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九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犍度智品之五

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廣說。問曰。何以故作此論。答曰。彼作經者意欲爾。乃至廣說。復有說者。彼尊者迦旃延子。於此經中。現種種事。善於義相。或有人疑。彼但善於義不善於文。為斷如是等疑。欲現於文義中俱得自在。故作此論。復有說者。如聲論家。欲令字是色法字體是聲聲是色陰所攝。為斷如是意故。作如是說。字是心不相應行。行陰所攝。復有說者。此名身句身味身。能照煩惱出要法。所以者何。若稱煩惱名。當知此法是煩惱。若稱出要名。當知此法是出要。以名身句身味身能顯照煩惱出要法故。而作此論。復有說者。以覺知名句味等法故。有三種菩提差別。其事云何。答曰。若增上慧。覺知名等法。是名為佛。若以中慧。名辟支佛。若以下慧。名曰聲聞。復有說者。以覺知名等法故。名佛一人。為無量說法者。復有說者。若不能觀察名句味身。生大過患。若能觀察。生大善利。其事云何。若不能觀察名句味身。則煩惱惡行之河。常流不絕。如罵琉璃太子言婢子。何以昇釋種堂。彼以不能觀察四五字故。與百千眾生。墮惡道中。彼若能觀察四五字者。如山等惡行。亦能堪忍。以不觀察故。有如是折減。問曰。行者得他罵時。云何觀察名身等。令恚心不生。答曰。或有說者。阿拘盧奢。秦言是。罵拘盧奢。秦言喚聲。行者作如是念。我今不應念是阿字。所以者何。若有阿字。是名為罵。若無阿字。名曰喚聲。若我不念是阿字者。使他人終日竟夜常作喚聲。於我何為生瞋恚心。復有說者。行者作如是念。若以如是等字罵我。於此方是卑陋語。於他方是嘆美語。我若於此方卑陋語中。生於憂苦。於異方語。生喜樂者。我則常憂常苦。常喜常樂。誰有苦人與我等者。以是事故。不生恚心。復有說者。罵我者以是等字。行者作是念。讚歎我者。為以是字更有異字。諦觀察之更無異字。但此諸字。次第顛倒。言是罵是讚。我今何為於是字中而生瞋恚。復有說者。行者作如是念。若人罵我。以一界少入。一入少入。一陰少入。餘不罵我者。十七界一界少入。十一入一入少入。四陰一陰少入。如是不罵我者多。罵我者少。而我何為生瞋恚心。復有說者。行者作是念。此罵名誰所成就。為是罵者。為是受罵者。推之應是罵者成就。若然者便是自罵。於我何為而生瞋恚。復有說者。行者作是念。若以一字則不成罵。二字則成。無有能一時稱二字者。若稱後字時。前字已滅不至後字。如是但以意分別故。言是罵者。是受罵者。以是事故。不生瞋心。復有說者。行者作是念。罵者及我。一時同一剎那滅。後生諸陰。亦無罵者及受罵者。罵法不可得故。是以不生恚心。復有說者。行者作是念。罵者受罵者。皆悉是空。所以者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無作無作者。無受無受者。但有諸陰空聚。是故不生瞋心。行者應以如是等法觀名身句身味身。問曰。何以復依名句味身作論耶。答曰。欲現此經文義具足故。而作此論。復有說者。以依此文能顯明陰界入中眾多之義。亦能讚歎佛法僧寶。以是事故。而作此論。

云何名身(名身胡音有三種一語名名二語名名身三語以上名多名身一語名名者一法一名二語名身者二法二名三語以上名多名身者三法三名以上名多名身句身味身亦如是此所問名身者問多語名身也)。

問曰。何以問多語名身。不問名。不問名身耶。答曰。彼作經者意欲爾。乃至廣說。復有說者。應問而不問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復有說者。多與名身。悉入多語名身中。是故問多語名身。不問名與名身。答曰。名者。稱語種種語增語。想數施設世所傳說是謂名。如是等語。盡說是名。問曰。何故問多名身。而答名耶。答曰。以名成滿多名身故。多名身還成滿多名身。復次名能生多名身。多名身還生多名身。是故問多名身答名。問曰。名多名身體性是何。答曰。是心不相應行。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名。答曰。名者。亦名隨。亦名求。亦名合(天竺名音中含此三義)。隨者。隨其所作。有如是名求者。以是名求有此物應。復次求者。四陰名求。以四陰。能取諸界。能取諸趣。能取諸生。是故名求。合者。於義於造相應故名合。問曰。何故名多名身。答曰。眾多名合聚故。名多名身。如一鳥不名多鳥身。眾多鳥名多鳥身。馬等亦如是。如是一名不名多名身。眾多名合集名多名身。句身味身當知亦如是。如是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名者有一字名二字名多字名。一字名者名曰名。二字名者名曰名身。多字名者或說三字。或說四字。名多名身。二字名者亦名名。四字名名身。或六字或八字。名多名身。三字名者亦名名。六字名名身。或九字或十二字。名多名身。四字名者亦名名。八字名名身。或十二字或十六字。名多名身。如是乃至多字立門亦爾。如名身。味身當知亦如是。

