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容通法師:妙法蓮華經玄義

容通法師  2018/09/22  大字體  護眼色

(十八)

現在已經進入寒冬了,天氣越來越冷,但是咱們還是依然,還得好好來學習這部《妙法蓮華經》。上次咱們講到這個,應該是講這個開粗顯妙啊,就是判粗妙,什麼是粗,什麼是妙,對於如來的這個一代時教,就是天台宗,分為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這個化法四教裡面相對來說,前面三教都是粗,後面一教才是妙。從這個五味來說也是一樣的,立五味,專門都有自己的粗,或者自己的妙。

下面我們看這一段,《法華玄義》,第【三開粗顯妙者。如經。我法妙難思】,經裡面有一句話,叫我法妙難思。【前三皆是佛法。豈有思議之粗。異不思議之妙。無離文字。說解脫義。秖體思議。即不思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來所說的這些佛法,都是不可思議的。前面三教,藏、通、別,這三教也都是佛法,雖然我們從這個粗妙、相待來判的話,它是屬於可思議的,是粗教,只有法華,最後這個圓教才是妙。

但是呢思議的粗裡面和不思議的妙之間,並沒有絕對的一種障礙,粗中就有妙。但怎麼樣粗才是妙呢?這裡說了,要開粗顯妙,經過開粗顯妙之後,粗才能變成妙。就像我們說的這個師父教徒弟樣的,實際上徒弟呢本身不能說沒有這個素質,這個悟性還是有,但是沒有師父的這個開示,沒有師父的點撥,他就悟不了。他這個材料是材料,他是這個璞玉,經過雕琢之後呢才能成器,但是沒有經過雕琢之前,說實話他就是簡簡單單的,不是個真正的精美的一個玉器,他就成不了材,雖然沒有成材,但是他本身具備這個素質。這也就是佛講的這種。

前面三教它為什麼其中有妙呢?一切法皆是佛法,何況前面三教還都是佛講的法呢。我們甚至說這佛法應該是什麼,普遍一切的,相待來說佛所說的法,這叫做佛法。但不是佛所說的法,難道就不屬於佛法了嗎?也未必不能這麼說,是吧。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佛法的話,看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當然你必須要達到這種程度,你要有這種境界才行,沒這種境界,不要說這種話。這裡面所以說,你說這法沒有分別,是人有分別。在智慧的人看來,一切法都是佛法;在圓教人看,一切法皆是圓教之法。但是你如果是本身根器不夠,你是三藏教的人,給你個法華圓教看,你還是學成三藏教去了。好東西呀,你不識貨,知道嗎,有點糟蹋,有點浪費了。

打個比方就像現在,咱們這個手機,多少功能呀,誰去學啊,就打個電話、發個短信、發個微信完事了,其他懶得研究,年輕人才願意去學呢,上百種功能,甚至可能幾百種功能,能夠應用的可能就是十來種,不得了了,你會使的也就那麼幾種,誰有時間老去琢磨。當然不能說,這有些功能是可要可不要的,這跟佛法還不完全一回事。

所以說不離文字說解脫義,真正的解脫是離開文字之外,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但是你沒有文字,你相對的解脫都得不到,何況是絕對的解脫呢,你相似的解脫都得不到,何況是真正的解脫呢。就是我們學佛,如果沒有文字、沒有佛所說的這些教法,你怎麼去悟得這種佛理呢!你不明白佛理,你怎麼照著去修行呢!沒有修行,你怎麼去改變自我,最終獲得解脫呢!不可能的。就是說這個解脫是需要種種因緣條件的。你沒有前面這些條件,你不可能得到後面,突然就解脫了。所以要有這些文字般若,文字般若而起觀照般若。觀照般若就是修行了、實踐了,文字般若就相當於是理論方面的,理論的基礎。理論結合實踐,最終才能得到實相般若。認識到我們的真如法性,認識到諸法實相,你這個時候才是解脫。

所以你能夠離開文字說解脫嗎?打個比方,如果佛成了佛之後,他不說教法,直接說以心印心,禪宗以心傳心,誰能悟啊?我看只能受益的只有一個人,大迦葉尊者,其他的這些徒弟全部白瞎了,沒戲了,沒有機會了。所以你說能夠離開文字說解脫義嗎?不可能的。即使大迦葉尊者,說句實話,還得拿個金色的波羅花給他看看,這難道不也是語言的另外一種呈現嗎?沒有口頭上的語言,有肢體語言、有形象,形象本身也是代表一種語言,它是有一種信息在這裡。

你就佛坐在這什麼都不說,花也不拿了,估計弄得不好大迦葉尊者也悟不了。當然這是我隨便說說,實際上大迦葉尊者能夠悟的,他是什麼,他屬於獨覺種性。有佛出世的話,他也能證道;沒有佛出世,他照樣也能證道。但說句實話,證的道到底到哪個地步呢?證的果位,果位有很多種呀,他能證到什麼果位呢?如果僅僅是獨覺的話,他只是悟十二因緣而已,證得緣覺果位而已。但是按照我們禪宗來說,禪的這個傳承來說,他肯定不是只證到這個中乘的果位,他是證得什麼,大乘的果位。這當然是其他的說法了,咱們不去多說了。

「秖體思議,即不思議」,就是思議的當下這個體,它本體之中就有不思議,思議和不思議實際上是一個體,不是兩個體。但是為什麼在我們現實之中,思議和不思議實際上是兩回事,原因在哪裡啊?原因不在思議和不思議的當下,是在我們這一邊,明白嗎。你聰明一點、根性高一點,那你就能悟得相對說不思議,實際上我們還達不到真正不思議。就是我們經常說,哎,這是不可思議的。在我們現實之中運用,這都是佛教的詞語,運用於現實。就是相對於前面這個思議來說,我們之中所謂理解的不思議,已經比這個思議要高一層,那也是看你自己個人,有點悟性的人,相對於天賦要高一點的人,他能悟得到。

所以說真正這個思議和不思議都是這個東西,就看你自己修到哪種程度,獲得哪種悟境,證得哪種果位,這個才有這種區別。就像我們說,就像看那個廬山瀑布,不是看廬山瀑布,就是看那個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有遠有近,有高有低,有橫看,有豎看,有側看,種種看法都不一樣,實際上都是一個廬山,廬山永遠沒有變。你看到的是廬山的東面,他看到南面,他看到西面,你從上面看,他從下面看,你畫出來的像,得到的這種印象,都不一樣,但實際上還不是一個廬山嗎?這個思議跟不思議也是一回事,它本身是一體,但是在你這裡怎麼變成不思議呢,他這裡就是思議呢,個人的因緣不一樣,所以獲得的這種認知不一樣。

所以佛講這些東西的話,實際上就是把我們說,一般層面上的世間的法裡面所蘊含的佛教的道理,給我們說出來,你是普通的人,但是你也具備佛性,你是普遍一切的一種法,但是你這個普通的世間法裡面呢,裡面也蘊含著佛法,是吧。為什麼叫皈依三寶呢?為什麼叫三寶呢?一切都有三寶,一切法都有三寶,一切眾生皆有三寶,是吧。佛、法、僧,實際上不就是體、相、用嘛,法是為體,佛是什麼是智慧,僧是一種外在的一種相,體、相、用,是吧,實際上本身就是一個東西,有這個本體的東西,肯定它就有智慧,就有覺悟,覺悟就是佛,是吧,佛從哪裡覺悟,法,但最終呢,靠眾僧,眾僧是住持佛法的、弘揚佛法的。

【譬如長者。引盆器米面。給與窮子。成窮子物。若定天性。窮子非復客作人。盆器還家。安是他物】,你看,就說《法華經》裡面不是有個窮子喻嘛。那個比喻裡就說到,這個大富的長者,大德長者,看到他的窮子,過了幾十年之後,突然回來了,哎,就是跟乞丐一樣的。這個窮子當然他不敢,他也不知道啊,他也不敢啊,然後後來這長者把他,派這些僕人把他找回來,說我這裡恰好需要人,來做這個僕役,然後你跟我們家裡做點事,我們每個月給你多少錢,然後你可以在這吃、可以住,後來慢慢地培養他,這個窮子,然後讓他慢慢參與這個家族之中,大家族之中更高級的一些事務,最終再把家業,最終臨終的時候才給他。

就是這些盆器米面,給與窮子,好像本來是長者之物,不是窮子的,是長者給他的。但是給了之後呢,也就成了窮子的物了。所謂的有此有彼,實際上不是真正的彼此,這裡說「若定天性,窮子非復客作人。」他並不是客人,他不是來你家裡打工的,他窮子本來就是大富長者的親兒子。所以說你說這盆器米面是長者的嗎,不是長者,是長者的,也是窮子的,一家人嘛,還分什麼彼此呢。所以「盆器還家,安是他物」,本來就是他們家裡的,也是這個窮子的,難道是別的人、其他人的物品嗎?不是的。

【如來於不思議方便說粗。何得保粗異妙。今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即是開兩因緣。即論於妙】,大家明白什麼意思了嗎?這個窮子喻就是說明粗即是妙,粗是什麼呢,是窮子,妙是什麼呢,妙就是長者,窮子是我們凡夫眾生,長者是什麼?是佛。眾生不知道自己有佛性,所以說流落他鄉,幾十年都沒有歸來。後來一個突然偶爾的因緣,誤打誤撞回到家裡來,但也不知道這是自己的家,直到最後這個大富長者慢慢地教導這窮子之後,培養他之後,最終把這個家業交給他,告訴你,這本來就是你的家,我是你的父親,你是我的兒子,咱們是一模一樣的,就說你也有佛性,我是佛,你也有佛性,你是佛子,你可以繼承如來的家業。那麼好,這些聲聞法也是一樣的,聲聞也相當於是這個窮子,那麼大乘佛法,圓教法,這才是如來真正的家業,所以你不要說,以為這個東西不是你的,你可以直下承擔的。

所以於不思議之中方便說粗,你直接說不思議,那就把窮子嚇死了,比如說這窮子誤打誤撞回到家裡來了,他是個乞丐,哎呀,最低賤的人了,他哪裡敢相信,上面坐的這個這麼相貌堂堂的這個大富長者,就是他父親。你一說,抓過來,趕緊,你是我兒子啊,我趕緊那個,好不容易又把你找回來啦,你重新回家了,趕緊吧,把家業全交給你吧。那他一下可能弄不好,就喪心病狂了,不是喪心病狂,反正癲狂了,精神可能病就發作了。啊,好,一下暴富,暴富的話,這個心理承受不了啊,所以說不敢這麼說,在這個不思議法之中還得隱瞞,先隱瞞他的身份,不說明,不點破,先說這些粗的,你就是個低賤的人,你先從最低賤的活幹起吧,去掃地吧,去除糞吧,去做這些,然後你做了之後,能力越來越高了,再給你更上一層的工作去做。

但是何得保粗異妙,難道真正的粗跟妙之間就有不同嗎?並不是這樣的,粗中就有妙。在我們眾生的分別心裡,粗就是粗,妙就是妙,粗妙之中有分別,但是在如來的境界之中,粗即是妙,妙也不妨是粗。這就是說於不思議,不思議什麼,就是妙,方便說粗,粗就是思議,於妙中可以顯示什麼呢,方便顯示粗,然後開粗顯妙之後,粗呢本身也就變成妙了,所以經過佛開示之後,最終這些聲聞法啊、緣覺法啊,包括大乘這些權教之法,全部都變成法華的圓教,等於整個都脫胎換骨了。

