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五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六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二

問曰。若然者何故阿羅漢起苦集智現在前耶。答曰。欲觀此五陰。猶如重擔過患法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說。生無色界。不能起禪及禪中功德現在前。生色界中。則能此說。是何義耶。答曰。此說滅道法智生色界者。能起此智。斷色無色界結。若煩惱已斷。更不起此智。評曰。不應作是說。生色界起法智現在前。所以者何。此智非彼界對治故。復次此是不定壞相。或有起少分。謂滅道法智。或有不起少分者。謂苦集法智。或有起者。或不起者。未離欲者起。已離欲者不起。或時起或時不起。離欲道時起。餘善根時不起。以是事故。如前說者好。諸結欲界系。彼結法智斷耶。答曰。或結是欲界系。彼結非法智斷。乃至廣作四句。云何結是欲界系。彼結非法智斷。答曰。諸結忍斷。亦餘智斷。亦不斷。忍者是四法忍。餘智者是等智。不斷者若已斷。若不作方便斷。云何結是法智斷。彼結非是欲界系。答曰。諸結是色無色界系。法智斷法智者是滅道法智。離色無色界結者。云何結是欲界系。彼結法智斷。答曰。諸結欲界系。法智斷法智者是四法智。離欲界結者。云何結非是欲界系。彼結非是法智斷。答曰。諸結色無色界系。彼忍斷若餘智斷亦不斷忍者。是四比忍餘智斷者。若等智斷。若比智斷。不斷者。若已斷。若不作方便斷。諸結色無色界系。彼結比智斷耶。答曰。諸結比智斷。彼結色無色界系。頗有結色無色界系彼結非比智斷耶。答曰。諸結忍斷亦餘智斷。亦不斷忍者。是四比忍。餘智者是法智等智不斷者若已斷若不作方便斷。諸結見苦斷。彼結苦智斷耶。答曰。或結是見苦斷。彼結非苦智斷諸結忍斷。所以者何彼忍是此結對治故。或結是苦智斷。彼非見苦斷。諸結是修道斷。彼結苦智斷。所以者何。苦智是修道所斷結對治故。如見苦所斷結。乃至見道所斷結。說亦如是。問曰。為無礙道斷煩惱。為解脫斷耶。若無礙道斷煩惱者。使揵度所說云何通。如說結有九種。苦法智所斷種。乃至修道所斷種。若解脫道斷煩惱者。此文所說云何通。如說或結是見苦斷。彼非智斷。或結是苦智斷。彼結非見苦斷。答曰。應作是說無礙道斷煩惱非解脫道斷。廣說如使揵度。

諸結法智斷法智滅作證耶。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或有說。無礙道斷結得解脫道證解脫得。此是外國法師所說。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無礙道斷結得證解脫得。若當無礙道斷結得解脫道證解脫得者。則違此文。如說諸結法智斷比智滅作證耶。亦應作如是答。若以滅道法智斷非想非非想處結。比智滅作證而不作是答者。當知無礙道斷結得。亦得證解脫得。

諸結法智斷。彼結法智滅作證邪。答曰。諸結法智斷。彼結法智滅作證。隨斷爾所結。即證爾所滅。頗結法智滅作證。彼結非法智斷耶。答曰。有諸結忍斷亦餘智斷。須陀洹以世俗道。趣斯陀含果。斷一種結乃至五種。若第六無礙道是法智者。是時證三界見道結忍所斷者。及欲界修道等智所斷五種結。斯陀含趣阿那含果。以世俗道。斷二種結。若第九無礙道是法智者。是時證三界見道結忍所斷者。及欲界修道等智所斷八種結。離初禪欲。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若以比智等智。離非想非非想處欲。以比智斷八種結。第九無礙道。是法智者。是時證三界見道忍所斷結。及欲界修道等智所斷結。七地中比智等智所斷結。非想非非想處比智所斷八種結。如是等結。是法智滅作證。諸結比智斷。彼結比智滅作證耶。答曰。諸結比智斷。比智滅作證。隨斷爾所結。有爾所滅作證。頗結比智滅作證。彼結非比智斷耶。答曰。有諸結忍斷亦餘智斷。比智滅作證。若以法智。若以等智。離欲界欲。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若以法智。斷非想非非想處一種結乃至八種。若第九無礙是比智者。是時證三界見道忍所斷結。及八地法智等智所斷結。法智所斷非想非非想處八種結。諸結苦智斷。彼結苦智滅作證耶。答曰。諸結苦智斷。彼結苦智滅作證。隨斷爾所結。有爾所滅作證。頗結苦智滅作證。彼結非苦智斷耶。答曰。有諸結忍滅。亦餘智滅。苦智滅作證。須陀洹趣斯陀含果。以集滅道智等智。斷一種結乃至五種。若第六無礙道是苦智者。是時證三界見道忍所斷結。及欲界修道集滅道智等智所斷五種結。斯陀含趣阿那含果時。以集滅道智等智。斷二種結。若第九無礙是苦智者。是時證三界見道忍所斷結。欲界修道集滅道智等智所斷結。以集滅道智等智。離初禪欲。乃至離無所有處欲。以集滅道智。斷非想非非想處一種結乃至八種。若第九無礙道是苦智者。是時證三界見道忍所斷結。八地修道集滅道智等智所斷結。非想非非想處修道集滅道智所斷八種結。如苦智。乃至道智。說亦如是。

