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象頭精舍經
隋天竺三藏毘尼多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伽耶城象頭精舍。
爾時,如來成佛未久,與大比丘眾滿足千人——皆是過去往昔螺髻仙人,所作已辦,棄捨重擔,久離生死,盡諸煩惱,平等空慧,正受智心,一切覺知,到於彼岸,皆阿羅漢——復與無量大菩薩摩訶薩眾俱。
爾時,世尊獨坐思惟,入諸三昧,遍觀法界,自覺成道——具一切智,所作已訖,棄諸重擔,度生死流,捨離慳貪,拔三毒刺,盡諸渴愛,集大法船,擊大法鼓,吹大法蠡,建大法幢,已斷生死——演說正法:
「閉諸惡趣,開善道門,永離惡土,游諸淨國。我觀彼法,誰修菩提、誰得菩提、誰欲得者?過去、現在、及以未來,誰之所證?為是身得、為心得乎?
「若以身得,是身無知,猶如草木、沙礫、牆壁,無所覺知。四大和合,父母所生,常須飲食、衣服、澡浴、摩拭,終歸敗壞,是磨滅法。是菩提者,但有空名,而無實相,無聲、無色、無成、無見、無入、無知、無去、無來,如是等法,亦無繫縛。能過諸法,超出三界,無見、無聞、無我我所、無作者、無處所、無窟宅、無取、無著、無出、無入、無願、無住、無相、無貌、無彼、無此、無示,猶如幻化。以十二因緣生,無處所、不可見、離相,如虛空現,寂靜,無聲、無響、無文、無字、亦無言說。如是知者,是名菩提。
「若以心得,是心無定,猶如幻化,皆因過去妄想業生,無形、無執,猶如虛空。菩提者,無有處所,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一切法空。雖復言說,有名無實,是無為法,空、無相、無作、非有、非無、非可示現、無說、無聞。夫菩提者,非過去得、非未來得、非現在得,亦不離三世得,無相、非作、非不作,若能如是覺了三世法者,即是菩提。」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若無相是菩提者,今善男子、善女人等,因何而住,得成菩提?」
佛告文殊師利:「諸菩薩等學菩提者,應如是住。」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諸菩薩等應云何住?」
佛告文殊師利:「夫菩提者,超出三界,越於言說,離諸文字,無有住處。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住無所住,是住菩提;住無執著,是住菩提;住於空法,是住菩提;住於法性,是住菩提;住一切法無有體相,是住菩提;住無量信,是住菩提;住無增減,是住菩提;住無異念,是住菩提;住如鏡像、如空谷響、如水中月、如熱時焰,文殊師利!住如是等法,是住菩提。」
爾時,淨光焰天子白文殊師利童子言:「云何修行?以何等業是菩薩行?」
文殊師利言:「天子!於諸眾生起大慈心,是菩薩行。」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諸菩薩等云何修行,起大慈心?」
文殊師利言:「天子!無諂誑心,是菩薩大慈。」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云何修行,得無諂誑?」
文殊師利言:「天子!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是無諂誑,諸菩薩等應如是學。」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云何修行,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
文殊師利言:「無彼、無此、無諸異見,是平等行,諸菩薩等應如是學。」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復云何修無彼、無此、無諸異見,於一切眾生起平等行?」
文殊師利言:「天子!善念恭敬,無彼、無此、無諸異見及平等法,諸菩薩等應如是修。」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善念恭敬,乃至無彼、無此、無諸異見,因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天子!善念恭敬,因發菩提心,諸菩薩等應如是學。」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菩提心者因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天子!菩提心者,從六波羅蜜起。」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六波羅蜜從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天子!從方便智慧起。」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方便智慧,從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天子!方便智慧,從不放逸起。」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不放逸者復從何起?」
文殊師利言:「天子!不放逸者,從修三善業起。」
天子復問:「修三善業,因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天子!從修十善業起。」