就像我們說,大家念佛,你不管是壞人念佛也好,好人念佛也好,你念了三年也好,念了三十年也好,只要你最終在臨終的這一念,信願堅固,阿彌陀佛全部把你接引過去了。不管你過去基礎怎麼樣,反正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最終這果是一樣的吧。從這個簡單的這個果,往生之果,大家都一樣的,沒問題了,大家都出離生死了。不管你們前面是什麼出身,是什麼根性,阿彌陀佛都無所揀別,全部往生。但實際上說實話,往生之後還是有差別的啊,並不是沒有差別。那就不講了,你能達到這個標準,沒差別,以這個往生來說沒有差別,你就已經很慶幸了。

即是開兩因緣,即論於妙,這個兩因緣是哪兩個因緣啊,哪兩種因緣,實際上就是聲聞和緣覺,聲聞、緣覺,也可以主要就是指前面什麼,藏、通這兩種因緣,主要是指藏、通兩種因緣,這主要還應該是屬於藏教,藏教的聲聞和緣覺,因為下面的話,好像講到的是這個通教。

【又大經云。為諸聲聞。開發慧眼者。昔慧眼但見於空。不見不空。今開慧眼即見不空。不空即見佛性】,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般的聲聞乘的人,他的慧眼,他只見到空,沒有見到不空,就是我們說的空慧。他知道一切法皆空,但是不知道一切法還有不空的一面,也就是說假,就是我們說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他只悟到「我說即是」空,但沒有知道「亦為是假名」,不知道它也是假名,所以他不見不空。現在一開慧眼之後呢,不但見到空,也能見到不空,這個不空就等於是見到佛性一樣的,什麼空與不空,實際上就相當於什麼,是中道,就相當於中道了。如果你僅僅見到空,不見到不空的話,那就偏於空的這一邊,對於法的這個認知是不完整的,雖然有空慧已經非常了不得了,但是還不夠。

【故云。慧眼見故。而不了了。佛以佛眼。見則了了。此即決菩薩慧眼】,這是什麼啊,前面聲聞慧眼經過開顯之後,能夠見空,也能見不空,但這也只是到一定的程度。後面是什麼呢,菩薩的根性,雖然菩薩也有慧眼,菩薩慧眼能見空,也能見不空啊,菩薩不僅僅能夠觀空,也能夠照俗啊,真俗二諦都能雙照啊,但是雖然能夠照,但是呢不了了、不明白、不究竟,不是完全的清楚,只有佛的佛眼才能了了分明。

就像我們說的這個十五的月亮,當然現在是十六圓了,十五的月亮最圓,那麼十二、十三、十四的月亮,你看,也相當明亮了,但是它不圓滿,就相當於是菩薩一樣的。當然前面的也都算,只要開始有月牙的時候,都算做菩薩,不同的階位嘛,但是沒有到最終圓月的時候,沒有到佛位的時候,不可能見這些不空的,這些俗諦的東西不可能看得完全的透徹明瞭,這就決菩薩的慧眼,實際上就是開菩薩慧眼入佛眼,一個是前面是開聲聞的慧眼,這是開菩薩的慧眼。

【開第三因緣。即絕待論於妙】,實際上這就有點開始什麼,已經相當於是別教了,前面如果是藏通的話,這應該是屬於別教了。別教的菩薩也非常了不起啊,也能夠見到佛性啊,但是雖然見到佛性,但是不了了,只有經過這個圓教開顯之後,他才能究竟成佛。所以別教的這個果位,在圓教來說,它別教的佛果只相當於圓教的十行之中的,十住,十行,十行中的第二行,後面十迴向都沒有,後面都沒有,就不究竟。

好,到第【四觀心者】,這個觀心就是指,實際上我們怎麼去觀心,就是實踐,怎麼去修行。【觀一念無明即是明。大經云。無明明者。即畢竟空。空慧照無明。無明即淨。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既不為無明所染。即是煩惱道淨。煩惱淨故。則無業】,就是我們說的,到這個煩惱道淨這裡為止吧。怎麼觀察呢?就觀察一念無明,實際上我們現在每一念所起的都是無明心了,無明之心即是明心,虛妄的心裡面實際上有真實的心在裡頭。

大經云,這《大涅槃經》說,「無明明者,即畢竟空」,能夠從無明之中去明白的、去了悟的,它當下就是畢竟空。「空慧照無明,無明即淨」。無明當下就清淨了,它這裡用個比喻,就是我們怎麼去用功辦道,很有意思。

譬如有人覺知是賊,賊無能為。就是我們大家都不知道,我們現在到處都是賊,知道嗎。這個我們說天下無賊,天下到處都是賊,別人是賊,我們也是賊,然後我們還認賊為友,覺得還挺好的,我們挺友好的,我也挺喜歡你的,他也挺喜歡你的,相互之間都還那個,所以說認為這個做的事情都是很正常的行為,起心動念也是很正常的心理,實際上全部都是錯誤的,顛倒妄想。既然你都認為它是有,你怎麼可能去遠離它呢?你認為這很好啊,平時就應該是這麼幹的,我幹習慣了,就應該這樣,挺好,大家都挺好。

如果你認為這是賊,麻煩了,要防備他了吧,不讓這個賊來破壞你啊,把你的這些功德啊,把你的財寶都搶去了,賊就不能為了。所以你要真正能夠徹照我們每一念當下這個無明性的話,它這個賊啊,無明之賊,它就不能大行其道了,賊不能為,那就不能為無明所染,你就不會被這個無明賊所染污了,它就不能禍害你了。所以我們就是觀照自己的這個心,實際上我們起心動念基本上都有問題,所以為什麼要把這個心得歇下來、停下來。為什麼要去念佛,就是這樣子。

念佛是什麼呢,是心淨,淨的心,我們平時的心都是染污的心,以這一念淨心來排除所有的這些染污,來淨化我們的這個染污的心。這就是怎麼去趕這個無明之賊唄,越趕越趕,這個無明的賊就越來越少了,你的心也就越來越清淨了,起碼可以少點污染嘛,大家明白,就這個意思。但是並不是說要你換一顆心,知道嗎。東西還是那些東西,只是因為被染污了,所以就面目全非了,現在通過我們自己慢慢地淨化,把這些什麼污濁的成分去掉就可以了,還是保持原來這個東西,它原來的東西變成清淨了。

就像衣服,弄髒了你得洗,你並不是說,哦,這件衣服不要了,這是髒衣服,扔掉,我另外換一件衣服,沒有,你就只有一件衣服。還不像我們世間,我有錢我隨便買,我一天換一套都沒事。不是講這個道理,你每個人只有一件衣服,這就是你的如來法性,但是這個法性被這些無明的塵垢所染污了。所以你想換,不可能換,沒有新的衣服給你,你就在這個舊的衣服、染污的衣服裡面重新去改造。所以說不為無明所染,即是煩惱道淨。這個無明就是煩惱嘛,煩惱道就清淨了,就沒有煩惱了,遠離煩惱了。

「煩惱淨故,則無業。」你心中都沒有煩惱心了,那還會有煩惱心驅使你去造業嗎?就不會了。我們所有的行為,所有的這些業,都是由這個無明的煩惱心所驅使的,貪瞋癡,包括種種見,我見,邊見,邪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都是這些東西。對於事物的錯誤認知,對於事物的一種錯誤的情感,一個是見惑,一個是思惑,簡單地講就是這些東西,其他深入的咱們不用太多說。

看不清楚,看不明白,自己還以為自己看得很對,然後大家說,哎呀,我們世間需要有真情,需要什麼情。但是你這個情都把握不好,都是染污的情,要麼愛,要麼恨,要麼癡,一片癡情,你這好,你能幹成什麼事?所以造這些業。有業那就有縛了,這些業就把你給捆住了,業有業力啊,它有一種力量啊,你造的這種行為,它是有力量的,它會有後果的,但恰好你造的這些業呢,又是染污的業、生死的業,所以你最終得到的果不就是生死果嗎?被生死、被這些苦所束縛了嘛。

這裡說,如果沒有煩惱,就不會造業。【無業故無縛。無縛故是自在我】,你沒有種種束縛了,這才是真正自在的一個我,實際上有我嗎?並沒有我。這個我是個雙引號,假的我,自在就行了,管有沒有我。有些人說,有沒有我在,我們現在跟師父求證一下,你先得跟我說清楚了,如果沒有我存在的話,到底誰在修呢。你管,你能修就行了,管還有沒有我,你去了解這些東西幹嗎呢,這些東西說不清楚的,所以最終佛就說,一切法無我,你說無我嘛,有些人害怕。沒有我了,那麻煩了,沒自性了,沒有真正的我了,說無我是讓你放下對我的一種執著,你不要去死求那個理。然後有些人說,師父說沒有我,錯了,師父也不是這麼說,你到底讓師父怎麼說。不能說有,不能說無,所以最終就生出這些話來了。自在我,有我,但是方便的假說。

【我既自在。不為業縛。誰受是名色觸受】,你看,誰來接受這些名和色呢,心法也好,色法也好,你的感受也好,你的感受,你的觸和受也好,都沒有了。【無受則無苦】,沒有業縛了,誰還來去感受這些外在的物質的境界也好,精神的境界也好,所以你種種心裡的感受也好,都不存在了。

誰在受這些呢,沒有果報就是說,沒有果報則沒苦。沒有受果報的這個人了,因為人本身就是業力所生出來的,你今生為人就是因緣所生法,你到人道裡面要承受種種人的這些業果。如果你這個人的身體都沒了,受果報的這個身體都沒有了,誰來受呢?沒有能夠受這些果報的主體了。實際上沒有受果報的主體的話,那這些果報的客體,它外面施加你的這些果報存不存在呢,實際上對你來說已經不存在了,明白嘛,對你來說不存在了,你不能說,絕對就不存在,不是這個意思,對那些還有業果的人來說,它還存在,還是有的。

所以說這些有是真正的有嗎,不是真正的有。你如果真正解脫了,它就沒有了;沒有解脫,它還就是有。然後你要問我說,它到底有還是沒有,我真是說一言難盡啊。跟你說,還就得說有,因為我們都是凡夫呀。所以佛跟我們說法,你們都有業啊,你們都有煩惱,確實有啊,你們都在受苦果。但是佛要是對菩薩,他還會說這些話嗎,根本就不說,沒必要了嘛。他們已經解脫了,他們已經跟佛都差不多了,這些話就是廢話。打個比方你跟大學的人還跟,我們教你們怎麼一加一等於二,從小學數學開始學起,有必要嗎?沒有任何必要了。他們在那個層次,學的是那種佛法;我們在這個低級的層次,初級,那就學的是初級佛法。

然後經常還問,我們老是在低級的時候,就想學高級佛法,有些人學一學可以,但你不要以為你自己就有了,知道嗎,我們先仰望一下,仰望一下星空還是可以,但是我們知道,離星空太遙遠了。離星空遙遠,也不妨礙我們仰望一下,可以,我們看看總可以吧,但是不要把自己當作就是聖人了。就有些人學來學去就麻煩了,就跟自己覺得快成佛差不多了。我懂得很多佛法,你們這個世間的人跟佛法無緣,太可憐了,很可憐,他還自高而下的一種悲憫,所謂的悲憫實際上就是一種傲慢心,那很可怕。

【無受則無苦。既無苦陰。誰復遷滅。即是常德】,沒有能受的主體,也沒有所受的這些客體了,那還有什麼苦果在呢?沒有了,這些苦因都不存在了。色受想行識,這個五陰都不存在了,誰還在生滅呢,誰在變化呢,誰在生滅呢,遷滅,遷就是變遷,滅就是最終的生滅。沒有這些生滅的話,這就是常。前面我們看,這實際上就是常說的常樂我淨啊。

