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二十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十八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使揵度不善品之四

此三結幾不善幾無記。乃至九十八使。幾不善幾無記。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或有說。一切煩惱。盡是不善。以無巧便所持故。如譬喻者。作如是說。為斷如是意亦明煩惱是不善無記故。若無巧便所持是不善者。諸煩惱。應言無巧便。不應言是不善。所以者何。無巧便是無知持是相應。不可以自體還應自體。復次或有說。欲界諸煩惱。盡是不善。色無色界諸煩惱。盡是無記。為斷如是說者意。亦明身見邊見是無記法故。而作此論。復有說者。所以作論。為何義故。而作論。答曰。欲令此義成立故作此論。是故先作是問。以何義故。彼尊者作論先立章。答曰。欲現門故。今欲現問故作此論。此三結。幾不善。幾無記。答曰。一是無記。謂身見。問曰。何故身見是無記耶。答曰。若法是無慚無愧。與無慚無愧相應。從無慚無愧生。與無慚無愧作依果者。是不善。身見不與無慚無愧相應。不從無慚無愧生。不與無慚無愧作依果故。是無記。復次此結不一向壞期心。云何不一向壞期心。答曰。即如上義。復次此結不與施戒修相遠故。是無記。若人計我。修行佈施。欲令我樂。持戒欲令我生天。習修欲令我得解脫。復次此結於自體愚。不逼切他。若人計我。眼見色時。不作是念。眼能見色。色是可見。而作見念。我能見色。我所是可見。乃至意知法。不作是念。意能知法。法是可知。而作是念。我能知法。我所是可知。不逼切他者。如是等顛倒見。不逼切他。復次以身見。不生報故。是無記。尊者和須蜜說曰。何故此見是無記耶。答曰。此見不能起麁身口業。問曰。若然者。不善煩惱。亦有不能起麁身口業者。答曰。貪恚愚癡增盛時能起。復次此見不能令人墮惡道。問曰。若然者不善煩惱。亦有不能令人墮惡道者。答曰。貪恚愚癡增盛時。能令人墮惡道。此見增盛時。不能令人墮惡道。復次此見不能生不愛果。問曰。此見能生後有。即是生不愛果。所以者何。如佛說。比丘若起後有。乃至一剎那者。我不稱美。所以者何。起於有者。是苦法故。尊者佛陀提婆說曰。此見所取是顛倒。亦生顛倒。應是不善。若當身見非不善者。誰是不善。世尊亦說。乃至小愚亦是不善。二當分別。問曰。何故言分別。答曰。此義應分別。是不善分。是無記分。復次此義當破故言分別。毘婆闍婆提作是說。此義應解脫分明故言分別。戒取疑若在欲界是不善。若在色無色界是無記。問曰。何故色無色界煩惱是無記耶。答曰。若法是無慚無愧。與無慚無愧相應。從無慚無愧生。與無慚無愧作依果者是不善。色無色界煩惱。與上相遠故是無記。復次此煩惱不壞期心。云何不壞期心。以上義故。復次色無色界煩惱。不能生報。以不生報故是無記。所以不能生於報者。以為四枝五枝定所制伏故。猶如毒蛇為咒術制伏則不能螫人。彼亦如是。復次非報器故。色無色界煩惱是無記。若當色無色界能生報者。為生何報。應生苦受。苦受是欲界法。不可以色無色界煩惱於欲界中受報。復次色無色界。非一向能生顛倒。有少相似法。如色無色界邪見。謗言無苦。有少樂分見取見。色無色界陰是第一。彼有少分第一戒取見。色無色界有少分淨。亦有能淨欲界道。無色界有能淨色界道。尊者和須密說曰。何故色無色界諸煩惱是無記。答曰。不能起麁身口業故。問曰。不善煩惱。亦有不能起麁身口業者。答曰。貪恚癡增盛時。能起麁身口業。彼諸煩惱增盛時。不能起麁身口業。復次彼諸煩惱。不能令人墮惡趣。

