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犍度世第一品之四

此二十種身見。幾是我見。幾是我所見。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世尊經中。處處說二十種身見而不廣分別。唯尊者舍利弗經中一處分別。彼雖分別而不說此二十種身見。幾是我見幾是我所見。因彼諸經不分別故。今欲分別故作此論。復次毘婆闍婆提作是說。身見無所緣。如身見緣我。實義中無我。彼何所緣。如人見繩謂是蛇見杌謂是人。為止彼人如是意故。亦欲顯身見有所緣故。身見緣五陰。但所見事異。非無所緣。如彼人喻見繩謂是蛇見杌謂是人。此亦所見事異。非無所緣。是故止異人意欲顯己義。亦欲示決定法相故。而作此論。問曰。此二十種身見。幾是我見。幾是我所見。答曰。五種是我見。十五種是我所見。問曰。若我見有五。我所見亦應有五。何故說十五我所見耶。答曰。緣行故說五我見。具故說十五我所見。所以者何。此十五我所見。以具故生。應說一我見。所謂五見中我見應說二如我見。我所見應說三謂欲界色無色界。我見應說六。如欲界中有我見我所見。色無色界亦爾應說九。如欲界地我見。乃至非想非非想地我見。應說十八。如欲界地我見我所見。乃至非想非非想地我見我所見。如分別行緣陰。應說二十不分別所起處。見色是我色異我。色屬我我在色中。如色四種。受想行識亦如是。如是五四。則有二十。以行緣分別十二入。則有四十八。不分別所起處。如見眼入是我。眼入異我。眼入屬我。我在眼入中。如眼入有四。乃至法入亦有四。如是十二四。則有四十八。以行緣分別界。則有七十二。不分別所起處。如眼界是我。眼界異我。眼界屬我。我在眼界中。如眼界有四。乃至法界亦有四。如是十八四。則有七十二。若分別緣陰。分別所起處。則有六十五。如說色是我。受是我瓔珞。受是我僮僕。受是我器。如受有三。想行識亦三。如是四三有十二。及色有十三。如是五種十三。則有六十五。若分別緣入。分別所起處。則有四百八眼入是我色入是我瓔珞是我僮僕是我器。如眼入有三十四。乃至法入亦有三十四。十二種三十四。則有四百八。若分別緣界。分別所起處。則有九百三十六。眼界是我色界是我瓔珞是我僮僕是我器。如眼界有五十二。乃至法界有五十二十八種五十二。則有九百三十六。如是種種身。諸剎那相續。則有無量我見我所見。此處分別行緣陰。不分別所起處。則有二十。問曰。以何等故此身見言種答曰此二十種身見。各有差別故言種。

問曰。以何等故。因陰說二十我見。非因界入。答曰。或有說者。彼作經者。有如是意如是欲如是可隨。彼意作經不違法相。復有說者。為現初起初方便入法。如因陰說。見因界入。亦應如是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是有餘之說。復有說者。此陰說見者。正佛經所說。佛經因陰說二十種我見。彼作經者。亦依佛經作論。說二十種我見。問曰。置作經者。以何等故。世尊。因陰說二十種我見。答曰。為化眾生故。佛因陰說二十種我見。若受化者。應聞界入。而得度者。世尊亦因界入。說於我見。以不應聞是故不說。復有說者。諸見生時。多依於陰。少依界入。是故世尊因陰說見。不因界入。