天子復問:「修十善業,因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天子!從善攝身、口、意起。」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此三善業,復因何起?」
文殊師利言:「從善思惟起。」
天子復問:「善思惟者,因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從善思觀行起。」
天子復問:「善思觀行,因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從憶持不忘起。」
天子復問:「憶持不忘,有幾種心?以何因緣,而得果報?」
文殊師利言:「天子!菩薩摩訶薩有四種發心,從因得果。何等為四?一者、初發心,二者、繫念修行,三者、不退,四者、與善同生。因初發心,而得繫念;因修繫念,得不退轉;因不退轉,與善同生。
「復次,天子!初發心者,猶如種子種之良田;繫念修行,猶如苗生;修行不退,猶如莖、幹、枝葉增長;與善同生,猶如華果結實、成熟。發心、繫念修行、不退、與善同生,亦復如是。
「復次,天子!初發心人,猶如車匠,善知眾木;繼念修行,猶如合木;修行不退,猶如車成;與善同生,猶如載用。發心、繼念修行、不退、與善同生,亦復如是。
「復次,天子!初發心者,猶如初月;繼念修行,如五日月、乃至七日月;修行不退,如十日月;與善同生,如十四日月;如來智慧滿足、無缺,如十五日月。發心、繼念修行、不退、與善同生,亦復如是。
「復次,天子!初發心人,過聲聞地;第二發心,過辟支佛地;第三發心,過不定地;第四發心,得於定地。
「復次,天子!如恶、啊等音,悉是一切字之根本,初發心者,亦復如是,悉是一切善之根本;如學文字,得少分智,繼念修行,亦復如是;得少分智,猶如算師總計無量,知其分齊,不退轉心,亦復如是;知心不退,譬如有人明解經論,與善同生,善心明瞭,亦復如是。
「復次,天子!初發心者,繼念善因;第二發心,繼念智慧;第三發心,繼念禪定;第四發心,繼念於果。
「復次,天子!初發心者,受持善因;第二發心,受持智慧;第三發心,受持禪定;第四發心,受持於果。
「復次,天子!初發心者,善因成就;第二發心,智慧成就;第三發心,禪定成就;第四發心,正果成就。
「復次,天子!初發心者,因善入道;第二發心,因智入道;第三發心,因禪入道;第四發心,因果入道。
「復次,天子!初發心者,如醫識藥;第二發心,善知藥分;第三發心,隨病授藥;第四發心,令得服行。
「復次,天子!因初發心,生法王家;第二發心,學法王法;第三發心,修法王行;第四發心,滿足王位;是名四種發心。」
爾時,淨光焰天子白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摩訶薩速疾道?菩薩行是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言:「天子!速疾道有二種,菩薩摩訶薩乘此二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方便道,二者、般若道。受持方便智故,能觀一切眾生;受持般若故,觀一切法空,能斷疑執。以方便智故,和合諸法;以般若故,諸法不合。方便為因,般若為果。以方便故,知一切法;以般若故,知諸法空。以方便智,莊嚴佛國;以般若故,知諸佛國,皆悉平等。以方便故,知諸眾生根性差別;以般若故,知諸眾生根性皆空。以方便故,得甘露味,證成菩提;以般若故,覺諸佛法,平等正道。
「復次,天子!復有二行,能令菩薩摩訶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有為者,總攝五波羅蜜;無為者,總攝般若波羅蜜。復有二行,能令菩薩摩訶薩疾得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有漏行,二者、無漏行。有漏行者,五波羅蜜;無漏行者,般若波羅蜜。復有二行,能令菩薩摩訶薩疾得菩提。何等為二?一者、住行,二者、不住行。住行者,五波羅蜜;不住行者,般若波羅蜜。復有二行,能令菩薩摩訶薩疾得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有量,二者、無量。有量者,五波羅蜜;無量者,般若波羅蜜。有量行者,是有相法;無量行者,是無相法。復有二行,能令菩薩摩訶薩疾得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智行,二者、定行。以智行故,從初地至七地;以定行故,從八地至十地。」
爾時,不怯弱智總持菩薩白文殊師利童子:「菩薩摩訶薩云何知義?云何知智?」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義者無體,智亦無體。」
不怯弱智總持菩薩復問文殊師利:「云何義無體,智亦無體?」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義無體者,無為、無作、無相、無貌、無來、無去,是名為義;智無體者,非定法、非不定法,是名為智;如是受持。義者無體,非有、非無;智者體空,非有、非無;無取、無捨,如是受持。復次,義者,非定、非非定;智者,名為心道,心、智平等,無有分別;如是受持。復次,智者,以禪為體,禪、智平等,無有分別。以方便故,觀陰、入、界、十二因緣生死流轉,善惡之相猶如幻化,非有、非無。菩薩摩訶薩應當如是觀於諸法。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種智行。何等為十?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義智,四者、方便智,五者、般若智,六者、受持智,七者、波羅蜜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憐愍教化眾生智,十者、不著一切諸法智。