◎問曰。不善煩惱。亦有不能令人墮惡道者。答曰。貪恚癡增盛時。能令人墮惡道。彼諸煩惱增盛時。不能令人墮惡道。復次彼諸煩惱。不能生不愛果。問曰。若生少後有是不愛果。廣說如上。尊者佛陀提婆說曰。若當色無色界煩惱非不善者。誰是不善。世尊亦說。煩惱生業。應是不善。三不善根。即是不善。所以者何。此不善根。是不善煩惱。為不善法。作因作根。作出處作本。作有作緣。作集作生故。三漏。一是無記。二當分別。一無記者。是有漏。所以是無記。應如上說。二當分別者。謂欲漏無明漏。欲漏或不善或無記。云何不善欲漏。是無慚無愧。亦與無慚無愧相應者。是不善無慚無愧。即是自體。與無慚無愧相應者。取三十四種。一向不善者三種。少分謂睡眠掉舉。無慚無愧相應者是不善。云何無記欲漏。不與無慚無愧相應。是則說身見邊見。亦說三種。少分謂睡眠掉舉。身見邊見相應者。是名無記。問曰。無慚不與無慚相應。無愧不與無愧相應。可是無記欲漏所攝耶。答曰。此文應如是說。云何無記。無慚無愧所不攝不相應欲漏。無慚無愧不攝。則餘無慚無愧不相應。則餘無慚無愧相應。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無慚雖不與無慚相應與無愧相應。無愧雖不與無愧相應而與無慚相應。所以者何。不相離故。是故非無記欲漏所攝。無明漏。或不善或無記。云何不善無明漏。與無慚無愧相應。如是則說欲界四種所斷無明。謂集滅道修道所斷。及苦諦所斷。少分謂三見疑愛恚慢相應無明。及不共無明。云何無記無明漏。不與無慚無愧相應者。如是則說欲界身見邊見相應無明。色無色界五種所斷無明。問曰。何故十纏中。唯說與無慚無愧相應不說餘耶。答曰。彼作經者。有如是欲如是意。隨其欲意。而造此論。亦不違法相。復次此二纏一向不善。與一切不善煩惱相應。忿纏覆纏嫉纏慳纏。雖一向不善。而不與一切不善煩惱相應。睡纏掉纏。雖與一切不善煩惱相應。而不一向不善。所以者何。以不善無記故。眠纏悔纏。非一向不善。所以者何。眠有善不善無記。悔有善不善無記故。無慚無愧。一向不善。與一切不善煩惱相應故。隨有爾許無慚無愧相應。有爾許不善煩惱。有爾許不善煩惱。有爾許無慚無愧相應。隨有爾許函。有爾許蓋。彼亦如是。四流。一無記。謂有流。所以者何。以是色無色界法故。如說色無色界煩惱。是無記。此亦如是。三當分別。謂欲流見流無明流欲流。或不善或無記。云何不善。無慚無愧。及相應欲流。無慚無愧。則說無慚無愧體。相應欲流。則說二十四種。一向不善者。及三種少分。謂睡眠掉舉。無慚無愧相應者。云何無記。謂不與無慚無愧相應欲流。如是則說睡眠掉少分與欲界身見邊見相應者。見流。或不善或無記。云何不善。欲界系三見。謂邪見見取戒取。云何無記。欲界系二見。謂身見邊見。色無色界系五見。無明流。或不善或無記。云何不善。謂與無慚無愧相應無明流。云何無記。謂不與無慚無愧相應無明流如流。扼亦如是。四取。一無記。謂我語取。所以者何。以是色無色界法故。如說色無色界煩惱是無記。此亦如是。三當分別。謂欲取見取戒取。欲取。或不善或無記。云何不善。無漸無愧。及相應欲取。無慚無愧則說自體。及相應欲取則說二十八。一向不善者。及四種少分。謂睡眠掉無明。與無慚無愧相應者。云何無記。不與無慚無愧相應欲取。是則說四種少分。謂睡眠掉無明。與欲界系身見邊見相應者。見取。或不善。或無記。云何不善。欲界系二見。謂邪見。見取。云何無記。欲界系二見。謂身見邊見。色無色界四見。戒取。欲界是不善。色無色界是無記。四縛二縛。是不善。謂貪身縛。恚身縛。二當分別。謂見取身縛。戒取身縛。欲界系者是不善。色無色界系者是無記。五蓋唯不善。五結。三不善。謂恚結慳結嫉結。二當分別。謂愛結慢結。欲界系是不善。色無色界系是無記。五下分。二不善。謂欲愛恚結。一無記。謂身見。二當分別。謂戒取疑。欲界系是不善。色無色界系是無記。上分結唯無記。五見。二無記。謂身見邊見。三當分別。謂邪見見取戒取。欲界系是不善。色無色界系是無記。六愛身。二不善。謂鼻觸生愛身。口觸生愛身。四當分別。謂眼觸生愛身。耳觸生愛身。身觸生愛身。欲界系是不善。梵世系是無記。意觸生愛身。欲界系是不善。色無色界系是無記。七使二是不善。謂欲愛使恚使。一是無記。謂有愛使。四當分別。謂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慢使。疑使。