色是我者。云何為色諸所有色盡四大。四大所造定諸所有有二種。有盡諸所有。有不盡諸所有。言不盡者。如求糟糠等少物有亦名諸所有。言盡者。如求一切物及糟糠等亦諸所有。此中唯說盡諸所有色。問曰。如我見是自界緣非他界緣。彼云何能見一切色是我。答曰。諸是彼所行。是彼境界者。計以為我。非一切色也。色異我者。云何色異我。於此四陰。展轉計異於我。彼作是念。此色是我。有如人有財。名為有財。色屬我者。云何色屬我。於此四陰。展轉計屬我。如人有僮僕。言僮僕屬我。色中我者。云何色中我。於此四陰。展轉計是色中我。彼作是念。色是我器。如油在麻中。膩在揣中。如蘇在酪中如刀在鞘中。蛇在篋中。如血在身中。問曰。如受是我。色是具可爾。色麁受細故。如說色是我受是具。云何見麁色。入細受中。尊者波奢說曰。不應責盲人墮坑。亦不應問無明者愚。復有說者。彼見色是我受是具者。彼人見受麁色細。是以見色住於受中。尊者和須蜜說曰。此四大身中。盡能覺觸。有所觸處。則能生受。以受處處生故。言色裹在受中。尊者佛陀提婆說曰。彼見受遍在身中。從足至頭。無不有受處。然計色是我。不遍在身。是故彼見色住在受中。

問曰。以何等故。我見說二十種。其餘諸見不說耶。答曰。或有說者。彼作經者意欲爾乃至廣說。復有說者。此為現。初起初方便初入法。如說身見有二十種。戒取應有四十種。邪見見取應各有八十種。應說而不說者。此義是有餘之說。復有說者。為對治我見故。佛說十種空。十種空者。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第一義空。無所行空。無始空。性空。空空。此十種空。與何法相對。與我見相對。以空與我見相對故。有二十種我見。餘見不爾是故不說。

問曰。頗於一陰。起我見我所見耶。答曰。起如於眼入起我見。其餘諸色。起我所見。餘四陰亦如是。問曰。頗有我見者。一時於五陰。盡計我不耶。若有者。朔迦書云何通如說。唯有一我見。無有五我見。無五我見者。無計五陰是我者是也。所以者何。計我見。唯計一法。五陰是別異法。計我見家。說一我一人無分不壞不變是常。若無者。薩遮尼乾子經云何通。如說瞿曇沙門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答曰。無有一時計五陰是我者。問曰。若然者薩遮尼乾子經。云何通耶。答曰。彼自大心重故。作如是說復有說者。彼不信佛。內有知見。欲試如來彼為知不。故作不順理說。次見如來諸論議相。領如師子。鉤牙銛利。口四十齒。出梵音聲。彼人聞已。心懷怖懅。作不順理說。復有說者。彼人見如來威德。勝於梵釋難近難親。有如是威德故。作不順理說。復有說者。天神威逼故。令彼人作不順理說。復有信佛天神。作如是念。此弊惡人。何以久惱如來故。以威逼能令彼人作不順理說。復有說者。或有一時計五陰為我。問曰。若然者。朔迦書所說云何通。答曰。彼人於此五陰。盡作一具聚相。問曰。若然者復以何為具。答曰。若計內入為我。則以外入為具。若計外入為我。則以內入為具。問曰。為有見微塵計以為我不。若有者。是則無我見。非是我見。若無者。朔迦書復云何通。如說五大微塵雖各異相。是我是常。若言無常是則無理。問曰。彼書云何通我見見微塵。答曰。此書說邊見緣微塵。此義已立。當知我見緣微塵。此義亦立。答曰。無有見微塵計以為我。問曰。若然者。朔迦書復云何通。答曰。此書所說不順正法理。復有說者。有見微塵計以為我。有推理見義無實見生時義。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

問曰。五陰之外。為有起我見者不。若有者此經云何通。如說若有沙門婆羅門。起於我見。盡見五受陰。若無者。說第六我見。復云何有。答曰。無有五陰之外起於我見。問曰。若然者。第六我見云何而有。答曰。思是行陰。于思起我。見其餘行陰起於我所見。即是第六我見。佛經說身見。是六十二見根本。餘經復說。若有沙門婆羅門。所起諸見。盡依二邊。若斷若常。此二經有何差別。答曰。云何能生諸見故。說身見為本。守護長養諸見故。是說邊見。復有說者。能生諸見。是說身見為根本。使諸見轉行是說邊見。

