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三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二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使犍度一行品中

身見攝幾使。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或有說攝法攝他法不攝自法。如毘婆闍婆提。依佛假名所說經。亦依世俗言語法。說攝法攝他法不攝自法。何者是假名所說經。如佛說譬如[怡-台+蓋]斗受入[怡-台+蓋]子。為[怡-台+蓋]子依。以[怡-台+蓋]鬥勝故。攝諸[怡-台+蓋]子。彼作是說。[怡-台+蓋]斗異於[怡-台+蓋]子。而攝[怡-台+蓋]子。是故知攝法攝於他法不攝自法。餘經亦說。五根慧最勝。為慧所攝。慧異四根。能攝四根。是故知攝他法。餘經亦說。如佛問呵德迦居士。汝云何攝眷屬。何以復知己攝眷屬。居士答言。世尊所說四攝法。佈施愛語利益同事。以四法攝於眷屬。亦知己攝眷屬。彼作是說。居士眷屬。及與攝法。各各別異。而能相攝。是故知攝他法不攝自法。餘經復說。正見正方便正覺。是慧身所攝。正念正定。是定身所攝。彼作是說。正見是慧。慧身所攝。正定定身所攝可爾。正覺正方便。非慧性。正念非定性。正覺正方便。為慧身所攝。正念為定身所攝者。故知攝法攝於他法。世俗言語法者。世俗亦作是說。戶攝戶樞。縷能攝衣。索攝薪束。在家之人亦作是說。我能攝我家資財象馬僮僕。出家之人亦作是說。我攝衣缽。及攝沙門所用之物。彼以如是假名經所說。及世俗言語所攝法故。知攝法攝他不攝自法。亦明攝法攝於自體。若當攝法。但攝於他不攝自體者。則一法體。與一切法體同。若一法生一切法亦生。一法滅一切法亦滅。復更有過。見苦所斷法。則攝修道所斷法。見苦所斷法若斷。修道所斷法亦應斷。若然者則後生對治。而無有用。欲令無如是過故。說攝法攝於自性不攝他法。問曰。若攝法。但攝自法不攝他者。毘婆闍婆提所引經。及世俗言語法云何通。答曰。彼經是未了義是假名。是有餘意。

問曰。云何彼經是未了義是假名。是有餘意耶。答曰。如經說。[怡-台+蓋]斗受入[怡-台+蓋]子能攝[怡-台+蓋]子者。此中說依持是攝。所以者何。[怡-台+蓋]子依[怡-台+蓋]鬥。[怡-台+蓋]斗持[怡-台+蓋]子故。而不散壞如說。五根中慧為最勝。為慧所攝。此中慧是方便說攝。所以者何以慧方便故。五根能有所行。而成大事如說。我以世尊所說四攝法。攝於眷屬。乃至廣說。此中說不離散是攝。以四攝方便。令眷屬不離散故。如說正覺正方便正念。是慧身定身所攝者。此中說隨順是攝。正覺正方便。隨順慧身。正念隨順定身故。如說戶攝戶樞。縷能攝衣。索攝薪束。此中說持是攝。如說在家出家人。攝田財衣缽等。此中說饒益是攝。攝法攝他法者。或時攝或時不攝。或有所以攝。或有所以不攝如偈說。

 因事生於愛  因事生於恚
 世人起愛恚  無不因事者

攝法攝自法者。一切時攝皆有所以。一切時攝者。無有不攝自相時皆有。所以者何。自體不待所以故攝法。若觀察自相法。還攝自相法時。有何善利耶。答曰。除去我想聚想。能修法想別想。若眾生有我想聚想。便生貪恚癡心。生貪恚癡故。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能得脫。若能除去我想聚想觀色。猶如散塵。觀無色法。前後不俱總觀。有為法離散之相。猶如散沙。便生空解脫門種子。若觀諸行空而不樂生死。便生無願解脫門種子。若不樂生死而求涅槃。便生無相解脫門種子。依下三昧。便生中三昧。依中三昧生上三昧。依上三昧能離三界欲。觀察自相法。還攝自相法時。有如是善利。身見攝三使。總而言之。身見攝三使。身見在三界。欲界身見。還攝欲界身見。乃至無色界身見。還攝無色界身見。戒取攝六使。疑攝十二使。餘攝如經本說。

