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曇毗婆沙論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則群迷革正。指歸既宣。則邪輪輟駕。自釋迦遷暉。六百餘載。時北天竺有五百應真。以為靈燭久潛。神炬落耀。含生昏喪。重夢方始。雖前勝迦栴延撰阿毘曇以拯頹運。而後進之賢尋其宗致。儒墨競構。是非紛拏。故乃澄神玄觀。搜簡法相。造毘婆沙。抑止眾說。或即其殊辯。或標之銓評。理致淵曠。文蹄豔博。西域勝達之士。莫不資之以鏡心。監之以朗識。而冥瀾潛灑。將洽殊方。然理不虛運。弘之由人。大沮渠河西王。天懷遐廓。摽誠沖寄。雖跡纏紛務。而神棲玄境。冉能丘壑。廊舘林野。是使淵叟投竿。岩逸來庭。息心昇堂。玄客入室。誠詣既著。理感不期。有沙門道泰。才敏自天。沖氣疏朗。關博奇趣。遠參異言。往以漢土。方等既備。幽宗粗暢。其所未練唯三藏九部。故杖策冒嶮。爰至蔥西。綜攬梵文。義承高旨。並獲胡本十萬餘偈。既達涼境。王即欲令宣譯。然懼環中之固。將或未盡。所以側席虛衿。企囑明勝。天竺沙門浮陀摩。周流敷化。會至涼境。其人開悟淵博。神懷深邃。研味鑽仰。俞不可測。以乙丑歲四月中旬。於涼城內苑閑豫宮寺。請令傳譯理味。沙門智嵩道朗等三百餘人。考文評義。務在本旨。除煩即實。質而不野。王屢迴駕。陶其幽趣。使文當理詣。片言有寄。至丁卯歲七月都訖。合一百卷。會涼域覆沒。淪湮遐境。所出經本。零落殆盡。今涼王信向發中。探練幽趣。故每至新異。悕仰奇聞。更寫已出本六十卷。送至宋台宣佈未聞。庶令日新之美。敞於當時。福祚之興。垂於來葉。挻以微緣。豫參聽末。欣遇之誠。竊不自默。粗例時事。以貽來哲。

如來滅後法勝比丘造阿毘曇心四卷。又迦旃延子造阿毘曇。有八犍度凡四十四品。後五百應真造毘婆沙重釋八犍度。當且翻時大卷一百。太武破沮渠已後。零落收拾得六十卷。後人分之作一百一十卷。唯釋三犍度在。五犍度失盡。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一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云何世第一法。何故名世第一法。如是章及解章義。是中應廣說。優波提舍問曰。誰造此經。答曰。佛世尊。所以然者。諸法性相甚深微妙。唯一切智乃能究盡。問曰。誰問誰答。答曰。或有說者。尊者舍利弗問佛答。復有說者。五百阿羅漢問佛答。復有說者。諸天問佛答。復有說者。化人問佛答。所以者何。諸法性相應當廣說。然無問者。爾時世尊。作化比丘。剃除鬚髮。著僧伽梨。形容端政。彼問佛答。如問眾義經因緣問曰。若然者。何故復言迦旃延子造耶。答曰。彼尊者常好受持讀誦。為他解說廣令流佈。名稱歸彼故言其造。復有說者。即彼尊者迦旃延子造作此經。問曰。向言諸法性相甚深微妙。唯一切智乃能究竟。尊者迦旃延子云何能造。答曰。彼尊者迦旃延子。亦有勐利甚深智慧。善知總相別相。又知文義及前後際。通達三藏。三明六通具八解脫。離三界欲獲得願智。於五百佛所修行立願。願使我於未來世釋迦牟尼佛遺法之中。造阿毘曇經。問曰。若然者。佛阿毘曇何者是耶。答曰。世尊於處處方邑。為化眾生作種種說。彼尊者迦旃延子。於種種說中。立章門造偈頌。製品名作犍度。若說種種不相似義立雜犍度。若說使相立使揵度。若說智相立智犍度。若說業相立業犍度。若說四大相立四大犍度。若說根相立根犍度。若說定相立定犍度。若說見相立見犍度。如法句經。世尊於處處方邑。為眾生故種種演說。尊者達摩多羅。於佛滅後種種說中。無常義者立無常品。乃至梵志義者立梵志品。此迦旃延子亦復如是。又諸佛出世盡說三藏。所謂修多羅毘尼阿毘曇。

問曰。修多羅毘尼阿毘曇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說者無有差別。所以者何。從一智海佛河出故。因大慈心說故。復有說者亦有差別。云何差別。名即差別。所謂此修多羅此毘尼此阿毘曇。復次為分別心名修多羅。為分別戒名為毘尼。為分別慧名阿毘曇。問曰。若然者。修多羅中亦分別戒亦分別慧。毘尼中亦分別心。亦分別慧。阿毘曇中亦分別心。亦分別戒。如是三藏。有何差別。答曰。從多分故。修多羅中多說心法。毘尼中多說戒法。阿毘曇中多說慧法。復次修多羅中。若分別心名修多羅。若分別戒名毘尼。若分別慧名阿毘曇。阿毘曇中。若分別戒名毘尼。若分別心名修多羅。若分別慧名阿毘曇。毘尼中。若分別慧名阿毘曇。若分別戒名毘尼。若分別心名修多羅。如是三藏。是名差別。復次修多羅中應次第求。以何等故。世尊說此。次復說此(如說信佛次應信法是次第求義)。毘尼中。應因緣求。如說此戒緣何事制。阿毘曇中。應以相求。不以次第。復次修多羅依力故說。毘尼依大慈故說。阿毘曇依無畏故說。復次種種雜說名修多羅。廣說戒律名曰毘尼。說總相別相名阿毘曇。復次未種善根令種善根名修多羅。已種善根欲令成熟名曰毘尼。善根已熟得正解脫名阿毘曇。復次為初入法名修多羅。已入法中為受持戒名曰毘尼。已受戒者為令正解名阿毘曇。修多羅毘尼阿毘曇。是名差別。

