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容通法師:妙法蓮華經玄義

容通法師  2018/09/22  大字體  護眼色

(六)

 

好,有一段日子沒跟大家見面了,咱們繼續,今天來學習這一部殊勝的《妙法蓮華經》。今天應該是,可能第六堂課了吧,差不多是。這個月也只有兩次課,這一週和下一週的週五。上一次我們學到七番共解,講了前面的五番了,今天應該是接著講第六番了,觀心。

我們看這個《玄義》裡面說,【六明觀心者】,第六番,我們來說明這個觀心。【從標章至料簡。悉明觀心】,就是前面從第一章開始到料簡,這五番都是在說明觀心,都不離觀心這個話題。標章、引證、生起、開合、料簡。今天是講觀心。

【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幻焰,就像火焰一樣的,它是虛幻的,它沒有個具體的物質,只是有個名字,一個假名。為什麼說它沒這個東西呢?就是說,你是不可琢磨的。心實際上還不像我們外在的東西,它是可以打種種比喻,用其他的物體來進行一個比喻、一個介紹,讓我們很好地去理解。這個心本身是無形無相的東西,無色無香的東西。沒有大小,沒有遠近,沒有長短,沒有黑白。從時間的方面,過去,現在,未來,你都不能說它是屬於哪個時間階段的。你可以說過去也有心,現在也有心,未來也還有心。但是我們經常又看到,佛經裡面說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看似好像可以從時間上去分別我們的心。我們說心念念不停,每一念心,它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像流水一樣的不停地去遷流。這只是從時間去理解,我們這種心的,這麼一種變化。但實際上從心的本質來說,根本就不屬於時間性的,也不屬於空間性的,它只是我們給它立個名字叫做心。所以你要把它說清楚很難。

【名之為心】,把這個東西呢叫做心。【適言其有。不見色質】,你看,你說它有嘛,它沒有具體的這個物質,沒有色質,這個色當然不僅僅是指顏色,它更多是指物質,色法。它具體是什麼東西呢?不是什麼東西,它沒有物質,它不是屬於物質性的東西。【適言其無】,你要說它沒有,【復起慮想】,它又能夠思慮,又有種種念想,它能思考問題。所以說它空吧,又不空,它心能思考,心能起種種念想。你說它有嘛,具體又說不出有個什麼東西。

【不可以有無思度故】,很有意思,很奇妙。不可以有來思度,也不可以無來思度。你說它有,錯了;你說它無,同樣也不對。【故名心為妙】。既然是不可思度,佛教裡面經常叫什麼呢,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叫做妙,微妙,不可言說,不可想像。只能用微妙這麼一種說法,去給它貼一個標籤,或者定義它。

【妙心可軌稱之為法】。雖然是微妙的這個心,它這個心呢又可以作為一個軌道一樣的,可以依它去,這種規律、這種法度去遵循。所以為什麼這個法,法就是軌,誰都離不開這個心。一切法從心生,一切法從心滅。一切法的生起、變化、發展,到最終的滅亡,都是從這個心。你離不開心這個軌道,所以說實際上心是一切法的根本。佛教叫做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十方法界所有的一切的法都是從心而出。當然出來之後它有發展,有變化。

【心法非因非果】,你看,它能夠生一切法,但自己本身又屬於非因非果。【能如理觀。即辦因果】,你看,能夠如理地去觀察這個心,就能承辦種種因果。當然這個因果的話肯定是什麼,出世的因果,不是指世間法的因果了。世間法的因果,從因證果,生生死死,生死輪迴。能夠如理,這個理是什麼,理性,就是我們的自性,或者說佛性。所以叫【是名蓮華】,什麼叫做蓮華?成佛的因果,成佛的自行的因果。蓮是果,華是因。

【由一心成觀。亦轉教餘心】。我們成就種種智慧的觀照,也是由這個心來成就的。同時呢,我們自己這個心如果能夠成就之後呢,也能轉教餘心,能夠度化眾生。你有心,眾生也有心啊。通過你的心的開悟、證悟。你能把自己所證得的東西去轉過來,教化其他的眾生,讓他們的心也能開悟。

【名之為經。釋名竟】,你看,這觀心裡面也有五章,我們說的五重玄義。這是第一重釋名竟。我們名字把它叫做經。就像佛已經成就佛道了,悟得佛法了。然後呢,把佛法轉過來去教導我們所有的這些六道的眾生,讓我們眾生最終也能成佛,所以叫做經。我們現在聽到的不都是這些東西嗎?佛所說的教法從哪裡出來呢,從心裡面出來,從佛的心裡面流出來的。佛心裡面流出來的這些法最終又幫助我們回歸到我們自己的內心,去悟得我們自己本身的這個佛心。慢慢地開悟,慢慢地開解,通過修行、證果,以後我們也悟得自己本有的這顆佛心。

好,【心本無名。亦無無名】。這都是從各個方面去分析這個心吧。心本來是沒有名的,不可思議嘛,哪有什麼名字呢?我們說釋名,幹嘛還得釋名啊?但是又多了一句叫亦無無名。你說它沒有名,它又有名,心本來就是個名字,然後這些心法、佛法也是個名字。就是說,本來佛法是不可說的,本來佛的心法是不可說的,但是呢如果不把它說出來,眾生怎麼能夠去明白佛法呢?不明白佛法,怎麼去證得這個佛心呢?所以說也不是沒有名字,本來是不需要說的,但是為了我們眾生呢,又不得已必須要說。

【心名不生。亦復不滅】,本來是不生不滅的,在佛的內心,佛心永遠是不生不滅的。我們看到佛,哎呦,佛降生了,佛成道了,佛說法了,佛入滅了,好像是有生滅,實際上這都是什麼呢,佛示現的,並不是真實的。是為了我們眾生,示現八相成道,好像有生滅,實際上是沒有生滅的,佛的心永遠沒有生滅。當然從心中所幻化出來的這些一切相,都是為了應眾生的機緣來教化眾生,方便示現而已。

所以說【心即實相。初觀為因。觀成為果】。你看,心即實相這是什麼呢?這就是體啊,什麼是實相?我們這個心,它跟這個實相的體本來就是一樣的,心就是實相。然後初觀為因,觀成為果。這是什麼呢?宗,明宗啊,辨體之後不就是明宗嘛。剛剛去觀察這個心的時候,當然你肯定還觀不好嘛,修因嘛,等到慢慢觀察,越觀這個心越來越明亮、越來越開悟了,這個時候到最後一成就證果了,觀成為果,所以也不離這個觀心。初觀心的時候叫做因,最終觀心成就了,這就叫做果,這就用觀心來概括這個修行的因果,也就是我們說的宗,明宗,

下面呢,【以觀心故。惡覺不起。心數塵勞。若同若異。皆被化而轉。是為觀心標五章竟】。這裡就包括用和什麼呢,相。前面我們說第一句,以觀心故,惡覺不起,心數塵勞,這是什麼呢,論用。因為觀心的緣故,我們心裡的種種惡念就不會生起。你心很純淨,清淨無染,這些惡的念頭,這些妄念顛倒就不會再生起了,這不就是它的力用嗎?對治我們的惡念啊。

心數塵勞是什麼呢?心數,心所法,比如說我們說它貪瞋癡慢疑,心所法。心所法有多少個啊?五十一位心所法。心法有幾個呢?八個,八個心法,八大心王嘛,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心所法就多了,善心所、噁心所,不定心所,各種各樣的心所,太多了。這些心,這些心所法,種種煩惱心都不會生起,煩惱心沒有了的話,自然這些塵勞就沒有了。什麼叫做塵勞啊?實際上也屬於煩惱,被世間的這些五塵所勞累,受它們的拖累,裡面包括什麼呢?煩惱,也包括生死。因為觀心,所以你自己的這個惡念惡覺不會生起,惡念惡覺不會生起,就不會生起種種煩惱了。大的煩惱沒有,小的煩惱也沒有,根本的煩惱沒有,最終枝末的煩惱也沒有。沒有煩惱就不會造業了,沒有造業就不會受苦果了,就不會受生死的塵勞了,這不就是用嗎?

後面,若同若異。皆被化而轉,這是屬於教相。不管是同,不管是有差別,還是沒有差別,最終都被教化,都被轉化。是為觀心標五章竟。從觀心這個角度來解釋,簡單地做一個解釋,這個五重玄義到這裡就算是結束了。

後面,【觀心引證者】。這個標五章竟實際上,這都屬於釋名,簡單地釋名。後面還有引證啊,引種種經論的證明。【釋論雲。一陰名色。四陰名名。心但是名也】。釋論,什麼是釋論啊?說過的,釋論,是指哪部論啊?《大智度論》。大家記住,說釋論的時候,天台宗說釋論的時候就是指《大智度論》,《大智度論》是解釋《摩訶般若經》的,《大品般若經》的。

好,一陰名色,哪一陰叫作色呢?色受想行識嘛,五陰就是五蘊啊,五蘊法,色受想行識,五蘊。第一蘊就是色蘊,也叫色陰,它是屬於色法,後面的受想行識四蘊或者四陰都叫什麼呢,心法。這個名名,這個名,後面這個名,就是指心的意思,頭一個名呢,就給它立一個名字,叫做,就是我們說叫做心法。所以說心但是名也,這裡說的,這個名就是心,心就是名。

當然我們再分析下來,有些人說,看來不僅僅是心法了,還有色法啊,你不是說心法能夠包括一切嗎?那麼五蘊法這裡除了心法之外還有色法,這個色法跟心法之間有什麼關聯沒有呢?色法也屬於心法的範疇。心王嘛,從心王開出去,有心所法,有色法,有心不相應行法,乃至最後的無為法,我們叫什麼?五法,五位法,總共是一百法,五位百法,唯識宗裡面有一部很入門的一部論典叫《百法明門論》。最終我們發現,實際上都跟心法相關,因為有了心法後面才有心所法,才有色法,才有心不相應行法,才有無為法,都是屬於心法向外的一個延伸。就像我們說的一切唯心造,我們世界不管是有情的世間也好,無情的世間也好,都是由心所造。

