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五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一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三

有自性念生智。問曰。自性念生智體性是何。答曰。體性是慧。彼心聚中。以念力多故。名念生智。如念處安那般那念。除去色想亦如是。此是自性念生智體性。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自性念生智。答曰。生而得此智故。名自性念生智。復次住善心性不善心性無記心性能知故。名自性念生智。復次過去法更不變故名自性。能知此法故名自性念生智。

問曰。為作何業得是智耶。答曰。或有說者。常為眾生。說歡喜樂聞語。彼業能生如是報。復有說者。若修治狹小處令使寬博。以此業故。在母胎中。而不迫迮。以是業故。能生此報。復有說者。若人以甘美飲食施他。彼業得如此報。評曰。應作是說。此是不惱害他業報。若眾生不作惱害他業。在母胎中。則得寬博。不為風熱冷病脂血所困苦。若出胎時。亦不為產門所逼切。以是事故。不忘所念一切眾生。若於產門不逼切者。皆有念前世智。以為產門所逼切故。皆失所念。問曰。念生智為初時勝為中後時勝耶。答曰。或有初中後盡勝者。或有初勝者。如尸婆羅等。初生之時。作如是說。此家中頗有種種財物及諸穀米。可以施於貧窮者不。或有中時勝者。如賴吒波羅等。或有後時勝者。如菴摩羅吒等。

問曰。念生智為念幾生耶。答曰。或有說者。念一生。復有說。念二生。乃至七生。曾聞。王舍城中。有屠兒名伽吒。是阿闍貰王少時親友。而語阿闍貰言。太子。汝若登王位時。與我作何善事耶。阿闍貰答言。與汝從心所願。阿闍貰害其父命。而登王位時。屠兒伽吒。往詣王所。而白王言。大王往日許我所願。今正是時。王答之言。隨意求索。時伽吒屠兒。便說心願使我於王舍城內。獨得屠殺。不聽餘人。時王語言。汝今何用是弊惡。願為更求餘願。是時屠兒。復語王言。善惡諸業。悉無果報。王語之言。何以知之。作是說耶。屠兒答言。大王當知。我自憶念。於七世中。在王舍城。常屠羊自活。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至聞是語。極生疑怪。即以是事。而往白佛。佛告王言。如其所說。而無有異。此人施辟支佛食。發於邪願。使我於王舍城中。常獨殺羊賣肉。以此業故。七生人中。七生天上。今於此身。業報已盡。卻後七日。身壞命終。當生盧臘地獄。以是事故知。念生智憶念七世。復有說者。能念五百世事。曾聞。有一比丘。自念五百世。次第常生餓鬼中。若憶念過去飢渴苦時。則於諸有。而生苦想。斷一切緣。獨勤行精進。得須陀洹果。作是思惟。我恆得諸比丘所須之物。使我行道。我今應當還求所須施諸比丘。即行勸化。時諸比丘。而語之言。汝先嬾惰。今以何故。勤行教化。時彼比丘。即向諸比丘。廣說上事。以是事故知。念生智憶念五百世事。復有一比丘。自憶念次第五百世。生地獄中。若憶念受地獄苦時。舉身毛孔。血流而出。污身及衣。日日詣水澡浴浣衣。勤行精進。得阿羅漢果。更不澡浴浣衣。時諸比丘。而語之言。汝常澡浴浣衣。以水為淨。今何以不。此比丘向諸比丘。廣說上事。如此憶念五百世事。復有或憶念世界成時者。曾聞。有旃陀羅王。名多羅蠰佉。善通咒術及諸論。有子名奢頭羅。顏貌端正。當於爾時。尊者舍利弗。作婆羅門。名弗伽羅娑羅。善通皮陀及皮陀分經。有女名波翅多。時旃陀羅王。往詣弗伽羅娑羅所而語之言。可以汝女用妻我子。時弗伽羅娑羅婆羅門。便生瞋恚。而語之言。汝於四姓卑下。我於四姓尊貴。何緣以女用妻汝子。時旃陀羅王。語婆羅門言。夫種族姓尊卑。無有常定。汝頗曾聞。誰造梵書耶。婆羅門答言。我聞是瞿頻陀羅婆羅門所造。復問。誰造佉盧吒書耶。婆羅門答言。我聞是佉盧吒仙人所造。復問。誰造此皮陀及皮陀分經。而答之言。皆是往昔大婆羅門等之所造作。時旃陀羅言。如是等往昔諸人。皆是我身。時婆羅門。聞是語已。心生歡喜。便以己女。而妻其子。如此憶念世界成時事。

