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三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九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使犍度十門品之三

十二入。眼入乃至法入。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說。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到已面共世尊種種語論。問訊已在一面坐。爾時生聞婆羅門。白佛言。世尊。說一切者多。一切有幾種。沙門瞿曇。為施設何一切耶。佛告婆羅門。我施設一切者。謂眼入乃至法入。是名一切。如來說如是法名一切。婆羅門若有作是說。我能遮止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更說餘一切者。但有是語。而無有實。若還問者。反生疑惑。所以者何。非境界故。佛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彼中諸不說者。今欲廣說故。而作此論。問曰。若作是說。有說。一切者。謂十八界。有說。一切者。謂五陰及無為法。有說。一切者。謂四諦及虛空非數滅。有說。一切者。謂名色。如是等所說。皆但有是語。而無有實。若還問者。反生愚惑。非其境界耶。答曰。此中遮義不遮於文。若作是說。一切法性。十二入攝。若更有說。餘法非十二入攝者。如是說者。但有是語。空無有實。乃至廣說。說十二入。是勝說妙說最上說。問曰。說十二入。何故名勝說妙說最上說耶。答曰。說入是中說能攝一切法。說界。雖能攝一切法。而是廣說。說陰。不攝一切法。唯攝有為法。不攝無為法。而是略說。說入。是中說亦攝一切法。若欲觀一切法者。當以入門。若以入門觀者。便生十二智光。現十二義像。如人瑩磨十二明鏡。在其中立。有十二像現。彼亦如是。一身有十二入可得。問曰。若一身有十二入可得者。云何說有十二入耶。答曰。以所作異故。雖一身中十二入可得。然十二入。所作各異。譬如一屋有十二工巧人居。雖同居一屋。而所作有十二種。彼亦如是。復次以二事故。立十二入。一以所依。二以所緣。復次以三事故。立十二入。一以自體。二以所依。三以所緣。自體者。謂眼入乃至法入。所依者。六所依。謂眼乃至意。所緣者。六所緣。色乃至法。此是入體性。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入。入是何義。答曰。輸門義是入義。輸道義是入義。藏義是入義。倉義是入義。經義是入義。殺處義是入義。田義是入義泉義是入義。流義是入義。海義是入義。白義是入義。淨義是入義。輸門義是入義者。猶如城中及與村落所輸之物。眾生得已。長養於身。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令心長養。輸道義亦如是。藏義是入義者。猶如藏中有金等寶物可取。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有心心數法等可取。倉義是入義者。猶如倉中有麥等種種子實可取。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有心心數法等可取。經義是入義者。猶如織機經縷在於處處。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心心數法。在於處處。殺處義是入義者。猶如殺處斷百千眾生頭在地。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令心心數法。為無常滅所滅。田義是入義者。猶如田中有種種苗稼可取。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有種種心心數法可取。泉義是入義者。如偈說。

 何處泉水生  何處道不通
 世間諸苦樂  何處得滅盡

佛作是說。

 眼耳及與鼻  舌身及與意
 此處盡名色  能令無有餘

是處能生泉水。乃至廣說。流義是入義者。如偈說。

 一切皆流出  以何制此流
 以何為流戒  令流止不出

佛作是說。

 世間所有流  當以正念制
 亦名為流戒  慧令流不出

海義是入義者。如經說。比丘當知。眼是人海。色是濤波。若忍受色濤波者。是人能廣度眼海。得免洄澓羅剎等難。乃至意說亦如是。白義是入義者。以淨故名白。亦名為淨。是故輸門義是入義。乃至廣說。外道書說入名部那(天竺音部那名根亦名為入亦名為作也)。如彼摩犍提梵志。作如是說。沙門瞿曇。心無部那。而不受我女。

