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容通法師:妙法蓮華經玄義

容通法師  2018/09/22  大字體  護眼色

(二)

今天我們繼續來一起學習《妙法蓮華經》,咱們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面,可能都會主要是先依據這個《法華玄義》學習。上堂課呢,我們是講了這個序、序王,序王應該講到這個經吧,經者這一段來了,是吧。

【經者。外國稱修多羅】,這裡說外國就是指古印度唄,梵語叫做修多羅,有些地方也叫修妬路,是吧,反正是個音譯。但這個經的話是翻譯成漢語叫做經,如果是全稱的話應該叫什麼,叫契經。前面有一個契字,契入的契,契機的契。它應該是有兩重意思,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了,一個是契理,一個是契機,契理是從這個經所說明的這個道理,上契諸佛所說之理。因為我們所說的東西都是佛所說的,跟所有的佛所說的道理實際上都是一樣的,所以說所有的經典最終歸結它的宗旨都是說的一個道理。契機,你雖然符合道理,但是呢要讓眾生能夠獲得利益,你必須要契合眾生的根機。就是你當下講的這一部經,要適合在場的有因緣的這些聽眾,這些受眾,他們能聽明白,他們能學、能修、能悟、能證,這樣的話你講這部經呢,才有它的現實的意義。當然不僅僅是當下,未來只要有佛法流傳的這麼一種因緣,後世的眾生也能夠讀這部經獲得利益。然後呢,這種獲得利益最終也能達到什麼呢,悟入諸佛所證之理。悟得這個道理的話,大家最終才能修行證果,才能成佛。所以說契經基本上就涵蓋了這個經所包含的兩重意思。當然了實際上這個經本身還有很多很多的意思,有些地方叫做什麼線,有些地方叫花蔓,它就把佛所說的一些語言、教義,就像線一樣的,就像花蔓一樣地把它貫穿起來,使它成為一整部的有機的結合的一部經典,使它不散亂。一部經有它經的主要的核心的思想,所講的一些內容,有些地方也叫湧泉啊,還有什麼其他的意思,很多,這裡我們就不多說了。

【聖教之都名】,聖教就是佛,就是指聖人、指佛,佛教的總稱,都名就是總稱,通名。只要是佛所說的這些教法統統都把它稱為叫經。當然這我們是一般的說法,一般的說都是佛所說的,但是我們從實際上大家所理解的,經不僅僅是佛所說,還有其他人所說的也有。佛的弟子、菩薩弟子、聲聞弟子,甚至還有其他的什麼,天龍八部這些護法。他在佛的這麼一種加持之下,也能什麼呢,有時候代佛宣揚,代佛來講經。【有翻無翻】,就是說有些可以翻譯過來,有些是不能翻譯過來。同樣是部經,有些翻譯成漢語,我們一看一目瞭然,能夠明白它的意思。但是有些梵語它就不適合翻。所以在中國佛教歷史上,大家也知道有叫「五不翻」的這麼一個原則,五種不翻。以前應該大家一起學習過,我覺得大家應該把它都記下來了是吧,有五種是不適合翻譯的,不需要翻譯的這麼一種情況。

哪五種不翻呢?大家有記得的嗎,哪五種?尊重不翻,是吧。尊重,就是這個意思啊是非常尊貴的,為了表示對它的一種尊重,這個就不翻了。比如說像般若,般若你在漢文字裡面,你很難找到一個相應的詞來對應,如果你把它翻譯成智慧,就顯得對它略嫌不夠尊重。因為這種般若它是超過世間一般的這種智慧的,它是出世間的一種妙智,微妙的一種智慧,只有真正我們說佛、菩薩才能證得。所以你用世間的語言有時候就很難把它翻清楚,乾脆就保留叫般若。但你直接說般若大家又不清楚,所以說要跟別人講解的時候,又把它翻譯成什麼智慧啊、妙智慧之類的。還有什麼呢,多含不翻。有時候一個詞它有多種含義,你要是一翻的話沒辦法翻,你只能翻譯一個詞,它代表的只是一種意思,但是它還有其他的意思,這是另外一種。還有什麼呢,順古不翻。順古,就是古代已經翻譯過來的有這個詞,覺得翻譯得不錯了,後面的人也沒必要重新再把它翻過來。還有秘密不翻,就像我們說的這些咒語、真言。秘密、秘密語,沒辦法翻。它有時候一個字、一個詞,它就有無量的意思,它叫陀羅尼,是吧。陀羅尼就是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你怎麼翻啊,沒法翻。另外還有一個,此方無。就是我們中土沒有的,但是在印度可能有,但是你翻譯過來沒辦法,大家不清楚,乾脆就保留它原來這個音譯就可以了。

【事如後釋】,就是後面還會解釋,解釋這個經。【記者釋曰。蓋序王者】,什麼叫做序王呢,【敘經玄義】,為了敘述這部經的玄妙的、深遠的義理。為什麼要敘這個玄義呢,玄義又是述於文心,一部文章、一部經典的一個中心,要了解一部經典它到底要講的什麼東西。【文心莫過跡本】,就是我們這一部經的中心,它最核心的內容不出二個字,一個是跡,一個是本。上次講過啊,一個是權和實,一個是跡和本。開跡顯本,廢跡立本,是吧。這個跡和本實際上就是整部《妙法蓮華經》的一個總結。《妙法蓮華經》總共是有二十八品,前面的十四品,都說的是跡門,後面十四品,說的是本門。跡是化跡,本是什麼呢,佛的本來、本地。【仰觀斯旨。眾義泠然】,如果我們能夠知道這部經的宗旨的話,所有的意思,它眾多的意思就清清楚楚了,一目瞭然了。所以說,為什麼要去了解一部經的玄義,最終就是為了了解這部經它具體要講的是什麼東西。

【妙法蓮華。即敘名也】,就是一部經的名字、經名、經題。【示真實之妙理。敘體也】,實際上這裡下面講的就是五重玄義。名嘛,名、體、宗、用、教,有些地方叫名、體、宗、用、相。它的名是什麼呢,是妙法蓮華,這部經的名字叫《妙法蓮華經》,這是說的這部經的經名。那麼這部經的經體是什麼呢,是真實之妙理。這個真實之妙理,就是指三世諸佛所證得的真如法性,諸法實相。這是它的體。【歸廣大之一乘。敘宗也】,最終都把它歸結到什麼呢,廣大之一乘,這是指佛乘、一佛乘,都是為了讓眾生成佛。講這部經典的目的,就是為了大家進入一佛乘。宗者,又叫趣,宗者趣也,趣向,趣向哪個地方呢,大家到哪裡去呢,成佛。就是走上成佛的道路,這就叫做宗。

【蕩化城之執教。敘用也】。蕩,蕩除,洗滌。大家不要去執著於這些小乘的、中乘的、乃至大乘的權教,你要什麼呢?最終放下這些東西,你才能進入一乘的佛教。化城,變化的一個城,不是真正最終的涅槃之城,成佛的最終的目的。它只是中途一個休息的地方,大家千萬不要以小為得,知小為足。實際上成佛才是真正佛最終給我們講這部經,給大家說示現於世,說法四十九年的最根本的一個目的,這就是用處。【一期化圓。敘教也】,什麼叫做一期化圓呢,一期就是指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他出現在這個世間,整個是什麼呢,生老病死,我們說八相成道,說了四十九年的法,這都是用來教化眾生的。教化眾生最終要圓滿,這是屬於圓教,到這裡才圓滿了,其他的都還不夠圓滿。當然我們說《涅槃經》也是圓滿,涅槃還在法華之後了,涅槃跟法華是屬於同一個大的時間,一個時期。華嚴,剛開始講的時候,也是講圓教。但是大家呢一般的根機,根本就聽不懂,如聾若啞。只有法身大士,才能真正地聽明白。

【六譬。敘跡本也】,六種譬喻,敘跡本也。就是前面不是講了六種譬喻嘛,是吧。權實有三種,跡本有三種。前面講過,大家還記得嗎?上堂課我們講的。開跡顯本,開權顯實,什麼廢權立實,後來什麼會跡歸本,就是從這些地方講。實際上最終呢,就是為了讓大家明白什麼是跡、什麼是本。前面的開權顯實,實際上都統統屬於跡門,只有到後面,才是真正地顯如來的本地。就是佛說這個《妙法蓮華經》,給大家宣說這個圓教的道理,並不是說在這一世成佛才講的,無量劫以前就已經開始給大家宣講《妙法蓮華經》。他也不是第一次成佛,也不是第一次講《妙法蓮華經》。

【文略意周矣】,文字雖然簡單,但是道理呢基本上就已經周備了,很完整了。所以大家也可以想像啊,我想大家在這裡,我們這一次,大家有時間一起來學習聽聞這個《妙法蓮華經》,基本上也都不是第一次了啊。我想大家肯定想必在過去,某劫、某一生曾經聽聞過《妙法蓮華經》,一般都是這樣的。你聽一次,哪能夠啊,聽一次你哪能就能明白呀,得聽好多次。別說我們這些根機的人要聽這麼多次,就是佛當時在靈山的時候,講這個《妙法蓮華經》的時候,他座下的這些弟子,大多都是從久遠劫以來,一直跟隨佛聽聞這部《妙法蓮華經》的,都聽了無數遍了。像舍利弗,他是最對機的,他是當機眾。到這個時候,他才能獲得佛的授記。佛的座下這麼多弟子,你想想,聲聞弟子裡面,只有舍利弗是屬第一的,其他的大弟子都還稍微差一點。你想,他得積累多少世的這種善根福德因緣呢!所以為什麼我們得學習,得聽聞佛法。你不要以為,學個佛很容易、很簡單。念個佛,往生了,成佛了;打個坐,開悟了,證道了;持個咒,一下就即身成佛。這說句實話,就是為了鼓勵大家,怕大家沒有信心。得無量劫以來,植諸善本,植眾德本,要清淨。說實話,無量阿僧祇,恆河沙諸佛,你最終才能成就正覺,哪尊佛都是這麼過來的。這麼一世,根本說句實話,我們太渺小了,都不值一提,不好意思說,知道嗎?何況大家現在見不到佛啊,就聽我來講,說實話能種多少善根呢,所以說這些東西我們都很慚愧。

