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五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五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一

八智。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云何法智。乃至道智。如此章及解章義。此中應廣說優波提舍。問曰。彼尊者迦旃延子。何故依八智而作論。答曰。此中應廣如使揵度大章中說。法智攝幾智。乃至道智攝幾智。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為止併義者意故。如毘婆闍婆提說攝他性法不攝自性法。為止如是說者意。而作此論。攝如使揵度一行品中廣說。

法智攝法智。亦攝五智少分。謂他心智苦集滅道智。總而言之。法智攝法智。然法智在六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禪。未至禪中者。攝未至禪中者。乃至第四禪中者。攝第四禪中者。又法智是四智。謂是苦智。乃至道智。苦智攝苦法智。乃至道智。攝道法智。又法智在過去未來現在。過去者攝過去者。未來現在者。攝未來現在者。又過去法智。有無量剎那。彼剎那即攝彼剎那。未來現在說亦如是。云何攝他心智少分邪。答曰。他心智是有漏無漏。攝無漏者。不攝有漏者。彼無漏復有二種。謂法智分比智分。攝法智分。不攝比智分。是名少分。云何攝苦智少分邪。答曰。苦智是法智分比智分。攝法智分。不攝比智分。是名少分。乃至道智說亦如是。比智攝比智。亦攝五智少分。廣說如法智他心智攝他心智。亦攝四智少分。謂法智比智等智道智。總而言之。他心智攝他心智。然他心智在根本四禪中初禪者。攝初禪者。乃至第四禪者。攝第四禪者。又他心智。是有漏無漏。有漏者攝有漏者。無漏者攝無漏者。又他心智。是法智分比智分。法智分攝法智分者。比智分攝比智分者。在過去未來現在。如先所說。云何攝法智少分邪。法智是四智攝道智不攝餘智。是名少分。又道智是總相別相。攝別相者。不攝總相者。道智有緣三世者。有緣現在者。有緣自身。有緣他身者。有緣心心數法者。有緣五陰者。攝緣現在他身心心數法者。不攝緣過去未來自身及五陰者。是名少分。比智亦如是。隨相而說。云何攝等智少分邪。答曰。等智在十一地。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攝在根本四禪地者。不攝餘地者。又等智緣總相別相。攝別相者。不攝總相。餘廣說如上。云何攝道智少分。答曰。道智在九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禪三無色定。攝根本禪地。不攝餘地者。是名少分。又道智緣總相別相。乃至廣說。是名少分。等智攝等智。亦攝一智少分。謂他心智。總而言之。等智攝等智。然等智在十一地。謂欲界未至中間根本四禪四無色定。欲界攝欲界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攝非想非非想處者。又欲界者。有善穢污不隱沒無記。善攝善者。穢污攝穢污者。不隱沒無記攝不隱沒無記者。此三在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未來現在。即攝過去未來現在者。又過去。有無量剎那。彼剎那即攝彼剎那者。未來亦如是。如是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地說亦如是。云何攝他心智少分。答曰。他心智是有漏無漏。攝有漏者。不攝無漏者。是名少分。苦智攝苦智。亦攝二智少分。謂法智比智。總而言之。苦智攝苦智。然苦智在九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禪三無色定。未至禪攝未至禪者。乃至無所有處攝無所有處者。餘廣說如上。云何攝法智少分。答曰。法智是四智。謂苦集滅道智。攝苦智分。不攝餘智分。是名少分。如法智比智亦如是。如苦智。集滅智亦如是。道智攝道智。亦攝三智少分。謂法智比智他心智。總而言之。道智攝道智。廣說如上。苦智異者。攝他心智少分。云何攝他心智少分。答曰。他心智是有漏無漏。攝無漏者。不攝有漏者。是名少分。若成就法智。於此八智。為成就幾不成就幾。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為止說無成就者意故。而作此論。

若成就法智。於此八智。為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成就三四五六七八。苦法智時。無他心智三。謂法智苦智等智。有他心智四。苦比忍時。無他心智三。有他心智四。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苦比智時。無他心智四。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有他心智五。此中增見增慧增道增智增名。集法忍時。無他心智四。有他心智五。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集法智時。無他心智五。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集智。有他心智六。此中增見增慧增道增智增名。集法忍時。無他心智五。有他心智六。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集比智時。無他心智五。有他心智六。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所以者何。苦比智時。已立比智名。集法智時。已立集智名。滅法忍時。無他心智五。有他心智六。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滅法智時。無他心智六。謂法智比智等智集智滅智。有他心智七。此中增見增慧增道增智增名。滅比忍時。無他心智六。有他心智七。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滅比智時。無他心智六。有他心智七。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所以者何。滅法智時。已立滅智名。苦比智時。已立比智名。道法忍時。無他心智六。有他心智七。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道法智時。無他心智七。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有他心智八。此中增見增慧增道增智增名。道比忍時。無他心智七。有他心智八。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所以者何。道法智時。已立道智名。苦比智時。已立比智名。乃至成就道智。隨相而說。