問曰。云何名攝。答曰。自體於自體。是有是實。是可得故名攝。自體於自體。非異自體。於自體非外。自體於自體非遠。自體於自體不相捨。自體於自體非空。自體於自體無盈長。自體於自體。非不已有。非不今有。非不當有。自體還攝自體故名攝。非如手把食指捻衣名攝。以諸法還攝自體名攝。不攝於他。

三結攝三不善根耶。三不善根攝三結耶。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或有說攝法攝於他不攝自體。欲重止如是說者意故。而作此論。三結攝三不善根。三不善根攝三結耶。答曰。各不相攝。餘廣說如經本。

身見令幾有相續。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或有說不染污心。令有相續。如毘婆闍婆提作如是說。

問曰。彼何故作此說耶。答曰。依佛經。佛經說菩薩住正智入母胎。住正智住母胎。住正智出母胎。為止如是說者意。欲明唯以染污心令有相續故而作此論。問曰。唯以染污心令有相續者。佛經云何通。答曰。此說不顛倒心名正智。眾生皆以顛倒心入母胎唯除菩薩。菩薩入母胎時。有如是念。此是我母。此是我父。於母起母親愛。於父起父親敬。以不顛倒心入母胎故名正智。

復次所以作此論者。

或有說唯以愛恚二結。令有相續。如譬喻者。彼何故作是說耶。答曰。彼依佛經。佛經說三事合故入母胎。一父母有染心共會一處。二其母無病值時。三受身者現在前。當於是時。受身者二種心。展轉現在前。若與欲俱。若與恚俱。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一切結令有相續故。而作此論。問曰。若然者。佛經云何通。答曰。彼說中有心。不說有相續心。或有說。惡道中心。以恚心令有相續。人天中心。以愛心令有相續。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欲界眾生三十六使令有相續。色界三十一使。無色界三十一使令有相續。為止他義乃至廣說。而作此論。有亦有多名。如此中說。眾生數受身處五陰是有。如說欲界。死生欲界中。一切欲界有相續耶。此中亦說。眾生數受身處五陰名有。如說為纏所纏。令地獄有相續。此中亦說。眾生數受身處五陰名有。如說欲界有相續時。最初得幾業報根。此中亦說。眾生數受身處五陰名有。如說有四有。前時有死有中有生有。此中亦如上說。如說捨欲界有。還令欲界有相續時。一切盡滅欲界系法。還起欲界系法現在前。此中亦如上說。如說云何有法。答言。有漏法。是此中說。一切有漏法是有。如說沛仇當知有生時以識為食。此中說。生相續時心眷屬名有。如說。

佛告阿難。若業能令後生相續是有。是亦名有。此中說造未來有思名有。如說取緣有。阿毘曇者。作如是說。此中說時五陰名有。尊者瞿沙作如是說。造未來有業名有。如說七有。一地獄有二畜生有三餓鬼有四天有五人有六業有七中有。此中說五趣因五趣向。是有五趣有。即是五趣業有。是五趣因中。有是五趣向。如說云何欲有。欲界系取緣。能生未來有業。此中說業業報。不說取緣。

問曰。若此中但說業業報。不說取緣者。十門中說。云何通。如說欲有欲界一切使所使。色無色有。色無色界一切使所使。欲界可爾。所以者何。欲界五種斷。業盡能生報。色無色界修道所斷業能生報。云何可爾。答曰。十門文應如是說。欲有欲界一切使所使。色無色有。色無色界修道所斷使。及通一切使所使。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此中五種斷心。能生有令有相續在有分中。是有眷屬而作是說。復有說。十門章中。說業業報。解章義中。說業業報。及說取緣。

問曰。若然者。此云何通。如說彼尊者。何故先立章。欲顯門義。云何立章義異。解章義異。是故如先說者好。

問曰。何故名有。答曰。生滅故名有。

問曰。若然者所行道亦生滅可是有耶。答曰。若生滅能令有增廣者是有。聖道雖生滅。不令有增廣。但令損滅。復次若生滅能令有相續增長生老病死者是有。聖道雖復生滅。能斷有相續。不增長生老病死。復次若生滅是苦集道跡是世間生死道跡者是有。聖道雖復生滅。是苦集滅道跡。是世間生死滅道跡。復次若生滅是身見體。是顛倒體。是愛體。是使體。是貪恚癡立足處。雜垢雜毒雜刺雜滓。在有墮苦集諦中者是有。聖道與此相違。不名為有。復次可畏義。是有義。

