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容通法師:妙法蓮華經玄義

容通法師  2018/09/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十五)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這一部《妙法蓮華經》,大家翻到這個《法華玄義》書,上次我們講到這一段,【大經云。大名不可稱量。不可思議。故名為大。譬如虛空不因小空。名為大也】,就是真正的大的話,是不需要去跟小做對比,才顯示出它的一種大來,就像虛空一樣的,虛空不因為一個小的空間,它才成為大,因為虛空本身就是無量大。即使你再想它到底有多大呢?你想不出來。所以說不可稱量,也不可思議。量不出來,也想不出來,也說不出來。

【涅槃亦爾。不因小相名大涅槃】,就諸佛證得這個大涅槃,它到底是什麼一個境界呢?也無法說清楚,只有諸佛他自己才清楚。跟我們眾生說,怎麼說?說不上。所以說【妙亦如是。妙名不可思議】,所以《妙法蓮華經》就是講這個妙字。就以這個妙作為最重要的一個核心。我們上次講了這三個法,眾生法、心法、佛法,但是最終都是叫妙法,所有的法皆是妙法。實際上這就一種我們說的,最微妙的一種佛法,最高的一種佛法。不僅僅是佛法是妙,眾生法也是妙,心法也是妙。我們說的眾生平等,皆是妙也,一切法平等,皆是妙也。這就是《妙法蓮華經》跟我們說出的一個最中心的、最重要的一個話題。只有在這種意義上、在這個層次上去理解一切法,你才能知道,原來一切法皆有妙處、一切法皆是佛法。

【不因於粗。而名為妙】,真正的妙是絕待妙,不要相對於這個粗而稱為妙。但是相待的妙就不一樣啦,我們說有兩種妙,一個是相待的,一個是絕待的。相待的叫待於粗而言妙,這個顯得粗,它才顯出它的妙來。就像我們世間有男有女,有胖有瘦,相對於瘦的人來說,你顯得胖一點,相對於胖的人來說,可能你又顯得瘦一點,到底你是胖呢,還是瘦呢?相待而言。實際上你很難用個胖,或者瘦去衡量他。或者你說定個標準,你這個身高超過多少斤,你就是屬於胖,或者太胖了,怎麼怎麼。也是定一個標準而已,它還是個相對的一個概念、一個標準、一個參數。

【若謂定有法界廣大獨絕者。此則大有所有】,你看,如果你一定要執著決定有一個法界,是無邊的廣大,超過一切的話,還有一個大的概念的話,這個大還是有所有的。【何謂為絕】,也就不是真正的絕了。【今法界清淨。非見聞覺知。不可說示】,真正的法界是非常清淨的,不是我們所見、所聞、所能夠用思想或者用什麼其他去能夠覺察的。也不可以跟你說出來,也說不出來的。這是說的最高的一種境界的話,是無法說出來的。

【文雲。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這是釋迦牟尼佛在講這個《妙法蓮華經》裡面,經文的半個偈子。這個下面的弟子都請他來說這個《妙法蓮華經》,但是佛就說,哎呀,不行不行,你不要請我,不要請我,我沒法說,我這個法門太難以思議了,說不出來。【止止不須說。即是絕言】,絕言,不能用言語去說。【我法妙難思。即是絕思】,你看,很有意思,這就叫不可思議。不可說、不可思,所以佛就不須說,妙難思我就說不清楚。

【又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也是一個意思,言語道斷嘛。真正的佛法、真正的諸法實相,是沒辦法可以給你們顯示的。所有的言辭相,最終都無法去表達這個實相的這麼個道理。【亦是絕嘆之文。不可以待示。不可以絕示】,你看,相待也說不出來,絕待也說不出來。【滅待滅絕。故言寂滅】,你看,這才是真正的這個,我們說相待妙、絕待妙,我們覺得絕待妙已經非常好了,這個時候即使絕待妙也沒辦法,因為絕待妙還是個概念呀,我還是通過這三個字,絕待妙,這是文字吧、這是語言吧、這還是個概念吧,你還得去思維它。最終即使用這個絕待妙去思維,也思維不到,這就是寂滅,寂滅。這些東西都需要停止,都不需要了。

【又云一切諸法。常寂滅相】,這是佛的境界,一切諸法本來就是寂滅相、本來就是諸法實相,本來就是如如不動,它的本來是這樣的。當然眾生看不見,悟不到,它本身是寂滅相,但在我們這裡就不是寂滅,我們是什麼相啊?生滅相。本來是不生不滅,寂滅就是已經不生不滅了,但我們眾生有生滅啊,我們看到的這一切法都是生生滅滅的,你來我往,今天碰到這個人,明天碰到那個人、今天碰到這個事,明天又碰到那個事,反正總有這些事情。【終歸於空】,最終就歸於空,但是這句話實際上有點多餘。【終歸於空。此空亦空。則無復待絕】,這還是一個過程。本來就是寂滅,還需要歸於空嗎?還需要終歸於空,難道始就不是空了嗎?當下就是空啊。並不是開始不是空,我這個杯子這裡還有,等到這個杯子已經消滅了、沒有了、消失了,你才說它歸於空嗎?還終歸於空,不需要終歸於空,開始就是空,也沒有開始甚至,也沒有結束。

上次還有個人問我,師父,那我們眾生無始以來最早是什麼一個狀態啊?沒有最早。沒一個開始,沒有開始也就沒有結束。那我們人是從哪裡來的?最早一念無明又是怎麼了?有些佛法就是方便說嘛,最早、最開始、無始以來一念無明,實際上哪裡有個最早啊,沒有最早,講不清楚。我們人就會去思維一個時間、一個空間,你總是用這些概念去想,因為你所經歷的就有這些變化嘛。但是時間本身也是虛幻的一個概念,空間也是個虛幻的,都是虛幻的法。但是我們覺得它在我們身邊是真實的一種存在,你離不開它,所以你都會運用這麼一種概念,或者自己的經驗去思考一些問題。

然後思考問題你就會提出些疑問,你想不通啊。我就說,你這個問題就不應該這麼問,因為你這個問題,推到本身說的這個話,就有極大的錯誤。有開始嗎?沒有開始。沒有開始哪還會有一念呢!當然這個可能又會想不通啊。雲裡霧裡你就繞吧。說此空亦空,這都是對我們這些鈍根的人說,終歸於空,那就有點像這三藏教的析法空了,開始不是空,它因緣有,一看這個相確實還在,等到這個因緣散的時候,這個相不存在了,你說它終歸於空。最終再把這個空再放下,這則無復待絕,是吧,眾生都是這樣子的。次第而悟,次第而修,但真正第一句話是最重要的,一切諸法常寂滅相,不需待它空之後才空,不需待它滅之後才空。

【中論雲。若法為待成。是法還成待。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法】,這就《中論》,這也講得很有意思,若法為待成什麼意思?如果這個法是因為相待其他的因緣而成立的,就是它是因緣所生的法。它要等待這些因緣和合在一起,它才能成就。它要等待這些因緣成就之後,它這個法才形成。打個比方,某年某月某日,你突然降生了,為什麼那年那天你降生了呢?你的因緣就決定,你在那一天投生在這個世間來,你就在等待這個因緣,早一天也不行,但是現在有早是吧,直接早點就把他剖了是吧,出來了,這,那你後來一想,你為什麼會出來?比如你的父母要把你剖出來,那還是有這個因緣。那現在我們科技手段這個更先進了,是吧。然後這作為父母的想法也是不一樣了,還又有不同的因緣嗎?還是等待那一天發生,這就是你的命,是吧。你前世形成的命,就決定要等待這個時機成就你才能出生。如果它是相待而成的,那是法就成為相待法。相待法是不是真實的法呢?不是。因緣所生法,一切法都沒有自性,是法就沒有自性。

什麼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法,這今天所講的呢,不是因為其他相待的因緣而成就的法。既然這些相待的因緣都沒有了,那麼最終所成的這個法還有沒有呢?能成的因緣和所成的法皆不復存在。你已經被形成的,你是所成的法,是空,沒有自性的。能夠形成你這個法的這些因緣,本身也是什麼呢?也還是空。所以說一切皆空,從過去是空,現在還是空,未來也是空。所成法是空,能成法是空。果是空,因也是空,因果皆空,是吧。有因果的話,就實際上就有個時間性呢。因在前面,過去,果在現在,是不是啊。但是現在的果呢?又能成為未來的果的因,是吧。那過去現在一切因果法是不是皆是空啊?這是從根本的叫什麼諦啊,勝義諦,也叫真諦,來說,一切法皆是空,一切因果皆空,這句話是真正的真理。但你千萬不要執著這個空,就把前面想成是斷滅空,不要這個意思啊。性空不離什麼呢,緣起,是吧。

所以前段時間還有個話題在討論,就討論淨空法師,當然這個是比較敏感現在,是不是。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有些人說這句話有問題,就批判淨空法師了。因為淨空法師現在確實也是受到很大的質疑,當然我們在座肯定還有很多都聽過淨空法師的經,我也聽過,開始啟蒙的時候,都是受到很大的教育,是吧,有些人可能還是鐵杆粉絲。但是咱們嘛就法而論,也不說評論某個人,就他所說的法。

當然他這句話,實際上說句實話沒什麼多大問題,但是有些法師呢,就喜歡故意要挑刺兒,既然萬法皆空,萬法不就是因果嗎?怎麼說因果不空呢?是吧。這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闡述的。萬法皆空是從什麼,是從性空,是從真諦的角度說。因果不空是從什麼呢,是從俗諦去說,大家都很清楚嘛。空和不空,因為空與不空本身它就是不二的,空有就是不二的嘛,你幹嗎一定得執著這個空才是究竟呢?不空也是究竟啊。一切法皆是佛法,這不跟大家已經講了嘛。一切法皆是妙法,妙法又是空、又是假,最終呢又是中。中代表什麼呢,非空非假,但是呢又可以方便,即空即假,沒有問題的。關鍵你是不是已經理解到這個方方面面它所具備的這麼一種道理。你如果沒有理解的話,那你每句話都是有問題的。如果你自己明白了,每句話在你這裡都不存在什麼多大問題,所以說這個東西也是因人而異。

