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犍度智品第二

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如此章及解章義。是中應廣說。優波提舍。問曰。何以作此論。答曰。為止他義故。如摩訶僧祇部作如是說。自體能知自體。如燈是照性。能自照亦能照他。彼智亦爾。是智性。能自知亦能知他。曇摩掘部。作是說。智能知相應法。彌沙塞部。作是說。智能知共有法。彼作是說。智有二種。一時共生。一與心相應。一不與心相應。心相應智。知心不相應法。心不相應智。知心相應法。犢子部。作是說。人能知非智。為止如是諸異義故。而作此論。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答曰。無也。若復有此智生一切諸法無我。此智何所不知耶。答曰。不知自體。是為便止摩訶僧祇意。不知相應。便止曇摩掘部意。不知共有。便止彌沙塞部意。以智知不以人知。便止犢子部意。此中作問作答。作難作通。如說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此則是問。答曰。無也。此則是答。若復有此智生一切諸法無我。此智何所不知。此則是難。答曰。不知自體不知相應不知共有。此則是通。問曰。誰作此問。誰作此答。或有說者。毘婆闍婆提問。育多婆提答。如毘婆闍婆提問。育多婆提言。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育多婆提答無也。毘婆闍婆提復難。若此智生一切法無我。此智何所不知。育多婆提。作如是通。不知自體不知相應不知共有。復有說者。弟子問師答。復有說者。無有問者。無有答者。但作經者。有如是意。若有人問。頗有一智知一切法。我當答無也。彼復作此難。若此智生一切諸法無我此智何所不知我當答言不知自體不知相應不知共有。此中說一智者。是一剎那智。是故說不知自體。乃至廣說。若作是說。此十智中。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可作是答有。謂等智是也。如是九八七六五四三亦如是。若作是說。此二智中。頗有一智知一切法也。答曰有。謂等智也。頗即彼等智。能知一切法不。答曰知。若一剎那頃。等智除自體相應共有。能知餘一切法次第二剎那生。能知前剎那等智及相應共有。是故等智二剎那頃。一智能知一切法。上言一智不知者。言一剎那一智。問曰。以何等故。自體不知自體。答曰。或有說者。諸法除自體。於他有緣生義。自體於自體。無長無損。無害無利。無育養無壞。無增無減無因無緣。無次第。復有說者。若自體知自體者。則與世間現喻相違。猶如指端不能自觸。如眼瞳黑不自見黑。如刀不自割。是故自體不知自體。復有說者。若自體知自體者。則無二處法。如世尊說。眼緣色生眼識。乃至意緣法生意識。復有說者。若自體知自體者。則無三等觸。如世尊說。眼緣色生眼識。是三等觸。然有此觸生。是以無有自體能知自體。復有說者。若自體知自體者。則無邪見。若邪見能自知我是邪見。此則正見。不名邪見。復有說者。若自體知自體者。此智畢竟性能自知。不能知他。然能知他。是故不知自體。復有說者。若自體知自體者。則無取所取。如取所取。智所知亦如是。復有說者。若自體知自體者云何知耶。為知自體是自體。為知他體亦如知自體耶。為知他體是他體。為知自體亦如知他體耶。若知自體是自體。若知他體是他體。是則為正。若知自體如知他體。是則為邪。若此智生。能知自體。亦知他體者。一智則有二作相。有二作相則有二智。有二智則有眾多自體。問曰。若自體不知自體者。摩訶僧祇喻云何通。答曰。此喻不必須通。所以者何。此喻非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中說。不可以世俗現喻難賢聖法。賢聖所作法異世俗所作法異若必欲通者。當云何通。答曰。應說其喻過。若喻有過。所喻法亦有過。云何喻有過。答曰。燈無根無心。