下面還有【私序王】,這個序還不止一部,你看這裡來個【私序王】。繼續看啊,這文字都不是特別容易懂,我們慢慢來,不著急。【夫理絕偏圓。寄圓珠而談理。極非遠近。托寶所而論極】,實際上這個理跟極實際上一個意思。什麼叫做理呀,真如實相之理。實相之理,哪有什麼偏和圓呢!它是絕待的,沒有大小,沒有偏圓,也沒有權實。它是離文字語言之外的,不可思議的一種微妙的道理。但是呢你這種微妙的道理,大家怎麼才能去了知呢,必須【寄圓珠而談理】。借這個圓珠,衣裡的明珠,他用種譬喻,用種文字來給大家進行宣講,大家才能明白這個道理。當然談是談理,是吧,談得怎麼樣?你是不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當然,他只能到達一定的程度,最終還得通過自己的什麼呢,勤苦的修習,你才能真正獲得這個道理,不是聽聽就完事了。但是不聽肯定是不行,不學肯定也不行,所以這個文字語言你還離不開。【極非遠近】,什麼叫做極呀,極果、佛果,佛果是什麼呢,無上覺,也是不能用遠和近來描述的。但是呢我們必須【托寶所而論極】,最終到達寶所,就是等於成佛了。寶所之前還有化城是吧,所以有遠又有近。因為我們修學是需要什麼呢,非常非常漫長的一個過程,從近到遠,你要明白你自己現在什麼,所學的這個階段,是屬於什麼一個地位。你不要不明白呀,你不要以為成佛是件很容易的事,很簡單的事,很快的事,實際上還差得很遠,太遠太遠了。

【極會圓冥。事理俱寂】,如果已經會得了這個理,已經證得了這個極果,那自然這些事理的東西就不用再談了。已經到佛果了,已經成就了,證得實相了,你還談什麼遠近,還談什麼偏圓呢!這些事理的種種因果東西都不在話下,不用說了,文字也可以廢掉了。我們說什麼呢,絕諸文字,絕四句,離百非,這些東西都不用再談了。【而不寂者】,為什麼不能寂呢,就是指我們凡夫了。【良由耽無明酒。雖系珠而不覺。迷涅槃道。路弗遠而言長】,你看,就是我們眾生被無明所什麼呢,所蒙蔽,大家,這當然是個比喻了,沉湎於這個無明之酒。為什麼叫做酒呢,酒能亂性啊,讓人昏沉啊。就像這個無明一樣的,它是種愚癡,是種煩惱,能蒙蔽我們眾生的心性、佛性。讓我們不能了知自己的本來,不能了知萬法的本來,所以耽無明酒,用這麼一種比喻。【系珠而不覺】,每個人、每個眾生、每個凡夫內在都有佛性,就像這個珠子繫在這個衣服裡面,藏在裡面,但是自己不知道。衣裡明珠,不知道自己本來就有這顆明珠,就有這個佛性。不覺,所以迷涅槃道。【路弗遠而言長】,本來不遠,但是呢又說很長。就是說實際上不能用長和遠來說,如果你真正明白了,那你就離得越來越近了,如果你不明白,那就越來越遠,非常非常的遠。

【聖主世尊。愍斯倒惑。四華六動。開方便之門。三變千踴。表真實之地】,光這句話就得講好長時間,如果真要講的話,咱們也沒這麼多時間去講。因為後面咱們還會學這個經嘛,是吧,經文裡面都有。聖主世尊就是指我們釋迦世尊。愍念眾生,顛倒迷惑,愍斯倒惑嘛。【四華六動。開方便之門】,這個四華六動是《法華經》剛開始的時候,佛所現的種種瑞相。四種花,什麼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實際上就什麼呢,白蓮花、大白蓮花、紅蓮花、大紅蓮花,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用四種花來表明我們從修行到成佛的四個階位,它是從圓教的這種角度來說的。哪四個階位呢,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用四種花。六動,六種震動,大地六種震動。以前我們講過六種震動,什麼起、遍起、等遍起、動、遍動、等遍動,還什麼震、吼、擊、湧什麼之類的,它有不同的說法,不同的經典都有不同說法。就大地六種震動,也是代表我們修行的六個階位。當然前面就還有十信,後面還有什麼呢,等覺,加上中間這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就是說我們眾生必須要沿著這麼一種方便的階位,最終才能到達一種真實。

【三變千踴。表真實之地】,這就說得清楚了。三變,三變土田。就是佛為了什麼呢,當時佛說這個《妙法蓮華經》的時候,不是有多寶如來嘛,多寶塔嘛,他突然就示現了。因為這個多寶佛,他原來是無量劫以來就弘揚這個《妙法蓮華經》,他發了這個願,只要後世有佛來講這部經的時候,他都會來示現、來證明、來護持。所以等到釋迦牟尼佛成佛講這部經的時候,多寶塔就現前了。我們看過以前唐朝有個大書法家是顏真卿嘛,《多寶塔碑》,就跟這個多寶佛是有關係的,多寶塔嘛,後來後世也有為了紀念這個多寶佛蓋這個多寶塔的。他說那我獻這個多寶塔,塔中有佛,他實際上早已經滅度了,多寶佛是過去的古佛嘛,但是呢為了證明,他突然又出現了,所以佛的神力是不可思議的。我們說滅、滅度,實際上是沒有滅度的,真正的佛是不會滅的。我們所見的滅是我們眾生的因緣滅了、沒了,所以看到佛就涅槃了。如果眾生的因緣你有這個善根的話,佛一直都是在的。哪會死,佛的法身是不滅的。

但是多寶佛塔雖然現前已經證明,但是多寶佛他有個要求,就是說你當下這尊佛成佛的佛,就是釋迦牟尼佛也好,其他佛,你要講這部《妙法蓮華經》的時候,你必須什麼呢,把你自己分身在十方世界所有的應化佛身全部收回來,來到此道場,一起來聽這部《妙法蓮華經》。當時佛肯定也得按照這樣去做啊,多寶佛得尊重他嘛,是吧,他有這個願想。然後就把十方等於是無量世界的,數都數不清有多少尊釋迦牟尼佛的化身都收回來,都到這個娑婆世界來,都到這個法華會上來了。好啊,太多太多了,無量阿僧祇、無量恆河沙的佛,沒地方待了,待不下了怎麼辦啊,把整個三千大千世界,變成像極樂世界一樣,變成清淨的佛土。光三千大千世界,光娑婆世界還待不下怎麼辦,又把很多無量億的其他的國土又變成淨土。三次變化,然後有非常大的,整個這麼無量的這些三千大千世界合成一個土,那足夠大了,這些佛才能容得下。

所以我們這裡一想,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釋迦牟尼佛,你不要以為就僅僅在這個世界成佛,他在這裡成佛的時候,同時也在什麼呢,現身其他的無量的世界成就佛,成就佛道,也在講佛法,也在講這部《妙法蓮華經》。千踴也是一樣的,從地踴出。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突然大地就裂開了,從地就踴出無量無邊的百千萬億恆河沙的這些菩薩,每一尊菩薩呢又帶著無量的眷屬都來了,他們都是聽佛講過這部《法華經》,也都是要發願來護持、來弘揚這部《法華經》的。所以到了這個時候他們全部都出現了,那簡直太多了,不能說人太多了,就是聖人太多了。我們才知道原來釋迦牟尼佛什麼呢,不僅僅是此時此地才開始講《妙法蓮華經》,在十方世界也講,在過去也講,當然到了未來還會講,我們才知道如來的本地是如此的不可思議。我們覺得佛就是一尊佛嘛,釋迦牟尼佛就是自己一個人在這娑婆世界,就在度眾生嘛,不是這樣子。十方世界都有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化身簡直就是什麼,不可思議,不可勝數。實際上其他的佛,一樣也是這樣子的。然後他所化度的眾生,難道就是當下在這個會場,來與會的這些大眾嗎?不是。十方世界有無量的眾生,都曾經聽聞過釋迦牟尼佛講這部《法華經》,而且已經獲得很大的成就,太多太多。所以我們看如來的真正本地的這種風光,這種願力,這種神通,這種不可思議,真的是讓我們覺得大開眼界。所以我們現在也應該是向佛去學習,像佛一樣的發願,我們以後也能成就像佛這麼一種不可思議的功德,當然現在也算是個開始了。

【咸令一切。普得見聞】,讓所有一切的眾生,與會的有緣的眾生,都能夠見得到,都能夠聽得到。【發秘密之奧藏。稱之為妙】,如來秘密之奧藏,實際上就是諸法實相之力。【示權實之正軌。故號為法】,權實之正軌,正軌嘛,正教、權實之教。【指久遠之本果。喻之以蓮】蓮華、蓮華,妙法蓮華。這個蓮是指久遠劫以前,早已經成就的,第一次成佛的時候所證得的這個果位、佛果,才叫做蓮。現在成佛不叫做蓮,叫做華。從久遠劫第一次之後,第二次以後只要是第二次以後,包括到現在無量次成佛,都叫做華。第一次才叫做蓮,叫做他的本,後來都叫華,叫做跡。【會不二之圓道。譬之以華】,不二之圓道,所有的法最終都是平等的,所有的法最終都是什麼呢,圓融的,也都是圓滿的。【聲為佛事。稱之為經】,就是我們說做種種佛事,必須要有音聲啊,要有文字啊,所以把這個稱為叫做經。【圓詮之初。目之為序】圓詮,什麼叫做圓詮呢,用圓教的一些教理來解釋,來理解佛法,稱之為序。因為我們這部經,講的就是圓教的道理,它的剛開始,開始的部分叫做序。【序類相從。稱之為品】,就是它品類是一樣的,屬於這一小段的這種內容,它這一部分內容是一樣的,就把它合成一品。所以我們看這個「品」字也很有意思,三個口字是吧,就一種排列,都差不多。這段文章,都說的是大概的同一類的意思,就把它稱作一品。