已總說諸入。所以今當一一別說其體。云何眼入。答曰。若眼已見色。今見色。當見色。及餘彼分眼入。已見色是過去。今見色是現在。當見色是未來。及餘彼分眼入。廣說如界處。乃至意入說亦如是。云何色入。答曰。若色入。已為眼所見。今為眼所見。當為眼所見。廣說如界處。問曰。十色入。皆體是色。何故說一入名色。不說餘耶。答曰。以此一入是麁了了現見法。復次此入是二眼境界。謂肉眼天眼。復次此入是三眼境界。謂肉眼天眼慧眼。復次此是二入境界。為眼色所緣。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說。是二眼境界。為眼識所緣。是故此入名為色入。非餘。復次此入施設。有麁細長短。在此在彼故。復次此入是大障礙故。復次此入可種可生可長外物。可種者是種子時。可生者是萌牙時。可長者是莖葉華果時。內物可種者。是迦羅羅時。可生者是安浮陀時。可長者是卑尸伽那婆羅奢佉時。復次方體是色。以色故施設諸方。復次由旬體是色。以色故施設由旬。復次此入能覆餘入。猶如巾帽。故名色入。復次若說二十種二十一種。是名色入。餘色入不爾。聲香味入。廣說如界處。問曰。觸入。為可觸故是觸入。為體是觸故是觸入。為觸所緣故是觸入耶。若可觸是觸入者。微塵不能觸微塵。若體是觸名觸入者。體是四大造色。非是觸體。若為觸所緣名觸入者。亦為餘數法所緣。答曰。應作是說。可觸故名觸入。問曰。若然者。微塵不能觸微塵。答曰。此是世俗言說。世俗作如是說。眼所更事名見。耳所更事名聞。鼻所更事名嗅。舌所更事名味。身所更事名觸。復次以緣身緣觸故生身識生。彼能緣實義身識故名觸。尊者佛陀提婆說曰。應言無觸。所以者何。合聚無間色觸時。假名為觸。無實義觸。復次能生餘入。增長餘入故名觸入。云何法入。若法已為意所知。今為意所知。當為意所知。廣說如界處。問曰。十二入體性是法。何故說一入名法。非餘入耶。答曰。雖十二入體性是法。然法入應名為法。所以者何。如十八界。雖體性是法。獨法界名法。如十智雖體性是法。獨法智名法。七覺支雖體性是法。擇法覺支名法。六念念法名法。四念處法念處名法。四不壞淨。於法不壞名法。四無礙法。無礙名法。三歸三寶法。歸法寶名法。復次餘入有二名。此唯有一名。復次餘入是不共名。此入是共名。以共為名。復次能生一切諸法。生在彼中故名法入。復次一切諸法印封相。生老無常。在彼中故名法入。復次以名顯明諸法。名在彼中故名法入。復次諸法來處。說名法入。如風來處名為風孔。彼亦如是。復次能解空法。在彼中故名法入。

問曰。若然者。能計我法。亦在彼中。可言我入耶。答曰。計我非實。解空是實。復次第一實法。謂常住不變。不為生老死所壞。滅盡涅槃。在彼中故名法入。復次能分別總相別相。除物體愚。及餘緣中愚。不取虛相。慧在彼中。故名法入。復次彼中有多法故名法入。多法者。謂色無色法。相應不相應法。有依無依法。有行無行法。有緣無緣法。有勢用法。無勢用法。已別說諸入一一體。今當求其次第。何故世尊。於內入中。先說眼入乃至意入。外入中。先說色入乃至法入。答曰。欲令文義隨順故。復次欲令說者隨順受持者亦隨順故。復次以有麁細故。內六入中。眼入麁故先說。意入細故後說。外六入中。色入麁故先說。法入細故後說。問曰。云何立內六入外六入。為以人故為以法故。若以法者。一切諸法。無有欲心。云何立內外。若以人者。如實義中。畢竟無人。若無人者。云何有內外。答曰。應作是說。以說法故。立內外入。非一切法。若法能與六識作所依是內入。作所緣是外入。復次根者是內入。根義是外入。所境界境界亦爾。然此內外法不定。若我內入是他外入。若他內入是我外入。佛經說此六入。當知是內法。問曰。如一切法。當知皆是內法。何故獨說六入是內法耶。答曰。世尊欲教諸弟子於內法行禪故。如說。觀察內根心不外緣。復次欲教諸弟子不行虛妄禪故。如說。汝等不應行虛妄禪計常樂我淨。應行不虛妄禪計無常無我無樂無淨。計因集有緣。當以是八聖行觀察於有。復次欲教諸弟子行不共禪故。如說。汝等不應行共禪法。觀麁觀苦觀麁壞觀止妙離。應行不共禪法。應觀如病如癰如箭入身常是過患無常苦空無我。當以此八法觀察於有。復次此經說觀察內法。若於內法。計有我便計我所。計已便計已所。於我有愛。於我所亦有愛。若見有我。亦見我所。為長養內我故求外所須物。佛經說六觸入。當知是內法。問曰。六入六觸入。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說者。無有差別。若說六觸入。若說六入。名雖有異。無差別義。復有說者。名即差別是名觸入。是名六入。復次若有所作是名觸入。若無所作是名六入。若作是說。現在者是觸入。過去未來者是六入。復次若已生六入是觸入。若未生六入是六入。若作是說。過去現在是觸入。未來是六入。復次若為觸作依是名觸入。若為數法作依名六入。復次若為心心數法作依是名觸入。若空不為心心數法作依是名六入。尊者波奢說曰。體是六入。若為觸作依。名六觸入。如缽體性是缽。比丘用故。名比丘缽。彼亦如是。尊者富那奢說曰。體性入是六入所作。入是六觸入。猶如鐵缽。體性是缽。以盛蘇故。名盛蘇鐵缽。問曰。此亦如是。六受入六想六思等入。何故獨說六觸入耶。答曰。應說六受入乃至六思等入。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以觸名義勝故。若說六觸入。當知亦說六受入乃至六思等入。復次觸是心心數法。今心心數法。皆從觸生。以觸力故。而現在前。是故說名觸入。

