那是從根本、從理上去說是平等的,事相上還真不完全平等。比如說,我告訴你,你修行吧,你做好事吧,你去受五戒,功德當然非常大。但是我說,光這還不行,你得學習佛教的大乘經典,你得以後有機會呀,去學做菩薩,受菩薩戒,你說這兩個法是完全一樣嗎?不可能啊。菩薩是最終讓你成佛的,你修五戒的,你只是升天做人而已。它的力用是不一樣的,它本身這個教法之間的相,也是有差別的,它最終得到結果你說完全相同?不可能同。在佛這裡倒是同了,你同不了,是吧,佛守個五戒能跟你守個菩薩戒一樣的?他境界不一樣。
好,【云何分別】。這裡就說了,是有分別的。【如日初出。前照高山。厚植善根。感斯頓說。頓說本不為小。小雖在座。如聾如啞。良由小不堪大。亦是大隔於小。此如華嚴約法被緣。緣得大益。名頓教相】。後面還有一句,【約說次第。名從牛出乳味相】。你看,這就一小段了,太陽剛剛出來的時候,從地平線開始出來的時候,先照的是什麼?高山,高處。你站在高海拔的地方,高山的地方,你才能先看到日出,你不能說平地我們就看到日出,當然前面沒什麼障礙物也有可能。但首先是高山,他站得高,能夠看得更遠。所以我們很多人去登什麼泰山啊,五嶽呀,經常都是看日出,一早上起來。你看的日出是最早的時候,這個太陽光首先照的是高山這個山頂,為什麼?這就比如站得高山上的人,就是厚植善根,他過去就種了很多很深厚的善根,所以他在第一個時候就能遇上佛法。我們現在都不行了,佛都已經涅槃兩千多年了,我們出來了。前面兩千多年的人比我們基本上都強,如果用時間來做個比較的話,一個衡量標準的話,人都比我們強,人家比我們先啊。
感斯頓說,因為過去有深厚的善根,所以才能感到,感應到佛,來親自為你說這種頓教的佛法,頓教佛法是說的什麼?華嚴頓教,說的《華嚴經》,就是佛剛成道的時候,第一部說的經典是《華嚴經》。頓說本不為小,說這個頓教不是為小乘人說的,不會給小根機的人說的。所以小雖在座,那個小乘人,你看聲聞,如聾如啞,他就聽不明白。他有因緣參加這個法會,有機會聽到佛說的,但他聽不明白。為什麼呢?說明他過去還是種了一點點善根,但是種的善根還不足夠,所以他就聽不明白。如果大家,大家都能聽明白啊,千萬不能說自己聽不明白,一說聽不明白就自己露怯了,過去肯定沒好好學佛,過去世種的善根不夠。哎呀,師父你講得太專業了,它太難了,太深了,是不是。就說明你太淺了,為什麼淺?善根太淺薄嘛,無非就是這樣子。過去不努力,現在就覺得不行,但實際上我自己本身也不行,一樣的,沒辦法,大家來了,學一學吧,學總比不學好。
良由小不堪大,他沒有能力去勝任這個大乘佛法。這個圓教,這個頓教,亦是大隔於小,就是大和小之間是有差別,是有距離的。我也想你聽懂,但是你這小根機的人就聽不懂,沒辦法。所以說大法在這個小機這裡的話,有時候真的是有點浪費啊,沒有完全發揮他的作用。但是你說完全不管用,也不是這個意思。你聽了,一入耳根永為什麼呢?永為道種,畢竟成佛。也不會白聽,只是讓你等待的時間更長而已,後面還得一遍一遍地再聽,一世一世地聽下去,修行下去,最終你也能達到像什麼,法身大士,這些大根機一樣的,突然在某一座的時候全部都明白了。此如華嚴約法被緣,約法被緣就是什麼,約這個佛法,它是屬於頓法,頓教,被緣的這些根機是什麼呢,緣得大益,大根機的人才能得到大益。他是跟大機人說,他不是跟小根機人說的。明頓教相,圓頓根機,才跟你說頓教相,他就不一樣了。
