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五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一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三

有自性念生智。問曰。自性念生智體性是何。答曰。體性是慧。彼心聚中。以念力多故。名念生智。如念處安那般那念。除去色想亦如是。此是自性念生智體性。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自性念生智。答曰。生而得此智故。名自性念生智。復次住善心性不善心性無記心性能知故。名自性念生智。復次過去法更不變故名自性。能知此法故名自性念生智。

問曰。為作何業得是智耶。答曰。或有說者。常為眾生。說歡喜樂聞語。彼業能生如是報。復有說者。若修治狹小處令使寬博。以此業故。在母胎中。而不迫迮。以是業故。能生此報。復有說者。若人以甘美飲食施他。彼業得如此報。評曰。應作是說。此是不惱害他業報。若眾生不作惱害他業。在母胎中。則得寬博。不為風熱冷病脂血所困苦。若出胎時。亦不為產門所逼切。以是事故。不忘所念一切眾生。若於產門不逼切者。皆有念前世智。以為產門所逼切故。皆失所念。問曰。念生智為初時勝為中後時勝耶。答曰。或有初中後盡勝者。或有初勝者。如尸婆羅等。初生之時。作如是說。此家中頗有種種財物及諸穀米。可以施於貧窮者不。或有中時勝者。如賴吒波羅等。或有後時勝者。如菴摩羅吒等。

問曰。念生智為念幾生耶。答曰。或有說者。念一生。復有說。念二生。乃至七生。曾聞。王舍城中。有屠兒名伽吒。是阿闍貰王少時親友。而語阿闍貰言。太子。汝若登王位時。與我作何善事耶。阿闍貰答言。與汝從心所願。阿闍貰害其父命。而登王位時。屠兒伽吒。往詣王所。而白王言。大王往日許我所願。今正是時。王答之言。隨意求索。時伽吒屠兒。便說心願使我於王舍城內。獨得屠殺。不聽餘人。時王語言。汝今何用是弊惡。願為更求餘願。是時屠兒。復語王言。善惡諸業。悉無果報。王語之言。何以知之。作是說耶。屠兒答言。大王當知。我自憶念。於七世中。在王舍城。常屠羊自活。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至聞是語。極生疑怪。即以是事。而往白佛。佛告王言。如其所說。而無有異。此人施辟支佛食。發於邪願。使我於王舍城中。常獨殺羊賣肉。以此業故。七生人中。七生天上。今於此身。業報已盡。卻後七日。身壞命終。當生盧臘地獄。以是事故知。念生智憶念七世。復有說者。能念五百世事。曾聞。有一比丘。自念五百世。次第常生餓鬼中。若憶念過去飢渴苦時。則於諸有。而生苦想。斷一切緣。獨勤行精進。得須陀洹果。作是思惟。我恆得諸比丘所須之物。使我行道。我今應當還求所須施諸比丘。即行勸化。時諸比丘。而語之言。汝先嬾惰。今以何故。勤行教化。時彼比丘。即向諸比丘。廣說上事。以是事故知。念生智憶念五百世事。復有一比丘。自憶念次第五百世。生地獄中。若憶念受地獄苦時。舉身毛孔。血流而出。污身及衣。日日詣水澡浴浣衣。勤行精進。得阿羅漢果。更不澡浴浣衣。時諸比丘。而語之言。汝常澡浴浣衣。以水為淨。今何以不。此比丘向諸比丘。廣說上事。如此憶念五百世事。復有或憶念世界成時者。曾聞。有旃陀羅王。名多羅蠰佉。善通咒術及諸論。有子名奢頭羅。顏貌端正。當於爾時。尊者舍利弗。作婆羅門。名弗伽羅娑羅。善通皮陀及皮陀分經。有女名波翅多。時旃陀羅王。往詣弗伽羅娑羅所而語之言。可以汝女用妻我子。時弗伽羅娑羅婆羅門。便生瞋恚。而語之言。汝於四姓卑下。我於四姓尊貴。何緣以女用妻汝子。時旃陀羅王。語婆羅門言。夫種族姓尊卑。無有常定。汝頗曾聞。誰造梵書耶。婆羅門答言。我聞是瞿頻陀羅婆羅門所造。復問。誰造佉盧吒書耶。婆羅門答言。我聞是佉盧吒仙人所造。復問。誰造此皮陀及皮陀分經。而答之言。皆是往昔大婆羅門等之所造作。時旃陀羅言。如是等往昔諸人。皆是我身。時婆羅門。聞是語已。心生歡喜。便以己女。而妻其子。如此憶念世界成時事。

