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欲治身病先醫心病

果真法師  2012/06/08  大字體  護眼色

命運能改造

人生不如意事太多,諸如身體欠安、家庭失和、事業不順、考試落榜等不一而足。與其說是命運的安排,不如說是人生的歷練來得恰當些,因為一個人從小總要經歷一次又一次的「跌倒」才能學習走路、懂得成長、也由失敗挫折中獲得經驗教訓,才能創造光明前途。各種不幸的遭遇,只要能投入適當的佐料,加上足夠的努力,細微的觀察,全力剋服困難,勇敢向前,改變命運,化腐朽為神奇必定如願。

有一位張姓青年,生下來不久即患小兒麻痹,根本不能行走,別的孩子們在草地上奔跑嬉戲,他卻只有躺在床上從窗口遠望的份。但他並不因此而氣餒,反而憑著一肢無比的毅力,勇敢而樂觀的接受考驗,每天不斷地用麻痹的雙腳滾動地上的瓶子來鍛煉腿力。幾年後,他竟能不藉任何扶持而站起來走路時,全家人都偷偷的掉過頭去擦眼淚。他卻笑容滿面的告訴大家,他將來也要參加賽跑,當時他只有六歲。如今這位青年,不但能跑(在一次五百人參加十五公里越野賽中跑第八十名)而且還能在水中以蛙泳、側泳、潛泳等不同泳姿快速前進,動作十分優美,曾在五十公尺長的標準池中,來迴連續游了三十趟。

再看看美國有一位大學生,長得魁梧強壯,是橄欖球隊和籃球隊的運動健將,這些似乎並無特別之處,但是當觀眾發覺,滿場飛奔的他,竟然只有一條腿時,情況顯然就不同了。他笑容可掬的告訴訪問他的記者說:「我覺得只有一條腿並未帶給我什麼困擾,一切都很好」。

另有一位世界上著名妁「海倫凱勒小姐」她可說是集所有不幸於一身的人。出生才十九個月時就因一場來得突然的腦炎,使她完全喪失了視覺和聽覺。在此情況下當然也失去了說話的能力。由於她的生活中只有一片茫然、寂靜的黑暗,從來不知還有一個繽紛燦爛的世界在她周圍。起初以為大家和她一樣,直到有一天用手摸到母親的嘴,發覺她正在動,才開始感到有些奇怪,世間並不如自己所想像的一樣。這時她才從黑暗的天地中清醒過來,並且在一位熱心的「蘇利人小姐」指導下,以前所未有最困難的方式學習技能。後來不但能讀、能寫、能講更成為全球家喻戶曉的偉大作家,和千千萬萬的殘障者的精神堡壘,全球各地都有以「海倫凱勒」名義所設立的殘障復健基金會,嘉惠世人。她的偉大成就足以使任何一個耳聰目明的人感到慚愧不已。

以上都是活生生的見證,均在令人無法忍受的逆境中,面對現實,勇敢的改變命運,創造奇跡的最佳典範。

我們相形之下,在人生中所遭遇的一些挫折小病苦等又算得了什麼!「命中注定」這一句話切勿再提,改造命運,實現幸福喜悅的人生,完全在於您是否真心願意?

心平能無病

科學日新月異,醫學也隨之不斷進步,而人類的疾病卻相對地增加。這是由工業社會帶來工作緊張忙碌,使人患得患失,終日心神不寧所導致的。可見保持心平氣和、情緒穩定、樂觀進取不但可防止一切疾病,也是患者恢復健康的必備良藥。

有位少婦與婆婆相處不睦,日積月累遂抑鬱成疾,渾身疼痛,夜不安枕。中西醫皆束手無策,乃懇求王鳳儀善人解救。王善人診脈結果並無異狀,即問生病原因?少婦滿腹苦水,平時無處可訴,現有人詢問,即將積歷已久的怨氣全盤吐出。善人細心傾聽後,告訴她明日再來。次日,善人說「欲治好病,必須充分合作。」少婦答應了,王善人繼續說:「你只是心病,還要心藥醫。只要實踐兩句話:「找別人好處,認自己不是。」」且又教她如何自我反省,並向婆婆承認自己不對。少婦起初猶豫不肯,但久病求好心切,加上王善人諄諄勸導,終於回去向婆婆表示歉意;婆婆接受致歉,歡喜之餘也回報予慈祥的態度來待她。少婦經過自我反省並盡量找他人優點,婆媳、姑嫂和睦了,心情也日漸開朗。未花一文錢,未吃一粒藥,多年毛病竟霍然痊癒。

原來的悲觀、怨尤的陰氣,因為心念的移轉而立刻換成了樂觀、感恩、謙虛的陽氣。我們因心理而引出的病痛,只要設法改變觀念,即可不藥而癒。所謂:「欲治病,先當治心。心邪邪至,心正邪滅。」根據物理學法則,人的思惟起念會立即散播至大氣中,引起一連串的振動,給虛空天地帶來相對的影響。若是自私、怨恨的惡念,即起污染、紛爭、災難的悶氣。倘若仁慈、喜悅的善念,則產生祥和、吉利、安樂,自他兩利的溫暖氣氛。

心淨能超凡

一、修行是生活的昇華,從煩惱痛苦的人生,修改為喜悅安樂的人生。

二、人生是「過客」旅遊一段路程,到達終點各分散,應放鬆心情欣賞沿途風景,珍惜短暫的光陰(身體也是假、世上什麽是屬於你的?)

