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三十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八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使犍度十門品之二

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界名略說亦名廣說。略說者於說大經。如大因緣經大涅槃經等。廣說者。於說入經入。亦名略說亦名廣說。略說者於說界經。廣說者於說陰經。陰亦名略說亦名廣說。略說者於說入經。廣說者如說。若有所受。當知皆苦。於如是等經。名為廣說。復有說者。界亦名略說亦名廣說。即於界中。不於餘法。所以者何。界中心色是廣說。心數法是略說。入亦是略說。亦是廣說。即於入中。不於餘法。所以者何。入中色是廣說。心心數是略說。陰亦是略說。亦是廣說。即於陰中。不於餘法。所以者何。陰中色心是略說。心數是廣說。如說若有所受。當知皆苦。此說一向是略。復有說者。界是廣說。亦攝一切法。大因緣經大涅槃經。雖是廣說。不攝一切法入。雖攝一切法。而非廣說。所以者何。是中說法故。陰不攝一切法。所以者何。攝一切有為法。不攝無為法故。亦非廣說。所以者何。是略說故。如說若有所受當知皆苦。此一向是略說。佛所說經。廣略義如此。非謂如說法施財施是略說。大因緣經大涅槃經是廣說。世尊於所知法。先廣說十八界。即於彼所知。次略說十二入。於彼十二入。除無為法。略說五陰。是名世尊廣略之說。以如是廣略所說法。佛告尊者舍利弗。我說諸法。若廣若略。能知解者難得。以如是廣說略說故。尊者舍利弗。請於世尊。世尊說法若廣若略。能有知解法寶者。譬如大海中龍於大海中化作大身。上昇虛空興起大雲遍覆虛空放電光。出如是雷音。我今當雨藥草樹木。聞如是音。皆生恐怖作如是念。大海中龍。若降雨者。我等皆當沒滅。是時大地。心無疑懼。又無異色而請之言。汝當降雨經百千歲。我盡能受。世尊亦爾。於主童佛然燈佛迦拘遜陀村佛迦那含牟尼佛。乃至迦葉佛所。長養智身。上昇有餘涅槃虛空界中。以大悲雲遍覆世間。放智電光。出無我師子吼音作如是言。舍利弗我所說。若廣若略。知解者難得。是時一切受化者。聞說是言心懷恐懼。唯除尊者舍利弗。世尊以未曾聞名味句身。而說諸法。我等所不能解。尊者舍利弗。於六十劫中。增長如地知見。心無恐懼又無異色。而請於佛。世尊說法。若廣若略。能有知解法寶之者。

問曰。有法非聲聞辟支佛境界。何故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請佛。答曰。聲聞所知。非佛知。以聲聞境界非佛境界。以聲聞所行非佛所行。以聲聞根非佛根。復次佛聽故請。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世尊所說。常以憐愍知量。觀其田器。當雨法雨。不唐捐其言。若說一句。前人不受。佛則不說。世尊知我有爾所受法器。則為我說如是法。以是事故。佛聽故請。

問曰。為何等受化者說界。何等說入。何等說陰。答曰。於界中愚者為說界。於入中愚者為說入。於陰中愚者為說陰。復次受化者。或是初行。或是已行。或是久行。為初行者說界。為已行者說入。為久行者說陰。下根中根上根。樂廣樂略樂廣略者。說亦如是。復次若恃性憍慢縱逸者為說界。所以者何。性義是界義故。若恃財憍慢縱逸者為說入。所以者何。輸門義是入義故。恃命憍慢縱逸者為說陰。所以者何。陰說名殺賊。復次於色心愚者為說界。所以者何。界中廣說色心。略說數法。於色愚者為說入。所以者何。入中廣說色。略說心心數法。於心數法愚者為說陰。所以者何。陰中廣說心數法。略說色心。復次為計我者說界。為於所依緣愚者說入。為我憍者說陰。佛為如是受化眾生說陰界入。