經說。佛告村主。我自憶念九十一劫以來。不曾為飲食故。起身口意惡業。問曰。佛為以念前世智。為以自性念生智憶念此事。若以念前世智知者。何以念九十一劫。而不多耶。若以自性念生智知者。何故但說憶念七世或五百世。乃至憶念世界成時。而不說憶念九十一劫者耶。答曰。應作是說。佛以念前世智知。問曰。若然者。何故但說九十一劫。而不多耶。尊者波奢說曰。若說百劫。亦生此疑。但說此不違法相。復次九十一劫中。有七佛出世故。復次從此已來。種相好業故。復有說者。以自性念生智知。問曰。若然者。何故說自性念生智憶念七世。若五百世。乃至劫成時。而不說九十一劫耶。答曰。餘人如此。佛則多知。問曰。自性念生智。為憶念中有時不。答曰。或有說者。不知。所以者何。中有微細。非自性念生智境界故。評曰。應作是說。憶念中有。所以者何。若不憶念者。於前生則憶念少多。不憶念少分。

問曰。菩薩前身時。有自性念生智。最後身時。為有不耶。若有者。云何緣力勝因力耶。若無者。菩薩云何轉衰退耶。答曰。應作是說。最後身有。問曰。若然者。云何現在外緣力。勝過去內因力耶。答曰。不以無外緣力故。名為內因力。乃以利根故。名內因力。菩薩於一切眾生。根利最勝。誰作是說。菩薩最後身。無外緣力耶。淨居諸天。為現老病死苦。亦因彌伽釋王女。為說讚涅槃。偈如說。

 安樂以為母  無憂以為父
 寂靜以為妻  不久汝當得

見聞是事。心生厭患。然後出家。過去諸佛。亦為菩薩。說道具諸法。如是等。豈非外緣力耶。復有說者。最後身無。問曰。若然者。云何菩薩轉衰退耶。答曰。菩薩雖無此智。而有勝妙念前世智願智。

云何時心解脫。云何不動心解脫。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說。佛告阿難。比丘不應樂著聚集種種談議。所以者何。若樂著聚集種種談議。欲求身證時心解脫不動心解脫者。無有是處。若比丘不樂著聚集種種談議。欲求身證時心解脫不動心解脫者。斯有是處。佛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云何是解脫體性。云何得此解脫。根楗度雖說得是二解脫。而不說此二解脫體性。今欲說此二解脫體性故。而作此論。復有說。所以作論者。或說時心解脫是有漏非時心解脫是無漏。欲止如是說者意。亦明此二解脫是無漏。復有說。所以作此論者。或有說時心解脫是有為。非時心解脫是無為。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此二解脫是有為故。復有說。所以作論者。或有說時心解脫是學。非時心解脫是無學。所以者何。時心解脫有所作故。非時心解脫無所作故。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此二解脫俱是無學故。而作此論。

