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容通法師:妙法蓮華經玄義

容通法師  2018/09/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三)

今天我們繼續來一起學習《大乘妙法蓮華經》,大家翻到課本,咱們應該是講到《法華經》的經體,這一段。大家看這字比較小,好在大家都有課本。實相為正體,諸法實相,簡稱就叫實相。為什麼叫諸法實相呢?一切法皆有實相。那麼一切法的實相是什麼呢?法性,就是實相。對有情眾生來說,我們就說佛性,對無情眾生我們就說法性,實際上都是指的一個東西。諸法的自性,這就是諸法實相。

那我們看到課文上講,【金剛藏說佛甚微智。辭異意同】。《金剛藏》是一部論,《金剛藏論》,這兒把論字給省略掉了,大家看《金剛藏》是一部論,他沒說。佛的甚微智,這個甚微智就跟這個實相是什麼呢?辭異意同,只是名字不同,實際上他們的意思是一樣的。【其辭曰】,他的語言是怎麼說的呢?【空有。不二。不異。不盡】。他怎麼解釋佛的這麼一種叫甚微智呢?就用這四個詞語來描述:空有。不二。不異。不盡。那到底什麼是空有不二不異不盡呢,下面繼續又說了:【空非斷無。故言空有】。什麼叫做空,空不是斷滅無,不是說什麼東西都沒有了,空空如也,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什麼呢?空中有有。所以佛教講的這空,是講性空,性空之中呢,就有緣起有,不壞因緣有,不壞緣起有。這個假有,是存在的。性是從它的體性上去說,從理上去說,從事相、從因果,這個因緣生起的這個現象,是永遠存在的。所以佛教這個有是什麼,空中有這個有,因空而有,那麼空反過來是什麼,空不自空,因有而空,有不自有,因空而有。就是空和有相互之間,都是依賴對方而得以存在的。如果是相待的話,這叫相待法,就是只有你有了,我才能有,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雖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你我之間,相互之間獨立的一個特性又各自保持,所以這裡為什麼叫做空有。就怕大家執著於佛的這種甚微智是一種斷滅空,什麼都沒了。有些人說你們佛教就是空門,什麼都不要了,四大皆空。那我們還得吃飯啊,也要睡覺啊。有些人沒學過佛的,進入佛教,覺得佛教很厲害,有神通有修行,很多的什麼有道行。你們吃的是什麼,肯定跟我們吃的不一樣吧,不是吃五穀雜糧,不食人間煙火,恨不得就食天上的甘露得了,不一樣。

五蘊皆空,四大皆空,並不是說離開現實這些四大五蘊的世界、物質世界,或者是身心的世界,有存在的另外的一個世界。而是在這因緣的世界裡面,徹悟它的空性,不被外在的這些因緣假有法所干擾、所迷惑,能夠保持自己內心的一種自在和獨立,一種清淨,這才是真正修行。實際上吃你可以吃一樣,沒有關係。別人嫌這飯菜做得不香,你吃得有滋有味,吃得有滋有味你也不要貪著,好吃,多吃,那又不行。剛剛好就行了,能吃飽,就可以了,不要太講究。你天天沒事就弄美食,琢磨怎麼弄好吃的,哪裡有好吃的。當然如果你修行還沒到那個層次的話,有時還會有點這種習性,也無可厚非。但是你修到一定階段,說實話,你已經沒有心思去想這些東西了。這要穿漂亮的衣服,那裡有什麼好玩的東西,這裡有什麼時髦的東西,天天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你就追逐,你要不斷地去創新,不斷地去獵奇,那你根本就跟修行背道而馳。

下面什麼叫做不二?【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故言不二】。就是空和有,不是兩個東西,它是一體的,它就是一個東西。前面說,空中有有,有中有空,空有相互之間還有獨立性,只是相互關係有賴對方而依存。這裡就直接說,空就是有,有就是空。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空和有之間完完全全沒有一點差別了,那就比前面更進一層。如果前面的話,還說的只是世間層面講的一種智慧,那麼這個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就像《心經》裡面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叫不二。

【非離空有外。別有中道。故言不異】。下面不僅僅是說空和有了,直接說中道了,如果你還執著於空或者執著於有,那這還不是中道。這個中道是什麼呢?遠離二邊。但是雖然遠離二邊,並不是說它撇開這空有之外,另外有一個中道,你不執著於空有,不落二邊就可以了。我們說不即不離,不即的話,你就不執著於空有;不離的話,你不要說離開這空有,另外還有一個中道,這中道跟空有是沒有任何關係的,不對。所以這裡為什麼叫做不異,中道不異空有,空有之間就有中道。

下面又說,【遍一切處。故言不盡】。不盡就是沒有窮盡,到處都是。這個中道這個佛性,佛的甚微智也好,諸法的實相也好,遍一切法。就是我們為什麼叫諸法實相,諸法就是一切法,所有的法。所有的法皆有實相,實相是遍一切法的,所以又叫做不盡。跟這裡的解釋完全一樣的,不是說這個地方有佛性,這個地方有實相,那個就沒有了。你有我就沒有,不存在這樣的事情。所有的人都有。有情眾生有,無情眾生有。再大的東西也有,再小的物品它也有。沒有任何差別。

【此亦與龍樹意同】,就跟龍樹所說的《中論》裡面講的,我們說的那個三是偈,後面會說,這裡不說了嘛。【中論雲。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當然這是省略說法,實際上是四句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把後面「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把它濃縮成即空即假即中。前面「因緣所生法」保留這個原句,我說即是空就是即空,亦為是假名就是即假,亦是中道義就是即中。

所以在這個因緣生法,所有的法都是屬於因緣生法。我們世間所能見到的一切法,你所能想到的一切法都是因緣生法,我們都叫做什麼呢,有為法。是通過我們造作出來的,是通過種種因緣條件構成的,你找不到任何一個法說它不是因緣生的。它是天然就有的嗎?沒有天然有的東西。任何法它都有生有滅,有開始有結束。如果是天然的話,從無始以來就已經存在了,到現在不會有任何改變,到未來也不會有任何的終結的時候,但這樣的東西我們是找不到的。既然是這樣的法,所以說是即是空。它因為是因緣生嘛,所以說就即是空。它性是空的,所以它需要別的條件,它才能生成。如果它是自性有,它就不需要別人來生成它了。雖然是空還不行,還即假,空中又有假,因為性空所以才有緣起,性空和緣起最終呢就叫做中道。空有不二,這就是中道。

【因緣所生法。即空者。此非斷無也】,這是跟前面什麼呢,即空者,此非斷無跟前面這個佛甚微智,這四個意思進行一個對比,實際上都是說的一回事。【即空者。此非斷無也】,就跟前面說的「空有」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即假者。不二也】,即假者就是前面說的有即是空,空即是有,跟前面這個甚微智,《金剛藏論》裡面說的佛甚微智「不二」意又是相同的。【即中者。不異也】,異是中道異,就跟前面這個「不異」意,又是一個道理。最後【因緣所生法者。即遍一切處也】,就跟前面「不盡」意又是相同。所有的因緣法都具備前面這個「空有,不二,不異」這三個道理。所以說把這兩部論做個比較,《金剛藏論》和《中論》它們說的雖然是兩個東西,但實際上是一回事,一個是佛甚微智,一個說的是中道。

【今言實相體】,現在我們這部經是講實相,《法華經》嘛。【即權而實。離斷無謗也】。這什麼意思呢?什麼叫做即權而實呢?這個權就相當於前面的「有」,這個實就相當於前面的「空」。它這個空是即有而空,所以稱為叫空有。這個空是因為有而成立的,而存在的,所以離斷無謗跟前面這個「空有」意是相當的。第二個【即實而權。離建立謗也】,就跟前面這個第二什麼呢,「不二」意又有相當。【離建立謗也權實即非權實】,即實而權,實就是空,權就是有。有些人說,建立的話這種萬法都是因緣所建立的,因緣所構成的,如果你說有的話,要離開空去說有的話,那麼你這個有就存在問題了。就容易讓人產生執著。所以佛教這個有的話都是什麼?從空而出假,從空而有。你得證得諸法性空之後你才去出有,你才遠離種種誹謗,遠離種種執著。

【權實即非權實。離異謗也】。就是權實和非權實之間本身就沒有任何的差別。你不要執著這兩種是有差別的。有些人說你這個說權實,這個是非權實,實際上說權實就是非權實。這什麼意思呢?就是什麼雙照空有,雙遮空有,照的同時就是遮。前面權實是照,非權實是遮。佛教遮照不二,遮照同時。比如說,說權的時候就讓你什麼呢,叫你非實;說實的時候呢,就是非權。佛依二諦說法,只是為了去眾生的執著。說權的時候就讓你反過來說,你不要去執著這個實的東西,說實的時候就實際上意思說,你不要去執著這個權的東西,它都是有作用的。並不是說我說實就是實,說權就是權。不是這個意思。你不要說,一聽到這個就執著了,不行的。法也不能產生執著,否則也叫作法執。它只是一個藥,去除我們眾生執著的一種病而已。當下這個東西你不要說,它就是真實,它就是真理,沒有這樣的事情。佛法它只是幫助我們最終證得這個真理,證得自己的自性。但佛法本身實際上還不是代表什麼呢,決定性的真理,不是這個意思。

後面【雙照權實遍一切處離盡謗也】。什麼叫做盡謗?就是這個有,這個沒有。但實際上這個什麼呢,實相是遍一切處的。雙照權實就是說,權中也有,實中也有,一切法之中都有,是遍一切法的,這個實相。所以最終我們一看,到我們現在《法華經》裡面講的這些東西,也跟前面這兩部論是完全脗合的。【斯乃總二經之雙美。申兩論之同致】。二經是什麼呢,實際上說二經就是一經,就是《法華經》裡面的《方便品》和《壽量品》,大家可以把它記下來。其中的兩品,它都說到這些東西,它實際上前後都是一致的。【申兩論之同致】,這兩論就是《中論》和前面這個《金剛藏論》,它們說的都是同一個道理,都說得非常好。

