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十三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揵度人品第三上

一人此生十二支緣。幾在過去幾在未來幾在現在。如是章及解章義。此中應廣說優波提舍。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為止他義故。如毘婆闍婆提說緣起是無為法。問曰彼以何義故說緣起是無為法。答曰彼依佛經。佛經說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界。如來成等正覺。為他顯現乃至廣說。彼以是義故說緣起法是無為。為止如是說者意故。緣起法墮在世中。若墮在世。當知緣起法定是有為非是無為。所以者何。無有無為法墮在世中。問曰若緣起是有為法。彼經云何通。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界。乃至廣說。答曰應知彼經意趣。問曰彼經意趣云何。答曰彼經說因果決定義故。若佛出世若不出世。無明常是行因。行常是無明果。如是乃至生是老死因。老死是生果。如此義是彼經意趣。若如汝所解。彼經意趣。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地常堅相。乃至風常動相。四大可是無為法耶。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色常色相。乃至識常識相。如是諸陰。復是無為法耶。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訶梨勒果迦中伽盧醯尼藥。常是苦味。復是無為法耶。如汝所說。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四大諸陰。訶梨勒果迦中伽盧醯尼藥等。常是有為。如是緣起法。若佛出世若不出世。雖住法界亦應是有為。非是無為。是故為止他義欲顯己義。亦欲現法相相應義故。而作此論。

一人此生乃至廣說。彼尊者於此中。欲明五種義故。一者何以唯說一人。二者為說何等人。三者何以說此生。四者為說何等生。五者說何現在。唯說一人者。欲去經文煩鬧過故。若說一切眾生經文則煩。欲令無煩過故唯說一人。如說一人當知一切眾生亦爾。為說何等人者。若人經歷十二支緣。猶如登石亦如上梯。若過去無明行起現在前。能生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若現在愛取有起現在前。能生未來生老死者。說如此人。若過去無明行起現在前。能生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若現在愛取有不起現在前。不能生未來生老死者。此中不說如此人。若過去無明行。乃至能生未來生老死者。此中說之。如智揵度中所說。學人成就八種道跡。彼中為說何等學人。答曰若經歷諸禪三昧。猶如登石亦如上梯者。先入有覺有觀定。次入無覺無觀定。次入無色定。出無色定入滅盡定。出滅盡定起世俗心。現在前者彼中說如此人若入有覺有觀定從彼定起。乃至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無漏心現在前者。彼中不說。若入有覺有觀定。從彼定起。乃至入滅盡定。從滅定起。有漏心現在前。彼中說之亦如經說。見此姊妹形容端正。彼於後時羸瘦老劣。復於後時見病著床席。復於後時見其已死。經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復於後時見其色青。乃至骨節散壞。彼中所說女人。要經上爾所時事。若不經上爾所時事。彼中不說。此中說一人者要經歷十二因緣。廣說如上。何以說此生者。若說現在生。當知說過去未來亦爾。為說何等生者。通此一身以生名說。說何現在者。說此一生現在。不說剎那現在。不說時現在。

一人此生十二支緣。幾在過去。答曰二謂無明行則止無前世所更事。二在未來謂生老死則止無未來世生事。八是現在識。乃至有則說因果相續。二是過去則止常見。二是未來則止斷見。八是現在則顯中道。問曰過去亦有十二支緣。未來亦有十二支緣。現在亦有十二支緣。何故說二在過去二在未來八在現在耶。答曰現在法。以因推果以果推因。現在以因推果者。現在愛取有。是未來生老死因。生老死是其果。以果推因者。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果。此因是過去無明行。以現在因推果。以現在果推因故。而作是說。此中說眾生數緣起法。如波伽羅那經所說。云何緣起法。答曰一切有為法。問曰此說彼說有何差別。答曰此說眾生數。彼說眾生數非眾生數。此說有根法。彼說有根無根法。此說有心法。彼說有心無心法。此說內法。彼說內外法。此文不了義。彼文了義。乃至廣說。緣起法有四種。一者剎那。二者相續。三者時。四者次第。此說剎那。彼說相續。此說時。彼說次第。問曰。此中何以唯說眾生數緣起法耶。答曰彼尊者依佛經作論。佛經中說眾生數緣起法。佛經是此論根本。是故彼尊者依佛經作論。問曰如是因論生論。以何等故世尊經中。唯說眾生數緣起法。不說非眾生數。答曰隨順有義是支義。此支隨順有故。是故唯說眾生數。不說非眾生數。如此經說眾生數緣起法。當知餘經說有支。亦說眾生數緣起法。問曰緣起法緣生法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說者無有差別。所以者何。如波伽羅那經所說。云何緣起法。一切有為法。云何緣生法。一切有為法。此義可爾。然亦應更求差別相。因是緣起。果是緣生。如因果。事所事。相所相。成所成。續所續。生所生。取所取。當知亦如是。復有說者。過去是緣起。未來現在是緣生。復有說者。過去是緣起。未來是緣生。復有說者。無明是緣起。行是緣生。乃至生是緣起。老死是緣生。復有說者。無明是緣起。老死是緣生。餘十支是緣起緣生。復有說者。二在過去是緣起。二在未來是緣生。餘支是緣起緣生。尊者富那奢說曰。此中應作四句。或有緣起非緣生。或有緣生非緣起。乃至廣作四句。緣起非緣生者。未來法是也。緣生非緣起者。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死陰是也。緣起緣生者。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死五陰。諸餘過去現在法是也。非緣起非緣生者。無為法是也。如法身經所說。諸無明決定生行不相離常相隨。是名緣起緣生。若無明不決定生行。或時相離不相隨。是名緣生非緣起。乃至生老死。亦應如是說。尊者和須蜜說曰。因是緣起。從因生法是緣生。復次和合是緣起。從和合生是緣生。復次起所起。生所生亦如是。緣起緣生是謂差別。

