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五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犍度他心智品第二之二

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念前世智。答曰。念前世陰故名念前世智。

界者是色界。問曰。何故無色界中。無念前世智。答曰。非其因故。乃至廣說。復次念前世智因色生。無色界無色故。無地者。在根本四禪地。非諸邊無色中。所以者何。若有通所依定處。是處有念前世智。諸邊無色中無通所依定故。無念前世智。問曰。以何地念前世智念中間禪耶。答曰。或有說。以初禪者。復有說。以第二禪者。評曰。應作是說。以初禪者。所以者何。同一地故。所依身者。依欲色界身。行者無所行緣者。初禪念前世智。知初禪及欲界前生五陰。乃至第四禪者知欲界。乃至第四禪前生五陰。不知無色界。問曰。何故念前世智。不知無色界耶。答曰。念前世智不知上地法。初禪者不知第二禪前世五陰乃至第三禪。不知第四禪前世五陰。無色界中則無念前世智。問曰。生欲色界中。起無色定現在前。念前世智為能知不。答曰。不知。所以者何。如不知果。因亦如是。問曰。若念前世智。不知無色界者。佛經云何通。如說世尊於過去處處無數生。若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過去無數生。有如是相貌。盡能憶念。問曰。說何者是色何者非色。答曰。色者是前時有。無色者是中有。問曰。若然者聲聞亦能知。與佛有何異。復有說者。色者是欲色界。無色者是無色界。問曰。若然者。世尊云何知無色界耶。答曰。以比相知。問曰。若然者。聲聞以比相亦能知。與佛有何異耶。答曰。如外道觀前世事。若於欲界色界不見則言斷滅。聲聞觀前世事。若於欲界色界中。過二萬劫不見者。言是眾生生於空處。而彼眾生。或於上地。未盡其壽。若過四萬劫不見者。言是眾生生於識處。而彼眾生。或再生空處。或於上地。未盡其壽。若過六萬劫不見者。言是眾生生無所有處。而彼眾生。或三生空處。或一生半生識處。或於非想非非想處。未盡其壽。若過八萬劫不見者。言是眾生生非想非非想處。而彼眾生。或四生空處。二生識處。一生半生無所有處。世尊若欲觀無色界時。眾生於欲色界中命終者。觀其死時。心知是眾生生於空處。是眾生生於識處。是眾生生無所有處。是眾生生非想非非想處。是眾生盡壽。是眾生不盡壽。若於無色界命終生欲色界者。觀生時心知是眾生從空處死。乃至從非想非非想處死。是眾生盡彼壽。是眾生不盡彼壽。外道比相智見於斷滅。聲聞比相智所知。或如其事。或不如其事。佛世尊比相智。明淨妙好。悉如其事。無有虛者。念處者是總緣法念處。尊者瞿沙說。是四念處。如所說念前世苦樂事。若念苦樂。豈非是受念處耶。答曰。前世時。或曾得樂所須具苦所須具。念是事故。作如是說。而實是總緣法念處。智者是等智。尊者瞿沙說是六智。除他心智滅智。所以除他心智者。以緣現在故。所以除滅智者。以緣無為故。評曰。應作是說。是一等智。三昧者不與三昧相應。根者總與三根相應。世者在三世。緣三世者。過去現在者緣過去。未來者緣三世。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緣三種。三界系者。是色界系。緣三界系者。緣欲色界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是非學非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緣非學非無學。是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是修道斷。緣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緣見道修道斷。緣名緣義者。緣名緣義。緣自身他身非身者。是緣自身他身。是離欲得方便得者。是離欲得。亦以方便離欲時。得方便起現在前。初禪者離欲界欲得。乃至第四禪者。離三禪欲得。聖人佛法凡夫得本曾得未曾得。念前世智。外道凡夫得本曾得。念前世智離欲時。得方便起現在前。佛不以方便起現在前。辟支佛以下方便。聲聞或以中。或以上方便。問曰。念前世智方便云何。答曰。如施設經說。初行始入法者。取次前滅意識相。念已知之。復取久滅意識相。問曰。取久滅意識相。為以時為以剎那耶。答曰。以時。若以剎那者。則不能念半便死。可是方便。無滿足者。取此生老時相。念已知之。次取中年時相。次取少年時相。次取童子時相。次取嬰孩時相。次取波奢佉時。次取健那時。次取卑尸時。次取阿浮陀時。次取迦羅羅時相。念已知之。次取欲入母胎時心相。念已知之。是名念前世智滿足。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中有中死。次入母胎中有。即屬此生。評曰。應作是說。若能念知前世死時最後一剎那者。是名念前世智滿足。問曰。欲修念前世智時。為緣自身為緣他身。答曰。或有說者。緣自身。問曰。若然者。無色界命終者。則不可爾。復有說者。緣他身。評曰。應作是說。緣自身。亦緣他身緣自身作方便。若自見從無色界命終者。則緣他身。令得滿足。若緣他身作方便。見他從無色界命終者。則緣自身。令得滿足。是故緣自身他身。修念前世智。令得滿足。