◎復有經說。若入地一切處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離不異。餘一切處亦如是。問曰。諸得一切處定。必離第三禪欲。彼若見地是我。當知是第四禪地身見。見第四禪中地為我。一切處定法緣欲界。彼云何不相違耶。答曰。此中不定說定。如非沙門說名沙門。復有說者。以本名說故。如王失位猶名為王。行者本曾得此定。後雖失時猶稱得定。復有說者。行者於定速疾故失。於彼定起欲界身見。捨於身見還得彼定。如提婆達多。於定速疾。以神足力。自化己身。作太子像。於阿闍世王抱上。迴轉遊戲復現相貌。令阿闍世王知是尊者提婆達多當作太子像時。阿闍世王抱弄嗚之唾其口中。貪利養故即便咽之。是以世尊而語之言。汝是死尸食唾之人。若嚥唾時彼非離欲。若作太子。為阿闍世王所抱弄時爾時離欲。復有說者。身見見第四禪中地是我。一切處定。亦緣第四禪中地。問曰。若然者一切處定。不緣欲界耶。答曰。一切處定。亦緣欲界。亦緣第四禪。問曰。如色界諸天一切悉白。彼復云何見青黃赤等差別。答曰。彼眾生數者。其色悉白。非眾生數有青黃赤色。評曰。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若我見與一切處定。是相應共有法者。應有是過。云何是一切相應共有法。少緣欲界。少緣色界。身見與一切處定。雖非相應共有法。而一人亦得二名。以計我故名為身見。以得定故名得定人。身見緣第四禪中地。一切處定。緣於欲界。不同一時。是故此論為已善通。

無常見常。乃至廣說。問曰。何以作此論。答曰。此諸邪見於生死中。為諸眾生作大繫縛。作大衰患作大藏伏。猶如世間繫縛衰患藏伏人。若不見不能遠避人。若見時則能遠避此諸邪見。乃至廣說。亦復如是。此中應以二事推求邪見。一以體性。二以對治。如智犍度見犍度。如增益智論。彼中亦以二事。推求邪見。一體性。二對治。如增益智論中說。沙門瞿曇汝是幻。世尊之道已過於幻。此邪見謗道是其體性。見道斷是其對治。復作是說。此是阿羅漢。汝何故慳惜阿羅漢名也。世尊之道已過於慳。此邪見謗道是其體性。見道斷是其對治。如偈問論如梵網經說。應以起處推求邪見。便有三事所謂起處體性對治。復有說者。不應推求邪見三事。所謂起處體性對治若推求邪見。如責無明。汝何以愚。復有說者。應以三事推求邪見。所謂起處體性對治若能以三事。推求邪見。雖是具縛凡夫。邪見過患不現在前。猶如聖人以無漏道斷諸邪見永不復起。如陀婆法師昔在罽賓。與眾多修行比丘。共會一處。論說諸見。有作是言者。諸大德。聖人能斷多諸過患。邪見惡行永不現前。甚為希有。爾時陀婆法師在此會中。而作是言。聖人以無漏道。斷諸邪見。永不現前。有何奇事。如我今者住凡夫地。以此二事。推求邪見。若久住生死者。無有是處。設久住生死。更不現前。以是緣故。應以三事推求邪見。無常有常見者。云何無常。答曰。一切有為法。問曰。彼諸外道為以何事言常耶。答曰。見色相似相續。諸心法憶本所作。能誦持諸論。云何見色相似相續。如昨日所見色今日相似。彼作是念。童幼時色。即老時色。云何心法憶本所作。如昨日所作今日故憶。如是諸先所作。後時皆憶。能誦持經論者。如少所讀至老能誦。彼作是念。今日誦心。即往日讀心。彼以是故計常。無常計常是邊見。邊見有二種。有斷有常。是則說邊見。體性見苦斷。是其對治。此見緣苦而生。故見苦斷。如草上露日照則乾。彼亦如是。若見苦時。彼見則斷。復有說者。苦法忍苦法智。是其對治。苦法忍苦法智生時。斷此虛妄分別顛倒嶮惡斷見。問曰。如善說法中。亦說諸法。有自體性相常住。而不是邪見。何故惡說法中。若說此相。便是邪見。答曰。或有說者。善說法雖說有自體性相常住無所作。惡說法中。於一切時。常有所作。復有說者。善說法中。說法性。不數數作。惡說法中。說於法性。則數數作。復有說者善說法中。說於法性。為生所生。為老所老。為無常所壞。惡說法中。不為生所生。乃至廣說。復有說者。善說法中。說法性屬諸因緣。彼所說法。不屬因緣。復有說者。善說法。所說則與生滅相應。彼則不爾。復有說者。善說法中說法。則從因生。能有所作。屬於眾緣。以是諸因緣故。善說法。雖說體性常住。不墮邪見。惡說法者。墮於邪見。問曰。邊見是何義。答曰。取於斷邊。取於常邊。是邊見義。如經說。佛告迦旃延。若以正智。觀世是集。言無所有。則更不行。無所有者。即斷見也。見此有滅未來身生。而作是念。是眾生死此生彼。非是斷耶。又迦旃延。若以正智。觀世是滅。言世有所有。則更不行。言世有所有者。則是常見。知此陰界諸入展轉相續。彼作是念。此諸法等。有生有滅。非是常也。復次起我見者。猶是邊僻下賤。世所呵責。況復於我。計有斷常。復有說者。此見行邊處。故有二種義。名行邊處。一行常邊。二行斷邊。以是等義。故名邊見。問曰。實義常者。是滅盡涅槃。云何無常見常。不名邪見。答曰。諸言無所有。是名邪見。此則不言無所有。更增益所有。是故非邪見。

