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二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十四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乾度中思品之二

智多耶。所知多耶。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欲明善說法中三法等故。謂智所知行所緣覺所覺。惡說法中。此三法不等。為顛倒所覆故。是以欲明善說法三法等故。而作此論。智多耶所知多耶。答曰。所知多非智多。所以者何。所知攝十七界一界少分十一入一入少分四陰一陰少分。智攝一界一入一陰少分。復有說者。智多非所知多。所以者何。如非想非非想處一受。為欲界十種智所緣謂欲界苦集所斷五。他界緣見使苦集所斷。他界緣疑無明相應智善等智。如是初禪乃至無所有處。盡有十一。一智有九種。十智有九十種。自地則有十一遍智。謂七見苦集所斷疑無明相應。四智善等智不隱沒無記智如一受。一切受亦爾。如受一切心心數法亦爾。智增益如山。所知不增益。是故智多非所知多。若如是說者。所知多非智多。所以者何。欲界十種智相應法。是所知非智。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十三種智相應法。是所知非智。然智亦是所知。設令智非所知者。所知猶多。所以者何。所知攝十七界一界少分十一入一入少分四陰一陰少分。智攝一界少分一入少分一陰少分。何況智亦是所知。是故所知攝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智攝一界一入一陰少分。是故所知多非智多。

智多耶識多耶。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欲決定重明所知多非智多。所以者何。一切智處盡有識。非一切識處盡有智。何處無智耶。謂忍相應識。一切識處。不必有智。是故識多非智多。智盡與識相應。識不必與智相應。何處不相應。謂忍也。所以者何。忍非智故。

問曰。何故忍非智耶。答曰。以不決定故忍非智。忍唯能見。不能知故。忍是初觀非畢竟故。忍是求覓非轉還故。忍所作不捨方便故。忍雖是疑對治。猶與疑得俱非決定故非智。無礙解脫道。雖同所作。不得俱在一剎那中故。尊者和須密說曰。欲可此事名忍。不可忍時名智。尊者佛陀提婆說曰。所見究竟是智。忍時所見非究竟故非智。復有說者。若以陰界入故。識多非智多。所以者何。識攝七識界。智攝一界少分。識攝一入一陰。智攝一入一陰少分。是故識多非智多。

有漏行多。無漏行多。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為止並義者意。如摩訶僧祇部說。佛生身是無漏。彼何故作如是說。答曰。彼依佛經。佛經說。比丘當知。如來生世住世。出現世間。不為世法所染。以是義故。知如來生身是無漏。為止如是說者意明如來生身是有漏故。而作此論。若如來生身是無漏者。無比女人。不應於如來身生染心。央掘魔羅。不應生恚憍慢。婆羅門不應生慢。優樓頻蠡。不應生愚。以如來生身生他愛恚或生慢癡。是故知如來生身非是無漏。問曰。若如來生身。是有漏非無漏者。摩訶僧祇部所說。經云何通。答曰。彼經說如來法身。所以者何。若說如來生世住世。則說如來生身。若說出現世間不為世法所染。則說如來法身。復次不為世法所染者。如來不為世八法所染。世人隨順世八法。世八法亦隨順世人。世八法隨順如來。如來不隨順世八法。已解脫世法故。言不染世法。問曰。如來亦有世八法有利者。如優伽長者。一日中施佛三百萬兩財。無利者。如於婆羅婆羅門村乞食。空缽而入。空缽而還。有譽者。生時名徹他化自在天。成道時。名徹阿迦膩吒天。轉法輪時。名徹梵天。非譽者。旃遮女孫陀利女。謗非譽名徹十六大國。毀者。如婆羅婆闍惡口婆羅門。以五百偈現前罵佛。稱者。還以五百偈讚佛。如婆祇奢優婆離。以種種偈。讚舍利弗。讚歎佛無上法。阿難讚歎佛希有法。樂者。謂猗樂及得一切世間最勝樂。苦者。如佉陀羅剌剌腳。亦以瓦石傷於足指。頭痛背痛。如來亦有如是等世法。云何言不為世法所染。答曰。世尊雖遇有利等四法。而心不高。雖遭無利等四法。而心不下。雖遇有利等四法。心不生愛。雖遭無利等四法。心不生恚。如愛恚欣慼憂喜說亦如是。譬如須彌山王安立在於金輪上。四方勐風不能傾動。佛亦如是。安立戒輪之上。世間八法不能傾動。是故為止他義欲現己義故。而作此論。有漏行多。無漏行多。答曰。有漏行多。非無漏行多。所以者何。有漏行攝十入二入少分。無漏行攝二入少分。復有說者。無漏行多。非有漏行多。所以者何。如欲界系一法。四無漏法緣。謂苦法忍苦法智。集法忍集法智。如欲界一法。餘欲界法亦如是。如色界系一法。四無漏法緣。謂苦比忍苦比智。集比忍集比智。如一法。餘色界法亦如是。無色界說亦如是。猶有餘無漏法。是故無漏行多。非有漏行。復有說者。有漏行多。非無漏行。所以者何。如一無漏法為四種有漏法所緣。謂邪見疑無明善等智。如一無漏法。一切無漏法亦如是。餘有漏法猶多。是故有漏行多。非無漏行有為法多。無為法多耶。答曰。或有說者。有為法多。非無為法。所以者何。有為法攝十二入一入少分。無為法。攝一入少分。復有說者無為法多。非有為法。所以者何。隨所有有漏法。有爾所數滅法。隨所有無漏道。有爾所非數滅法。餘無為法者。有有漏法非數滅虛空。是故無為法多。非有為法。