云何句身(此問多句身)。答曰。隨句義滿。現如是事。是名句身。所以引偈者。為作證故。如說。

 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彼諸惡莫作。是初句。乃至廣說隨句義滿者。滿偈義也。現如是事者。顯明如是事也。是名句身。此偈有說有解。如說諸惡是說。莫作是解。下諸句亦如是說。如說諸惡於說是足。於解不足。於句不足。於偈不足。莫作於說於解於句足。於偈不足。乃至是諸。於說於解於句足。於偈不足。佛教於說於解於句於偈足。此是偈中。不長不短。八字為一句。三十二字為一偈。此結偈法。名阿[少/兔]吒闡提。是經論數法。亦是計書寫數法。六字為句者。名初偈。二十六字為句者。是後偈。或有減。六字為句者。此偈名周利荼。若過二十六字為句者。此偈名摩羅。

云何味身。答曰。字說是味身。所以引偈者。為作證故。如說。

 欲是偈本  字即是味  偈依於名
 造是偈體

欲是偈本者。云何為欲。答曰。欲者欲造偈。欲作偈。是名為欲。本者是所起是所因。是名為本。字即是味者。諸字即是味。偈依於名者。偈依名有。造是偈體者。造者是作偈者。偈從作偈者生。如泉出水。如乳房出乳。偈從造者生。故以為體。

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有句有句身有多句身。有味有味身有多味身。彼一字名者名曰名。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不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是名味不名味身不名多味身。二字名者名曰名。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不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是名味名味身不名多味身。彼二字名。一字為名者名曰名。二字名名身不名多名身。不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是名味名味身不名多味身。四字名者名曰名。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不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是名味名味身不名多味身。彼四字名。一字為名者。名曰名。二字名名身。餘二字。名多名身不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是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以二字為名者名曰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不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八字名者名曰名。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是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是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彼八字名。以一字為名者名曰名。名名身名多名身。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以二字為名亦如是。四字為名者名曰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十六字為名者名曰名。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名句名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彼十六字。一字為名者名曰名。名名身名多名身名句名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二字四字為名亦如是。八字為名者名曰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名句名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三十二字為名者名曰名。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名句名句身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彼三十二字。一字為名者。二字為名者。四字為名者。八字為名者。如前說。十六字為名者名曰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名句名句身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一字一名。如上廣說。一字二名者名曰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不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不名多味身。一字四名者名曰名。名名身名多名身。不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一字八名者名曰名。名名身名多名身。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一字十六名者是名句。名句身不名多句身。餘如上說。一字三十二名者。說皆具足。二字一名如前說。二字二名者名曰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不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二字二名。一字為名者。如前說。四字一名者。如前說。四字二名者名曰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彼四字二名。一字二字為名者。如前說。八字一名者。如前說。八字二名者名曰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名句名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彼八字二名。一字二字四字為名。如前說。十六字為一名者。如前說。十六字二名者名曰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名句名句身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彼十六字一名。一字二字四字八字為名者。如前說。

問曰。名為隨身處所。為隨語處所。答曰。或有說者。名隨語處所。諸作是說。名隨語處所者。生欲界中。作欲界語。語是欲界。名是欲界。人是欲界。所說義。或三界系。或不系。生欲界。作初禪地語。語是初禪地。名是初禪地。人是欲界。所說義。或三界系。或不系。生初禪中。作初禪地語。語是初禪地。名是初禪地。人是初禪地。所說義。或三界系。或不系。生初禪中。作欲界語。語是欲界。名是欲界。人是初禪。所說義。如前說。生二禪三禪四禪中。作初禪地語。語是初禪。名是初禪。人是二禪三禪四禪。所說義。如前說。生二禪三禪四禪中。作欲界語。語是欲界。名是欲界。人是二禪三禪四禪。所說義。如前說。問曰。諸作是說。名隨語處所者。名是欲界初禪。餘三禪地。為有名不。答曰。或有說者無。復有說者有。而不可說。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復有說者。名隨人處。若作是說。名隨人處者。生欲界中。作欲界語。語是欲界。名是欲界。人是欲界。所說義。如前說。生欲界中。作初禪地語。語是初禪地。名是欲界。人是欲界。所說義。如前說。生初禪中。作初禪地語。語是初禪。名是初禪。人是初禪所說義。如前說。生初禪中。作欲界語。語是欲界。名是初禪。人是初禪所說義。如前說。生二禪三禪四禪中。作初禪地語。語是初禪。名之與人。即是彼地所說義。如前說。生二禪三禪四禪中。作欲界語。語是欲界。名之與人。即是彼地所說義。如前說。問曰若作是說。名隨人處者。二禪三禪四禪地有名。無色界為有名不。答曰或有說者無。復有說者有。而不可說。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問曰名為是眾生數。為非眾生數耶。答曰。名是眾生數。問曰。名者為是長養。為是報。為是依。答曰。一切名是依。非長養。非報。問曰若名非報者此經云何通。如佛告阿難。我亦說名從業生。答曰此中說業威勢果。言從業生。如作好業亦生好名。問曰名當言善不善無記耶。答曰名當言無記。問曰誰成就此名。為是說者。為是所說法耶。若是說者。斷善根人。亦說善法。可成就善耶。離欲人亦說不善。可成就不善耶。若是所說法者。非眾生數法。及無為法。亦是所說法。可成就名耶。答曰應作是說。名是說者成就。問曰若然者。斷善根人亦說善法。離欲人亦說不善法。可成就善不善耶。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彼雖成就善不善法名。然名體是無記法。