【顯二家之懸會。明今經之正體也】。二家,一個權一個實,或者一個跡一個本。【明今經之正體】,今經正體,體是什麼,是實相。【私謂實相之法。橫破凡夫之四執。豎破三聖之證得。破凡夫可解】。凡夫的四執,凡夫有四種執著,哪四種執著呢?常樂我淨,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嗎?常樂我淨是一種說法,有時候不僅僅是說這種說法,這只是其中一種說法。有些地方也說什麼呢?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或者說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我們說有無吧,用有無比較合適。凡夫要麼執著於有,要麼執著於無,有些執著於亦有亦無,有些執著於非有非無,反正他總是執著。你不管他是任何一個觀點,也不管他所謂的觀點有什麼高和低,反正他就執著。你一執著就出問題了,並不是說這個觀點本身是一無是處,事實上有些時候這個觀點還是比較高明的,有些觀點,但他一執著就成病,成病態。打個比方,再好的東西你吃多了,害病了,是吧?你一旦產生貪著,執著不捨,這就是問題,不是這個東西本身執著的東西有問題,它問題本身不大,是你這個執著心有問題,你把這個執著的心念加在這個東西上,這個東西再好,也變得一無是處了。

所以說,橫破凡夫之四倒,為什麼叫做「橫破」呢?凡夫的層次都差不多,好像有點高低的差別,實際上都是一個層次,都沒出離三界,都在生死之中,大家沒什麼特別大的差別。比如說,我是皇帝,你是乞丐,貧富貴賤,男女老少好像…實際上都差不多。我是億萬富翁你是窮光蛋,實際上在凡夫位上差別並不大,是不是?你今生可能你享受福報,福報一享盡,弄不好下輩子墮惡道去了,你比他還更慘,是吧。你不要覺得天上比地獄好像就有本質上的差別,也是六道輪迴啊。今天在天上,未來世可能就是到地獄之中,現在人家在地獄之中受完苦,可能又到人天之中去了。換個位置而已嘛。

【豎破】,豎破的話就跟凡夫之間是有區別了。【三聖】,這是指聖人,已經超出三界了,他們層次相差也是有上下之間的區別,有次第的。哪三聖呢?聲聞、緣覺、菩薩。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實相是讓大家成佛的,不是讓你做什麼阿羅漢啊,做什麼辟支佛啊,也不是讓你做菩薩,就是讓你成佛。你所證得的那個果啊,根本還不行,你只有證得究竟的佛果,才是我們現在經典所講的本義。佛講《法華經》是讓大家成佛,不是叫你去做凡夫,也不是叫你去做什麼四聖,所以叫成佛的《法華》。【破凡夫可解。破聖者】,這裡說【三藏二乘】。這裡當然又進行一個分別,我們看三藏二乘什麼意思呢?把它又分成三種,三藏裡面的二乘。三藏教,化法四教,天台宗裡面判教的化法四教。三藏裡面有二乘人,聲聞、緣覺乘,【指但空為極譬玻璃珠。一往似真。再研便偽】,就是他們所證得的這個道理呢,是指但空,但空理性,它不是實相,跟實相根本還不沾邊呢。他們也講空,修空,但是這個空還不圓滿,只是叫偏空,或者叫但空。空就是空,空中還不能出有。「為極」就是到了極點了,就像顆玻璃珠一樣的,表面上一看,哎呦,像琉璃,但一研,一往似真,表面上簡單一看,像是真的,跟真的珠子一樣,把它一研碎了一摸,是玻璃,不是真的。當然這裡說的話是相比較佛道來說,相比較圓教來說,他們是假的。但是他們相比較凡夫來說,他們確實已經出離三界了,是吧?你不能說哎呀他們是假的,他們證的道不是真的,我們沒這個資格說,佛有這個資格說。他們相比較佛道來講,他們就顯得比較假。但相對於我們來說,他們又是真的,只是他是偏真理性,也叫但空理性。

【身子云。我等同入法性。失於如來無量知見。空有之旨。正破此證也】。你看,身子在法華法會上就說,「我等同入法性」,我們認為那個法性跟實相、跟佛證到的法性不是一回事兒,所以失於如來無量知見。空有之旨。沒有真正證得如來的那個法性,就是破這個三藏的二乘。身子他是代表嘛,佛的聲聞弟子裡面他是首座啊,他自己都說我們證得的跟佛的不一樣,差得很遠,那其他的人就不用說了。

【通教人】,這前面是指三藏教的,這裡是指通教了。【通教人指但空不但空共為極。譬雜色裹珠。光隨色變。緣所見之光。亡其本體。逐玄黃之色墮落二乘。大經云。聲聞之人。但見於空。不見不空。菩薩之人。非但見空。亦見不空。所見既殊。不二之旨。正破此證也】。這什麼意思呢?就是指通教的人,他們所證的這個道理是在但空的基礎上又有個不但空。它不僅僅是偏空的,空中還有有,這兩者合在一起,就是他們最終所證得的一個究竟的道理。這裡用個譬喻,就是雜色的裹著的珠,因為有種種雜色,所以這個珠會隨着色彩而變化。這是紅色的,這是綠色的,這是黃色的,這是白色的,它會隨著這個顏色而變,光隨色變。我們見到的只是它不同的光,但是把這個珠體本身就丟失掉了。

【大經云。聲聞之人。但見於空。不見不空】。這指通教人的但空,後面菩薩人就比他更高了,【非但見空。亦見不空。所見既殊。不二之旨。正破此證也】。就是他們裡面有夾雜,他既然有這個不二之理,但是呢,他也有這個但空之理,它不純粹,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不純粹。但這裡只是從其中一個方面去說但空不但空,事實上但空不但空跟這個中道啊,還有相當的差距。它最多就是相當於我們說的三諦之中的前二諦,基本是相當於。但空是什麼呢?「我說即是空」,真諦。不但空相當於什麼呢?「亦為是假名」,俗諦,通教的人也就相當於這個。後邊呢?「亦是中道義」,實際上他還沒達到那種境界。就是中道佛性,或者說是諸法實相這個境界他還沒有達到。他只是比前面這個藏教人的但空更進一層了。前面藏教人只證得真諦沒有證得俗諦,他這裡既證得真諦又證得俗諦。

好,再往下。【別教人。指不但空為極。迥出二邊。如雲外月】。他是不但空,他已經沒有但空了,這個不但空在這裡指的就是中道,但是他這個中道跟圓教的中道又不一樣,「迥出二邊」。什麼叫做迥出二邊?空是一邊,有又是一邊。他是離空有之外另外證得一個中道,所謂的中道。所以說用個比喻叫做雲外的月,這個月亮是離開這個雲彩的,跟這個云是不相干的,叫【棄邊取中】。把這個二邊給丟掉,你才能獲取中道。【如捨空求空。不異之旨。正破此證】。這個不異,前邊說的,這個空應該是遍一切處的,這個中道也應該是遍一切處的,哪能夠捨空另外去求得一個空呢?捨空有之外另外去求得一個中呢?不可能。所以說,這別教的也還不行。就是說打個比方,別教就經常說,你必須要出離九法界,你才能得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佛法界,是高於其他九法界的,你必須要超出九法界,你才能獲證一真法界。但是真正天台宗《法華經》,法華圓教不這麼講。它認為是什麼,一法界實際上就在九法界之內。離開九法界,並沒有另外一個一真法界佛法界的存在。雖然它們之間好像是有差別,但它們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大家一定記住。

【若彼有此無。則正法不遍】。如果他有你就沒有,那麼這個正法就不是遍一切處了。【不盡之旨。亦破此證也】,你看,那就不是不盡了。盡的話就是盡一切處,遍一切處,都有,你有我也有。不能說,啊,只有佛才有,凡夫眾生沒有,聲聞菩薩也沒有。不是這樣子的。你想想佛是怎麼才能證得的?是不是?佛也是從凡夫眾生一步一步修煉上去的。【此等皆非佛甚微智】,就是把前面的藏教、別教、通教這三教的聖人做了個總結,都跟我們現在所講的這個佛的甚微智是不一樣的,都沒達到那個什麼?高的標準。【不與金剛藏義同】,與《金剛藏論》所說的義是不同的。

【非佛證得本有常住。不與方便品同】,非佛證得的本有常住,不是佛所證得的本有的常住的佛性,不與方便品同。跟《法華經》的方便品,所說的就不同。佛的本有常住是什麼?真正的叫實相,我們前面不是說開權顯實嗎?這就證得的佛的實相。【不遍一切處。不與壽量品同】。你看,壽量品是開跡顯本,就是說佛久遠劫以前早已經成就佛道,並不是這一世,才在迦毗羅衛國才成佛。他成佛已來已經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了,所以說遍一切處。遍一切處實際上是說佛已經遍一切處,不僅僅是一次成佛。佛來這個世間,來十方世界已經是無量無數次了。所有的眾生,只要有這個因緣都能夠聽聞佛法,都能聽聞《法華經》,聽聞《法華經》最終大家都能成佛。所以最終把所有的方便都歸結於真實。就是你聲聞你也可以度化成佛,你緣覺也可以度化成佛,你是菩薩同樣也可以成佛,你甚至不僅僅是聖人,你是凡夫也能成佛。凡夫眾也可以啊,你沒證得聖果一樣的,你只要聽聞《法華經》一樣可以成佛,所以叫遍一切處。

【既不會正體。攝屬何法】,既然他們三教的聖人,所講所證得這個體性,都不是我們現在《法華經》所說的這個正體,那它們應該屬於哪種法呢?這裡後面就進行進一步的說明。這方面說的都是教理啊,我們大家必須回去還得好好看書,甚至還得做點筆記。不然的話,你聽一遍肯定不太容易聽懂啊,且得看啊。你最好還把它分成段落,這一段主要講什麼內容,它主要是著重講哪幾點。

【但空是化他之實。但不但是自行化他之實。出二邊中。是自行之權。並他經所說。非今體也】,這是一段。「但空是化他之實」,但空是化他實教,是為了化度眾生所說的種種實教。這個「但空」是哪一教所說的呢?前面哪一教啊?三藏教。三藏教所說的是但空理性,它這個體是化他之實。「但不但」呢,是通教所說的這個理性,它是自行化他之實。它除了化他之實,還來個自行之實,知道吧?比前面那個化他之實,要高一層了。化他是為了最終成就自行。如來教化眾生都是用方便之法,他自己修行,自行的才是真實的法,但是這裡只有自行之實,還沒自行之權。

我們看看啊。【出二邊中。是自行之權】,但自行之權這裡邊他是這麼說啊,一個是但空一個是不但空。通教它裡面這個教理比較複雜,按它正常來說的話,它還沒有真正地達到自行之實,它可以通向自行之實倒是真的。自行,佛自行的這個實教太高了,實際上通教人一般是達不到的,但是通教它最後能夠通圓教,知道嗎?它這個教理包含的內容比較廣泛,盡是它自己通教本身的一些教法,但是呢它有一個延長,能夠延長到後面的別教和圓教的一些教法,它的蘊藏量是特別大的。【出二邊之中】,這是什麼呢?別教,是屬於自行之權。【並他經所說】,就是把所有的他經所說的,都是屬於這三種。就除了《法華經》、《涅槃經》,也包括《華嚴經》的一部分吧,《華嚴經》也不完全都是講圓教的,其他一般的經典所說都不出這三種,都沒有完全講到這個實相,所以說【非今體也】。不是現在我們這一部經所講的這個正體。