再往後,【約說次第。名從牛出乳味相】。就是《涅槃經》裡說有五種味道,佛教有五種味道,就是把佛所說的教法分成五種內容,分別用五種味道去進行比較。第一個華嚴教,華嚴時相當於乳味;第二個阿含,阿含時酪味;方等時生酥味;般若時熟酥味。這後面都會一一講到,最後到法華涅槃時屬於什麼呢?醍醐味,醍醐味是最好的。《涅槃經》裡面說的這五味。這是屬於初味第一味,從牛裡面出乳,這個牛就代表佛,這個乳就代表華嚴教。【次照幽谷】,太陽慢慢起來了,不僅僅是高山能見到陽光了,這些幽谷深谷之中,比較低窪的地方,也能見到陽光了,也能聽聞到佛法了。這個光明,這個太陽,就相當於佛法。【淺行偏明。當分漸解】,但是眾生這個修行都很淺,理解也是比較偏的,所以分成漸解,慢慢地去理解。
【此如三藏】,三藏就是我們說的經律論三藏,它主要是屬的什麼,小乘為主,以小乘教。【三藏本不為大】,本來就不是大乘,也不是為大機人所說的。【大雖在座。多跢婆和。小所不識】,就什麼意思?多跢婆和,就是說小孩子學講話,學走路,就好像是這個大乘人,大根機的人,為了方便地輔導佛來度化這些小根機的人,也視同跟小孩子一樣的,牙牙學語,實際上他什麼都會了。就跟大人教小孩說話樣的,教他行路樣的。也就是那個,學小孩的樣子。那大人比小孩子強多了。
【小所不識。此乃小隔於大】,這什麼意思呢?佛本來已經成佛,直接跟你們說佛法就好了,但佛看,說佛法不管用,沒辦法,佛法不能說了。說什麼呢?說三藏教了,說阿含了,說聲聞,說小乘法。你們都是小孩子,沒辦法,只能拿小孩子東西教你們。你們如果是大人,大根機的人,我還跟你教這些東西幹嘛,還教些啟蒙的知識幹嘛,沒必要了。沒辦法啊,不說了。
【小所不識。此乃小隔於大。大隱於小】。小根機的人,當然肯定不知道大根機的人怎麼樣。大隱於小,佛就是隱大說小。然後大家就有些不明白,他這第一次聽佛說法,以為佛就只會說這些東西。遠遠不知道佛的境界啊,知道嗎?他是同跟我們差不多,實際上深了去了,你都不知道他到底境界在哪裡。
【約法被緣。名漸教相】。從他法所被緣的種種根機來說,法是能緣。這些根機是所緣,這就是漸教相。這又是不同的一類佛法,不同的一類教法。再往下,【約說次第】。從他說的次第,五味之中屬於酪味,從乳可以出酪。
再往下,【次照平地。影臨萬水。逐器方圓。隨波動靜。示一佛土令淨穢不同。示現一身。鉅細各異。一音說法。隨類各解。恐畏歡喜。厭離斷疑。神力不共。故見有淨穢。聞有褒貶。嗅有薝蔔不薝蔔。華有著身不著身。慧有若干不若干。此如淨名方等。約法被緣。猶是漸教。約說次第生酥味相】,這一段也不少了。照了幽谷之後,這個幽谷嘛再怎麼樣比平地高一點,它畢竟在山裡邊,後面就照這個平地了。影臨萬水,這個影,就是光影,這個陽光,我們說陽光也好,或者這個影子也好,能夠在萬水之中,都能映現。它一出現,萬水之中都有這個影像。但是呢,每個水是不一樣的,水有大有小。有大河,有小溪,有大海,江河湖海都不一樣,這表明什麼意思呢?萬水就代表眾生不同的根機,有大乘的根機,有小乘的根機。大乘根機裡面又有劃分,小乘根機也有不同。逐器方圓,眾生的根器是方,他就變成是方的;眾生的根器是圓的,他就變成是圓的。你根機大,那你聽的就是這個教,是最適合你的教;你根機小,那就普通的。隨波動靜,或動或靜,這都是一個意思啊。
示一佛土令淨穢不同,實際上佛變現的都只是一個佛土,沒有差別的。但是眾生因為根機不一樣,見到的佛土就不一樣。有些見到什麼,是清淨的佛土。有些見到什麼,是染穢的佛土。像我們現在只能見到什麼呢,染濁,咱們娑婆世界還好,也是佛土啊。不要小看了啊,五濁惡世,五濁惡世也是佛土。凡聖同居穢土嘛。你看釋迦牟尼佛還到這裡來示現於世了,賢劫千佛都要到這裡來示現的,都要在這裡成佛的,但這是染濁的。我們只能在這個染濁,污穢的這個佛土裡面見到佛,甚至還見不到佛,能聞到法也不錯了。但有些人呢,在當下就能見到什麼,淨土。雖然身處穢土,但是他卻能見到佛的淨土,他們的根機就不一般了。一般像這樣的話,大多都基本都能證道了,證果位了。即使不證果的話,也差不多已經開悟了。就能成佛的這麼一種感應力,他也能見道,得到佛的感應,佛用種種神通給他示現。