云何行具足。云何守具足。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說。我聖弟子戒具足守具足。乃至行具足守具足。佛經雖說。而不分別。云何行具足。云何守具足。諸佛經中。所不說者。今欲說故。而作此論。

云何行具足。答曰。無學身戒口戒命清淨。問曰。如學人。非學非無學人。亦有此法。何以唯說無學人耶。答曰。以無學人勝故。廣說無學人勝。應如上第三品中。戒具足者。戒言尸羅。亦言行。亦言守信。亦言器。尸羅者。言冷。無破戒熱故。破戒者身心熱。持戒者身心冷。破戒者三惡道中。熱持戒者人天中冷。又尸羅言夢。持戒者身心不熱。常得善夢故。又尸羅言習。持戒者善習戒法故。又尸羅言定。住戒者心易定故。又尸羅言池。如佛說偈。

 法泉戒水池  清淨無瑕穢
 聖浴身不濕  必到於彼岸

又尸羅如瓔珞。有瓔珞嚴身。有少時好中年老年則不好。有中年好少年老年則不好。有老時好少年中年則不好。戒瓔珞嚴身。三時常好如佛說偈。

 戒終老安  信善安止  慧為人寶
 福無能盜

又尸羅如鏡。如鏡明淨。像於中現。戒清淨者。無我像現。如說依戒立戒。昇無上慧堂。又尸羅言威勢。如來所以於三千大千世界。有威勢者。皆是尸羅力故。曾聞罽賓國有龍。名阿利那。受性暴惡。去其住處不遠。有僧伽藍。其龍數為暴害。時有五百阿羅漢。皆共集會。入於禪定。以神足力。欲驅遣此龍。其大龍大威德。而不能遣。時有一羅漢。次從後至。時諸羅漢。具以是事。向後來者說。時後來者。不入禪定。直彈指語言。賢善遠此處去。是時此龍。聞彈指聲。即便遠去。時諸羅漢。語後來者言。汝以何禪定力。令此龍去耶。後來者而答之言。我不以禪定力。直以謹慎於戒。我守護輕戒。猶如重禁。我以戒力故。令此龍去。是故尸羅名有威勢。又尸羅言頭。如人有頭則能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知法。如是行人有尸羅頭者。能見苦諦等色。聞名身等義。嗅覺意花香。嘗出離無事寂靜三菩提味。覺禪定解脫等觸。如色陰等法總相別相。是故尸羅言頭。何故尸羅名守信。此是世俗言說法。若人善護尸羅者。言是人守信。不能善護尸羅。言是人不。守信。是故世俗言說。尸羅名守信。尸羅言行者。如人有足能行至餘方。如是行人有尸羅足者。能行至善道及至涅槃。又尸羅言器者。以是一切功德所依之處。是故尸羅言器。尊者瞿沙說曰。不破義是尸羅義。如人不破於足。能有所至。如是行者不破尸羅故。能至涅槃。

