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五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七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相應品第四之一

七人。堅信。堅法。信解脫。見到。身證。慧解脫。俱解脫人。八智。三三昧。三根。七覺支。八道支。堅信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乃至俱解脫人。幾成就幾不成就。如此章及解章義。此中廣說優波提舍。問曰。何故此中及定揵度。依七人而作論。使揵度中。依五人而作論。廣說如使揵度不善品中。

堅信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欲止言無成就者意。亦明實有成就故。而作此論。復次欲以七人作章。八智三三昧等立門故。而作此論。

堅信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答曰。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苦法忍。無知他心智一。有他心智二。苦法智。無他心智三。有他心智四。此中增見增慧增通增智增名。苦比忍無他心智三有他心智四。苦比智無他心智五有他心智六。乃至道比忍無他心智七有他心智八。如堅信。堅法亦如是。所以者何。此二人地等所依身等道等離欲等定等。唯根有差別。堅信是鈍根。堅法是利根。信解脫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答曰。無他心智七。有他心智八。如信解脫見到亦如是。所以者何。此二人。地等廣說如上。身證人。於此八智。盡成就。如身證人。慧解脫俱解脫人亦如是。堅信人。於此八智。幾過去成就。幾未來成就。幾現在成就。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為止言無過去未來者意。亦明過去未來是實有法故。而作此論。復次先總明智成就不成就。今欲分別世中成就不成就故而作此論。

堅信人。於此八智。幾過去成就。幾未來成就。幾現在成就。答曰。苦法忍。無他心智一過去未來成就。有他心智。二過去未來成就。無有現在。現在是忍故。苦法智。無他心智。一過去成就。謂等智。三未來成就。謂法智等智苦智。二現在成就。謂法智苦智。有他心智。二過去成就。四未來成就。增他心智。二現在成就。如先說。苦比忍。無他心智。三過去未來成就。有他心智。四增他心智。現在無是忍故。苦比智無他心智。三過去成就。四未來成就。增比智二現在成就。謂苦智比智。有他心智。四過去成就。五未來成就。二現在成就。如先說。乃至道比忍現在前。無他心智七。過去未來成就。除他心智。有他心智八。增他心智。現在無是忍故。如堅信。堅法亦如是。所以者何。此二人地等。廣說如上。信解脫人。於此八智。幾過去成就。幾未來成就。幾現在成就。廣說如經本。堅信人。法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二。法智苦智二。法智集智二。法智滅智二。法智道智二。體性是一以事故異。對治欲界故是法智。以行故是苦集滅道智。比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二。比智苦智二。比智集智二。比智滅智二。體性是一。以事故異。對治色無色界故是比智。以行故是苦集滅智。苦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二。苦智法智二。苦智比智二。體性是一。以事故異。以行故是苦智。以對治故是法智。比智集智滅智說亦如是。道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二。道智法智二。體性是一。以事故異。以行故是道智。以對治故是法智。如堅信堅法亦如是。信解脫人。法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法智苦智二。法智集智二。法智滅智二。法智道智。無他心智二。有他心智三。體性是一。以事故異。對治故是法智。以行故是苦集滅道智。以方便故是他心智。如法智。比智亦如是。他心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他心智等智二。他心智道智三。體性是一。以事故異。方便故是他心智。對治故是法智比智。以自體故是等智。以行故是道智。等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一或二。無他心智一。有他心智二。體性是一。以事故異。以自體故是等智。以方便故是他心智。苦智集滅智。如先說。道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道智無他心智二。有他心智三。體性是一。以事故異。以行故是道智。以對治故是法智比智。以方便故是他心智。如信解脫。見到身證亦如是。慧解脫人。法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法智苦智非盡智無生智二若是盡智無生智三。體性是一。以事故異。對治故是法智。以行故是苦智。以所作竟故是盡智。以從因生故是無生智。集智滅智說亦如是。法智道智非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二。若是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三。體性是一。以事故異。以對治故是法智。以行故是道智。以所作竟故是盡智。從因生故是無生智。以方便故是他心智。比智亦如是。他心智等智如先說。苦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苦智法智非盡智無生智二若是盡智無生智三。苦智比智非盡智無生智二。若是盡智無生智三。體性是一。以事故異。以行故是苦智。以對治故是法智。以所作竟故是盡智。從因生故是無生智。如苦智。集滅智亦如是。道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道智法智非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二。若是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三。道智比智非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二。若是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三。體性是一。以事故異。廣說如上。如慧解脫。俱解脫亦如是。問曰。何故不說盡智無生智攝他心智耶。答曰。他心智。以對治故。是法智比智。以方便故是他心智。他心智但緣他心。盡智無生智。緣自身他身及非身法。復次他心智緣現在。彼二智緣三世及無為。復次他心智緣心心數法。彼二智緣四陰五陰及無為法。復次他心智是見。彼二智非見。堅信人。於此三三昧。幾成就。幾不成就。答曰。滅法忍未生成就二。謂空無願。滅法忍生成就三。增無相。如堅信人。堅法人亦如是。信解脫人盡成就。如信解脫。見到身證慧解脫俱解脫亦如是。堅信人。於此三三昧。幾過去成就。幾未來成就。幾現在成就。答曰。若依空三昧得正決定者。苦法忍無過去。二未來成就。謂空無願。一現在成就。謂空。餘廣說如經本。依無願三昧得正決定。說亦如是。問曰。何等人依空三昧得正決定。何等人依無願耶。答曰。或有見行者。或有愛行者。若見行者。依空三昧。得正決定。若愛行者。依無願。唯除菩薩。是愛行人。依空三昧。得正決定。見行者有二種。一著我見。二著我所見。愛行者。亦有二種。一行我慢。二多懶墮。著我見者。行無我行。著我所見者。行空行。行我慢者。行無常行。多懶墮者。行苦行。復次若利根者。依空三昧。得正決定。若鈍根者。依無願。如利鈍。乃至聞即能解。廣分別亦如是。若依無願得正決定者。或依無願無相。離三界欲。此身中不離起空三昧現在前。堅信人。空三昧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無。苦智法智二。苦智比智二。忍中無。餘廣說如經本。乃至如慧解脫。俱解脫亦如是。問曰。何故盡智無生智。不與空三昧相應耶。答曰。所行異故。若行是空三昧。所行非盡智無生智。若行是盡智無生智。所行非空三昧。復次空三昧與見相應。彼二智性非見。復次空三昧體。是第一義。所行亦是第一義。彼二智體。雖是第一義。而所行是世諦。