【一念之心。既具十二因緣。觀此因緣。恆作常樂我淨之觀】。我們回復,把這段看一下啊,這裡說無明,空慧照無明,無明即淨,是吧,無明即淨,就這裡說,「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既不為無明所染,即是煩惱道淨」,這是淨德;煩惱淨故呢,則能得到什麼呢,無業,無業故無縛,無縛則是自在我,這是什麼呢,我和樂。一個是我,常樂我淨嘛,證得真正的真實的我,就是一種我們說的常住的佛性,自己的常住佛性,這個自在,自在才是真正的快樂,你沒有任何的這個業力的束縛了,這才是快樂。

並不是說,你好像我掙了多少錢,我有多大福報,這是快樂,錯了,這都是業力,這屬於業報,當然這屬於善業了,有錢花嘛,可以享受嘛。但它本身又是種束縛,你不要以為享樂,它才是真正快樂——它不是!它表面上是快樂,有快樂的一面,但是它本身又會束縛我們,你會沉迷於快樂,你對快樂又會不滿足,你又會繼續去追求、去貪求這些更深層次的所謂的快樂,你會被快樂綁架了,說句實話,就這個意思。我們普通的人沒有這些權利,或者沒有這麼大的財富,你可能相對呢大的自在沒有,有點小自在,反而粗茶淡飯,過得溫飽就挺好的,也怡然自得。有大的這種財富資源之後呢,好像你有很大的能力,你也能幫助很大的人,但說句實話你也被這些東西所綁架,被這些名利呀、權位呀、財富呀所綁架,你很難從這裡出來。

打個比方我們就是說,這個人達到一定成就之後,你要讓他再回去做個普通人,已經不太可能回去了。咱們不說其他,就說北漂,好不容易來到北京,已經紮根落下來了,你說他再回老家去,除非真是幹不下去,沒辦法了,被迫無奈,那才回去的,是吧。好不容易從個窮地方,相對不發達的,到這裡一個大都市里面來,生活水平高了,事業也有發展空間了,你說他願意回去嗎,不願意回去了,最後除非是生存不下去了,被迫違心地無奈地回去了,我們做人不實際上也是這樣嗎?如果能夠不退休更好,一直當下去,一直幹下去,不可能啊,是吧。

所以這些東西本身就是縛,這個業縛,惡業對我們來說是種束縛,這種善業對我們來說也是種束縛。從本質上它們沒有任何的區別,但是在我們認為來說,我寧願被善業束縛,也不願被惡業束縛。你寧願獲得什麼呢,苟且這種偷安,能夠享受片刻的快樂,也不願意一直在感受這種痛苦,要好得多,這是它們相對的那麼一點點小小的差別而已,根本性質上沒有任何差別。

後面當然就是,你看這裡,【誰復遷滅。即是常德】,這不常樂我淨就出來了嗎,所以你看,這很簡單嘛,所有一切佛法,它都相互之間都在聯繫的,它的根本的原因,只要把這個煩惱無明給破掉了,你認識的煩惱無明本身是虛幻的,它是個紙老虎,但這個紙老虎並不是完全紙老虎,它這個假的裡面有真的東西存在,我們說的這個妄想心裡面有我們的真實心存在,你需要去轉變、需要去改造、需要去淨化就可以了,它還是這個東西,基本上保持不變,本性的東西它不會變,只是外在呈現出來的這些相、這些因緣,需要我們去轉變而已。

好,我們再看,【一念之心。既具十二因緣。觀此因緣。恆作常樂我淨之觀。其心念念住秘密藏中。恆作此觀。名托聖胎】,就跟前面這個十二因緣聯繫起來了。就一念之心,別看一念之心非常微細,它本來就具足這個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就是惑業苦嘛實際上,惑業苦三道嘛,無明啊,愛取啊,這不就是惑嗎。業的話,就是行啊,有啊,這不什麼,業道,其他的統統都屬於什麼,七個都屬於苦道,你把這些東西明白了,把這個惑解決了,惑沒有了,就不會造業了,業沒有了,就不會受苦了,所以說最根本的,佛教就是要治心嘛,修心嘛,修心中的煩惱,把煩惱慢慢地去除掉,才能恢復我們本有的那個本來自在的、不為煩惱所束縛的那顆心。

當然說到這裡的話,還有其他東西,有些事情咱們不能太多的,過多地去探討,有些人就經常問,說,師父啊,我們為什麼這顆清淨的心會被煩惱所束縛呢,這就不用問了,這用任何一個比喻,它只能點到為止,它只能說明一部分的道理,你不要再往前去推了,你要說,噢,你這個比方有問題,啊,它又會怎麼怎麼,不能說明其他一方面的問題。既然我們真如法性、真如佛性是清淨的,不為污染的,但為什麼又被煩惱給蓋覆了呢?所謂的又有種污染呢,那我們以後修成佛之後,這個清淨真如難道還會被污染嗎?

會不會呢?當然不會了。因為我們前面所說的,我們本來具有這個佛性,並不是說這個佛性本來就是非常清淨的,它這個佛性之中有無明性,知道嗎。實際上我們無始以來,這個東西是什麼,一個結合體。有魔也有佛,有無明也有明,並不是原原本本就只有一顆無明心,而是外在的,只有顆什麼呢,我們說真正的心,外在的無明心是後天追加上去的,不是這樣子的,從我們開始有生命以來,就一直是正邪兩個方面都統合在一個地方,現在要去掉就這邪的一面,實際上到最後也不是把它去掉,到圓教這裡邪自然就轉化成正。如你要去,永遠去不了,知道嗎,你去了之後,當它是兩種東西,什麼時候它又卷土重來,怎麼辦呢?是不是。所以說敵人永遠是消滅不乾淨的,只有化敵為友,才能天下太平。

我們學佛也是這樣子的,所以說無明即是明也是這樣的,開始是對峙,好像它是賊,實際上最後一看啊,它不是賊。就像我們這個窮子,開始他是窮子,他窮呀,他那個階段窮,實際上他不窮,他是長者的真正的這個法定繼承人,知道嗎,他是未來的這個大家族的繼承人,而且是唯一的繼承人。所以我們不能以一種眼光去看待一件事情,他蘊藏著無窮的這種能量。這個能量沒有挖掘出來的時候,你覺得,啊,他是個普普通通的一個人;一旦挖掘出來之後發現,哎呀,他不可思議,那具有無窮的這種力量,這就是佛。我們每個眾生也是這樣子的,你都有無窮的潛力。

好,其心念念住在秘密藏中,恆作此觀,名托聖胎,就是你經常能夠觀這個十二因緣,觀這個無明心,觀這個惑道,惑業苦三道,首先從這個惑開始觀察,是吧,你就是慢慢能夠化解這些東西,這就是住聖胎,是吧。如果你不去這麼觀察,你就不是住的聖胎。我們大家都是凡胎嘛,托,慢慢地已經托了,託生了,是吧,剛剛入住了,知道嗎。

【觀行純熟。胎分成就。若破無明名出聖胎】,就像你剛剛開始入這個母胎一樣的,慢慢長大了,慢慢長大了,越長越大,成這個人形了,到最終瓜熟蒂落,就出來了。這一出來就等於說是證果了。你剛剛托胎、入胎的時候呢,相當什麼呢,你這個修行,真正修行已開始上道了,進入我們說的正常的這個軌道,到最終,哎,成就了,到達這個目的地了,起碼是第一站這個目的地,哎,那你就已經有所成就了。

好,再往下,第【三明四諦境為四】,前面是說的什麼呢,我們前面是說的什麼,說了十如是,說了十二因緣,現在說四諦了,四諦境,這四諦境裡面也是一大段文字,很多,分為四個部分,第【一明四諦。二判粗妙。三開粗顯妙。四觀心】,一樣的,套路都一樣的,基本上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裡面可以判粗妙,然後開粗顯妙,最終又是觀心。

先是講這四諦法,先是講這十二因緣法,分別對應四種教去講,四教各有自己的十二因緣,四教各有自己的四諦,這種四諦法各自呈現出不同的一種內容,這種內容之間進行對比,哪些是粗,哪些是妙,雖然相待來說,有粗妙的分別,但是絕待來說,沒有粗妙,所以開粗顯妙之後,這是絕待妙;判粗妙,這是相待妙。大家明白嗎,就是把所有的我們覺得普通的法,都歸到了佛法之中去了,給它升級說句實話,進行升級進行改造。佛法也需要改造、需要升級的,那我們作為眾生更需要升級改造,我們現在就的把我們的生命進行什麼,想辦法升級改造。最終就是觀心,觀心就是實踐,怎麼去用心,怎麼去修行,你光懂得法沒有用呀,你懂得這種妙理也沒有用呀,怎麼把這個妙理運用在我們實踐之中,從我們這個一念心開始入手,你就越來越接近,我們真正的諸法的真實了。

第一個明四諦,又分為兩個部分,【初又二。一出他解。二四番四諦】,出他解就是說,智者大師之前的其他的那些法師,歷代的這些法師所理解的這個四諦,四番四諦,那是智者大師自己總結出來的。【有師解勝鬘無邊聖諦。對二乘有餘。彰佛究竟。二乘是有作四聖諦。作者。有量四聖諦也。無作四聖諦者。無量四聖諦也】,他是把這個四諦分成兩部分,一個是有作,一個是無作。二乘的是有作,那麼佛或者是菩薩的是無作。一個是大乘,一個是小乘。小乘的是有作,是有量,大乘的是無作無量。這裡說【作無作就行。量無量就法】,作無作是從這個行為上去講的,有作為,沒有作為,有造作,沒有造作,這是從行為上去講。這個有量和無量是從這個法上去講,法有量,法無量。

【二乘觀諦。得法不盡。更有所作。故名有作。得法不盡。則有限量】。這就說二乘觀這個四聖諦,他得的法,並不究竟,並不圓滿,所以他要繼續去得啊,沒有完全地得到啊,所以他還得繼續有作。他修行還沒有達到究竟,他還得繼續修,故名有作。所得的法不盡,是有限量的,所以也叫有量的四聖諦。【經言因他知。知是有作行也。因他知。非一切知。不知無量法也。故言有作有量】,這個因他知,就是不能自己自知,要因為其他的因緣才能知道,所以他是有作行,也是有量之法。

【無作無量者。佛知無窮盡。更無所作。故名無作。自力知一切。知者無作行也】,就是佛他已經屬於無作了,他能夠知一切的法,所作已辦。那佛以下的其他的,還都是屬於有作和有量。這個自力知一切,就不要因他力了,佛自己的力量,他就能夠知道一切法。但是聲聞、緣覺甚至是菩薩,菩薩也不是真正的無量,他只是剛剛在修這個無量四諦而已,但是他沒有達到無量;他是在修無作四諦,但他沒有真正完全證得無作。他是剛剛在這個路上,說句實話是這樣子的。那前面聲聞、緣覺路上都還沒走,他是走在有作有量的這個路上,走的路是不同的路。

【知者無作行也。一切者。是無量法也】,知是指無作行,一切是指無量法。【如此釋者。雖唱四名。但成二義。非今所用】,就是這個法是它所分析,各方面進行自己的總結,它是雖然有四諦之名,但實際上只有兩種四諦。一個是什麼,有作有量,一個是無作無量。雖然唱了四個名,雖然有四諦的名字,但實際上只有兩種意思。