非眾生數。彼智亦非根非心。非眾生數耶。復次燈眾微塵所成。彼智亦眾微塵所成耶。若不爾者。則不相似。復次如燈體性是照。不若是照性。復何所照。若體性非照。應當是闇。則無明性。為破闇故取燈。若燈體性是闇。則有大不相似過。以何等故。不知相應。答曰。同緣一法生故。是諸心心數法。同緣一法生。以同緣一法故。不能展轉相緣。如眾多人仰視虛空。不能展轉自相見面彼亦如是。復次若慧緣自相應受。彼受為自緣為緣他。若自緣者。有上自緣之過。若緣他者則不與慧共同一緣。以何等故。不知共有法。答曰。以逼近故。如以銅籌盛安闍那藥著於眼中。以逼近故。眼不得見。問曰。云何名共有法。答曰。彼迴轉身口業生住無常是也。西方沙門作如是說云何共有法。慧生時所依陰身。是共有法。問曰。如汝所說。慧生時所依身。是共有法。若然者。眼識生則不自見身眾色差別。如眼識餘識亦爾。彼作是說。五識生時。能各自緣所依。意識不能。問曰。意能緣一切法。汝先言不能。是則不然。復次若慧生時所依身。是名共有法者。則有大過。何以知之。如苦忍生時。便於自身不得決定。是名於苦得少決定。彼作是言。若苦法忍。不盡決定。苦法智生。盡得決定。如道法忍不盡決定。道法智生盡得決定。彼亦如是者。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於道得決定時異。於苦得決定時異。問曰。其事云何。答曰。如道諦所斷邪見。總謗一切道。欲令於道少分決定無有是處。為分別故。設使於道少分決定。便能斷謗道邪見。何況盡決定。唯除一剎那相應共有法。如身見或計色是我乃至計識是我。若苦法忍生時。於所依身。不得正決定者。所緣身我見則不應斷。所以者何。以苦忍不見我見所緣身故。如身見於苦諦所斷煩惱為首。若其不斷則餘結不斷。餘結不斷則無於苦究竟得正決定。若於苦不得究竟正決定。於集滅道亦不得究竟正決定。以是事故苦法忍現在前。於所依身。亦見是苦得正決定。何以知之。如說苦法忍所緣。世第一法亦緣。彼世第一法。緣欲界五陰盡無有餘。頗有一識識一切法。乃至廣說。問曰。以何等故。智後次說識。答曰。或有說者。彼作經者意欲爾。乃至廣說。復有說者。此是經論舊法。如經說。長老摩訶拘郗羅。往長老舍利弗所問言。長老舍利弗。所言智者云何為智。次作是問。所言識者云何為識。乃至廣說。如波伽羅那論中說。云何知法。次問云何識法。如此義等。先說智次說識。如尊者曇摩難提說。若以智以識。有所觀察。此事必定。彼作經者。亦隨順舊法。是以先說智次說識。復有說者。識即智。智即識唯長一字。何者闍那秦言智。毘闍那秦言識。長一字者所謂毘也。為斷如是意欲說差別義故。先說智次說識。復有說者。以此俱是根本法故。增長法中識為根本。寂滅法中智為根本。復有說者。俱是元首法故。如說道品法中誰為元首。所謂智也。生死法中誰為元首。所謂識也。復有說者。此俱是依法故。如說依智不依識。亦說如行五根識。盡依意識。復有說者。若說智則說數法。所未說者唯是心。是故先說智次說心。復有說者。十二入中。二入能緣。所謂意入法入。若說智即說法入。若說識即說意入。復有說者。此六識各別行境界。如眼識識色。耳識識聲。鼻識識香。舌識識味。身識識觸。意識唯識法。為止如是意欲說意識能緣一切法故。次智說識。復有說者。智能緣一切法故。次智說識。復有說者。智能緣總相別相。識唯緣別相。為止彼人意欲說識能緣總相別相故。次智說識。復有說者。智行相似不相似境界。識唯行相似境界。為止彼人意欲說識行相似不相似境界故。次智說識。復有說者。欲止犢子部意故。彼說智是道支。識是有枝。彼依佛經。作如是說。識緣名色故。知是有枝。云何聖道。所謂正見。乃至正定。是故說智是道支。為止如是意欲說智識俱是有枝俱是道支故。次智說識。復有說者。止譬喻者意。譬喻者說。智之與識。是次第生法。不一時生。為止彼人意故。作如是說。若此智生一切法無我。此智何所不知。此智必有相應識。便止彼人識智次第生意故。如智能緣一切法無我。識亦如是餘文如上說。頗有一識識一切法。此中亦有問有答。有難有通。應如智文說。如說有緣一切法無我行。問曰。此何處經中說。答曰。如偈說。

