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容通法師:妙法蓮華經玄義

容通法師  2018/09/22  大字體  護眼色

(二十四)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妙法蓮華經玄義》,大家看到這個課本,講到四種四諦跟十如是的這種關係,開、合。咱們講到這個第一妙,第一妙還沒講完,今天應該差不多把這個第一妙給講完。跡門十妙第一妙,境妙。十如是、四諦、十二因緣、三諦、二諦、一諦、無諦,所有的道理都包含在這裡頭。這講到四種四諦跟十如是之間的這麼一種對應關係,是怎麼一種開合關係呢?

【四種四諦合十如者。生滅無生兩種苦集。是六道十如】,生滅、無生是前兩種四諦,生滅四諦、無生四諦。生滅四諦是什麼呢?三藏教的四諦義,無生四諦是什麼呢?通教的四諦義。但是這個生滅和無生之中的四諦,前面苦、集二諦,所以說兩種苦、集嘛,它其中的這苦、集二諦是跟六道的十如相應,是六道十如。

然後具體我們看看,【如是相如是性。是集】,就是十如是裡面的如是相、如是性跟這個生滅、無生之中的集諦是相應的。【如是體。是苦。如是作力因緣。又是集】,如是體是苦諦,如是作、如是力、如是因緣又是集諦,到後面【如是果報。又是苦(云云)】,如是果報又是苦諦,所以它就把這個苦、集兩諦,跟這個六道的十如是做對應。

好,但是生滅、無生不僅僅是苦、集兩諦呀,還有什麼呢?道、滅。所以下面就說了【生滅無生兩種道滅】,就是生滅、無生兩種四諦之中的道、滅兩諦是跟什麼呢?【是析體二乘。及通菩薩十如】,跟析體二乘及通教菩薩十如相應。它的苦、集是屬於什麼?我們可以說是俗諦方面,基本是屬於俗諦方面,如果是用二諦比喻的話。它的道、滅呢?可以說是什麼呢?真諦。所以它的真諦是跟聖人的十如是相應的。

那聖人是哪兩種聖人呢?一個是析、體觀,什麼叫析、體啊?析空觀和體空觀的聲聞和緣覺,就是包括藏教和通教的兩種二乘人。藏教裡面也有聲聞和緣覺乘,通教裡面也有聲聞乘和緣覺乘,但是不僅僅是聲聞和緣覺了,還包括什麼通教的菩薩的十如是相對應的。它這裡為什麼沒講到藏教的菩薩呢?實際上三藏教的菩薩跟通教的菩薩他有不一樣的地方。三藏教的菩薩跟三藏教的二乘基本上是相當的,他雖然有菩薩之名,但本身來說他真正按照大乘來講,他夠不上菩薩的資格。

所以它這裡只說通教的菩薩,因為通教的菩薩他能夠通後圓教,他能學般若、他最終還能學圓教、他最終還能成佛。但是三藏教的菩薩他不是真正的究竟成佛因,他最終成不了佛,雖然三藏教裡面也有佛,但他那個佛的地位,跟真正的佛、跟大乘中的佛不是一回事,他更多是個名字上的,這就不跟大家展開說了。

下面具體怎麼對應的呢?【如是相性。即是道】,如是相、如是性是道。它實際上這裡是有規律的,大家看看啊,如是相、如是性這裡是集,集跟道又是相應的。【如是相性。即是道】,大家看,因為集諦是跟道諦相應的。集是什麼呢?屬於世間的煩惱。道是什麼呢?出世的菩提。沒有煩惱就沒有菩提,有菩提就能息滅煩惱。然後這個苦諦跟這個滅諦又是相對應的,苦是什麼呢?生死之苦。滅是沒有生死,是涅槃。所以它這個對應關係跟前面的話,大家看一下,就大概能夠掌握它的規律了。

如是相、如是性是屬於道諦。【如是體。即是滅】,如是體即是滅諦,然後下面【如是力作因緣。皆是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又是屬於道諦。跟前面又是相應的,跟前面這個集諦是相應的。【如是果報。又是滅】,如是果報又是滅諦,你看,還是一樣的,又回去了。所以說講到這個六道的十如是,是跟前面這個無生、生滅兩種四諦的集諦和苦諦對應的。這個生滅和無生的兩種四諦的道滅兩諦,又是跟析、體的二乘和通教的菩薩,它又是相對應的十如是。然後就分別對應這種關係,大家回去可以做個表,把它連個線畫出來。

生滅和無生兩種四諦講完了,下面就講到無量四諦。【無量無作。兩種苦集】,你看,合在一起講,因為它們都有相關性,差不太多。【即是四聖界外果報十如】,屬於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法界,屬於界外,屬於三界外。六道眾生是什麼?三界內。我們是什麼呢?在三界內裡面流轉生死。他聖人已經出離三界了,所以叫界外的,所以他們所受的果報叫界外果報,我們的是界內的果報。果報不一樣,跟他們的十如是相對應的。

【集諦。即是界外如是相性力作因緣也】,跟前面也是一樣的,跟前面六道的十如,跟集諦的這個對應關係是一樣的。大家看一下,它這裡就簡略了,沒有分開來講,把它合在一塊了。

【苦諦。即是界外如是體果報等(云云)】,苦諦就是如是體、如是果、如是報等,當然還有本末究竟等。實際上這裡只有九如是,沒有把本末究竟等劃進去,實際上本末究竟等的話,就很難完全去對應了。從因緣,一直從如是相,一直到如是果報,它都是平等的,都是究竟平等。那就意思說,它又有集諦,又有苦諦,既有道諦,又有滅諦,它實際上是四諦合在一塊了,知道嗎?

它是個總的和……平等嘛,那還有什麼差別?苦諦就是滅諦,集諦就是道諦,那苦跟集之間,甚至苦諦也可以說是道諦,苦諦也可以說是滅諦,都可以對應,完全平等的,沒有任何差別。所以實際上這裡面,它是沒把這方面講出來。但是根據我自己所學的體會,我跟大家可以分享,我覺得我的體會應該,還是可以參考的啊,這我們這書上是沒講的。

但是究竟平等實際上就是沒有差別,生死跟涅槃沒有差別,煩惱跟菩提沒有差別,凡人跟聖人沒有差別,這就是真正的究竟平等義。前面是講差別義,這是講平等義。既然是平等,四諦了無差別,十如是了無差別,凡聖法界、十法界了無差別,這就是天台宗圓教的究竟的道理。所以最後這一句總結,如是本末究竟等,從本到末,從第一個到第九個,都是究竟平等,這句話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話,第十如是是把前面九如是做個融合,做一個總結。

下面我們再看,苦諦這裡都說了,【苦諦。即是界外如是體果報等(云云)】,然後呢,【無量無作兩種道滅。即是四聖界外涅槃十如】,涅槃十如,一個是果報,果報完了,就是聖人他也有果報,果報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比如每個聖人,他有自己的壽命,有他自己這種莊嚴的相,有他享用的這個國土世間,都會有,那是屬於果報。但涅槃呢?脫離所有的這些事相之外的,是屬於法性方面的,法身方面的,無形無相的東西,所以他這個十如跟那個十如又有所區別,一個是理上的,一個是事上的。

【道諦。即是涅槃性相力作因緣等。亦是般若解脫也】,你看,即是涅槃,又是般若,又是解脫,這是什麼啊?這不就講的三德嗎?大家看到了嗎?涅槃德,實際上就是法身德,就是般若德,解脫德,它具備三方面的那個……因為講的這個涅槃實際上就跟這種法身是直接相關的。法身是無形無相的,真正的法身是無形無相的,前面講的果報都是有形有相的,比如說你生存的國土是淨土,這還是有形相的,黃金所成啊,就像西方極樂世界,它有種種依正莊嚴啊,但真正的正報莊嚴,只有常寂光土。最高的法身在哪裡啊?佛的法身是住在常寂光土裡面的,就像阿彌陀佛,他最高的淨土是常寂光土,一般的眾生是感受不到的。

但這裡為什麼把四聖也含進去了,因為他也有自己的法身,當然他沒有像佛一樣的證得這種法身,或者這麼圓滿的法身,但是他已經具備了相對應的、相當的這麼一種法性身,我們可以參照這麼去理解。實際上如果嚴格來說,二乘人是沒有的,聲聞和緣覺乘是沒有法身的——沒有證得法身,不是說沒有法身。只有菩薩、佛,才證得法身,菩薩是分證法身,佛是圓滿、究竟證得法身。但是這裡就把菩薩,把聲聞和緣覺也都那個……為什麼呢?它因為這個聲聞和緣覺,說是聲聞和緣覺的話,他是跟菩薩差不太多了,因為他是屬於什麼呢?別教和圓教的,他只有這個名,實際上他本身的境界,跟菩薩境界差不太多。

下面【滅諦。即是涅槃體果報等。亦成常住法身也(云云)】,我們這裡就把它分開來,這算是法身德吧,滅諦算是法身德,前面的道諦呢?般若德和解脫德,我們叫涅槃三德,也叫涅槃德,三種法身,三德,把它分成三個部分。實際上說是這麼說啊,本身是一體的,它就是從不同的角度,給你做一個簡單區分而已,大家學佛法千萬不要學得太死,知道嗎?說差別義那都是方便說,實際上是無差別的,但是差別還是需要的,因為在你修行過程之中會遇到這樣不同的事情。本身佛是沒有分別的,眾生不分別不行啊,不分別你還長不同的樣子呢,這就是分別啊。