堅信人。未知欲知根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無。苦智法智二。苦智比智二。乃至道智法智二。忍中無。如未知欲知根。七覺八道支亦如是。如堅信堅法亦如是。餘廣說如經本。若如此所說。則明慧解脫阿羅漢。能起根本禪現在前。問曰。若慧解脫阿羅漢。能起根本禪現在前者。佛經云何通。如說。蘇尸摩問諸比丘。云何起諸禪現在前。諸比丘答蘇尸摩。當知我等是慧解脫人。答曰。慧解脫有二種。一是少分。二是滿分。少分慧解脫者。能起一禪二禪三禪現在前。滿分者。乃至不能起一禪現在前。此中說少分慧解脫。經中說滿分慧解脫。是故二俱善通。

若法與法智相應。亦與比智相應耶。諸法以三事故共合。或以攝故合。或以相應故合。或以攝以相應故合。以攝合者。如智於智。以相應合者。如智於定。以攝以相應合者。如智於根覺支道支。若法與法智相應。亦與比智相應耶。答曰。若法與法智相應不與比智相應。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若有法智。則無比智。而與他心智相應耶。答曰。或法與法智相應。不與他心智相應。乃至廣作四句。與法智相應不與他心智相應者。他心智所不攝法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苦集滅法智他心智所不攝道法智相應法。與他心智相應非法智者。法智所不攝他心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比智他心智世俗他心智。與法智相應亦與他心智相應者。法智所攝他心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法智他心智相應法。謂九大地。十善大地。及以心覺觀隨地。不與法智相應亦不與他心智相應者。法智他心智。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廣說如上。及法智他心智所不攝不相應法。不攝者除自體。不相應者除相應。彼是何耶。答曰。苦集滅比智相應聚。他心智所不攝道比智相應聚。諸忍相應。他心智不相應。諸餘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無緣故不與相應。如他心智。苦集滅道智正見亦如是。

若法與法智相應。不與等智相應。所以者何。法智相應聚異。等智相應聚異。與空三昧相應耶。法智與三三昧相應。空三昧與二智相應。謂苦法智苦比智。亦與二忍相應。謂苦法忍苦比忍。是故得作大四句。與法智相應非空三昧者。空三昧應於法智。法智俱聚中。空三昧體。與法智相應。不與空三昧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空三昧不相應法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無願無相相應聚。與法智相應者。與空三昧相應非法智者。法智應於空三昧。空三昧俱聚中法智體。與空三昧相應非法智。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法智不相應空三昧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苦比智俱聚中苦忍俱聚空三昧相應法。與法智相應亦與空三昧相應者。除空三昧應於法智。除法智應於空三昧。法智空三昧俱聚中名除自體。餘心數法。彼是何耶。答曰。謂八大地。十善大地。及心覺觀隨地。不與法智相應亦不與空三昧相應者。空三昧不與法智相應者。與苦比智苦忍相應者。空三昧自體。不與法智相應。以是他聚故。亦不與空三昧相應。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法智不與空三昧相應者。與無願無相三昧相應者。法智自體。不與空三昧相應。以是他聚故。不與法智相應。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諸餘法智空三昧不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法智不相應無願無相俱聚是也。及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是等法。作第四句。如法智於空三昧。法智於無願三昧無相三昧喜覺支正覺亦如是。