云何守具足。答曰。阿羅漢諸根戒是也。此諸根。亦言守亦言根。亦言生亦言泉。亦言白淨。亦言所作。守者守境界故言守。復有說者。以念慧等根。守境界故言守。如鎌能刈名刈具。彼亦如是。根等餘處當廣說。此中略故不說。問曰。根戒根非戒體性是何。答曰。是念慧。何以知之。如經說。天神語比丘言。莫生瘡疣。比丘答曰。我當覆之。天復問言。瘡疣既大。以何覆耶。比丘答言。以念慧覆之。如餘偈說。

 諸世所有流  正念能除斷
 亦因念慧力  亭住而不行

是故念慧是根戒體性。亂念惡慧是根非戒體性。問曰。若念慧是根戒體性者。此經云何通。如說念慧滿足故。能滿足根戒。云何以自體。滿自體耶。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念慧有因性。亦有果性。因性者。說名念慧。果性說名根戒。復有說者。不放逸是根戒。放逸是根非戒。復有說者。六常住法是根戒。諸煩惱依此六門而生。是根非戒。復有說者。五根若斷若知得成就。是根戒。若五根不斷不知不得不成就。是根非戒。若作是說。則明成就不成就是根戒。非根戒。復有說者。若成就緣五根煩惱。不成就斷緣五根煩惱對治。是名根非戒。若不成就緣五根煩惱。成就斷緣五根煩惱對治。是名根戒。若作是說。則明成就不成就是根戒是根非戒。復有說者。染污性是根非戒。不染污性是根戒。復有說者。若五根能生惡行煩惱。是非戒。若五根能生善根善行是戒。世尊亦說。根戒根非戒。若作是說。則明根戒根非戒是五陰性。復有說者。罽賓國有二阿羅漢。作如是說。根戒是不隱沒無記性。所以者何。不定故。不說在善中。不說在不善中。問曰。若體性不定者。云何說此是根戒此是根非戒。答曰。不隱沒無記體是一行。或時隨順善。或時隨順不善。若隨順善時。是名戒。若隨順不善時。是名非戒。

問曰。已說根戒根非戒。斷戒云何。答曰。若以世俗道。斷欲界結。未至禪所攝九無礙道斷對治是也。若依二禪邊。斷初禪結。第二禪邊所攝九無礙道是也。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邊。斷無所有處結。非想非非想邊所攝九無礙道是也。若以無漏道。斷欲界結。未至禪所攝九無礙道是也。斷初禪結。三地所攝九無礙道是也。如是次第。第二禪是四地。第三禪五地。斷第四禪結。及無色界見道所斷是六地。空處修道所斷是七地。識處八地。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修道所斷是九地。九地所攝無礙道是斷戒。

