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四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五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使犍度十門品之九

如說。若得此定。依此定立此定。更不受未來生老病死受苦起集。問曰。此定不能斷結。何故作是說。若得此定。乃至廣說。答曰。應觀是事為以何故。若學人入滅定者起定。作如是念。此是須臾滅。須臾心心數法不行。靜妙乃爾。何況畢竟滅。畢竟心心數法不行者。以是事故。即斷煩惱。入無餘涅槃。若無學人。入滅定者起定。作如是念。乃至以是事故。捨諸陰入無餘涅槃。以是事故。作如是說。若得此定。乃至廣說。更不受苦起集。

施設經說。有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有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有作願入定作願出定。有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者。猶如有一作如是念。使我入滅定。不作是念。使我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一現在前。得彼定出。四種有想定。若一現在前。是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者。猶如有一不作是念。使我入滅定而作是念。使我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一現在前。彼入滅定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一現在前。是名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作願入定作願出定者。猶如有一作如是念。使我入滅定。使我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一現在前。彼入滅定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一現在前。是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有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者。猶如有一不作是念。使我入滅定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一現在前。彼入滅定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一現在前。是名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問曰。作願入定作願出定可爾。何者是不欲入定出定。而入定出定。答曰。此盡欲入定。盡欲出定。然入定出定。有自在者。有不自在者。是故施設經。作如是說。或有入定心得自在出定心不得自在。或有出定心得自在。入定心不得自在。或有入定出定心得自在。或有入定出定心不得自在。入定心得自在出定心不得自在者。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出定心得自在入定心不得自在者。不作願出定作願入定。入定心得自在出定心得自在者。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入定心不得自在出定心不得自在者。作願入定作願出定。以是事故。作如是說。入定者。盡欲入定。出定者盡欲出定。問曰。此中說。何者四有想定。答曰。是四無色。問曰。何故說四無色是四有想定。答曰。四無色定。於滅定得作逆次定逆超定。若出彼定。起非想非非想處心。次起無所有處心。是逆次定。若起識處心。是逆超定。若出彼定。起無所有處心。次起識處心。是逆次定。若起空處心。是逆超定。以是事故。說四無色是四有想定。經說。入滅定者。火不能燒。水不能漂。刀不能傷。毒不能害。不為他所殺。問曰。何故入滅定者。火不能燒水不能漂。刀不能傷。毒不能害。不為他所殺耶。尊者和須蜜說曰。此定是不害法。若入此定。害不能害。復次此定有大威勢故。威德諸天。常守護定。復次禪禪境界神足神足境界。是不可思議。復次此定無心。無心者不死不生。散耆婆經。是此論因緣。曾聞。過去有迦拘孫陀佛。有二大賢弟子。一名毘頭羅。二名散耆婆。爾時尊者散耆婆。於一城中。多所教化。於彼城邊。多人行處。入於滅定。時牧牛羊者。擔薪草者。行道者。見皆作是念。此大德平坐而死。我等應取牛糞乾薪燒之而去。如其念。即取乾薪牛糞燒已捨去。爾時尊者散耆婆。晨朝從滅定起。速抖擻僧伽梨。以日初分。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時諸牧牛羊擔薪草行道人見者。皆作是言。此尊者昨日平坐而死。我等以乾薪牛糞燒已捨來。今復還活。時人皆號之為還活。所以不燒身者。以定力護故。所以不燒衣者。以神足力持故。復有說者。所以不燒身不燒衣者。皆以定力故。是故散耆婆經是此論因緣。

如因緣中說。施起滅定人。得現世報。問曰。何故施起滅定人。得現世報耶。答曰。此不必須通。所以者何。此說非脩多羅毘尼阿毘曇此是因緣。或然不然。若必欲通者。有何意耶。答曰。不得現世報。而受多報。問曰。何故施起滅定者。若得現報。若得多報。答曰。若施滅定者食。便為施起諸禪解脫三昧者食。所以者何。若欲入此定者。先起欲界善心。次第入初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次第入滅定。欲起此定。從此定次第起非想非非想處心。乃至初禪。次第起欲界善心。以行者身中修如是等功德故。施食得現世報。若得多報。復次從此定起。出入言說著衣受取飲食。如是等威儀寂靜故。信心婆羅門居士。生敬重心。以衣食等施。得現世報。若得多報。復次此定。生人希有想。若人聞彼比丘得於滅定。極生希有想。信心婆羅門居士。以清淨心。施其衣食等。得現世報。若得多報。復次若施起滅定者。食便名施。不食人食入有想定者。雖不食摶食。而食有漏觸食意思食識食。入無漏定。雖不食四種有漏食。而以無漏觸意思識持身。入滅定者。無四種食。亦不以無漏觸意思識持身。是故施起滅定者。則施不食人食。得現世報。若得多報。復次若施起滅定者。食便是施。到涅槃還者食。所以者何。此定與涅槃相似故。如入無餘涅槃時。一切心心數法不生。滅一切有緣法。此定亦爾。是故施其食者。得現世報。若得多報。不但施滅定人食得現世報。施五種人食。亦得現世報。一從滅定起。二從慈心起。三從無諍起。四從見道起。五從得盡智起。又施五種人食得多報。一施父。二施母。三施病人。四施說法人。五施近佛菩薩。