是名菩薩十種智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清淨行。何等為十?一者、自發身業清淨行,二者、發一切眾生身業清淨行,三者、自發口業清淨行,四者、發一切眾生口業清淨行,五者、自發意業清淨行,六者、發一切眾生意業清淨行,七者、發一切眾生清淨平等行,八者、發一切眾生外清淨平等行,九者、發諸佛清淨智行,十者、發淨佛國土成就眾生行——若有眾生,遇諸疾病,給施醫藥,令得安樂;具煩惱者,以無為智,而教化之,令離三界;悉令滿足,功德智慧,無為之道——是名菩薩具足十種清淨之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方便。何等為十?一者、彼岸方便,二者、受持方便,三者、智慧方便,四者、方便方便,五者、大悲方便,六者、智滿足方便,七者、慧滿足方便,八者、靜念方便,九者、真實行方便,十者、於一切眾生無諸憎愛平等方便。是名菩薩十種方便。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分別身無盡。何等為十?一者、分別事物無盡,二者、分別煩惱無盡,三者、分別法無盡,四者、分別渴愛無盡,五者、分別諸見無盡,六者、分別善惡無盡,七者、分別造作無盡,八者、分別無執、無著無盡,九者、分別和合無盡,十者、分別菩提智圓滿無盡。是名十種分別身無盡。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調伏行。何等為十?一者、調伏善行,二者、調伏慳悋、捨施如雨行,三者、調伏不精進行,四者、調伏三業行,五者、調伏毒心不瞋怒行,六者、調伏起慈愍心行,七者、調伏嬾惰心行,八者、調伏勤修佛法行,九者、調伏不善心、不行諸惡行,十者、調伏禪定解脫自在行。復有十種調伏行。何等為十?一者、調伏破愚癡無智行,二者、調伏方便總持般若波羅蜜行,三者、調伏煩惱行,四者、調伏生起道行,五者、調伏總持信實行,六者、調伏不墮惡道行,七者、調伏不善心行,八者、調伏時、非時自在行,九者、調伏自身行,十者、調伏觀空行。是名十種調伏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調伏他。何等為十?所謂調伏遠離身三惡業、口四惡業、意三惡業。復有十種內外觀法,不起執著。何等為十?一者、觀身內界,皆悉是空,不起執著;二者、觀身外界,亦悉是空,不起執著;三者、觀內外諸法皆悉是空,不起執著;四者、於一切智不起執著;五者、所修行道不起執著;六者、觀諸賢聖地不起執著;七者、久修清淨不起執著;八者、住於般若波羅蜜不起執著;九者、於講論法教化眾生,不起執著;十者、觀諸眾生,起大方便慈悲憐愍,不起執著。是名十種內外觀法不起執著。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作堅固心,修菩提道。若不如是堅固菩提,不名菩薩。云何堅固?身、口、意等三業相應,不相違背,是名堅固。云何不堅固?身、口、意等三業不相應,共相違背,是名不堅固。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正行,堅固菩提心。何等為二?一者、正念菩提行,二者、修行禪定,斷諸煩惱行。是名二種正行堅固菩提心。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正行堅固。何等為二?一者,自調身行,二者,調眾生身行。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正行堅固。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正行堅固。何等為二?一者、勤修習故,得一切智,二者、不修習故,而得一切智。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正行堅固。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正行堅固。何等為二?一者、住地方便正行堅固,二者、住地不動正行堅固。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正行堅固。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正行堅固。何等為二?一者、遠離染地正行堅固,二者、於地地方便自行圓滿正行堅固。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正行堅固。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正行堅固。何等為二?一者、於聲聞、辟支佛地示現正行堅固,二者、於佛菩提方便不退正行堅固。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正行堅固。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正行堅固,無量方便,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
說此法時,文殊師利、無量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一切大眾,聞佛說法,信受頂禮,歡喜奉行。
象頭精舍經
上篇:伽耶山頂經
下篇:大乘伽耶山頂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