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一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翻經沙門慧沼撰

 諸有三德圓  群生正調御
 所證演真教  深妙諸法門
 隨學聖賢僧  淨信歸依者
 我今讚斯典  弘法益自他
 迴向大菩提  共生登妙覺
 虔誠三業禮  唯願各加護

將釋此經先以五門分別。一敘經之起因。二彰經之宗體。三明經之時利。四辨經之得名。五依文科釋。第一經之起因復有其二。一通起因。二別起因。通謂通諸經。別謂局此教。初通因者。夫一切如來離諸分別。心證定海。智等如如。物我俱亡形聲雙寂。然因修宿願任感機緣。若圓鏡之現形。等虛岩之發響。故有應化垂跡振隨類音。教雖萬差起緣唯二。一由如來大悲所流。二由有情性慾所感。然諸教中隨舉不定。如無量義經。但舉由生性慾所感故彼經云。法無量者。以諸眾生性慾無量。教其所說法亦復無量。法華經第一雲。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故而為說法。此經夢見懺悔品雲。住壽不可思議劫。隨機說法利群生。天親攝論雲。且約由悲雲大悲所流十二部經。無性攝論即約機性雲自善根力識心所起。二十唯識合說。起因頌云。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釋雲。謂餘相續識差別故。令餘差別相續識生。此言相續者身。差別者教。此意由佛身識現名句義。令聞者識名句義生。此由生根熟為能感。如來大悲為能應。多據大悲。利他所以又有二緣。一為法久住。二為利有情故。法華經第一雲。種種因緣以無量喻照明佛法開悟眾生。照明佛法為令法久住。是大智。開悟眾生為利有情。是大悲。此經亦爾。懺悔品雲住壽不可思議劫隨機說法利群生大悲。如付屬品雲汝等誰能發心守護廣宣流佈。能令正法久住世間大智也。或可。令法久住意利有情為大悲也。或可。利益群生令法久住為大智也。亦令聞者修於二利。令法久住修自利。為益有情修利他故。瑜伽論八十二雲。若具如是五分說法如五分樂。能令自他生大喜樂。又能引發自他利益。釋此五分如仁王般若疏中具明。又有三緣。一令生欲樂。二令修行。三令斷障。即明。眾生欲聞之法莫過三種。一願求勝果並利有情。二所修之行。三所除之障。如般若經善現所問。既雲諸有發趣菩薩乘者云何住等。明知發趣所餘之乘亦有三種。人天乘中雖不斷種。亦能制伏三惡道障得生人天故各有三。此由機感。又有四緣。一未離苦者欲令離苦。未得樂者欲令得樂。未能發心斷惡修善者欲令斷惡修善。未成佛者願早成佛。此由悲願。故法華經第三雲。未度者令度。度是離苦義。未解者令解。解者斷惡修善義。未安者令安。安者令得樂義。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即未成佛願成佛義。即是如次依四弘願化生次第。法華第三雲。眾生常苦惱盲冥無導師。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乃至雲。今佛得最上安穩無漏道。我等及天人為得最大利。此意常苦惱是苦諦。盲冥無導師是集諦。不識苦盡道道諦。不知求解脫滅諦。明先不解。今佛出世示悟使解。令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又有五緣。如思益經第二雲。若人能於如來所說文字言說章句通達隨順。乃至雲。能知如來以何說法。以何隨宜說。以何方便說。以何法門說。以何大悲說。梵天若菩薩能知如來以是五力說。是菩薩能作佛事。以何說法即談法體。以何隨宜即隨機所應。以何方便即示教利喜。於無名言而方便說諸善巧等。以何法門謂於一法諸門辨說。以何大悲謂三十二種大悲。如言諸法無我。而諸眾生不能信解。如來於此而起大悲說令信解。廣如彼說。初四即為大智。第五即為大悲。又初四所起。第五能起。此即眾生為能感如來為能應。由雖迷愚不信不解。然有善根感佛為說。隨此經中所說之法。即為眾生不能信解。佛起大悲而為演說。如不能解如來壽命。如來悲愍而為說之。准知即是若干大悲。上之三門觀文分別屬。恐煩不舉。又有六緣。如無著般若論說。何故上座須菩提問釋有六因。為斷疑故。為起信故。為入深法故。為不退轉故。為生喜故。為正法久住故。故世尊答亦為斯六。彼論釋意。若有疑者得斷疑故。若已斷疑有樂福德而心未成就。諸菩薩等聞多福德。於般若經起信解故。已成就心者入甚深義故。已得不自輕賤者。由貪受持修行有多功德不復退轉故。已得順攝及淨心者於法自入。及見生喜故。能令未來大乘教法久住者故。此意即為於住修伏有疑之者請說除疑。雖得除疑心樂福德而根未熟。謂於此經持讀之者無多功德故。說校量持經福多令生信解。既生信解成就心者。而能入解甚深之義。既入深義知自堪能修行得果不自輕賤。貪多功德受持。修行不復退轉。既久不退。至抉擇位漸入見道名得順攝及淨心者。於法自悟。及見他入生歡喜故。由此能令法久住不滅。今者此經亦有六義。如如來壽量品妙幢菩薩雲。亦復思惟。釋迦如來無量功德。唯於壽命生疑惑心。云何短促唯八十年。四佛為說。即有疑者令得斷疑。又下文雲。於百千大劫修行六度而無方便。不如聞此經所生福。又無染著陀羅尼品雲。若阿僧企耶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奉施諸佛。及以上妙衣服飲食種種供養經無數劫。若復有人。於此陀羅尼乃至一句能受持者。所生之福倍多於彼。此意即局心樂福德而根未熟。謂持此經無多功德故。說校量持經福多。令生信解受持讀誦。如空性品雲。時諸大眾聞佛說此甚深空性。有無量眾生悉能了達四大五蘊性俱空。六根六境妄生繫縛等。即能入解甚深之義。依空滿願品雲。有三千億菩薩於阿耨菩提得不退轉。即是已入深法。知自堪能修行得果不自輕賤。貪多功德受持不退。空性品雲。願捨輪迴正修出離。深心慶喜如法奉持。即名已得順攝。在四善根。何以得知。既雲願捨輪迴。明未登地。又云正修出離深心慶喜。即求住唯識真勝義性名正修出離。多喜勤故深心慶喜。淨地陀羅尼品雲。說是法時三萬億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依空滿願品雲。無數國王臣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此即入淨地。由此自喜見入亦喜。故亦能令正法久住。如下諸品願流通者。皆此所攝。由此亦成轉法輪義。何者。自既聞法除疑得入。乃至得聖成其初轉。見他得入心生歡喜。復令正法久住流佈。即是令他除疑入法乃至得聖。是故得名轉法輪也。又約八義。謂欲說大法等義准引解。略指少文。餘者准知。上通起因。別起因者。准智度論釋經起因。隨此經中所說之法即是起因。如說壽量。三身。差別。懺悔。淨地。各各多法皆別起因。然佛說法文義包含。一文義中各現無量。今且略明有其六義。一明菩提涅槃無漏之果。二明除去不善之因。三身令脫不善之報。四者令修菩提涅槃無漏之因。五者令修有漏善因。六者令得人天之樂。世出世中無漏果勝。諸佛出世為斯大事。故先明之。令欣樂故。次欲令求學教懺悔除不善因。不善因亡不善果滅。不爾不能求無上果。既悔除彼不善因果。次應修習無漏果因。然此因中有其緣正。有漏之行無漏助緣。有漏正因故。次第五明有漏因。有漏因得人天樂報故。次第六明有漏果。又復有情種性差別。為有大乘性明前二義。為決定小乘及無種性明後二門。又久修者能得前二。初修之者能得後二。不善因果通為二明。以有無性及近遠修皆能行故。又不善因若不先悔不可發心緣無上覺。此且略依六門陀羅尼經明起因故。壽量三身品明無漏果。懺悔滅障明除不善所有因果。淨地品已下明無漏因。四天王觀察品下。通明有漏無漏因果得無生忍。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等是無漏因果。望前為果。據後是因。持咒求福得財飲食。此等亦是有漏因果。引文可知。二明經之宗體者。初明經宗。後明經體。言經宗者傳真諦釋雲。此經示三身本有顯四德無生。開果果忘緣解如如真實。又有。說雲。此經菩提涅槃因果為宗。究暢本始二果備顯緣正兩因。二俱有過。初雲三身本有。據因可爾。說果即非。何者。豈報化身未修已得。如在因位名如來藏。非名法身故。四德無生據法身說。理即為正。約報化說非定無生。如涅槃經說。如來有八自在我等。據遍計說理亦無違。有說言暢本始二果明緣正兩因。理亦有失。何者。真如雖是本有。在因不得名果。報化必在修成。何名本始二果。又因雖有緣正。舊說多以真如為三身之正因。此不應理。如能顯中邊慧日論中廣辨。今辨經宗略有二解。一雲。唯以菩提因果為經正宗。何以故。但說壽量及三身差別。又此經第四卷。但問菩提心因佛答但說十度之行。又付囑品雲。汝等當知我於無量無數大劫勤修苦行獲甚深法。菩提正因已為汝說。故知但以菩提因果為經正宗。一雲。亦說涅槃因果為宗故。壽量品中以三復次各十義故名為涅槃。又辨如來十種行已雲。善男子如是當知。如來應正等覺說有如是無邊正行。汝等當知。是謂涅槃真實之相。又十方菩薩讚歎品雲。常為宣說第一義令證涅槃真寂靜。佛說甘露殊勝法能與甘露微妙義。引入甘露涅槃城令受甘露無為樂。問。若其涅槃亦經宗者。何故壽量品下重明三身。最淨地已下明菩提因。及付囑品世尊自云菩提正因。何不重明涅槃因果。答。二因不別故合說之。但望其果因分生了。因體既同。故不別說。果不重說者。以法身體即是涅槃故。壽量品雲。如來法身體是真實名為涅槃。又云。空性即是真法身故名為涅槃。問。若爾法身即涅槃者二義何別。答。言法身者據功德依義邊。言涅槃者取息苦等義。故二有別。又影略故不重說之。任意取捨。然雙取勝。何以故。說壽量三身。即以菩提為宗。既說涅槃。何故不取涅槃為宗。若云經內但說獲甚深法菩提正因不言涅槃正因。故知但取菩提為宗者。若爾涅槃離菩提因別修何法為涅槃因。故菩提因亦涅槃因。又菩提果望於涅槃亦得名因。如瑜伽論九十五說轉法輪相。有五種相。一為得所得所緣相故。二為得所得之方便。方便者即三轉相皆名方便。方便即因。前為後因。既第三轉亦名方便。明知菩提望證涅槃亦得名因。故不別說。次明經體者。初出教體次辨聚集。出教體中總有五門。一攝相歸性體。二攝餘從識體。三攝假從實體。四性用別論體。五總攝諸法體。此五門中初辨五體。次明得失。初辨體中。前之四門如本法苑總聊簡義林廣說。五總攝諸法體者。據實亦是性用別論門。今更廣明。以未說故。瑜伽八十一雲。云何為體。所謂契經略有二種。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又云。如是建立諸經文義體已故。得名為總攝諸法體。言文義者論雲。文有六種。一者名身。二者句身。三者文身。四者語。五者行相。六者機請。此中正文唯文身是。餘名文者。名句從所依。語從能依。行相約所顯並能說者。機請據能起。相從名文故。論雲。如是六種皆顯於文。由能顯義。是故名文。義有十種。一者地義謂九定地及十地等。二者相義謂諸法體相。三者作意義謂諸作意等。四者依處義謂事依處時依處數取趣依處。五過患義謂可呵法。六勝利義謂可讚法。七所治義謂雜染法。八能治義謂清淨法。九略義。十廣義。此中依所詮及所為竝名為義。十俱所詮。依處之中補特伽羅亦是所為。為此有情說諸法故且取所詮。六文十義俱經體者有其三義。一剋性體。二所依體。三所為體。文為能詮義是所詮。就能詮中。名句二法體是能詮即剋性體。文及語二是所依體。故成唯識雲。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文即是字為二所依。語者是聲。由帶名句名之為語。故成唯識雲。語不異能詮故。從能依名能詮體。行相通二。謂剋性所依。但約所詮及能說者辨其行相。故行相體即聲名句文。故通二種。機請名文是文所為。或為請起文故說機請名為文者是所為體。所詮體中補特伽羅依處。通是剋性及於所為。亦為此補特伽羅說彼伽羅。說彼伽羅即是所詮。依處少分餘九竝是剋性所詮。此言義者非唯道理。但所詮者並得名義。故總攝體有此三義。然三科法相出體性者。竝是性用別論門收。此之五門偏據大乘。三科法相通三乘故略不具述。辨得失者如唯識義燈說。次辨聚集者廣如法苑總章義林及唯識義燈辨。三明時利複分為二。初明時後明利。時中復二。初明世尊起說經時。後明弟子翻譯年代。初佛說時複分為二。初辨時不同。二辨教時攝。辨時不同者。如法苑中總章義林及能斷般若疏並慧日論等廣明。上明世尊起說經時。二明教時攝者是第三時。何以知者。下文亦說十二行法輪。