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容通法師:妙法蓮華經玄義

容通法師  2018/09/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十一)

 各位同學,各位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時間一晃又是兩個月,兩個多月過去了,距離咱們上次七月初上學期最後一堂課,兩個多月很快就過去。現在也是最好的一個季節,秋天,咱們還是回到維摩講堂,繼續來學習我們這一部極其殊勝微妙的《妙法蓮華經》。

上個學期我們是剛開始講,講到這個妙法。什麼才是妙,當然這裡例舉了就是在智者大師之前的,不是天台宗的,但是是其他的這些學派,比較有代表性的,專門來解釋《妙法蓮華經》這個妙的幾位法師。其中又是以光宅法雲,就是我們說的法雲法師,光宅法師,很有名的。在南京那邊,那時候屬於南北朝嘛,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法師大德。應該在智者大師之前,他對《法華經》的這個解讀、弘揚,也是舉世所公認的。但是當然到了這裡的話,我們還是說,他可能還會具有些不太完備的地方。是以他理解這個妙,到了天台宗智者大師這裡,覺得還不夠完美。所以上節課給大家講了,說他這個妙不是真正的妙義,說是妙實際上還有粗,實際上就問難他。就是通過這個對佛理的一種推敲,一種探討,我們怎麼更好地去把握,釋迦世尊講這部《妙法蓮華經》的本義。

上次我們講到這一段,什麼【昔體既廣。昔還是妙。此一難已知粗妙。薳復具作後難耳】,就是後面還繼續問難他,就是借上面這個話題,接著往下走。

下面我們看這個《玄義》正文,【因位高下四難者。般若是無上明咒。無等等明咒。上人應求上法。因教則不下】。是從因位,當然因位,雖然是說沒有成佛的位置,從因位開始修,因位呢有高有下。般若,他這裡例舉什麼呢,就是在前面的非《法華經》的這個說法時間,說的《般若經》,他說前面的昔都是粗,只有《法華經》才是妙。現在反過來說,過去所講的非《法華經》的這些經典,也不僅僅是粗,它也有妙。就是說你這個前面說的不成立,你說《法華經》是妙,前面都是粗,但是我看前面也不完全是粗啊,前面粗中可能還會有妙啊,他就說《般若經》。般若我們所熟知的《心經》,咱們最清楚的、最熟悉的,「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是……咒」,是吧?

這個上人應求上法,什麼叫無上啊?只有佛才是無上。他是最高的,他是極位,在他上面沒有更高的果位了,所以叫做無上,所以佛也叫無上士。那麼有上士是什麼呢?大家都學過,有上士指什麼?叫菩薩,菩薩叫有上士,因為菩薩上面還有佛啊,只有佛才叫無上士。無等等,只有佛,沒有誰能與佛相等,無等等。上人應求上法,既然是這樣的話,是上人都屬於菩薩這個根機的人,才能最終去修這個法門,最終也是為了成佛的,那麼在因地的這個教位,就是般若教,它不應該屬於下,它屬於上,它應該屬於高。那既然是高的話,它應該是妙才對,你怎麼說它是粗呢?這是說的《般若經》為例。

當然在《法華經》之前不僅僅講《般若經》,還講了其他的,比如說這裡說【大論雲】,大論就是《大智度論》,專門解釋《大品般若經》的。裡面說,【菩薩出三界外。受法性身。行菩薩行。因位則不下】,這裡也是說這個因位,位置並不低啊。前面是因教,大家看著啊,這個字眼不一樣,說的是教,從教理的方面說,它是屬於高;這裡說是說因位、位置,實際上這個位啊,後來發現這個可能是有點誤,應該是叫因行,大家改一下,行為的行更加的準確,不是說位置,在因地的修行。

為什麼呢?他說了行菩薩行,大家看一下,行的菩薩行,菩薩出三界之外,三界之內是什麼呢?是凡夫。三界之外,有聲聞,也有菩薩,但是聲聞指什麼呢?斷界內的生死,他算是出了三界了,欲界,色界,無色界,但是三界之外,我們以前講過,還有什麼煩惱啊?還有煩惱,還有塵沙煩惱,還有無明煩惱,都屬於界外之惑,界外的煩惱。你只有出了界外的煩惱,屬於菩薩,最終才能出界外煩惱,受法性身,成佛。那聲聞他就做不到,他只能出三界之內,但是三界之外呢?有些人說,出三界之外難道還有個什麼地方嗎?實際上三界之外只是這麼個說法,一個名詞而已,就說大家不要以為出了三界之外,好像就已經成佛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什麼時候把界外的這些無明煩惱、塵沙煩惱都斷盡了,你才是成為無上覺,成佛。行的是菩薩行,既然是這樣的大行,怎麼這種因行,你怎麼屬於下呢,它應該叫不下,應該是高才對啊,所以他說第二個,一個教高,一個就是行高。再往下還有,【淨名嘆菩薩德。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方作魔王者。皆是住不可思議解脫。則因人不下】,這是舉什麼呢,《淨名經》,也就是《維摩詰經》,裡面讚歎菩薩的功德,接近於無等等佛,就跟佛接近了,很快就要成佛了,當然這都是屬於等覺菩薩了。

「十方作魔王者,皆是住不可思議解脫」,當然這話說的可能有點過了啊,十方魔王,全部都是住不思議解脫的這些大菩薩嗎?不可能。實際上應該用什麼呢?多是,有很多都是住不可思議解脫的這些菩薩示現做魔王,並不是說全部都是,大家千萬啊,所以說有的字眼,大家看經啊,如果不去仔細思量,或者不去參考的話,就可能產生誤解,然後相互間就說,哎呀,你看經上都說啦,這些魔王都是菩薩變現的,他們都不是魔王。那世間沒有魔王,都是菩薩,都是佛。不可能,不可能的。還是有很多也是真正的魔王,也有。不然的話在佛經之中就沒必要說,這魔王怎麼怎麼壞啊,怎麼怎麼讓眾生沉淪三界啦,怎麼去控制操控眾生啦,成為他的魔子魔民啦,就沒必要說這個話了。

住不思議解脫,當然都是叫什麼,地上菩薩,最少是的,甚至得七地、八地以上的菩薩。他要具有這樣的一種功德,他才可能示現做這種大魔王。當然當大魔王,他背後的身份大家都知道是大菩薩,是吧?可能他就說真正用佛法,有時候眾生根機不行,他只能用魔法、用其他的法先把他攝取。人都當我魔子魔民,那最後再進行變化,再轉正嘛,也行啊,撥亂反正。大家,哦,原來你不是魔王,你開始是故意方便來善巧,或怎麼樣的,當然實際上這條路非常漫長,比較難。則因人不下,這樣的大菩薩,他怎麼屬於低位的菩薩呢?屬於低位的這種修行人呢?是吧?因人,這是從人上去講,說第一個是教,第二個是行,第三個是人。

後面還有一個,我們繼續看,【淨名雲。雖成佛道。轉法輪。而行菩薩道。又云。諸佛秘藏。無不得入】。一個是行菩薩道,一個是諸佛秘藏,【則見理不下】,都是為了讓眾生最終成佛,見諸佛三德秘藏,所以從這個道理來說,它也是屬於高啊。

所以說最終來進行總結,【如是因位。四一皆高】,哪四個一啊?教、行、人、理。教一、行一、人一、理一。四一皆高,這四種法都是屬於高的,四種都是屬於高,說明它是妙。那過去這些《淨名經》也好,《般若經》也好,什麼什麼經也好,它不僅僅有粗,它也有妙啊。【云何言粗】,所以說你為什麼說它是粗呢?

好,下面是反過來說現在,先說過去,反駁他過去說,這些經典都是粗,它是不成立的,它是有問題的,有瑕疵的,有漏洞的,我們把它全部都給攻破了。現在說現在的《法華經》是屬於妙,那我也跟你探討探討,你所理解的妙可能也不完整,也有問題啊。

【若言今因位高者。教那忽是第四時。位那忽住無礙道伏無明。人那忽是生死身。非法性身。理那忽無常。不見佛性。當知今因。皆無四一。其位下而粗。昔因具四一。高而妙】,大家知道的,其位下而粗,說的是這一段。現在也說這四個方面,從教、從人、從行、從這個理都說了。

因位高,首先看,「教那忽是第四時」,就是說光宅法雲你又說《法華經》它是妙,但是他又把它判教判成第四種教。他法雲判教的話,也分成五個時,名字跟法華,這個天台宗判教是一樣的,但是具體這個名字、內容不一樣,數字相等。第一個教是叫什麼,有相教,有相,有相貌的相,有相教。第二個是無相教,第三個是什麼?褒貶抑揚教。第四個就是《法華經》這個同歸教,同歸華藏玄門,就是這個同歸,第五個叫常住教。常住教是《涅槃經》。同歸教是《法華經》,就屬於同歸教。那好,你又說它是妙,你又把它只是歸納到第四時,實際上第五時才是圓滿。在他的這個判教系統裡面,那你說它怎麼叫做真正的高呢?比它上面還有更高的,還有個常住教呢。你只是同歸教,人家涅槃還比你高呢?所以說你因位還不能是真正最高的。

「位那忽住無礙道伏無明」,這個「位」也是有點那個,應該叫「行」,住在無礙道去伏無明,無礙道上面還有解脫道。比如小乘裡面它有九無礙、九解脫,你這個只是無礙道,離解脫道還離得遠呢!你怎麼說你的行是最高的呢?那你還不是很高。

「人那忽是生死身,非法性身」。這修行的人,比如說聽《法華經》的人,還都屬於生死身,以二乘聲聞為主,舍利弗也好、目犍連也好,佛的這些聲聞弟子,還是屬於生死。他雖然斷了界內的生死,還有界外生死。他不屬於大乘的菩薩,他還沒見到法性呢,是吧?所以這些人也不是最高的人。當然也有菩薩在聽法,倒也是真的。但是我們知道,《法華經》的當機眾是誰呀?最當機的、最對機的是誰呀?舍利弗啊。舍利弗智慧第一,他這個智慧第一是阿羅漢裡面智慧第一,聲聞之中智慧第一而已。

「理那忽無常,不見佛性」,他沒有談到常住佛性,他還屬於無常,當然他也不完全是無常,他就舉出裡面有無常的一面。既然沒有談到常住佛性,那你從這個理上哪是最高的呢?

當知今因,就是現在的《法華經》,從因地來講,因位來說,這是四種法。教、行、人、理,皆無四一,都不是最高的。其位下而粗,那它就不是妙,它是粗了。

反過來昔因具四一,具足四一,反而是高而妙。

他就指出這個光宅法雲對這個「妙」字的闡述,其中存在漏洞。你說他以前這些經典確實有粗,但它不完全是粗,它也有妙,你怎麼完全把它歸到是粗呢?而到現在這個經典《法華經》,它不僅僅有妙,按你這個理解的話,妙中還有粗啊。

當然這麼一說的話,大家可能會有點發蒙,怎麼辦啊,這好,你老是說《法華經》,天台宗也說《法華經》是純圓獨妙的,是吧。?但是《法華經》說純圓獨妙這個妙呢,它並不完全排斥在《法華經》之前的其他的經典也有妙的含義。只是不純圓,不獨妙。除了妙之外呢更多的還有什麼呢,粗。只有《法華經》才是獨妙,只有妙沒有粗,那按他這裡理解,《法華經》也應該有粗才對呀,但為什麼到天台宗這裡,欸,經過智者大師這麼一宣說,認為它就不是粗呢?粗最終都全部成了妙了呢?