欲界系是不善。色無色界系是無記。無明使。或不善或無記。云何不善。與無慚無愧相應無明使云何無記。不與無慚無愧相應無明使。見使。或不善或無記。云何不善。欲界系三見云何無記。欲界系二見。色無色界系五見。九結。三不善謂恚結慳結嫉結。六當分別。謂愛結。慢結。取結。疑結。欲界系是不善。色無色界系是無記。無明結。或不善或無記。云何不善。與無慚無愧相應無明。云何無記。不與無慚無愧相應無明。見結。或不善或無記。云何不善。欲界系邪見。云何無記。欲界系身見色界系三見。九十八使。三十三不善。六十四無記。一當分別。欲界系見苦所斷無明使。或不善或無記。云何不善。與無慚無愧相應者。云何無記。不與無慚無愧相應者。此門毘婆沙優波提舍。是應廣分別。問曰。何故名善。何故名不善。何故名無記耶。答曰。若為巧便所持生愛果。安隱故名善。巧便所持者是道諦。生愛果者。是苦集諦少分。安隱者是滅諦。若不為巧便所持。生不愛果。不安隱者是不善。此說苦集諦少分此相違是無記。復次生愛果。生樂受果是善。生不愛果。生苦受果是不善。與此相違是無記。復次生可愛有種子是善。生不可愛有種子是不善。與此相違是無記。復次生可愛趣中是善。生不可愛趣中是不善。與此相違是無記。復次於寂靜分中。體性輕舉者是善。於增盛分中。體性重沒者是不善。與此相違是無記。尊者婆多說曰。以四事故名善。一體。二親近。三能起。四實義。體者是自體。或有說。慚愧是自體。或有說三善根是自體。親近者。謂心心數法。能起者。能起身口業及心不相應行。實義者是涅槃。以安隱故說善。是以毘婆闍婆提作如是說。自體善者是智。親近善者是識。能起善者。能起身口業。實義善者是涅槃。以四事故。名不善。一體。二親近。三能起。四實義。體者是自體。或有說。無慚無愧是自體。或有說。三不善根是自體。親近者。是心心數法。能起者。能起身口業及心不相應行。實義者。是生死不安隱故說不善。是以毘婆闍婆提作如是說。自體者是愚癡。親近者是識。能起者能起身口業。實義者是生死。尊者波奢說曰。若法是正觀。與正觀相應。從正觀生依果解脫果。是名善。若法非正觀。乃至不從正觀生依果是名不善。與此相違是名無記。如正觀不正觀。慚愧無慚愧。善根不善根。信等五根五蓋。說亦如是。集法經說。何故名善。答曰。有愛果妙果適意果可意果。故名善。報果說亦如是。何故名不善。答曰。有不愛果不妙果不適意果不可意果。故名不善。報果說亦如是。與此相違是無記。問曰。世尊定記苦。定記集。定記滅。定記道。廣說十二入施設解說顯現。何以言無記耶。答曰。不以不解說。故言無記。但世尊善法記善。不善法記不善。此法非善法所記。非不善法所記。故言無記。復次世尊說。善法有愛果。不善法有不愛果。此法不生愛不愛果。故言無記。復次善以二事故名善。一以自體。二以有報。不善亦爾。無記雖有自體。不生於報。故說無記。世尊或有不解說名無記(天竺音無記是無答)。如經說沙門瞿曇。世界常耶。佛言此不應答。問曰。何故佛不答此問耶。答曰。外道計人是常。彼諸外道。往詣佛所。作如是問。沙門瞿曇。人為是常。為非常耶。佛作是念。無人我。答言無。彼諸外道。當作是說。我不問有無。若當說常無常者。無法云何說有常無常。如問人石女兒為恭敬孝順不。彼作是念石女無兒。我若答言無彼當作是說。我不問有無。若當說恭敬孝順。彼當作是說。石女無兒。云何當說恭敬孝順。彼亦如是。此論非有非實。以非有非實故。世尊不答。四種答如雜揵度智品廣說。此三結。幾有報幾無報。乃至九十八使。幾有報幾無報。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如譬喻者說。除思無報因。除受無報果。為斷如是說者意亦現五陰是報果。復次何故作此論。答曰。或有說。已受報因則無體。如迦葉維部。彼作是說。因義乃至報未熟。若報熟彼無因義。猶如種子。牙未生時。有種子義若牙生無種子義。彼亦如是。為斷如是意亦明報雖熟因故有體。復有說者。何故作此論。答曰。為外道故。外道說善惡業無有果報。為斷如是意亦明善惡業有果報。是故為止他義欲顯己義。亦說法相相應義故。而作此論。假使莫為止他義莫為顯己義。但欲說法相相應義故。而作此論。如初門文所說。此門文亦應如是說。三結若不善者有報。無記者無報。乃至九十八使亦爾。此門是廣說優波提舍毘婆沙。問曰。為以自法報俱言有報。為以他法報俱言有報耶。若以自法報俱言有報者。云何因果不並耶。亦違偈說。如說。