經說。佛告村主。我自憶念九十一劫以來。不曾為飲食故。起身口意惡業。問曰。佛為以念前世智。為以自性念生智憶念此事。若以念前世智知者。何以念九十一劫。而不多耶。若以自性念生智知者。何故但說憶念七世或五百世。乃至憶念世界成時。而不說憶念九十一劫者耶。答曰。應作是說。佛以念前世智知。問曰。若然者。何故但說九十一劫。而不多耶。尊者波奢說曰。若說百劫。亦生此疑。但說此不違法相。復次九十一劫中。有七佛出世故。復次從此已來。種相好業故。復有說者。以自性念生智知。問曰。若然者。何故說自性念生智憶念七世。若五百世。乃至劫成時。而不說九十一劫耶。答曰。餘人如此。佛則多知。問曰。自性念生智。為憶念中有時不。答曰。或有說者。不知。所以者何。中有微細。非自性念生智境界故。評曰。應作是說。憶念中有。所以者何。若不憶念者。於前生則憶念少多。不憶念少分。

問曰。菩薩前身時。有自性念生智。最後身時。為有不耶。若有者。云何緣力勝因力耶。若無者。菩薩云何轉衰退耶。答曰。應作是說。最後身有。問曰。若然者。云何現在外緣力。勝過去內因力耶。答曰。不以無外緣力故。名為內因力。乃以利根故。名內因力。菩薩於一切眾生。根利最勝。誰作是說。菩薩最後身。無外緣力耶。淨居諸天。為現老病死苦。亦因彌伽釋王女。為說讚涅槃。偈如說。

 安樂以為母  無憂以為父
 寂靜以為妻  不久汝當得

見聞是事。心生厭患。然後出家。過去諸佛。亦為菩薩。說道具諸法。如是等。豈非外緣力耶。復有說者。最後身無。問曰。若然者。云何菩薩轉衰退耶。答曰。菩薩雖無此智。而有勝妙念前世智願智。

云何時心解脫。云何不動心解脫。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說。佛告阿難。比丘不應樂著聚集種種談議。所以者何。若樂著聚集種種談議。欲求身證時心解脫不動心解脫者。無有是處。若比丘不樂著聚集種種談議。欲求身證時心解脫不動心解脫者。斯有是處。佛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云何是解脫體性。云何得此解脫。根楗度雖說得是二解脫。而不說此二解脫體性。今欲說此二解脫體性故。而作此論。復有說。所以作論者。或說時心解脫是有漏非時心解脫是無漏。欲止如是說者意。亦明此二解脫是無漏。復有說。所以作此論者。或有說時心解脫是有為。非時心解脫是無為。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此二解脫是有為故。復有說。所以作論者。或有說時心解脫是學。非時心解脫是無學。所以者何。時心解脫有所作故。非時心解脫無所作故。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此二解脫俱是無學故。而作此論。