問曰。十八界。名有十八。實體有幾。答曰。十八界。名有十八。實體或十七或十二。若說六識身。則無意界。所以者何。離六識身外。更無意界。是故名有十八。體有十七。若說意界。則無六識身。所以者何。意界之外。更無六識身。是故名有十八。體有十二。如名體。名假體假。乃至知名知體。說亦如是。問曰。十八界體。或有十七。或有十二者。云何立十八界。答曰。以三事故立十八界。一以所依。二以依。三以境界。六界是所依。六界是依。六界是境界。所依者。眼界乃至意界。依者。眼識乃至意識。境界者。色乃至法。問曰。若以所依依境界。立十八界者。阿羅漢最後心。則非意界。所以者何。不能生識故。答曰。彼亦是意界。所以識更不相續者。非以意界。更以餘事故。若識生者。亦能作所依。過去有十八。未來現在。亦有十八。問曰。過去有十八界可爾。所以者何。六識次第滅者是意界。未來現在云何有十八界。答曰。以是決定相故。若未來現在識。無意界相者。過去者亦無。以決定相故。過去有十八界。是故以三事說十八界。謂所依依境界。佛經作如是喻。如大樹葉聚。比丘當知。無量界性亦復如是。雖說無量界性。而不過十八界。盡以三事故名界。謂所依依境界。佛經又說六十二界。如多界經說。彼亦不過十八。盡以三事故名界。

問曰。佛經何故說六十二界。答曰。欲異外道故。外道有六十二見。以身見為本。為對治彼見故。說六十二界。餘經又說。憍尸迦。世間有種種無量界眾生。各於自界。而起貪著。生牢彊想。言我界勝。唯我是實。餘者是愚。如是盡在十八界。亦以三事。謂所依依境界。復有說者。此中諸見。以界名說。悉在法界中。以是事故。十八界以三事立界。謂所依依境界。尊者婆摩勒說曰。以四事故故立十八界。一以自體二以事三以所作四以分別陰。以自體者。色界乃至法界事者。眼識乃至意識。所作者。眼界乃至意界。分別陰者。色陰有十界。識陰有七。三陰有一界。此是界體性。乃至廣說。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界。界是何義。答曰。性義是界義。叚義分義別義種種相義不相似義分齊義。是界義。種種所依是界所作。聲論者說曰。趣義是界義。持養義是界義。性義是界義者。譬如一山之中多有諸性鐵性白鑞性鉛性銅性銀性金性石性白塔性。如是一所依身。有十八界性。叚義是界義者。如諸材叚次第安置。名宮殿樓觀。次第安置竹篾。名扇名蓋。次第安置肉叚。名為男女。分義是界義者。十八分是男。十八分是女。別義是界義者。男別有十八。女別有十八種種相義是界義者。眼界相異乃至法界相異。不相似義是界義者。眼界於餘界不相似。乃至法界。於餘界不相似分齊義是界義者。眼界自有分齊。餘十七界亦有分齊。乃至法界自有分齊。餘十七界。亦有分齊。種種所作是界所作者。眼界所作。乃至非法界所作。法界所作。乃至非眼界所作。聲論者說。趣義是界義者。趣諸界諸趣諸生。持養義是界義者。能持自性故。是故性義。乃至持養義是界義。

已總說界所以。今當一一別說。云何眼界。若眼已見色今見色。當見色。已見色是過去。今見色是現在。當見色是未來。及諸餘彼分眼。外國法師作如是說。彼分眼有四種。過去有彼分眼界。謂眼不見色。滅墮過去者。現在亦有彼分眼界。謂眼不見色今滅者。未來亦有彼分眼界。謂眼不見色。當滅者及未來必不生彼分眼。罽賓沙門說。彼分眼有五種。三種如先說。未來必不生彼分眼。有二種。一與眼識合。二不與眼識合。若以眼見色。於己名自分。於餘一切眾生。亦名自分。若眼不見色。於己名彼分。於餘一切眾生。亦名彼分。復有說者。若以眼見色。於己名自分。於餘一切眾生。名彼分。若眼不見色。於己名彼分。於餘一切眾生。亦名彼分。復有說者。若以眼見色。於己名自分。於餘一切眾生。不名自分。亦不名彼分。若眼不見色。於己為彼分。於餘一切眾生。非自分亦非彼分。不應作是說。云何是眼。不名自分亦非彼分。評曰。如前說者好。若以眼見色。於己為自分。於餘眾生。亦名自分。若眼不見色。於己名彼分。於餘眾生。亦名彼分。