問曰。此定為是受生處造業為是滿業耶。答曰。此是滿業。非是造業。所以者何。造業必是業性。彼非業性。問曰。此定為得現報。為得生報。為得後報耶。答曰。此定得生報。不得現報。所以者何。非想非非想處。不能起此定。問曰。何處受此定報。答曰。於非想非非想處報四陰。若成就滅定。亦成就滅定報耶。答曰。或成就滅定。不成就滅定報。乃至廣作四句。成就滅定不成就滅定報者。生欲色界得滅定。若得滅定不退。生非非想處。未受滅定報。成就滅定報不成就滅定者於此得滅定退。生非想非非想處。受滅定報。成就滅定亦成就滅定報者。於此得滅定不退。生非想非非想處。受滅定報。不成就滅定亦不成就滅定報者。生欲色界中。不得滅定。生空處識處無所有處。若得滅定退。若不得滅定。生非想非非想處。不受滅定報。

若退滅定。亦退阿羅漢果耶。答曰。或退滅定。不退阿羅漢果。乃至廣作四句。退滅定不退阿羅漢果者。學人退滅定。阿羅漢得滅定退。不得自在。非起結現在前。退阿羅漢果不退滅定者。慧解脫阿羅漢退。學時得滅定。無學時起非想非非想處結。退滅定亦退阿羅漢果者。學時得滅定。無學時起下地結。退無學時得滅定。三界結若起一界結退。不退滅定亦不退阿羅漢果者。除上爾所事。

阿羅漢果者六種。謂退法。憶法。護法。等住。能進。不動。諸退法阿羅漢。盡是俱解脫耶。若是俱解脫阿羅漢。盡是退法耶。乃至不動阿羅漢。盡是俱解脫耶。若是俱解脫阿羅漢。盡是不動耶。答曰。或是退法阿羅漢非是俱解脫。乃至廣作四句。是退法阿羅漢非俱解脫者。諸退法阿羅漢不得滅定。是俱解脫阿羅漢非是退法者。憶法乃至不動得滅定。是退法阿羅漢亦是俱解脫者。退法阿羅漢得滅定。非退法阿羅漢亦非俱解脫者。憶法乃至不動不得滅定。如退法阿羅漢作四句。餘五種阿羅漢。作五四句亦如是。

如無學道有六種阿羅漢。學地亦有六種性。學諸退法學。盡是身證耶。若是身證。盡是退法學耶。乃至不動性學。是身證耶。若是身證。盡是不動性學耶。答曰。或是退法性學非身證。乃至廣作四句。是退法性學非身證者。退法性學不得滅定。是身證非退法性學者。憶法乃至不動性學得滅定。是退法性學亦是身證者。退法學得滅定。非退性學亦非得身證者。憶法乃至不動性學不得滅定。如退法性學作四句。餘五性學作五四句亦如是。若法與心作次第。亦是無間耶。答曰。或法與心作次第。非是心無間。乃至廣作四句。與心作次第非心無間者。除定初剎那及有心時。餘定剎那及出定心是也。是心無間非心次第者。定初剎那及有心時生住無常是也。是心次第亦心無間者。定初剎那及有心時是也。非心次第非心無間者。除定初剎那及有心時生住無常。餘定剎那及出定心生住無常是也。若法是心次第亦是定無間耶。答曰。或法是心次第非定無間。乃至廣作四句。是心次第非定無問者。定初剎那及有心時是也。是定無間非心次第者。除定初剎那及有心時生住無常。餘定剎那及出定心生住無常是也。是心次第亦定無間者。除定初剎那及有心時定。餘剎那及出定心是也。非心次第非定無間者。定初剎那及餘有心生住無常是也。八勝處乃至廣說。問曰。勝處體性是何。答曰。是不貪善根。對治於貪。若取相應迴轉。欲界是四陰。色界是五陰。

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勝處。勝處是何義。答曰。勝於境界。勝於煩惱。故名勝處。雖諸行者不能盡勝境界。然於境界不生煩惱故名勝處。如世尊說。勝此處故名勝處。

界者是色界。地者初四勝處。未至中間初禪第二禪地。後四勝處。在第四禪地。所依身者。是欲界身。緣者緣於欲界。為何所緣。答曰。緣色入。盡緣一切欲界色入耶。答曰。盡緣。問曰。若然者經云何通。如說。尊者阿泥盧頭。在舍衛國。住一精舍。有四快意天女。來詣尊者阿泥盧頭所。作如是言。尊者阿泥盧頭。我等是快意天女。於四處得自在意欲。作何等色。隨意能作。以自娛樂。若欲須衣服瓔珞。隨意能作。而自娛樂。爾時尊者阿泥盧頭作如是念。我今應觀此女作不淨想即起初禪不淨想。不能勝之。乃至起第四禪不淨觀。亦不能勝。復作是念。此色雜故。不能勝之。若純一色。我則能勝。作是念已。而語之言。姊妹汝等。於四處中。得自在者。盡作青色來。即皆青色。亦不能勝。復作是念。若轉此色。或能勝之。復語之言。作黃色來。即皆黃色。赤色亦爾。不能勝之。爾時阿泥盧頭。復作是念。白色隨順不淨想。若作白色。我或能勝。復語之言。作白色來。即皆白色。亦不能勝。爾時尊者阿泥盧頭。知此色雜妙不可勝故。閉目而坐。是時天女。作如是念。今此尊者。不能憶念我等。知此事已。忽然不現。尊者阿泥盧頭。不勝境界。境界不勝尊者阿泥盧頭。譬如二力士。相撲不能相勝。彼亦如是。此說云何通。答曰。尊者阿泥盧頭。雖不能勝餘利根者。如佛舍利弗目揵連等則勝。問曰。能於佛身作不淨觀不。答曰。能作唯佛。能非餘聲聞辟支佛能。所以者何。佛身清淨無垢。一切不淨觀者。不能於佛身作不淨想。唯佛世尊。能於自身。作不淨觀。復次不淨觀有二種。一觀色過患。二觀緣起。觀色過患不淨觀。不能於佛身作觀色過患。不淨觀能作緣起觀。餘廣說如雜揵度不淨觀處。念處者盡與身念處。俱智者盡與等智俱。三昧者不與三昧俱。根者總而言之。與二根相應。謂喜根捨根。過去未來現在者。是三世。緣三世者。過去緣過去。未來必生者緣未來。不生者緣三世。現在者緣現在。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盡緣三種。三界系者是色界系。緣三界系及不系者。是緣欲界系。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是非學非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緣非學非無學。是見道斷修道斷無斷者。是修道斷。緣見道斷修道斷無斷者。緣修道斷。名緣義緣者。是緣義。緣自身他身非身者。初二緣自身他身。餘緣他身。是離欲得方便得者。是離欲得。亦是方便得。初禪者。離欲界欲。得二禪者。離初禪欲。得第四禪者。離第三禪欲。得以方便起現在前。是方便得。佛不以方便起現在前。辟支佛以下方便。聲聞或以中。或以上方便。是曾得未曾得者。聖人最後身凡夫起曾得。未曾得者。餘凡夫起曾得者。

