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云何頂法云何頂法退。云何煗法乃至廣說。問曰。此中逆說凡夫所得法。說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說忍耶。答曰。或有說者。彼作經者意欲爾。乃至廣說。復有說者。應說云何為忍。以何等故名忍。當云何系乃至廣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此是有餘之說簡略之義。復有說者。先已說忍而不彰顯。如先說。若後心心數法。勝者前者。則非世第一法為是何耶。答曰。增上忍是名說忍。復有說者。若佛經說此中便說。若經不說此中不說。佛經無說忍處是故不說。說曰。如增一阿含中說。若不成就六法。則不能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云何為六。一不樂聞法。二雖聞法不攝耳聽。三不為知解。四所未得法不方便勤求。五所得法不善守護。六不成就順忍。若成就六法則。能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云何為六喜樂。聞法。乃至成就順忍。問曰。彼經雖說順忍。不說是順諦忍。答曰。順忍順諦忍。有何差別。因論生論。以何等故。忍言順諦。忍煗頂不耶。或有說者。如說忍言順諦。煗頂亦應說。而不說者。當知皆是有餘之說。復有說者。順者言隨順。彼忍善隨順。煗頂不爾。復有說者。煗法能止緣諦增上愚。頂止中愚。忍止下愚。以止身中愚故。生世第一法。復有說者。煗法能生緣諦下明。頂生中明。忍生上明。以此身中有緣諦明故。能生世第一法。復有說者。煗法於陰悅適。頂法於寶悅適。忍法於諦悅適。以觀聖諦身中悅適故。能生世第一法。復有說者。忍於一切時。與見道相似。如見道一切時唯法念處現在前。彼忍亦爾。煗頂不爾。所以者何。先修法念處。後增長三念處。展轉現在前。是故不相似也。忍修習法念處。唯增長法念處。以與見道相似故。名順諦忍。煗頂不爾。不名順諦。復有說者。忍法側近見道。煗頂不如。復有說者。忍法亦多相續。亦一剎那現在前。頂煗唯多相續現在前。復有說者。忍法唯一定意。煗頂不爾。復有說者。忍法正觀不雜。煗頂有雜。或時起欲界善根。復有說者。忍法正觀。不多不廣。而能隨順趣向涅槃。煗頂正觀。亦多亦廣。亦能隨順趣向涅槃。此中應說轉買摩尼寶喻。以如是等眾因緣故。忍名順諦。煗頂不得名順諦。
是煗頂及下中忍。行十六行。緣四真諦。增上忍。行四行。緣苦諦。復有說者。增上忍緣道諦。問曰。忍為緣何法得正決定。答曰。或有說言緣於道諦。問曰。若然者云何不緣行倒錯耶。若緣行倒錯。云何不為得正決定而作留難。答曰。假令緣行倒錯。於正決定。不作留難。所以者何。於此善根。修習緣行。先有徑路。是以入聖道時。於此緣行。自在能用。如見道中。先起欲界忍智道。次生有頂忍智道。彼有頂忍智道。後復還生欲界忍智道觀苦行。後復生觀習行。乃至廣說。如此皆名緣行倒錯。不以緣行倒錯。便為見道。而作留難。何以故。以於見道修習緣行先有徑路故。忍亦如是。於得正決定。不作留難。諸作是說。緣道諦增上忍。後得正決定。彼有三心。應同一緣一行。所謂世第一法。苦法忍苦法智。二心應同一行。不同一緣。謂苦比忍苦比智。二心同於一緣。不同一行。謂習法忍習法智。評曰。應作是說。應緣苦諦增上忍。後得正決定。彼見道是勐健善根。雖緣行倒錯。於正決定。而無留難。彼忍是世俗有漏善根。其性羸劣。若緣行倒錯。則與見道。而作留難。如實義者。應觀苦增上忍。後得正決定。非先觀道忍後得正決定。增上忍行苦行緣苦。而忍方便道廣行十六行。緣四真諦。彼行者正觀欲界苦。觀色無色界苦。欲界行集。色無色界行集。欲界行滅。色無色界行滅。斷欲界行道。斷色無色界行道。如是三十二心。是名下忍。行者後時漸漸減損行及緣。復更正觀欲界苦色無色界苦。乃至觀斷欲界行道。除觀斷色無色界行道。從是名中忍。復更正觀欲界苦。觀色無色界苦。乃至觀色無色界行滅。除減一切道。復更正觀欲界苦色無色界苦。乃至觀欲界行滅。除色無色界行滅。復更正觀欲界苦。乃至觀色無色界行集除一切滅。復更正觀欲界苦。乃至觀欲界行集。除色無色界行集。復更正觀欲界苦色無色界苦。除一切集。復更正觀欲界苦。除色無色界苦。復更正觀欲界苦常相續不斷不遠離。如是觀時。深生厭患。復更減損。但作二心。觀於一行。如似苦法忍苦法智。如是正觀。是名中忍。彼復以一心。觀欲界苦。是名上忍。後次生世第一法。世第一法後。次生苦法忍。譬如有人。欲從己國適於他國。多有財寶及諸生業之具。不能持去。以此財物。轉以易錢。猶嫌其多不能持去。以錢易金。猶嫌其多不能持去。以金復易多價寶珠。持此寶珠。隨其所安。往適他國。如是行者。乃至漸捨。相續不離。生於上忍。忍後次生世第一法。世第一法後。