一切有為無為法中。二法是解脫體性。有為法中是大地中解脫。無為法中是數滅。大地中解脫有二種。謂染污不染污。染污者邪解脫。不染污者是正解脫。正解脫有二種。有漏無漏。有漏者與不淨無量等相應者是也。無漏者學無學。學者。與苦法忍乃至金剛喻定相應者是也。無學者是阿羅漢。阿羅漢有二種。謂時心解脫。非時心解脫。時心解脫者。五種阿羅漢。非時心解脫者。是一種阿羅漢。此二種阿羅漢。離欲得無慾。是心解脫。離無明是慧解脫。問曰。若離欲得無慾是心解脫。離無明是慧解脫者。集法經說云何通。如說云何時心解脫。答曰。是不貪善根。對治於貪。云何非時心解脫。答言。是不癡善根。對治於癡。如是解勝是善根性耶。答曰。集法經文應如是說。云何時心解脫。答曰。言與不貪善根相應解脫是也。云何非時心解脫。答言。與不癡善根相應解脫是也。此文應如是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或有為不貪故而斷貪心。或有為不癡故斷於癡心。是故作如是說。問曰。何故名時解脫。答曰。待時得故名時。待時者。待於六時。六時者謂衣食臥具說法方人。待衣者得好細軟衣。則能得解脫。不得則不得解脫。待食者若得蘇蜜肉等美食。能得解脫。不得則不得解脫。待臥具者。若得厚軟臥具。能得解脫。不得則不得解脫。待說法者。若聞善方便說法人所說。則能得解脫。不聞則不得解脫。待方者若其方寂靜無諸亂鬧。則能得解脫。若不寂靜。則不得解脫。待人者若得善性易共住人同處者。則能得解脫。不得則不得解脫。何故名非時解脫耶。答曰。不待時而得解脫故。名非時解脫。不待時者。不待六時。謂衣食臥具說法方人等。不待衣時者。著糞掃衣。能修善法。勝時解脫著價直百千兩衣。不待食時者。雖食下賤麁食。而能修道。勝時解脫食百味食。不待臥具時者。坐於石上。而能修道。勝時解脫。坐厚軟座上。不待說法時者。若聞無方便說法人所說。則速入禪定。不待方時者。若其方多聲亂鬧。則速入定。不待人時者。若得惡性。難共住人。而共同處。則速入定。復次狹小道。得此法故。名時解脫。問曰。何者是狹小道。答曰。或有於一身中種善根第二身成熟第三身得解脫。若不以狹小道得者。名非時解脫。何者非狹小道。或有於六十劫而修方便。如尊者舍利弗。或有於百劫而修方便。如辟支佛。或有於三阿僧祇劫而修方便。如佛世尊。復次以劣弱道得故。名時解脫。何者是劣弱道。於彼善法。不數數修。不常修一切時修。若於日初分修。中分後分則不修。若於初夜修。中夜後夜則不修。與上相違。名非時解脫。復次以多定道得故。名時解脫。以多慧道得故。名非時解脫。復次行者若為適意不適意利益不利益苦樂所須具作障礙者。名時解脫。與上相違。名非時解脫。

時解脫是五種阿羅漢。非時解脫是一種不動法阿羅漢。問曰。何故五種阿羅漢。是時解脫。答曰。各有勝故五種阿羅漢是時解脫。以人多故。一種不動法阿羅漢。是非時解脫。合三乘道故。亦有等義。俱在無過。清淨身中生故。復次以下人多故。五種阿羅漢。名時解脫。以上人少故。一種不動法阿羅漢。名非時解脫。如今世間王者。大臣長者居士甚少。卑下人甚多。如是辟支佛。得波羅蜜。聲聞甚少。時解脫阿羅漢甚多。復次易得易起故。五種阿羅漢。是時解脫。難得難起故。一種不動法阿羅漢。是非時解脫。如今世人往師子王國及真丹國。還者甚少。若從此村。至彼村。還者甚多。彼亦如是。復次時解脫法。不多用功。不有所作而得故。五種阿羅漢。是時解脫非時解脫法。多用功多有所作而得故。一種不動法阿羅漢。名非時解脫。復次時解脫法。有增有減故。五種阿羅漢。是時解脫。增者是勝進。減者是退。非時解脫。無增減故。一種不動法阿羅漢。是非時解脫。無增者無勝進。無減者無退。