問曰。彼尊者以何因緣造作此經。答曰。為饒益他故。若有受持讀誦通利說正憶念。無量煩惱及諸惡行不現在前。以此勤修能入法相。譬如有人。欲饒益他於黑闇中。然大燈明。為有目者見種種色。彼尊者亦復如是。為饒益他造作此經。佛亦如是為饒益他說十二部經。一修多羅。二祇夜。三婆伽羅那。四伽他。五優陀那。六尼陀那。七阿波陀那。八伊帝目多伽。九闍陀伽。十毘佛略。十一阿浮陀達摩。十二優婆提舍。所以者何。若有眾生。雖有內因無外緣者。終不能修勝進之行。若遇外緣則能修行。譬如缽頭摩分陀利拘物頭優缽羅華在池水中。日光不照不開不敷不香。日光若照則開敷出香。如闇室中有種種物。若無燈照終不可見。有燈則見。眾生亦然。雖有內因若無外緣。終不能修勝進之行。若遇外緣。則能修習勝進之行。以是緣故。佛說偈言。

 譬如闇室中  雖有種種物
 若無燈明照  有目不能見
 若人雖有智  不從他聞法
 是人終不能  分別善惡義
 譬如有目人  因燈見眾色
 有智依多聞  能別善惡義
 多聞能知法  多聞能遠惡
 多聞離無義  多聞得涅槃

佛經亦說。有二因二緣發於正見。一從他聞法。二內正思惟。又說。人有四法甚為希有。一親近善知識。二從他聞法。三內正思惟。四如法修行。又說。若我弟子。一心聽法能斷五蓋。具足修行七覺分法。如佛世尊為饒益他故說十二部經。彼尊者亦復如是。復次為破無明闇故。如燈破闇作明。阿毘曇者亦復如是。破無明闇與智慧明。復次欲令無我像得分明故。譬如明鏡照諸色像。若人能以阿毘曇慧。善分別總相別相。無我人像自然顯現。復次為度生死河故。譬如百千那由他眾生。依堅牢船而無所畏。能從此岸到於彼岸。如是百千那由他諸佛世尊。及諸眷屬亦復如是。依阿毘曇船而無所畏。能從此岸到於彼岸。復次為諸修多羅經作燈明故。如人執炬於諸闇中終無所畏。如是行者執阿毘曇炬。於諸修多羅義中而無所畏。復次為觀察善不善無記法故。如善識寶人善別金剛等寶。如是知者。以阿毘曇慧。分別善不善無記法。復次為現阿毘曇人須彌山不傾動故。如須彌山王安住金輪地上。四方勐風不能傾動。如是智者。以阿毘曇慧須彌山。安置於戒金輪地上。四倒邪風不能傾動。復次以三因緣故。尊者迦旃延子造作此經。一為增益智故。二為開覺意故。三為斷我人故。增益智者。於內外法中一切經論莫若阿毘曇。開覺意者。眾生常眠無有覺時。不知何者是一切遍使何者不遍使。何者自界緣遍使。何者他界緣遍使。何者有漏緣。何者無漏緣。何者有為緣。何者無為緣。云何為攝。云何相應。云何因。云何緣。誰成就。誰不成就。能了知如是等遠近法者。是阿毘曇力。斷我人者。彼尊者造阿毘曇經。未曾說有我人。於一切處常說無我無人。以如是等眾因緣故。彼尊者造阿毘曇經。問曰。阿毘曇體為何者是耶。答曰。無漏慧根。自體攝一界一入一陰。一界者法界。一入者法入。一陰者行陰若取相應共有攝三界二入五陰。三界者意界識界法界。二入者。意入法入。五陰者色受想行識。又修多羅說。此帝釋長夜其心質直無有諂曲。諸有所問。為了知故不為嬈亂。我當以甚深阿毘曇。恣汝所問。此中何者是甚深義。所謂無漏慧根。又如經說。有梵志姓犢子。其性質直無有諂曲。諸有所問。為了知故不為嬈亂。我當以甚深阿毘曇。恣汝所問。此中何者是甚深義。所謂無漏慧根。復有梵摩瑜婆羅門須跋梵志。亦如上說。如佛告先尼梵志。我法甚深。難解難了難知難見。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唯有微妙決定智者。乃能知之。非汝淺智之所能及。所以者何。空即無我。而汝計我。汝常長夜有異見異欲異心。以是之故。非汝淺智之所及也。此中何者。是甚深義。所謂空三昧也。如說愚人無眼。而與上座智慧比丘論甚深義。此中何者是甚深義。所謂退法是也。如佛告阿難。此十二因緣法甚深。難解難了難知難見。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唯有微妙決定智者。乃能知之。非汝淺智之所能及。此中何者是甚深義。所謂因緣是也。如說此處甚深。所謂緣起。此法離欲寂滅涅槃。此中何者是甚深義。所謂因緣寂靜滅性也。如說諸法甚深故難見。難見故甚深。此中何者是甚深。一切諸法體性甚深是也。問曰。阿毘曇體。何者是耶。答曰。無漏慧根。以無漏慧根力故。令生處得慧。能受持十二部經。讀誦通利。亦名阿毘曇也。又以無漏慧根力故。能令聞慧知總相別相。又令聞慧建立總相別相。又令聞慧斷自性愚及緣中愚。於法不謬。又以無漏慧根力故。能令思慧。不淨安般念處等。亦名阿毘曇。又以無漏慧根力故。能令修慧。煗頂忍世第一法。亦名阿毘曇。又以如是等慧。令無漏慧根。轉得明淨。名阿毘曇。