問曰此緣起法體性是何。答曰體是五陰。五陰是緣起體。是性是我。是物是相。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以何等故名緣起法。答曰或有說者。體性可起待緣而起故名緣起。復有說者。各各從異緣起故名緣起。復有說者。等從緣生故名緣起。問曰諸法或從四緣生。或從三緣生二緣生。云何等從緣生是緣起義耶。答曰。即以是事故。等從緣生是緣起義。若法應從四緣生者。三緣二緣則不能生。從三緣生者。二緣四緣則不能生。從二緣生者。三緣四緣則不能生。以是事故等從緣生。是緣起義。復有說者。法生時除其自體。餘一切法與威勢緣。以是事故等從緣生。是緣起義。復有說者。等生是緣起義。如說一切眾生心等生等住等滅。復有說者。一切眾生等同此緣。故名緣起法。問曰如此眾生。或有前般涅槃者。或有後般涅槃者。云何等同此緣耶。答曰前般涅槃者。於緣起法前少後多。後般涅槃者。於緣起法前多後少。以是事故等從同緣生。是緣起義。此中說時緣起法。有十二時十二支十二五陰。尊者奢摩達說曰。於一剎那頃。有十二支緣。若以貪心殺生。彼相應愚是無明。彼相應思是行。彼相應心是識。起有作業必有名色。起有作業必有六入。彼相應觸是觸。彼相應受是受。貪即是愛。彼相應纏是取。彼身口作業是有。如此諸法生是生。此諸法變是老。此諸法壞是死。此所說可爾。但此中說時緣起。有十二時十二支十二五陰。不說一剎那頃也。如識身經說。於前物愚故生愛。愚即是無明。愛即是行。分別前物是識。與識俱生四陰是名色。與名色相隨諸根是六入。六入和合是觸。觸所更是受。受所樂是愛。愛增廣是取。能得未來業是有。增長諸陰是生。諸陰變是老。陰散壞是死內熱是憂。發聲哀泣是悲。身心燋悸是苦惱。如是等事是大苦陰。種種厄難。問曰前說此說有何差別。答曰前說是一心。此說是多心。前說是一剎那後是多相續。

如施設經所說。云何無明。過去諸結是也。評曰不應作是說。若然者諸法則離自相。應作是說。云何無明過去諸結時。云何行過去諸行時。云何識相續心及眷屬。云何名色。已受生相續。未生四種色根。六入未具。一歌羅羅。二阿浮陀。三卑尸。四伽那。五波羅奢呵。如是等名曰名色。云何六入。已生四種色根。具足六入。此諸根未能為觸作所依。是時名六入云何為觸。此諸根已能為觸作所依。未別苦樂。不能避危害搊火觸毒把刃及諸不淨。是時名觸。云何為受。能分別苦樂避諸危害不搊火觸毒不把刃。離諸不淨。能生貪愛不起淫欲。於一切物不生染著。是時名受。云何為愛。具上三愛。是時名愛。云何為取。以貪境界故四方追求。是時名取。云何為有。追求之時起身口意業。是時名有。云何為生。如現在識在於未來。是時名生。云何老死。如現在名色六入觸受在於未來。是時名老死。復有說者。無明有二種。有破體無明。有不破體無明。緣行有二種。有思有思所造。行緣識有二種。有與悔俱有不與悔俱。識緣名色有二種。有愛處有不愛處。名色緣六入有二種有報有長養。六入緣觸有二種。有對觸增語觸。觸緣受有二種。有身受有心受。受緣愛有二種。有淫欲愛有資生愛。愛緣取有二種。有從見生有從愛生。取緣有有二種。有從內生有從外生。有緣生有二種。有一剎那有通一身。生緣老有二種。有眼所見有與慧所見。老緣死有二種。有剎那死有一身死。