又滿願品雲。八千億天子國王臣民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准瑜伽論得預流果。無間道遠塵解脫道離垢。故通為一切乘。後弟子翻譯年代者。此經述三身之秘賾談四德之玄樞。涉彼岸之龍輿。出炎莊之象駕。所以累祛三障。行備二因。護王國之堅城作降魔之劍甲。由此十方剎土頂戴流行。故斯振旦已經五譯。曇無讖三藏創傳於北涼。耶舍法師後周復翻于歸聖寺內。真諦重翻於建鄴。闍那更譯於隋朝。雖各依梵本竝竭專誠。但為貝葉傳文時有脫漏。致令譯者增減不同。三藏義淨法師明悟秀出標奇於救蟻之年。風鑒挺生拔萃於進具之岸。四韋三藏皎越朝曦。五篇七略明逾夕月。志懷舟濟情切紹隆。殉道忘疲何辭折骨。周遊西夏二十餘年。天藏龍宮備皆探賾。尋諸梵本考較無遺。振錫東歸奉勅翻譯。長安二年次在壬寅。受筆斯經精勤莫輟。至長安三載次在癸卯十月四日。修飾畢周寫成十卷三十一品。文圓理具華質得中。始得髻珠同開寶塔。凡聖欣慶上簡帝心。聲教所覃勅令抄寫。其間闕具義至方明。斯即弟子翻譯時代。二種不同竝是辨時。第二辨利者。利謂利益。此經為利何等機性。於中分二。初辨機性不同。後明所利機性。辨不同者。諸教之中說機差別各各有異。如涅槃經但說一機。故彼經云。凡有心者皆當作佛。此經一會多宜聞有。談有藏無言皆作佛。法華亦同。故云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等。若善戒經地持論等說有二機。一謂有性。二謂無性。故彼經云。性種性者從無始來展轉相續。法爾所得六處殊勝此有性也。又云。無種性人無種性故。雖復發心行菩薩道。終不能得無上菩提。此無性也。顯了說也。若法華經說有三機。序品雲。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亦隱無性。由於此會多對不定聲聞而說雲皆作佛。更有多類。如慈恩樞要法華經疏。及慧日論能斷般若疏述。明所利機性者。初明所利之機。後明得利多少。明所利機略有二解。一雲。唯備大乘根性。通定不定性有聲聞故。何故不備定性聲聞等耶。答。准法華經及大寶積經論雲。所以聲聞問者。為聲聞人所作事故此經初問。既是妙幢菩薩。又但問如來壽量廣說三身故知。但為菩薩根性。而下得利雲遠塵離垢等者。准大莊嚴論得入初地亦云得法眼淨。不唯聲聞故。一雲。既第三時教通備五乘。會列聲聞復有遠塵離垢。准瑜伽論得預流果文無定說故可通備。然正宗內但為菩薩。四天王品已下可通備餘。以皆令得人天果故。二解後勝。許是第三時法輪所攝故。後明得利多少者複分為二。初明得現利。次明得後利。現利即坐得益。後利即佛說之後得。現利有二。一得果利二得因利。果有兩種。一出世果二世間果。出世果者總有七類。五是大乘二是小乘。依空滿願品有一雲。爾時會中有五十億苾芻。行菩薩行欲退菩提心。聞如意寶光燿菩薩說是法時。皆得堅固不可思議滿足上願。更復發起菩提之心。即為授記。汝諸苾芻過三十阿僧祇劫當得作佛。劫名難勝光王。國名無垢光。同時作佛皆同一號名願莊嚴間飾王如來。授記品有四。初授妙幢菩薩記雲。汝於金光明世界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金寶山王如來。二雲。時此如來法皆滅盡時彼長子名曰銀幢。即於此界當得作佛。名曰金幢光如來。三雲。時此如來所有教法悉皆滅盡。次子銀光當得作佛。號曰金光明如來。四雲。是時十千天子聞三大士得授記已。復聞如是最勝王經。心喜清淨無垢如空。爾時如來知是十千天子善根成熟即與授記。汝等當來於最勝因陀羅高幢世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同一種性又同一名號。曰面目清淨優缽羅香山十號具足。如是次第十千諸佛出現於世。六淨地陀羅尼品雲。無量無邊苾芻苾芻尼得法眼淨此得初果。若據大乘得法眼淨是初地位。即因利攝。且依瑜伽說是小果。七依空滿願品雲。說是品時有八千億天子無數國王臣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二世間果者。略舉十七類。如來壽量品中雲。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以佛威力受勝妙樂無有乏少。若身不具悉蒙具足。盲者能視。聾者得聞。瘂者能言。愚者得智。若心亂者得本心。若無衣者得衣服。被惡賤者人所敬。有垢穢者身清潔。於此世間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皆顯現。此有九益。一得樂具。二具諸根。三得舌用。四得智慧。五不失心。六得衣服。七得敬仰。八身清淨。九得雜益。四天王護國品末雲。說是法時無量眾生皆得大智。聰睿辨才攝受無量功德之聚。離諸憂苦發喜樂心善明眾論。此中八益。如文可知。已上世界登出離道不復退轉速證菩提。此出世因利。二得因利中復二。初得出世因後得世間因。出世因利有十五類。一壽量品有二雲。爾時會中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菩提之心。二又云。說是如來壽量品時。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皆發阿耨菩提之心。三懺悔品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寶王大光照如來名號者。於菩薩地得不退轉。至大涅槃時會既聞明得此益。四品末雲。時諸大眾聞佛說已皆蒙勝益歡喜奉行。五淨地陀羅尼品雲。說是法時三萬億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六又云。無量諸菩薩不退菩提心。七又云。無量無邊苾芻苾芻尼得法眼淨。八又云。無量眾生髮菩薩心。九蓮華喻讚品雲。大眾聞是說皆發菩提心。願現在未來常依此懺悔。十重顯空性品雲。時諸大眾聞佛說此甚深空性。有無量眾生悉能了達四大五蘊體性俱空六根六境妄生繫縛。願捨輪迴正修出離。十一依空滿願品雲。說是法時有三千億菩薩。於阿耨菩提得不退轉。十二又云。會中有五十億苾芻。行菩薩行欲退菩提。聞如意寶光燿菩薩說是法時。皆得堅固不可思議滿足上願。更復發菩提之心。十三四天王護國品雲。無量無邊眾生登出離道不復退轉速證菩提。具如前引。十四流水品雲。汝等皆應勤求出離勿為放逸。大眾聞已悉皆悟解。由大慈悲救護一切。勤修苦行方能證獲無上菩提。咸發深心信受歡喜。十五捨身品雲。說是往昔因緣之時。無量阿僧企耶人天大眾皆大歡喜。嘆未曾有悉發阿耨菩提之心。後明得現世因利者懺悔品雲。若有女人聞是佛名者。臨命終時得見彼佛來至其所。既見佛已究竟不復更受女身。既為眾說時諸女人聞此佛名亦現得因。於當來世不受女報。次明得後世利者。即鷲峯會說此經已。後依修學所得利者竝是後利。略舉少分。一明聞經益。四天王護國品雲。若有眾生聞是金光明經者。即於阿耨菩提不復退轉。二明讀誦益。大辯才天女品雲。辯才天女白佛言。世尊若有法師說是金光明最勝王經者。我當益其智慧具足莊嚴言說之辯。若彼法師於此經中文字句義。所有忘失皆令憶持。能善聞悟復與陀羅尼總持無礙。三明受持益。無染著陀羅尼品雲。若有十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奉施諸佛。及以上妙衣服飲食種種供養經無量劫。若復有人。於此陀羅尼乃至一句能受持者所生之福倍多於彼。何以故。此無染著陀羅尼甚深法門是諸佛母故。此意由經能生諸佛故名佛母。四明流通益。三身品雲。若所在處講說是經。於其國土有四種益。一者國王軍眾強盛無諸怨敵。離於疾疫壽命延長。吉祥安樂正法興顯。二者中宮后妃王子諸臣和悅無諍。離於諂佞王所愛重。三者沙門婆羅門及諸國人。修行正法無病安樂無枉死者。於諸福田悉皆修立。四者於三時中四大調適。常為諸天增加守護。慈悲平等無傷害心。令諸眾生歸敬三寶修習阿耨菩提之行。又三身品明聞經益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金光明經聽聞信解。不墮地獄餓鬼傍生阿蘇羅道。常處人天不生下賤。恆得親近諸佛如來聽受正法。常生諸佛清淨國土。所以者何。由得聞此甚深法故。是善男女則為如來已知已記。當得不退阿耨菩提。於此甚深微妙之法一經耳者。當知是人不謗如來不毀正法不輕聖眾。一切眾生未種善根令得種故。已種善根令增長成就故。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皆勤修行六波羅蜜多。又懺悔品明流通益雲。若有四眾。隨在何處為人講說是金光明微妙經典。於其國土皆獲四種福利善根。一者國王無病離諸災厄。二者壽命延長無有障礙。三者無諸怨敵兵眾勇健。四者安穩豐樂正法流通。又云。於其國中大臣輔相有四種益。一者更相親穆尊重愛念。二者常為人王心所愛重。亦為沙門婆羅門大國小國之所遵敬。三者輕財重法不求世利。嘉名普暨眾所欽仰。四者壽命延長安穩快樂。沙門婆羅門亦得四勝利。一四事無乏。二安心思惟。三依山林得安樂住。四隨願得滿。人民皆得豐樂無諸疾疫。商估往還多獲寶貨具足勝福。已外諸品說得利益雖無量種類不過此。利益既多。諸有聞者應如法學。四明經之得名者。複分為二。初汎論釋名。次釋此經目。初中有二。初汎論釋名。次辨釋意。此廣具如法華義決及唯識義燈。次釋經目者。初釋經都名。次別釋品目。釋經都名。初依古次述今。依古釋者。傳真諦雲。外國言修跋拏此曰金。婆頗婆此曰光。欝多摩此言明。因陀羅此曰帝。邏閱那此曰王。故西土出本雲佛陀經金光明經帝王經也。此意佛陀經從所詮為名。金光明法喻合名。亦從功用號帝王經。但從喻稱言金光明者。此三字表經三種三為體。一三身。二三德。謂般若解脫法身。三三位。即道前道中道後。道前即住自性佛性。道中即引出佛性。道後即至得果佛性。准舊解亦即應得因加行因因滿因。如次配前三種佛性。初三身者。一金體本有真實以譬法身。二光明能照以譬應身。三明能遍益以喻化身。二譬三德者。一金譬法身有四義。一色無變如常。二體無染如淨。三轉作萬物無礙如我。四令人富貴如樂。次光有二義。一能照了二能除闇。如般若。次明有兩義。一無闇二廣遠。如解脫。總無眾患。三譬三位者。金是本有如道前正因。此意用如以為三佛。光是始有如道中了因。此意對緣起修功能始起。非體本有。故望果德名為了因。明是無闇如道後之果。三身中法身宜取真實義。二身不實也。以是功能始起名假。三德中法身宜取無染等四義。具四方是法身也。三位中法身宜明本有義。對緣與果是始有也。此意道後約修行明談如。本性不有三別故。剋取體取本有義。即道前如。此三次第前後者。有因緣修故得果。得果故有三德。三德圓故以三身化物。此意由有三位之中道前如故為正因。道中修滿至道後位具足三德。三德圓故方可三身化物。逆為次第。此三種之三三位為正體。故壽量一品明果在道後。三身一品明因在道前。懺悔已下明在道內也。此意經中正明三位為經正宗也。三帝王者有三義。一明法身攝華嚴。華嚴以法身為體。二明智慧貫波若。波若智慧為體。三明四德收涅槃。涅槃常等為正體也。此意由貫斯三故曰帝王經。有三種正。一正說十二部文。二正行文下所學之行。三正果四德之法也。正說出正行。正行出正果。一能顯二能行三能到故同曰經。今此言經正是初一。次述今者梵音舊訛。今者正雲蘇跋那婆婆娑欝多摩囉闍蘇怛纜。蘇跋那(此雲金)婆婆娑(此雲光)言光明者遂言便也。欝多摩(此雲最勝)囉闍(此雲王)蘇怛纜(此義雲綎索經)應言金光最勝王經。金王二字一向是喻。光明最勝竝通法喻。今於此目略為五釋。一依教理行果四法解釋。二依三寶。三依菩提涅槃。四依法喻。五依人法。一依教等者。此能詮教如似光明。故無垢稱序品雲。演法寶光。瑜伽四十四雲。欲聽法時作五種想。第一作寶想。極難得故。二作眼想。得俱生慧目故。三作明想。已得廣慧於一切種等照義故。四作大果勝功德想。能得涅槃及三菩提。無上妙跡因性義故。五作無罪大適悅想。於現法中未得涅槃及三菩提。於法如實簡擇止觀。無罪大樂因性義故。取第三義以能顯理如似光明。雙舉光明者意顯二空。或復福智。或菩提涅槃各有因果。不爾光明隨舉於一。何假二耶。教中最勝如似於王。故付囑品雲。我親從佛聞無量眾經典。未曾聞如是深妙法中王。何等是勝。如經中說諸勝妙事。恐煩不引。披者應敘。故但取金及王為喻。且取金喻略舉四義。一性本有。二極難得。三為金輪。四寶中勝。一性本有者。喻此教法真如所流。攝相歸性故皆本有。又諸佛說無初際故。二極難得者。序品雲。