次生苦法忍。諸言緣苦忍後得正決定。彼四心須同一行一緣。所謂增上忍。世第一法。苦法忍。苦法智。二心同一行。不同一緣。所謂苦比忍。苦比智。二心同一緣。不同一行。所謂集法忍集法智。是故如此說者好。問曰。世第一法。為有上中下不。答曰。無也。不得一人心中有。多人心中乃有如尊者舍利弗。是上目連是中。其餘聲聞是下。性分亦有上中下。佛為上。緣覺為中。聲聞為下云何名頂。以何等故名頂。尊者瞿沙說曰。有二種達分善根。一是欲界所謂煗頂。二是色界所謂忍及世第一法。欲界中下者是名為煖。上者名頂。色界中下者名為忍。上者名世第一法。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此盡是色界法。是修法住定地法。能行聖行法。如是說者好。問曰。何以言頂法耶。答曰。色界善根。有動者有不動者。有住不住。有難無難。有斷不斷。有退不退。諸彼動者。諸不住有難有斷有退者有二。下者是煖。上者是頂。諸彼不動住無難不斷不退者有二。下者是忍。上者是世第一法。復有說者。應言下頂。所以者何。在下煗法頂故。復有說者。猶如山頂。故名為頂。如山頂之道人不久住。若無諸難。必過此山。到於彼山。若遇諸難即便退還。如是行者。住頂無久住者。若無諸難。必到於忍。若有諸難。還退到煖。是以猶如山頂。故名為頂。復有說者。勝於煗法。故名為頂。云何為頂。歡喜於佛法僧。生下小信。乃至廣說。
問曰。何以故。言此信為下小耶。答曰。如尊者瞿沙說。此煗頂二達分善根。是欲界法故言下小。復有說者。此住不久停故。故言下小。復有說者。此信當言異信。何以故。異於色界定地修地行聖行煗法故。故名為異。於佛僧。生下小信。是緣道諦信。於法生下小信。是緣滅諦信。問曰。如頂能緣四諦。此中何以唯說緣二諦信。不說緣苦集信耶。答曰。或有說者。此中說名義最勝法故。於此四諦何者最勝。所謂滅道。何以故。此二諦清淨無過故。復有說者。此二諦是妙是離。復有說者。此二諦能生信處。復有說者此二諦有二義。一可信。二可求。復有說者。為生受化者。信樂心故。若世尊說。苦集是可敬信者。則無受化者。何以故。彼受化者。當作是念。此是煩惱惡行。邪見顛倒。何可敬信。而我等常為此苦之所逼迫。若世尊說滅道。是可敬信。彼受化者。心生欣樂。是故滅道最勝可信。復有說者。此滅道有可信敬事。一樂觀在前。二無心捨離。復有說者。信佛信僧說緣道信信法是緣三諦信。若如是者則說盡緣四諦信也。如說波羅延摩納婆等。能於佛法僧。生下小信。是名頂法。彼作經者。引經為證。問曰。如住頂時。亦信陰亦信三寶亦信諦。以何等故。世尊為摩納婆等。但說信寶。不說信陰諦耶。答曰。或有說者。彼摩納婆等。非不信苦集諦。但不信三寶。以不信故。佛故為說。復有說者。彼為苦所困。欲求離苦。往詣佛所。如說偈。
為苦所逼諸眾生 不知離苦來詣佛
願示法要除眾患 猶如熱時入涼池
如實能離苦者。唯有滅道。彼有二義可信。一常樂觀。二常喜求。復有說者。信佛說緣二諦信。信僧說緣道諦信。信法說緣滅諦信。復有說者。信佛說緣四諦信。信僧說緣道諦信。信法說緣三諦信。復有說者。三寶是生信敬處是以說之。復有說者。隨行者意悅適故是以說之。若於陰生悅適是名為煖。於寶生悅適是名為頂。於諦生悅適是名為忍。
問曰。如頂體性。是五陰。何以世尊為波羅延等。以信名說。為諸新學比丘。以慧名說。答曰。或有說者。唯佛世尊決定明解法相。亦知所應作事。非餘所及應為眾生而說何法。即便說之。復有說者。以波羅延等。未住所作地。未入佛法中。未得捨摩他。未有漸次聞他天言生信。來詣佛所。爾時世尊。因彼善根欲令增長故。以信名說。彼諸新學比丘。與上相違故。即慧名說。復有說者。隨他乏少為饒益故。如波羅延等乏少於信。釋種比丘乏少於慧。是以波羅延等。說信以饒益之。釋種比丘。說慧以饒益之。復有說者。為止諂曲愚癡意故。波羅延等。雖復聰明。乏少於信。無信之慧。能增長諂曲。是故為波羅延等。說信止其諂曲。新學比丘釋種出家。雖少有信而乏於慧。無慧之信增長愚心。是故為新學比丘。說慧止其愚心。復有說者。世尊說法。受化者二種。有利根。有鈍根。為利根者說信。為鈍根者說慧。以波羅延等利根故說信。新學比丘等。鈍根故說慧。如利根鈍根。內因力外緣力內分力外分力。內正觀思惟增益外從他聞法內增益。無愚無貪修不修損身見聚處不損身見聚處。當知亦如是。