如說無明因行。問曰以何等故。但說無明緣行。不說無明因行耶。答曰或有說者。亦說無明因行。如摩訶尼陀那經所說。佛告阿難。以如是因如是緣如是事。生為老死因。如生為老死因。乃至無明為行作因亦如是。復有說者。若說無明因行。但說因緣。不說餘緣。若說無明緣行。則具說四緣。復有說者。若說無明因行。唯說染污行。若說無明緣行。則說染污不染污行。問曰以何等故唯說無明緣行。不說行緣無明。答曰或有說者。若說行緣無明。則唯說緣不說因。復次此中說時緣起法。前生者是無明後生者是行。問曰如無明是十二支緣。何以但說無明緣行。答曰或有說者。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乃至廣說。復有說者。緣有二種。有近有遠。若說無明緣行則說近緣。若於餘支則說遠緣。是中說近不說遠。如近遠。此生他生當知亦如是。復次無明與行作緣隨順不同餘支。是故說與行作緣不與餘支。如說行緣識。亦說名色緣識。復說緣二生識。此三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說者。行緣識說業差別。名色緣識說識住差別。緣二生識。說所依及境界差別。復有說者。行緣識如初取時。名色緣識如守護時。緣二生識如長養時。復有說者。行緣識說初相續。名色緣識說已成立。緣二生識說成立已能緣境界。復有說者。行緣識說行名色。名色緣識說報名色。緣二生識說所依及緣境界。復有說者。行緣識說惡趣識。名色緣識說人及六欲天識。緣二生識說色無色界色識。尊者波奢說曰。行緣識是中陰識。名色緣識是生陰識緣二生識是根本有識。復有說者。行緣識。名色緣識說染污識。緣二生識說染污不染污識。如染污不染污。隱沒不隱沒。有過無過。退不退。當知亦如是。問曰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有何差別。答曰識緣名色說初相續。名色緣識已相續說成立。如是識緣名色說初生。名色緣識說生已守護。復有說者。此展轉相緣。如束葦相依而立。如御者與象展轉相依能有所至。亦如船與船師展轉相依到彼岸。問曰如化生。云何識緣名色。答曰此說胎生不說化生也。評曰應說化生亦爾。如化生者。初得諸根。未勐利時。說是識時。後若勐利。說名色。名色緣六入。問曰如名色在六入內。何故言名色緣六入耶。答曰如先說。未得四種色根。六入未具歌羅羅阿浮陀卑尸伽那波羅奢佉時。是名名色時。六入緣觸。問曰此中說六入緣觸。餘處復有說名色緣觸。復說緣二生觸。此三有何差別。答曰六入緣觸。說所依差別。名色緣觸。說所依及境界差別。所以者何。一切外法和合。皆依於內。緣二生觸。說現在觸。復有說者。六入緣觸說時觸。名色緣觸即說觸體。緣二生觸。說三等觸。觸緣受。問曰觸受是相應共有法。何故說觸緣受不說受緣觸耶。答曰雖是相應共有法。自有法與彼法。有隨順有不隨順。如觸與受作緣隨順。受與觸作緣不隨順。如燈雖與照俱生。燈是照因。照非燈因。彼亦如是。如向所說。此中說時緣起法。觸是前時。受是後時。是故說觸緣受。不說受緣觸受緣愛。問曰如樂受緣愛可爾。所以者何。為稱意故。四方追求苦受。云何與愛作緣。尊者和須蜜說曰。苦受與愛作緣。勝於樂受不苦不樂受。其事云何。如世尊說。為苦受所逼。貪求樂受。受樂受故。為欲愛使所使。復有說者。三種受。盡能與愛作緣。其事云何。義言曰樂受作如是說。