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四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九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犍度八道品下

念覺支與喜覺支相應。喜覺支俱聚中。念覺支體。與喜覺支相應。不與念覺支相應。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與自體相應。如先說。與念覺支亦與喜覺支相應者。除念覺支相應者。所以者何。以其多故除之。及念覺支喜覺支俱聚中念覺支喜覺支自體。諸餘心數。盡與二相應。彼是何耶。謂八大地。十善大地。有覺觀地。則有覺觀。及心不與念覺支喜覺支相應者。不與喜覺支相應念覺支。彼是何耶。謂未至中間第三第四禪三無色中念覺支體不與念覺支相應。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與自體相應。如先說。亦不與喜覺支相應。所以者何。彼諸地中無喜故。諸餘心心數法者。此中盡說一切無漏心。更無餘有餘。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念覺支。喜覺支念覺支正見正覺亦如是。諸法與念覺支相應。亦與正念相應耶。答曰。如是。設與正念相應。亦與念覺支相應耶。答曰。如是。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定捨覺支正方便正念正定。說亦如是。諸法擇法覺支相應。亦與正見相應耶。答曰。若法與正見相應。亦與擇法覺支相應。頗法與擇法覺支相應。非正見耶。答曰有。正見所不攝擇法覺支相應法。彼是何耶。謂盡智無生智相應法。諸法精進覺支相應。亦與正方便相應耶。答曰。如是。若與正方便相應。亦與精進覺支相應耶。

答曰。如是。諸法與定覺支相應。亦與正定相應耶。答曰。如是。若與正定相應。亦與定覺支相應耶。答曰。如是諸法與喜覺支相應。亦與猗覺支相應耶。答曰。或與喜覺支相應。不與猗覺支相應。乃至應作四句。喜在一切無漏心中。不在。一切地中。猗在一切無漏心中。亦在一切地中。與喜覺支相應。非猗覺支相應者。猗覺支與喜覺支相應。喜覺支俱聚中。猗覺支體。與喜覺支相應。不與猗覺支相應。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與猗覺支相應。非喜覺支相應者。是喜覺支猗覺支俱聚中喜覺支體。與猗覺支相應。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餘喜覺支不相應。猗覺支相應法彼是何耶。謂未至禪禪中間第三第四禪三無色中。猗覺支相應法。與猗覺支相應。非喜覺支。所以者何。彼地中無喜故。與喜覺支相應。亦與猗覺支相應者。除猗覺支及與猗覺支相應者。所以者何。以多故除之。與喜覺支猗覺支俱聚中者。除自體。諸餘心心數法。俱與二相應。彼是何耶。謂九大地。九善大地。在有覺有觀地。則有覺觀。及心非喜覺支。亦非猗覺支相應者。喜覺支不相應猗覺支。彼是何耶。謂未至禪禪中間第三第四禪三無色中。猗覺支體。不與喜覺支相應。所以者何。彼地中無喜故。亦不與猗覺支相應。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諸餘心心數法者。此中盡說一切無漏心。更無餘有餘有漏心心數法。亦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是等諸法。不與喜覺支相應。亦不與猗覺支相應。如喜覺支猗覺支。喜覺支捨覺支正方便正念正定。說亦如是。諸法與喜覺支相應。亦與正見相應耶。喜在一切無漏心中。不在一切地。正見在一切地不在一切無漏心中。是故得作大四句。與喜覺支相應非正見者。正見與喜覺支相應。喜覺支俱聚中正見體。與喜覺支相應。不與正見相應。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餘正見不相應喜覺支相應法。彼是何耶。初禪第二禪中。盡智無生智。俱聚中喜覺支相應法。不與正見相應。所以者何。是他聚故。與正見相應非喜覺支者。喜覺支與正見相應。正見俱聚中喜覺支體。與正見相應。不與喜覺支相應。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餘喜覺支不相應。正見相應法。彼是何耶。謂未至禪禪中間第三第四禪三無色中正見相應法。不與喜覺支相應。彼地中無喜故。與喜覺支亦與正見相應者。除正見與喜覺支相應。除喜覺支與正見相應。諸餘心心數法。彼是何耶。謂八大地。十善大地。在有覺有觀地。則有覺觀。及心不與喜覺支。亦不與正見相應者。正見不與喜覺支相應。彼是何耶。未至禪禪中間第三第四禪三無色中正見體。不與喜覺支相應。所以者何。彼地中無喜故。不與正見相應。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喜覺支不與正見相應。彼是何耶。初禪第二禪盡智無生智俱中喜覺支體。不與正見相應。所以者何。是他聚集故不與喜覺支相應。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餘心心數法。彼是何耶。未至禪禪中間第三第四禪三無色中。盡智無生智。俱聚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喜覺支。正見喜覺支正覺正覺於正見。說亦如是。