若修法智時。亦修比智邪。修有四種。廣說如上。此中因二修而作論。謂得修行修。凡夫人離欲界欲時。方便道。九無礙道。八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第九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離初禪欲時。若即依初禪作方便者。方便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若依第二禪邊作方便者。方便道。九無礙道。八解脫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第九解脫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乃至離第三禪欲亦如是。離第四禪欲時。若即依第四禪作方便者。方便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若依空處邊作方便者。方便道。九無礙道。九解脫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離空處欲時。方便道。九無礙道。九解脫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說亦如是。未離欲界欲凡夫。起四無量初二解脫初四勝處不淨安那般那念念處煗頂忍世第一法時。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離欲界欲凡夫。起四無量初三解脫八勝處八一切處不淨安那般那念念處時。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離欲界欲凡夫。起達分善根時。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離欲界欲凡夫。起通時。方便道二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一解脫道中。現在修他心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五無礙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即彼凡夫。起無色界解脫空處一切處識處一切處依無色界念處時。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此則說凡夫人聖人見道中起如是功德現在前。即是功德未來修。如起忍現在前。即未來修忍。起智現在前。即未來修智。唯除三心頃。未來修世俗道。謂苦比智。集比智。滅比智。修見道邊等智。問曰。何故見道中。唯修相似法。修道中修相似不相似法邪。答曰。見道中所緣定對治定故。唯修相似法。不修不相似者。修道中所緣不定對治亦不定故。修相似不相似法餘答廣說。如雜揵度。若無他心智入見道道比智現在前時。現在修二智。謂道智比智。未來修六智。除等智他心智。若有他心智現在。亦修二智。未來修七智。除等智。聖人以世俗道。離欲界欲時。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未來修七智。若以世俗道作方便。方便道。九無礙道。八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七智。第九解脫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離初禪欲時。若以無漏作方便。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若以世俗道作方便。方便道九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九無礙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七智。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說亦如是。聖人以無漏道。離欲界欲時。若以世俗作方便。現在修等智。未來修七智。若以無漏作方便。於八智中。若起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九無礙道。八解脫道。於四智中。若起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第九解脫道。於四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離初禪欲時。若以世俗道作方便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若以無漏作方便。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九無礙道於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九解脫道。於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說亦如是。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若以世俗作方便。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若以無漏作方便。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九無礙道。於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六智。八解脫道。於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第九解脫道。於二智中。若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及三界善根。是則說聖人離欲。未離欲界欲。信解脫轉根作見到。若以世俗。作方便道。方便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七智。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無礙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六智。