好,再往下,【四種四諦。合四種十二因緣者】,你看,四諦跟四種十二因緣又進行比較。【生滅無生兩苦集】,生滅、無生兩種四諦的苦集二諦,【即是兩種思議十二因緣】,這是什麼意思呢?生滅、無生兩種四諦是屬於藏教和通教的四諦,跟前面也是,它把這兩種,前面兩諦,苦、集二諦拿出來,跟哪兩種十二因緣對比呢?對應的是什麼呢?三藏教和通教的十二因緣,所以說叫兩種思議十二因緣,一個是思議生滅十二因緣,一個是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思議生滅十二因緣是三藏教的十二因緣,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是通教的十二因緣,所以它對應的也是跟藏、通之間,相互之間呼應,相互之間對應,這麼一種關係。

好,這不僅僅是苦、集二諦,還有道、滅二諦怎麼對應呢?這就說得很清楚了,【生滅無生兩種道滅】,這二諦呢?【即是兩種思議十二因緣。無明滅乃至老死滅也】,十二因緣有什麼呢?有順觀十二因緣,有逆觀十二因緣。順觀十二因緣是什麼?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老死憂悲苦惱,反正是順著生死流,因為有無明所以才會有行,有行然後才會有識,就慢慢最終有生,有老死,老死之後,死了之後,並沒有結束啊,還有無明啊,你這倉庫裡無明這些煩惱還存在,所以它又會有種種的行業,有行業又會牽扯你投胎,到六道裡面去輪迴,不停地輪轉,這是苦、集二諦,講的是生死。

那麼涅槃這一方面是屬於道、滅,屬出世間的因果,那就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一直到老死憂悲苦惱滅,也就是說把煩惱降伏住了,把煩惱給去除掉了,那麼生死根源就斷掉了,生死根源斷掉了,後面生死的果報也就沒有了,也就沒有生死的輪迴流轉了,這就屬於涅槃。

所以咱們修行就是什麼呢?破除煩惱,熄滅煩惱。開始破除,破除不了,就降伏唄,降伏也降伏不了怎麼辦呢?該煩惱咱就煩惱唄,先煩惱著,不要那麼大煩惱就行,是吧?用什麼來對治呢?佛法!用菩提、用佛法來對治煩惱。

為什麼你對治不了煩惱啊?這個病太重,你得拿藥來治,知道嗎?那你就得吃藥,你得有正面的力量才能對付邪惡的力量、負面的力量。正氣不足,你的病可不就好不了嗎?所以你得強迫自己的體質啊,強迫自己的身心啊,讓自己變得更加有力量啊,正氣浩然啊,它才能把這個病給壓制住。壓制住只是降伏而已,最終把它全部祛除出去,讓它無法再侵入你、無法再害你,你就可以成聖人了,就是這樣子的。

所以這就是道、滅,你不要再順著苦、集了,你不要天天生煩惱,天天去造業,天天干這些生死之業,那你可不就生死沒完沒了了嗎?你天天是不是也修修道啊,做做善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呀,修行啊,那就跟煩惱完全是另外一條路,屬於出生死之道。你最終就能得到解脫嘛,就能滅,就是解脫,就是涅槃。實際上我們可以有兩種選擇,十二因緣表面上是講生死,實際上它背後暗藏著什麼,出生死的道理,就在這裡。

好,下面【無量無作兩苦集。即是兩不思議十二因緣也】,這就很容易了嘛,別教的無量四諦,圓教的無作四諦中的苦、集二諦,兩種四諦的苦、集二諦都是一樣的,都是跟兩種不可思議的十二因緣相對應,這兩種不思議十二因緣是屬於別教的十二因緣,和圓教的十二因緣。別教的是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圓教的是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越學這些東西就容易記住了,多學幾遍啊。

一個是思議,一個是不思議,真正的佛法最高境界是不思議,明白嗎?有思議的都是沒有真正究竟解脫的,所以說三藏教和通教還沒有達到最高峰,真正的佛法叫不可思議,這才是真正成佛。可思議的話,還屬於二乘的境界,如果嚴格講還屬於二乘境界,菩薩境界的話都勉勉強強。菩薩——高段位的菩薩都已經屬於不思議了,低段位的還會有點思議。他有分別心,知道嗎?他還會思考,他還會議論,通過種種外在的這些相去了解佛法。

下面【無量無作兩道滅。即是兩不思議十二因緣。無明滅乃至老死滅】,無量、無作四諦之中的後面兩個道、滅二諦,屬於兩不思議十二因緣,無明滅乃至老死滅,跟前面也是一樣的,注意,無明滅乃至老死滅,這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說大家想想,實際上我們佛教,我們看到的很多的這些名相啊、概念啊,都是相通的。但是說實話,你要沒有這個智顗大師,沒有智者大師講這個《法華玄義》,你怎麼通得了啊?你通不了!你看其他的書,其他宗派的書,哪裡講得這麼完備、這麼詳細,把它全部貫通了?找不到!我告訴你,找不到!個別的給你對應一下,哪兒分得這麼細緻的?從判教,每教的分門別類,對佛教的同一個概念的不同的理解,最終不同的理解之間,相互之間這些概念橫向的比較,又是什麼一種對應關係?雖然有對應關係,最終還把這種對應關係啊,說實話差別相還得泯滅掉,要消除差別,這是最難的,知道嗎?

最終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才知道最終佛法是一個大海,它不是一條河流,不是不同的河流,而是整個一個大海,是個整體,包羅萬象,只要能夠理解到達這個境界,你都能把這個東西圓融無礙地貫通起來。你如果理解不到,即使說你是大海,那也是徒有其名而已。真正的佛法你沒有體會得到,光讀這個名字,光讀這個名相,你就真正開悟了?你就真正這思想境界達到了?還不說你修心的境界達到了,你思想境界都達不到。

有些人在這個意識觀念、在思想方面,就已經在較勁了。意識反映出來就在語言,跟別人之間就在討論啊,討論之間弄得不好,相互各執己見。當然各執己見,責任有時候不一定都在你這方面,也許你只是堅持自己的見解的話,但是並不特別地執著,但是有些人就特別地執著,接受不了別人的見解。或者說他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統攝所有一切的佛法對於我們世間、出世間法的一種定義,或者一種觀念。沒有把這些東西學全、學透了,所以容易產生很多的對立: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高,那個低;這個大,那個小;這個偏,那個圓……種種東西都來了。

所以學《法華經》,學這個《法華玄義》,就把這些東西最終得消除掉。即使有差別又怎麼樣呢?是吧?大家最終還不都是成佛嘛!差別只是暫時的,沒有差別才是最終極的,知道嗎?不要看一時之差別,大家只要進入佛門,畢竟成佛,只是早晚不同。當然我們希望大家都早一點吧,所以大家好好學習啊。

下面,再往下,【七種二諦】,你看,哎呀,這四諦講完了,又二諦了,是吧?【七種二諦合十如者】,你看都很複雜,看得都名相。【藏。通。別圓入通。凡四俗。皆是六道十如也】,就說七種二諦裡面的三藏教的、通教的、別入通的、圓入通的這四種二諦的俗諦,其中的俗諦屬於六道十如也。就是我們六道輪迴十如是,是屬於他們的這幾種的俗諦。【藏通兩真。是二乘十如也】,那麼藏、通的兩種真諦,藏教二諦和通教二諦其中的真諦,這兩種真諦都跟二乘的十如是相對應。它屬於聲聞乘和緣覺乘的十如是。它已經達到這個境界,意思就是說。

那好,【別。圓入別兩俗。有邊是六道十如。無邊是二乘十如】,就說別教、圓入別兩俗諦,有邊是什麼呢,六道十如,無邊是什麼呢,二乘十如。就是別教的二諦和圓入別二諦其中的俗諦,它俗諦又分成兩部分,一個是有邊,一個是無邊,有邊跟六道十如是相對應,無邊是跟二乘十如相對應的。

然後呢,【圓俗。此通九法界十如】,圓教的俗諦,此通九法界十如。那就是圓教的俗諦跟別教的俗諦之間還有所差別。別教的俗諦最多隻通到二乘的十如,但是沒通到上面菩薩法界的十如。這裡好,菩薩法界十如都有了,九法界十如全在了。

那好【別入通。圓入通。別。圓入別。圓。凡五種真。皆是佛法界十如也】,你看,俗還是俗,真還是真。真是代表最高的境界,我們說叫第一義諦,所以它都是佛法界十如。前面的俗諦的都是講的九法界十如,甚至九法界都不到,有些是六道十如,有些六道十如再包含二乘十如,有些在二乘十如再加一個菩薩的十如,它涵蓋的內容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涵蓋的內容不一樣呢?因為只有菩薩這個級別的,他才能了解這個菩薩法界十如。你沒有發菩提心,沒有修菩薩道,你對菩薩法界是一無所知的,明白嗎?你只發二乘心,那你就只了解二乘的十如是;你連出世心都沒有,你就只了解六道十如是。你在哪個界,你就只能了解自己本界的這個十如是。或者你沒有修這個行,沒有修這個法,你就只能了解當下這個十如是,再高一層的了解不了了。