◎問曰。念前世智。為念曾所更事。為念未曾所更事耶。答曰。念曾所更事。問曰。若然者則無念生淨居天者。所以者何。無有曾生淨居天者。答曰。曾更有二種。謂若見若聞。淨居天處。雖不曾見。而得曾聞。

問曰。為因欲界生此智耶。為因色界生此智耶。答曰。亦因欲界。亦因色界。或有因欲界作方便。於色界得滿足。或有因色界作方便。於欲界得滿足。或有因欲界作方便。於欲界得滿足。或有因色界作方便。於色界得滿足。因欲界作方便。於色界得滿足者。與惡性難共住。眾生同在一處。作是思惟。如此惡性難共住。眾生必是於欲界命終者。觀察是時。乃是色界命終者。因色界作方便。於欲界得滿足者。與善性易可共住。眾生同在一處。作是思惟。如此善性。易可共住。眾生必是色界命終者。觀察是時。乃是欲界命終者。因欲界作方便。於欲界得滿足者。與惡性難共住。眾生同在一處。作是思惟。如此惡性難共住。眾生必於欲界命終。觀察是時。是欲界命終者。因色界作方便。於色界得滿足者。與善性易共住。眾生同在一處。作是思惟。如此善性。易可共住。眾生必是色界命終者。觀察是時。是色界命終者。

問曰。為觀一一世。為觀多世耶。答曰。初學時觀一一世。滿足時觀百千萬世。世尊初學時。則能觀百千萬世。問曰。為能捨過百千萬世。乃觀久遠百千萬世不耶。答曰。初學則不能。後滿足時則能。世尊初學則能捨過百千萬世。乃觀久遠百千萬世。問曰。次第觀前世乃至久遠。若欲止時。各還次第止耶。為一時止耶。答曰。或有說者還次第止。評曰。應作是說。隨意而觀。亦隨意而止。問曰。次第觀前世。經久遠時。捨已即能觀未來世耶。答曰。佛世尊能非餘人。所以者何。佛世尊觀前世智。次第能生觀未來智。觀未來智次第能生觀前世智。不以方便一切功德悉現前故。

問曰。於一剎那中。能觀幾世耶。答曰。一世。何以知之。如毘尼中說。尊者輸毘多。作如是說。我一發意頃。能憶念五百世生事。諸比丘皆言。應驅逐之。所以者何。自稱得無有是事。過人法故。佛告諸比丘。不應驅逐是比丘。所以者何。是比丘從無想天來生此間。無想天壽。經五百劫。憶念一生事故。言五百世。

問曰。於一時頃。能觀幾趣耶。答曰。或有說者。能觀一趣。復有說者。能觀二趣。謂地獄趣畜生趣。或畜生餓鬼趣。或畜生天趣。或畜生人趣。若觀轉輪王時。則憶念三趣。謂人畜生餓鬼趣。人趣者。王及臣屬畜生趣者是象馬。餓鬼趣者。是受祭祀鬼神及轉輪等諸神。若觀頂生王時。則憶念四趣。畜生趣是象馬。餓鬼趣是受祭祀神。天趣是帝釋及眷屬。人趣是頂生及眷屬。無有是處。以分別故說。若令五趣共在一處者。亦於一時能憶念五趣。

佛經說。常見有三種。有憶念二萬劫者。有憶念四萬劫者。有憶念六萬劫者。問曰。何等常見憶念二萬劫事。何等四萬劫。何等六萬劫耶。答曰。常見者。根有上中下。下者憶念二萬劫。中者四萬劫。上者六萬劫。復次或有憶念火水風劫者。憶念火者二萬劫。水者四萬劫。風者六萬劫。復次或有憶念喜樂捨根壞時。憶念喜根壞者二萬劫。樂根四萬劫。捨根六萬劫。復次或是聲聞性。或是辟支佛性。或是佛性。聲聞性者憶念二萬劫。辟支佛性者憶念四萬劫。佛性者憶念六萬劫。