常見無常者。云何為常。答曰。滅盡涅槃。問曰。彼諸外道為以何事言涅槃無常。答曰。彼以四無色定。為解脫涅槃。一名無身。二名無邊意。三名淨聚。四名世塔。無身者是空處定。無邊意是識處定。淨聚是無所有處定。世塔是非想非非想處定。彼作是說。如此涅槃。雖久當還。當知釋種所說涅槃。亦當復還。是以故言涅槃無常。彼常見無常者。此是邪見。是其自性。見滅所斷。是其對治。此見因滅生故。故見滅斷。如草上露。乃至廣說。問曰。為有邪見。能觀是無常行不。若有者波伽羅那經云何通。如說云何邪見使使。答曰。諸謗無因無作。是名邪見使。此中何以不說。若無者此文復云何通。如說常見無常。此是邪見。見滅所斷。答曰。有此邪見常見無常。問曰。若然者波伽羅那經何以不說耶。答曰。彼說邪見。行相不盡。自有諸結行相。彼中不盡說。復有說者雖有此見。悉入彼所說中。如謗言無因。當知謗集。如謗言無作。當知謗於三諦。復有說者。謗言無因。是說謗於三諦。謗言無作。是說謗於滅諦。復有說者。無有邪見。能謗常言無常。問曰。若然者此文復云何通。答曰。涅槃有常相。若言無涅槃。亦謗常相。猶如有人。謗人無指。亦謗指所依色香味觸彼亦如是。復有說者。彼外道言。五陰是常。釋種言涅槃是常非陰。彼作是說。除陰之外。更無有常。以是義故。豈非謗涅槃耶。

苦作樂見者。乃至廣說。云何為苦。五受陰是實苦。彼諸外道。以何等故。言苦是樂。答曰。以少時樂故言樂。如人極時止息為樂。熱時涼為樂。寒時煖為樂。飢渴時得飲食為樂。以是事故。言陰是樂。如說以下法為最。名曰見取。是其自性見苦斷。是其對治。問曰。苦有樂見。名曰見取。以何等故無常見常。不名見取。答曰。彼無常常見者。勝不勝法。同為一體。自有法雖言常不勝。如計虛空非數緣滅。苦有樂見。以下法為最。名為見取。無常見常。不名見取。復有說者。陰中有大苦故。以小苦為樂。以此小樂同於涅槃。故名見取。無常見常。陰中無有少常同於常者。所以者何。一剎那頃。更無停住。是散滅法。如說云何滅時法。答曰。現在法。以是事故。無常見常。是名邊見。不名見取。

