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五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九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相應品第四之三

有四十四智體。知老死智體。知老死集智體。知老死滅智體。知老死滅道智體。乃至知行亦如是。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說。佛告比丘。我今當說四十四智體。汝等皆應一心善聽。佛說是經。而不廣分別。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欲廣分別故。而作此論。問曰。若佛經是此論根本者。何故世尊說此經耶。答曰。世尊以如是方便道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欲以是方便道門示諸弟子。汝等不捨是方便道門者。不久當得盡漏。譬豪富長者。以如是方便積聚財物。復欲以是方便教諸子孫。汝等不應捨離如是方便。不久當得無量財寶。彼亦如是。

云何四十四智體。知老死是一智體。知老死集是二智體。知老死滅是三智體。知老死滅道。是四智體。知因老死。有四智體。乃至知行。亦有四智體。十一四則有四十四智體。問曰。何故不說知無明智體耶。答曰。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若是有支有為作因者說智體。無明雖是有支有不為作因。復次有四法者立智體。無明有三法義故不立。知老死智是四智。謂法智比智苦智等智。知老死集智是四智。謂法智比智集智等智。知老死滅智是四智。謂法智比智滅智等智。知老死滅道智是四智。謂法智比智道智等智。如知老死。有十六智乃至知行。亦有十六智。若分別在身。及以剎那。則有無量無邊。此中以有支以諦以對治故。有四十四智體。

問曰。此四十四智體幾在過去。幾在未來。幾在現在。答曰。或在過去。或在未來。或在現在。幾緣過去。幾緣未來現在。答曰。三十三緣三世。十一緣非世法。若如雜揵度所說者。三緣過去。謂知行知行集知識集。三緣未來。謂知老死知老死集知生。十六緣現在。謂知生知生集。知有知有集。知取知取集。知愛知愛集。知受知受集。知觸知觸集。知六入知六入集。知名色知名色集知識。十一緣三世。十一緣非世。幾是有漏幾是無漏。答曰。或盡是有漏或盡是無漏。幾緣有漏幾緣無漏。答曰。二十二緣有漏。二十二緣無漏。幾是有為幾是無為。答曰。盡是有為。無有智是無為者。幾緣有為。幾緣無為。答曰。三十三緣有為。十一緣無為。此智體不能得正決定。不得果。不離欲。不盡漏。是聖人本所得法。為遊戲故。為觀本所作故。為受現法樂故。為受用聖法故。起此智現在前。

有七十七智體。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說。我今當說七十七智體。謂知生是老死緣智體。非不緣生有老死智體。乃至廣說。佛何故說此經者。如先說。

云何七十七智體。答曰。知生是老死緣是一智體。非不緣生有老死是二智體。過去生曾為老死緣是三智體。非不曾緣過去生有老死是四智體。未來生當為老死緣是五智體。非不當緣未來生有老死是六智體。及知法住智此法是無常是有為從因緣生。是盡法是滅法。是無慾法。知如是法者是第七智體。如知老死有七智體乃至知行亦有七智體。十一七智體則有七十七智體。問曰。此中何故不說知無明。緣智體耶。答曰。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若是有支有為作因者說智體。無明雖是有支有不為作因。知生是老死緣。是四智體。謂法智比智等智集智。非不緣生有老死智體。何故復作此說耶。答曰。論有二種。一定自言。二定他言。定自言者。如佛弟子。以佛法義。定於自言。如外道弟子。以外道義。亦定自言。如育多婆提。以育多婆提義。定於自言。如毘婆闍婆提。以毘婆闍婆提義。定於自言。定他言者。如佛弟子定外道弟子言。外道弟子定佛弟子言。如育多婆提定毘婆闍婆提言。如毘婆闍婆提定育多婆提言。或謂。此但為論議故。作如是說。非是實法。欲令此義決定。有如是實事故作是說。非不緣生有此老死。此智是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集智。通前有八智。如過去生曾為老死緣智體是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知集智。通前有十二智體。知非不曾緣過去生有老死智體是四智。如先說。通前有十六智體。知未來生當為老死緣智體是四智。如先說。通前有二十智體。知非不當緣未來生有老死智。體是四智。如先說。通前有二十四智體。知法住智。乃至廣說。通前有二十五智體。如知老死緣有二十五智體。乃至知行緣有二十五智體。若分別在身及剎那者。則有無量無邊智體。此中以有支以世以諦以對治故。立七十七智體。問曰。何故不說知現在智體耶。答曰。或有說者。生是老死緣非不緣生有老死。是說知現在智體。過去者知過去。未來者知未來。復有說者。知生是老死緣非不緣生有老死。是說知三世。過去即知過去。未來即知未來。