好,示現一身,鉅細各異,佛現的身體都是一個身體,大家看到的是大小不同,你是凡夫,見到的佛就是丈六金身;你要是聲聞緣覺,見到的這個佛什麼呢,更加殊勝的應身;你要是菩薩,那就更不得了,甚至可能見到法身都有可能,不僅僅是報身,所以不一樣。你是人見到佛,跟我們人都長得差不多;你要是畜生的話,咱們就搞不清楚,它們眼中的佛是什麼樣子,不好去說。有人說,也是一樣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人家看不懂啊,可能,弄得不好,這是什麼啊,跟我們長得不一樣,是吧。所以它同類的,它只認同跟自己長得一樣的,知道嗎?它有自己的習性。當然我們說,它們能見到佛,肯定都是善根福德很深厚的,也有智慧能夠分辨,我們相信它有這個分辨能力。但是想想我們人要見到的佛,跟人長得不一樣的佛出來,你也受不了啊。長得這個很古怪的,跟我們人都完全一點都不沾邊的。哎,你長得不好看,你為什們不跟我們長得一樣。什麼叫做好看啊,你以為你自己長得好看啊。所以你就把這個東西就標準、衡量一切,實際上你受不了,我想它們可能也受不了。所以說到底變什麼呢,佛在六道,菩薩在六道之中,他肯定都是示現什麼,同類身,是比較多的。他要不同類的話,眾生過不了這一關。
好,一音說法,隨類各解。所以說佛的這種神通,你看,一個身體,大家看到的都不一樣,難道佛真的變化,變化無數,有那麼累嗎?還得念念咒,像孫猴子還拔汗毛,變多少身出來,這是佛的神通嗎?不用。就一個身體,大家自然見到就不一樣。根據個人的因緣,他自然就不同。所以影臨萬水嘛,自然見到之,所有的自然就見到,就是這個水裡面,就映到這個影子去了,不需要他費任何的力量。一音說法,隨類各解。同樣一個聲音,在這個法會上說法,但隨著眾生不同類根機的人,大家理解的不一樣,甚至聽到的法可能也不完全一樣啊。中國人聽到的是中國話,英國人聽到的是英國話,日本人聽到的是日本話,不一樣。你是小乘的人,你聽到的就是小乘佛法,大乘人可能聽到是大乘佛法。藏通別圓都不一樣,佛就有這樣啊。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從聲音、從語言、從這個所說的種種法的道理、淺深都不一樣。都是隨著你的因緣,隨著你的根機,而給你最恰當的,一個佛法的,一個佈施。就這種神通,那就好了,還需要開這麼多法會幹嘛。一次就夠了,就這個場。我們要分好幾個場。這個場說這部經,那個場說那部經。這個是小乘的,這個大乘的。你們看自己喜歡,你們自己能夠聽懂什麼,是什麼根機的,就去自我選擇吧。不需要,大家都在一個地方,一次性全部解決問題。
恐畏歡喜,厭離斷疑。就眾生的反應不一樣,有些人聽到,還真是有點驚恐,害怕;有些人聽到後非常歡喜,有些產生厭離的心;有些人生信就斷疑了,對佛教產生信心了。過去的疑問,就自然而然斷除了。神力不共,佛的這種神通力,不共法,共是與眾生共,與其他的相同的,這是佛的不共法。只有佛才能證得,這個不共法。佛有多少不共法啊。十八種不共法。就是菩薩以下的,只要不是佛,都不可能像佛證得這麼十八種法,只有佛才能成就。