問曰。若無漏慧根。是阿毘曇體者。何故此經復名阿毘曇。答曰。阿毘曇具故亦名阿毘曇。如處處經中說。因種種具立種種名。以漏具故說漏。如說七漏。是煩惱。是熾然。是苦惱。實漏有三。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垢具故說垢。如偈說。

 女垢梵行  女縛眾生  苦行梵行
 不因水淨

女實非垢。實垢有三。所謂貪瞋癡垢。樂具故說樂。如偈說。

 飲食時樂  著衣亦樂  經行山窟
 斯亦復樂

飲食等非樂。實樂者是樂受。使具故說使。如說比丘為色所使為色所繫。色非是使。實使有七。味具說味。如說比丘眼味於色。色是魔鉤。眼非是味。實味是愛。欲具說欲。如說五欲美好能令愛心增長染著。色等非欲。實欲是愛。退具說退。如說時解脫阿羅漢有五因緣退。一者營事勤勞。二者多誦經。三者諍訟。四者遠行。五者長病。非營事等是退。實退是不善隱沒無記法。業具說業。如說比丘有三種意不善業生苦果報。所謂貪恚邪見。貪恚邪見。體非是業。實業有三。謂身口意。報具故說報。如尊者阿泥盧頭說。我以一食施報。七生三十三天。七生波羅柰國。食非生報。生報者是不善。善有漏法。如是等處處經中說。因種種具說種種名。此亦如是。阿毘曇具故說阿毘曇問曰。以何義故名阿毘曇。答曰。尊者和須蜜說。能決定分別十二部經名阿毘曇。復說能覺了十二因緣名阿毘曇復次於四聖諦。能次第得正決定名阿毘曇。復說能解說修習八聖道法。名阿毘曇復說能證涅槃名阿毘曇。尊者婆檀陀說曰。煩惱出要。繫縛解脫。生死涅槃。如是等法。以名味句身。次第譔集。分別解說。名阿毘曇。尊者瞿沙說曰。求解脫者諸所施行。未分別者皆分別之。所謂是苦是苦因。是道是道果。是方便道。是無礙道。是解脫道。是勝進道。是向果道。是得果。名阿毘曇。尊者波奢說曰此智是究竟智。此智是第一智。此智是不謬智。名阿毘曇。阿毘曇人說曰。能種種選擇覺了。證知一切諸法。名阿毘曇。復說法性甚深。能盡其原底。名阿毘曇。復說能淨法眼名阿毘曇。復說顯發幽隱甚深智慧。名阿毘曇。復說若人以阿毘曇慧。分別總相別相。無有人能如法說其過者。名阿毘曇。彌沙塞部說曰。如燈能照名阿毘曇。如說一切照中慧照最上曇摩掘部說曰。此法增上名阿毘曇。如說一切諸法慧為最上。譬喻者說曰。種種諸法涅槃為上。此法次故名阿毘曇。聲論者說曰。阿毘言除棄亦言選擇。除棄者所謂結縛使纏煩惱。選擇者所謂陰入界緣起道品等諸法。復次阿毘言增上慢。如說名增上慢。如說上者名增上者。如說上逸名增上逸。此經增上名阿毘曇。復次阿毘言現前。一切諸善道品等法皆現在前。名阿毘曇。復次阿毘言恭敬。此法尊重可敬。名阿毘曇。此經名智慧基本。問曰。何故名智慧基本。答曰。諸究竟智皆出此經。故名基本。復次此經名安智足處。諸究竟智皆因此經而得成立。是故名安智足處。問曰。此經有何利益。答曰。隨順解脫。隨順無我。斷計我人。顯明無我。發人覺意。出生智慧。除愚癡。斷疑網。得決定。背熾然。向出要。得相續。樂寂靜。止生死輪。隨順空法。到涅槃岸。能斷一切外道異見。於佛法中。能生一切欣樂之心。此經有如是等利。名阿毘曇。