問曰。此智幾在過去。幾在未來現在。答曰。或盡在過去。或盡在未來。或盡在現在。幾緣過去。幾緣未來。幾緣現在。答曰。若如所說生是老死緣非不緣生有老死。是說知現在智體者。二十二緣過去。二十二緣未來。二十二緣現在。十一緣三世。若作是說。生是老死緣非不緣生有老死。是說知三世智體者。二十二緣過去。二十二緣未來。三十三緣三世。幾是有漏幾是無漏。答曰。或盡是有漏。或盡是無漏。幾緣有漏幾緣無漏。答曰。盡緣有漏。幾是有為幾是無為。答曰。盡是有為。無有智體。是無為者。幾緣有為幾緣無為。答曰。盡緣有為。此智體不能得正決定。乃至廣說。

及法住智。乃至廣說。法住智者。是知因智。所以者何。住名為因三界。上中下果。在彼中住故。若知此智。名知法住智。此智是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集智。復有說者。若欲知法住智。是名知法住智。知彼智是道智。問曰。若然者。此說云何通。如說此是盡法滅法無慾法無漏法。非是無慾法。答曰。此文應如是說。此是盡法滅法。不應言無慾法。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欲呵責無漏法故。經說蘇尸摩當知。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問曰。此中何者是法住智。何者是涅槃智耶。答曰。知生死增長智是法住智。知生死增長滅智是涅槃智。復次知十二緣起是法住智。知十二緣起滅是涅槃智。知苦集智是法住智。知滅道智是涅槃智。若作是說則為善通。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復有說者。苦集道智是法住智。滅智是涅槃智。問曰。若然者。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此說云何通。答曰。涅槃智亦有在後者。復次諸邊中智是法住智。根本中智是涅槃智。何以知之。經說有眾多異學梵志。共集一處作如是談論。聞有此言。沙門瞿曇未出世時。我等為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而見尊重供養。今沙門瞿曇出世。奪我名稱利養。猶如日出令火無光。我等今當作何方便還得名譽利養。乃至廣說。復作是念。沙門瞿曇更無異德。但善知經論。顏貌端正我等不假顏貌。但知經論者。便可還得名譽利養。乃至廣說。復作是言。今此眾中誰能堪任於沙門瞿曇法中出家而竊於法。令我等受持讀誦。復作是言。今蘇尸摩梵志志念堅固。堪任於沙門瞿曇法中出家竊法。令我等受持讀誦。即皆往詣蘇尸摩所。具陳上事而以告之。爾時蘇尸摩以二事故。而便可之。一以親愛眷屬故。二以善根因緣故。爾時蘇尸摩出王舍城。詣於竹林。時有眾多比丘。在精舍門邊。往反經行。爾時蘇尸摩遙見諸比丘。即往其所而作是言。諸比丘。當知我欲於沙門瞿曇法中淨修梵行。時諸比丘即將蘇尸摩詣世尊所。而白佛言。今此蘇尸摩梵志者。欲於世尊法中出家受具足戒行比丘法。佛告諸比丘。汝等可為蘇尸摩出家授其具足。時諸比丘即為出家授具足。時蘇尸摩聰明智慧。念力堅固。未久之間。讀誦三藏。少解其義。便作是念。若欲利我親屬者。今正是時。從竹林出欲詣王舍城。世尊有遍照眼。守護於法。誰能竊者。爾時有五百比丘詣蘇尸摩所。或有說者。是諸比丘佛所化作。或有說者。是實比丘。時諸比丘到蘇尸摩所。皆作是言。蘇尸摩。當知我等生分已盡。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時蘇尸摩便問諸比丘言。汝等依於初禪得盡漏耶。答曰。不也。依第二第三第四禪及過色無色寂靜解脫得盡漏耶。答言不也。時蘇尸摩復作是言。汝等既不依禪定。而得盡漏。誰當信耶。時諸比丘皆作是言。我等是慧解脫。時蘇尸摩不識慧解脫。若我親屬問是義者。我則不知。以是事故。還詣佛所。具以上事。向佛說之。佛作是答。蘇尸摩。當知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蘇尸摩復白佛言。世尊。我今不知何者法住智何者是涅槃智。佛告蘇尸摩。汝知與不知。但法應如是。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彼諸比丘。先依未至禪盡漏。後起根本禪。以是事故。知諸邊中智是法住智根本中智是涅槃智。