【今經體者】,現在《法華經》所講的體是什麼呢?【體化他之權實。即是自行之權實】。化他就是自行,把化他最終歸於自行。這有個比喻說,【如垢衣內身。實是長者】。教化眾生的時候說這是權教,這是實教,這是方便,這是真實,實際上這都是統統屬於化他之權實,歸結到根本都屬於方便。自行之權實才是真正的權實教,才是真正的根本,才是真實的。但是呢,你必須要知道自行的權實不離開化他的權實,它包含了這一部分,化他的權實最終是可以歸結到、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如垢衣內身。實是長者】,什麼意思呢?就像表面上穿著非常破舊的衣服,很髒的,但實際上你自己內在的身體呢,是長者身。穿得破破爛爛,哎呀,大家一看,這個人什麼身份,肯定地位比較低下,原來是長者,是個尊貴的長者。只表面上穿了這一身破衣服而已。破衣服就相當於化他之權實,真正這個長者呢就是自行之權實。你不要看他表面上貌不驚人的,這個人不得了。【體自行化他之權實。即是自行之權實】,這裡跟前面又不一樣了,前面是化他之權實,這裡面不僅僅有化他之權實,還有自行之權實,把自行和化他之權實合在一塊了,即是自行之權實。

這裡有個比喻,【如衣內系珠。即無價寶也】,就像這個衣服裡面繫著一個寶珠,但是自己不知道。現在《法華經》給你說出來了,你衣裡面是藏著一個明珠,這個明珠代表我們的佛性,每個人都有這個無價之寶,但是自己根本就不知道。那麼這個衣服就相當於自行化他之權實,這個珠子就是自行之權實。【自行之權。即自行之實】,這是後面又一重意思了,進一步往下走,自行之權就是自行之實。

【如一切世間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這是佛的境界。在佛這裡,自行的權就是自行的實,方便跟真實沒有任何的差別,一切法皆是佛法。那凡夫能達得到嗎?根本達不到的。【一切世間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那我們在生活,在造業就是造業,你生產也好,你掙錢也好,你獲得權力也好,這跟解脫、跟成佛毫無關係,你都是在造六道輪迴之業。你世間治生產業你怎麼去證得實相啊?但在佛這裡不一樣了。佛表面上,比如說示現在世間當國王也好,當婆羅門也好,出家也好,跟我們一樣地生活,跟我們一樣地可能從事一些生產,但是他在這些方面,表面上跟我們一樣,但實際上都在行佛法。他跟實相不相違背,他內在是個佛心啊,所以我們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他能夠達到一種圓融,我們就不行。你在做其他世間事業的時候,你說我即世間法就能行出世間法,不可能的。

你就老老實實,好好修行就修行,好好念佛就念佛,你這裡聽著音樂看著電視,你說我在念佛,我心很清淨,我眼睛盯著,我心裡沒在想,根本就沒受它干擾,這都是謊話謊言。不可能的,你又不是佛菩薩,你怎麼可能達到那種境界呢?那都是吹牛,知道嗎?世間人不可能不存在這種。你第一關第二關都沒過,你直接就進入佛境界了,還【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草一木任何世間內的法都是代表著佛性,我的佛性本來就是盡虛空遍法界、遍一切處的。別看我在這裡,實際上我已經到你那裡了,你看到我的佛性嗎?你看到我的真身了嗎?世間人就搞這些東西,顯異惑眾,故意用種種神通,用種種怪異的東西去迷惑,不可能。這只有佛才可以。

所以世間大家就聽,我們世間法往往都差不多,你們千萬別相信誰,我突然開悟了,我證道了,我成阿羅漢了,我成菩薩了,我是菩薩再來,我是肉身菩薩,你們都不知道我的本來,只有佛菩薩才知道。我一般都不告訴你們,算了你還是有善根告訴你吧,你要好好地跟我一起學。不可能這樣,佛絕對不會這麼講。佛的素質有這麼差,佛菩薩素質有這麼差嗎?只有凡夫才有這麼差的素質,自己欺騙自己,也欺騙他人,自欺欺人嘛。然後搞種種包裝,現在都是這樣子。所以說咱們就把這佛法搞清楚,你就知道他就屬於哪一流,知道嗎?這是說的佛,知道嗎?治生產業,你又在世間之中又能保持自己的清淨,而且所有的都轉染為淨,別人看了好像是在做壞事,實際你是在度眾生。就像濟公喝酒又吃肉的,人家是在度眾生,人家是菩薩再來做得了。誰都想當濟公那天下不大亂了,是不是?都去當李嘉誠了,那誰來掙錢,誰來給他打工,是不是?不可能的嘛,這個世界,本身不可能存在這種情況的。所以現在很多各種各樣的大師,各種各樣不得了,鋪天蓋地。一旦鋪天蓋地可能就是瘋狂了,眾生的世界很瘋狂啊,很顛倒啊,不用說了。

世間一切現象都是這樣子的,連跳廣場舞的大媽都去炒股了是不是啊,你說這個股市還能撐幾天,肯定會股災來了,是不是?當然這是用個比喻。就是大家都是這樣子的,都想當第一,都想暴富,都想出大名,心態就不對了。不是你想出來的,而是你做出來的。如果都是這樣的話,那我們現在不是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了,大家都到天上去享福去吧,層次太高了,這個地方不是你們待的地方。

好,再往下。【況自行之實。而非實耶】,就是前面自行之權就是自行之實,那麼自行之實就更不用說了,當下就是自行之實,而非實耶。這裡就等於把這個體說完了。

下面是說宗,第三個識名、辨體,明宗。【宗者為三】。分三個部分:【一示。二簡。三結】。第一個我們看是示。【宗者要也】,給我們簡單說,這個宗是什麼道理呢,什麼意思呢?宗就是指要的意思。【所謂佛自行因果以為宗也】,那我們《法華經》是以什麼為宗呢?大家一定記住,【佛自行因果】。是以佛的自行因果為宗,不是以菩薩的自行因果為宗,更不是以凡夫的自行因果為宗。【云何為要。無量眾善。言因則攝。無量證得。言果則攝】,那是什麼意思呢?用因果能夠把所有的善法,把所有證得的功德果位,都能涵蓋進去。就是佛所行的種種善法、所有的法門,最終所證得的所有的功德,也都不出這個因果之外。【如提綱維。無目而不動。牽衣一角。無縷而不來】,就是提綱挈領的意思。你把這個宗搞明白了,把佛的自行因果搞清楚了,其他所有的法都能明白了。提綱而眾目張,挈領而襟袖至。自然而然其他東西就捋順了,把關鍵的東西抓住了,其餘的佛法你就能捋順了。你主要的東西、關鍵的東西沒抓住,你整個佛法就一團糟。世間法就更不用說了。

【故言宗要】,就是一宗之要,一經之宗要,你把它這個要點給抓住了,那麼這個經的主要的內容就能捋順了。【然諸因果。善須明識】,我們必須要明白地了解種種因果,什麼才是佛的因果呢?什麼是不屬於佛的因果呢?如果你都搞不清楚,你說就是以佛的自行因果為宗,但什麼是佛的自行因果呢?什麼又不是佛的自行因果?你搞不清楚。光給你一句話你能分辨清楚嗎?所以還得給你講,繼續分析。這裡說了,【尚不取別教因果。況餘因果】。藏通別圓我們只取圓教的因果,圓教是讓大家最終成就佛果的,究竟佛果的。別教都不能究竟佛果,都不能最終達到妙覺佛果。所以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通教的,藏教的,藏通別圓四教,只取圓教的因果。其他三教的因果都是在這之外的。我們可不是以其他三教因果為宗啊,大家記住了。那三教的因果,這都是修行最終證入聖果的,這個不為宗,那其他的更不用說了。我們凡夫因果還能為宗嗎?天天干些什麼事情啊,造身語意三業,起煩惱,起惑造業,受生死苦,那你還以這個為宗嗎?我們天天都是以這東西為宗,天天都是幹這個事,那就不對了啊。

【餘因果者】,這裡進行分別說明,這些因果,這三教的因果分別是什麼呢?下面具體講了,【昔三因大異。而三果小同。又三因大同。而三果小異。又一因迥出。一果不融。因不攝善。果不收德。則非佛自行之因。非佛道場證得之果】。這前面就分別說三教,第一個昔三因大異,而三果小同,是說的藏教人的因果。三因大異,哪三因呢?聲聞、緣覺、菩薩,他們所修的因是什麼呢?所修的法是什麼呢?所修的法是什麼,問問大家有沒有知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聲聞人修的是什麼呢?四諦法,他在因地之中他就是修四諦。緣覺修的什麼?十二因緣。三藏教裡面菩薩乘的,修的是六度,叫事六度,不叫理六度。他是從事相上去修,沒有真正證得這個理,就是他修的層次還比較低。這三種因是有很大區別的。四諦嘛,諦緣度嘛。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他是有很大區別,他們在因地修行的差別是很大的,叫做三因大異,大大的差別,有很大的差別。【而三果小同】,就什麼意思?三果在一個方面來說,他們差不太多,最終證得的都是破見思惑,出分段生死。不管是修四諦也好,十二因緣也好,甚至事六度也好,你最終都是破見思惑,出分段生死,他們這方面是相同的,這是指藏教人。

下面第二句,再往下【三因大同。三果小異】。這說的是通教人,三因大同就是通教裡面也有三乘人,也有聲聞、緣覺、菩薩,但是他們三個人所修的這個因地的這個法門差不多。為什麼叫做通教呢?就叫同,通者同也,同稟無生四諦而入道,都是修的無生,無生之法,知道嗎?所以他們這個因差不太多。而三果小異,最終他們雖然也有這三種果,什麼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啊,但是這裡面他們差別還是有不同的,就是他們在破塵沙惑,或者在破習氣方面,他們是有區別的,所以叫三果小異。

【又一因迥出。一果不融】,這說的是別教。一因迥出,一果不融。他修的是但中,但中佛性。他也修真假空三觀,但是他次第三觀,為什麼叫迥出呢?他這個是超出其他的九法界的這麼一種修行的法門,跟其他都不一樣,所以說一果不融。他成就這個佛果跟其他九法界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就是說他不是遍一切法的。【因不攝善。果不收德】,所以最終他們的因和果都不能收攝種種的善法,也不能夠收攝種種的功德,所以不是【非佛自行之因】,也不是【佛道場證得之果】。跟我們現在所說的,佛自行的因果是不一樣的。