阿毘曇毘婆沙雜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

云何世第一法。問曰。何故此經先說世第一法。為順次說為逆次說耶。若順次說者。應先說不淨。次說安般。次說念處。次說七處。善三種觀義煗頂忍。然後應說世第一法。若逆次說者。應先說阿羅漢果。次說阿那含果。次說斯陀含果。次說須陀洹果。次說見道。然後應說世第一法。又問。為以初入法故說。為以達分善根故說。為以最勝功德故說。若以初入法說者。應說不淨若說安般。若以達分善根說者。應先說煗法。以煗法最在初故。如尊者瞿沙論中先說煗法。若以最勝功德說者。應先說阿羅漢果。有如是等事。如佛在世。尊者大迦旃延有正觀智慧。成就無量功德無礙精進。入阿毘曇海。心無增減。覺意無邊。言論難勝。一切義論無能當者。第二迦栴延子亦有如是智慧功德。何故造作此經。先說世第一法。答曰。諸論師說世第一法種種不同。或有說者不以順次故說。亦不以逆次故說。但彼作經者意爾。隨彼意故造作此經。不違法相。是故先說世第一法。或有說者。阿毘曇應以相求。不求次第。修多羅經應求次第。毘尼應求因緣。阿毘曇經若求次第於文煩亂。是故不應求其次第。或有說者。世尊經說。若人不能正觀諸行性相。能起世第一法者。無有是處。若能正觀諸行性相。能起世第一法者。斯有是處。如世尊經中先說世第一法。彼作經者。因經造論。故亦應先說世第一法。問曰。置作經者。世尊何故先說世第一法。答曰。世尊為化眾生次第說法。諸受化者已得下忍中忍。未得上忍及世第一法。欲令得故。世尊說正觀思惟諸行性相。當知即是上忍。次得此世第一法。是故先說。或有說者。為止諸誹謗故。世第一法多諸誹謗。所謂名受誹謗。體受誹謗。界受誹謗。現前受誹謗。退受誹謗。名受誹謗者。或言是性地法非世第一法。體受誹謗者。或言是五根性。界受誹謗者。或言是欲界系。或是色無色界系。或是三界系。或是不系。現前受誹謗。或是多心相續非是一心。退受誹謗者。或言世第一法退。為止如是等諸誹謗故。先說世第一法。復次一切生死非牢固法。如糞掃污泥。此中誰最勝誰牢固誰如醍醐所謂世第一法。是故先說。復次以隨順無我故。此經常說無我。非如外典說我說欲法說有法說財。此經唯說無我解脫涅槃。此世第一法。亦觀無我。隨順此經故。是以先說。復次此經於一切論中最勝。世第一法於一切世俗善法中最勝。以此經勝故應先說勝法。復次若住世第一法時。名真佛出世。能得自在受用聖法。佛出世間。眾生入法凡有二種。一假名。二真實。假名者。剃除鬚髮而被法服正信出家。真實者。起世第一法。次第能入苦法忍。是假名沙門有二過患。一者破戒。二者舍戒。入正法者無如是過。真實沙門。受用聖法能得自在。隨其性分終無退失。復次住世第一法時。無始生死已來。聖道門閉今始能開。未曾能舍凡夫之性今始能舍。未曾能得無漏聖道今始能得。是故先說世第一法。復次住世第一法時。舍名得名。舍數得數。舍界得界。舍性得性。舍名得名者。舍凡夫名得聖人名。數界性亦如是。復次住世第一法時。得心不得心因。得明不得明因。得受不得受因。復次住彼法時。舍舊緣得新緣。舍共得不共。舍世間得出世間。復次為斷疑故。眾生謂凡夫性。無始亦謂無終。今說世第一法即示其終。復次住彼法時。凡夫退患。凡夫變異。凡夫剛強。悉不復起。煗頂忍法或有起。復次住彼法時。無有不得聖法而命終者。煗頂忍不爾。住彼法時。無有不得聖道而命終者。不得正決定。而得正決定。不得果得果。出不定聚入正定聚。無聖道有聖道。無不壞淨有不壞淨亦如是。復次住此善根。無有止滯。煗頂忍法而有止滯。復次住彼法時。凡夫人所修念處究竟滿足。餘則不爾。復次住彼法時。漏無漏心。有斷有續。斷者有漏心。續者無漏心。餘則不爾。復次如須彌山王安金輪上。四方勐風不能傾動。住此法時。四倒邪風不能傾動。復次住彼法時。示始終故猶如明相。是夜末晝初。彼亦如是。世俗之末聖道之初。如示始終。度已度入出方便究竟亦如是。復次欲示相似法有異相故。世第一法。苦諦所攝。能生滅苦道。以苦攝。世俗攝。生死攝。諸有攝。身見所使攝法。生滅苦道。餘則不爾。復次世第一法體。是世俗緣。能生出世緣。是故先說。如是有垢無垢。有過無過。有毒無毒。有濁無濁。有身見聚無身見聚。有顛倒聚無顛倒聚。有愛聚無愛聚。有使聚無使聚。亦如是。復次以世第一法有勢有力。能有所作猶如健夫。住此法中得正決定故。復次以三事故。一以經義故。二止誹謗故。三即此剎那得果故。經義止謗如上說。即此剎那得果者。世第一法。次第能生苦法忍。名功用果。以是次第諸因緣故。先說世第一法。復次欲逆次說凡夫所得法故。如說世第一法。乃至煗法。是名凡夫所得出要法。如說二十身見等。是名凡夫煩惱法。此二種法。誰能知者。唯無我智。是故第二品中。作如是說。頗有一智知一切法。乃至廣說。此無我智。何由而生。由覺緣起。是故第三品中。作如是說。一人此生十二種緣。乃至廣說。所以能覺緣起。由於愛敬。是故第四品中。作如是說。云何為愛。云何為敬。乃至廣說。此愛敬何因而起。由有慚愧。是故第五品中。作如是說。云何慚云何愧。乃至廣說。誰能慚愧。由解法相。是故第六品中。作如是說。色中生住老無常。當言色也非色也。乃至廣說。何由能解法相。由斷無義修習有義。是故第七品中。作如是說。諸他修苦行。當知無義俱。乃至廣說。何由斷無義修有義。由正思憶。是故第八品中。作如是說。云何為思云何為憶。乃至廣說。以是眾因緣事。欲逆次說凡夫所得法。是故先說世第一法。

