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五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二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四

我生已盡者。為盡過去生。為盡未來生。為盡現在生。言我生盡耶。若盡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盡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盡現在生。現在生不住。答曰。應作是說。盡三世生。所以者何。此中言生者。是非想非非想處四陰。行者於三世中。盡明見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欲。尊者佛陀提婆說曰。佛經說。牟尼見生盡。亦作是問。為見過去生未來生現在生盡言生盡耶。答曰。應作是說。見未來生盡。所以者何。行者修一切梵行苦行。盡為止未來生故。如人有三厄難。一者已受。二者今受。三者當受。已受者受竟。今受者忍受。當受者若以財物。若因親族力。作諸方便。斷當生者。行者亦爾。過去不用功已滅。現在生當忍受竟。未來生以正方便滅。永令不生。生有多種。或說。入母胎時名生。或說。出母胎時名生。或說。時五陰名生。或說。不相應行陰少分名生。或說。非想非非想處四陰名生。何處說入母胎時名生者。如經說。諸家生彼彼處生出現。出母胎時名生者。如說。菩薩已生。行於七步。說時五陰名生者。如說。有緣生。說不相應行陰名生者。如說。一剎那頃。誰起耶。謂生也。說非想非非想處四陰名生者。如此中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者。為立學道。名梵行已立。為立無學道。名梵行已立。答曰。已立學道。名梵行。已立無學道。名今立。所作已辦者。已斷一切煩惱所作事已竟。復次畢竟盡一切界。畢竟盡一切生。畢竟斷一切增長生死法。名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者。是明無生智。尊者和須蜜說曰。若不斷煩惱。不名生盡。若斷煩惱。名為生盡。若不斷煩惱。不名梵行已立。若斷煩惱。名梵行已立。若不斷煩惱。不名所作已辦。若斷煩惱。名所作已辦。若不斷煩惱。名受後有。若斷煩惱。名不受後有。問曰。一切阿羅漢。不盡得無生智。何以故。一切經中。盡說不受後有耶。答曰。佛說利根。與經相應者。然集經法者。一切經中皆說。復有說者。集法諸尊者。皆有願智無礙智。以觀察之。若利根與經相應者說之。後有不善誦持經者。一切經中。皆作是說。評曰。應作是說。一切阿羅漢。盡不受後有。

問曰。何等阿羅漢。修二種慧。何等阿羅漢。修三種慧。答曰。或有阿羅漢。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或有心善解脫慧不善解脫。若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者。修三種慧。若心善解脫慧不善解脫者。修二種慧。復次或有以苦智集智盡三界結者。或有滅智道智盡三界結者。若以苦智集智盡三界結者。修三種慧。若以滅智道智盡三界結者。修二種慧。復次或以空苦集無願三昧。盡三界結者。或以無相道無願三昧。盡三界結者。若以空苦集無願三昧。盡三界結者。修三種慧。若以無相道無願三昧。盡三界結者。修二種慧。復次或有為定入聖道。或有為慧入聖道。若為定入聖道者。修三種慧。如定道慧道。定多道。慧多道。欲可定道。欲可慧道。鈍根利根。緣力因力。說亦如是。復次或有以定修心以慧得解脫者。修二種慧。或有以慧修心以定得解脫者。修三種慧。復次得內心寂靜不得觀慧法。或有得內心寂靜亦得觀慧法。前者。修二種慧。後者。修三種慧。復次若人成就四法。甚為希有。一親近善知識。二從其聞法。三內正思惟。四如法修行。若成就初二種法者。修二種慧。若成就後二種法者。修三種慧。復次或有從他聞法多。或有內正思惟多。若從他聞法多者。修二種慧。若內正思惟多者。修三種慧。或有無貪善根多。或有無癡善根多。若無貪善根多者。修二種慧。若無癡善根多者。修三種慧。

我生已盡。是說盡智。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說無生智。復有說者。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是說盡智。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說無生智。復次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是說盡智。不受後有。是說無生智。問曰。無有阿羅漢二盡智剎那後起無生智者。何況多。何故作是說。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是盡智耶。答曰。雖是一剎那。而有三種義。故作是說。尊者波奢說曰。如是說者。不說盡智。不說無生智。亦不說無學正見。此是讚歎阿羅漢辭言。阿羅漢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復次我生已盡。是說盡智。梵行已立。是說道智。所作已辦。是說滅智。不受後有。是說無生智。復次我生已盡。是說知集。梵行已立。是說知道。所作已辦。是說知滅。不受後有。是說知苦。說盡作證亦如是。復次我生已盡。是說斷集。梵行已立。是說修道。所作已辦。是說證滅。不受後有。是說知苦。復次我生已盡。是說斷因。梵行已立。是說修道。所作已辦。是說得果。不受後有。是說知體。復次我生已盡。是說集智。梵行已立。是說道智。所作已辦。是說滅智。不受後有。是說苦智。復次我生已盡。是說集無願。梵行已立。是說道無願。所作已辦。是說無相。不受後有是說空及苦無願。