問曰。若然者。涅槃可畏。可是有耶。如說比丘當知。凡夫愚小。聞說涅槃無我無彼無我所須一切諸物。於此法中。生怖畏心。答曰。若畏有者。是正畏涅槃是邪。復次可畏法。凡夫聖人俱畏。涅槃唯凡夫所畏。非聖人所畏。復次是苦器故名有。

問曰。此亦是樂器。如說摩訶男當知。若色一向是苦。無有樂分不生喜樂者。眾生於色。不應染著。摩訶男。以色非一向苦有少樂分。能生喜樂故眾生染著。亦說。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亦說。所須是道具。道是涅槃具。亦說所須樂能生道樂。道樂能到涅槃。答曰。生死雖有少樂苦分多。以樂分少故。說名苦分。猶毒瓶。雖一渧蜜墮中。不以一渧蜜故說名蜜瓶。以毒多故。說名毒瓶。身見少分。令欲有相續。少分令色有相續。少分令無色有相續。身見在三界。在欲界者。令欲有相續。在色有者。令色有相續。在無色有者。令無色有相續。戒取疑亦如是。餘廣說如經本。相續有五種。一中有相續。二生有相續。三時相續。四法相續五剎那相續。中有相續者。死陰滅。次生中陰。中陰續死陰。名中有相續。生有相續者。中陰滅。次生生陰。生陰續中陰。名生有相續。時相續者。迦羅羅時滅。次生阿浮陀時。阿浮陀時。續迦羅羅時。名時相續。乃至中年時滅次生老年時。老年時續中年時。是名時相續。法相續者。善法後次生不善無記法。不善無記法續善法。後不善無記說亦如是。是名法相續。剎那相續者。前生剎那。次生後剎那。後剎那續前剎那。是名剎那相續。此五種相續。悉入二相續相中。謂法相續。剎那相續。所以者何。中有相續。生有相續。時相續。盡是法剎那相續。界中欲界有五種相續。色界有四。除時相續。無色界有三。除中有相續時相續。趣中地獄趣有四。除時相續。餘四趣及四生。有五種相續。此中依二種相續而作論。謂中有相續。生有相續。問曰。使能令有相續。非纏是意地。非五識身。何故作如是說。睡眠掉悔鼻觸生愛。舌觸生愛。令欲有相續。眼觸生愛。耳觸生愛。身觸生愛。令二有相續。少入欲有。少入色有。答曰。此文應如是說。貪慾蓋恚蓋疑蓋。令欲有相續。意觸生愛。令三有相續。餘蓋餘觸生愛。不能令有相續。若不如是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以不斷故。說名相續。若不斷蓋不斷鼻觸生愛。舌觸生愛者。命終還生欲界。若不斷眼觸生愛耳觸生愛身觸生愛者。命終生欲界。色界復有三事故。令有相續。一不斷。二能生果。三令有相續。使在五識身。不善者有二事。一不斷。二能生果。不能令有相續。無記者有一事。不斷不能生果。不能令有相續。使在意地。不善者有三事。不斷能生果。能令有相續。無記者有二事。不斷令有相續。不能生果。纏在意地五識身。不善者有二事。不斷能生果。不能令有相續。無記者有一事。不斷不能生果。不能令有相續。若有此三事者。能令有相續。

身見以何三昧滅。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欲顯佛出世間有如是希有力故。而作此論。施設經。作如是說。閻浮提外。有轉輪聖王道。廣一由旬。海水覆之。若無轉輪聖王時。無有眾生能過上者。若轉輪聖王出時。海水減一由旬。轉輪聖王所行道乃現。以金沙布上。栴檀香水灑之。轉輪聖王。欲與四種兵眾遊巡四天下時。行此道上。如是佛不出世時。無有眾生能行根本地。眾生雖有離欲者。依於邊道。不得根本。若十力轉輪法王出世時。根本道爾乃顯現。以三十七品金沙布上。以戒定慧栴檀香水。而以灑之。世尊與無量百千萬那由他眾生。而行其上。至無畏涅槃城。是故欲現佛出世間有如是希有力故。而作此論。