云何世俗正見。云何世俗正智。問何故作此論。答曰。前論是此論所為根本。前論作如是說。云何為見。云何為智。云何為慧。而不作是論。云何世俗正見。云何世俗正智。以前論是此論所為根本。今欲廣分別故。而作此論。復有說所以作論者。或有說意識相應善慧不盡是見性。如譬喻者說。彼是何耶。謂次五識生者。能起身口業者死時心。問曰。彼何故說次五識生者非見性耶。如五識不能分別彼次生。意識亦不能分別。何故能起身口業者非見性耶。答曰。見行內。彼行於外。何故死時心非見耶。答曰。見有勢力。彼慧微劣。問曰。彼作是說。云何通佛經如是說。人欲死時。善心心數法。與正見俱。答曰。彼作是說。佛說死時前相續心非死時心。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一切意識相應有漏善慧盡是見性故。而作此論。

云何世俗正見。答曰。意識相應有漏善慧。彼是何耶。謂不淨覺相應者。安那般那念念處與煗頂忍世第一法相應者。與禪無量解脫勝處一切處相應者。世俗正見。多於四大海水。此中略說麁者。云何世俗正智。答曰。意識相應有漏善慧。彼是何耶。答曰不淨覺相應。乃至世俗正智。多於四大海水。及五識相應善慧。彼是何耶。善眼識相應。乃至善身識相應者。善眼識相應慧。何者是耶。答曰。如見父母佛辟支佛聲聞及諸尊重處。生善眼識善耳識相應慧。何者是耶。答曰。如聞佛語及父母諸尊重處語。生善耳識。餘善三識。非常人能起。唯除觀摶食修行者。能起三善識。已說體性。今當說同異相。若是世俗正見。亦是世俗正智耶。答曰。若是世俗正見。亦是世俗正智。頗是世俗正智。非世俗正見耶。答曰有。五識相應善慧是也。世俗正見攝世俗正智世俗正智攝世俗正見耶。答曰。世俗正智攝世俗正見。非世俗正見攝世俗正智。不攝何等。謂五識相應善慧。

若成就世俗正見。亦成就世俗正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世俗正智。亦成就世俗正見耶。答曰。如是。誰成就世俗正見世俗正智耶。答曰。不斷善根者。總而言之。是不斷善根者。然有多少。或有但成就欲界善見智者。但成就色界者。或有但成就無色界者。或有成就欲色界者。或成就色無色界者。或有成就欲色無色界見智者。以是事故。總而言之。是不斷善根者。然有多少。

若斷世俗正見。亦斷世俗正智耶。答曰。如是。若斷世俗正智。亦斷世俗正見耶。答曰。如是。誰斷世俗正見正智耶。答曰。阿羅漢。總而言之。是阿羅漢。餘人則有多少。若離無所有處欲。斷八地正見正智。乃至離欲界欲。未離初禪欲。斷一地正見正智。是故總而言之。是阿羅漢。餘人則有多少。