云何頂法退乃至廣說。問曰。以何等故說頂有退。不說煖退。答曰。或有說者如說頂退。亦應說煖退。而不說者。當知皆是有餘之說。復有說者。行者在頂之時。多諸留難。有三時諸煩惱業。多諸留難。如從頂至忍。爾時惡道諸煩惱業。多作留難。所以者何。彼諸煩惱。而作是念。若彼行者。已到於忍。我復於誰身中當生果報。離欲界欲時。彼欲界諸煩惱業。多作留難。所以者何。諸煩惱業。而作是念。若彼行者。出於欲界。我復於誰身中。生於果報。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受未來有諸煩惱業。多作留難。所以者何。諸煩惱業。而作是念。若彼行者。離欲已彼更不受身。我復於誰身中。生於果報。行者於此三時。多諸留難。是故說頂有退。不說煖退。復有說者。行者爾時生大憂惱猶如有人。見珍寶藏。見已歡喜作是思惟。我今永斷貧窮根本。後欲取時忽然還滅。彼人爾時於此寶藏生大憂惱。如是行者。住頂法時。自念不久。當得於忍。永斷惡道。心生歡喜。後便還退生大憂惱。復有說者。若說頂有退。當知亦說煖有退。復有說者。以頂法不久住故是以有退。復有說者。欲得忍時大獲重利。猶如聖人不墮惡道。得忍之時亦復如是。如沙門二十億九十一劫不墮惡道。與上相違名失重利。
云何頂退。答曰。猶如有人。親近善知識。從其聞法乃至廣說。何以復作此論。答曰。前雖說頂體相未說云何得頂云何失頂。今欲說之故作此論。猶如有人。親近善知識者。說親近善友。從其聞法者。聽隨順方便法。內正觀思惟者。自身修行正行。信佛菩提。信善說法。信僧清淨功德。是說信寶說色無常。乃至說識無常。是說信陰。知有苦集滅道。是說信諦。彼於餘時。不親近善知識者。親近惡友。不從他聞法者。不聽隨順方便法。不正觀思惟者。自身行邪行。失此信法。是名頂退。問曰。頂退體相為是何耶。答曰。是不成就性。不隱沒無記。心不相應行。行陰所攝。復有說者。是不信體性。所以者何。有信便得。無信便失。復有說者。以何使纏。而退頂法。即彼使纏性。如是說者。亦是染污性。復有說者。若法隨順退法即是其性。若然者一切諸法。盡是退性。何以故。一切諸法。與威勢緣故。尊者佛陀提婆說曰。無所有性。是退性。強生分別。無有相對。彼善根和集名頂。善根離散名退。復有何性。猶如有人多諸財物。他人劫去。後便貧窮人問之言。汝今貧窮為是何性。彼人答言。我本有財。他人劫去今唯貧窮。當有何性。又如有人衣裂。他人問言。汝今衣裂為是何性。彼人答曰。衣本完堅今者破裂。更有何性。又如有人身本著衣。人奪其去。他人問言。汝今裸形無衣為是何性。彼人答言。我本著衣。他人奪去。今者裸形無衣當有何性。如是行者善根和集之時名之為頂。後若離散名之為退。當有何性。是故無所有性是名退性。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頂退是不成就性。不隱沒無記。心不相應行。行陰所攝。
問曰。如說信佛菩提。是名信佛。乃至廣說。以何等故世尊。或說信寶。或說信陰。或說信諦。答曰。或有說者。佛於法明瞭。乃至廣說。復有說者。隨眾生愚處。佛隨其所愚而解說之。復有說者。受佛化者有三種。一多疑心。二染著於我。三為見所覆。為疑者說。寶為染著我者說陰。為見所覆者說諦。
云何煗法。乃至廣說。以何等故名煖。答曰。或有說者。智緣境界。能生於煖。燒煩惱薪。猶如火攢。上下相依。生火燒薪。復有說者。以有智知有能生煖智。令有萎悴。猶如夏時聚花為[卄/積]花生煖氣。還自萎悴。復有說者。智生依陰。在陰智火。還燒於陰。猶如兩竹相摩生火還燒竹林。尊者瞿沙說曰。求解脫智火。彼最在初。如火以煙在初為相。無漏智火。亦以煗法在先為相。如日明相在初為相。無漏智日。亦以煖在初為相。是故名煖。云何為煖。於正法毘尼中。生信愛敬。乃至廣說。問曰。若然者。說於正法毘尼中生信愛敬。盡得煖耶。答曰。不然。何以故。煖者乃是色界修地定地。能行聖行所攝。於正法毘尼中。生信愛敬者也。彼正法者。說緣道諦信。毘尼者。說緣滅諦信。問曰。煖能緣四諦。何以但說緣滅道諦信。答曰。或有說者。滅道於諦中最勝故。應如先頂中廣答。復有說者。滅道是可歸依處。是以故說。復有說者。正法說緣三諦信。毘尼說緣滅諦信。是亦名煖。能緣四諦。彼作經者。引經為證。如說佛告馬師滿宿比丘。我有四句法。當為汝說。為欲知不當恣汝意。彼二人言。我等今者便為非器。何用知為。乃至廣說。問曰。佛深知彼人不堪受法。何故告言當恣汝意。答曰。或有說者。人謂彼人無教化者。所以造作眾惡。而自毀壞。是以如來。舉手語言。我所應作。今已作之。而汝自行邪行。以自毀壞。非我不教化之過。復有說者。為止外道誹謗故。所以告言當恣汝意。若當如來不告彼者。諸外道等。當作是謗。云何大悲。於弟子眾。有隨順者。說法教化。不隨順者。不說法教化。若當如來告彼人者。諸外道等。不生誹謗。復有說者。為止諸釋。不信心故。若當如來不告彼者。爾時諸釋生不信心。云何悉達。不為親族說法教化。心懷嫉妬。將慮彼人共己相似。若其如來告彼人者。諸釋爾時便更不生不信之心。復有說者。彼人自行邪行。如來以彼。即為證人。而語之言。汝本在家。及今出家。自行邪行。非是我過。爾時如來。即以軟語。面前責數。是故告言當恣汝意。復有說者。為生彼人將來善根故。佛知彼人。而今雖復不能受化。將來必生追悔善根。所以者何。彼人作是念。彼大悲者。恣我意。而我不受。非如來過。能生如此追悔善根。以此緣故。必出惡道。復有說者。佛知彼人於此命終必生龍中受大苦痛。便作是念。