身見以何三昧滅。亦可言以何道。亦可言以何對治。亦可言以何正觀。如是說者。皆同一義。滅亦可言斷。亦可言無慾。亦可言盡。亦可言解脫。如是等說。皆同一義。昔有二大師。一名耆婆羅。二名瞿沙跋摩。尊者耆婆羅。作如是說。此中說畢竟斷無餘斷。一向是聖人。非凡夫人。以無漏道。非世俗道。七依經是此論根本。七依經說根本地。不說邊。無有依根本地以世俗道而離欲者。尊者瞿沙跋摩。作如是說。此中說畢竟斷無餘斷。亦有凡夫人亦有聖人。亦世俗道。亦以無漏道。問曰。若然者七依經非此論根本。七依經純說根本。答曰。以是事故。阿毘曇照明修多羅。其猶如燈。經中所不說者。此中說之。經中所不現者。此中顯之。經中有餘義者。此中說之。彼二家所說。俱得善通。三結依四依未至。依四依者。依四禪。依未至者。依未至中間。此地名未至問曰。何故名未至耶。答曰。未入根本地。根本地未現在前。而能離欲。名未至地。

問曰。未至地不名為依。何故作是說。或依四。或依未至。答曰。此文應如是說。若入四依。若不入四依而滅。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欲重說四依名故。如說。或入根本得滅。或不入根本得滅。如人問他男子。汝為入城事得成耶。為不入城事得成耶。三結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欲界者依未至。初禪者。依初依依未至。二禪者。依二依依未至。三禪者。依三依依未至。四禪及無色。依四依依未至。所以者何。三結是見道所斷。必以見道。而畢竟斷。見道必在六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禪。若依未至禪。得正決定三結。則以未至禪滅。若依初禪。得正決定三結。則依初禪滅。若依乃至第四禪。得正決定及無色三結。即依第四禪滅。此中說第四禪及無色三結依四禪及未至貪恚癡及欲漏依未至。所以者何。離欲愛時此法永斷。若凡夫人斷。依未至斷。聖人亦依未至斷。世俗道聖道。俱依未至斷。有漏或依七。或依未至。七依者。四禪三無色定。未至者。未來中間。有漏從初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彼非想非非想處。或依未至。而離彼欲。或乃至依無所有處。離彼欲。為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有漏言七地及未至。初禪地者。或依初依。或依未至。二禪地者。或依二依或依未至。乃至識處。或依六依。或依未至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或依七依。或依未至。無明漏。或依七依。或依未至七依者。四禪三無色定。未至者。未至中間禪。無明漏。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彼非想非非想處無明漏。或依七依。或依未至。總而言之。依七依或依未至。若欲界者依未至。在初禪者依初依。或依未至。乃至識處依六依。依未至。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無明漏。或依七依。或依未至。餘廣說如經本。