八勝處。內有色想觀外色。內有色想者。觀自身色。修色想。不離色想。觀外色者。觀少外色。若好若惡。少有二種。一境界少。二自在少。好色者。不弊壞青黃赤白色。惡色者。弊壞青黃赤白。色於此色。生勝知見者。斷於欲愛。過於欲愛。緣取前色。皆得自在。是名為勝。猶如大家大家子驅使奴僕皆得自在。彼亦如是。是名初勝處。初者次第數在初故名初。復次次第入彼定時初入故名初。勝處者。若入此定。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勝處。如初勝處。第二勝處亦爾。異者。先觀少今觀多。多有二種。一境界多。二自在多。餘如上說。內無色想觀外色。內無色想者。內不修色想。離色想觀外色少。餘廣說如上。是名第三勝處。如第三勝處。第四勝處亦爾。異者。第三觀少好惡色。第四觀多內無色想。觀外色。如上所說。觀青色者。作如是觀解。諸所有色。若略若廣。盡觀是青。如眼識所觀眼識所行。次生意識。觀青色青光青影。如是內無色想。觀外青色青光青影。生勝知勝見者。斷於欲愛。過於欲愛。是名勝於色。緣取前色。皆得自在。猶如大家大家子驅使奴僕皆得自在。彼亦如是。有如是想者。起如是想現在前。是名第五勝處。第五義廣說如上。如青色。黃色赤色白色說亦如是。一一異者。黃勝處。應說迦那迦華喻。赤色者。應說槃頭耆婆迦華喻。白色者應說優師迦星喻。問曰。此四種色。何者最妙。尊者和須蜜說曰。白色最妙。世人亦說是吉色。猶如四方之中東方最勝世人亦稱為吉。彼亦如是。尊者佛陀提婆說曰。觀白色者。心則清淨。不隨順睡眠法。

十一切處。乃至廣說。問曰。十一切處體性是何。答曰。八是無貪善根。對治於貪。若取相應迴轉。是四陰五陰性。若是欲界四陰。若是色界五陰。空處識處一切處體性是四陰。此是一切處體性。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一切處。一切處是何義。答曰。以二事故。名一切處。一以不缺。二以廣大。不缺者。無有處所緣地。復緣於水如緣地。若緣水緣火風青黃赤白空處識處不缺亦如是。廣大者。普遍緣地。乃至普遍緣識。尊者佛陀提婆說曰。遍緣一切。無有空缺。名一切處。

界者。八在色界。二在無色界。地者。八在第四禪地空處一切處在空處地識處一切處在識處地。所以者何。淨解脫在第四禪地。能入後四勝處。後四勝處。能入八一切處。淨解脫。緣淨境界。不能分別若好若惡。青黃赤白勝處。能分別不能令無邊一切處。能令青黃赤白無邊。此色為何所依。如依四大。是故次觀無邊地無邊水無邊火無邊風。此廣大誰所生。以覺故知色等依空。是故次觀無邊空處。彼覺何所依。依於識。是故次觀無邊識。識更無所依故。更不立一切處。所依身者。八依欲界身。後二依三界身。行者不行行。緣者。八緣欲界。緣欲界何法。答曰。緣於色入。二緣無色界。念處者八與身念處俱。後二與法念處俱。智者盡與等智俱。三昧者不與三昧俱。根者與一捨根相應。過去未來現在者。是三世。緣三世者八。過去者緣過去。未來必生者緣未來。必不生者緣三世。現在者緣現在。後二者緣三世。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八緣三種。二緣善無記。是三界系不系者。八是色界系。二是無色界系。緣三界系不系者。八緣欲界系。二緣無色界系。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是非學非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緣非學非無學。是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是修道斷。緣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八緣修道斷。二緣見道修道斷。緣名緣義者是緣義。緣自身他身非身法者。八緣他身。二緣自身他身。是離欲得方便得者。是離欲得是方便得。離欲得者。離欲時得。方便得者。作方便得。佛不以方便起現在前。辟支佛以下方便。聲聞或以中。或以上。是本得。未曾得者。是本得亦是未曾得。聖人內道凡夫。亦是本得。亦是未曾得。餘凡夫是本得。問曰。一切處方便云何。答曰。四以眼識為方便滿足時。緣青黃赤白色入。四以身識為方便滿足時。緣地水火風觸入。復有說者。七以眼識為方便。除風一切處。復有說者。八以眼識為方便。問曰。風一切處。云何以眼識為方便。答曰。眼識亦取風色入如是相。謂有塵無塵。滿一切處。毘嵐風等。空一切處。以空為方便。識處一切處。以識為方便。