云何世第一法。答曰。於諸心心數法。次第得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問曰。已能得正決定。當能得正決定。復是世第一法不。答曰。亦是。若說現在當知則說過去未來。問曰。世第一法。得正決定。為住時得為滅已得。若住時得者。亦是凡夫亦是聖人。若滅已得者。何故不言已得正決定而言今得。答曰。應說已得。所以經文不說已得。自有已得說言今得。如說大王從何處來。此名已來而說今來。已覺諸受。已斷漏。已得解脫亦如是。或有說者。應作是說。無間得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評曰。無間得正決定。次第得正決定。有何差別。復有說者。苦法忍雖未生。此第一法決定為次第緣。是故言今得正決定。或有說者。於諸五根。次第得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問曰。誰作此說答曰。舊阿毘曇人說。問曰。彼何故說五根。是世第一法。答曰。彼不必欲令五根是世第一法。為斷異論故。異論者毘婆闍婆提說。信等五根一向無漏故。一切凡夫悉不成就。問曰。彼以何故作如是說。答曰。彼依佛經。佛經說言。五根勐利。通達滿足。向阿羅漢。若無五根墮凡夫數。彼以經作如是說故。言信等五根悉是無漏。為斷彼人如是論故。說信等五根是世第一法。若信等五根是無漏者。無始已來未曾能起一念無漏。而得世第一法。是故當知五根非純無漏。復次若五根是無漏者。違佛正經。如說若我於信等五根。不能如實觀是集是滅是味是患是舍者。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廣說。不應以如是相觀無漏法。毘婆闍婆提曰。應以如是相觀無漏法。云何應觀如經說。不能如實觀信等五根者。是別相觀信等五根。何由而得。由親近善知識積集而得。是名觀集。云何觀滅。未知欲知根滅。已知根生。是名觀滅。云何觀味。此無漏法。亦為愛緣。是名觀味。問曰。無漏法亦為愛所繫耶。答曰不也。如汝法中有無漏緣使緣而不縛。我亦如是。云何觀患。諸無漏法。是無愛故。是名觀患。云何觀舍。一切有為涅槃時舍。是名觀舍。為斷如是種種諸論故作是說。於諸五根次第得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復次若當五根一向無漏。復違佛經。如說我以佛眼。觀眾生根有上中下。毘婆闍婆提說曰。佛經說上根者阿羅漢。中根者阿那含。下根者斯陀含須陀洹。育多婆提說曰。若爾者。世尊不轉法輪名轉法輪。一切聖人已滿世間。佛亦不須復轉法輪。毘婆闍婆提說曰。世尊所以說諸眾生上中下根者。說根所依處。不說根體。育多婆提說曰。若然者復違此經。如說闍提輸那婆羅門。往至佛所白佛言。沙門瞿曇說有幾根。佛答言。有二十二根。此亦說根所依處。然俱同說是根。一是根所依。一是根體無有是處。是故信等五根。應有漏無漏。問曰。毘婆闍婆提所引佛經。當云何通。答曰。信等五根有二種。有漏無漏。彼經唯說無漏。所以者何。因諸根故說。聖人差別。復次五根有漏無漏。彼經唯說無漏。所以者何。以聖為對治法故。聖人差別。問曰。上言若無五根墮凡夫數。此云何通。答曰。彼言墮凡夫數者。謂斷善根凡夫。或有說者。犢子部說。五根。是世第一法。何以故五根是善性。以五根善故餘數法亦善。亦以根故。聖人差別。如說五根勐利通達滿足。得阿羅漢。廣說如上。問曰。以何事故。尊者迦旃延子引犢子部所立義耶。答曰。彼犢子部所說而與此經少有相違。所謂五根是世第一法凡夫性一向染污。彼以欲界苦諦所斷十使。是凡夫性。涅槃有三種。學無學非學非無學。阿須羅是第六道。說有我人。為如是等。若五若六。與此經相違。莫謂彼部所說盡與此經同。彼作經者。為斷如是意故。次作是說。如我義。於諸心心數法。次第得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問曰。如汝所說。五根性善。餘心心數法性非是善者。應是不善無記。若以五根性善不善無記親近五根。亦名善者。今五根亦親近不善無記。應是不善無記。此則不然。何以故根與心心數法。同一所依。同一行。同一所緣。同一果。同一依。同一報。共成一事。而雲其性善是親近善者。是妄想耳。或有說者。誦持修多羅者。說言五根是世第一法。尊者達摩多羅說曰。世第一法。體性是思名差別耳。尊者佛陀提婆說曰。世第一法。體性是心。名差別耳。所以者何信心異。乃至慧心異。若有眾生。能於一時以五種心。次第得正決定。無有是處。若一一次第得正決定。斯有是處。問曰。若然者。以不相應法得正決定耶。答曰。不也。所以者何。汝法心不與心相應。有為所緣。有為所緣故。能次第得正決定。我信亦爾。不與信相應。能有所緣。有所緣故。次第得正決定。乃至慧亦如是。問曰。若然者則有大過。所以者何。若但信心得正決定。不以精進念定慧等得正決定者。懈怠失念亂意惡慧。亦應次第得正決定。乃至慧亦如是。為斷彼人如是意故故作是說。如我義於諸心心數法。次第得正決定。是世第一法。如我義者謂不顛倒如法性順。經文同我等意。而作是說。諸心心數法。次第得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彼迦旃延子。欲顯正義故。言世第一法。亦是根亦非根。問曰。如世第一法。現在前未來世中心心數法。亦修彼為是第一法不耶。答曰。或有說者。依如經本非世第一法。何以故經本說諸心心數法。次第得正決定。是世第一法。彼未來者。不能作次第。是故非世第一法。復次若當是者復違經本。如說世第一法。當言一心非眾多心。評曰。應作是說。彼未來者。亦是世第一法。問曰。彼未來者不能作次第緣。云何是世第一法耶。答曰。彼未來者雖不能作次第。而能隨順作次第法。譬如比丘布薩時。不在僧中。而與僧欲名得布薩。僧事亦成。如是彼在未來世中。為現在得如與欲者。若未來世中。無現在得不與欲者。今現在者。亦不能作次第。若作次第。當知皆是未來者力。何以故彼未來者。不與聖道作障礙故。復次若彼未來非世第一法者。與智犍度經文相違。所以者何。如未曾得道。今現在前。彼未來世中。相似種修。若彼未來不作世第一法者。云何名彼種相似修。以是事故。彼未來者亦是世第一法。問曰。若未來是世第一法者。經文何故不說耶。答曰。若能與次第緣者經文則說。彼不能與次第緣。是故不說。復次若流轉三世者則說。未來不爾。或有說者。從因而生。成就此法。住在身中。是故說之。彼未來者。雖從因生成就此法。不住身中。是故不說。問曰。若然者。云何非是眾多心耶。答曰。此中唯說現在剎那能成事者。故非眾多心。或有說者。若能令未來世中修者則說。未來不爾。或有說者。若心彼因彼心此果。是以故說。未來不爾。或有說者。能與因能取果住身中。能有所緣。是以故說。未來不爾。或有說者。有二修義。是以故說。彼未來者。唯有得修無有行修。是故不說。問曰。彼世第一法。俱生色心不相應行。為是世第一法不耶。答曰。或有說者。如經本說。彼非世第一法。所以者何。彼不能與次第緣故。評曰。應作是說。彼亦是世第一法。問曰。彼不能與次第緣。云何名世第一法耶。答曰。彼雖不能與次第緣。而能隨順次第緣義。所以者何。彼與世第一法。俱生住滅。同一果一依一報。是以故說。問曰。彼若是世第一法者。經本何故不說耶。答曰。彼不能與次第緣故。是以不說。或有說者。若從因生成就此法。能有所緣是以說之。彼雖從因生成就此法。不能有所緣。是故不說。或有說者。若是相應。有依有勢。有行有緣。是以故說。彼非相應。無依無勢。無行無緣。是故不說。問曰彼世第一法。得為是世第一法不耶。答曰。彼非世第一法。問曰。以何等故。生住無常。是世第一法。而得非耶。答曰。生等一事。世第一法。同一果。共行不相離。常相隨無前後。得則不爾。不同一果。不共行相離。不相隨有前後。或離所得法。如樹皮離樹。以是義故非世第一法。問曰。以何義故。沙門果得即沙門果。而此第一法。得非世第一法耶。答曰。以成就得故。名沙門果。是以得即沙門果。能與次第緣。亦能隨順次第緣義。名世第一法。得則不爾。是故非世第一法。如是餘達分善根。得非達分善根。何以故若得即是達分善根者。已得聖果。應重起達分善根現在前。以成就得故而實不爾。是故得非達分善根。或有說者。若共起世第一法。俱生者名世第一法。後生者非。餘達分善根亦如是。或有說者。得即是世第一法。其餘達分善根得。即是達分善根。問曰。若然者已得聖果。應重起達分善根現在前。答曰。或現前。或不現在前。何者現前所謂得也。何者不現在前所謂諸相應法也。評曰。不應作如是說。如先所說者好。

