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2016/03/18  大字體  護眼色

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如何與最親近的人相處,這或許是每一個人都應該靜下心仔細思考的問題,而在古人看來,與至親交往,理應記住《禮記·表記》中的這三點: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不失足於人,慎重舉止

「不失足於人」的意思是,在人前應該注意自己的舉止儀態,一抬手一投足要有分寸。

「大處難處看能力,小處細處看修養。」無論是在家庭中亦或是在摯友前,每個人的思想狀態都是最放鬆的,也就是在最為自然狀態下顯露的行為才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行。

為人父母者,在生活中應起到的是榜樣作用,孩子在成長中會潛移默化學習父母或長輩的言談舉止,正是在生活中的細微行為給予下一代的是不可估計的影響,這往往比有聲教育來得重要來得深遠。

不失色於人,控制情緒

「不失色於人」指的是,喜怒克制於心,不常外露於顏。

家庭中,特別是關係親密的家人之間,是一個相對安全包容的環境,因此也就養成了對待至親時存在著放肆性。有些時候,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承受一些壓力,沒有辦法發泄出來,只好到家中進行宣泄,所以總是喜形於色,將自己的情緒與臉色不加節制地丟給了家人與知己,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應該能理解,必須去包容,卻往往忽略了情緒承受者的心情。

孔子說孝敬親長最難的是做到「色難」,「色難」難在何處?難在雖有一顆恭敬的心,卻難有一個謙和的態度。如今的我們,雖無法做到事事和顏悅色的恭敬之態,但在對待至親與知己時,懂得控制情緒,不失色於人,才是真正的為人雅量。

不失口於人,先思後語

「不失口於人」,講的是說話談吐應考慮聽者的感受,懂得換位思考,先思後言。

在古人看來,人生有四件事是一去不回的:出口之言、發出之箭、過去之時、忽略之機。而其中,出口之言是居於首位的。

當人處於壓力下,往往忘記了怎麼好好說話。也就造成了,在情緒的宣泄過程中對親近的人使用嘲諷、歪曲、誇大、貶低、晦暗等等的語言。最後我們的壓力得到一定的釋放,卻對聽話者帶來了煩惱與不適。如果對方再對傷害進行反擊,家庭的衝突就會愈演愈烈。良好的對話氛圍就毀在了一時的口不擇言上。

與最親近的人相處好

人與人的關係,越是親近,越容易肆無忌憚,越容易發脾氣,容易任性與衝動,也就在不經意間造成了互相的傷害,然而,可悲的是,有時我們總是想著去花大力氣,大心思去處理紛繁複雜的各類人際關係,卻往往忽略了去如何與最親近的人相處好。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年輕就發財得勢是不吉祥的

年輕就發財,就得勢,是不吉祥的。許多人就喜歡年輕發...

靜心念佛見彌陀,百歲老人生西方

崔成貴老居士往生紀實 崔成貴老人,一九一六年農曆八月...

為什麼提婆達多總想加害佛陀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種善因,不要種惡因,為什麼呢?...

笑看得失,淡觀榮辱

一個人活在世上,目的是追求自己的幸福。到底什麼才是...

【推薦】記住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過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得到過別人的幫助。但是...

人生就是一場戲

電視的熒光幕什麼都沒有,電視一開,什麼都有;電影的...

說話的禁忌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隨隨便便說人家的短處.或揭發...

猶太人的九條哲理

1、一杯清水因滴入一滴污水而變污濁,一杯污水卻不會因...

最近常做惡夢,是否提醒厄運要來了

問: 我最近總夢到爸爸死了,難道是上天在提醒我厄運...

尋回原本清淨的自心自性

我們都知道,修行其實就是修心,因此修行最大的快樂,...

阿彌陀佛的光明為何獨攝念佛人

原文: 問曰: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

能同時依止一淨一禪兩位善士嗎

問: 請問法師,弟子能同時依止一淨一禪兩位善士嗎?弟...

六件損財消福的事

求財之人,有六種事不當做:一是種種戲,就是賭博;二...

【推薦】要有能接受批評的雅量

在職場上,難免遇到因為行事風格不同、立場有異,而有...

五色養生素食

五色養生素食以低鹽、低糖、低脂肪為準則,堅持新鮮入...

【推薦】學道須具足五種正信

第一要信自己方寸中一個喜怒哀樂底主人翁,覿體與三世...

祭祀酒肉反而害了祖先

明代高僧蓮池大師所著的《竹窗隨筆》上記載:浙江省錢...

夢參老和尚:地藏菩薩本願經

前言 地藏王菩薩的法過去講的人很少,一般人以為《地藏...

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

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當今之人,欲於現生了生死大事...

惟賢長老《學習唯識對淨土宗念佛之人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唯識的中心是改造心地 唯識是講什麼的?唯識的中...

守培法師:念佛四十八韻

一 念佛最高古,能離生死苦; 託生寶蓮華,安居極樂土...

聖嚴法師《與蚊子和平共存》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你正要睡著的時候,一隻...

【佛教詞典】夜摩天

夜摩,梵名 Yāma,巴利名同。意譯為善時分、善時、善...

【佛教詞典】四七品

(雜名)謂法華經也。法華經為八軸二十八品而成,故名...

【視頻】淨界法師《臨命終與平常的差別》

淨界法師《臨命終與平常的差別》

【視頻】宏海法師《普陀山的事-老豆腐的故事》

宏海法師《普陀山的事-老豆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