我能使生有相續。眾生以貪我故。四方追求。苦受作如是說。我亦能使生有相續為我所逼。以貪樂故。四方追求。不苦不樂受。作如是說。有苦樂受處。我亦能使生有相續。何況第四禪已上無苦樂處。而不能也。復有說者。三受悉能與愛作緣。如識身經所說。不如實知三受。便生於愛。問曰此三受云何與愛作緣耶。答曰愛有五種。一求樂愛。二不欲離樂愛。三不生苦愛。四速離苦愛。五愚愛。求樂愛者。未生樂受。欲令生故生愛。不欲離樂愛者。已至樂受。心不欲離故生愛。不生苦愛者。苦受未至。欲令不生故生愛。速離苦愛者。已生苦受。欲令速滅故生愛。未生不苦不樂受。欲令生故生愛。已生欲不失故生愛。亦能生於愚愛。愛緣取。問曰受緣愛取中愛。此二有何差別。答曰。初生愛名愛。愛增廣名取。復有說者。下者名愛。上者名取。復有說者。若愛以受為因。是名受緣愛。以愛為因。是名為取。復有說者。若愛是受果。是名受緣愛。若愛是愛果。是名為取。復有說者。若愛從受生。是名受緣愛。若愛從愛生。是名為取。復有說者。若愛能生煩惱。是名受緣愛。若愛能生業。是名為取。問曰以何等故。前生緣起無明在初。後生緣起愛在初耶。答曰或有說者。以此二結是根本使。無明是過去緣起因。愛是未來緣起因。復有說者。無明有六事。一通五種。二通六識。三能起身口業。四是使性。五斷善根時。能作堅強方便。六是一切遍愛有。五事如上所說。唯非一切遍。以無明有六事故。在前生緣起法初。以愛有五事故。在後生緣起法初。復有說者。無明有三事故說在初。一常為元首。二與一切結相應。三是一切遍愛。於受生法中勝故。說在後緣起法初。復有說者。無明有四事。一緣有漏無漏。二緣有為無為。三是遍非遍。四能緣自界他界。愛唯緣有漏緣有為。是不遍緣自界。以是事故。愛能生未來苦勝故。說在後緣起法初。此中因事故略說。後當廣說。有緣生。問曰以何等故。三有為相中。生獨說一支。老死共說一支耶。尊者波奢說曰。佛知諸法相。餘無能過。乃至廣說。復有說者。隨其事相故。法起時生勢用勝。法滅時老死勢用勝。復有說者。法起時生能使此法相續成立。老死能使不相續不成立。問曰以何等故。病不立有支耶。答曰。或有說者。病無支相故。復有說者。若一切眾生。一切時一切處有者說支病。非一切眾生一切時一切處盡有。如尊者婆拘羅所說。我於佛法中出家。年過八十不曾有小頭痛。何況身病。如此欲界眾生不盡有身病。況色無色界老死緣憂悲苦惱。問曰憂悲苦惱。為是有支非耶。答曰非也。所以者何。有支既立憂悲等法。壞散有支。猶如霜雹。是故非支。問曰如憂悲等法壞散有支。猶如霜雹。十二有支盡為作緣。何以唯說老死耶。答曰或有說者。應作是說。無明緣行。乃至憂悲苦惱。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有說者。以終顯始故。復有說者。老死時生大憂悲苦惱故。復有說者。當於爾時。行惡行者。生大恐怖故。問曰無明為有因不。老死為有果不。若有者。云何不有十三十四支緣耶。若無者云何無明非是無因法。老死非是無果法耶。答曰應作是說。無明有因。老死有果。但不在有支中。何者是無明因。謂不正念思惟。何者是老死果。謂憂悲苦惱。復有說者。無明有因老死有果。體是有支。非不在有支中。是故有支有非十三十四。無明因是何。謂老死老死果是何。謂無明。現在愛取是過去無明。現在名色六入觸受。此四若在未來名老死。如說受緣愛。當知說老死緣無明。十二支緣當知猶如輪轉。

