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聖嚴法師:不離煩惱,也不起煩惱

聖嚴法師  2010/12/0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法華經》裡將娑婆世界比喻為‘三界火宅’,所謂三界,就是指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欲界’的眾生,追求的是五欲的享受。所謂‘五欲’,就是色、聲、香、味、觸,也有人說是財、色、名、食、睡,總之都不離物質的享受。在人間,雖然五欲的享受能帶給人短暫的快樂和滿足,但是對五欲追求,就像捕風捉影一樣徒勞無功,風和影子都是虛幻不實的,勉強追求只會帶來痛苦。所以,人間的眾生雖然享受五欲之樂,但痛苦的時間其實是遠比享樂的時間多。至於天上的眾生,雖然能享受無盡的五欲之樂而不會有任何痛苦,但是天人的福報有一定的年限,當福報享盡以後,同樣又會回到人間來受苦,甚至到比人間更悲慘的地方去。

到了‘色界’,追求的則是‘定樂’,也就是安住禪定而得到的快樂。雖然不同於五欲的欲樂,而且是大修行人才能享受到的,可是定的快樂,也只有在定中的一段時間內享受,一旦出定以後,定樂也會漸漸消失。

至於‘無色界’,則是最高的禪定境界,此時不但沒有身心的活動,甚至連念頭的活動也沒有,只剩下微細的意識。但是這種禪定也有一定的年限或時段,當定力退失、出定之後,又會回到人間,甚至到地獄、餓鬼或畜生道去了。

由此看來,無論是欲樂或定樂,隨時都有可能失去樂的享受,而且很快就會帶來災難,所以都不是最究竟、最真實的。因此,三界就像火宅一般,燃燒著苦惱和不安的火。而我們都在煩惱中苦中作樂,雖然處境已經非常危險了,卻依然沒有危機意識,還是不斷追逐著不可靠、似是而非的快樂。

但是,我們真正需要做的,並不是從火宅之中逃出去。雖然小乘佛法認為三界就像火宅一樣,需要趕快離開;但是大乘佛法認為,只要我們內心不會被貪、嗔、癡等煩惱所困擾,那麼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像在佛國淨土中一樣。所以,並不一定非得逃離三界的範圍。

因此,大乘佛法所說的菩薩與佛,是不離三界的,雖然和眾生一同生活在三界之中,卻不受三界的痛苦。他們和我們生活在相同的環境裡,但他們的心裡早已沒有恐懼、貪愛、怨恨、懷疑或是不安全的感覺。他們不但不覺得自己在受苦受難,而且還不畏艱難地救苦救難,這就是菩薩精神。佛、菩薩都是從三界煩惱中得到解脫的人,也是我們真正需要學習的對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聖嚴法師:時時心有法喜

《法華經》中把凡夫世界形容為火宅,把佛法形容為出離...

心總是被煩惱圍繞怎麼辦

問: 每天茶飯不思就是不開心,總是被煩惱圍繞怎麼辦...

證嚴法師:智慧與煩惱

智慧與煩惱就如天平的兩端煩惱多一點,智慧就少一點;...

在三界火宅中化熱惱得清涼

由於受到吹襲台灣超強熱帶氣旋的影響,這兩天香港氣溫...

如何判斷「所知障」和「煩惱障」

問: 佛家講,修行有所知障。我等即要靠已知、所知才...

心靈的財富

宗教導師們總認為人類的幸福,並不在於感官上的滿足與...

苦以折伏,樂以攝受,令起厭離

於是無苦樂中,示苦示樂。苦以折伏,樂以攝受。折則激...

念佛法門一定要調伏現前煩惱

不得包藏瑕疵:瑕疵是指一時的缺陷,譬喻我們起心動念...

【大藏經】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大藏經】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大藏經】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要如何化解情緒呢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日常生活中,...

聖嚴法師:感同身受,就能放下執著

凡人都有七情六慾,當我們剛陷入七情六慾的泥淖裡時,...

聖嚴法師《開發智慧的潛能》

曾經有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的腦力其實只...

恐懼是因為內心放不下

面對自己的死亡是很重要的人生課題,每個人都知道自己...

沒有好好念經修行,最後能靠願力往生嗎

問: 如果皈依了,但是沒有好好念經修行,最後靠自己...

願諸人以淨業而為急務

蓮池大師(一五三五-一六一五)是明末中興念佛法門的...

舍利子是什麼

問: 舍利子是什麼? 玄若法師答: 舍利是修行者捨報...

在家如何修行

我從前做船生意,對船很有緣分,因此對《金剛經》中佛...

阿含經故事:誰受苦樂

有一次,佛陀與眾多比丘在前往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的途...

馬鳴菩薩

中印度出了一位有名的大師,人們尊稱他為「馬鳴菩薩」...

大安法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什麼意思

問: 《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四十八大願——(第33願)蒙光觸身獲益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

【推薦】不偷不盜,一生無憂

很多人覺得非常委屈:一輩子什麼缺德事也沒幹,為什麼...

人有實德,天必有奇報

乾隆辛巳年間,河南省境內黃河決堤,陸地水深一丈多(...

念佛要用真心來念

一九四零年,我們也是打佛七,慈舟老法師打佛七開示:...

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佛陀是很善用方便法門的。 當年,佛陀的母國迦毗羅衛...

【佛教詞典】十萬普賢

(雜名)謂為十萬之普賢菩薩。普賢者,華嚴經中慈悲門...

【佛教詞典】異熟等五果

(名數)性相門分別因果之相,因分六種,果分五種:一...

【視頻】南無阿彌陀佛(宗澤法師)

南無阿彌陀佛(宗澤法師)

【視頻】本源法師《出家的意義》

本源法師《出家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