隨便說句話,比如碰到以前的禪師,你隨便說句話,啪,一巴掌就打過來,你的話總是有問題。不是你的話有問題,有時候,是你這個人有問題,知道嗎?他打的是你這個人。人家說句話怎麼都是對的。禪師說句話,我們看到有時候,哎呀,很違背我們的常識,根本就不講邏輯,不講理的,他怎麼就有道理呢?那人家禪師就是禪師,境界不一樣,怎麼說怎麼就有理,你還別不服氣,你還要我就跟你掰扯掰扯,就跟你分析分析,看看我這句話比你這句話並不低呀,我講得也很有道理呀,你怎麼就不承認呢,是吧。打的就是你這個態度,就是你心裡想法太多了,執著太多。你沒有執著的話,禪師就不打你了。打了就打了唄,打有什麼了不起的,打了就打了。你要心能放得下,這個禪師,哎呦,真是沒白打,了不起,這個人看來,他都後悔是不是打錯了,是不是。結果你這個人打了之後,還不長記性,沒有長進,一看,下次還得打。

有些人就說,哎呦,你們佛教怎麼這樣子的,用這暴力手段,用不講理的手段,一點都不慈悲,我們無法理解。當然你無法理解了嘛,你這個境界怎麼理解呀?你這個水平理解不了啊。什麼時候你水平提高了,你能充分理解我們的一片苦心了。當然這裡面的話也還有很多啊,不是我讓你們大家迷信、盲從,不是這個意思。就是我們真正看明白很多事情的話,我們所常識之中、日常之中,所碰到的,以為是問題的這些事情,已經就不復存在了,你的心更大了,知道嗎。心也圓融了,相互之間法的這種差異性,在你心中已經不復存在了,你心中能夠擺平很多的事了,就這個意思。

【華首雲。既得無生忍。亦不生無生】,就說這個無生忍這個無生是什麼?是個名字,一個概念。一切法無生,它只是為了表達這麼一種無生的境界,但是你不要執著本身這個無生的一個名詞概念。這個無生也不需要生了,你不要自己又想,啊,有個無生,哎呀,這個無生非常好,我就想證得這個無生,那又錯了。證得了就證得了嘛,哪還有個什麼無生、無生的,就這麼回事,不要去說了,不需要再多言,你心中明白就可以了,叫心心相印就行。【無生即無生。是名絕待】,無生當下就是無生,你不需要再另外去找個什麼概念,或者去想它到底是怎麼回事。

【降此已外。若更作者。絕何物。顯何理。流浪無窮。則墮戲論】,就是現在已經把這個絕待,把這個妙,已經給大家講得很清楚了。如果除此之外,你還不能明白,還另外需要我去七嘴八舌的,需要我婆婆媽媽還給你說的話,那些多餘的話,還需要覺和悟嗎?已經覺到底了。還需要顯何理呢?所有的理全部都已經給你顯示清楚了。所以如果你還在計較的話,就流浪無窮,一遍一遍地在重複,就是炒現飯一樣沒意思了,炒來炒去你還是悟不了。但是有些人還就需要老炒的,鈍根嘛,是吧。但是這裡是說這個道理,說道理的話,就不需要多說了,相信大家都還是挺有智慧的。則墮戲論,那大家就玩遊戲了,是吧,隨便翻來覆去,翻來覆去的。

【乃是迷情分別。絕待不絕。非絕非待。待於亦待亦絕。言語相逐。永無絕矣】,你看,那個言語之間反正玩文字遊戲了,就這個意思。如果是你迷情有分別的話,即使是絕待,它也不會絕。本來是絕待,到你這裡產生執著了,就變成不是絕待了,是吧。你所謂的這個非絕非待,還待於這個亦待亦絕,你才成立一個非絕非待,那你這個非絕非待,是不是真正的非絕非待呢?是不是?問大家,是啊?不是了,不需要嘛,既然是絕待,還需要待於這個待絕來說,非絕非待嗎?就是前面第一句話就說了,虛空需要這個小空,才能叫它虛空嗎?就是我們說,無比大的這個虛空需要待一個小空,才能顯出我的大來嗎?不需要了。就真正的絕頂高手就不需要去打一個不成名的三四流的江湖閑人,成就自己,還要立自己的名,揚自己的威嗎?我已經是天下無敵了,誰都不在話下,不需要找個不入流的人才陪襯、才顯出我的大來,才顯出我的高來,就這個意思。

好,我們再往下走,這還是說這些絕待,說這個妙的意思。即然是絕待,絕於所有的對待,大家把這個名字記住,這個意思,絕諸對待叫做絕待。不要對待、不要相待於任何其他的一切法,才顯出你這個絕待義來。本身你這個法的形成,也不需要相待於其他的因緣,才會成就,才會產生,它本來就是這樣,一直就是這樣,永遠也不會變。

【何者。言語從覺觀生。心慮不息。語何由絕。如癡犬逐塊。徒自疲勞】,你看,這裡就打個比方,我們的言語都是從自已的覺觀,是從自己的這個思慮產生的。去覺察啊,去觀察啊,心裡面想的事情不停息的話,那麼你的語言也就不會停息下來。如癡犬逐塊,是吧,狗去追什麼東西啊?追這些骨頭一樣的,是不是。但這個骨頭也不是真的骨頭了,徒自疲勞,追來追去,最終弄不到,沒有用,【塊終不絕】。【若能妙悟寰中。息覺觀風。心水澄清。言思皆絕】,就是我們好好從自已的內心反觀去什麼呢,反觀自照,把自己這個覺觀的風平息了,它用一個比喻,這個覺觀就像風一樣的,風沒有了,這個水它就什麼呢,沒有波浪,它就會靜下來,一靜下來,這些泥沙啊,這些不乾淨的東西自然就沉澱下來了,水就變得清楚了,變得清淨了,澄清了,就像我們心一靜下來,其他的這些妄想雜念慢慢就越來越少,越來越少,它就沉澱下來,到最終它就不會起來了,言思皆絕。

【如黠師子。放塊逐人。塊本既除。塊則絕矣】,就是我們把這個塊本身除掉了,就是把我們心中的這些覺觀的風給除掉了,自然而然,誒,把根本的問題就解決了。【妙悟之時。洞知法界外無法而論絕者。約有門明絕也。是絕亦絕。約空門明絕也。如快馬見鞭影。無不得入。是名絕待妙也】,我們看看,就是我們說如果真正能夠開悟的時候,悟到這個妙法的時候,能夠洞知、能夠通曉一切法界外,法界之外沒有一法,一切法皆在法界之內,這個法界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有的。而論絕者,這是約有門而明絕也。還一個有,有法界,但是絕亦絕,本身這個有門的絕也絕了,這就是空門,甚至這個法界,這個本身這個絕啊,也不需要存在了,這就是空門。如快馬見鞭影,無不得入,如果能夠空門明絕的話,算是這個根器就是比較利的人,就像快馬見到鞭影,無不得入,是名絕待妙也。【用是兩妙】,這個兩妙的話,有門明絕,實際上的話還是屬於相待的意思,空門明絕才是真正的絕待的意思,這兩種妙還是有差別,雖然前面也叫是明絕,但實際上從根本上還是屬於相待的,屬於相待妙。【妙上三法】,上面哪三法啊?心、佛、眾生三法。【眾生之法。亦具二妙。稱之為妙。佛法心法。亦具二妙。稱之為妙】,就是為什麼三法皆有妙呢,因為它都具備絕待妙和相待妙這兩層的含義,所以把它稱為叫做妙法。

好,再往下,【若將上四種絕待約五味經者。乳教兩絕。酪教一絕。生酥四絕。熟酥三絕。此經但有一絕】,我們看,乳教兩絕是哪兩絕啊?一個是別教,一個是圓教,別教和圓教都有這個絕義。酪教一絕,實際上酪教這個一絕的話,真的是,乳酪,它是說什麼,說《阿含經》,它這個絕吧,還真是,還不是真正的絕待義,它只是在三藏教本身這個意義上去說,是有絕待義。當然它這個絕的話,我們說實際上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它說,只說什麼呢,三藏教,這個三藏教的話,說句實話本身這個很難去表達這個諸法實相義。生酥四絕,四絕那就是藏通別圓全部說。熟酥三絕那就是通別圓,此經但有一絕,當然這個絕待跟真正圓教絕待不是一個意思,它是站在什麼呢,剛才前面說的,心法,佛法,眾生法方面去講的。本來它不是圓滿的,即然到了圓教這裡的話,一切法皆圓,一切法皆絕。

【若開權絕者。無不入一妙絕也】,這裡好,大家再看看啊,開權絕者,你看,看來還有權絕,還有實絕,咱們好好去理解啊。這個玄義裡面講的東西,大家有的時候看啊,猛的一看,真不容易看懂,但是你仔細再琢磨琢磨,唉,它還是有道理的。這個絕、權,開權絕也,實際上前面都是開權顯實嘛,權是方便的意思,權巧的意思,不是真實,但是開權之後就能顯實,就能讓我們真正認識到真實的是什麼,知道嗎。真實的認識到了之後,自然而然就進入一妙絕了,這個一妙絕實際上都是最終法華這個絕了,跟前面這些絕應該說還不完全一樣,不完全一樣。即使是比如說的,我們說的這個乳教裡面,它是什麼呢?正說圓教,兼明別教,但是它沒有開權顯實的意思,它的圓跟《法華經》的圓,實際上還有細微的差別。

【問。何意以絕釋妙。答。秖喚妙為絕。絕是妙之異名。如世人稱絕能耳】,就是這絕和妙之間可以互換,妙就是絕,絕就是妙,絕妙,絕妙,妙絕,妙絕,本身這個絕,它是絕待義嘛,是吧。絕諸對待的,這才是真正的妙,絕待法叫什麼?我們經常也叫什麼,換一個名詞叫什麼呢,不二法,知道嗎,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有時候也叫做平等法,也可以說。真正平等的話,沒有我,也沒有你,沒有空,也沒有有,這就是真正的妙法。也就沒有眾生法、心法、佛法,這種差別還存在嗎?不存在了。一切法平等,一切法不二,這就是真正的妙,這也就是絕,是吧。如果你心中還有這些分別,這些分別沒有絕的話,沒有斷的話,那就不叫真正的絕了。所以我們要絕,實際上也可以說就跟這個進行告別,你要從思想上先搞清楚,然後從我們的實踐行為上,你好好慢慢地去證悟,最終你才能真正達到那種境界。