若法與法智相應。亦與未知欲知根相應耶。乃至廣作四句。與法智相應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者。未知欲知根所不攝法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知根知已根所攝法智相應法。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所以者何。以是他聚故。與未知欲知根相應非法智者。未知欲知根所攝法智。未知欲知根俱聚中法智體。與未知欲知根相應非法智。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法智不攝不相應未知欲知根相應法。彼是何耶。比智俱聚忍俱聚中。未知欲知根相應法。是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非法智相應。所以者何。是他聚故。與法智相應亦與未知欲知根相應者。未知欲知根所攝法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八根及彼相應非根心數法。不與法智相應亦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者。未知欲知根所不攝法智。知根知已根俱聚中法智體。不與法智相應。自體不應自體。廣說如上。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所以者何。以他聚故。及法智未知欲知根所。不攝不相應心心數法。彼是何耶。答曰。法智不攝不相應知根知已根俱聚。及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是等法。作第四句。如法智於未知欲知根。法智於知根知已根亦如是。

若法與法智相應。亦與念覺支相應耶。乃至廣作四句。與法智相應不與念覺支相應者。念覺支應於法智。法智俱聚中念覺支體。與法智相應。不與念覺支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與念覺支相應。不與法智相應者。法智應於念覺支。念覺支俱聚中法智體。與念覺支相應。不與法智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法智不相應念覺支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忍俱聚中。比智俱聚中。念覺支相應法。與法智相應。亦與念覺支相應者。除念覺支應於法智。以多故除。餘念覺支法智覺支聚中。各除自體。餘心心數法。與二相應。彼是何耶。答曰。謂八大地十善大地。及心覺觀隨地。不與法智相應。亦不與念覺支相應者。法智不相應念覺支。彼是何耶。答曰。忍俱聚中。比智俱聚中。念覺支體。不與法智相應。是他聚故。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一切無漏心。更無餘。有餘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法智於念覺支。法智於精進覺枝猗覺枝定覺枝捨覺支正方便正念正定亦如是。

若法與法智相應。亦與擇法覺支相應耶。答曰。若法與法智相應亦與擇法。覺枝相應。頗與擇法覺支相應非法智耶。答曰有。法智所不攝擇法覺支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忍俱聚中。比智俱聚中。擇法覺支相應。如法智。比智說亦如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七

 

上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下篇:鞞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註音版】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序 正教本宗。文唯三藏。梵音所闡。...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說一切有部)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

【註音版】佛說毗沙門天王經

佛說毗沙門天王經...

四教義

四教義卷第一 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撰 夫眾生機緣不一...

持世經

持世經卷第一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持世經初品第一...

地藏菩薩聖誕祝聖儀

一、香讚 戒定真香 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熱在金爐上...

玉女耶經

玉耶女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

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卷上 失譯人名附三秦錄 如是我聞:...

光讚經

光讚經卷第一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光讚品...

起世因本經

起世因本經卷第一 隋天竺沙門達摩笈多譯 閻浮洲品第一...

佛說內身觀章句經

佛說內身觀章句經 失譯人名在後漢錄  一切一其心, ...

【佛教詞典】伽藍法

為日本佛教法系傳承製度之一。又稱伽藍相續。在我國禪...

【佛教詞典】不聽聲聞乘教戒

【不聽聲聞乘教戒】 p0339 瑜伽四十一卷十二頁云:若諸...

北宋高僧大通善本禪師

各位吉祥,阿彌陀佛。 佛法傳入到東土以後,一開始有點...

福報是來自於過去的佈施,那就不用拚搏努力了嗎

問: 我們的福報是來自於過去佈施財物,那我們就不用...

如何講法問難不離空義

問: 如何講法、問難不離空義? 惟賢長老答: 這個你...

只要你願意念佛,你就不需要修福報了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

聖嚴法師《柳暗花明又一村》

默照是一種禪修的方法,平常生活也可以用:「照」是清...

內心的充實才是真正的富有

總結我的前半段人生,從大學畢業開始,我的前半段人生...

改變命運的黃金法則---行善積德

一、諸惡莫作: 1、為人莫作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明;...

我是信佛的人,怎麼會這樣

我有一位道友他才四十幾歲,是我閩南佛學院的第一批學...

老婦人清淨無染的愛

佛陀時代,有一位氣質很好、但衣著襤褸的老婦人來到一...

念佛就是開佛知見,恢復自己的本覺性

因為人心本來是覺悟的、光明的,其體週遍法界。只因無...

野老得斧而不知寶

【經文】 昔有貧窮孤獨老人,無業資生,偶得一斧,乃是...

一個尋找死亡的年輕人

從前,有一個年輕人,他很憂鬱,總覺得自己的生活很不...

【視頻】《金剛經》觀成法師粵語讀誦

《金剛經》觀成法師粵語讀誦

【視頻】《圓覺經》聆志居士念誦

《圓覺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