一切有為無為法中。二法是解脫體性。有為法中是大地中解脫。無為法中是數滅。大地中解脫有二種。謂染污不染污。染污者邪解脫。不染污者是正解脫。正解脫有二種。有漏無漏。有漏者與不淨無量等相應者是也。無漏者學無學。學者。與苦法忍乃至金剛喻定相應者是也。無學者是阿羅漢。阿羅漢有二種。謂時心解脫。非時心解脫。時心解脫者。五種阿羅漢。非時心解脫者。是一種阿羅漢。此二種阿羅漢。離欲得無慾。是心解脫。離無明是慧解脫。問曰。若離欲得無慾是心解脫。離無明是慧解脫者。集法經說云何通。如說云何時心解脫。答曰。是不貪善根。對治於貪。云何非時心解脫。答言。是不癡善根。對治於癡。如是解勝是善根性耶。答曰。集法經文應如是說。云何時心解脫。答曰。言與不貪善根相應解脫是也。云何非時心解脫。答言。與不癡善根相應解脫是也。此文應如是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或有為不貪故而斷貪心。或有為不癡故斷於癡心。是故作如是說。問曰。何故名時解脫。答曰。待時得故名時。待時者。待於六時。六時者謂衣食臥具說法方人。待衣者得好細軟衣。則能得解脫。不得則不得解脫。待食者若得蘇蜜肉等美食。能得解脫。不得則不得解脫。待臥具者。若得厚軟臥具。能得解脫。不得則不得解脫。待說法者。若聞善方便說法人所說。則能得解脫。不聞則不得解脫。待方者若其方寂靜無諸亂鬧。則能得解脫。若不寂靜。則不得解脫。待人者若得善性易共住人同處者。則能得解脫。不得則不得解脫。何故名非時解脫耶。答曰。不待時而得解脫故。名非時解脫。不待時者。不待六時。謂衣食臥具說法方人等。不待衣時者。著糞掃衣。能修善法。勝時解脫著價直百千兩衣。不待食時者。雖食下賤麁食。而能修道。勝時解脫食百味食。不待臥具時者。坐於石上。而能修道。勝時解脫。坐厚軟座上。不待說法時者。若聞無方便說法人所說。則速入禪定。不待方時者。若其方多聲亂鬧。則速入定。不待人時者。若得惡性。難共住人。而共同處。則速入定。復次狹小道。得此法故。名時解脫。問曰。何者是狹小道。答曰。或有於一身中種善根第二身成熟第三身得解脫。若不以狹小道得者。名非時解脫。何者非狹小道。或有於六十劫而修方便。如尊者舍利弗。或有於百劫而修方便。如辟支佛。或有於三阿僧祇劫而修方便。如佛世尊。復次以劣弱道得故。名時解脫。何者是劣弱道。於彼善法。不數數修。不常修一切時修。若於日初分修。中分後分則不修。若於初夜修。中夜後夜則不修。與上相違。名非時解脫。復次以多定道得故。名時解脫。以多慧道得故。名非時解脫。復次行者若為適意不適意利益不利益苦樂所須具作障礙者。名時解脫。與上相違。名非時解脫。

時解脫是五種阿羅漢。非時解脫是一種不動法阿羅漢。問曰。何故五種阿羅漢。是時解脫。答曰。各有勝故五種阿羅漢是時解脫。以人多故。一種不動法阿羅漢。是非時解脫。合三乘道故。亦有等義。俱在無過。清淨身中生故。復次以下人多故。五種阿羅漢。名時解脫。以上人少故。一種不動法阿羅漢。名非時解脫。如今世間王者。大臣長者居士甚少。卑下人甚多。如是辟支佛。得波羅蜜。聲聞甚少。時解脫阿羅漢甚多。復次易得易起故。五種阿羅漢。是時解脫。難得難起故。一種不動法阿羅漢。是非時解脫。如今世人往師子王國及真丹國。還者甚少。若從此村。至彼村。還者甚多。彼亦如是。復次時解脫法。不多用功。不有所作而得故。五種阿羅漢。是時解脫非時解脫法。多用功多有所作而得故。一種不動法阿羅漢。名非時解脫。復次時解脫法。有增有減故。五種阿羅漢。是時解脫。增者是勝進。減者是退。非時解脫。無增減故。一種不動法阿羅漢。是非時解脫。無增者無勝進。無減者無退。