【眾次之首。名為第一】,就所有的排列之中,它是排在第一位的、首位的,所以稱叫做第一。【釋曰。談記是敘名。會冥是敘體。圓珠是敘宗。俱寂是敘用。四華六動是敘教】,這裡又是名、體、宗、用、教,又說了一次。談記,談種種佛法,有些地方說這個記呢,是記種種比喻也好,記種種文字來也好,來說明。會冥,實際上就前面說的是什麼,會理、冥跡,真正知道這個佛理,知道真如實相,這才是敘體。【圓珠是敘宗】,用種種比喻,最終大家成就不可思議的佛果,證得佛果。俱寂,這個俱寂的話就是什麼呢,把所有的眾生的這些執著,所有的煩惱都什麼呢,都熄滅掉,這就是敘用。【四華六動是敘教】,前面講種種教相。【本跡可知】,這裡我們就不多講了。

【此妙法蓮華經者。本地甚深之奧藏也。文雲。是法不可示,世間相常住。三世如來之所證得也】,就是這部《妙法蓮華經》是如來本地所證知的甚深的奧藏、密藏,就是太深奧了,本來眾生是無從了知的。當然我們現在通過經文把它說出來,但實際上真正要把它的意思搞明白,要完全弄清楚,還是不可能,我們只能學到一定程度。經文裡面就說了【是法不可示,世間相常住】,就說這樣的法,這種佛法,是不可以用文字語言給大家進行描述的,我想給你們顯示出來,說不清楚的。說不清楚還得說,沒辦法,不得已而說。說了之後呢,當然肯定會有一定作用,但這個作用要發揮最終的這個效果,大家知道是需要很長的時間。

世間相常住,這句話就說得很有意思,大家別看世間相,我們說世間相應該是無常的,是不是。都有生老病死啊,都有成住壞空啊,世間法是有為法啊,如果你讓《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的法都是有為法,那怎麼世間相還常住呢?這就是圓教。圓教跟普通的大乘佛教,還講的不完全一樣,它說的根本。你別看它世間相是無常的,無常裡面就有什麼呢,常住之相。就像眾生有生老病死,但這個生老病死並不是眾生的常住之相。我們每個眾生都有佛性,為什麼是無常呢,因為愚癡、迷惑、造業,所以才會輪迴六道,才會有生老病死種種無常之相。如果我們大家都明白自己本來具有這個常住的佛性,大家轉迷為悟,然後改過自新,好好去修行,就能恢復我們本有的常住的如來之相,就可以不隨這個生死之業,去漂流去輪轉。那這個時候,還有無常嗎?無常即是常,就變成常了。所以說為什麼叫世間相常住,大家不要僅僅看到世間相有無常的一面,實際上它根本是常住的一面。

【三世如來之所證得也】,三世如來過去也是從凡夫因地所修起的,他們都已經證得這常住之相了,我們一樣也可以證得,我們也可以成佛。我們一旦成佛,自然而然常住。當然如果真正成佛了,也就不糾結什麼常住不常住了。本來就是這樣子,你管它常住不常住,不用這些語言了,知道嗎?但是我們現在的話,對佛、對佛果肯定會有一種希求的心。因為我們無常,無常太苦了,所以我們希望什麼呢,永恆,希望常住。等到我們真正常住了的話,也就無所謂了,你幹嘛還求呢!不用求,你都已經證得了,是本地的風光呢,隨便你自己去享用就可以了,你還去求什麼呢,沒必要執著了。

下面還有很多經文,都來說明這個道理。【文雲。是第一寂滅。於道場知已】,這才是第一寂滅之法,這才是無上寂滅之法。只有真正成佛,才能證得這個寂滅,就是涅槃之果。【於道場知已】,就是佛在成道,在菩提樹下成道的時候,才真正明白它。【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所以佛都是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什麼叫做大事啊,成佛才是大事,其他事情都不算大事。你說成阿羅漢,成緣覺,成菩薩,都叫小事,是吧;你說我要做凡夫,那就不叫事了,那叫什麼事兒呢,幹的是什麼事兒你說。所以大家說實話,這個做人都很不成功,要學個佛不容易的,是吧。做的是行佛事嘛,既然大家都是佛子,當行佛事,依佛的教導。但我們天天都在做什麼呢,所以說小乘、中乘乃至菩薩,都不是佛最終讓我們去成就的一個果位,何況是其他的呢!大家還在世間之中,還放不下呢,什麼是非、名利,種種各方面五欲六塵,那真的是跟佛事就不沾邊了。所以佛他出現於世最終就為了這個目的,就是為了講這部《妙法蓮華經》,就是為了告訴大家,你們都有佛性,你們都可以成佛。我講其他的經典,都是為今天要講這部《妙法蓮華經》做準備、做鋪墊的。我的根本、我的本意就在於此,所以叫做什麼,暢佛本懷。本來的這個的願望就是這個,就一個目的。

【始見我身,令入佛慧】,才真正叫做剛剛見到我的身體、佛的身體,你不要以為我所現的這個丈六金身,這個應化示現的,是我真正的佛身。真正成佛是法身,是報身,微妙的報身、法身,而不是這個身體,令入佛的智慧。【為未入者四十餘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你看,佛為了教化眾生容易嗎?花了四十多年,都是給大家打基礎。為了幫助來顯發這個第一義,最終的、成佛的、最高的這種道理。【今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現在好了,大家根機、機緣已經成熟了,我就沒必要去說這些方便的,直接說佛法就可以了,大家能夠聽得進去,也能聽得明白。【所言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法也】,不可思議就是成佛,只有成佛這種法門才是真正的妙法,其他都不算妙法。言下之意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你這一輩子,你學佛沒有聽《妙法蓮華經》,你都不知道什麼叫做妙法,除了《妙法蓮華經》,其他的法都不算妙法。這麼一聽,大家還是很幸運嘛,還不錯,是吧,我們還是有機會聽到的。當然,我們以前就讀過《妙法蓮華經》。是啊,讀過,但是你真正要去深入經藏,要去了解到它的珍貴,它的奧妙,你要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才是真正能夠獲得它一部分的這種利益。否則的話你視而不見,你看個名字,看個文字,你也聽不太懂,也看不懂,那還是獲益很有限。等於就是說結個長久之緣,種個未來的種子。就現在它是什麼,沒辦法去發芽,沒辦法發揮作用的。

【敘妙名也。妙即法界。法界即妙者。敘體也】你看,講這個妙的名字,但是妙的當下就是法界,大家別看就是個名字,名字背後就是所代表的這個本體。名字能夠詮釋、能夠包含這個本體的這麼一種義理。法界就是妙,這說的是體。【自行權實者。敘宗也】,自行的權實之法,指佛自行權實之法,有一個自行,一個化他。自行是佛自己的修行的這麼一種境界,化他是什麼,為了度化眾生,另外所講的一些佛法。當然佛的本地的這些東西,他自己所修行的遠遠要超過化他的。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就是跟眾生說的,那看你什麼根機。但一般的根機說句實話,把佛的真正最微妙的法說出來,大家能聽懂嗎?聽不懂。所以說【敘宗也】,真正讓大家都歸於佛之自行權實,由化他到自行,由眾生,大家就能成佛。【本跡六喻者敘用也】,它的作用,前面六種譬喻。【甘露門者敘教也】,前面說是甘露,甘露是不死之藥,這裡甘露是直接就怎麼,成佛。

好,序就講完了,下面我們開始講這個【玄義卷第一上】。學下去大家可能有些地方能聽懂,有些地方不一定聽得特別的明白,沒有關係,因為很多道理在後邊還會重複地講。【天台智者大師說】。首先我們看【釋名第一 辨體第二 明宗第三 論用第四 判教第五】,為什麼叫做玄義呢,我們說的就是天台宗所講的「五重玄義」。五重玄義從這裡開始,它是這個出處,後來所有的天台宗的這些祖師、這些子孫,只要是去學一部經典都用這種玄義的方法,五重玄義的方法來進行分解、分析。我們看看【釋此五章。有通有別。通是同義。別是異義】,就是從同義和異義這兩個方面進行解釋。【如此五章。遍解眾經。故言同也】,用這五章、五重玄義可以去解一切的經典,這叫做同。【釋名名異。乃至判教教異。故言別也】,但是呢每一部經的名字也好,乃至它的五重玄義,都是有所不同的。這部經跟那部經的五重玄義講的不是一個意思,所以叫做有異,是吧。但是不管什麼經,都用五重玄義這麼一種方式去講,這是相同的。【例眾經之初。皆安五事。則同義也】,就是所有眾經,在講經的開始,都用五重玄義來進行解釋,這是相同的。【如是詮異。我聞人異】,就是如是我聞嘛,這實際上就已經開始進入這個序品了,我們就看到進入這個經文了。【如是詮異。我聞人異。一時感應異。佛住處所異。若干人聽眾異。則別義也】,就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什麼地方,與多少人,與誰誰誰一起,大家一起來學這個經典,就是時間、地點、人物、所講的具體的經典,說具體的這些道理,都是不同的。【又通者共義。別者各義】,實際上跟前面這個同和異就是一個意思,共嘛就是同,別者就是各。

【如此通別。專在一部】,又用這通別這兩種方法呢,專門來講這一部《妙法蓮華經》,那跟前面這個通別就不一個意思了。前面通別還只是從這個五重玄義去分解,每一部經都可以用五重玄義,這是通;但是每部經的這個五重,道理都不同,這是異。然後現在就這一部經典呢,又講通和別。【通則七番共解。別則五重各說】,這個七番共解,就是用七種道理來解釋這個五重玄義。【例如利鈍。須廣略二門也】,就是因為眾生的根機有利有鈍,所以必須要用廣、略兩種法門來分別對待。根機利的人,用略門就可以了,簡單說說就明白了,就開悟了。但是鈍根的眾生,那就不行了,必須用廣門,說得比較廣大詳細,你才能明白。【眾教通別。今所不論。一經通別。今當辨】,就其他的東西、其他的教、其他的經,通別我們不說了,今天我們就專門說這個《妙法蓮華經》的通別。