就是我們說打個比方,你老在國內,你不出國,你怎麼了解國外的動態啊、發展狀況啊?你得出去啊,走出去啊,你就了解了。那你沒出三界,你即使到美國,到再發達的國家去,或者還有其他星球,那你還是不出三界啊。你只了解三界裡面的動態,界外的動態你能了解嗎?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出三界外了,那就能了解了。明白什麼道理嗎?等你哪天成佛了,你才了解佛法界它是什麼一個狀況。現在跟你講你也沒辦法了解,因為你沒有成就佛身嘛,沒成就佛果嘛,這講的這些道理。

當然這裡面,我有點其他的稍微不同的,可能自己的思考、意見。可能不一定對,給大家做個參考吧。實際上這裡面說,別教或者圓入別兩俗,特別這個圓入別跟這個別教的俗諦,我覺得應該還是有所區分的。它這裡說得比較簡單,我可能會多句話,這也許不一定對啊。

別教的俗諦,有邊是六道十如,無邊是二乘十如。但是我想,可能不僅僅這麼簡單。為什麼?別教本身包含了菩薩法界。它不僅僅是到了二乘,它就戛然而止,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那麼好,它這裡只有到二乘十如,但是別教的真諦是屬於佛法界十如,那麼菩薩法界跑哪去了呢?它既不屬於別教的俗諦,也不屬於別教的真諦,難道它就缺了一個法界了嗎?不會啊!所以按我的理解,實際上別教的俗諦的無邊,和圓入別的無邊,都應該也部分的包含菩薩法界的十如,不僅是二乘的十如,應該說叫三乘也可以。三乘那就是(包含)大乘唄,大乘就是菩薩,小乘是聲聞,中乘是緣覺。這個我給大家提供參考,我覺得我這個想法應當有一定道理的,不是沒有道理的。特別是這個圓入別,那就更一樣。圓入別,圓教入別教的二諦的俗諦,它更應該跟圓教的俗諦,基本上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別。把圓教的俗諦義嫁接引入到別教的俗諦義,實際上就拔高了別教俗諦原來的這個級別。

所以說它跟圓教的俗諦,實際上這裡說了,圓俗,此通九法界十如,它這說得很正確。那麼實際上圓入別的俗諦,它也應該通九法界十如。按我的理解應該是這樣子的。即使是別教的俗諦,也應該通九法界十如。雖然它這個九法界十如,跟圓教的俗諦的九法界十如,還不完全一樣,但也是相通的。

為什麼說不一樣呢?這個道理就在這裡,它的這個菩薩法界不完整,就跟他所說的,這個佛法界雖然通,皆是佛法界十如,但是這裡面差別大了。佛法界十如也不是相當的,別入通、圓入通、別、圓入別、圓,這幾個的佛法界之中也不完全是一樣的。有些是究竟佛,有些是非究竟佛。

打個比方我們這裡說,通教的這就不說了,別入通的,究不究竟呢?別教自己都不究竟,它證得的佛法界它能究竟嗎?圓教的入通,它就究竟,因為有圓教,圓教本身是究竟的,知道嗎?別教本身呢?又不究竟。圓入別呢?因為有圓教入了別,所以它別教也就變成究竟了。圓教就更不用說,本身就是究竟的。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吧?

打個比方,你原來的資質啊,你再怎麼考,你的力量可能就是能考九十分。現在讓個更優秀的學生帶帶你,同學帶帶你,他能考一百分。然後他隨時給你,教你些東西,輔導一下,然後你就能從九十分考到九十一、九十二……什麼時候把他的本事全部學來,你也能考一百分,這就是叫圓入別。

那圓入通什麼級別呢?你原來只能考八十分,九十分都考不了,因為你通教比別教低一層。現在拉個一百分的學生,他優秀啊,他能考滿分,他輔導你一下,你就能八十一、八十二,一直到九十,一直到最終考到一百。你是有希望的,你有這個潛力、空間可以挖掘。

那別入通呢,就相當於你原來只能考八十分,你是通的,通教的。但是別教他能考九十分,你經過輔導學習之後,最終你也可能上升到考九十分。但是你再往上考,上不去,因為他自己就只有九十分。明白什麼意思嗎?所以這些地方我不跟大家講,我們大家肯定自己看看不懂。因為你沒有其他天台宗方面的一些知識,這裡它不一定把所有的東西都全部講透了,你就查其他的什麼資料,上面也不會講。

這裡面就有差別,佛法界他是有那個的……比如說別教的最多是什麼?是相當於圓教的初行和第二行,還沒有到十迴向和十地,初行和二行,相當於只破十二分無明。圓教是究竟破了四十二分無明。它裡面是相隔很多的等級的。你這個在他那兒比的話,就不究竟了,別教跟圓教比,不究竟。所以這裡說的話,它雖然也通佛法界,但不是究竟佛法界。不是所有的佛法界它都能了知的,它能部分的了知。

同樣菩薩法界也是這樣的。別教的菩薩跟圓教的菩薩,也相去很遠。他也只能部分的了解菩薩法界的一部分的情況。真正的高段位的菩薩,他也了解不了。說得不好聽點兒,像等覺菩薩(的境界)他根本就不知道。他只相當於什麼?十行位的初行到第二行,最多是相當於第二行的圓教的菩薩位置。所以說再往第三行,什麼十迴向啊,十地啊,他根本就了知不了,還別說什麼等覺、妙覺了,不知道!

所以這地方是大家可以好好去思考,跟大家說,大家不一定完全能夠理解啊!有一定基礎,基礎好一點的,可能還能聽明白我的話。基礎不夠你們還可能聽不明白,先放在這裡,回頭再慢慢反覆去思考、去理解。

實際上這裡也好比方,打個比方,你們來聽課,我暫時就濫竽充數,當個法師給大家講一講。也許某些地方比大家稍微懂得多一點點,或者早知道一點點。打比方,我們按普通層次,你們當然有佼佼者,有的甚至比我學得好也可能會有。普通的層次的話,你們可能就知道百分之六十,能打及格。打個比方,我不敢說百分,九十分,你跟我學,起碼你能夠提高你的成績。你自己在那裡學,當然你可以用功努力,但是你提升得慢!你回去自己複習看書,六十一、六十二……慢慢地走。我這裡給你一提高,六十一,「啪」一下到七十了。你要學得資質好點,七十,「啪」一下到八十了。弄得不好,直接就跟我相當,八十九、九十差不多。什麼時候你這資質再高點,可能比我還沖得快,我到九十就戛然而止。結果你根機比我好,九十一、九十二往上走也可能。但是你沒有這個因緣,你自己去努力的話,你的進展就很慢。

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的教學體系,都是從學校的這麼一套教學模式,不是說你自己在家裡自學。那聰明的人自學,他確實能學到好東西。但是一般的人都是,也不太聰明、也不太笨的人,他進展就會很慢。我們把所有的教育的資源都整合在一起,有教育經驗,有很多淵博知識的老師,他帶你,那我們就站在他的這個起點,這樣的起點就會更高,這個平台會更好,你會成長得更快。比你自己閉門造車,在家裡自學,那就強不知道多少倍了。而且他能吸收很多的東西,學校它是一個知識的倉庫,一個大海。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你能看得更高更遠。你自己在這裡慢慢爬,爬到什麼時候啊?登高望遠,再踮起腳也就這麼高。你站在別人肩膀上,一下就成比姚明還高了。

好,下面我們再看啊,【七種二諦合四種十二因緣者】,跟四種十二因緣又進行比較,前面是七種二諦跟十如是。反正反反覆覆,相互之間一種對應關係。【藏。通。別。圓入通】,藏通兩種二諦,別入通、圓入通兩種二諦,【凡四俗】,它們四種二諦之中的俗諦,叫四俗。因為四種二諦嘛,把它們的俗諦拿出來,就是四種俗諦,屬於什麼呢?【即是思議兩種十二因緣】。大家能夠理解吧?思議生滅、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

【藏通兩真】,那麼藏教和通教的兩種真諦,【即是思議十二因緣。無明滅乃至老死滅也】,這就是出世間的因果,明白了嗎?前面思議兩種十二因緣是世間的因果,所以俗諦代表的是世間的因果。那麼真諦代表什麼?出世間的因果。就這個道理啊!【別。圓入別兩俗。有邊是思議十二因緣。無邊是思議無明滅乃至老死滅】,它的俗諦,這兩種二諦的俗諦,它還分兩種情況,它有邊是思議十二因緣,無邊是思議十二因緣的什麼呢?無明滅乃至老死滅。

【圓俗】,然後圓教的俗諦,【即通界內外四種十二因緣也】,它就包括很多了,既有界內的思議十二因緣,也有界外的不思議十二因緣。【別入通。圓入通】,它最終把這個真諦合在一起講,前面的俗諦分開講,因為俗諦差別比較多,它要分門別類地說。但是真諦都是一樣的,【別入通。圓入通。別。圓入別。圓。凡五種真。即是界外不思議十二因緣。無明滅乃至老死滅也】,圓入通,別教的真諦,別入通,還有圓入別,圓教的真諦,這五種真諦都屬於界外的不思議十二因緣,無明滅乃至老死滅也,屬於界外的真諦。