◎如說時解脫是愛法。問曰。何故時解脫是愛法耶。答曰。如經本說。時解脫阿羅漢。守護愛重此法。使我於此法莫退。如人唯有一目。其家眷屬。皆共護之。不令冷熱風坌而毀壞之。彼亦如是。復次時解脫阿羅漢。於解脫不得自在。多用功乃現在前。起現在故。心生歡喜故。名愛法。非時解脫。於解脫得自在。不多用功。而現在前。起現在故。心不生喜。不名愛法。復次時解脫阿羅漢有退。以畏退故。數數起解脫現在前。非時解脫阿羅漢無退。以不畏退故。不數數起解脫現在前。復次時解脫阿羅漢。多人所愛用故名愛法。與此相違名不愛法。復次時解脫阿羅漢。以多信得道故名愛法。非時解脫阿羅漢。以慧多得道故。名不愛法。復次非時解脫阿羅漢。有憎惡聖道善根。如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三昧。以此善根。憎惡聖道故。不愛此法。時解脫阿羅漢。無此善根故。愛護此法。經本雖不說。義應如是。問曰。何故非時解脫阿羅漢。名不動法耶。答曰。以勝妙故。如今世間所有勝妙飲食衣服瓔珞所在之處。不動人瞋心彼亦如是。復次煩惱能令人心動。能令人心生。而不熟濕而相著以穢污故。在善心上。無其勢力故。不得自在。故名不動。復次已斷煩惱。更不復退。故名不動。如善射人正射於的。稱言不動。彼亦如是。如經說。佛告舍利弗。若比丘比丘尼。有不動解脫法寶瓔珞者。能斷不善法。修於善法。問曰。何故不動解脫。名法寶瓔珞耶。答曰。以堅牢故。勝妙故。無過故。輕舉故。無垢故。清淨故。難得故。名寶瓔珞。復次譬如泉池之中。若以寶珠投之。則不雜垢穢。若人身中。有不動解脫寶瓔珞者。則不雜煩惱垢穢。亦復如是。復次如人屋中有摩尼寶珠者。則無黑闇。若人身中有不動法寶珠者。則無無明黑闇。亦復如是。復次如方寶珠所置之處。即安不動。若人身中有不動解脫方寶珠者。其心不動。亦復如是。復次如人家中。有無價寶珠者。其家畢竟無貧窮之苦。若人身中有不動寶珠者。其人永斷聖道貧窮之苦。亦復如是。復次譬如如意寶珠安置幢上。隨人意念。雨種種寶。能令百千眾生離貧窮苦。佛世尊亦爾。以不動寶珠。安置四無量幢上。隨眾生所念。雨種種法寶。除去眾生貧窮法寶之苦。亦復如是。問曰。若不動心解脫。是勝妙法者。何故經說是不增不減法耶。答曰。行者等得此法故。若滿東方有剎利子。若滿南方有婆羅門子。若滿西方有居士子。若滿北方有首陀子。剃除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家。於正法出家。皆身證不動心解脫。而此法無有增減。復次欲說佛法饒財多寶故。佛法除不動心解脫。更有無量餘善法功德。不動心解脫。唯是一法故。復次欲現如來身中有無量功德故。除不動心解脫。更有無量餘善功德。不動心解脫。唯是一法故。復次欲令疑者得決定故。經說。尊者目揵連。於僧中擯出瞻婆比丘。諸比丘。咸有是念。今僧減少。佛作是說。若我弟子。得深遠勝妙。不動心解脫。於僧中出者。不能令僧有增有減。何況彼犯戒眾威儀。遠離白淨法者。豈能令僧有增減耶。復次此法是無增無減法故。無增者無勝進。無減者不退失。一切時心解脫。盡與盡智相應耶。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欲令疑者得決定故。時解脫阿羅漢。修二種慧。謂盡智無學正見。非時解脫阿羅漢。修三種慧。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或謂如時解脫阿羅漢。修二種慧。非時解脫者亦爾。如非時解脫阿羅漢修三種慧。時解脫亦爾。欲決定說時解脫修二種慧。非時解脫修三種慧故而作此論。