 作惡不即熟  如薩遮投乳
 不即燒愚小  猶如灰底火

有草名薩遮。若磨為散。投之乳中。即便成酪。因果不爾。云何爾耶。答曰。如灰底火。初蹈不熱。久住乃熱。如是不善業。因時生喜樂。變成果時。生諸惡趣陰界入若以他法報俱言有報者。無漏聖道。亦與他法報俱。應言有報。答曰。應作是說。與自法報俱故言有報。問曰。若然者云何因果不並耶。亦違偈說。答曰。俱有二種。一者有俱。二者並俱。有俱者有因有果有緣有報是也。有因有果者如百億劫前造因。雖滅為後生法作因。此法於因雖遠而名有因。彼法於果雖遠而名有果。有緣者如日月。去此四千由旬。眼若緣者。便生眼識。境界雖遠而生眼識。名之有緣。有報者百億劫前所造業。雖滅於今身生報。彼業於此報雖遠而言有報。並俱者如有覺有觀有喜有用。有覺者覺相應法。有觀者觀相應法。有喜者喜根相應法。有用者作觀相應法。此中以有俱而作論。不以並俱。復次俱有二種。一有俱二不相離俱。有俱者如說。有因乃至有報。不相離俱者如說。有覺乃至有用。此中以有俱而作論。不說不相離俱。復有三種俱。有近俱有遠俱有近遠俱。近俱者如說。有覺乃至有用。遠俱者如說。有因乃至有報。近遠俱者如說。有漏有使有緣有體。有漏者有漏法。或與漏相應。或與漏作所緣相應。作緣俱是有漏。如有漏有使亦爾。有緣者緣有近有遠。近緣遠緣俱是有緣。如有緣者體亦爾。此中以遠俱而作論。不以近俱。不以近遠俱。問曰。何故名報。答曰。生不相似法故名報。報有二種。有相似。有不相似。相似者。如依善法生善法。依不善法生不善法。依無記法生無記法。不相似者。如善不善法生無記報除餘報義。如雜揵度智品廣說。

此三結。幾見道斷幾修道斷。乃至九十八使。幾見道斷幾修道斷。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或有說。凡夫不能離欲。聖人不能以世俗道斷結。如譬喻者。尊者佛陀提婆作如是說。若凡夫人。不能斷結。而能制纏。如是說者。名不覆說。問曰。彼何故作是說耶。答曰。依佛經故。佛經說。比丘當知。若以聖慧。知見法者。是名為斷。凡夫人。無有聖慧。無聖慧故。不名為斷。問曰。若然者此經云何通。如說比丘當知。欝頭藍弗。斷欲愛色愛。斷空處愛。乃至無所有處愛。生非想非非想處。亦說。外道仙人。能離欲愛。彼作是答。此經不斷說斷。不離欲說離欲。餘經亦說。不斷是斷。不離欲是離欲。不斷是斷者。如偈說。