◎云何凡夫性。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為止異義者意故。如犢子部說。欲界見苦所斷十種煩惱。是凡夫性。彼說凡夫性。定是欲界系是染污。是見道斷。是相應。為止如是說者意明凡夫性是三界系是不染污。是修道所斷是不相應法故而作此論。云何凡夫性。答曰。若不得聖法。乃至廣說。問曰。為不得一切聖法是凡夫性。為不得苦法忍是凡夫性耶。若不得一切聖法。是凡夫性者。無有聖人得一切聖法者。則無非凡夫性人。佛世尊則非成就一切無漏法。謂聲聞辟支佛無漏法。及自身學法。若不得苦法忍。是凡夫性者。道比智已生。捨苦法忍。應是凡夫性。答曰。或有說者。應作是說。不得苦法忍。是凡夫性。問曰。若然者。道比智生捨苦法忍。是凡夫性耶。答曰。苦法忍生時。破凡夫性。永更不生。苦法忍。不得言得。不得言不得。如不得未來眼根。得現在者。以得現在眼根故。破未來眼根。不得未來眼根。不名得。不名不得。彼亦如是。復有說者。道比智生捨苦法忍。體性是不得。如不得未來眼根。得現在眼根。而不得過去眼根。如是得道比智。不得苦法忍。問曰。若然者云何非凡夫性耶。答曰。成就依果故。聖人身中。無有不成就苦法忍。依果時雖不成就苦法忍。而非凡夫。常是聖人。問曰。若不得聖法。是凡夫性者。如說云何凡夫性。三界不染污心不相應行。其義云何。答曰。若說不得聖法是凡夫性者。即明三界不染污心不相應行義。所以者何。不得聖法性。即是三界不染污心不相應行。復有說者。先說是對治。後說是體性。復有說者。凡夫性體是一法。猶如命根。非不得性是不染污心不相應行修道所斷。評曰。不應作是說。體性是不得聖法。如是說者好。復有說者。不得一切無漏法。是凡夫性。問曰。若然者。無有聖人盡成就一切無漏法者。則無非凡夫性。答曰。雖無聖人盡成就一切無漏法者。然非凡夫。所以者何。亦有不得聖道。亦有得聖道故。復有說者。若不得是不共。是凡夫性。若不得是共。非凡夫性。復有說者。若不得不破。是凡夫性。若不得破。是非凡夫性。復次亦不得聖暖聖忍聖見聖欲聖慧。乃至廣說。問曰。此復顯現何義耶。答曰。先是略說。今是廣說。先不分別。今則分別。復有說者。此說極下凡夫。不得達分善根者。聖暖者是暖法。聖見者是頂法。聖忍者是下中忍。聖欲者是上忍。聖慧者是世第一法。是故此中說極下凡夫。復有說者。此中唯分別苦法忍。所以者何。苦法忍。亦名暖見忍欲慧。令有種子熱故名暖。轉行故名見。堪忍故名忍。可諦故名欲。分別故名慧。復有說者。令有種子熱故名暖。轉行故名見。行忍故名忍。欲解脫故名欲。覺知故名慧。是故此中唯分別苦法忍。

凡夫性。當言善耶。乃至廣說。答曰。凡夫性。當言無記。所以者何。善法由善方便得。亦由餘善法得。由方便者。是方便善根。由此善根。亦令餘善未來世修。如見道邊等智盡智邊所得三界善根。問曰。此中何故不說生得善耶。答曰。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乃至廣說。復有說者。若勝好善。此中則說。彼是下劣。是故不說。復有說者。方便得善說。方便善根。由他得善。說離欲得善。復有說者。方便生善。說達分勝進分善根。由他得善。說住分退分善根。復有說者。此文應如是說。善法若方便得。若得方便者。是方便得。得者是生得。復有說者。得善法若方便。若離欲若得若退。復有說者。方便得者。是方便生。若得者善根斷還生時得善根是也。無有作方便求為凡夫。所以者何。無有本非凡夫者。此是下賤法故。無有求者。若凡夫性是善則有大過。斷善根時。永滅善法。不成就得。是時應非凡夫。若極惡下賤。非凡夫者。是事不然。欲令無如是過故。凡夫性不當言善。何故非不善耶。答曰。凡夫離欲界欲。不成就不善法。離欲界則非凡夫。以如是說。則止凡夫性。是不善者意。若凡夫性。是不善者。凡夫人離欲界欲者。則不應還生欲界。然還生欲界。是故凡夫性不得言不善。

凡夫性當言欲界系耶。乃至廣說。答曰。凡夫性。或欲界系。或色無色界系。問曰。凡夫性何故不當言定欲界系耶。答曰。欲界沒生無色界。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不說欲界沒生色界中耶。答曰。欲界沒生色界中。雖捨欲界法而不悉捨。生無色界悉捨。所以者何。生色界中猶成就欲界法。謂欲界變化心。生無色界。不成就欲界法。以是事故。不當言定欲界系。何故不當言定色界系。答曰。色界沒生無色界中。悉不成就色界系法。問曰。色界沒生欲界中。亦捨色界法。此中何以不說耶。答曰。雖捨色界法而不悉捨。生無色界悉捨。是故說色界沒生無色界。乃至廣說。若當定是色界系者。阿私陀阿羅荼欝陀迦等。則不應還生。復次所以不說色界沒生欲界者。色界沒生欲界中。成就色界法。生無色界。悉不成就色界法。是以不說。何故凡夫性。不當言定無色界系。答曰。得正決定時。乃至廣說。法應如是。若成就彼地凡夫性。先見彼地苦。然聖道生為凡夫性。作對治故。若聖道生。先見無色界凡夫苦者。凡夫性當言定無色界系。但不爾。問曰。若以聖道初生者。凡夫性當言定欲界系。答曰。不應以此設難。彼說不當言定欲界系者。先已說故。