 若能以智觀  一切行無我
 能生厭苦心  是道得清淨

此偈當知說諸行無我。問曰。如說能生厭苦心。此云何能緣一切法。答曰。有說者初半偈說一切法無我行。後半偈說緣苦諦行。復有說者。初半偈是觀行時。後半偈說是見苦時。復有說者。此偈舉說緣苦時無我行。所以者何。無漏法非是可厭法。問曰。若然者云何是緣一切法無我行。答曰。一切有二種。有少分一切。有一切一切。此中說少分一切。非一切一切。餘經亦說。一切皆熾然。無漏法不熾然。當知說少分一切。彼亦如是說少分一切。復有說者餘經亦說。一切行無常。一切行無我。涅槃寂靜。此經即說一切法無我行。評曰。且置佛經說與不說。如是說者好。應有緣一切無我法行。所以者何。行者在初行地。必有如是觀現在前。是以說之。問曰。如空行亦能緣一切法。此中何以不說。答曰。或有說者。彼作經者意欲爾。乃至廣說。復有說者。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是有餘之說。復有說者。如空行有所以空。有所以不空。有所以空者。如自中無他。有所以不空者。以自故不空無我行無。如此分別。是以尊者和須蜜作如是說。我不說一切諸法悉空。問曰。以何等故。有漏無我行。能緣一切法。無漏無我行。唯緣於苦。答曰。或有說者。有漏無我行。於觀行中勢用勝。無漏無我行。得正決定時。自分中勝。如初觀行時。行者必觀一切法是無我。是以有漏無我行勢用勝。能緣一切法。無漏無我行。於自分中明瞭故勝。是以不緣一切法。復有說者。無漏無我行。能對治四倒。如四倒所緣。彼無漏無我行亦緣有漏無我行。不能對治四倒。是以能緣一切法。復有說者。無漏觀諦有分齊。有漏觀諦無分齊。復有說者。無漏者。對治煩惱。非一切法是煩惱性。有漏者。不對治煩惱。是以能緣一切法。問曰。如有漏無我行不能盡緣一切法。彼作是念。一切諸法無我。云何非是邪也。答曰。或有說者。彼緣多分。不緣少分。緣多分者。如大海水。少分不緣者。如海水一渧。復有說者。隨其所行。隨其境界。盡緣自體。相應共有。非其所行。非其境界。是以不緣。問曰。緣一切法無我行。體性是何。答曰。慧是體是性。乃至廣說。已說體性。今當說所以名無我行。答曰。此行無我法故。名無我行。