◎如說時解脫是愛法。問曰。何故時解脫是愛法耶。答曰。如經本說。時解脫阿羅漢。守護愛重此法。使我於此法莫退。如人唯有一目。其家眷屬。皆共護之。不令冷熱風坌而毀壞之。彼亦如是。復次時解脫阿羅漢。於解脫不得自在。多用功乃現在前。起現在故。心生歡喜故。名愛法。非時解脫。於解脫得自在。不多用功。而現在前。起現在故。心不生喜。不名愛法。復次時解脫阿羅漢有退。以畏退故。數數起解脫現在前。非時解脫阿羅漢無退。以不畏退故。不數數起解脫現在前。復次時解脫阿羅漢。多人所愛用故名愛法。與此相違名不愛法。復次時解脫阿羅漢。以多信得道故名愛法。非時解脫阿羅漢。以慧多得道故。名不愛法。復次非時解脫阿羅漢。有憎惡聖道善根。如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三昧。以此善根。憎惡聖道故。不愛此法。時解脫阿羅漢。無此善根故。愛護此法。經本雖不說。義應如是。問曰。何故非時解脫阿羅漢。名不動法耶。答曰。以勝妙故。如今世間所有勝妙飲食衣服瓔珞所在之處。不動人瞋心彼亦如是。復次煩惱能令人心動。能令人心生。而不熟濕而相著以穢污故。在善心上。無其勢力故。不得自在。故名不動。復次已斷煩惱。更不復退。故名不動。如善射人正射於的。稱言不動。彼亦如是。如經說。佛告舍利弗。若比丘比丘尼。有不動解脫法寶瓔珞者。能斷不善法。修於善法。問曰。何故不動解脫。名法寶瓔珞耶。答曰。以堅牢故。勝妙故。無過故。輕舉故。無垢故。清淨故。難得故。名寶瓔珞。復次譬如泉池之中。若以寶珠投之。則不雜垢穢。若人身中。有不動解脫寶瓔珞者。則不雜煩惱垢穢。亦復如是。復次如人屋中有摩尼寶珠者。則無黑闇。若人身中有不動法寶珠者。則無無明黑闇。亦復如是。復次如方寶珠所置之處。即安不動。若人身中有不動解脫方寶珠者。其心不動。亦復如是。復次如人家中。有無價寶珠者。其家畢竟無貧窮之苦。若人身中有不動寶珠者。其人永斷聖道貧窮之苦。亦復如是。復次譬如如意寶珠安置幢上。隨人意念。雨種種寶。能令百千眾生離貧窮苦。佛世尊亦爾。以不動寶珠。安置四無量幢上。隨眾生所念。雨種種法寶。除去眾生貧窮法寶之苦。亦復如是。問曰。若不動心解脫。是勝妙法者。何故經說是不增不減法耶。答曰。行者等得此法故。若滿東方有剎利子。若滿南方有婆羅門子。若滿西方有居士子。若滿北方有首陀子。剃除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家。於正法出家。皆身證不動心解脫。而此法無有增減。復次欲說佛法饒財多寶故。佛法除不動心解脫。更有無量餘善法功德。不動心解脫。唯是一法故。復次欲現如來身中有無量功德故。除不動心解脫。更有無量餘善功德。不動心解脫。唯是一法故。復次欲令疑者得決定故。經說。尊者目揵連。於僧中擯出瞻婆比丘。諸比丘。咸有是念。今僧減少。佛作是說。若我弟子。得深遠勝妙。不動心解脫。於僧中出者。不能令僧有增有減。何況彼犯戒眾威儀。遠離白淨法者。豈能令僧有增減耶。復次此法是無增無減法故。無增者無勝進。無減者不退失。一切時心解脫。盡與盡智相應耶。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欲令疑者得決定故。時解脫阿羅漢。修二種慧。謂盡智無學正見。非時解脫阿羅漢。修三種慧。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或謂如時解脫阿羅漢。修二種慧。非時解脫者亦爾。如非時解脫阿羅漢修三種慧。時解脫亦爾。欲決定說時解脫修二種慧。非時解脫修三種慧故而作此論。