好,現在講【四種四諦者】,這是智者大師他本身要表達他自己的,對於這個四諦的一種理解。第【一生滅。二無生滅。三無量。四無作】,前面是《勝鬘經》,這是屬於什麼經呢,這裡說【其義出涅槃聖行品】,是從《大涅槃經》聖行品裡面,它是有根據的,並不是說智者大師隨便,自己就編出一個什麼佛法的道理來,不是這樣子,他這些道理都是引經據典的。【約偏圓事理】,從偏和圓、從事和理的方面,去分出生滅、無生滅、無量和無作。

那什麼是偏,什麼是圓,什麼是事,什麼是理,咱們經過下面一步一步的學習,你就知道了。首先看,【所言生滅者。迷真重故。從事受名。然苦集是一法。分因果成兩。道滅亦然】,這個偏、圓,事、理,第一個是從事上去分,從事上去分這個四諦的話,那麼這是屬於什麼呢?三藏教的叫生滅四諦。所言生滅的,就是說我們所說的,這個生滅四諦者,是什麼呢,迷真重故。這個真什麼,真諦。對這個真空之理,他的迷惑還是比較重,所以說他是從事上去說明,他屬於事修,不屬於理修,沒有真正完全把這個真諦的理悟透。

然苦集是一法,苦集本來是一個法,把它分成兩個,就分成二諦了,有苦諦,有集諦。因為苦是什麼呢,苦是果,集呢,是因。分因果就成為兩個,實際上因果本身是一體的,是一體的。那麼道諦跟滅諦也是這樣,那就是道、滅也是一法,但是分因果呢,也就成為兩種法。道是什麼呢,道是因,滅是果。因為修道,最終才能證得涅槃。這個涅槃就是遠離生死,遠離生死實際上就是沒有煩惱了。沒有煩惱也就是不會再造業了,沒有造業,也就沒有苦了,也就沒有生死了。實際上包括這一系列的東西。

【雜心偈云。諸行果性。是說苦諦。因性說集諦】,你看,諸行,一切法都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叫諸行。從果上去講,這是說苦諦,從因上去講,這說的是集諦。【一切有漏法究竟滅】,有漏的法當下究竟就是寂滅的,當下就有涅槃性,這個生死裡面就有涅槃,說是當下就【說滅諦】。

【一切無漏行。說道諦】,怎麼去證得這個寂滅呢?需要這個無漏行。這個無漏就是沒有煩惱,漏是什麼,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煩惱才沒有生死,有煩惱就會有生死。所以我們必須要先除煩惱,最終才能遠離生死。我們現在是有生死,為什麼有生死?因為我們有煩惱,有煩惱就會造業。那我們最終怎麼樣出離煩惱呢?要出離生死呢?不要造業。怎麼才能不造業呢?要遠離種種煩惱。這個煩惱就是指我們一切的妄想顛倒。妄想顛倒主要是指這個心,心是妄想顛倒的,遠離妄想顛倒,自然而然就不會造業,就能出離生死。

所以不管是念佛也好,參禪也好,都是遠離顛倒煩惱。讓我們念佛,讓我們去參這個禪,禪是佛心,念佛,佛是佛號,是佛的名號。你定在這個佛號、佛心之中的話,你這個心就不會去想其他事情了。不會想其他事情,其他的煩惱就不太容易生起來了,慢慢這個功夫越做越好,這個煩惱就降伏了。煩惱降伏之後,你才有更大的力量,有這種禪定、有定力。有定力的時候,從這個定裡面才能培養智慧。這個真正的無漏的智慧,能夠出生死、能夠破煩惱的智慧。有這個智慧,最終才能真正把這個煩惱給消滅掉。我們說是消滅,實際上不能說是消滅,到了圓教這裡沒有消滅。

就像光明,黑暗怎麼去照破呢,太陽出來了,才能照破這個黑暗。如果突然一下太陽沒有了,我們還有白天嗎,永遠都只有黑夜了。那麼這個智慧就像征太陽;這些所有的煩惱,這些無明就像黑暗。實際上沒有黑暗,哪裡有黑暗,只有說沒有太陽的時候,這個空間我們叫做黑暗,叫做黑夜。有太陽的時候,它是光明,它是白天。有太陽的,沒有太陽,實際上這個空間還不是這個空間嗎,黑暗的空間跟光明的空間是不是一個空間呢?差別只有說,有太陽,沒有太陽。

那麼凡夫跟佛之間是不是也是一樣,都是這個空間,都是這個體,本體、本質上沒有區別,只是一個有智慧,一個沒有智慧。所以佛,佛者覺也。覺就是覺悟,就是智慧。眾生就是不覺,佛有覺,就這麼點差別。你一旦覺了,你才發現哎呀,原來有這麼廣闊的空間,原來我本來是光明的。一片黑暗中你能做什麼事情,什麼東西都是摸瞎,看不著,看不清楚,啥都做不成。一旦光明了,哎呦,發現這麼多好東西啊,可以欣賞,可以去造,可以去做,做很多事情,當然這是個簡單說法,說道諦。

【大經云。陰入重擔。逼迫繫縛。是苦諦】,《大涅槃經》說,陰入是重擔,什麼是陰啊,五陰。入是什麼呢,十二入,是吧。五陰就是什麼,色、受、想、行、識。入是十二入,什麼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上六塵就是十二入。這是我們的根塵,根是什麼,是我們的器官,我們眼睛能夠看,耳朵能夠聽,然後呢,心裡能夠去想、去思考,意識都有。然後光有你自己能夠感官的這種器官不行,還有外在的相應的一些境界。這些境界會被我們這個感覺,這些感官的東西所感受到,你一感受到了,好,那就麻煩了。有些感受是好的,有些感受是不好的。你肯定就會選擇,我喜歡好的感受,我不喜歡這些不好的感受,分別心出來啦,愛憎心就出來啦。愛憎心出來,那就會主動地去選擇,主動地趨吉避凶也好,趨利避害也好。喜歡的東西,就去多做,多追求;不喜歡的東西,就趕緊多遠離。就會造業,一造業就有生死了。所以這叫什麼呢?重擔。它這重擔壓在我們肩上,你還能自在嗎?你能輕鬆嗎?輕鬆不了啦。

有些人,就像道教也說,我們為什麼會有苦啊,就是因為我們有這個身體。光是有這個身體,你這身體從哪裡來的,沒有講。身體還不是自己造出來的?這個業報的這個身心,我們所受的這個身體,也是我們過去的這些業力造出來的。所以你最終的根本還是煩惱。把這個身體滅掉,你就能一了百了嗎?沒有!業力又會驅使你再去受報,這個身體是永遠消滅不了的。消滅了這個敵人,新的敵人又來了;消滅了這個身體,新的身體、業報身又能出來了。而且你本身想消滅這個的心又是錯誤的心,想消滅,說明你討厭它,多麻煩。有這個身體,他就會受累,就會受苦,最好沒有這個身體。誰去受啊,你想沒有就沒有啊,沒有用的,要從根本上去解決,不能治標不治本啊。

【逼迫繫縛】。就是逼迫、壓迫。你不去吃也得吃,這是你自然的功能啊。你生下來就會吃,生下來就會哭,生下來就會有人的這個本能的東西,就喜歡環境好的地方,環境不好的地方你肯定不願意待。那為什麼會造成這種你說所謂我們天性也好,或者我們這些本能也好,這是人的本能,你換一個道,你可能本能就不一樣了。什麼叫做本能?本能也是相對應的嘛。所以你在這個業道之中,它自然就會逼迫,甚至有時候不要逼迫,你已經幹得非常自如了,你已經適應了,這就是你的本能,這是一種習慣了嘛。但是有些是我們不願意做的,也被迫去接受、去面對,還有繫縛,就會被綁架了。實際上誰綁誰呢,搞不清楚,我們說叫什麼?作繭自縛,誰做的繭啊?是你這個蠶做的繭嘛,最終把自己給縛在裡面,出不來了嘛。你以為是別人在綁你嗎?沒有人在綁你,你看不到,以為別人在綁架你,實際上都是在自己綁自己。

所謂的所有的客觀的因緣,你說別人就跟我作對,老跟我過不去,老在給我施加種種障礙,來害我,來怎麼怎麼著。看到是別人的因緣,實際上為什麼別人的因緣,別人會來害你呢?還不是你惹別人了嘛。是你這個後面,他是個木偶,說句實話你是牽線的,後面操作的那個人,當然現在不是你,現在進行時,不是正在操作,是你過去曾經操作過他,現在他的力量經過可能一代兩代、一世兩世,這個力量終於出現了。你不認賬,知道吧?心說我現在重新再操縱他,不讓他來害我,行不行啊?不行!你沒這個力量,這就是你被迫,沒辦法。他是需要時間的,你想重新改善你們的關係嗎?你想讓他重新變得對你更好一些嗎?也需要時間的效應啊,不僅僅是你能夠做這個事情,而且說事情能夠發生結果,它是需要時間,需要個過程的,那這個過程能夠由你去,自己去主宰嗎?不可能,這就是苦諦。

所以我們再一想,也挺有意思。苦諦,好像這個蠶吐出來的絲這個繭,很漂亮啊,很安全是不是,但是最終呢,一層一層把自己包裹在裡面,出不來了。雖然最終也能破繭而出,但已經不是蠶了,就這個意思。我們為自己編織了非常好的一個算是個房子一樣的。你這個業力,這個業力代表了我們所有人這個業報吧,算是非常美妙的一個豪宅,但這個豪宅把你鎖住了,你出不去了。我們實際上不叫豪宅,應該叫什麼?「三界火宅」。我們在三界之中,它是個大火宅,知道嗎。你覺得很好,你沒知道,不知道它起火了,你覺得很好。就像孩子在那裡玩,哎呀,多好啊,我們家是大家族,那簡直是大宅門啊,大宅門,多好玩。他不知道這已經起火了,不知道危險已經開始慢慢接近他了,他覺得非常好,讓你喪失防備的心理,因為你認識不到,你不知道危險就在臨近啊,這就是我們真正的苦。不是我們片刻所享受的這個偷安之樂,暫時危險還沒到,還差幾天呢,還差幾十年呢,覺得跟我們沒關係。等到幾十年之後,突然一下,病也來了,身體不行了,煩惱也來。無常面臨的時候你才知道,哎呀,浪費時間了。浪費也是應該的,因為你沒有清醒的認知,你不會覺得,好像這個事情還很遙遠,離我已經很近了,不會這麼去想。你不會有這種迫切的心理,緊迫的這麼一種認知。

所以【見愛煩惱。能招來果。是集諦】。你看,見愛就是見思煩惱,是吧。首先我們看是見,這個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所以我們學佛,所有的開始,要什麼呢?要有正見,要樹立正見,這是最基礎的。如果你對自我都沒有個正確的認知,對於世間的一切法都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的話,你一切無從談起。所以這個見,是開始進入佛門之後,學習佛法的最基礎、最首要的一個,算是一個方便吧。後面愛。實際上這個愛是什麼?前面叫五利使,這個叫五鈍使,這個五鈍使很難除的,它比這個見更難除。我們這種貪、嗔、癡、慢啊、疑啊,很微細的這些東西,相對比這個見啊更微細一些。我們恩愛情仇這些東西,無明,包括癡就是,包括無明,你要怎麼去除啊,很難的。這些煩惱都能招來果,就是來生的這些生死之果,這是屬於集諦。

【戒定慧。無常苦空。能除苦本。是道諦】。苦的根本是什麼呢?是煩惱。怎麼去修呢?用戒定慧去息滅貪瞋癡。我們經常不是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要降伏、要息滅貪瞋癡,把這個集諦給破掉了,集諦沒有了,也就沒有苦諦啦;沒有苦諦了,你就能夠自由自在,你就證得不生不滅的叫滅諦,這就是涅槃。