十一切處。云何為十觀。上下諸邊地無有缺無有量。上者是上方。下者是下方。諸邊者是四方四維。無缺者不雜。無量者無有邊際。是名初一切處。初者次第數在初故名初。復次順次入此定時初入故名初。一切處者。入此定時。善色受想行識。此是一切處。乃至識處一切處說亦如是。異者空處一切處。識處一切處。不說色陰。問曰。八一切處。緣上下諸邊可爾。所以者何。彼所緣有方所故。空處一切處。識處一切處。所緣無方所。云何有上下諸邊。答曰。八一切處。應說有上下諸邊。二一切處。無上下諸邊。若如是說者。有何意耶。答曰。行此定者。在上下諸邊故。如人中修空處一切處。是下四天王天中修。識處一切處是上餘方。說亦如是。

問曰。何故第三禪。無解脫無勝處無一切處耶。答曰。非其田器。乃至廣說。復次對治欲界色愛故。初禪立解脫。對治初禪色愛故。第二禪立解脫。第二禪無色愛故。第三禪不立解脫。以第三禪無解脫故。亦無勝處。亦無一切處。所以者何。以解脫入勝處。以勝處入一切處故。復次以遠故不妙故。第三禪於欲界遠。於四禪不妙。復次以如第三無色定故。空處識處。有無邊行。非想非非想處。有滅定。無所有處。無無邊行。亦無滅定。如第三無色定善根減少。第三禪亦如是。復次第三禪。有一切生死最勝受樂。行者多於中著樂故。不能起解脫勝處一切處。問曰。若然者。何故有無量神通等功德。答曰。一切起不必有一切功德。若當彼地。無無量無神通者。彼地便是空無功德地。

佛經說入地一切定者。作如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定與地。無二無別。餘一切處亦如是。問曰。若得一切處。必離第三禪欲。若計地是我。必是第四禪地身見。計第四禪地是我。一切處緣欲界。此云何可爾。答曰。此中說不定名定。如非沙門說名沙門非婆羅門說名婆羅門。彼亦如是。復次此說前所得事。譬如國王雖覆亡國。富貴之事。猶名為王。此亦如是。先得此定。而退失之。以曾得故。作如是說。復次彼是速入定者。於彼定退。起欲界身見。計欲界地是我。速還離欲。起一切處。復緣欲界。如提婆達多。能速入定。以神足力。自化作小兒。五花剃髮。著金瓔珞。於太子阿闍世抱上。宛轉遊戲。復現此相。使太子阿闍世知是大聖提婆達多。時太子阿闍世。抱弄嗚之。以唾著其口中。以貪利養故。而咽其唾是故世尊語提婆達多。汝如死尸食唾之人。彼食唾時。退失神足。速入定故。尋得離欲。自化其身。還在太子阿闍世抱上。宛轉遊戲。復次身見計第四禪地是我。一切處亦觀第四禪地。問曰。一切處緣於欲界。答曰。亦有緣第四禪者。若作是說者。一切處亦緣第四禪。問曰。若然者。色界諸天純是白色。云何觀青黃赤色耶。答曰。彼作是說。色界諸天身。純一白色。諸非眾生數物。有青黃赤色。不應作是說。若身見與一切處相應者。有如是過。云何相應共有法。或緣欲界。或緣第四禪身見。不與一切處相應。然一人亦名計我。亦名得定。以起身見故。名為計我。以起一切處故。名為得定。身見計第四禪地是我。一切處緣欲界。非一時故。此經善通。

有地定。有地一切處定。乃至有白定。有白一切處定。問曰。地定地一切處定。有何差別。答曰。地定在欲界四禪地。一切處定在第四禪。復次方便是定。滿足是一切處。復次因是定。果是一切處。復次少分。是定遍是一切處地定地一切處定。是謂差別。

問曰解脫勝處。一切處。有何差別。答曰。名即差別。是名解脫。是名勝處。是名一切處。復次下善根是解脫。中善根是勝處。上善根是一切處。復次少善根是解脫多。中善根是勝處無量。上善根是一切處。復次因是解脫。果是一切處。因果是勝處。復次背捨義是解脫。勝緣義是勝處。遍緣義是一切處。復次心解脫是解脫。勝煩惱義是勝處。無缺遍義是一切處。復次若得解脫。不必得勝處一切處。若得解脫勝處。不必得一切處。若得一切處。必得解脫勝處。所以者何。解脫能入勝處。勝處能入一切處。解脫勝處。一切處。是謂差別。