若是他心智。盡知他心心數法耶。答曰。或是他心智不知他心心數法。乃至廣作四句。是知他心智不知他心心數法者。他心智在過去未來。有如是相。不知他心心數法。所以者何。過去者所作已竟。未來者未有所作。是知他心心數法非他心智者。猶如有一。若以相知。若聞其說。若生處得。如是智故能知。問曰。誰能以相知耶。答曰。人能。曾聞。跋難陀釋子。至一優婆塞家。其家門邊。系一駁犢。時跋難陀釋子。語優婆塞言。汝家門邊所繫犢子。其色斑駁。若以其皮。作敷具者好。時優婆塞。作是思惟。是比丘。欲得是犢子皮。以為敷具。即便殺犢。以皮與之。時跋難陀釋子。持其犢皮。往詣祇洹。犢母嗚呼而隨逐之。如是等名以相知。誰聞說能知耶。曾聞。有一居士。著新衣服。詣祇洹精舍。跋難陀釋子。見已而語之言。善哉居士。汝所著衣中。作僧伽梨欝多羅僧安陀會若敷具。是時居士。作是思惟。是比丘欲得我衣。即便與之。復有說者。聞說能知。即是以相知。經文應如是說。若以相知。若卜筮知他心心數法。以相知者。如先說。卜筮知者。如諸外道。或以指卦。或觸衣物。若以算術。若逆取相。便能知他心心數法。誰有生處得智耶。答曰。地獄眾生。然無定名者。問曰。生處得智。為生時能知中時能知後時能知耶。答曰。初生未受苦知後受苦時。猶不能知自心。何況他心。為住善心時能知。為住穢污無記心時知耶。答曰。住三種心盡能知。為住意識。為住五識身能知耶。答曰。住意識知非五識。為住威儀。為住工巧。為住報心耶。答曰。住威儀心非工巧報心。所以者何。彼眾生無工巧故非報心。報心在五識故。畜生中亦有能知他心心數法者。曾聞。有一女人。以兒置一處。有緣餘行。時有一狼。取其兒去。時人語言。何故取他兒耶。狼作是言。此兒母常食我子。我今還食其子。若彼能捨怨心。我亦捨之。時人語是女人可捨怨心。女人答言。我今已捨。時狼觀女人心。不捨其怨。而口言捨。即殺其兒。捨之而去。問曰。畜生為生時知為中時知為後時知耶。答曰。三時盡知。為住善心染污心不隱沒無記心知耶。答曰。三種盡知。為住意識為住五識身知耶。答曰。住意識知非五識身。為住威儀工巧報心知耶。答曰。三種盡知。餘鬼亦知他心心數法。曾聞。有鬼入一女人身中。咒師問之。何故觸惱他女人耶。彼鬼答言。此女人五百世中。與我作怨。常斷我命。我亦斷其命。彼若能捨怨心。我亦捨之。時人語是女人。可捨怨心。女人答言。我今已捨。鬼觀女心。雖口言捨怨心不除。即斷其命。捨之而去。問曰。為生時知為中時知為後時知耶。答曰。三時盡知。為住善心染污心不隱沒無記心知耶。答曰。三種盡知。為住意識知為住五識知。答曰。住意識知。為住威儀工巧報心知耶。答曰。三種盡知。天中亦有生處得知。能知他心心數法。然無定名。初中後知者。廣說如畜生餓鬼趣。餘廣說。如雜揵度。是知他心智。亦知他心心數法者。若智是修是修果從修生得不失。此智現在前。知欲色界眾生心心數法及無漏心心數法。非知他心智非知他心心數法者。除上爾所事。除上爾所事者。廣如先說。行陰作此四句。此中盡說過去未來現在他心智及現相智。聞他說智生得智。作前三句。餘相應不相應行陰四陰。及無為法。作第四句。是名除上爾所事。

若是念前世智。盡知前世無數生耶。乃至廣作四句。是念前世智不知前世無數生者。念前世智。在過去未來。有念前世智相而不知前世無數生事。所以者何。過去所作已竟。未來未有所作。知前世無數生非念前世智者。猶如有一。有自性念生智者。有生處得智者。誰有念生智耶。答曰人有。誰有生處得智耶。答曰。地獄眾生。如經說。地獄眾生。作如是言。沙門婆羅門。見貪慾未來過患故。為我等說法。應當斷欲。我等不用其言。以貪慾因緣故。今受苦痛果報。問曰。地獄眾生。為初時知為中後知耶。答曰。初時知非中後。若未受苦時則知。已受苦時。次前滅法。猶尚不知。何況久遠滅者。餘廣說如他心智處。畜生亦有生處得智。如經說。汝若是我父都提耶者。可昇此座。廣說如雜揵度。問曰。為初時知為中後知耶。答曰。初時知中後亦知。廣說如他心智處。餓鬼亦有生處得智。如偈說。