所以說一聽到這個,滅絕師太這個名字也不難聽,是吧。在世間的話很可怕,滅絕師太。一到佛法,哎呀,這人看來絕頂高手,修為非常高了,了不起的,是不是,高僧大德,該滅絕的全部滅絕了。真正滅絕不是像我們世間這個滅絕了,本身它就是什麼,諸法本來空寂,不需要你去絕滅,它自然本身就是絕滅,不要人為的,我看不上,看你不順眼把你給滅了,是吧,我不喜歡他,把他給消滅了,這才是滅絕,不是這個意思。本來這個諸法就是,自然就是寂滅的,它就是不存在的,從它自性來說,它就是沒有,你幹嗎還在人為地去加其他的東西呢,是吧。所以你也得隨著這個法的自性,我們人也把這些所有的情執放下,執著分別放下,你才能與這個法性相應,你相應了,好,慢慢地你自己的佛性、你的自性,也就能夠慢慢地呈現出來。

但是我們沒有認識到這個法的自性,我們偏離了這個法性這個軌道,認為這個法是存在的,即使是因緣有,我們還是執著,我們想什麼呢,獲取,需要的就想要,要貪,不需要的我們就非常討厭,排斥,是吧,你人為加了這些什麼情絲啊,加了分別啊,加了這種貪瞋癡種種煩惱妄念,自然而然那就被這些東西所那個了。它會產生業力的,這個煩惱會有業,最終你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本來你可以很好的命的,但是我們做不到,所以命就變成壞命了,是吧。就是沒有真正地認識到這個法之中的微妙之處,我們看到的都是虛幻的一些影子,然後被這些影子給矇騙了,但最終你的命運就隨著這些影子,那生滅不息、輪迴不止啊。

【又妙是能絕。粗是所絕】,你看,【此妙有絕粗之功。故舉絕以名妙】,如果是有能絕有所絕,那還是屬相待。【如跡中先施方便之教。大教不得起。今大教若起。方便教絕】,你看,說得很清楚了。跡中,在化跡之中先施方便權巧的這種教法。真正的大教是不得起的,沒辦法去說的,真正的大教,這就是真實之教。如果真實之教起來的話,方便教就不需要了,就方便教絕。自然而然你就明白,這個方便實際上就是為這個大教做鋪墊的。等於我們大家現在學習,本來都是算中學生,是吧,但是經過我們這邊一培訓,大家全部入大學了。你是高中生,他是初中生,你是初一,他初二初三,包括高一高二高三,是吧,反正你全部都一起,我們一個班,培訓班,全部進來,一直都直接進入大學,進入真實之教,前面有差別沒關係,但是只要你因緣到了,立即大家都能夠成就這個大教,進入這個真實教。

【將所絕以名於妙耳。又跡中大教既起。本地大教不得興】,這是什麼意思呢,跡中的大教跟這個本地的大教看來還有區別,知道嗎,開跡顯本嘛。跡中的大教起來之後,本地的大教呢暫時不得興,等到本地的什麼,【今本地教興。跡中大教即絕。絕於跡大。功由本大】,你看,把這個跡大,跡中的大教絕了,最終呢成就這個本大的功,看來又不一樣,所以說你看這裡面差別太大,打個比方說就像我們在娑婆世界,即使給我們講《法華經》,這就是跡中大教而已,明白什麼意思嗎。如果以後,大家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你還不能在凡聖同居土,你最好在實報莊嚴土以上,你再聽《法華經》,那才叫本大呢,知道嗎。本地的這個大教,你那時候聽《法華經》的這種境界,跟現在完全就不一樣了。有些人說,哎呦,那太遺憾了,只能遺憾唄,沒辦法,我們所有的遺憾,娑婆世界就是遺憾的世界,但是我們起碼知道,還有比我們更高的,那高得不知道多少的境界了,還有後面等著我們,也好,值得期待啊。

【將絕跡之大。名於本大】,絕跡中的這個大,最終來命名這個本大,【故言絕也。又本大教若興。觀心之妙不得起。今入觀緣寂。言語道斷。本教即絕】,你看,再怎麼樣本教已經算很高的了吧,還是有言教啊,還是有相的,你通過觀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了,入觀緣寂,言語道斷,這才是真正的絕。【絕由於觀。將此絕名。名於觀妙】,這個觀妙是這樣子起來的,是吧。

【為顯此義。故以絕為妙。今將跡之絕妙。妙上眾生法。將本地之絕妙。妙上佛法。將觀心之絕妙。妙上心法】,你看,三個相對應,大家看清楚了吧,雖然眾生法也是妙,佛法也是妙,心法也是妙,看來的話,這裡還把它分個層次。就眾生法它的妙是屬於跡中的絕妙,跡中之妙,跡中的絕待妙。那麼佛法是屬於本地的絕待妙,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就眾生畢竟還是眾生嘛,眾生沒有成佛,永遠都是屬於跡,跡就是這個方便,你什麼時候回到什麼本地風光,你成佛了,才能悟到這個真正本地的這個絕妙,叫本地之絕妙。

後面呢將觀心之絕妙,妙上心法,那就顯得更高一層了,最終甚至這個佛的概念都不要存在了,哪有什麼佛法,哪有什麼佛,哎呦,大家一聽害怕了,沒佛了,沒有佛法。有,不可思議,知道嗎。你不要去思考還有個佛的概念,這才是觀心,知道嗎。自然而然一切它會自然非常好的在運行的,你都不要去思考這些話,不要思考這些概念。

所以說你看這《法華經》和《法華玄義》一講,大家都明白了吧,這才是佛的境界,這才是法華的境界,不然的話大家想妙,你天天在這裡死想、苦想都沒有用,想一百年、一萬億年都沒有用,一跟你講,明白了。

眾生有眾生的妙,佛法有佛法的妙,心法有心法的妙,雖然最終實際上是統一的,但是說實際上還是分層次的。但如果你真正悟得了,那麼你眾生就不是眾生了,眾生就成了佛了,最終呢眾生也成了這個心法妙了,看你能不能達到這個境界,你能達到這個境界,你也就不叫眾生了,你不就已經成佛了嘛。

但是你如果沒有成佛,那對不起,還是差那麼些,你比如說,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他等覺菩薩,那他還是屬於眾生的行列啊,他屬於九法界嘛,他屬於菩薩法界,只有佛才是真正解脫的,菩薩都還沒完全解脫,還有無明沒有破,那他還屬於眾生法的行列。那他的妙跟佛的本地妙還差那麼一點點,只是他離得最近了,我們離得太遠,就這麼回事。

但實際上這個佛法跟心法妙本身沒什麼區別,是佛法肯定就已經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了,他是為我們眾生講,怕我們又執著有個佛法的存在,所以再來個心法,顯得這個心法比佛法還更高,實際上有高嗎?沒有高。

但是說句實話,一般意義來說,佛法或者心法比眾生法是要高一點,除非你有一個例外的,就說你是已經完全覺悟的眾生,你已經是佛,名字叫做眾生而已。否則的話,其他的除了佛之外的所有的沒有覺悟的眾生,或者沒有完全覺悟的眾生,那還是差不少,這就千差萬別了,有些是差那麼一點點,一步之差。我們是差了多少啊,哎呀,簡直,用時間來算,算不清楚;用距離來算,算不清楚;用煩惱,用什麼其他算,都算不清楚,欠得太多了,是吧。你欠賬太多了,你的功德資糧太少了,你修行的這個時間太短了,所有的方面都是我們基本上是從頭開始。

好,【前四絕橫約四教。今三絕豎約圓教】,什麼意思呢?前四絕橫約四教,藏通別圓,是吧。每個教都有自己的絕義,但是後面這個三絕,豎約圓教什麼呢?哪三絕?跡絕,本絕,還一個什麼呢,觀心這個之絕,這三種絕是從圓教上去說的。那麼我們就想一想,真正的絕妙是什麼呢,圓教。前面有些絕妙的話是什麼呢,是相待而說,它是方便而說,是方便,不是真實的絕妙,只有圓教的絕妙,才是到達最高的,最圓滿的一種境界。

所以大家就清楚了,這一說的話,以後大家判教都會了,是吧。有些各種各樣的宗派,不同的法門,不同的經論,都說自己,我是絕,我是妙,沒錯,都是絕妙。我們現在說,四教皆是絕妙,但它是從它那個層次上去說的它那個絕妙,跟真正圓教意義上說的絕妙,還是不一樣,還是有差別的。什麼時候它也能夠開權顯實了、開跡顯本,把它這個方便教進入到真正的圓教,真正進入真實教,OK,那它才是真正最高意義上的絕妙,否則就不一樣。

所以說我們就沒必要分別計較,有些人爭來爭去,哎呦,我的才是最好的,我這個法門最好,你那個法門最好,你說的都不算,把這個法拿來看看,是吧。實際上祖師把這些東西已經給我們判得很清楚了,沒必要多說了,一個天台,一個華嚴,在中國判教,真正我們說的,沒有高過他們的水平的,你還能比大祖師水平更高?那你自己創個宗得了,是吧?看大家認不認可?估計不行,沒戲,是吧。咱們再說得不好聽點,即使不放眼我們這個漢傳佛教,放眼三大語系佛教,從判教的這個真正的圓熟度,真正圓滿究竟來說,沒有超過天台宗的,沒有超過天台宗,誰能講到這些道理啊,不可能講到這些道理出來。

好,下面是【別釋妙者為三。若鹿苑三粗。鷲頭一妙。皆跡中之說】,三粗一妙,就是說只有在《法華經》才是妙,前面什麼藏通別其他的都是粗,皆是跡中,還是屬於跡中之粗妙。【約跡開十重論妙】,即使是跡中之妙,我們也得談一談啊,這因為跟我們之間,跟眾生是息息相關的。

【此妙有跡有本。本據元初。元初本妙】,本是我們無始以來具有的這個佛性。本來是妙,但是本來不是從時間概念,就是從它本來這個本性來說,從這個性質來說,你具有這個佛性。佛性當然是妙,但是我們現在不是本啊。【十重論妙。跡本俱是教。依教作觀。觀復有十重論妙】,既有教中之妙,又有觀中之妙。

【跡中有眾生法妙。佛法妙。心法妙。各十重。合三十重】,眾生法妙有十重,佛法妙有十重,心法妙又有十重,加起來可不就是三十重了嗎?【此與眾經論妙有同有異。本中三十妙。與眾經一向異】,就是本中所談的這三十種妙與其他的經論一直都是有不一樣的,就是真正談到本中之妙的話,只有《法華經》才談到了,其他只談到跡中之妙,差那麼個檔次。

【此六十重】,怎麼又成六十重了啊?有本中,有跡中,再乘上其中的三十重,眾生,佛法,心法,各有本跡,那不就是六十重了嗎?【一一復有待妙。絕妙】,有相待妙,又有絕待妙,乘以六十,二六【則有一百二十重】,你看,挺多的啊!