下面,【又簡者。諸經明佛往昔所行因果。悉皆被拂。咸是方便。非今經之宗要】。簡就是繼續給大家進行分析,簡別,諸經就是指其他的經了,說佛在往昔劫的時候所行的因果,這些因果都不是最終成佛的因果。悉皆被拂,最終都是被迫失掉的,這些東西都用不上,都已經過去了,成了過去式了。拂就像我們拿個拂塵,拿個什麼東西把自己走過的足跡掃掉了,不要留下痕跡了。你不能再留這個痕跡了,你要重新再往前走,過去的痕跡一點都不能留。【咸是方便。非今經之宗要。取意為言】。我們按照這個道理繼續往上講,就是【因窮久遠之實修。果窮久遠之實證。如此之因。豎高七種方便。橫包十法界法】。這樣的因果才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久遠劫以前就已經實修嘛,修的自行之實法。果窮久遠,久遠劫以前就已經證得這個佛果了。如此之因,這樣的因是高出七種方便。哪七種方便呢,這裡面又有不同說法。一般來說兩教二乘,三教菩薩,兩教二乘是指什麼呢,藏教和通教的二乘人,藏教裡面也有聲聞乘,緣覺乘,通教裡面也有聲聞乘,緣覺乘。這就有四種了,二二得四。然後三教的菩薩是什麼?藏教、通教、別教的菩薩乘,這三教都有菩薩乘,四加三就成為七種方便。橫包十法界法,就是說佛法界能夠橫包其他的九法界,所以天台宗不是說一法界具有十法界嘛,法界是互具的。但是在別教裡面法界不是互具,佛法界就是佛法界,眾生法界就是眾生法界,眾生跟佛法界是有差別的,但到圓教這裡,他就不這麼說了,眾生法界跟佛法界根本上是,畢竟是同等的,是不二的。

【初修此實相之行。名為佛因。道場所得。名為佛果】。所以我們剛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心中就必須要有這麼高度的一個認識,就相信自己,每個人都有佛性,相信我最終能夠修成像佛一樣的,這麼一種圓滿的功德。你不要把自己看低了,你說我現在修不了,我現在沒達到那麼高的程度,我只能修點人天善法,修點五戒、十善,修點四諦、十二因緣,我能夠成阿羅漢就不錯了。我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錯了。當然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確實也不錯,但是僅僅只明白這個道理,遠遠不夠。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為了什麼?阿彌陀佛接引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又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幫助你成佛,你必須知道最終的指向就是為了成佛,我只有一個目的,其他都是中間的所走過的路程而已。你不能把中間的這些化城,中間的這些驛站當作是最終的目的地,不對了。必須直接從因上就直接指向最後的果,叫回因向果,你這個迴向才真正究竟啊,不然你迴向都做不成。我迴向佛道,到底佛道講的什麼呢?搞不清楚。迴向往生,往生是為了什麼呢?還不是為了成佛嘛。所以我們學佛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成佛,其他的都是方便,你不能把方便當作究竟,那就錯了。這樣的話,如果你有這麼高的認識,你從開始就能認識到這個佛性,認識到這個實相,你修行的功德那不得了,不可思議。如果你的認識,你的見解,你的智慧不夠,那你修行,說實話事倍功半,那還不是事倍功半,功和半之間還差得很遠,就說你修一劫,就相當於別人修一天,圓教人修一天又相當於你修一劫。這好,裡外裡都差一劫的這個倍數,劫乘以劫那就更不得了了,你修得苦哈哈的,好像挺用功的,但在這裡傻修、盲修,沒什麼太大的效果。人家一修,一下就上路了。所以什麼叫做實修,我們不叫實修啊,你這個道理都不懂得,你根本跟實修都不沾邊,我們通常講,大家要實修,大家經常用這個詞。但什麼叫做實修啊,必須要了解。

好,【但可以智知。不可以言俱】。真正到達最終這個東西,佛所證得的也好,這個因果只有智慧才能了解、了知。不是用語言、用文字能夠完全說清楚的,能夠說清楚。【略舉如此因果。以為宗要耳】,簡單說這些因果,讓大家理解,我們這部經所講的這個宗要。但這只是簡單說啊,大家別著急,後面還有很多。咱們這剛開始嘛,後面還有很多詳盡的敘述。

下面是【用者為三】,這是第四個方面,論用。我們學這部經是有什麼樣的一種功用,一種力用呢?【一示。二簡。三益。用者。力用也。三種權實二智。皆是力用。於力用中更分別。自行二智。照理理周。名為力。二種化他二智。鑒機機遍。名為用】。就是把這三種權實二智合起來,叫做力用。那什麼叫做力呢?自行的權實二智,照理理周。能夠把這個道理,完全地觀照得非常的週遍、圓滿,這才是真正的力。用的話,二種化他二智,化他有權實二智。鑒機機遍,能夠明鑒眾生的一切的根機,無機不照。沒說哪個眾生你看不到,他是什麼根機的,不可能的,這說是用。

這裡說的二種化他二智,到底是哪二種呢?哪二種啊?大家有知道的吧。你要查其他的不容易查到,我告訴你,這個可不好弄呢,我也費了不少勁,是不是這個意思,等會兒我先跟大家說。化他二智,一個是什麼呢,自行化他二智,一個是化他二智。【秖自行二智。即是化他二智。化他二智。即是自行二智】。最終在佛這裡,已經完全是達成圓融了,自行和化他之間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到了眾生這裡就不一樣,眾生就不存在自行二智了。自行是佛的自行,是佛的境界。佛是用化他的二智來度化眾生的。但是通過化他二智呢,最終把你接入自行二智。它是個橋樑,他就用這些佛法、教法,慢慢一步一步地把他引入到最終的佛道。讓你最終也理解,哦,佛的境界是什麼樣的,佛的智慧是什麼樣的。但是教化眾生,我們眾生根機這麼淺、智慧這麼薄,你直接說佛的智慧你聽得懂嗎?聽不懂。先給你們講點淺的,簡單的、淺顯的,你們能夠聽得明白,你們能夠修得了的。修到一定階段,再往上再進一層,一層一層往上,最終達到跟佛是一樣的。

所以這個力跟用實際上還是有區別的,力是本身具備這種能力,佛的能力是什麼呢?沒有窮盡的。但是用呢?就不一定把這個力一定得用盡啊。比如說,我有十成的功力,我不一定每次都得用十成功力吧,有時候用個一成、二成、三成、四成,就看你們眾生的根機怎麼樣。你根機好,我給你用五成、六成,你就不錯,相當可以了。你根機太差,一成就夠了,用力太大你受不了啊。

打個比方,你這個人,你平時作惡多端,你要修點善法就不錯了,放下屠刀,改惡遷善。你直接說,哎呀,你這個惡人趕緊修菩薩法吧,做菩薩去吧。他幹壞事都幹習慣了,你還能幹好事啊,還能幹得成?他先得把這個惡先止息,先不作惡,就不錯了。你就給他講這個法門就可以了。結果你這個方便法不說,你說,直接給你說佛法,那你趕緊成佛吧,聽不懂。華嚴會上這些二乘人都如聾若啞的,你這麼一個作惡的凡夫,你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話都是騙人的,我告訴你。但不能說完全騙人,實際上是一種方便說法。放下屠刀,你立地成佛,原來你殺生無量、造惡多端、十惡不赦的,你突然一下放下屠刀你就成佛了,好人都沒這麼容易成佛的,是不是?你壞人反而更容易成佛,難道就僅僅是因為你放下屠刀嗎?這僅僅是第一步而已,就這個時候你已經跟佛道相應了,並不是指你真正地成了佛。

好,【照理即鑒機。鑒機即照理】。什麼意思呢?照這個理就是為了什麼呢,要鑒眾生的根機,就是佛成就的這個智慧就是為了什麼呢?要度化眾生的。他有種種智慧、神通,難道他是為了自己用嗎?不是,他是為了要度化眾生用的。我有智慧能幫助眾生開悟,我有神通,我能夠方便地去救度眾生的疾苦。反過來,鑒機就是照理,我幫助眾生是為了讓他什麼,讓他也照理、也成佛,也成就像我一樣的具備的種種功德、智慧、神通啊,就這個意思。

【如薩婆悉達。彎祖王弓滿。名為力】,這是用個比喻了。薩婆悉達就是悉達多太子。悉達多太子,我們說的,這個佛沒有出家之前是太子嘛。淨飯王下面的太子,要繼承王位的。有些人說,他要是不出家,他能做轉輪聖王。就是他具備非常好的一個先天的這麼一種根機,沒出家之前,他就是文武雙全,而且文才武略都已經達到極高的一個水平。其中他們說,在比武的時候,他們跟諸王子嘛,沒事大家之間較一下、比一下這個武功怎麼樣。然後呢每個人的功夫就不一樣,在拉那個弓的時候,一般普通弓的話基本上都沒什麼問題,有些人還拉不開的,有些人能拉開的。但是,這好,輪到悉達多太子這一拉,弓就折了,這力量太弱了,力不夠,我力太大了。那怎麼辦?後來這淨飯王說,這些世間普通弓,悉達多都用不了,直接到祖王廟裡面,就是他自己父王的父王,不知道傳了幾代了,有個弓,那是特別大的一個力,一般人都拉不動的,所以都一直供奉在那邊,把那個弓拿給他。他一拉,啊,全部都拉滿了。其他的人拉,能夠拉一小部分,拉一半就不錯了,就是誰的力量都不如他。結果最後他一拉弓射箭,這個一箭就能穿破什麼呢,後面說了【中七鐵鼓】。前面的人,穿一個鐵鼓、兩個鐵鼓、幾個鐵鼓,他是七個鐵鼓全部穿透了。而且穿透之後呢,這個箭還沒掉到地上,還有很大的力量繼續往前飛過去,【貫一鐵圍山洞地徹水輪】。你看,這說的就有點神話故事了。把鐵圍山都穿透了,把這地都穿透了,最終水,泉水都往上冒了,徹到這個水輪了,那有點太玄乎啊。

他們印度人以前這個想像力比咱們中國人強多了。人家這方面,這個思想啊、這個浪漫啊、這個哲思啊,比咱們都強。中國人太簡單、太朴素。後來才有神話的,以前神話都不多。一看,後來,哎呀,佛教傳入中國來了,西域很多文化傳入中國來了,中國的這個神話故事開始慢慢多起來了,刺激了我們的想像力。當然這我們都不說,這個東西在我們世間來說,你覺得都是不可想像的,是神話。如果真正按照佛教講,這根本也不算什麼東西。【名為用】。前面是力,力把這個箭射出去,他不就是有用了嘛。用就把這七個鐵鼓都穿透啦,鐵圍山都穿破啦,最終把這水都給那個了。