◎八智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云何法智。乃至道智。廣說如經本。問曰。彼尊者何故於此論中。以八智而作論。答曰。彼尊者有如是欲如是可如是意欲。以八智而作論。隨其欲意。亦不違法相。立八智而作論。餘處亦立八智而作論。如定智揵度中說。或欲以二智而作論。即立二智。如智揵度中說他心智念前世智。根揵度中立法智比智。定揵度中立盡智無生智。或欲以四智而作論。即立四智。如根揵度中說。若苦智。是苦無漏智耶。乃至若道智。是道無漏智耶。或欲以十智而作論。即立十智。隨其所知。譬如陶師以知泥團安置輪上。隨其所欲。出種種物。不損所能。彼尊者亦如是。以聞思修慧。除所知過。隨其所欲而作論。不違法相亦如是。復次不應求彼尊者何故立八智耶。所以者何。此是佛經。佛經說八智。法智乃至道智。彼尊者以佛經是此論根本因緣故。依八智而作論。彼尊者無力。於八智中。減一智說七智。增一智說九智。所以者何。佛經無有增減。無增者無增可減。無減者無減可增。如無增無減。無益無損。無量無邊。無量者。是無量義。無邊者。是無邊文。猶如大海水無量無邊。無量者深無量。無邊者廣無邊。一切佛經。亦無量無邊。無量者。義無量。無邊者。文無邊。如尊者舍利弗等。百千論師。欲解佛經二句義故。造百千那由他論。盡其覺性退還而不能知佛經二句義邊際到於彼岸。問曰。若佛經是此論根本因緣者。佛經中多種說智。或說二智。如二法中。或說四智。如四法中。或說八智。如八法中。或說十智。如十法中。何故彼尊者於多種智中。此使揵度依八智而作論。答曰。八智是中說攝一切智。二智雖攝一切智。而是略說。十智雖攝一切智。而是廣說。復次若智數數修數數現在前者。依此智而作論。復次此八智。亦是智性。亦是見性。盡智無生智。雖是智性。而非見性。復次若智是有欲無慾人身中可得者。依此智而作論。盡智無生智。是無慾人身中可得。復次若智是學無學人身中可得者。依此智而作論。盡智無生智。是無學人身中可得。如學無學。所作已所作。未棄重擔已棄重擔。未逮己利已逮己利。有求無求。當知亦爾。彼尊者或依剎那頃一智而作論。如雜揵度說。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答曰。不知。若依十智而作論者。此論不成。若依九八七六五四三二智而作論者。此論不成。乃至一智二剎那頃而作論者。此論亦不成。所以者何。初智剎那頃。不知自體相應共有法。第二剎那頃。知前智相應共有法。彼中依剎那頃一智而作論故。答曰。不知。或說一智攝一切智。謂法智非如法智。以體是法故。或說二智攝一切智。如有漏智無漏智縛智解智系智不系智。或說三智攝一切智。如法智比智等智。或說四智攝一切智。前三智更增他心智。或說五智攝一切智。如等智苦集滅道智。或說六智攝一切智。前五智更增他心智。或說七智攝一切智。除他心智。或說八智攝一切智。增他心智。問曰。若八智攝一切智者。復有八智。謂法住智。涅槃智。生死智。漏盡智。念前世智。願智。盡智。無生智。云何攝耶。答曰。雖更有八智。亦是八智所攝。所以者何。此八智盡在前八智中故。問曰。此八智云何在前八智中。答曰。住名諸法因三界上中下果在因中住。若知此智。名為因智。因智是四智性。等智法智比智集智涅槃智。是滅智。亦是四智性。等智法智比智滅智生死智者。舊阿毘曇者。罽賓沙門。作如是說。是一智。謂等智。尊者婆摩勒。已作如是說。生死智是四智性。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評曰。應作是說。是一等智漏盡智。或有說者。是漏盡。人身中可得故。名漏盡智。若作是說。是十智性。或有說者。漏盡智是緣漏盡處智。若作是說。漏盡智是四智性。謂法智比智等智滅智念前世智。舊阿毘曇者罽賓沙門。作如是說。是一等智。尊者瞿沙。作如是說。是六智。除滅智他心智非他心智。所以者何。他心智緣現在法非滅智。所以者何。滅智緣無為法。評曰。應作是說。是一等智願智。是一等智。或有說是八智性者。除盡智無生智。所以者何。願智是見性。彼二智非見性。評曰。應作是說。願智是一等智。盡智無生智是六智。謂法智比智苦集滅道智。以如是等事故。八智攝一切智。尊者僧伽婆修說曰。應說一智。謂決定智。所以者何。決定義是智義。彼決定有有漏有無漏有縛有解有係有不系。有漏者是等智。是縛是系。無漏智。是解是無系。或是欲界對治。或是色無色界對治。或是欲界對治者。是法智。若色無色界對治者。是比智此三智。若知他心心數法。是知他心智無漏決定智。或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若行苦四行者。是苦智。乃至若行道四行者。是道智。問曰。若然者唯有三智。法智比智等智。答曰。如是唯有三智。謂法智比智等智。問曰。若然者。云何立八智。答曰。以五事故。一以對治。二以方便。三以自體。四以行。五以緣行。對治者。是法智比智。方便者。是他心智。自體者。是等智。行者是苦智集智。所以者何。此智行不同緣。同緣行者。是滅智道智。所以者何。此智緣不同行不同故。以此五事故。立八智。尊者婆摩勒說曰。對治四種愚故立八智。四種愚者。界愚心愚法愚諦愚。對治界愚故說法智比智。對治心愚故說他心智。對治法愚故說等智。對治諦愚故說苦集滅道智。此是智體性。乃至廣說。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智。智是何義。答曰。決定義是智義。問曰。若決定義是智義者。疑相應智則非智。所以者何。不決定故。答曰。疑相應慧亦是智。但疑於聚中有勢用故。言是疑聚。如多愛人名為愛行。非無恚癡以愛有勢用故名為愛行。彼亦如是。恚行癡行。說亦如是。譬喻者。作如是說。若心有智。則無不智。若心決定。則無猶豫。若心有麁。則無有細。亦為阿毘曇者說過。汝說法相。猶如若干草木雜生一處而無別相。一心中有智無智。非智非不智。猶豫決定。非猶豫非決定。麁細非麁非細。阿毘曇者。復作是說。我法生時。聚生一心中。有智無智。非智非無智。決定猶豫。非決定非猶豫。麁細非麁非細。智者是智。非智者是無明。非智非無智者。是餘心心數法。猶豫者是疑。決定者是慧。非決定非猶豫者。是餘心心數法。麁是覺細是觀。非麁非細是餘法。復有說者。以二事故名智。一以決定。二以適可。知苦乃至知道名決定。自適適他意故名適可。