【若破粗顯妙。即用上相待妙。若開粗顯妙。即用上絕待妙】,你看,那就是說什麼意思?相待妙是用來破粗來顯妙的,有破有顯,那就屬於相待。能破的是妙,所破的是粗,能顯的是粗,所顯的是妙,大家一定把這個概念分清楚啊。能所,你看,有能破,有所破。所被破的是粗啊,我拿什麼東西來破這個粗呢?用妙來破。

反過來顯就跟它顛倒了,能破的是什麼呢,能破妙的是粗,能顯的是粗,所顯的,最終我要顯示的,是要把這個妙給顯示出來,因為這個粗能夠把這個妙給托起來,能夠襯托起來,能夠顯這個妙就是,它才是真正的妙。打個比方就是說,怎麼能夠顯示這個人長得好看呢?拿個長得丑一點的往他身邊一擱,它就能顯出這個人確實長得很漂亮。那所顯的就是這個長得漂亮的人嘛,要襯托嘛。就像我們編個故事一樣的,怎麼才顯得這是英雄啊?拿這些什麼壞蛋什麼什麼,來襯托一下。

好,後面開粗顯妙就不一樣了,它為什麼是絕待妙呢?因為開完之後,粗不復存在,只有妙的存在啦。開粗之後,無復有粗,粗當下就已經變成是妙。說的不好聽點,就像我們說點石成金一樣的,它就有這樣的一種功能。石頭本身就變成金子,石頭還存在嗎?沒有啦。既然沒有石頭了,這個金子還是金子嗎?金子也不復存在了,這才是真正的絕待妙。

打個比方的話,前面的話需要以毒來攻毒,以毒攻毒說得難聽一點了。打個比方說,唉,你這個人業障很重,那你自己得多行善事,行了善事不就有福德嗎?福可以滅罪,知道嗎,來抵消,就等於是破粗顯妙,拿這個東西來對付那個東西,拿這個東西來替代那個東西。即使替代了,說句實話,那原來這個被替代的東西是不是已經不存在了?已經被替代的,是現在你拿來替代更好的這個東西,但再怎麼樣的話,被替代的和能替代的,它是兩件東西,它是有分別的,它是二,是吧,這個二又不好聽了,二,它是有分別的,是吧,替代嘛。

那後面開粗顯妙不一樣了,叫什麼呢,脫胎換骨。打個比方,這個東西,他實際上具有一定的資質,他是可以具有培養前途的,我給他點撥一下,開示一下,哎呀,一下豁然大悟,本來是煩惱深重的眾生,一下成了超凡入聖了。人還是這個人,以前是凡夫俗子,現在就變成聖人,這就是開粗顯妙,不是把這個人給消滅掉,給讓他去除掉,我換個更好的人來,不是這個意思——就在這個人上,它本身就可以改造,這才是真正《法華經》這個妙用。

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嘛,每個眾生都具有成佛的這種能力、潛能的,就看他因緣到不到而已。我們不是要消滅敵人,而是要化敵為友,讓敵人也成為我們的一份子。這才是真正的了不起,這是佛教的智慧和慈悲。當然實際上最終,實際上也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也是我們自己弄出來的,沒辦法,到最終你發現實際上沒有敵人,沒有朋友。因為你的境界不夠高,所以你老執著這是朋友,這是敵人。

好了,大家休息一下吧,休息一下,我們上節課已經完了,下節課待會兒,十分鐘之後再來啊。

好,大家坐下來,安靜。咱們下面看,具體講這個妙字了。這是別說了,前面什麼眾生法,佛法都是簡單說說。

下面我們看這個【跡中十妙者】,大家最好把這個十妙全部給記住,哪十妙呢?【一境妙。二智妙。三行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應妙。七神通妙。八說法妙。九眷屬妙。十功德利益妙】。大家把這十種妙要記住,跡中十妙,記一記,回去好好記一記。境、智、行、位、法、感應、神通、說法、眷屬、功德利益,就把這幾個開頭,後面通通是妙。跡中十妙,這就把這名字列一下,後面具體會專門講,什麼叫作境妙啊,什麼叫作智妙啊,通通都會講的,大家不要著急。後面內容還挺多的,咱們剛剛開始不久。

【釋十妙】,解釋十妙,分【為五番】,從五個方面來去講,五個層次,第【一標章。二引證。三生起。四廣解。五結權實】。

首先我們看第一番是【標章者】,標章就是標個名。比如說什麼叫作境妙啊,簡單標個名字,但具體的是什麼意思呢,後面會講的。

【云何境妙】,什麼叫作境妙呢?【謂十如。因緣。四諦。三諦。二諦。一諦等。是諸佛所師。故稱境妙】,諸佛都要向它學習,知道嗎,諸佛所師的,它是諸佛的師父,就這個意思。他要師法,他要學習的,十如是啊,種種因緣法啊,四諦啊,三諦啊,二諦一諦啊,通通都屬於境,把它稱為叫做境妙。

第二【智妙者。所謂二十智。四菩提智。下。中。上。上上。七權實。五三智。一如實智】,這所有種種不同的種類的這種智,都稱為叫作智妙。為什麼把它稱為妙呢?【以境妙故。智亦隨妙。以法常故。諸佛亦常】,什麼意思呢?那麼前面那個境就相當於是法,這個智呢就相當於佛,大家明白嗎,就大概是這麼一種類比。佛是怎麼開悟的呢?佛是以什麼為師呀,以法為師。他也是通過學習這個佛法,去尋求法的這個真諦,最終他才成就圓滿了這個佛道。因為法是常,所以諸佛也常。因為法是妙,所以諸佛也妙。那麼這個境妙,智也妙。那這個智慧就代表是佛,佛最終不就是覺悟嗎,覺悟智慧。智慧從哪裡來呢?從一切境界、這些法上來。你要去看一切的境界,你要去觀察,你要去領悟。你要去悟得這些法的本身含有的這個真諦,你要最終從這裡面去獲得一種智慧,智慧到最終圓滿了,你就成佛了。

【涵蓋相稱。境智不可思議】,一個是盒子,一個是盒子這個蓋。 盒子有多大,這個蓋就有多大,它是相稱的,就跟這個法跟佛之間,這個境跟智之間,它是完全相稱的,境智不可思議,【故稱智妙】。 境也不可思議,智也不可思議,所以把它稱為智妙。

再往下是【行妙者。謂增數行。次第五行。不次第五行。智導行故】,因為有智慧,才會把這個行,修行給引導出來。它能指導這個修行,【故言行妙】。

再往下,位妙,【位妙者。謂三草位。二木位。一實位。妙行所契。故言位妙】,通過這個行妙,最終能夠契入這個位妙,你修行必然會證得一定的果位,修到哪個階段,你的位次是什麼啊。再往上修,你對應的位次,又是什麼樣的啊,所以這些東西息息相關的。

後面【三法妙者。謂總三法。縱三法。橫三法。不縱不橫三法。類通三法。皆秘密藏。故稱為妙】,以前我們不是講過很多三法嘛,是吧,各種三法都有,大家記得嗎?三諦,三觀,三智,還有什麼呢,三障,三苦,反正一切三法都在裡頭。還什麼,三德,太多啦,太多啦。三涅槃,三菩提,太多啦,甚至佛法僧三寶都算,一切三法反正都是,皆是秘密藏。

【感應妙者。謂四句感應。三十六句感應。二十五感應。別圓感應。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一時。普現眾水】,你看,水也不用上去,月也不用下來,自然它就會有感應,同一個月在同一個時間,它能夠普遍地映現在所有的這些清澈的水之中。諸佛也不來,眾生也不往,不來亦不去。我們說生則不生,無生而生,不生而生。難道說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好像佛來接引我們啦,我們趕緊跟著佛走,去啦。實際上真正去的是我們的法身嗎?佛性永遠不要去的,去的是外在的一個相,知道嗎。然後從這個蓮花生出來了,真正能夠化生出來的,難道是我們的佛性嗎?也不是。他還是個方便的一個身,還是個凡夫的身,再怎麼樣。方便有餘土嘛,凡聖同居土。一般你生到那裡也就凡聖同居土,你都還不可能是聖人,即使是聖人,你可能也就什麼聲聞緣覺類的,即使是菩薩,也還是屬於什麼,也還不是真正的這個法身。但是我們現在都根本做不了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哪能,做菩薩,從現在就開始做起啦,除非。……現在都做不了菩薩,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時半會兒也做不了菩薩,名字菩薩,只能說。

【諸佛不來。眾生不往。慈善根力。見如此事。故名感應妙】。你看,因為有慈的善根力,你才能見到這樣的事情;因為眾生有這個善根,才能感得佛來相應。你這個水清才能月現,大家明白嗎,水不清月就不現。所以有些人:我想見佛,佛現給我看看吧,想求菩薩給我現現真身吧,來點感應吧——求不來的,求的就不叫感應了。水不清啊,心不清淨你怎麼能夠應啊。真正應的話,那不需要去求的,你心是很純淨的他自然會有,有了之後說句實話你也不會到處亂說,到處說「哎呀,我今天怎麼了,昨天怎麼回事。」一說你的心還清淨嗎,你這不清淨的心,我才不相信你見到了真正的佛了。夢中,自己夢中的這個影像的佛不是真正的佛,假的!是吧?當然我們不能打擊大家,能夢到也算可以了。就像我們說你拜佛,我們拜佛都是佛像,你能拜佛像也好呀,佛像難道是真的佛嗎?但是能拜佛像也能積累善根呀,也算不錯,但你不要天天說我拜佛有多大功德,我怎麼了不起,我怎麼修行得力,有感應,老亂吹噓那就有點多餘了,是不是太過了,起碼低調一點,知道自己只能見到像見不到真的,你就低調謙虛點。本來你這個修行功力就很低,你還天天驕傲自滿的、故意顯擺的,何必呢,都不好意思說是吧。人家高僧大德都說我很慚愧,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這個根器這麼差的人都不好意思開口,自己偷偷懺悔去吧,羞愧去吧,都拿不上台面來跟別人說的。