界者。在欲色界無色界中。亦有緣一切法無我行。而不能普緣一切法。地者。在七地。謂欲界未至禪中間。根本四禪空處亦有。而不能緣一切法。問曰。為能緣幾所法。答曰。緣四無色陰。諸彼因。諸彼滅。諸彼比智分。諸比智分非數緣滅。諸無色非數緣滅及虛空。虛空與眾生。若言是一。若言是異。彼空處無我行盡能緣。識處亦有無我行。而不能緣一切法。問曰。能緣幾所法。答曰。緣三無色陰。諸彼因。諸彼滅。諸彼比智分。諸比智分非數緣滅。三無色非數緣滅。除一切虛空。彼識處無我行盡能緣。不用處。緣二地。非想非非想處緣一地。餘如上說。復有說者。空處無我行能緣。如上所說法。復緣五地。非數緣滅四無色第四禪如是識處緣四地。不用處緣三地。非想非非想處緣二地非數緣滅。評曰。不應作如是說。如前說者好。所依身者。依欲色界身初生依欲界身後依色界。所以者何。初生依欲界身。命終生色界。依色界身。重起現在前。行者唯行無我行。緣者。緣一切法。念處者壞緣法念處。智者等智。三昧相應者不與三昧相應。根相應者。三根相應。謂喜樂捨。第三禪與樂根相應。初禪二禪喜根相應。未至中間禪。及第四禪。捨根相應。欲界二根相應。謂喜捨。問曰。如善憂根相應能緣一切法。此中何以不說與相應。答曰。體性相違。無我行體性欣尚。憂根體性愁悴。是以不與相應。世者。當言在過去未來現在。緣世者緣過去未來現在及非世法。善不善無記者當言善。緣善不善無記者。當言三種緣。欲色無色界系者。當言欲色界系亦無色界系。緣欲色無色界系法者。當言緣欲色無色系法亦緣非系法。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當言非學非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當言三種緣。見諦斷修道斷不斷者。當言修道斷。緣見道斷法修道斷法不斷法者。當言三種緣。緣名緣義者。當言二俱緣。緣己身緣他身者。當言緣己身他身亦緣非己非他。聞慧思慧修慧者。當言是三種慧。欲界是聞慧思慧。色界是聞修慧。無色界是修慧。方便得生得者。當言是方便得是生得。如色界聞慧。可言是方便亦可言是生得。云何言方便得。答曰如於此間修總相別相生彼則得。若不修習。雖生彼不得云何亦可言生得。答曰。此雖修習。不生彼間。不名生得。欲界命終生二禪中。二禪命終生初禪中。彼為得不。答曰。或有說者。不得。所以者何。以遠故。若即二禪得修習。生初禪中。則得。初禪命終。生二禪中。初禪地法盡捨。二禪命終。還生二禪。彼為得不。答曰。得欲界命終。生無色界中。無色界命終。還生無色界中。彼為得不。答曰。或有說者。不得以遠故。復有說者。若即無色修習。還生無色界則得。問曰。為是聖人能生此法。為凡夫人能生此法。答曰。聖人亦能凡夫亦能。凡夫有二種。有內道凡夫有外道凡夫。何道凡夫能生此法。答曰。內道亦能外道亦能。內道凡夫。亦方便得。亦生處得。外道凡夫。唯生處得。復有說者。外道凡夫。唯生處得。不起現在前。所以者何。以計我故。

問曰。云何起緣一切法。無我行現在前。答曰。生欲界中。起現在前時。緣一切法。生欲界中。起色界者現在前。亦緣一切法。若生初禪。不入定現在前時。亦緣一切法。若入定現在前時。緣初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生初禪起二禪三禪四禪者現在前。亦緣初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若生二禪不入定現在前時。能緣一切法。若入定現在前時。緣二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若生二禪起三禪四禪者現在前亦緣二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生三禪四禪亦如是。無色中緣一切法無我行。若生欲界。若生色界。若生無色界現在前。緣一切法。如上說。問曰。欲界者緣法多。色界者緣法多。答曰。色界者若不入定。所緣與欲界等。若入定欲界者多非。色界者。所以者何。不自緣定共色故。應作是說。不入定時。無有不緣一切色身念處。無有緣一切受受念處。無有緣一切心心念處。無有緣一切法法念處。

問曰。一切法無我行。為是欣尚行。為是厭離行。若是欣尚行者。云何緣苦集。若是厭離行者。云何緣可欣尚法。答曰。應作是說。是欣尚非厭離行。問曰。若是欣尚行者。云何能緣苦集。答曰。雖緣苦集。故是欣尚行。所以者何。設使彼多緣有漏法。少緣無漏法。而於無漏法故是欣尚行。如銅錢[卄/積]上置一金錢。銅錢雖多。得一金錢。猶生欣尚。彼亦如是。問曰。此行為斷結不耶。答曰。不斷。問曰。若不斷結。何用起現在前。答曰。欲令心勐利故。心若勐利。能入聖道。