當然佛教這個心有時候不僅僅是精神層面的,比如說這個阿賴耶識,不說其他的,阿賴耶識是什麼?是個大倉庫,它是包含一切的種子,心法的種子,色法的種子,所有一切法的種子都在裡頭,它哪裡僅僅是精神層面的呢?所以很多世間的一般的哲學學者說,你們佛教是唯心主義,是,我們是唯心主義,但是我們這個心跟你們那個唯心主義這個心是不同的解釋,你們那個心是屬於精神的範疇,或者心理的範疇,我們不僅僅是,我們包括色法、心法,物質的,精神的,統統一切的,都在這個心裡,所以大家重新去理解,就知道為什麼佛教講一切唯心造。

【大經云。能觀心性。名為上定】。心但是名,這就實際上又是釋名了,引證來說明釋名,大經云。能觀心性。名為上定。【上定者第一義定。證心是體】,你看,這又說什麼,辨體,又從引證方面又說五重玄義,所以你看,太有意思了啊,這個《妙法蓮華經》這個玄義寫得真的是特別的精彩,隨便說一章都可以把五重玄義蘊含在裡頭,都可以把它巧妙地聯繫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這就是天台宗圓教的一種圓融的智慧,你在其他的宗派裡是看不到的。能觀察我們自己的心性,這就是最上的禪定,上定的是第一義定,這個定是最終能夠什麼呢,證得第一義的。什麼叫做第一義啊?能夠成佛,證得我們的實相,這就叫做第一義定。這個第一義就是實相,實相不就是我們《妙法蓮華經》的經體嗎?以實相為體,實相也不離這個心性啊,不離這個觀心啊,能夠觀我們的心性,最終就能成就實相。

好,再往下,【大經云。夫有心者。皆當得三菩提。心是宗也】。你看,大經,《大涅槃經》說,只要是有心的,就是有心的眾生吧,有情的眾生吧,都能夠得證三菩提。就是說,只要有心的,就是有佛性的眾生,最終都能夠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明白嗎,有心的眾生是什麼,是因;三菩提是什麼呢,果,大家就很清楚了嘛。因為你有這個佛性的因種,所以最終就決定你肯定只要通過自己努力,終究有一天就能證得佛果,也不離開這個心啊,你成佛也由這個心。所以說,心是宗也,宗就是講因果嘛,當然這是佛因佛果,我們其他的因果可不講,不要講世間法的因果。啊,你說我做個人,人因人果,那跟我們這個《妙法蓮華經》毫無關係。當個阿羅漢,做菩薩,都不屬於我們的範疇,別說做人了,直接就是成佛的因果。

好,這是宗,明宗了。下面就論用,【遺教雲。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心是用也】。你看,只要我們的心制在一處啊,不要去攀緣,不要去有種種妄念,自然而然一切事情都能成辦,都能成就,就都能成功。要做什麼事情,隨願就能得以成就,這是制心一處。但是你能不能制心一處啊?我們就是做不到制心一處,所以說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念佛不就是為什麼啊,一心不亂嘛。通過念阿彌陀佛,把我們的心放在一句佛號上,就放在一個地方,你心其他所有的念想都不能有,只能念句佛,口裡在念佛,耳朵在聽佛,心裡在想佛,最終還得回歸到這個心,要攝心一處,要制心一處,那就好辦了。你心到一處,最終你的智慧就出來了,你就成佛了。你成佛了,什麼沒有啊?什麼事情不能做啊?自己想去哪去哪,你壽命想多長有多長,福報有多大,說不清楚,神通、智慧、威德,你要成就眾生,幫助眾生太容易了,只要眾生有緣,隨便都能幫助他,但是沒有緣的,佛也幫不了,並不是說什麼事情想幫就幫,也相互之間有一個呼應,就這麼簡單嘛。

我們現在最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到,實際上這個最簡單的事情也是最難的,說一句話,制心一處,你先把心止在一個地方,讓心其他的妄念全部都停止下來,停止下來,這你就是個了不起的人,停止下來,自然心慢慢就會明亮,就會放光的,知道嗎?就像我們說,這個水清則月現。水要清淨,一個是要清澈,一個要安靜下來,它不再泛起波浪,也不再有種種泥沙在裡頭,混濁的東西在裡頭,它自然而然月亮就會映現在其中,就有光明了。有光明,一切的其他的功德都能成就,叫做無事不辦。

心是用也,下面又說,這是說用了,再往下,【釋論雲】,又用《大智度論》一句話來證明,【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獄。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賢聖】,這說的是什麼呢?論用,論用,實際上這方面還是屬於論用。我們看看啊,三界無別法,三界沒有其他的法,只有一個法,叫什麼呢,心法,都是由一心所造,我們看三界應該是有無量的法,但最終都歸於一心,所以它就把其他的法全部的差別,全部給否定掉了。因為你再有差別,你也是從一心法所生的,從一心所生的。所以歸根到底,三界說的法都是屬於心法,就是我們的老祖宗一樣的,你的根本都是心法,我們都屬於我們老祖宗的後代,歸結到最終,溯本追源都是屬於心法。心能夠造地獄,心能夠造天堂,心能做凡夫,心也能做賢聖,所以心的這個用處可不得了啊,它的作用得多大?能夠迷,也能夠悟,能夠上升,也能夠下墜,所以最終就是我們自己怎麼去修煉這個心,是最重要的。

好,再往下,【覺觀心是語本。以心分別於心。證心是教相也】,這句話說的是教相。覺觀,覺照觀察我們這個心是一切語的根本。佛所說的一切語言,一切教法,也是從心而生的,以心又能分別於心,你看這個心得多微妙啊,它自己是心,同時這個心又自己能夠自我分別,我們叫做觀心。觀心用什麼來觀啊?用心來觀,心觀的是什麼呢?還是心,以心觀心。那我們就想,既然我們說眼睛,眼睛只能看到外頭,眼睛能夠看到自己的嗎?看到自己眼睛自己本身嗎?看不到,但是我們的心就這麼奇妙,心能生萬法,生了萬法之後呢,自己內心又能叫內觀,叫做內觀,現在這不是內觀還挺熱嘛,反觀自照,觀照我們自己的內心,它具有自我觀照的一種功能,它不僅是可以向外觀察這種萬法,向內可以觀察自己的,所以心的這種能量,這種作用力那簡直是,我們說,世間再也找不出第二個東西來。你打個比方,一面鏡子,一面鏡子也只能照外物,照外物映現其中,它鏡子能夠內照嗎?照不了,但我們的心能內照。

所以證心是教相也,佛所說的一切法,一切的言語,雖然有種種教法,教相的不同,但是最終歸結到什麼呢,還是屬於一心。從心中流出來的,從佛心流出的種種語言教法,不同的教法種種相,都是屬於心。所以我們學佛的教法,要學會什麼呢,學會心法,說的也對,要學會通過教法去觀察我們自己的心,這裡因為說的是觀心章嘛,不僅僅是講一個文字語言,讀一讀,念一念,一個聲音,一個字,一個外在的相,是通過這些外在的相,最終反觀,照我們自己的心,這個法是來幫助我們去照自己的心,觀自己的心的,返本還源啊。你要回到根本上,這些東西,文字語言外在的東西都是通過心而生出來的,生出來的東西最終你還得回歸到自己的內心,你就能夠成就了。

你不能浮於表面,我們現在都是浮於表面,哎呀,你要多活幾年,九十歲,一百歲,我的身體很重要,要保養,要吃好,要睡好,別人要對我好,不要讓我生氣,兒女要孝順,怎麼怎麼樣,兄弟姐妹要相互之間要關愛,怎麼怎麼,希望怎麼,都是向外持求,叫心外求法。雖然法是由心所生,但是屬於心外的,不關乎我們自己的內心、真心的東西,所以最終你能得到什麼結果,可想而知嘛。如果現在我們不貪圖,知道這些東西就是生滅的東西,至於不生滅的,只有自己的這個心,能夠不生滅,但是你的心如是屬於生滅的這麼一種狀態的話,你得通過修煉,讓自己的心慢慢熄滅這種念想,所以最終要讓心什麼,不生不滅。

你的心要生滅,外在的法永遠都會生生滅滅,你的煩惱無窮啊,這件事情叫一波未平是一波又起,這個賬還不完的。有些人說我懺悔,懺悔最終還得懺悔自己的心,你不是懺悔外在所做的種種一個業相而已。我欠了這個債,趕緊還了,欠別人一萬塊,張三的一萬塊,還了,李四二萬,也還了,你欠的債太多,還不完。你欠的債,欠的最厲害的是什麼?心債,是欠的自己的債。你把自己的債一還完了,你的心不再造新殃,造新業,你不就從這個源頭給遏制住了嗎,我們要治本不要治標,這不很簡單的事情嗎,這就是學佛。

天天,噢,念了多少佛號,哎呀,我做了多少功德,我捐了多少錢,我供了多少齋,我建了多少寺院,這都是外在法。就跟那個梁武帝,碰見達摩,被達摩給訓了一頓,跟真正修學佛法功德毫不相干啊,都是做些表面上的世間的善法,屬於有漏的功德,而不是無漏的功德。無漏的功德才能解脫,有漏的功德永遠都是生死,享受點福報唄,福報越大,造業就越多,到時候。所以說我們看看,真是把這些事情都說清楚了,大家好好把這個一學,哎呀,這佛法基本上就把它串起來了,瞭然於胸啊,你說還能有多少迷惑沒有,不會有多少迷惑了啊,下面就是自己去努力,要發心,要用功。

好,這是什麼呢,引證說完了,下面是生起啊,把這個七番共解又說了,這一番共解裡面有七番共解,七番共解任何一解又有五重玄義。這好,簡直,太有意思了。【觀心生起者。以心觀心。由能觀心。有所觀境。以觀契境故。從心得解脫故】。你看,這裡我們說,以心來觀察我們的心,有能觀的心自然就會有所觀的境,這個所觀的境,實際上也跟我們的心是相關的,你可以觀察,當然觀察外在的境也沒關係,但是最終的得觀自己的心,明白嗎?你觀外面的東西觀得再多,不徹底,它只是個方便。