我當說是經甚深佛行處。諸佛秘密教千萬劫難逢。付囑品雲。汝等當知。我於無量無數大劫勤修苦行。獲甚深法菩提正因。已為汝說。又如貧者終不能得。要有福因故。大辯天女品雲。此金光明最勝王經。為彼有情已於百千佛所種諸善根當受持者。於贍部洲廣行流佈乃至而演說之。三為金輪者。如輪王出用金為輪。能降未伏能鎮已伏。此經亦爾。懺悔滅障及淨地品說斷諸障如降未伏。諸品中說聞已證得不過轉者如鎮已伏。其理極成。煩不引文。四寶中勝者。如七寶中金第一故。故但取金喻於此經法寶中勝亦復如是。取王喻者亦略舉四義。一能摧怨敵義。二能集諸寶義。三能遍化生義。四令位不絕義。且如輪王有此四義。一有千子及主兵臣故能降敵。喻於此經有懺悔法。及行十度滅除十障二十二無明等。二能集諸寶義故。諸論說集福德王定。此經滿願品雲。若王在世七寶不滅。王若過去世一切七寶自然而盡。是金光明微妙經典。若現在世大正法寶皆悉不滅。又如輪王既出於世七寶應現。此之經王既演說已。七聖財寶悉皆顯現。三能遍化生義者。如金輪王遍化四洲。此之經王遍化四生。壽量品雲。三千大千界所有眾生。以佛威力受勝妙樂無有乏少等故。四令位不絕義。如金輪王必定傳位使不斷絕。此經亦爾。能令佛種相續不絕故。授記品與妙幢菩薩及以二子而授記別。十千天人因聞此三得授記別。起殷淨心亦得授記故喻於王。二依理者。三身品雲。由三淨故名極清淨。一煩惱淨。二苦淨。三相淨。譬如真金鎔銷冶鍊。既燒打已無復塵垢。為顯金性本清淨故。金體清淨非謂無金。乃至雲。為顯佛性本清淨故。非謂無體此喻理也。真如本有自性清淨障隱不現。離障時顯。非始有淨。以真如理勝故。如王為依持故有餘功德。三依行者。三身品雲。如諸善男子白佛言。世尊何者為善。何者不善。何者正修得清淨行。諸佛如來及弟子眾。即便為說令其聞悟。彼既聞已正念憶持。發心修行即斷十一障。得入十一地。乃至舉喻。譬如真金鎔銷冶鍊。此喻修行。既燒打已無復塵垢。此喻得果。即所修行亦得喻金。亦如光明。故四天王護國品雲。我等四王藥叉眷屬擁護是經及說法師。以智光明而為助衛等。此即修行。能修行者亦得名為最王。如王王子位等。又人天八部所有諸王能行此經。亦王中勝名最勝王。故觀察品雲。當令彼王於諸王中最為第一等。斯即依行。四依果者如前舊釋。依於三身三德者。是此意欲顯教理行果四種皆勝俱得名經。由依勝教能顯勝理。依於勝理能起勝行。由勝行故能得勝果。故通依四以立經名。二依三寶釋經名者。此經或依佛寶立名。以明三身及壽量故。或依法寶立名。以通教理行果故。或依僧寶立名明十地行。能行假者是僧寶故。或通依三寶以立經名故。八卷經夢懺願雲。我當安止住於十地。十種珍寶以為腳足。成佛無上功德光明。能安住者僧。所住十地是法。所成者佛功德光明通於三種。三寶光明如何名勝。且佛光明如滅業障品雲。依妙靜慮從身毛孔放大光明。無量百千種種諸色諸佛剎土悉現光中。十方恆河沙校量辟喻所不能及。五濁惡世為光所照。是諸眾生作十惡業五無間罪。誹謗三寶不孝尊親。輕慢師長婆羅門眾應墮地獄餓鬼傍生。彼各蒙光至所住處。乃至雲。因光力故皆得安樂。端正殊妙色相具足。福智莊嚴得見諸佛。此中有十二種勝餘光明。一因勝。從妙靜慮。二能起發勝。佛身故。三自性勝。百千色。四能現勝。諸佛土。五校量勝。喻不及。六慈悲勝。照五濁。七滅惡勝。作十惡業至婆羅門眾。八拔苦勝。應墮地獄。乃至雲。至所住處。九與樂勝。因光力故皆得安樂。十莊嚴勝。端正殊妙色相具足。十一菩提資糧勝。福智莊嚴。十二親近勝。得見諸佛。法僧光勝引文可知。三依菩提涅槃釋經名者。壽量三身是菩提。有多復次說大涅槃是涅槃義。以金光明配菩提。三身配涅槃義。三事義同於古。引文可知。四依法喻釋經名者或是喻名。以金有光明寶中最勝。如人天王人天中最勝。最勝通二處。此經如彼故從喻名。或法喻名。金光明是喻。最勝王是法。故付屬品雲。我親從佛聞無量眾經典。未曾聞如是深妙法中王。或復光明通於法喻。以法光明光明中勝故。蓮華喻讚歎品雲。願我身光等諸佛。福德智慧亦復然。一切世界獨稱尊。威力自在無倫匹。五依人法釋經名者。或金光明是人。故授記品雲。其子銀光還於金光明世界當得作佛。號金光明。又釋。金光明是法名。以其國界名金光明故。又夢懺悔品雲。夢見金鼓放大光明。於此光中得見十方無量諸佛。又第三雲。放金色光遍十方界。是經威力。或通人法。由前二文影略說故。雖理事殊俱得名法。理亦得通人法喻名。正意法喻以為經名。依六釋者。此最勝王經或法光明即如金光明。或法最勝即如王名金光明最勝王。竝持業釋。不欲別解金光明及最勝王。故非相違。不欲詮金光明。故非有財釋。金光明最勝王是所詮理。經者是能詮教。即是依主。若俱是教金光明即經是持業釋。俱理亦然。中間差別更有多門。恐煩不述。次別釋品名複分為四。一列品名。二明別得名。三明有無開合。四明次第。初列品名者。謂序品.壽量品.三身品.夢見懺悔品.滅業障品.淨地陀羅尼品.蓮華喻讚品.金勝陀羅尼品.重顯空性品.依空滿願品.四天王觀察人天品.四天王護國品.無染著陀羅尼品.如意寶珠品.大辯才天女品.大吉祥天女品.大吉祥天女增長財物品.堅牢地神品.僧慎爾耶藥叉大將品.王法正論品.善生王品.諸天藥叉護持品.授記品.除病品.長者子流水品.捨身品.十方菩薩讚歎品.妙幢菩薩讚歎品.菩提樹神讚歎品.大辯才天女讚歎品.付囑品。二明別得名者三十一品分為二類。一法為名有二十。二法為名有十一。初中復四。從事為名有三。謂序品.捨身品.付囑品。從法為名有十。謂壽量品.三身品.夢見懺悔品.滅業障品.淨地陀羅尼品.重顯空性品.依空滿願品.無染著陀羅尼品.授記品.除病品。從喻為名有一。如意寶珠品。從人為名有六。大辯才天女品.大吉祥天女品.堅牢地神品.僧慎爾耶藥叉大將品.善生王品.長者子流水品。二法名中複分為二。法喻為名有二。蓮華喻讚品.金勝陀羅尼品。人法為名有九。四天王觀察人天品.四天王護國品.大吉祥天女增長財物品.王法正論品.諸天藥叉護持品.十方菩薩讚歎品.妙幢菩薩讚歎品.菩提樹神讚歎品.大辯才天女讚歎品。三有無開合者。初明有無不同。西涼曇無讖所譯有十八品。闕十三品。五品開出猶闕八品。梁真諦譯者有二十二品。加三身品.淨障品.最淨地品.依空滿願品。除開出者猶少四品。隋闍那崛多出二十四品。加銀主陀羅尼品。即今無染陀羅尼品。及囑累品。除開出者仍少兩品。大唐中興三藏法師。勘諸梵本譯其脫略具獲諸品及其品名。更加金勝陀羅尼品.如意寶珠品。舊本所無。二開合有異者。舊本觀察人天品.護國品合名四天王品。大吉祥天女品.大吉祥天女增長財物品合為功德天女品。十方菩薩讚歎品.妙幢菩薩讚歎品.菩薩樹神讚歎品.大辯才天女讚歎品合名讚佛品。今各開之。據其人殊或事別故成三十一品。四明次第者。如來說法必有所由。若眾集緣和。機器符會。虔誠渴仰願樂欲聞。有此因由方可陳說。故有初序品。眾既集而渴仰。須應物以宣揚。眾意希樂無上果因。故假妙幢等而為開請。因斯為說菩提涅槃。故有壽量品起。雖總開說未差別知。故別說涅槃菩提。據總別異應別說涅槃三身。以涅槃文少雖更別說通入壽量。三身文廣因虛空藏請方為別說。有三身品起既知勝果不可虛成。必待修因方能剋會。將修勝行先須改責前非宿善能悔往愆。是故佛加妙幢令得夢悔其前非。故有夢見懺悔品。雖有夢中除過未為明瞭。故心滅障惡在勝因。是故因如來放光驚覺帝釋。因茲啟請願說懺洗之方。佛為廣陳。故次懺悔品起。既悔先非已應修正行。故師子相發扣幽機。如來大悲次第陳說。發心修行斷障證真神咒護持。故有淨陀羅尼品。此等勝業肇因妙幢。眾欲願知何能如是。故佛為說往昔因緣曰。其過去名金龍主。以蓮華喻讚歎諸佛。藉斯勝業故能發揚壽量創啟懺方。故有蓮華喻讚品。既由供讚諸佛為因故教持咒令恆見佛。故有金勝陀羅尼品。雖復廣明因果令願修行。未顯二空蕩其情執。又前諸品多據俗諦勸物起修。明其二空依勝義諦令除封著。前隨諸義雖略明之。今更廣陳令得開悟。故有重顯空性品。已前多明有行。恐滯住有而不證真。今者廣顯二空。復恐滯空而不修行。欲令依方便而起行。即諸行而觀空。依勝空而證真。即觀空而習有。雙泯空有都無所著。方成勝行能證菩提。故有依空滿願品。上明為於即席廣明菩提涅槃因果。果求因習真俗雙觀。能事既周現座得益。欲使法流後代有識修行。末代多有障緣恐難修習。若不加其衛護助以眾緣。即生有障而不能修。法無人修何由布世。故假四王之福力八部之加威。人天敬重始得流佈。故有四天王觀察人天品。又經行之處利益良多。所至處方咸應敬養。敬養令法增長廣。天神喜而加護。故有四天王護國品。然恐學者染著諸境退大菩提。故說神咒。能誦之者令無染著。生死輪迴求無上果而心不退。故無染著陀羅尼品起。雖令無退猶有難緣。恐怖諸橫來侵妨其修習。故說神咒除怖抂死無怖修行。故有如意寶珠品。既不退離怖能自修行。菩薩為懷必須弘法濟物。弘法濟物必假身安具足四辨。故辯才天女說咒護助。兼教洗浴得辯身安。故有大辯才天女品。雖得身安具辯必藉四事。資緣若闕緣求事妨弘濟。次教小用功力多具資緣。故有大吉祥天女品。持經之者雖自豐四事不假外求。聞者亦須供養。行學貧乏心求不遂。勝福無因得生。故教福足之方令依得流聖教。故有大吉祥天女增長財物品。雖復財豐五穀恐非香美。欲令流經之處地味精芳故。有堅牢地神品。又復通經利物要假智慧。了俗達真常生善道。為教得此二因故有僧慎爾耶藥叉大將品。又復國王勢力能為損益。若不正理災變多生。眾長邪心難聞此教。須教王正理弘揚此經。故有王法正論品。雖說多行恐不依行。舉昔自因勸勉時會。故有善生王品。雖舉昔事以勸時會。恐不專心勤勵行學。復說修學之軌。舉前諸事更廣功能。重曉大會堅崇其意。故有諸天藥叉護持品。為顯經利廣大獲益殊多。聞者得證菩提記。益明其授記。若不授記眾疑不能決定行學。故說當記令仰修行。故有授記品。十千天子暫得聞經佛與授記。眾生疑惑。植何善本得菩提記。如何世尊令為說法。故說往因。有除病品及流水品。眾聞世尊過去療病濟魚施水。謂修少行即得菩提。佛為廣明。非但爾許更多無量。略舉一代苦行[饑-幾+又]虎。故有捨身品。大眾聞深妙法復聞苦行等因。大會靡不歡喜。故先他土菩薩讚揚故有十方菩薩讚歎品。他土讚訖此方菩薩及天地神等亦復同讚。故有妙幢菩薩等三讚歎品。說讚事訖委記令行。大眾奉持故有付囑品。此依九品為經正宗。略舉大意。明其次第。中間差別非無異義。依二十八品為經正宗。次第准悉。五依文科釋者經有三十一品。依真諦判分為三分。初之一品是序分十九品為正說。後兩品屬流通。嘆佛品中明他方大士還他土而嘆彼佛。次文方明此土大士嘆此方佛。說法既了他土菩薩還他方方說此品。故非正說。故此品是大眾領解嘆能說人耳。非經正意。後之一品如來付囑所弘之法。正是流通。問他方歸讚合在囑累後明。何故囑累居嘆佛品後。解雲應爾。但出結集者。合此兩品共一處故。囑累奉行在最後也。今准新翻。初他方菩薩讚此如來。非是往彼而讚彼佛。今為二解。一雲。初之一品同於今古。從壽量品盡依空滿願品。此之九品明經正宗。餘二十一品竝是流通。何以故。妙幢等情慾聞菩提涅槃果及於因。世尊為說壽量無盡。是明菩提。陳如疑情壽命無窮如何復說入般涅槃。請說涅槃真實之義。不爾四佛已為妙幢說示涅槃之所以訖。何故陳如復請舍利。故是為明涅槃之義發斯請問。故舊本雲。如如來說如是之義我已聞知。為請如來廣開分別真實之義故。求舍利開方便門。今本下文廣說涅槃真實之義。舊本闕無。既聞佛說壽量無邊。佛有三身未知差別。復欲修學請佛。為陳若不明其差別不知證之果因故。佛先陳三身差別。次教修學。修學正則斷惡修善。斷惡即懺悔滅障。修善即依五位三祇修十勝行。行依境起。須知俗真後更重明二空之性。空有雙習依空滿願。所以行備果圓。故經正宗意在於此。四天王觀察人天品等下。即但觀彼持讀流通。所有處方加其守護。增財益辯助智除災說自勸他。意令行學菩薩聞讚如來付之故竝流通。雖下方有授妙幢等菩提之記。意明經益。得記當成勸發時眾依言修學。不爾應前說壽量品乃至蓮華喻讚品訖即與授記。何故待說諸天藥叉護持品後。由此故知屬流通分。然傳真諦法師云。若四天王已下判是流通者此過謬也。何也壽量明釋迦果。何故但是正說。授記明弟子果。何故屬流通。善集捨身明釋迦了因。何忽但是流通。懺悔空等明弟子了因。何故是正說。又三身品通明兩家正因。何故但在正說。故從壽量乃至捨身總是正宗。今者釋雲。壽量雖明釋迦之果正是所求。授記雖明弟子之果意為傳經。說益勸眾。故在流通。懺悔等品雖正是因為弟子說。說果正擬令使行因。淨地等品通諸佛因。不唯今日弟子。故懺悔等得在正說。捨身等品說過去事。舉自勸他非是今會始自行學。故囑流通。不爾蓮華喻讚。讚佛功德即是正宗。菩薩讚佛何故即屬流通。又若四天王等品。世尊命護彼等。依命護持即是正宗。付囑亦是令行。何乃屬流通。由此授記雖明來果。捨身明其往因。為勸而來故流通攝。