問曰。何故名世俗耶。為以毀壞故言世俗耶。為以是貪立足處言世俗耶。若以毀壞言世俗者。無漏道亦毀壞。應是世俗。若以是貪立足處言世俗者。亦恚癡立足處。答曰。應作是說。以毀壞言世俗。問曰。若然者。無漏道亦毀壞。應是世俗。答曰。若毀壞增長於有無漏道雖毀壞不增長。於有令有損減。復次毀壞能令有相續生老病死相續。無漏道雖毀壞能斷有不令生老病死相續。復次若毀壞是苦集道跡生老病死道跡。無漏道雖毀壞是滅苦集道跡滅生老病死道跡。復次若毀壞是身見。愛使所緣處是貪恚癡立足處。雜垢雜毒雜過雜滓堅在苦集性中者。是世俗。聖道與此相違。不名世俗。復次有說者。是貪立足處言世俗。問曰。若然者亦是恚癡立足處。答曰。若說是貪立足處亦是恚癡立足處。問曰。若世俗是毀壞耶。答曰。或是世俗非毀壞。乃至廣作四句。是世俗非毀壞者。過去未來二漏。是毀壞非世俗者。現在道諦。是毀壞亦是世俗者。現在二漏。非毀壞亦非世俗者。過去未來道諦。一切無為法。經說長老式蜜提往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所言世俗者是何耶。佛告式蜜提。以毀壞故言世俗。復問。何等是毀壞。佛告式蜜提。眼入是毀壞。乃至意入是毀壞。問曰。世尊。何故說入是世俗耶。答曰。為受化者故。受化者應聞入是世俗乃得悟解故。佛說入是世俗。問曰。毀壞有何差別耶。答曰。毀者是剎那頃無常。壞是身壞時無常。復次毀是細無常。壞是麁無常。復次毀是內法無常。壞是外法無常。復次毀是眾生數法。壞是非眾生數法。

云何無漏見。云何無漏智。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前論是此論所為根本。前論作如是說。云何為見。云何為智。云何為慧。而不作是說。云何無漏見。云何無漏智。以前論是此論根本。今欲廣分別故。而作此論。復次欲說近對治法故。先說云何世俗正見云何世俗正智。何法是其近對治。謂無漏見智。故作此論。云何無漏見。答曰。盡智無生智所不攝餘無漏慧。彼是何耶。見道中八忍學八智無學正見。云何無漏智。答曰。除見道中諸忍。餘無漏慧。彼是何耶。學無學八智是也。

已說體性。今當說同異相。諸無漏見。是無漏智耶。答曰。或是無漏見非無漏智。乃至廣作四句。是無漏見非無漏智者。見道中諸忍是也。所以者何。彼有見相無有智相。是無漏智非無漏見者。盡智無生智是也。所以者何。彼是智相無有見相。是無漏見亦是無漏智者。除見道中諸忍盡智。無生智餘無漏慧是也。彼是何耶。學八智無學正見是也。所以者何。彼是見相亦是智相。非無漏見非無漏智者。除上爾所事。若法已立名已稱已說者除之。餘未立名未稱未說者。作第四句。彼是何耶。行陰作此四句。一切無漏慧。作三句。有見相智相者。餘有相應不相應行陰四陰及無為法。作第四句。是名除上爾所事。攝亦如是。若成就無漏見。亦成就無漏智耶。答曰。若成就無漏智。亦成就無漏見。頗成就無漏見。非無漏智耶。答曰。有住苦法忍時。

問定理攝成就不說斷。問曰。何故不說斷耶。答曰。若說於文不煩。彼尊者迦旃延子。乃至不捨一剎那。而作文分別。若所說於文煩者。如四大海水。文義盡略說之。復次以垢故斷。無漏法無垢故不斷。問曰。若無漏法不斷者。佛經云何通。如說。比丘汝若解筏喻法者。法尚應斷。何況非法。答曰。斷二種。一除愛斷。二捨斷。此中說捨斷。無漏法雖無除愛斷。而有捨斷。以捨斷故。而作是說。諸比丘。捨聖道盡漏。以念恩故。複數數起聖道現在前。而受種種身苦。謂頭痛等苦。是故佛作是說。比丘當知。聖道所應作者。皆已作之。應捨此道入於涅槃。如人依筏渡河。以念恩故。猶頂戴肩負。他人語言。汝男子筏所應作皆已作之。汝今應捨隨意而去。彼亦如是。

云何是法云何非法耶。答曰。內道言說是法。外道言說是非法。內道法隨順空。隨順無我。隨順涅槃。法尚應捨。何況外道言說。令有相續令生老病死相續者耶。復次善受持名句味身者是法。不善受持者是非法。善受持名句味身者尚捨。何況不善受持名句味身者。尊者瞿沙說曰。善受持阿含經者名法。不善受持者名非法。以增長生死故應捨。何況非法。尊者波奢說曰。正觀是法。不正觀是非法。正觀法尚應捨。何況不正觀法耶。復次慚愧是法。無慚愧是非法。三善根是法。三不善根是非法。四念處是法。四顛倒是非法。五根是法。五蓋是非法。六念是法。六愛身是非法。七覺支是法。七使是非法。八道支是法。八邪支是非法。九次第定是法。九結是非法。十善業道是法。十不善業道是非法。如是等法尚應斷。何況非法。