 人計諸物是我有  死時皆斷不持去
 如是智者不應計  於諸物中我有想

不離欲說離欲者。如說如村落中童男童女造作土捨。若於此土捨。未離欲時。心生渴愛。修治擁護。計是我有。若離欲時。毀壞捨去。如此經不斷說斷。彼經亦爾。然凡夫人。不能斷結。言凡夫人離欲界欲者。以世俗道。制伏下界煩惱。上緣初禪。如闍樓蟲行法。離欲界欲。乃至離無所有處欲。非想非非想處。更無上地而可上緣。得離非想非非想處欲。如人上樹從枝至枝。若至樹端更無有枝。而便還下。如是凡夫人。緣上地法。能制伏下地煩惱。而不能斷。猶如狼狗從麻葦中過。雖能摧臥。而不能斷。彼亦如是。為斷如是說者意亦明凡夫人能離欲世俗道能斷結故。而作此論。復次所以作論者或有說聖人不以世俗道斷結。所以者何。彼聖人何為捨無漏道而用世俗道。為斷如是說者意亦明聖人以世俗道能斷結故。而作此論。復次所以作論者。為止說頓斷沙門意故。有沙門說頓斷法。如金剛喻定斷一切結。無結不斷不破不入不得其邊故。喻如金剛無物不斷不破不入不得其邊。謂若鐵牙貝珂玉石摩尼等。彼亦如是。彼說有四沙門果金剛喻定斷一切結。問曰。若然者何用三沙門果。為彼作是答。三沙門果。已制伏煩惱。後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斷一切結。猶如農夫左手執草右手一時以鎌斷之。彼亦如是。為斷如是說者意亦明煩惱有二種。有二種對治。一見道斷。二修道斷。見道斷者。以見道為對治。修道斷者。以修道為對治。復次何故作論者。答曰。或有說。一時見諦。非次第見。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見諦有次第故。若當一時見諦非次第者。則違佛經。如經說給孤獨居士。往詣佛所。作如是問。世尊為一時見諦。為次第見耶。佛答言。居士次第見諦。如登梯法。復次所以作論者。欲明煩惱有二種有二種對治。一見道斷種。二修道斷種。見道為見道斷種作對治。修道為修道斷種作對治。是故欲止他義欲顯己義。亦說法相相應義故。而作此論。假使莫止他義莫顯己義。但欲說法相應義故。而作此論。此三結。幾見道斷。幾修道斷。見道在前有二種身見在前有二種。或見道斷或見道修道斷。問曰。在前是何義。答曰。立分義。先答義。是在前義。立分義者。先立見道所斷分。後立不定。先答義者。先答見道所斷。後答不定。云何見道斷。若身見是非想非非想處系。若堅信堅法。以苦忍斷。身見在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以世俗道斷。欲界身見。乃至無所有處。於非想非非想處世俗道便在。更無勢用。而還起見道現在前。斷非想非非想處身見。若說身見。則定體。若說非想非非想處系。則定地。若說堅信堅法。則定人。若說苦忍。則定對治。若說斷。則定己作事。此則說身見。是不共對治。決定對治。聖人能斷。凡夫不能。用無漏道。不用世俗道唯用見道。不用修道。以忍不用智。此中則說如是身見。餘身見。若凡夫斷。以修道斷。世尊弟子。以見道斷。何者是餘身見。欲界乃至無所有處。若凡夫人。以修道斷。聖人以見道斷。凡夫人以世俗道斷。聖人以無漏道斷。凡夫人以智斷。聖人以忍斷。凡夫人。九種身見。作九時斷。聖人九種身見。作一時斷。凡夫人斷有止息。聖人斷無止息。凡夫人斷不見諦。聖人斷見諦。是故作如是答。餘身見。若凡夫人。以修道斷。世尊弟子。以見道斷。戒取疑見道在前有二種。或見道斷。或見道修道斷。在前義。如上說。云何見道斷。若戒取疑。在非想非非想處系。若堅信堅法。以諸忍斷。戒取疑。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世俗道現在前斷欲界戒取疑。乃至無所有處世俗道。於非想非非想處便住。更無勢用。而還起見道現在前。斷非想非非想處戒取疑。若說戒取疑。則定體。若說非想非非想處系。則定地。若說堅信堅法。則定人。若說諸忍。則定對治。若說斷。則定己作事。此則說戒取疑是不共對治決定對治。聖人能斷。凡夫人不能。用無漏道。不用世俗道。唯以見道。不用修道。以忍不用智。此中則說如是戒取疑。餘戒取疑。凡夫人斷。以修道斷。世尊弟子。以見道斷。餘如上說。貪恚癡及欲漏修道在前有二種。