序品第一

就序品中有七圓滿。一序圓滿。二三昧圓滿。三聽眾圓滿。四說因圓滿。五說時圓滿。六審機圓滿。七標說圓滿。序圓滿中有二種勝。謂城勝餘城山勝餘山。顯此法門及功德勝。如法華經論釋。三昧圓滿者。如經於最清淨甚深法界等故。佛地論第二雲。得佛無二住勝彼岸者。乃至釋雲。佛無二住即是法身真如為體。無差別相於中一切二相分別。皆不現行。緣彼勝定當住其中。故名為住。即無二住名勝彼岸。佛已窮到故名為得。此意即顯法身真如更無別體。但性相異。由能窮證名得法身。真理是究竟故名勝彼岸。以大智定常緣證之。故名為住。對機示相下云。晡時從定而起。若此非定從何定起。願樂欲聞說因圓滿如經。與大苾芻等聽眾圓滿。於日晡時從定而起說時圓滿。如經。觀察大眾審機圓滿佛若說法必等心慈觀。視彼機性樂欲願聞。令其各謂獨為己說。說頌曰下標說。圓滿此七圓滿分為二序。初及第三名通序。亦名證信。餘別序。亦名發起。問。住定別序應在後明。何故眾前明之不次。答。以身心住俱名住故。又二義故合一處明。通序有五。如佛地論判。