◎阿毘曇毘婆沙論智犍度他心智品第二

云何他人心智。云何念前世智。如是章及解章義。此中應廣說優波提舍。問曰。彼尊者迦旃延子。何故依二智而作論。答曰。彼尊者有如是欲如是意。隨其欲意而作論。亦不違法相。彼意欲因二智而作論。即論二智。謂他心智。念前世智。意欲論二智故。餘處亦因二智而作論。如根揵度中論法智比智。餘處亦因二智而作論。如定揵度論盡智無生智。餘處意欲論四智。即因四智而作論。如根犍度論苦集滅道智。如說。若苦智是苦無漏智耶。乃至若道智是道無漏智耶。餘處意欲論八智。即因八智而作論。如使犍度定犍度智犍度所說。餘處意欲論十智。即因十智而作論。如說。眼根以幾智知。猶如善巧陶師。先調柔泥團。安置輪上。隨其欲意。作種種器。彼尊者亦爾。以聞思慧。觀察法相。斷緣中愚故。隨其欲意造論。亦不違法相。復次此二智。以離欲得方便得體是修慧亦是通體是四支五支禪果故。復次此二智體。是智性見性。復次以此二智各緣一世。他心智緣現在世。念前世智緣過去世。若作是說。念前世智是有漏無漏者。應作是說。以此二智是有漏無漏故。

云何他心智。答曰。若智是修是修果從修生得不失。是修者。體是修。是修果者。是四支五支禪果。從修生者。修習故。得不失者。得不捨。問曰。何故不說已得當得者。但說今得耶。答曰。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若得此智。名得道者。名知他心者。是中說之。非已得當得者。以失故。以此智知他心所覺所觀所行。所覺者是欲界初禪。所觀者。是中間禪。所行者。是上三禪。復有說者。所覺是欲界初禪。所觀者從欲界乃至中間禪。所行者從欲界乃至第四禪。問曰。他人心覺觀緣色時他心智。亦知他心所緣色耶。答曰。外國法師經文作如是說。若智知欲色界現前他人心心數法及無漏心。是名他心智。問曰。罽賓沙門。何故不作如是說耶。答曰。亦應作如是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言所覺所觀所行者。說其體。不說所緣處心心數法。如實知之。心者是心數。法者是數法。如實知之者。是說知境界。應說一。知他心智。謂知他心智通。應說二。謂知有漏無漏及縛解系不系。應說三。謂上中下。應說四。謂四禪果。應說六。謂有漏上中下無漏上中下。應說八。謂四禪有漏無漏。應說九。謂下下乃至上上。應說十二。謂四禪中各有三種。謂上中下。應說十八。謂有漏有九無漏有九。應說二十四。初禪有漏有三無漏有三。乃至第四禪亦爾。應說三十六。謂初禪有九種。乃至第四禪有九種。應說七十二。初禪有漏有九種。無漏有九種。乃至第四禪亦爾。若以在身。若在剎那。則有無量無邊他心智。此中總說一種他心智而作論。

問曰。他心智體是何耶。答曰。體是慧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知他心智。答曰。知他心故名知他心智。問曰。亦知數法。何故但名知他心耶。答曰。以期心故。行者期心。勤修方便。欲知他心。不期數法。亦知數法故名知他心智。如人求見於王。不求見眷屬。若見王時。亦見眷屬。彼亦如是。復次諸法立名。各有所以。或以自體。或以對治。或以方便。或以相應。或以所依。或以所行。或以所緣。或以行以緣。以自體者。如五陰四諦等智是也。餘解廣說如上。