問曰。前門所說。此門所說。有何差別。答曰。若作是說。無礙道斷結得。解脫道得作證者。前門是無礙道所作。此門是解脫道所作。若作是說。無礙道斷結得亦證解脫得。解脫道唯證解脫得者。前門是無礙道斷結得證解脫得此門說解脫道證解脫得。如斷結得。證解脫得離過患習功德去無利得有利捨卑賤。得勝妙離染愛得寂靜樂亦如是。復次斷是前門得無為是此門。復次斷結及作證是前門。先斷結後作證是此門。前門此門。是謂差別。眼根幾智知。乃至無色界修道所斷無明使幾智知。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或有說。無境界唯有智。或說無智唯有境界。為止如是說者意故。而作此論。

諸法若問攝應思界而答。若問識應思入而答。若問使應思種而答。若問智應思諦而答。如是諸法易可顯現。此中問智。應思諦而答。法有五種。謂苦集滅道諦所攝。非諦所攝。欲界苦集諦攝。相應不相應法。色無色界苦集諦亦爾。滅諦唯攝不相應法。道諦攝相應不相應法。非諦所攝法。攝不相應法。欲界苦集諦所攝相應法。七智知。除比智滅智道智。不相應法六智知。除比智滅智道智他心智。色界苦集諦所攝相應法。七智知。除法智滅智道智。不相應法六智知。除法智滅智道智他心智。無色界苦集諦所攝相應不相應法。六智知。除法智滅智道智他心智。滅諦所攝法。六智知。除他心智苦智集智道智。道諦所攝相應法。七智知。除苦智集智滅智。不相應法。六智知。除苦智集智滅智他心智。非諦所攝法。一智知。謂等智。問曰。何故名智。答曰。智所知故名智。何故名所知。答曰。為智所知故名所知。如稱所稱量所量亦如是。量是智所量。是所知。此是略毘婆沙。餘門廣說如經本。如說修行廣布無常想。斷欲愛色無色愛掉慢無明。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說修行廣布無常想。乃至廣說。佛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今欲廣分別故。而作此論。問曰。若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者。世尊何故說此經耶。答曰。欲令懈慢不勤精進受化者勤精進故。復次為貪後有弟子。令不更求後有故。世尊說。彌勒佛出世時。有諸比丘。作是願。使我見。彌勒佛出乃般涅槃。佛作是說。汝等今者有資產所須適意故。作如是念。後若為諸有苦之所逼切者。於諸有中不生願樂。修行廣布無常想。能斷欲愛者。此想當言與法智苦智相應。當言有覺有觀。所以者何。在有覺有觀地故。當言與捨根相應。彼地有捨根故。當言與無願相應。謂苦無願。當言緣欲界系緣欲界五陰故。斷一切色愛者。彼想當言與比智苦智相應。或有覺有觀。在未至初禪者。或無覺有觀。在中間禪者。或無覺無觀。在三禪者。或樂根相應。在第三禪者。或喜根相應。在初禪第二禪者。或捨根相應。在未至中間第四禪者。無願相應。謂苦無願。當言緣色界系。緣色界五陰故。斷一切無色愛者。此想當言與比智苦智相應。當言或有覺有觀。在未至初禪者。或無覺有觀。在禪中間者。或無覺無觀。在三禪三無色定者。或樂根相應。在第三禪者。或喜根相應。在初禪二禪者。或捨根相應。在未至中間第四禪三無色定者。與無願相應。謂苦無願。當言緣無色界系。緣無色界四陰故。斷一切掉慢無明者。此想當言或法智相應苦智相應比智相應。餘廣說如上。