當然這裡我們就沒必要提前給大家來講了,到後面可能會說的。什麼才是真正的妙?實際上這裡可以簡單地說,就是妙有兩種意思,一個是相待妙,一個叫絕待妙。如果你總是在這個相待粗妙上面去分別的話,你這個妙不是真正的妙,你這個妙是相對於粗而成立的,而建立的。那麼這個粗如果不在了,那你妙還在嗎?就是你是屬於因緣法,相待法,你這個妙不是絕對的,不是真實的妙。只有說到絕待妙的時候,才真正反映出天台宗對於《法華經》的一種解讀。它為什麼是屬於圓滿的,屬於無上的這麼一種理解。

沒有粗,只有妙,粗就是妙,妙中也有粗,但是「妙中也有粗」不是這個意思啊,全部都是妙了,妙中就已經把這個粗融入進去了,我們叫什麼呢,開權顯實,開粗成妙。就經過開示之後,打個比方大家都開悟了,本來大家都是粗人,都成妙人了;本來都是凡夫,成菩薩了,都是從因位立即就進入果位了,那麼這個因位的凡夫還存在嗎?沒有了,大家都成菩薩了。但是沒有經過開示後,沒有經過開示悟入之後,凡夫還是凡夫,菩薩就是菩薩,凡夫跟菩薩之間永遠是有距離的。

所以到《法華經》,它為什麼與眾不同就在這個地方。它能讓凡夫變成菩薩,變成聖人,這才是真正的妙。但是其他的經典,就不具備這個特色。這是跟凡夫說的,你們慢慢修吧。你們修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先解脫再說。這是跟聲聞說的,這是跟菩薩乘說的,分門別類。到《法華經》這裡呢,好,凡夫也好,二乘也好,聲聞、緣覺、菩薩也好,全部都讓他最終成佛。佛只有一個目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讓所有的眾生都成就無上佛道。當然並不是說立即就成佛,但必然是要成佛的。

而其他的經典不一樣。你比如說,得個什麼法眼淨啊,得個什麼神通啊,得個什麼宿命通啊,或者得個什麼什麼阿羅漢道啊,須陀洹,經常有,他不說你直接成佛,我都是為了成佛,不一樣的。當然有些經典也屬於大乘經典,比如說,就是讓你做菩薩,就是讓你成佛的。好,成佛那也好,他都是大根器的人。其他的這些凡夫又沒有什麼,沒資格了。到《法華經》這裡,沒有一個人是遺漏的,都可以成佛。當然實際上還是有前提,為什麼,就是大家因緣已經成熟了,可以聽聞《法華經》了,所以佛就把這個妙理說出來了。

但實際上這個妙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真正用得上呢?實際上這裡還是存在著一個疑問的,也不可能。為什麼它有當機眾,是吧,又有結緣眾,又什麼影響眾。真正只有當機眾,才能真正開悟證果。什麼影響眾啊,什麼其他的結緣眾,那就等待後來,你以後還再繼續聽。一次沒聽明白沒關係,以後再聽,聽二次三次,聽無數次,不相信你不成佛。一直從什麼大通山王這個如來,是吧,一直到現在,聽了都無數遍了,有些都已經成佛了,有些可能成了菩薩,有些可能剛剛開悟的,都有可能。根機不一樣,大家起點不一樣。

實際上就像咱們今天在這裡,大家都是在這個時刻,此時此刻大家因緣相同,表面上看是一樣的、平等的,都在學《法華經》,但是誰知道你前生是在,有些人前生可能就已經聽過不止一次兩次了,有些人可能前生就還真的沒聽過,到今生可能是第一次,也有可能。但是說第一次,說句實話實際上很少,我覺得大家都是因緣很深厚了,應該是不止聽過無數世了,今天又來聽了。你要真正碰上第一次才聽的,我估計是中大獎差不多,這種人是極其罕見的。因為你前面沒有一定的這個福德資糧,你今天要聽《法華經》的這個資格,、這種因緣都不具備。

但是你說我資歷多高,我以前修行多好,也不可能,是吧。不然也不會今天坐到這裡聽,可能到西方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或者在釋迦牟尼佛的常寂光土也好,實報莊嚴土,你是以聖人的身份去聽,你不是一個凡夫,而且是在娑婆世界聽我這麼個凡夫的法師去給大家講。能講之人,能聽之人,那肯定都是什麼呢,我們說段位比較高的人,境界高的人。但現在都是這個模樣,你想想,肯定也就是剛剛起步不久。你不說,噢,我已經聽了無數劫了,肯定不是。可能聽了幾輩子,或者多少輩子了,如此而已。

所以大家就不要胡思亂想,哎呦,可能我就是再來人了,說不定,我自己現在已經迷糊了,是吧。菩薩也會這樣,阿羅漢也會這樣,是吧,隔陰之迷。我什麼時候突然一醒過來,一看,哎呦,前世可能都已經證過果了,是吧。不能做這種美夢,知道嗎。你就老老實實把現在做好。學佛的人就怕學來學去,就老是這樣的胡思亂想。人都得踏踏實實,是怎麼樣就怎麼樣,過去的事情不要再說,你感恩就行了。

但不要去胡思亂想,猜測,覺得怎麼怎麼著。佛都已經可能給我授過記了,我今生再來而已,怎麼怎麼著。聽了經典裡面是經常這樣子,已經在什麼諸佛無數佛面前已經植種善本,怎麼怎麼,今生才有緣。誰知道佛是以什麼形式出現的。我估計也不是見的真佛,或者是化佛,或者是其他凡夫,變現的凡夫說的法,你也沒那個因緣,是吧。如果你真是已經到了無數佛國,親自見佛,聆聽佛法,你早開悟了。所以這個佛字,怎麼去理解,大家有時候也可以去推敲推敲。不要來,啊,一下高興的,大家一下都受到極大鼓舞,鼓舞的讓自己的頭腦都已經發熱的,都已經發燒了,是吧。那就不對啊。

好,我們再往下啊,【因用長短四難者】,前面是因位,這現在是因用。因位有高下,因用有長短。【釋論雲】,釋論雲也是《大智度論》云。【處處說破無明三昧。是教用長。是事不知。名為無明。佛一切種智。知一切法。明無明無二。若知無明不可得。亦無無明。是為入不二法門。是則行長】。

我們先看第一句,先看教長。釋論雲,是《大智度論》,屬於般若系的經典,處處都是說破無明三昧,破無明就是成佛。所以它從這個教的用方面,它是長的,不是短的。

「是事不知,名為無明」。我們什麼事情都不知道啊,這就叫做無明。而佛一切種智呢,能夠知道一切法,他就屬於叫明。但是從根本的意義上講,我們從理性上講,叫明跟無明,本來就是不二。體性上,明跟無明沒有任何差別,你知道,不知道,你本來具備知道的這種智慧,只是被這些煩惱,被無明覆蓋而已。如果把這些煩惱去除掉了,你什麼都應該知道的,本來是。

若知無明不可得,亦無無明。我們不是念《心經》裡面,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是吧,無明不可得叫無無明。後面這個無明是個詞,前面這個無,叫不可得,實際上就這個意思,翻譯過來。無明不可得,無明盡亦不可得。無無明盡,是吧,後面這個無明盡是什麼呢?就是說成佛亦不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不可得。有些人說,哎呦,我成佛了,成佛算什麼呢?成佛也了不可得。無明不可得,明亦不可得。無明盡,就是無明,。沒一個什麼東西真正可以得的。

為什麼呢?本來體性就是空性的。凡夫是空性,佛也是空性,你明白了空性,證得了空性,這就是佛。並不是你說證得了,就得到什麼東西,你就知道這個道理。凡夫不知道這個道理,沒證到這個道理,他就在生死。佛證得了這個道理,他就出了輪迴。凡夫在這個地方,雖然不知道,他也沒失去什麼,他只是在輪迴生死而已,並不可能說他失去佛性。佛得到了,證到了佛性,或者知道了真正的智慧,他並不是他新得到了什麼東西,本來他就具備這個能力,凡夫也具備這個能力。只是佛修成了而已,你沒有修成。但是說修成的話,好像又有一個什麼目標,實際上說真正有目標嗎,沒什麼真實的目標。

是為入不二法門,無明不可得,無明盡亦不可得,這就叫做不二法門。簡單說不二,好像很簡單,實際上「不二」太難了,不好講。不二,這個也不是,那個也不是,這個不可得,那個不可得,實際上就代表著一切不可得。這個二是個對立,是個相對的,什麼事情都可以相待來說,用這個相待法表明世間的一切法,也包括出世間法,也包括世間法。相對於世間法來說,那出世法肯定是殊勝的。但是如果它是相對於世間法,它是顯得殊勝的話,它還不是真正的不二法門。連最終這個出世間法亦不可得,再往上走一步,這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門。是則行長,這說的行。

【又一日行般若。如日照世。勝螢火蟲。若人入薝蔔林。不嗅餘香。誰復樂二乘功德。座不須禮。華不著身。皆是阿惟越類。則人用長】,你看,能夠按照這樣去修行般若,就像太陽照耀這個世間一樣的,沒有什麼地方不能被太陽光給照到。

「勝螢火蟲」,當然它是個比喻,螢火蟲就相當於二乘人。太陽相當於大乘的菩薩,二乘人你再修行,就像螢火蟲這種光明,你照的空間極其有限,光明很微弱。但是大乘人行這個般若,行這個不二法門,他就像太陽光照遍整個世界一樣的。這個光明差多少倍,真的是我們很難去計算,從這個量上是這樣子的。你即使修多少,你多少螢火蟲,百千萬億的螢火蟲也抵不過一個太陽。意思是什麼,你百千萬億哪怕無數計的聲聞修行的功德,抵不上一個真正大乘的行人,他修行一日的功德,你修行多少劫的功德都比不上人家一天。這一說,我們心裡覺得,哎呀,真的是。是不是差距太大了,說得太玄了。真不是,即使用這個比喻,可能還不能完全說清楚。

大家不要覺得,那我們凡夫就更沒辦法了,我們連螢火蟲都不是。但是你可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呀,明白嗎?在某些地方我們真的不如二乘人,二乘人已經證得小乘果位,從證果上我們比他低。但是從發心,我們是不是比他高啊。他就想要成阿羅漢,自了,我也不想發大心,成就菩提。但是我們發了大心啊,我們雖然行得差點,但是心比他高,最終我們能夠反超。你前面是走得比他後,行在後,但是到一天你會超越他,而且超越得很快。他如果沒有回小向大的話,他一直是以這個非常慢的速度,只是他走得比你早,他在你前面,但是你在後面走得慢,但是你行進的速度快啊,非常快。終究有一天你就超越他,超越他的時候,歘,一下,你可能會以更快的速度往前走,他就更跟不上你了。你是以加速度的,而且那個加速度是一直加速的。並不是說一加速就二百邁,就永遠二百邁,下次可能就二百五,三百,一直增上去,越往前越快。當然二乘人到這裡,他加了速度,再加速,他就勻速了,不可能再加上去了。

後面還有個比喻,「若人入薝蔔林,不嗅餘香」,有了這個薝蔔的香味勝過一切,是吧。其他的香味你都不想聞了,就是聞了大乘法之後,其他都已經不在話下了。

「誰復樂二乘功德」。你看,誰還會去貪著於二乘功德呢,以這個為樂呢。所以我們修行,經常說你要真要深入法藏,要法喜充滿。沒有法喜之前,沒有這種法樂之前,你肯定就被世間的這些五欲之樂給束縛了,你擺脫不掉啊。你覺得,哎呦,這已經很快樂了,我還想享受,我還放不下。幹嘛修行?有時侯修修行也可以,但是修行也不得力,該享受繼續享受。如果你真正想想,我這有什麼快樂的,品位太低了,太低級趣味了,按我們說,太低級趣味了。我不想再跟你們一起混了,我應該是修行,修大乘行才對,這樣就好。不用說,大家都非常,一個人都非常自覺,很精進,很努力。還要天天佛來說,你們趕緊吧,哎呦,世間要看破,要放下。不要貪著於世間這些娛樂,應該去修行,怎麼。因為沒有,大家都是凡夫,沒有得到法喜。既然沒有這個東西,他沒有得到更高的這種享受的話,這個低級享受可能也就成為他真正生命之中的一種快樂,他總得體驗出一種生命的味道出來。但是他又沒有更多的這種根性,或者善根去體驗更高的佛法的快樂的時候,他可能就找個比較低級的。不然人家總得活著,活著總得有個目標嘛。也很難怪。