界者。有漏是色界系。無漏是不系。問曰。何故無色界無他心智耶。答曰。非其田故。乃至廣說。復次他心智因色故生。無色界無色。地者。是四根本禪地。不在諸邊無色地。問曰。諸邊中何故無知他心智耶。答曰。此是通若有三昧。能生通果。則有此智。諸邊中無此定故。問曰。中間禪心。以何知他心智知耶。答曰。或有說者。以初禪地者知。復有說者。以二禪地者知。評曰。應作是說。以初禪地者知。所以者何。是一地法故。所依者依欲色界。身行者無漏者行道等四行。有漏者不行行緣者。初禪地者。緣欲界初禪二禪地者。緣欲界乃至第二禪第三禪地者。緣欲界乃至第三禪第四禪地者。緣欲界乃至第四禪。他心智不知無色界。問曰。何故他心智不知無色界。答曰。他心智不知上地法。初禪他心智。不知第二禪心。乃至第三禪他心智。不知第四禪心。問曰。生欲色界。起無色定現在前。他心智能知彼心心數法不耶。答曰。不知。所以者何。如果時不知。因時亦爾。念處者是三念處。除身念處。智者是四智。謂法智比智道智等智。三昧者無漏者與道無願相應。有漏者不與相應。根者總與三根相應。謂樂喜捨根。世者在三世。緣三世者。過去者緣過去。現在者緣現在。未來不生者緣三世。必生者緣未來。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緣三種。三界系及不系者。有漏是色界系。無漏是不系。緣三界系及不系者。緣欲色界及不系。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是三種。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盡緣三種。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有漏者是修道斷。無漏者是不斷。緣見道修道不斷者。盡緣三種。緣名緣義者是緣義。緣自身他身及非。身者緣他身。是方便得。離欲得者。是方便亦是離欲。初禪者離欲界欲得。乃至第四禪離三禪欲得。方便者以方便現在前。佛不以方便現在前。辟支佛以下方便。聲聞或以中。或以上方便。問曰。他心智方便云何。答曰。如施設經說。初行者先取自身相。若身有如是色。則有如是心。若有如是心。則身有如是色。取自身相已。亦取他人身相。若他身有如是色。則有如是心。若有如是心。則身有如是色。取如是相已。作是思惟。今此眾生。為何所觀何所分別。作是思惟時。如實知之。此眾生如是思惟如是分別。是名他心智。滿足集法經亦說。他心智方便云何。答曰。觀五取陰。是苦空無常無我。作如是觀無漏智。問曰。如他心智緣四諦智。何故但說緣苦智者耶。答曰。應說盡緣。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此說初起入法方便。若說緣苦智。當知亦說緣餘智。問曰。前方便此後方便。有何差別耶。答曰。前所說方便。至有漏無漏。此所說方便。一向是無漏。復次後方便。勝妙明淨勝前方便。問曰。若眼不見色。為能知他心不耶。答曰。能知。以耳聞其聲故。若眼不見色。耳不聞聲。為能知他心不。答曰。知。以鼻嗅其香故。若眼耳鼻不見色聞聲嗅香。為能知他心不耶。答曰。知。以舌知味故。若不見色聞聲嗅香知味。為能知他心不耶。答曰。知。以身觸故。若不見色。乃至身不覺觸。為能知他心不耶。答曰。或有說者。不知。所以者何。以他心智因色故。評曰。應作是說。方便時不知。滿足時能知。問曰。何故他心智方便時因色生耶。答曰。因麁得入細故。他心智方便時緣自己。滿足時不緣自己。問曰。何故他心智方便時緣自己。滿足時不緣自己耶。答曰。他心智不緣他心所緣所行。若他心智。緣他心所緣所行者。亦可名自心智。本曾所得有漏心心數法十五種。欲界有三種。謂上中下。乃至第四禪亦有三種。初禪地下有漏他心智。知欲界三種心心數法。及知初禪下有漏心心數法。中者。知欲界三種。知初禪下中二種。上者知欲界三種初禪三種。如初禪乃至第四禪。上者知十五種。如本曾起有漏心。有十五種。未曾得有漏心。亦有十五種。無漏心有十二種。初禪地有三種。謂上中下。乃至第四禪亦爾。第二禪地下無漏心。知初禪地下無漏心。亦知二禪下者第二禪。中者知初禪第二禪下中二種。上者知初禪第二禪下中上三種。知第二禪乃至第四禪。上者知十二種無漏心心數法。問曰。何故下有漏他心智。知下地三種及自地下者。無漏下他心智。知下地下心心數法及自地下者。非中上耶。答曰。有漏心心數法異。無漏心心數法異。一身中可有三種有漏心心數法無漏心心數法。以根故別。若是下根則無中上根。乃至若是上根。則無中下根。