佛經說。內六入是此岸。外六入是彼岸。問曰。佛說此岸彼岸。為以何法。答曰。以近遠法故。如河於人。近者是此岸。遠者是彼岸。如是心心數法。近者是所依。遠者是所緣。復次如初入已度法故。如人初入河處是此岸。已度處是彼岸。如是心心數法。初入如所依。

已度如所緣。復次滅盡涅槃。是彼岸彼法。外入所攝。以攝彼法故。外入名彼岸。佛經說。身見是此岸。身見滅是彼岸。問曰。此中何者是河。答曰。心心數法。是如河所攝。眾生數非眾生數。漂入大海。如是所依所緣。所攝眾生心心數法。皆漂入生死大海。佛經說。有八勝處十一切處。問曰。此亦是入。何故但說十二入耶。答曰。彼亦在此十二入中。彼相應共有法。當知皆是意入法入。佛經說。四無色定是處。如空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問曰。何故世尊說四無色定是處耶。答曰。欲異外道故。外道計彼是四種解脫。一無身。二無邊意。三淨聚。四世塔。無身者是空處。無邊意者是識處。淨聚者是無所有處。世塔者是非想非非想處。為異外道故。作如是說。此是生處。非是解脫。佛經說二處。一無想眾生處。二非想非非想眾生處。問曰。何故佛經說此二處名處。答曰。佛欲異外道故。外道計此二處是解脫。佛說此是生處非解脫。復次此處。是退還法。而外道計是解脫。佛說此處是眾生退還處。還生諸界諸生諸趣中故。復次此是散法。而外道計是解脫。佛說此二處是散法。眾生於此處。散在諸界諸生諸趣中。無想眾生。散在欲界。非想非非想處眾生。散在下地。復次壽命長遠故。外道計是解脫。一切凡夫受身處。壽命長遠。莫若無想處壽五百大劫。一切生處。壽命長遠。莫若非想非非想處壽八萬大劫。佛作是說。此是受生處。非是解脫。復次佛說餘處有二名。一是眾生居。二是識住。亦以二種名。說此二處。一名眾生居。二名處。復次眾生居。佛說是識住。若是眾生居。非識住。佛說是處。

如經說。尊者舍利弗。往詣佛所。作如是說。世尊說入為無有上。所言一切。謂十二入。世尊知此法。更無有餘。世尊無餘之智。更無有上。無有沙門婆羅門等覺所知過世尊者。問曰。尊者舍利弗。云何能知所言一切謂十二入。答曰。從他聞故。能知是法。佛經說所言一切。謂十二入。尊者舍利弗。得不壞信。於佛所說。生尊重信。問曰。尊者舍利弗。從他聞故。能知是法。非自現智耶答曰。亦自有現智能知。所以者何。尊者舍利弗。於十二入。亦能一一知見。問曰。世尊於十二入。一一知見。尊者舍利弗。於十二入。亦一一知見。世尊。尊者舍利弗。所知有何差別。答曰。世尊一一知見十二入。亦以總相。亦以別相。尊者舍利弗。一一知見十二入。但以總相。不能別相。所以者何。更有無量入義。在十二入中。尊者舍利弗。須他顯示。然後乃知。復次尊者舍利弗。一一知見十二入。從他聞故知。世尊所知。獨覺無師。復次世尊有一切智一切種智。尊者舍利弗。有一切智。無一切種智復次尊者舍利弗。以識身故知。尊者舍利弗。作是念言。一切者。謂六識所依及緣。復次尊者舍利弗。以所說無餘故知。佛說十二入。眼入乃至意入。最後說法入。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諸法十一入中。所不稱說者。應盡在法入中。是故以所說無餘故知。五陰。色陰乃至識陰。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說五陰。乃至廣說。佛經雖說五陰。而不廣分別。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今欲廣分別故。而作此論。云何色陰。佛經說。諸所有色。盡是四大。及四大造。餘經復說。云何色陰諸所有色。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惡若妙。若遠若近。如是等。總名色陰。乃至識說亦如是。阿毘曇者。作如是說。云何色陰。謂十色入。及法入中色。是名色陰。此三說有何差別。答曰。各各皆止他義。