後面【二十五有子果縛斷。是滅諦】。這個二十五有,實際上就指三界九地,我們說: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有的不同種類的有情,子縛也斷了,果縛也斷了。子縛什麼呢?是指因,果縛是指果。子主要是什麼?指煩惱,果主要是指我們這個業報的這個身體。如果這些煩惱,見思煩惱已經去掉了,但是比如說阿羅漢,他還有這個色身沒有滅,這叫什麼?子縛已斷,果縛猶存。就他這一世的苦果還得吃。雖然他已經出了生死,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但是他這個身體還在的話,他還會有病痛,他還會有不自在。等什麼時候把這一世這個苦也吃掉了,把這個身體也去掉了,子縛、果縛全部都斷掉了,叫無餘涅槃。如果子縛斷了,果縛還存在的話,叫做有餘依涅槃。這是滅諦。滅諦的話就是真正的子縛,這當然都是從小乘法來說啊,實際上大乘法不這麼講啊。

我們現在不是講的三藏教嘛,生滅四諦法門。二十五有,把三界九地分成二十五種有情,比如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天、四空四禪處、五想五那含,反正加起來就二十五種有情,實際上就是不離這個三界九地。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九地:五趣雜居地(五欲雜居地),實際上叫五趣雜居地。應該從欲界來說,就是五趣雜居地。地獄、惡鬼、畜生,把阿修羅給去掉了,阿修羅不說了,直接說人和天,這叫五趣雜居地,都是屬於欲界。然後再往上就屬於色界了,實際上不僅僅還包括往上,六欲並梵天的話,實際上就包括其他的地啊,上面就是: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這是色界的四個地,實際上就是色界四禪天。然後上面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是無色界的四重天。總共是九地,這是不同的一種分法,大家能夠記就記記,記不了也無所謂,這就是滅諦。把這些三界的生死全部都滅掉了,這就是進入最終的涅槃。

【遺教雲。集真是因。更無別因。滅苦之道。即是真道。此皆明生滅四聖諦相也】。《佛遺教經》裡面說:集是真正的因,更無別因。就是集是我們真正的生死之因,生死之因離開這個集諦之外,找不到任何其他的原因了。那麼滅苦之道就是真道,這是說的道諦。能夠滅生死之苦的這個道,這個道諦就是真正我們所應該修的道。離此之外難道另外還有道嗎?沒有道啊。這都是說的皆明生滅四聖諦。為什麼叫做生滅呢?有生有滅的。

比如說集能生苦,後面道能生滅。集是因,苦是果,因能生果;後面道是因,滅又是果。這是出世間的因果,前面的苦和集是世間因果,後面的滅和道是出世因果,因對果來說因能生果。但是呢,世間的因果和出世間的因果又是相對立的,在三藏教這裡這是對立的。那麼我們用出世的因果可以對治世間的因果,如果我們不按照世間的這個因果去走的話,我們走另外一個出世的因果的路,走不走得通呢?可以的。比如我們修道就能斷集,你去修行按照這個佛法去修行,修這個四諦就能破除去息滅這些煩惱。那就把這個集諦給斷掉了,這不就是滅嘛。你什麼時候證得這個涅槃,那就沒有苦諦啦。這個滅諦能夠滅這個苦諦。所以說它兩個方面都是相對應的,有生有滅,所以叫生滅四聖諦。有道可以修,有滅可以證,有集可以去招感苦,有苦可以去受,這都是有真實性的。在三藏教裡面他都認為這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它是屬於這種生滅性,它是屬於第一個,第一層次的四聖諦,叫做生滅四聖諦。

時間都已經過了,十點多了,也沒讓大家休息,算了今天就不休息了。這一講沒剎住車,大家要上洗手間的隨便去,沒關係,去吧。就是聲音小點、動作小點,不要影響大家就行。

【次第者。從粗至細。苦相粗故先說。滅雖非真。因滅會真。滅相粗亦先說。又舉世苦果。令厭世集。滅能會出世果。令其欣道。作如此次第也】。就是說為什麼按照苦集滅道這個次第來說?就這個意思。為什麼先說苦?而不是說其他的諦呢?是從粗到細。苦相相對來說比集相要粗。我們已經受到苦了,大家都很明顯能感受得到,在做苦因的時候,你不會感受得到,因為這個報應還沒有來,知道嗎?所以「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當這些事情還沒有呈現出後果的時候,你感受不到,你也不知道它到底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只有這個苦相、這個苦果已經出現的時候、很明顯的時候你才知道,所以說把這個苦諦放在最前面說。

「滅雖非真,因滅會真。」滅諦雖然不是真諦,但是因這個滅能夠會到這個真諦,滅相粗故亦先說。實際上說到真諦,這個意思是跟後面這個道諦是有關係的。又舉世苦果。令厭世集。就是我們舉出世間的苦果,苦諦放在前面,讓我們去厭離世間的這些煩惱,為什麼呢?因為有煩惱才會有苦果。

「滅能會出世之果,令其欣道。」滅能最終證得出世之果,讓我們對這個道果產生欣慕,所以作如此次第。先說果,再說因,從果再去推因。因為果相對來說我們大家會更加容易感受得到,一看到這苦果,大家都會趕緊逃離,想辦法怎麼才能把這個苦給去掉啊,苦的原因在哪裡呢?先不說集諦,先說集諦的話大家也看不到結果,先給大家看到出世這個涅槃之果很快樂、很自在呀、很好啊,然後再說你怎麼才能證得這種果位呢?要修道諦才行。

就像我們說西方極樂世界,先給說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怎麼好,依正莊嚴,無量壽,只有快樂,沒有痛苦,黃金為地,七寶所成。然後再想,哎呀這麼好的地方我們都想去呀,怎麼才能去呢?勸你信願持名。大家看《阿彌陀經》不就這個次第來的嘛。先不上來說勸大家念佛,怎麼怎麼不說,先說西方極樂世界種種影像,先說佛是無量壽,說正報莊嚴,再說依報莊嚴。依報莊嚴、正報莊嚴這麼好啊,大家想:這麼好的世界我們能不能去呀?可不可以去呀?佛就跟你說,大家想去嗎?七日一心持名不亂,持名一心不亂,若一日至七日就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後面才把這個修行能證果的這個法門告訴你、告訴大家。所以佛說法都是這樣的,先讓你看到希望,那我們的希望怎麼才能促成呢?要去通過佛法的修學。眾生都是這樣的,他都是看這些比較現實,看這些比較明顯的,能夠感受到的這些東西。

【聖者。對破邪法。故言正聖也】。聖者就是正的,聖就是正,正是相對於邪而言。【諦者。有三解(云云)】。有三種理解。【謂自性不虛。故稱為諦。又見此四。得不顛倒覺。故稱為諦。又能以此法顯示於他。故名為諦】。就自性本來就是不虛的,就是真實的。這第一個諦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真實不虛。有些經典又叫審實不虛,這個審實不虛就是真實不虛的意思。這個自性本來就是不虛妄,就是真實的,真實的就叫做諦。又見此諦,如果大家能見到這四個諦的話,能夠得到不顛倒的覺悟,所以叫做諦,由這個諦能夠產生覺悟。所以把這個四個法叫做什麼呢,叫做四諦,實際上也就叫做四種真理,我們也可以叫四種真理。你得到了四種真理,就能得到更高的覺悟。

【又能以此法顯示於他,故名為諦】。不但讓自己覺悟,也能讓別人覺悟。實際上就是能夠自覺覺他。當然不僅僅是覺他,它能顯示,能夠說得出來的,它能夠表達出來的。你要是表達不出來,那還挺麻煩的。通過一定的語言、聲音能夠去傳達這四種真理,這也叫做一種諦。所以這個諦是從不同程度來說,如果從自性不虛的話,它就是什麼呢?離言說的、不可思不可議的。但是呢,雖說不可思不可議,但是本身有種覺悟和智慧在裡頭。這個覺悟和智慧又可以通過語言,通過聲音,通過種種方式可以表達出來。實際上我們大家想想這不就很有意思嘛,實際上跟三德差不多。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或者說直接跟體、相、用差不多。

前面這個自性不虛就是體,中間這個覺悟就是相,後面能夠顯示,這就是用,都是這些。或者說頭一個意思是什麼呢?是實相般若,實相般若自性不虛;第二個什麼呢,觀照般若,是有智慧去觀照;最後這個文字般若,通過文字能夠傳達出來。所以說大家一想,實際上佛法基本上不離這些地方。體相的東西它是不可言說的,它是有是無、是真是假、是空是有,都沒法去說,於這個不思議之中它又能夠現出它的相,能夠呈現它的作用出來。所以說為什麼這叫做微妙法,就在這些地方。

就像我們的佛性,佛性到底在哪裡?我們說到底在哪裡呢?到底有沒有呢?佛法佛經經常說:哎呀有!我們每個人、眾生都有佛性,但是佛性在哪裡呀?實際上佛經裡面也沒給我們明確答案。經常說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那好,那就麻煩了,到底在哪裡?身體裡面也沒有,身體外面也沒有,內和外的中間,就是所有的空間裡面我們都找不著。但是又問你佛性在哪裡,好像又無處不在,好像哪裡都沒有。實際上沒有給我們一個最終的答案,就是這個答案沒辦法給我們,知道嗎,說不出來的。但是我們又非得通過文字語言去說,說也只能說到一定程度,最終也說不明白。你不要問我在哪裡,甚至說這有沒有佛性都是個問題。有沒有佛性啊,你要說沒有佛性那麻煩了,錯了;你說有佛性,反正還是回到原來,又錯了。都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就真正的意思是沒辦法表達的,但是有時候佛經裡面經常又會說有。佛一證道就說:「一切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說的是佛性,「只因妄想顛倒不能證得」,「若除妄想」怎麼怎麼,「無師智、自然智自然就能證得」。他說的是這麼句話,實際上這麼句話你說能完全代表佛法嗎?它難道就是最究竟、最圓滿的佛法嗎?肯定不是!告訴大家,肯定不是!但是他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對機說嘛。眾生他只有這麼大的智慧,這麼大的根性,你要站在普遍眾生能夠理解、能夠領悟的這麼個角度去講,他是針對我們廣大、普通的凡夫眾生來說的。你過了這個階段,他就不這麼說了。所以說很有意思的,這個諦還得講,講了之後呢這個諦外之諦還有啊。有能夠用文字表達出來的,真正的諦是不能用文字表達出來的。但是沒有文字能夠表達的這些真諦的東西,你怎麼去悟得這個言外之意呢。

好,再往下啊,【大經。凡夫有苦無諦】,你看這就說了。【聲聞緣覺。有苦有苦諦。當知凡夫不見聖理。不得智。不能說。但苦無諦】。這什麼意思?眾生只有苦沒有諦,沒有認識到這個真諦,只知道這個苦果,只知道苦這個表面上的一種現象的東西,但不知道苦背後它是什麼造成的,它是什麼原因,什麼是苦啊,苦有哪些種類呀,苦有哪些具體的內容啊,為什麼會有苦啊,苦背後的原因又在哪裡啊,都沒有認識。甚至有些人認為:世間它是有苦也有樂的,不一定都是苦啊。但是佛教為什麼說一切皆苦,所以他有苦但是沒有諦。聲聞、緣覺就是二乘人啦,既然有苦,他也能認識到有苦諦。但是凡夫不見聖理不得智,沒有見佛教的真正的道理,所以他沒有這種智慧,他沒辦法真正地去認識這個苦,所以他也就不得苦諦。