他心智不知勝地勝根勝人心。勝地者。初禪地他心智。不知第二禪地心心數法。乃至第三禪地。不知第四禪地心心數法。勝根者。下根他心智。不知中上根心心數法。勝人者。學人他心智。不知無學人心心數法。問曰。一切無學人他心智。盡知學人心心數法耶。答曰。不知。時解脫不知見到心。見到不知時解脫心。所以者何。見到於時解脫根勝故。時解脫於見到人勝故。問曰。學人起第二禪心現在前。無學人起初禪心現在前。為展轉相知不。答曰。不知。所以者何。無學人於學人人勝。學人於無學人地勝。聲聞起第二禪心心數法現在前佛起初禪心心數法現在前。為展轉相知不。答曰。不知。所以者何。佛於聲聞根勝。聲聞於佛地勝。欲界有四種變化心。謂初禪果。乃至第四禪果。初禪地他心智。為知此四種心不。答曰。或有說者知。所以者何。盡是欲界心故。復有說者。唯知初禪果。餘則不知所以者何。如不知因。果亦不知。

是佛所有無漏心。及未曾得有漏心。無有他心智能知者。已曾得有漏心。佛欲令他知則知。若佛欲令鈍根者知。利根者不知。鈍根者則知。利根者不知。佛欲令薩波達知舍利弗不知。薩波達則知。舍利弗不知。欲令畜生得知人不知者。畜生則知人不知。何以知之。有經說。佛住那提迦夜城矜迦精舍時。眾多比丘。置缽在露地。及世尊缽。亦在露地。爾時有一獼猴。從娑羅樹下。往詣眾多缽所。時諸比丘。恐破缽故。皆共遮之。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莫遮此獼猴。不破汝等缽也。爾時獼猴取世尊缽。徐還上樹。盛滿流蜜。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雜蟲故。爾時世尊。起世俗心。欲令去蟲。是時獼猴即知佛意卻在一面。除蜜中蟲。復上世尊。世尊不受。以未作淨故。世尊復起世俗心。若此獼猴。以水作淨者。我則受之。是時獼猴即知佛心。以水作淨。佛便受之。以其淨故。爾時獼猴以世尊受其蜜故。心生歡喜。踴躍無量。起舞卻行。墮坑而死。得生人中。於佛法出家。得阿羅漢道。名摩頭婆肆吒。以是事故。尊者波毘奢。作偈讚佛。

 欲令人天知佛心  隨其所念皆能知
 若入諸禪深妙定  無有能知佛心者

問曰。佛為得知佛心他心智不耶。答曰。或有說者。不得。所以者何。世無二佛故。復有說者得。以能緣故。不以起現在前。辟支佛如渴伽獸角獨出世者。與佛無異。若作是說。眾多出世者。有緣辟支佛心他心智亦能緣亦能起現在前。聲聞有知聲聞心他心智亦能緣亦能起現在前。佛所有無漏心。及未曾得有漏心。無色界心。無有他心智。能知此心者。

眾生或有生有滅。生者。生欲界色界眾生。及生無色界凡夫人。為當得他心智不耶。答曰。以二事故當得。一以能緣。二以現前行。滅者。生無色界聖人。若涅槃者。為當得他心智不。答曰。不當得。復有說者。當得。以能緣故。不以現前行。評曰。不應作是說。當得不現前行。寧當說不得。不當說得。不現在前行。