或修道斷。或見道修道斷。在前是何義。答曰。立分義。先答義。是在前義。立分義者。先立修道所斷分。後立不定。先答義者。先答修道所斷。後答不定。云何修道斷。答曰。貪恚癡。及欲漏學見跡。以修道斷。貪恚癡及欲漏有五種。見苦斷種。乃至修道斷種。見道現在前斷。苦諦所斷。乃至道諦所斷。貪恚癡及欲漏。於修道所斷便生。更無勢用。而還起修道現在前。斷修道所斷貪恚癡及欲漏。若說貪恚癡及欲漏。則定體。若說學見跡。則定人。若說修道。則定對治。若說斷。則定己作事。此貪恚癡及欲漏。是不共對治。決定對治。是聖人所斷。非凡夫人。是修道斷。非見道斷。智斷非忍斷。此中則說如是貪恚癡及欲漏。餘者若凡夫人斷。修道斷。世尊弟子見道斷。餘何者是耶。答曰。餘者有四種。謂見苦所斷。乃至見道所斷。若凡夫人斷。修道斷。世尊弟子見道斷。餘廣說如上。以是事故。而作是說。若凡夫人斷。是修道斷。世尊弟子見道斷。問曰。若說學見跡以修道斷貪恚癡及欲漏。則說聖人身中修道所斷者。餘若說凡夫人斷以修道斷。若聖人斷以見道斷。是則說凡夫聖人身中見苦集滅道所斷貪恚癡及欲漏。此中有何餘未稱說者。答曰。凡夫人身中修道所斷貪恚癡及欲漏。問曰。此何以不說耶。答曰。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已說在先所說中。所以者何。以種故立作煩惱種。不以在身中立煩惱種。齊五種無第六種。聖人以見道斷見道所斷種。以修道斷修道所斷種。凡夫人。若見道所斷。若修道所斷。盡合集以修道斷。所以者何。凡夫人於五種所斷煩惱。必以修道斷此義決定。以是事故。當知已說在前所說中。有漏無明漏見道在前有三種。或見道斷。或修道斷。或見道修道斷。何者是在前義。答曰。立分義。先答義是在前義。先立見道斷種。次立修道斷種。後立不定。先答者先答見道所斷種。次答修道所斷種。後答不定。云何見道斷。若有漏無明漏。在非想非非想處系。若堅信堅法。以諸忍斷有漏。從初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無明漏。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世俗道現在前斷無明漏。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斷有漏。從初禪乃至無所有處。於非想非非想處便住。更無勢用。而還起見道現在前。斷非想非非想處見道所斷有漏無明漏。見道於修道所斷便住。更無勢用。而還起修道現在前。斷修道所斷有漏無明漏。若說有漏無明漏。則定體。若說非想非非想處系。則定地。若說堅信堅法。則定人。若說諸忍。則定對治。若說斷。則定己作事。有漏無明漏。是不共對治。決定對治。聖人所斷。非凡夫人。以無漏道斷。非世俗道。以見道斷。非修道。以忍斷非智。此中則說如是有漏無明漏。云何修道斷。答曰。有漏無明漏學見跡。以修道斷。有漏無明漏有五種。謂見苦斷。乃至修道斷。見道斷。苦諦所斷。乃至道諦所斷。有漏無明漏見道。於修道所斷便住。更無勢用。而還起修道現在前。斷修道所斷有漏無明漏。若說有漏無明漏。則定體。若說學見跡。則定人。若說修道。則定對治。若說斷則定己作事。有漏無明漏。是不共對治。決定對治。是聖人斷非凡夫人。是修道斷。非見道。是無漏道斷。非世俗道。是智斷。非忍斷。此中則說如是有漏無明漏。餘者若凡夫斷。以修道斷。世尊弟子以見道斷。問曰。何者是餘耶。答曰。無明漏。欲界有四種。有漏無明漏。從初禪乃至無所有處有四種。此若凡夫斷。以修道斷。若聖人斷。以見道斷。餘廣說如上。在前有三種。一不共。二畢竟。三最初不共在前者。如三結。畢竟在前者。如貪恚癡及欲漏。最初在前者。如有漏無明漏。若煩惱是三界見道所斷。應作見道在前二種句。如三結是也。若是欲界五種所斷。應作修道在前二種句。如貪恚癡及欲漏是也。若是三界五種所斷。應作見道在前三種句。如有漏無明漏是也。此說是略。毘婆沙五蓋中。悔是修道斷。疑若凡夫斷。以修道斷。世尊弟子斷。以見道斷。五上分結。是修道斷。五愛身。是修道斷。嫉結慳結。是修道斷。九十八使。二十八是見道斷。十是修道斷。餘若凡夫斷。是修道斷。世尊弟子斷。是見道斷。