諸時解脫。盡盡智相應耶。廣作四句。如經本說。盡智者。時解脫阿羅漢。金剛喻定一剎那頃現在前。盡智次第相續起現在前。從盡智起。或起無學正見。或起世俗心。非時解脫阿羅漢金剛喻定。盡智俱一剎那頃現在前。次第相續起無生智現在前。從無生智起。或起無學正見。或起世俗心。一切阿羅漢。盡修無學正見。不必盡起現在前。問曰。盡智無生智。有何差別耶。答曰。或有說者。名即差別。是名盡智。是名無生智。復次所作已竟名盡智。從無學因生名無生智。復次或未曾得而得。或曾得而得。名盡智。未曾得而得。名無生智。復次解脫道勝進道所攝名盡智。唯勝進道所攝。名無生智。復次盡智有五種阿羅漢。無生智有一種阿羅漢。謂不動心解脫。盡智無生智。是謂差別。問曰。初盡智為是何智耶。答曰。或有說者。是苦比智。所以者何。行者初入聖道時觀果。出亦觀果。如以毒箭射獸。毒遍身中。後若死時。毒氣還在瘡孔彼亦如是。復有說者。是集比智。所以者何。行者入聖道時觀果。出聖道時觀因故。如是生死法。或是因是果。若知因知果。則生死道斷。名為苦邊。評曰。應作是說。是苦比智集比智。若是苦比智非集比智。若是集比智非苦比智。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一

 

上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下篇:鞞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阿毗曇心論經

阿毘曇心論經序 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淨土境觀要門

淨土境觀要門 元傳天台宗教興教大師虎谿沙門 懷則述...

佛說七女經

佛說七女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於...

【註音版】大方等如來藏經

大方等如來藏經...

淨心誡觀法

淨心誡觀法序 宋餘杭郡沙門 釋元照述 太近至易,無如...

佛說阿含正行經

佛說阿含正行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

謗佛經

謗佛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

【佛教詞典】鬼趣

(界名)又曰鬼道。鬼神所趣之境土也。五趣之一。俱舍...

【佛教詞典】二種慰問

【二種慰問】 p0027   瑜伽八十八卷十八頁云:復次同...

一念妄想創造出輪迴

顯妄果本空 首先佛陀先顯示:這六道的果報其實是不真實...

惜福

我的外祖母活到八十歲,她過世的時候我還年幼,有許多...

當時好像是被人欺負了,其實那是消災免難

我們不論學一門技術,或者念佛也好、參禪也好,要面對...

在家居士怎麼樣持守戒律

問: 阿彌陀佛!我是第一次聽法師講經。通過這次參加禪...

念誦普賢十大願的功德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

慧律法師《佛陀的格言》

各位尊敬的護法居士大德,每年的九月份,也就是水陸法...

妄想本來就沒有的

為什麼要安住空性,佛法是先安住再調伏,因為你安住錯...

昌臻法師:學佛從做人下手

為什麼學佛要先從做人下手?太虛大師說,學佛先學做人...

謙虛不但可以避禍,也是求福的基礎

現代有許多人不讀經典,把《周易》當作所謂算命的書,...

生病時提不起精神,念佛也覺得不相應

問: 請法師開示,生病時提不起精神,念佛也覺得不相應...

惟賢法師:佛教日常生活的禮節

1、合十 亦稱合掌。其形狀是兩手當胸、十指相合。合十...

出家後請記住以下十條黃金定律

既出家,不管你在哪裡常住,請記住以下黃金定律: 第一...

【視頻】《般泥洹後灌臘經》風柯月渚讀誦

《般泥洹後灌臘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佛說月光菩薩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月光菩薩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