聲聞一心。能起一語。一語不能說一字。問曰如說阿此非一字耶。答曰爾所時已經多剎那。世尊一心起一語。一語說一字。唯佛世尊其言輕疾言聲無過。辭辯第一。

問曰諸法過去。有過去現在未來名耶。答曰有過去法有過去名者。如毘婆尸佛。以如是名。說過去法。過去法有未來名者。如彌勒佛。以如是名。說過去法。過去法有現在名者。如今現在。以如是名。說過去法頗未來法。有未來現在過去名耶。答曰有未來法有未來名者。如彌勒佛。以如是名。說未來法。未來法有過去名者。如毘婆尸佛。以如是名。說未來法。未來法有現在名者。如今現在。以如是名。說未來法。頗現在法。有現在過去未來名耶。答曰有現在法有現在名者。如今以如是名。說現在法。現在法有過去名者。如毘婆尸佛。以如是名。說現在法。現在法有未來名者。如彌勒佛。以如是名。說現在法。

如語能說名名能顯義。問曰一切名盡能顯義不耶。答曰一切名盡能顯義。問曰若然者。以如是名。顯斷常見。第二頭。第三手。第六陰。第十三入。第十九界。如是等名。為顯何義。答曰顯眾生常想斷想。第二頭想。第三手想。第六陰想。第十三入想。第十九界想。顯如是等義。問曰若以名顯一切法無我。此何所不顯。答曰或有說者。不顯自體相應共有。餘法悉顯。復有說者。唯除自體。餘法悉顯。復有說者。唯除四字。所謂諸法無我。餘法悉顯。復有說者。一切法悉顯。所以者何如婆字顯婆字娑字顯娑字。

問曰為名多耶為義多耶。答曰或有說者義多。何以故義攝十七界一界少入。十一入一入少入。四陰一陰少入。名攝一界一入一陰少入。復有說者。名多非義多。何以故一義有多名故。如尼犍荼書分別諸名。一義有千名。評曰如是說者好。義多非名多。所以者何。不須更以餘事。但以攝界等多故。義攝十七界一界少入。十一入一入少入。四陰一陰少入。名攝一界一入一陰少入。彼名亦是義。若然者。應全攝陰界入。復有說者。若以說法故。則名多於義。所以者何世尊說法。一義以多名說故。若以陰界入。則義多於名。

問曰義為可說不耶。若可說者。說火則應燒舌。說刀則割舌。說不淨則污舌。若不可說。云何有顛倒耶。如索象則馬來。如索馬則像來。此經復云何通。如佛告比丘。我所說法。文亦善義亦善。答曰應作是論。義不可說。問曰若然者云何所索非顛倒耶。答曰古時人立於象名。有如是想。索象則像來非馬。索馬則馬來非像。復有說者。語能生名。名能顯義。如是語生象名。象名能顯像義。馬等亦如是。此經云何通者。尊者和須蜜答曰。說顯義文故言說義。復有說者。為破外道所說法故。外道所說。或無義。或有少義。世尊所說。有義有多義。是故言說義。復有說者。外道所說。文與義相違。義與文相違。世尊說法。文不違義義不違文。問曰文義有何差別。答曰文者味義者所味。問曰彼味亦為餘味所味。彼味亦是所味耶。答曰彼味亦是所味。問曰若然者味與所味有何差別。答曰所味是十七界一界少入。十一入一入少入。四陰一陰少入所攝。味是一界一入一陰少入所攝。復有說者。義是色非色。文是非色。如色非色。相應不相應。有依無依。有勢用無勢用。有行無行。有緣無緣。文是不相應。乃至是無緣。復有說者。義是可見不可見。文是不可見。義是有對無對。文是無對。義是有漏無漏。文是有漏。義是有為無為。文是有為。義是善不善無記。文是無記。義是墮世不墮世。文是墮世。義是三界系不系。文是欲色界系。義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文是非學非無學。義是見道斷修道斷不斷。文是修道斷。義是染污不染污。文是不染污。如染污不染污。有過無過。黑白隱沒不隱沒。退不退。有報無報。文是不染污。乃至是無報。文義是謂差別。