當然我們不能說,哎呀,你這大家根性太差了,你們都是業障,千萬不能這麼講,不能站在一種佛教徒所謂的一種道德的高度隨便去指責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自然而然的一個修行的一個歷程。當然從內心來說,從我們感情上都希望大家盡快成長。但實際上我們想,實際上又不是現實的,如果大家都能盡快成長,都想的那麼容易,那很快就成佛了,但實際上不可能。在某個時間你可能會提速,在某個時間可能又會減速,在某個時間可能又勻速,都有可能。到最後的時候,你到不退位的時候,阿惟越的時候,這東西你就不會退了,你只會加速,最少也不會減速。「則人用長」,這個「人用長」就是說他真正這個用,這個人是大乘行人,他不是短啊。

【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般若亦無邊。是則理長】,色受想行識,乃至般若都是無邊。實際這裡面我還是可以引用《心經》裡面說,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空就是般若。五蘊不空當然肯定就是非般若,但是五蘊之中是不是有空性呢。毫無疑問,肯定是有。但是能不能照見,那就是你的問題了。所以說這裡面都有般若,都有空性。我們經過不斷的學習、聞法、修行,最終才能慢慢地去證得這個空性。「是則理長」,所有的理實際上都是長的。但是以般若作為這個理是最長的。其他的色受想行識,本身也具備這個般若的道理。

【當知昔教。行。人。理俱長。長故是妙】,既然是長,所以它是妙。【若謂今因用長】,你說現在《法華經》它的因用長,不僅僅是長,也有短,這裡說。【那復言法華是覆相教。教則短】,什麼叫做覆相?覆蓋了常住法身的這種教,叫做覆相教。覆蓋常住法身之相,它沒有談到常住法身。那它的教就短。【行覆相】,既然教都覆相了,那行肯定也是覆相,你依教而行啊。依教所行的是什麼,是人,那麼除了【行則短】,理也短。你看,【覆相不明佛性。理則短】,那麼肯定還有個人也會短啊。【四一既闕。今短而粗。昔用既長。長則是妙】。所以除了前面這個因位是昔因有粗,昔因粗中有妙之外,現在這個因用也是,昔用,因用也是妙。反過來,今因位也好,今因用也好,它也有粗。還是繼續地反正是批駁光宅法雲他的一種那個,一種理解的觀點。

【果體廣狹四難者】,前面是從因,現在是從果體上,又從果體的廣狹,體,體性嘛,理體嘛,有廣有狹。【若昔果體是有餘無餘。不備眾德。為狹為粗者。此豈然乎】,他就說,如果過去所說的這個果體是屬於有餘無餘涅槃,不具備眾多的功德,那它本身是狹,是粗的,那我們也就認了,但實際上是這樣嗎?難道真是這樣嗎?此豈然乎。難道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就看,【般若是佛母。十方佛皆護】,你看,般若是諸佛之母,十方諸佛都來護持,都來宣揚般若的教義,你怎麼說它果體是狹,不是廣呢?【淨名雲。未曾聞此實相深經。當知昔果體備眾德也】。《淨名經》、即《維摩詰經》裡面也說,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樣的實相,說諸法實相的深妙的經典。那它的果體也是直接指向諸佛、諸法實相了,它應該備眾德了,你怎麼說它是狹,它應該是廣才對啊。

反過來說,【若謂今果體廣。應備滿了】,如果說現在《法華經》的果體是廣,沒有狹的話。應該是非常圓滿,應該是了義的,非常究竟的。【何故復言】,為什麼又說,【亦滿不滿。亦了不了。何故復言佛果無常】,你一會兒說它是滿,一會兒說不滿。一會兒說「了」,一會兒說「不了」,又說佛果無常,【亦無我樂淨等】,前面無常,加上後面我、樂、淨,就是亦無常、樂、我、淨,就是涅槃四德。佛涅槃,這種大般涅槃具備的四種德性。既然這麼說,【眾德缺然】,常、樂、我、淨都沒有,那還有什麼德呢?以常、樂、我、淨代表佛的一切德性,作為一個高度的概括。所以說你說【廣義安在】,你說你這個果體是廣,它怎麼能夠成立呢?在哪裡呢?能夠成立呢?成立不了。

【若體廣者。法身應遍一切處。何故復言壽止八十】,你看,他反正又反駁。法身應遍一切處,你這個壽命只有八十歲。釋迦牟尼佛壽命只有八十歲,真正的法身應該是什麼呢?無量壽啊,是吧。但是我們知道,說《法華經》的確實就是釋迦牟尼佛本人在說。他並不是說,我是報身佛在說。我是法身佛現身在給大家說法,沒有啊。也沒遍一切處,也沒遍一切時。【或七百阿僧祇。灰斷入滅】,七百阿僧祇劫,既然是七百阿僧祇劫,也是很長的一個壽命,但是也是到最終呢,還是得入滅。

【去此不至彼耶。若言體廣。應備五眼。見佛性】,你看,應該具備五種眼,見到佛性。但是不具五眼,也沒見到佛性。

【當知今果。闕於四一。狹而是粗。將今望昔。昔還是妙】,你看,反而現在成了粗,過去成了妙。我們看看這裡,都有。從這個體上,也是一樣的,也有四義。

好,再往下,【果位高下四難者。今果位若高。設教何得在第五教下】,這剛才說過。在第五教是什麼,是常住教。它(法華)是屬於同歸教。你比常住教要低。你說你果位比它高,不高啊,它不是最高的。

【行那不出無常。人那不出變易】,你看,不出變易生死。【理那不窮秘藏。當知今果之位闕四一】,也是從教、行、人、理方面去說的。前面因也是從教、行、人、理,現在果也是從教、行、人、理四個方面,一一去進行辨析。【皆下皆粗】,都是屬於下,都是屬於粗,反而【昔果位具四一。皆高皆妙】。

前面是果體、果位,現在又【果用長短四難者。若今果用長。教何不明常住。行何不頓破無明。人何不即是毗盧遮那。理何不即是秘藏。當知今果無有妙法。豈非粗耶】,當然他這裡,既然要破的話,就可以說得比較過一點。「教何不明常住」,?不明常住佛性。你這個修行為什麼不能頓破無明呢?你說法之人為什麼不是毗盧遮那呢?你這個道理為什麼不講的是三德秘藏呢?所以說今果沒有妙法,豈非粗耶?

【而復言神通延壽。是何神通】,這裡又具體舉了個例子。說用神通來延長壽命,那你這個神通到底是什麼神通?【若作意神通。同彼外道】,你看,這樣大家恰好也學習一下,神通有很多類。外道也有神通啊,他屬於作意的,他要下意識,用意識心去驅動。但是意識本來就是無常的,所以他這個神通也是無常的。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有時候行,有時候就突然不行了。最終這個業障一來,生死無常一來,神通不靈了。想作意都做不了,身體、生命都得終結了。你意根都不起作用了。你還怎麼作意啊?身體好的時候你念經念咒,哎呀,好,很在狀態。身體一不行了,腦袋已經被這些妄念,被這些顛倒所迷惑了。你還能作意嗎?做不了了。就跟我們看《西遊記》裡面,不是外道跟這個玄奘鬥法嗎,是吧,唐三藏,結果是孫悟空使了點壞。擾亂人家,讓人家意不專注了,就從那個掉下來摔死了嘛。作意神通,同彼外道。

二,【若無漏神通。同彼小乘】,他是屬於無漏,他已經沒有意識了。他沒這些煩惱,但是他的煩惱並不是說真正所有都無漏了。界內的煩惱沒有了,界外還有煩惱。所以小乘這個無漏不是真正的大乘的無漏。同彼小乘,他神通並不廣大。

【若實相神通】,若是實相,這是屬於佛的神通了,最少也是法身大士以上。【則非延非不延。能延能不延】,不能用延,也不能用不延去說明。你還說延壽神通,有什麼可以延的?不延就是延,延就是不延。何必還去談什麼延壽不延壽的呢。?所以說這裡面他就是破斥他。

當然這裡面說的話有時候有點過啊。因為後面有句話叫什麼,能延能不延。什麼意思呢?從根本上是非延非不延。但是從因緣上是什麼呢?能延能不延。大家明白什麼道理嗎?從根本這個理性上是無一法可說。但是從因緣上呢?卻又無法不說。只要眾生有因緣聽,我就得說。雖說一切法,但最終又無一法可說。我是以無一法可說的這麼一種境界去說一切法的。也是一樣的,還是屬於實相。實相並不是說,唉,就沒有相了才叫實相,並不是這個道理。

有些人說什麼叫做實相?叫無相。當然用無相可以去理解。但是這個無相叫無相無不相。這個無是代表有兩種意思,一個是沒有這個相,無相,無有相。我們再加個有,大家就好理解。沒有這個「有相」,也沒有這個「無相」,這才是真正的無。並不是我們同時講的,平時所理解的,大家可能就一門心思地想,無相什麼都沒有了,這叫做無相,不是這個意思。真正的無相是「無相無不相」。一切皆不可得。並不代表說你需要什麼都一律乾乾淨淨的,什麼都沒有了,這才叫做無相。你心只要是無相,外在所現的有相也並不能干擾你自己內在一顆清淨的心,無相的心,那就是無。

所以大家可以好好去理解有些經文裡面,包括我們這個講義,我們這個《玄義》裡面,它是這麼講,當然它主要意思沒有錯,我們好好去領會。但從另外一個方面去講,肯定它是有針對性的。大家千萬不要把這些,有些是為了作一些方便,針對性的,或帶些技巧性的辯論的一些方式,就想當然的就認為,哎,就這個道理,沒問題。沒想到它另外可能還有其他的一些意思在裡頭。所以我們學習佛法,不要把這個佛法給學死了,就怕執著,知道嗎,一執著的話,就出問題了。

【能延何止延壽而不延眼】,你看這裡說了,故意跟他那個,有點刁難,是有點刁難啊。你還幹嘛只延壽?你不延眼呢?【令見佛性】,你要是能有佛眼,能見佛性多好啊,五眼具足啊。【何不延舌。說於常住】,你看,舌根也可以延嘛,說常住之法啊。當然不僅僅延舌了,還可以延什麼呢,延耳都可以啊,延鼻也可以啊,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延。【則知非實相神通。非粗何謂】,當然實際上真正的話說,不用去想,就說應該是不作意的,不要去想延,它自然就是延。

但這個延也不是說由佛自己決定不決定,他本身是沒有這個想法,我必須是要延壽還是不延壽,看眾生的因緣。水清則月現,大家明白嗎?月亮從來它不會去想,我要映在這個水裡面,因為這個水是清的;我不映在那個水裡面,因為那個水是濁的,它從來不這麼想。是自然這個水清了之後,它就能現天上之月;這個水濁,它自然就現不出來。不怪月亮,怪你這個水的清濁,你什麼時候濁水變清,你也能映月。你不能說這個月亮就是光照顧他,不光顧我,你看為什麼不現到我這個濁水之中,他不自己去檢查自己,你為什麼是濁的,、是染污的呢?不是我不想到你這個水中映現出來,是你自己本身還不具備這個因緣能夠映現天上清淨的月亮。什麼時候你變成清淨了,一樣的,月亮是平等的,佛性也是平等的,所以不平等的地方,只有眾生的因緣不平等,善根不平等。