打個比方,我們說經常有些人觀,觀佛像,你只觀外在的佛像的話,你這功德是很有限的,最終不僅要觀佛像,得觀佛心,知道嗎。這個像不僅僅是佛示現的這些相好,你說西方極樂世界多莊嚴,阿彌陀佛多莊嚴,觀世音菩薩多莊嚴,是讓你什麼,制住自己這顆心,通過觀外在的相,來制心一處,制心一處就好辦了。你制心一處了,心就明亮了,它心能自我什麼呢,觀照了。自我觀照再下更多的功夫,你心就越來越明澈,越來越透亮,最終,啊,業障也消了,福德也有了,智慧也出來了,就是這樣子的。借助外在的東西,這個橋樑最終回歸到我們自己根本的這顆心上去。

就像我們說念佛,不是念佛號,不是光聽這個聲音,是通過這個聲音,通過這個佛號,來攝我們自己的內心,把心攝住了,最終這個佛號念不念,實際上你自己完全不在意了。你實際上已經完全可以說,有能力去觀自己的心了,但同時這個佛號肯定也在念,但是你心已經不再想這些外在的東西了,你對於自己的內心,你具備這麼一種觀照的能力了,那就好辦了,說明你修行的功夫更進一層了。

好,以觀契境故,以我們的觀來跟這個境相契合,讓我們的心跟這個境契合在一起。知道嗎,你不要心是心,境是境,這個境最終要契合我們的心,要符合這個佛心。那怎麼才是佛心呢,所以為什麼要學習佛法,不然你搞不清楚啊,是不是,跑了都不知道。你的心跑到其他地方去了,你不是佛心,你是凡夫心,哎呀,我也契心,契你這個凡夫心,不能契這個心。看到外面一些小小的什麼誘惑,就生起貪心來了,貪心一生這就是凡夫心,明白嗎,立即知道,哦,這個貪心不對啊,外在的東西再誘惑,再怎麼誘惑你,不理它,不能讓自己的凡夫心跟著它去,我應該保持內心的不動、不貪,這個心,這個境界它對我來說就不會起負作用了。反而慢慢的這顆心、這個境啊,也會變得非常清淨。開始好像是有染污的,但這個境因為你心的清淨,它也會變得清淨起來。以後它就不但不會妨礙你,反而會什麼呢,幫助你,就有這種作用力,這是什麼呢,境由心轉。

但你開始就沒經受住考驗,你心隨境轉了,那就怪不了別人,只能怪自己。所以就說看你的力量強,你的心力強,還是境界的力量強。境界的力量強,心隨境轉;心要有力量,境隨心轉,你就能改變自己外在的這個環境、種種因緣。別人再對你壞,你都不生嗔心,你都不記仇,你還是以德報怨,以德報怨,也不有所圖,也不是說,我以德報怨是想改變他,是想他對我以後不要這麼壞,要對我好,這些東西都不要,你就是在做,最終這個壞人我估計到一定的時候肯定會被你感化,就是這樣子的。學佛就是這麼修的,所以還是我們的力量太弱啊,我們有時候避之唯恐不及,你還敢去接觸這些人,難受死了,人不來煩你,你自己內心都起煩惱,何況還有外境呢。

好,從心得解脫,所以最終還得從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啊。【若一心得解脫。能令一切數。皆得解脫故】。心王得到解脫了,心數法也能得到解脫,知道嗎。因為心所法,心數法,是從心而生的,你把這個王抓住了,下面這些部首,這些大臣,這些兵,那都得聽他的。把根本的東西抓住了,下面的東西就理順了,就好辦了,隨隨便便就把他們給辦了。

好,【分別心王心數】,你看,【同起偏起等。即是教相故】。能夠分別心王心數種種不同,有時候這些一起起來,有時候是什麼,只有這個起,那個沒有起來,這都是屬於教相。

好,下面,【觀心開合者。心是諸法之本。心即總也】,心是總的根本,一切法以心為本,以心為總。它就是老總啊,你再直接上面還有沒有老總啊,沒有了,它就是屬於最高級的,最頂層的,我們現在不叫頂層設計麼,它是頂層,它就頂層設計者,沒有比它更高的了。它一設計,下面的都得隨著它來,它總瞻全局,掌管一切。

好,【別說有三種心】。你看,如果簡單說,心就一種心,不要把它分開說,這叫做合,你要再把它分開,展開了,說得更加詳細一點,光說一個心的話,你有時候稀裡糊塗的,太籠統,太簡單,還得給你細說一下,就分開,又分三種心。哪三種心呢,煩惱心、苦果心、業心,你看還不是惑業苦三道嘛。煩惱心就是惑嘛;苦果心,就什麼呢,苦道;業心這是業道,惑業苦三道。

煩惱心是根本,由煩惱心就能造業,你造業的時候,實際上還是有心的。比如說,我造業,好像是被心給支配,實際上你說被支配的時候,同時又會生起其他的心來。做事情的時候,在行為的當下,你這個心還是沒有停止,有時候,所以為什麼會發生改變,在造業的時候,這個心它會有變數的,有時候偶然的因緣,可能開始在造惡業,後來一看到這個事情有好的因緣一出現,自己覺得很慚愧,很羞愧,就不做下去了,那這個業就沒這麼大的力量,就不會形成這麼大的惡果、苦果。

如果順這個惡的因緣,那麻煩了,這個惡業就做得更厲害了。本來說實話,你正在欺負人,他還反抗,這好,你還反抗,本來我打你兩三下就可以了,我恨不得把你抽死,就這樣子。嗔恨心就起來了,業心,知道嗎?但這個業心,又不離煩惱心啊,因為這個做業的行為,本身它會產生很多的一些呼應的東西,你再把行為施加在被受的這個物體上的時候,它會有所反應的,它的反應又會形成你自己內心的一個心念的生起,你這個心念的生起,它會順著你這個噁心,或者逆著這個噁心,它都是不同的,有時候是推波助瀾,有時候呢,它能形成一定的消減作用,不一樣。

做好事的時候也是這樣,你一個人做,哎呀,歡喜很有限;如果大家一起做,越做越歡喜。本來只想發一天的心的,後來大家一起來,算了,七天。一直發下去,有力量了,而且越做越起勁,你功德也就越來越大。到後面,苦果心也是這樣子,沒有見到果之前,沒有希望,沒有結果,沒有成就啊,沒有成就感啊。嘿,後來造成了,一看有成就了,又生起更加精進努力的向上追求的一個心,是不是這樣子的。如果說得到苦果,就恰好相反了,算了,別造了,不做了,做來做去,人生還是一場空,還是個死字,算了吧,不造了,那起碼不造惡,這是好事。

所以佛教裡面有消極,有積極。積極是在行善,消極是在造惡。你不能什麼事情都積極啊,所以不能以一言去概括,你們佛教是消極的,錯了,如果說的好聽一點,我們隨順世間說,佛教是最積極的。對於壞事的消極,惡法的消極,就是對於善事的最積極。明白嗎?不然的話,你剛剛做了點好事情,全部都被這些惡法給抵消了,甚至欠的賬還更多,功不抵過。所以一切應該都是朝著好的方向,這才是真正所謂的積極,有助於我們生命的成長嘛,進步嘛。

好,這裡說了,【煩惱心是三支。苦果心是七支。業心是二支】。這說的什麼意思啊,三支、二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哪三支呢,煩惱心,無明、愛、取、苦果心是七支,哪七支呢?忘記了是吧,太多了。主要是,先把業心說下吧。業心是哪兩支呢?行和有啊,行和有。我們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總共是十二支,叫做十二因緣,也就是十二種法。就是從整個我們人的這個煩惱的生起,到他的種種行為的造作,業,到最終結的果,我們整個這麼一個輪轉,包括生死的輪迴,都用這十二種法,來進行一個高度的概括。無明,因為有無明,所以才會有行,有行就會造業嘛,無明是煩惱嘛,行就會造業,造了業之後就會有識,這個識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要投胎了,我們要隨著這個識去什麼呢,受身啊,投胎啊,識。名色,這個名色就是剛剛投胎之後,有名,名就什麼呢,心法,色就是色法。六入,六入的話就是指我們的六根,慢慢在這個胎裡面嘛,有六根的眼耳鼻舌身意就出來了,一個胎兒的雛形。

觸,出生了之後,就會有接觸,能夠感覺這個世界,不僅僅是身體感覺,眼耳鼻舌身意都能感覺。眼能看,耳朵能聽,身體能接觸。受,接觸這個世界,就會有感受,哎呀舒服啊,今天溫度很好,也不熱,也不冷,這個吃的味道很棒,還想吃,這個不好吃,太討厭了,下次以後再也不吃了。這個人壞,不喜歡,這個當然還沒到這種程度呢。後面就有愛了,觸、受,有感受就會愛,喜歡了就會愛唄,當然不僅僅是愛,有愛就會有恨,知道嗎,一看,哎呦,這個姑娘長得漂亮,喜歡;這個小夥子長得帥,喜歡。他到慢慢成長,到青春期,到青少年,到成年人的時候,他這個愛心就會出來。

愛了之後,他就要追求啊,取啊,就想得到,獲得,就想盡辦法去獲得。愛錢就要想辦法掙錢,愛人就想辦法娶過來或者嫁給他,是不是,不愛的人就希望永遠不要見,恨死他了,那就不叫取,還有舍,知道嗎,有些大家也不叫舍,就希望不要得到。沒辦法,已經惹上的毛病,趕緊拋棄,趕緊遠離,就這樣子,恨不得趕緊把他甩掉。不是這樣的嗎?一看,開始看著很喜歡,結婚了,現在不很多閃婚嘛,所謂的,後來一看不行,過了幾天,有些剛領完結婚證的,就離婚了都有啊,聽說,吵了個架,掰了,趕緊離婚,怎麼來得這麼快,昨天剛結婚,又來辦離婚證。就沒想好,年輕人嘛,衝動嘛,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他的心智沒有成熟。