問曰。無有以他眼見色者。云何己眼於餘眾生。名為自分耶。答曰。誰說以他眼見色者耶。問曰。若無說以他眼見色者。云何己眼於餘眾生。名為自分耶。答曰。以所作同故。如己眼見色已滅。於餘眾生。亦名見色已滅。無有以他眼見色者。問曰。自分眼見色。彼分眼不見色。不見色眼。於見色眼。云何名彼分。答曰。展轉為因故。見色眼與不見色眼作因。不見色眼與見色眼作因。復次以展轉相生故。見色眼能生不見色眼。不見色眼。能生見色眼。復次展轉相續故。見色眼續不見色眼。不見色眼續見色眼。復次見色眼。不見色眼。俱是一界一入一根一見。諸界有如是相者此中略說。如眼界。耳界鼻舌界身界。說亦如是。云何色界。答曰。若色為眼。已見今見當見。已見者是過去色。今見者。是現在色。當見者是未來色。及餘彼分色。彼分色有四種。過去有彼分色界。謂不為眼所見已滅者。現在有彼分色界。謂不為眼所見今滅者。未來有彼分色界。謂不為眼所見當滅者。及未來必不生色。有色界於一眾生。是自分。於二三乃至百千眾生。是自分色界。於一眾生乃至百千眾生。是自分者。如初生月。若生緣彼眼識。是自分色界。若不生緣。彼眼識。是彼分色界。譬如大會之中有一端正莊嚴伎女。在中種種舞戲。若生緣。彼眼識。是名自分色界。若不生緣。彼眼識。是名彼分色界。大眾之中。昇立坐法師說法。亦復如是。有色界於一眾生。是彼分。於二三乃至百千萬一切眾生。是彼分。謂如須彌山中色大海大地中色。問曰。如是色界。非天眼境界耶。答曰。雖是境界以不用故。然有天眼者。不必一切時見所應見色。

問曰。彼色不為佛眼所見耶。答曰。是所見以不用故。如今無佛。無佛眼見色。問曰。若以眼見色。於己是自分。於餘一切眾生。亦是自分。何故色界。若為眼所見是自分。不為眼所見是彼分耶。答曰。一色界。容有一眾生。不見二三眾生。則見無有一眼二人用見。何況多耶。色界有如是相者。此中略說。如色界。聲香味觸界說亦如是。以世俗言說故作是說。世俗作如是語。汝所嗅香我亦嗅之。汝所甞味我亦甞之。汝所覺觸我亦覺之。實義不爾。若一人已嗅香。第二人所不能嗅。一人已甞味。第二人所不能甞。一人已覺觸。第二人所不能觸。若世俗言說文說如上。若以實義文應如是說。如眼界。耳界鼻界香界舌界味界身界觸界說亦如是。云何眼識界。答曰。眼緣色生眼識。問曰。眼識生時除其自體。餘一切法皆作緣。何以但說眼色作緣耶。答曰。此說眼識所依及境界眼。是彼所依色。是彼境界。復次與眼識。作近威勢緣者說。眼色與眼識作近威勢緣勝。於自體生老無常。是以故說。問曰。眼識亦緣色生。何以但言眼識不言色識。答曰。如外入經說。緣色生識。是名色識。乃至廣說。