【不能說,但苦無諦】。不得智慧,也不能說。你看這個不得智,是什麼,是第二層諦,不見聖理,是第一層諦,大家明白嗎?看,很有意思,自性不虛故稱為諦,就是第一層意思,就是凡夫不見聖理。為什麼不見聖理呢?因為不得智,就因為沒有這個不顛倒覺,就是第二層意思。不見此四不成為諦,因為不得智慧,沒有這個智慧怎麼去觀照這個聖理呢?這個理就照不見了。為什麼沒有智呢?還不能說,他沒這個根性,沒這個因緣,跟他說了也是白說,他根本就不聽,就後面還無法顯示。能以此法顯示嗎?你能跟他講嗎?他聽都不願意聽,一聽的話倒生煩惱。你說的是什麼東西啊,我才不相信呢,亂七八糟的,又不能說又不能得到智慧,最終也就見不到這個聖理。但苦無諦,所以說這諦的三層道理他都沒辦法去獲得。

【聲聞具三義。故稱為諦】。反過來就說,聲聞又能說,又能得,最終還能見。首先是說四諦法,依四諦法他會什麼呢,會去思維、去觀察、去修行,就能獲得這種智慧,依這個智慧,最終就能證得這個涅槃。能見到自己的法性。但他那個法性跟真正的佛性還不是一回事,聲聞那個位置上見到那個性跟真正的佛性還差得很遠。

【此釋與經合也】。這裡說的三藏法,三藏教的生滅四聖諦,這是最基礎的。實際上我們所理解的包括一般這些佛法、這些普及的知識講的,主要就是講這個聲聞的生滅四諦,就講的這個基礎,其他往下講的就比較少了。但是在天台宗裡就把所有的這些四諦,不同的理解的這個層次,重新進行歸類、重新進行劃分。把真正佛法一層一層的這個深義,全部給什麼呢挖掘出來。

第二是【無生者】,叫無生四諦。前面不是有生嘛,前面是有生有滅的嘛,這叫無生無滅。所以說全名叫什麼,前面生滅四諦叫有生有滅四聖諦,這個無生四諦叫無生無滅四聖諦,這是指通教人的根機。【迷真輕故。從理得名】。他不僅僅看到事的表面,他還能看到事後面的理,他對這個真諦的迷惑相對更輕一些,就是他的根機更高一些。他屬於利根,相對於三藏教來說,通教的根機是利根。

【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道不二相。滅無生相】。你看,恰好就跟三藏教完全相對的、相反的。前面是有逼迫相;集呢是有和合相;道呢是有二相;滅呢是有生相,是有生滅的。滅是要滅苦啊,道跟集是相對應的,道是一,集又是一,以道去滅這個集。它不是不二的,它是二的。有集就沒有道,有道就沒有集。就是有你沒我,有我沒你,就這個意思。但這裡恰好他就看到這個理,為什麼苦無逼迫相呢?真的沒有苦嗎,有苦。但是苦的逼迫相,這個苦相是虛幻的、是假的。所以說這個通教的人,並不是否定這個因緣法的存在、緣起法的存在,而是看到緣起法背後的性空的一面。有緣起,緣起法是虛幻的,既然是假的,就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最終乾脆就直接給他歸類叫無生無滅,這個假生假滅就不叫真正的生和滅,最終我們乾脆一句話叫做不生不滅,為什麼不生不滅呀,從性上講它是不生不滅,從相上講它才有這種生滅。這個相就是因緣法。

【又習應苦空。三亦如是】。習應苦空,我們說的三,苦集滅道嘛,集諦、滅諦、道諦,都是一樣的,都是空。【又無生者。生名集道。集道即空。空故不生集道。集道不生。則無苦滅】。這裡無生,為什麼叫無生呢?有生有滅才叫集道,集能生苦,道能生滅。前面不說了嘛,兩重因果,大家記得嗎?集是苦的因,集能夠生苦,因為造了種種業,所以最終才能招感苦果,所以集名為生。這是前面三藏教的。道呢,因為修道所以才能證果,證得這個滅諦,所以道是因,滅又是果,道能生滅。但是呢這裡通教的人知道,集諦和道諦當下就是空,空故不生集道,集道不生則無苦滅,集道都沒有了,這個因都沒有了,哪裡還會有果呢。

【即事而真。非滅後真】,這句話非常重要。即事而真,在事情的這個因緣事相的當下,它本來就是真,就是真空,就是空這個意思。它就是沒有自性的,為什麼沒有自性?因為它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就表明它就沒有自性,如果有自性的話它就不需要種種因緣去生成,它本來就有了。以前也講過,無數次講過了。

打個比方,你這個人從來就有了,過去就有了,你還需要你父母生出來嗎?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未來還是這樣,你一直都存在,而且一直都不會變化,這是一種永恆,是一種常態。這種常態能夠保持自我的永遠的不變的一種常態,這就叫做自性。大家這種自性有沒有呢?有沒這麼一個我呢?沒有!你是後天被生出來的。所以被生出來的這些東西,我們眼睛看到的這些法,都是因緣所生法。既然是因緣所生法,肯定當下都沒有自性,因為沒有自性他才能被因緣所生,所以說當體就是空。不要等到這些因緣都壞了,比如說你這個人難道等到死的這一天,才說你才是真的死了嘛。不要等到你死的一天就知道你肯定會死,從你生下來這一天就知道你會死,有生就必然有死。你為什麼會有生死呢,因為你是因緣所生法,因緣生的就會有因緣滅。因緣和合的時候他就生了,但是這個因緣和合是暫時的,有因緣和合就會有因緣的散滅。因緣什麼時候散滅了,你這個法就不存在了。為什麼需要因緣和合,需要因緣散滅呢,就說明你沒有自性。你如果有個真正的自我的存在的話,你就不需要外在的因緣生成一個你,能夠生成的你都不是真正的你,就這個意思。既然不是真正的你,說你是空。真正的我是不存在的,假的我暫時是有的,並不排除假有的暫時存在,真正的我有沒有啊?沒有。所以說非滅後再空,不要等到這些法都滅掉之後,把它層層進行分析之後它才是空。

打個比方這個杯子,杯子也是因緣所生法,不要把這個杯子砸碎了,你說它才是空。它現在有,有就是空。有是假有,暫時的有,真正的背後的本質它是空的,沒有個真實的。什麼叫做杯子,杯子是個假名,造了這麼個物體,大家說長著這個樣子,用這個材料造的,這就叫杯子,以前沒有發明杯子之前,哪有什麼杯子,沒有杯子,都是人造出來的。人反覆還在造,還要給它立個名字,這個東西是叫杯子。有嗎?真正的杯子是什麼東西呢,沒有。除了名字之外,除了名字背後所代表的暫時的這麼一個形象、一個物體的東西之外,杯子你是找不到真正一個概念的。

【大經云。諸菩薩等。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有真諦】。你看,解苦無苦,真正的苦是不存在的,苦也是無常的,苦的背後,說明苦也是因緣所生法。苦也是沒有自性的,所以說無苦而有真諦。

【三亦如是】。其他的集諦、道諦、滅諦也是這樣的。並不是說你看沒有了,就不用修了,不是這個意思。該滅的苦還得去滅,該修的道還得去修,只是說我們認識到真實的這個有是不存在的。但是這個因緣是不是還得去修,還得做,知道嗎。看是有什麼樣的心態去做,一種是有生滅的心去做,一種是沒有生滅的心去做,你要不做的話,你永遠不可能證得滅諦。

實際上就是我們說的,一個是什麼,按照我們簡單說,一個是有相佈施,一個是無相佈施,簡單兩種比喻嘛。前面如果生滅四諦它是有相的,這是無相的,即使無相你還得佈施呀。只是你佈施的時候心中不著相,他沒有這些煩惱,沒有這些顛倒妄想,沒有分別。而前面呢,也得佈施,但是佈施的時候是有相的,我佈施幹什麼呢,佈施有福報啊,佈施能生天啊,佈施能生善道啊。那麼我們修這些道諦,為什麼要修呢,道能夠滅集,能夠最終證得涅槃啊,所以我得修道啊。他是有生滅,他是有意而為,他是有目的性的而為,到後面的話,從過程到結果都沒這個想法,這才是屬於通教。

這實際上對我們要求更高了,更高的要求,你要諸惡莫作,要眾善奉行。但是在不做眾惡的時候,在做眾善的時候,還保持個平常的心、平靜的心,不要有生滅心,不要自己做了件好事就沾沾自喜,什麼時候能夠得果,什麼時候別人能夠感激你呀,沒有這種心理。當然做壞事的時候肯定不能做啊,壞不能做。那我做壞事我是無心做壞事,師父,可不可以?甭提這些事情,不可能的,做壞事肯定會有心。你做好事能夠沒有心,那就不容易了。你做壞事能沒心嗎?你都幹習慣了,你都不用有心,他自然就幹壞事,你想有心做好事都不可能,你還能無心做壞事。有時候逼著你去幹點兒好事你都幹不了,但是做壞事不用去逼,你自然就會幹。你這個無心跟空心不是一回事。你做得太習慣了,輕車熟路,習慣成自然,這是兩種境界。你突然一下從最極端的、最低的境界突然一下到極高的境界,你說現實不現實?不可能的。所以這裡面還得一步一步地去磨練。所以修行就是在這些地方用心,不是這麼容易的。講起來都很簡單,就這麼回事。你能做嗎?做不了!

所以實際我們修行的話,反而三藏教的生滅四諦可能更適合於我們。我們基本上都屬按照這個步驟在修的。但我們的這種覺悟千萬不能停留在三藏教的這個覺悟之上。你得明白我雖然有生有滅,但是能不能讓這個生滅心相對少一點,就讓我們的心相對清淨一點,相對的純粹一點,就這樣子,然後一步一步變得更加純粹。從生滅慢慢地一步一步進入到不生不滅,就這麼簡單。

好,再往下了。無量四諦,更不得了了。無量四諦是更高的要求,已經證得前面的無生滅四諦,在這個基礎上從空出假。就是你的心已經非常純淨了,自己已經得度了。但後面呢為了度眾生、悲憫眾生,你沒辦法還出假。這個假是為了要學一切佛法,要度眾生啊。我自己的問題基本上我健康已經沒問題了,但是眾生的病很多,眾生的病多的話,我得學種種法,這個法就是法藥,學這個法藥是為了救眾生的病。所以說從空出假。

【迷中重故。從事得名】。他是迷這個中諦,不是前面迷這個真諦了。【苦有無量相。十法界果不同故。集有無量相。五住煩惱不同故。道有無量相。恆沙佛法不同故。滅有無量相。諸波羅蜜不同故。大經云。知諸陰苦。名為中智。分別諸陰。有無量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我於彼經竟不說之。三亦如是。是名無量四聖諦】。這完全屬於大乘佛教菩薩的法門,而且是屬於實教,而不是大乘的權教。對於這個中諦如果迷惑比較重的話,他修的就是無量四諦。他是從事上得名,他這個從事上得名並不是說他不見這個理,主要是他對這個理的認知還不夠究竟、不夠透徹。所以說他相對來說屬於事,但事實際上也是不離這個理的,只是他相對這個理不深嘛,表現在這個事上比較多一點。