【諸方便教力用微弱】,種種方便教,它的力也弱,它的用處也很微弱,【如凡人弓箭】,普通人的弓箭。【何者】,為什麼呢?【昔緣稟化他二智。照理不遍。生信不深。除疑不盡】。為什麼這麼說呢?為什麼把其他的這些教法都稱之叫做方便教,說它的力量很微弱呢?力用很微弱呢?因為其他的教,它都是稟化他二智,沒有稟什麼呢?自行二智。化他二智是方便的,自行二智才是究竟圓滿的。所以它自然啊,它照理就不變啊。你要照理變,後面才產生種種作用才會大,所以生信也不深。你能對佛教真正產生這個信心,你不會有多深。除疑就不盡,你信心不夠,你很多的疑惑就不能完全地消除。

所以我們大家學習佛法,為什麼要聽聞佛法,而且聽聞叫什麼呢?一乘佛法。你聽聽普通的,哎呀,不錯了,我聽了,知道了。知道什麼了?就知道那麼一點點,是不是?你對佛教的這種理解,產生的信心,你理都不懂,你怎麼生信呢?這裡說,到底佛什麼意思,佛教講了什麼道理,搞不清楚。你為什麼信啊?反正我就信了。行善多好啊,做好人多好啊,這跟普通世間的善人沒什麼區別,無非你掛了個,你是佛教皈依弟子,掛了個牌,掛在這裡,實際上裡面的東西跟別人是一樣的。所以很多人入了佛門,實際上你一看,哎呀,不要說其他的行為方面,從思想、從認識,比普通的世間的人根本就高不到哪兒去,甚至你要是不用點功,你還比不上其他普通世間的人,人家還愛學習,沒事看點哲學,沒事學點宗教學,人家還挺好學,你啥都不學,你就「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到底什麼意思,你搞不清楚。你也不可能讀讀經,你就開悟了。不學教理,不明道理。然後人家說你,你們這是迷信啊,你們到底信的什麼,你自己都說不清楚。你怎麼去表達自己,我信的是真的,是正確的呢?是正法呢?你怎麼去向別人證明,你這個信是智信呢?是正信呢?根本就沒有力量嘛,不足以去說服別人,說服自己都不可能,他也從來不想去說服自己,不去想這些東西。哎呀,弄得這麼累幹嘛,是不是?就這樣就挺好了。那不行,佛教不就所以慢慢越來越衰弱了嘛,如果大家都不學教,都不聽教,都不思維,都不去鑽研佛法,你說佛教能夠很興盛,我都覺得怪了。學你都不願意學,你還能修得好?哎呀,我們念念咒就行了嘛,念念阿彌陀佛,佛都幫我們一起搞定了,加持我們、接引我們,我們只要修夠多少遍,業障全部消除;修夠多少遍,就能發財,就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修夠多少遍,突然一下神通、智慧全部來了,有這麼簡單啊,那理解太偏了,我告訴你,可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啊。

好,生信不深,你說你的疑惑哪會除得盡呢?內心之中有些人就根本沒有疑惑,他就反正懵懵懂懂的,他都想不出什麼問題,也不會有什麼疑惑,他本身沒什麼見解的人,沒什麼思想的人,想不出來。你要讓我幹點事情,掃個地,挺好;讓我去買個花,供個果,挺好;做個菜,我來做個供菜,挺好,很歡喜。你要讓學點這個東西,知識的東西,思想的東西,他搞不明白,不願意學。所以他永遠都是屬於事修,事修只是在因果相上去修,沒有透達到因果的本質。就是性,理性的東西不懂,你這東西最終是成就不了的。

好,除疑不盡,既然前面的這些教,它都沒有照理不變,都是化他二智,那麼現在我們《法華經》,圓教是什麼呢?【今緣稟自行二智】,稟承的是自行二智 。【極佛境界】,已經到達佛的究竟的這麼個境界。

【起法界信。增圓妙道。斷根本惑。損變易生。非但生身】。這裡就不說,損變易生,到這裡一段就結束了。對於法界信,這個法界,實際上就是實相,你要了知佛性,你要了知實相,你要了知法界,你要了知菩提、涅槃、真如,這實際上說的都是一個道理。般若,你這些東西統統都不懂,什麼道理都不明白,增圓妙道,圓滿的微妙的佛道,你怎麼能夠增長呢?基礎的這些素養都沒有,你憑什麼來修行呢?對於佛的理解都不知道,你知道怎麼去修呢?不可能的。圓妙道不增,怎麼可能通過這個道力的增長,去斷這些根本惑呢?這個根本惑是無明惑,還不是見思惑、塵沙惑、普通的這些方便惑,這是根本惑。損變易生,變易生死,我們說,不是有兩種生死嘛,一個是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是三界內的生死;變易生死是三界外的生死。阿羅漢、緣覺都是什麼呢?出分段生死,只是出了三界內的生死,當然三界外還有變易生死,他還有很多微細的煩惱,他的心裡還是有很多的這個念頭、煩惱,他是斷不了的。他繼續要往上修,只有到了佛果,才把自己所有內心的這些微妙的煩惱全部給除掉,根本的煩惱全部除掉。

好,下面,【非但生身。及生身得忍。兩種菩薩俱益】。生身菩薩,生身得忍菩薩,都能得到利益。【法身。法身後心。兩種菩薩亦俱益。化功廣大。利潤弘深。蓋茲經之力用也】,這裡就直接把我們這部經的力用,用下面這一段話,進一步給大家進行講解。什麼意思呢?就所有的菩薩都能得到利益。把它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前面這一句,非但生身,及生身得忍,兩種菩薩俱益。什麼是生身菩薩呢?就是沒有證得聖果之前的菩薩。比如說別教的初地,圓教的初住,住前或者地前的菩薩都叫生身菩薩,就還真談不上什麼呢?真正的菩薩,地前的、住前的,沒有登地,也沒有登圓教初住的,生身菩薩。那生身得忍呢?就是剛剛進入什麼,登地或者登初住的菩薩,剛剛證道的,剛剛證道的菩薩,這屬於這兩種菩薩。他們利益(眾生),但是這兩種菩薩,說實話都還屬於比較低級的。

再往上法身菩薩,法身後心,就是初地初住以上的二住、三住一直到後面十行、十迴向、十地,都屬於法身菩薩,法身後心就是最後的等覺菩薩,兩種菩薩也能得到利益。你看,這層次多高。就是說你們那些法啊,說句實話,跟這菩薩都沒什麼關係,弄得不好,也就是跟你們凡夫說說,你們能得到利益,他不是跟菩薩說的,因為你還不夠格。那我們現在圓教說的,主要是針對這兩種菩薩,生身菩薩,法身菩薩,所以說它最高的這些佛法都在這個裡面了,它能產生最大的一種作用力,那其他就不用說了。其他什麼六道凡夫眾生就更不用說了,那都是小意思了,就根本不值一提,就這個意思啊。當然也會利益,並不是說不值一提,我們不管你們了,不是這意思啊,化功廣大,它教化的這種功用非常廣大,利益能夠潤澤眾生的這個力量也是非常弘深的。這就是茲經,就是我們這部經典的力用,等於是第四個論用就講完了,這也是簡單地講啊。

我們中間就不休息了啊,這一休息啊,整個把這個節奏給打破了。大家累不累啊,不知道累不累啊,不累(眾答)。真不累啊,哎呀,真夠行的,咱們學的都是乾貨啊,佛教教理性,這個腦子得飛速地在運轉。平時你吃個飯根本就不用動腦筋的嘛,是不是?你要學習這些東西,你這個腦袋平時可能一百轉,你這現在千轉,兩千轉,一萬轉,轉轉轉動起來,飛速轉動起來,真累。如果真正轉習慣了,就不累了,你生命就有活力,就有智慧,你慢慢就能增長,就能開發出來了。天天就想,哎呀,過得簡單點,像豬一樣的生活著,是不是,美了。有些人喜歡養豬,這個豬當寵物真好,又不用管其他的事情,有吃,吃得還挺好,病了還能看病,現在寵物都很舒服。最終怎麼樣啊,墮落啊,它還能進步嗎?它自身的能力都沒有了,它只有依靠人才能生存,好像生活得很好,這就是安樂死啊,是吧。

好,再往下,【教相為三。一根性融不融相。二化道始終不始終相。三師弟遠近不遠近相。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別同異也】。教者,什麼叫做教呢,聖人被下之言,就是聖人為了教化下面這些眾生的這些言教,言語。被下也叫pi下,普被嘛,三根普被。相者,分別同異也,有教就必然有相,不同的教法就有不同的相。教法之間有同有異,甚至有時候我們說,還有高有低。雖然我們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好像一切的法門,一切的教,都最終是平等的,但那是從根本、從理上去說是平等的,事相上還真不完全平等。比如說,我告訴你,你修行吧,你做好事吧,你去受五戒,功德當然非常大。但是我說,光這還不行,你得學習佛教的大乘經典,你得以後有機會呀,去學做菩薩,受菩薩戒,你說這兩個法是完全一樣嗎?不可能啊。菩薩是最終讓你成佛的,你修五戒的,你只是升天做人而已。它的力用是不一樣的,它本身這個教法之間的相,也是有差別的,它最終得到結果你說完全相同?不可能同。在佛這裡倒是同了,你同不了,是吧,佛守個五戒能跟你守個菩薩戒一樣的?他境界不一樣。

好,【云何分別】。這裡就說了,是有分別的。【如日初出。前照高山。厚植善根。感斯頓說。頓說本不為小。小雖在座。如聾如啞。良由小不堪大。亦是大隔於小。此如華嚴約法被緣。緣得大益。名頓教相】。後面還有一句,【約說次第。名從牛出乳味相】。你看,這就一小段了,太陽剛剛出來的時候,從地平線開始出來的時候,先照的是什麼?高山,高處。你站在高海拔的地方,高山的地方,你才能先看到日出,你不能說平地我們就看到日出,當然前面沒什麼障礙物也有可能。但首先是高山,他站得高,能夠看得更遠。所以我們很多人去登什麼泰山啊,五嶽呀,經常都是看日出,一早上起來。你看的日出是最早的時候,這個太陽光首先照的是高山這個山頂,為什麼?這就比如站得高山上的人,就是厚植善根,他過去就種了很多很深厚的善根,所以他在第一個時候就能遇上佛法。我們現在都不行了,佛都已經涅槃兩千多年了,我們出來了。前面兩千多年的人比我們基本上都強,如果用時間來做個比較的話,一個衡量標準的話,人都比我們強,人家比我們先啊。