【就通作七番共解】,我們先看七番共解是指什麼。【一標章。二引證。三生起。四開合。五料簡。六觀心。七會異】,大家把這個記住,七番共解,標章、引證、生起、開合、料簡、觀心、會異。把這七個名字大家都記住最好,它這裡面說這七個名字,為什麼用這七番共解,它是有道理的。

【標章令易憶持】標章,等於給它標個名字,標個題目,把這個名字標出來,大家就容易記,容易持,容易讀誦。【起念心故】,大家就容易憶念啊,你念起來的時候就想得起來。你不標章的話就搞不清楚,你光就一篇經文搞不清楚啊,把它分層,它有它的結構啊,它有它的層次啊,我們說就等於說把它進行一個分判,章節劃分。這一段講的什麼內容,那一段講的什麼內容,這裡有什麼標題,那裡有什麼標題,你把它整個弄個結構圖出來,很容易就記住了。你不然的話搞得就不太清楚,容易混亂。

【引證據佛語。起信心故】,引證是第二章,它是依據佛語來引證,都是佛所說的話來證明。不是佛所說的,不是經典所說的,不能作為引證,你這個證不足為憑,站不住腳。起信心故,只有佛所說的,如是我聞嘛,不如是,我們聽了之後也白聽。是佛所說的,我們才聽呢,我們才信呢,是吧。

【生起使不雜亂。起定心故。開合料簡會異等。起慧心故】開合,什麼叫做開合啊,就是廣說略說。把它打開了,把它合上,簡單的說就叫合,詳盡的說就叫開。料簡,料簡實際上就是中間有些什麼呢,問答。通過問答的這種方式,把一個道理要說清楚。會異,本來有些道理大家一看,相互之間這個意思是不是有差別呀!是不是相互之間並不能融合啊!但是呢通過法師一講解,噢,原來它們說的是一個意思。不說的話你以為它們互相之間是有矛盾,有牴觸的,是有差別的,實際上最終說的都這個意思。就解決你對經典之中很多的迷惑,所以【起慧心故】。大家一看是什麼,信、進、念、定、慧嘛,這就包括了。七番共解就達到這個目的,實際上就是修信、進、念、定、慧,後面還有個精進心,還沒說。【觀心即聞即行。起精進心故】,聽到當下,立即就可以隨文入觀,隨時就可以起行。教的當下,就可以行。所以說我們聽這些文字語言,聽這些言教,是讓自己內心去思維的。你一到思維的這個角度,實際上就已經進入觀心的階段了。你就去想,這段話或者這個道理,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這個詞說的是什麼意思;這個語言說的是什麼意思。你不斷地去思維它,你其他都不想,就專門思維這個道理就行,這就是觀心。你思維的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它就從中產生一種智慧,有種力量。這種力量就能幫助你在日常運用之中,在修行之中發生一種作用。所以是【起精進心故】,你想這個事情的話,就不會去想其他的東西了。精嘛,精而不雜嘛,你如果不思維佛法,你就思維其他東西去了,東想西想。進,能夠前進,能夠上進,能夠進步。

【五心立。成五根。排五障。成五力】,五心建立了,就能成就五根,排除五種障礙,成就五種力量。實際上就是五根五力。【乃至入三脫門】,三脫是什麼呢,什麼叫做三脫?三種解脫,哪三種解脫,大家還記得嗎?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空,這個空的話,實際上按道理應該大乘空,但是如果大家說得簡單一點的話,就相當於聲聞,聲聞主要是講空,是吧。空、無願、無作。無願,這種願實際上代表是一種菩薩的境界,菩薩要發願啊,要度眾生啊,要成就佛道啊。實際上願而無願,無願而願。雖然有願,但最終呢願當下也是空性,所以叫做無願。所以願而無願,願的當下就是空。它這個願是從空而有,從空而生起的,所以前面這個空是個基礎。如果你沒有這個空的話,所生的願都是什麼呢,都是有漏,都是有為法。所以你的心必須保持徹底的清淨,你才能煥發出內心的光明,你才具備真正去教化眾生的這麼一種資格,或者一種能力。如果你自己的內心都不純淨的話,你去教化眾生,這是很成問題的。如果說得嚴格一點的話,說實話不夠格。你自己都沒修成呢,你的心是雜亂的,是染污的,你去度眾生,很快就被眾生這些,包括自己的這些煩惱習性,會被它所污染的。到後面當然是無作,作而無作。就是已經成佛了,無所作了,不需要做什麼了。但是說不需要做什麼,實際上又是什麼呢,不作而作。為了度眾生,一切事情都得去做。

【略說七重共義如此。廣解五章者。一一廣起五心五根。令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耳】,就是七重共解,大概就這個意思,不會講得特別的多,是吧。要廣解這個五重玄義,每一重玄義都夠能發起這個五心五根,最終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是最終為了成佛嘛,當然這個開示悟入是不同的一種階段。開的話是什麼呢,跟前面這個十住相對應,圓教十住叫開;示是圓教的十行;悟是圓教的十迴向;入是圓教的十地。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好,我們再看下一段啊。【初標五章(云云)。標名為四】,首先看第一個標名,第一重玄義叫標名,有些地方叫釋名,釋名又把它分成四個點,第一個是立,第二是分別,第三是結,第四是譬。首先看第一個立名,【原聖建名。蓋為開深以進始。咸令視聽。俱得見聞。尋途趣遠。而至於極。故以名名法。施設眾生】。原聖建名,就是我們去考察聖人就是佛,要建立這種名字,為的是什麼目的呢,開深而以進始。為了給大家開顯諸法的深義,讓剛開始修行的人能夠不斷地什麼呢,進入,慢慢地一步一步往前進。咸令視聽。俱得見聞,讓所有的有緣的人都能聽得見,都能看得見。尋途趣遠。而至於極,尋著成佛的道路,慢慢地由近到達遠處,最終成就佛果。所以為什麼要講這些東西,有這些名字,有這些文字語言,都是為了給眾生施設種種方便。你因為聽見了,因為你看見了,所以你就開始能夠明白,雖然只是個開始,但是一步一步往前走,就越走越遠,由近到遠。故以名名法。施設眾生,所以種種名字來說這個法,說佛法,為了什麼呢,施設眾生。施,就是佈施嘛,法佈施嘛,設,設種種教。這裡頭施設的話就是說,要對機施教,我所施設的東西都是為了對應眾生的,我講這個東西是有道理的。我們說世間有點像設計一樣的,你得設計一下,你不能隨便亂來,不能隨便亂講,你看眾生需要的是什麼,我再給他講什麼東西。

但我們現在不可能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們哪有這個本事。佛是八萬四千法,一一都通達,無法不知,所有眾生的根機他都能知曉,所以能夠以合適的法去對應合適的根機。我們現在是,你法也不知,是機更不知。有些法自己還沒弄明白呢,學吧,先學吧,學到什麼程度是什麼程度,那你說不講,好像也不行,大家還需要講,實際上講很慚愧,怎麼講?講不清楚,能講多少是多少。講不到的,大家,大家自己去處理吧。至於根機,當然我相信大家都是大乘根機,咱們能夠聽聞,現在還能見到這個《妙法蓮華經》,一起來學習,那都是過去種了不知道多大的這種善根福德因緣,我們今生在這個上面,又添加了一個砝碼,等於我們離成佛又近了一步了,雖然你只是聽我來講這個《法華經》,但是這種因緣也不容易啊。雖然不如佛,但是某些地方也顯得我們特別的不容易,珍貴。

佛都已經涅槃了,我們無緣聽佛講,但是這部經還能流傳到現在,翻譯成漢語,而且翻譯得非常的精到美妙,而且我們有緣能夠聽聞。我們在這五濁惡世,還是末法時代,多不容易啊。好法師是遇不上了,但是不好的法師在這裡講也不容易了,想想肯定我過去也許也發過這個願啊,講,講吧,弘揚唄,能夠弘揚到什麼程度再說嘛。至於佛菩薩就多多包涵,就完事了。所以看這些因緣還是不容易的,雖然跟佛比已經沒辦法啦,無量百千萬億之一分都達不到,但是這一分也很重要,總比沒有要好得多。

我們再看啊,施設眾生,分別者,我們再看第二個分別,分別什麼呢?法有粗妙。有妙法就有粗法,除了我們這個《妙法蓮華經》,其他都叫粗法。不能太粗了,知道嗎?這學佛法,學得不夠精妙啊,沒學到它的妙處,可惜了。

什麼叫做粗法呢?隔歷三諦,【若隔歷三諦。粗法也。圓融三諦。妙法也。此妙諦本有】,什麼叫做隔歷三諦啊?什麼又叫做圓融三諦啊?這裡要講起來又麻煩了,不好講,但是這只是簡單地把這個粗和妙之間做一個什麼呢,做個分別,簡單地說一說。要真正說的話,光這個粗妙,那後面且有的說了,不著急。什麼叫做隔歷三諦?我們說三諦,以前講過哪三諦呀?空、假、中。有些地方也叫真諦、俗諦、中諦。空、假、中一般說三觀了,三觀觀的就是三諦。那這三種諦之間,如果是有差別的,是有層次的,就叫隔歷三諦。隔,你跟我之間是有距離的,隔礙的,有障礙的,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真諦就是真諦,俗諦就是俗諦,中諦就是中諦,它相互之間沒有說是一體的,那就叫做隔。歷呢?就有次第,知道嗎?我這個高,你這個低,我比你更高啊。比如說,中諦是最高的,俗諦次之,真諦是最低的,知道嗎?它裡面是有高下的。如果你只證得真諦,那你只是相當於什麼,一般來說,屬於聲聞乘。如果你從真諦再往上能證得俗諦,菩薩乘。如果你還再往上突破證得中諦,佛乘了。那就是有等級不一樣啊,這叫做隔歷三諦。