如經說。云何為名。四陰為名。問曰如名是心不相應行陰所攝。以何等故。世尊說四陰非色陰為名耶。答曰。佛說色法。非色法為二分。諸色法為色陰。諸非色法為四陰。諸顯義名。是心不相應行。陰所攝。

名有六種。所謂功德生處時隨欲作事相。功德為名者。如誦修多羅故名修多羅者。誦毘尼故名持律者。誦阿毘曇故名阿毘曇者。以得須陀洹果故名須陀洹。乃至得阿羅漢果者名阿羅漢。生處為名者。城中生者名城中人。如是隨何國生。名彼國人。時為名者。如小兒時名為小兒。如老時名為老人。隨欲名者。如生時父母為作名。亦沙門婆羅門為作名(作事名者如能)。畫故名為畫師。能銅鐵作故名銅鐵師。相為名者。如棷杖執蓋故名為棷杖執蓋者。復有說者。有四種名。所謂一想。二枳互。三呾地多。四三摩娑。想為名者。如世貴人以奴為名。如貧賤人以貴為名。枳互為名者。能腹行故名復行蟲。呾地多為名者。如事毘紐天名事毘紐天者。如從婆修提婆天生名婆修提婆子。三摩沙為名者。如牛駮色名為駮牛。如人屬王名為王人。復有說者。名有二種。所謂生作。生為名者。如婆羅門剎利毘舍首陀。作為名者。如生時父母為作名。若沙門婆羅門為作名。復有說者。生為名者。如生時父母為作名。亦沙門婆羅門為作名。作為名者。後時親友知識。更為作名。名第二名。復有說者。有二種名。所謂有相無相。有相為名者。如無常苦空無我陰入等名。無相為名者。如眾生人那羅禪頭等名。若佛出世作有相名。若佛不出世。唯無相名。復有說者。有二種名。所謂共不共。不共為名者。如三寶等名。共為名者。諸餘名。復有說者。一切名。盡是共。無不共名。所以者何一義可立一切名。一切義可立一名。復有說者。有二種名。所謂決定不決定。決定為名者。如須彌山四天下大海。此世界始成時。是決定名。不決定為名者。諸餘等名。復有說者。無決定名。所以者何。諸餘邊方。亦為須彌山等。更作餘名。評曰如是說者好。世界初成時。名須彌山四天下大海名亦如是。問曰如劫盡時。一切散壞。誰復作此名。答曰或有說者。是仙人入定力。復傳此名。復有說者。眾生有因力。能說此名。問曰諸名為先有共傳。為更有新作者。答曰世界初成。須彌山等諸名。先有共傳。餘名不定。復有說者。名有二種。所謂物作。物為名者。如提婆達多延若達多名。作為名者。如作者刈者煮者讀者等名。問曰為有知名邊際者不。答曰有唯佛能餘無知者。所以者何以佛能知一切名邊際故。名一切智。

如經說如來出世。便有名身等出現世間。問曰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有名身等現於世間。何以言如來出世便有名身等出現世間。答曰言名身等出世者。所謂陰界入名。隨順無我。隨順解脫。隨順空。斷人見。生覺意。背煩惱。向出要。止愚癡。生智慧。斷猶豫。生決定。厭生死。樂寂靜。斷外道意。嘆內道意。為說如是等名身言出現世間。

問曰如火名火。此名為是有相名。為是無相名耶。答曰是有相名。如向所說一切顯義名此名是有相。問曰若然者。火有何相。答曰凡義有二種。有相無相。如火外無火相。言是無相。如焰是火相言有火相。

佛經有三種名說法。謂去來今。問曰此三種名說法。體性是何。答曰如波伽羅那說。三種名說法體性。攝十八界十二入五陰。問曰如波伽羅那說三種說法體性攝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所說是語所顯。是名應是一界一入一陰少入。云何說攝十八界十二入五陰。答曰或有說者。取三種名說法及眷屬故。其事云何。答曰語能生名。名能顯義。故說及其眷屬。復有說者。為三義說法故。言三名說法。所以者何。說者聽者。皆為於義。以是事故。盡攝陰界入。問曰何故有為法說是三名說法。不說無為法耶。尊者和須蜜答曰此經為說有為法。有為法不得作第四第五說法。復有說者。此經為說一切法無為法墮現在世中。所以者何。以現在法能證得無為法故。以是故。無為法亦在三種名說法中。復有說者。若有三性者。說是三名說法。三性者所謂語名義。無為法。雖語有義。無語無名。是故說不在三名說法中。問曰何故世尊說世是三名說法。答曰或有說者。為止外道意故。外道於世中愚故。復有說者。為壞未來世中說無過去未來者意故。是故說世是三種名說法。復有說者。外道作如是說若無我者。是人說法。終無所為。為壞如是意。而作是說雖無有我。為世故說。問曰若為過去說法。解未來現在事。若為未來說法。解過去現在事。若為現在說法。解未來過去事。於三種名說法中。為是何名說法。答曰或有說者。如是說者。於三種名說法中。是異說。復有說者。若為過去說法。解未來現在事者。為過去。即過去世。解未來現在事。即未來現在世攝。乃至為現在說。過去未來亦如是。復有說者。若作是說。是說三世義。若為過去。是說過去義。解未來現在。是說未來現在義。未來現在亦如是。