所以大家就最終一想,哎呀,有什麼是可以計較的?要計較你自己去計較自己,但是老計較自己也不對,好好修吧,去改,是吧?「哎呀,我慚愧,哎呀,我業障重,我不行,我真不行,怎麼怎麼……」,老說這些東西,是不是?懺悔那就沒有用了。各有因緣不羨人,既然不要羨慕去,但更不要去嫉妒,更不要去恨,還是要自己修。別人的因緣怎麼來的,都是靠修來的,誰也不是天上掉餡餅,憑空而來的,都是自己創造來的。就我們說勞動創造財富一樣的,一回事,修行你才能成就佛果。

【前一難已知粗。後難重來耳】,前面難已經知道,它已粗,就是今經是粗,後一難又繼續來。【彼作因果六種。以判粗妙。又以四一專判妙】,這裡因果六種:一個是因體廣,第二是因行位高,體、用。還一個因用行長。分別因也有三種,果也三種,主要就是從六個方面來判釋,後面還會講到。又以四一,就是我們說教、行、人、理四個方面去專判妙。

【今難其粗皆備四一】,就說難其粗,就是他光宅法雲所判的這些粗教,就是《法華經》之前所說的這些教,認為是粗,但是它本身又具備妙,具備四一就是妙。【則昔粗非粗】,昔粗之中有妙,【難其妙全無四一】,那現在你說的《妙法蓮華經》它是妙,他卻又說沒有這個四一。

【則今妙非妙。於其一句。設四句難】,四乘六就【四六二十四耳。用彼矛盾。自相擊故。不盈不縮。應爾許耳】,你看,就用他的矛去攻他的盾,就說用他自己的話去辯對。他自己為什麼不成立呢?你這個地方是這麼講,你那個地方又那麼講,相互之間自相矛盾。都不用我的話去辯駁你,用你自己去把自己這個就攻破了。就像我們現在有些世間的話,這些政治也好,戰爭也好,是吧,用彼之矛攻彼之盾,都不用我出手了,先讓你們自己內部就亂,內亂了,自相殘殺吧,最終完蛋了。當然我們不是這個意思,就說表面是這麼一種方式,都不用我出手,我從你自己內部就攻破了,如果再要用我自己出手那你更是,那就更加慘了,這事情就不用說了,自相擊故。不盈不縮,叫不增不減,盈就是增,縮就是減。為什麼呢,前面你說的粗,粗反而變成了妙;前面你說的妙,妙反而變成了粗。沒關係嘛,反正還有這麼多,只是其中形成轉化而已。

好,《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一下》,第一卷算是講完了啊。才講第一卷,咱們不能著急,總共是多少卷啊,十卷啊,十卷,這一卷咱們講了一個學期多一點點,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的話,得講十個學期,最少得。十個學期代表什麼意思呢,四年可能講不完了,往五年上去講了,當然也許後面還能會加快點速度啊,也可能啊,前面大家都在打基礎,可能講得相對詳細一點,大家聽不懂嘛,慢慢講,慢慢,聽明白了,後面可能稍微提點速,大家也能跟得上,是吧。

好了,大家先休息五分鐘,回頭我們再來看第二卷。

好,大家慢慢地坐下來,保持安靜,下面我們看這個《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二上》,上半部,一卷還分成兩部分,上部分、下部分。

【天台智者大師說】

第【四正論今意為二】,前面都是問難別人,是吧,現在我們直接闡述自己的觀點。【先略用彼名。顯於妙義】,用別人的這個名字,來說明我們自己的道理。【因具三義者】,前面不說因果六種嘛,因有三種義,果也有三種義。

我們首先來看因,【一法界具九法界。名體廣】,我們不是佛教把這個所有的法界分為十種嘛,所有的眾生分為十個法界,十個法界就不用說了,從地獄法界一直到佛法界,六凡四聖,六個凡夫法界,四個聖人的法界,每一個法界都具備九法界,這才是真正的體廣。

當然我們作為凡夫肯定不知道自己,哦,我們還有佛性啊,原來我們不僅僅是屬於人法界,我們也具備其他法界這麼一種體性,就是也可能成為其他法界裡面的眾生之一,從理論上,從理上,你都具備這種能力。但是現在我們跟大家說,我們大家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了,你才知道,我也不僅僅是人法界,以後可以成為佛法界。有些人不知道,成佛法界,別說人法界,以為人永遠做人,或者人死了就什麼都沒了,也不僅僅啊,你不修行,不往上修的話,你可能墮到什麼地獄啊、惡鬼啊、畜生法界去也有可能。

有些人也不信啊,怎麼可能,人就是人,人跟動物永遠不應該是一個界嘛,他不會相互之間摻雜在一起嘛,但不是這樣,佛教說六道輪迴。如果按照世間的因果,你就在六道之中輪迴,如果按照出世間的佛法去修行,你就能從六凡法界慢慢往上上升到四聖法界,乃至最後成佛。

這是說體廣,這個體是最廣的,能夠包含一切的,不僅僅是佛法界有九法界,其他的所有的九法界之中,任何一個法界都具備其他的九法界。按天台宗這叫十界互具。十法界之中,任何一個法界,都相互之間含具,你都具足其他九種法界的這麼一種能力。

【九法界即佛法界。名位高】,你看,九法界都屬於眾生法界,只有佛法界才是完全解脫了,完全圓滿了。哪怕是聲聞、緣覺、菩薩法界相對佛法界來說,也都屬於眾生,他還有最後的生死沒有了啊。哪怕是等覺菩薩,還有最後一念無明沒有了,也屬於變易生死,最後一點點,只有佛才是出離生死。但是九法界就能變成佛法界,就能成就佛法界,這就是真正的位高了。如果你不是佛法界,你九法界,比如人法界、聲聞法界及菩薩法界都還不是真正位高,沒達到最高成就,位還不夠高。

【十法界即空即假即中名用長】。這是我們說空假中三觀,真諦,俗諦,中諦。三觀,三諦,這才是真正的用長。能用三觀去觀察三諦,三種真理,你才是真正具備這種大用,你只能觀空,或者能觀假,或者你什麼都觀不了,那不行,你必須具備三觀,當然跟我們世間三觀不一樣,世間也有三觀,用長。

【即一而論三。即三而論一】。即一而論三,說其中的一個就是三個,這當然是說即空、即假、即中,主要說的是這個。空就是假,空也是中,假也是空,假也是中,中就不用說了,也是即空即假。實際上空假中應該是一體的。【非各異】,它不是說各各相異,各各沒有任何的關係,它實際上是一體的。【亦非橫。亦非一】,橫就是異,豎就是一,非異非一,非橫非豎。你就很難去描述它,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給什麼東西下個定義,沒法下定義的。有些人就喜歡,師父跟我說一下,到底是什麼道理,定義。然後說了這個道理他就執著,那就是定義。無有定法可說,說等於沒有說,知道嗎?說的好像這個事,這才是最高的、最圓妙的法,但是你一旦產生執著,最高的也不是高了,也不高了。法是高,你人不高啊,明白嗎?

大家明白這個意思,並不是說這法本身有問題,是你這個人認識這個法,你的思維有問題,你的思想有問題,所以我們不是破法,是叫破法執,大家一定知道,這個差距太大了。有些人破法,你這個法不對,老去批判人家的法,你批判人家法上的執著才是最重要的。不然的話,這個法永遠都破不完,你這個執著一旦有的話,都得破。但是法上就沒必要破,你知道的人實際上已經把這個道理講得差不多了,你就沒必要計較這個人對這個法的理解,他到底是存在多大的問題,你理解就夠了,幹嘛老去計較。法本身不需要破的,破的就是眾生的執著,為什麼呢?【一法界具九法界】。大家好好去理解,很有意思。

【故稱妙也】。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三個道理真正搞明白的話,對佛教基本的大道理,我們說圓融的道理就基本上搞通了,這是天台宗最高的道理的基本構成。一個是十法界,一個是三觀、三諦。十法界之中,現在當然肯定是有差別的。界,分界,界別,就有差別,你在這個界裡面,他在那個界裡面,你人不能突然一下活得好好的,跑到畜生法界裡面去了。今天是人,突然明天早上一起來變成兔子了,怎麼可能?不可能的。除非你這個人投胎,死了,轉世了,你可能投到兔子胎去了。你不能說你人身還沒有捨,生死還沒有去呢,就突然變成兔子,第二天直接人身不見了,就直接變成兔子了,尸首都無存了,是不是,那怎麼可能呢?

另外有些人,我做夢,夢中見到的,然後說菩薩加持,或者觀世音菩薩怎麼著,我一下就變了。那才怪呢,也不可能,他不會隨便那樣,你自己修去吧。他中間是有差別的,這差別相你不能否認,但這差別只是暫時的,你可以通過時間,通過你修行是可以改變的,這佛教講這些道理,它不是隨便講些非常玄妙的、非常奇異的、神異的這些道理,沒有的。都是按照因果來的,什麼東西都得有因緣、有過程、有時間、有步聚。突然一下,頓悟成佛了,即生成佛,說實話都是為了哄哄大家高興聽的,怎麼可能。

前兩天我還在佛學院給學生講課,有些我給他們講淨土宗,變了,天台宗暫時就不講了,學校安排我講淨土宗,我說講淨土宗挺好,擴展一下,還沒在佛學院講過淨土宗,以前都是講天台宗。就講到這念佛法門,有些學生,當然也是提議,大家也都討論嘛。一生成佛,三不退,怎麼怎麼,是不是阿彌陀佛就把我們所有的業障都給消除了,一加持,不要你去修這麼長的時間了?我說這是佛的加持力,你自己的修行力不夠的話,你還得去補充,以前跟大家說了,你得補課,知道嗎?你以為佛什麼都幫你解決,解決掉,你都不要修行了,坐在那裡,躺著就能成佛了,哪有這麼容易的事。所以說,頓中它是要漸的,除非你是前世已經積累了很多的善根,這叫厚積薄發。

我跟他打個比喻,有些人存錢存了十萬,立即花掉了,享受這個錢帶來的實用方便,買了物資,自己物慾的享受。但有些人的錢,十萬他不取出來,百萬,千萬,億,等到存到億時他再取出來,成大富翁了。明白什麼意思嗎?前面就是漸修,漸修的話你就慢,你存了一點點錢,可能就花了些錢,最後花得也差不多了,沒剩多少,到最終存摺上沒幾塊錢。他好,全部存著啦,不小心成億萬富翁了,他前面就是故意不花,厚積到最終薄發,噴薄而出,突然一下他怎麼就成阿羅漢了,前面我看跟我們差不多,但是你這個東西就沒有積累下來,人家就積累了。當然這是個簡單的比喻,並不是完全非常地確切恰當。

實際上就比如說有些人,從凡夫突然一下子成菩薩了,他在凡夫位的時候,就已經積累了很多成菩薩的資糧了。你呢,你積累的資糧立即就消耗掉了。我要求,求佛保佑我,下輩子當國王,我下輩子要當天王。好,都求的這些東西。人家不求這些東西,我先把這些資糧攢著,而且發了大心,我要成就佛,我要成菩薩,人家就一下上去了。你還是最多當個天王,下輩子當個富翁,當個什麼完事了。所以這些事情,大家看,什麼叫做頓,什麼叫做漸,這裡面就很有意思的,當然不僅僅是從這個量上去說,還從這個心,從這個性質上去說,性質實際上比量可能還更關鍵。

再往下。【果體具三義者。體遍一切處名體廣。久已成佛。久遠久遠。名位高。從本垂跡。過現未來。三世益物。名用長】。都是一樣的,你看,體廣,位高,用長,無非從因和果兩個方面去說而已。果體具三義,當然實際從我們凡夫根本談不上果體,只有佛才證得果體,體能遍一切處。