凡夫性當言見道斷耶。乃至廣說。答曰。凡夫性當言修道斷。不當言見道斷。所以者何。見道所斷法悉染污。凡夫性非染污。若是見道斷者則是染污。然凡夫性非染污。其事云何。若是見道。如世第一法滅。乃至廣說。染污法要斷得不成就。隨斷幾種染污法。得不成就彼種。乃至廣說。是時未斷一種染污法。而不成就凡夫性。若凡夫性是染污法者。行者亦是凡夫。亦是聖人。所以者何。住苦法忍時。成就五種染污法。是時亦是具縛。亦是聖人。問曰無有成就色無色界凡夫性者。何以言是時三界凡夫得不成就耶。答曰。或有說者。此文應如是說。三界中凡夫。得不成就。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欲令三數滿故作如是說。成就欲界凡夫性。不成就色無色界凡夫性。若不成就欲界凡夫性。是人不名成就三界凡夫性。是故欲令三數滿故作如是說。復有說者。斷其可生處故作如是說。彼有更生之處。令悉斷之。令彼法不復得生。復有說者。欲令不成就法復不成就故。云何不成就法復不成就耶。答曰。欲令極遠故。復有說者。三界凡夫性。得非數滅故說三界。

凡夫性是何等法耶。答曰。三界不染污心不相應行。問曰。何故復作此論。答曰。為止說凡夫性定欲界系是染污是見道斷是相應法者意故。而作此論。說三界則止定在欲界。不染污則止染污。修道斷則止見道斷。不相應則止是相應法者意。問曰。凡夫性體性是何。答曰。如此經說。不得聖道。乃至廣說。此中說凡夫性是不成就不隱沒無記心不相應行行陰所攝。問曰。凡夫性。非行陰所攝。所以者何。心不相應行法中。不說此法故。答曰。亦說在如是等諸法名心不相應行中。此是凡夫性體性。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凡夫性是何義。阿毘曇人說曰。凡夫分凡夫性。凡夫身凡夫體。是凡夫性義。尊者瞿沙說曰。與凡夫相似義是凡夫性義。如牛似牛故名牛性。餘禽獸等亦如是。尊者和須蜜說曰。多處受身義是凡夫性義。異界生義是凡夫性義。趣異趣義是凡夫性義。更諸生義是凡夫性義。受諸生義是凡夫性義。信異師義是凡夫性義。行異類義是凡夫性義。造異業義是凡夫性義。尊者佛陀提婆說曰。受異界異趣異生增長生死義是凡夫性義。行異類義是凡夫性義。

問曰。何故名凡夫耶。尊者和須蜜說曰。受異生異界異生處造異業行異煩惱信異師行異類等諸法故名凡夫。尊者佛陀提婆說曰。異於聖法故名凡夫。問曰。何故說凡夫法耶。答曰。此法是凡夫所有故名凡夫法。猶如聖人所有法名聖法。復次凡夫等得此法。成就在身中。是故名凡夫法。復次凡夫為此法所覆所蔽所纏故。名凡夫法。復有說者。凡夫人。作此法。行此法。隨逐此法。故名凡夫。尊者佛陀提婆說曰。此法是凡夫人法。生增長凡夫性故。名凡夫法。問曰。凡夫法。凡夫性。有何差別。答曰。因是凡夫性。果是凡夫法。如因果作已作。廣說亦如是。復次無記是凡夫性。善不善無記是凡夫法。無報是凡夫性。有報無報。是凡夫法。如有報無報生一果二果。無慚無愧相應。無慚無愧不相應。說亦如是。復次凡夫性攝一陰少分。凡夫法攝五陰。復次凡夫性是不相應。凡夫法是相應不相應。如相應不相應。有依無依等。說亦如是。復次凡夫性是不染污。凡夫法是染污不染污。尊者佛陀提婆說曰。異趣所行。是凡夫性。異趣所得陰界入法。是凡夫法。如牛羊禽獸所行是牛羊禽獸性牛羊禽獸所得法是牛羊禽獸法。如是等相。是名差別。