諸結過去。彼結已系耶。答曰。若結過去。彼結已系諸結過去。彼得亦過去是也。頗結已系彼結非過去耶。答曰有。未來現在結是也。諸未來現在結。得在過去。諸結生時或如大牛在前而行。或如犢子隨後而行。或有俱行。如大牛在前行者。先生結。後生得。如犢子隨後行者。先生得。後生結。俱行者。結得俱生。此中說犢子隨行法。諸結未來。彼結當系耶。答曰。或結未來。彼結不當系耶。乃至廣作四句。云何結在未來。彼結不當系耶。答曰。諸未來結。已斷已知已滅已吐。於彼斷結心。更不退斷者。是斷智。知者是智知。滅者是數滅。吐者斷不解脫。得解脫。得作證。於彼斷結心。更不退者。不退法阿羅漢。未來三界見道修道所斷結。已斷乃至已吐。彼結更不復系。所以者何。彼是不退法故。若是退法阿羅漢。未來三界見道所斷結。已斷乃至已吐。彼結更不復系阿那含是不退法者。離無所有處欲。未來三界見道所斷結。及修道所斷八地結。已斷乃至已吐。彼結更不復系。乃至離欲界欲。未離初禪欲。三界見道所斷。欲界修道所斷法。彼結已斷。乃至已吐。更不復系。不退法斯陀含。未來三界見道所斷結。及欲界修道所斷六種結。已斷乃至已吐。更不復系。須陀洹未來三界見道所斷結。已斷乃至已吐。更不復系。不退法凡夫。如菩薩等離無所有處欲。八地見道修道所斷結。已斷乃至已吐。更不復系。乃至離欲界欲。一地說亦如是。云何結當系。彼結不在未來耶。答曰。諸結過去已斷已知已滅已吐。於彼斷結必退。退法阿羅漢。三界過去修道所斷結。已斷乃至已吐。彼結當系。退法阿那含。離無所有處欲過去八地修道所斷結。已斷乃至已吐。彼結當系。乃至離欲界欲。未離初禪欲。說亦如是。離無所有處欲。退凡夫人。過去八地見道修道所斷結。已斷乃至已吐。彼結當系。乃至離欲界欲。未離初禪欲。說亦如上。云何結在未來。彼結當系耶。答曰。諸未來結。已斷乃至已吐。彼結必退。廣說如過去。云何結不在未來。彼結不當系耶。答曰。諸結過去。已斷乃至已吐。彼結必不退。廣說如未來。諸結現在。彼結今系耶。答曰。若結現在彼結。今系諸結現在。彼得亦現在。頗結今系。彼結非現在耶。答曰。有諸過去未來結。諸過去未來結。得在現在。系過去者。如大牛行法。現在者。如犢子行法。所可用道斷欲界結退。彼道時還得彼結得不耶。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或有說。無有退法。如毘婆闍婆提。以現喻故。而作是說。今現見瓶破。唯有破瓦。不可還作瓶。如是阿羅漢。以金剛喻定。破諸煩惱。令無有餘。不可還成煩惱性。亦如燒木為灰。更無木用。如是阿羅漢。以智慧火。燒諸煩惱。更無煩惱用。以是現喻故。言無退法。為斷如是說者意。亦明退法有實體。若言無退法。則違佛經。佛經說有二種阿羅漢。一退法。二不退法。復違餘經。如說有五因緣。時解脫阿羅漢退。云何為五。一營事。二多誦。三和鬪諍。四遠行。五長病。復違餘經。如說。尊者瞿醯迦。得阿羅漢。是時解脫。六反退失阿羅漢果。第七反時。畏退此法。以刀自害而死。欲令無如是過故。說退法實有定體。

問曰。若退法實有定體者。毘婆闍婆提。說現喻。云何通。答曰。此不必須通。所以者何。此非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不可以世間現事過賢聖法。賢聖法異。世間法異。若欲必通。有何意耶。答曰。應說喻過。若喻有過。義亦有過。如瓶破時。有餘碎瓦。阿羅漢諸結斷時。為有餘結。為無有耶。若有餘結。是名有結。不名阿羅漢。若無餘結。義異喻異。猶如燒木有餘灰在。如是阿羅漢諸結盡時為有餘結。為無餘結。若有餘結。不名阿羅漢。若無餘結。義異喻異。然木無燒義。木微塵與火微塵作因已滅。火微塵與灰微塵作因已滅。是故作如是說。木是灰因。灰因木生。作燒木想。燒木已有餘灰。非無所有。是故喻不似義。如是阿羅漢煩惱盡時。非無本性。在過去未來世中。有相有實體。若與結相違。諸善功德。在彼身中。未生之時。名結不斷。若與結相違諸善功德。在彼身中出生之時。彼結名斷。如是修聖道時。不令結體使無本性。如是聖道。是希有事。能令阿羅漢斷一切結不令此結非無本性。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說。煩惱不在身中行故名斷。如提婆達多。不在捨中。非無提婆達多性。彼亦如是。

問曰。毘婆闍婆提。云何通育多婆提所引經耶。答曰。彼作是說。阿羅漢退道不退果。所以者何。果是無為法故。問曰。若然者。雖不退果。而退於道。退於道非是退耶。若退無學道時。為得學道。為不得耶。若得者亦應言退果。若不得者。便有大過。退無學道。不得學道。是時應是凡夫。毘婆闍婆提。復作是說。使是纏種子。使不與心相應。纏與心相應。使能生纏。纏若現在前名退。阿羅漢諸使已斷故。不能生纏。云何起纏現在前而退耶。是故彼作是說。言無退法。如是說者好。彼作是說。言無退法者。是無知果。闇果。愚果。不勤方便果。而退法有相有實體。是故為止他義。乃至欲顯己義故。而作此論。