問曰。空行無我行。有何差別。答曰。對治我是無我行。對治我所是空行。復次對治五我見是無我行。對治十五我所見。是空行。復次對治己見。是無我行。對治己所見。是空行。我愛我所愛亦如是。復次陰非是我。是無我行。我不入陰中。是空行。復次見眼無我生悅適。是無我行。見我不入眼中生悅適。是空行。乃至意入亦如是。復次性空義。是無我行。行空義是空行。

頗有二心展轉相因耶。問曰。何以作此論。答曰。為止外道意故。外道作如是說。後心是前心因。所以者何。如水流時。後水能逼前水駛流。如是法生。未來世法逼駛現在。現在逼駛過去。如是未來法是現在因。現在法是過去因。為斷如是意故。明後心非前心因。若當後是前因者。則違內外因緣生法。如世尊說。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若後是前因。應當行緣無明。乃至老死緣生。如說眼緣色生眼識。若後為前因。應當緣眼識生色。如父母是兒因。若然者應兒是父母因。違如是等內緣生法。云何與外緣生法相違。如種子為牙因。乃至花為果因。若然者應牙為種子因。乃至果為花因。若後為前因。復有大過。何以故。不作業而受果。已作業而無果故。云何不作業而受果。答曰。如先受善不善果。然後作善不善業。先受律儀不律儀戒果。然後受律儀戒。先受阿毘地獄果。然後作五逆業。先受轉輪聖王果。然後修轉輪聖王業。先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後行諸波羅蜜。若爾不作業而受果。已作業應無果。作業而無果。則無解脫出要之道。若後是前因。則有如是大過。復次所以作此論者。如摩訶僧祇部說二心俱生。為止如是意故作此論。復次或有說者。言因緣無體性。今欲分明因緣體性故作此論。頗有二心展轉相因耶。答曰。無耶。所以者何。無有一人前後二心俱生。復有說者。言前者諸過去心無二俱生者。言後者諸未來心無二俱生者。是故答言。一人前後二心不俱生。復有說者。言前者除過去世。言後者除未來世。不俱者欲明現在一剎那無二心俱生。若作是說。無有一人前後二心俱生。此則止二心俱生者意。次作是說。非未來心與前心因。此則止後與前作因者意。復有說者。若作是說。無有一人前後二心俱生。此則止相應共有因義。次作是說。非未來心與前心因。此則止相似因一切遍因報因義。此中依五因作論故。答曰。無若依六因作論者。應答言有。以有所作因故。如二心二受二想二思二觸二作意二解脫二念二定二眼乃至二身二命根二身種類。如是等則無展轉因義。