問曰。如經說。諸所有色。皆是四大。及四大造。此中為止何等他義。答曰。佛為未來世故作是說。佛知未來世中當有作是說者。四大之外。更無造色。如佛陀提婆等。為止如是說者意故。經作是說。諸所有色。盡是四大。及四大造。如說。諸所有色。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乃至廣說。此中為止何等他義。答曰。時世有梵志。名牢羅尼佉。不說有過去未來。世尊為止彼人意故。作如是說。諸所有色。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乃至廣說。如說。云何色陰。謂十色入。及法入中色。此中為止何等他義。答曰。為止譬喻者意故。譬喻者不說法入有色。是故尊者達磨多羅。作如是說。諸所有色。盡五識所依。五識所緣。云何名為色。非五識所依五識所緣。為止如是說者意故。彼尊者造阿毘曇論。作如是說。云何色陰。謂十色入。及法入中色。問曰。若法入中色。有實體相者。尊者達磨多羅所說云何通。答曰。可作是說。諸所有色。盡五識所依。六識所緣。法入中色。雖不為五識所依五識所緣。而為意識所緣。復次法入中雖非五識所緣。彼所依是身識所緣。誰是彼所依。謂四大是。云何受陰。謂六受身。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如佛經說。阿毘曇說亦爾。云何想陰。謂六想身。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如佛經說。阿毘曇說亦爾。云何行陰。答曰。佛經說。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阿毘曇者。作如是說。行陰或相應。或不相應。乃至廣說。問曰。世尊何故諸相應不相應行陰。但說思是行陰。非餘相應不相應法耶。答曰。以思長養行。勝是故世尊說思是行。如愛長養於集勝。是故世尊一切有漏中。說愛是集。彼亦如是。復次造作義是行義。思體造作。云何識陰。謂六識身。眼識身乃至意識身。如經所說。阿毘曇說亦爾。此是陰體。乃至廣說。已說體相。所以今當說。何故名陰。陰是何義。答曰。聚義是陰義略義是陰義。[卄/積]義是陰義。總義是陰義。若施設世。即是施設陰。若說多語陰是多語。聚義是陰義者。諸所有色。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乃至廣說。盡聚為色陰。乃至識陰亦爾。略義說亦如是。[卄/積]義是陰義者。如種種雜物。合為一[卄/積]。如是種種諸色。合為色陰。乃至識陰亦爾。總義是陰義者。識所為色。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乃至廣說。如是等色。總名色陰。乃至識陰亦爾。問曰。過去未來現在色可合聚不。答曰。可能合聚其名。不合聚其體。乃至識亦如是。施設世即是施設陰者。如色陰施設有三世。乃至識陰亦爾。多語是陰語者。如多財名財陰多穀名穀陰多軍名軍陰。如是億萬那由他極遠多色。總為色陰。乃至識陰亦爾。問曰。一微塵。可立色陰不耶。答曰。或有說。不可立。若欲立者。必須積聚。復有說者。可立。以相故立。若一微塵。不名陰者。眾多合聚。亦不名陰。阿毘曇者作如是說。一微塵。不以陰故。是一界一入一陰所攝。若以陰者。是一界一入一陰少分。如人於穀聚上取一粒穀。他人問言。汝取何等。彼人若不以穀聚者。言我取一粒穀。若以穀聚者。言我取穀聚一粒穀。