如果是說這三種諦之間是有差別的,是有高下的,那屬於粗法。到最終把這三種差別能夠圓融在一起,啊,原來大家是平等的,原來大家是不二的,是沒有任何差別的,也沒有任何高下的,這就叫做圓融三諦。一諦就是三諦,三諦實實在在就只是一諦,你才真正明白,原來是這麼回事,到《妙法蓮華經》就把這個東西就說清楚了,開權顯實,會三歸一。這三諦即是一諦,三教就是圓教,權教最終實際上就是實教,本質上沒有任何差別,這才是真正的妙法。

但是前面四十幾年,佛基本上不說這個道理,沒有把這個道理給大家說清楚。有時候給大家講什麼,四諦、十二因緣,有時候給大家講什麼六度,有時候就講真,有時候講假。比方說,中觀宗,雖然有些時候也講中諦,但是更多的是講空,性空的比較多,性空般若,它主要是側重於在真諦。唯識法相呢,又側重於俗諦。《華嚴經》當然也講到中諦,但是中諦和真諦、俗諦之間,它相互之間是有障礙的,它沒把它打通了。只有到《法華經》這裡,才最終把它合為一體,圓融無礙。此妙諦是本有的,是我們所有的眾生本身就具有的,是一切有情無情眾生都有的,就是說它是整個這個法界虛空之中,有情也好,無情也好,一切所有眾生本來具有的微妙的這麼一種道理。大家都有,沒一個人缺少,它是遍一切處的。

好,【文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你看,又說到世間相常住了,是法住法位。這個法住法位,實際上就是說的真如實相,諸法實相。世間相常住,也是說的這個東西,三諦的妙理本來就具有,世間一切相都具有這個常住之相。【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只有我釋迦牟尼佛才真正明白這個法相,所有的眾生都不知道,但是我現在告訴你們,你們都有,都有這個常住之相。十方佛亦然,唯佛與佛才能究竟,才能知道這個法相。【尚非不退菩薩入證二乘所知,況復人天群萌之類】,就是菩薩都不知道,二乘人也不知道,何況是我們普通的人天凡夫的眾生呢?你哪裡知道呢?要是佛不跟我們說出來,你根本就不知道。菩薩都不能知道,只有佛才能真正完全的知道。

【佛雖知是。不務速說】,佛雖然知道了有這個道理,但是也沒有很快地要說出來。為什麼不能速說呢?佛難道不想趕快告訴大家嗎?這麼好的東西,這麼好的寶貝。經文說了,【我若讚佛乘。眾生沒在苦。謗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如果我要讚歎佛乘,我立即就給大家說出來,眾生不會相信。不但不相信,而且會誹謗這麼一種佛法,無上的佛法,就會沉沒在苦海之中,永遠沒辦法出離。所以說大家能夠聽聞,能夠信,能夠不懷疑,能夠不誹謗,這都非常了不得。我想大家沒有說誰不信啊?有誰不信的嗎?噢,佛說了有佛性,我才不相信呢,我就沒有佛性,我就是眾生,我再怎麼也成不了佛。我最多修個阿羅漢,那就已經了不得了,是吧。成佛,那是佛的事情,跟我沒關係,誰會這麼傻,誰也不至於這麼傻,何況我們中國人比較貪心嘛,誰不想成佛,誰都想當皇帝呢,這沒什麼不敢想的,只有做不到,沒有想不到的。要能想得到,最終可能也就做得到了。

所以初教,我們就一堂課下來了,中間不休息了啊,省得中間斷斷續續的,【初教建立融不融。小根並不聞】,什麼意思呢,初教,就是佛剛成道的時候,第一次講的是什麼經啊?《華嚴經》,《華嚴經》講的是華嚴教,它所講的是融與不融這兩種,一個是圓融的,一個是不融的,所以《華嚴經》啊,它還有點摻水。說得不好聽點,《法華經》那完全就都是純的,百分之百的純度。這《華嚴經》可能也就百分之八九十,中間還有融,又有不融,但是它是以融為主,是以圓教為主,但是它還說偏,偏的話就實際上說了別教,它正說正明圓教,兼說別教,所以它有不融的這些佛法,但是即使是不融的佛法,小根還都聽不懂,我告訴你,它還都是專門對這些別教菩薩所說的,你不屬於別教菩薩這個層次,你下面這些層次根本還聽不懂,所以小根並不聞,這些小乘根機的人根本就聽不懂,如聾若啞啊。

【次教建立不融】,這是什麼呢,第二時說的是什麼教啊,方等教,不是方等教啊,阿含教,記錯了,阿含教。阿含的話,只是說小乘的教法,都是屬於不融的,【大根都不用】,完全對應的是小乘根機,大根用不了,大根誰去聽啊,也沒必要跟他們講這些東西,完全是針對小乘的根機說的三藏教法,就是屬於小乘教,讓他們成就阿羅漢,成個聲聞就行了,為什麼說這些東西?佛發現前面給他們講這個大教,講《華嚴經》,大家聽不懂,算了吧,從頭來起,從第一步開始走起,所以說,就說《阿含經》。

再往下,【次教俱建立。以融斥不融。令小根恥不融慕於融】。這是第三時,第三時大家學過,哪個時啊?方等時,說方等的大乘佛法,但是方等大乘佛法它是叫四教並談,方等法是包含一切佛法,小乘的有,大乘的也有,權教的有,實教的也有。但是它根本的目的就是什麼,前面大家已經修了小乘,已經成就了,佛發現僅僅讓他們修小乘肯定不是我的目的啊,讓他們回小向大,給他們講大乘佛法,但是同時也說小乘佛法,因為他們還需要慢慢的一種過渡的一個過程。但是以融來斥不融,實際上就是以大乘來批判小乘。比如說,我們說的這個《阿彌陀經》、《維摩詰經》實際上都是屬於方等教法。談偏斥小,嘆大包圓,就斥責這些小乘的、偏教的,讚歎大乘的、圓教的。讓他們知道,哎呀,恥不融,以不融為恥,以融為榮,兩個都是rong了,他們知道。哎呀,原來佛所說的還有這麼大乘,還有這麼好的東西,我們現在不能僅僅滿足於修這個小乘,我們應該什麼,回小向大,我們要發起這種大乘的心,最終要成菩薩、要成佛,就是為了這個道理,這是個過渡的一個階段。

【次教俱建立。令小根寄融。向不融】。次教,再往下第四時叫什麼教啊,般若時,講的般若的教法,都建立。令小根寄融,寄融就是小根的話,完全就融入到大乘裡面去了。向不融,這個不融的話就跟小乘的不融是兩回事。這個不融相當於相當於別教的菩薩,或者還包括通教菩薩,就屬於大乘的,但是還沒有圓滿,沒有圓融。這個融的話,僅僅就是指圓教的,所以在般若時裡面,講的般若教只談三教,三藏教就不說了,小乘的完全就不說了,只說通教、別教、圓教。這三種教裡面,通教和別教是叫不融教,只有圓教才叫融教,所以它包含這兩種,所以它同樣是融不融,跟前面不完全是一個意思。

【令大根從不融向於融】,從不融向於融,從這個通別最終進入圓教。【雖種種建立。施設眾生。但隨他意語。非佛本懷】,這就做了個總結。你看,建立了種種不同的教法,為了施設眾生,成就眾生,但都是隨他意,為了隨著眾生的根機,隨著你的興趣,你的愛好,你的能力,所講的種種佛法。但眾生的能力實際上都是很有限的,不是佛的本懷,不是佛自己本來的意思,要我自己本來意思說出來,你們一下聽不懂,境界太高了,所以只能隨著眾生來,我要遷就你們,要不遷就你們,直接說得太深奧了,你們聽不懂,聽不明白,就這個意思。【故言不務速說也】,不是佛不想說,實際上佛特別想說,但說的時機不對呀,你要立刻就說出來的話,反而產生相反的一個效果,所以說不務速說。

好,那是之前,四教都叫做不務速說。好,到現在可以說了。【今經正直舍不融但說於融】,把前面所有的不融全部舍棄掉,通通都不說了,只說於圓融之教,只說圓教。所以在《法華經》叫純圓獨妙。純粹都是圓教,只有這個微妙之法,沒有粗法。【令一座席。同一道味】,整個在這一個法座、會場上,所有聽法的人,最終所證的都是同一個道味,都是圓教。也就叫什麼味啊,叫醍醐味。我拿最好的東西給大家招待,每個人吃的都是一樣,我不是說給你吃這個東西,給他吃那個東西,之間沒有任何差別,都是最好的。

【乃暢如來出世本懷】,哎呀,佛這個時候才真正的是,把自己想要說的心裡話,終於說出來了。原來都是掖著、藏著沒辦法說,想說嘛一看,你也聽不明白,時機也不對,算了吧。等到最後,快要到圓寂之前幾年,才說這些東西。就跟我們世間很多東西,家裡有很多重大的秘密,孩子小的時候還不好意思說,說出來時機不成熟,到最終快不行了,不說也不行了,或者到該說的時候,就把這個事情說出來,終於心裡的石頭就落下了。但還有很多的人,就在世時都不說,走了,走了也說不清楚了。【故建立此經。名之為妙】,所以為什麼要講這部經典,把它稱為妙法,它是有它的道理的。

【結者】,下面就說了,【當知華嚴兼。三藏但。方等對。般若帶。此經無復兼但對帶】,所以大家就把這個四教跟這個兼但對帶對應起來,華嚴,阿含,方等,般若,兼但對帶。什麼叫做兼呢?兼別明圓,正明圓教,兼明別教。就是它中間啊,同時又說別教,主要說的是圓教,所以叫做兼,兼別,兼說別教,正說圓教,叫兼別明圓。三藏教呢,但三藏教,它只說藏教,沒有說後面的通教啊,別教啊,圓教啊,都沒有,但三藏教。方等教呢,叫做對半說滿,對三藏教而說通教,別教,圓教,是對這些小乘人,專門來說通別圓三種不同的大乘的佛法。前面的三藏教叫做半字教,後面的通別圓叫做滿字教,當然真正的滿字教裡面還有其他區別,這裡我們暫時不說了。實際上按道理來說,只有圓教才叫滿字教,甚至通教和別教都還叫半字教。

