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激揚生死凡夫之厭欣心

大安法師  2023/10/2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激揚生死凡夫之厭欣心

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者,以諸眾生沉迷自性,甘受輪迴,曠劫至今,曾無省勵,故示苦樂兩土,爰開折攝二門,激之揚之,俾欣俾厭,勝心既發,淨業斯成。

這段文句敘說「教起所因」之第三重法義——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前面所敘說的第一重法義昭示:末法眾生非念佛法門必不能度,有悲心折伏義。第二重法義彰顯念佛一法的四種方便勝益,有大慈攝受義。此第三重法義,總合前二重法義,和盤托出淨土法門之勝異方便,直接從激揚凡夫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願心處入手。

厭欣之情懷,可令眾生於淨土一法直趨堂奧,然對惑業深重的凡夫而言,殊不容易建立。是故諸佛菩薩及祖師大善知識,於此苦口婆心,循循善誘,可謂慈悲之極。

茲因我等凡夫最初一念不覺之無明,迷本來之佛性,起諸貪瞋,造種種業,妄取三界六道之生死,但認四大假合之幻身為己身,妄認攀緣六塵影子妄想緣慮之心為真心。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所謂「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首楞嚴經》)。一念愛慾心,致令我等眾生,從曠劫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六道升沉,一一經歷。人身難得而易失,地獄苦劇而時長。

每念及此,能不寒心,能不奮勉?誠如導祖偈云:「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觀經四帖疏》)

由於我等眾生背棄本覺佛性,捨父逃逸,客走他鄉,在無盡的輪迴中,起惑造業,由惡業感苦果,在此惑業苦的惡性循環中,汩沒迷失真如妙性。不知無明體空,生死本來不有,如夢中事,覺後即空。然吾人無明大夢,無由覺醒,夢中套夢,習焉不察,甘心忍受生死輪迴,完全覺察不到輪迴的苦空無常無我。

由此,曠劫至今,不曾生起一念出離之心。譬如囚犯,長期服刑,已經習慣了監獄生活,甚或顛倒地認為,被拘束監禁的牢獄生活還很不錯。若有一日將其釋放,給他自由身,他還不樂意,承受不起「自由」之重。三界如牢獄,我等如囚犯,在其中待久了,苦慣了,也就麻木了。就不以坐牢為苦,反而以苦為樂,不願意離開。如是顛倒之眾生,誠可謂可憐憫者也。

釋尊在此娑婆穢土,宣說此念佛往生淨土之難信妙法,首先得開顯娑婆之苦與安養之樂的鮮明對比,建立一個參照系。彼土黃金為地,寶樹欄楯,寶池德水,寶網彌空,靈禽翔鳴,宮殿樓閣,資生用具,應念現前,飯食經行,壽命無量,呈現一派「無有眾苦,但受極樂」之劫外風光,令此土眾生耳目一新,由衷神往。

以彼淨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自然激活厭離心,矻矻持名,矢志安養,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八苦交煎,遙觀彼土之自在逍遙,自然鼓揚欣慕心,一意西馳,如歸故鄉,如奔寶所。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之願心發起,往生淨業即可成辦。

乃因娑婆眾生沉迷已久,障深慧淺,是故釋迦彌陀兩土世尊施設折伏門與攝受門,用以激揚生死凡夫之厭欣心,構成往生西方之二種行。茲分述如下:

一者,由折伏門開出厭離行。折伏屬威悲範疇。縱觀一代時教,如來說法,其要有三:一者軟善語(善行樂果),二者剛強語(惡行苦果),三者雜說(讚善毀惡)。只因娑婆眾生我執深重,剛強難化,是故釋尊以嚴峻苦切的語言,先使他們知所畏懼,進而善加調伏攝歸。譬如佛常宣說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的種種極苦的情形,宣說因愚癡造業而導致的人生種種苦況,宣說哪些為隨順法性的正道,哪些為違背法性的邪道,何者為世間,何者為涅槃。如《無量壽經》後半卷,釋尊敘說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眾生,造作種種五惡邪行,遭受今世五痛的華報(現報),以及未來墮入地獄遭受五燒的果報(後報)。令我等眾生刻骨銘心,油生畏懼,生髮厭離之心。常觀此業報身,不淨充滿,唯苦無樂。願我永離三界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淨土蓮華化生之如來金剛身。