已總說陰所以。今當求其次第。世尊何故先說色陰。後說乃至識陰。答曰。欲令文義隨順故。復次欲令說者隨順。受持者亦隨順故。復次以麁細故。五陰中。色陰麁故先說。四無色陰中。受陰麁故。次色陰說。問曰。如受非色。不住方所。云何施設有麁細耶。答曰。以所行故。如世人言。我手受苦樂。頭足身諸分等。皆受苦樂。如是等。說色受亦爾。想轉細於受。次受說想。行轉細於想。次想說行。識最細在後說。問曰。如五陰是作想作是行陰。世尊何故一陰說名行陰餘不說耶。答曰。雖五陰盡是作相。而行陰得名行。如十八界。雖體盡是法。而法界得名法。乃至三寶三歸。雖體是法。而法寶法歸。得名為法。如是五陰雖體是行。而行得名。復次此陰有一名。餘陰有二名。復次此陰是共名。餘陰是共不共名。以不共名說。復次以能生一切諸法生在彼中故名行陰。復次一切諸法印封相。生老無常。在彼中故名行陰。復次以名顯明諸法名在彼中故名行陰。復次能解空法在彼中故名行陰。問曰。若然者。能計我法。亦在彼中。可言我陰耶。答曰。計我非實。解空是實。復次能分別總相別相。除物體愚及緣中愚。不取虛相。慧在彼中。故名行陰。復次彼中有多法故名行陰。多法者。相應不相應法。有依無依法。有行無行法。有緣無緣法。有勢用無勢用法。問曰。何故諸心數法中。說想受獨立為陰。餘心數法立行陰。尊者婆奢說曰。世尊決定知法相。亦知勢用。餘人不能知。若法堪任獨立陰者便立。不堪任者。合集乃立。復次欲以種種說種種文莊嚴於義。若以種種說種種文莊嚴於義。義則易解。復次欲見二門二略二入。乃至廣說。復次此現門現略現始入所有心數法。若根性若非根性。若說受當知已說根性。若說想當知已說非根性。如根性非根性。明非明。有威勢無威勢。有力無力。當知亦如是。復次以此二法故。色無色界有差別。以受故說色界差別。以想故說無色界差別。復次行者以此二法故。於二界中。極生苦惱。以受故。於色界中。極生苦惱。以想故。於無色界中。極生苦惱。復次以貪樂受染著顛倒想故。眾生於生死中。受大苦惱。復次以此二法是鬪諍根本。受是愛鬪諍根本。想是見鬪諍根本。如二鬪諍根本。二煩惱。二邊。二箭。二戲論。二見。當知亦如是。復次以此二法獨受識住名。餘數法在行陰中。受識住名。復次行者增惡此二法故。入滅盡定。如施設經說。以何方便。得滅盡定。云何修方便。得滅盡定。答曰。彼初行者。作如是念。云何令我不思諸行。令想受不生。生者便滅。若想受不生。生者便滅。是名滅定。

◎問曰。無為法。何故不立陰耶。答曰。無陰相故不立陰。復次以是陰究竟處故不立陰。如瓶衣究竟處不名瓶衣。彼亦如是。復次若法是生滅有因有緣。有為相者立陰。無為法無生滅無因無有為相。故不立陰。復次若法屬因屬緣屬和合作者立陰。無為法。不屬因。不屬緣。不屬和合作。故不立陰。復次若法隨世行。能取果。能有所作。能知緣者立陰。無為法與上相違。故不立陰。復次陰隨世行。無為法。不隨世行。陰與苦相續。無為法不與苦相續。陰有前後。無為法無前後。陰有上中下。無為法無上中下。復次無為體非是色。亦不名色。乃至體非是識。亦不名識。復次從他生故立陰。無為法不從他生故不立陰。無為法以如是等事故不立陰。

世尊經說五陰。戒陰。定陰。慧陰。解脫陰。解脫知見陰。問曰。如是則有十陰。何故說五陰耶。答曰。此後五陰。即在前五陰中。戒陰在色陰中。餘四陰在行陰中。是故說五。經中復說。尊者阿難作如是言。我從佛邊。受八萬法陰。從比丘邊。受二萬法陰。問曰。有如是等多陰。世尊何故說五陰耶。答曰。雖有如是多陰。亦在五陰中。或有說。佛語體是口業。或有說體是名。若說體是口業者。是色陰攝。若說體是名者。是行陰攝。是故在五陰中問曰。法陰劑量為幾許。答曰。或有說者。如法陰論所說。六千偈是一法陰劑量。餘法陰亦爾。復有說者。如世尊種種言辭說四念處。是一法陰劑量。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種。亦如是。尊者瞿沙說曰。五十萬五千五百五十偈。是一法陰劑量。評曰。應作是說。眾生行有八萬佛說對治法。亦有八萬。受化者入佛法中。以八萬法。即是八萬法陰。

五取陰色取陰受想行識取陰。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說五取陰。乃至廣說。佛經雖說五取陰。而不廣分別。今欲廣分別故。而作此論。云何色取陰。答曰。若色是有漏是取彼色在過去未來現在。若緣彼。生欲生愛生恚生癡生怖。生如是等心煩惱法。生欲生愛者是渴愛。生恚者是恚。生癡者是無明。生怖者。或有說者。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先所說煩惱性。即是怖故。問曰。若然者。怖體性是何。答曰。或有說者。是身見性。所以者何。眾生計我者常怖。若說身見。當知已說怖。復有說者。體性是愛。所以者何。行愛者常怖故若說愛當知已說怖。復有說者。體性是無明。所以者何。癡者常怖故。若說癡當知已說怖。評曰。應說怖。所以者何。怖體性異。怖是心數法與心相應。在如是法中。如是等諸餘法。是名心數法。問曰。何處有此怖。答曰。在欲界非色無色界。問曰。若色界無怖者。佛經云何通。如說。比丘當知。先生光音眾生。見後生者心生恐怖。而慰勞言。大仙莫怖。我等數數曾見燒諸梵宮。於彼即滅。偈義云何通。如偈說。