久已成佛,久遠久遠,名位高,不是說現在釋迦牟尼佛剛剛成佛,久遠劫來已經早就成佛了,他是本地無量劫以前已經成佛了,現在是什麼呢?叫跡,現的這個化跡,再一次一次成佛,因為眾生還得度。如果是剛剛新成的佛,說明他位置還不夠高,他早就無量劫以前就已經成佛了,說明他真是就位高。所以在《法華經》壽量品就說到了,開跡顯本,才知道原來釋迦牟尼佛不是第一次來這個娑婆世界度眾生,已經來了無數次了;不僅僅在娑婆世界成佛,在無數的世界早已經成佛;不僅僅現在成佛,在過去無量劫前就已經成佛,這才是位高。

從本垂跡,過現未來,從過去到現在,一直到未來,三世益物,名用長。過去益了,現在不益,現在益了,以後再不來了,這就不叫用長。(佛)沒有停止的時候。所以沒有成佛的時候要發願、要修行、要度眾生。成了佛之後呢,佛幹什麼,佛還得發願,一樣的,已經成了佛繼續發願,繼續度眾生,為什麼呢?他靠這個願力才能跟眾生結緣,才能不斷地有更多的眾生跟他結下這個緣,他才可能去度更多的眾生。他要發願,以前在這裡成了佛了,下次到東方世界再成佛唄,我現在成了佛,並不是成了佛以後沒事幹了,我已經完成了,我自己的修行已經到極位了,我幹啥,我就躺在這休息就可以了嘛。沒有,還得繼續來,我繼續發願,眾生度盡。當然不是「方證菩提」,繼續證菩提,不斷證菩提,所以大家成了佛就覺著沒意思,成了佛更有意思了,度眾生多好玩,是不是。

當然我們眾生很悲哀,當然並不是佛覺著好玩,並不是這個意思,他是在隨著自己的這個願力,在攝受眾生,他覺的這是很快樂的一件事情,因為有更多的眾生慢慢地都在超凡入聖了,了脫生死了,雖然也看到眾生很……,心裡有時候也覺著替他們悲哀,但是有眾生有緣能夠度,說實話,這是最高興的事情。最悲哀就怕什麼呢,我都成佛了,但是沒有眾生願意聽我的法,跟他沒有緣,我在這講課,沒一個人來聽,這才是悲哀的事情。當然如果心理足夠強大這也不悲哀,沒人聽沒關係,我自己學自己講沒關係嘛。當然對我是沒有關係,對大家可能就有關係了。心裡說來的人聽的多,我就高興;來的少,講課都沒勁,算了。這麼微妙的經典都不來聽,太不夠意思了,太沒善根了。不是我講得不好,是你們沒有善根,就怕這樣的,那我成什麼人了。

所以說,應該是自己好好去理解,沒有什麼喜,沒有什麼悲的,就你自己老老實實按照這個真正的佛法去修、去講就可以。到緣自然聚攏的時候他就來了,緣不到你去哀聲嘆氣幹嘛,你去什麼企望幹嘛,企盼幹嘛,你去貪求幹嘛,都沒有必要。你就應該保持一顆平常的心,這麼去做就行。人多也是這樣,人少也是這樣,人說你好,你也不要太高興,可能會有一點小高興,沒辦法,凡夫嘛;人說你壞,你不要太憂愁,沒必要,也就過去了,就這麼回事。

再往下,【是為因果六義】。就前面說的因果這六種,【異於餘經。是故稱妙】。跟前面其他的經典是有不同的,是有差異的。其他的經典可能是說佛已經久遠成佛了,沒有什麼開跡顯本,也沒有開權顯實,知道嗎,但也不是絕對的沒有。但是在這部經典裡,專門就針對這個問題,明顯地提出來,其他經典裡可能有,一帶而過,沒有特別地去說這些事情。

【又乳經】。下面又繼續判了,前面從十法界,現在這裡從什麼呢,五味,五種味道。第一個是乳味,乳經,乳經是什麼,講《華嚴經》,第一時是華嚴時。【一種因果廣高長。一種因果狹下短。則一粗一妙】。這實際上不用跟大家說,大家也聽了不止一遍了,是吧,因果廣高長是說什麼,說的圓教。《華嚴經》是正說圓教,兼說別教,別教因果就是狹下短,他有這兩種因果,他不僅僅是說圓教,也說了別教,圓教屬於廣高長,那個別教呢,狹下短。所以說一個是粗,粗的是指別教,妙的是指圓教。

第二時屬於【酪經】,乳酪嘛,從乳得酪。【唯一種因果狹下短】。酪經是說什麼呢,但三藏教,只說藏教。藏教是屬於四教裡面最基礎的一個教,它當然是狹下短,它就屬於粗,不屬於妙了,所以叫【但粗無妙】,只有粗,沒有妙。

好,【生酥經】,生酥是屬什麼,屬於方等經典,方等。【三種因果狹下短。一種因果廣高長】。三種因果狹下短是什麼呢,藏通別,一種因果是指圓,它是四教並談,方等屬於四教並談,藏通別圓,所有的佛教的這個內容都包含在方等經裡邊,所以方等時所說的經典它的內容涵蓋是最廣的,所以方等時有它的優勢知道嗎,什麼都有。我真的是大百貨公司,你要買什麼東西都有。要聽什麼佛法這裡都有,但是只有一種是屬於妙,其他三種都屬於粗。

到熟酥這裡又不一樣了。【熟酥經。二種因果狹下短。一種因果廣高長】。它三藏教就不說了,只說什麼呢,通別圓三教,那麼通教和別教的因果屬於狹下短,只有圓教的因果是屬於廣高長,所以說叫【二粗一妙】,通別屬於粗,圓屬於妙。

到最後醍醐,最無上的味道。【醍醐經】,說《法華經》。前面熟酥經是說主要是般若經典,給大家再說一下。醍醐經主要是《法華經》、《涅槃經》,【一種因果廣高長。但妙無粗】。只有妙,沒有粗了,它只說一種因果,只說圓教,所以叫純圓獨妙,純說圓教,獨只有一種妙味,沒有粗味。

【又醍醐經。妙因妙果。與諸經妙因妙果不異。故稱為妙也】。就是說醍醐經,《法華經》所說的妙因妙果,跟其他的經典裡面說的妙因妙果沒什麼差別,故稱為妙也。因為前面的四時裡面有三個時間也曾經說到妙,它這個妙跟法華這個妙根本上沒有區別,當然這裡說根本上沒什麼區別,實際上還是有點小小區別。這小小的區別是什麼呢,不跟大家講了,省得擾亂大家的心思,沒必要,以後再講。同樣的妙,妙裡面還不一樣,不說的話,智者大師不跟我們說,我們也搞不清楚,妙就是妙,妙怎麼還有差別呢,是吧,還真有差別。

好,我們再看,還有下面【復次。觀心釋】。你看,這裡是約五味說,下面是約觀心來解釋。【若觀己心。不具眾生心佛心者。是體狹。具者是體廣】。你看,我們自己的這一念心,如果不具足眾生的心,不具足佛心,那我們的這個心體是狹;如果我們具足,說明我們的心體是廣。當然實際上每個人都具足,但是具足並不表明你現在就具備這個能力,你這個能力還得通過自己開發才真正具足,才真正能夠用得上。

【若己心不等佛心。是位下】。己心不等於佛心,不與佛心平等,那就屬於位下。你什麼時候己心也成佛了,己心就是佛心,你這才是真正位高,只有成佛才是位高。【若等佛心。是位高】。

下面,【若己心眾生心佛心。不即空即假即中者。是用短。即空即假即中者。是用長】,又來個空假中。最後三心,你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所以最終佛法到天台宗這裡,都是用來觀心的。怎麼修我們自己這個心,通過認識外在的萬法,我們說十法界,後面還會講十如是,最後就講到這個三觀,最後歸納一下叫一念三千。你如果善於去觀察的話,什麼時候都是修行,什麼法都可以變成佛法,它就這麼微妙,而且這個佛法是純粹的佛法,最無上的佛法,圓教。如果你不會這些東西,你即使再修,也不是純粹的佛法,甚至跟這個佛法有時候都不沾邊都有可能。

【復次。於一法界。通達十法界。六即位者】。於一法界就能通達十法界,那是什麼樣的境界。【六即位者。亦是體廣。亦是位高。亦是用長。初約十法界。是顯理一。次。約五味。是約教一。次約觀心。是約行一。次約六即。是約人一】。你看,他為什麼從這幾個方面去說,十法界是說顯這個理一,上面講四個一嘛。五味是說教,說的教味、教法。說觀心是說行,怎麼去修行,觀自己這個心。次約六即,六即是指人,實際上就是六即位,六個不同層次修行的階段。

【略示妙義竟。廣說者。先法次妙】。下面是說法了,這裡面大家好好去理解。六即位,為什麼六即位又是體廣又是位高又是用長?你看這裡他當然沒具體說了。六即也叫六即佛。六即佛,佛是不是真正的究竟呢,但是這個六里面就有差別了。六是什麼?從凡夫到二乘到菩薩一直到佛。六種眾生本來是有差別的,但是只要「即佛」,他就從有差別到無差別。但是雖然是「即」,就是說你們都具備這種能力,最終能夠成佛,但是呢,你沒有修行之前,你就是六,你永遠都有差別。所以有差別之中又有無差別,無差別之中又有差別,那就看我們自己各人的努力。就是天台宗他用六即佛這麼一種位次、這麼一種因果,來闡釋從不修行的凡夫理即佛;從剛修行聽聞佛法的叫名字即佛;,從剛剛去修行念佛聽聞佛法只是名字即佛;剛剛修行是觀行即佛;修行能夠伏惑叫相似即佛;修行能夠斷惑是分證即佛;一直到最終所有的惑都斷盡了,究竟即佛。

就是大概說你在位置低的時候你不要自卑,你什麼時候只要能夠真正聽聞到佛法真理,你就能慢慢上道,就一步一步往上走。

當然如果你沒有聽聞到佛法,那好你永遠都是理即佛。你雖然在地獄之中、在惡道之中,你這個佛性的理體永遠在,但是他發揮不了作用啊。你不知道啊,不去修行呀。不去朝著這個因果、不去朝著這個因緣去走,你就永遠在眾生這個輪迴之中。

什麼時候能夠真正聽聞到真實的佛法,名字即佛,了解佛法了,你就能依教起行,依這個教法來起種種修行,修行就能慢慢開悟,就能慢慢證果。

當然裡面具體還有很多階次,很細微的分別,這裡不會說的太多。就是你到底修行到哪個階段啊,你不要覺得自己修得不錯,實際上還差得遠呢。就把這些位次都給你說清楚了。

我們現在都屬於什麼呢?大家基本都屬於觀行即佛。已經聽聞佛法了,已經開始起修行了、起觀行了。大家念經也好,念佛也好,拜佛也好,只要是跟三寶有關係的,跟成佛有關係的,跟菩提心有關係的,都叫觀行即佛這個階段。

當然觀行到相似那時間就很長了,太長了。什麼時候我們中間能夠出來一位按照天台宗圓教叫相似即佛,那真了不起!如果按照智者大師他自己自序,他在臨終的時候他還謙虛呢,他說:「我都沒到達相似即佛,不到相似即佛階段。」只有他的師父慧思大師到了相似即佛。想想可見有多難。