我們說「苦有無量相,十法界果不同故。」這個苦不僅僅是六凡法界的苦。前面的這個生滅四諦,無生四諦,聲聞、緣覺,他主要滅的是三界內的苦,就是六法界,六凡法界,三善道,三惡道。但他不知道三界外也還有苦啊,聲聞、緣覺、菩薩也都有,至於佛有沒有呢?佛當然肯定是沒有的。但他這裡為什麼說十法界呢?佛法界他沒有真實的苦存在,他的苦真正的性質是沒有,只是現的一種相而已,他現的相也不是真正自己的果報。他是為眾生而現的這些苦相。比如佛要來這個世間度眾生,釋迦牟尼佛他也得受苦啊。他也生病,他也是經常會受惡人的這種刁難,他好像也會受苦。但實際上他是真正的苦嗎?沒有。

「集有無量相,五住煩惱不同故。」前面的聲聞緣覺只破四住煩惱,他不知道後面還有一個無明住地煩惱。前面四住煩惱,哪四住煩惱?大家都學了應該差不多了。見一切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實際上就是見思煩惱。後面還有一個無明住地。他只破四住煩惱,還不知道還有一個無明煩惱沒破呢。

「道有無量相,恆沙佛法不同故」。哪裡僅僅就是四諦十二因緣,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有無量法門。「滅有無量相,諸波羅蜜不同故。」我們說的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乃至無量波羅蜜。這個波羅蜜是什麼呢?度彼岸,就是最終到達涅槃的彼岸,證得這個寂滅,大涅槃。

「大經云:知諸陰苦,名為中智。」這個諸陰也就是前面不離這個五陰:色,受,想,行,識。

「分別諸陰,有無量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我於彼經,竟不說之。」這個陰就代表是苦,說的是苦諦,也就是無量的苦諦。

後面「三亦如是」。道諦也是這樣的,滅諦也是這樣,集諦也是這樣,都是叫無量。無量道諦、無量集諦、無量滅諦,所以叫做無量四聖諦。這就不容易,這是叫做從空出假,已經證得我們的空性之後,從空性的智慧、從空性這個果之中,然後再生髮出這個假,這就屬於菩薩的境界。他雖然有這些假的東西,但是跟我們眾生這個假是不一樣的。我們這個眾生的假是真正的假,對這個假沒有正確的認識,他那個是什麼?從空智裡面出來,他是非常清淨的。

打個比方,就像我們是從污泥之中生出的蓮華,他是從淨水裡面生出的蓮華。當然我們還不是蓮華,我們都是長的其他的花,說蓮華都是錯的,我這個比喻很不恰當。我們都是從這個五濁惡世之中造的種種業力,那完全你想產出蓮華都不可能;他是完全從空性中生出的蓮華,非常清淨莊嚴。就跟我們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這種對應是一樣的。娑婆世界是我們眾生的業力、共業所形成的,這是真正虛假的。但是假呢你又不能認識到,所以你還會不斷地在這裡輪迴。但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從他的佛性、從他的空性之中,所謂的眾生,為了度眾生方便,顯現出來的一個世界,建造的一個世界。它也有這個世界,有山有水,當然沒有山我們說平地,反正有種種依正莊嚴。它實際上是不是也屬於一種假呢?原來沒有西方極樂世界的,因為佛它才有的,佛的願力所形成的。也是從空出假,這種假的話它是有非常正面的作用,能夠度眾生,能夠讓眾生產生期望、產生嚮往,最終還能夠讓眾生不斷地去修學、去提高,就是這樣子。這就完全不一樣,不可同日而語。就是佛的世界難道就是一片虛空嗎?不是這樣,他也有世界。當然對於佛來說,虛空不虛空都無所謂,但我們眾生不希望是虛空,希望有一個非常美好的世界,所以得從空出假。當然這裡面的假有很多方面,不僅僅是完全停留在四聖法界,還有六凡法界的都有。就是除了度聲聞緣覺這一類的人之外,還得度六凡法界的人,一切的法你都得學。但你學這些法,你本身又不被這些法所束縛、所污染。

打個比方,我們好不容易大家學佛了,本來你應該好好去修佛法,世間法你就別學這麼多了,你學不了這麼多。你學來學去之後呢,最終佛法沒修好,把世間法也那個了,被它所束縛了。你沒有成為法師,反而成為文學家、藝術家、書法家。像我們以前僧人裡面也學,書法高僧、畫僧、書僧,一看佛學,佛學可能沒怎麼樣,最終沒有解脫。當然不想一下子成為藝僧了,有什麼用呢?你什麼時候解脫,你再去學,不遲嘛。你這裡又解脫又不妨礙,反而以這麼一門藝術和其他的方式去方便度眾生,你沒有解脫之前,好像你說我去度眾生,那是個假名,你自己都還沒度呢。所以他是不同的階段,大家明白嗎?你要先自己解脫,你從這個解脫裡面再發菩提心,我不僅僅是自己解脫,我要去解脫眾生,那我們以前所學的這麼一點點知識遠遠不夠。對付自己還可以,對付眾生就不行了,眾生千差萬別,而且對付自己也對付不了。你只是破四住煩惱,再往上的煩惱,你能不能破?你也得學啊。

所以必須要有無量四諦,這個無量跟前面的生滅四諦就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前面的生滅四諦,之前的話是染污的,這個無量四諦完全都是清淨之法。你不要看它好像也是有生滅,它從事得名,迷中重故,但它這個迷中重,比前面這個迷真輕那不知道超過多少倍了。它雖然是從事得名,前面這個無生四諦是從理得名,但是前面這個理跟現在這個理完全不是一個理了,前面是真諦之理,這是中諦之理。真諦之理是一種空慧,而這裡中諦是佛慧,佛教的慧,佛陀自己的智慧,完全不一樣。當然後面還有無作四諦,無作四諦今天就不講了,時間也快到了,當然都是理論性的東西。講過的東西大家花時間好好去看,我告訴你,真的裡面是有很多消息的,知道嗎?這學習佛法可不是這麼簡簡單單的,學個概念就完事了,這概念裡面的講究多了,你不學天台宗,這些東西都分不清楚。

這裡面還有兩個問題。(阿彌陀佛,師父好,上一講玄義云:【此經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亦名最實事,豈非妙耶】。伏請師父再加開示:佛種從緣起的真實玄妙含義)。

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我們說真正的佛教的真實義不離方便,一切都是從因緣所生法,比如我們經常講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只有講到中道義的時候,才是真正的佛教的最高的真理。但是前面如果沒有因緣所生法,如果沒有說我說即是空,也沒有說亦為是假名,哪裡來的最後什麼「亦是中道義」呢。所以一切法它都是自然有個銜接的過程,我們不要小看這個緣起法,佛種也是從緣起法而起的。但是緣起法之中,我們看到的好像它是最基層的、最基礎的一個法,但它其中也有佛法。

就是我們說的《法華經》,它為什麼《法華經》是最圓最妙的?它不僅僅法華圓教是圓教,前面的藏通別三教,前面佛所說過的其他的非圓教類的經典,經過法華經的開權顯實之後,全部從權教變成實教,從偏變成圓,從粗變成妙。所以說眾生不永遠是眾生,眾生可以變成阿羅漢,可以修成緣覺,也可以修成菩薩,還可以最後修成佛。如果你僅僅只是說眾生永遠就是眾生,錯了!眾生性及佛性。我們這個佛種也是這樣的,都是從這個因緣而起的,從這個因緣法,所以佛法不離世間法,這句話實際上跟我們普通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我們說佛法不離世間法,需要世間法去幫助或者輔助我們去實現佛法,實際是要借助佛法、借助這些方便法去實現佛法。

打個比方,佛法要在世間流行,你不能離開世間的因緣,你在這個社會,首先我們必須要愛國、要愛黨,我們說句不好聽的,還要愛眾生,你也得愛自己的家人、愛家庭,你說你連自己家里人都不愛,連眾生都不愛的人,你這個人會好好去學佛?我就僅僅是愛教,其他都不愛,不可能。你要把佛法學好,世間法不能放棄,但是說句實話,如果你僅僅只是停留在世間法,你沒有升級換代,你沒有加入佛法的因素,那世間法可能在你這個因緣上,它是變不成佛法的。雖然它本性跟佛法之間並沒有障礙,但是這個沒有障礙是從理上去講的;從事修上去講的話,你必須要認識到,這個世間法之中蘊藏著佛法,世間法之中,本身跟佛法是可以打通的,是可以融合的,就像這個冰可以融化成水一樣的,但是冰融成水需要溫度、需要能量。你不學佛,你不修行,就沒有這個能量,那麼冰永遠就是冰,水還是水。我們這個水,比如說我愛你這個冰,但是你愛有什麼用呢?它冰還是冰,它變不了水,什麼時候這個水能把這個能量傳遞到這個冰上,讓這個冰也能融化,這才是所有的冰就沒有了,冰都變成水了。所以說我們學習修行也是這樣的,一個是讓自己內心的冰融化,另外呢也讓外在的冰能夠融化,什麼時候都能變成水呢,這就成了。從緣起,從一步一步修,這當然裡面有種種過程,藏通別圓嘛,都講了。

「亦名最實事,豈非妙耶」?又是最方便,又是最真實。真實從方便而修,真實不離方便,方便之中又蘊含著真實,就這麼奇怪。但是方便是方便,真實是真實,這如果沒有智慧,永遠就是這樣的,你沒辦法去打通的。所以你說方便難道就是真實嗎?我不完全這麼理解,方便是要在一定的因緣條件之下才能轉化成真實。沒有這個因緣條件,方便就是方便,方便跟真實沒有任何關係。即使他內在有佛性又怎麼樣?他也變不成佛,當然這是我的一種理解。大家都說為什麼眾生永遠有些就度不盡呢?就成不了佛呢?沒有因緣。為什麼他沒有因緣?就不要再問我了,我也搞不清楚,這個東西就沒有答案的。為什麼有的眾生命就這麼好,就有這個因緣聽聞佛法,他還是知道要信佛法,他修佛法,最後他還成了,他成佛了;那有些眾生怎麼就這麼倒霉,他就沒遇上佛法,或者說遇上佛法他就是不信,他也不修,他就成不了佛。什麼原因?搞不清楚,這無解。

所以說有些人他老會去琢磨這些事情,腦袋想得特別多,你不要老去管這些事情,有緣就來,沒有緣咱們也不勉強。看來從這個眾生份上的話,有些東西我們真的是說不清楚,沒辦法去解釋的。為什麼我們就這麼倒霉,人家成佛都已經無量劫了,我們現在還是凡夫,為什麼我們老是只有慚愧,什麼時候能變成不慚愧,為什麼不能早一點不慚愧。

第二個問題,(南無阿彌陀佛,師父吉祥。第十一講在宣講眾生法妙時,《法華經玄義》說:大經云:【學大乘者雖有肉眼。名為佛眼。耳鼻五根。例亦如是。央掘雲。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了了分明見。乃至意根亦如是】。敬請師父解釋一下:慧眼、法眼、佛眼的具體含義,以及它們與了了分明見的關係。是不是只有佛眼才能見到佛性,能這樣表達嗎)?