問曰。退法體性是何。答曰。是不成就性。不隱沒無記。心不相應行陰攝。在如是法中。如說。如是等諸法。名心不相應行。退異退法異。退者。是不成就性。如上說。退法是不善法。及隱沒無記法。亦如破僧異。破僧罪異。破僧是不和合性。是不隱沒無記。心不相應行陰攝。破僧罪是妄語僧。成就不和合破僧人成就罪。如是退異退法異。廣說如上。復有說者。若起使若起纏現在前。是退性。若然者。退法性是染污。復有說者。若法隨順退法是退性。若作是說。一切諸法。盡是退性。所以者何。一切諸法。隨順退性故。尊者浮陀提婆。作如是說。退無體性。所以者何。行者本有如是諸善功德。於彼法退失墮落。如人為賊所劫財物。有人問言。汝失財物。體性是何彼答言。無有體性。本有財物。賊劫之去。復有何性。猶如有一人劫衣去。他人問言。汝今失衣。體性是何。彼答言無有體性。所以者何。本有此衣。人劫之去。當有何性。猶如有一人裂其衣。他人問言。汝今衣裂。體性是何。彼答言無有體性。所以者何。衣本是完。他人裂破。當有何性。彼亦如是。評曰。應如上說。退體性是不成就性。乃至廣說。

◎問曰。為退已煩惱現在前。為煩惱現在前退耶。若煩惱現在前退者。波伽羅那說云何通。如說。以三事故。起欲愛結。一不斷不知欲愛使。二起欲愛具現在前。三不正觀。若煩惱現在前退者。此經云何通。如說。有五因緣。時解脫阿羅漢退。若煩惱現在前退者。定犍度說云何通。如說。以非學非無學心退。生學法得。云何是阿羅漢。起煩惱心現在前。何等心次第起煩惱心。若當退已起煩惱者。施設經說云何通。如說或時心遠。或時心剛強。以遠以剛強故。或時起無色界三纏現在前。謂愛慢無明然多起慢纏。若彼人於無色界。三纏起一一現在前。是人名於無色界欲盡退住色界欲盡中。識身經說復云何通。猶如有一起無色界染污心現在前。是時名捨何善根何善根相續耶。答曰。捨無學善根學善根相續。退無學心。住於學心。波伽羅那經說云何通。如說云何退法。不善隱沒無記法。住何等心。煩惱現在前。答曰。應作是論。或有說者。起煩惱現在前退。如是後說善通。波伽羅那說云何通。答曰。此為說煩惱不斷者。或有已斷煩惱起煩惱現在前。或有未斷煩惱起煩惱現在前。此中說煩惱未斷現在前者。或有染污心次第起煩惱現在前。或有不染污心次第起煩惱現在前。此中說染污心次第起煩惱現在前者。或有退煩惱現在前。或有不退煩惱現在前。此中說不退煩惱現在前者。復次此中說能起滿足煩惱者。以三事故。眾生起於煩惱。一以因力。二以境界力。三以方便力。如說不斷不知欲愛使者。是說因力。起欲愛具現在前者。是說境界力。不正觀者。是說方便力。復次不同外道故。作如是說外道說以境界故煩惱生。若境界壞則無煩惱。為止如是意故。彼尊者說因不正觀故煩惱生。佛經云何通。有五因緣。時解脫阿羅漢退。答曰。此中說退具名退。餘經亦說。以餘法具故說名餘法。此亦如是。以退具故名退法。定犍度說云何通。答曰。此中說根退。不說果退。云何阿羅漢起煩惱心。答曰。阿羅漢起煩惱現在前。若起煩惱現在前。便非阿羅漢如凡夫人。起無漏法現在前。若起無漏法現在前。便非凡夫。學人起無學法現在前。若起無學法現在前。便非學人。何等心次第起煩惱心現在前。答曰。畢竟離非想非非想處欲。還起非想非非想處結便退。彼結次第善心後生。若非畢竟離欲者。起非想非非想處結退。彼次第。或起善心。或起染污心。乃至離初禪欲。說亦如是。永斷欲界退時。二種心次第生煩惱。謂善心不隱沒無記心。若不都離欲界欲。三種心次第生煩惱。謂善染污不隱沒無記心。復有說者。退後煩惱現在前。前所說善通。施設經識身經說云何通。答曰。此說不知不覺。而作是說。先退不知不覺。後煩惱起時。乃知乃覺我今退。猶如比丘誦四阿含。不諷誦故。而便忘失。都不覺知。後誦不得。乃知忘失。而非誦時先忘失。誦不得故。而知忘失。彼亦如是。波伽羅那經說。復云何通。答曰。此說減損善法。遠於善法。若煩惱數數現在前時。遠於善法。住何等心起煩惱現在前。答曰。住不隱沒無記心。若威儀。若工巧。非報心。所以者何。報心羸劣故。