 聞諸長壽天  有妙色名譽
 心懷恐怖惱  如鹿畏師子

答曰。此中說厭離是怖。問曰。厭離怖畏。有何差別。答曰。名即差別。是名厭離。是名怖畏。尊者和須蜜說曰。若在欲界名怖。若在色界名厭離。煩惱中間生者是怖。善根中間生者是厭離。尊者佛陀提婆說曰。於無利事生疑欲得遠離是怖。已得遠離心猶生動。是厭離。怖與厭離。是謂差別。問曰。誰有此怖。為是凡夫。為是聖人。答曰。或有說者。是凡夫非是聖人。所以者何。聖人已離五恐怖故。五恐怖者。一不活怖。二惡名怖。三大眾怖。四死怖。五惡道怖。評曰。應作是說。凡夫亦怖。聖人亦怖。問曰。聖人非已離五恐怖耶。答曰。雖無如是等怖。有須臾怖。問曰。何等聖人有怖畏耶。為學人。為無學人。答曰。亦學人亦無學人。學人者。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無學人者。阿羅漢辟支佛。唯除佛世尊。所以者何。世尊無有恐怖疑慮毛竪如是等心煩惱法者。謂緣彼色。一切遍使。及修道所斷。云何受取陰。答曰。若受是有漏是取。廣說如色陰。此中差別者。謂緣彼受。一切遍非一切遍使。如受想行識。說亦如是。此是取陰體。乃至廣說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取陰。取陰是何義。答曰。從取生故名取陰。能生取故名取陰。復次從取轉故名取陰能轉取故名取陰。復次能從取受故名取陰。能受取故名取陰。復次從取長故名取陰。能長取故名取陰。復次從取廣故名取陰能廣取故名取陰。復次屬取故名取陰。如人屬王名為王人。彼亦如是。中無有我。若人問陰。汝屬誰耶。陰應答言。我屬於取。復次取於陰中。生時生。住時住。使時使。而不衰損。是名取陰。復次取於陰中。生長增廣故。是名取陰。復次取於陰中。增長饒益故名取陰。復次取於陰中。生於貪著。猶如塵垢。是名取陰。復次取於陰中。心生樂著。如魚等樂水。故名取陰。復次取是陰。屋舍立處故名取陰。依此陰故。生愛見慢無明疑恚諸煩惱及垢。與取相似故。彼名取陰。如欲界取名欲界取陰色界取名色界取陰。無色界取名無色界取陰。不壞於界。不壞於地。而壞於身。以我取故。他陰名取陰。以他取故。我陰名取陰若不壞身者。則一切外物。不名取陰。所以者何。彼外物中。無取陰故。問曰。陰取陰有何差別。答曰。名即差別。此是陰。此是取陰。復次陰是有漏無漏。取陰是有漏。復次陰攝三諦。取陰攝二諦。復次陰受呵責時增長人受呵責讚歎時寂靜人受讚歎取陰唯受呵責時增長人受呵責。陰取陰是謂差別。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虛空界。識界。問曰。何故尊者迦旃延子。因六界而作論。答曰。彼尊者有如是欲如是意。隨其欲意而作論。亦不違法相。彼意欲因六界而作論。便因六界而作論復次不應求彼尊者何故因六界而立論。所以者何。此是佛經。佛經說十八界。佛於十八界中說六界。六界攝十八界五界及四界少分。攝五界者。謂眼識界。耳鼻舌身識界。四界少分者。色界觸界。意界意識界虛空界攝。色界少分。地水火風界攝觸界少分。識界攝意界意識界少分。云何此二少分。答曰。此二界有漏無漏。攝有漏不攝無漏。是故攝少分五界及四界少分攝六界。問曰。佛何故於十八界中說六界。答曰。為受化者。受化者。於智境界。或有全愚。或有少分愚。若少分愚者。為說六界。全愚者。為說十八界。復次受佛化者。根有利鈍。利根者為說六界。鈍根者為說十八界。復次受佛化者。或有疾有遲。疾者為說六界。遲者為說十八界。復次受佛化者。或有憙略。或有憙廣。憙略者為說六界。憙廣者為說十八界。復次欲現門故。諸所有界。若色性。若非色性。若說五界當知已說色性諸界。若說識界當知已說無色性諸界。如色無色。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相應不相應。有依無依。有行無行。有勢用無勢用。有緣無緣。當知亦如是。復次六界。能生養長色無色身。生者是識界。養者是地水火風界。長者是虛空界。復次此六界。能取持增長色無色身。取者是識界。持者是地水火風界。增長者是虛空界。復次此六界。是眾生根本。是一切處眾生根本。是無始已來眾生根本。是有所分別無所分別眾生根本。眾生根本者。欲色界眾生。從生有乃至死有心。此六界無有無勢用時一切處眾生根本者。無有欲色界眾生從生有乃至死有。此六界。無有無勢用時。無始已來眾生根本眾生無有前際。無有眾生從生有乃至死有。此六界無有無勢用時。有所分別無所分別眾生根本者。眾生可分別是男是女。如波羅奢佉時。此六界亦有勢用。眾生不可分別是男是女。如迦羅羅安浮陀卑尸伽那時。此六界亦有勢用。尊者瞿沙說曰。緣此六界故。得入母胎。以如是等事故。於十八界中說六界。