當然這裡還有一個,我們再把這裡,還說藏、通兩種真諦,它這中間還有這麼一段文字啊,藏、通兩真它是屬於什麼?思議的十二因緣,除了藏、通兩種真諦,後面五種二諦之中的真諦,這就從別入通、圓入通、別、圓入別、圓五種真諦都屬於界外的不思議十二因緣,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所以大家想想,這裡面還是有規律的啊。

當然的話,這裡的話我再理解啊,稍微有些地方還不完全一樣的,我又多兩句話,這句話弄不好會對大家產生誤導,但是我不說又不行,我憋在肚裡我不舒服啊。你看對祖師的,本來人家祖師都是金口玉言,你這個人還敢挑戰權威嗎?是不是?難道還提出不同的、另外的想法嗎?我還真有點想法。

這想法當然我們大家開誠佈公地說,不一定說得對啊,大家不要說:「師父說得這樣!」「你師父說錯了!你們師父在亂講!」不是,咱們自然地分享,對不對無所謂,大家接受就接受,不接受完全可以不接受,自己去判斷。當然我這個判斷,實際上給大家提供一些迷霧也不好啊,到底是聽呢?還是不聽呢?你們也不一定能判斷清楚。

當然我說還得說,既然有因緣就講嘛。藏、通和別、圓入通的俗諦是不一樣的,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這就是我的不同的意見。藏、通的兩種俗諦屬于思議兩種十二因緣,我沒有任何意見。但是說別教和圓教入通的這兩種二諦之中的俗諦,它僅僅是屬于思議兩種十二因緣,我有不同的理解。它應該也有什麼呢?界外的不思議十二因緣。為什麼呢?它把別教和圓教的思想引入到通,引入到通教裡面去了,所以它擴展了,無形之中它會擴展通教本身這個俗諦的範疇。

打個比方就說,原來我只看到這個世界,因為我的眼睛很狹窄,現在好,我借你另外一隻眼,這是別教和圓教的慧眼,你是不是能夠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呢?那麼原通教,藏、通二教,它是有局限性的,它只看到界內的思議十二因緣,它只看到這一片地方,界外的十二因緣,兩種十二因緣它是看不到的。那好,別教和圓教引入到藏、通兩教,那就不一樣了!為什麼?三藏教是引不入的,引不去的,那小乘人,他死腦筋,他不思悔改,一時半會他沒辦法回小向大。所以只有別、圓能夠入通,入通之後,通教的格局他就變大了!明白什麼意思嗎?

本來的話你沒有出國,但是我是出過國的人,我把出國的資料全部給你再放一遍,你就知道原來國外還有這些東西,你就了解了,就這個意思。原來你不出國,你不知道你是通教啊!我別、圓,我是已經在外面學習,留學回來的,把這些成果全部交給你,你也能知道:啊,原來界外還有這些多好東西呀!你也能了解。雖然沒說立即達到像他出國這種身臨其境的這種學習的效果,但是你也能部分地感受到界外的兩種十二因緣,它不同的地方,不可思議的地方,這是我的理解,不一定對啊,大家可以去想想,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我想可能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啊,這給大家先放到這裡啊,這是講的這個十二因緣。

下面講四諦啊,七種二諦跟四種四諦之間又作個對比。哎呀,算了,大家先休息一下,實際上講得這個內容啊,這些都是讓你們頭痛的啊!大腦都得充分地運轉起來,不小心得缺氧啊!先休息一下,放鬆一下,外面吸吸新鮮空氣,回頭我們再來。

好,大家回來啊,剛才提出這個疑問,大家只是做參考啊,看來這不一定正確啊,你看弄得電都突然停了,是吧?「啪」一下!往那兒一坐,師父帶點負能量上來了,突然就停了。只是存疑,大家可以去思考,因為這下面還會有這東西,相類似的對應關係,都會有這個、那個啊,留下些我們可以去思考的空間。

下面是【七種二諦。合四種四諦者。實有二諦即生滅四諦也】,這個很容易理解,這三藏教是實有二諦,三藏教的二諦叫實有二諦,三藏教的四諦叫生滅四諦,是吧?那麼三藏教的二諦跟三藏教的四諦是完全對應的,這我們完全能理解。但具體裡面它又說得很簡單,實際上我們可以把這句話又分開來說,展開來說。實有二諦裡面的俗諦,跟生滅四諦的什麼兩諦相對應啊?大家都知道,苦、集二諦,是不是?實有二諦裡面的真諦是跟生滅四諦裡面的道、滅二諦是相對應的,大家以後就舉一反三了,這就不用太微細說了。

幻有二諦,這是什麼?通教的二諦叫幻有二諦,不是實有,是虛幻而有,因為它有空嘛。【幻有二諦即無生四諦也】,通教的四諦就叫無生四諦,沒有生滅的。為什麼沒有生滅呢?生是幻生,滅是幻滅,所以叫做無生。我們所認為的生滅不是真實的生滅,只是因緣的緣聚緣散而已。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是暫時的一個現象,不是真實的一個永恆的現象,沒有真實的一個體,實體的東西不存在。

有個真實的你嗎?沒有真實的你,所謂的你只是說某年某月某日,是吧?你有因緣來到這個世界,你父母把你生出來。生出來的時候,寸絲不掛地就來到世界,現在暫時你現在這個樣子跟小時候也不一樣,每天的你都不一樣,到底誰是你?兒童時候是你嗎?幼年的時候是你嗎?少年時候是你嗎?青年,包括現在壯年、甚至我們現在有些老年,哪個是你啊?沒一個是真實的你。

如果是真實的你,這個你應該是永遠不變的,不被這些因緣所變。所以我們能夠被因緣所變的都是假有的,暫時存在就是假有,不是真實的。過了明天你跟今天又不一樣了,又發生變化,今天好端端的,明天可能弄不好就感冒了,咳嗽,難受,他總會有變化,到最後變得太大了,那就臨近死亡不遠了。所以一點力量都支持不住,這緣分就越來越分離了,知道嗎?開始的話,還能大概勉強湊在一起,還能活。

就像我們舉行個會議,舉行個什麼會議一樣的,大家開始志同道合還是挺好的,後來慢慢意見、分歧越來越大,算了,撤了得了。跟人身體一樣,四大五蘊,有緣的時候能夠連接在一起,活得很好。緣分不夠的時候,他就慢慢地相互之間分崩離析,就出問題了。所以說都是幻有,所以生是假生,滅是假滅,叫作無生。

既然生滅是假的,那麼無生,比如說道、滅二諦它也是虛幻的,也沒有真實的。因為有世間才有出世間,世間是虛幻的,出世間難道有真實的嗎?那有些人就開始在瞎琢磨了,哎呀都是虛幻的,到底我要往哪裡去呀?我們的路在何方啊?敢問路在何方,他老想找個出路。我們為什麼要尋解脫,我們解脫竟然也是虛幻的嘛!說虛幻的並不是說它不存在,而是它是種假有的現象,佛教就教你要放下執著。你說敢問路在何方,你有個路,你老想走路,誰在走?你在走!這就叫對像,有這個對像,就有煩惱。你都不應該問這句話!你來學佛是為了什麼的?我要求解脫!我要超脫生死!這都屬於通常的、常規的這個答案。如果按照通教的話,你不及格。本來就沒有生,本來就沒有死,何求解脫和涅槃呢?這就是通教的這個境界,它是站在空性的角度去透視我們的人生,這個假相裡面看透、看明白,並不是說不承認這個假相存在。你不要停留在這個表相上,你應該更深一層,這才是你應該所取的修行的一個方向。

【別入通、圓入通兩俗,還是無生苦集也】。這個還比較容易理解,但這裡面的話你看我又開始有點計較了,跟前面是一樣的。通教的俗諦你說它是對應的是無生苦、集,能夠理解,因幻有二諦即無生四諦也。幻有二諦之中的俗諦,也就是通教的俗諦是屬於無生的苦、集二諦,通教的真諦是屬於無生的道、滅二諦,但是你這裡別教、圓教引入到通教裡面了,難道它的俗諦還是保持原來通教的無生的苦、集二諦,沒有任何改變嗎?所以這個地方我也是存疑的。當然可能說它可能有它的規律,它為什麼不能從無生苦、集再陞格到無量苦、集,或者無作苦、集呢?難道這個圓教和別教引入到通教這個俗諦之後沒有產生任何的變化嗎?它該是通教的俗諦還是跟原來的通教俗諦一般無二嗎?這裡面的話大家思考,我說得不一定對啊,弄得不好引大家誤入歧途的啊!也不一定,這個東西很難說,這個東西我們現在暫時先放過,不討論,討論不清楚,因為祖師就這麼說的。

【別入通真,是無量道滅也】。這裡又說了,別入通的俗諦是無生苦、集,但是別入通的真諦呢?它就升級了,從無生的道、滅上升到無量的道、滅,看清楚了吧?大家這個地方能看明白吧?好,【圓入通真。是無作道滅也。】圓入通的真諦,繼續往上升,升到什麼?從無生的道、滅直接上升到無作的道、滅,看明白沒有?因為前面的幻有二諦就是通教的二諦,通教的真諦對應的是無生的道、滅二諦,無生四諦裡面的道諦和滅諦,但是一旦別教和圓教引用到通教之後呢,它的真諦發生改變了,從無生的道、滅上升到無量的道、滅,或者是無作的道、滅。

但是,覺得有點蹊蹺的地方,它真諦在陞格、在進步了,但是它的俗諦竟然還是保持原地不動,還是無生的苦、集二諦。我就想:為什麼它不能改良,你那個就能改良呢?難道無生的苦、集能夠對應無量的道、滅和無作的道、滅嗎?這就有點想不通!要麼這個四諦全部都升級,你不可能只是四諦之中的道、滅升級了,但是苦、集還是原地不動。所以這個為什麼我跟前面也是一樣的,無非是什麼三諦和二諦,這麼一種差別。一回事!