若凡夫性不斷。亦成就凡夫性耶。若成就凡夫性。彼凡夫性不斷耶。乃至廣作四句。凡夫性不斷不成就凡夫性者。生欲界凡夫人。未離初禪欲。從初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凡夫性不斷亦不成就。離初禪欲未離第二禪欲。從第二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凡夫性不斷亦不成就。乃至離無所有處欲。非想非非思處。凡夫性不斷亦不成就。生初禪凡夫人未離第二禪欲。第二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凡夫性不斷亦不成就。離第二禪欲未離第三禪欲。從第三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凡夫性不斷亦不成就。乃至離無所有處欲。非想非非想處。凡夫性不斷亦不成就。如凡夫人生初禪。乃至生識處。說亦如是。凡夫人生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凡夫性不斷亦不成就。凡夫人則爾。聖人云何。聖人未離欲界欲。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凡夫性不斷亦不成就。離欲界欲未離初禪欲。從初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凡夫性不斷亦不成就。乃至離無所有處欲。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欲。非想非非想處。凡夫性不斷亦不成就。是名不斷亦不成就。成就非不斷者。凡夫人生欲界。離欲界欲。成就欲界凡夫性非不斷。生初禪離初禪欲。乃至廣說。無所有處。離無所有處欲。成就無所有處凡夫性非不斷。是名成就非不斷。不斷非不成就者。凡夫人生欲界中。未離欲界欲。欲界凡夫性不斷非不成就。生初禪未離初禪欲。乃至生無所有處。未離無所有處欲。說亦如是。生非想非非想處。彼凡夫性不斷非不成就。是名不斷非不成就。非不斷不成就者。凡夫人生欲界中。乃至離無所有處欲。從初禪地。乃至無所有處。凡夫性非不斷不成就。生初禪中離無所有處欲。從第二禪。乃至無所有處。凡夫性非不斷不成就。乃至生識處。離無所有處欲。無所有處凡夫性非不斷不成就。空處乃至欲界。凡夫性非不斷不成就。凡夫人生無所有處識處。乃至欲界。凡夫性非不斷不成就。生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乃至欲界。凡夫性非不斷不成就。一切阿羅漢。三界凡夫性。非不斷不成就。阿那含離無所有處欲。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凡夫性。非不斷不成就。乃至聖人離欲界欲。未離初禪欲。欲界凡夫性。非不斷不成就。是名非不斷不成就。若凡夫性已斷亦不成就耶。若不成就凡夫性已斷耶。乃至廣作四句。彼初句作此第二句彼第二句作此初句彼第四句作此第三句。彼第三句作此第四句。凡夫性若是數滅。復是非數滅耶。若是非數滅。復是數滅耶。乃至廣作四句。是數滅非非數滅者。凡夫人離欲界欲。乃至離無所有處欲是也。是非數滅非是數滅者。聖人未離欲界欲是也。是數滅亦非數滅者。聖人離欲界欲。諸地說亦如是。乃至阿羅漢。三界凡夫性。得數滅亦得非數滅。非數滅非非數滅者。未離欲凡夫人是也。問曰。頗有法一種時捨九種時斷耶。答曰有。謂凡夫性是也。一種時捨者。謂苦法忍是也。九種時斷者。謂離欲界欲時。乃至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是也。諸法與邪見相應。復與邪覺邪。乃至廣說。問曰。何以說凡夫性。次說八邪枝耶。答曰。以此二法展轉相扶持故。凡夫性扶持八邪枝。八邪枝扶持凡夫性。復次行者憎惡此八邪法。而修道故。諸法與邪見相應。復與邪覺邪。乃至廣作四句。邪見一切地中可得。非一切染污心中可得。邪覺一切染污心中可得。非一切地中可得。此中說謗因果邪見。不盡說五邪見。是以作大四句。與邪見相應非邪覺者。邪覺相應邪見。欲界未至禪地禪地邪見相應聚中邪覺體。與邪見相應非邪覺。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一者一剎那中無二邪覺。二者前後剎那不俱。三者除其自體。與他一切法作緣。餘邪覺不相應邪見相應法。彼是何耶。謂禪中間。乃至無色界。九大地法。九煩惱大地睡心觀。如是等法。與邪見相應非邪覺。所以者何。彼地無邪覺故。邪覺相應非邪見者。邪見相應邪覺。欲界未至禪初禪邪見體。應於邪覺。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如前說。餘邪見不相應邪覺相應法。彼是何耶。除欲界未至禪初禪邪見相應法。諸餘染污聚邪覺相應法。謂身見邊見戒取見取疑愛恚慢不共無明相應聚。如是等法。與邪覺相應非邪見。所以者何。彼聚中無邪見故。邪見相應亦邪覺者。除邪覺應邪見。除邪見應邪覺。餘邪見邪覺相應法。彼是何耶。謂欲界未至禪初禪邪見邪覺相應聚。除其自體。除慧餘有九大地。餘惡慧。餘九煩惱大地。心觀睡時眠時。如是等法。與邪見相應。亦應邪覺。不與邪見邪覺相應者。邪覺不應邪見。彼是何耶。謂除欲界未至禪初禪邪見相應聚邪覺。諸餘染污聚邪覺體。不應邪見。所以者何。聚各異故。亦不應邪覺。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以三事故。亦如上說。邪見不應邪覺。彼是何耶。謂禪中間。乃至無色界邪見。不應邪覺不應邪見。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亦如上說。亦不與邪覺相應。彼地無覺故。諸餘心心數法。謂除中間禪乃至無色界邪見相應法。諸餘染污聚。不與邪見相應。彼聚中無邪見故。不與邪覺相應。彼地中無邪覺故。善心不隱沒無記心。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善心無記心不應者。非染污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不應者。非緣法故。

