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小道地經

後漢天竺三藏支曜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小道地經

後漢天竺三藏支曜譯

道人求息,所以不得息者,有四因緣。何等為四?一者、怙其善,不曉護戒自欲身;二者、以不護戒便黠意不生,以黠意不生便不知身,以不知身意便惑;三者、不解經,以不解經便不了了,以不了了意便疑;四者、不數校計命福日盡,心自可。用是四因緣故不得息。

道人求息,欲得息者,要當知坐行二事:一者、喘;二者、息。亦在二因緣:一者、為生;二者、為死。何等為喘?何等為息?所起意生為喘,意止為息。何等為生?何等為死?意滅為生,意起為死。要當先知是因緣,當那得分別知因緣所從起盡。

事在四對。何等為四?一者、不知食、多食、不學、不制,貪味過足;二者、意隨色,不諦校計多求自欲,為種苦本;三者、警意蓋起,多睡眠失本念耶,向夢中種栽;四者、疑惑便惡日增,便兩舌墮非,妄瞋恚,身口不相應。為是故,不墮禪棄,當那得近禪?

常數思惟喘息生滅起盡,當持何等意思惟分別?亦在四因緣:一者、近善知識;二者、識受語不妄;三者、貪誦經,晨夜習意;四者、守戒莫離法。息易得。

身有四病:或時地多,身不得安;或時水多,身不得安;或時火多,身不得安;或時風多,身不得安。此四得安,乃得身止。

意有四病:一者、癡多,意不得止;二者、瞋恚多,意不得止;三者、淫多,意不得止;四者、疑多,意不得止。四事不安,意不得止。

息亦有四病:或時多求,息不得止;或時念多,息不得止;或時歡喜多,息不得止;或時喘多,息不得止。道人行道,離是因緣,便得定意。

若身臃腫疥瘡肥盛,欲坐身不得安;或時食多,便火起,身不得安;或時飲多,便水起,身重目澁,身不得安;或時食多已復食,貪味過足,不學不制,便風起不得安,亦謂少食。

若癡多,不宜數入眾人群聚,當先誦經,不宜多聞好自守。若瞋恚多,不宜居家若少所有。若淫多,不宜觀伎樂及諸好色。若疑多,不宜數聞好言善語,常自守思惟責對。若求多,常當念不常,坐起著意。若念多,常當行證我所念皆為苦本。若歡喜多,計不得久,苦在後,當病制。若喘欷多,常當和心,不宜數出麁語,坐作罪。道人行道不識是因緣,終不近道;當能制此,黠意稍增,道易得。

道人求向道,要當知過去念事以過去,莫復念。何以故?復知為種故。譬如種穀,種稻便念當收稻,種豆便念當收豆。何以故?為生故。念亦如是,以種念便生,一切聚在十方,待殃福當受要,不得脫苦。墮殺便種殺,栽盜為種盜,栽淫為種淫,栽兩舌為種兩舌,栽惡口為種惡口,栽妄言為種妄言,栽綺語為種綺語,栽嫉為種嫉,栽瞋恚為種瞋恚,栽疑為種疑栽為。是故數數為念復增念,難得離苦。

當持何離是眾苦?要當禪棄,為不複種是十惡故,雖有餘種會當盡。何以故?譬如種穀,雖多得收,不複種種,但稍稍飯。雖久,飯不止,會有盡時。禪棄亦爾。何以故?不複種故。以墮禪棄,罪稍稍滅。何以故?稍稍禪棄為福,福以生,萬惡皆竟。但種道栽念,道以生便有黠,以有黠便能活人,亦能自活。

道人求向佛道,今世欲曉了知行意者,要在三念:有過去念、未來念、現在念;有福念、有罪念。或時,若讀經行禪,忽念久事曾為人所辱,若侵入墮好色,便因念生意,為作頭足,復增罪不能自制,從是因緣得罪為苦本,是為過去罪念。或時,從禪中若讀經,忽生善念,念素所行苦樂,思惟知不常,是為過去福念。