所以這個地方,這是我自己讀文章的思考,不一定(對),大家想,有些人可能也想不通,別把自己腦袋給想大了。再往下還有問題一樣的,到俗諦別教二諦這裡也是同樣的一種疑問。

【別俗。圓入別俗】,別教的俗諦,圓入別的俗諦,【此是無量苦集】。這句話我就有疑問,別教的俗諦對應的是無量苦、集,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圓教入別教的俗諦竟然跟別教的原來的俗諦還是一樣的,那麼它入別之後沒讓別教的俗諦產生變化嗎?看這裡就是沒有變化,它能讓產生變化的只是真諦方面產生變化,下面就說了。

【圓俗。是無作苦集,別真。是無量道滅。圓入別真。圓真。是無作道滅也。】圓教的俗諦是無作苦、集,別教的真諦是無量道、滅,圓入別的真諦,大家看啊,圓入別的真諦和圓教的真諦是無作道、滅。

那麼好,圓入別的俗諦還是停留在無量的苦、集上,但是圓入別的真諦竟然就已經變成無作的道、滅,那他這四諦之間就不相應了:無量的苦、集能夠對應無作的道、滅二諦嗎?我就有疑問。所以說這些地方的話,當然智者大師也不在了,要在的話我得親自向他請教一下,向祖師請教一下。沒辦法啊!當然可能是我理解的有問題,有些教理方面可能沒有完全學通。就是你肯定這個四諦它是平衡的,有無量的苦、集才有無量的道、滅,有無作的苦、集才會有無作的道、滅,不可能無量的苦、集生出無作的道、滅,也不可能說無生的苦、集生出無量的道、滅,它對應的那就不對等了。一個跛腳了,一個高一個矮,它不對等。

當然說,你說既然是嫁接的,可能跟原來的種子還是有區別,我們只能這麼理解,它原來那是純種的,你這個雜交的,嫁接了,只能部分改良,部分還真是改良不了,這都是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的話,我認為這個比喻能夠理解。

但是我想想它只是暫時的一種現象,可能經過改良之後它最終還是能夠達到跟你一樣齊等的那個境界才對。這是我自己的思考,只是它開始的話不會顯現這個效果,但是慢慢把你帶動了之後,通過你自己的努力,肯定能夠達到跟它相應的結果。就是學生他學得最好,他能達到跟老師相齊的水平。但是普通的學生不可能把老師的百分之百的水平學到,可能百分之九十。除非你還有其他各方面的一些特質,老師不會的你也會,那你還最終還能和老師相當。但是最好的學生肯定能把老師的水平全部學到,那是沒問題的,因為你有這個能量,你有這個潛質,為什麼能夠入你呢?為什麼能夠引入、能夠嫁接呢?就是你有這個成長的空間存在。

這是我自己個人理解,不再說了,再說燈突然又滅了怎麼辦啊?開玩笑了啊!

(居士問:底下有人說是不是打錯字了?)

這不是一個字、兩個字的問題,它整篇都是的。這個前一段,我已經講了三段,提出不同的疑問來了,這三段實際講的同一個話題,就是圓入通,別入通,圓入別跟圓教和別教本身的真俗二諦之間它為什麼是一種不對應的、(不)同等的關係存在,這是我自己存的疑問,這不是打錯字。打錯一個字(還可以理解),那錯好多的字?不可能的事情!

好,再往下。【五種三諦合十如者,別入通、圓入通兩俗】,別入通的三諦和圓入通的三諦,它其中的俗諦,【是六道十如。別俗、圓入別俗】,別教的俗諦,圓入別教的俗諦,【有邊是六道十如,無邊是二乘十如】。圓教的俗諦,【圓俗,意通九界(云云)】。你看,它實際上有這個相當規律,也許是我的理解錯了,它這個圓教入別教的俗諦跟別教的俗諦只通到二乘十如。剛才我的理解的話,它不僅僅是通二乘,應該也通菩薩乘。那即使不是圓教入別教的俗諦,就是別教本身的這個俗諦他也不僅僅是二乘的境界,它應該也包含菩薩乘,應該通九法界才對,而不僅僅只到緣覺法界就戛然而止了。至於說圓入別的俗諦,我覺得更是這樣的,圓入別的俗諦把圓教的俗諦意通九界的話,引入到別教的俗諦之後,它應該有更升級的這種可能性,但這裡也是一樣的,可能是也許我還沒完全學明白啊,這裡面大家可以去理解。但是我一直還是存在一定的這個小小的疑問的啊。

【五種真諦皆是二乘、菩薩等十如】,這沒什麼問題。為什麼呢?它真諦對應的是二乘境界。還有一個中諦,中諦對應的是什麼?佛界的十如。就是說,五種真諦,五種三諦之中的真諦,對應的都是二乘的十如是。五種三諦大家都還記得吧?別入通三諦,圓入通三諦,別教三諦,圓入別三諦,包括圓教的三諦,這五種三諦之中的真諦都是屬於二乘、菩薩的十如,所以這裡面他就包括菩薩,你看,這就對了,這裡我就能夠很好的想明白,像我們這種智慧的人一下就能想明白。它如果說真諦只有二乘、不包括菩薩的時候,我都有點想不明白,真諦。

【五種中諦皆是佛界十如也】。這是完全沒問題的,比如說別教的中諦,它本身來說,沒有說真正達到佛界十如圓滿的境界,但是因為有了圓入別的中諦,它就升級了。所以說它相對於佛界來說,這是可以理解的。

好,這先講到這裡吧,這些東西不能展開說,講得我自己都稀裡糊塗的。我還沒有完全弄明白,因為我自己還有一些地方存在小小的疑問,沒辦法,沒有師父可以請教的。

好下面,【五種三諦合四種十二因緣者,別入通、圓入通兩俗,是六道思議十二因緣。別、圓入別兩俗,有邊是思議六道十二因緣生,無邊是思議十二因緣滅。圓俗,義通(云云)】。他就很簡單說了,實際上也是義通前面的,「義通九界」,知道嗎?它不僅僅是六道了。但是這裡面還差了……好像別教的俗諦,別教的俗諦不單單是這種,別教和圓教的區別不僅僅是無邊思議十二因緣滅,它這裡的話好像還是有點不能完全理解到……可能就是說,它只包括六道的十二因緣,沒包括二乘的十二因緣。所以這裡的話,我也還是存在其它的產生疑問的地方。但是這裡大家也沒必要太多的去計較了。思議十二因緣滅,無邊的話按道理講應該是……僅僅是六道嗎?這裡可能我還是存在一定的疑問:不包括其他的道嗎?

為什麼會提出這種疑問呢?因為前面這個俗諦裡面它就有什麼呢?就有其他的二乘的,無邊的話,你看,別教的俗諦。有邊是思議六道十二因緣,無邊……別教的俗諦,圓入別教的俗諦,有邊和無邊,無邊是二乘的十如,大家看到了沒有?它是包括二乘的,但是到這裡的話,無邊還是屬于思議十二因緣滅,思議十二因緣滅的話,可能跟二乘的這個東西還不能完全相應,因為它是六道的十二因緣滅,知道嗎?它是思議六道十二因緣滅,思議裡面不僅僅包含六道,思議還包含二乘的境界。因為藏教和通教它也屬于思議的十二因緣,它屬于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有思議生滅十二因緣。那麼你這個六道並不是說完全屬于思議,即使界外的也有思議的,就這個意思。

大家明白嗎?理解了嗎?就是思議的境界不僅僅是凡夫才思議,即使二乘人也沒有脫離思議的這個境界。只有上升到菩薩,別教菩薩以上的才叫做不思議十二因緣。因為有四種十二因緣嘛,前面的思議生滅十二因緣,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這都屬于思議的十二因緣。只有到別教的叫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它是屬於不思議。雖然有生滅,但是它不思議,不思議的生滅十二因緣比思議的不生滅十二因緣還要更高一級。前面的這個定語不思議,就說明它比思議的要強,不管後面是生滅、不生滅,都無所謂了。