問曰。何故名盡智。為以緣盡故名盡智。為以煩惱盡身中生故名盡智耶。若以緣盡故名盡智者。滅智應是盡智。若以煩惱盡身中生名盡智者。無生智無學正見。亦應是盡智。答曰。應作是說。煩惱盡身中生故名盡智。問曰。若然者無生智無學正見。應是盡智。答曰。若智在初。一切皆有者。名盡智。無學正見。雖一切皆有。而不在初。無生智不在初。亦非一切皆有。盡智在初。一切皆有故。問曰。十六聖行外。更有無漏慧。不此中問答。廣說如雜揵度。云何學明。云何學智。云何無學明。云何無學智。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世間以種種世俗諸論。以為明想。不識真明。欲止如是說者意。亦明真明義故。而作此論。復有說。所以作此論者。此是佛經。經說。佛告居士。如汝以學智學見學明見四聖諦。今此耶奢童子。亦以無學智無學見無學明。見四聖諦。不復更住居士家受五欲樂。佛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今欲廣分別故。而作此論。

云何學明。答曰。學慧是也。云何學智。答曰。學八智是也。云何無學明。答曰。無學慧是也。云何無學智。答曰。無學八智是也。謂四法智四比智。此是明體性。乃至廣說。

所以今當說。何故名明。明是何義。答曰。覺識了了義是明義。問曰。若覺識了了義是明義者。善有漏慧。亦覺識了了。是明義耶。答曰。若於四真諦。覺識了了。畢竟了了。更不生顛倒。廣說如雜揵度。問曰。若善有漏慧。不名明者。佛經云何通。如說。無學有三種明。無學念前世智證明。無學生死智證明。無學漏盡智證明。答曰。有少分明勢故名明。何者是少分明。與煩惱相違。亦不雜煩惱故。名少分明。復次此二明。能生能隨順實義無漏明故名明。是故尊者和須蜜。作如是說。第一實義。無漏明者。是漏盡明。餘二明。能生此明故名明。復次念前世智證明。知前際增長法。生死智證明。知後際增長法。漏盡智證明。知涅槃寂靜法。尊者佛陀提婆。亦作是說。念前世智證明。知此眾生從彼處沒來生此間過去世因果相續法。生死智證明。知此眾生作如是業當生彼處未來因果相續法。漏盡智證明。知此眾生以如是道能盡漏因果畢竟法。是名第一實義明。復次念前世智證明。覺識了了過去世事。生死智證明。覺識了了未來世事。漏盡智證明。覺識了了無為涅槃。復次念前世智證明。除過去無知黑闇。生死智證明。除未來無知黑闇。漏盡智證明。除於涅槃無知黑闇。問曰。何故六通中。三立明三不立明耶。答曰。身通是工巧法。天耳通。聞聲而已。他心智通。緣別相法。此三明。能隨順厭離法。能棄生死。隨順善法。能到涅槃。問曰。此三明。云何能隨順厭離法能棄生死。隨順善法能到涅槃耶。答曰。念前世智證明。見過去世事。生大厭離。生死智證明。見未來世事。生大厭離。以厭離故。漏盡智證明。能作正觀。斷於煩惱。復次念前世智證明。知過去相續種種諸因。生死智證明。見諸眾生未來陰。如散微塵。生大厭離故。漏盡智證明。能作正觀。斷於煩惱。復次念前世智證明。知過去自身衰惱事。生大厭離。生死智證明。見未來他身衰惱事。生大厭離。以厭離故。漏盡智證明。能作正觀斷於煩惱。復次念前世智證明。除於有愚。生死智證明。除眾生愚。漏盡智證明。除於法愚。復次念前世智證明。對治常見。生死智證明。對治斷見。漏盡智證明。對治二邊。住於中道。復次念前世智證明。能生空。生死智證明。能生無願。漏盡智證明。能生無相。以如是等義故。此三明隨順厭離之法。能棄生死隨順善法。到於涅槃。集法經說。有三種無學明。謂念前世智證明。生死智證明。漏盡智證明。云何無學念前世智證明。答言。知諸眾生生死為相續法無學智。云何無學生死智證明。答言。知諸眾生自所作業無學智。云何無學漏盡智證明。答言。盡漏無學智。問曰。漏盡智證明。言是無學可爾。餘二明是非學非無學。何故說是無學明耶。答曰。集法經。應作是說。無學人有三明。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二明雖是非學非無學。以是無學人身中可得故。亦名無學。如施設經說。三昧有二種。一是聖。二非是聖。聖三昧有三種。一善有漏。二無漏。三不隱沒無記。善有漏三昧。以善故名聖。不以無漏。無漏三昧。以善故以無漏故名聖。不隱沒無記三昧。亦非善亦非無漏。而名聖者。以是聖人身中可得故名聖。彼亦如是。問曰。何故無學人身中立明。學人身中不立明耶。答曰。以明義勝故。若以法而言。無學法勝於學法。若以人而言。無學人勝於學人。復次不雜無明故名明。學人身中慧。雜無明故不名明。