問曰。八聖道盡能斷結。何故獨稱無漏想。答曰。世尊此中聖道以想名說。世尊或說道名想。廣說如四無量處。

問曰。無常想是七使對治。此中何故作三說耶。答曰。若使在三界是五種斷。見疑雖在三界非五種斷。恚使雖五種斷。不在三界。復次此使在三界。亦是見道修道斷。見疑雖在三界。非修道斷。恚雖是見道修道斷。不在三界。復次此使在三界。是凡夫聖人所行。見疑雖在三界。非聖人所行。恚使雖是凡夫聖人所行。非在三界。

問曰。何故三說愛使。一說餘使。答曰。餘使應說如愛使。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欲以種種說莊嚴於文。若以種種說莊嚴於文義則易解。復次欲現二門故。乃至廣說。復次此愛是重惡多眾過患欲重觀其過患故。廣說如上四諦處。

問曰。無常想是見苦所斷使對治。何故說斷一切欲愛使耶。乃至廣說。答曰。一切有二種。有少分一切。有一切一切。此中說少分一切。復次此中說聖人以無常想。斷三界修道所斷一切煩惱。

餘經復說。修行廣布無常想。能斷我慢。問曰。無常想是七慢對治。何故但說斷我慢耶。答曰。無常想是我慢近對治。如說。無常想能生無我想。若比丘有無常想。無我想者。能斷我慢。速於此法。得盡諸漏。

如說比丘於七處。善觀三種義。速於此法。得盡有漏。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說。比丘於七處善。乃至廣說。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今欲廣分別故。而作此論。問曰。若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者。世尊何故說是經耶。答曰。學人於上沙門果。不作方便。設作方便。而不解知。佛作是說。如汝等入見道方便。不放捨者。不久亦當得盡諸漏。復次已得道者。患於修道所斷煩惱。欲說修道對治。令失道者。還得道故。如人勐健患於怨家。他人語言。汝今勐健。何不降伏怨家。彼亦如是。如實知色是苦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法智知欲界色。比智知色界色。等智知一切色。苦智知有漏色無常苦空無我。問曰。此則是四善處耶。答曰。此皆觀一諦。觀苦觀果。如實知色。是集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集智。法智知欲界集。比智知色界集。等智知一切集。集智知有漏色因集有緣。問曰。此則是四善處耶。答曰。此皆觀一諦。觀集觀因。如實知色滅是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滅智。法智知欲界色滅。比智知色界色滅。等智知一切色滅。滅智知一切有漏色滅止妙離。問曰。此則是四善處耶。答曰。此皆觀一諦。觀滅觀畢竟。如實知色滅道是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道智。法智知欲界色滅道。比智知色界色滅道。等智知一切色滅道。道智知一切有漏色滅道正跡乘。問曰。此則是四善處耶。答曰。此皆觀一諦。觀道觀對治。如實知色味。此是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集智。問曰。此則是四善處耶。答曰。此則觀一諦。觀集觀味。如實知色患。此是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問曰。此則是四善處耶。答曰。此則觀一諦。觀苦觀患。如實知色離。此是四智。謂法智比智滅智等智。問曰。此則是四善處耶。答曰。此則觀一諦。觀滅觀離。如色陰有七善處。乃至識陰亦有七善處。問曰。若然者則有三十五善處。亦有無量善處。答曰。此是七處法。如色陰有七。乃至識陰亦有七。不過於七。如經說。須陀洹受七有。此是七處法。不過於七。廣說如四諦處。尊者波奢說曰。如實知色是苦。乃至如實知識是苦。如實知色是集。知色是滅。知色是滅道。知色是味。知色是患。知色是離。乃至知識亦如是。若如是說。則有七善處。復次若略說。則有七善處。若廣說則有三十五善處無量善處。如廣略。分別不分別亦如是。復次若為利根者說。則有七善處。若為鈍根者說。則有三十五善處無量善處。如利根鈍根。因力緣力內支力外支力內思惟力外聞法力聞即能解力廣分別力。當知亦如是。復次如在見道時。則有七。如觀察時。則有三十五無量善處。復次如賢。聖所行時則有七。如世俗所行。則有三十五無量善處。復次若作總相觀。則有七善處。若作別相觀。則有三十五無量善處。問曰。此中為說別相觀。為說總相觀耶。若說別相觀者。此文所說云何通。如說。速於此法。得盡有漏。若是總相觀者。此文所說復云何通。如說如實知色。乃至如實知識。答曰。應作是說。是別相觀。