感斯頓說,因為過去有深厚的善根,所以才能感到,感應到佛,來親自為你說這種頓教的佛法,頓教佛法是說的什麼?華嚴頓教,說的《華嚴經》,就是佛剛成道的時候,第一部說的經典是《華嚴經》。頓說本不為小,說這個頓教不是為小乘人說的,不會給小根機的人說的。所以小雖在座,那個小乘人,你看聲聞,如聾如啞,他就聽不明白。他有因緣參加這個法會,有機會聽到佛說的,但他聽不明白。為什麼呢?說明他過去還是種了一點點善根,但是種的善根還不足夠,所以他就聽不明白。如果大家,大家都能聽明白啊,千萬不能說自己聽不明白,一說聽不明白就自己露怯了,過去肯定沒好好學佛,過去世種的善根不夠。哎呀,師父你講得太專業了,它太難了,太深了,是不是。就說明你太淺了,為什麼淺?善根太淺薄嘛,無非就是這樣子。過去不努力,現在就覺得不行,但實際上我自己本身也不行,一樣的,沒辦法,大家來了,學一學吧,學總比不學好。

良由小不堪大,他沒有能力去勝任這個大乘佛法。這個圓教,這個頓教,亦是大隔於小,就是大和小之間是有差別,是有距離的。我也想你聽懂,但是你這小根機的人就聽不懂,沒辦法。所以說大法在這個小機這裡的話,有時候真的是有點浪費啊,沒有完全發揮他的作用。但是你說完全不管用,也不是這個意思。你聽了,一入耳根永為什麼呢?永為道種,畢竟成佛。也不會白聽,只是讓你等待的時間更長而已,後面還得一遍一遍地再聽,一世一世地聽下去,修行下去,最終你也能達到像什麼,法身大士,這些大根機一樣的,突然在某一座的時候全部都明白了。此如華嚴約法被緣,約法被緣就是什麼,約這個佛法,它是屬於頓法,頓教,被緣的這些根機是什麼呢,緣得大益,大根機的人才能得到大益。他是跟大機人說,他不是跟小根機人說的。明頓教相,圓頓根機,才跟你說頓教相,他就不一樣了。

再往後,【約說次第。名從牛出乳味相】。就是《涅槃經》裡說有五種味道,佛教有五種味道,就是把佛所說的教法分成五種內容,分別用五種味道去進行比較。第一個華嚴教,華嚴時相當於乳味;第二個阿含,阿含時酪味;方等時生酥味;般若時熟酥味。這後面都會一一講到,最後到法華涅槃時屬於什麼呢?醍醐味,醍醐味是最好的。《涅槃經》裡面說的這五味。這是屬於初味第一味,從牛裡面出乳,這個牛就代表佛,這個乳就代表華嚴教。【次照幽谷】,太陽慢慢起來了,不僅僅是高山能見到陽光了,這些幽谷深谷之中,比較低窪的地方,也能見到陽光了,也能聽聞到佛法了。這個光明,這個太陽,就相當於佛法。【淺行偏明。當分漸解】,但是眾生這個修行都很淺,理解也是比較偏的,所以分成漸解,慢慢地去理解。

【此如三藏】,三藏就是我們說的經律論三藏,它主要是屬的什麼,小乘為主,以小乘教。【三藏本不為大】,本來就不是大乘,也不是為大機人所說的。【大雖在座。多跢婆和。小所不識】,就什麼意思?多跢婆和,就是說小孩子學講話,學走路,就好像是這個大乘人,大根機的人,為了方便地輔導佛來度化這些小根機的人,也視同跟小孩子一樣的,牙牙學語,實際上他什麼都會了。就跟大人教小孩說話樣的,教他行路樣的。也就是那個,學小孩的樣子。那大人比小孩子強多了。

【小所不識。此乃小隔於大】,這什麼意思呢?佛本來已經成佛,直接跟你們說佛法就好了,但佛看,說佛法不管用,沒辦法,佛法不能說了。說什麼呢?說三藏教了,說阿含了,說聲聞,說小乘法。你們都是小孩子,沒辦法,只能拿小孩子東西教你們。你們如果是大人,大根機的人,我還跟你教這些東西幹嘛,還教些啟蒙的知識幹嘛,沒必要了。沒辦法啊,不說了。

【小所不識。此乃小隔於大。大隱於小】。小根機的人,當然肯定不知道大根機的人怎麼樣。大隱於小,佛就是隱大說小。然後大家就有些不明白,他這第一次聽佛說法,以為佛就只會說這些東西。遠遠不知道佛的境界啊,知道嗎?他是同跟我們差不多,實際上深了去了,你都不知道他到底境界在哪裡。

【約法被緣。名漸教相】。從他法所被緣的種種根機來說,法是能緣。這些根機是所緣,這就是漸教相。這又是不同的一類佛法,不同的一類教法。再往下,【約說次第】。從他說的次第,五味之中屬於酪味,從乳可以出酪。

再往下,【次照平地。影臨萬水。逐器方圓。隨波動靜。示一佛土令淨穢不同。示現一身。鉅細各異。一音說法。隨類各解。恐畏歡喜。厭離斷疑。神力不共。故見有淨穢。聞有褒貶。嗅有薝蔔不薝蔔。華有著身不著身。慧有若干不若干。此如淨名方等。約法被緣。猶是漸教。約說次第生酥味相】,這一段也不少了。照了幽谷之後,這個幽谷嘛再怎麼樣比平地高一點,它畢竟在山裡邊,後面就照這個平地了。影臨萬水,這個影,就是光影,這個陽光,我們說陽光也好,或者這個影子也好,能夠在萬水之中,都能映現。它一出現,萬水之中都有這個影像。但是呢,每個水是不一樣的,水有大有小。有大河,有小溪,有大海,江河湖海都不一樣,這表明什麼意思呢?萬水就代表眾生不同的根機,有大乘的根機,有小乘的根機。大乘根機裡面又有劃分,小乘根機也有不同。逐器方圓,眾生的根器是方,他就變成是方的;眾生的根器是圓的,他就變成是圓的。你根機大,那你聽的就是這個教,是最適合你的教;你根機小,那就普通的。隨波動靜,或動或靜,這都是一個意思啊。

示一佛土令淨穢不同,實際上佛變現的都只是一個佛土,沒有差別的。但是眾生因為根機不一樣,見到的佛土就不一樣。有些見到什麼,是清淨的佛土。有些見到什麼,是染穢的佛土。像我們現在只能見到什麼呢,染濁,咱們娑婆世界還好,也是佛土啊。不要小看了啊,五濁惡世,五濁惡世也是佛土。凡聖同居穢土嘛。你看釋迦牟尼佛還到這裡來示現於世了,賢劫千佛都要到這裡來示現的,都要在這裡成佛的,但這是染濁的。我們只能在這個染濁,污穢的這個佛土裡面見到佛,甚至還見不到佛,能聞到法也不錯了。但有些人呢,在當下就能見到什麼,淨土。雖然身處穢土,但是他卻能見到佛的淨土,他們的根機就不一般了。一般像這樣的話,大多都基本都能證道了,證果位了。即使不證果的話,也差不多已經開悟了。就能成佛的這麼一種感應力,他也能見道,得到佛的感應,佛用種種神通給他示現。

好,示現一身,鉅細各異,佛現的身體都是一個身體,大家看到的是大小不同,你是凡夫,見到的佛就是丈六金身;你要是聲聞緣覺,見到的這個佛什麼呢,更加殊勝的應身;你要是菩薩,那就更不得了,甚至可能見到法身都有可能,不僅僅是報身,所以不一樣。你是人見到佛,跟我們人都長得差不多;你要是畜生的話,咱們就搞不清楚,它們眼中的佛是什麼樣子,不好去說。有人說,也是一樣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人家看不懂啊,可能,弄得不好,這是什麼啊,跟我們長得不一樣,是吧。所以它同類的,它只認同跟自己長得一樣的,知道嗎?它有自己的習性。當然我們說,它們能見到佛,肯定都是善根福德很深厚的,也有智慧能夠分辨,我們相信它有這個分辨能力。但是想想我們人要見到的佛,跟人長得不一樣的佛出來,你也受不了啊。長得這個很古怪的,跟我們人都完全一點都不沾邊的。哎,你長得不好看,你為什們不跟我們長得一樣。什麼叫做好看啊,你以為你自己長得好看啊。所以你就把這個東西就標準、衡量一切,實際上你受不了,我想它們可能也受不了。所以說到底變什麼呢,佛在六道,菩薩在六道之中,他肯定都是示現什麼,同類身,是比較多的。他要不同類的話,眾生過不了這一關。

好,一音說法,隨類各解。所以說佛的這種神通,你看,一個身體,大家看到的都不一樣,難道佛真的變化,變化無數,有那麼累嗎?還得念念咒,像孫猴子還拔汗毛,變多少身出來,這是佛的神通嗎?不用。就一個身體,大家自然見到就不一樣。根據個人的因緣,他自然就不同。所以影臨萬水嘛,自然見到之,所有的自然就見到,就是這個水裡面,就映到這個影子去了,不需要他費任何的力量。一音說法,隨類各解。同樣一個聲音,在這個法會上說法,但隨著眾生不同類根機的人,大家理解的不一樣,甚至聽到的法可能也不完全一樣啊。中國人聽到的是中國話,英國人聽到的是英國話,日本人聽到的是日本話,不一樣。你是小乘的人,你聽到的就是小乘佛法,大乘人可能聽到是大乘佛法。藏通別圓都不一樣,佛就有這樣啊。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從聲音、從語言、從這個所說的種種法的道理、淺深都不一樣。都是隨著你的因緣,隨著你的根機,而給你最恰當的,一個佛法的,一個布施。就這種神通,那就好了,還需要開這麼多法會幹嘛。一次就夠了,就這個場。我們要分好幾個場。這個場說這部經,那個場說那部經。這個是小乘的,這個大乘的。你們看自己喜歡,你們自己能夠聽懂什麼,是什麼根機的,就去自我選擇吧。不需要,大家都在一個地方,一次性全部解決問題。