好感應妙,後面【神通妙者。謂報通。修通。作意通。體法通。無記化化通】。你看,通都還各種不一樣的。【無謀之權。稱緣轉變。若遠若近。若種。若熟。若脫。皆為一乘。故言神通妙】。「無謀之權,稱緣轉變」,不需要你自己去起心動念,:哎呀今天我一看,哪個眾生因緣熟了,我趕緊去度他。你用觀察嗎,?不用觀察,自然就知道了,水清則月現,你這個大圓鏡一照,他自然就知道了,這個眾生他就已經到時候,你自然就會去了。然後想變化,我變化什麼身才能度他呢,我再想想,我要跟他說什麼法他才能聽明白,才能真正開悟呢。——不用去想,佛還用動那個心思,還費那個勁?自然就去了,自然就說了,說了就是他最應該聽的法,最契合他根機的法。稱緣,每個法每個眾生說不同的法,都是適合於他們每個眾生的,最契合的,也沒有遠也沒有近,也沒有眾生的分別,也沒有時間的分別,也沒有法的這種不對機,一時應現。「若種、若熟、若脫」,就是眾生不同根機。剛開始種這個善根的時候,善根比較淺,剛種種子的時候,那肯定說的法,說實話就是最基礎的。開始慢慢成熟了,快要成熟了,善根越來越高了,越來越好了,給他說更微妙的法。到最終快要什麼,脫,要脫離生死了,最終要解脫了,這個時候說的法就是一乘法。但是不管怎麼樣哪個階段,最終都是為了導入一乘法,讓他成佛。

我們說的羊車、鹿車、牛車,最終都不是讓他坐大白牛車嘛。然後你說幹嗎給我坐羊車,你喜歡羊車唄,我不就給你坐羊車,你這個時候你這個見解就知道坐羊車最舒服,你都沒見過大白牛車。打個比方我一直在農村非常閉塞,火車都沒坐過,我覺得牛車就已經很好了,小汽車都沒坐過以前,你知道什麼叫小汽車,名字都沒聽過,見也沒見過,你就覺得牛車最好,非常好,那佛就給你坐牛車。真要給你坐火車,你都不敢坐,把你嚇壞了是吧,這也是隨著眾生根器來,故言神通妙。

還有【說法妙者。謂說十二部法。小部法。大部法。逗緣法。所詮法。圓妙法。如理圓說。咸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你光顯顯神通還不行,還得說法,說法才是最終度脫眾生的最根本的一個法門。【故言說法妙】。

說法之後,你後面緊接著就有眷屬了,就像我們說的大家一聽法,都成為菩薩眷屬,都屬於佛門之中的同修眷屬,法眷屬,原來我們沒有任何關係,現在有關係了,因為佛法連接在一起了。【眷屬妙者。謂業眷屬。神通眷屬。願眷屬。應眷屬。法門眷屬】。你看,有種種不同的眷屬,我們現在大多數都是業眷屬,什麼時候都能成為法門眷屬,這是層級比較高的了。神通眷屬也不行,還是差點,有些人就喜歡神通。有些人有願,但是沒有行,也不行。還有應,感應的,那就屬於不是普通的人了,能夠感應,那菩薩級別的法門眷屬,直接最終成佛。【如陰雲籠月。群臣豪族。前後圍繞。故言眷屬妙】。陰雲籠月不太好,應該是眾星捧月是不是,陰雲多難聽呀,就像煩惱一樣,業障障礙了我們這個月亮。應該說是眾星,雖然不像月亮這麼明,當然我們現在研究這個大陸恆星的,咱們不要去計較這些東西了啊。就是你這個月亮,佛就代表月亮,佛就代表太陽,我們都是星星,我們是他的眷屬,前後圍繞。就像那個王宮,國王中間一坐,下面這些群臣,這些豪門貴族都圍繞他。這就屬於眷屬妙。

【利益妙者。謂果益。因益。空益。假益。中益。變易益】。你看,利益都不一樣呀,這些益還都算比較高的,你看變易益,空假中比較高,因益的話當然內容是最多的。【猶如大海。能受龍雨。故名利益妙】。就像大海樣的,即使是龍來下雨,雨水特別的多,它都能完全容受,就這個利益是無邊的,就這個意思,各種利益都有,就是我們說百川入海,萬川入海,不管是哪條河,大河、小河、大江、小江全部都入海,全部都容受,這個水包括所有的一切水都有,能夠利益所有的眾生,也就這個意思。但有些人就不喜歡大海的也有,不喜歡大海就給你點小溪水也行呀,小河水也行,湖水也行。

好,這就大概是標章就是標名,把這個名目給大家標出來,大概什麼結構呀,它下面有個名字給大家標出來,後面還會講這個義理,義理後面大家不著急,也離得不算太遠了。

第二引證,引種種其他的經論,特別是經,經文來證明。【二引證者。但引跡文。尚不引本文。況引餘經耶】。只引跡中之文,不引本中之文,就是即使是引經據典,也只是引其中的跟這跡中的實妙相對應的這些經文,當然其他餘經的文字就很少引了,主要是引《法華經》為主,。

我們看。:【文雲。諸法如是相等。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諸法如是相就是說的十如是嘛,前面不是提到十如是嘛,十如、因緣、四諦、三諦、二諦、一諦呀。

第一個就是境妙嘛,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實相是佛智慧門。門即境也】。這個門就是法門,法門就是境妙,所以我們得入真實之境,入如來之境,你要入了這個法門,那最終你才能真正獲得這個智慧。就像我們在世間,你要信仰一個什麼宗教也好,你得得其門而入,你得找到一個非常正當的正確的一個法門才行。好,你信一些邪法,信一些歪門邪道,完了,你這個境找錯了,你這個門路找錯了。就像我們世間你找這個職業找錯了,男怕投錯行,女怕嫁錯郎,完了,你這輩子完了。你根本的選擇的方向就錯了,下面的命運可想而知,大的綱領都錯了,下面的問題隨著都一連串全部出來了。

【又云,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相。即境妙也】。還是講境妙也,還是講這法,法是最重要的,所以說最重要的東西,你看看,為什麼把境妙放在第一個,法最重要,一切境中皆有法,但是你能不能認識到真正的佛法呢?能認識到真實相呢?諸法實相呢?法中有實相,但是我們認識不到,我們認識的都是假相,被假相所迷惑,因為我們自己本身就是假的。這就是因緣所感,你是假的,感得的也是假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思想本身就不是真心在思考問題,真心就不用去思考,我們能夠思考的、能夠辨別的,都是這妄心在起作用。所以諸法上的實相你看不到,你看到的都是虛妄之相,然後你還把這虛妄之相,反正你們是假的,誰也不認誰是假,你是真的,我是真的,大家就狼狽為奸了。那就隨便造唄,造業,胡思亂想,造業,想到哪幹到哪,反正沒一件事幹對的,那最終怎麼從生死裡面出來呢。?都是造的虛妄,當然生死也是虛妄的,但是在生死裡面你是感受不到虛妄的,你確實受這生死業力的牽引,你會感到痛苦,悲歡離合,生死離別,一出一出的戲老在演,有時感到一點痛苦,但是也是無能為力,迷茫啊,沒有出路啊,從哪裡找出路?找不到啊!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這是講到第二個了。【又以此妙慧。求無上道。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唯我知是相(云云)。 即智妙也】。講到智慧,這就是智妙。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又云。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又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即行妙】。實際上這裡不僅僅完全是行妙,本身有點微妙的感覺了,道場得成果,你看,修行肯定就能得果,證得不同的果位。打個比方,你修四諦法,就證得聲聞果。修十二因緣,證緣覺。修六度萬行,證菩薩。如果你修的諸法實相,悟得諸法實相,最終成佛。這就是行妙。當然最終的話,我們說真正成佛的這個修行,不要說沒事跟我談什麼四諦十二因緣,不修這個啊,就直接修佛法,我就是為了成佛。

【天雨四華】,天中雨什麼,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這四種華代表什麼意思呢?代表四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住。行。向。地】。人家是表義的,你以為就四種華,為什麼就四種華呢,這就有意思的。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白華,大白華,赤華,大赤華,一個是紅色的,一個是大紅色的,一個是白色的,一個是大白色的,就這四種華。

後面還對應什麼,【開。示。悟。入】,開是對應十住,。示對應十行,。悟對應的是十迴向,。入對應的是十地。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嘛,分別對應這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你開佛知見你就能夠進入十住位。你如果示佛知見啦,就能進入十行位。悟佛知見是十迴向位。入佛知見十地菩薩,非常了不起啦。

好,你看,打個比方,開、示、悟、入也是有不同,開、示還是不同的,開只是把它打開,打開的話,說句實話,只是門開了而已,還沒真正進入呢。好,門打開了,然後就給你顯示,你可以看了,可以觀察,啊,原來有這麼多微妙的地方啊,然後慢慢就明白道理了。明白道理後面就悟了,悟了之後證入這個境界了,你自己本身就已經進到這個境界裡面去了,說實話這才是真正的了不起啊。

【亦是位義】。後面又說了,【乘是寶乘。游於四方。四方是因位。】還是跟前面住、行、向、地差不多,就代表這四個位次。【直至道場是果位】,這是證得究竟佛果。【是名位妙】,所以大家一看,不講的話哪裡知道啊,你天天讀這《妙法蓮華經》,游四方,我們就認為四方,東西南北唄。坐是三個車,羊車,鹿車,牛車唄,分別代表什麼法,搞不清楚。下什麼四華,華很好看,很好看,就是好看,很殊勝,後面代表佛法的什麼含義呢,不知道。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佛自己常住在這大乘佛法之中,常住在這實相法之中,他本身所得的法是用定、慧來莊嚴的,用定力和慧力,實際是福德和智慧來莊嚴的。【大乘即真性】,真如法性嘛。【定即資成。慧即觀照】。這是三軌。這代表三法妙,你看,不給你講,念偈子念一萬遍你也悟不出來啊。大乘就是真性軌,代表我們的真如實相,我們的法身。定是資成軌,慧是觀照軌,觀照就代表智慧。資成,代表所有其他的助行。【是為三法妙。我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又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又一切眾生。皆是吾子。又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即感應妙也】。當然這裡說的話,還三七日中,思惟如是,這些都是做給眾生看的,說實話,演個戲,像佛還要花三七二十一天在那裡思考:哎呀,我再觀察一下,看哪裡的眾生根機已經成熟了,我要先去示現,給他們先去說法——不是這樣子的。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佛眼觀就不用觀了,就無謀而應,任運他就會有這種神通,他知道,不用想就已經知道了,感應妙。