樂有苦見者。乃至廣說。云何為樂實義。樂者滅盡涅槃。彼諸外道以何等故。以涅槃為苦。答曰。如人壞一根時便以為苦。彼作是念。若壞一根猶以為苦。況眾多根。以是事故以樂法為苦。尊者和須蜜說曰。若一根在。猶為苦因。況多根在。不為苦因。若諸根滅。則為解脫。涅槃樂有苦見邪見。是其體性見滅斷。是其對治。此見依滅生還見滅斷。如草上露。乃至廣說。問曰。以何等故見涅槃是苦。名為邪見。非見道諦耶。如說道諦亦是樂。能至樂故。答曰。道有二分。苦分樂分。以道能至樂處。故名為樂分。無常故苦。名為苦分。涅槃無二分純樂。謗者即是邪見道諦不爾。復有說者。如見犍度所說。有二種樂。一名數樂。二實義樂。上言能至樂處者。是名數樂。非實義樂。復次以涅槃樂故。道得稱樂。問曰。為有邪見能緣涅槃。是苦不耶。若有者波伽羅那經云何通。如說云何邪見使使。答曰。諸謗無因無作。乃至廣說。應如上常計無常句中說。

不淨見淨者。云何不淨。答曰。一切有漏法有二事故不淨。一以煩惱。二以境界。彼諸外道。以何事故不淨見淨。答曰。愚於所行。以少時淨故。如治爪齒髮膚形容摩身洗浴等。以是事故彼見是淨。若此法中。有少淨性者。彼計則非邪見。以顛倒想故。計屎尿腸胃等是淨。故名為見取。復應以二事知有漏行是不淨法。一從煩惱生。二從淫欲生。如說以下法為最。此名見取。是其自性。見苦所斷是其對治。乃至廣說。問曰。現見屎尿涕唾流出。彼云何言淨。答曰。彼作是說。所流出者雖是不淨。彼流出處是淨。猶如緊首迦樹花。其色似肉花盛之時。野干見之便作是念。如我今者定當食肉。久住樹下。或時樹花有墮地者。即便嗅之乃知非肉。復作是念。墮者雖非是肉。樹上餘者必應是肉。彼諸外道亦復如是。所流出者。雖非是淨。所流出處必應是淨。問曰。如善說法中。亦說有漏善行是淨。而非邪見。彼說即是邪見。答曰。有少淨相。便見少淨。問曰。何等是淨相。答曰。不雜煩惱。復與煩惱相違。是故非是邪見。彼惡說法中。以不淨法。同於實義清淨之法。是名邪見。復有說者。如善說法中以善行為淨。故非邪見。彼以善不善行不善根煩惱顛倒邪見是淨。故名邪見。問曰。如有漏法。雜煩惱故。當知不淨。云何說言三淨。答曰。如實義。一切有漏法盡是不淨。以假名故說淨。云何假名。從無貪無恚無癡善根生故。亦能對治貪慾等法。故名假名。

淨見不淨者。此見有二種。乃至廣說。云何為淨。答曰。道道果。彼諸外道。以何事故。言滅道不淨。答曰。彼作是說。如實義諸煩惱。是不淨法。道能斷之。以道能斷諸煩惱。故道亦不淨。以涅槃從不淨道生故。亦是不淨。猶如以刀割不淨物刀則不淨。以不淨刀更割餘物。能令餘物不淨。又如水洗不淨物水則不淨。若以此水更洗餘物物則不淨。如是以道斷諸煩惱。道則不淨。若以此道。生於涅槃亦是不淨。言道是不淨此見名邪見是其自性。見道斷。是其對治。若言滅是不淨。此見名邪見。是其自性。見滅斷。是其對治。見道斷邪見。緣道生故。若道智道忍生時。斷見滅斷邪見亦如是。無我見我者。乃至廣說。云何無我。答曰。一切諸法無我。彼諸外道以何事故見我。答曰。愚於來去威儀法故。彼作是說。若無我者誰來誰去。誰住誰坐。誰屈誰申耶。以有我故。能來去住坐屈申。復次若無我者。則無見聞嗅香知味覺觸憶念。以有此事必知有我。彼無我見我。此名身見。是其自性。見苦所斷。是其對治。此見緣苦生。乃至廣說。我有二種。一假名我。二計人我。若計假名我。則非邪見。若計人我此則邪見。問曰。此中但說我見。何以不說我所見。答曰。我見是顛倒性。我所見非顛倒性。復有說者。我見是根本。若說我見。當知亦說我所見。復有說者。以有我見得有我所見。若說我見當知亦說我所見。己見己所見亦如是。問曰。以何等故。不說我見無我。名為邪見。答曰。以無我故。復有說者。若我見無我。是則正見。不名邪見。