如經說。有三種名說法。無第四第五。問曰若說三種名說法。有說有解。於義已足。何以復言無第四第五。答曰無第四者遮有第四世。無第五者決定此義無第五世。復有說者。無第四者遮第四世。無第五者遮無為法。復有說者。應說四種名說法。所謂四聖諦。無第五者無第五諦。無第六者遮虛空非數滅。復有說者。應有五種名說法。所謂五陰。無第六者無第六陰。無第七者遮無為法。此為三世名說法故。無第四第五。應有一種名說法。所謂作觀。無第二第三。無第二者無第二作觀。無第三者遮作觀所不攝法。復有說者。應有二種名說法。所謂定慧。無第三者無第二定若第二慧。無第四者遮定慧所不攝法。此說三世名說法故。無第四第五。無第四者遮第四世。無第五者遮三世所不攝法。以如是數法。應說三解脫門。說四諦五陰六聖明分想。七覺分。八道分。九次第定。十種無學法。如來十力。應有十種名說法。無第十一第十二。無第十一者無第十一力。無第十二者遮十力所不攝法。

即彼經說。應以四事察人是長老。為可與語。為不可與語。云何為四。一不住是處非處。二不住智論。三不住分別。四不住道跡。問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說者。不住是處非處者。不如實知是處非處。不住智論者。不如實知智與不智。不住分別者。不如實知世諦第一義諦。不住道跡者。不如實知此身集道跡。不如實知此身滅道跡。復有說者。不住是處非處者。如眼色能生眼識。乃至意法能生意識。名為是處。不如實知者名為不住。不住智論者。不如實知十智。不住分別者。不如實知了義不了義經。不住道跡者。不如實知四種道跡。復有說者。不住是處非處者。不能自定所說是處非處。不住智論者。不能堪忍分別前後問答。不住分別者。不如實知詭誑真實。不住道跡者。他如法問心不悅可復有說者。不住是處非處者。不別有無。不住智論者。不解智人論。不住分別者。不知假設無有是處之言。不住道跡者無有隨應覺意。復有說者。不住是處非處者。於所言論不別自義他義。不住智論者。於先所聞。執著不捨。後所聞義不能觀察。不住分別者。他說正義。心生疑慮。如人見蘇謂是米飯。不住道跡者。不識他人所說次第。以前為中。以中為後。復有說者。不住是處非處者。不知現前可了不可了事。不住智論者。不能以比想籌量所論。不住分別者。不知前後所說次第。不住道跡者。不解他人所問意。尊者婆摩勒說曰。不住是處非處者。不能定所說。不住智論者。不知詭誑及與真實。不住分別者。不堪忍分別前後問答。不住道跡者。他人如法論。心不悅可。尊者僧伽婆秀說曰。不住是處非處者。不知多界經所說。是處非處義。不住智論者。不知四十四智七十七智體分。不住分別者。不知煩惱出要。不住道跡者。不如實知色滅道法。復應以四事察人是長老。應以決定答論作決定答。是可與語乃至廣說。云何決定答論。如問佛是等正覺耶。應決定答言是此佛法是善好耶。應決定答言。是此聲聞。是善隨順眾耶。應決定答言。是一切行無常。一切行無我。涅槃是寂靜耶。應決定答言是。是名決定答論。問曰何故如是問者。作決定答。答曰此問於義利益。能增長善。亦進梵行。通達覺意。能得涅槃。是故如是問者。作決定答論。云何分別答論。答曰若作是問。為我說法。彼應作是答。法亦眾多。過去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不系。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道斷修道斷無斷。如是等法。為說何法。如是隨所問。應分別答。是名分別答論。云何反問答論。答曰如說為我說法。應作是答。法亦眾多。有過去乃至無斷法。於此法中。為說何法。是名反問答論。問曰分別答反問答。有何差別。答曰若以答而言。無有差別若以所問。應有差別。所以者何。問有二種。有欲知義故問。為觸惱故問。若為知義故問。為我說法者。應作是答。法亦眾多。有法過去乃至不斷。於此法中。為說何法。若言為我說過去法。應作是答。過去法亦眾多。有善不善無記。若作是言。為我說善法。應作是答。善法亦眾多。有色乃至識。若作是言。為我說色法。應作是答。色亦眾多。有不殺生乃至不綺語。若作是言。為我說不殺生法。應作是答。