這好,這個問題太大了。慧眼、法眼、佛眼,我們說大概從眼來說分五種眼,一是肉眼,第二是天眼,第三是慧眼,第四是法眼,最後才是佛眼。實際上這個眼本身上沒有什麼區別,就是在不同的份上分成這五種種類而已。肉眼,比如說我們人就是肉眼,一般的畜生也就是肉眼,那天上的天人他就有天眼,這都屬於凡夫之眼,不管肉眼也好、天眼也好,都是屬於凡夫。他是肉眼,天眼。然後聖人分成三種眼,慧眼、法眼、佛眼。慧眼,二乘人都是慧眼;法眼,菩薩有法眼;佛眼只有佛才具備。

我們學了大乘佛法,特別是圓教,雖然僅僅是肉眼,也把它命名為法眼,就說你雖然當下只是肉眼,你脫離不了這個肉眼的局限性,你還有這個業報存在,但是因為你心地已經開明了,所以說你的眼已經不僅僅局限在肉眼,你在一定程度上,你可以叫做法眼,叫做佛眼。就是你必然能夠成就佛眼,你已經種下了佛眼的因,知道嗎。這個因直接後面是牽著這個線,就直接得到後面佛眼的果。你種這個因的時候就知道必然能夠成就佛眼、能夠成佛。你如果沒有種這個因,你就只有眾生的份,你就沒有成佛的根,所以說這個因緣特別重要,並不是說你現在就是從肉眼一下變成佛眼。當然這個慧眼、法眼、佛眼是不同的。慧眼是照真空,只見到空性;那麼法眼呢,不僅僅照真空,能夠從空出假,能夠照俗,能夠看見世間的一切法,能夠分別一切法;只有佛眼能夠照中諦,又能知真,又能知空,又能了了分別一切法,一切法的如實相都能知道。比如說,菩薩雖然也能分別一切法,但是有些法他還分辨不了,而且或者分辨得了的話,也不是分辨得特別清楚。打個比方,他雖然已經非常了不起了,但是呢他還有局限性;醫生已經很高明了,所有的病都治的差不多了,但就是有一種病他就治不了。能夠把所有的病都治了,這就成佛了。

了了分明見,是不是只有佛眼才能見到佛性?可以這麼講,大概可以這麼講,但不能完全這麼說。為什麼呢?這佛眼跟法眼之間有時候它會有些交集。佛眼的話,如果真正證得的話,能夠徹見佛性。但是說實話,在菩薩的位置,如果能夠證得法眼的話,他跟佛眼之間難道就一點點關係都沒有嗎?未必如是。如果他能證得法眼,他從一定程度來說,他也具備佛眼的部分功能。所以他也能見到一部分的佛性,但見到的佛性不完整、不圓滿。就跟我們前面講的一樣的,登地的菩薩,別教登地的菩薩,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他也能破無明惑,也能證一分的法身,他破一分無明惑的時候,實際上他已經開始具備一定的佛眼的功能了。但他主要還是以法眼為主,他佛眼只是一部分。

(能這樣表達嗎?至誠感恩)。不用感恩,感恩佛吧。但是這個慧眼、法眼、佛眼實際上代表不同的佛法,不同的這個層次。咱們現在來說,你能夠修慧眼就不錯了,我們知道有法眼、有佛眼,離我們很遠,現在要慧眼,起碼說要不著相,要見到空性,要依空性而修。就是世間的一切法皆是苦空無常,不要去貪著,不要去追求,不要為這些事情去費盡心思,不要為這些事情去過分地高興或者憂傷,要放下。然後我們回到真正修佛這個途徑上來。那即使修佛也不要自我標榜,有些人覺得修佛自己很了不起。我們修行,你看我有很大的功德,你們這修得不行,你看我對佛法知識了解多少。還沒有修呢,還沒有悟呢,也沒有證呢,就開始驕傲上了,一樣的,跟這個做世間的法沒什麼太大的差別。老老實實修,說句實話,剛剛起步都不好意思說,太慚愧了。所以大家學佛,為什麼最終還是推薦大家好好地修念佛法門。你要去斷見思惑,太難了,說實話我們在今生修,你能夠開慧眼嗎?還真開不了。當然我這話說得有點絕對,基本上都開不了,這個基本上開不了都沒多大概率。

問師父:千分之一有沒有?萬分之一有沒有?沒有!億分之一有沒有?也沒有!那你是不是說得太過了?難道我們這世間就沒有聲聞、沒有緣覺、沒有菩薩的應現嗎?他不屬於這個疑意之中的任何一個人,他們是乘願再來的。坐在我們這裡的這些人都是凡夫,你沒有,怎麼知道我不是菩薩示現?不是聲聞再來?我是肉眼,只能這麼說了。真正是聲聞示現,你也沒必要問我這句話,他絕對不會說出這麼沒有水平的話來,問師父怎麼怎麼著,不會的,人家偷偷摸摸的,不讓你知道,不讓我們知道。當然我們就是讓你知道,你也不知道,看不清楚,他這個神通變化,明明現的是這個相,你也是睜眼瞎,你看不出來。所以說我們這種根器的話,都差得太遠太遠,不是一丁點,所以你問這些問題幹嘛,沒必要,好好念佛吧。

帶業往生,不僅僅是帶業往生,這叫什麼呢?帶惑往生。你還帶業,你業怎麼消啊?你惑都沒有除,你怎麼消業?不要說帶業了,惑還帶著呢?惑一點都沒消,伏都沒有伏,能夠往生就行了,你趕緊慶幸吧,好在有阿彌陀佛。到那邊之後,你難道一出蓮花,你一出生,你就悟無生忍?沒這麼快,且得修呢。你還得伏惑,慢慢地伏,慢慢地斷,到斷惑伏惑,到見思惑破了之後,我看阿彌陀佛是不是要給你講點大乘佛法,人家還得思考一下,看你的根性夠不夠,當然肯定講會講,你悟不了沒有用,還悟無生忍,悟無生忍那是菩薩的果位了。你是不是那個根性啊?你不是那個根性,你只有菩薩的名,你不是真正的菩薩,你不是那塊料。但是聽還得聽,阿彌陀佛肯定會慈悲,你一直在那裡聽,慢慢地再熏修吧。

你這好還西方極樂世界都沒生呢,你現在在娑婆世界呢,你著急這些事情幹嘛,還問我,問我更沒有答案。哪怕現在釋迦牟尼佛還在,問這些東西估計都沒什麼辦法,他釋迦牟尼佛都勸你:你別在這裡修了,趕緊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吧,到那裡的話,你才有更好的機會。你身體是這個身體,這非常漏劣的色身,心都是妄想心,又沒有佛的願力加持,你根本沒辦法修,到那邊的話有個更好的環境。所以說咱們學是學,學「想」致用,學以致用。但說句實話不好聽一點,有些東西,所學的東西還真致不了用,學能用得上的可能就那麼一點點,你學了一百,最終能用的就是一二。但是你要不要學呢?還得學,學是為以後打下基礎。有些人說乾脆就別學了,學那些東西都是白學,用不上。錯了,你現在學,以後用的時間就會很快;你現在不學,以後時間就會無限期地延長。這叫什麼?種種子、種因緣。以前不是講過什麼種、熟、脫麼?你沒有種種子,不種這個因的話,什麼時候才能成熟啊?不可能的。

所以,大家以後什麼時候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你惑沒有破,業也沒有消,阿彌陀佛一看,聽過《法華經》啊,聽過大乘的佛法,哎呀不得了,以後還是有大成就,就跟你普通的這些小乘的根機他就不一樣了。看來大家得分到大乘班,你們都沒修過,都沒聽過,上小乘班去吧,分班都不一樣我告訴你。當然我這說的都是開玩笑話,但是我說的這玩笑話,你別以為真是玩笑,裡面有……他不會這麼分門別類這麼清楚,但是從你自己個人來說,你因為沒有這個種子,沒有這個根性,過去沒這個因緣,你坐在那裡聽,突然一下子聽大乘法,真的是如聾若啞。如果過去你就已經久修善根,種了這大乘法的因緣,你坐在那裡,起碼能夠一句兩句聽得懂。就像大家在這聽這個《法華經》一樣的,剛開始來,一頭霧水,現在聽當然還是有很多聽不清楚、聽不明白,為什麼聽不懂啊?過去沒有接觸,你聽一遍、二遍、三遍,你自己回去再慢慢讀,你研究一輩子看看。比你從來不研究,從你第一次研究,完全就是兩回事,而且這個力量是非常大的,別看只是種之因,前面這裡也說了,雖有肉眼,名為佛眼。你種下的第一顆種子,就決定了能夠成佛,你沒有種下這顆大乘的種子,你就絕對永遠不能成佛,差距就這麼大,差之毫釐,這就不叫失之千里了,千里都太小,差多少光年,說句實話就這個意思。大家好好努力,我們應該慶幸自己,慶幸的同時也好好地如實地去觀照自己。希望大家好好學法,學大乘佛法,聽聞大乘,讀誦大乘,同時發菩提心,最終好好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好,最後大家一起合掌,我們做一個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好,今天的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容通法師文章列表

空有無礙,進入中道的平衡實相

智者大師雲 【隔真妄,破九界,顯佛界,為緣修。】 智...

佛陀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兩階段

佛陀來到人世間以後,他看到了兩件事情:第一個,就是...

造佛像有什麼功德

造佛像是一個因緣,就是本經這個地方說的更以異方便,...

法華會上為何會有五千人退席

這段經文,幾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兩個重點在解釋:第...

聞行《法華經》,往生安養剎

原文: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

普賢菩薩這次怎麼沒提極樂世界呢

問: 法師您好!《華嚴經》的最後一品中,普賢菩薩以十...

日日熏修淨土法門,正身端坐而往生

原文: 如湛,姓焦,永嘉人,母夢見寶塔,而湛生。幼試...

念誦《法華經》的六種功德利益

佛陀說,如果有人想要舍離懈怠心,應當用心聽《妙法蓮...

【大藏經】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大藏經】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大藏經】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人生的禍福來自於因果

人在一生中往往有各種不同的遭遇,是禍是福、是苦或是...

做一名優秀的女佛教徒

我們學佛後的女人,應該如何為人母、為人妻、為人女,...

想出離六道生死,先要把這三法修好

我們要想出離六道生死,得成佛道,首先要把三皈法、五...

少吃肉的10個益處

美國《健康》雜誌刊文,總結了少吃肉的10個益處。 1.減...

沒有跟三寶結緣,你就失去了被救拔的機會

禮敬諸佛,廣修供養修學皈依。 在菩薩戒,佛陀提醒所有...

說話是一門大學問

說話是一門大學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因為說話遭到過別...

治好一切病的五個根本

治好一切病的五個根本的方法就是,不管什麼病,通過這...

觀無常證聖果

昔日,佛在摩竭陀國成就聖道,有許多修行之士聚集而來...

不死種子

從前印度的彌蘭王請教 那先比丘 :人死後有來生嗎?那...

五逆罪人能不能往生呢

有人又提了一個問題,《佛說觀無量壽經》裡面說,五逆...

苦都是因業而成,都是自己造的

今天是佛七的第四天了。這幾天,大家都在為自己忙,這...

是夫妻就一起把它戒了吧

1、戒:在外人面前爭吵 夫妻在生活中難免磕磕碰碰,但...

如何供養出家人

僧者為眾生之良友福田,所以稱為福田僧,能令眾生植福...

虛雲老和尚雲居山傳戒開示

戒律是佛法之根本 前來已略說衣缽名相。今將受戒的要義...

節約時間的20個方法

1.對於過去失敗或未做的事情不要有內疚感。 2.提醒自...

夜夜好眠

北風颯颯,寒冷的冬天已經到來,樹木凋零,大地一片死...

【佛教詞典】坐具

梵語 nisīdana 或 nisa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譯尼師...

【佛教詞典】一切同類可得相

【一切同類可得相】 p0011   瑜伽七十八卷二十二頁雲...

【視頻】惠空法師《開悟與神通差別》

惠空法師《開悟與神通差別》

【視頻】五台山清涼石和秘魔岩的故事

五台山清涼石和秘魔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