【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神通妙也】。進入三昧,三昧就是正定,既然有定,自然對應的會有神通,會顯示種種不可思議的事情來。

【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這屬於說法妙。【身子云。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又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都讓眾生到於一切智地,就是最終成佛。【又但說無上道】,無上道就是佛法,只讓眾生成就佛,不是讓眾生去做菩薩,也不是當什麼阿羅漢。【又已今當說最為難信難解】,這個難信難解的就是佛法,最難信最難解。【即說法妙】。所以這個說法,我們要是真正能聽到佛說法,那太幸福了,你都不要說,佛說的是什麼,不要去想,你光聽他的聲音,哎呀,就已經被——叫震撼都不好說啊,反正已經自然就開悟了,聲音太好聽了,一下就福德、善根、智慧全部都出來。然後你又能聽懂,肯定能聽懂,佛說的他對應你的肯定是能聽懂的,這一聽懂,這一開悟,一日千里啊,一日千里都不夠用,一日就相當一劫,修一劫的這麼個速度、效率。可惜碰不上啊,碰不上有什麼辦法,沒這個善根、因緣。有些人,說法不重要,說法很重要,看誰說。咱們在這裡,我給大家講講,沒有用的,聽一輩子也就這樣子,沒什麼太大進步。你到西方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只要一開口,幾秒鐘過去,勝過多少劫了,這就是修行。

好,【現在未來。若聞一句一偈。皆與三菩提記。又須臾聞者。即得究竟三菩提。又若以小乘化。我即墮慳貪。此事為不可】。你看,現在的還有未來的,只要能夠聽聞《法華經》一句乃至一首偈子,佛皆會為這樣的眾生授三菩提記,就是授記成佛。「我沒見到佛來給我授記啊?」佛已經暗暗給你,薄子上已經給你登記上了,名字已經登記上了,!感到鼓舞不鼓舞?歡欣鼓舞!雖然我們見不到,心中也偷偷地樂一下,「又須臾聞者」,哪怕只聽一小會,即得究竟三菩提,當然不是說你立即就得的,必定能夠究竟成就佛果。「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並不說你現在就成佛道,是決定你這一念,直接就跟最終成佛道,他完全就可以連接起來了。只是這中間的話,當然從我們自己個人來說,他需要很長的時間,可能最終才能去完成。但是在佛來說,還有時間概念沒有啊,?沒有啦,他都已經知道,你在多少劫之後,就直接在哪個佛國就成佛了,你的名字叫什麼佛號,你佛號叫啥啦,你有多少菩薩弟子、聲聞弟子,你這個國土有多長的壽命,你自己有多長壽命,這些因緣都來了,所以說這就很微妙的事情。我們現在都看不清楚,明天也看不到,未來的事情我們更說不準,沒辦法說,看不到,佛都知道了。

「又若以小乘化」,如果是只是教眾生小乘佛法,那佛就太慳貪了。如果佛是慳貪,他就不叫佛了,還有慳貪心,這麼重的煩惱,他還叫作佛嗎?有些人說,佛對我不公平,你看跟他們都是說什麼,菩薩的六度法,怎麼就跟我說人天法。你喜歡人天法門,你只能學人天法。有些人說,師父對我不公平,你看對他這麼好,給他學這個書,讓他去讀《法華經》,讓我趕緊就念念這個阿彌陀佛就夠了,佛不公平,對我太慳貪了,對他這麼慷慨,怎麼怎麼著。當然我們不能跟佛比,但師父也有師父的考量,可能覺得你基礎還稍微薄弱一點,或者你的文化、或者你領悟力低一點,你還是好好念佛就算了吧。不是這個意思,我幹嘛慳貪呢,我給你的東西,實際上我又不會失去什麼,給你的越多,說句實話我還賺了,給得多賺得越多。佈施,法佈施嘛,多好啊。但為什麼有時候來呢,這個東西當然也不一定是自己有這個智慧,這就因緣啊,大家隨緣就行啊。

【又終不令一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佛成佛,不是讓自己一個人享受,這個佛果多麼殊勝、微妙,而是要讓一切眾生都皆得滅度。【即利益妙也】。他是平等地,他是普遍地,讓所有的眾生都得到佛果、極果,沒有任何區別。

好,下面我們再看。【三生起者。實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有之。非適今也】。實相的這個境界,不是任何的眾生能夠做出來的,也不是佛能夠做出來的,它是自然而然本身就存在的。所以說,現在我們說這個神,他是造物神,上帝他能造一切世界一切法。都是瞎說,沒有誰來造誰,哪有什麼上帝?如果有上帝的話,上帝怎麼出來的?又再問:上帝從何而始呢?上帝又是誰造出來的?難道前面還有一個上帝?那就無窮過,佛教叫「無窮過」。前面還有前面,前面永遠都是無窮的,上帝之前又有上帝,上帝之前還有前面的上帝……麻煩了,找到邊嗎?找不到邊!沒有的,根本就是不合理的,不用去想。「非適今」。更不是今天才出現的,本來就有的,這個本來也沒有時間概念,不要說本來到底多長啊,什麼時候開始,沒有開始,有開始就不叫本來。

【故最居初】,什麼最居初,就放在最前面,不是說這個時間(在最前面),境妙是在最前面,是這個意思啊。【迷理故起惑。解理故生智】,迷於這個實相的道理,你就會起種種的煩惱迷惑,你能夠解,了解這些道理,你就從這慢慢地產生智慧。聞思修嘛,大家知道嗎,聽聞佛法、思維佛法,再經過修行,這個智慧不就出來了嘛。【智為行本】,是修行的根本,有智才能導行,才能指導我們的修行,你也不聽聞佛法,你也不好好思考,你也不善於總結,你也不親近善知識,你在這裡隨便就修,你這不是盲修瞎練嘛,自己在那裡瞎琢磨,不行啊。【因於智目。起於行足】,這個智慧就像眼睛一樣的,修行就像我們兩條腿一樣的,你都沒有眼睛,你瞎走幹嘛,肯定得摔跤的,走錯方向了,摔跤都算小事,說句實話,關鍵走錯方向。【目足及境三法為乘。乘於是乘入清涼池】,就是這個智慧一樣的,乘這個車就會到清涼池,清涼池的話就是最終超凡入聖,證入果位。

【登於諸位。位何所住】。住在哪個地方呢?【住於三法秘密藏中】。前面說什麼,真性軌。資成軌,觀照軌。【住是法已。寂而常照。照十法界機】。你住在這個法裡面,寂而常照,這個照啊,就不需要你去思考的,他本身就是不生不滅,但他自然就有這個照的功能,不用我們去想、去照。比如說這個鏡子,鏡子它會有思想嗎,想,我要照啊,亮起來了啊,影像全部進來啊。我不想,影像就不進來,不會這樣子的。往前面一放,自然這些影像就會投射進來。當然這是比喻。有些人又跟我計較,師父這個光纖也是有速度的,有時間的,它零點多少,零零零零零零多少秒才能進來,不是一放就進來。我們不是研究這些東西,只能拿這個比喻去比,你還要我怎麼去比,沒法比了。

【機來必應。若赴機垂應】,赴眾生之機,你去垂應,你從上而下叫垂應,【先用身輪。神通駭發】。你先用這個身體現種種神通,現非常微妙的身體,殊勝的身體,大家一看非常歡喜,這就是神通,有時候還現種種變化。【見變通已。堪任受道】。光身輪不行啦,下面就得說法。【即以口輪宣示開導】。不能隨便動口的,當然我們現在沒有神通,沒辦法顯神通,先神通先迷惑大家一下,誘惑大家一下。哎呦,這麼了不起啊,這麼一看,我們得聽他的,這個人是神人,了不起,超人,佛,菩薩,下面隨便說什麼你都聽了。現在社會上很多不都這樣嘛,你有點什麼特異功能也好,有點什麼招也好,一下就把別人吸引住了,說什麼就是什麼。當然佛法沒有這些東西。【即以口輪宣示開導。既沾法雨。稟教受道。成法眷屬】。你說了法之後,他受到這個法雨的滋潤,自然就成為你的眷屬了。有些人會想,我說了法之後他會不會不成為我的眷屬了。不會的,這是佛在說法。眷屬妙。說法妙。不是我們在說法,我們說法沒有用,你說別人還不一定聽。【眷屬行行。拔生死本】。眷屬行行,前面這個行是什麼呢,動詞,後面這個行是名詞,按照這個修行的法門去修行,就能拔自己生死的根本,最終從生死裡面脫離出來,能夠【開佛知見】,能夠【得大利益】。所以說你看整個這個順序它是非常非常嚴密的,很有邏輯性的。

好,下面還有一小段啊。【前五約自。因果具足。後五約他。能所具足。法雖無量。十義意圓。自他始終。皆悉究竟也】。就用這個跡門的十妙來概括這個因果,來概括自他。法雖無量,法有無量的法,用這十種意思就能夠完全地圓滿地把它涵蓋進去。自他始終不離這個究竟,最終都回到這個究竟,究竟什麼呢,妙。境也妙,後面智也妙,行也妙,位也妙,法也妙,什麼神通啊,感應啊,說法啊,眷屬啊,功德利益,通通都是妙。那麼前五,是哪前五呢?就按照這順序來吧,前面這五個,跡門五妙:境。智。行。位。法。境界的境。智,智慧的智。行,修行的行。位,位置的位,果位的位。法,三法,三法妙。這是屬於自,自就已經有因果了。前面比如我們說修行是因,後面證得這個果位不就是果嘛,證得位就是果。後五約他,後面感應。神通。說法。眷屬。一直到最後功德利益。這五個是屬於他。一個是因果,一個是能所。能說法的,能現神通的是佛,最終感應呢,又有佛又有眾生。能夠感的是眾生,能夠應的是佛,最終呢眷屬又屬於所化的眾生。最終得到功德利益當然還是屬於眾生。當然前面什麼神通、說法,這屬於佛,佛現神通,佛來說法,屬於能。