不殺有三種。從不貪不恚不癡生。為說何等。若作是言。為我說從不貪生者。應作是答從不貪生有二種作無作。若為知義故問。應次第分別顯說。若為觸惱故問者。應答言法亦眾多。為說何法。不應語言。有過去未來乃至不斷。若作是言。為我說過去法。應作是答。過去法亦眾多。不應說善不善無記。若作是言。為我說善法。應作是答。善法亦眾多。不應說色乃至識。若作是言。為我說色。應作是答。色亦眾多。不應說不殺生乃至不綺語若作是言。為我說不殺生應作是答。不殺生亦眾多。不應說從無貪無恚無癡生。若作是言。為我說從不貪生者。應作是答。從無貪生亦眾多。不應說作無作。如是為觸惱問者。應作如是。答乃至問盡。或時自答。如是有求善義故問。有試他覺意深淺故問。或有求義故問。或有輕他故問。或有質直故問。或有諂曲故問。或有情性軟弱故問。或有自恃智故問。如軟弱問者。應分別答。若自恃智問者。應反問答。乃至問盡。或時自答。云何置答論。答曰。如諸外道。詣世尊所。作如是問。沙門瞿曇。世界是常無常。佛言是不應答。問曰何故問世界常無常佛不答耶。答曰諸外道以人是常。往詣佛所。作如是問。人為是常是無常耶。佛作是念。畢竟無人。若答言無人。彼當作是言。我不問有無。若答言斷常。畢竟無人。有何斷常。如人問他言。善男子石女兒。為恭敬孝順不。彼作是念石女無兒。若我答言石女無兒彼當作是語。我不問有無。若當答言恭敬孝順者。石女無兒。有何恭敬孝順。彼亦如是。此問論非是真實。以是非有非實故。佛不答。如是有常無常。亦常無常。非有常非無常。世界有邊無邊。亦有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當知亦如是。復作是問。沙門瞿曇。神即身耶。佛言是不應答。問曰何故佛不答此問。答曰諸外道以身是神。往詣佛所。作如是問。沙門瞿曇。是身即神。乃至廣說。佛作是念。有身無神若我答言有身無神。彼當作是言。我不問有無。若當答言神異於身。畢竟無神。云何是身是異。如人問他言。善男子兔角牛角。為等相似耶。彼人作如是念。兔無角。牛有角。若我答言兔無角牛有角。彼當作是言。我不問有無。若言等相似。兔無有角。云何言等相似。彼亦如是。是問論是有是無。是虛是實。以是問論是有是無是虛是實故。佛不答。身異神異。亦復如是。復作是問。沙門瞿曇。如來死後為斷為常。乃至廣作四句。佛言是不應答。問曰何故佛不答耶。答曰。諸外道以神本無今有。往詣佛所。作如是問。沙門瞿曇如此神本無今有已有。為是常。為是斷。佛作是念。畢竟無神。云何本無今有已有。若斷若常。是問論。非有非實。以是問論非有非實故。佛不答。復作是問。沙門瞿曇自作自受耶。佛言是不應答。問曰何故佛不答耶。答曰諸外道以我作我受。世尊常說無我。復作是問。沙門瞿曇。他作他受耶。佛言是不應答。問曰何故佛不答耶。答曰諸外道作如是說。自在天作我受。世尊常說自行果報。復作是問。沙門瞿曇無作無受耶。佛言是不應答。問曰何故佛不答耶。答曰諸外道作如是說。苦樂不從因生。佛常說有因有緣。問曰如前三答與答法相應。此云何名答論。乃至不論一句。答曰雖無所說。此是根本答論。所以者何與答理相應。乃至不說一句。於理善通。或有默然於理得勝。況有所說而不勝耶。曾聞。有大論師名奢提羅。至罽賓國。於時佛跡林中有阿羅漢名婆秀羅具足三明。離三界欲。通達三藏。於內外經論無不究暢。時奢提羅。聞彼林中有大論師。即詣其所。到已與尊者婆秀羅共相問訊。種種慰勞在一面坐。時奢提羅。語尊者婆秀羅言。誰當先立論門。婆秀羅答曰我是舊住。應先立論門。然汝遠來聽汝隨意先立論門。時奢提羅作如是言。一切論有報論。時婆秀羅聞是語已。默然而坐。時奢提羅諸弟子輩唱如是言沙門釋子今墮負處。從坐欲起而去。時尊者婆秀羅作如是言。善去汝師。若是奢提羅者。自知此事。從彼林中。展轉前行。其師作是思惟。沙門釋子何故作是言。汝師若是奢提羅者。自知此事。即便自憶。我作是言。一切論有報。彼沙門釋子默然不言。便為我論無報。沙門釋子已為勝我。即如所念。告諸弟子。今我當往還歸謝之。諸弟子言於大眾中今已得勝。何須復往。時師復言。我寧於智者邊負。不於愚者邊勝。即時還詣婆秀羅所作如是言。汝是勝者。我墮負處。汝今是師我是弟子。如是默然而能得勝。何況所說。