有境界。是佛他心智所知。非辟支佛聲聞所知有境界。是佛辟支佛他心智所知。非聲聞所知有境界。是佛辟支佛聲聞他心智所知。如經說。比丘當知。雪山中有如是處。獼猴所不能行。人亦不能行。有處所獼猴能行人不能行。有處所獼猴能行。人亦能行。雪山猶如境界。獼猴如辟支佛。人如聲聞。如是之義。今當顯現。見道有十五心。他心智知相似法。有漏者知有漏。無漏者知無漏。已曾得者。知已曾得。未曾得者。知未曾得。法智分者知法智分。比智分者知比智分。聲聞人他心智。見道中知二心。辟支佛知四心。佛一一次第知。所以者何。辟支佛聲聞。以方便現在前。佛不以方便現在前。行者入見道作方便。聲聞入為法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見道。聲聞起法智分他心智現在前。能知行者二心。謂苦法忍苦法智。行者入比智分。聲聞人為比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比智分。聲聞人起比智分他心智現在前。欲知苦比忍乃知道比智。行者為見道作方便。辟支佛為法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見道。辟支佛起法智分他心智現在前。知行者二心。謂苦法忍苦法智。行者入比智分。辟支佛為比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比智分。辟支佛起比智分他心智現在前。欲知苦比忍乃知滅比忍滅比智。佛不以方便一切功德現在前。如行者一一次第起見道現在前。世尊以他心智。一一次第而知。

佛於三種道。以總相知。亦以別相知。辟支佛亦知三種道。於聲聞辟支佛道。以總相別相知。於佛道以總相知。不以別相。聲聞亦知三種道。於聲聞道。以總相別相知。於辟支佛道。以總相知。不以別相。問曰。聲聞見道諦時。為見辟支佛佛道不。若見者。他心智何故不知。若不見者。云何得緣彼不壞信耶。答曰。應作是說見。問曰。若然者。他心智何故不知耶。答曰。以總相智見。他心智是別相知故。一眾生所有他心智。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知時為知受體。為知受諸剎那耶。若但知受體者。諸餘受不被知者。云何知耶。若知受諸剎那者。云何自身非眾多耶。自身眾多者。我他心智。體有二十一種。知一眾生一剎那受。如一剎那受。餘一切剎那受亦爾。如受剎那。餘心心數法剎那亦爾。如一眾生心心數法。餘眾生心心數法亦爾。我他心智俱心心數法則多。一切眾生。如我心心數法多。所依身亦應多。答曰。應作是說。知受體。問曰。若然者。餘所不知受。云何知耶。答曰。若知餘受。無有是處。知時唯知所知者。復有說者。知受諸剎那。問曰。若然者。云何自身非眾多耶。答曰。多有何過。所以者何。如我他心智體。有二十一種。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一切眾生他心智體。亦有二十一種。知我心心數法。是故無過。問曰。他心智。為緣過去緣未來緣現在耶。答曰。緣現在。問曰。若然者經本所說云何通。如說。過去未來法九智知。答曰。經本應作是說。過去未來法八智知。除滅智他心智。而不說者。有何意耶。隨緣故說。過去者緣過去。未來者緣未來。若如所說。他心智知三剎那。謂知現在剎那。次前滅者。次當生者。經本應作是說。

問曰。他心智為緣一法。為緣多法耶。若緣一法。經所說云何通。如說。有欲心如實知有欲心。若一時知欲亦知心者。豈非知多法耶。餘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當世尊憶念時。遍知眾僧心之所念。若緣多法者。云何體是三念處耶。答曰。應作是說。緣於一法。問曰。若然者。佛經云何通。如說。如實知有欲心。答曰。心與欲相應故。名有欲心。若知欲不知心。若知心不知欲。如觀垢衣。若觀垢則不觀衣。若觀衣則不觀垢。彼亦如是。餘經復云何通。如說。世尊當憶念時遍知眾僧心之所念。答曰。以比相知。非以他心智。世尊以他心智。觀一比丘心住寂靜道。次以比相智知諸比丘心亦爾。復有說者。世尊不以他心智知。亦不以比相智知。乃以願智知。復有說者。世尊不以他心智比相智願智知。世尊得盡智時。得未曾得欲界不隱沒無記心心數法。亦不入禪。亦不起通現在前。當憶念時遍知諸比丘僧心。復有說者。知多法。問曰。若然者。云何體是三念處耶。答曰。初方便時是三念處通。若滿足是總緣法念處。評曰。應作是說。一切他心智緣一法。是別相觀。緣現在緣他緣心心數法。見道中無。在修道中。不與空無相三昧相應。不攝盡智無生智。無礙道中無他心智。法應如是。云何念前世智。答曰。若智是修是修果。從修生得不失。以此智憶念過去無數生。如是相貌。是名念前世智。是中問答。廣說如他心智。云何如是相如是貌。答曰。如是相者是前時有。如是貌者是中有。復有說者。如是相是中有。如是貌是前時有。所以者何。前時有可示此是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差別貌。如經說。