諸法與邪見相應。復與邪方便耶。若與邪方便相應。復與邪見耶。乃至廣作四句。邪見一切地可得。非一切染污心中可得。邪方便一切地一切染污心中可得故。作中四句。邪見相應非邪方便者。邪方便應邪見。邪見相應邪方便體。應於邪見非邪方便。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亦如上說。應邪方便非邪見者。謂邪見邪方便聚中邪見體。應邪方便非邪見。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亦如上說。餘邪見不相應法邪方便相應法。彼是何耶。除邪見相應聚。諸餘染污聚。與邪方便相應非邪見。如是等法。與邪方便相應非邪見。所以者何。彼聚中無邪見故。與邪見亦與邪方便相應者。除邪方便應邪見。諸餘邪見相應法。除邪方便者。以邪方便多故。除邪見相應聚邪方便體。彼是所除。諸餘邪見相應法。亦除邪見體。是為於彼聚中除邪方便體。亦除邪見體。諸餘心心數法。彼是何耶。謂除慧餘九大地。除惡慧餘九煩惱大地。心覺觀睡無慚無愧眠應隨相說。不與邪見邪方便相應者。邪方便不應邪見。彼是何耶。謂除邪見相應聚。諸餘染污聚。彼聚中邪方便體。不應邪見。所以者何。彼聚中無邪見故。不應邪方便。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亦如上說。諸餘心心數法。謂善不隱沒無記。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善心不隱沒無記心。非染污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非緣法故。如邪見邪方便。邪念邪定。說亦如是。邪覺對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