恐畏歡喜,厭離斷疑。就眾生的反應不一樣,有些人聽到,還真是有點驚恐,害怕;有些人聽到後非常歡喜,有些產生厭離的心;有些人生信就斷疑了,對佛教產生信心了。過去的疑問,就自然而然斷除了。神力不共,佛的這種神通力,不共法,共是與眾生共,與其他的相同的,這是佛的不共法。只有佛才能證得,這個不共法。佛有多少不共法啊。十八種不共法。就是菩薩以下的,只要不是佛,都不可能像佛證得這麼十八種法,只有佛才能成就。

所以故見有淨穢,眾生見到的有淨土和穢土。聞有褒貶,有讚歎,有貶斥。嗅有薝蔔不薝蔔,這個薝蔔是一種黃色的花,它有味道。有些人能聞到這個花香,有些人又聞不到。有些華有著身不著身,你看,聲聞這些比丘,聲聞小乘的,花一落到這裡,它就沾到他的身體。一到維摩詰居士,就這大菩薩這裡,花自然就落去了。為什麼呢?他們還有煩惱沒有破,他們還有執著,所以花都沾到他們身體上。就各自的情況因緣都不一樣。慧有若干不若干。智慧也不一樣。你有你的智慧,他有他的智慧。每個人得到的這個法喜也不一樣。得到的成就也不一樣。經常我們看到佛經裡面,佛說完這個法的時候,有多少人證得什麼什麼法眼淨,有多少人得初果,有多少人得二果,有些人,多少人得什麼什麼無生法忍,都不一樣。你不要以為大家聽,大家都是一樣的,不可能。然後,哎呀,當然佛肯定都已經準備好了,知道大家因緣都到了,他們也都來了。但是佛也不能保證你們所得到的這個利益都是一樣的。不是佛決定的,佛做不了主,誰能做主啊?眾生才能做主,最終。你自己過去不努力,你只能證得這個果嘛。那一看,你光去羨慕,別去嫉妒啊。羨慕羨慕可以,別去嫉妒。哎呦,他們得到這麼好的果,我們才這個。哎呀呀,真是太不公平了,佛是不是對他們有偏心,跟他們說的更高的法,你看他們成就更高,跟我說的這普通的法,你看我得到的這麼點。當然肯定不會產生這個問題啊。這都是我故意歪曲。這不對的。為什麼呢?低果位的人是不知道高果位人的境界的。他是看不到的,知道嗎?他看下面可以,看上邊比他層次高的人,他看不明白的。當然有些人說,哎呦,反正看不明白,法師也說了,師父也說了,肯定有,反正我心裡還是不滿意,不管我知道不知道。他們可能是為了安慰我,跟我一樣的,你看,成就,實際上他比我高啊。你這種人就是這樣子,這哪是學佛啊,是不是,煩惱多重啊。什麼問題都不從自身去找,永遠都是別人的問題。找別人問題就算了,還找師父的問題,就更麻煩了。這多大的罪過啊,多大的障礙啊。當然這是開開玩笑啊。不是不能找,也能找。不要隨便找啊。

【復有義】,再往下,【大人蒙其光用。嬰兒喪其睛明。夜遊者伏匿。作務者興成。故文雲。但為菩薩說其實事。而不為我說斯真要。雖三人俱學。二乘取證。具如大品】,大品般若,這裡說的般若。這有什麼意思呢?大人蒙其光用。大人見到這個光,他恰好能得到好的用處。小孩,光太燦爛了,太耀眼了,反而會失明,受不了。當然不是受不了,佛肯定是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也不會讓你什麼受不了。你想喝多了,你也喝不了。讓我多喝一點,撐,撐,跟我們現在不一樣,撐到最終也沒有任何效果。夜遊者就伏匿,就藏起來了。作務者興成,這比喻不同的根機。就煩惱重的、根機小的,就像這個夜遊者,就伏匿、隱伏起來,藏起來了。作務者能興成,自然能夠成就。故文雲。但為菩薩說其實事,而不為我說斯真要。就是說,你不是菩薩的根機,就不可能說真實的這個法門。雖然三人俱學。二乘取證。具如大品。什麼意思?三人,聲聞,緣覺,菩薩。當然最終大家取證的,都是什麼,無生,無生之道,無言之道。【若約法被緣猶是漸教】,從這個佛法所被的根機來說,還是屬於漸教。從所說的次第來說,【約說次第。名熟酥味相】。這屬於般若時,這第四時。【復有義】,到這裡,屬於第四時。

再後面,又有一段。【復有義。日光普照。高下悉均平。土圭測影。不縮不盈。若低頭。若小音。若散亂。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具如今經。若約法被緣。名漸圓教。若說次第。醍醐味相】,接著說這第五時,法華涅槃時。日光遍照,不管是高處的也好,低處的也好,都能普照。陽光普照大地,沒有一個地方不被照的。土圭測影,就是過去測這個日影的嘛,可能計時的,不縮不盈。就是說佛的光,它不會說因為你眾生的根機有什麼大小,有什麼差別,它就不照你,什麼地方都能照得到。什麼叫做不縮不盈呢?它不增長也不減少。就是太陽日頭當午的時候,你測到它這個垂直的東西,它不會有影子,它原本是怎麼樣的就是怎麼樣的,它不會變大也不會縮小。佛不會有任何的差別,佛法的光明能夠普照一切的眾生,就這個意思。所以上面說了,若低頭,若小音,若散亂,若微善,皆成佛道。你一低頭,俯首低頭,一禮佛,也能即成佛道;你小聲音,稱念一句佛號,也能成佛;你散亂心念佛,也能成佛;你以非常微善的這麼個心迴向菩提,也能成佛。在以前就不可想像的,在《法華經》裡面就說出來了。別看這個善很小,但最終都能成就佛道。因為到了這裡的話,佛把這個諸法實相的道理給我們講清楚了。你哪怕修行只是那麼一點點的微弱的功德,都能決定你最終什麼呢,畢竟成佛。如果你沒有聽聞這個佛法的大義、實相之理,你就是修多少劫,你也成不了佛。明白這個意思嗎?所以可見多重要啊。這《法華經》要不要聽啊?要聽啊。要(眾答)。阿彌陀佛!謝謝大家!代表佛感謝大家!這哪能代表佛啊。佛也不是我代表的。給大家開個玩笑。可見佛真正的這個智慧慈悲,所有佛法的最終的這個道理,圓滿的地方就在這部經上,這是毫無疑問的。

不令有人獨得滅度,不是說讓這個人,他一個人得到滅度,其他人我就不管了。因為他根機好,他應該得到滅度。不行,只要大家有緣,都來得滅度。當然這滅度的時間有早晚,你這就不能再怪佛了。同時得滅度,一時得滅度,普遍得滅度,那完全是吹牛了,胡說八道。但是你只要在這裡,哪怕微細地種了一點善根,在這個法華會上聽《法華經》,聞這個實相教,絕對都能夠成佛。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以如來這種大涅槃,讓他也證得如來的大涅槃。我證得佛道,也有這個佛道來滅度他,來度他。而不是我成了佛,讓他做個菩薩就夠了。你不要跟我一樣,你比我低一點吧,可不是這樣的啊。有些人也是這樣,我修行得比你好點,我們都是同座,都是同修,都是同門的師兄弟,我希望比你多走幾步,走得快一點。如果有這樣想法的人,肯定也走不快,明白嗎?如果你這個想法還能走得快,說明大家都是在凡夫的位置上,你追我趕才需要。聖人還會天天想這些事,無念,沒這些妄想雜念了。所以都是我們在想這些事情,天天都在沒事,庸人自擾吧,算是。

好,具如今經。所有具體都在我們這部經,《法華經》上。約法所被的緣,所緣的機,我們叫做什麼呢?叫做漸圓教。實際上就應該叫圓教,因為把漸教都攝入圓教了。若說次第。醍醐味相。那麼就是五時五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五味:乳味、酪味、生酥、熟酥、醍醐味,直到醍醐才是真正的最好,無上的法味。

好,【當知華嚴之譬。與涅槃義同】,就華嚴用這個日光普照這個高山啊、幽谷啊、大地啊,它這種譬喻,跟涅槃裡面這個判教,用五味來判教,道理是差不多的,一個簡單一點,一個詳細一點,但實際上本身差不多。

後面又說,【三子三田三馬等譬。皆先菩薩。次及二乘。後則平等凡聖(云云)】,等等,就不說了,省略了。這三子三田三馬等譬都是《涅槃經》裡面的譬喻。就是說,簡單跟大家說,也不要說太多,太多我也搞不清楚啊。三子是什麼呢?同樣都是兒子,有三個兒子,但這兒子啊,一個人利根聰明,一個人普普通通,另外一個人呢,極其的頑劣。實際上你說父母可能對這個兒子都是一樣的平等,都是很慈悲的,都一樣的愛護。但沒有辦法,你要教孩子,哪個最容易學會?首先第一個容易學會,第二個可能用點功夫也能學會,第三個就很難學了。就說佛的慈悲是平等的,但是眾生的根機不一樣,佛也無奈何。所以為什麼後面說呢,皆先菩薩,次及二乘,後則平等凡聖,它是有次第的。有些人就說,佛偏心,你看,先跟這些菩薩說《華嚴經》,他怎麼不先跟我們說《阿含經》呢?你不夠格,不是佛不慈悲,知道嗎?他們的因緣肯定比你早成熟,他們理應聞到那樣的法,有感必有應,無感則無應,你都不感,佛怎麼應你呢?你是大機就能感得大教,你是小機自然感得就是小教。你的根利,那你早感佛機,早感佛應;你是鈍根、鈍機,你就後感佛應,你還怪誰呢?我學的是小法,我聞的又在後邊,你看佛太偏心了,不應該。沒辦法,就這樣,你老老實實吧,這就是你的命,這就叫做因果。佛教上要不要信因果啊?這就是你的因果啦。後來到最後才跟凡夫說平等凡聖。

【問既以五味分別。那同稱漸】,五種味道來分別佛的一代時教,有種種教相,那為什麼把中間這幾個什麼方等、阿含、般若都叫做漸教呢?【答。約漸得明五味耳】,就用漸來分別才顯出前面這個頓教和後面圓教它們之間,這五教是有什麼不同的。【又若小不聞大。大一向是頓。若大不用小。小一向是漸】,這什麼意思呢?這說的就很有意思,有點辯證的意思了。如果小根機的人永遠都不能聞到大法,那麼大一向是頓,那你們大機的人自己修大法就可以了,跟我們小乘的人沒什麼任何關係。如果大不用小,小一向是漸,如果是大法不去普被,不去應這些小根機的人,讓他去聽聞大法的話,那麼小一向是漸,它漸就不能歸於什麼呢,頓了,他就沒辦法進步了、提升了,明白這個意思嗎?