三、求內心清淨,不覓外境舒適,隨緣了業,但求盡心,超越得失,灑脫自在。

四、少欲知足、惜福培福、感恩圖報,由乞求改為施舍的人生。

五、多管自己、少管他人閑事;逆來順受,忍為福之基(你欺我、罵我,正是成就我)。

六、誠實待人、隨喜讚歎、勸修口德,多看他人優點。

七、善盡本分、遵守法令、處事有分寸、用心如鏡、物來則應、事去不留。

八、孝養父母、尊敬師長、同事和諧、對屬下晚輩慈悲。

九、深明因果,一切自作自受!常加反省,廣種善因得樂果!

十、去諸惡、除習氣、放下執著、絕不結怨、處處學謙讓。

十一、寬恕包容拓寬心胸,絕不發脾氣,自己傷害自己、火燒功德林。

十二、心地光明、放下偽裝、表裡一致,尋回純真無邪的本來面目。

十三、對一切境一切時,心內清淨、平等,絕不起分別妄想及憎愛執著。

十四、內心清淨無染為修行之真正目的,前列各項正如建屋之地基,必須努力作到才能「內調自心、外敬他人」改變氣質速成佛道、煩惱痛苦立刻轉為自在解脫。

十五、每日心不離佛,多念佛禮佛,學佛心、修佛行,現生吉祥,臨終往西方,華開見佛悟無生。

現世患憂鬱症及諸病纏身者多,心理如健康,生理也隨之健康,欲治身病先醫心病。

人生無常如上台演戲,無論演皇帝或乞丐,幕終必須鞠躬下台,時光不再。我們來此人間亦如是,當有結局離別的一天。談及永別每一個人都懼怕而不甘願,卻得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上蒼唯一給世人最公平的待遇,即使家財億萬,子孫孝賢,名揚天下,倘一息不來只換得一張「訃聞」,所有音容笑貌還給大地。「太平間」真正名副其實,躺在此處,最為守法,不可能再起無明貪瞋,每人分配到一小位置,一個號碼,所有世間的是非、得失、不平,到此成為夢幻一場。

我們既生為人,必先認清生命的無常,把握有限的短暫光陰,放下一切執著,勤積善德,「不爭一時風光,但求萬世流芳」,心中常保光明清淨,喜悅自在的每天即在眼前,何苦辛勞向身外尋覓?總之,安樂不吉祥的善美人生端在我人一念間,只要稍加留意觀照,「喜悅幸福」隨時都在我們的身邊!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閻王的感嘆

有個事業有成的年輕人,正值壯盛之年,卻被黑白無常帶...

秋冬季吃粗糧排毒養顏

大米和小麥都是重要的傳統食糧,我們離不開它們。但如...

經常喝酒帶來的危害

俗話說酒能亂性,酒後無德,酒精能麻痹人的大腦,讓人...

八種食物讓你遠離癌症

1)茄子:霜打的茄子是好藥 中藥許多方劑及民間驗方中...

諦閑老法師生病時說「觀是假的,疼是真的」是何含義

問: 《影塵回憶錄》中提到,諦閑老法師生病時說觀是假...

聰明人習氣重問題多以及對治方法

原文: 數日前,令甥崔澍萍來函,並將閣下與彼之函,亦...

嫖娼的真實報應

我是四川一家鄉鎮企業的財務人員,要不是那場災難,我...

「七情」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於七情,醫家、佛家都有自己不同的介紹,對於中醫學來...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推薦】危難之中持誦聖號 槍不能傷火不能燒

倓虛法師在長春籌建般若寺時,有致中、界虛兩法師去林...

一位瘋婆婆念佛痊癒的故事

佛號光明不可思議,功德亦不可思議。通過念佛真的能治...

慧遠大師三十年跡不入俗

淨土宗祖師在信願行方面的理論積累和實踐上,給我們提...

牛腹蓄乳

從前有一位很好客的人,他想要開一個宴會請客。邀請許...

戒律衰落之原因

近處來,比丘尼學律、弘律不乏其人,但比丘弘律者卻寥...

臨終三大要講記(印光大師文鈔選編)

【世間最可慘者,莫甚於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倖免...

佛學常見辭彙(十畫)

【乘】 運載之義,是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眾生從生死...

【推薦】如何知道罪業已經懺悔乾淨

怎麼知道我已經如法地懺悔乾淨了?這有判斷方法,我們...

大安法師:淨土法門的門檻高嗎

問: 尊敬的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兩個月前,念佛越念...

念念著相執情,故念念起煩惱

俗夫之人,看事看物,係含意識意色情感。而菩薩之偉大...

修淨土法門勿廢金剛經

勿廢金剛經。 就是《金剛經》的誦持不可廢止,意思是,...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為宗

【原文】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為宗。此唯心之義,...

牌位超度與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否相符

問: 寫牌位超度祖先與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否相符?應該...

【推薦】人生觀的四個層次

人生觀,本是哲學名詞,是指對於人生抱持的看法,以及...

夢參老和尚:看破財色

我們再說色。好多人在情上自殺的,大家想想划得來嗎?...

我們要對佛號生起決定的信願

念佛之說,何自來乎?非金口所宣,明載簡冊,今日眾生...

【佛教詞典】非疑過分

隨機羯磨·集法緣成篇:「若眾法對首,亦具七非。今摘...

【佛教詞典】所遍計

(術語)遍計所執性之法,遍計於我法之遍計心,故云所...

【視頻】淨界法師《大力士懺悔的故事》

淨界法師《大力士懺悔的故事》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三重淨宗學會

《佛說阿彌陀經》三重淨宗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