解脫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或有說者修六智。或有說者修七智。離欲界欲信解脫轉根作見到時。若以世俗作方便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無礙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六智。解脫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或有說修七智。或有說修八智。時解脫阿羅漢。轉根作不動時。若以世俗作方便。方便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若以無漏作方便。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九無礙道。於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六智。八解脫道。於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第九解脫道。於二智中。若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及三界善根。修勳禪時。初剎那頃。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第二剎那頃現在前修等智。未來修七智。第三剎那頃。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起通時五無礙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七智。二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起他心智解脫時。現在修他心智。未來修八智。起四無量初三解脫八勝處八一切處不淨安那般那念禪中世俗念處世俗無礙無諍願智半多俱置迦空空三昧無願無願三昧無相無相三昧世俗無色解脫空處識處一切處無色界世俗念處入滅定微細想時。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起無漏智時。現在修他心智。未來修八智。起禪中無漏念處無漏無礙。於八智中現在。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起無色界無漏解脫無漏無礙無漏念處。於四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起出滅定微微心。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如是等說是略毘婆沙。若修法智時。亦修比智邪。乃至廣說。作四句。修法智不修比智者。見道中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時。不修比智。所以者何。見道中若修此功德。即此功德未來修法智現在前。即修法智比智現在前。即修比智學見跡。若阿羅漢起本得法智現在前。學者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跡是聖諦。若有見者。名為見跡。阿羅漢者。若慧解脫。若俱解脫。是時不修比智。所以者何。起本得功德現在前。尚不能令次後剎那修。何況未來遠者。修比智不修法智者。見道中苦比智集比智滅比智時。不修法智。如先所說。學見跡。若阿羅漢起本得比智現在前。如上所說。修法智亦修比智者。入見道道比智時。修法智亦修比智。所以者何。是時捨曾得道。得未曾得道。斷煩惱同一味證解脫。得具得八智。修十六行學見跡。若阿羅漢。起未曾得無漏智現在前。學人以無漏道。離欲界欲時。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九無礙道。九解脫道。乃至離無所有處欲。得俱修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九無礙道。八解脫道。信解脫轉根作見到時。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無礙道。解脫道。修勳禪時。前後心剎那。學人起無漏他心智。起無漏念處。起無色無漏解脫。如是等時起未曾得無漏智現在前。得修法智比智。離非想非非想處欲。阿羅漢住最後解脫道時。解脫阿羅漢。轉根作不動。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九無礙道。九解脫道。修勳禪時。前後心剎那。起無漏他心智。起無漏念處。起無漏無礙起無漏解脫。如是等時。起未曾得無漏智現在前。得修法智比智。起未曾得世俗智現在前。是時得修法智比智。學人以世俗道。離欲界欲。若以世俗作方便。方便道。九無礙道。九解脫道。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說亦如是。若為斷非想非非想處欲。以世俗。作方便。方便道信解脫。轉根作見到時。若以世俗作方便方便道。修勳禪時。中心剎那。起通時方便方便道。五無礙道。三解脫道。起四無量世俗解脫勝處。一切處不淨安那般那念世俗念處入滅定微細想時。解脫阿羅漢。轉根作不動。若以世俗作方便。方便道。修勳禪時。中心剎那起通時。方便道。五無礙道。三解脫道。起無量世俗解脫勝處一切處。起世俗念。處世俗無礙。起無諍願智半多俱置迦。入滅定時。微細想。如是等時。起未曾得世俗智現在前未來得修法智比智。不修法智比智者學見跡。若阿羅漢。起已曾得世俗智現在前。已曾得功德現在前。尚不能令次後剎那修。何況未來遠者。起未曾得世俗智現在前。謂聞思慧。及出滅定微微心。是時不得修法智比智。一切凡夫人。不修此智。所以者何。此智非凡夫法故。是以不修染污心者。是退分。其性沉重。與懈怠相應。勝妙與精進相應。心能有所修。無記心者。是卑下劣弱。如腐種子。不能有所修堅固牢強心。能有所修入無想定滅定。是無心法有心法。能有所修無想。眾生或有說者。一切時不能起善心現在前。或有說者。雖起善心。不能為修作所依。一切忍現在前時。唯修忍不修智。問曰。起已曾得法現在前。何故無未來修邪。答曰。此法已用。已有所作。已與果故。復次此法已修已猗。更無勢用。復次起已曾得法現在前時。是行修在未來世時。是得修以經歷世故。但有損減。何得更增益邪。如人食用先所聚財物。但有損減。更無增益。彼亦如是。