然後現在突然出來了很多大師說:「哎呀!我已經證道啦!我已經證得第幾地啦!圓教的什麼初地、二地、三地啦!」才奇怪呢,是吧!你比祖師還強?你比我們開宗祖師還強?他稱為東土小釋迦,你乾脆不要小釋迦了,你直接大釋迦得了。那邊叫西土釋迦,是我們的佛祖。這邊是你東土釋迦得了,都不用小字了。怎麼可能?所以現在大家聽聽外面的,現在屬於什麼時代,不可能的事情!動不動還給別人授記,動不動還怎麼著。「哎,你只要按照這樣修,幾個月就保證怎麼,今生肯定怎麼樣,很快,多少劫就能成佛,甚至幾輩子就能成佛。」才怪呢。!一聽,大家聽聞真正正法的,不要去,一聽肯定都有問題。當然我們也不去說,有些可能是法師講的,有些也不太爭論,咱們不去批判人。就是法不對,我們不接受就完事了,到此為止。當然現在我們佛教也很難有這麼一個非常強大的一個組織力量去護法的。人說護法護得太過吧,好像顯得我們佛教特別好爭鬥,不護法吧,不去澄清這些事情、不去給大家講這些道理吧,很多人又上當受騙受蠱惑。所以你說左右都為難,不積極又太消極,太消極就有很多的弊端。太積極人家說你怎麼搞的,跟我們其他教是不是太激進了,不好。

所以很麻煩,左右都不是,實際上左右都可以,按我的理解。就看因緣,如果大家都能去找到自己合適的因緣去隨順的話,激進點實際上也沒關係,你知道他的本意,他這種方式可能是激進,但是他內心還是比較中正的一個態度。有些人表面上是比較積極,可能他是在等待因緣,你也沒必要去責備人家:「啊,你怎麼這樣的?老去退讓老去忍讓,讓別人都怎麼怎麼著。」要麼就是外在的因緣不具備,要麼就他自己本身就沒這種擔當的能力。你幹嘛要他去幹這事?幹嘛要殺身成仁?人家本身不想去獻身,為別人去奉獻的。你去當個英雄吧,是人都能當英雄嗎?也當不了。即使你是英雄,沒有合適的時機,你出手也不行呀。

最終英雄沒當成,反而被別人給害了,當然害了你自己無怨無悔也無所謂,但是你事情也辦不成啊。所以這些事情裡面,很難一味地去把它說清楚。現在網絡上也包括很多媒體很多信息都在談論,實際上有時候談論談論倒也無所謂,但是這個人千萬不能太偏激,世間本身就是不圓滿,你得正視。當然我們不是說僅僅就是我們就認命吧,不是這個意思,但是說話相互之間還是要留點餘地好,知道嗎?不要把話說得太過,說太過的話,說明你這個心境還是有點太浮躁了一點。不容易啊,所以說學佛太不容易了。因為他會對你更多的要求,你做個俗人的話,你隨便反正說錯了也就說錯了,反正就是一個普通人嘛。你做個佛教的法師也好,大德也好,你要說錯了人家可就揪著你不放,你在這個位置上,或在這個名義上,人家就會對你更高的標準、更高的要求。

理一,大家就把這幾個一記住了。理一記住,十界,而且十界是互具的。五味是吧,五味說的是五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最終這個五味是從哪裡出生的大家知道嗎?從牛啊。牛是代表誰呀?代表佛啊。都是佛說出來的,你幹嗎老去計較五味的高下呢。從牛生乳,從乳出生酪,從酪出生生酥,從生酥出生熟酥,從熟酥慢慢轉換成更高級的醍醐。生酥熟酥,最終它都是從牛出來的。所以說我們看到無差別有差別,有差別又沒有差別,就只是一步一步地提高大家。

實際上乳味是很高的啦,最低的是什麼?是酪味,知道嗎,第二個時是最低的。然後從酪到生酥、熟酥一直到醍醐,醍醐是最無上的味道,最無上的法味。這是教義,當然這幾個都得搞清楚,明白這些道理,雖然都是佛經,但佛經說的法不同,法的本體當然沒有高下,但是法是應機而說的,因為機有高下,所以法也就呈現出它不同的表現方式。所以有人說這是大乘佛法,這是小乘佛法,可以說這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大乘不要一味地大乘,小乘不要一味地小乘。知道小乘是方便善巧他是個過渡階段。大乘裡也離不開小乘,沒有小乘的基礎,你怎麼可能一下修到大乘。

打個比方就像我們學佛,如果你人天善法,人天乘的佛法都沒修好,你有什麼資格真正修好佛法。五戒十善你都做不到,你說我天天念阿彌陀佛,這裡又在犯罪造業,你說我心是清淨的,怎麼可能呢。所以說佛法實際上是一個整體,它是一個非常長的一個路程,只在不同的路程中不同的分段、階段而已,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到最後一步,就這麼回事兒。

好,觀心行一也是一樣的,空假中,層次上可能就是有差別。空觀,如果按次第三觀的話,空觀是最基礎的。從空出假,提高一個檔次,到最後中才能成佛,中觀成就佛道。然而如果你僅僅是次第三觀,只能成別教佛,你要成一心三觀,才能成圓教佛,才能達到最高,這是行一。

最後六即人一,不同的人就是不同的眾生,人不是指人法界啊,這個人是代表所有的眾生。所以我們把這些東西都分清楚了,什麼是體,體就是理了,什麼是理,體用行。你看,怎麼去修行,修行有哪些階段,怎麼來用,這個用處怎麼去發揮。修行人的根機,修行人不同的階段,你都得了解。甚至什麼人聽什麼法,修行到什麼階段,最終證得什麼樣的一種道理,你把這幾個因素搞清楚了,實際上對所有的佛法不就包含在裡頭了嗎。

下面廣說的,上面是略說妙義竟,下面是廣說。【先法次妙】。先說法,先廣說法,然後再廣說妙。時間也快差不多了啊,還差幾分鐘,講講吧,我們再看看,佛法這裡說,

【南嶽師舉三種。謂眾生法。佛法。心法】。南嶽就是南嶽慧思,南嶽慧思大師,把所有的法用三種法來概括,第一是眾生法,第二是佛法,第三是心法。【如經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若眾生無佛知見。何所論開。當知佛之知見。蘊在眾生也】。你看就《法華經》裡面說,說的經典主要是為使眾生要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也是不同的四個階段。開是第一步,有開必然有示,有悟必然有入。但是如果本身眾生都不具備佛性,不具備佛的知見,佛怎麼去開呀。你本身不具備金子的性質,不是金性,最終怎麼去鍛造出來金呀,怎麼煉金子呢。玉不琢不成器,你們不是玉,你是個石頭,你再雕也雕不出玉器來。他是個石器不是玉器,就是因為眾生具有佛性所以佛才有對像,才有這個因緣,才可能給你去開示,你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潛力,有這個領悟能力。

【又經但以父母所生眼。即肉眼。徹見內外。彌樓山。即天眼。洞見諸色而無染著。即慧眼。見色無錯謬。即法眼。雖未得無漏。而其眼根清淨。若此一眼。具諸眼用。雖未得無漏。而其眼根清淨】。你看就是以肉眼就能具足這個五種眼。【若此一眼。具諸眼用。即佛眼】。以父母所生的這個肉眼,就能夠具足天眼、慧眼、法眼、乃至佛眼之用,這太不可思議了。

【此是今經明眾生法妙之文也。大經云。學大乘者。雖有肉眼。名為佛眼】。你看,大家如果是真正學了大乘佛法,明白大乘佛法,雖然我們現在只是肉眼,但是也可以叫做佛眼。當然我們跟真正的佛眼肯定差得遠,就是你明白佛法了,你有這麼一種領悟的能力了。並不說你現在眼睛,我現在眼睛天眼我都具備不了,門外是什麼人,有什麼東西都看不見的,一堵牆就把你擋住了。但是這是暫時的,以後你必然什麼,現在你有這個大乘的佛法,以後能成就這個天眼乃至佛眼,那是必然的。當下就可以叫做佛眼,當然是名字上是這樣的,實際上真正究竟的還離得遠,我們上面講六即位,大家不用著急,是吧。

【耳鼻五根。例亦如是】。所以肉耳,你看肉鼻也具備後面幾種,一樣的。【殃掘雲。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了了分明見。乃至意根亦如是】。《殃掘摩羅經》裡面說,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對於眾生來說這個眼根是肉眼,但是對於如來說它就是佛眼,具足無減不會少,了了分明見。【大品雲。六自在王。性清淨故】。大品般若裡面說六自在王,就是說的我們的六根,如果六根清淨了就成為自在王。但是我們現在沒有清淨呀,哪裡來的自在呢,怎麼來的王呢,那個王就能夠自我主宰。

【何況】,這裡【又云一切法趣眼。是趣不過。眼尚不可得。何況有趣有非趣。乃至一切法趣意。亦如是】。你看眼耳鼻舌身意嘛,他先拿眼做個例子,一切法趣意法,眼根是趣不過,就說一切法最終都能歸趣到一個法之中,不能超越這一個法,這一個法能夠包含一切的法,沒有任何一法在它範圍之外,它能夠涵蓋一切的法。大家明白這個意思嗎?它就有這麼一種力用,但是我們最終又說眼尚不可得,何況有趣有非趣呢?但是本身趣,趣向的最終歸向的這個眼,也是不可得的,那麼我們說一切法可得嗎?一切法也不可得,那麼這個趣和非趣也不可得。這很有意思,天台宗講這個東西能入所入,能趣所趣,包括趣的本身皆不可得,實際上從另外一個道理跟我們世間,以前講佈施三輪體空,有點相類似,但當然道理遠遠比那個更深廣一些啊。有能施之人嗎?有所施之眾生嗎?有這個所施的物質或者是東西嗎?對像嗎?沒有,都是空性。又有趣,但最終實際上本身是無趣的。從相上來說,有趣有歸趣,從體上來說,非趣非不趣。有些人只理解到非趣,沒想到非不趣,連這個不趣也沒有,知道嗎,這就更好地理解這個道理,乃至一切法趣意也是這樣的,六根皆是如是,一切法都是這樣的。

【此即諸經。明眾生法妙也】。不僅僅是佛法妙,眾生法是妙的,眾生也是不可思議的。你不要看到你現在是肉眼,看你現在六根不清淨,但是一切法最終都不離開你這一法,你就能在眾生法上經過修行能夠具備一切法,你能成就呀,你能上天能夠入地,你可以做地獄眾生,你也可以做什麼天界的眾生,最終你可以成佛,就這樣不可思議。所以大家都不要想,當然理上是這麼講,你還經過自己,看你自己修行啊。所以叫六自在王嘛,你自己可以主宰自己,一說我自己主宰不了自己呀,實際上還是你自己在主宰自己,只是說你現在是虛妄的心在主宰自己、在驅使自己,你想得到那個真實的心,現在得不到,它不能發揮作用。什麼時候它能發揮作用,那才是真正的主宰。但是一心有二用,是吧?你有真實的心、清淨的心,也有染污的心。你不能說染污的心就不是你的心了,不是,我才不要怎麼怎麼著。你不是你去修嘛,它本身也是你理體的一部分,你去改變就行了。

並不是我們說的……打個比方,把這個金子雕成一個動物形象,它就變成動物了。把它雕成佛,它就變成金佛,你天天禮拜。實際上本身它不都是金子嗎?只是從形象上不一樣而已,知道嗎?理上所有的眾生跟佛永遠是一樣的,只是在事修,在修行上、在因果上不一樣,無非就是這個差別。你不要說,這個就不是金子了,這個金狗、金貓它不是金子,是金子啊。什麼時候你再把它鍛煉一下,再熔化一下,再把它造成金佛,它不就變成金佛了嗎?你說不要了,我啥都不要了,這個也不要,那你的金子從哪裡來?以後你怎麼成佛,怎麼鍛造金佛,憑什麼東西。?不離開這個而有那個,知道嗎?但是這個和那個確實從表現上、從因果上又不一樣,就那麼回事。

所以,誰也不要去自卑,誰也不要自高。自卑自高的人都是以時間、以這些差別法去看待一切的眾生或一切的法,都是錯誤的觀點,錯誤的角度,肯定也就是錯誤的思維。此一時彼一時,世間都是這樣,不要以為此一時人家好像失意了,現在很落魄了,你就看不起人家,什麼時候人家飛黃騰達了,你又去巴結人家,成什麼人。所以我們大家好好理解這些平等啊,慈悲呀,尊重呀,你還好意思起其他心嗎?