頗有二心展轉相緣。乃至廣說。問曰。不應先作是論。應先作此論。以何等故。一人前後二心不俱生。然後應次作此問。頗有二心。前後展轉相緣。應作是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或有說者。彼作經者意欲爾。乃至廣說。復有說者。論有二種。一是根本。二是傍生。諸作是問。頗有二心展轉相因。頗有二心展轉相緣。此是根本論。以何等故。一人前後二心不俱生。是傍生論。是以先論根本。次問傍生。復有說者。阿毘曇應以相求不以次第。若前若後。俱無有過。但莫違其相。不應責次第。頗有二心展轉相緣。問曰。何以作此論。答曰。前說無有二心展轉相因。亦謂二心無展轉相緣義。欲斷如是疑故。而作是論。頗有二心展轉相緣耶。復有說者。或有言境界緣無體性。為止彼人如是意欲分明境界緣有實體性故作此論。問曰。頗有二心展轉相緣耶。答曰。有。問曰。若答言有。此言便足。所以者何。如說若法是彼境界緣。或時不作境界。無有是事。以何等故復作是說。若生無當來心耶。答曰。不應作是說。所以說者。欲饒益弟子令受義時分明了了故。頗有二心展轉相緣耶。答曰。有。若發意思惟無有未來。問曰。其事云何。答曰。邪見生言無未來。次後復生邪見。言無過去邪見。亦言無過去諸法。是名二心展轉相緣邪見。次生身見。身見復計過去邪見為我。如身見。邊見計斷常亦如是。見取計過去勝第一。戒取計淨能至解脫計是乘疑猶豫計二里。想受計好妙適意。恚計不好妙不適意。慢計自高自舉。無明於彼。愚冥不知。如是等名染污心展轉相緣。善心云何。答曰。如正見計過去。是無常苦空。無我因集有緣。是有是性分。是有因是有緣。如是等名善心邪見展轉相緣。不隱沒無記心云何。答曰。非是巧便。非是不巧便。是名無記心邪見展轉相緣。若發意思惟有未來。其事云何。答曰。如正見生言有未來。次後生正見。言有過去。亦言有過去諸法。是名二心展轉相緣。身見計過去正見為我。乃至不隱沒無記緣過去正見亦如是。若發意思惟無未來道。問曰。何以復作此論。答曰。先說有漏心相緣。今欲說無漏心相緣。問曰。其事云何。答曰。若發意思惟無未來道。此心與邪見相應。緣無未來道。後得正決定。緣過去法。作無常苦空無我因集有緣。此中言後時者。遮一念。遮相續。不限時不限身。不限無始已來。以何等故不限時。答曰。或有初夜謗道中夜得正決定。中夜謗道後夜得正決定。或有後夜謗道晝得正決定。有晝謗道夜得正決定。或有一日一夜謗道。一日一夜得正決定。如是半月一月。一時一歲。乃至一身。當知亦如是。若發意思惟有未來道。此心與正見相應。緣有未來道。次後生無漏道。緣過去正見。是無常苦空無我因集有緣。如是正見。緣未來道。未來道生。還緣正見。是名展轉相緣。後時者如說。總相觀後。能入聖道者。遮一剎那頃。不限相續。不限時不限身。乃至不限無始生死已來。如說三種正觀。後能入聖道。不限一剎那頃。乃至不限無始生死已來。如二知他心智。亦展轉相緣。問曰。何以復作此論。答曰。前說己身相緣法。今欲說他身相緣法故。如二知他心展轉相緣。問曰。此中為說何等二知他心。答曰。此中說根同。同利根。同中根。同下根。同是初禪地他心智。乃至第四禪地他心智。同有漏。同無漏。同是法智分。同是比智分。問曰。彼云何相緣。答曰。俱緣彼心。不緣彼心所緣。若緣心所緣。是則自緣心。不名緣他心。問曰。此中為說何等知他心智。答曰。此中說得證他心智通者。問曰。亦更有餘能知他心智。此中何以不說。答曰。或有說者。彼作經者意欲爾。乃至廣說。復有說者。此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是有餘之說。復有說者。此中說名義俱好者。復有說者。若體性是通。若體性是修。若是離欲得。若是四支五支禪果。此中說之。復有說者。若智知他心。如實無謬是中說之。因此事故。擾動智海。如二心展轉相緣。諸數法亦如是。亦應分別五識種界善染污不隱沒無記威儀工巧。彼五識不能展轉相緣。各行境界故。意識能展轉相緣。緣一切法故。苦諦所斷心。與集諦所斷心。能展轉相緣。苦諦所斷心。與修道所斷心。展轉相緣。集諦所斷心。與修道斷心。展轉相緣。滅諦所斷。有漏緣使展轉相緣。亦能緣無漏緣使。無漏緣使不能緣有漏緣使。道諦所斷有漏緣使。展轉相緣。亦能緣無漏緣使。無漏緣使不能緣有漏緣使。無漏緣使於道展轉相緣。修道所斷善不善隱沒無記。能緣五行所斷心。其餘修道所斷。展轉相緣不斷心。如苦忍苦智。集忍集智。能緣五行所斷心道緣道。隨其所應展轉相緣。界者欲界色界。展轉相緣。欲界不系法展轉相緣。欲界無色界無展轉相緣。色界無色界及不繫心展轉相緣。善者能緣三種。善染污不隱沒無記。染污能緣三種。善染污不隱沒無記。善報無記心緣三種。善染污不隱沒無記。不善報無記無展轉緣。所以者何。意地無不善報無記。如說頗業身受受報非心耶。答曰。有諸不善業威儀無記心展轉相緣。其事云何。答曰。威儀有二種。一是威儀。二是威儀心。威儀者謂色香味觸。威儀心者能起威儀心是也。四識是威儀方便。非起威儀心。意識是威儀方便。亦是起威儀心。彼四識能緣威儀。不能緣起威儀心。意識能緣威儀亦能緣起威儀心。復有說者。因威儀心更生意識。能緣十二入。是能展轉相緣。工巧無記心展轉相緣。其事云何。答曰。工巧有二種。一是工巧。二是工巧心。工巧謂色聲香味觸。工巧心者能起工巧心者是。五識是工巧方便。非起工巧心。意識是工巧方便。亦是起工巧心。五識能緣工巧。不能緣起工巧心。意識能緣工巧。亦能緣起工巧心。復有說者。因工巧心更生意識。能緣十二入。是能展轉相緣邪見。或以因謗果。或以果謗因。或不以果謗因。或不以因謗果。云何以因謗果。如說此善惡業無果報。云何以果謗因。如說是人諸所受報無因無緣。云何不以果謗因。眾生煩惱無因無緣。云何不以因謗果。如說無過去未來現在。是名不以因謗果。此邪見苦諦所斷。先說二心展轉相因。展轉相緣者此中說二緣義所謂因緣境界緣。問曰。以何等故。此中不說次第緣威勢緣耶。答曰。或有說者。彼作經者意欲爾。乃至廣說。復有說者。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復有說者。此義以入彼所說中。其事云何。若說因緣當知已說次第緣。所以者何。如說二心無展轉相因。當知二心亦無次第緣。若說境界緣。當知亦說威勢緣。所以者何。如說二心展轉相緣。當知二心亦展轉威勢緣。是名已入彼所說中。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