已總說諸智。所以今當一一分別說。所以者何。何故名法智。答曰。體是法故名法智。問曰。餘智體亦是法。何故不名法智耶。答曰。餘智雖體是法。而法智是法。如十八界雖體是法。十二入體亦是法。七覺支體亦是法。四念處體亦是法。四不壞淨體亦是法。四無礙體亦是法。三歸三寶體亦是法。而法界法入擇法覺支念法法念處法不壞淨法無礙法歸法寶法。而名為法。如是十智體。雖是法而法智名法。復次法智有一名。餘智有二名。法智是共名。餘智是共不共名。以不共名說。復次以初知法故名法智。後知法故名比智。復次彼智相應。初得信法名法智。後得信法名比智。復次於法中現見故名法智。次現後生故名比智。復次欲界多諸非法煩惱。如忿恨諂誑放逸害等非法。誰是彼近對治。謂法智是也。色無色界。無如是非法煩惱故名比智。復次若智是六地所攝。緣於一地是法智。若智九地所攝緣於八地是比智。復次若智六地所攝緣六地者是法智。若智九地所攝緣九地者是比智。復次若智對治十八界十二入五陰者是法智。若智對治十四界十二入五陰者是比智。復次若智對治善不善無記五陰者是法智。若智對治善無記五陰者是比智。若智對治福非福不動行者是法智。若智對治福不動行者是比智。復次若智對治摶食愛淫欲愛是法智。若智對治定愛是比智。何故名知他心智。答曰。知他心故名知他心智。問曰。亦知他心數法。何故但名知他心智耶。答曰。以期心故。行者期心。作如是念。使我知他心。若知他心。亦知數法。猶如有人作如是念。使我見王。若見王時。亦見王侍者。彼亦如是。復次此法以種種事故得名。或以自體。或以對治。或以方便。或以相應。或以所依。或以行。或以緣。或以行緣。以自體者。如陰如諦如等智。以對治者。如法智比智。若對治欲界名法智。若對治色無色界名比智。以方便者。如空處識處五現三昧他心智。以相應者。如婆伽羅經說。云何樂受法。答曰。若法與樂受相應。云何苦受法。答曰。若法與苦受相應。云何不苦不樂受法。答曰。若法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以所依者。眼識乃至意識。若依眼生名眼識。乃至依意生名意識以行者是苦智集智。所以者何。此智行不同緣同。或以緣者。念處無相三昧。以行緣者。是滅道智。所以者何。彼行不同。緣亦不同。復次以名義勝故。此聚中。誰為最勝。心為最勝。譬如王來眷屬亦來。但言王來。彼亦如是餘廣說。如雜揵度說心處。何故名等智。答曰。世人等行此智故名等智。如男女來去世人現所行法等。問曰。亦緣第一義法。何故名世智。答曰。從多分故多緣世法。少緣第一義法。復次此智無第一義相。以多人所稱故名世智。猶如多人所立之王。雖非王種。以多人所立故。亦名為王。彼亦如是。復次此智是假名。所以者何。一切人一切眾生一切處。盡有此智故。復次此智是愚所依處愚立足處。復次此智是所差故。猶如人差上座差維那聲。論者說曰。此智為無智所覆故名等智。猶器中物名為覆物。何故名苦智乃至道智。答曰。以對治決定故。所緣決定故。乃至道智亦如是。復次處所決定故。對治決定故。名苦智乃至道智。復次行苦四行故名苦智。乃至行道四行故名道智。問曰。若有漏慧。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是苦智耶。答曰。若行苦四行。行道四行。於諦有決定者。名苦智道智。善有漏慧。雖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於諦不決定故。不名苦智乃至道智。復次若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煩惱更生。復次若行苦集滅道四行。見不復名不見。知不復名不知。已得決定處。不為無知猶豫邪見所覆。善有漏慧。雖行苦等四行。見還不見。知還不知。還為無明猶豫邪見所覆。復次若行苦等四行。能減損破壞。於有是苦智乃至道智。善有漏慧。雖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增益長養。於有餘。答如雜揵度說。復次若行苦等四行。不行集滅道等四行是苦智。若行集等四行。不行苦滅道等四行是集智。若行滅等四行。不行苦集道等四行是滅智。若行道四行。不行苦集滅等四行是道智。善有漏慧。若行苦等四行。亦行集滅道等四行。或行苦行亦行集行。或行苦行亦行滅行。或行苦行亦行道行。或行集行亦行滅行。或行集行亦行道行。或行滅行。亦行道行。或行苦行亦行集行滅行。或行苦行亦行集行道行。或行苦行亦行滅行道行。或行集行亦行滅行道行。或行苦行亦行集行滅行道行。行如是行時。當言是苦智。乃至當言是道智。復次若行苦集滅道四行。不同苦集一系。善有漏慧。雖行苦集滅道四行。同苦集一系。問曰。滅道不同一系。何故不立滅道智耶。答曰。以始不中立故。終亦不中立。界者他心智。有漏者是色界系。無漏者是不系。等智是三界系。餘是不系。地者。法智在六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禪。比智在九地。上說六地。三無色地。除非想非非想地。他心智在根本四禪地。等智在十一地。欲界未至中間根本四禪四無色地。餘若是法智。分在六地。若是比智分在九地。所依身者。法智依欲界身。他心智依欲色界身。比智等智依三界身。餘若是法智分依欲界身。若是比智分依三界身。行者。法智比智。行十六行。他心智。若無漏者行道四行。有漏者。不行行等智行十六行。亦有不行行者。苦智行苦等四行。集智行集等四行。滅智行滅等四行。道智行道等四行緣者。法智比智緣四諦。他心智緣心心數法。等智緣一切法。苦智緣苦諦。集智緣集諦。滅智緣滅諦。道智緣道諦。念處者。他心智是三念處。除身念處。滅智是法念處。餘智是四念處。智者即智。三昧者。法智比智。與三三昧俱。他心智。若無漏者。與道無願三昧俱。有漏者。不與三昧俱。等智不與三昧俱。苦智與二三昧俱。集智與集無願三昧俱。滅智與無相三昧俱。道智與道無願三昧俱。根者。等智與五根相應。餘智總而言之。與三根相應。過去未來現在者。是三世。緣三世及非世者。法智比智等智。緣三世亦緣非世法。他心智。過去者緣過去。現在者緣現在。未來必不生者緣三世。必生者緣未來。滅智緣非世法。餘智緣三世。善不善無記者。等智是三種。餘智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比智緣善無記。滅智道智緣善。餘智緣三種。是三界系及不系者。他心智。有漏者是色界系。無漏者是不系。等智是三界系。餘智是不系。緣三界系不系者。法智緣欲界系及不系。比智緣色無色界系及不系。他心智緣欲色界系及不系。等智緣三界系及不系。苦智集智緣三界系。滅智道智緣不系。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他心智是三種。等智是非學非無學。餘智是學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法智比智等智他心智緣三種。苦集滅智緣非學非無學。道智緣學無學。是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他心智。有漏者修道斷。無漏者是不斷。等智是見道修道斷。餘智是不斷。緣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緣三種。苦智集智緣。見道斷修道斷。滅智道智緣不斷。緣名緣義者。法智比智等智苦智集智緣名緣義。餘智緣義。緣自身他身非身者。法智比智等智緣自身他身及非身。他心智緣他身。苦智集智道智緣自身他身。滅智緣非身。若苦智行苦行耶。若行苦行是苦智耶。答曰。或是苦智非行苦行。乃至廣作四句。是苦智非行苦行者。苦智行無常行空行無我行行。苦行非苦智者。行苦行苦智相應法。是苦智亦行苦行者。苦智行苦行。非苦智非行苦行者。若即取此種性者。行無常行空行無我行苦智相應法。若不即取此種性者。除上爾所事。已行苦行。當行苦行。說亦如是。如苦行有三四句。無常行空行無我行。亦有三四句。如苦智有十二四句。集智滅智道智。各十二四句。合四十八四句。