◎問曰。但一經說色識。餘經多說眼識。答曰。若是內法則說。不說外法。如內外所依所緣根根義所境界境界不共共說亦如是。復次識以所依故有別名。從眼生者。名為眼識。乃至從意生者名為意識。如聲以所依故有別名。如鼓聲依鼓貝聲依貝琴聲依琴。彼亦如是。問曰。此皆依意。何以不盡依名意識耶。答曰。若依是不共不同別異相。作識別名。云何眼識所依不共不同別異。謂依於眼不依餘。乃至身識說亦如是。以是事故而作四句。或作所依。不作次第緣。乃至廣作四句。作所依不作次第緣者。謂俱生眼。作次第緣不作所依者。謂前次第滅心數法。作所依作次第緣者謂意界。不作所依不作次第緣者。除上爾所事。乃至身識說亦如是。若為意識作所依。亦為意識作次第緣耶。答曰。若作所依。亦作次第緣。頗有作次第緣不作所依耶。答曰。有前次第滅心數法。尊者和須蜜說曰。亦緣色生識。何故不言色識。但言眼識。答曰。眼為識作所依非色。復次眼所作勝。復次眼在自身中色則不定。復次眼是內入。色則不定。復次眼屬內色則不定。復次眼於識有損益。色則不爾。問曰。若然者色亦有損益。答曰。一色雖有損益。餘色能生眼識。眼不爾。若一眼壞。更無餘眼能生識。餘識說亦如是。復次眼有上中下識。亦有上中下色則不爾。復次眼所不共。色則不定。如緣一界中色生二界中識。無有依一界中眼生二界中識。緣一趣中色生五趣中識。無有依一趣中眼生二趣中識。何況多四生說亦如是。復次眼是威勢非色。尊者佛陀提婆說曰。若眼無留難。識亦無留難。問曰。色若有留難。識亦有留難。若無色者。識何緣生。答曰不爾。境界常不壞。所依有壞。若所依壞者。識則不生。假令有那由他色若所依壞。緣色識不生者識則住不生法中。問曰。眼識識色。何故言眼識色耶。答曰。或說所依以顯依。或說依以顯所依。說所依以顯依者。如此中說眼能識色。說依以顯所依者。如說眼識所更所分別名見。復次以名義勝故。如伎人染衣書法。猶如伎師作伎時。非無伎子伎女及餘侍從時會。然伎師於中勝故。但言伎師作樂。如以染染衣。非無人水器等。但染勝故言以染染衣。如以筆作字令字有差別。非無人工紙墨等。但筆於中勝故說筆作字令字差別。如是雖識能識色。以眼勝故說眼識色。復次眼是識色具故言眼識色。如說伴行於道。行者是足非伴。伴是道行之具。彼亦如是。雖識識色。眼是識色具。故言眼識色。有心意識。問曰。心意識。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說者。無有差別。心即是意。意即是識如是等。皆同一義。無有差別。如火名火亦名炎亦名熾亦名燋薪。如是等十名經說。帝釋名因陀羅。亦名憍尸迦。亦名釋迦。亦名千眼。一帝釋有如是等十名。如阿毘曇說。受名為受。亦名別受。亦名等受。亦名覺受。一受有如是等五名。彼亦如是。一心法有三種名。復有說差別者。名即差別。是名心。是名意。是名識。復次過去名意。未來名心。現在名識。復次說界時名心。說入時名意。說陰時名識。復次遠行義。是心義。如偈說。