◎問曰。世第一法為幾念處。答曰。現在一壞緣法念處。未來四。問曰。世第一法為幾緣。答曰。為四緣。因緣者相應共有因。次第緣者。與苦法忍作次第緣。境界緣者忍智所緣。威勢緣者除其自體。餘一切法是彼緣生法。於世第一法亦有四緣。因緣者相應共有法。次第緣者苦忍是。境界緣者欲界五陰是。威勢緣者除其自體。餘一切法是復有義說者。云何名出世第一法。答曰。苦法忍是。所以者何。是聖道種子故。復有說者。金剛喻定是。所以者何。能盡諸結得究竟果故。復有說者。盡智是。所以者何。以初得盡智。餘無漏法時淨修故。復有說者。正三昧是。所以者何。得一切有為法中正定最勝故。復有說者。涅槃是。所以者何。一切法中最妙勝故。復有說者。阿羅漢最後心是。所以者何。凡夫人最後心。名世第一法。阿羅漢最後心。名出世第一法。評曰。不應作是說。彼阿羅漢最後心。非出世法故。如先說者好。問曰。頗有世第一法不與苦法忍作次第緣耶。答曰。有。世間第一法。色心不相應法則是。問曰。頗有相應法不與苦法忍作次第緣耶。答曰。有。未來修者是也。尊者佛陀提婆說曰。若以信心。得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與苦法忍作次第緣。餘精進念定慧心。是名世第一法。而不與苦法忍作次第緣。說相似法沙門說曰。受與受作次第。不與想等。餘數法亦如是。心法生時。遇緣便生。若愛前緣生樂受。欲有所想生想。欲有所作生思。問曰。若然者無相似次第義。答曰。有。但非一一次第耳。如汝法中。無想眾生。生時心滅。死時心生。想去雖遠得作次第。我法亦爾。如受滅想等生。復還生受。相去雖遠得作次第。評曰。不應作是說。心與心作次第。受與受作次第。心心數法。一一次第生。作次第緣。若作是說與經文相違。如說云何心次第法。答曰。心心數法是也。若然者復更有過。如依有覺有觀三昧入無覺無觀三昧。有覺有觀三昧。不應與無覺無觀三昧作次第緣。不相似故。無覺無觀三昧。則不從次第緣生。若依無覺無觀三昧入有覺有觀三昧亦如是。若然者無解脫。何以故。欲相應心唯次第生。欲相應心不淨觀等及諸善心。無由得生。若善心不生則無解脫。有如是等過。如先說者好。