云何地界。答曰堅。總而言之。是堅而堅。無量差別。內法中堅異。外法中堅異。內法中堅異者。謂發毛爪齒薄皮厚皮膚肉筋脈骨心脾腎肝肺生藏熟藏胃屎手足等。諸身份堅。內法分中。足堅勝手堅。所以者何。足行眾生。若當以手行者。手所有筋血肉。則速壞盡。如是等。身份眾生。各自有勝。外法中堅者。謂地山大石小石樹木銅鐵白鑞鉛錫。金銀琉璃車璩馬瑙珂貝等諸物。如是等。內外諸堅。總為堅相。云何水界。答曰濕。總而言之。是濕而濕。無量差別。內法濕異。外法濕異。內法中濕者。謂淚汗涕唾肪髓涎膽膿血腦澹陰尿。如是等內濕。外法中濕者。謂泉池河四海水輪等諸濕。如是等。內外諸濕。總名水界。云何火界。答曰熱。總而言之。是熱而熱。無量差別。內法中熱異。外法中熱異。內法中熱者。能令此身煖。所食飲食能令消熟。使身安隱。若增長時。名為熱病。外法中熱者。如炬燈燭火燒城燒村火摩尼珠火藥草火日光明火諸天宮光明火波多羅火等。或有說。內法火熱。非外法火。所以者何。若以飲食著銅鐵釜中。然於勐火。不能令其色變如腹中食。如是等。內外法中熱。總名火界。云何風界。答曰輕動。總而言之。是輕動而輕動相。無量差別。內法中輕動異。外法中輕動異。內法中輕動者。如上向風下向風住脇風住腹風住背風。如針刺風如截刀風[日*賁]風出入息風諸支節風等。外法中風者。如四方風有塵風無塵風遍風不遍風小風大風毘嵐風風輪等風。如是等。內外諸風。總名風界。云何虛空界。答曰。佛經說。眼中間空。耳中間空。鼻中間空。口中間空。咽喉中間空。心中間空。心邊空。飲食入處住處。所食飲食。下向在處。是名虛空界。阿毘曇者。作如是說。云何虛空界積聚色邊色。積聚色邊色者。如牆壁邊樹木邊窓向中行來處指中間色。復有說者。此文應如是說。云何虛空界。答曰。不可卻色邊色。色有二種。有可卻不可卻。可卻色。是眾生數。不可卻者。是非眾生數。此虛空界。是不可卻色邊色。謂牆壁邊樹中間叶中間窓向行來處邊色。舊阿毘曇。罽賓沙門。作如是說。骨亦有虛空界。筋肉血皮。晝夜明闇形色。亦有虛空界。問曰。緣彼眼識為生不。答曰。或有說者不生。所以者何。以能緣故名緣。彼識不以生故。復有說者生。問曰。何故不了了現耶。答曰。晝為明所覆。夜為闇所覆。故不了了現。問曰。虛空虛空界。有何差別。答曰。虛空非色。虛空界是色。虛空不可見。虛空界是可見。虛空無對。虛空界是有對。虛空是無為。虛空界是有為。問曰。若虛空是無為者。佛經云何通。佛經說如來以手摩虛空。諸比丘世尊以手摩無為法耶。答曰。此中說虛空界是虛空。如餘經說。比丘當知。若畫師若畫師弟子。作如是言。我能以種種雜色。畫虛空中。乃至廣說。此中說虛空界是虛空。如偈說。