問曰。若然者。如說。速於此法得盡有漏。云何通。答曰。此中說別相觀。能生總相觀。總相觀得盡有漏。復有說者。此中觀總相觀。問曰。若然者此文所說云何通。如說。如實知色乃至如實知識。答曰。此文應如是說。如實知陰。是苦集滅道味患離。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不必說與見道時同。或有說。與見道時同。或說。與見道時異。如世尊為四天王。以聖語說四諦。二解二不解。世尊復以陀毘羅語說四諦。一解一不解。世尊復以彌離車語說四諦。然後乃解。如是觀解時以別相。入道時是總相。問曰。七處善觀三種義。有何差別。答曰。七處善是無漏。觀三種義是有漏。問曰。若然者。此所說云何通。如說。如實知色是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答曰。此中數智行於境界。不必盡是無漏。問曰。能以七處善。同觀三種義。能以觀三種義。同七處善不。答曰。或有說者。不能所以者何。七處善是無漏。觀三種義是有漏。復有說者。七處善是有漏無漏。觀三種義是有漏。問曰。若然者。能以七處善同觀三種義。以觀三種義同七處善不。答曰。能但多用功。多有所作。如實知色。乃至知識。如實知色患。乃至知識患。是說觀陰。如實知色是集。乃至知識是集。如實知色是味。乃至知識是味。是說觀入。如實知色是滅。乃至知識是滅。如實知色是離。乃至知識是離。是說觀界。可說如是同相。但多用功。多有所作。

問曰。觀三種義在前。七處善在後。何故世尊先說七處善。後說觀三種義耶。答曰。若作是說。則所說隨順義則易解。受者亦易。復次世尊所說。文義具足。若先說觀三種義。義雖具足。文不具足。世尊說法。文義具足。復次若應先說七善處。則說七善處。若應後說觀三種義。則說觀三種義。所以者何。觀三種義。或在見道初。或在修道初。此中說在修道初者。不說在見道初者。如見道修道。見地修地未知欲知根知根亦如是。復次觀三種義。或在六地聖道初。或在九地聖道初。此中說九地初者。不說六地初者。尊者波奢說曰。此中說四種地。謂修行地見地修地無學地。如說。比丘七處善。觀三種義。是說修行地。如實知色。是說苦集滅道。乃至知識。是苦集滅道。是說見地。觀色乃至識是味患離。是說修地。速於此法得盡有漏。是說無學地。問曰。若然者。何故見道中。說四善處。修道中說三善處耶。答曰。見道中未曾見諦而見。修道中已曾見諦而見。復次見道中未曾得見聖性而得。觀行於諦。修道中已曾得聖性。觀行於諦。

問曰。此中何故重說三諦。一說道諦。答曰。此中廣說道諦。如說。如實知色是苦。此是道諦。如實知色是集滅道是味患離。乃至知識亦如是。是道諦。復次此所說。為已見諦人。佛作是說。汝等若能如實觀察陰者。不久當得盡漏。復次三諦是有邊法。如說。五取陰邊。五取陰集邊。五取陰滅邊。問曰。若然者因論生論。何故三諦說有邊。道諦不說有邊耶。答曰。此中邊義。廣如說見道邊等智處。復次有已生苦。有未生苦。有已生苦因。有未生苦因。有已生苦滅。有未生苦滅。諸已生苦未生苦。已生苦因。未生苦因。已生苦滅。未生苦滅。誰能知斷證耶。謂是道諦。

問曰。世尊何故廣分別智所知耶。答曰。欲令失道者。還知道故。作如是說。復次此所說為愛行人。佛作是說。汝等應觀此陰味及過患。若見此陰味及過患者。不久當得盡漏。

問曰。何故見道中。先觀苦後觀集。修道中。先觀集後觀苦耶。答曰。隨順有二種。一見道隨順。二所說隨順。如見道隨順。先觀苦後觀集。如所說隨順。先觀集後觀苦。見道次第所說次第亦如是。