我本從何來生此間。自知本在佛法出家。次作是念。無化我者。我今應往作不利益事。破壞佛塔及諸精舍。殺諸比丘。當於爾時。佛神力故。有如來像。當立其前而告之言。馬師滿宿。我有四句之法。汝欲知不當知。今苦汝等過。非我咎也。我應作者。皆已作之。而汝今者。自為邪行。欲止彼龍瞋恚纏故。令守護佛法。是以告言當恣汝意。問曰。云何名四句法。答曰。或有說者。是四諦法。何以故。彼二人以不見諦故。造斯惡行。復有說者。四念處是。何以故。彼二人以顛倒故。造斯惡行。復有說者。四正勤是。何以故。彼二人者。多懈怠故。造斯惡行。復有說者。四如意足是。何以故。彼二人者。不能積集諸善故。造斯惡行。復有說者。四聖種是。何以故。彼二人者。貪著利養故。造斯惡行。復有說者。四沙門果是。何以故。彼二人者。實不得沙門。而言我得四沙門果。故造斯惡行。復有說者四善是(一善知界二善知入三善知緣起四善知處非處)。何以故。彼二人者。愚於因果故。造斯惡行。復有說者。如雜阿含中說偈。
賢聖法中善言最 二常愛言遠不愛
三常實語離虛妄 四常法言遠非法
是名為四。復有說者。如增一阿含所說。無貪無恚正念正定是名為四。彼作是言。我今何用知是法為。世尊告言。汝愚癡人遠離我法。乃至無有少許煖法。問曰。彼二人者何以作如是說。我今何用知是法為。答曰。或有說者。彼人自知非是法器趣向善道。猶為非器。況趣涅槃。當是器也。復有說者。諸邪惡行。在彼身中。數數犯禁。自知此身非是法器瓦石可令生牙。我今此身。終不能生解脫法分。復有說者。彼人已作決定業故。復有說者。彼人已近報果法故。彼人惡道報相。已現在前。乃至十指水流而出。復有說者。佛記彼人當成辟支佛菩提。彼作是念。何煩如來。為我說法。我於現世。終不能得入正決定。以是等眾因緣故。彼作是言。我今何用知是法為。世尊告言。遠離我法愚癡人。於我正法毘尼中。乃至無有少許暖法。問曰。有眾多毘尼。有時毘尼有方毘尼。有種性毘尼。有家法毘尼。有罰罪毘尼。有犯毘尼。有明毘尼。有聖毘尼。有欲瞋癡毘尼。此中為說何者毘尼耶。答曰。或有說者。此中說聖毘尼。復有說者。此中說欲瞋癡毘尼。問曰。諸不得暖法。一切皆與馬師滿宿同耶。答曰。不一切也。眾生凡有三種。一有期心。二除期心。三斷期心。有期心者。清淨持戒者是也。除期心者。所作已辦阿羅漢是也。斷期心者。犯戒者是也。以彼無有期心。無除期心。但有斷期心。是以世尊。而呵嘖之。其餘眾生。斷期心者。亦與彼同。如說乃至無有少許暖法。問曰。此暖善根。最勝微妙。住寂靜地。今者何以言少耶。答曰。以於達分善根中最是微小故言為少。復有說者。以是見聚善根後邊生故。故言少許(見聚善根者謂安般不淨四念處也)。此四種善根。所謂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名為達分。亦名觀諦。亦名修治。亦名善根。言達分者無漏聖道。是達此善根。隨順彼法。羽翼彼法。是彼法性分。故言達分。觀諦者。以無常等行觀諦察諦。故名觀諦。修治者。為求聖道及果修治。此身除去穢惡。欲為法器。猶如農夫為求子實修治田地除去惡草。彼亦如是。故名修治。言善根者。聖道言善。涅槃言果。此諸法等。是彼初基始立之本。故名善根。問曰。此暖等善根。有何差別。答曰。暖法能止緣諦增上愚。乃至能止身中愚。故生世第一法。復有說者。暖法能生緣諦下明。乃至身中有緣諦明。故生世第一法。復次暖法。能生緣諦下信。頂法生中信。忍法生上信。以身中有此信故。能生世第一法。復次煖法。於陰悅適。乃至身中悅適故。生世第一法。復有說者。暖是念處所入處。頂是暖法所入處。忍是頂法所入處。世第一法。是忍所入處。如是次第無間亦如是。尊者瞿沙說曰。此善根二是欲界。所謂暖頂。二是色界。所謂忍世第一法。評曰。不應作是說。此是色界故。定地修地。能行聖行所攝法。如是說者好。問曰。暖法有幾種。乃至世第一法幾種。答曰。或有說者。煗法有三種。謂下下下中下上。頂法有三種。中下中中中上。忍有二種。上下上中。世第一法有一種。謂上上。此四善根以三言之。煖是下。頂是中。忍世第一法是上。復有說者。煖有二種。謂下下下中。頂有三種。謂下上中下中中。忍法有三種。謂中上上下上中。世第一法有一種。謂上上。此善根以三言之。煖是下。頂是下中。忍是中上。世第一法是上。尊者瞿沙說曰。煖有三種。下下下中下上頂有六種。下下乃至中上。忍有八種。下下乃至上中。世第一法一種。謂上上。若以三言之。煗法一種。謂是下頂有二種。謂下中。忍有三種謂下中上。世第一法有一種謂上。
得煗法亦捨。捨有二種。離界地時。及退時捨。退時捨者。作無間業。能斷善根。亦墮惡道。復有何善利。已為涅槃。作決定因。如吞鉤餌法。得頂法亦捨。捨有二種。離界地時。及退時。退時捨者。作無間業。亦墮惡道。復有何善利。更不斷善根。若然者。提婆達多。不得頂法耶。如偈說。
無德受供養 是名為凡小
有善皆忘失 是名為頂退