經。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

讚曰。此即通序初之四文。第四說處復有二種。一色身住處。二法身住處。此王舍城等是色身住處。又共不共。王舍城等凡聖三乘之所共居。下明諸佛不共所居。共居已前廣如慈恩法華疏辨。問。何須說處。答。功德施菩薩般若論中雲。令知世尊所行之處令生敬重成勝福故。智論雲。說時方人令生信故。應合二義亦應為好。

經。於最清淨甚深法界諸佛之境如來所居。

讚曰。明佛法身住依止成就分。即三昧成就分。何故須現三昧分耶。答。如法華經論及無著菩薩般若論辨。離二障故名最清淨。不共二乘名甚深。諸法自性名法界。即此法界是諸佛境智所緣故。功德性邊即為佛土。法身所依名如來所居。故解深密經第五雲。如來所行謂一切種如來共有。不可思議無量功德眾所莊嚴清淨佛土。即功德義相邊名自性法身。以功德相即依真如。不離性故名之為住。或智內證雲如來居。又佛地論雲。佛無二住即是法身真如為體無差別相。又解。離障真如名最清淨等。即能證智常證如故名之為住。故佛地第二雲。於中一切二相分別皆不現行。緣彼勝定常住其中故名為住。住即居義。何故須明二種住處。答。欲顯三身非即離故。問。准下文說如來壽量在妙幢室。何故通序但云鷲山。答。准文妙幢至釋迦所對佛重說。如來印可阿難得聞亦名佛說。故結集說但住王城。又彼淨土非三乘人皆悉同見。據共見者且說王城。又舊人解雲。四時三處。四時者。一謂四如來在妙幢室時。二世尊在鷲峯時。三妙幢亦至佛所時。四他方還土時。山峯妙幢室及他方故四時三處。今者解雲。但是一時一處。以妙幢聞四佛所說。共諸大眾往至佛所重更說之。十方菩薩俱讚此佛。非往他土讚彼如來。故一時處。若不如是在室夢見金鼓寤往佛說。即應五時四處。夢見鼓時不言室淨。說壽量時變室淨故。故為二處。夢時說時晨夕別故。彼既不別為時。明知在室四如來說。不得別為時處。或可。二時二處。妙幢室夢未對佛前。未得雲說。故非時處。以四如來在妙幢室說佛壽量故為時處。然前釋勝。以其阿難稱我聞故四佛說壽。阿難時在釋迦佛所。不得雲我聞故。若爾如金剛華經言。阿難比丘得法性覺性自在王三昧。以三昧力知所說經皆能憶持。又觀佛三昧經云。阿難因聞佛說念佛。阿難見佛即憶過去九十億佛所說經藏。憶持不忘今亦何妨。佛力加被見佛聞經。竝能記憶得雲我聞。答曰。不例。彼等經說皆昔曾聞蒙餘力加。即便能憶持之不忘。非未聞者。今妙幢室四如來說。阿難未聞故不能憶念。緣曾受境方言憶故。

經。與大苾芻眾九萬八千人。

讚曰。教所被機眾成就分五門分別。一來意。二權實。三多少。四有無。五解文。來意有五。如本法華經疏。又準大寶積經論。三因緣故列聲聞眾。一於大乘中有疑令除。二有不定助成正信。三除所作已辦之心。令除智障得上果報。五因緣故列菩薩眾。一為除疑。二為益此界諸有情故。三令知他方有無量佛。令生渴仰起親近心。四是釋迦本所化故。五顯示為法從餘方遠來。此諸菩薩已得佛位尚為法來。況於餘有。言權實者准佛地經論雲。釋迦牟尼說此經。時。地前大眾見變化身居此穢土為其說法。地上大眾見受用身居佛淨土為其說法。所聞雖同所見各別。准此經文既在穢土為地前眾。即聲聞是實。諸大菩薩應在淨土。既亦列在穢土之中。即是變化。不爾此等諸大菩薩八地已上受變易身。如何此界有情得見。又釋。說此經佛實通變化及他受用。由是菩薩若其實身恆居淨土佛所聞經。結集之者不可雙舉。但說三乘通所見土。或最清淨如來所居。即彰菩薩同能智證亦在彼土。即淨土攝。然諸聲聞准入大乘論。千二百人皆是變化。據攝大乘舍利弗等有其三種。一不定性。二者定性。三者變化。論雲。無量舍利弗與彼名同。故知有多類。又菩提資糧論雲。法華經所記舍利弗是佛菩薩之化作。皆是化也。法華第二雲。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亦教化汝。汝今悉忘即不定性。法華經論雲。為二聲聞。除決定性及增上慢。以根未熟故。今此經會或可通三。所餘諸眾權實難悉。三多少者。初眾成就總有十八。一聲聞眾。二菩薩眾。三離車毗眾。四諸天眾。五龍王眾。六藥叉四王眾。七揭路荼眾。八香象王眾。九犍闥婆眾。十阿蘇羅眾。十一緊那羅眾。十二莫呼洛伽眾。十三諸神眾。十四諸仙眾。十五人王眾。十六后妃眾。十七近事男眾。十八近事女眾。此初時眾。復有四眾。一下云。妙幢菩薩與無量百千菩薩及無量億那庾多百千眾生。俱共往詣鷲峯山中。此聞壽量眾。滅業障品雲。時帝釋一切天眾及恆河女神。並諸大眾蒙希有光皆至佛所。此欲聞懺悔眾。授記品雲。欲與妙幢菩薩等記時有十千天子。從天下來欲得授記眾。十方菩薩讚歎品雲。說是經時於十方界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眾。各從本土詣鷲峯山聞經讚歎眾。四有無者。一三乘眾中無獨覺眾。二四部眾中無苾芻尼眾。三二王之中無輪王眾。四六趣之中無地獄眾。五三界之中無上二界眾。然准下文。欲色界天人妙幢菩薩室復俱來會有色界眾。又第十末有苾芻尼眾。問。說仁王般若經有獨覺眾並無色天。說法華經有二種王。謂金輪粟散。說陀羅尼經有地獄趣。此會何無。答。或略不論。據實應得有。如苾芻尼序品不列。舊金光明總不列眾。豈可無耶。二雲。尼及色界初雖不列下文說有。獨覺輪王地獄無色上下文無。或時未熟或不能行故無餘也。依文釋者。初列十八眾後明威儀。初中復二。初別列六眾次總列餘。十二眾或可分二。初列聖眾後列凡眾。列聖眾中。初聲聞眾文分為四。一標類舉數。二嘆其德。三列其名。四明詣佛。初標類舉數如本法華疏述。

經。皆是阿羅漢能善調伏如大象王諸漏已除無復煩惱。

讚曰。嘆德准法華經論有十六句。嘆羅漢德。今此經文次第雖別大意共同。准彼論釋為十六句。彼論牒經云。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得真自在即此經云得大自在。善得心解脫善得慧解脫。即此經云心善解脫慧善解脫。心善調伏即此經云能善調伏。亦如大龍王即此經云如大象王。已作所作即此經云住清淨戒。已辦所辦即此經云所作已畢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善得正智心解脫。即此經云證八解脫。至心自在即此經云善巧方便智慧莊嚴。善巧方便亦智慧攝故第一究竟。已到彼岸即此經云已到彼岸。論三番釋。第一上上起門。二總別相門。三攝取事門。上上起門者。今且依論指配其文。具釋如本法華疏解。或由上句故下句得起。或由下句上句得起。非唯一故名上上起。准論今當以第四句釋第一句。以第六第七句釋第二句如大象王。以第九第十句釋第三句。以第十二句釋第四句。以第四句釋第五句。

經。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所作已畢捨諸重擔逮得己利。

讚曰。准論心慧二種解脫文中。不以上下句義來解。所作已畢准論當句自釋。捨諸重擔准論今當通上下釋。以其第八第十三句釋。逮得己利准論今當以第九句釋第十句。

經。盡諸有結得大自在住清淨戒善巧方便智慧莊嚴證八解脫已到彼岸。

讚曰。盡諸有結准論今當以第十句釋。此第十一得大自在准論次第應第四句。今在第十二以第四五六七四句釋。第十二住清淨戒者准論應當已作所作。戒學圓滿道諦所收。即此淨戒是所應作。准論當句自釋。善巧方便智慧莊嚴合為一句。同因智故准論應當至心自在。論雲善過見道修道智故。當句自釋。證八解脫者准論今當以第四句釋。第十五句已到彼岸者准論今當第十五句釋。第十六准即有四句。為下向上釋。謂第一句以第四句釋。第二句為第六七釋。第三句為第九十釋。第四句為第十二句釋。有六句經為上向下釋。謂第五句為第四句釋。第十句為第九釋。第十一句為第十句釋。第十二句為第四五六七句釋。第十五句為第四句釋。第十六句為第十五句釋。三句當自解釋。謂所作已畢住清淨戒善巧方便智慧莊嚴二句不釋。謂心善解脫慧善解脫。一句通為上下句釋。謂捨諸重擔。頌曰下釋上有四。上釋下有六。三單二不釋。一通於上下。總別相門者。初阿羅漢是總應義。下十五句是別應義。由無學者成下十五差別應義名阿羅漢。然准論文次第不同。取彼論意依此次第釋十五應。一應不疾不遲。說法如法相應不疲倦故如經能善調伏。二應淨坐空閑處。飲食衣服一切資生不積不聚少欲知足故如經如大象王。即餘經說如大龍王。如善住龍王作象形故云如大象王。三應受飲食臥具供養恭敬等故如經諸漏已除。四應將大眾教化一切故如經無復煩惱。五應降伏諸外道等故如經心善解脫。六應以智慧速觀察法故如經慧善解脫。七應行空聖行故如經所作已畢。八應行無相聖行如經捨諸重擔。九應行無願聖行如經逮得己利。十應降伏世間禪淨心故如經盡諸有結。十一應入聚落城邑等故如經得大自在。即是舊經第四得真自在。十二應一向行善行不著諸禪故如經住清淨戒。十三應證第一義功德故如經善巧方便智慧莊嚴。十四應起諸通勝功德故如經證八解脫。十五應如實知同生眾。得諸功德為利益一切諸眾生故如經已到彼岸。頌曰。中.靜.受.將.伏.以.空.相.願.降.入.向.證.起通.如實應.十五。攝取事門者。准法華論攝取十種功德。今為十一。以第二攝取諸功德中攝於三句。分之為二。一降伏世間。二降出世間。今既與彼次第不同故。開第二為兩功德成十一種。一攝取不違功德隨順如來教行故。如經能善調伏。二攝取勝功德。如經如大象王。三攝取功德如經諸漏已除無復煩惱。四攝取降伏出世間學人功德。如經心善解脫慧善解脫。五攝取滿足功德滿足學地故。如經所作已畢。六攝取過一切功德。一者過愛故。二者過求命供養恭敬故。三過上下界已過學地故如經捨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七攝取降伏世間功德。如經得大自在。八攝取所應作勝功德。所應作者依法供養恭敬尊重如來故。如經住清淨戒。九攝取應作利益眾生功德。如經善巧方便智慧莊嚴。十攝取上上功德。如經證八解脫。十一攝取上首功德。如經已到彼岸。此但略配經文。解文如本法華疏辨。頌曰。不違.勝.功德.降.滿.三種過.伏世.所應作.利益.上上首。