有四事故名法智。一以初知法。二以現見法。三是實智。四是捨智。有四事名比智。一以因比相知果。二以果比相知因。三以身口行比相知心。四以所說比相知。佛有四事。名他心智。謂因次第緣威勢。如此智有四事。智所緣亦有四事。謂因次第緣威勢。有四事名等智。一以名等。二以縛等。三以假等。四以著等。有四事名苦。一以熱惱。二以生。三以身受。四以死。若智行此四事。是名苦智。有四事名集。一以業。二以煩惱。三以愛。四以無明。若智行此四事名集智。有四事名滅。初沙門果斷三結。第二果斷三結薄愛恚癡。第三果斷五下分結。第四果斷一切結。若智行此四行。是滅智。有四事名道。一從第八乃至一切學諸有所作。二降伏怨敵。三觀本所作。四近漏盡。若智行此四行。是名道智。有四事名盡智。一不攝見。二不行空。三除他心智。四方便遲緩。有四事名無生智。一知因。二知果。三知自身。四以人。

十智應言一智。謂法智。非如法智以體是法故。十智應言一智。謂決定智。所以者何。決定義是智。十智應言一智。謂智所知。亦是一智。謂於所知審實生著。九智應言一智。謂道智。以道諦攝故。十智應言一智。謂願智。以滿所願故。十智應言一智。謂盡智。盡諸煩惱。身中可得故。十智應言一智。謂無生智。更不迴還故。