此偈當云何通。答曰。此說得退。復有說者。世尊如頂。彼以恶心向佛。墮於惡道。故言頂墮。得忍亦捨。捨有一種。離界地時。捨彼善根無退。不作無間業。不斷善根。復有何善利。不墮惡道。得世第一法亦捨。捨有一種。離界地時捨不退。所以者何。此善根性是不退。不作無間業。不斷善根。不墮惡道。復有何善利。彼次第得正決定。復有說者。得煗法亦捨。捨有二種。離地界時。及退時。退時捨者。作無間業。亦墮惡道。復有何善利。唯不斷善根。若然者提婆達多。不得煗法。何以故。彼斷善根故。得頂法亦捨。捨有二種離地界時。及退時。退時捨者。墮惡道。復有何善利。不作無間業。不斷善根。得忍亦捨。捨有一種。離界地時。彼善根無退。不作無間業。不斷善根。不墮惡道。復有何善利。不染著我。問曰。若然者尸利掘多安仇利摩羅薩遮尼揵子。便為不得忍。何以故。染著我故。答曰。彼不染著我。以論義故。言有我耳。問曰。彼與如來。競諍論我。云何乃言不染著我耶。答曰。彼以不斷我見暫現在前。非染著也。世第一法得亦捨。離界地時捨。餘如先說。西方人。作此論言暖善根。有何意趣。為何所依。有何因緣何法。有何果。有何依。有何報。有何善利。為行幾行。為緣名生。為緣義起。為是聞慧。為是思慧。為是修慧。為欲界系。為色無色界系。為有覺有觀。為無覺有觀。為無覺無觀。為樂根相應。為喜捨根相應。為一心。為眾多心。為退為不退。乃至世第一法亦如是。問曰。暖有何意趣。答曰。所有佈施持戒。乃至上忍善根。盡以迴向解脫。是其意趣。為何所依者。依色界定起。有何因緣者。於自地前生善根。是相似因。緣何法者。緣四真諦。有何果者。頂近於暖。是功用果。有何依者。自地相似。後生善法。是其依果。有何報者。謂色界五陰。有何善利者。或有說者。是涅槃決定因。復有說者。不斷善根。為行幾行者。行十六行。為緣名生為緣義生者。當言緣義生。為是聞思修慧者。當言是修慧。欲色無色界系者。當言色界系。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者。當言三行。為何根相應者。當言三隨所應說。為一心為眾多心者。當言多心。為退不退者。當言退忍。於頂近者。是功用果。頂有何善利。或有說者。不斷善根。或有說者。不作無間業。餘如暖說。世第一法。於忍近者。為功用果。忍有何善利。有此善利。不墮惡道。復有說者。不染著我亦不退。其餘如頂。世第一法。緣苦苦法忍。是功用果世第一法。有何善利次第。得正決定。行四行。當言一心不退。其餘如忍生煗法時。若苦集道諦。現在一法念處。未來修四念處。現在行一行。未來修四行。取其同性。非不同性。若緣滅諦。現在一法念處。未來修一法念處。現在一行未來四行。增長煗法。以下增長中。以中增長上時。若緣苦集道諦。現在四念處。展轉現在前。未來四。現在一行未來十六。若緣滅諦。現在法念處。未來四。現在一行未來十六。問曰。以何等故。初生煗法時。未來同性者。修非不同性。增長煖時。未來同性。不同性修。答曰。初生時。以行觀諦。未曾得彼種而得。增長時。以行觀諦。已曾得彼種而得。是以具修。初生頂時。緣苦集滅道。現在一法念處。未來四。現在一行。未來十六。增長時。下增長中。中增長上。若緣苦集道諦。四念處展轉現在前。未來四。現在一行未來十六。若緣滅諦。現在一法念處。未來四。現在一行未來十六。初生忍。及增長時。現在一法念處。未來四。現在一行未來十六。尊者瞿沙說曰。初忍時若緣苦集道諦。現在一法念處。未來四。現在一行未來四。同性修不異性。若緣滅諦。現在一法念處。未來亦一法念處。現在一行未來四。同性修不異性。若增長時。緣苦集道諦。四念處展轉現在前。未來四。現在一行未來十六。若緣滅諦。現在一法念處。未來四。現在一行未來十六。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
問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時。法念處現在前耶。答曰。如見諦道一切時法念處現在前。忍亦相似。問曰。如增長忍時。盡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漸除所緣行亦如是。若緣四諦。有十六行。若緣三諦有十二行。若緣二諦有八行。若緣一諦有四行。通一忍生勢則有十六。問曰。以何等故。增長忍時。或十六或十二。或八或四行修。答曰。漸除所緣。漸除所行。轉近得正決定。是以或時修十六行。乃至四行。生世第一法時。現在一法念處。未來四。現在一行。未來四。問曰。如世第一法曾得彼種。以行觀諦。何以故。同性行修不異性耶。答曰。隨彼所得。即此法修。如人裸形無衣可奪。彼亦如是。復有說者。世第一法。最近見道。如見道中不修餘行。唯修同性。世第一法亦復如是。問曰。若生煖乃至忍時。為常相續。為不相續。答曰。或有說者。言常相續緣於四諦。如見道中十五心常相續現在前。彼煗法生時。常相續緣四真諦。復有說者。此義不定。或相續或不相續。或有煖緣苦而止者。或緣集滅道而止者。