問曰。色集色味。有何差別。答曰。名即差別。是名色集。是名色味。復次色集是意地。色味通六識身。復次集是染污不染污。味是染污。復次集在三界。味在欲界。問曰。陰為有多種集。為有一種集。若有多種集者。施設經說云何通。如說。此愛是過去未來現在苦因苦本苦緣。若一種者此經云何通。如說。喜愛集是色集。觸集是三陰集。名色集是識集。答曰。應作是說。有所以是多種集。有所以是一種集。為說近因故。是多種集。為說遠因故。是一種集。如近因遠因。此身他身亦如是。復次此中說三種集。一煩惱集。二苦集。三業集。喜愛集色集。是說煩惱集。觸集三陰集。是說苦集。名色集識集。是說業集。此中說名色是業。如煩惱集苦集業集煩惱有苦有業有煩惱道苦道業道煩惱苦業。當知亦如是。復次此中說三時。謂積聚時。受用時。守護時。喜愛集色集。是說積聚時。觸集三陰集。是說受用時。名色集識集。是說守護時。復次此中說三時有。謂前時有。中有。生有。喜愛集色集。是說前時有。觸集三陰集。是說中有。名色集識集。是說生有。復次喜愛集色集。是說名緣色。觸集三陰集。是說名緣名。名色集識集。是說名色緣名。復次愛求未來有。是故佛作是說。喜愛集是色集。心心數法。因觸而活。從觸生。以觸力故。能現在前。佛作是說。觸集是三陰集。識因名色立。而得增廣。是故佛作是說。名色集是識集。問曰。色滅色離有何差別。答曰。若愛造此色。彼愛若滅。是名色滅。若緣此色。生諸餘愛。彼愛若離。是名色離。乃至廣說。問曰。何故問色滅。答愛滅耶。答曰。因若斷。果亦斷。因若滅。果亦滅。捨因亦捨果。若吐因亦吐果。若害因亦害果故。問曰。何故已生愛說滅。未生愛說離耶。答曰。已生愛不可作未生愛。佛作是說。但當滅之。未生愛應令不生。但當離如是有三種衰患。一已受。二今受。三當受。已受者受竟。今受者忍受。當受者或以自力。或眷屬力。或財物力。方便求離。彼亦如是。餘答廣說如雜揵度。如色滅色離。乃至識滅識離說亦如是。問曰。此中何故三說愛不說餘煩惱業耶。答曰。以愛是重過患難斷難除故。廣說如上。如此中及施設經多分別滅諦。問曰。何故此中及施設經。多分別滅諦耶。答曰。以此滅於有為無為法中最勝故。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六

 

上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下篇:鞞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註音版】佛前上供儀

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阿毗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

阿毗曇毗婆沙論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卷上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

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佛說菩薩逝經

佛說菩薩逝經 西晉沙門白法祖譯 佛在鷂山中,與諸比丘...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

佛說清淨心經

佛說清淨心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佛說須賴經

佛說須賴經 曹魏西域沙門白延於洛陽白馬寺譯 聞如是:...

法演禪師語錄

法演禪師語錄卷上 舒州白雲山海會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語...

大樓炭經

大樓炭經卷第一 西晉沙門法立共法炬譯 閻浮利品第一...

天請問經

天請問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佛說咒目經

佛說咒目經...

【佛教詞典】四種方便瑜伽

【四種方便瑜伽】 p0453 瑜伽二十八卷十頁云:方便有四...

【佛教詞典】四明仁岳異說叢書

凡七卷。宋代繼忠集。又作四明仁岳往覆書。收於卍續藏...

志公禪師為什麼不禁笑了起來

唐朝有一位得道高僧志公禪師,住在金陵,有一天他離開...

謠言止於智者

戰國時候,各國之間爭戰不停,國與國之間也常訂定各種...

讓你的生死業緣乾乾淨淨

一個清淨的比丘跟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在鄉間的小路走的...

大安法師:佛像、念珠、法器如何開光

問: 弟子想恭請佛像到自家佛堂供奉,怎樣請才比較如...

五種慷慨布施,能得大福報

昔日,佛陀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有一天世尊...

惟賢長老《殊勝的淨土法門》

慈雲寺每年冬季為紀念彌陀誕辰都要舉行念佛七。今年的...

自利利他是圓滿成功的人生

安住正念修自我,明續初心利群生 安住正念修自我,說的...

常懷敬畏之心

有句老話說的是:舉頭三尺有青天。還有:頭頂三尺有神...

誠念觀音聖號,助我順利生產

《楞嚴經》云: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自學佛以...

心態不同,結果也不同

遇到不順利時,你通常怎麼想?或者說,你覺得哪一種思...

修學佛法的人,解要圓,行要方

何謂圓呢?就是圓融無礙。因為佛法豎窮三界,橫遍十方...

鋤草斬蛇

有一個學僧到智常禪師的道場來參學。 智常禪師正在鋤...

【視頻】《無量壽經優波提舍》李罕念誦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李罕念誦

【視頻】心經修持版(圓達禪寺)

心經修持版(圓達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