◎復次多用功多有所作者。欲令未來世。能起已曾得法現在前。不多用功不多有所作故。不能令未來世者修。復次若起已曾得法現在前未來修者。世尊般涅槃時。入一切諸禪三昧。亦應未來世修。若修者。則世尊得盡智時。則不具得一切諸善功德。欲令無如是過故。起已曾得功德。無未來世修。餘智修隨相廣說如經本。有見道邊等智。有得盡智時善根。此中應廣說如雜揵度。

法智當言緣法智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欲止說境界緣無有體性者意亦明境界緣實有體性故。而作此論。或有說者。此中作如是問。法智緣幾智邪。若如其所說。法智不緣比智。盡緣餘智。比智不緣法智。盡緣餘智。他心智等智。盡緣諸智。苦智集智。緣等智他心智。不緣餘智。滅智不緣諸智。道智不緣等智。盡緣餘智。復有說者。此中作如是問。法智為幾智所緣。若作是說。法智為幾智所緣者。若如其所說。苦智集智比智滅智。不緣法智。餘智則緣苦智集智法智。滅智不緣比智。餘智則緣滅智。不緣他心智。餘智則緣滅智。道智不緣等智。餘智則緣苦集滅智。各不為苦集滅智所緣。餘智則緣苦集滅智。不緣道智。餘智則緣。問曰。何故法智比智。各不相緣邪。答曰。法智境界於下。比智境界於上。譬如二人同住一處。一人視地。一人視空。其二人面各不相視。彼亦如是。法智於法智有幾緣。乃至於道智有幾緣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欲止說四緣無體性者意亦欲明四緣實有體性故。而作此論。法智於法智。有幾緣邪。答曰。法智於法智。因次第緣威勢。問曰。何故此中說緣異。使揵度不善品中說緣異。如此中說。法智於法智。因次第緣威勢。如不善品中說。身見於身見。或四三二一邪。答曰。如此中所說。法智於法智。因次第緣威勢。彼中亦應如是說。如彼所說。身見於身見。或四三二一。此中亦應如是說。復次欲現二門二略。廣說如使揵度。法智於法智因次第緣威勢。因者如種子故。次第者前開導故。境界緣者。如執杖故。威勢緣者。不相障礙故。法智於法智。有一因。謂相似因。次第緣者。法智次第起法智現在前。境界緣者。法智緣法智。威勢緣者。不相障礙。法智於比智。因次第威勢無緣。因者。謂相似因。次第緣者。法智次第起比智現在前。威勢緣者。不相障礙故。無緣者。法智比智。各不相緣。法智於他心智。因次第緣威勢。如先所說。法智於等智。次第緣威勢無因。所以者何。因者如種子。無漏法不為有漏法作種子。法智於苦集滅智。因次第威勢無緣。所以者何。苦集智緣有漏法。此智是無漏。滅智緣無為。此智是有為。餘廣說如上。法智於道智。因次第緣威勢。廣說如上。比智如法智。隨相而說。他心智於他心智。因次第緣威勢。如上所說。此中異者。若有因無緣。若有緣無因。有因無緣者。自身於自身。有緣無因者。他身於自身。他心智於等智。因次第緣威勢。因者二因。謂相似因報因。餘廣說如上。他心智於苦集智。因次第緣威勢。因者謂相似因。若有因無緣。若有緣無因。有因無緣者。因是無漏。苦集智緣有漏。有緣無因者。苦集智緣有漏。因是無漏故。他心智於滅智。因次第威勢無緣。廣說如上。他心智於道智法智比智。因次第緣威勢。廣說如上。等智於等智。因次第緣威勢。因者有三因。謂相似因。一切遍因報因。餘廣說如上。等智於苦集智。次第緣威勢無因。所以者何。因如種子。有漏法不為無漏法作種子。等智於滅智道智。次第威勢無因無緣。次第者。次第智。次第起滅道智現在前。威勢者不相障礙。無因者有漏法不為無漏法作因。無緣者滅道智緣無漏。等智是有漏。等智於法智比智。次第緣威勢無因。廣說如上。等智於他心智。因次第緣威勢。因者謂相似因。餘廣說如上。苦集滅智。於苦集滅智。因次第威勢無緣。因者相似因。次第緣者苦集滅智。次第起苦集滅智。威勢緣者。不相障礙無緣。所以者何。苦集智緣有漏。此諸智是無漏滅智緣無為。此諸智是有為。苦集滅智於道智法智比智他心智。因次第緣威勢。廣說如上。苦集滅智於等智。次第緣威勢無因。廣說如上。道智於道智法智比智他心智。因次第緣威勢。廣說如上。道智於等智。次第緣威勢無因。廣說如上。道智於苦集滅智。因次第威勢無緣。所以者何。道智是學無學。此諸智緣非學非無學。諸結欲界系。彼結法智斷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欲令疑者得決定故。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比智不能斷欲界結。或謂如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比智亦能斷欲界結。或謂如比智不能斷欲界結。法智亦不能斷色無色界結。欲令此義決定。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比智不能斷欲界結故。而作此論。

