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五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三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五

問曰。此六通。幾是明非示現。幾是示現非明。幾是明亦是示現。幾非是明亦非示現耶。答曰。二是明非示現者。謂念前世智生死智。二是示現非明者。謂身通他心智通是。明亦示現者。謂漏盡通。非明非示現者。謂天耳通。問曰。此六通何故。三是示現。三非示現。答曰。令他信樂生希有想。入於法者。名為示現。三通不爾。若作是說。我天耳聞聲。天眼見色。能知過去無數生事。人皆生疑。此事或虛或實。曾聞有一居士。請尼揵陀若提子及弟子眾。於其家食。時尼揵陀若提子既入其家。而便微笑。居士問言。大師已離種種調戲。今何故笑。師答之言。今我法中所有妙法。汝可悉得聞耶。是時居士慇勤重問。而便答言。南拔提河側。有二獼猴。共鬪不已。忽然墮河。為水所漂。是以我笑。是時居士。而作是言。大師天眼。甚為希有。明淨乃爾。時諸尼揵。各坐其床。次第下食。以飯覆羹。而上其師。餘諸尼揵。以羹在上。諸餘尼揵。應時皆食。其師而獨不食。居士問言。大師。今者何故不食。師答之言。此飯無羹。是以不食。是時居士。便語師言。天眼明淨。希有乃爾。見南拔提河側獼猴墮河。而不見飯底羹耶。以是事故。三通非示現。不能令他信樂生希有想。入於佛法。若以身通。令一身為多。多還為一。種種變化。上至梵世。令多眾生生希有想。若有知他心所念法者。語他人言。汝有如是念。作如是思惟。悉如其心。而不相違。令多眾生。於佛法中。生希有想。若為他說法。使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者。亦令多眾生。於佛法中。生希有想。以是事故。三通令他信樂生希有想。入於佛法。

問曰。何等人應為現神變。何等人不應為現神變耶。答曰。若一向信。若一向不信者。不應為現神變。若在中不定信不定不信者。應為現神變。令入佛法。何以知之。經說。佛住那迦揵陀城波婆利迦菴羅林。時有居士子。名翅跋多。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此那迦乾陀城。豐樂熾盛。人民眾多。加信敬佛法僧。唯願世尊。可聽一沙門於此國土諸人眾前。現上人法種種神變。使那迦揵陀人於佛法僧倍生信敬。佛告居士子。我不為諸弟子作如是說。汝等來往之處。於諸人前。現上人法種種神變。我為諸弟子。而作是說。汝等應覆藏善法發露惡法。爾時居士子。復白佛言。世尊。見何過患。不令諸弟子現神變。而作是說。覆藏善法發露惡法耶。佛告居士子。示現有三種。一神足示現。二知他心示現。三說法示現。云何名神足示現。居士子。若沙門婆羅門。示現種種神變。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乃至梵世身得自在。有信者見向不信者說。而作是言。我見沙門婆羅門示現種種神變。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乃至梵世身得自在。時不信者。語信者言。汝見此事。有何奇異。有咒名揵陀羅。有人受持讀誦。亦能示現種種神變。居士子。於意云何。如是不信者。豈非嫌責諸信者耶。居士子白佛言。世尊。實生嫌責。復次居士子。若沙門婆羅門。說他人心所念。汝有如是念如是思惟。悉如其言。而無虛者。有信者聞向不信者說。而作是言。我見沙門婆羅門知他心所念法。乃至廣說。時不信者言。汝見此事。有何奇異。有咒名剎尼迦若有受持讀誦之者能知他人心所念法。乃至廣說。居士子。當知我以如是過患故。不聽諸弟子示現種種神變。而作是說。汝等當覆藏善法發露惡法。以是事故。一向信一向不信。不應為示現種種神變。若在中不定信不定不信者。應為現神變令入佛法。問曰。何故名示現。答曰。如守門者法。故名為示現。如守門人。示現內法。令外人知。示現外法。令內人知。示現內法令外人知者。如說王今在內。澡浴飲食。觀種種珍寶。示現外法。令內人知者。如說今某國某村。持如是信物。今在門外。以是事故。如守門者法。故名為示現。