◎問曰。如波伽羅那說九十八使。八十八是見道斷。十是修道斷。此中何故說二十八是見道斷十是修道斷耶答曰。此文是了義彼文是未了義。此文無餘意彼文有餘意。此文無所以彼文有所以。此文是實義諦。彼文是俗諦。復次波伽羅那。說順次法。說具縛人。非超越人。此中不說順次法。不說具縛人。不說超越人。復次彼中說凡夫聖人離欲聖道所作世俗道所作。此中說聖人離欲。不說凡夫。說聖道所作。不說世俗道。復次彼中說離欲界欲。乃至離無所有處欲。得正決定者。先以世俗道。斷欲界煩惱。乃至無所有處。彼見道斷煩惱解脫得差別作證。所以者何。彼解脫得。以見道故。而有差別。以是事故。彼作是說。八十八是見道斷。十是修道斷。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說。二十八使是見道斷。十是修道斷。何故波伽羅那。作如是說。八十八是見道斷。十是修道斷。彼作是答。二十八決定是見道斷。十是修道斷。六十不定。不定者。於見道中。而有差別。波伽羅那說。次第故說八十八是見道斷十是修道斷。此門是廣分別毘婆沙。問曰。何故名見道斷。何故名修道斷耶。如見不離修。修不離見。見道中如實修亦可得。修道中如實見亦可得。見名為慧。修名不放逸。如實是何義耶。答曰。數數義偏重義是如實義。見道中慧多不放逸少。修道中不放逸多慧少。復次等量義是如實義。如見道中慧亦有爾許不放逸。如修道中不放逸亦有爾許慧。是故等量義是如實義。尊者和須蜜說曰。見四真諦。斷諸煩惱。云何分別此是見道斷此是修道斷耶。答曰。以見斷。以見制伏。以見吐諸煩惱。故言見道斷。復有說者。見道所斷煩惱。亦應言修道所斷。所以者何。見道中如實修可得故。如我義。以見斷。以見制伏。以見吐諸煩惱。名見道斷。何故名修道斷。答曰。隨所得道行廣佈。斷諸生分。斷其量。斷其種。漸使薄。令究竟斷故名修道斷。復有作是說者。修道所斷煩惱。亦可言見道斷。所以者何。修道中亦有如實見故。如我義。隨所得道。修行廣佈。斷諸生分。斷其量斷其種漸使薄。令究竟斷故名修道斷。此是何義耶。答曰。見道是勐利道。若緣彼時九種煩惱一時斷。修道是不勐利道。數數修習九種煩惱。九時而斷。譬如利鈇之刀以用割物利者一下斷。鈍者數數乃斷。彼亦如是。復次若以見偏多道斷者。名見道斷。若以修偏多道斷者。名修道斷。復次若以二相道斷者。名見道斷。二相者。謂見相慧相。若以三相道斷者。名修道斷。三相者。謂見相慧相智相。復次若以四相道斷者。名見道斷。四相者謂眼明覺慧。若以五相道斷者。名修道斷。五相者。謂眼明覺慧智。復次若以忍斷者是見道斷。以智斷者是修道斷。復次九種結一時斷者是見道斷。九種結九時斷者是修道斷。復次以未知欲知根斷者是見道斷。以知根斷者是修道斷。復次斷時如石裂者是見道斷。斷時如藕絕者是修道斷。復次與發意相違者是見道斷。與方便相違者是修道斷。復次未曾見諦。而見諦斷者是見道斷。已曾見諦。而重觀斷者是修道斷。復次以一因道斷者是見道斷。以二因道斷者是修道斷。復次如力士著鎧斷者是見道斷。如無足人行斷者。是修道斷。復次若斷時。即彼智所知行修道者是見道斷。若斷時是餘智餘所知餘行修是修道斷。復次若是向人不成就果斷者是見道斷。若是向成就果斷者是修道斷。復次若堅信堅法斷者。是見道斷。若信解脫見到身證斷者。是修道斷。復次若初出道斷者。是見道斷。若數數出道斷者。是修道斷。復次若斷是四沙門果攝者。是見道斷。若斷或三或二或一沙門果攝者。修道斷。復次若緣無所有生者。是見道斷。若緣有所有生者。是修道斷。復次若斷已不退者。是見道斷。若斷已或退不退者。是修道斷。復次斷已更不縛不系。是見道斷。斷已或縛或系。是修道斷。復次若斷時。忍是無礙道智。是解脫道者。是見道斷。若斷時智。是無礙道智。是解脫道者。是修道斷。復次若斷時。智作方便道。忍作無礙道。智作解脫道者。是見道斷。欲若斷時。智作方便無礙解脫道者。是修道斷。復次若先得非數滅者。是見道斷。或先得非數滅。後得數滅。或先得數滅。後得非數滅。或一時得數滅非數滅者。是修道斷。復次若斷時。緣一諦道修者。是見道斷。若斷時。緣四諦道修者是修道斷。復次若斷時。四行道修者。是見斷。若斷時。十六行道修者。是修道斷。復次若斷時。相似道修者。是見道斷。若斷時。相似不相似道修者。是修道斷。復次若斷時。若一三昧修者。是見道斷。若斷時。若三三昧修者。是修道斷。復次若斷時。不起者是見道斷。若斷時或起或不起者是修道斷。