所以故見有淨穢,眾生見到的有淨土和穢土。聞有褒貶,有讚歎,有貶斥。嗅有薝蔔不薝蔔,這個薝蔔是一種黃色的花,它有味道。有些人能聞到這個花香,有些人又聞不到。有些華有著身不著身,你看,聲聞這些比丘,聲聞小乘的,花一落到這裡,它就沾到他的身體。一到維摩詰居士,就這大菩薩這裡,花自然就落去了。為什麼呢?他們還有煩惱沒有破,他們還有執著,所以花都沾到他們身體上。就各自的情況因緣都不一樣。慧有若干不若干。智慧也不一樣。你有你的智慧,他有他的智慧。每個人得到的這個法喜也不一樣。得到的成就也不一樣。經常我們看到佛經裡面,佛說完這個法的時候,有多少人證得什麼什麼法眼淨,有多少人得初果,有多少人得二果,有些人,多少人得什麼什麼無生法忍,都不一樣。你不要以為大家聽,大家都是一樣的,不可能。然後,哎呀,當然佛肯定都已經準備好了,知道大家因緣都到了,他們也都來了。但是佛也不能保證你們所得到的這個利益都是一樣的。不是佛決定的,佛做不了主,誰能做主啊?眾生才能做主,最終。你自己過去不努力,你只能證得這個果嘛。那一看,你光去羨慕,別去嫉妒啊。羨慕羨慕可以,別去嫉妒。哎呦,他們得到這麼好的果,我們才這個。哎呀呀,真是太不公平了,佛是不是對他們有偏心,跟他們說的更高的法,你看他們成就更高,跟我說的這普通的法,你看我得到的這麼點。當然肯定不會產生這個問題啊。這都是我故意歪曲。這不對的。為什麼呢?低果位的人是不知道高果位人的境界的。他是看不到的,知道嗎?他看下面可以,看上邊比他層次高的人,他看不明白的。當然有些人說,哎呦,反正看不明白,法師也說了,師父也說了,肯定有,反正我心裡還是不滿意,不管我知道不知道。他們可能是為了安慰我,跟我一樣的,你看,成就,實際上他比我高啊。你這種人就是這樣子,這哪是學佛啊,是不是,煩惱多重啊。什麼問題都不從自身去找,永遠都是別人的問題。找別人問題就算了,還找師父的問題,就更麻煩了。這多大的罪過啊,多大的障礙啊。當然這是開開玩笑啊。不是不能找,也能找。不要隨便找啊。
【復有義】,再往下,【大人蒙其光用。嬰兒喪其睛明。夜遊者伏匿。作務者興成。故文雲。但為菩薩說其實事。而不為我說斯真要。雖三人俱學。二乘取證。具如大品】,大品般若,這裡說的般若。這有什麼意思呢?大人蒙其光用。大人見到這個光,他恰好能得到好的用處。小孩,光太燦爛了,太耀眼了,反而會失明,受不了。當然不是受不了,佛肯定是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也不會讓你什麼受不了。你想喝多了,你也喝不了。讓我多喝一點,撐,撐,跟我們現在不一樣,撐到最終也沒有任何效果。夜遊者就伏匿,就藏起來了。作務者興成,這比喻不同的根機。就煩惱重的、根機小的,就像這個夜遊者,就伏匿、隱伏起來,藏起來了。作務者能興成,自然能夠成就。故文雲。但為菩薩說其實事,而不為我說斯真要。就是說,你不是菩薩的根機,就不可能說真實的這個法門。雖然三人俱學。二乘取證。具如大品。什麼意思?三人,聲聞,緣覺,菩薩。當然最終大家取證的,都是什麼,無生,無生之道,無言之道。【若約法被緣猶是漸教】,從這個佛法所被的根機來說,還是屬於漸教。從所說的次第來說,【約說次第。名熟酥味相】。這屬於般若時,這第四時。【復有義】,到這裡,屬於第四時。