◎佛經說菩薩於夜初分。起通起明。於夜中分。起通起明。於夜後分。起通起明。問曰。菩薩何故初中後夜起通明耶。答曰。是恆河沙等諸菩薩。次第行法。復次初中後夜起通明者。欲令此身成法器故。復次欲令所作了了分明故。復次欲安足故起通。欲遠照故起明。復次喻如無礙解脫道故起通明。通如無礙道。明如解脫道。復次喻如見道修道故。通如見道。明如修道。復次喻如善有漏法無漏法有漏無漏無記法故。二通是善有漏。謂身通念前世智通。一通是無漏。謂漏盡智通。一通是有漏無漏。謂他心智通。二通是不隱沒無記。謂天眼天耳通。復次次第降魔眾故。曾聞菩薩修苦行。知此非道。便從彼起。受難陀難陀婆羅門。姊妹十六種乳糜。令身有力。從吉人邊受草。詣菩提樹下。躬自敷草。猶如娑修迦龍王結身。交趺而坐。作是誓言。我於此坐不盡漏終不起。是時天地六種震動。如大海中船。亦動自在天宮。如佉陀梨葉。爾時魔王。便作是念。今此宮殿。何故震動。如此觀察。乃知是菩薩在菩提樹結交趺坐立堅固誓。即從自宮詣菩薩所作是言。可起剎利。今時濁惡眾生剛強。汝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應居在轉輪王位。我當獻汝七寶。爾時菩薩。語惡魔言。汝今所說。猶如小兒。日月星宿。可令墮落。山林大地。住在虛空。欲令我於此坐不盡漏而起者。無有是處。爾時惡魔復語菩薩。今我軟美之言。而汝不用。當現大怖畏事。令汝見之。是時惡魔作是語已。便雨眾華。還詣自宮。遍告六欲諸天。汝等皆應執持種種器仗鬪戰之具。我今有怨在菩提樹下。惡魔去後。未久之間。爾時菩薩。即作是念。若與常人。有所諍競。尚不可輕。何況欲界中尊。

爾時菩薩。審諦觀察離欲之道。速離欲界欲。起初禪神足。化作種種相對之類。魔眾作鳥形來者。化作狸貓像。狸貓形來者。化作狗犬像。狗犬形來者。化作豹像。豹形來者。化作虎像虎形來者。化作師子像。師子形來者。化作刀劍。火焰者作雨。雨者作蓋。自化其身。在琉璃宮內以用障身。不障其眼。亦化此大地。可令出聲。化作如是相對法已。復作是念。我不曾為行道之人作留難耶。便起念前世智。見過去百千萬世。不曾為行道之人而作留難。乃以種種行道之具。而饒益之。復作是念我作何善業。惡魔作何善業。見於惡魔作一大無限施會如魔所作會。我復倍是百千萬數。惡魔佈施福業。尚不如我。何況持戒修定福業。

爾時菩薩。以福德力故。端正而坐。是時惡魔。將三十六億魔軍。皆作種種惡貌形色。詣菩提樹下。爾時菩薩語惡魔言。汝作一無限施會。如汝所作無限施會。我復倍汝百千萬數。魔語菩薩。我之施會。以汝為證。誰證汝耶。爾時菩薩。即以相好莊嚴之手。按地出大音聲。魔軍聞聲。尋即破壞。是時菩薩。以業報天眼。見一由旬色。不聞其聲。便起天耳通。一由旬外。雖聞其聲。不見其色。次起天眼通。雖見色聞聲。不知其心為何所念。次起他心智通。知帝釋眷屬心生歡喜。魔王眷屬。心生愁惱。爾時菩薩。復作是念。惡魔為以何事。發是恶心。皆因五欲具。貪著五欲。皆由煩惱。以是事故。便起漏盡通。故作是說。欲次第降魔故。初中後夜。起通明現在前。