◎應知有一種緣起法。如說云何緣起法。謂一切有為法。復有二種緣起法。所謂因果。復有三種緣起法。所謂業煩惱體。行有是業。無明愛取是煩惱。餘支是體。復有四種緣起法。所謂無明行生老死。現在八支。應攝在過去未來四支中。現在愛取攝在過去無明中。現在有攝在過去行中。現在識攝在未來生中。現在名色六入觸受攝在未來老死中。復有五種緣起法。所謂愛取有生老死。過去現在七支。應攝在現在未來五支中。過去無明是現在愛取。過去行是現在有。現在識是未來生。現在名色六入觸受是未來老死。復有六種緣起法。過去因果。現在因果。未來因果。復有七種緣起法。所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諸未來現在五支。應攝在過去現在七支中。現在愛取是過去無明。現在有是過去行。未來生是現在識。未來老死是現在名色六入觸受。復有八種緣起法。所謂識乃至有。過去未來四支。應攝在現在八支中。過去無明是現在愛取。過去行是現在有。未來生是現在識。未來老死是現在名色六入觸受。復有九種緣起法。如摩訶尼陀那經所說。復有十種緣起法。如城喻經所說。復有十一種緣起法。如智種中說。復有十二種緣起法。如餘經處處中說十二有支。

此十二支緣。煩惱為業作緣。業為苦作緣。苦為苦作緣。苦為煩惱作緣。煩惱為煩惱作緣。煩惱為業作緣。業為苦作緣。苦為苦作緣。如說無明緣行。是名煩惱為業作緣。行緣識是名業為苦作緣。識緣名色乃至觸緣受。是名苦為苦作緣。受緣愛是名苦與煩惱作緣。愛緣取是名煩惱與煩惱作緣。取緣有是名煩惱與業作緣。有緣生是名業與苦作緣。生緣老死是名苦與苦作緣。

此十二支緣。二是相續餘是三分。二是相續者識與生。三分者業煩惱體。業者行與有。煩惱者無明愛取。體者謂餘支。如業煩惱體。當知三集三道亦如是。

此十二支緣。如樹有根有體有花有果。無明行是其根。識名色六入觸受是其體。愛取有是其花。生老死是其果。此十二支緣。或有花有果或無花無果。有花有果者。謂凡夫人學人。無花無果者。謂阿羅漢。

問曰此十二支緣。幾是剎那幾是相續。答曰二是剎那。謂識與生。餘是相續。問曰十二支。幾是染污幾是不染污。答曰。五是染污。謂無明識愛取生。餘是染污不染污。評曰此中說時緣起法。應說是染污不染污。如前所說五時。若是心心數法是染污。餘染污不染污。

此十二支緣。幾在欲界幾在色無色界。答曰或有說者。此中唯說欲界網生眾生。復有說者。欲界有十二支。色界有十一支除名色時。無色界有十支除名色六入時。色界應作是說識緣六入。無色界應作是說識緣觸。評曰應作是說。欲界有十二支。色無色界亦有十二支。問曰如色界無名色。無色界無名色六入。云何俱有十二支耶。答曰如初生色界眾生。諸根未勐利。名名色時。無色界雖無色有名。雖無色根。而有意根。彼應作是說。識緣名。名緣意入。意入緣觸以是義故一切處悉有十二支緣。