再後面,又有一段。【復有義。日光普照。高下悉均平。土圭測影。不縮不盈。若低頭。若小音。若散亂。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具如今經。若約法被緣。名漸圓教。若說次第。醍醐味相】,接著說這第五時,法華涅槃時。日光遍照,不管是高處的也好,低處的也好,都能普照。陽光普照大地,沒有一個地方不被照的。土圭測影,就是過去測這個日影的嘛,可能計時的,不縮不盈。就是說佛的光,它不會說因為你眾生的根機有什麼大小,有什麼差別,它就不照你,什麼地方都能照得到。什麼叫做不縮不盈呢?它不增長也不減少。就是太陽日頭當午的時候,你測到它這個垂直的東西,它不會有影子,它原本是怎麼樣的就是怎麼樣的,它不會變大也不會縮小。佛不會有任何的差別,佛法的光明能夠普照一切的眾生,就這個意思。所以上面說了,若低頭,若小音,若散亂,若微善,皆成佛道。你一低頭,俯首低頭,一禮佛,也能即成佛道;你小聲音,稱念一句佛號,也能成佛;你散亂心念佛,也能成佛;你以非常微善的這麼個心迴向菩提,也能成佛。在以前就不可想像的,在《法華經》裡面就說出來了。別看這個善很小,但最終都能成就佛道。因為到了這裡的話,佛把這個諸法實相的道理給我們講清楚了。你哪怕修行只是那麼一點點的微弱的功德,都能決定你最終什麼呢,畢竟成佛。如果你沒有聽聞這個佛法的大義、實相之理,你就是修多少劫,你也成不了佛。明白這個意思嗎?所以可見多重要啊。這《法華經》要不要聽啊?要聽啊。要(眾答)。阿彌陀佛!謝謝大家!代表佛感謝大家!這哪能代表佛啊。佛也不是我代表的。給大家開個玩笑。可見佛真正的這個智慧慈悲,所有佛法的最終的這個道理,圓滿的地方就在這部經上,這是毫無疑問的。
不令有人獨得滅度,不是說讓這個人,他一個人得到滅度,其他人我就不管了。因為他根機好,他應該得到滅度。不行,只要大家有緣,都來得滅度。當然這滅度的時間有早晚,你這就不能再怪佛了。同時得滅度,一時得滅度,普遍得滅度,那完全是吹牛了,胡說八道。但是你只要在這裡,哪怕微細地種了一點善根,在這個法華會上聽《法華經》,聞這個實相教,絕對都能夠成佛。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以如來這種大涅槃,讓他也證得如來的大涅槃。我證得佛道,也有這個佛道來滅度他,來度他。而不是我成了佛,讓他做個菩薩就夠了。你不要跟我一樣,你比我低一點吧,可不是這樣的啊。有些人也是這樣,我修行得比你好點,我們都是同座,都是同修,都是同門的師兄弟,我希望比你多走幾步,走得快一點。如果有這樣想法的人,肯定也走不快,明白嗎?如果你這個想法還能走得快,說明大家都是在凡夫的位置上,你追我趕才需要。聖人還會天天想這些事,無念,沒這些妄想雜念了。所以都是我們在想這些事情,天天都在沒事,庸人自擾吧,算是。
好,具如今經。所有具體都在我們這部經,《法華經》上。約法所被的緣,所緣的機,我們叫做什麼呢?叫做漸圓教。實際上就應該叫圓教,因為把漸教都攝入圓教了。若說次第。醍醐味相。那麼就是五時五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五味:乳味、酪味、生酥、熟酥、醍醐味,直到醍醐才是真正的最好,無上的法味。
好,【當知華嚴之譬。與涅槃義同】,就華嚴用這個日光普照這個高山啊、幽谷啊、大地啊,它這種譬喻,跟涅槃裡面這個判教,用五味來判教,道理是差不多的,一個簡單一點,一個詳細一點,但實際上本身差不多。