好,般若呢,帶半明滿,為什麼叫做帶半明滿,這就說出來了。為什麼通教別教是屬於半字教呢?它是般若教是說三種教,它這個時間是說通教、別教、圓教,它純粹都是說大乘的教法,三藏的小乘教它通通不說了,一點都不說了。但是呢,通教和別教還屬於半字教,只有圓教叫做滿字教,才是圓滿的,所以說帶半名滿。只有到《法華經》,法華時的時候叫無復兼但對帶,叫純圓獨妙,所以把這五時大家可以記下來,叫兼但對帶純,兼但對帶純,那就記住了,五時之教。

【專是正直無上之道。故稱為妙法也。譬蓮華者例有粗妙。云何粗】,為什麼把它比做蓮花呢,就是有粗和妙這兩者不同,云何粗,這裡有幾種情況:【狂華無果。或一華多果。或多華一果。或一華一果。或前果後華。或前華後果】,這六種情況通通都叫粗。首先看第一個,【初喻外道。空修梵行。無所克獲】。狂華無果,這個花比喻什麼呢,因,這個蓮比喻成果,外道不知道修這個出離之因,非因即因,什麼意思呢?顛倒修行。本來不能證得涅槃的,本來不是修行的正因,他以為按著這樣修能夠解脫,所以最終空修梵行無所克獲。修了這麼多梵行,最多就是得到人天的果報,最多就是到什麼呢,非想非非想處天吧,還是不離三界,他沒辦法嘛,超凡入聖,證得正果。所以說狂花無果,為什麼叫狂呢,癲狂的,錯亂的,他這個因,因地不真,果遭什麼呢,迂曲。

【次喻凡夫。供養父母。報在梵天】,第二個是叫一花多果,供養父母,修世間的種種這五戒十善之法,凡夫修這些最終報在就說,無非就是生到人天,生到梵天都已經很不容易了,生到梵天屬於色界天,色界天的話還得修色界的禪定才行,四空八定啊,當然這裡只是簡單說,就說凡夫最終你只是報在人天而已。一花可能得到各種好的果報,只是種一個因,但是一個因呢,能夠結很多好的果報。

【次喻聲聞。種種苦行。止得涅槃】,你看,多花一果,這是指的。修很多苦行,修很多的法門,但最終只是證得小乘的涅槃,就是為了得到這個果。

【次喻緣覺。一遠離行。亦得涅槃】,這是比的叫什麼,一花一果,因為緣覺他的根器利啊,他不要修這麼多法門,不要修種種苦行,他就修一個遠離行,他就能證得緣覺的果位,叫做一花一果。

後面還有,或前果後花,【次喻須陀洹。卻後修道】,這句話要理解就稍微難一點,這不講的話,肯定大家很難說。前果還後花,怎麼果還在花的後面呢?須陀洹就叫做果,這是小乘的初果,聲聞的第一個果位叫須陀洹,叫見道位,也是種果位。但是見道之後呢,還得繼續修行,見道之後還有修道位,所以說後面還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一直到最終叫阿羅漢,後面這三個都叫修道位,一直到阿羅漢才是成為聲聞的極果。既然是修道位,所以把它比喻成叫做花,只有成就了阿羅漢果,那就叫另外一個果了,不同了,知道嗎,前果後花。

【次喻菩薩。先籍緣修。生後真修】,就是前花後果,還按著花果,因果的這麼一種次第來說的。緣修,大家實際上只是結種種緣,種種種因緣而已,我們現在都是緣修,都談不上是真修,不是真正的修行,真修實練啊。什麼時候才叫真修啊,才能叫做真修啊,這就很難啊。真正按照圓教真修的話,要破無明惑,破了一分無明惑,進入圓教的初住之後,你才叫真修,我們現在都叫假修,緣修,說假修不好聽,叫緣修吧。哎,有些人說假修,那跟世間假修完全不一樣,就說你沒有獲得自己真實本來這個法性,你要破一分無明,才見一分佛性或者法性,你沒見到法性之前,你都不叫做真修,只有這法性身才是真正我們的身體,你具備那個資格才叫做真修,你沒有悟得這個法性,你前面都叫緣修,就是為最終進入這個真實做準備的一種因緣而已。

所以我們現在都在種因緣,知道嗎,都差得很遠。即使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按照圓教來說,你在那邊還且得種因緣呢。你別以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了佛,阿彌陀佛,花開見佛,悟無生忍,怎麼怎麼著,你就好像立即就真修了,也不是這麼容易的。悟無生忍,這裡面還有不同說法,是不是一定就是對應的是真修。如果嚴格的來說無生法忍,相當於是真修。但是,按我的理解,估計一般還達不到,太難了。你上品上生,花開見佛,立即就能悟無生忍,太容易了,我覺得,太容易,太快了,這我自己個人的(理解)啊,那東西不能做准啊。你要進入真修之前,哎呀這,說得不好聽一點,但咱們也不用擔心,無量阿僧祇劫吧,且等吧。阿僧祇劫,我告訴你,成個藏教佛,藏教佛跟圓教那簡直相差著十萬八千里,不知道多少倍,都得三大阿僧祇劫。藏教佛還只是進入第一個位置,他只是證得真諦而已,後面還有什麼,證得俗諦。俗諦就是漫長的這個菩提路啊,要發菩提心啊,要度眾生啊。俗諦之後,最終真俗不二再進入中諦,證得中諦的一分,你才能叫真修啊。所以說往後的時間是越來越長,你上一個台階,就相當於前面所走過所有路的總和,甚至還更多,明白嗎,就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佛經,以前跟大家講過嘛,我們所有天下人,四天下人,加起來所有福報都不如一個轉輪聖王。整個四天下,包括轉輪聖王,包括所有的這個什麼,不僅僅是四天下,都不如一個四天王,他的福報。多少個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你這個天王,所有的人天福報加起來,不如一個,就四天王天以下的,所有的眾生福報加起來,不如一個忉利天的天王。一層一層往上走,你就知道了。到後面就是無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包括菩薩的福報都不如佛,還都不如佛的一個毛孔啊!我告訴你啊。那簡直,我們就,哎呦,那我們的信心真是受到極大的挫傷,我們也就算了,即使菩薩無量百千萬億所有的虛空菩薩加起來,都不如佛的一個毛孔。這不是故意來氣我們的,是不是?不是,它就是這樣真實的。你就差一個台階,那完全就摸不著邊,你數量再多,你說以量取勝,沒有用的!不像我們打仗,中國人多,不怕犧牲、大家上,人海戰術,沒有用,再上也沒有用,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人家不用動,啪,你全部趴下,你這費什麼勁啊。所以說,先籍緣修,生後真修,一直到菩薩,【皆是粗華】。你看,這都還屬於粗華啦,菩薩都屬於粗華,知道嗎,我們就不用說了,太粗了、粗人,粗人一個。粗到就已經沒辦法,不好意思說了。

【不以為喻。蓮華多奇】,蓮華是很奇妙的東西。【為蓮故華。華實具足】,這前面說的為蓮故華,實際上就是為實開權,蓮就代表是實,華就代表是權。佛的目的是讓大家證入真實的佛法。但是不得已,又得開這個權,因為你不開權,最終大家就悟不到這個佛法。所以講權法的時候,實際上佛的背後的意思是讓大家先打基礎,以後真正把這個根本的這個佛法再告訴你們。並不僅僅是說,告訴你這個就夠了,你也別想其他更好的東西啦,我根本就不打算,壓根就沒這個想法,讓你們怎麼怎麼,證得佛法,不是這個意思。華實具足,華和果實同時都具足。

【可喻即實而權】,你看,即實而權,就是說權法的當下,不離開實法。從實法的這個根本而產生這個方便之法。打個比方,我們必須要有這個果,你才能開這個花,開了這個花肯定又能結這個果。所以這個蓮華它為什麼代表這個意思。【又華開蓮現。可喻即權而實】,花開的時候,那離這個蓮出現的時候,也就差不多,就一個時間,時機成熟了。所以說即權而實,這個權,如果真正明白的話,那這個實教也就清楚了。說實教,不離這個什麼,權教。這個蓮,不離開這個華,明白嗎。華開了,蓮就現了,叫做即權而實。所以說權不獨權,即實而權,實不獨實,即權而實。就是說圓教講這些東西的時候,大家就明白啊,講權教不僅僅是講權教,它是從實教裡面流露出來的,從佛的本懷裡面流露出來的,他的根本目的是從實教讓大家去明白。但說實教呢,也不僅僅是說實教,它是從權教裡面相承過來的,沒有權教就沒有真實之教。打個比方說,沒有凡夫哪會有佛呢。佛就代表是實,凡夫眾生就代表是權。就像我們說,佛子,佛子也是權,沒有佛子,你說佛一個人幹嘛去。是不是?想度弟子也度不了,沒人聽法、沒人修行,最終也沒人能繼承佛位。但是我們修行是為了什麼?又是為了成佛。我們雖然是權,但是為了最終即實而權。現在暫時只能修行權法,沒關係,我們瞄著以後要成佛的。

【又華落蓮成。蓮成亦落】,你看,華落了,蓮就成就了。權廢掉了,那麼只要說實法就夠了。如果大家真正最終悟得了實法,實法也就不用再建立了,所以說蓮成亦落。甚至連這個蓮的名字、蓮這個法都不用立了,因為大家已經成佛了,成佛的人,你還跟他講佛法,也沒有用了。你對這些修行的人,修到這個凡夫也好,聲聞緣覺菩薩位好,你跟他講佛法,他是有受益的,他能成就的。他成了佛之後,你說,我天天,佛跟佛之間講佛法,有必要嗎?多此一舉。所以說蓮成亦落,既然已經成佛了,那佛就不用了。你說,我再找阿彌陀佛,你再給我講,我還沒聽夠呢,我雖然成了佛,我還想聽您老人家講。那有這事嗎,我想想,太愚蠢,太多餘。這個時候不是你聽佛講了,是你是佛了,你要跟眾生講了。當然你雖然講,你並不執著自己已經成就佛果,你肯定也不會有這種執著了,你是為了成就眾生。