相似有支。還令相似有支相續。欲界有支還令欲界有支相續。色無色界亦如是。唯除受時。能令不相似支相續。其事云何。如生欲界中未離欲。起欲界愛取有現在前。造未來生老死。彼現在有一愛一取一有。未來有一生一老死。離欲界欲。未離初禪欲。起初禪愛取有現在前。造未來生老死。彼現在有二愛二取二有。未來有二生二老死。如是乃至離無所有處欲。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欲。起非想非非想處愛取有現在前。造未來生老死。彼現在有九愛九取九有。未來有九生九老死。彼人從欲界命終。生非想非非想處。彼本曾起非想非非想地。現在愛取是過去無明有是行。未來生是現在識。未來老死。是現在名意觸受。諸餘地若現在。若未來諸支。彼亦不過去。亦不現在。亦不未來。所以者何。若成就因果則有過去未來現在。以不成就因果故。則無過去未來現在。彼復從非想非非想處命終。生無所有處。本曾起無所有處。現在愛取有。愛取是過去無明。有是過去行。未來生是現在識。未來老死是現在名意觸受。諸餘地若現在未來諸支。亦不過去未來現在。所以者何。以成就因果故。則有過去未來現在。以不成就因果故。則無過去未來現在。從無所有處命終。乃至生欲界中。本曾起欲界愛取有現在前。愛取是過去無明。有是過去行。未來生是現在識。未來老死是現在名色六入觸受。諸餘地支若現在未來。非過去未來現在。所以者何。若成就因果。則有過去未來現在。若不成就因果。則無過去未來現在。生欲界中。能造業增長。諸有無明現在時。現在有一支即無明也。餘支在未來。無明時造諸行。現在有二支謂無明行。十在未來。從行時至識時。一在現在謂識也。二在過去謂無明行。餘支在未來。乃至從取時至有時。二支在過去謂無明行。二支在未來謂生老死。八在現在識乃至有。尊者富那奢重明此義。若無明行在現在。當知十支在未來。八在次生中。謂識乃至有。二在第三生謂生老死。若生老死現在前。十支在過去。八支在次前生中謂識乃至有。二在前第三生謂無明行。若八現在前。二在過去謂無明行。二在未來謂生老死。佛經中處處說因緣法。或時說因。或時說果。或時說因果。為誰說因。為誰說果為誰俱說。答曰受化眾生凡有三種。有上中下根。為上根者說因。為中根者說因果。為下根者說果。復有眾生。初學已學久學應隨為說。或有眾生。於因中果中因果中愚。若於因中愚者為說因。果中愚者為說果。因果中愚者為說因果。問曰若為下根眾生說緣起果。菩薩於一切眾生中其根最勝。以何等故觀緣起果。答曰或有說者。彼隨順觀法故。所以者何。菩薩見老病死作是思惟。此老病死何緣而有皆由有生。乃至廣說。復有說者。菩薩見老病死厭世出家。既出家已隨其本心觀生老死。復有說者。隨順得正決定故菩薩得正決定時先觀於果。何況未得正決定不先觀也。復有說者。如先所說。為初學者說果。菩薩於最後生名為初學。雖曾無數劫觀因緣法。後若觀時還從本始。如人先雖數數上樹。後若上時還從根上。彼亦如是。復有說者。欲燒增長有樹使無餘故。如人以火先燒樹端至根乃止。彼亦如是。尊者波奢說曰。不以菩薩觀因緣果故名為下根。然有二種人。有隨見行有隨愛行。若隨見行者。依空三昧得正決定觀緣起因。隨愛行者。依無願三昧得正決定觀緣起果。菩薩雖隨愛行。能依空三昧得正決定觀緣起果。菩薩厭老病死苦。於諸生死不生欲樂。問曰何故菩薩不觀無明行耶。答曰或有說者。先已廣略觀故。觀愛取時即是觀無明。觀有時即是觀行。以是事故名先已觀。乃至廣說。問曰若然者。觀老死時即是觀名色六入觸受。觀生時即是觀識。何以復更觀耶。答曰先是略觀後是廣觀。先不分別後是分別。問曰若然者。識無廣略何以重觀耶。答曰雖無廣略。菩薩畏於生故是以重觀。所以者何菩薩厭老病死。推求其本。此老病死由何而有。知從相續識生。誰造相續識知從業而得。業從誰起知從煩惱起。煩惱為何所依知依於體。彼復更思惟。誰造此體知從相續識生。菩薩於是念。從相續識造一切過患。以是事故重觀於識不觀於行。以行無廣略義故齊識而止。問曰若然者。無明有廣略義。何以不觀耶。答曰以行無廣略義故是以不觀。不可捨行復觀無明。何以故。觀緣起法應從次第。不應越次。復有說者。菩薩觀有緣生時。即是觀業名色。若觀行緣識亦是觀業名色。如此則是無差別觀。復非是觀報名色。若觀名色緣識。則是觀報名色。復有說者。若觀有緣生時。是名觀遠緣法。若觀行緣識。亦是觀遠緣法。如此則是無差別觀。復非是觀近緣法。若觀名色緣識則是觀近緣法。如近遠。此身他身當知亦如是。復有說者。若觀有緣生則是觀前生緣法。若觀行緣識亦是觀前生緣法。復非是觀共生緣法。若觀名色緣識則觀共生緣法。復有說者。識從二緣生謂遠緣生伴侶生。若觀有緣生是則觀遠緣。若觀行緣識亦是觀遠緣。如此則是無差別觀。復非是觀伴緣法。若觀名色緣識是則觀伴緣法。復有說者。欲離無窮過故。菩薩觀老死時。即觀此身名色六入觸受。觀生時即觀此身相續識。若觀名色六入觸受。即觀第二生中老死。若觀識時即觀第二身生。若觀無明行即是觀第三世。亦可觀第四世。如是轉轉便為無窮。欲離如是過故不觀無明行。問曰以何等故。菩薩於起作分中觀十支。寂滅分中觀十二支耶。答曰菩薩憎惡起作愛樂寂滅。是故於起作分中觀十。寂滅分中觀於十二。如說比丘我於是識心便轉還。問曰以何等故。菩薩於識心中便轉還耶。尊者波奢說曰。識住所依。何等是識所依所謂名色。以名色未斷故齊識而還。復有說者。以緣還故名為轉還。如說識緣名色。亦說名色緣識。以識是名色緣故。說於緣轉還。復有說者。以此二法展轉相緣故。名於緣轉還。復有說者。如步屈蟲乘草而行。先安前足得移後足。若至草端無安足處而便轉還。彼亦如是。復有說者。菩薩厭老病死。求其原本何由而有。知從相續識生。乃至知煩惱依體推體。復依何而有知從相續識生。作是思惟一切眾患皆從此生。若觀識緣名色。即觀此身相續識。若觀名色緣識。即觀過去身相續識。以是事故尊者富那奢所說。義便為明瞭。若生老死二支現在時。十支在過去。八支在次前生中。二支在前第三生中。若觀此生過去相續識過患。未來相續識亦如是。故於識心便轉還。佛經處處說緣起法。喻如燈如火聚如城。問曰以何等故佛經說緣起法。如燈乃至如城。答曰有人以燈喻緣起法而得明瞭者。佛說如燈。若以火聚城喻得分明者。佛說如火聚如城。復有說者。或有眾生於愛取中。有少分在者。有中分在者。有上分在者。若少分在者說猶如燈。中分在者說猶如火聚。上分在者說猶如城。