後面又說,【三子三田三馬等譬。皆先菩薩。次及二乘。後則平等凡聖(云云)】,等等,就不說了,省略了。這三子三田三馬等譬都是《涅槃經》裡面的譬喻。就是說,簡單跟大家說,也不要說太多,太多我也搞不清楚啊。三子是什麼呢?同樣都是兒子,有三個兒子,但這兒子啊,一個人利根聰明,一個人普普通通,另外一個人呢,極其的頑劣。實際上你說父母可能對這個兒子都是一樣的平等,都是很慈悲的,都一樣的愛護。但沒有辦法,你要教孩子,哪個最容易學會?首先第一個容易學會,第二個可能用點功夫也能學會,第三個就很難學了。就說佛的慈悲是平等的,但是眾生的根機不一樣,佛也無奈何。所以為什麼後面說呢,皆先菩薩,次及二乘,後則平等凡聖,它是有次第的。有些人就說,佛偏心,你看,先跟這些菩薩說《華嚴經》,他怎麼不先跟我們說《阿含經》呢?你不夠格,不是佛不慈悲,知道嗎?他們的因緣肯定比你早成熟,他們理應聞到那樣的法,有感必有應,無感則無應,你都不感,佛怎麼應你呢?你是大機就能感得大教,你是小機自然感得就是小教。你的根利,那你早感佛機,早感佛應;你是鈍根、鈍機,你就後感佛應,你還怪誰呢?我學的是小法,我聞的又在後邊,你看佛太偏心了,不應該。沒辦法,就這樣,你老老實實吧,這就是你的命,這就叫做因果。佛教上要不要信因果啊?這就是你的因果啦。後來到最後才跟凡夫說平等凡聖。
【問既以五味分別。那同稱漸】,五種味道來分別佛的一代時教,有種種教相,那為什麼把中間這幾個什麼方等、阿含、般若都叫做漸教呢?【答。約漸得明五味耳】,就用漸來分別才顯出前面這個頓教和後面圓教它們之間,這五教是有什麼不同的。【又若小不聞大。大一向是頓。若大不用小。小一向是漸】,這什麼意思呢?這說的就很有意思,有點辯證的意思了。如果小根機的人永遠都不能聞到大法,那麼大一向是頓,那你們大機的人自己修大法就可以了,跟我們小乘的人沒什麼任何關係。如果大不用小,小一向是漸,如果是大法不去普被,不去應這些小根機的人,讓他去聽聞大法的話,那麼小一向是漸,它漸就不能歸於什麼呢,頓了,他就沒辦法進步了、提升了,明白這個意思嗎?
【若以大破小。是漸頓並陳】。所以後面佛給大家講了小法之後,發現,這肯定不是佛的本意了,先給你們打好基礎,然後後面說你們光學小乘不行啊,是焦芽敗種啊,你們得回小向大,你們得捨去小教,學大乘佛法,發菩提心,以大來破小。難道真正佛要來破嗎?沒辦法,是破我們眾生的什麼,執著。希望你能提高啊,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啊。然後說,難道以佛法去破佛法嗎,不是這個意思,只是這麼一種說法而已,漸頓並陳。【若帶小明大。是漸頓相資】。你看,帶著這個小來說明大的,就是有時候說大的,你不能純說大,你一純說大,他明白不了。全部都是乾貨,太純了,你受不了,我還得夾雜點味道,知道嗎?這個藥太純了,純度太高,你受不了的,因為你的根機不夠,先給你其中一定的含量,這含量慢慢增高,開始什麼呢,小的比較多,夾雜點大的,後來發現你根機越來越好了,小的就越來越少,大的就越來越多,明白這個意思嗎?大小之間形成種呼應,叫做什麼,漸頓相資,相互之間相輔相成,你能幫助我,我能幫助你,這就是佛法之間的這種圓融無礙啊,一種微妙的關係。
最後,我們看,【若會小歸大。是漸頓泯合】。如果把最後的所有的小乘根機的人都歸向大乘了,勸他們全部捨小歸大了,小乘人全部都已經變成大乘的,這是什麼?漸頓泯合。漸頓泯合是什麼意思啊?漸頓就合二為一了。漸教的就變成頓教了嘛,小乘的就變成大乘了嘛。既然是合一,那就已經沒有漸頓的什麼呢,相了。沒有漸頓的分別就叫做泯,就泯出其中的差別了,都已經成了一個了,漸已經成了頓了,那漸就不存在了,是不是?那漸都不存在,頓還存在嗎?也就不存在了,頓是相對於漸而成立的。