 麋鹿歸林  鳥歸虛空  法歸分別
 羅漢歸滅

此中亦說虛空界是虛空。又如偈說。

 虛空無有跡  外道無沙門
 愚小有戲論  如來則無有

此中亦說虛空界是虛空。餘處亦問虛空。而答虛空界。如波伽羅那說。云何為虛空。答曰。為虛空不障礙色。令色週遍。問曰。何故問虛空。而答虛空界。答曰。虛空界麁。虛空細。欲以麁法顯細法故。問曰。何以知有虛空耶。尊者和須蜜。答曰。佛說故知有虛空。問曰。聞他說故知有虛空。非已現智知。答曰。亦已現智知。若無虛空者。則無容受物處。以有容受物處。知有虛空。以有礙無礙處故。知有虛空。復次以有礙無礙故。知有虛空。若有礙處。則非是虛空。若無礙處。則是虛空。尊者佛陀提婆說曰。虛空不可知。非可知法故。所以者何。空非色。非無色。非彼非此。所言虛空者。是世俗假名分別耳。問曰。虛空何所作。答曰。虛空無為無所作。與種種虛空界。作近威勢緣。種種虛空界與四大。作近威勢緣。四大與有對造色。作近威勢緣。有對造色。與心心數法。作近威勢緣。壞如是等展轉次第法。言無虛空。然虛空實有體相。云何識界。答曰。五識身反有漏意識。問曰。何故界中不說無漏意識。答曰。若法能令有增長者立界。無漏識。與此相違。故不立界。復次若法能令有相續增長生老病死者立界。無漏意識。與此相違。故不立界。復次若法是苦集道。是有生老病死道者立界。無漏意識。與此相違。故不立界。復次若法體。是身見顛倒。是愛是使。為貪恚癡。作立足處。有垢雜毒刺濁墮有墮苦集諦者立界。無漏識。與此相違。故不立界。尊者和須蜜說曰。以何等故無漏識不立界。答曰。此界從有漏生。無漏識。不從有漏生。復次此界。能生有漏。無漏識。不生有漏。復次計我者。於界中計我。無有於無漏識中計我者。復次六界假名是人。無漏識不假名是人。復次界名有報法。無漏識不名有報法。復次緣是界故。而入母胎。不緣無漏識而入母胎。復次此六界是無始法。無漏識非無始法。尊者佛陀提婆說曰。此六界是身份。無漏識非身份。問曰。陰取陰界。此三有何差別。答曰。名即差別。是名為陰。是名為取陰。是名為界。復次施設有為是陰。施設有漏是取陰。施設眾生是界。復次所作勝是陰。增長所作勝是取陰。生相續勝是界。陰取陰界。是謂差別。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九

 

上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下篇:鞞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阿毗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入阿毗達磨論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塞建陀羅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

阿毗曇毗婆沙論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

佛說醫喻經

佛說醫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

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

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亦名轉女身菩薩問答經) 姚秦罽賓...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菩薩本緣經

菩薩本緣經卷上 僧伽斯那撰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字恭明譯...

說妙法決定業障經

說妙法決定業障經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 如是我聞:...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出小無量壽經) 劉宋天竺...

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

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 後漢天竺三藏支曜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佛說妙色王因緣經

佛說妙色王因緣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先陳

因明用語。為「後陳」之對稱。即指因明論式中,宗(命...

【佛教詞典】決定住

六種住之一,即菩薩自八地以上,得不還、不退之位。...

如何看待你家的小菩薩

以佛教而言,家庭即是弘法利生的基礎,家庭成員關係的...

如何把「無住」跟「生心」達到平衡

十迴向位言迴向者,具足三義:一、回事向理;二、回因...

控制住散亂心,做自己心的主人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一個奧秘常常被人忽略,那就是如...

太虛大師的志行和悲願

太虛大師精通三藏,學貫古今,智慧圓融,悲心廣大。不...

人生當前之所受

人一生、自出生到死亡,中間就是用痛苦來聯繫的,所謂...

謙恭價值觀箴言

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尚書》 君子不自大其...

地藏菩薩慈悲拯救父親出危險

此文的寫作,緣起於《淨土》雜誌上的一篇題為《感觀音...

玉米的3大神奇功效

一、高血壓及高血糖患者 玉米最早是產於南美洲的,當地...

感恩的活著

因為活著,所以找們應該感恩,如果沒有感恩,活著等於...

如何控制自己的傲慢

問: 我慢高山,不留法水。面對傲慢我總是無法控制,傲...

附體的仙是造什麼業才得這種果報的

問: 仙是做什麼樣的業才得到這種果報呢? 成剛法師答...

漫談兩性關係

印光大師嘉言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間聖人,烹凡煉聖之大...

【視頻】《佛說雨寶陀羅尼經》旃檀居士念誦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旃檀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出家緣經》聆志居士讀誦

《佛說出家緣經》聆志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