如來身中所有漏盡智有四事。一名通。二名明。三名力。四名示現。通者是漏盡通。明者是漏盡明。力者是漏盡力。示現者是說法示現。辟支佛無學聲聞所有漏盡智有三事。一是漏盡通。二是漏盡明。三是示現非力。如來身中所有念前世智生死智有三事。一是通。二是明。三是力非示現。辟支佛無學聲聞所有念前世智生死智有二事。是通。是明。非力非示現。學人身中所有念前世智生死智有一事。謂是通。非明。非力。非示現。問曰。如來身中所有智立力。非辟支佛聲聞身中智耶。答曰。無障礙義是力義。聲聞辟支佛智為無智所障礙故非力。曾聞佛世尊。尊者舍利弗。共一處經行。有一眾生。來詣其所。佛告舍利弗。汝可觀是眾生。過去世中。何處與是眾生而共同止。時尊者舍利弗。即以初禪念前世智觀不知。乃至以第四禪念前世智觀亦不知。即從定起。而白佛言。我觀是眾生。都不能見所從來處。佛告舍利弗。辟支佛所有智見。過於汝等。復過辟支佛所有智見。此眾生從某世界來生此間。後時世尊與舍利弗。復在一處經行。時有一人命終。世尊見已。告舍利弗言。汝可觀是人。為生何處。時尊者舍利弗。即以初禪天眼觀之。而不能見。乃至起第四禪天眼觀之。亦不能見。即從定起。而白佛言。我以天眼觀察是人。不知為生何處。佛告舍利弗。過辟支佛所知境界。有某國土。此人生於彼中。問曰。如來所有念前世智生死智勝妙可爾。如佛漏盡智聲聞辟支佛亦爾。何故佛漏盡智立力。非聲聞辟支佛耶。答曰。佛漏盡智亦勝妙。如來身中所有漏盡智。其性勐利。若緣煩惱。煩惱即斷。聲聞辟支佛漏盡智。不勐利故。數數緣煩惱。煩惱乃斷。譬如二人斫樹。一人勇健加用利斧。一人性劣又用鈍斧。雖俱斫樹。而勇健以利斧者疾。非性劣以鈍斧斫者。彼亦如是。非以自身所有漏盡智名為力。令彼眾生得漏盡故名力。世尊知此眾生以苦遲通能盡漏。此眾生以樂速通能盡漏。是故名力。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二

 

上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下篇:鞞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阿毗曇甘露味論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佛說分別佈施經

佛說分別佈施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註音版】佛說浴像功德經

佛說浴像功德經...

慈悲水懺法

御製水懺序 夫三昧水懺者。因唐悟達國師知玄。遇迦諾...

佛說十吉祥經

佛說十吉祥經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如是我聞: 一時,佛...

禪林寶訓

禪林寶訓序 寶訓者。昔妙喜竹菴誅茅江西雲門時共集。...

【註音版】菩薩五法懺悔經

菩薩五法懺悔經...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

【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教詞典】相輪

(術語)又曰輪相。塔上之九輪也。相者表相,表相高出...

【佛教詞典】須彌入芥子

須彌,原指古印度宇宙觀中,位於一世界中央之須彌山,...

佛能預知我們的未來嗎

問: 佛能預知我們的未來嗎? 衍慈法師答: 你問的是...

結善緣的重要

從前,有一位老和尚在山上一間寺院,一心一意清苦修行...

作福不如惜福,悔過不如寡過

【原文】: 學道之人。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

蓮池大師:僧訓日紀

法師省己之訓 《法炬陀羅尼法師品》云:夫法師者,常應...

淨土法門的臨終助念

死亡,對一般人來說,是一恐懼而痛苦的事情;而對淨業...

慧律法師-一行三昧論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法宣法師,諸位法師、...

楊絳的百歲感言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

念佛生淨土的三大資糧

念佛求生淨土,則須具足根本,最關鍵的三大往生資糧:...

憨山大師與母親的故事

憨山大師(一五四六~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

千萬不要犯下誹謗淨土的罪業

蓮池大師曾經有個比喻。如果有一個人,一天講一萬聲語...

與30個男人有染的女孩學佛後的泣血迴眸

記憶之中,總有些事是不願記起、不願迴首的。對這些過...

百八首詩勝楚歌,聞者厭離娑婆

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1686~1734年),活動於清朝的...

【視頻】大悲懺懺悔文(源慧法師粵語唱誦)

大悲懺懺悔文(源慧法師粵語唱誦)

【視頻】《金剛經》佛光山唱誦

《金剛經》佛光山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