打個比方,我們世界上都沒有丑人,大家都很漂亮,那就不叫漂亮了。每個人都成了這億萬富翁,就不叫富翁了,富翁就不存在了,因為大家都沒有。富翁是相對於不富的人才顯出他的富來,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最終全部泯了,合二為一就沒有了,你就是他,他就是你,根本就沒有任何差別了。所以你實際上也就不存在了,他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這就是佛法。這到這個地步的話,這就是什麼呢,漸頓俱泯,這就是圓教,這就是圓,知道嗎?圓融了、融合了、不二了。你不能說它是漸,也不能說它是頓,你又能說它是漸,又可以說它是頓,隨便你怎麼說都可以。因為你是圓教的,沒問題了,說的時候你也不會執著,不說並不代表你不懂,明白嗎?
我們現在是什麼?不懂就喜歡說。說的人還不懂,你就是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給你機會說嘛,你又說不清楚,說不到點子上,不給你說吧,你心裡還感覺到不舒服,怎麼不給我機會發言啊?還抱怨。真正讓你到台面上,什麼都說不出來,一個點子都說不上,像這樣子的。所以說你是圓教的人,你若說若默,你都是有道理;你不是圓教的人,你說也好,不說也好,反正就一身的毛病,就是不圓滿,沒辦法。當然也不是說它就一無是處,它們之中還是有種種差別的,當然跟圓教一比,確實就顯出它致命性的這個不足了。
好了,你看,哎呀,這學《法華玄義》容易嗎?不容易吧。大家可能還沒聽過這樣,講這樣的,是不是?這甚深,太深了,太難懂了。有時候講一行字一句話且得那個呢,這還不是說得特別詳細,要真正說詳細的話,當然也沒必要說詳細,因為這些內容後面還會反覆出現的,你要真前面都把它說完了,後面就沒得說了,後面光念課文就行了,那就沒意思了。
因為相互之間它是有呼應的,雖然義理之中它是相通的,一法之中有一切法,但是你不講到那個地方的話,你直接就把這個東西說明白了,你也不知道啊,到底是講了什麼東西。所以前後之間你還得呼應,得配合好才行,所以不用著急,大家不用著急啊。相信大家把這個《法華玄義》要是聽下來,這好,恨不得,如果大家及格的,給你們發個結業證得了。這佛法要再不進點步的話,真是有點浪費時間了。當然這裡面肯定他會有各種不同的根機,當機的、結緣的、影響的,有些人就是打打醬油的,都有。人在,心不在;心在,也心不在焉,人想心在,不可能,他沒辦法收攝自己的這個心,知道嗎?所以這些東西大家有時候呢,一個是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聽、去思維、去用功,但是另外有些東西也不能太過份地去苛求自己,聽到哪裡是哪裡,盡力吧。
好了,今天的時間也快差不多了,咱們以後是這樣子的,提問啊,我們就不現場提問了,現場提問,一個是大家這個語言,有時候我也不一定聽得太明白,萬一問的問題太難了,我回答不出怎麼辦啊?寫小紙條,這堂課的留到下堂課,我們花時間,我覺得可以跟大家解答的,我能夠解答的,給大家回答一下;發現太難的,不屬於我能解答的範圍之外,對不起,大家多包涵,自己想辦法去吧。
好,這個地方我們就到這裡為止吧。今天我們最後大家一起合掌 ,我們做個迴向: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好,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