或時安靜,忽亂念生,念作非常,便失本念。貪淫多求,便作不死念,是為未來罪念。或時,若得安靜,便善念念栽,當從是因緣增黠,是為未來福念。

端在家居自守持戒,便邪念生,當作是念,多畜六畜更增憂失戒,是為現在罪念。以自家居自守持戒,復增善念常欲離,是為現在福念。

求向佛道,當先曉是罪福,乃可增黠。若求羅漢,一切斷,是為求向佛道。但欲增福多黠求羅漢,但欲墮禪滅惡,其黠在後。求佛增福要當多聞;黠要當諷經。欲知其要在護戒,護戒便能解經,便能福人亦能自福。

道人求向佛道,今世欲解菩薩行意者,要當復知是三戒:第一、當知持戒亦守戒;第二、當知不犯戒亦能戒;第三、當知戒曉戒能戒亦護戒。第一當知持戒者,若人有妻子,居家常齋不失,是為持戒;一身無妻子,自守不邪向,是為守戒。第二當知不犯戒者,若人眼視耳聽,能不墮聲色亦餘一切,是為不犯戒。為道寒苦,復為人所辱,能不失本念,是為耐戒,亦應忍辱。第三當知戒者,知某人持某戒,是為知戒。曉戒者,知某人樂道,為父母宗親知識所非嫉,不數數於眾人中曉說戒。能戒者,當知人能應何業,隨力所任授與,能使不失,若增若減應病與藥,是為能戒。護戒者,一切當護,附順當得其意,離惡知識當有護意,欲說十方人非人。若在伎樂、若在淫色,能教多少說善言,能不亂意,復令有福,是為護戒。求向佛道菩薩行業者,要當知是,乃能脫人亦能自脫,復能業人亦能自業。

佛說小道地經


上篇:道地經

下篇:禪要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雲。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採華違王上佛授決號妙花經

採花違王上佛授決號妙花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昔...

本事經

本事經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一法品第一之...

佛說堅固女經

佛說堅固女經 隋北印度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佛說超日明三昧經

佛說超日明三昧經卷上 西晉清信士聶承遠譯 聞如是:一...

佛說千佛因緣經

佛說千佛因緣經佛說千佛因緣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觀心釋

已申如實不空義 如如演說不取著 攝彼名句及文身 融...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一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如是...

萬善同歸集

萬善同歸集序 朝奉郎守司農少卿致仕輕車都尉長興縣開...

【註音版】佛說八師經

佛說八師經...

四明尊者教行錄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一(並序)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陳隋...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失譯附後漢錄 師子戲菩薩、師子奮迅...

【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佛教詞典】甘蔗王

甘蔗,梵名 Iksvāku,巴利名 Okkāka,音譯作懿摩彌、...

【佛教詞典】三淨肉

三種清淨的肉,即   一、不見,我眼不見它被殺時的情...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無分別心才是道

唐代的懶瓚禪師,長年居住在山洞裡,有一次,他寫了一...

土豆的營養和藥用功效

說到土豆的功效,很多女性會說土豆美容,用土豆片敷眼...

住持佛教其責在僧

記得十六年前的今天,我才剛到佛學院來求學。十六個春...

為什麼佛要示現涅槃

《法華經》講,為什麼佛要示現涅槃?佛可以長久住世,...

聖人、妻子和老虎

有一個青年,聽說喜馬拉雅山的山腰上居住了一位有德行...

夢參老和尚自述

我從小就不服管,有叛逆性格,十三歲時小學沒畢業,由...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古語云: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人心如地,...

何謂「普特切羅」

普特切羅,又名補特伽羅,是梵語 pudgala的音譯,意為...

菩薩修行六念,把念佛放在第一

如菩薩六念,念佛第一。又云:繫念思惟因緣力故,得斷...

般若與人生佛教

般若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具大智慧,第二是有大悲心,第...

知見影響你的心量

當我們以空觀觀照一念心性的本體的時候,是離一切相,...

聖嚴法師《幫忙保平安》

有次我去拜訪一位相當有錢的居士,他家門口有保鑣站崗...

【視頻】《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僧伽吒經》李罕念誦

《僧伽吒經》李罕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