問曰。羸劣心不能隨順退法耶。答曰。於出要分中心羸劣。煩惱分中心熾盛。是時乃退報心。於二種心中。俱是羸劣。評曰。住威儀功巧報心中盡退。謂欲界不隱沒無記心。與三界煩惱心相妨。彼心若現在前時。三界煩惱。不得現在前退。或有與欲色界煩惱相妨。不與無色界煩惱相妨。彼心現在前時。欲色界煩惱不得現在前。若退者。起無色界煩惱現在前。或有與欲界煩惱相妨。不與色無色界煩惱相妨。彼心若現在前。欲界煩惱。不得現在前退。若退者起色無色界煩惱乃退。或有不與三界煩惱相妨者。彼心若現在前時。三界煩惱。展轉現在前。若不得淨禪淨無色得者。謂現前行得。彼不能以色無色界煩惱現前退。若退者起欲界煩惱退。若得淨禪得者。謂現前行得。不得淨無色定。彼不能起無色界煩惱退。若退者起欲界煩惱退。若得淨禪淨無色。若得者。謂現前行得。若退者。能起三界煩惱。展轉現在前。

問曰。退時為住意地退。為住五識身退耶。答曰。住意地退。非五識身。問曰。若住意地非五識身者。優陀延王因緣云何通。曾聞。優陀延王。將諸宮人婇女。詣欝毒波陀山林。除卻男子。純與女人五樂自娛。其音清妙。燒眾名香。時諸婇女或有裸形而起舞者。爾時有五百仙人。以神足力。飛騰虛空。經過彼處。時諸仙人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便失神足。猶無翼鳥。墮彼林中。時王見之。而問言。汝等是誰。諸仙答言。我是仙人。王復問言。諸賢。汝得非想非非想處定耶。答言。不得。乃至問言。汝得初禪耶。答言。曾得而今已失。時王瞋恚作如是言。有欲之人。見我宮人婇女。非其所以。便拔利劍。斷五百仙人手足。彼諸仙人。或有住眼識退者。或有住耳識退者。或有住鼻識退者。憂陀羅摩子因緣。復云何通。曾聞憂陀羅摩子有王。常施其食。若食時至。以神足力。猶如鴈王。飛騰虛空。詣於王宮。時王即時躬自迎。抱坐金床上。以諸仙人所食之味。而供養之。時彼仙人。飯食已竟。除器澡漱。說偈咒願。飛空而去。是王后時以國事故。欲詣餘處。作是念。若我行後。無人如我常法給事仙人。仙人性躁。或起瞋恚而咒咀我。或失王位。或斷我命。便問其女。作如是言。仙人若來如我常法。汝能供養不。女答言能。時王重約勅女。盡心奉養。然後乃行。營理國事。後日食時。仙人從空飛行而來。時王女。如父王法。躬身迎抱坐金床上。王女身體細軟。仙人離欲。而復尠薄。相觸女時。退失神足。飯食訖除器澡漱。說偈咒願。欲飛空去而不能飛。時王宮中。有後園林。即入其中。欲修神足。耳聞象馬車乘之聲而不得修。時彼城中人民恆作是念。若令大仙在地行者。我等當得親近禮足。爾時仙人。聰明黠慧。善知方便。語王女言。汝今宣告城中人民。今日大仙。當從王宮步行而出。汝等人民。所應作者皆悉作之。時彼王女如其所勅。即便宣告城中人民。是時人民。即時除去城中街陌瓦礫糞穢。懸諸幡蓋燒眾名香。散種種華。嚴飾鮮潔。猶如天城。是時仙人步行而出。去城不遠入林樹間。欲修神足。聞眾鳥聲。修不能得。便捨林樹。復詣河邊。以其本法欲修神足。復聞水中魚鼈迴轉之聲。而不得修。便上山上作是思惟。我今所以退失善法。皆由眾生。凡我所有善法淨行苦行。使我當作如是眾生。能害世間所有地行飛行水性眾生。無免我者。發是惡誓願已。離八地欲生非想非非想有頂處。開甘露門。寂靜田中。八萬劫中。處閑靜樂。業報盡已。還生此間答波樹林曇摩阿蘭若處。作著翅狸。身廣五十由旬。兩翅各廣五十由旬。其身量百五十由旬。以此大身。殺害空行水陸眾生無得免者。身壞命終。生阿毘地獄。如是等住身識時退。帝釋因緣復云何通。曾聞佛未出世時。天帝釋常往詣提波延那仙人所聽法。帝釋後時。乘寶飾車。欲詣仙人。是時帝釋阿修羅女。捨芝夫人。作是念。今者帝釋。捨我欲詣。諸餘婇女即隱其形上車上。帝釋不知乘。到仙人所。顧視見之。而問言。汝何故來。仙人今者。不欲眼見女人。汝可還宮。爾時捨芝不欲還去。帝釋以蓮華莖打。時捨芝夫人。以女人軟美之音。而謝帝釋。仙人聞已。起如是欲愛。而現在前。令其鬚髮。即時落地。如是等住耳識而退。若住意識。不住五識退者。如是等諸因緣云何通。答曰。如是等說。皆先依五識生於意識。然後乃退。尊者僧伽婆修。作如是說。住五識身亦退。所以者何。眼見色能生煩惱。乃至身觸觸能生煩惱。以其對治羸劣故。眼見色便退。乃至身觸觸便退。評曰。應作是說。住意地退。不住五識。所以者何。意地有六事。不與五識共。一退。二離欲。三死。四生。五斷善根。六還令相續。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二