佛告阿難。若有如是相如是貌施設者。名色身。若無如是相如是貌可施設。有對觸不。答言。不也。彼經說。內入是相外入是貌。復有說者。彼經說。內入是貌外入是相。所以者何。以內入故。說諸識相差別。如說除上爾所事。是中無如是相貌。是以除之。如說。若以如是相如是貌入初禪。如是相者是方便。如是貌者是所緣。如偈說。

 若成就八智  十六行相貌
 如閻浮檀金  無能說其過

是中說慧名相貌。過去無數生者。是說念前世智境界。應說一。念前世智。得念前世智通念前世明念前世力。應說二。謂已曾得未曾得。應說三。謂上中下。應說四。謂初禪果乃至第四禪果。應說六。已曾得有三種。未曾得有三種。謂上中下。應說八。初禪地有二種。謂已曾得未曾得。乃至第四禪地亦如是。應說九。謂下下乃至上上。應說十二。初禪有三種。謂上中下。乃至第四禪亦如是。應說十八。謂已曾得有九種。未曾得有九種。應說二十四。初禪有六種。謂已曾得有三種。未曾得有三種。乃至第四禪亦如是。應說三十六。初禪有九種。乃至第四禪亦如是。應說七十二。初禪已曾得有九種。未曾得有九種。乃至第四禪亦如是。若以在身若在剎那。則有無量無邊念前世智。此中因總說一念前世智而作論。問曰。念前世智體性是何。答曰。體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念前世智。如念處體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念處。如阿那波那念體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阿那波那念。憶前生念體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憶前生念。除色想體性是慧。以想力多故。名除色想。如是念前世智體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念。前世智。此是念前世智體性。乃至廣說。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九

 

上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下篇:鞞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註音版】往生論

往生論...

俱舍論實義疏

俱舍論實義疏卷第一(惣二萬八千偈) 尊者悉地羅末底造...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一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序 正教本宗。文唯三藏。梵音所闡。...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

淨土疑辨

《淨土疑辨》序 豫章微休居士陳 所蘊撰 蓮池禪師作《...

毗婆尸佛經

毘婆尸佛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

佛說長者法志妻經

佛說長者法志妻經 失譯人名今附涼錄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上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

【註音版】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佛說須賴經

佛說須賴經 前涼月氏國優婆塞支施侖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無極寶三昧經

無極寶三昧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佛教詞典】會三歸一

佛最初以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法,教化眾生,到最後皆教...

【佛教詞典】根邊蘊

梵語 mūlāntika-skandha。與「一味蘊」對稱。乃小乘...

稱念觀音聖號的功德利益

觀世音菩薩應該是中國人最熟悉的,觀音信仰不僅貫穿整...

入海采寶七難喻

世間人入大海采寶,會遇到七種危難:一者,強風從四面...

別人給得起,但你的福報不一定能用得起

學佛一定要懂一些財富學,現在大家學發財,不學花財。...

戒定慧的修行次第

戒,能降服粗重的煩惱。比如很多人有抽煙的習慣,想戒...

素食能降低患白內障風險

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顯示,肉食者有白內障的風險比素食...

菩薩能開娛樂場嗎?如何認識他是菩薩

菩薩利益眾生的時候有種方法,叫四攝法。 四攝呢,同事...

時到時擔當,沒米就煮蕃薯湯

在我的家鄉有一句大家常用的俗語:時到時擔當,沒米就...

因為不知道,所以勇敢

一個下雪的晚上。農村有戶人家,半夜裡有人敲門。主人...

把禪的理論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大家並不懂得如...

吾人一念心性,與諸佛了無有異

吾人一念心性,與三世諸佛,了無有異,其智愚苦樂天淵...

食肉是人類既殘忍又自殘的貪慾

美國素食者協會調查顯示:粗飯素食在美國漸成風尚,全...

心不知心,如何萬慮休

在不念阿彌陀佛名號之前,我們每天都在打妄想,都在念...

【視頻】《地藏經》妙喜居士讀誦

《地藏經》妙喜居士讀誦

【視頻】《普賢菩薩行願品》法師唱誦

《普賢菩薩行願品》法師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