諸時解脫。盡盡智相應耶。廣作四句。如經本說。盡智者。時解脫阿羅漢。金剛喻定一剎那頃現在前。盡智次第相續起現在前。從盡智起。或起無學正見。或起世俗心。非時解脫阿羅漢金剛喻定。盡智俱一剎那頃現在前。次第相續起無生智現在前。從無生智起。或起無學正見。或起世俗心。一切阿羅漢。盡修無學正見。不必盡起現在前。問曰。盡智無生智。有何差別耶。答曰。或有說者。名即差別。是名盡智。是名無生智。復次所作已竟名盡智。從無學因生名無生智。復次或未曾得而得。或曾得而得。名盡智。未曾得而得。名無生智。復次解脫道勝進道所攝名盡智。唯勝進道所攝。名無生智。復次盡智有五種阿羅漢。無生智有一種阿羅漢。謂不動心解脫。盡智無生智。是謂差別。問曰。初盡智為是何智耶。答曰。或有說者。是苦比智。所以者何。行者初入聖道時觀果。出亦觀果。如以毒箭射獸。毒遍身中。後若死時。毒氣還在瘡孔彼亦如是。復有說者。是集比智。所以者何。行者入聖道時觀果。出聖道時觀因故。如是生死法。或是因是果。若知因知果。則生死道斷。名為苦邊。評曰。應作是說。是苦比智集比智。若是苦比智非集比智。若是集比智非苦比智。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一

 

上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下篇:鞞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註音版】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佛在羅閱...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說一切有部)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佛說弘道廣顯三昧經

佛說弘道廣顯三昧經卷第一(一名入金剛問定意經) 西晉...

【註音版】聖觀自在菩薩功德讚

聖觀自在菩薩功德讚...

佛說太子墓魄經

佛說太子墓魄經(開元錄云:沐魄或慕魄) 西晉月氏三藏...

大方等大集經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瓔珞...

大正句王經

大正句王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註音版】佛說月光菩薩經

佛說月光菩薩經...

華嚴經問答

華嚴經問答上卷 沙門法藏撰 問。三乘事理。普法事理雲...

寶星陀羅尼經

寶星經序 唐釋法琳撰 《寶星經》梵本三千餘偈。如來初...

【佛教詞典】四無量心

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與一切眾生...

【佛教詞典】凡聖一如

(術語)又云凡聖不二。從事相言之,則有六凡四聖之十...

勸人不可遽指其過,必須先美其長

凡勸人不可遽指其過,必須先美其長。蓋人喜則言易入,...

大安法師:現代人心裡空虛迷茫的原因

問: 現在社會上大多數人心裡都很空虛,這是什麼原因...

若有病苦纏身者,當持念藥師咒

藥師咒是《佛教念誦集》中十小咒之一,來自《藥師琉璃...

往生極樂世界九品蓮位圖文詳解

上品上生: 往生之因 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

發心愈大,挫折愈多

像我們在人生當中,你挫折多得很。不論哪位道友,當你...

幹任何事,決心和長遠心很重要

今天我聽到這樣的言論:我們到這裡參加打七是來種善根...

不安分的牛兒

也許,有人會認為人生多煩!其實,這都是因為「想不通...

將軍的懺悔

夢窗國師有一次搭船渡河,當船正要開航離岸時,有位帶...

吃素戒殺是阻斷怨怨相報的惡性循環

殺業是人類行為當中非常深重的一種惡劣的衝動。眾生都...

十種懺悔法門

人除了人事上的懺悔之外,更要有工作上的懺悔。譬如蓋...

同樣一個東西,每個人產生的想法不同

這個妄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念明瞭的心跟外境接觸的...

人有五事現在不能增長財命

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第十四 人有五事現在不能增長財命。...

【視頻】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視頻】《心經》演甫居士

《心經》演甫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