若成就法智。亦成就比智耶。答曰。若得。云何為得。若苦比智現在前。設成就比智。亦成就法智耶。答曰。如是。所以者何。以法智在前得故。若成就法智。亦成就他心智耶。答曰。若得不失。云何若得不失。已離欲愛。於彼離欲不退。設成就他心智。亦成就法智耶。答曰。若得。云何為得。若苦法智現在前。若成就法智。亦成就等智耶。答曰。如是。設成就等智。亦成就法智耶。答曰。若得。云何為得。若苦法智現在前。若成就法智。亦成就苦智耶。答曰。如是。設成就苦智。亦成就法智耶。答曰。如是。所以者何。此二智一時得故。若成就法智。亦成就集滅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集滅道智。亦成就法智耶。答曰。如是。所以者何。法智在前得故。若成就比智。亦成就他心智耶。答曰。若得不失。云何若得不失。已離欲愛。於彼離欲不退。設成就他心智。亦成就比智耶。答曰。若得。云何為得。若苦比智現在前。若成就比智。亦成就等智耶。答曰。如是。設成就等智。亦成就比智耶。答曰。若得。如先說。若成就比智。亦成就苦智耶。答曰。如是。設成就苦智。亦成就比智耶。答曰。若得。如先說。若成就比智。亦成就集滅道智耶。答曰。若得。如先說。設成就集滅道智。亦成就比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他心智。亦成就等智耶。答曰。如是。設成就等智。亦成就他心智耶。答曰。若得不失。如先說。若成就他心智。亦成就苦集滅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苦集滅道智。亦成就他心智耶。答曰。若得不失。如先說。若成就等智。亦成就苦集滅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苦集滅道智。亦成就等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苦智。亦成就集滅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集滅道智。亦成就苦智耶。答曰。如是。所以者何。苦智在前得故。若成就集智。亦成就滅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滅道智。亦成就集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滅智。亦成就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道智。亦成就滅智耶。答曰。如是。