如佛經說無明緣行。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欲令疑者得決定故。所以者何。行與有體俱是業。人謂是一。今欲說其所以及差別相故作此論。

云何無明緣行。答曰為顯示分明施設解說諸業相故。若於餘生中作業。亦令增長彼業報。今得此身。彼業此生中俱受報。是名無明緣行。問曰作與增長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說者。無有差別。所以者何。作即增長增長即作故。復有說者。應有差別。所以者何。或有以一惡行故墮於惡道。或有以三惡行故墮於惡道。若作一惡行應墮地獄。方便時止。是名為作不名增長。若此行成滿。亦名為作亦名增長。以三惡行應墮地獄。若作一行二行。是名為作不名增長。若作三行滿足。亦名為作亦名增長。善行生人天當知亦如是。復有說者。若作一無間業應墮地獄。若方便時止。是名為作不名增長。若此業成滿。亦名為作亦名增長。若作五無間業應墮地獄。若作一二三四。是名為作不名增長。若具作五無間業。是名為作亦名增長。十惡墮惡道十善生人天說亦如是。復有說者。或以一善業得生人中。或以多善業得生人中。如菩薩以三十二百福故得最後邊身。若作三十一百福時。是名為作不名增長。若具三十二百福。是名為作亦名增長。復有說者。業有二種。有決定有不決定。若作不決定業者。是名為作不名增長。若作決定業者。是名為作亦名增長。如是必生報。必不生報。現報生報後報不定報。當知亦如是。復有說者業有二種。有方便業。無方便業。有方便業有作有增長。無方便業有作無增長。如是故作不故作。有先思而作。有不思而作。當知亦如是。復有說者。業或有是造非滿。或是滿非造。或是造是滿。若是造是滿。是名為作亦名增長。餘者名作不名增長。復有說者。若業不善得惡道果。若業不善得人天果。不善得惡道果者。是名為作亦名增長。不善得人天果者。是名為作不名增長。復有說者不善業。或有心壞方便不壞。有方便壞心不壞。有心壞方便壞。若心壞方便壞者。是名為作亦名增長。餘者名作不名增長。復有說者。有善心具足方便不具足有方便具足善心不具足。有善心具足方便具足。善心具足方便具足者。是名為作亦名增長。餘者名作不名增長。復有說者。不善業有壞戒不壞見。有壞見不壞戒。有壞戒壞見。壞戒壞見者。是名為作亦名增長。餘者名作不名增長。如是善業使戒具足見具足說亦如是。復有說者。有善業以善業為眷屬。有善業以不善業為眷屬。善業以善業為眷屬者。是名為作亦名增長。善業以不善業為眷屬者。是名為作不名增長。若說不善。與上相違。復有說者。作不善業。不捨不咄。不訶責。不依對治。是名為作亦名增長。作不善業。捨咄訶責依對治。是名為作不名增長。復有說者。有作善業常生憶念。有作善業不生憶念。常生憶念者。是名為作亦名增長。不生憶念者。是名為作不名增長。復有說者。若作不善業不悔。是名為作亦名增長。若作不善業悔。是名為作不名增長。如是見過不見過。犯惡向他說罪還如法行。犯惡不向他說罪不如法行。說亦如是。復有說者。若作惡知有報。是名為作不名增長。若作惡不知有報。是名為作亦名增長。復有說者。若數數作業不隨喜。是名為作不名增長。若數數作業隨喜。是名為作亦名增長。復有說者。若作善行於此身中。數生善心。是名為作亦名增長。若作善行。不數生善心。是名為作不名增長。作不善行。說亦如是。復有說者。若作業都竟。如作房舍一切都竟。是名為作亦名增長。若作業不竟。是名為作不名增長。復有說者。若作業為同行人所稱譽者。是名為作亦名增長。不者名作不名增長。復有說者。若作和合行得和合果。是名為作亦名增長。若作和合行不得和合果者。是名為作不名增長。和合如作。十善行具足。得人天果。復有說者。若善業決定迴向者。是名為作亦名增長。若善業不決定迴向者。是名為作不名增長。不善業決定迴向亦如是。復有說者。善業為煩惱所覆者。是名為作不名增長。不為煩惱所覆者。是名為作亦名增長。不善業不為善業所覆。是名為作亦名增長。為善業所覆。是名為作不名增長。作與增長。是名差別。若業報今得此有。是名無明緣行。諸過去如是等業。當知盡攝在行分中。云何取緣有。若於此作業。亦令增長。彼業報使。未來有相續。諸未來如是等業。當知盡攝在有分中。問曰以何等故。過去業說名為行。現在業說名為有耶。答曰以過去業已消已用已作已與果無勢力報已熟。猶如糞掃棄於空地。更不能生報果。以是事故說名為行。與上相違說名為有。問曰無明緣行。取緣有。有何差別。答曰已說差別。此是過去。此是現在。此是已與果。此是未與果。此是故業。此是新業。問曰如汝所說可爾。應當說緣差別相。答曰無明緣行。為顯示業。廣說如上。彼業緣世尊說是一結。謂無明結也。取緣有者。若於此作業。乃至廣說。彼業緣世尊說。是一切結。所謂諸取。問曰何故過去業緣說是無明。現在業緣說是一切結。答曰諸過去世不現見故。云何為諸趣。答曰所謂趣生方時所為方便起處身緣起者。不知本在何趣造。今有業生者。不知於何生造。今有業方者。不知在何方造。今有業時者。不知於何時造。今有業所為者。不知為是殺生為是打縛乃至為是無義言造。今有業方便者。不知為於眾生數為於非眾生數作方便造。今有業起處者。為是貪慾瞋恚愚癡處造。今有業身者。不知為是男女身造。今有業緣者。不知為緣過去未來現在為緣色聲香味觸造。今有業如是。過去世不現見故。說行緣是無明現在世。如上所說趣。乃至緣盡是現見。是故彼業說緣是一切結。復有說者。過去無明緣行。是已作方便。是已與果不勐利。不勐利故說是無明。取緣有。是現在業。不已作方便。未與果性是勐利。以勐利故說是取。復有說者過去業。不知為從貪生為從瞋生為從癡生。自身他身無現見者。然煩惱相應共有法中。盡有無明。是故說是無明。現在業自身他身。俱可現見。亦可知從貪恚癡及餘煩惱生。是故說一切結。問曰諸阿羅漢所有業。為是無明緣行。為是取緣有耶。答曰非是無明緣行。亦非取緣有。所以者何。以不從無明生亦不從取生。雖然已與果報已熟。當知盡攝在行分中。若未與果報未熟。當知此業攝在有分中。已離有支不在有支中。