【若以大破小。是漸頓並陳】。所以後面佛給大家講了小法之後,發現,這肯定不是佛的本意了,先給你們打好基礎,然後後面說你們光學小乘不行啊,是焦芽敗種啊,你們得回小向大,你們得捨去小教,學大乘佛法,發菩提心,以大來破小。難道真正佛要來破嗎?沒辦法,是破我們眾生的什麼,執著。希望你能提高啊,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啊。然後說,難道以佛法去破佛法嗎,不是這個意思,只是這麼一種說法而已,漸頓並陳。【若帶小明大。是漸頓相資】。你看,帶著這個小來說明大的,就是有時候說大的,你不能純說大,你一純說大,他明白不了。全部都是乾貨,太純了,你受不了,我還得夾雜點味道,知道嗎?這個藥太純了,純度太高,你受不了的,因為你的根機不夠,先給你其中一定的含量,這含量慢慢增高,開始什麼呢,小的比較多,夾雜點大的,後來發現你根機越來越好了,小的就越來越少,大的就越來越多,明白這個意思嗎?大小之間形成種呼應,叫做什麼,漸頓相資,相互之間相輔相成,你能幫助我,我能幫助你,這就是佛法之間的這種圓融無礙啊,一種微妙的關係。

最後,我們看,【若會小歸大。是漸頓泯合】。如果把最後的所有的小乘根機的人都歸向大乘了,勸他們全部捨小歸大了,小乘人全部都已經變成大乘的,這是什麼?漸頓泯合。漸頓泯合是什麼意思啊?漸頓就合二為一了。漸教的就變成頓教了嘛,小乘的就變成大乘了嘛。既然是合一,那就已經沒有漸頓的什麼呢,相了。沒有漸頓的分別就叫做泯,就泯出其中的差別了,都已經成了一個了,漸已經成了頓了,那漸就不存在了,是不是?那漸都不存在,頓還存在嗎?也就不存在了,頓是相對於漸而成立的。

打個比方,我們世界上都沒有丑人,大家都很漂亮,那就不叫漂亮了。每個人都成了這億萬富翁,就不叫富翁了,富翁就不存在了,因為大家都沒有。富翁是相對於不富的人才顯出他的富來,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最終全部泯了,合二為一就沒有了,你就是他,他就是你,根本就沒有任何差別了。所以你實際上也就不存在了,他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這就是佛法。這到這個地步的話,這就是什麼呢,漸頓俱泯,這就是圓教,這就是圓,知道嗎?圓融了、融合了、不二了。你不能說它是漸,也不能說它是頓,你又能說它是漸,又可以說它是頓,隨便你怎麼說都可以。因為你是圓教的,沒問題了,說的時候你也不會執著,不說並不代表你不懂,明白嗎?

我們現在是什麼?不懂就喜歡說。說的人還不懂,你就是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給你機會說嘛,你又說不清楚,說不到點子上,不給你說吧,你心裡還感覺到不舒服,怎麼不給我機會發言啊?還抱怨。真正讓你到台面上,什麼都說不出來,一個點子都說不上,像這樣子的。所以說你是圓教的人,你若說若默,你都是有道理;你不是圓教的人,你說也好,不說也好,反正就一身的毛病,就是不圓滿,沒辦法。當然也不是說它就一無是處,它們之中還是有種種差別的,當然跟圓教一比,確實就顯出它致命性的這個不足了。

好了,你看,哎呀,這學《法華玄義》容易嗎?不容易吧。大家可能還沒聽過這樣,講這樣的,是不是?這甚深,太深了,太難懂了。有時候講一行字一句話且得那個呢,這還不是說得特別詳細,要真正說詳細的話,當然也沒必要說詳細,因為這些內容後面還會反覆出現的,你要真前面都把它說完了,後面就沒得說了,後面光念課文就行了,那就沒意思了。

因為相互之間它是有呼應的,雖然義理之中它是相通的,一法之中有一切法,但是你不講到那個地方的話,你直接就把這個東西說明白了,你也不知道啊,到底是講了什麼東西。所以前後之間你還得呼應,得配合好才行,所以不用著急,大家不用著急啊。相信大家把這個《法華玄義》要是聽下來,這好,恨不得,如果大家及格的,給你們發個結業證得了。這佛法要再不進點步的話,真是有點浪費時間了。當然這裡面肯定他會有各種不同的根機,當機的、結緣的、影響的,有些人就是打打醬油的,都有。人在,心不在;心在,也心不在焉,人想心在,不可能,他沒辦法收攝自己的這個心,知道嗎?所以這些東西大家有時候呢,一個是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聽、去思維、去用功,但是另外有些東西也不能太過份地去苛求自己,聽到哪裡是哪裡,盡力吧。

好了,今天的時間也快差不多了,咱們以後是這樣子的,提問啊,我們就不現場提問了,現場提問,一個是大家這個語言,有時候我也不一定聽得太明白,萬一問的問題太難了,我回答不出怎麼辦啊?寫小紙條,這堂課的留到下堂課,我們花時間,我覺得可以跟大家解答的,我能夠解答的,給大家回答一下;發現太難的,不屬於我能解答的範圍之外,對不起,大家多包涵,自己想辦法去吧。

好,這個地方我們就到這裡為止吧。今天我們最後大家一起合掌 ,我們做個迴向: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好,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0:00 / 0:00
妙法蓮華經玄義1
妙法蓮華經玄義2
妙法蓮華經玄義3
妙法蓮華經玄義4
妙法蓮華經玄義5
妙法蓮華經玄義6
妙法蓮華經玄義7
妙法蓮華經玄義8
妙法蓮華經玄義9
妙法蓮華經玄義10
妙法蓮華經玄義11
妙法蓮華經玄義12
妙法蓮華經玄義13
妙法蓮華經玄義14
妙法蓮華經玄義15
妙法蓮華經玄義16
妙法蓮華經玄義17
妙法蓮華經玄義18
妙法蓮華經玄義19
妙法蓮華經玄義20
妙法蓮華經玄義21
妙法蓮華經玄義22
妙法蓮華經玄義23
妙法蓮華經玄義24
妙法蓮華經玄義25
妙法蓮華經玄義26
妙法蓮華經玄義27
妙法蓮華經玄義28
妙法蓮華經玄義29
妙法蓮華經玄義30
妙法蓮華經玄義31
妙法蓮華經玄義32
妙法蓮華經玄義33
妙法蓮華經玄義34
妙法蓮華經玄義35
妙法蓮華經玄義36
妙法蓮華經玄義37
妙法蓮華經玄義38
妙法蓮華經玄義39
妙法蓮華經玄義40
妙法蓮華經玄義41
妙法蓮華經玄義42
妙法蓮華經玄義43
妙法蓮華經玄義44
妙法蓮華經玄義45
妙法蓮華經玄義46
妙法蓮華經玄義47
妙法蓮華經玄義48
妙法蓮華經玄義49
妙法蓮華經玄義50
妙法蓮華經玄義51
妙法蓮華經玄義52
妙法蓮華經玄義53
妙法蓮華經玄義54
妙法蓮華經玄義55
妙法蓮華經玄義56
妙法蓮華經玄義57
妙法蓮華經玄義58
妙法蓮華經玄義59
妙法蓮華經玄義60
妙法蓮華經玄義61
妙法蓮華經玄義62
妙法蓮華經玄義63
妙法蓮華經玄義64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容通法師文章列表

讀誦《法華經》的24個理由

1. 看看《妙法蓮華經》到底妙在哪裡?智者大師光講這個...

成佛之道的兩個階位

智者大師把整個成佛之道簡單地判作兩個階位:一個是般...

聖嚴法師:不離煩惱,也不起煩惱

《法華經》裡將娑婆世界比喻為三界火宅,所謂三界,就...

觀心的時候有十個重點

這個《法華經》的十如是,是整個〈方便品〉的關鍵的核...

佛陀所謂的兩階段救拔

這一段是講到〈譬喻品〉,所謂的三界火宅。那麼三界火...

為什麼偏空涅槃只是個化城

然此三人,修行證果,雖則不同,而同斷見思,同出三界...

普賢菩薩和《妙法蓮華經》的因緣

中國的菩薩,觀音菩薩和眾生緣分最足。普賢菩薩的感應...

《法華經》中最精彩的七個比喻

《妙法蓮華經》在大乘經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法華經...

【大藏經】佛說月光菩薩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與大苾芻眾,而...

【大藏經】佛說法滅盡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大藏經】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佛經中開示不邪淫的功德

1.爾時佛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

外在的世界是你內心創造出來的

我們從世俗諦來看,從世俗諦來看,你從什麼地方來。你...

「五毒月」到底毒在哪裡

進入農曆五月,大家吃飯是不是沒有胃口?是不是覺得四...

蕭伯納:鐘愛素食和陽光

蕭伯納是英國傑出的戲劇作家,被譽為幽默與諷刺的語言...

激揚生死凡夫之厭欣心

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者,以諸眾生沉迷自性,甘受輪迴...

各宗要略——淨土宗

史略 彌陀淨土,源於晉代慧遠大師,於廬山結白蓮社,在...

聖嚴法師:找不到心

禪宗說:「參禪不在腿。」這是說,參禪不一定要靠打坐...

成佛之道有兩個選擇

在《法華經》,佛陀說,生死凡夫就像一個乞丐,在三界...

劫盜分財喻

昔日印度經常發生洪災,各地民不聊生,有些人為了養家...

供齋與供物,不及剎那念修無常殊勝

一、比喻: 譬如,稍知正法的絕症患者,若知來日無幾,...

不要跟著感受走

在我們生命當中最麻煩的就是感受的問題,感受問題。那...

四種良馬巧喻眾生根器

昔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一日,佛告諸比丘:世間...

優波離尊者-持戒第一

出身首陀羅族 優波離尊者能被列入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突破障礙,超越自我,舞出生命

引生修學的動力,就是所謂的精進。有些人剛開始學佛是...

欲治身病先醫心病

命運能改造 人生不如意事太多,諸如身體欠安、家庭失...

日日是好日

經常有人叫我看看這個日子好不好,或者問哪個日子好?...

【佛教詞典】已知根

云何謂已見諦者?所有學慧慧根。及信勝解。見至身證。...

【佛教詞典】唵嘛呢叭迷吽

梵語 oj mani padme hūj。又作唵嚤呢叭[口*爾]吽、唵...

【視頻】夢參老和尚《地獄是你的業所現,實際是沒有的》

夢參老和尚《地獄是你的業所現,實際是沒有的》

【視頻】宏海法師《淨土三資糧》

宏海法師《淨土三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