非因見因。乃至廣說。問曰。彼云何非因見因。答曰。謬見因故。如農夫種殖秋大獲實。彼作是言。此皆尸利夜天思陀夜天捨摩夜天恩之所與。若生男女彼作是言。此皆難陀天難陀婆羅天之所與。若富貴者生男女。彼作是言。此皆是毘紐天摩醯首羅天之所與。彼作如是謬見。於因非因計因。此名戒取。是其自性。見苦所斷。是其對治。此戒取緣苦生。故還見苦斷。問曰。無因見因。是亦名謗因。云何非邪見。答曰。尊者和須蜜說。若謗無因。是名邪見。彼不言無因非因計因。故非邪見。

有因無因見。乃至廣說。彼諸外道。以何事故。言無因耶。答曰。見內外所有諸物有種種相故。彼作是言誰鑿河誰積山。誰纖刺誰采畫禽獸。故說是偈。

 誰能造刺纖  采畫諸禽獸
 此皆無因作  世無自在者

彼有因無因見。此名邪見。是其自性。見集所斷。是其對治。此見緣集生。還見集斷。乃至廣說。問曰。以何等故。此中說謗因邪見見集所斷。見犍度中說謗因邪見。當言見集見道斷。答曰。或有說者。彼作經者意欲爾。乃至廣說。復有說者。此中不說一切因義。彼說一切因義。復有說者。此中謗生果因。彼中說者。謗生果不生果因。若說涅槃無因。此豈非正見耶復有說者。此中說謗苦因。彼中說謗苦不苦因。復有說者。此中無謗道因義。是故不說。是謗道邪見。唯有謗集因義。是以說是謗集邪見。有作無見。乃至廣說。云何為有。答曰。四諦是也。彼諸外道以何事故。言無諦耶。答曰。以有我見。故言無諦。彼作是說。我無有苦。是則謗苦。我無有因。是則謗集。我若無滅。是則謗滅。若無有滅。則無對治。如善法中。作如是言。此陰是苦。無我生信。苦心言有苦諦。此苦有因生信。集心言有集諦。若苦有滅生信。滅心言有滅諦。滅若有對治生信。道心言有道諦。彼有作無見。此名邪見。是其自性。見苦集滅道所斷。是其對治。此見緣四諦生。還見四諦斷。乃至廣說。問曰。以何等故邪見不緣虛空非數緣滅。答曰。或有說者。若法是陰。是陰因。是陰滅。是陰對治。邪見則緣虛空非數緣滅。非陰因滅對治。是以邪見不緣。復有說者。若法是苦。是苦因。是苦滅。是苦對治。邪見則緣虛空非數緣滅。與上相違。是故邪見不緣。復有說者。若法是煩惱。是出要。邪見則緣虛空非數緣滅。與上相違。是故不緣。復有說者。若法為無漏正見所緣。亦為邪見所緣虛空非數緣滅。不為正見所緣。邪見亦不緣。如邪見正見。明非明。智非智。決定疑信誹謗。當知亦如是。問曰。若言無虛空非數緣滅。此心為何所緣。答曰。即緣虛空非數緣滅名。所以者何。此無深重心。如謗煩惱出要法。問曰。為是何智。答曰。此是思惟所斷。不隱沒無記邪智。有作無見者。有有三種。一相待有。二處所有。三實有。相待有者。因有故有無。因無故有有。處所有者如此處有彼處無。實有者。此實有此實無(如苦實有我實無)。復有說者。有有二種。一物體有。二施設有。物體有者。謂五陰。施設有者謂男女等。謗苦有二種。一謗物體。二謗果。若謗集者謗物體。謗因。若謗滅者謗物體。不謗果。若謗道者謗物體。不謗因。或有說者。亦謗因。