問曰凡夫人生欲界中。為造幾種業耶。答曰凡夫人生欲界中未離欲能造四種善不善業。已離欲界欲。未離初禪欲。能造欲界四種善業。造初禪三種業。除現報業。如是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能造欲界四種善業。能造四禪四無色定三種業。除現報業。凡夫人生初禪中未離欲。能造初禪中四種業。若離初禪欲。未離第二禪欲。能造初禪中三種業。除生報業。能造二禪中三種業。除現報業。離二禪欲。未離三禪欲。能造初禪中三種業。除生報業。能造二禪中二種業。除生報現報業。能造三禪中三種業。除現報業。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能造初禪中三種業。除生報業。三禪三無色定中。能造二種業。除生報現報業。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三種業。除現報業。如是凡夫人。乃至生無所有處未離欲。能造無所有處四種業。已離欲能造無所有處三種業。除生報業。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三種業。除現報業。凡夫人生非想非非想處。能造四種業。聖人生欲界中未離欲。能造四種業。若離欲界欲未離初禪欲。能造欲界二種善業。除生報後報業。能造初禪三種業。除現報業。離初禪欲未離二禪欲。能造欲界二種業如前說。若是不退法。唯能造初禪一種業。謂不定報業。若是退法。能造三種業。除現報業。能造二禪中三種業。除現報業。離二禪三禪四禪欲。當知說亦如是。未離空處欲。能造欲界二種業。除生報後報業。若是不退法。能造四禪中一種業。謂不定報業。若是退法。能造三種業。除現報業。能造空處三種業。除現報業。若造生報業。不造後報業。若造後報業。不造生報業。乃至離無所有處欲。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欲。能造欲界二種業如前說。若是不退法。能造四禪三無色一種業如前說。若是退法。能造三種業如前說。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三種業。如空處說。聖人生初禪中。未離初禪欲。能造初禪三種業。除後報業。離初禪欲未離二禪欲。能造初禪二種業。除生報後報業。能造二禪三種業。除現報業。離二禪欲未離三禪欲。造初禪二種業。除生報後報業。能造二禪一種業。謂不定報業。能造三禪三種業。除現報業。乃至離四禪欲。未離空處欲。能造初禪二種業如前說。能造餘三禪一種業。謂不定報業。能造空處二種業。除現報後報業。乃至離無所有處欲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欲。能造初禪二種業如前說。能造餘三禪三無色定一種業。謂不定報業。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二種業。除現報後報業。如說生初禪。當知生餘三禪亦如是。是中差別者。生餘三禪中未離自地欲。能造四種業。聖人生空處未離彼地欲。能造空處二種業。除生報後報業。離空處欲未離識處欲。能造空處二種業如前說。能造識處二種業。除現報後報業。乃至離無所有處欲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欲。能造空處二種業如前說。能造識處無所有處一種業。謂不定報業。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二種業。除現報後報業。如是生無所有處。說亦如是。聖人生非想非非想處。若離欲若未離欲。能造彼處二種業。除生報後報業。住欲界中陰中。能造二十二種業。還中陰受定不定報。如是歌羅羅阿浮陀卑尸伽那波羅耆佉嬰孩童子。少年中年老時。皆受定不定報。住歌羅羅時。能造二十種業。還歌羅羅時。受定不定報。乃至老時。皆受定不定報。乃至住老時。造二種業。還於老時受二種報。謂定不定報。問曰住中陰中造業。生陰中受報。此報為是生報為是現報耶。答曰當言現報。不當言生報。所以者何。中陰即是此生身故。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十三

 

上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下篇:鞞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捨...

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

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雜阿毗曇心論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阿毗曇五法行經

阿毘曇五法行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苦法黠可苦法黠...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阿毗曇甘露味論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

央掘魔羅經

央掘魔羅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

六趣輪迴經

六趣輪迴經 馬鳴菩薩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宋耆山沙門遵式述 維安養寶剎大...

佛說申日經

佛說申日經(開元錄中無法護譯,恐是支謙誤為法護) 西...

施食獲五福報經

施食獲五福報經(亦名佛說施色力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

諸佛要集經

諸佛要集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佛說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起世經

起世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閻浮洲品第一...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詔譯 如是我...

【佛教詞典】辯中邊論

梵名 Madhyānta-vibhāga-tīkā。凡三卷。又作辨中邊...

【佛教詞典】淨秀

(418~506)南朝尼師。安定烏氏(陝西南鄭)人,俗姓...

《百喻經》癡人讚父

【原文】 昔時有人,於眾人中,嘆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

念頭一轉,福報就可以變為福德

有些初發心的菩薩很執著,會產生很多疑問,佛陀既然讓...

聖嚴法師《歡喜心快樂做功德》

有的人會疑惑,做義工的「功德」,究竟可以讓人得到什...

如何知道是真心還是妄想

煩惱它是有根本的。什麼是根本呢?《楞嚴經》講生滅心...

玉琳國師洞房之夜度化嬌妻

編者按:大覺普濟能仁通琇國師(16141675),明末清初著...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是一條發家的規律

楊榮,福建建寧人(現在福建建甌),官職為少師。少師...

由殺生宴客轉為戒殺吃素

人之入道,各有時節因緣。《勸戒類遍》載,福建浦城令...

憨山大師:出生死法

佛所說的修行出生死法,有很多方便法門,但其中只有念...

在生活中轉煩惱為菩提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沒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飯、人來客...

《觀無量壽佛經》圖文解說

靈山嘉會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隨順世緣離糾纏

前幾天寫了日記《隨順世緣喫茶去》,講了我們要安住當...

文珠法師《正見與邪見》

見是見解,人的社會背景不同,民族意識不同,思想觀念...

【視頻】《華嚴經》僧眾唱誦

《華嚴經》僧眾唱誦

【視頻】《緣起經》風柯月渚讀誦

《緣起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