諸法與邪方便相應。復與邪念相應耶。乃至廣作四句。此二法一切地一切染污心中可得。是故作小四句。與邪方便相應不與邪念相應者。謂邪念是也。邪念體應邪方便非邪念。所以者何。以三事故。體不自應。亦如上說。邪念相應非邪方便者。謂邪方便是也。餘如上說。亦與邪方便邪念相應者。除邪方便邪念體。諸餘染污心心數法。彼是何耶。除念餘九大地八煩惱大地睡覺觀眠時心。無慚無愧應隨相說。非邪方便非邪念相應者。諸餘心心數法。謂善心不隱沒無記心。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所以如前說。如邪方便對邪念。對邪定亦如是。邪念對邪定亦如是。

問曰。此八邪枝。幾在欲界。幾在色無色界。答曰。欲界有八。色界有八。無色界有四。除邪語邪業邪命邪覺。幾見道斷。幾修道斷。答曰。一是見道斷。謂邪見。三是修道斷。謂邪語邪業邪命。四是見道修道斷。謂邪覺邪方便邪念邪定。問曰。此中何故最後說諸邪枝耶。答曰。欲顯現世第一法功用故。此乾度初明出要善法。如世第一法。能入見道。能生聖道。聖道見道。能壞邪見。是故始明聖道。終明邪道。

 世第一及智  人品與愛敬
 無慚色無義  思品最在後◎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十四

宋本此卷首雲。智犍度八道品中。若成就見亦成就智耶云云。乃至卷末雲。與喜覺支相應非念覺支相應者等。凡二十六紙文。其與國本宋本逈異者何耶。今撿宋本錯亂。此文全是此論第四十八卷之文。而重書為此第二十四卷耳。今依二本正之。

 

上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下篇:鞞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註音版】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五事毗婆沙論

五事毘婆沙論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舍利弗阿毗曇論

舍利弗阿毘曇論序 釋道摽撰 阿毘曇。秦言無比法。出自...

阿毗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佛說人仙經

佛說人仙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無垢優婆夷問經

無垢優婆夷問經 後魏中印度三藏瞿曇般若流支譯 如是我...

【註音版】佛說闢除諸惡陀羅尼經

佛說闢除諸惡陀羅尼經...

佛說睒子經

佛說睒子經 西秦沙門聖堅奉 詔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大生義經

淨佛說大生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

【註音版】佛說腹中女聽經

佛說腹中女聽經...

華嚴關脈義記

華嚴關脈義記 無礙勢。四問答取文勢。 第一展轉無盡者...

觀虛空藏菩薩經

觀虛空藏菩薩經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 如是我聞: 一...

戀西大師淨土必求(淨業痛策)

淨土必求自敘 大本彌陀經云。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

【佛教詞典】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經名)一卷,唐玄奘譯。佛對舍利弗說東方五佛與南方...

【佛教詞典】一切生身依持緣起

【一切生身依持緣起】 p0015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十...

人與人之間的5%差別

一位內地企業家在接受電視訪問時談到了他去李嘉誠辦公...

天台八教丨通教

通教是化法四教中的第二教,主要以五時中方等與般若二...

弄清楚往生的條件

最近有人很緊張、很沉重地告訴末學,說台灣某大助念團...

七情三想的眾生,會投生到哪裡

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

「法會」的原意究竟是什麼

談起佛教的共修活動,法會算是許多人認識佛教的入門磚...

把每一天看成生命裡的最後一天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認為我們的生命一直處於倒記時中,...

新年吃素增福增壽 舌尖上的素食中國年

中國許多地方都有新年第一天吃素的習俗。古人有言,一...

念阿彌陀佛的利益

蓮池大師曰: 專持阿彌陀佛名號,優勝持往生咒;亦勝...

觀照般若,你能觀照得到嗎

你嘗試地思維一下,早上醒來的那一剎那,當我們一念靈...

感同身受,化解嫉妒心

「恭喜你啊!真是了不起,身為你的朋友,我也覺得與有...

常有不如法的境界出現是什麼原因

所言常有境界,當是未曾真實攝心,但只做場面行持之所...

為何現代人患惡性腫瘤的機率這麼高

問∶ 為何現代人罹患惡性腫瘤的機率這麼高? 慧律法師...

【視頻】《佛藏經》聆志居士讀誦

《佛藏經》聆志居士讀誦

【視頻】《妙法蓮華經》僧眾版

《妙法蓮華經》僧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