此三結幾見苦斷。乃至幾修道斷。乃至九十八使。幾見苦斷。乃至幾修道斷。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前門止說頓斷沙門意。不止說一時見諦。亦不明次第見諦。今欲止一時見諦者意亦明次第見諦故。而作此論。復有說者。前門止說一時見諦者意。亦明次第見諦。而不麁現明瞭。今欲麁現明瞭。止一時見諦者意。亦明次第見諦故。而作此論。復次欲顯現來種斷煩惱及五種對治法故。五種斷煩惱者。謂見苦斷種。乃至修道斷種。五種對治法者。謂苦忍苦智。是見苦斷對治。乃至道忍道智。是見道斷對治。智是修道斷對治。以如是事故。而作此論。此三結。幾見苦斷。乃至廣說。答曰。一見苦斷。謂身見。問曰。何故身見唯見苦斷耶。答曰。緣苦生故。還見苦斷。復次此見緣果而生。若以慧觀果時。此見即斷。

復次身見是顛倒性。一切顛倒。盡見苦斷。若顛倒斷時。此見即斷。所以者何。同一對治故。復次此煩惱麁故。以初無礙道斷。餘細煩惱。後金剛喻定斷。譬如塵垢不堅著者。抖捒便墮。若堅著者。乃以淳灰。多用力然後乃淨。亦如瓦器。膩不深入。水蕩便去。若膩深入。以湯煮之。然後乃去。彼亦如是。復次以此見根不深入所緣地。以不深入故性劣。性劣故最初無礙道斷。餘煩惱根。深入所緣地。以後無礙道乃至金剛喻定斷。譬如樹根。不深入者。小風吹時。而能摧臥。其根深入者。大風吹時。不能令臥。彼亦如是。尊者和須蜜說曰。何故身見唯見苦斷。答曰。身見緣五陰。後如實見五陰時。身見便斷。復次此見從常想樂想淨想我想生。若見無常想苦想不淨想無我想。此見便斷。尊者佛陀提婆說曰。此見從自身生。故名身見。若見自身無我。此見便斷。戒取或見苦斷。或見道斷問曰。何故戒取非見集見滅斷耶。答曰。為外道故。外道所行。與苦道相違。不與集滅相違。所以者何。外道計集。如垢計滅。如洗浴處。為求洗浴處故。行種種苦行諸苦行故。煩惱垢益更染心。如人為去垢故。入濁水澡浴。更增其垢。彼亦如是。復次因苦生故。還見苦斷。因道生故。還見道斷。復次因垢生者。是見苦斷。因淨生者。是見道斷。復次內道所行。是見苦斷。外道所行。是見道斷。

復次非因計因。是見苦斷。非道計道。是見道斷。疑見苦集滅道斷。問曰。何故修道斷中無疑耶。答曰。若未見其體。心生猶豫。已見其體。心則決定。是故修道所斷無有疑。三不善根三漏。見苦斷。乃至修道斷。總而言之。五種斷。或有一種二種四種五種斷者。餘門廣說如經本。此門是廣說優波提舍毘婆沙。問曰。何故名見道斷乃至名修道斷耶。答曰。若緣決定。對治決定者。名見道斷。若緣不決定。對治不決定者名修道斷。復次若處所決定。若緣決定。若對治決定者。名見道斷。若處所不決定。緣不決定。對治不決定者。名修道斷。復次若以苦忍苦智作對治。乃至道忍道智作對治者。名見道斷。若以智對治者。名修道斷。

復次若見苦斷者。名見苦斷。若見道斷者。名見道斷。若或見苦。或見集。或見滅。或見道斷者。名修道斷。復次若違苦者。名見苦斷。乃至若違道者。名見道斷。若違苦集滅道斷者。名修道斷。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十八

 

上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下篇:鞞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御製無量壽佛讚  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qi)梵(fn)游化諸國,至廣嚴城,...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鞞婆沙論

鞞婆沙論卷第一 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

施設論

施設論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

舍利弗阿毗曇論

舍利弗阿毘曇論序 釋道摽撰 阿毘曇。秦言無比法。出自...

阿毗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劉宋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譯 聞...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註音版】咒三首經

咒三首經...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

佛說三轉法輪經

佛說三轉法輪經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

法句譬喻經

法句譬喻經卷第一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無常品第一...

佛說長者子懊惱三處經

佛說長者子懊惱三處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註音版】優婆塞菩薩戒誦戒儀式

優婆塞菩薩戒誦戒儀式...

【佛教詞典】思大

(人名)南嶽尊者慧思,從陳帝受大禪師之號,因雲思大...

【佛教詞典】三十三尊觀音

(名數)二中歷三云:頌曰:不空罥索、不空勾、夜輸多...

祭祖時可以燒紙錢元寶嗎

問: 法師,我們佛弟子在祭祖的時候,還可以燒紙錢元...

持戒佈施者易生淨土

持戒者容易往生是遠離諸染故。 持戒對於我們居士來說至...

明月之心不可無

有一個老和尚到了垂暮之年,決定把衣缽傳給弟子,無奈...

修行十想 解脫證果

過去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佛陀告訴諸位比丘:如...

念佛的利益

《華嚴經》云: 寧受地獄苦,也要得聞諸佛名。 一稱南...

如何開示妻子同生極樂世界

蓮池大師在未出家之前,他是示現一個結婚好了之人。他...

把握時間付出良能,發揮生命價值

人的一生中,年少力壯只有一回;若想有再一次的年輕,...

常行精進,出陰界獄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豈有不救苦厄之事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豈有不救苦厄之事。觀音菩薩隨機示...

金子與屎橛

有一塊金子,被人做成了屎橛的形狀。 人見了問它:你...

具大慈心佈施,如是福利最不思議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見諸老病及...

把地藏聖號念好了,這些法就都會了

我們中國漢地修的禪定,都是修的祖師禪,問念佛是誰,...

【視頻】《心經》、阿彌陀佛聖號(中國佛教梵唄藝術團)

《心經》、阿彌陀佛聖號(中國佛教梵唄藝術團)

【視頻】《央掘魔羅經》聆志居士念誦

《央掘魔羅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