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未來耶。答曰。如是。何等時成就過去未來法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二心頃。見集諦時四心頃。見滅諦時四心頃。見道諦時三心頃。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信解脫轉根作見到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時。已起滅法智。設成就未來法智。亦成就過去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如先說。時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未來法智。不成就過去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果。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故失。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轉根故失。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云何為現在前。若不起比智等智忍。若非無心時。乃現在前。何等時成就過去現在法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集諦時一心頃。見滅諦時一心頃。見道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果。已起滅法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現在前。設成就現在法智。亦成就過去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何等時。成就現在法智。亦成就過去耶。答曰。如先說。時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現在法智非過去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時。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故失。起法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轉根故失。起法智現在前。若成就未來法智。亦成就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何等時成就未來現在法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一心頃。見集諦時一心頃。見滅諦時一心頃。見道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果時。起法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起法智現在前。設成就現在法智。亦成就未來耶。答曰。如是。所以者何。若成就現在法智。必成就未來。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未來現在耶。答曰。未來則成就。現在若現在前。何等時成就三世法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集諦時一心頃。見滅諦時一心頃。見道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果。已起滅法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法智。亦成就過去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如先說時。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未來現在法智。不成就過去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果。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故失。起法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轉根故失。起法智現在前。若成就未來法智。亦成就過去現在耶。答曰。或成就未來法智。非過去現在。及過去非現在。及現在非過去。及過去現在。成就未來法智。非過去現在者。若得法智未滅。設滅便失。則不現在前。若得法智。是則明有未來。若未滅。設滅便失。則明無過去。不現在前。則明無現在。何等時成就未來法智。不成就過去現在耶。見道中無得須陀洹果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故失。不起法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轉根故失。不起法智現在前。及過去非現在者。若已起滅法智。不起法智現在前。若已起滅法智。則明有過去。不起法智現在前。則明無現在。若成就過去。必成就未來。何等時成就過去未來法智。不成就現在耶。答曰。如先說。成就過去未來法智時。及現在非過去者。起法智現在前。若未滅設滅便失。起法智現在前。則明有現在若未滅設滅便失。則明無過去。若成就現在。必成就未來。何等時成就未來現在法智。非過去耶。答曰。如先說。成就未來現在法智時。及過去現在者。若以起滅法智不失。起法智現在前。若以起滅法智不失。則明有過去。起法智現在前。則明有現在。若成就過去現在。必成就未來。何等時成就三世法智耶。答曰。如先說。成就三世法智時。設成就過去現在法智。亦成就未來耶。答曰。如是。若成就現在法智。亦成就過去未來耶。答曰。未來則成就。過去若滅已不失。若未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三世法智耶。答曰。如先說。成就三世法智時。設成就過去未來法智。亦成就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如先說。如法智作六句。比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作六句亦如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九

 

上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下篇:鞞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推薦】佛教文庫APP客戶端

可以觀看佛教文章和佛學視頻講座

【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入阿毗達磨論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塞建陀羅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

阿毗曇五法行經

阿毘曇五法行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苦法黠可苦法黠...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註音版】十二佛名神咒

十二佛名神咒...

【註音版】佛說八佛名號經

佛說八佛名號經...

文殊師利問經

文殊師利問經卷上 梁扶南國三藏僧伽婆羅譯 序品第一...

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

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卷第一 宋四明東湖沙門 志...

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

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

佛說內藏百寶經

佛說內藏百寶經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佛在羅閱祇耆...

佛說天王太子辟羅經

佛說天王太子辟羅經 僧祐錄雲關中異經今附秦錄 聞如是...

【註音版】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 失譯人名附秦錄 如是我聞: 一時...

【佛教詞典】一款便招自領出頭

禪林用語。謂自己招認自己之缺點。一款,即一紙召喚狀...

【佛教詞典】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

(經名)三卷,趙宋法賢譯。即佛母般若經之攝頌。...

父母不會在原地等你

電視節目主持人楊瀾有一次採訪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

會性法師:在一切境界中不要忘記念佛

關於念佛,我們從靜的時候學起,就是說:安靜的時候會...

梁武帝對佛教的貢獻

梁武帝(502-549年),名蕭衍,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

印光大師談愛情婚姻

(1) 立志如山,守身如玉 茲有江蘇太倉吳紫翔居士,念...

教婦初來,教子嬰孩

古人說,教婦初來,教子嬰孩。就是說教育要從早、從小...

蕭伯納:鐘愛素食和陽光

蕭伯納是英國傑出的戲劇作家,被譽為幽默與諷刺的語言...

怎樣解決家庭感情的痛苦

問: 請問師父,家庭、感情方面的痛苦怎麼解決? 仁炟...

隨心造業,隨心轉業

【原文】: 古今人不知隨心造業隨心轉業之義。多少大聰...

淺說佛教八苦

八苦: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

直指見性是「心」非「眼」

我們看第一段, 直指見性是心非眼。 這個地方,佛陀從...

聖嚴法師《自我而非我》

以前我剛開始教禪、講禪的時候,一開始就講無我的觀念...

聖嚴法師《禪修的要領》

身心放鬆 禪修者的第一個條件,是把身心放鬆。 頭腦放...

【視頻】梁皇寶懺(佛光山唱誦)

梁皇寶懺(佛光山唱誦)

【視頻】《持世經》聆志居士念誦

《持世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