好啦,《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二上。卷第二,總共有卷十,每一卷又分上和下。咱們等於剛剛講到這個一點五成,就百分之一十五,就這麼個概念,後面還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內容,等著大家慢慢來學習,不著急,慢慢來。這我一看,四年的時間估計都夠嗆。

好,還有點點時間,這裡恰好有兩個問題,給大家也順便回答一下吧。

(問題一:阿彌陀佛!師父吉祥!)前面就不說啦啊,都是恭維的話,(弟子平日也常去寺院參加法會及放生等善行,第十三講玄義中說到力者,初發菩提心,超二乘上,名為力)。就是我們剛剛發菩提心的時候,你這種力量就已經超過了二乘人。就是剛發菩提心的眾生雖然沒有開始修行,沒有證得果位,但是他這種力量就超過了已經證得聲聞緣覺果的這兩種聖人。因為他們沒有發菩提心,有個前提就是聲聞緣覺二乘人沒有發菩提心。你是剛剛發心的,屬於因位的菩薩,你竟然已經超過了這個果位的二乘,這就是他的力量有多大,是吧。所以大家發菩提心很重要。大家現在就已經超過很多二乘了,你們已經超越好多了,一不小心就是超越了。

(恭請師父慈悲開示怎樣才是真正地發菩提心)。後面會講到,發菩提心怎麼發。每個宗派、每個法門講發菩提心都不一樣。比如咱們說淨土法門,他就說得比較簡單一點。怎麼發菩提心?往生心就是菩提心,你只要信願持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求往生的心就是菩提心。當然這是比較簡單,咱們在這方面推導,求往生不就是為了脫生死嗎?不就是最終為了要成佛嗎?你成佛還得度眾生吧。所以說按照我們一般意義講,怎麼樣才是發菩提心呢?上求下化。最簡單就概括了。上求無量佛道,下化無量眾生。實際上本身這是兩個概念,但這兩個概念的話,又是相互之間交織在一起的,你要求得無上佛道,你必須要下化無量眾生才行。你不度眾生就成不了佛道,你成佛道就意味著你已經度了很多眾生了,而且接下來還得繼續度,就這麼回事。就是最終要成就無上菩提,這個菩提就是讓自己也成菩提,讓眾生也成菩提。那麼什麼是菩提呢,什麼是菩提心呢?菩提就是覺的意思,覺,道,求無上佛道,求無上的覺悟。你要有這麼一種心才行。按我們現在說你得積極向上。原來是迷,現在要求覺悟。原來走的不是正道,你現在要走正道。而且這個正道還不是普通的道,是無上的佛道。

那你怎麼才能真正地知道呢?比如說怎麼去做呢,怎麼才能覺悟呢?聽聞佛法,學習佛法,好好研究道理呀,要思維、要思考人生,要思考佛法。聞思修,後面還得修行呢,你才能得到一步一步更高的覺悟,最終才能得到圓滿的覺悟。當然從一開始發心的話,到最終我們指向無上的覺悟、無上的佛道,這個道你得走才行。你開始發心走,我要走,但你就是不走,那也不行,成就不了。

所以說從這個上求下化又推出來了,四弘誓願,更細更具體地指導怎麼長遠發菩提心,你就得認識這些道理。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無上誓願成,怎麼成佛道啊?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前提。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因,最終才能成就無上的佛道。那好,你要度眾生怎麼度呢?煩惱無盡誓願斷,知道嗎?你要斷煩惱才能度眾生,才能度脫生死,你煩惱不斷,怎麼能度脫生死呢?你度誰呢?自己的煩惱也沒斷,眾生的煩惱你更斷不了。所以具體都是從這些地方去學習、學法,去思考怎麼去針對我們自己的煩惱,所有的錯誤的一些行為,身語意三業呀,包括自己內心的東西,一點一點去糾正,最終才能成就無上菩提。當然你認識得越清楚越深刻,你的菩提心就發得更加超越,更高,你起點更高。如果你的認識低的話,你這個菩提心也叫菩提心,但是你這個力量就弱了。力量弱的菩提心,最終可能證得果位就低了。因為這菩提心裡面的話,四教皆有菩提心。按照天台宗的說法,三藏教有三藏教的菩提心,通教有通教的菩提心,別教有別教的,圓教有圓教的,最終證得的果位不一樣。當然這裡面要講的內容太多了,能講半節課我告訴你。比如說這個四弘誓願,它就跟什麼對應起來啊,以前也跟大家說過,跟哪個對應起來的,四弘誓願。四諦啊,是吧。眾生無邊誓願度是什麼諦啊,苦諦。煩惱無盡誓願斷是什麼呢,集諦。法門無量誓願學是什麼呢,道諦。最後佛道無上誓願成,滅諦。寂滅了嘛,你修道最終才能達到成佛寂滅的這個果位啊。但是都是這麼一句話,好像四弘誓願很簡單,但有幾個人能夠真正把四弘誓願吃透的呢,沒幾個是吧。太難了。

四弘誓願裡面也有講究,有眾生可度,有煩惱可斷,有法門可修,有佛道可成。如果你天天還有這麼個概念的話,你屬於最低層次,知道嗎?我們大家基本上都是屬於這個層次的,這屬於三藏教的四弘誓願,叫什麼呢?生滅四諦。有生有滅,滅了煩惱才能出生死,修了道、修了法門才能成佛。都是有條件的嘛,生死滅了才能證得什麼?涅槃;煩惱滅了才能證得菩提。這不都屬於生滅法嗎?生滅四諦,但是最後它跟世間的生滅法還不太一樣,它屬於聲聞法,雖然也有生滅,但是他還能證得真諦的東西。他能夠了分段生死。但是變異生死他就了不了了。

再往下,通教叫無生四諦,知道嗎?不需要把這個滅掉,那個才會生,本身這個生的東西就是個假名,本身當下就是無生,所以我們必須要認識到什麼呢?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是不是都讀過啊,這個境界就不一樣了。但怎麼才能去認識這個自性,又可以分為空、假、中。空對應什麼呢,通教;假對應什麼呢,別教;中對應是圓教。當然說假對應別教,有點委屈別教了,主要的是假,它也有中,但是它的中不究竟不圓滿。你說無生嘛,如果你執著無生又麻煩了,空中又有假,假中又有空,最終空也不是,假也不是,中才是最究竟的道理。所以大家好好去理解這些東西,就是最終這個發菩提心,跟後面所有的這些信解行證,都完全是聯繫在一起,你要信,你要解,你這個菩提心才發的起來,但光有信解的話,這個菩提心能夠增上嗎?能夠圓滿嗎?遠遠不行,還得有行,最終要證,這個心才真正圓滿。

所以說發菩提心也要常常發啊,大家不要天天都是發一樣的,沒一點進步,念一遍四弘誓願就完事了,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天天都這樣發,發得都一樣,沒有進步,是吧。也不去思考到底應該怎麼去,讓自己在這方面有所突破,所以你的其他修行得跟得上,所以大家能夠聽《法華經》,恭喜大家了。以後你們發這個菩提心,希望都要發這個圓教的菩提心,不要發三藏教、通教、別教的。無上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怎麼講呢?無作四諦。知道嗎?圓教叫無作四諦,就包含了前面的生、無生,包括無量。所有的這個過程都已經結束,都已經究竟圓滿,最終無作,所作已辦嘛,是不是。該作的已經作了,最終才認識到實際上本來什麼都沒作,為什麼什麼都沒作?諸法實相本自寂滅,難道是需要你造作才能出來的嗎。?前面不講了嘛,不是佛,、也不是人把它造出來的,也不是哪個上帝能把它造出來的,它是本來就存在的,原來就存在,只是通過我們自己了解,通過自己修行,通過開悟,通過最終證果,你才能把這個真正的諸法實相尋找回來。就這樣的,把自己原有的這種最寶貴的功能給恢復了,其他不好的功能不要了,明白嗎?我們又是魔,又是佛。又是眾生,又是佛,你不要其他眾生的功能,最好全部關掉、斃掉,恢復原來佛的功能。當然最終的話不是關掉,是轉化。眾生的功能自然就全部變成佛的功能,不需要去消滅眾生的功能,屏蔽掉不要了,本身他就是佛的功能,你有這種能力了,點石成金了。成為金子,大家都是金子都是佛。

好這個問題就這樣。長遠發菩提心。怎麼長遠,好好發心吧。發願,你得了解真正的佛法,你才能生起這個殊勝的一種菩提心,你不去學不去努力的話,你想長遠都不行,又不殊勝,又不長遠,又不堅固,所以先得學習、先得了解。然後光學習了解還不行,後面還得修行,扎扎實實地一步一步地把這個基礎,把它打得更加的堅實,不是說說就完事了。當然這個真正,什麼叫做真正呢?圓教的才叫真正,知道嗎?其他三藏都不叫真正,當然說得不太好聽啊,我們從一般的意義來說,其他也是真正發菩提心,但硬要做個分別計較的話,只有圓教的才是真實的,只有圓教才是最正的,知道嗎?其他還稍微有點偏,當然偏的不多,比凡夫眾生好多了,(比凡夫眾生)不知道修行,不發菩提心,不知道好百千萬倍了,但是這裡面又有差別。

好再往下,還有第二個問題。(南無阿彌陀佛,頂禮師父!師父慈悲!師父吉祥!第十三講玄義原文雲。【復次。餘經所名九性相。不得入佛性相即空即假即中者。此經皆開方便。普令得入】。)就是簡單說,其他除了《法華經》之外的所有經典,它名的這九種性相,都不能入這個佛性相。哪九種性相,九法界,佛性相就是佛法界的性相,實際上性相就包括十如是嘛,都不能讓九法界進入佛法界的即空即假即中,就空假中三諦。只有到此經,就《法華經》皆開方便,普令得入,讓這個九法界最終都能進入這個佛法界,就是開方便之門示真實之相,開權顯實,這是第十三講,這裡還挺多的,第十四講又來了。(第十四講玄義原文又云。【能通滿理。復有二種】。)滿是圓滿的滿。(【一帶方便通滿理。二直顯滿理。】)就是一個是帶著方便去通向圓滿的道理,一個是不用帶方便,直接就顯示這個滿理。(【方等般若。帶方便通滿理。今經直顯滿理】。)就說方等經、般若經、其他的經典都是帶著方便去通這個滿理的,只有《法華經》是直顯這個滿理,就比其他的經又更高超了。

(智者大師言下之意是說《法華經》開方便而不帶方便,這樣的理解是否正確?)