 獨行遠逝  不依於身  能調是者
 解脫畏怖

復次前導義是意義。如偈說。

 意為前導  意尊意駛  意若念惡
 即言即行  罪惡報應  如影隨形

生相續義是識義。復次性義是心義。輸門義是意義聚義是識義。復次種種雜色義是心義。如說比丘當知。畜生趣所以有種種雜色者。皆由心有種種故。有種種雜色。歸屬義是意義。如說比丘當知。此五根雖行種種境界。必持意分別。終歸屬意。分別物體相是識義。復次增積義是心義。解了義是意義。別識義是識義。尊者婆奢說曰。增積義斷義是心義。解了義知義是意義。能識義別識義是識義。增積是有漏。斷是無漏解了是有漏。知是無漏。能識是有漏。別識是無漏。心意識。是謂差別。若界有如是相者。此中略說。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說亦如是。云何意界。答曰。若意能識法。已識今識當識。及餘彼分意。是名意界。已識是過去意界。今識是現在意界。當識是未來意界。及餘彼分意界者。未來必不生意界。無有過去現在彼分意界。如意界。意識界亦如是。問曰。何故不說五識界彼分。答曰。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五識以生為差別。彼分是不生法。復次五識以所作為差別。彼分是無所作。復次若說意識界彼分。當知亦略說五識界彼分。云何法界。答曰。已為意所知。今為意所知。當為意所知。已為意所知是過去法。今為意所知是現在法。當為意所知是未來法。問曰。何故不說法界彼分耶。答曰。無有彼分法界。所以者何。無有如是法非意境界。若生一剎那意界。除其自體相應共生。餘一切法盡緣。問曰。十色入亦是意界境界。何故說名彼分耶。答曰。不以意界故。說自分彼分。乃以眼於色有自分彼分。色於眼有自分彼分。乃至身觸。亦如是。若以意界。說自分彼分者。則十二入。盡是自分。無有彼分。所以者何。盡是意境界故。以是事故。作如是說。頗有共生法。或是自分。或是彼分耶。答曰。有十色入是彼分。生老無常是自分。所以者何。生老無常是法界所攝故。法界中無有彼分。頗有相應共生法。或是自分或是彼分耶。答曰。有未來必不生意界是彼分。彼相應共生迴轉是自分。所以者何。是法界攝故。法界中。無有彼分。

問曰。頗以一眼界微塵作所依。一色界微塵作境界。能生眼識耶。答曰。不生所以者何五識身依積聚緣積聚。依合聚緣合聚。眼識依自界緣自界他界。耳識亦爾。意識依自界他界。緣自界他界。餘三識依自界緣自界。復次眼識。依自緣自緣他。耳識亦爾。意識依自依他。緣自緣他。餘三識依自緣自。此中說自他者。即是界自他。復次眼識。依近緣近緣遠。耳識亦爾。意識依近依遠。緣近緣遠。餘三識依近緣近。所以者何。根與境界。無間識乃得生。餘廣說如雜揵度。