所以這裡面的話,大家還可以去想一想啊。圓教的俗諦那就是一通它就能通九法界,這個方面我倒是能夠認同。

【今且用是四種十二因緣,五種真諦即是】,就是圓教的俗諦通四種十二因緣,但是別教的俗諦只能通思議十二因緣滅、思議十二因緣生,它只能通兩種十二因緣,明白嗎?思議有生滅,思議有不生滅,它只能通。那麼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意思它就好像不通了,沒通到別教,甚至說它連這個二乘都沒完全說清楚,它只講到思議六道,這裡就省略,它到底是指六道呢?還是包括聲聞、緣覺呢,也包含進去了?沒說,它省略了。所以這個地方是值得去推敲的,大家學學,你們學理工科的,特別喜歡去鑽研,大家也許比我還會更用功去思考這個問題。

【五種真諦即是思議十二因緣滅,亦即是不思議十二因緣生】;這可以理解,屬于思議十二因緣滅,也屬於不思議十二因緣生,它是介于思議和不思議兩種之間,只有到中諦,最高達到什麼?叫第一義諦,它才叫不思議十二因緣滅。

後面我沒什麼太大的疑問,就是中間這一段的話,還是存在一定疑問的。再往下,所以你說把這種開合的對應關係完全說弄清楚,或者弄得非常準確,或者你自己也完全能夠理解,能夠認同,估計這裡面確實得下一番功夫。即使是祖師說的話,如果你理解不了,像我這種愚笨的人就會存疑了,提出疑問了,如果大家比我理解能力更強,可以說為什麼他這麼講?能夠說出個所以然來。所以這裡的話大家可以去思考下,如果你們有更好的答案,下面可以提供給我,祖師他為什麼是這麼劃分的?為什麼不是像你所理解的那樣?可以相互之間交流。

下面,【五種三諦合四種四諦者,別入通、圓入通兩俗】。別入通、圓入通三諦的兩種俗諦,【即無生苦集也。別俗、圓入別俗、圓俗,通是無生之苦集,亦是無生之道滅】。所以它這裡就把無生苦、集和無生道、滅加進去了,這個我覺得是比較能夠好理解的。【亦是無量之苦集也】。你看,他就把這幾個東西都包含進去了,又有無生之苦、集,又有無量之苦、集,又有無生之道、滅,但是沒有無量之道、滅,無量之道、滅是屬於後面的真諦,它這是俗諦。【別入通、圓入通兩真,本取但空邊,是無生道滅也。別真、圓入別真,即是無生之道滅,於無量是苦集】。你看,他無生的道、滅,到了無量這裡就變成苦、集了,明白嗎?就是你所謂的解脫的境界,到了人家這裡是什麼?因地的境界,還沒有解脫,正在修行的境界。你這裡是果,果地,到了人家更高的一個教裡就變成因地了,就這個意思。【圓真】,圓教的真諦,【於無生是道滅,於無量無作是苦集】,還不究竟,這也能理解,無生是屬於通教,通教的解脫道、滅二諦,到了無量、無作這兩種四諦這裡,就變成了苦、集了,又變成因地的修行了。好,【別入通中】,別入通的中諦,【是無量道滅】。這是可以理解,別入通的中諦,就把無生的道、滅,上升到無量的道、滅了。本身通教是無生道、滅,但是別入通之後呢?把別教的無量道、滅,提高到了無生道、滅的這個層次。【圓入通中,是無作道滅】。那麼圓入通呢?就把無作道、滅引入到通教的無生道、滅之中,無生道、滅就直接上升到無作道、滅。那麼,【別中,是無量道滅】,別教的中諦是無量道、滅,這是正對應的。【圓入別中,是無作道滅】。圓入別的中諦就變成無作道、滅了,因為有圓教了嘛,就把這個無量道、滅直接上升到無作道、滅了,圓教中諦正對的是無作道、滅,這個地方沒什麼太大的疑義,挺好,我們都能理解。

我這個人也是瞎懷疑,自己搞不清楚在這裡疑,實際上是自己起疑心,自己搞不懂。可能祖師說得對,但是你沒理解到,所以你要真正讀懂這些東西,要完全理解,不是件容易的事。

好再往下,我們再講一段,看來今天這個境妙還完不了,太多了內容,都得廢老勁,都得去想的。

【五種三諦合七種二諦者,簡前兩二諦,不被合也】。這什麼呢?七種二諦之中的前面的藏教的、通教的二諦,沒辦法跟五種三諦,形成對應關係,不沾邊,所以就把他排除在外了。為什麼呢?他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只有大乘佛法才具備三諦。但是大乘佛法也有二諦,但是小乘佛法一般只說二諦,不說三諦。所以藏教和通教,基本是屬於小乘為主,它不圓滿,所以把它這兩個二諦就排除在外了。

打個比方就說《華嚴經》,聲聞、緣覺是如聾若啞,但是我們也不好意思,釋迦牟尼佛也不好意思說你們別進來法會,都來聽吧!聽了之後反正也是稀裡糊塗的,跟沒聽也差不太多,但是不能說完全一樣,即使是一歷耳根也永為道種。雖然你沒聽明白你也不白來,你要是聽明白了,那就更不白來,更好,更相應。但是相應的程度又不一樣,當機眾百分之百全部聽明白,當機不是那麼當機的,或者因緣眾或者影響眾,那可能百分之七十,六十,五十,三十。完全只是結緣眾的,那就是可能跟聾啞差不多了,能夠聽個一分、兩分,聽完一點點就不錯了,那起碼也是有收穫。弄不好其他根本沒有任何佛學基礎,從來也沒有入佛門,一點佛教知識都沒有,你在聽,真的是一點都聽不明白的,那沒關係,也是道種。這次聽不懂,下回過兩天再聽可能就會聽懂那麼一兩分,也可能。

所以大家不要放棄,學佛是什麼?是一個循序漸進,是個積累的過程。有些人說師父你講這麼深,講《法華玄義》我們都聽不懂,我們學了多年的佛也沒聽懂。剛開始聽一次兩次,哪能聽懂啊?回去再學習、再複習。聽,從去年聽到今年來,就慢慢聽得懂了,越懂越多,你要想全部聽懂?沒辦法聽懂!我都沒完全懂,我拿什麼全懂的給你啊?是不是?但起碼有進步啊,不能貪心,貪心就是非分之想。你這人根機就這麼多,善根就這麼薄弱,你還想全部聽懂?那不就是非分之想嗎?拿著一塊錢想買蘋果手機,真是的,腦子有問題是吧?我們經常知道腦子有問題,但是自己還覺著很正常,他不以為我只有一塊錢,我兜裡真有一萬塊錢呢!不值錢你這個錢,沒有真正多少錢。所以得積累資糧,資糧都不夠。沒有資糧的話你就出不去,沒有出去的話就學不到先進的經驗,學不到先進經驗你就不能成為真正優秀的人才,沒有優秀的人才,你還能服務社會、造福人類?根本不要想!最基礎的這個都沒打好,何況後面呢?站都站不起來,還想走?走都走不了,還想跑?跑都跑不了,還想跳?就像能夠偶爾跳起來一下,骨頭折了。跳吧!都骨質疏鬆症了還想跳?倒是也可以跳,沒什麼不可能。是,你跳起來也可能,跳折了也有可能,什麼都有可能這就是。你不要僅往好的地方去想,壞的也是一切皆有可能。

【次二種二諦】,就是說簡除三藏教的二諦、通教的二諦,那麼就是下面還剩哪幾種二諦?五種二諦:圓入通二諦,別入通二諦,別教二諦,圓入別二諦,和圓教的二諦。那麼次二種二諦是什麼呢,圓入通,別入通二諦。【二俗】,它的兩種俗諦,就是前面的什麼?【即是五種三諦家五種俗】;就是五種三諦中的五種俗諦,就是相當於什麼呢?圓入通的俗諦,別入通的俗諦,別教的俗諦,圓教的俗諦,圓入別的俗諦,大家自己去整理。【二真】,是什麼?別入通的真諦,圓入通的真諦,【空邊即是五種三諦家真,不空邊即是五種三諦家中】。它的空邊是相當於五種三諦之中的真諦,它的不空邊相當於五種三諦之中的中諦,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就把這個兩種真諦呢,分開來說,因為他只有二諦啊,他必須用真諦來替代三諦之中的真諦和中諦,明白嗎?它涵蓋的量就更多了,它應該更濃縮了,集中在一起。就像我們說,你分三個年級,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我這裡只有兩個年級,但是我們二年級相當於你的二年級和三年級的學習的水平。是這個意思,知道嗎?我的二年級頭一學年,相當於你的二年級的一整個學年。我的二年級的下一個學年,相當於你三年級的整個學年。就這樣子,一分為二。

下面,【後三種二諦,三俗】,後三種二諦之中的三種俗諦,【空邊即是】什麼呢?【五種三諦家真,有邊即是五種三諦家俗,三真即是五種三諦家中】。五種三諦家的真,有邊即是五種三諦家的俗,三真即是五種三諦家的中。這恰好又相反了知道嗎?後面的三種二諦是哪三種二諦呢?別教二諦,圓入別二諦,圓教二諦,是吧?它本身這個俗諦之中呢,就具備三諦之中的俗諦和真諦,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就是它的俗諦,反而是具備二諦。但是前面的別入真、圓入真二諦呢,它的真諦就只對應真諦,俗諦只對應俗諦,真諦反而對應的是二諦,大家明白什麼意思?這裡就相反了,它的俗諦反而有二諦,真諦呢就相當於後面的三諦家的中諦。三種真諦,就是別教的真諦,圓入別的真諦,圓教的真諦,相當於這五種三諦之中的中諦。