如佛世尊責諸弟子言。是癡人乃至廣說。問曰何以作此論。答曰佛世尊。無相似愛。無相似恚。無相似慢。無相似無明。世尊愛恚已斷離於憎愛。斷一切諍訟根本。如諸弟子。有煩惱習。如畢陵伽婆蹉。有瞋恚習。彼長老罵恆河神言。小住弊婢。長老阿難則有愛習。以憐諸釋子故。尊者舍利弗有憍慢習捨隨病藥等如是等習。佛世尊永無。所以者何已離一切。諸無巧便煩惱習故。然佛有巧便相似言。愛相似言者。如說。善來比丘。快能出家。瞋恚相似言者。汝是釋種婢子諸釋是汝大家。慢相似言者。如說我成就十力四無所畏。無明相似言者。如說大王從何處來。如告阿難。園林外何以有高聲大聲。問曰如來以拔習氣根本。何以有如是相似言。答曰為守護受化田故。其事云何。此中應廣說破僧因緣所以者何即是此經根本因緣故。諸比丘為提婆達多所壞。尊者舍利弗化使還來。彼諸比丘生大慚愧。兼有疑心。我等親近提婆達多。所受禁戒將不失耶。以慚愧心往詣佛所。爾時世尊。以親愛軟語而告之言。善來比丘快能出家。說是語時彼諸比丘皆得除去慚愧及其疑心。所以罵菴婆吒言婢子者。欲破其憍慢心。以破憍慢心故。次第二身。得生天上見於聖諦。所以說我成就十力四無所畏者。不知佛功德者。欲令知故。所以言大王從何處來者。欲生談論次第法故。所以問園林外有高聲大聲者。欲令阿難生。閑靜親近心故。以如是等眾因緣故而作此論。

何故世尊責諸弟子言是癡人。此有二義。一是呵責。二言是癡人。今欲說癡人義故作是說。云何名癡人。答曰於佛法中。生於愚癡。佛法者所謂道也。問曰云何於道生愚癡耶。答曰不能令道愚癡。但於自身。增長愚癡。復有說者。亦能令道愚癡。所以者何。以道遠離故。道不得自在故。復有說者。佛說斷愚癡法。是人於此法。不斷愚癡。反增愚癡。故作是說。於佛法中。生於愚癡。無生分別者。令佛功用方便無有果實。其事云何。如婦人不產名無產分。如是聞佛所說。不受聖道胎者。是人於佛法中。名無產分。