所以這些東西,愛、取、有,有取有舍他就會造業,知道嗎。為了追求,為了拋棄,他就會不擇手段。從身體的行為,從語言,從自己的心裡,他都為了達到自己這個取舍目的會什麼,有,就是造業。有種種業啊,三界之有啊。你就沉淪於三界之中,自然就造了業什麼,生老死又來了。生老死沒完啊,老死之後,你還是糊塗,還是不明白,又有無明,又出來了。老是不停地在裡頭打轉,永遠出不來。

所以最根本的是什麼呢,無明。告訴大家。無明,沒有智慧。愚蠢,無知。這才是我們生死的根本。誰無知啊?心無知。所以為什麼要學習,要學佛,就是要了知我們這個心。什麼才是清淨的,什麼才是善良的,什麼才是真正最終能夠獲得解脫的。你要循著這個因果,這條軌道去走,而不要循著那條生滅的軌道去走。否則永遠沒出路的,你就在三界的牢籠裡面不可能出離。好,當然這個七支就是什麼呢,無明、行、行之後什麼,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這七支。這屬什麼呢,苦果心。你必須要承受的苦果。你不想受,也得享受。不想享受,好的東西就想享受。

【苦心即法身。是心體】。你看,又回歸到這個體了。前面都是釋名。苦,我們最終這個苦果。這個心是心體,跟我們的法身是一個本體。只是一個法身是已經解脫了,是我們自己的佛性。但是苦心是不解脫的,在受苦啊,這個心在煎熬啊。雖然是天淵之別,但是它本質上是一回事。可以做凡夫,可以做惡鬼,也可以什麼呢,成佛。解脫了,證得法身了。沒有解脫,永遠就在受這個業,受這個苦。

【煩惱心即般若。是心宗】。你看,煩惱心,煩惱如果沒有了,就能獲得智慧。反過來,有智慧,有般若智慧的話,就能克服我們的煩惱。煩惱心是因,那般若就是果。沒有這個煩惱心,最終怎麼能夠得到般若呢?我們說沒有煩惱就沒有菩提,沒有煩惱也就沒有般若。菩提也是覺,般若就是智慧。什麼東西它都是相生的。雖然有對立的一面,最終又有相生的一面。因為它本質上是一回事,就看你的智慧,按照哪個軌道走就行了。它有兩種不同的作用,你把它一方面的作用發揮出來,自然另外一方面的作用就得到克制了,就不會再生起了。

【業心即解脫】,本來造業就是束縛嘛,被綁架了,被心給綁架了。但是你要解脫,你不要被心綁架,你要善識,識別自己這個心。哪些心是應該生起的善心,哪些心是應該什麼呢,息滅的噁心。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不去造這些業,不生造業的心,自然你的心就能得到解脫。心一解脫,不造業了,最終你就不會什麼呢,受種種苦果,你這個心就不苦了。

【是心用。即開心為三也】,把心開展分成三種。煩惱心,業心和苦心。實際上這三種心最終又是一體,反映出來的三個不同的層面而已。【分別十二因緣心生。即有六道差降】,分別十二因緣的生,就會有六道差降,這是什麼意思呢。你順著十二因緣去生,從無明,到行,識,名色,最終歸結處就什麼,生和老死。有生老死,就會有六道輪迴,所以就有六道的差降。有六道的差別,有六道的升降,高低和差別。反正你再怎麼差別,都是在六道之中。你們的性質是差不多。好像是有善道,有惡道。但是都是屬於生死之道。

【分別心滅。即有四聖高下】。如果我們反過來分別這個心滅。也就是逆觀十二因緣。就我們說,為什麼會有老死呢?為什麼會有死呢?因為有生;為什麼會生到這個世間來呢?因為我造了業,要來受這個生死的苦果;為什麼會造業呢?因為有什麼呢,愛,取,因為有種種的煩惱,有種種的行為。所以最終一直一直推上去,最終的根結在哪裡,在無明。

就知道,無明滅則識滅,識滅則行滅,行滅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一直下去。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我們每次在放生的時候,大家不都在念這個嘛。怎麼才能把這個生死給滅掉,不再受生死了,最終滅掉無明。熄滅這個無明,這個根本煩惱,就一切迎刃而解。否則相互間就會勾連在一起。一環扣一環,你永遠都不得解脫。你把其中的一環解開來,其他環全部都解除了,解套了,是吧。

很多人都是被套嘛,解套了。你在什麼其他的投資方面,什麼股市被套都是小事,關鍵你的生命沒解套。你的心被套住了,所以你被其他套住很正常。有貪心嘛,有恐懼心嘛,有嫉妒心嘛。看別人發財,我自己也發財。看別人掙錢了,哎呀,投資也掙錢,就不管不顧了。你再聰明,再能耐,也都會有倒霉的時候。這東西不是光憑能力的問題。最後你這個善噁心,你是控制不住的。你哪怕是天下第一聰明智慧之人,最高級的理財的師傅,那也不行啊,因為你有善惡,他最終也得承受苦果,他終究會有失敗的一天。誰都改變不了這個命運歸宿的。所以說得心滅,則種種法滅。無明滅則生死滅。所以說滅了之後就好辦了。生死滅,出離輪迴,有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

【是為教相】,你看,很簡單吧。佛法多簡單,就這些東西,就這些東西。為什麼要念佛?滅無明心。佛心出現了,佛號,靠佛的力量,靠自己的念力,靠佛的加持力,然後讓自己的心慢慢的熄滅這些煩惱,妄想沒有了,妄想越來越少了,平復了,降伏了。最終這個煩惱心就沒有了,無明心就越來越弱了。它造業的能力就越來越弱了唄,世間的業不造,反而造出世的業,你不就最終能夠往生,能夠成就佛道嘛。離開這些嗎?這是基本的原理啊。哪個宗派它的修學的這個原理都得遵循這個根本的東西,十二因緣。參禪也是一樣的,持咒也是一樣,都是這個道理。以前講過參禪,參嘛,參,參不就是觀嘛,參觀參觀,觀不就是念嘛,念佛念佛。觀念,都是一回事。用心去參,用心去觀,用心去念。佛不就是心嘛。佛心不就是禪嘛!但是為什麼叫念佛呢,不叫你念眾生。念佛能成佛,念眾生你就成眾生了。是吧。所以觀心,觀的不是凡夫的心,是觀的佛心。觀的我們真正的真心,最終你才能成就啊。最終名字不同,實際上道理都是一個意思,換湯不換藥,就這麼簡單,是吧。這就是教相,不給你們講,那個是講這個,這個法門都不一樣,那個好像這個修行的方式啊,修行最終得到的結果都不一樣,錯了。你沒看明白,看明白都是一樣的。表面上有差異,根本上最終都沒有任何的差異。

【兼於開合也】,前面有合,就是一心,有開就是三種心,是吧。【觀心料簡者】你看這裡有「料簡」,前面有「生起」,這是「開合」,這又來個「料簡」。「料簡」就是問答,知道嗎?主要解決眾生心裡對於佛法的疑惑。

好時間到了,大家先休息一下吧,大家先休息一下,不講那麼長時間,我們過五分鐘,回到課堂上,我們下半堂課才開始,五分鐘之後。

大家坐好,安靜下來,咱們開始下半堂課。

講到這個觀心料簡。【問。事解已足。何煩觀心】。別人問:事解就已經足夠了,為什麼還去勞煩要觀心呢?就是說從事相上去理解佛法,就足夠了,幹嘛還要去觀心呢?就是說是不是一定得需要觀心呢?沒有觀心行不行呢?當然肯定的,答案是肯定的,必須要,必須要有。

【大論雲】,《大智度論》說,【佛為信行人。以樹為喻。為法行人。以身為喻。今亦如是。為文字人。約事解釋。為坐禪人。作觀心解】。你看,這引的《大論》裡面一段話。

就是佛為了不同的眾生,不同根機的眾生,他有大概兩種不同的說法的方便。一個是信行人,一個是法行人。什麼叫做信行,什麼叫做法行呢。信行主要就是說聽聞佛的言教,自己內在產生對佛的一種信仰,以信來導入佛法,對於佛法的一種理解、信心。但是在行為、在修行方面,具體實踐方面,他的根機就比較弱。注重在於理論方面,在於信仰方面。但實際上操作層面、實踐方面,他就不太注重了,他的根器就比較差。另外一個人呢,就是實幹家,喜歡實踐修行,但是你要他去聽聞佛法,去研究佛法的道理呢,他又不擅長,他不願意。

佛知道有這麼兩種人,那當然肯定也得先隨順他們的因緣。你不是愛聽佛法嘛,愛研究佛法的道理嘛,多學習佛法;你不是愛修行嘛,念佛去,坐禪去,你就少看那麼多書。但是呢,說句實話,這兩種呢都不完整,都有缺陷的。有些人,哎算了,研究這麼多佛經幹嘛,一句佛號念到底就行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吧,法行人。光有法不行,還得什麼呢,還得有信解,知道嗎。有些人,哎呦,我就聽聽看看佛經就可以了,我研究研究可以了,念佛懶得念。我把佛理搞懂了,搞通了就行了嘛,幹嘛還得念佛,還得參禪,太苦了,太麻煩了,不願意。

所以說【今亦如是。為文字人】。有些人喜歡文字,知識分子嘛,他不把道理搞明白,他不會相信佛法。他根本也不會修行,你去念佛拜佛我才不可能呢。你先給我講講佛法,把我講明白了,把我給說服了,我才進入。文字的【約事解釋】,沒辦法,趕緊去研究去吧,是吧。他得有這個因緣,自己願意看,自己看得懂,或者聽法師說。有這個因緣搞明白,把自己的疑惑消除掉了,他才能從文字而入,從信上而入,否則他信心都沒辦法產生。【為坐禪人】,有些人就說,哎呀不想讀,你說我也沒多少文化呀,不想學習,是吧,太麻煩天天去研究這些經教文字幹嘛呢,是吧,你就告訴我一個修行法門就行了。我念佛去,我坐禪去,是吧,也能成就。當然確實也能成就,但是到一定的成就呢,上不去啦。你弄不好還沒成就的時候,出問題了。佛法可不是這麼容易簡單的一件事情。所以叫【作觀心解】。觀心就是實際上的修行,參禪就是觀心,禪就是佛心,觀就是參,知道嗎。觀察自己的心,也叫靜思維嘛,靜慮唄是吧。靜靜地觀察,觀察什麼呢,觀察自己的心。

