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叢林中出坡的意義

見穡法師  2017/06/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叢林中出坡的意義

「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開啟中國禪宗僧團制度的恢弘氣象,使禪宗法脈傳承至今仍歷久彌新而不衰,能順應時代及地方的不同隨宜施設,成就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履。其中,「出坡」不僅是維繫僧團運作的重要制度,更是成就大眾道業的勝妙福田。

叢林,又稱禪林,通常指禪宗寺院,取其草木不亂生長之義,表其中有規矩法度。如《大智度論》卷三載:僧眾和合居住於一處,猶如大樹聚集之叢林;又以芳香之檀木比喻佛門龍象所住之清淨叢林,故亦稱檀林;另據《大乘義章》記載,叢林能成就智慧、禪定等功德,故又稱功德叢林。

出坡,原稱「普請」,指在叢林中普請大眾令從事作務、勞役。《敕修清規》:「普請之法,蓋上下均力也,凡安眾處有必合資眾力而辦者。」最早始於佛陀時代,於每月初八、十五等日,會鳴犍椎總集眾僧共為灑掃,直至唐代叢林制度確立,此法遍行各地,現代出坡之範圍愈廣,有動態之勞動坡務,也有較靜態如文書、美工等工作,凡布施時間、體力、心力成就之勞務,皆稱「出坡」。

出坡普請,具多重意義。總合有二:一者,從利他中完成自利。藉由各種事務,服務利益大眾,擴大心量,培養慈悲與智慧,亦能學習各項技能,所謂「菩薩從五明處學」;亦體會禪定心性之理,於動靜之間磨煉,如六祖大師說:「不離自性,即是福田。」諸多禪宗開悟的祖師,皆是在挑柴運水中保任心性,累積福德資糧,待時節因緣至,出而大化眾生。因此,出坡不僅是修福,更是成就道業的契機。二者,維繫佛法,普利群生。大眾上下合力、分工合作,團結一心,共同為弘揚佛法而貢獻心力,因和合而力量大,使來道場的善信一見到莊嚴清淨的環境就心生歡喜。此即度眾之法,使眾生對佛法起信,更種下清淨善種子於八識田,將來必有果熟之時。

唐朝禪宗百丈懷海禪師,創立清規以定叢林綱紀,設立出坡普請法,並以身作則,日日帶領僧眾下田耕種、參與農事。弟子見他年老,多次勸他休息,一日甚至暗中藏起他的鋤具,禪師找不到農具,無法作務,當日便不肯用齋,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傳於世。出坡乃長養福慧,培養精進勤奮、對事以真的精神,不論對道場抑或個人道業,皆是利益無量,吾人當把握因緣,於叢林中隨眾出坡,當做則做,當行則行,使如此之道風流傳不朽。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了解叢林出坡的意義,不僅是去發心落實,更能樂在其中,不捨一小善,任何出坡作務的因緣都能積極發心,如得至寶一般珍貴。過去諸佛、祖師大德皆是由此累積福德,大眾之中好修福,更如諸佛發願:三千大千世界無不是我捨身之處!能以如此廣大心量發心,無一處不是功德叢林,無一法而非最上乘法,最後契悟這念無念、無住、無為之心,就能成就「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之究竟大樂。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萬里無寸草處去

禪宗的洞山禪師,在禪宗裡面是有名的一位大禪師,像雪...

羅睺羅出家記

有一次波斯匿王去見佛,因為那時佛要度羅睺羅出家。國...

知道生命從哪裡來,才有辦法改變它

在禪師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公案: 六祖大師有一天去參加...

星雲大師《禪修的開示》

禪淨中道是人間的佛教 佛學很多的內容浩瀚無涯,宗派...

以死亡和衰敗做為禪修對像

如果在家生活是最適合修行的話,佛陀就不會叫我們出家...

坐禪的三個階段

第一步:姿勢的放鬆 首先,放鬆是第一步功夫。如果連放...

出家人在生活中如何運用善巧方便

問: 出家人 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運用善巧方便? 慧律法...

白衣居士可以說法嗎

一、僧人和白衣的本分 (白衣,指俗人、在家人、居士。...

【大藏經】【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大藏經】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布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生病時提不起精神,念佛也覺得不相應

問: 請法師開示,生病時提不起精神,念佛也覺得不相應...

用幾十年的苦難,換取永遠的解脫

人生的晚景是淒涼的,不管你是鰥寡孤獨,還是子孫滿堂...

佛教徒能否養寵物

對於佛教徒能否養寵物這個話題,有很多人都可能思考過...

切莫隨便呵毀僧伽

僧眾這麼多,當然龍蛇混雜,有聖僧也有凡僧,有持戒清...

菜裡面有蒜,把蒜挑出來,這個菜還能吃嗎

問: 在外面吃飯,菜裡面有蒜,不吃蒜,把蒜挑出來,這...

如何面對適應新的工作環境

在當今時代,改換工作、生活環境已很常見。如何面對新...

要得大涅槃,反而不能急

麻谷寶徹隨侍馬祖道一,問說:如何是大涅槃?馬祖答:...

舍利弗成佛國土的大菩薩有哪些功德相貌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

不持戒修行是為魔業

戒為無上菩提本。佛弟子必須持戒,不持戒一切修行,是...

害怕恐怖是如何招感來的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恐怖是怎麼招感來的?恐怖是業,...

臨終助念的方式

人在世間,如自己平時尚未修行到生死自主的程度,或根...

文殊菩薩與淨土法門的因緣

文殊菩薩為佛教中的四大菩薩之一,又與普賢菩薩同為釋...

佛說骨節煩疼因緣

佛住止在阿耨大泉時,有五百位大比丘眾隨侍在側,皆是...

你為什麼不敢受戒呢

你為什麼不敢受戒呢?受戒並不表示成佛。我們可能剛開...

要達到清淨心和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嗎

問: 弟子念佛老是會出現念頭不專一,心不清淨,是很難...

如何覓得真心

問: 請益法師,如何覓得真心? 宏海法師答: 我們常說...

【佛教詞典】音聲念誦

(儀式)出聲稱佛名,即誦經也,四種念誦之一。...

【佛教詞典】五百塵點劫

(術語)法華經壽量品明釋迦久遠成佛之劫量也。善男子...

【視頻】覺醒法師《玉佛問道-如何化解壓力》

覺醒法師《玉佛問道-如何化解壓力》

【視頻】夢參老和尚《張屠戶放下屠刀轉行》

夢參老和尚《張屠戶放下屠刀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