經。其名曰具壽阿若憍陳如具壽阿說侍多具壽婆涅波具壽摩訶那具壽婆帝利迦。

讚曰。後列名也。有二。初列無學。次簡別有學。列無學中有十一人。諸經列名前後不定。今此多依出家前後。如報恩經說。此即最初五苾芻也。先度因緣及釋陳如名如本法華疏。言具壽者具福慧二命。然舊翻者多雲慧命。今顯雙成故云具壽。阿說侍多者阿說雲馬侍多雲勝。亦云阿說婆侍多。即舊所說馬勝苾芻。婆涅波者此雲氣息。摩訶那摩此雲大名。甘露飯王之第二子。王有二子。一雲阿泥律陀。二名摩訶那摩。婆帝梨迦此雲善賢。是白飯王第二子也。王有二子。一名難提迦。二名婆帝利迦。

經。大迦葉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子大目乾連。

讚曰。此之六人如本法華疏辨。

經。唯阿難陀住於學地。

讚曰。簡別有學。

經。如是等諸大聲聞。

讚曰。結嘆也。以具前十六句功德故云大聲聞。

經。各於晡時從定而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

讚曰。第四詣佛。文分為四。一來時。二出定。三詣佛。四到儀。餘皆准此。

經。復有菩薩摩訶薩百千萬億人俱。

讚曰。明菩薩眾。文亦分四。此即標類舉數。亦如本法華疏大般若四百八十六廣說名摩訶薩。諸經論說數大小別。此應雲百分千萬億菩薩。○第二嘆德有二十五句經文。分為二十二種德。一具大神通德。二名高他委德。三修因圓滿德。四現相利生德。五具辯說法德。六離諸障染德。七紹佛不斷德。八降伏魔怨德。九摧諸外道德。十繼佛宣揚德。十一嚴淨佛土德。十二他利不虛德。十三自利具忍德。十四常攝有情德。十五侍佛不滅德。十六弘誓無窮德。十七深殖善因德。十八了法無生德。十九緣境不共德。二十善巧化生德。二十一闡揚聖教德。二十二證法無疑德。

經。有大威德如大龍王。

讚曰。第一德具大神通名大威德。能除不信能生善根猶如大龍。能降雹除不信。能注雨生善芽。又有威力。准瑜伽三十七廣釋威力。或此威力即諸句之總。威力多種故。

經。名稱普聞眾所知識。

讚曰。第二德名稱普聞無量世界。咸為一切眾生所識。

經。施戒清淨常樂奉持。

讚曰。第三德總攝六度。修因始圓。七最勝中無染最勝名為清淨。或三輪淨如解深密等。六度各有十種清淨。廣如彼明。修恆不捨名樂奉持。即長時意樂。七最勝六意樂。各舉於一以顯其餘。

經。忍行精勤經無量劫。

讚曰。七大性中精進大性。亦影攝餘。

經。超諸靜慮繫念現前開闡慧門善修方便。

讚曰。此諸菩薩八地已上念念倍前。及過二乘名超。恆在定故名繫念現前。敷揚法教名開闡慧門。故法華論雲。其智慧門名阿含甚深。抉擇會通名善修方便。又復善修方便願力等。或復具修十二善巧。此經文意。清淨奉持經無量劫竝通諸度。六度略章如本無垢稱疏。

經。自在遊戲微妙神通。

讚曰。第四德准華嚴經。佛子有十種遊戲神通。謂一現捨天壽。二現受生。三現為童子。四現出家。五樂苦行。六向菩提樹。七現降魔。八現樂寂靜成無上覺。九轉法輪。十入涅槃。意示諸相為利眾生。廣如大般若最勝天王會釋。

經。逮得總持辯才無盡。

讚曰。第五德。逮謂及至。得四總持及四辯才皆悉無盡。不唯七中不斷盡一勝故無盡故。由利他不息故皆無盡。

經。斷諸煩惱累染皆亡。

讚曰。第六德。惑業苦三如次煩惱累染。或復惱累是種現。染即習氣並所知障。以煩惱俱同一名說。已正將斷故得雲皆。

經。不久當成一切種智。

讚曰。第七紹佛不斷德。此諸菩薩越前二劫。或處法雲皆補一生稱為不久。菩提在未。故曰當成。得薩般若云一切種智。種謂種類。若空若有若理若事名一切種。於此咸達名一切種智。依主釋也。一切種者於是境聲。

經。降魔軍眾而擊法鼓。

讚曰。第八降伏魔怨德。魔即四魔。軍即十軍。廣如法苑破魔章辨。魔軍從化勝敵先鳴。顯實開權為擊法鼓。

經。制諸外道令起淨心。

讚曰。第九摧諸外道德。具四無畏摧諸外道。令生正信雲起淨心。

經。轉妙法輪度人天眾。

讚曰。第十繼佛宣揚德。於資糧等五位轉其四位二不退法輪。如本法華疏辨。

經。十方佛土悉已莊嚴。

讚曰。第十一嚴淨佛土德。關閉一切諸惡趣門淨土之義。如本無垢稱疏。

經。六趣有情無不蒙益。

讚曰。十二利他不虛德。梵雲底利瞿尼多。此義譯為傍生。梵雲那麗多。義譯雲餓鬼。亦云閉戾多。梵雲末奴沙。義譯雲人。天趣.修羅。那落迦三趣之名及六趣義。如本法華疏。善知根性而於五道以現其身。善巧方便力現形說法。其見聞者無不蒙益。由能成就四種法故。能化眾生皆蒙利益故。思益第一雲。一常求利安眾生。二自捨己樂。三心和忍。四除憍慢。

經。成就大智具足不忍。

讚曰。第十三自利具忍德。成智自利。大忍具三。即由與彼七大相應故皆名大。或復大智即智大性。具解二空故。然瑜伽攝異門分雲。大智者經無量劫修名為大智。即七大性中時大性也。故知忍名為大亦同於智。又釋。如智度論第六言。大忍成就者。以等忍法忍此二增故名為大忍。具足即成就義。有多復次。或可。成就是得。謂得勝品名之為大忍。故彼論釋雲。此二忍增長名為大忍。又解。今言具足即具三忍。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然准無盡意經。即由具足大忍能成就大智。彼經云。修四忍具足智慧。一於求法時忍他惡罵。二不避寒熱風雨等。三隨和上阿闍梨行。四於求法時忍空無相。准此即應以下釋上大智所以。

經。住大慈悲心有大堅固力。

讚曰。常攝有情德。故法華經論雲。攝取眾生方便者如經以慈修身。既慈能無樂與樂。悲有苦能拔其苦。故能攝取眾生。俱言大者。異二乘故非佛不共德中大悲。彼唯佛成名不共。故有大堅固力者。常行不捨名為堅固故。思益經第一雲。菩薩有四法。堅固其心而不疲倦。一於眾生起大悲。二精進不懈。三信解生死如夢。四正思惟佛之智慧。此意由愍眾生精進不懈。見生死苦如夢不實。思求佛智故行慈悲其心堅固。

經。歷事諸佛不般涅槃。

讚曰。侍佛不滅德。於一切佛常修正行雲歷事諸佛。為度眾生無息時故。不求般涅槃故。辨中邊論雲。由利他不息。

經。發弘誓心盡未來際。

讚曰。弘誓無窮德。發四弘願能盡未來。

經。廣於佛所深種淨因。

讚曰。深殖善因德。即法華經等雲。於諸佛所殖眾德本。即於佛所修十供養名為淨因。所求菩提所修十供養二種俱因。或淨之因。或因即淨。

經。於三世法悟無生忍。

讚曰。了法無生德。悟三無生忍。依空脫門觀遍計性。悟本性無生忍。依無願脫門觀依他起。悟自然無生忍。依無相脫門觀圓成實。悟惑苦無生忍。問。遍計體無。圓成常住。今此經文雲三世法。如何得雲觀於三性得三種忍。答。於依他上觀二我無。即依他中亦有圓成。非即離故。故辨中邊頌曰。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此意有虛妄分別。於此之上二我皆無。此依他中唯有真空。故三世者但舉依他顯餘二性。

經。逾於二乘所行境界。

讚曰。緣境不共德。二乘緣境行相可得。菩薩不爾。故無性攝論第八雲。無分別智於真如境相似而行。此意真如無一切相。智稱於如亦無行相。又了二空。彼唯了一故逾二乘。

經。以大善巧化世間。

讚曰。善巧化生德。依六神通及十二種方便善巧。外六種中而化世間。或依大乘說蘊界等。諸善巧法以化世間。簡小乘故名大善巧。

經。於大師教能敷演。

讚曰。闡揚聖教德。以能依彼瑜伽八十一攝釋分中解釋之法。故云於大師教能敷演。已得總持殊勝四辨故能敷演。住善慧地故。

經。秘密之法甚深空性皆已了知無復疑惑。

讚曰。了法無疑德。秘密即四秘密。即三空性名為甚深。如法華論釋。諸佛智慧有五甚深。智慧之性亦名智慧故。一義甚深。二體。三內證。四依止。五無上。非二乘境故名甚深。後智能了根本智知。事理疑盡故無復惑。

經。其名曰無障礙轉法輪菩薩常發心轉法輪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

讚曰。第三列名有五十三。德廣名高見聞獲益。不可具列。略舉爾許。於中立名或從本願或從德行。自他勝利以立其名。初二說法後二精勤說法修勤對。皆以能降二四種魔。故轉法輪無有障礙。得說不退轉故轉不退輪。故無障礙。弘法無息悲念有情故。常發心為物轉法。得樂說不退轉故。以得樂說無斷辨故。常發心轉自利恆勤故名常精進。利他常策故名不休息。或他利自利對。