若見苦時先得何等不壞淨。見集滅道時。先得何等不壞淨。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或有說。一時見諦。無次第見諦。如毘婆闍婆提。問曰。彼何故作如是說耶。答曰。彼依佛經。佛經說若於苦無疑。亦於集滅道無疑。若說於苦無疑亦於集滅道無疑者。豈非一時見諦非次第耶。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次第見諦。若一時見諦非次第者。則違佛經。如說須達多居士。往詣佛所。作如是問。世尊為一時見諦。為次第見諦耶。佛告居士。次第見諦。非一時見諦。譬如登四桄梯法。問曰。若次第見諦非一時者。毘婆闍婆提所引經云何通耶。答曰。彼經文應如是說。若於道無疑。亦於苦集滅無疑應作是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佛說得果人。若一人得果。於四諦無疑。復次此經說不行疑人。若人見苦。畢竟不行於疑。故作是說。尊者佛陀提婆。作如是說。行者始入見道。義名於一切處信。問曰。彼尊者說次第見諦。不說一時見諦。何故作是說耶。答曰。應解彼所說。以彼作是說。行者在苦法忍時。更無住時。必得一切信。如持泥器於三重屋上投之於地。未至之頃。義已名破。彼亦如是。是故欲止他義。欲顯己義。亦欲說法相。相應義故。而作此論。

佛身中無學法。是名佛緣彼無漏信。名於佛不壞信。辟支佛身中所有三根。菩薩身中所有二根三諦名法。若緣彼無漏信。名於法不壞信。聲聞身中所有學法無學法。若緣彼無漏信。是名於僧不壞信。無漏戒是聖所愛戒。若見苦時。先得何等信。答曰。得法即於苦法。尊者瞿沙說曰。信過患法於苦諦。信功德法於滅諦。若見集時。先得何等信。答曰。得法即於集法。尊者瞿沙說曰。見過患法於集諦。見功德法於滅諦。若見滅時。先得何等信。答曰。得法即於滅法。問曰。行者見三諦時。得二種不壞淨。謂信及戒。何故但說信不說戒耶。答曰。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此中不問有得幾不壞淨。但問有得緣何不壞淨戒。是無緣法故。是以不說。若見道時。先得何等信。答曰。得於佛法僧不壞信。外國法師。作如是說。見道諦三剎那頃。信根現在前時。取其相應迴轉法。有四不壞淨。彼信若緣佛身中無學法。是名於佛不壞信。若緣辟支佛身中三根菩薩二根。名於法不壞信。若緣聲聞身中學無學法。是名於僧不壞信。取其迴轉戒。名聖所愛戒。不應如外國法師所說。罽賓沙門。作如是說。彼信總緣於法。無所分別。名於法不壞信。但信現在前時。未來則有無量信修未來修信。或有緣佛無學法者。是名不共。緣於佛不壞信。或有緣辟支佛三根菩薩二根者。是名不共。緣於法不壞信。或有緣聲聞身中學無學法者。是名不共。緣於僧不壞信。或有緣佛身中無學法辟支佛身中三根菩薩身中二根。或有緣佛身中無學法聲聞身中學無學法。或有緣辟支佛身中三根菩薩身中二根聲聞身中學無學法。或有緣佛身中無學法辟支佛身中三根菩薩身中二根聲聞身中學無學法。如是等盡是共緣於法不壞信。亦得迴轉聖所愛戒。如見道諦時三剎那頃。道比智亦如是。異者行人爾時見道諦三心頃。不得修緣前三諦信。是時頃修。問曰。如滅道體是淨處是淨處。見時得不壞淨可爾。苦集諦體非是淨。非是淨處。所以者何。是煩惱惡行邪見顛倒法。云何見時得不壞淨耶。答曰。以二事故。得不壞淨。一是可信。二是可求。於滅道諦。得不壞淨。有二事。以是可信。亦是可求。於苦集諦。得不壞淨。唯有一事。是可信非是可求。尊者瞿沙說曰。若為苦集所逼。則見滅道是勝。如人為風暴所逼。則見室宅為勝妙。彼亦如是。堅信人於堅信道。以二事故。得不壞淨。一是可信。二是可求。於堅法道。亦有二事。堅法人於堅法道。亦以二事。一是可信。二是可求。於堅信道。唯是可信。非是可求。信解脫道。見到道。時解脫道。非時解脫道。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隨相而說。問曰。若信舍利弗身中無學法。為是於法不壞信。為是於僧不壞信。若是法者。彼緣聲聞身中無學法。若是僧者。舍利弗一人非僧。答曰。應說是僧。問曰。若然者一人云何是僧。答曰。若以法而言是僧。若以人而言非僧。