無果者。無依果解脫果。無得者。於佛法中。無所得故。無味者。不得出離味閑靜味道品味寂滅味。故言無味。無利者。無善果利故。譬如良醫。四方勤求種種藥草。以與病人。為除病故。而彼病人。反以藥草。棄糞掃中。生二過患。一自病不愈。二唐捐醫功。如是諸佛世尊。作百千萬種種苦行。勤求無漏聖道之藥。為受化者。而解說之。而聞法者。不能修行。生二過患。一不能自愈諸煩惱病。二唐捐諸佛所行功報。復次生愚癡者。能令自身為非器故。名生愚癡。復有說者。斷佛期心故。名生愚癡佛期心者。欲令眾生解脫諸苦。彼不能修離苦方便。故言斷佛期心。復有說者。斷於佛法。令不相續。若彼人身修正行。亦令他人修於正行。如是轉轉。令多眾生修於正行。若自身不能修於正行。亦令他人不修正行。如是轉轉。令多眾生不修正行。如是之人。不能利益一身何況多人。復有說者。本出家所為。而不能得。名生愚癡。復次於佛法中。不如義次行。言是癡人。此中以佛語為佛法行者。應如義次行。然復不能行。故言癡人。復有說者。如所應行名。如義次行。彼於佛法中。不如所應行。名不如義次行。不隨順者。於佛法中。不如法隨順。不次第行者。於佛法中。不作相續行。犯眾過惡者。犯於佛法。不如法行者。不行次法。謂聖道也。復有說者。不如義語次行者。不於一切時能行。如婆他利比丘。於三月後。乃受不非時食法。復有說者。不如義次行者。此答前說。於佛法中。生於愚癡。云何生愚癡。答曰於佛教戒。不如義次行。乃至不如法修行次法亦如是。以何等故。佛責諸弟子。此答先所說義。答曰諸佛世尊。常訓誨語。如今和上阿闍梨。向諸弟子。以憐愍意。言是癡人。佛亦如是。以憐愍饒益故。言是癡人。諸佛世尊。常以四事教化。一以嘆美。二以呵責。三以因他。四以放捨。嘆美者。如嘆美億耳等。善哉善哉。比丘能以清妙之音聲唄頌經法。呵責者。如呵責優陀耶等。因他者。如轉法輪時。為五比丘說法。令八萬諸天得道。如頻婆娑羅王迎佛。令八萬人天得道。如帝釋問佛。亦有八萬諸天得道。放捨者。如犢子性梵志等。諸應以呵責教化者。若不呵責。則不受化。以是故。佛世尊。呵責弟子。如阿闍梨向近住弟子。和上向同住弟子。以苦切語。而呵責之。而彼和上阿闍梨。非是恶心。但以不順法故。而呵責之。如父母見子為非法事。欲擁護故。以苦切言。而呵責之。而彼父母。無有恶心。若當諸子為非法事。而彼父母生苦惱心。欲制諸子為非法事。以苦切語。而呵責之。佛亦如是不以恶心。若當應以呵責受化。而不呵責。彼人畢竟無有調伏。是故世尊。而呵責之。復有說者。佛大悲心。重於一切時。常作是念。以何方便。能饒益眾生。若如來不呵責提婆達多者。諸餘比丘。隨從者眾。復當數數觸嬈世尊。若當向無比女。不言如是盛屎尿器。彼女欲心。無由得息。若當不罵菴婆羅吒言是婢子者。彼人無由能破憍慢。若不罵其師弗迦羅婆羅者。亦無由能破憍慢。如是等為增益功德故。亦呵責餘人。復次以二事故。呵責餘人。一善根不熟者。以呵責故。令善根熟。二善根雖熟。不作方便。以呵責故。令生方便。得於道果。問曰以何義故言癡人耶。為以從癡生故。言是癡人。為以現行癡故。言是癡人。若從癡生者。阿羅漢亦是癡人。何以故阿羅漢身。從癡生故。若以現行故。言癡人者。唯阿羅漢得言不癡。所以者何。阿羅漢不現行癡故。若然者。此經云何通。如說。癡人遠去。莫我前住。評曰應作是論。現前行癡。名曰癡人。問曰若然者。唯阿羅漢。是不癡人。此經云何通。乃至廣說。答曰此經應如是說。速去比丘。莫我前住。曾聞。佛般涅槃時。長壽諸天。嫌如是事。此天德神力比丘。今者何以在我前立。障我等前。使不得見世尊身。此是我等最後見世尊身。所以者何世尊不久當般涅槃。爾時世尊知諸天心所念。告比丘言。遠去莫我前住。復有說者。先說應以呵責得度者。而呵責之。若呵責阿羅漢。得勝進者。佛亦呵責言是癡人。問曰人有愛有恚有慢有見有癡。何以言是癡人。不言是愛等人耶。答曰。以癡遍一切處故。若行彼地癡。即是彼地癡人。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九

 

上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下篇:鞞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說一切有部)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往生禮讚偈

往生禮讚偈一卷 沙門善導集記 勸一切眾生。願生西方極...

般泥洹經

般泥洹經卷上 不載譯人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游...

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

【註音版】佛說無量功德陀羅尼經

佛說無量功德陀羅尼經...

【註音版】雨寶陀羅尼

雨寶陀羅尼...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

【註音版】菩薩睒子經

菩薩睒子經...

佛說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

佛說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 北涼高昌國沙門法盛譯...

佛說求欲經

佛說求欲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

【佛教詞典】道判

(532~615)隋代僧。曹州(山東)人,俗姓郭。初習儒...

【佛教詞典】蓮華時分

(雜語)以蓮華之開合計時分之晝夜。須夜摩天之事也。...

明朝高僧紫柏大師

紫柏大師是明朝四大師之一,名真可,字達現,晚年自號...

覺得自已業障重,應如何改變

問: 如果覺得自已業障很重,應如何改變? 寬見法師答...

財富有枯竭的一天,只有自性寶藏才是取之不竭

一、物質財富是無常的 論財富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一念清淨心為何會墮入到三界輪迴

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火宅。 這個是根本無明。我們...

知道他心中的願望,才能夠應機說法

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

如何降伏意念的邪淫

淫慾是三界六道一切眾生的生死根本,無始劫以來的病根...

一位小老闆殺生的悲慘報應

一天晚上,我在杭州火車站候車廳外的長椅上等一位朋友...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十念皆生我國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心安才是福

幾年前,我和一群朋友參加了名為突破性領導力培訓課。...

常想地獄苦,道念由此生

我們如何才能使菩提心不退呢?我們應如佛所說:「常想...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亂

大家畢竟是具縛凡夫,雖發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

少康法師傳念佛法的妙計

少康法師是淨土宗五祖,少年出家,歷學法華、楞嚴、華...

【視頻】《佛說八大人覺經》聆志居士讀誦

《佛說八大人覺經》聆志居士讀誦

【視頻】《普門品》妙喜居士讀誦

《普門品》妙喜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