這個地方能明白嗎?反正我是明白了,你們不明白那就沒辦法了,對應的是不一樣的知道嗎?為什麼不一樣,這裡面是有道理的。它是把後面三種的真諦引入到前面的真諦之中。意思就是說,我跟大家再重複一下,就是把別教的真諦,圓入別的真諦或者圓教的真諦,事實上圓入別可以省略不說,就是把別和圓的真諦引入到通教的真諦,這樣的。所以它一下就拔高了,它原來那個通教的真諦僅僅就是真諦,這一變的話它不僅僅是真諦,它變成還有中諦了,明白嗎?但是呢,本身別教和圓教之中的俗諦它就包含了原來通教的這個俗諦和真諦,就這個意思。不僅是通教,事實上就相當於別教和圓教三諦之中的俗諦和真諦,把別教的三諦和俗諦、真諦合在一起,通通都歸到別教俗諦二諦之中的真諦裡面去了。單獨的中諦是對應的,不一樣了,我們說劃分不一樣,站隊不一樣。你這裡的低級的一升級高了,所以說你不僅僅有低級,而且有中級。這裡本來是高級的,一旦把它引入之後,不但有高級,而且具備中級,就這個意思,大家好好去理解下,我覺得這裡還是可以把它去弄通的。

好,【又作一種說,如後簡前二諦不被合,後五俗有真有俗,後五真有真有中。】這是什麼意思呢?又可以作不同的劃分方法,就這個意思。後五俗,後五俗是什麼呢?五種二諦之中的俗諦,它包含真諦和俗諦,就簡單把它劃分,不要劃成兩個不同的陣營了,前面的兩種二諦,真諦有真諦和俗諦,後面的五種二諦,它俗諦之中又有真諦和俗諦,乾脆的話把它統一一下得了。後五種二諦之中的俗諦有真、有俗,後五種二諦之中的真諦有真、有中。這下大家就容易記憶了,明白什麼意思,都可以劃分,相互之間把這個內容再圓融一下。

但是這種圓融的說法事實上不是那麼嚴謹我覺得,還是要真正要搞明白的話,跟前面的兩種真諦和後面兩種俗諦它對應關係是不一樣的,一定把這個東西給記住,因為這個說得更加準確。因為本身開始在劃這個二諦跟三諦之中它具體的這個內容的時候,它就是這麼總結的,大家可以回到我們原來講二諦和三諦的時候,在描述後面的五種二諦的時候它是怎麼描述的,那非常清楚。

好,再往後,時間快差不多了,一實諦還有無諦呢,你看這好,還有兩段,算了吧,今天不講了。腦袋都講大了,我也不容易在上面,三諦、二諦、四諦、十如,這個跟那個比,那個跟十二因緣比,這個跟四諦比,跟三諦比,跟十如是比,跟什麼什麼比,比來比去,相互之間都比較,三諦跟二諦比,三諦跟四諦比,三諦跟十如是比,三諦跟十二因緣比,反過來你又跟它比,反正都是這樣的,反正你要把它弄清楚,這個東西雖然很費腦子但是對大家都是一種鍛煉的我告訴你。你不要嫌複雜,這個東西你學了之後對你以後很有幫助的,這就叫做菩薩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告訴你。

什麼都得弄清楚,不管它是改頭換面,換任何一種說法,換任何一種法門,你都把它弄通了,弄明白,萬變不離其宗。但是變化你也得掌握啊!你說不離其宗,但是跟它宗的關係怎麼樣的呢?聚來一團火,散去滿天星,你光會聚、不會散,完了,不行的,是不是?說至簡能夠至簡,要至繁我也能至繁,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你都得具備這些。你說我就圖簡單,一句阿彌陀佛就代表了三藏十二部了,怎麼能夠代表呢?搞不清,只知道名字上叫代表。我們現在黨講三個代表,我們講一個代表,更簡單!怎麼、為什麼能夠代表呢?它為什麼呢?原理何在呢?原因何在呢?一無所知,一片茫然,那就不行。碰到問題解決的時候你實際上怎麼操作呢?搞不清楚。你只會說念句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來接引,只要念阿彌陀佛就沒有煩惱。想是這麼想,你得那樣多久你才沒有煩惱啊!你能不能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觀想阿彌陀佛的這個功德,他學佛的原理,能不能對治這些具體的問題,解決些煩惱,那你這個方法不就更加的巧妙了嗎?不光表面上去人云亦云,亦步亦趨,而是自己主動去學習這些方法理論,你才能具備自我的一種學習、修行的更大的一種力量,否則的話你學個表面的這種東西,學皮毛,沒什麼太大用,那時間太漫長了啊。

好,今天就不講這麼多,大家下回再講了。我們因為這裡還有兩個問題,順便給大家解答一下。

阿彌陀佛,弟子請教師父,世俗諦和世間法是一回事嗎?感恩師父慈悲開示。

是一回事嗎?肯定不是一回事啊!世俗諦跟世間法難道真能等同嗎?不能等同!是吧?為什麼不能等同呢?請教大家。

打個比方,不學習你也可以生活,但你生活得很無知。你學習之後懂得人世間的道理之後,你也是在生活,你的生活質量跟前邊就不一樣了,你生活得相對是個明白人。那麼世間法就是糊塗的活法,不學佛,不懂得佛法,不能看破世間的東西。隨著東風一來隨東邊倒,西風一來隨西邊倒,隨著什麼因緣就隨著飄流在六道之中。

那世俗諦就不一樣了,雖然也在世間,在生滅,但是我能通過生滅的假象知道這些東西都是虛妄的,都是假相,都是騙人的,你不要老隨著它去,不要經不住誘惑,不要老被它控制啊,就能夠去觀照了,知道嗎?諦嘛,能認識它其中的一些規律,它的真諦,它的原理,它的真實相,這就是世俗諦。

幻有,一切皆是緣起,你知道總結它的規律了,不管它是什麼法,它都是因緣所生法,這就是世俗諦。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諸法因緣生,這是世俗諦。諸法因緣滅,也可以說是世俗諦。不生不滅,這是第一義諦,真諦。

如果你說不知道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你都不知道為什麼生,怎麼滅的。你起碼知道做善事有善果,做惡事有惡果,你就不會隨便去做壞事了,你起碼生命的質量會被提高。在從世俗裡面再上升,光做善事不做惡事還不行,還讓自己的心要清淨,做善不僅僅是為了圖善報,做惡也不僅僅是為了免離惡報,因為還是在六道之中的善惡輪迴,還是不能解脫。

再進一層,做善事要無住相而行善,無住相而行於六度,行於佈施,你就解脫了。這就是從世俗諦裡面繼續通向第一義諦了,從有生滅通向無生滅。一個是凡夫的佛法,一個是二乘人的佛法;一個是因地的佛法,一個是果地的佛法。這個世間法就是說沒有佛法的了解,沒有智慧的人,稀裡糊塗地生,稀裡糊塗地死。學習佛法之後,起碼了解世俗諦,我知道有個方向了,活得明白了。當然了還不夠究竟,還得從世俗諦裡面繼續發展往上走到第一義諦去。從佛法真實的理解到世俗諦裡面應該本來就包含第一義諦,但是你能不能悟得到?你得努力呀,你得去積累,由量變到質變。所以我們得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不斷前進,前進到一定的時候,你才會形成一定的突破。如果你從來都不問,反正我好一天歹一天都是活,算了,愛去哪兒去哪兒,這就是世間法。為什麼要生?為什麼要活?我生從何來?死從何去?這就在開始追求世間的真相,這就是世俗諦,最終找到了答案,這是什麼?第一義諦。明白嗎?很簡單了吧?這樣聽明白了,就不解釋了。

好,再往下,南無阿彌陀佛,師父好!《法華經玄義》第二十三講有云,【次用不思議十二因緣合四聖十如是者,無明支轉,即變為明,明即了因】,就是了因佛性,就是把無明支,十二因緣的無明支,無明變成明瞭,從無知的狀態變成有智慧的狀態,明瞭的狀態,這屬於了因佛性,成聖人的如是性,它跟十如是的「如是性」是相對應的。

【惡行支轉,即變為善行】,就是十二因緣裡面第二個支,叫行支。善行屬於什麼呢?緣因佛性,【即緣因,成就聖人的如是相】,這是如是相,跟十如是的「如是相」相對應。【識、名色等苦道轉,即法身,成聖人的如是體】,所以它這裡有如是性、如是相、如是體。也有了因,有緣因,還有正因,這個如是體就是正因佛性。這個如是性呢,就是了因佛性,如是相呢,就是緣因佛性。相對於三佛性,然後呢三個如是,然後包括這些內容,怎麼去理解呢?請師父根據這段文字開示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正因佛性的玄義。

這實際上要說清楚真不容易。什麼是正因佛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本具的這個佛性法身,但是如來藏,他是一種隱性的沒有顯現出來要經過後天的開發修行,才能顯現。即使不開發,他也是有的,這都是正因佛性,你本來具有的可以成佛的那種能力,就是正因佛性。