以何等故名世第一法。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前雖說世第一法體性。未說所以名世第一法。今欲說故。猶如有人世稱言勝。未知為以族姓財力眷屬言為勝耶。彼亦如是。今欲說其所以名世第一。名第一者。此心心法於餘法為最為勝為長為尊為上為妙。以如是等義故名為第一。問曰。言第一者。於世法中為都勝為分勝耶。若都勝者。彼則不勝見諦邊等智何以故。彼等智見道眷屬不相離。慧力勝故。一切見道慧力偏多。復次彼亦不勝淨修勳禪。何以故修勳禪者。不與凡夫同生一處。復次彼亦不勝得盡智時一切善根。何以故。得盡智時。所修善根。永離一切諸垢障故。復次彼亦不勝空空三昧無願無願三昧無相無相三昧。何以故。空空三昧等。乃至惡賤無漏。何況有漏。若分勝者。彼煗頂忍法。亦應言第一。答曰。或有說者應言分勝。何以故。唯勝煗頂忍法等故。復有說言。第一者。彼則勝一切凡夫所得禪無量解脫。除入一切入乃至第一。有中思故。或有說者。彼則都勝。言都勝者。非謂一切事業中勝。但以能開聖道門故。勝彼見道邊等智。雖是見道眷屬不相離慧力勝。而不能開聖道門。如等智淨修勳禪盡智。俱生善根。空空三昧等。不能開聖道門亦復如是。或有說者。一切都勝。以能開聖道門故。見道邊等智。雖是聖道眷屬。乃至慧性偏多。若當世第一法。不開聖道門者。彼則不修。若得修者。皆是彼世第一法功用之力。餘淨修勳禪盡智俱生善根空空三昧等。亦復如是。問曰。第一有何義。答曰。最勝義是第一義。得妙果義是第一義。能入勝分破有頂義是第一義。最後心義是第一義。如高幢頂更無有上。問曰。上言最勝等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說者。無有差別。所以者何。此言皆是嘆說上妙之義。或有說者。以善根故。而有差別。於不淨安般名為最。於聞慧名為勝。于思慧名為長。於煗法名為尊。於頂法名為上。於忍法名為妙。或有說者。以地故而有差別。若依未至名為最。若依初禪名為勝。若依中間名為長。若依二禪名為尊。若依三禪名為上。若依四禪名為妙。或有說者。邊頂義名為最。上義名為勝。增善義名為長。昇進義名為尊。堅牢義名為上。滿足義名為妙。復有說者。能與苦法忍作次第故名為最。勝諸凡夫善根故名為勝。逮勝進故名為長。勝世俗善根故名為尊。無二故名為上。與無漏相應故名為妙。復有說者。以最故名勝。以勝故名長。以長故名尊。以尊故名上。以上故名妙。復有說者。是凡夫最後心故名為最。猶如樹端。能開聖道門故名為勝。根勐利故名為長。於達分善根中勝故名為尊。折伏煩惱名為上。得好果故名為妙復次此心心法。舍凡夫性者。問曰。舍凡夫性為世第一法。為苦法忍耶。若世第一法舍凡夫性者。云何於一剎那。以凡夫法舍凡夫性。若以苦法忍舍凡夫性者。為以生時舍。為以滅時舍。若以生時舍者。云何未起法。能有所作。若以滅時舍者。彼已滅已復何所舍。答曰。或有說者。即彼世第一法時舍。問曰。若然者云何於一剎那。以凡夫法舍凡夫性。答曰。凡夫性。世第一法相妨礙。是故住世第一法時舍。猶如像師乘象策象。馬師船師勝怨之人亦復如是。復有說者。苦法忍生時舍。凡夫性滅時。斷見苦所斷十使。如燈生時破闇。已生燋炷盡油。問曰。若爾者云何未起法。能有所作。又一法不應能作二事。答曰。若然者有何過。一切內法有二種。於未來中。能有所作相應者苦法忍是也。不相應者生相是也。一切外法。於未來世。能有所作。唯燈是也。或有說者。世第一法。苦法忍共舍凡夫性。世第一法如無礙道。苦法忍如解脫道。世第一法與凡夫性。成就得俱滅。苦法忍與不成就得俱生。世第一法。依苦法忍。苦法忍助其勢力。能舍凡夫性。譬如羸人依因健者能伏怨家。彼亦如是。得聖法者苦法忍是也。舍邪性者世第一法是也。問曰。邪性有三種。一趣邪性。二業邪性。三見邪性。趣邪性者。三惡趣是也。業邪性者。五無間業是也。見邪性者。五見是也。於此三種邪性為舍何等。若舍趣業邪性者。爾時則不成就。若舍見邪性者。道比智現在前。爾時乃舍。答曰。三種俱舍。問曰。云何俱舍。答曰。不趣不作不行名為舍。不趣者舍趣邪性。不作者舍業邪性。不行者舍見邪性。問曰。若然者住上忍時已舍。何故乃言住世第一法舍耶。答曰。破其所依故。諸煩惱以凡夫性為所依。能起生死過患。猶如師子依於窟穴能害諸狩。彼亦如是。是故說住世第一法時舍。或有說者。苦法忍是邪性對治。問曰。趣邪性業邪性是修道所斷。何以乃言苦法忍是其對治耶。答曰。對治有眾多。有舍對治有斷對治。有持對治。有不作對治。有不趣對治。苦法忍是凡夫性舍對治。斷見苦十使是斷對治。諸無漏道是持對治。不作無間業及餘不善業是不作對治。不趣惡道是不趣對治。如是等名舍邪性。得正性者苦法忍是也。得正決定者見道是也。問曰。一切聖道是正決定。何故獨稱見道是也。答曰。或有說者。諸煩惱令眾生善根不熟。愛潤增長染著不離。彼見諦道能令眾生善根成熟。乾竭愛水離諸染著。不作覆障。不為所壞。不雜餘心。是故見道名正決定。或有說者。眾生根熟入於聖道。是故見道名正決定。復有說者。拔煩惱根入於聖道。是故見道名正決定。復有說者。舍五人種入八人性。是故見道名正決定。或有說者。扶持長養名正決定。猶如牛馬因於水草長養性命。一切聖人。因於見道長養慧命。是故見道名正決定。或有說者。此法解縛永更不系。是故見道名正決定。或有說者。正必定義是決定義。自有決定而非正所謂邪定是故必定名正決定。或有說者。相應如法義是決定義。見道相應如法故名正決定。問曰。諸正是正性耶。答曰。諸正性彼正也。頗正非正性耶。答曰。有。世第一法是也。問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是正而非正性耶。答曰。或有說者。眾生無始已來。煩惱惡行。邪見顛倒。惱亂此心。住世第一法而能制伏。是故名正體。是有漏為使所使不名正性。復有說者。等義是正義。猶如稱懸在中物偏則低。如是世第一法。等住凡夫性。見道中間。若苦法忍。生聖道偏多。是故等義是正義也。復有說者。等義是正義。佛辟支佛阿羅漢等住上上法故。是故等義是正義也。復有說者。等現前行義是正義。一切行人皆同住一剎那故。復有說者。彼世第一法與苦法忍四事同等。所謂地根行緣地者。如苦法忍。依何地與何根相應。行何行緣何法。彼亦如是。與苦法忍四事同故。名為正體。是有漏為使所使。不名正性。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一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鞞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舍...