 

上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下篇:鞞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說一切有部)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五事毗婆沙論

五事毘婆沙論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大乘顯識經

大乘顯識經卷上 中天竺國沙門地婆訶羅奉 詔譯 如是我...

佛說如來興顯經

佛說如來興顯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守遂本)

(守遂本)...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註音版】佛說淨業障經

佛說淨業障經...

二諦義

補刻二諦章敘 嘉祥藏大師所譔二諦義章三卷。傳流吾國...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序...

禪宗決疑集

禪宗決疑集 西蜀野衲智徹述 源湛流清門 原夫法不孤起...

【註音版】佛說老母女六英經

佛說老母女六英經...

【佛教詞典】火途

(界名)三途之一。地獄道之別名。...

【佛教詞典】證得勝分別慧

善知受生。善知受住。善知受滅。盡沒者。謂審觀受生。...

慧律法師《淨土心要》

現在翻開一百一十一頁,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

淺談戒色的好處

為何要戒色?也許初來乍到的人,對此還有些疑惑,也許...

如何根治煩惱習氣

在凡夫地,誰無煩惱。須於平時預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緣...

劫盜分財喻

昔日印度經常發生洪災,各地民不聊生,有些人為了養家...

與病苦的同修共勉

有句話:從古至今,一切故事,其實都是相遇,然後分離...

修福應要注意的兩點

【原文】 古有偈: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修福不修慧...

修楞嚴三昧,開顯智慧光明

二、佛,了了常知,不可昏昧。 佛者覺也,修持首楞嚴王...

慈悲分三種境界

從教法上來講,慈悲也分三種境界。通常我們叫做眾生緣...

寬恕別人給你帶來的12種好處

人的心病從什麼地方來?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無法寬恕他...

信佛與學佛的差別

信佛是學佛的開始,學佛是信佛的實踐階段,更進一步而...

我與妙智老和尚的奇妙佛緣

釋妙智法師(俗名蔡松蒼)於一八八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有時候求佛菩薩為什麼不靈

我們有時候向佛菩薩祈禱,有時候靈驗有時候不靈驗,菩...

【視頻】禮拜法華經序

禮拜法華經序

【視頻】地藏經念誦(動畫版)

地藏經念誦(動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