【可喻非權非實】,這個意思是什麼呢?華落了,就是非權;蓮成亦落這叫非實。明白什麼意思嗎?華落了,不需要這個權教了,因為權教已經變成實教了,所以叫做非權。實教當已經完全成就的時候,實教也沒必要再建立了,所以說也叫非實。這是對於已經成就佛道的人叫非權非實。但是對於眾生來說,恰恰相反,要佛從非權非實的境界裡面什麼呢,示現而權而實,權也得說,實也得說,什麼都得說。

【如是等種種義便。故以蓮華。喻於妙法也】,恰好蓮華這個東西呢,跟我們現在要講的這個妙法,有很多脗合的地方,所以用它來做一個比喻,是最恰當不過的。大家聽明白沒有啊?聽明白了?沒有聽不明白的?沒聽明白也不好意思說,給我點面子,是吧。師父你都講得很清楚了,我們一聽就清楚了,明白了。沒關係,能聽懂多少是多少啊。

【體者為四】,講這個體,前面講到名嘛。五重玄義之二,體者又從四個點去講,【一釋字。二引同。三簡非。四結正】。首先看這個釋字,就是釋這個名字唄,什麼叫作體呀?【體字訓禮】,叫作禮體,【禮。法也】。這裡就是舉出這個儒家的【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君臣撙節。若無禮者。則非法也】,過去的話都是君臣父子之禮,大家都得按照這個禮法來,世間的這個倫理才不會什麼呢,失種種秩序。那我們佛法實際上也是這樣子的,我們自己佛法有自己本體的東西。如果大家不按照這個佛法之體,這個諸法實相,來修行、來學習的話,那就屬於非法了。明白嗎?就是你是不如法去修行了,就是你這個修學佛法,說句實話是屬於錯亂的修行。【出世法體。亦復如是】,你看,【善。惡。凡。聖。菩薩。佛。一切不出法性】。你所有的這些聖凡,不同的眾生,他都不離開這個法性,這個體。他都得按照這個法性去修行,當然有些他不知法性,他修不了。如果一旦要修行,必須要不離法性。

【正指實相以為正體也】,我們現在所講的就是實相,也就是諸法實相,是我們這部《妙法蓮華經》的正體,它才是真正的體。【故壽量品雲】,《法華經》裡面有一品叫壽量品,說了,【不如三界。見於三界。非如非異】,你看,這裡這幾句話說的道理很深,又不如三界,又見於三界,又非如,又非異。這裡後面有個解釋,我們看看啊。

【若三界人。見三界為異。二乘人。見三界為如】,就說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通通都是凡夫,凡夫會有分別心的。分別心就是見到三界之中的任何一切法,他都會產生種種差異,那人就是人,天就是天,畜生就是畜生,非同類啊。他只看到現前的眾生的這個果報身是有差別的,但不知道這果報身背後每個眾生都具有法性。所以他見三界為異。

二乘人。見三界為如。但是這個如是指二乘法上的一種如,他是見到諸法的空性,而且這個空性,說實話是偏空的一種理性,還不是完全圓滿的一種真正的真諦。但是即使這樣的話,他見三界為如,他知道三界所有的眾生,不管是凡也好,聖也好,他本身都有這個空性,在空性方面大家是相同的,是平等的。

【菩薩人。見三界亦如亦異】,這菩薩就更不一樣了,不僅僅見到如,而且能見到異。見到如,但是這個如跟聲聞的如,就不是一個境界了。他比聲聞的這個如的境界要高得多,不僅僅見到空,而且能夠見到不空。不僅僅見到真諦,也能見到俗諦。甚至有些高等位的菩薩還能見到什麼,中諦。這個中諦就相當於真正的真如,真正的法性。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二乘人是沒見到真如的,他沒見到佛性的。

再往下,佛就不一樣了,圓滿了。【佛見三界。非如非異】,這裡還差了一個,【亦如亦異】,還沒講這個異呢。 為什麼菩薩也見到異啊?他可不是像眾生一樣的起這個分別心,見到三界之法有什麼差別,他是要了知所有三界眾生的一切差別之相。為什麼要去了知這些東西呢?他要度化眾生啊。你看看,你這個眾生需要什麼東西,需要什麼法,你這個眾生有什麼喜好,你這個眾生又是幹什麼行業的,他都得學習,所以做菩薩很不容易的。好人也得做,壞人也得學著做,但不是真正的壞。

有時候你,我們說同事啊,利行啊,佈施啊,佈施,還有什麼呢,愛語。利行,同事,你要攝受眾生,你就必須要了解一切眾生。你要跟他打成一片,他喜歡的,你也假裝是喜歡。他明白的,你也明白,你甚至比他還更明白。這樣的話,他才願意跟你接近,願意親近你。一親近你,哎呦,發現你比我還厲害哦。你不是當銀行家,我比你做得更大。你是馬雲,我是蓋茨。你是日本總統,人家是美國總統。服你了。你是壞人,我甚至是大壞人。你不是魔鬼嘛,我是魔鬼之王。那他得服你,他先服你,雖然是惡法去服你的,但他願意聽你的話。聽你的話,然後你再用方便善巧,用種種的善法把他引度出來。這叫做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這個欲鉤,實際上代表不就是一種貪慾嘛,他喜歡的,眾生所喜好的。他喜好的不一定是善法,很多是惡法,但是菩薩為了度眾生,他必須要這麼去做,還得保持自己的純潔,你看,多不容易啊。出淤泥不染,又得從淤泥裡面出來,又得和他合成一體,和光同塵,但最終又出淤泥不染,保持自己的潔淨,太不容易了。所以又得學這些東西,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眾生無邊誓願度。

這個法門,你一看,哎呦,你以為就是簡簡單單一句佛法可以涵蓋的嗎?世間法都得學,最終把世間法轉成佛法之用,表面上看是世間法,是惡法,但最終經過你巧妙地轉化,它成為佛法,我們說它叫以毒攻毒啊。他有些人就不想學好,他就想學壞的,有啊,眾生就是這樣子的。我們實際上也有很多毛病習氣,就改不過來。抽煙抽久了,就上煙癮。喝酒喝久了,喝長了,也酒癮。你說改,改不了,難受啊,還得喝啊。就做壞事做習慣了,讓他做好事,他做不了。所以說菩薩為了這樣,亦異,他要見到種種法的差別,而且要了達一切法,精通一切法,他才具備說去度眾生的這麼一種能力,一種善巧的智慧。但是僅僅異可就不行了,還得如啊。如就是證得空性啊,證得真諦、俗諦、甚至中諦啊,才能保持自我的這種純潔啊,不被眾生帶到溝裡去啊。你自己什麼都沒有,你光去學這些東西。有些人琴棋書畫,簡直就是三教九流無所不通,最終就是佛法不通。沒有用啊,學到最後該墮落墮落唄,你再聰明,你學什麼就會什麼,大雜家,什麼都會,有什麼用啊。最重要的一個不會。所以一切法裡面最重要的是佛法,它才是最殊勝的,其他的東西都管不了用。只有佛法建立了,你再建立其他的,我們說的五明,你才行,你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否則的話,它會耽誤你的時間,耽誤你的生命,耽誤你的法身慧命。

佛見三界就非如非異,他就遠遠超過凡夫、聲聞,乃至菩薩的這麼一種境界。說非如非異,並不是說否定這個如和異,就是他已經放下了,他已經成就了,就跟我們前面說的,他已經證得實相了,他難道還要去成個佛嗎?實際上,釋迦牟尼佛從第一次久遠劫以前成佛,他就沒必要說我再去成個佛,他為什麼還無數次成佛?不都是為了眾生嘛。難道我真的沒事,天天成個佛好玩,然後大家眾生都是粉絲一大堆,弟子一大堆,特高興,特有榮耀感。難道會這樣嗎?那都是凡夫心態,那他就不叫做佛了。都是為了利益眾生,所以要無盡願嘛,無盡行嘛。有無盡的願力,要度脫無量的眾生,所以還要一次一次地回到這個娑婆世界,要現身到十方所有的世界,只要有因緣,緣分成熟的時候,我就示現成佛,要度化眾生。雖度眾生,但實際上無眾生可度啊,所以最終叫做非如非異。又【雙照如異】,雙照如異是為了眾生的,非如非異是佛自己的境界。

【今取佛所見。為實相正體也】,現在我們今天所取的,是佛所見到的這種境界,才是實相正體。非如非異,雙照如異。這是佛所見的,大家就記住了,你這兩個方面都不能有任何的缺失。你不要說如、異、非如非異,都不行,要跟佛看齊,這才是我們所理解的實相之體。

時間也快到了,下面還有很多,哎呀,這且講啊,這好,大家也不嫌長。反正咱們講到哪裡是哪裡,大家發願吧,沒關係,且講呢,挺好的。還有很多很多都學不完,太美妙了,就是佛法無盡的這個法海、大海,這是無上的享受,知道嗎?你賺錢,你掙功德法財,你還會嫌多嗎?不嫌多,只怪自己啊,這個身體不爭氣,時間不夠用,因緣不夠,根機不夠,慧根不夠,所以坐久了疲勞,餓久了還得吃飯,要是困極了,還得睡覺,沒時間學,學不了。

好了,如果大家隨時有什麼問題,有時候可以舉手,跟大家一起來討論,好,還真有,後面這位老居士。

居士:我跟容通師一年沒見,我發現容通師講經說法更上了一個台階,講得是更加的細膩,我心裡好喜歡。

師父:別著急,別著急,後面才是真正的問題來了啊。

居士:請同學們打開教科書,《妙法蓮華經玄義》第四頁倒數第四行,後邊,【但法有粗妙。若隔歷三諦。粗法也。圓融三諦。妙法也】,什麼叫三諦?龍樹菩薩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第一個是空;【亦名為假義】,第二個字是假;【亦是中道義】。天台宗很好,這是我國特有的一個宗派,印度沒有。它發展了龍樹菩薩的佛學思想,建立了一心三觀,那就是空觀、假觀和中觀,也就是三諦:空諦、假諦和中諦。我認為這個三諦是互相平等的,空諦就等於假諦,假諦就等於中諦,中諦就等於空諦,它們是不分上下的,沒有高下之分,我這麼體會,不知道對不對?南無阿彌陀佛!