大家皆是未來諸佛,在座的大家以後都要成佛啊,都非常了不起了,聽了《法華經》,成佛就更快了。沒聽《法華經》成佛慢得多,確實是這樣。但是即使大家不是學佛的,我們說其他宗教的,信其他的,也是理即佛嘛,一樣的。哎呦,這個宗教,這人多壞呀,哎呦多偏激,多壞呀,多惡怎麼,哪怕是外道,是邪道,你這個慈悲不應該有任何的差別。當然,我們希望他可能遇到更好的、更善的這個宗教。但是沒有遇到之前,你跟人家講,那不是對牛彈琴嗎?你說他不好,他還說你不好,成佛在不同的因緣世界裡邊,沒必要去談得太多,你就保持適當的慈悲和尊重就行了。有的你就去做,這才叫做隨緣,隨緣先得了解因緣,知道隨什麼緣,不是什麼緣都可以隨的,不能隨便亂隨,那隨什麼,那叫隨緣?沒有智慧能夠隨便隨緣嗎?隨壞緣、隨惡緣,是吧。

眾生妙,眾生法妙,下面佛法妙。再講佛法妙,佛法妙再講一點。心法妙可能就沒有時間講了。【佛法妙者。如經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你看,他們弟子們請佛說法,佛說不要不要,不要請了,不要請了,我不想說,沒法說,我這個法太微妙,太難思議了,跟你們說也是白說,你們聽不懂。當然,佛是故意的,你們得尊重這個法,可不是隨隨便便說的。最最無上甚深微妙法。

【佛法不出權實,是法深甚妙,難見難可了】。你看,難以見到,難以去了解清楚。【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即實智妙也】。所有的一切眾生,沒有一個,沒有任何一個眾生能夠知道佛真正的境界。就是眾生裡面沒有佛的知音。簡單一點,通俗一點,就是「誰能知道明白我的心呢。?誰能明白我的心?」佛在這裡說。這是從實智上佛來這麼說,但權智上佛絕對不會這麼說。

【及佛諸餘法。亦無能測者。即佛權智妙】。是吧?佛這是佛的權智妙。他會說,你們雖然現在不明白我的心,但是我不妨跟你們說,我們不妨交朋友,以後你會慢慢地、逐步地、更多地了解我的心。但是你要了解究竟,不可能的。除非什麼呢?下面說了。【如是二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是名佛法妙】。什麼時候你才會有真正的知心人,你也成佛了。我的心思你全部懂,否則我的心思你不懂,或者懂得那麼一點點,就那麼一點點。你不要說懂得很多啊,就懂得那麼一點點。哎呦,不是就差一步了,我是等覺菩薩啊,應該我們也差不多,百分之九十有了吧。?我們說的百分之九十,實際上你這個百分之九十差距太大了,知道嗎?這不知道隔著有多遠呢。!不能以我們這個數學概率去算。

心法,講完心法得了。【心法妙者。如安樂行中。修攝其心。觀一切法。不動不退。又一念隨喜等】。按《法華經·安樂行品》裡面,修攝其心,觀一切法,不動不退。怎麼觀呢?不動。不為生死所動,不為煩惱所退。講得很簡單,不為煩惱所退,不為生死所動,是吧?生死在面前了,哪怕死無常了,你還是一樣的不動。不能因為一些煩惱,業障來了、煩惱來了退心了。你看,退了,害怕了,不能這樣。【又一念隨喜等】。一念心去隨喜,要隨順佛法。講的是一念心,隨時都得隨順佛法,你不要去隨順其他的。你隨順其他佛法以下的,都不叫真正的隨喜,只有佛法才是真正的隨喜。只有佛法才是真正的隨喜,才是最終究竟的功德。

【普賢觀雲。我心自空。罪福無主。觀心無心。法不住法。又心純是法】。你看最終又回到觀心上來,心法是不可思議的。我心本來就是空的,它是空性的,體性就是空的。既然心都是空的,那麼這個罪福,也就沒有主了。為什麼呢?罪、福是由心所造嘛,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若滅時是什麼呢?心是空時。如果你的心不生不滅了,跟這個空性相契合的話,那罪福它還有什麼東西可以主宰呢?它本身也沒有主人。它是由你的心所造的,如果心沒有主,那罪、福還有主嗎?所以說,不單是罪性本空,福性也是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福亦亡,是吧。最終不執著你所造的福、所修的行,你才是真正修行的功德。才是真正的無漏法。

【觀心無心,法不住法】。觀心沒有心了,外在由心所生的法,也就沒有法了。有心才有法,心能生一切法嘛,萬法唯心。心都不在了,法住在哪個地方,?無住可住了,它只是因緣而已,它本性是沒有的。【又心純是法】。心本身就是法,心、法是不二的。但是我們經常說,唯心唯心,實際上有時候唯心的話,這個話說得比較多一點。但佛教不是真正的唯心,知道嗎?不僅僅是唯心這個心,不僅僅是指心法,也包含色法,包含一切法。心即是法,法即是心。真正的道理給大家講清楚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心,心也即是色,心、色沒有任何差別。不要以為心能造一切色,能造一切法。同樣,法也能夠成就你的心。沒什麼主次,沒什麼先後,我們真正明白了,最後知道了,沒有差別。心在哪裡?什麼叫做心啊?只是在我們現在娑婆世界眾生的這個因緣上,我們心的感知能力更強,心有多大,世界有多大。經常說,一切皆有可能。說得更大一點,是吧?好像都是由心所造,適合我們這種根性,適合我們的因緣,所以說心為主、法為輔。到了另外的世界,可能就不這麼說了。他色法的能力更強,他就不說心法,說色法了。色聲香味觸皆可說了,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是吧?色受想行識,都可以。四大、五蘊、六根、六塵都是平等的。

【淨名雲。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你看,從自己身體裡面去觀察自己內心的這個實相,自然而然就能得到,諸佛這種解脫。都是從自己這個心中去求去修的,不除這個心之外。【華嚴雲。心佛即眾生。是三無差別】。我們的心跟佛、跟所有的眾生沒有任何差別。這個沒有差別,當然是指什麼呢?從根本的體性上是沒有差別。【破心微塵。出大千經卷。是明心法妙也】。從非常非常微弱,非常小的這個心裡,能出生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經卷。這個心的不可思議,它的力量有多大。實際上不僅僅是心法這樣,色法也是一樣的。只要你修到那個程度,都是一樣的,沒什麼差別。

好了,簡單就說了心、佛、眾生,講起來很容易。實際上我們在給大家講這個眾生法,大家也不要一定以為就是有情眾生,按我的理解,也包含無情眾生在裡頭。大家好好去想想,這是給大家一個提示,不要以為他一定得有情眾生,有生命的有情感的眾生,他才能是無差別。那麼其他的器世間呢?這個桌子呢?這個房子呢?這些沒有生命的物質現象,難道它就不是眾生了嗎?難道它就不平等了嗎?難道它永遠都是隸屬於我們這些有情眾生的嗎?千萬別這麼想,一切眾生可能都存在它自己生命的一種現象或者規律,只是我們現在有情眾生還沒有發現而已。

水也有生命,木也有生命,金木水火土,什麼一切物質它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它可能也有它的心,但是我們可能現在不了知,也許到一定時候我們就能看得見了,你就不會這麼去想了。為什麼看不見,不要去想,自己的因緣障礙,障礙住了。所以說有些事情千萬不要我們以為當然,不要按我們以前的這些常識,甚至現在所說的,也不能說完全都能全面地去理解這些東西。沒關係,繼續往前走就行了。起碼你不要執著,你可以犯錯,但是你要知錯,你要知道自己有錯,第二要有勇氣去改錯。另外就是積極地去尋求好的方法,怎麼去改正錯誤。這樣的話,你不會犯太大的錯誤了。

好,還有一點點時間給大家,大家有提問的。(問題一),哎呀,這個提問不好回答啊。(南無阿彌陀佛!師父慈悲吉祥,法華玄義第五講原文中說,體非宗不會),體,理體的體。非宗,宗旨那個宗。不會,開會這個會。(會體自行已圓,伏請師父慈悲開示,智者大師這兩句話其中的道理,也請師父方便開示,會體與淨土宗信願持名的關係,至誠感恩師父慈悲耐心開示,與學修指導。)

問題倒是提得不錯,但是比較為難我。專門抓住我的要害是不是?什麼難就照什麼來。體非宗不會,也就是我們要真正證得我們自己的體性、佛性,沒有宗,這個宗就是什麼?具體修行的這個法門、修行的道路。打個比方,我們到達這個成佛的目的地、到達彼岸,必須要通向彼岸的一條什麼?光明大道啊!沒有這個宗,你怎麼能夠最終成佛呢?怎麼到達這個涅槃的彼岸呢?所以說,體非宗不會,但是會體呢?自行已圓,就是佛的自行,一個自行一個化他,是吧。會體,在自行因果裡面就已經圓滿了。但是呢?體是圓滿了,還得用啊。用就是化他了,大家還記得嗎。怎麼用啊?你要去度眾生。你要發揮真正佛法的殊勝的不可思議的作用啊!你不僅僅是自己用在自己身上,我成佛了,我已經會體了,我已經成就佛性了,證得圓滿的佛了。你也得成就眾生,還得化他。能所,還記得吧,有化他的能所,一個能化,一個所化。佛是能化,眾生是為佛所化的對像。到自行呢,已經圓滿這個體性了。

(伏請師父慈悲開示,淨土宗信願持名。)那關係太大了。持名念佛不就是為了往生嗎?往生不就是為了成佛嗎?成佛就是體啊。往生也可以說是一種體,但是如果你沒有信願持名,你怎麼能夠往生成佛呢?所以說體非宗不會,大家知道都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那邊有殊勝莊嚴,但怎麼才能往生到這麼殊勝莊嚴的極樂世界呢?信願持名,這就是宗。它具體修行的方式方法,最終到達成就你目的的必然道路,必由之徑吧。

所以說很容易,大家就按照這個做就行了。你先找到,我從根本的這個思想上去理解,我們眾生性跟佛性是一樣的。但怎麼才能成就佛性呢?你就找八萬四千法門,找到最契合你的,最好的又能契機,又能契理,找這個成就佛果的這麼一條修行的道路。當然現在我肯定還是希望大家念佛,在我們婆娑世界,在這個末法五濁惡世之中,你不要想著一下成佛,成不了佛的,你往生得了,先往生就不錯了,明白嗎?往生你這個人就已經了不起了,你說成佛,成什麼佛呢?成究竟佛,誰可能呢?天台宗跟你講得很清楚,無量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你好我一說淨土法門,你好徑中徑又徑,好像快樂無邊了,很快就成佛了,三不退。先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恨不得就跟觀音菩薩一樣,再過幾天你就成佛了,怎麼可能呢?先往生,往生到那邊是什麼?還是凡夫,肯定都是凡聖同居土。