沒什麼太大問題,開方便示真實,開了方便之後,方便就變成真實了,知道嗎?所以《法華經》,你看大家好像覺得它也有方便啊,方便已經不叫方便解了,為什麼呢?方便已經變成真實了,融入到真實之中去了,所以說不帶方便就這個意思,那其他的經典呢?方便是方便,真實是真實,沒有把這個方便最終融入到這個真實裡面去,沒有經過這個開示。打個比方,你二乘還是二乘,菩薩還是菩薩,佛就是佛,涇渭分明。我這一部分法是菩薩法,這一部分法是聲聞法,但是沒有做融會貫通。沒有經過這個開會,佛教這個《法華經》經過開會,知道嗎?開權顯實,會三歸一。開會從這裡來啊,這才是真正的開會。我們開會實際上也是為了統一思想,一樣的。每個人都是有不同的想法有不同的發言,但最終我們得把所有的東西都統一起來,或者達成相致,相對統一的一個概念,一個觀點,一種說法,這不就開會要達到的結果嘛。佛經也是這樣的,《法華經》也是這樣的,把小乘人、中乘人、大乘人都召集在一起,我們大家都來好好思考,光求個聲聞小果,當個菩薩有意思嗎,沒意思。成佛,統一思想,這是我們的最高理念,大家一定要發菩提心。好了,大家就立即變成菩薩的境界了,知道嗎?理想都一樣,不一樣的,原來的理想很平庸,現在我們的理想非常高遠,就這麼回事嘛。那還有小乘人嗎,沒有小乘人了,名字叫做小乘,他證的是小乘果位,但他實際上已經是菩薩發心了,屬於菩薩級了。這就是《法華經》跟其他地方不一樣,其他地方就沒把這些東西給點破。《法華經》呢,一開會,所以開會很重要啊,當然還得看開會的這個水平,組織開會領導者的水平很重要。水平高,大家這個整個境界全部都拔高了,又能統一,又能拔高。有些倒是統一了,水平太低,本來人家高的被你拉下來了弄不好。你這個思想不對頭啊,不能這麼想,實際上人家是很開放的,還挺有自己的見解的,結果你這思想太低微了,不行了,把人家,不要這麼想,還是回到我們老路上好,還是保守一點好,怎麼怎麼著,沒辦法人家也被迫去執行你的路線了,只能這樣。所以說這個很重要。(這樣的理解是否正確),正確。

(伏請師父慈悲開示,在《法華經》中佛陀究竟是如何跟眾生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我怎麼給你講,大家去學《法華玄義》就知道了,佛陀怎麼示真實相,咱不正在學嘛,是吧。其他的法都是方便,只有佛法才是真實的,是吧。這一點的話只有《法華經》才是明白無誤地告訴大家,其他的經典裡面都沒有。《華嚴經》裡面也沒有說出來,那《華嚴經》講得這麼好,還五十三參呢,把菩薩還分為五十三個階位呢,知道嗎。《法華經》沒有。菩薩都不能分階位,不要說菩薩不分階位,聲聞都不能分階位,甚至是什麼,普通的凡夫都不能分階位,為什麼呢?經過開示之後,大家最終都要成佛。幹嘛還得一步一步地往上走啊,大踏步地,快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我們快步、快車道地進入佛道,這才是。當然這個東西也還是有因緣基礎的,並不是大家都來,是你因緣已經成熟了,雖然大家已經現在好像表面上是三六九等,但實際上大家已經具備聽聞這個佛法的根機了,在這個方面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聽法開悟方面是平等的,但是實際上在修行的時候還肯定是有差別的。人家有些人已經聽了無數遍了,你是第一次聽。人家已經過去修行過了,所以他聽完之後他修行力很猛,很精進,很勇猛。你聽完之後呢,也修,但是說句實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夠精進,不夠努力。但也算是修了,就這個意思,不一樣,根機還是差著呢。

又怎麼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就走其中的最正最直的一條道,其他的方便,其他的道都不要了。但說無上道,只說最終的,無上的佛法。當然這裡面的話你想行這個佛法的話,必須要認識到什麼才是佛法。並不是表面上我們說需要捨方便,實際上不需要捨方便,捨方便是一種什麼,是個語言,這個概念還需要有捨,方便已經是真實了。恭喜你,你已經中獎了。你已經從窮人變成富人了,還有窮人嗎?不需要捨,你當下已經是富人了,你是富翁了,幹嘛還要把你叫做是窮人呢,已經脫貧了,從此之後這個窮人的名字跟你毫不沾邊了,大家都是富人。當然這個富人有些人說,師父你也不是說過,當大家都是富人的話,也就顯不出我有多富有來啦,大家都平等了嘛。不對,是吧,還有一層意思沒有跟大家講啦,我說的是相待的妙嘛,相待富,當然它就不成立,當大家都富的話沒有什麼窮人可以做對比的話,你就顯不出你的財富。但還有絕待妙嘛,今天不是講的絕待妙,不需要窮人做你的陪襯,你本身就是富,因為你是最富有的,你已經知道佛法了,你還需要旁邊一個窮得叮噹響的人才顯得你多有錢嗎,不需要了,是這個概念。

好啦,反正講起來很容易很簡單,心中也很爽,說句實話讓大家做起來確實很不容易的。大家不要講,這個東西法是講到這個地方,但是大家做的時候,說句實話恐怕還得次第而修,這說句實話很那個,不要說我聽了《法華經》,哎呀,好像覺得自己一下就變成這個菩薩,圓教菩薩。一切法本來無生嘛,本來寂滅,修什麼修,不需要修,是不是。他開始就把自己太當回事了。你這個思想水平,或者你這個思想境界雖然提高,但你這個修行的能力的話,還得從最低一步一步往上走,知道嗎。指導思想現在的話對你來說,暫時還不能起那麼大的效果,你先把這個武器先放到這個武器庫裡面,有時候拿來用一用,基本上說實話暫時用不上。你先把那個次一等的武器拿出來,因為你寶庫裡面很多東西,你先掌握這個比較低技術含量的這個武器,然後你以後再鍛煉,再換一個武器,更高級的,更高含量的,那才能使。現在是先把這個寶貝先讓你請回家,你不要以為自己就能使了。這一使。好,完了,出事故了,出事故了知道嗎?你駕馭不了它。但是你又想要,這就是問題。所以學佛法也是這樣的,不要認為醍醐就是好的,醍醐確實是好,客觀是上好事,但是你一吃醍醐,你受不了啊,補得太過了知道嗎。就像世間你吃著補藥呢,虛不受補,太虛,我們業障太重,障礙太多了,你一修這個東西的話最終出問題。所以說你開始慢慢來,先把自己這資糧、把善根培養得更加深厚一點,你才能把更好的這個法門引進過來,你自己真正地去實踐,一步一步地次第而修。

好啦,今天就講到這裡,最後請大家一起合掌,我們來做一個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好,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容通法師文章列表

永不見佛,永不聞法,這是最可怕的

如斯罪人 永不見佛 眾聖之王 說法教化 如斯罪人 常生難...

造佛像有什麼功德

造佛像是一個因緣,就是本經這個地方說的更以異方便,...

法華會上為何會有五千人退席

這段經文,幾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兩個重點在解釋:第...

找到成佛的因地

馬祖道一禪師,出家以後很喜歡打坐。他剛出家,什麼事...

理觀智慧所帶動的六個階段

這個理觀的智慧所帶動的有六個階段。 一、理即佛。一切...

普賢菩薩這次怎麼沒提極樂世界呢

問: 法師您好!《華嚴經》的最後一品中,普賢菩薩以十...

虔誠讀誦《法華經》的不可思議感應

《法華經》全稱《妙法蓮華經》,因經中宣講法義至高無...

要用哪種思考模式來離開娑婆世界呢

在《法華經》的思想,天台教觀有三種方法離開三界,會...

【大藏經】【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越追求物質享受,心就越散漫

現在高科技,電腦,尤其是手機,可以上網。我看到許多...

印順法師:唯人為能學佛

一、人類的特勝: 一般來說,人雖自尊心極強,卻都看...

蕅益大師: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序 如來聖教,雖則法門無量,隨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

修行是自己的事,沒有一個人可以把「道」送給你

其實修學是不能取代的。我再講一次,沒有一個人可以把...

境隨業識轉,是故說唯心

成差。天見是寶嚴地,人見是水,餓鬼見是火,魚見是窟...

這個就是斷除淫機的方法

妄心它沒有自體,那怎麼攝呢?妄本無體,云何可攝?他...

與法同住世間

大部分的人仍然不知道佛法修習的核心,他們認為行禪、...

念佛的修法

念佛修法出自印光大師《復高邵麟書四》,是指至於念佛...

所有煩惱過患皆由此而生

過去,有位智光長者請佛為大眾宣說出家與在家之勝劣,...

【推薦】兒女教育得好,功德比請書送人大得多

印祖一生非常強調家庭教育。有一次也就是1932年,他在...

僧俗關係要建立在道義上

為什麼要講今天的僧俗關係呢?因為我覺得,今天的僧俗...

首富只靠一粒米

台灣首富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 ...

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如何與最親近的人相處,這或許是每一個人都應該靜下心...

障礙最怕一件事,就是你的堅持

以前我讀佛學院,我們的教務主任在新生訓練時,他在黑...

入禪之門第六講:生活禪

今天是最後一講。我說過多次,禪是修的、證的、參的,...

聖嚴法師:智慧與福報

有福報卻不一定有智慧;若無智慧,福報本身也可能會帶...

【佛教詞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書名)有二部:一為二卷,無著菩薩造,隋達磨崛多譯...

【佛教詞典】串習加行

【串習加行】 p0707   瑜伽三十一卷六頁云:云何名為...

【視頻】佛源老和尚與雲門往事

佛源老和尚與雲門往事

【視頻】《早課》大華嚴寺

《早課》大華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