經。慈氏菩薩妙吉祥菩薩觀自在菩薩。

讚曰。慈氏梵音梅呾麗曳。此雲慈氏。或云那。即慈姓中生。或本性行慈。或云曳尼即女聲中。以母懷慈。曼殊室利此雲妙吉祥。阿縛慮枳帝濕伐邏耶此雲觀自在。此三初即與樂拔苦。吉祥與樂。觀音拔苦。與樂拔苦對。

經。總持自在王菩薩大辯莊嚴王菩薩。

讚曰。於第九地能離二愚具足四辯。故總持自在。具足七辯常為大乘名大辯莊嚴。持法說法對。

經。妙高山王菩薩大海深王菩薩。

讚曰。智慧難仰如妙高山王。其定叵測猶如大海。智定自在俱譬如王。智高定邃對。

經。寶幢菩薩大寶幢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

讚曰。了有高勝如寶幢。了空高勝名大寶幢。了有了空對。大悲荷負遍地為藏。能以虛空而為寶藏。大悲大智對。

經。寶手自在菩薩金剛手菩薩歡喜力菩薩大法力菩薩。

讚曰。此有二對。手出珍寶能破貧窮。智手能壞自他二障名金剛手。濟貧破障對。歡喜意樂常行難屈雲歡喜力。大乘法施能摧伏他無明等障。或自依法除諸障故名大法力。難屈降他對。

經。大莊嚴光菩薩大金光莊嚴菩薩。

讚曰。以大智定光。而自莊嚴名大莊嚴光。以金光明最勝王經。而利於物名大金光莊嚴。簡自利他故名為大。自嚴嚴他對。

經。淨戒菩薩常定菩薩極清淨慧菩薩。

讚曰。此三三學因各得圓備。據實齊修從本願說。大福大智對。戒福慧智。定通二種。或從於智。能發智故。

經。堅固精進菩薩心如虛空菩薩不斷大願菩薩。

讚曰。以三練磨策勤無退名堅固精進。其心無礙如虛空。四弘不捨名不斷大願。不退常修對。如空通二。

經。施藥菩薩療諸煩惱病菩薩醫王菩薩。

讚曰。施藥療身病。療煩惱者除心疾。醫王具除。療身療心對。

經。歡喜高王菩薩得上授記菩薩。

讚曰。若見眾生含咲。先言令生歡喜。而得自在名高王。處灌頂位得上授記。他進自進對。

經。大雲淨光菩薩大雲持法菩薩大雲名稱喜樂菩薩大雲現無邊稱菩薩。

讚曰。大法智雲含眾德雨名大雲。餘皆准此。智能除垢闇名淨光。貪諸功德名持法。除闇持法對。美名遐布聞者皆喜樂。樂音五孝反名。遍十方雲現無邊稱。他樂遠聞對。

經。大雲師子吼菩薩大雲牛王吼菩薩大雲吉祥菩薩大雲寶德菩薩。

讚曰。所作決定名大師子吼。能摧怨敵名大雲牛王吼。上二能作能降對。能生大福利名吉祥。善法自嚴名寶德。他自獲益對。

經。大雲日藏菩薩大雲月藏菩薩大雲星光菩薩大雲火光菩薩。

讚曰。破不善闇如日。能令安樂如月。破惡證真對。種種明照如星。隨情成就如火光。能照能成對。

經。大雲電光菩薩大雲雷音菩薩。

讚曰。於生死夜能作照明。示於正道名電光。說法驚利如雷音。示道驚悟對。

經。大雲慧雨充遍菩薩大雲清淨雨王菩薩。

讚曰。法能生智名慧雨。法能除障名清淨雨。有威力故如雨。無不利故充遍。生善滅惡對。

經。大雲華樹王菩薩大雲青蓮華香菩薩大雲寶旃檀香清涼身菩薩。

讚曰。因行已圓將得覺果。名華樹王。能敷妙理開眾生眼功德遠聞名青蓮華香。得清淨法身具五分香名寶栴檀香。清涼身在法雲地得諸功德充滿法身。成因現果對。初二是因。以華得果故。後一為果。雲涼身故。

經。大雲除闇菩薩大雲破翳菩薩。

讚曰。能破癡闇名除闇。能破二執名破翳。破闇除執對。

經。如是等無量大菩薩眾。

讚曰。總結。

經。各於晡時從定而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

讚曰。詣佛文段有四。如前分別。

經。復有梨車毘童子五億八千。

讚曰。第三文段分為四。此標類舉數。舊云。離車或云離咕毘。今雲利車毘。有云王種。有云婆羅門姓。准維摩經無垢稱雲五百長者子。不言王種或是王種亦名長者。如祇域長者。

經。其名曰師子光童子師子慧童子法授童子。

讚曰。第二列名有二。初列後結。有決定智光有決定慧。能以正法授諸有情。如次配三。

經。因陀羅授童子大光童子大勐童子佛護童子法護童子僧護童子。

讚曰。從天帝乞。帝所授與名因陀羅授。能以智火破自他闇名火光。勇決修道名大勐。佛法僧念名佛護等。

經。金剛護童子虛空護童子虛空吼童子寶藏童子吉祥妙藏童子。

讚曰。如名准釋。

經。如是等人而為上首。

讚曰。結。

經。悉皆安住無上菩提於大乘中深信歡喜。

讚曰。嘆德。至不退位雲安住菩提。又能為護法城住持正法雲安住菩提。證不壞信深生歡喜。

經。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

讚曰。詣佛。

經。復有四萬二千天子。其名曰喜見天子.喜悅天子.日光天子.月髻天子.明慧天子.虛空淨慧天子.除煩惱天子.吉祥天子。如是等天子而為上首。皆發弘願護持大乘。紹隆正法能使不絕。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

讚曰。次列諸天文亦有四。如前。多是三十三天及四王天。以近先列。世俗立名不可具釋。嘆德中有二。一發四弘願。二守護大乘。守護大乘即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堪能荷負四種重任。如勝鬘經說。故能紹隆正法。正法有三。謂正證正行正教。自能令他依正教起正行證正果。故使不絕。彌勒問論有五法。攝取妙法。一為報佛恩故。二為自身令妙法久住。三供養諸佛。四為欲利益眾生。五難得妙法故。准寶雨經第十成就十法能攝正法。一於末法無有能持。有能受大素呾纜者恭敬供養。二為他說法。三見能修學深生歡喜。四聽聞正法無有希望。五於法師起導師想。六能於正法起甘露想。七能於正法仙起藥想。八能於正法起良藥想。九能專求正法不顧身命。十希求正法起修行想。

經。復有二萬八千龍王蓮華龍王[醫-酉+言]羅葉能王大力龍王大吼龍王小波龍王持駛水龍王金面龍王如意龍王如是等龍王而為上首於大乘法常樂受持發深信心稱揚擁護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

讚曰。文亦有四。如前。蓮華此依華池住。翳羅此雲樹。缽拏此雲葉。依此樹葉住。或食此葉即善住龍王。乃至如意依珠說名。嘆德有三。一受持正法。二起深信心。三讚說守護。

經。復有三萬六千諸藥叉眾毘沙門天王而為上首其名曰菴婆藥叉持菴婆藥叉蓮華光藏藥叉蓮華面藥叉顰眉藥叉現大怖藥叉動地藥叉吞食藥叉是等藥叉悉皆愛樂如來正法深心護持不生疲懈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

讚曰。列藥叉眾。文亦分四。藥叉此雲勇健。亦云捷疾。亦攝地行諸邏剎娑。邏剎娑此雲暴惡。嘆德有三。一愛正法。二能護持。三不疲倦。

經。復有四萬九千揭路荼王香象勢力王而為上首。

讚曰。鳥王眾此雲妙翅。下隨舊譯亦云金翅。力勢如香象。或有勢力能怖香象。或可。鳥象類別。即香象王。

經。及餘健闥婆阿蘇羅緊那羅莫呼洛伽等山林河海一切神仙並諸大國所有王眾中宮后妃淨信男女人天大眾悉皆云集。

讚曰。總舉餘眾。

經。咸願擁護無上大乘讀誦受持書寫流佈。

讚曰。嘆德有四。一願擁護。二自誦持。三書寫。四流佈。

經。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

讚曰。詣佛。

經。如是等聲聞菩薩人天大眾龍神八部既雲集已各各至心合掌恭敬瞻仰尊容目未曾捨。

讚曰。總結有二。初結次儀軌。求法專誠故至心。表冥所說故合掌。崇仰曰恭恭深曰敬。覩相嚴形希成佛果。故瞻仰尊容。更無異盻云不暫捨。

經。願樂欲聞殊勝妙法。

讚曰。說因成就。因眾欲聞佛方可說。

經。爾時薄伽梵於日晡時從定而起觀察大眾。

讚曰。發起序有二。此初時成就及說法所依威儀成就。即審機宜也。或名說儀圓滿。具包義故。

經。而說頌曰金光明妙法最勝諸經王甚深難得聞諸佛之境界我當為大眾宣說如是經。

讚曰。此標說成就。有二十四頌大分為三。初一行半總標深妙。許為眾宣。次二十行半別標所說。嘆勝令習。後有二行總結勝益。讚人勸學此即初也。頌者舊曰偈梵雲伽他。訛故云偈。頌歌美之義。即此諷誦。前未長行即作誦故。問。諷誦應頌二頌何別。答。應頌之頌是教。諷誦之誦是言。問雲。何諷誦是言應頌是教。答。瑜伽八十一雲。應頌者謂長行後宣伽陀。此意此伽陀直詮諸義。諷誦者論雲。謂以句說。此意以句說彼所說。一行半中初二句標能詮教。次二句標所詮義。後二句許當為說。以能詮彼菩提涅槃深因妙果故為最勝。是諸經王。標所詮中准大乘莊嚴經論雲。求法有四因緣。一為色。二為非色。三為神通。四為正法。為色者相好因故。為非色者滅煩惱病因故。為神通者自在因故。為正法者無盡因故。如梵天王問經說。菩薩求法具足四想。一者如妙寶。想難得義故。二如良藥。想除病義故。三如財物。想不散義故。四者如涅槃。想苦滅義故。由法是相好莊嚴因故如妙寶想。由法是滅煩惱病因故。如良藥想。由法是神通自在因故。如財物想。由法是正法無盡因故如涅槃想。今此經中甚深難得聞。標初三因。俱難得故。諸佛之境界標第四因。以大涅槃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是佛所得云是佛境界。此標下所說。世出世間因果皆盡如是者總指此經。