問曰。為正觀思惟。何法次能生煖耶。答曰。是色界修。地定地心。有厭離有惡賤有渴仰。有不隨順生勢不樂。有如此正思惟時。次能生煖。煖次生頂。頂次生忍。忍次生世第一法。世第一法次得正決定。問曰。若離欲者可爾。不離欲者云何。答曰。不離欲者。彼亦可爾。有欲界思慧正觀思惟緣苦行。苦行次第生煗法。餘如上說。
問曰。諸前身生煗法。未生頂法。彼便命終。於此生中。欲生頂法。為即生頂法。為還起煗法耶。答曰。或有說者。若從師順次聞頂法。即從頂去。若師不為說。還從根本起。問曰。若然者何以言煖次生頂。頂次生忍。忍次生世第一法。答曰。作如是說者。謂一身中次第生者。若前身中。曾得煗法。從根本起者也。問曰。若前身曾得煗法。於此生中。欲生頂法。作何正觀思惟。答曰。如煖正觀思惟頂亦復爾。如生頂生忍亦爾。問曰。若生煗法為離欲不。答曰。或有說者。不為離欲。所以者何。彼行者愛樂寧生頂法不起有頂中忍。復有說者。若彼行者。自知有力能生頂者即便生頂。自知無力不能生頂。欲得離欲。所以者何。若得離欲我生處轉勝。
問曰。若依根本地。生達分善根。為有退不。答曰。或有說者。煗頂有退。忍則不退。何以故。此善根是不退法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說。何以故。若依根本地生達分善根者。即於現身。得正決定。何以故。此諸善根。盡為生聖道故。若依未至。此則不定。
問曰。若依未至禪。生煗法。亦生頂忍世第一法。得正決定耶。答曰。或有說者。若依未至禪。生煗法。乃至生世第一法。得正決定。初禪乃至第四禪亦如是。復有說者。若依未至禪生煗法。次生初禪。煗頂忍世第一法。得正決定。禪中間二禪三禪四禪亦如是。復有說者。若依未至禪。生於煗頂。次生初禪頂忍世第一法。得正決定。禪中間二禪三禪四禪亦如是。復有說者。若依未至禪。生煗頂忍。次生初禪忍。生世第一法。得正決定。乃至第四禪亦如是。此則說聲聞次第法。問曰。菩薩云何。答曰。菩薩依第四禪生煗法。乃至生世第一法。得正決定。復有說者。菩薩依初禪。生煗法頂法忍法。二禪三禪亦如是。第四禪中。生煗頂忍世第一法。得正決定。問曰。如達分善根中。不應次生下上。不應次生中下。云何菩薩而能生耶。答曰。自地不能。他地則能。復有說者。欲離如是過。當作是說。若依初禪。生煗法。乃至第四禪。若依初禪生頂法。乃至第四禪。若依初禪生忍法。乃至第四禪。次生世第一法。得正決定。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所以者何一切菩薩盡依第四禪生煗法。乃至生世第一法。得正決定故。問曰。辟支佛復云何。答曰。辟支佛獨出世者。當知如佛。若眾多出世者。此則不定。與聲聞同。如渴伽狩。獨生一角彼亦如是。獨出世者。當知如佛。
問曰。菩薩前身為曾生達分善根不耶。答曰。或有說者。曾生為障惡道故菩薩九十一劫。不墮惡道者。是達分善根之力。此是他性達分善根。非是己性。評曰。不應作是說。應作是說菩薩不曾生達分善根。所以者何。一切菩薩所有善根。不經歷世菩提樹下。一結加趺坐。生不淨觀。乃至盡智。問曰。菩薩九十一劫不墮惡道。此豈非忍力耶。答曰。不必以達分善根能障惡道。或以施力。或以戒力。或以不淨。或以安般。或以聞慧或以思慧。或以煗頂後乃以忍。尊者佛陀提婆說曰。障於惡道。非不因知緣起法。其義云何彼作是說。覺知緣起法。即是無漏道。非無漏道力不能障惡道。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先說者好。所以者何。菩薩若行佈施。亦以戒以慧。若行戒時。亦以施以慧。若行慧時。亦以施以戒。以是因緣。能障那由他惡道。況十處惡道耶。聲聞辟支佛。所有煗頂。菩薩盡能起。以障惡道。唯不起忍。所以者何。忍與惡道相妨。菩薩於三阿僧祇劫。在生死中。以願力故。生惡道中。此中應說魚因緣喻。復有說者。起聲聞辟支佛忍。以障惡道。不起菩薩忍。所以者何。於得道身大玄遠故。求辟支佛人。以生辟支佛忍。不能生佛種忍。以近辟支佛道故。復有說者。求辟支佛人。能起佛種忍。評曰。不應作是說。應作是說。求辟支佛人。不能起佛種忍。問曰。得忍凡夫命終時。為捨忍不。若捨者何故不生惡道。若捨者何故凡夫捨聖人不捨。若不捨者。行揵度四大犍度何故不說耶。如說。若成就身。彼成就身業。乃至廣說。答曰。或有說者捨。問曰。若捨者。何以不生惡道。答曰。或有說者。彼善根勢力能爾。雖捨不墮惡道。自有善根雖成就。不障惡道。況不成就。所謂生處得善。自有善根。雖不成就。能障惡道。況復成就所謂忍也。是故彼善根勢力能障惡道。復有說者。彼善根勢力。能令身中墮惡道。煩惱業極令遠離於此身中。更不復行。若其不行。何由得墮惡道耶。如人秋時服於下藥。藥亦不住彼人身中。或有與病俱出。