問曰。若彼系眼。彼系色。即生彼系識。亦生餘系識耶。答曰。或即生彼系識。亦生餘系識。即生彼系識者。生欲界。欲界眼。見欲界色。生欲界系識。生欲界。初禪眼見初禪色。生初禪眼識。生初禪初禪眼見初禪色。生初禪眼識。是名即生彼系識。生餘系識者。生欲界。以初禪眼見欲界色。生初禪識。生欲界。以第二禪眼。見欲界色。生初禪識。以第二禪眼。見初禪色。生初禪識。以第二禪眼。見第二禪色。生初禪識。以第三禪眼。見欲界色。生初禪識。以第三禪眼。見初禪色。生初禪識。以第三禪眼。見第二禪色。生初禪識。以第三禪眼。見第三禪色。生初禪識。以第四禪眼。見欲界色。生初禪識。以第四禪眼。見初禪色。生初禪識。以第四禪眼。見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色。生初禪識亦如是。是則說生欲界者生初禪。以初禪眼。見欲界色。生初禪識。餘應隨相廣說。如生欲界者。生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廣說亦如是。問曰。彼系身。彼系眼。彼系色。即生彼系識。亦生餘系識耶。答曰。即生彼系識。亦生餘系識。即生彼系識者。生欲界。以欲界身欲界眼。見欲界色。生欲界識。生初禪。以初禪身初禪眼。見初禪色。生初禪識。是則說即生彼系識。生餘系識者。生欲界。以欲界身初禪眼。見初禪色。生初禪識。以欲界身初禪眼。見初禪色。生初禪識。以欲界身以第二禪眼。見欲界色。生初禪識。以欲界身第二禪眼。見初禪色。生初禪識。以欲界身第二禪眼。見第二禪色。生初禪識。以欲界身第三禪眼。見欲界色。生初禪識。以欲界身第三禪眼見初禪色生。初禪識。以欲界身。第三禪眼見第二禪色。生初禪識。以欲界身。第三禪眼。見第三禪色生初禪識。以欲界身第四禪眼。見欲界色。生初禪識。以欲界身第四禪眼。見初禪色。生初禪識。見第二禪。乃至見第四禪色。說亦如是。是則說生欲界者。生初禪。以初禪身初禪眼。見欲界色。生初禪識。以初禪身第二禪眼。見欲界色。見初禪色。見第二禪色。說亦如是。以初禪身第三禪眼。見欲界色。初禪色第二禪色第三禪色。說亦如是。以初禪身第四禪眼。見欲界色。初禪色第二禪色第三禪色第四禪色。說亦如是。如生初禪。生第二第三。第四禪亦應隨相。說以是事故。作如是說。頗有餘系身餘系眼餘系色。生餘系識耶。答曰有。生欲界以欲界身第三禪眼。見第二禪色生初禪識。以第四禪眼。見第二禪色。以第四禪眼。見第三禪色。說亦如是。生第二禪。以第二禪身第三禪眼。見欲界色。生初禪識亦爾。以第二禪身。以第四禪眼。見欲界色。生初禪識亦爾。以第二禪身第四禪眼。見第三禪色。生初禪識亦爾。生第三禪。以第三禪身第四禪眼。見欲界色。生初禪識亦爾。以第三禪身第四禪眼。見第二禪色。生初禪識亦爾。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說亦如是。問曰。若彼系鼻。彼系香。即生彼系識。亦生餘系識耶。答曰。即生彼系識。不生餘系識。欲界系鼻欲界香。即生欲界系識。如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說亦如是。問曰。若彼系身。彼系觸。即生彼系識。亦生餘系識耶。答曰。或生彼系識。亦生餘系識。生彼系識者。生欲界。以欲界身欲界觸。生欲界識。生初禪。以初禪身初禪觸。生初禪識。是則說生彼系識。生餘系識者。生第二禪。以第二禪身第二禪觸。生初禪識。生第三第四禪亦如是。所以者何。即彼身觸。非餘身觸。問曰。若彼系意。彼系法。即生彼系識。亦生餘系識耶。答曰。或生彼系識。或生餘系識。生彼系識者。生欲界。以欲界意。知欲界法。生欲界意識。乃至生非想非非想處。以非想非非想處意。知非想非非想處法。生非想非非想處識。是則說即生彼處系識。生餘系識者。或有說。欲界善心次第生未至依。未至依次第生欲界善心。復有說者。欲界善心次第生未至依。亦生初禪未至依。初禪次第生欲界善心。