【又論作四句評】,四句的評論,一個是什麼呢?【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闇中。有目無所見】。有慧無多聞,就是這些參禪的人,法行人,是吧,只注重這樣修行就是有慧,但是不多聽聞佛法,無多聞啊,他最終能夠證得實相嗎?證不到實相的。譬如大闇中,黑夜之中,一片漆黑,沒有一點光亮,沒有佛法的光亮照明他,他既然有這個目,有眼睛也看不見啊。是吧,睜眼瞎,沒辦法,因為外面沒有光明,你這個視力的作用是發揮不了任何效果的,發揮不出來。所以說最終你想怎麼才能見呢,不僅僅要有眼睛,要有慧,而且要多聞。

反過來,【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僅僅有多聞,從信行入,沒有法行,沒有實踐,就是屬於多聞。多聞佛法,對於佛法有理解,但不修行,沒有真正的智慧,最終也不能證得這個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照】。在白天大明中,你這麼個小燈根本就沒什麼光,被日月的光明完全就給那個什麼,淹沒了。誰還能看到你的光明啊,看不到啊,沒有用的,發揮不了你任何作用。知道嗎,你這個燈最終沒有把它點亮,你這個燈光明太弱,所以最終還得通過什麼呢,修行、實踐,把這個燈要點亮了。點亮之後,而且還讓這個燈啊光明越來越大。開始是盞燈是吧,最後變成像日月的光明一樣。然後我們說功率越來越高唄,開始是一百瓦,繼續修,一千瓦,一萬瓦,一億瓦,照亮整個法界,這就成就了唄。你那麼一點點亮,你學佛法懂得那麼一點點道理,太微弱那個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好再往下,【多聞利智慧】,這人又有信行,又有法行,又多聞佛法,又實踐修行。【是所說應受】,這才是佛所說,我們應該去接受這樣的修行的方式,大家都應該這麼去按照佛的教導去做,知道嗎。就是我們說的什麼,理論和實踐都不能放下。又要聽聞佛法,又要什麼呢,實際上的修行,叫解行並進。然後這是第三種,後面還有一種,【無聞無智慧。是名人身牛】。你看,慘的要命是吧,表面還是人身,獲得個人身,實際上跟牛差不多,傻裡吧唧的,沒有任何智慧。現在做的人,下輩子可能就做牛了,墮落了,沒什麼好日子過知道嗎。現在暫時讓你做做人,做做人也做的品質不怎麼樣。又不聽聞佛法的,又不實際上去修學佛法。最終等到的就是墮落。

【今使聞慧兼修。義觀雙舉】。現在就是叫大家又要聽聞佛法,又要修學佛法,解行並進,要有信行,還得有法行。義觀雙舉是什麼呢。義是指什麼,是指義理。要研究佛法的道理,義理呀。你不研究這些教義,你怎麼知道佛法的道理呢,怎麼悟得這個道理呢。沒有道理,怎麼去修行,真正獲得成效呢?觀,是指觀行、觀心。義理和觀心兩方面,同時要併舉,一起並行,這樣才行。

【百論有盲跛之譬】。百論是三論裡的一部論啊。《中觀論》、《十二門論》、《百論》,裡面有一個比喻叫做盲跛之喻。那這個盲,是比喻什麼呢?比喻法行人,眼睛是瞎的,光有腳走路,不知道啊,時不時掉到坑裡面去了,掉坑裡了,墮落了,是不是啊。跛呢,是指信行人。雖然眼睛有,腳是什麼呢,瘸的,走不了路。知道路在這裡,就是走不動,最終能達到目的地嗎?到不了。是吧。當然,我們經常有個寓言小故事,是什麼呢。如果盲人跟瘸子在一起,兩個人相互之間幫助可以,是吧。跛子被背著,他有眼睛啊,瘸腿的嘛。盲者他能背著這個跛者,是不是啊,他能走,他能看,兩個人配合。就能到目的地了。但現在不是兩個,就是一個人,就必須具備這兩方面的能力才行。所以聽聞佛法,是我們一輩子,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修行也是一輩子的事情,兩方面都不可偏廢。這才是真正學佛最根本的道理。不要聽有些法師,偏重於哪個方面。哎,你只要念佛就行了,你只要就學教就行了,只要怎麼。哪是這麼簡單。方便說,不是非常圓滿的一種說法,在特定的時間說出來,千萬不能隨時都拿這句話來說事。否則就有問題了。

牟子,牟子理惑論嘛。【牟子有說行之義】,說行,知行合一嘛,要說又要行,都是一個意思。【華嚴雲。譬如貧窮人。日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偏聞之失也】。《華嚴經》裡面有首偈子,是吧,貧窮的人自己沒有半分錢,但天天都是數別人的錢,幫別人點錢。點完之後,還得交給別人吧,是吧。就像這些天天看經、聞教的人是吧,這數的鈔票,這是佛法的,不是自己的,這是佛的。明白嗎,叫佛法,不是你的法,是佛傳下來的。你自己不修行,你成不了佛。這個佛法就不能成為自己生命之中的一部分,他永遠是佛,他給你的寶貝,不是你自家的寶貝,你得修行,最終才能得到這個寶貝,知道嗎。【自無半錢分】,永遠都發不了財。你得修行才能獲得這個功德法財,你才能最終成就佛、佛果。【偏聞之失】,只想著聽聞佛法,不去修行實踐,天天就是跟別人數鈔票唄。

【下文雲】,下面又有文字說,【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偏觀之失也】。你看,只修行,埋頭苦幹,埋頭苦修,盲修瞎練,也不聽聞佛法,也不知道該怎麼修,修出問題來了,也不知道,還覺得自己修得挺好。未得謂得,沒有得到成就,認為自己得到果報了;沒有證悟,覺得自己證悟了。哎呀,突然發了個什麼神通。證果了,得阿羅漢了。實際上看是外道,外道也有神通。最終還貪求這個神通,還覺得自己了不起,是不是啊。說大妄語,我得阿羅漢了,我成道了。你們都跟我學吧,是吧,以盲導盲,最終墮入惡道。你不學習佛法,不學習,你自己一個人在這兒修,盲修瞎練的,你能修出什麼名堂來。是不是啊,佛在世的時候不是就說了嘛,只有兩個人能夠自修成功的,一個是什麼呢,大迦葉,一個是舍利弗,能夠證得獨覺的果位。就是佛不出世,他們自己修,也能成就。其他的都得聽聞佛法,才能成果,才能成就哇。你以為你是誰呀,是吧。咱們肯定不是大迦葉,也不是舍利弗了,沒這個本事,也沒這個根器。佛下邊這麼多聖眾的弟子都不是呢,何況是我們呢,是吧。

所以,【偏觀之失,偏聞之失】,都盡量要去避免。【何者。視聽馳散。如風中燈。照物不了。但貴耳入口出。都不治心】。你看,【自是陵人。增見長非。把刃自傷。解牽惡道。由其不習觀也】,這是一段文字。我們看,為什麼呢,為什麼他會有失誤呢,他會有過失呢。僅僅從視聽方面去學習佛法,視聽馳散。他心啊,是馳散的,是松的,是妄念紛飛的,心定不下來。就像有一盞小小的燈,燈還不太亮,大風一來一刮,立即就熄滅了。照物不了,即使不熄滅,照物也照不清楚啊。沒有修行實踐,不做真正的功夫啊,你的功夫都經不起考驗的。只貴耳入口出。你看,從耳朵裡面聽進去,當然不僅耳朵,眼睛裡面也是可以看,口裡面說出來,但是都不經過自己的心。你看,不入心,不去觀心,是吧,最終也制不了這個心。

自是陵人,你看,以自為是,以別人為非。覺得自己比別人高唄,陵謗別人唄,看不起別人唄。學了一點點這個佛教的理論,到處點評,到處批評,到處評判。學佛沒學好,這個都不懂,我告訴你吧。你看這個修,怎麼修的,肯定是沒有看佛經,盲修瞎練,是吧。實際上,自己沒修。你懂那些東西沒用,跟你沒有關係。數寶貝,是數別人的寶貝,是吧。增見長非,增長種種什麼呢慢見,主要這個見是慢見、我見,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我慢嘛。增長種種是非,還有造種種口業呀,有煩惱心肯定就會造種業唄。把刃自傷,拿著把刀,被刀刃給割傷了。解牽惡道,因為只是從解上去修學佛法,最終被牽到惡道裡面去了。沒有行啊,得有行啊,才不會被牽入惡道。所以他最終下場什麼,墮落惡道。僅僅有解,沒有行,沒有用的。由其不習觀也,因為他沒有修習觀心,沒有去什麼,真正地實踐修行。

反過來,第二種。【若觀心人。謂即心而是。已則均佛。都不尋經論。墮增上慢。此則抱炬自燒。行牽惡道。由不習聞也】。你看,有些觀行人,即心即佛,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還不離文字,你要知道後面還有句話,沒有說而已。當然如果是上上根機的人,悟性很高的人,人家已經無始劫以來,都已經把文字都學過了,知道嘛。人家的基礎已經打得足夠好了,當然不用立文字了,文字已經做好準備了,這關無量劫前就已經考過了,知道嗎。當然只要行,再加把力,立即就證悟了,見性成佛。

你好,你從來都沒做過這個功課,你也說不立文字。先得立得起來,最後才是不立。知道嗎。先得立,最後才要破。不立不破嘛,你這好,但破不立。你以為你是什麼人?真正上根機的人只有大破不立,人家有這個資本,知道嗎?你沒這個資本,還是老老實實先打基礎。