二者,由攝受門開出欣慕行。攝受屬大慈心範疇。如《無量壽經》前半卷,釋尊向與會大眾介紹阿彌陀佛因地發願,由願導行,願行圓滿,顯現西方極樂世界無盡的依正莊嚴,潔淨光亮,窮微極妙,法界之都,風光無限。令我等眾生心生仰慕,歡喜踴躍,誠可謂「故鄉一別久經秋,切切歸心不暫留。我念彌陀佛念我,天真父子兩相投」(徹祖語)。

證知,釋迦牟尼佛如悲父,來此娑婆穢土,施設折伏之門,用剛切之語說惡說苦,悲心發遣眾生求生樂邦。阿彌陀佛如慈母,安坐極樂世界,宏開攝受之門,以大慈願力光明攝受接引十方念佛眾生,安隱往生蓮邦。兩土世尊以折攝二門,成就十方眾生厭欣之願心,令業力凡夫了知此土是大火聚,不容一刻停留,彼剎乃清涼池,亟須傾心願往。

厭離穢土、欣慕安養的淨土情懷,能令十方一切眾生自然成辦往生之淨業,得生彼安樂國,親炙阿彌陀佛,證得無生法忍已,便可分身他方生死國中,作阿彌陀佛使者,弘揚淨土法門,令十方一切有緣眾生悉皆信願念佛,往生樂邦,永離生死輪迴之苦,安享大涅槃之常樂我淨。何幸如之。

《彌陀疏鈔》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每個眾生都有他不同內涵的恐懼的理解與表達。對於一個...

淨業助行,培福載道

淨宗以信願持名為宗,以往生西方淨土為趣。念佛法門雖...

臨終往生有兩種說法該如何抉擇

問: 有關臨終往生有兩種說法,一直困擾著淨業行人。...

只要遇到了淨土法門,就沒有空過的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曇...

念佛必須認真念,才能念出工夫

念佛必須認真念,才能念出工夫來,才有證得一心不亂的...

心生好樂,然不念佛,得往生否

問:有人聞說西方淨土,心生好樂,然不念佛,得往生否...

飄雲衣於八極,泛香風以窮年

然復妙覲大儀,啟心貞照。識以悟新,形由化革。藉芙蓉...

宏英居士往生紀實

無諍念佛守本分 預知往生彩蝶送 宏英居士,本名吳巧英...

【大藏經】肇論

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藏經】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念佛時常見佛像放光,這個該怎麼處理

問: 念佛時常見佛像有放光現象怎麼處理? 大安法師答...

平時念佛是否能庫存起來到臨終時用

問: 年壽高大的老年人念佛,身體也健康了,平時念佛...

持名念佛功德殊勝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

有虛偽心,修行永遠得不到利益

我們這個世間眾生修行的一個普遍的現象,不真誠,虛偽...

怕冷可多吃四類食物

一、根莖類: 醫學研究人員發現,人怕冷與機體無機鹽...

印度人的素食觀

在印度餐館中,每三位食客中就有一位素食者。素食者不...

佛為病比丘洗身因緣

過去,在賢提國的精舍中,有一位年老的比丘,因為長期...

【推薦】當遇到逆緣時,要觀照兩件事情

菩薩要善調自己的瞋心,因為瞋心的活動,對眾生的傷害...

持咒必須有正知正見,若為求神通便是魔見

虛雲老和尚在世時說,那些持咒的人,利用持咒來破除妄...

因為知道會死所以要珍惜每一天

人的生命在呼吸間,但我們不能只是知道會死,我們要好...

生活處處是佛法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要按照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方式去做...

退步原來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涼方為道,退...

二十六刀的故事

在《觀音靈感錄》中有一個公案,也挺有意思。 清代有一...

八關齋戒的內容、功德及受持方法

昌臻這一次有這個緣法到廣德寺來參學,也能夠與各位同...

淨土門內的上上人

淨土門內的上上人,就是老實念佛人。 老實念佛不容易啊...

穿千佛衣如法嗎

蓮池大師談千佛衣 近世袈裟上遍繡諸佛,雲千佛衣,此訛...

【佛教詞典】灰身滅智

(術語)謂二乘之人,斷三界之煩惱後,入火光三昧,燒...

【佛教詞典】習氣

指煩惱的餘氣,亦即現代人所說的壞習慣。...

【視頻】婚外情的6大危害--慘烈的邪淫報應

婚外情的6大危害--慘烈的邪淫報應

【視頻】則莊法師《蓮池大師念佛警策》

則莊法師《蓮池大師念佛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