師父:哎呀,你這一說完我就放鬆了,原來不是問問題的,是向我來求證的。那太好了,如果你是這麼認為的話,你屬於圓教根機啊,是不是啊,直接給你講妙法,恰好你是契機,契機眾,當機眾。當然從佛的境界,從圓教的這麼一個角度,三諦就是一諦,前面說過了。無論是空、假、中,實際上最終說的都是一個道理。你真諦如果證到圓滿的時候,實際上後面的假諦、中諦、全部都出來了,它包含在裡頭的。俗諦也是一樣的,俗諦證到圓滿的時候,它也具備空和假。中諦就更不用說了。所以說天台宗說什麼呢,叫「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就是說,你雖說一諦,一諦之中就包含三諦,包含一切的法都在裡頭了。所有的佛法的道理,雖然從這三個層面進行一個分析,進行一個解說,但實際上最終說的是一個道理。到了圓教這裡,把這個事情跟大家說透了。所以為什麼叫做會三歸一,實際上也包含這方面,包含這層意思。就是說別看佛有時候說的道理好像是不一樣的,但最終的目的實際上是一個。而且這些道理之間,它本身相互之間是什麼呢,圓融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你的根機不夠的時候,佛會分別說隔歷三諦。你先修真諦,再修假諦,再修中諦,因為你的基礎不夠,你得一層一個台階地一個台階地往上爬,到最終你真正根機已經達到圓教,已經圓滿的時候,佛就說,我現在才跟你說真相吧,原來是沒辦法,分別說,現在什麼,「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才把真正這個根本的道理,啊,原來是一回事。但是你沒有走到這一步的時候,你哪裡知道是一回事啊。佛不跟你講,你哪裡知道呢?所以這位老居士不錯啊,還挺聽佛的話,聽了之後還能明白,就那麼回事,大家都明白了嗎?有沒明白的舉手。三諦不是一諦的,有不明白的啊?

居士:我想問問菩薩乘和佛乘的微細差別在哪些地方?

師父:菩薩是因,佛是果。

居士:菩薩乘不是那個什麼空嘛,它有真諦和俗諦的部分嗎,佛乘一乘的時候,是不是就是不二法門,非空非有,不二法門,是薩婆若的那種,所以我就想問問菩薩乘和佛乘的微細差別?

師父:哎呀,就是,一個是什麼呢,一個沒有圓滿,一個即將走向圓滿,就這麼簡單。我們不要說其他太多的,就菩薩是準備要發心,要成就佛道的,佛是已經成就的,已經圓滿的菩薩。菩薩是為了成佛的,知道嗎?所以說你不要說菩薩僅僅就是修什麼空和假,不僅僅是空和假,菩薩還得修中,空、假、中,三觀、三諦他都得修,只是他還沒有修夠圓滿,還沒有修圓滿,所以他暫時處於菩薩階位而已。等到他修到已經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他就成佛了。

但是菩薩裡面這個層次就特別特別的多,知道嗎?菩薩這個層次是最多的。有凡夫位的菩薩,有三藏菩薩,按天台說三藏菩薩,小乘裡面也有叫菩薩的,但實際上這個菩薩,還從大乘來說,他不夠菩薩的資格,但是小乘裡面他也有稱菩薩。然後呢,到了通教裡面也有菩薩;到了別教裡面,也有菩薩;最後到圓教,也叫菩薩。真正按照天台宗《法華經》,法華圓教所說的,只有圓教的菩薩才是真正的菩薩。但是別教裡面呢還分兩種。別教裡面有一部分的菩薩已經證入初地以上的,他也叫圓教了,初地他就被圓教所接,他能進入圓教的這麼一種境界。他證得的道是跟圓教是一模一樣的,但是前面的通教、三藏教完全就跟這不相關。

所以我們菩薩發心,大家也是,看自己個人發心唄。大家都想成佛,但是什麼才叫做佛,怎麼樣修行才能成佛啊?很多人搞不清楚。但是不能說你搞不清楚,你就不叫菩薩了,你是凡夫菩薩,你是初發心的菩薩,但是你的發心還不夠,你對自己的心不了解,對所要成的佛,你也不了解,應該怎麼去修行、成佛,你可能更不了解,你路都還沒走呢。剛剛開始上路,一步一步往前走,走一步上一個台階,走一步又上一個台階。所以真正佛、菩薩的階位我們按一般圓教來說,有五十二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這是大概的、粗略的劃分,實際上菩薩是有無量階位的,八萬四千都不止。無量無數,說不清楚。

當然我們現在大家聽聞圓教了啊,起碼我們可以開始進入圓教的什麼,叫做名字位,沒問題了,名字位比理即位就好多了,理即位就是凡夫差不多,跟凡夫一樣的。你道理上,理體上都有佛性,但是你沒有聽聞佛法,現在聽到佛法了,進入名字位了。名字就能開解,真正對於佛法就能產生正確的一種理解,這是個開始。從理解以後開始起觀行,具體的修行實踐。但是這個修行實踐可不容易我告訴你,大家修行,真要按圓法去修的話,咱們說實話現在誰都修不了。你只是說修其中的一點點,自己去思維、去觀察、去觀行,稍微沾一點點邊,那就不錯了。實際上我們現在修的話,基本上都是按照什麼呢,按通教比較多,別教的你都修不了,別教都很難修,最多通教。發菩提心,發四種弘願,積聚自己的資糧,然後最終慢慢一步一步,從空入假,從假入中,到入中的時候,你才是真正的一位菩薩。到中、到圓滿的時候你才成佛。

所以我們學到後面,我們還會繼續去講這些東西,也不用著急。差別,說差別不小也可以,說差別很大也行。但是再怎麼差別大,也比前面的聲聞、緣覺不知道要強多少倍,明白嗎?就是你這個初發心的菩薩,只要聽聞了圓法,你比現在已經證得阿羅漢道,甚至是緣覺果位的人,如果他僅僅只是滿足,他沒有發大乘的菩提心,你比他都強。大家聽明白什麼意思嗎?你是個凡夫的圓教的菩薩,實際上就已經超過沒有發心成佛的一個什麼,二乘人,二乘果位的人。你現在起步慢,但是以後你會進步快啊,所以說為什麼要聽聞圓教,要聽佛法,才是最重要的,以後還會學到很多東西。我們這部經裡面,含了這個知識量很大的。就是圓教為什麼呢,先得開解,先得要理解透佛法,理解最圓妙的佛法,你再去修行。你修行一天,相當於別人修行一劫。你什麼都不懂,在那裡盲修瞎練的,修來修去最終什麼都修不成。所以為什麼要聽聞佛法,這就是他必須的、不可避免的、不可或缺的,是必由之路,必經之路。

好,這裡其他東西就不說了,差不多了。最後請大家合掌,我們一起來做一個迴向。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好,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容通法師文章列表

空有無礙,進入中道的平衡實相

智者大師雲 【隔真妄,破九界,顯佛界,為緣修。】 智...

佛陀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兩階段

佛陀來到人世間以後,他看到了兩件事情:第一個,就是...

造佛像有什麼功德

造佛像是一個因緣,就是本經這個地方說的更以異方便,...

法華會上為何會有五千人退席

這段經文,幾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兩個重點在解釋:第...

聞行《法華經》,往生安養剎

原文: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

普賢菩薩這次怎麼沒提極樂世界呢

問: 法師您好!《華嚴經》的最後一品中,普賢菩薩以十...

日日熏修淨土法門,正身端坐而往生

原文: 如湛,姓焦,永嘉人,母夢見寶塔,而湛生。幼試...

念誦《法華經》的六種功德利益

佛陀說,如果有人想要舍離懈怠心,應當用心聽《妙法蓮...

【大藏經】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大藏經】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大藏經】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人生的禍福來自於因果

人在一生中往往有各種不同的遭遇,是禍是福、是苦或是...

做一名優秀的女佛教徒

我們學佛後的女人,應該如何為人母、為人妻、為人女,...

想出離六道生死,先要把這三法修好

我們要想出離六道生死,得成佛道,首先要把三皈法、五...

少吃肉的10個益處

美國《健康》雜誌刊文,總結了少吃肉的10個益處。 1.減...

沒有跟三寶結緣,你就失去了被救拔的機會

禮敬諸佛,廣修供養修學皈依。 在菩薩戒,佛陀提醒所有...

說話是一門大學問

說話是一門大學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因為說話遭到過別...

治好一切病的五個根本

治好一切病的五個根本的方法就是,不管什麼病,通過這...

觀無常證聖果

昔日,佛在摩竭陀國成就聖道,有許多修行之士聚集而來...

不死種子

從前印度的彌蘭王請教 那先比丘 :人死後有來生嗎?那...

五逆罪人能不能往生呢

有人又提了一個問題,《佛說觀無量壽經》裡面說,五逆...

苦都是因業而成,都是自己造的

今天是佛七的第四天了。這幾天,大家都在為自己忙,這...

是夫妻就一起把它戒了吧

1、戒:在外人面前爭吵 夫妻在生活中難免磕磕碰碰,但...

如何供養出家人

僧者為眾生之良友福田,所以稱為福田僧,能令眾生植福...

虛雲老和尚雲居山傳戒開示

戒律是佛法之根本 前來已略說衣缽名相。今將受戒的要義...

節約時間的20個方法

1.對於過去失敗或未做的事情不要有內疚感。 2.提醒自...

夜夜好眠

北風颯颯,寒冷的冬天已經到來,樹木凋零,大地一片死...

【佛教詞典】坐具

梵語 nisīdana 或 nisa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譯尼師...

【佛教詞典】一切同類可得相

【一切同類可得相】 p0011   瑜伽七十八卷二十二頁雲...

【視頻】惠空法師《開悟與神通差別》

惠空法師《開悟與神通差別》

【視頻】五台山清涼石和秘魔岩的故事

五台山清涼石和秘魔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