三三昧。空無願無相。應說一三昧。如心數法中定。如定根定力定覺枝正定。應說二三昧。謂有漏無漏縛解。應說四三昧。謂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不系。應說五三昧。謂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學無學。若以在身。若以剎那。則有無量三昧。云何世尊。於一三昧於無量三昧。立三三昧。答曰。以三事故。一以對治。二以期心。三以所緣。對治者是空三昧。空三昧是身見近對治。身見行我行我所行。空三昧行空無我行。為以何行對治何行。答曰。以無我行。對治我行。以空行。對治我所行。復次無我行。對治五我見行。空行對治十五我所見行。復次無我行。對治己見。空行對治己所見。復次無我行。對治我見愛。空行對治我所見愛。復次陰非我是無我行。陰中無我是空行。復次眼非我。是無我行。眼中無我。是空行。乃至意亦如是。復次性空是無我行。無所行空是空行。期心者。是無願期心不願於有。故名無願。問曰。亦期心不願於道耶。答曰。不應作是問。亦不期心。不願於道。然不願於道。自有所以。聖道雖非有。而依於有。行者期心。不願於陰。而聖道依陰。不願於世。而聖道依世。不願於苦。而聖道與苦相續。問曰。若然者。聖人何故修道。答曰。欲到涅槃故。行者作如是念。除於聖道。更有方便到涅槃。不知更無有是故。欲到涅槃故修道。所緣者是無相緣。無十相法故是無相十相者。謂色聲香味觸男女相。及三有為相。復次陰是相。彼緣陰滅故是無相。世是相。前後是相。下中上是相。彼不緣世不緣前後。不緣下中上。故是無相。復有說者。三三昧亦行行。空三昧行二行。謂空無我行。無願三昧行十行。謂集道八行無常苦行。無相三昧行四行。謂滅四行。復有說者。三三昧是對治。空三昧是身見近對治。無願三昧是戒取近對治。無相三昧是疑近對治。施設經說。空三昧是空非無願。無相無願三昧是無願非空。無相無相三昧是無相非空無願。所以者何。空三昧所行非無願無相。無願無相亦如是。復次說空三昧是無願。無願是空三昧。無相即無相非空非無願。問曰。何故二三昧同一體。一三昧異體耶。答曰。以此二三昧一時得對治一種法。一時得者。若依空三昧。得正決定。見苦四心頃。未來無願三昧修。若依無願三昧。得正決定。見苦四心頃。未來空三昧。修對治一種法者。此二三昧俱對治見苦所斷法。復次說空三昧是空無願無相。云何是空。此中無有常不變易空無我無我所。云何是無願。此三昧。不願於愛。不願於恚。不願於癡。不願未來有。云何是無相。答曰。此三昧無色聲香味觸故。是無相無願。是無願亦是空。亦是無相。云何是無願。此三昧。不願愛恚癡。不願未來有。云何是空。此三昧空無有常。乃至無我無我所。云何是無相。此三昧。無有色相乃至觸相。無相三昧。是無相是空是無願。云何是無相。此三昧。無色相乃至無觸相。云何是空。此三昧。無有常乃至無我無我所。云何是無願。此三昧。不願於愛。乃至廣說。此是三昧體性。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三昧。三昧是何義。答曰。以三事故名三昧。一以正。二以攝。三以相續。正者無始以來。煩惱惡行。邪見顛倒。令心心數法嬈觸。所以令其正直者。皆是三昧力。攝者無始以來。心心數法散亂。於色聲香味觸法中。所以攝令不散。住一緣中。皆是三昧力。相續者心心數法。生無色定。次第善心。次第生染污無記心。染污心次第生善心無記心。無記心次第生善心染污心。所以能捨二種心。但令善心相續者。皆是三昧力。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五

 

上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下篇:鞞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雜阿毗曇心論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阿毗曇甘露味論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 附吳魏二錄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薩國...

密咒圓因往生集

密咒圓因往生集序 竊惟總持無文。越重玄於化表。秘詮...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

【註音版】淨壇儀

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

幻住家訓

幻人一日據幻室。依幻座。執幻拂。時諸幻弟子。俱來雲...

【註音版】佛說法印經

佛說法印經...

【註音版】佛說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

佛說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

大乘伽耶山頂經

大乘伽耶山頂經 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如是我聞:...

佛說三摩竭經

佛說三摩竭經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教詞典】遂求忍

【遂求忍】 p1247 瑜伽四十二卷十三頁云:云何菩薩遂求...

【佛教詞典】金山

(譬喻)金山喻佛身也。法華經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

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法喜

什麼是禪?禪是一種良好的狀態,禪翻譯成中文為正思維...

人法圓融才能夠行於中道

打七以來有不少人遞了一些條子,提了一些問題,也談了...

彌陀光音度地獄眾生

【彼佛相好神通,巍巍赫奕。至彼地獄最上之頂,垂臂彈...

散亂稱名,皆已成佛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

臨終聽到佛號生瞋恨心,是阿彌陀佛沒有攝受嗎

問: 黃念祖的《念佛三昧文》中提到一個和尚念佛念得...

勿以嗜欲殺身,勿以財貨殺子孫

有些父母、長者非常想不開,就想著要給孩子多留一些錢...

什麼樣的考驗才知道臨終有把握

我們在剛開始念佛的時候,我們在一念的散亂心當中,要...

一句佛號創造生命奇跡

宗實老和尚是黑龍江省大慶市人。九年前的劇烈心絞痛,...

聖嚴法師:謙虛是非常重要的事

謙虛是非常重要的事,譬如在《易經》的六十四卦裡,每...

持念觀音聖號,能從水難中逃生

十四無畏的第三是水難無畏。因為觀世音菩薩已成就了水...

往生的真信願和福德資糧

具足信願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講得非常清楚:「得...

慳者,耽著法財不能惠捨

隨煩惱二十:言慳者,耽著法財,不能惠捨,秘悋為性。...

【視頻】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王蓉)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王蓉)

【視頻】觀音普門頌

觀音普門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