問曰。何故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比智不能斷欲界結邪。答曰。法智先斷欲界結故。能斷色無色界結。比智先不斷色無色界結故。不能斷欲界結。復有說者。以比智未斷色無色界結故。法智能斷。以法智已斷欲界結故。比智不斷。復次若比智能斷欲界結者。為已斷色無色界結邪。為未斷邪。若已斷者。無有先斷色無色界結後斷欲界結者。若未斷者。比智則應有如是責。自界結欲未斷。乃斷他界結。譬如國王不能降伏自國。乃欲降伏他國王。則有如是責。云何不能降伏自國。乃欲降伏他國。彼亦如是。復次道比智時。比智設離欲界欲。最後解脫道。比智乃出。以沒不出故。不能斷欲界結。復次法智斷欲界結已。最後解脫道。其性勐利。以勐利故。能上斷色無色界結。比智斷非想非非想處結。最後解脫道。其性勐利。以勐利故。欲斷欲界結。而欲界結已斷。復次邪見能緣三界苦集者。先已斷結。次求其對治及滅。而能使色無色界結便斷。色無色界邪見。不能緣欲界。不求對治及滅故。不能斷欲界結。復以若是他界一切遍能緣三界苦集者。先已斷後求其對治及滅。而能使色無色界結便斷。猶如負責之人。先殺怨賊。後亦壞其遊戲歡娛之處。彼亦如是。復次法智勐利。不多用功。能斷不善無記煩惱。何況無記煩惱邪。譬如利刀。能斷於鐵。何況草木。彼亦如是。比智非勐利智。多用功力。乃能斷無記煩惱。何能斷不善煩惱。譬如鈍刀。多用功力。能斷草木。何能斷鐵邪。彼亦如是。復次法智如千人敵。云何如千人敵。以能對治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故。比智非如千人敵。云何非如千人敵。以對治十四界十入五陰四陰故。復次行者為欲界五陰之所逼切。如負重擔。求其對治。及滅時能斷色無色界結。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者。是滅道法智。非苦集法智。問曰。何故非苦集法智。答曰。行者為欲界五陰之所逼切。欲負重擔求其對治。及滅時能斷色無色界結。復次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離欲地。色無色界。是定地修地離欲地。不可以緣不定界智斷定界結。復次欲界是麁界。色界是細界。不可以緣麁界智斷細界結。復次欲界是下界。色界是中界。無色界是上界。不可以緣下界智斷中上界結。復次若苦集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者。便為於異處修厭異處得解脫。譬如斷手繫手得解脫斷腳繫腳得解脫。不可斷手繫腳得解脫斷腳繫手得解脫。彼亦如是。若以滅道法智。斷色無色界結。必是生欲界者。非生色無色界者。問曰。何故但是生欲界者。非是生色無色界者。答曰。入法智出比智方便心。是欲界系法。以棄彼法生色無色界故。復次與法智迴轉成是欲界四大造。棄彼四大。生色無色界故。復次法智於欲界。所作已竟。更不作方便。於色無色界。更不起現在前。猶如阿羅漢。更不起三界斷對治現在前。彼亦如是。

校正序

宋本此卷首雲。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六。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念前世智(云云乃至)卷末雲。是說願智方便緣自身者等凡十五紙文。其與國本宋本逈異者何耶。今撿宋本錯亂。此文即是此論前文。宋丹則第五十卷。國本則五十一卷之全耳。而重書為此五十五卷者錯也。今依丹本正之。國本雖與二本不同。但分卷有異耳。序則不亂焉。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五

 

上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下篇:鞞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捨...

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

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雜阿毗曇心論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阿毗曇五法行經

阿毘曇五法行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苦法黠可苦法黠...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阿毗曇甘露味論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宋耆山沙門遵式述 維安養寶剎大...

佛說申日經

佛說申日經(開元錄中無法護譯,恐是支謙誤為法護) 西...

施食獲五福報經

施食獲五福報經(亦名佛說施色力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

諸佛要集經

諸佛要集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佛說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起世經

起世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閻浮洲品第一...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詔譯 如是我...

【註音版】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註音版】法華經安樂行義

法華經安樂行義...

【佛教詞典】未顯真實

謂世尊從成道時起,至說法華經為止,凡四十餘年間,在...

【佛教詞典】諸有海

(術語)三有乃至二十五有,為凡夫浮沉之生死海,故曰...

財祿乃前世佈施而來,非強力之所能求

人世間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

圓瑛大師:素食與佛教、世界、人類的關係

人生日用所需,飲食為一大宗。素食、葷食,與佛教,與...

汝能修淨土,安隱無驚疑

請看第八段:往西方得安穩。這是對多年修行的人,讓他...

比丘尼發惡誓墮餓鬼

威儀庠序的阿難尊者,托著缽,行走在往舍衛城的路上。...

如何擁有健康的身體

講《藥師經》的目的,就是要教大家怎樣擁有健康的身體...

通過專注跟正知來對治菩提心的失壞

為欲對治雖已發趣不復退還而失壞因,故立定慧波羅蜜多...

尋找禪心

南天寺無德禪師舉行小參時(禪師依學僧的需要,而不定時...

極樂的五塵境界,都由彌陀願心所現

境勝由來道易修,多生習氣一朝休。省庵大師勸修淨土詩...

以平等心接受供養

在舍衛城,人們常常大事舉行供養,供養佛陀親自帶領的...

念佛的真正功德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

「南無阿彌陀佛」之聲

您聽過回聲嗎?有一種迴音壁,弧形的,兩端相距有幾百...

我們怎樣為死亡做準備

龍舒居士在這裡用起興的手法,最後落實在我們平時沒有...

【視頻】《心經》葉曉紅

《心經》葉曉紅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音樂伴奏唱誦)

佛說阿彌陀經(音樂伴奏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