復有說者。欲界善心次第生未至依。初禪中間禪。彼三地次第生欲界善心。尊者瞿沙。作如是說。欲界善心次第生未至依。初禪中間禪第二禪。彼四地次第生欲界善心。如行者入超越定。從初禪超二禪及眷屬。起第三禪現在前。此亦如是。評曰。應作是說。欲界善心次第生未至依。初禪彼二地次第生欲界善心。欲界善心次第生未至依。初禪者。欲界意次第生初禪意識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彼二地意次第生欲界善心。初禪意生欲界意識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初禪次第生第二禪。是順次定。初禪意生第二禪意識法。或三界系。或不系。第二禪次第生初禪。是逆次定。第二禪意。生初禪意識法或三界系。或不系。乃至第三禪次第生第四禪。是順次定。第三禪意。生第四禪意識法。或三界系或不系。第四禪次第生第三禪是逆次定。第四禪意。生第三禪意識法。或三界系或不系。第四禪次第生空處。是順次定。第四禪意。生空處意識法。或無色界系或不系。空處次第生第四禪。是逆次定。空處意。生第四禪意識法。或三界系或不系。空處次第生識處。是順次定。空處意。生識處意識法。或識處系。或無所有處系。或非想非非想處系。或不系。識處次第生空處。是逆次定。識處意。生空處。意識法。或無色界系或不系。乃至無所有處次第生非想非非想處。是順次定。無所有處意。生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法。或非想非非想處系或不系。非想非非想處次第生無所有處。是逆次定。非想非非想處意。生無所有處意識法。或無所有處系。或非想非非想處系或不系。初禪次第生第三禪。是順超定。初禪意。生第三禪意識法。或三界系或不系。第三禪次第生初禪。是逆超定。第三禪意。生初禪意識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如是乃至識處次第生非想非非想處。是順超定。識處意。生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法。或非想非非想處系。或不系。非想非非想處次第生識處。是逆超定。非想非非想處意。生識處意識法。或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系或不系。如是等則說定。復有餘定亦可爾。欲界有四種變化心。欲界有初禪果變化心。欲界有第二第三第四禪果變化心。此變化心次第生淨禪。淨禪次第生變化心。淨初禪次第生欲界初禪果變化心。初禪意。生欲界意識法。是變化。或四入。或二入。欲界初禪果變化心次第生淨初禪。欲界意。生初禪意識法。或三界系或不系。乃至淨第四禪次第生欲界第四禪果變化心。第四禪意。生欲界意識法。是變化。若四入。若二入。欲界第四禪果變化心次第生淨第四禪。欲界意生第四禪意識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如是則說定。生時亦可爾。欲界命終生初禪。欲界意生初禪意識法。或八地系或不系。初禪命終生欲界。初禪意生欲界意識法。或三界系或不系。欲界命終。乃至生非想非非想處欲界意。生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法。或非想非非想處系或不系。非想非非想處命終。生欲界。非想非非想處意。生欲界意識法。或三界系或不系。乃至無所有處命終。生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意。生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法。或非想非非想處系或不系。非想非非想處命終。生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意。生無所有處意識法。或無所有處系。或非想非非想處系或不系。是則說生時。

若成就眼界。亦成就色界耶。答曰。成就眼界。亦成就色界。頗成就色界。非成就眼界耶。答曰有。生欲界。若不得。設得便失。廣說如根揵度。若成就眼界。亦成就眼識界耶。答曰。或成就眼界。不成就眼識界。乃至廣作四句。成就眼界。不成就眼識界者。生第二第三第四禪。眼識不現在前。成就眼識界。不成就眼界者。生欲界。不得眼界。設得便失。成就眼界。亦成就眼識界者。生欲界得眼界不失。若生初禪。若生第二第三第四禪。眼識界現在前。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眼識界者。生無色界。若成就色界。亦成就眼識界耶。答曰。若成就眼識界。亦成就色界。頗成就色界。不成就眼識界耶。答曰有。生第二第三第四禪。眼識不現在前。若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色界耶。答曰。若不成就色界。亦不成就眼界。頗不成就眼界。非不成就色界耶。答曰有。生欲界。不得眼界。設得便失。若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眼識界耶。答曰。若不成就眼界。非不成就眼識界。乃至廣作四句。不成就眼界非不成就眼識界者。生欲界不得眼界。設得便失。不成就眼識界非不成就眼界者。生第二第三第四禪。眼識不現在前。俱不成就者。生無色界。俱非不成就者。生欲界。得眼界不失。若生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眼識現在前。若不成就色界。亦不成就眼識界耶。答曰。若不成就色界。亦不成就眼識界。頗不成就眼識界。非不成就色界耶。答曰有。生第二第三第四禪。眼識不現在前。若成就眼界得。不成就色界亦爾耶。答曰。或成就眼界得。不成就非色界。乃至廣作四句。成就眼界。得不成就非色界者。生欲界。失眼界。成就色界得不成就非眼界者。生欲界無眼界。命終生無色界。俱成就得不成就者。生欲界。有眼界。命終生無色界。若色界命終。生無色界。俱不成就不得不成就者。除上爾所事。若成就眼界得。不成就眼識界亦爾耶。乃至廣作四句。成就眼界得不成就非眼識界者。若欲界失眼界。第二第三第四禪命終。生無色界。成就眼識界得不成就非眼界者。欲界無眼界。命終生無色界。若第二第三第四禪眼識現在前而滅者。俱成就得不成就者欲界有眼界。命終生無色界。若初禪命終。生無色界。俱不成就不得不成就者。除上爾所事。若成就色界得。不成就眼識界亦爾耶。乃至廣作四句。成就色界得不成就非眼識界者。第二第三第四禪命終。生無色界。成就眼識界得不成就非色界者。第二第三第四禪眼識現在前滅者。俱成就得不成就者。欲界初禪命終。生無色界。俱不成就不得不成就者。除上爾所事。若不成就眼界得。成就色界亦爾耶。答曰有。若不成就色界得。成就眼界亦爾。頗不成就眼界得。成就非色界耶。答曰有。生欲界次第得眼界。若不成就眼界得。成就眼識界亦爾耶。乃至廣作四句。不成就眼界得成就非眼識界者。無色界命終。生第二第三第四禪。生欲界次第得眼界。不成就眼識界得成就非眼界者。生第二第三第四禪眼識現在前。俱不成就得成就者。無色界命終。生欲界初禪。非俱不成就得成就者。除上爾所事。若不成就色界得。成就眼識界亦爾耶。乃至廣作四句。不成就色界得成就非眼識界者。無色界命終。生第二第三第四禪。不成就眼識界得成就非色界者。生第二第三第四禪。眼識現在前。俱不成就得成就者。無色界命終。生欲界初禪。非俱不成就得成就者。除上爾所事。如說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亦應隨相說。是則說相似者。如眼色眼識界。於餘不相似作五三句。耳聲耳識界作四二句。鼻香鼻識界作三三句。舌味舌識界作二三句。身觸身識界作一三句也。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八