墮增上慢,認為自己都成佛了,哎呀,就跟提婆達多差不多。也有神通啊,人家也有神通啊,也入禪定了,他下邊也有一班弟子啊。覺得我跟佛一樣的,你能叫佛,我也能叫佛,我要成新佛,就這麼一種人。都不尋經論,沒有真正地去學習佛法。墮增上慢,增上慢,本來沒有這麼高,認為自己達到更高的程度了。本來是個猴子,以為自己是個國王。增上,知道嗎,自己把自己給增上了,把自己當根蔥,當寶貝了。

此則抱炬自燒,抱著炬,火炬,自己把自己給燒滅掉。行牽惡道,僅僅有修行沒有解,最終也被牽入惡道。由不習聞也,因為沒有聽聞佛法,沒有練習,沒有經過自己修習聽聞佛法這門功課。

所以說,【若欲免貧窮。當勤三觀。欲免上慢。當聞六即】,這屬於天台宗專門說的,你要免貧窮就不要光數別人的寶貝,你自己要發財致富啊,自己要去創造財富,要勤修觀行,哪三種觀呢?空觀、假觀、中觀,一心三觀嘛,是吧。賺錢去,賺法財去,不是賺世間的鈔票啊。欲免上慢怎麼辦呢?欲免上慢,增上慢,當聞六即。六即佛: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講過,這些都講過,給大家講《淨土宗教程》的時候,講《阿彌陀經》的時候,都涉及到這方面的內容。你沒有真正去了解,從凡夫一直到最終修成佛道,所有的這個過程,所有的品位,它裡面的種種差別,種種教相、教法的話,你是沒辦法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到底是處於哪個位置呢?像我們現在處於什麼位置啊?也就是第二個位置名字即。第三個位置,說實話都不好意思說,觀行即,好像也念佛了,不得力。算是開始吧,觀行即已經開始了。後面相似即,差得太遠沒辦法說,相似即太難了。

【世間相常住】,你看這是說六即的道理,世間相常住,【理即也】。從理上講,世間法就是佛法,凡夫就是佛,世間相本來是無常的,那為什麼無常之中還有常住相呢?因為本來世間法跟佛法就不分家的,它的本體都是一個,它的體都是常住的。只是外在的相,世間法是無常的相,明白嗎。相是無常,本體是常住的。所以所有的眾生都有常住的法身,有些地方叫法性也可以,你叫佛性也行啊,都是個稱呼嘛,這些叫理即。從理論上來說大家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佛性,每個眾生皆有佛性,但僅僅從理論上沒有用啊,你還沒聽聞佛法,還沒有發心修行呢,所以僅僅從理上。【於諸過去佛。若有聞一句】。在過去佛的時候,能夠聽聞一句真正的佛法,這就是名字即。真正的佛法明白了,從名字上去理解真正的佛法的含義,從名字上開解了,了解了佛法了,名字即。

【深信隨喜。觀行即也】,你看聽聞之後,能產生非常深的信仰,堅信不疑,沒有任何的改變,然後還能隨喜。所以這個隨喜不是說光看著別人做,自己高興就完事了,歡喜就完事了。自己也按照這麼去做,而且是很歡喜地去做,這就是觀行即。信了之後,就得有行動嘛,得修煉嘛。好,【六根清淨】,修到一定的時候,六根從染污變得越來越清淨,這就屬於相似即,跟佛法就比較相似,比較接近了。再往後,【安住實智中。分證即也】,安住在真實的智慧之中,通過這個相似即再往前繼續修行努力,就能獲得真實的智慧。當然這個真實的智慧還不圓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已經非常非常了不起了,這屬於大菩薩的果位了,法身大士了,屬於分證即。部分地證得佛的法身,或者說實相也可以啊。

【最後唯佛與佛。究盡實相】,只有佛,只有三世的諸佛,才能真正地究竟地明瞭一切諸法的實相,這是究竟即。那我們現在先是名字即吧,然後起觀行即,由名字而起觀行,就處在這麼個階段,那得好好修啊。關鍵名字還沒有過關,我告訴你們,學佛哪這麼容易啊。學習佛教的理論,這些言教的東西,你這一輩子學到什麼程度也說不一定呢。剛剛開始,還不錯,咱們能聽到天台宗圓教,這個種子還是下得非常好了。雖然名字即不圓滿,但是已經走出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了。後面觀行,說實話這個就難得多了。能夠說,說到容易,做到就太難太難了。但不管怎麼樣,開始去做吧,做不到也沒關係,你想想也行,胡思亂想,覺得啊我就這麼去做,肯定是不符合的,但起碼你在做了。當然你這樣做不好的話,這個相似即肯定是出不來的。也不能著急,所以咱們為什麼最終還得念佛呢。後來天台宗發展到後期也是勸大家修淨土法門、念佛法門。因為你要靠天台宗一心三觀,你自己去開悟證果,沒戲了。哪有這麼高的根機的人吶,到哪去找,都傳不下去了,沒辦法念佛去吧。自己修不成沒辦法,有佛接引也可以啊,佛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解脫生死再說。到那裡再聽佛聞法,證得無生法忍,住無生法忍,就開始進入菩薩的階位了。進入菩薩的階位,你再學習,再聽聞佛法,你這能力得多強啊,佛才能真正加持到你。當然我們在這裡佛也能加持,但你畢竟在娑婆世界了,說句實話,想加持可不這麼容易的。離得太遠了,倒不是遠近,佛沒有遠近,開個玩笑。關鍵你跟佛不是一個陣營的人,當然佛也不分陣營了,是吧。就是你的緣分,你的善根機緣跟佛離得太遠,你在五濁惡世,佛想加持你加持不上。你不是那個根器,再怎麼培養也沒什麼用,暫時沒什麼用起碼,相當漫長的時間一直不會有什麼成就的。我們培養還得看這個培養對像,他是個材料才培養,不然一培養出去到時候,壞事了,還讓他們繼承我們的家業?這好,亡黨亡國,按照我們佛教來講,滅佛種,這可好。他不是那個接班人,不是那個繼承人,沒那個根器啊。所以我們得努力,到那邊去那才好,有更好的學修的環境,佛才能加持。然後你的成長會越來越快,以後你成就快了,讓更多的眾生也能因為你這個緣分得到度脫。你早成佛嘛,早度眾生嘛。不著急,我慢慢來,其他眾生在受苦你還不著急,你自己不急,別人在急啊。所以說我們大家都要有菩提心,要有份責任,要有使命感。對自己適當要狠一點也是應該的,雖然不能太狠了。

好,【修心內觀】,你看這不說內觀了嘛,【則有法財】。真正的法財是內觀,修心出來的,觀心才有的。你如果是觀境,觀外在的東西,心外求法,不會有法財的。有世間的財倒是會有點可能,修吧。看看世間哪個行業能掙錢,現在這個市場更大,比較好做,恰好我現在也有機會去做,發財了。【正信外聞。無復上慢】。正信,有正確的信解,從外聽聞真正的佛法,就不再會有增上慢的產生了。【眼慧明聞。具足利益】。眼慧,是指什麼呢?法行人,觀心的實踐。明聞,是指信行人,要聽聞正教,要有正信,要對佛教有正知正見,就是正信,正知正見。後面要有正行,明白了吧,用幾個字一替代大家就知道,才能真正具足利益。光有眼慧,沒有明聞不行。有這個眼睛但是沒有光明,看不見,一片黑暗,在夜裡面有眼睛看不著。你光有明,沒有眼睛,瞎的,也看不到。【具足利益。何得不觀解耶】,怎麼能夠不去觀和解,就是解行並進呢。

就到這裡,《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一上,才第一,還是上。還有第一下呢,是不是。六堂課了,當然講得會比較詳細,大家也不要嫌我囉嗦啊,每個字基本上差不多,能夠解決問題,不會有太大的疑惑,當然也不是說都解釋得這麼到位,或者說絕對的正確,但是八九不離十吧,差不多。如果大家能夠真正這麼好好地用心去研讀一遍、梳理一遍,我覺得對於大家對佛法的這種認知,正知正見的形成,反過來又促進我們正信的增長,它是具有非常大的作用的。包括以後由正見發起正行,承前啟後啊。光說我信佛法,怎麼信啊?你對佛法一無所知,你說你信那不是迷信嗎。你得對佛法有了解,你開始憑著一個感性的一個信而已,對佛法有感性,我喜歡佛,我愛佛,尊重佛怎麼怎麼著,我信佛。但對佛所說的法你都不知道,你這信的程度是很低的,質量是很低的,反過來你去學習佛法,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你才知道,佛為什麼偉大,為什麼了不起,佛法為什麼這麼高貴。你這個信仰提升了,更加堅定了,明白道理了,然後由這個道理,這個理論的東西,能夠指導自己以後應該怎麼去修行,修行就不會走錯路了,所以這個必不可少的。解是走在前面的,行是在第二的,知道嗎,但是慢慢地兩個得融合在一起。

好了,時間也差不多了,這裡還有個問題解答一下吧。本來有兩個問題的,後來看後面這個問題呀,大家提問啊,不要提得太複雜。提問那個經這個經,這個宗那個派的,是吧,太多了。然後一個問題裡面嘛,還有小問題,看一個大問題恨不得有三個四個小問題。這好,這一弄,首先難度太高,另外量太大,我一看頭都痛,頭都大。你光解他這問題我要解答清楚,我費神啊,費力、費時間啊,弄得不好半個小時都解答不完,你要不解答隨便一說,也沒什麼意思。當然也可以簡單地就幾句話搪塞過去,有點不太負責任,沒必要了,我就選了一個問題,稍微還可能有點靠譜的問題。對大家是有壓力的,大家對我也有壓力,我對大家反過來壓力過去。

(阿彌陀佛。頂禮師父,在第二講中【指久遠之本果。喻之以蓮】。提到第一次成佛叫做蓮是本,第二次之後,包括後面無量次成佛叫做華是跡,既然都是成佛,為何還要開跡顯本,懇請師父慈悲開示。)