就咱們這根器,當然我不是貶低大家。如果你說你這個人是真正大根器的人,你都不用念佛了,你隨便念點兒什麼你都成了,你都解脫生死了,為什麼?你心已經清淨了,你都能斷惑了,自力就能斷惑的人,你幹嘛念佛,念法也行,念僧也行,甚至你要是大根器的人,你念念世間的法,一切法皆是佛法。你不一定指定念佛,就是我們的根器不行,你才念佛嘛。求佛加持,求佛接引啊,靠佛的願力神通啊,加持啊!不然你還要加持幹嘛?你自己想去就去了。你證果,我這一發願阿彌陀佛,我來親近您老人家來了,去了。過幾天對不起再見,我到其他佛那裡再去逛逛,隨便去。就是因為我們自己不能自行解脫,所以你得靠佛接引,既然是接引,說句實話就是自己能力去不了。佛派什麼東西來接,當然宇宙飛船肯定不是,比宇宙飛船還高級不知多少倍,去了。所以我們一般都是屬於凡聖同居土,而且屬於凡聖同居土裡面的凡夫眾生,你阿羅漢都算不上,聲聞都算不上。如果你真正成了聲聞,說句實話在世間你都不是普通人了,我估計弄得不好你都成為一代高僧大德,弄不好幾百年才出那麼一個、幾個嘛,很難得了,你的使命肯定都不同凡響。大家好好老老實實修行啊!我們今生就靠佛的力量,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完事。

雖然我們在這講《妙法蓮華經》,但本身之間不違背的,知道嗎?天台宗講什麼?六即佛,剛才也跟大家說觀行即佛。你就老老實實,好好把這句佛念好,哪怕你是煩惱深重,哪怕你是妄念不斷,只要你這句佛號不斷,信願堅固,中間可能會打點兒岔,沒關係很快就回來,百分之九十的心念都在念佛上,甚至百分之九十五到九十九那更好,偶爾打個岔,我估計關係不大,就怕你這個一岔時間太長了,完了,回不來,一時半時幾個小時都回不來,那完事了,是吧。很快就能回來,是吧,師父們、師兄們在幫你念佛,哎,一下回來了,是吧?往生了。乘願再來是吧?(乘願再來的他就是來表法的,他也念佛,他就是佛再來。)他就是佛啊?他可能是佛,但究竟佛估計夠嗆,(咱們都是來造業的。)

都是來造業的,是,所以我們繼續造業,造淨土之業,造淨業,好不好?肯定不造業是不行,有些人說我都不造了,不造了,那已經證果解脫了那才不造了,知道嗎?無造嘛,無作嘛,所作已辦,是吧?不可能的。接著造,肯定造,既然是凡夫就必然有念,有念那就念佛去吧,與其念其他的九法界,就念佛法界不更好嘛?就這麼簡單,跟天台宗一個意思,就得念佛法界,你最終成佛,這才是真正的位高,才是真正的體廣,才是真正的用長,你最高的成就。

(問題二,南無阿彌陀佛,師父好!您在宣講《法華玄義》第五講惑業苦三道是常道,你修到一定的時候善根增長就會觸發你過去的業力,恭請師父解釋一下其中的義理,敬請師父方便慈悲開示一下,有沒有增長善根而又不觸發過去業力的好辦法?至誠感恩師父,南無阿彌陀佛。)

當然我希望有,但是我很遺憾地跟你說,確實沒有。起碼以我這個非常微劣的智慧能夠理解到的佛法,好像是沒有,也許有其他更高明的法師他覺得,哎呀,我還有,你去請他啊,也許可能能得到更好的答案。按我的理解沒有,為什麼沒有呢?我先講講啊,即使講的不對大家也耐煩聽聽。不可能沒有啊,就你這麼一種想法能沒有嗎?想投機取巧,哎呀,只增長善根,不觸發業力。你想不觸發怎麼可能呢,是吧?你以前給自己埋了很多雷知道嗎?是吧?然後你說,哎呀,到處都是雷。你說不踩雷怎麼可能呢?你過去欠了很多債,你說我不還債,我現在就只進不出,我掙了錢我不要還人家。那你這個太不認賬了,不符合因果啊,是吧。欠賬還錢,是吧,欠命你就得還命,殺人償命嘛。這也是你這不修行人家也不找你,有時候也會找你,不是不找你,他不會經常找你,隨業力去就完事了。你一旦有點這個善根,有點這個功德,有點這個法財啦,也不能說真正法財,有點財富了吧,他債主就來找你了,更容易觸發。有些人說,哎呀,我不學佛還好,一學佛怎麼這個事情越來越多了,賬還越來越重了,是吧?乾脆別學了。實際上這是你進步的一個表現,知道嗎?說明你有錢還債了。你有錢還債說明你是有能力的人,知道嗎?能夠被別人利用的人,能夠為別人做貢獻的人你應該驕傲,你應該高高興興還債才對,你不要覺得這是壞事,這是件好事!你要心裡坦然,心裡應該歡喜。你不要被動,哎呀你又來找我,別來找我最好,我趕緊修吧,繼續修,是吧?最好你不再障礙我。你能被障礙說明你這個確實境界太低了,自己想偷著攢錢,這邊又欠著別人,最好離遠一點,我自己一個人當做不認識,不認賬,不可能。

沒關係,你要還得起,所以你得做好更足的準備,學習佛法、思維佛法、好好修行,這樣的話你在還債的時候不會那麼痛苦。還給你無所謂嘛,把命給你都無所謂,我念佛完事了,感謝你讓我早點還,還完之後趕緊去西方極樂世界,早點完事,這個業障身受報完完事了。但是你沒有到那個階段,你還起來可能確實會很糾結、很痛苦。因為你還執著自己的身體,執著外在的錢財,或者執著其他的一些東西。所以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必然修行,叫必經的一些考驗,知道嗎?業力,各個方面都會有,你的身體可能會觸發後面的一些業力,你的心裡煩惱會出現,到後面不僅是業障境啊,不僅僅是業境啊,還有什麼呢?還有魔相境啊我告訴你,不修行了算了,還去把魔都惹來了是吧?有陰境,有煩惱境,有業相境,有病境,知道嗎?病就是肯定你要得病,得到一定的時候,還有魔境,還有二乘境。

二乘,不要以為二乘就修得怎麼樣,二乘有人就執著,得少為足,自己自了漢,不去發大心,不度眾生,這些境界都會一步步考驗你,一個個地來。所以有點業力是好事兒,知道嗎?不然的話,你永遠都是在這個煩惱之中,煩惱還不自知。所以大家不要怕這些事情,好不好?當然我們一方面求佛,三寶加持,盡量受到的考驗是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另外一方面呢自己好好修,增加自己的力量,遇到這些的時候不至於驚慌失措,不至於沒辦法去交差吧,算是。你怎麼去把這個差給交了,把這個債給還了,還了之後心裡比較痛快,這就好辦了。你想沒有,那是不可能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真是吧?所以有些人,哎呦,念佛最好啦,到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賬都不用還啦,我跟你說,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真的就不用還了嗎?乘願再來。你也叫乘願再來,不是佛啊,你還到世間來還這些債,你不要把它當作是還債,你當做是報恩不是很好嗎?轉一個詞,怨變成恩,是吧?債就當做是奉獻,奉獻就應該是歡喜的,無怨無悔的,無私的,這不就你自己反過來把這個負面的心理轉換成正面,你反而是在修佛,在修行,多好啊。因為我欠你們的,我應該報你們的恩,不是我欠你們的,是你們過去對我的恩,或者我做了對不起你們的事情,我得去償還,那也是應該的。所以大家不要怕,有債是好事,知道嗎?有點業力是好事,當做自己修行的一種叫逆增上緣。

你看為什麼在通教裡面的菩薩故意為什麼叫伏惑潤生呢?故意不把所有的惑都斷盡呢?他就是為了有這個惑業的話,可以到世間來繼續投胎,投胎就可以跟眾生接觸啊,有眾生接觸就可以宣揚佛法,度化眾生,你把所有的惑都度盡,像二乘人,灰身斷智,不要了,世間我不要了,眾生我不接觸了,我永遠都在禪定之中,在解脫之中,我自己享受,你怎麼度眾生?怎麼成就更高的菩提啊?所以不要把它當做是壞事,是好事,是吧?學佛法的人,前進也是好事,增長善根也是好事,業力出來也是好事,一切事情都是好事。一切的眾生沒有壞的,沒有惡的,也沒有善的,都是我們最終成佛的善知識。一定要有這個角度去看,那就好了,甚至不僅僅是所有學佛的人,所有不學佛的人,都是我們的善知識。但是你要把他看做善知識,你就具備這種境界、這種胸懷,具備這種能力才行,希望大家繼續努力吧,我們一起努力。好,希望我們學佛越來越自在,越來越歡喜啊。受點苦,沒什麼,受苦是必然的;不受苦怎麼能夠得到快樂,成就。所以苦,失敗還是成功之母,感恩它們!

好,今天就到這裡。最後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做個迴向,迴向就簡單一點了。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好,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容通法師文章列表

永不見佛,永不聞法,這是最可怕的

如斯罪人 永不見佛 眾聖之王 說法教化 如斯罪人 常生難...

造佛像有什麼功德

造佛像是一個因緣,就是本經這個地方說的更以異方便,...

法華會上為何會有五千人退席

這段經文,幾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兩個重點在解釋:第...

找到成佛的因地

馬祖道一禪師,出家以後很喜歡打坐。他剛出家,什麼事...

理觀智慧所帶動的六個階段

這個理觀的智慧所帶動的有六個階段。 一、理即佛。一切...

普賢菩薩這次怎麼沒提極樂世界呢

問: 法師您好!《華嚴經》的最後一品中,普賢菩薩以十...

虔誠讀誦《法華經》的不可思議感應

《法華經》全稱《妙法蓮華經》,因經中宣講法義至高無...

要用哪種思考模式來離開娑婆世界呢

在《法華經》的思想,天台教觀有三種方法離開三界,會...

【大藏經】【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越追求物質享受,心就越散漫

現在高科技,電腦,尤其是手機,可以上網。我看到許多...

印順法師:唯人為能學佛

一、人類的特勝: 一般來說,人雖自尊心極強,卻都看...

蕅益大師: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序 如來聖教,雖則法門無量,隨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

修行是自己的事,沒有一個人可以把「道」送給你

其實修學是不能取代的。我再講一次,沒有一個人可以把...

境隨業識轉,是故說唯心

成差。天見是寶嚴地,人見是水,餓鬼見是火,魚見是窟...

這個就是斷除淫機的方法

妄心它沒有自體,那怎麼攝呢?妄本無體,云何可攝?他...

與法同住世間

大部分的人仍然不知道佛法修習的核心,他們認為行禪、...

念佛的修法

念佛修法出自印光大師《復高邵麟書四》,是指至於念佛...

所有煩惱過患皆由此而生

過去,有位智光長者請佛為大眾宣說出家與在家之勝劣,...

【推薦】兒女教育得好,功德比請書送人大得多

印祖一生非常強調家庭教育。有一次也就是1932年,他在...

僧俗關係要建立在道義上

為什麼要講今天的僧俗關係呢?因為我覺得,今天的僧俗...

首富只靠一粒米

台灣首富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 ...

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如何與最親近的人相處,這或許是每一個人都應該靜下心...

障礙最怕一件事,就是你的堅持

以前我讀佛學院,我們的教務主任在新生訓練時,他在黑...

入禪之門第六講:生活禪

今天是最後一講。我說過多次,禪是修的、證的、參的,...

聖嚴法師:智慧與福報

有福報卻不一定有智慧;若無智慧,福報本身也可能會帶...

【佛教詞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書名)有二部:一為二卷,無著菩薩造,隋達磨崛多譯...

【佛教詞典】串習加行

【串習加行】 p0707   瑜伽三十一卷六頁云:云何名為...

【視頻】佛源老和尚與雲門往事

佛源老和尚與雲門往事

【視頻】《早課》大華嚴寺

《早課》大華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