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

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雜阿毗曇心論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阿毗曇五法行經

阿毘曇五法行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苦法黠可苦法黠...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阿毗曇甘露味論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

起世經

起世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閻浮洲品第一...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詔譯 如是我...

【註音版】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佛藏經

佛藏經卷上(奉入龍華經一名選擇諸法) 姚秦龜茲三藏鳩...

【註音版】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

信力入印法門經

信力入印法門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 歸命一...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如是我聞:...

佛說須達經

佛說須達經 蕭齊中印度三藏求那毗地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諸德福田經

佛說諸德福田經 西晉沙門法立、法炬共譯 聞如是: 一...

【佛教詞典】眾生所愛所樂所喜所悅

【眾生所愛所樂所喜所悅】 p0982 集異門論十卷十頁云:...

【佛教詞典】九河供佛

(雜語)謂信解大乘之人,為過去世供養熙連河八恆河等...

面對業力如何把握當下的自己

什麼叫過去?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我們生命無量...

初心念佛,誰能無有妄念

原文: 初心念佛,未到親證三昧之時,誰能無有妄念?所...

日常生活的發心與行道

我們一般人學佛,目的是什麼?圖現前的利益,怎麼樣能...

發心往生者,皆得無量諸佛護念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

宗舜法師:災難來時你的佛號還能提得起嗎

我們大家不要面臨災難的時候卻又懷念一些所謂美好的時...

參禪與念佛有何區別

問: 參禪與念佛有何區別? 紹雲老和尚答: 現在有些學...

念佛別怕妄想

我常引用佛國禪師描寫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其中兩...

臨產可念觀音聖號

印光大師這種菩薩的心腸。作為一個比丘,有些事情沒有...

十方叢林的警策格言

自古以來,叢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過去我國的四大...

先求認命,再求改造命運

《唯識學》上說:我們凡夫的執取,它不是普遍的,它是...

學佛要實修實證

《大莊嚴經》裡有這麼一段記載:從前有兄弟二人同時出...

不能忽略權法的重要

我們看第三個,辛三的說法教化。看經文。 華光如來,亦...

【視頻】《心經》葉曉紅

《心經》葉曉紅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音樂伴奏唱誦)

佛說阿彌陀經(音樂伴奏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