為什麼要開跡顯本?不開跡顯本,你怎麼知道佛的本來的出處呢?我們只知道說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示現在這個尼泊爾,現在的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大家都認為這是釋迦牟尼佛可能是第一次成佛,他在這菩提樹下成就正覺。但實際上不知道,佛在久遠劫無量阿僧祇劫以前早已經成佛了,成佛已經無數次了,最早的一次成佛才是本,叫他的本地。從第二次成佛開始到現在成佛,到以後還會不停地成佛,實際上第一次成佛是真正的成佛,成一次佛就夠了嘛,是吧。因為這就代表他最高成就了,明白嗎,後面再成佛,只是為了眾生,示現成佛。再成佛他能夠高過第一次成就嗎,第二次成佛比第一次成佛成就更高?我資格更老了,不是這些意思。後面都叫化跡,為了教化眾生,應現的種種足跡而已。為什麼有足跡?是因為有這個足才會有足跡呀,這個足才是根本啊。一踩下去一個腳印出來,走在那裡又一個腳印,在我們娑婆世界都留下無數的教化眾生的腳印,就叫化跡。我們就知道佛的根本處是什麼樣的,不僅僅是佛的根本處,佛法的根本處在哪裡,也都有啊,不僅僅是成佛這麼簡單。

佛的修學的法門,也有本跡,佛成就的淨土佛國也有本跡,甚至在我們世間法的修學之中,遇到的種種事情都有本跡,知道嗎,什麼是根本啊?就像我們剛才說的觀心,心是根本,其他的都是跡。你把這個根本的東西抓住了,其他的事情就好辦了,就怕你不明白,不給你開示的話你怎麼知道呢?把這些道理都給大家講明了,講透了,自然而然一切的這個迷茫、一切的疑惑自然就消除了。我們才知道佛,哎呀,是這樣的了不起呀,才知道佛下面這些弟子,也是很了不起的,你別看有些好像什麼阿羅漢,有些是示現什麼菩薩,實際上早已經成佛了。唯一不了不起的就是我們啊,人家都有本跡了,我們一直都在生死,你什麼時候才能回到根本啊?但是沒關係,從第一次下種開始,多種佛種最終就能回到根本上去。

所以說整個《妙法蓮華經》一個是開權顯實,一個是開跡顯本。沒有開權顯實的話,一切的佛法最終不能成為無上的佛法,不能成為圓教之法。它相互之間是割裂的,知道嗎,是有差別的,是有高低的。開權顯實之後權法變成實法,所有的佛法都達到最高的品位了。開跡顯本,好,雖然是跡,開跡之後,跡歸於本,也能回到根本上去。所以就是我們自己最終修行要回歸到自己的這個佛性。不管修學什麼法門也好,我們發心修行對佛法的理解,對佛法的執行,到最終功德的成就都應該指向成佛的這麼個果位,指向菩提。而不是在我們世間來說,有時候隨順自己個人的一些煩惱啊、業力啊、習氣啊,去做些跟真正修學佛法不相干的事情。什麼事情都要做得,按照我們世間,做到極致就是做到最好,這不就是佛的一片苦心嘛。當然實際上佛也知道你們做不到這麼好,做不到這麼好,佛也得說呀。不說,是佛的失職。不做,那是你自己個人的因緣,怪不了佛。佛是完全和盤托出,毫無保留地把所有的佛法的原委、根本,給大家全部都說透了。當然了,你有因緣能聽多少、聽懂多少、聽後能夠做多少,那是我們自己個人的事情。但是我們今生起碼聽到了,這就非常了不起。

所以希望大家發這個心,實際上最終無跡也無本、無權也無實,還得知道另外一層意思,知道嗎。不能說,歸本就完事了,歸到實處就行了,真正的實、真正的本就是無本也無實、無跡也無權,因為已經無所分別了。你已經進入那種境界了,非常自然而然的境界了,你不需要去分辨了,不要去想、不要去作意了,這才是佛法修行的這麼一種境界。

所以我們呢,一步一步來吧。念佛也很好,四種淨土,四種淨土裡面什麼是本淨土啊?什麼是跡啊?常寂光土,才是真正的本淨土、本國土;其他的三種淨土統統是跡,知道嗎。但是我們也知道,實際上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肯定大部分都屬於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都到不了。這裡我看看不知道有沒有,當然也許有示現的,那就到方便有餘土去了,或者實報莊嚴土也有可能。如果有佛菩薩在嘛,問他他也不會回答,佛菩薩不會這麼給我們面子,我們也沒這個因緣。

凡聖同居土,沒關係呀,凡聖同居土,世間相都能常住,何況是方便有餘土,都生到淨土去了,它最終跟常寂光土是相通的。一土橫具四土,跡中也有本。為什麼能夠開跡顯本呢?因為跡中本身就包含本的這個本體的東西,是一致的。只是需要個過程、需要個因緣,最終慢慢地去成就。

所以我們的學習,你雖然是處於跡,如果你不知道本的話,會形成什麼後果呢?永遠都是跡。你永遠都是低層的、初級的,你上不去。雖然我現在是屬於初級的,但是我知道高級的東西是什麼,我有目標啊,我明白進入目標的途徑啊。雖然我現在只是一年級,是幼兒園,但是我必然達到最終的博士、博士後、教授。成佛一樣的導師,沒問題的。不然你永遠都是讀完幼兒園又讀幼兒園,幼兒園且讀呢。明白嗎!這就是他的作用。雖然幹的是幼兒園的事情,現在是小朋友,但是你就比較早熟了,懂事了。家裡苦的孩子早當家,提前一步。你的修行的質量、修行的效率,那就不可思議地提高了。你獲得好處,還問為什麼要這樣啊?暗暗得到了多大的好處啊,就這個意思。所以為什麼在天台宗這個開圓解重要,開了圓解同樣念一句佛,你的功德相當於別人修一劫。人家修一天你修一劫,就這麼一個概率,這麼一個倍數差別。如果你不懂得真正的佛性,不知道真如實相,諸法實相,沒有開圓解,你去那苦哈哈念佛吧。倒也挺老實,你做的就是一加一,人家是一的多少次方、二的多少次方。你是做加法,弄得不好還得做點減法,中間還造點業。人家是乘法,人家是什麼次方,其他的,你能跟人家比嗎?比不了,你就越落越遠。所以我們必須要知道佛的根本處,佛法的根本處,佛的本源處,這樣的話才不辜負佛對我們的一片苦心。大家有這個因緣嘛,所以盡量去學,好不好。

好了,其他事情就不說這麼多了。好像還有一點點時間,原來是講兩個小時,現在好像還延長了一點,大家有什麼疑問現場也可以提個問,沒關係的。

居士:(法師剛才講到圓解,這個圓解是從理論上的圓解,還是說要開悟的圓解。)

那不能是開悟的圓解,你也要求太高了。開悟就不叫圓解了,解跟悟是兩個不同階段。開圓解就是從佛法的教理上,已經完全從理論上明白了佛性的道理,明白了實相的道理,或者是明白了圓教的道理。圓教講的這個實相,是講得最透徹的、最究竟的。把佛法最高的道理都已經掌握了,你再去修行,那你的效率就高啊。你等到解後再悟,那是你通過解後起修,修之後才能悟。你那個時候的悟解跟這個理解就不一樣啦,跟文字上的解釋就不一樣啦。悟解就相當於相似即。如果是證果了,證得圓教的果,什麼即呀?分證即。差多少,差兩三個階梯呢,這一個階梯的距離有多大啊?搞不清楚,太大太大了。

所以沒那麼難啊!就大家好好學習、聽聞佛法,明白了佛法的道理,在我們凡夫位上不需要開悟,你就可以開圓解,就具備這種能力。等到你真正開悟了那修行,說句實話就處處沒有障礙了,自在無礙了。你跟佛法的氣氛就相近了,就天天等於待在佛身邊差不多,但是呢還稍微有點距離。那個屬於真正叫作內凡位,我們屬於外凡位。內凡位就是離佛很近,我們外凡就離佛很遠很遠,就這樣子的。什麼時候如果你一開悟證道、證果,那就好了。就我們禪宗經常說:跟佛一個鼻孔出氣了。就這個意思,但是不完全是究竟佛,但是已經佛的部分的這種功德,你已經開始具備一部分了,有一定的功能了,所以叫同一個鼻孔出氣,就大概是這個意思。所以禪宗不是要大徹大悟嘛,實際上大徹大悟只是悟,還屬於相似即。悟後還得起修,悟後起修才能真修,還不完全是真修,相對來說修行的品質就高了。修後,才能證。我們現在的修是還沒有悟,悟前的修,悟前的修這個質量得多低呀!如果你再不開點解,那簡直哎呦,天天就掙那麼幾塊錢,你還想成億萬富翁啊。人家標準就這麼高,打個比方,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得掙十億。我一年下來苦哈哈的也就掙個十萬塊錢,活也就不過百年,我從生下來就幹活,一共掙得一千萬也就不錯了。你怎麼掙得這個錢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打個比較淺顯的比喻,一天我能夠掙得十萬、八萬的,這一輩子就能掙得差不多了,還沒掙夠呢,三萬六千日還是不夠,才三十六億,一天得掙個幾十萬才夠。就是你的效率得提高,得提速,你才能達到見道開悟的一個標準。它是需要個量化的標準,按我們世間說的簡單一點就是這個樣子的。雖然需要質,但是質背後代表的就是用量計,它是相對應的東西。