經。並四方四佛威神共加護東方阿閦尊南方寶相佛西方無量壽北方天鼓音。

讚曰。下二十行半別標也。於中分四。初三行半標壽命下盡滿願品經之正宗。正所明法謂二因二果。二眾生身不具下有六行頌。標正宗之中舉能勸學。三護世四王眾下有五行頌。標觀察品已下乃至付囑流通分中正所修行。四若有聞是經下六頌。標諸品中讚勸持讀。初三行半中複分為七。一一行半標壽量品。二我復演妙法一句標三身品。三吉祥懺中勝等二句標懺悔品。四淨除諸惡業等二句標滅業障品。五常與無量樂標淨地品.蓮華喻讚品.金勝陀羅尼品.六一切智根本標重顯空性品。七諸功德莊嚴標依空滿願品。此即初也。釋迦四佛同說此經故云並四方四佛。四佛因緣如觀佛三昧海經第七說。阿閦佛等四佛言。我念曾昔空王佛所出家學道。時四比丘共為同學。佛涅槃後入塔觀像。見眉間相如佛無異願除我罪。如大山崩五體投地懺悔諸罪。依此因緣後八十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常見諸佛於諸佛所受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已諸佛現前授我記別。東方有國名妙喜。彼佛名阿閦。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有國名歡喜。佛名寶相。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有國名極樂。佛名無量壽。即第三比丘是。北方有國名蓮華莊嚴。佛名微妙音。即第四比丘是。問。何故四佛同說此經。答。為彰四德並釋迦。即顯佛果所有五法。謂四智真如。攝得菩提涅槃皆盡。

經。我復演妙法吉祥懺中勝能滅一切罪。淨除諸惡業。

讚曰。第二三四。復演妙法標三身無上菩提。故云妙法。吉祥懺中勝。依願三身而行懺悔。懺悔中勝。能滅一切罪者。三世三業三界苦果及三煩惱。其能折伏除滅故。下經云。金光明鼓出妙聲。遍至三千大千界能滅三途極重罪及以人天諸苦厄。言淨除諸惡業標下滅業障品。業及業因俱名惡業。故唯識論雲。業之眷屬亦立業名。或惡因所發業感惡果業亦名惡業。以可惡故三界俱是。或無種性者但除三途八難之業。

經。及消眾苦患常與無量樂一切智根本諸功德莊嚴。

讚曰。初句屬標滅業障品。前句諸惡業是因。此所感惡果通三界果。若約無性但三塗八難及八苦少分。不離生老死並五盛蘊苦。常與無量樂。標下淨地蓮華讚金勝三品。修六度行得十王果並佛位故。無性與人天樂。有性與佛位等。一切智根本標重顯空性品。以真如理是真空性名如來藏。與諸功德為依為持故。寶性論釋。無始時界。界是法因。即以真如為諸法因。因稱為本故為智本。以一切智證真如故偏言一切智本。據實了俗由證於真。亦為一切種智本。據證智說略其種智。或一切智非是二中一切智也。此是總言一切諸智。即十智四智等名一切智。如皆是本故云一切智根本。諸功德莊嚴標依空滿願品。由依真理而以起修既證德本。故能圓滿一切功德真實莊嚴。如般若經。嚴土嚴身皆令觀理方始得圓。此經亦爾。

經。眾生身不具壽命將損減諸惡相現前天神皆捨離。

讚曰。下標正宗之中舉能勸學。於中分二。初三行半舉諸苦難。令生厭離。後兩行半顯經能除令忻修學。初複分二。初二行明惡果。後一行半明苦因。初中又二。初一行內身苦。後一行外緣苦。此即內身。身不具闕諸根。即生苦收。或病苦攝。壽命將滅業盡緣終。或枉橫捨壽。即死苦也。諸惡相現者鳥鳴百怪。頭上華委四大乖違色相衰變。即病老苦。如次生死老病苦。壽命未盡由修福業百神扶衛諸業盡。若現前不能修善善神捨離。

經。親友懷瞋恨眷屬悉分離彼此共乖違珍財皆散失。

讚曰。外緣苦。親友懷瞋恨怨憎會苦。眷屬悉分離愛別離苦。彼此共乖違下二句求不得苦。

經。惡星為變怪或被邪蠱侵若復多憂愁眾苦之所逼。

讚曰。明苦因初一行外苦因。後半行內苦因。

經。睡眠見惡夢因此生煩惱。

讚曰。內苦因。

經。是人當澡浴應著鮮潔衣於此妙經王甚深佛所讚專注心無亂讀誦聽受持。

讚曰。下明經力能除。令忻修學有三。初半修行儀。次一行正修行。後一行結經功力。正修行中初二句明所學法。後二句明正修行。於讀及誦若聽並受持。皆須專注心無散亂。即讀誦等生聞慧。受持生修慧。影顯思慧。或專注心不亂生思。餘是聞修。三慧具足。又澡浴著淨衣是戒學。專注是定學。讀誦等是慧學。令依此經修其三學。

經。由此經威力能離諸災橫及餘眾苦難無不皆除滅。

讚曰。結功德力。

經。護世四王眾及大臣眷屬無量諸藥叉一心皆擁衛。

讚曰。下標流通分有五行。標正所修行。此標觀察人天品.四天王護國品.無染著品.如意品。

經。大辯財天女尼連河水神訶利底母神堅牢地神眾。

讚曰。此一行標大辯財天女品.吉祥天女及增長財物品.堅牢地神品。訶利底此雲青色。是羅叉鬼母。有五百子。極護三寶並小男女。

經。梵王帝釋主龍王緊那羅及金翅鳥王阿穌羅天眾如是天神等並將其眷屬皆來護是人晝夜常不離。

讚曰。標僧慎爾耶藥叉大將品.王法正論品.善生王品.及諸天藥叉守護品。又解。正了知即訶利底母神中標。若王法正論善生王品皆在我當說是經頌中標。以同佛說故一處標。

經。我當說是經甚深佛行處諸佛秘密教千萬劫難逢。

讚曰。標授記品已下。甚深佛行處標授記品.療病品.長者子流水品.捨身品。無上菩提唯佛能了名佛所行處。療病等品是佛因行。諸佛秘密教等二句標已下諸品。諸佛所護要大乘根熟而方與之名秘。深妙難解名密。由此千萬劫難得聽聞。故今得聞讀嘆並付囑。

經。若有聞是經能為他演說若心生隨喜或設於供養。

讚曰。下六行第四段標流通分諸品之中勸讚持讀。於中分三。初一行標勸持讀。次三行明得益。後二行教持軌。此即初也。辨中邊論有十法行頌。謂供養.書寫.施他.聽.披讀.受持.並開演.諷誦.及思.修。一謂供養。二書寫。三施他。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開演。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初八聞慧。思惟思慧。修習修慧。此中聞是經是聽聞。演說即開演。供養即初行。略舉三行。聽聞供養自利。演說利他。故且舉三。實有十種。隨喜者於十法行各有四種。一自作十法行。二教他。三慶慰。四隨喜。此且舉易影彰於餘。

經。如是諸人等當於無量劫常為諸天人龍神所恭敬。

讚曰。第二明得益有三。初得衛護此初也。

經。此福聚無量數過於恆沙讀誦是經者當獲斯功德。

讚曰。第二成勝因。

經。亦為十方尊深行諸菩薩擁護持經者令離諸苦難。

讚曰。三聖所護。

經。供養是經者如前澡浴身飲食及香華恆起慈悲意若欲聽是經令心淨無垢常生歡喜念能長諸功德。

讚曰。教持經軌分二。初一行令利他。後一自利。

經。若以尊重心聽聞是經者若生於人趣遠離諸苦難彼人善根熟諸佛之所讚方得聞是經及以懺悔法。

讚曰。總結勸有二。初一行結得勝果勸。後一行結成勝因勸。得果有二。初生人趣有漏果。遠離諸苦難非但離諸難亦得涅槃果。或創標宗未說深果。但云人趣得離八難。若說勝果恐初機人未能信故。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一

 

上篇:金光明經疏

下篇: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佛說善夜經

佛說善夜經一卷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一...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 三藏法...

護命放生軌儀法

護命放生軌儀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夫以懷生者。皆愛其...

曼殊室利菩薩咒藏中一字咒王經

曼殊室利菩薩咒藏中一字咒王經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

金光明經疏

金光明經疏 沙門吉藏撰 法身幽寂壽無長短。至人絕慮有...

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讚

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讚 沙門 測撰 將釋此經四門分別...

法華義疏

法華義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將欲入文,前明三義:一、部...

無量壽經義疏

無量壽經義疏 吉藏撰 夫真極恬然以虛寂為宗。凝神萬境...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翻譯之記 出世智道,亦名為印。此經...

【註音版】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食邑...

普曜經

佛說普曜經卷第一(一名方等本起)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梁扶南國三藏曼陀...

佛說伏淫經

佛說伏淫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加婆在...

深密解脫經

深密解脫經序 沙門都釋曇寧造 夫至跡虛微、理包言像之...

【註音版】大方等陀羅尼經護戒分

大方等陀羅尼經護戒分...

護命放生軌儀法

護命放生軌儀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夫以懷生者。皆愛其...

【佛教詞典】隨眠及纏差別

【隨眠及纏差別】 p1369 俱以論十九卷二頁云:然隨眠體...

【佛教詞典】羅曼那派

巴利名 Rāmaa-nikāya。又稱藍曼匿派、蒙族派。為錫蘭...

時到時擔當,沒米就煮蕃薯湯

在我的家鄉有一句大家常用的俗語:時到時擔當,沒米就...

因為不知道,所以勇敢

一個下雪的晚上。農村有戶人家,半夜裡有人敲門。主人...

吾人一念心性,與諸佛了無有異

吾人一念心性,與三世諸佛,了無有異,其智愚苦樂天淵...

文殊菩薩與淨土法門的因緣

文殊菩薩為佛教中的四大菩薩之一,又與普賢菩薩同為釋...

食肉是人類既殘忍又自殘的貪慾

美國素食者協會調查顯示:粗飯素食在美國漸成風尚,全...

本煥老和尚與印順大和尚的法緣

本煥老和尚是如何培養訓練印順大和尚的 眾所周知,印...

五種不正見

當一個人先入為主,一開始沒有親近善知識,自己在心中...

消費與惜福

消費這個詞裡的消有滅的意思,費有福的意思。人們每時...

四依法之「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法四依的最後一依是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佛說的三藏...

聖嚴法師《心的五四運動》

一、四安: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我們要把佛法落實...

各種動物在佛經裡的寓意

佛教以慈悲為懷,視眾生平等,這其中也包括了動物。佛...

慧廣法師:生命的意義

一、 生命不在長短,只要活得有意義。 十年、二十年五...

【視頻】《地藏經》妙喜居士讀誦

《地藏經》妙喜居士讀誦

【視頻】《普賢菩薩行願品》法師唱誦

《普賢菩薩行願品》法師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