若依未至禪。得未曾得。於佛不壞淨現在前時。現在二謂於佛及戒。未來四若起曾得者現在前。現在二未來無。乃至依第四禪說亦如是。若依無色定。得未曾得。於佛不壞淨現在前時。現在一謂信佛。未來四若起曾得者現在前。現在一未來無。

問曰。云何立不壞淨。為以自體。為以所緣。若以自體者。應有二種。謂信及戒。若以所緣者。應有三種。謂佛法僧。所以者何。戒無所緣故。答曰。應作是說。以自體亦以所緣。自體者是戒。所緣者是信。如自體所緣。自體三寶。自體三歸。說亦如是。此是不壞淨體性。乃至廣說。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不壞。不壞淨是何義。答曰。種種觀解種種籌量得故名不壞淨。復次不可破故名不壞淨。若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如法破者。故名不壞淨。復次此信不可斷。故名不壞淨。無有沙門婆羅門能如法斷者。廣說如上。尊者瞿沙說曰。若於佛法。不種種觀解。不種種籌量。猶如水上不系之船。輕躁易壞。與上相違。則不輕躁易壞。故名不壞淨。問曰。世尊何故先說於佛不壞淨。乃至後說戒不壞淨耶。答曰。若作是說。則文義隨順。說者則易。受者易解。復次佛喻如醫。法喻無病。僧喻瞻病人。戒喻良藥。復次佛能說法故在初。佛為說何法。所以次信。法為誰說。法為僧說。所以次信僧。為以何事故名僧。以戒故名僧。所以次戒。復次能示眾生道故先信佛。能到涅槃城故次信法。猶如善伴故次信僧。如資糧故次戒。復次信佛如船師。信法如彼岸。信僧如同載者。信戒如船。

佛經說此聖所愛戒。不破不穿。不雜穢惡。智者所稱譽。問曰。聖所愛戒。何故名不破不穿不雜穢惡。廣說如雜揵度。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三

 

上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下篇:鞞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

【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說一切有部)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五事毗婆沙論

五事毘婆沙論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佛說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

佛說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 北涼高昌國沙門法盛譯...

佛說求欲經

佛說求欲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

【註音版】佛說較量壽命經

佛說較量壽命經...

華嚴遊心法界記

剏鐫華嚴遊心法界記序 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而性...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佛說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佉羅帝耶山...

淨土指歸集

淨土指歸集卷上 吳郡北禪寺沙門 大佑 集 ○原教門第...

佛說十二游經

佛說十二游經 東晉西域沙門迦留陀伽譯 昔,阿僧祇劫時...

佛說相應相可經

佛說相應相可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佛在舍衛國請諸比丘,...

佛說長者子制經

佛說長者子制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佛教詞典】毘舍佉優婆夷

(人名)Biśākhāupāsikā,又云毘舍佉鹿母,毘舍佉...

【佛教詞典】三相生起惡作

【三相生起惡作】 p0206 瑜伽八十六卷二十一頁云:復次...

北魏高僧曇鸞大師

在佛教史上,有一位號稱菩薩皇帝的這麼一位君主,就是...

為什麼要懺悔,懺悔的意義何在

前面講到受持的方法,以下講到懺悔方法。首先我們看看...

專訪覺光長老:一生出家皆因前世緣

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這是佛學經典中間的一...

知足常樂,忍耐則心安

人生來的是那麼的偶然,父母沒有與其商量就把人帶到這...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佛說阿彌陀經》 為...

九緣皆具,方成不可悔之大妄語

《梵網經菩薩戒》云: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

大安法師:轉業改命的原理和方法

【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

阿閦佛名號的功德利益

阿閦佛(即不動如來)名號在經典中提及亦含無量功德利...

佛陀為什麼沒有主動說法,而是等待眾生祈請

我們知道,佛陀在出家的過程是遠離人群的,這個過程是...

如何「境隨心轉」

問: 佛經說一切法由心想生,這是不是與我們平日所說...

佛化道德的特質在般若

佛法能完成究竟圓滿的德行,他的特質何在?佛化道德的...

轉生復仇的黑狗

小時候,我常常纏著父親講故事,一次他便給我講了一個...

【視頻】法鼓山禪修晚課

法鼓山禪修晚課

【視頻】大悲心陀羅尼經(體智法師讀誦)

大悲心陀羅尼經(體智法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