為什麼叫三祇證法身,百劫修相好?這是三藏教的說法。三大阿僧祇劫你才能修成三藏教的法身,還不是真正後面通教、別教、圓教,這是定量的一個時間。你不修滿,你說我證得法身!肯定是假的,肯定是盲修瞎練,肯定是我們說的那個法行人,【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所以為什麼要聽聞大乘佛法,大乘方等佛法,要發菩提心。《觀無量壽經》裡面不都講得很好嗎,《無量壽經》還不是《觀無量壽經》,這三品是吧,你才能上品上生。你如果沒有這些,你又不出家,你又不發菩提心,你又不聽聞大乘佛法,你最多是中品中生就不錯了。那我們學這些,不聽聞這些天台圓教,不聽聞大乘的了義的法,你同樣是念佛,能不能往生還是一回事,往生之後也是很低的品位。你聽了,明白了再去修,那簡直上品生太簡單了,秒秒鐘的事情。當然也不是我講得這麼簡單。但說句實話,即使你把這個種子一種下了,哪怕你今生稍微有點差池,這個差池很快就能夠補足了。什麼時候再次聽聞佛法,你成熟地比別人還快,你會什麼呢?後來者居上,明白嗎。

打個比方,別人修成了,他就是不太學習這個圓教,不懂這個教理,他往生了,來個下品下生,待在蓮花裡半天出不來,多少劫都出不來,老在那待著。你好像是今生沒修成,你學教學得多了,修行不得力,先在其他道裡混,混了多少年、多少生出來,你往生比他晚,但你一往生上品上生。你說,哎呀慢點不著急,我先出生了,先見佛了,就是這樣子的,知道嗎?所以這個東西,為大家算一筆賬,一定得學得聰明一點,知道嗎?不要爭一時,要爭最終的這個,當然也不是為了爭,就是我們不要錯過這個因緣。真正學習佛法的不是為了自己修的,你自己修成了,實際上就是幫助別人在修行,你的成就能夠更好、更快地反映在利益眾生的這麼一個層面上。你自己不努力,大家都不努力,這個佛法如何興盛呢?自己度不了,更多的眾生也度不了,整個佛法在我們世間的因緣就會越來越衰滅。不好意思了,我們屬於敗家子啊,不孝的子孫啊。孝順心嘛,對佛法、對佛、對三寶要有孝順心,自己得努力,聽循佛的教導。

好了,簡單這個問題給大家回答到這裡。還有提問的嗎?你來吧,那位老居士就等一等,你提的問太多了,先讓他們提提吧。

(剛才您講的,您看我斷句斷的對嗎?苦心即法身,是心體;煩惱心即般若,是心宗;業心即解脫,是心用,我想這個再請您展開解釋一下。)

斷句沒問題,都是這樣子。心宗、心用、心體嘛,是吧。這裡呢要解釋難度也不小,含藏的佛法的量太大了,請坐吧。苦心,本來我們眾生是在三界之中受若的,在輪迴生死之苦。但是雖然是在輪迴,眾生的凡夫這麼一個我們的身心世界裡面,他這個佛性是永遠不會失去的。常住的法身,常住的佛性,不會因為你墮落在這個苦道裡面,它就突然就沒了,或者它就減少了,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是吧。所以說這個苦心即是法身,它苦心的當下,我們這個苦報,我們這個身心的這麼一種載體,它本身也包含了、也具備了法身這麼一個理性,這個佛性是蘊藏在我們這個身心裡面的,所以你得到這個苦果報應的話,不妨礙自己本身這個佛性。

然後呢,煩惱心即般若,本來煩惱是跟般若是完全對立的,有般若就沒有煩惱,有煩惱就沒有般若,有你就沒我,就是水火不容。但是你看它表面是水火,這是我們從一面的理解而已。從另外一面來說,煩惱心就是般若心。就是我們說的沒有苦,哪會有樂呢?沒有傻子哪會有什麼呢?智者呢?有愚才有智嘛,你不要看他現在是愚,知道嗎?他只是智慧被掩蓋了而已。所以在被掩蓋的煩惱心的後面、背後,根本的地方,他就是有般若的,即般若,當下就有般若。你就不要小瞧任何一位眾生,知道嗎。不要看他跟你發點脾氣,生了點煩惱,就說這個人不可救藥,沒戲了,只是一時的而已嘛。他一旦改變了,他立即這個心也可以生起般若來。心可以生煩惱,心可以生般若。所以最終煩惱心跟般若心都是同一個心體,只是在表面上的示相的這個用處不一樣。他因為迷,他就沒有辦法用這個真心,他用的是妄心,他只能起煩惱。什麼時候他明白自己的真心了,能夠真心起用了,他的心就變成什麼?般若,就是一體兩面。打個比方一個硬幣,有正面有反面,我們是屬於反面,我們是反派,是煩惱,那邊是正念。看你自己怎麼去改變自己的這種業力行為。

業心也是這樣的,業心造的業,業就是束縛,業是造作,造業就會有後果,它是有力量的,這種力量能夠束縛我們在六道之中,生死輪迴,不得解脫,所以業它就叫業縛。有些地方叫業縛,縛,束縛的縛。你說束縛怎麼是解脫呢?你心造了種種不好的業,當然了你就被它束縛了,如果造的是淨業呢?你就從這個生死之中解脫出來了唄,你就生到西方極樂,就成佛了。所以,我們說不要只看到他不利的一面,實際上不利的一面背後還代表什麼呢?還是有利的一面,就是你要認識到,有這個因緣,然後能通過自己的學修、修行、努力,你就可以獲得。

所以說為什麼叫眾生平等,是吧。這裡說不僅僅是眾生平等,眾生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眾生所呈現出來的煩惱,雖然他現在是具有種種的問題,但是並不妨礙他有一天把這些進行改變之後,他也能成為像佛一樣清淨的、智慧的、永恆的這麼一種功德。佛法把這些東西講到了,就是實際上要告訴什麼,自己要有自信,要發菩提心。怎麼去改變,怎麼去成就。成就佛的功德,成就佛的智慧,成就佛的這麼一種力用、神通。

同時,我們對待其他的眾生,不管是同修道友也好,不管誰修的好,誰修的稍微差點,不管他學佛不學佛,信什麼教,信我們自己佛教信其他教,甚至他什麼都不信仰,這個人是十惡不赦,我們都得什麼呢?平等地對待一切的眾生,對待一切的法。不能起分別心,不能瞧不起別人,不能怨恨別人知道嗎?你怨恨別人,實際上就是什麼呢,給自己施設種種成佛的障礙。心生則種種法生,你現在反過來,法生則種種心生。因為外在的眾生,外在的一些法又引起你內心的這個煩惱心,重新地點燃,越來越熾盛了。那什麼時候你的心才能平靜下來,愈演愈烈就不可挽回了。明白這些道理,我們就能夠找到一個比較正確的方向,一個比較正確的一種方式,怎麼去最終成就佛道,也能找到正確的這種方式,跟所有的眾生,跟世間萬法怎麼形成一種比較和合無諍、和諧的、共生的、共進的,共同進步的,這麼一個非常好的一種方式,一種局面。這裡面都說得很清楚了,無非是惑業苦嘛。現在不要惑了,現在我們需要般若。現在我們不要業了,我們需要解脫。現在我們不要苦了,我們要成佛,具備涅槃的四德,常樂我淨。就是這樣子。

好了,時間差不多了,可能還會有提問的,沒關係,下次我們還會有時間。

好,最後大家請合掌,我們做一個迴向: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好,今天的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容通法師文章列表

空有無礙,進入中道的平衡實相

智者大師雲 【隔真妄,破九界,顯佛界,為緣修。】 智...

佛陀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兩階段

佛陀來到人世間以後,他看到了兩件事情:第一個,就是...

造佛像有什麼功德

造佛像是一個因緣,就是本經這個地方說的更以異方便,...

法華會上為何會有五千人退席

這段經文,幾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兩個重點在解釋:第...

聞行《法華經》,往生安養剎

原文: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

普賢菩薩這次怎麼沒提極樂世界呢

問: 法師您好!《華嚴經》的最後一品中,普賢菩薩以十...

日日熏修淨土法門,正身端坐而往生

原文: 如湛,姓焦,永嘉人,母夢見寶塔,而湛生。幼試...

念誦《法華經》的六種功德利益

佛陀說,如果有人想要舍離懈怠心,應當用心聽《妙法蓮...

【大藏經】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大藏經】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大藏經】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人生的禍福來自於因果

人在一生中往往有各種不同的遭遇,是禍是福、是苦或是...

做一名優秀的女佛教徒

我們學佛後的女人,應該如何為人母、為人妻、為人女,...

想出離六道生死,先要把這三法修好

我們要想出離六道生死,得成佛道,首先要把三皈法、五...

少吃肉的10個益處

美國《健康》雜誌刊文,總結了少吃肉的10個益處。 1.減...

沒有跟三寶結緣,你就失去了被救拔的機會

禮敬諸佛,廣修供養修學皈依。 在菩薩戒,佛陀提醒所有...

說話是一門大學問

說話是一門大學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因為說話遭到過別...

治好一切病的五個根本

治好一切病的五個根本的方法就是,不管什麼病,通過這...

觀無常證聖果

昔日,佛在摩竭陀國成就聖道,有許多修行之士聚集而來...

不死種子

從前印度的彌蘭王請教 那先比丘 :人死後有來生嗎?那...

五逆罪人能不能往生呢

有人又提了一個問題,《佛說觀無量壽經》裡面說,五逆...

苦都是因業而成,都是自己造的

今天是佛七的第四天了。這幾天,大家都在為自己忙,這...

是夫妻就一起把它戒了吧

1、戒:在外人面前爭吵 夫妻在生活中難免磕磕碰碰,但...

如何供養出家人

僧者為眾生之良友福田,所以稱為福田僧,能令眾生植福...

虛雲老和尚雲居山傳戒開示

戒律是佛法之根本 前來已略說衣缽名相。今將受戒的要義...

節約時間的20個方法

1.對於過去失敗或未做的事情不要有內疚感。 2.提醒自...

夜夜好眠

北風颯颯,寒冷的冬天已經到來,樹木凋零,大地一片死...

【佛教詞典】坐具

梵語 nisīdana 或 nisa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譯尼師...

【佛教詞典】一切同類可得相

【一切同類可得相】 p0011   瑜伽七十八卷二十二頁雲...

【視頻】惠空法師《開悟與神通差別》

惠空法師《開悟與神通差別》

【視頻】五台山清涼石和秘魔岩的故事

五台山清涼石和秘魔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