或身中自消。而能除去病患。永使不起。如是彼善根勢力。令墮惡道。諸煩惱業。永更不起。復有說者。此善根曾在彼身中。如師子住處在彼身中。雖不成就。勳著之力。能令惡道諸煩惱業。更不復行。況墮惡道。猶如師子所住之處。師子若行不在其餘小狩。無能到者。何況在時。復有說者。彼善根住此身中。猶如舊住。諸惡道煩惱業。住此身中。其猶如客。舊住力強。客則不如。復有說者。行者有二種期心。一者期心遠離諸惡。二者期心深著善法。以有此二期心故。不墮惡道。是故尊者瞿沙說。彼行者有如是期心。有如是欲如是忍如是可如是意如是敬如是愛如是樂復有說者。彼惡道已得非數緣滅。諸法已得非數緣滅。終不現前。復有說者。彼行者墮法雨駛流河中。不容作餘惡道之業。是以不墮惡道。復有說者。依倚聖道故。彼行者依倚聖道。使此身中惡道煩惱業。不現在前況墮惡道。猶如有人畏於怨家。依倚於王。而彼怨家。猶尚不能正面視之。何況加害。復有說者。彼行者以此善根。於自身中。以守護聖道所住處故。猶如王人先守護王所住之地。一切人民不敢復住。復有說者。彼善根決定作人天處故。若作決定處業。必生彼處。猶如貴勝之座處所以定。不應復更坐於餘坐。如是彼善根所住處。定亦復如是。復有說者。彼行者以正方便。令彼惡道諸煩惱業更不復行。何況生於惡道。復有說者。彼行者見惡行過患。見善行利益。是故不作惡行墮惡道中。復有說者。有善好期心。在此身中。不作惡行墮惡道中。復有說者。以心柔軟故。隨順趣涅槃故。以信根深牢固故。是以不作惡行墮於惡道問曰。若捨者。何以凡夫捨。聖人不捨耶。答曰。彼凡夫人。無聖道對治力以自持御。雖有對治道以自持御。此道羸劣。不堅固久住是以命終時捨。聖人身中。有無漏對治道以自持御。彼以無漏定力牢固久住。是以命終時不捨。此中應說合眾釆喻。復有說者不捨。問曰。若不捨者。業犍度四大犍度。何以不說耶。答曰。或有說者。彼中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是有餘之說。復有說者。彼業犍度中。亦說在第三句中。說聖人在胎是也。聖人有二種。有名數聖人。實義聖人。得達分善根者。謂名數聖人。得正決定者。謂實義聖人。是故彼亦說之。若人有一出家之心。猶得名為聖弟子。何況得達分善根者也。復有說者。或有捨者。有不捨者。誰不捨耶。於此善根。常勤方便故。作方便一切時作方便。善受持善修習者不捨。與上相違捨。如所聞。若於善根。常勤方便。乃至善修習者。雖經生死。而常不捨。如彌多羅達子初生之時。便作是言。結有二種。乃至廣說。如先所聞。若於善根。不勤方便。乃至不善修習。於此身中。雖得速捨。如是當知有捨不捨。評曰。如實義者。凡夫人依彼地。生達分善根猶有捨者。何況生於他地。
問曰。達分善根言得報。所謂色界五陰。為作彼身初業不。答曰。或有說者。不作初業。所以者何。彼似無漏道。憎惡受生故。餘業作初業。彼達分善根。唯作滿業。然後受報。復有說者。亦作初業。得身報妙好。隨順行道。
此煖等善根。有七十三種。其事云何。欲界有十種。所謂一具縛凡夫。二除一品結。乃至九品盡者。初禪有九。或有除一品結。乃至九品初禪無具縛人。即欲界說故。如是乃至無所有處。有九種頂忍世第一法亦如是。問曰。具縛凡夫。所得煗法。除一品結。乃至九品。為一種耶。答曰不也。具縛凡夫異。除一品結異。乃至九品異。
問曰。若退煗法。還生煗法。為本得得不。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彼不數數得用功而得。不前後相似故。如捨波羅提木叉戒後更受。非本得得彼亦如是。如煗頂亦爾。問曰。增長煖時。煖增長已。還起初者不。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得勝進善根。前所得者。無可欣尚。頂忍亦如是。
問曰。為於何處生此善根耶。答曰。欲界人中。謂三天下。非欝單越。問曰。欲界六天不能生耶。答曰不能。初生已曾生者。能起現在前。所以者何。若有好身。亦有隨順厭患。正觀彼處。則能生煖。此三天下。具有此二。問曰若有好身。則諸天勝人。若取隨順厭患正觀。則惡道勝。答曰。如先說俱有者。能天與惡道不俱有故。是以不能。問曰。煗法亦依男身。亦依女身。若依女身得於煗法。復得自身中男子所依煗法耶。答曰。得如是當知。頂忍亦爾。問曰。若依男身。得於煗法。復得自身中女人所依煗法耶。答曰。不得頂忍亦如是。黃門般吒(有男形不能男有女形不能女)無形二形。不能生煗等四善方便法。