 

上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下篇:鞞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眾事分阿毗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鞞婆沙論

鞞婆沙論卷第一 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

施設論

施設論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

入阿毗達磨論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塞建陀羅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如是我聞...

佛說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

佛說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註音版】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

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

蓮華面經

蓮華面經卷上(大乘修多羅藏)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

廣義法門經

廣義法門經一卷(出中阿含經一品)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如...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註音版】佛說業報差別經

佛說業報差別經...

止觀輔行傳弘決

止觀輔行傳弘決序 宗虛無者名教之道廢。遺文字者述作...

【佛教詞典】聖法聖暖聖見聖忍聖欲聖慧差別

【聖法聖暖聖見聖忍聖欲聖慧差別】 p1228 大毗婆沙論四...

【佛教詞典】諦閑(1858~1932)

中國僧人。俗姓朱,名古虛,號卓三。浙江黃岩人。光緒...

不要購買有佛像標籤的香燭

賣香這件事,最容易培福,也最容易造罪業。製造粗劣、...

囉嗦嘮叨對孩子成長有沒有影響呢

問: 師父,我是一個孩子的母親,為了關心孩子,平時...

達到什麼境界才可以食肉飲酒行淫偷盜

《永明延壽禪師全書》: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

淨土宗的思考,永遠要把功德歸於佛陀

什麼叫皈依?就是:必須要空掉自我! 我們能夠往生,是...

當代僧伽的職志

一、要有求學的志向 當代青年僧伽應有的職志是什麼呢?...

《華嚴經》的四種法界

這個《華嚴經》的境界呀,談四種法界。事法界,就是從...

白隱禪師的「隻手之聲」

有一位沙彌南利,每天看著師兄們早晚都到禪堂裡參禪,...

娑婆世界的安樂夾雜著毒藥

娑婆安樂的果報,在經典上講一個譬喻:譬如美食,夾雜...

龍褲國師的故事

昔日漳州有一貧苦的人在寺出家,心想修行,苦不知如何...

佛陀讓眾生知苦樂法,走解脫之路

我等眾生憍慢、剛愎自用、愚癡顛倒還自以為是。佛陀有...

法佈施裡面最大的功德

用淨土法門來勸勉眾生,這是法佈施裡面最大的,於是功...

地藏菩薩曾用十三劫來勤修苦行

【於是地藏菩薩摩訶薩。以頌問曰。我曾十三劫。已勤修...

【視頻】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視頻】佛說出家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出家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