等你哪一天具備這個佛法的因緣,從佛這裡聽聞佛法了,或者讀了佛經了,或者從善知識這裡聽聞佛法了,明白「我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以成佛」,然後你自己要發菩提心,「我一定得成佛」,這就是了因佛性。這是成就正因佛性的最根本,最初的因,了因佛性,叫發菩提心。你了解自己具有佛心,你要發菩提心要成佛、要度眾生,這就是了因佛性。

好,發了心之後一直在修行的階段,六度啊,萬行啊,修種種法門,都屬於緣因佛性。為了成佛所做的無量劫修行的準備,都是緣因佛性。

所以說簡單就是發菩提心,立求要成佛,志願要成佛,這是了因佛性。

其他的為成佛所做的種種的準備都是緣因佛性,簡單就這麼講。

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因,是最根本的因。其他的,比如說讀經,念佛,參禪,打坐,度眾生,行六度,都是為了成佛所做的其他的輔助的緣因,雖然力量也很大,但是相對於菩提心來說他屬於輔助的這些條件。沒有菩提心,你永遠成不了佛,你再佈施,你再行種種法,沒有用的,知道嗎?菩提心很重要,魔王為什麼沒有修成就?就是因為沒有菩提心,他發心發錯了,他不知道什麼叫作菩提心,不了解什麼叫菩提心。不是大家說那個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就發菩提心了?也不能說沒有發,但是這個東西太低級了,知道嗎?怎麼叫作佛,什麼叫作法,什麼叫作眾生,什麼叫作煩惱,什麼叫作菩提,什麼叫作涅槃,你了解了沒有?太淺,太粗淺了。後面值得學習的太多了,所以菩提心得一直發下去。菩提心得不斷的從淺入深,你對它的了解,你生起真正的這種慈悲的這種菩提心的願力,你都得不斷地在增長,到一定的時候達到標準,及格,算是發菩提心了。

我們現在說實話這菩提心也算發了,發的這個力量很微弱,知道嗎?

好,下面說其中的如是性和如是體兩個概念能互換嗎?當然不能完全互換了。它雖然如是本末究竟等,有平等的一方面,它也有差別的一方面,知道嗎?如是性對應的是了因佛性,如是體對應的是正因佛性。沒有體,哪來的了因佛性?如果大家本來沒有佛性,你再怎麼想修成佛,修不了!你沒有佛性,你只有眾生性,你不是金子,你就是塊鐵,你再怎麼煉,一個鐵塊怎麼能煉出金子來?一點金子的含量都沒有,是吧?所以你的體決定了你的性,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是因為你具備這種空間,所以你經過學習才能達到最終這種成就。如果你本身都沒這個潛力,再怎麼培養你,你也成不了才。就這個意思。不是金剛鑽攬不了瓷器活,你不是金剛鑽,拿個鐵鑽在那裡鑽,那你幹得了嗎?幹不了這個活!所以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但是我們說為什麼佛教它又是圓融,為什麼究竟平等呢?是眾生必然就有佛性,既然有佛性,必然就會修成佛。這有點宿命的意思啊,就決定了你有成佛的潛力,每個眾生都有成佛的潛力,只要經過後天的努力,大家都可以把先決的條件化為眼前的事實,雖然要經過無量劫的修行。

所以說,如是性和如是體之間最終是可以合為一體的。就是我們的現實和理想最終是可以合在一起的,並不是理想是一個空想,他是可以變為現實的。但是變為現實是要經過無量劫的修行,就這麼簡單。

其他就不多講了,這樣去講有些東西很複雜。所以天台宗說什麼呢?一念三千,包含兩重。一個是理具三千,一個是事造三千。如果沒有理具三千,何來事造三千呢?本身都不具足這個能力,你再怎麼造也造不出來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你也沒有米,我怎麼做飯呢?拿點沙子就做飯,再怎麼蒸它能蒸出米飯來嗎?所以即使我們性德之中具足這個三千,具足這個佛性,最終我們通過修行才能修成佛。如果你本身就不是佛,再怎麼修也修不成,就這個意思。

當然所有這些概念的東西都是為我們提供一種思考,提供一種理解,實際上本來或者包括後天、先天這都是些概念性的東西。反正就是做了就完事了,做了之後你才知道原來就是這麼回事。為什麼要用這些概念表達呢?就是讓你明白,通過你自己的理解方式,通過你的語言,通過你的文字,能夠把這些東西搞清楚,想通了。

實際上你想通了,這些東西存不存在有沒有必要?沒有必要!就想不通,所以得借助這些東西來幫助你來理解,來開示、來啟發你,就這樣子。

當然啟發,他有啟發的作用,所以分成什麼十如是呀,也是這樣子。十如是裡面的話,實際上那個體跟性之間是不同的。性是實際上是指我們的無形無相,本體的東西,實際上就是佛性。體反而變成了什麼呢?實際上存在的東西,本質性的就是那個東西,它是一個實體的。這個是鐵做的,這個是木頭做的,是吧?它是這個桌子的實體。性呢,反正是無形無相的東西,離開這些相之外,離開這個體之外,它內外的無形無相的這個自性的東西,反而是如是性了。但到了這裡,它的對應關係就不一樣了,完全是另外一個意思了。所以大家學佛啊,有些東西大家要了解,它不是完全都是千篇一律的不斷在重複或者什麼僵化的一種概念,它在不同的地方是有不同的代表的這種含義,你得靈活地去理解、去運用。

好,其他就不說這麼多了,我們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反正今天的課是不太好懂。我講的這麼多,回去慢慢消化。當然你能弄明白了,對你絕對是有幫助。他為什麼弄這些花樣出來,是不是?不是白弄的,知道嗎?就是因為我們眾生花樣太多了,這些東西都是為了幫助你們治病的,你們毛病太多了。什麼無諦呀、一諦呀、二諦呀、三諦呀、四諦呀、無量諦、十二因緣啊,什麼什麼之類的,十如是,都是分門別類,在你自己適合的這個因緣機緣下,通過這條方式去理解就夠了。當然有更大的能量的話,把這些全部都打通,更好。沒有的話,起碼得懂一個方向的,一個門類的也行了。

好了,其他就不說了,最後我們做個迴向,大家跟我一起合掌。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的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容通法師文章列表

空有無礙,進入中道的平衡實相

智者大師雲 【隔真妄,破九界,顯佛界,為緣修。】 智...

佛陀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兩階段

佛陀來到人世間以後,他看到了兩件事情:第一個,就是...

造佛像有什麼功德

造佛像是一個因緣,就是本經這個地方說的更以異方便,...

法華會上為何會有五千人退席

這段經文,幾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兩個重點在解釋:第...

聞行《法華經》,往生安養剎

原文: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

普賢菩薩這次怎麼沒提極樂世界呢

問: 法師您好!《華嚴經》的最後一品中,普賢菩薩以十...

日日熏修淨土法門,正身端坐而往生

原文: 如湛,姓焦,永嘉人,母夢見寶塔,而湛生。幼試...

念誦《法華經》的六種功德利益

佛陀說,如果有人想要舍離懈怠心,應當用心聽《妙法蓮...

【大藏經】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大藏經】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大藏經】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人生的禍福來自於因果

人在一生中往往有各種不同的遭遇,是禍是福、是苦或是...

做一名優秀的女佛教徒

我們學佛後的女人,應該如何為人母、為人妻、為人女,...

想出離六道生死,先要把這三法修好

我們要想出離六道生死,得成佛道,首先要把三皈法、五...

少吃肉的10個益處

美國《健康》雜誌刊文,總結了少吃肉的10個益處。 1.減...

沒有跟三寶結緣,你就失去了被救拔的機會

禮敬諸佛,廣修供養修學皈依。 在菩薩戒,佛陀提醒所有...

說話是一門大學問

說話是一門大學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因為說話遭到過別...

治好一切病的五個根本

治好一切病的五個根本的方法就是,不管什麼病,通過這...

觀無常證聖果

昔日,佛在摩竭陀國成就聖道,有許多修行之士聚集而來...

不死種子

從前印度的彌蘭王請教 那先比丘 :人死後有來生嗎?那...

五逆罪人能不能往生呢

有人又提了一個問題,《佛說觀無量壽經》裡面說,五逆...

苦都是因業而成,都是自己造的

今天是佛七的第四天了。這幾天,大家都在為自己忙,這...

是夫妻就一起把它戒了吧

1、戒:在外人面前爭吵 夫妻在生活中難免磕磕碰碰,但...

如何供養出家人

僧者為眾生之良友福田,所以稱為福田僧,能令眾生植福...

虛雲老和尚雲居山傳戒開示

戒律是佛法之根本 前來已略說衣缽名相。今將受戒的要義...

節約時間的20個方法

1.對於過去失敗或未做的事情不要有內疚感。 2.提醒自...

夜夜好眠

北風颯颯,寒冷的冬天已經到來,樹木凋零,大地一片死...

【佛教詞典】坐具

梵語 nisīdana 或 nisa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譯尼師...

【佛教詞典】一切同類可得相

【一切同類可得相】 p0011   瑜伽七十八卷二十二頁雲...

【視頻】惠空法師《開悟與神通差別》

惠空法師《開悟與神通差別》

【視頻】五台山清涼石和秘魔岩的故事

五台山清涼石和秘魔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