 

上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下篇:鞞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雜阿毗曇心論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阿毗曇甘露味論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失譯 佛在舍衛祇桓阿難邠坻阿藍。...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僧祐錄中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如是我聞...

坐禪三昧經

坐禪三昧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導師說難遇, ...

【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般涅槃經後分

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 大唐南海波凌國沙門若那跋陀羅譯...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過去現在因果經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

佛說五十頌聖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五十頌聖般若波羅蜜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

優陂夷墮捨迦經

優陂夷墮捨迦經 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聞如是: 一時,佛...

【佛教詞典】衣缽侍者

指掌管住持資具、錢帛之僧。禪林象器箋職位門衣缽侍者...

【佛教詞典】罽那尸棄佛

梵名 Ratna?ikhi。為釋迦牟尼佛於過去世修菩薩行,至最...

五逆十惡之人,臨終亦得往生

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地獄...

懶惰變精進

過去舍衛國城裡有一位富翁,擁有無數的財產和一個獨生...

孝心不能等

男孩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從小學到...

關於吃豆腐您所不知道的秘密

豆腐是咱們老百姓最熟悉不過的食品了,但是,豆腐究竟...

為什麼有些人一修行就犯睏

【如是發迴向願已。復往餘靜室。端坐一心。若稱誦若默...

拿金斧頭的觀音菩薩

大悲咒的第62句叫做「摩囉那囉」,這句的意思是觀世音...

遠離塵勞定心禪修

佛法說人生有八苦,其中五陰熾盛苦,五陰即色、受、想...

以惡言罵詈,比丘墮為水牛

佛陀在驕薩羅國境內,帶領著比丘們,將前往勒那樹下。...

能遇到佛經是無量劫來的福德

大家要知道,能遇到佛經,是你無量劫來的福德,不然遇...

因參禪著魔最終引火自焚的界寬師父

有一個年紀二十多歲的師父,名叫界寬,他為人忠實,喜...

祈禱有用嗎

伽彌尼出家不久,有一天,他向佛陀提出一個問題:佛陀...

老僧一打坐,能消萬兩金

溈山老人曾說過,老僧一打坐,能消萬兩金。唐裴休丞相...

【視頻】《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善音居士讀誦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善音居士讀誦

【視頻】《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仁炟法師快誦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仁炟法師快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