慧有三種。聞慧思慧修慧。答曰。或有師略說十八界十二入五陰。復有善誦修多羅毘尼阿毘曇生厭惱心。彼作是說。三藏所說要者。唯是十八界十二入五陰。彼即觀察界觀察界已。復作三種。所謂名體性總相。名者謂眼界乃至法界。體性者謂別相。總相者謂無常苦空無我。如是觀時。修習此智。轉得定意。於此界中。生厭惱想。復略觀十二入。眼界即是眼入。乃至觸界即是觸入。七識界即是意入。法界即是法入。又略入觀陰。彼觀十色入及法入中造色。即是色陰。意入即是識陰。法入即是三陰。又略陰即是四念處色陰即是身念處。受陰即是受念處。識陰即是心念處。想陰行陰。即是法念處。又略陰觀諦諸五陰果是苦諦。諸五陰因是集諦。五陰滅是滅諦。學無學法是道諦。彼諦復作三種名體性總相。名者謂是苦。乃至道。體性者謂別相。別相者。逼迫行義是苦義。乃至出要。行義是道義。總相者苦有四行。無常苦空無我。集有四行因集有緣。滅有四行滅止妙離。道有四行道如跡乘。修習此智。轉得定意時。如見彼諦時。彼亦次第觀別。欲界苦作異相別。色無色界苦乃至別斷。欲界行道亦別。乃至色無色界行道。當於爾時觀諦。猶如觀疊外物。作如是觀時。是名聞慧滿足。如是展轉修習。次生思慧。轉進修習。次生修慧。能行聖行。如是觀時。是名煗法。如是展轉增長次生頂。頂次生忍。忍次生世第一法。次生苦法忍。斷見苦所斷十使。次第生苦法智。如是次第生道比智。得須陀洹果。次第乃至盡智。是名諸善根生次第生法。
善根有三種。一福分善根。二解脫分善根。三達分善根。福分善根者。謂能作生天種子。若在人中生豪貴家。有大威勢。多饒財寶。眷屬成就。顏貌端嚴。能作轉輪聖王帝釋魔王梵王種子。解脫分善根者謂能作解脫種子。決定不退因。必至涅槃。達分善根者謂煗法。乃至世第一法。問曰。解脫分善根。於何處種耶。答曰。於欲界中。非色界。欲界中人道。非餘道。人道中在三天下。非欝單越。佛出世時非無佛時。復有說者。若無佛時。遇辟支佛。亦種解脫分善根。體性是何。答曰。若身業口業意業。但意業偏多為是五識身。為是意地。答曰。是意地非五識身。為是方便善。為是生得善。答曰。亦是方便善。亦是生得善。為是聞慧。為是思慧。為是修慧。答曰。是聞慧思慧。非修慧。為以何事種此善根。答曰。或以佈施。或以持戒。或以多聞。而不必定。所以者何。有人以一揣食施。能種解脫分善根。自有能作長齋般遮於瑟。而不能種解脫分善根。或有持一日齋。能種解脫分善根。自有終身持戒。而不能種解脫分善根。或有誦持一偈。能種解脫分善根。自有善通三藏文義。而不能種解脫分善根是。故不定。何以故。或有種者。有不種者。若以此事。迴向解脫涅槃。欲永離生死。有如是勇勐心者是則能種。若不為迴向解脫涅槃永離生死。雖多佈施終身持戒廣學多聞。而不能種解脫分善根。有近有遠。近者前身中種。此身成熟來身解脫。遠者曾種解脫分善根。經那由他世受身。而不能生達分善根。聲聞所得解脫分善根。可迴向趣辟支佛。辟支佛所得解脫分善根。亦可迴向趣佛。佛所種解脫分善根。不可迴轉。
問曰。有生滅觀彼以何為方便耶。答曰。彼行者見春時草木青色。如紺琉璃。見河駛流浮沫著岸。見已作是思惟。此諸外法。今已復生。若入城邑聚落。見諸男女歌舞戲笑。而問之言何以故爾。答言。此中生男生女。彼復思惟如此內法。今已復生。彼行者。於後秋時。見諸草木。為秋日所曝冷風所吹。被諸霜露。枝葉零落。河水枯涸。彼復思惟如此外法。今已覆滅。若入城邑聚落。見諸男女亂髮舉手[口*睾]咷啼哭。而問之言。何以故爾答言。此中男女死喪。彼復思惟此中內法。今已覆滅。彼行者深見如此相已。還所住處。自觀己身。有少壯老無常之相。次第觀於歲月日時晝夜。相續是名方便。於此諸時展轉除減。乃至觀陰二剎那一生一滅。是名生滅觀滿足。問曰。此生滅觀。為虛想觀為實觀耶。若是虛想觀者。此偈云何通如說。
若有知見能盡漏 若無知見云何盡
若能觀陰生滅者 是則解脫煩惱心
非以虛想觀能斷煩惱。若當非實觀者。應不見諸行有來去相。而諸行實無來去。或有作論者。說是虛想觀問曰。若爾者此偈云何通。答曰。有轉轉因故。是以說彼轉轉相生。猶子孫法。其事云何虛想觀能生實想觀。實想觀能斷煩惱。是故說轉轉因。如子孫法。復有說者。是實想觀。問曰。若然者諸行無來去。然彼行者。見於來去。答曰。若生滅觀。未滿足時。便見諸行有來去相。若其滿足。見諸行無來去相。猶如小兒弄於獨樂。旋速則見如住。旋遲則見來去。陶家輪喻亦復如是。
問曰。為以一心見生滅。為二心一見生一見滅耶。若以一心見生滅者。云何一心而有二慮。若有二慮破一心義。復云何見為以見生生時復見滅耶。見滅滅時。復見生耶。若見生生時。唯見生者。是則為正。若見生生時。復見滅者。是則為邪。若見滅滅時。唯見滅者。是則為正。若見滅滅時。復見生者。是則為邪。若當一心見生一心見滅者。則無生滅觀。答曰。應作是說。一心見生。一心見滅。問曰。若然者則無生滅觀。答曰。此說通一生中相續生滅觀耳。非謂一剎那也。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
上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下篇:鞞婆沙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