 我自聚財物  以法及非法
 他今受快樂  而我受苦惱

問曰。為初時知為中後知耶。答曰。初中後盡知。廣說如他心智處。天亦有生處得智。如偈說。

 今此祇陀林  賢聖僧所居
 法王亦在中  我心大歡喜

問曰。為初時知為中後知耶。答曰。初中後盡知。廣說如他心智處。問曰。人中何故無生處得智耶。答曰。非其因故。廣說如上。復次為念生智所覆蔽故。復次人中雖無生處得智。而有勝妙念前世智願智。是念前世智亦知前世無數生者。若智是修是修果從修生得不失。以此智念前世無數生。有如是相貌。非念前世智亦非念前世無數生者。除上爾所事。除上爾所事。廣說如上。此中行陰作四句。三世念前世智及現在念生智生處得智作前三句。餘相應不相應行陰四陰及無為法。作第四句。是名除上爾所事。若是念前世智。亦知過去他人陰界入及心耶。乃至廣作四句。初句者。是自緣念前世智。第二句者。是願智方便緣他者。第三句者。是緣他念前世智。第四句者。是願智方便自緣者。此四句是略毘婆沙。是念前世智。不知過去他人陰界入及心者。若智是修是修果從修生得不失。以此智念前世。生自陰界入及心。是說自緣念前世智。知過去他人陰界入及心。非念前世智者。若智是修。乃至廣說。以此智知他此生過去陰界入及心。是說願智方便緣他身者。言念前世智亦知過去他人陰界入及心者。若智是修。乃至廣說。以此智知前生過去他人陰界入及心。是說念前世智緣他者。非念前世智。亦不知過去他人陰界入及心者。若智是修。乃至廣說。以此智知此生過去自身陰界入及心。是說願智方便緣自身者。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

 

上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下篇:鞞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阿毗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入阿毗達磨論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塞建陀羅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

阿毗曇毗婆沙論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

遊心安樂道

遊心安樂道 釋元曉撰 遊心安樂,略開七門:初、述教起...

私呵昧經

私呵昧經(一名菩薩道樹)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

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

佛說內藏百寶經

佛說內藏百寶經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佛在羅閱祇耆...

佛說大乘日子王所問經

佛說大乘日子王所問經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那爛陀寺三...

佛說天王太子辟羅經

佛說天王太子辟羅經 僧祐錄雲關中異經今附秦錄 聞如是...

【註音版】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明度經

大明度經卷第一 南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行品第一 聞如...

宏智禪師廣錄

天童覺和尚語錄序 餘頑愚拙疎無所可用。獨於世味澹薄...

【佛教詞典】未證為證

【未證為證】 p0489 瑜伽八十六卷四頁云:卽此為依,復...

【佛教詞典】四劫

在一個大劫中,有成劫、住劫、壞劫、空劫之四個中劫,...

錯綜複雜的業因果報

佛教講的三世因果的法則,是我們佛教徒最起碼要認知的...

打佛七的利益和注意事項

一、佛七的內涵 佛七,也稱打佛七,指的是淨業同修集中...

終日在妄之性靈,即終日恆真之性靈

性靈不可以有無求,斷常取。由無始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惟賢長老《五戒、懺悔、發願》

一、五戒十善是基本 菩薩戒,以五戒為基礎,什麼是戒...

下劣凡夫罪業深重,如何容易得生安養

問:求生西方固所願也,但我下劣凡夫,罪業深重,福善...

以不生滅心來作你的發心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

活在過去或擔心未來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覺自己身邊的許多人與朋友都活在過...

念佛工夫,只貴真實信心

示法源 念佛工夫,只貴真實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

俞良臣的故事

明嘉靖時候的人,姓俞,名都,字良臣,他博學多才,鄉...

除卻心頭火

有一個久戰沙場的將軍,已厭倦戰爭,專誠到大慧宗臬禪...

《地藏經》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

很多道友出家受戒或住幾年佛學院之後,經常生起這麼個...

若佈施者反感,義工是否造業

問: 對於一些公眾,被一些義工半推半就去給慈善團體...

【視頻】《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讀誦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讀誦

【視頻】淨土五經日誦集要(傳印長老輯錄)

淨土五經日誦集要(傳印長老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