無作有見。乃至廣說。問曰。何以作此論。答曰。或有說者。應作是說。若無作有見。當言是身見。見苦所斷。復有說者應作是說。無作有慧。所以者何。此非見性。復有說者。應作是說。此非是見。所以者何。五見不說故。而不說者。彼有何意。答曰。欲作問答故。如說無作有見。此是何見。是名為問。答曰。此非是見。是名為答。自有雖無是事。而有問答。如十門中。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無漏無為法亦問。幾使所使。此亦是問。答曰。不為使所使。此亦是答。如彼雖無是事。而有問答。此亦如是。無有是事。而作問答。無作有見。此是何見。答曰。此非是見。是邪智。問曰。云何邪智。答曰。或有說者。是思惟所斷。不隱沒無記法。如行正路作非路想。如行非路作正路想。如男作女想。女作男想。如是等想是也。復有說者。此智亦有隱沒無記。所謂與慢相應者。如彼梵天作如是說。我是大梵。諸梵中尊。我能造化。此是邪智。所以者何。無有住見諦所斷心。能作是言者。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是思惟所斷。不隱沒無記法。問曰。若然者。違智揵度如說。云何邪智。謂染污慧。答曰。不與彼相違。所以者何。無知有二種。所謂實義假名。實義者。與無明使相應。是諸阿羅漢已斷盡。假名者如見杌謂是人等者。阿羅漢辟支佛亦有唯有如來等正覺二事俱盡。

有四倒所謂常樂淨我。為相似法所覆故。不知無常。為適意威儀法所覆故。不知苦。為皮膚所覆故。不知不淨。為所作事覆故。不知無我。問曰。此四倒性是何。答曰。是慧性。問曰。若是慧者。此五見。幾是倒幾非倒。答曰。二見半是倒。二見半非倒。二見半是倒者。身見見取。及邊見所攝常見。二見半非倒者。邪見戒取。及邊見所攝斷見。問曰。以何等故。二見半是倒。二見半非耶。答曰。以三事故名倒。一轉行。二增益。三性倒。邪見斷見。雖轉行性倒。而非增益。所以者何。是壞物性故。戒取雖轉行。雖增益性。非是倒。所以者何。有少相似法故。亦說有色界道。能離欲界欲。有無色界道。能離色界欲。此是倒自體。是我是物是相是分是性。已說自體所以。今當說以何等故名為倒。答曰。倒有所增故名倒。此四倒。唯見苦斷。所以者何。緣苦生故。還見苦斷。復次此倒緣果生。還以見果慧斷。復次身見見苦所斷性是倒。若身見斷亦斷。復次苦麁。若於麁苦。有錯謬者。賢聖所呵。如人晝日錯謬。人之所呵。三諦微細。若於微細有錯謬者。不深呵責。如於夜中有脫失者。則世人不深呵責。復次行者已見苦。永無倒心。若當行者見苦已不見集者。無有是處。為分別故。設見苦已。更不見餘諦。若問彼言。此陰為是常。為是無常。彼定。答言。是無常乃至無一剎那停住者。若問為是苦為是樂。彼定答言。是苦猶熱鐵丸。若問為淨為不淨。彼定答言。是不淨猶如糞聚。若問為有我無我耶。彼定答言無我。以無作者。無彼作者。無受者故。如草木糞掃等。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

 

上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下篇:鞞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註音版】往生論

往生論...

俱舍論實義疏

俱舍論實義疏卷第一(惣二萬八千偈) 尊者悉地羅末底造...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一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序 正教本宗。文唯三藏。梵音所闡。...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

淨土疑辨

《淨土疑辨》序 豫章微休居士陳 所蘊撰 蓮池禪師作《...

毗婆尸佛經

毘婆尸佛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

佛說長者法志妻經

佛說長者法志妻經 失譯人名今附涼錄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上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

【註音版】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佛說須賴經

佛說須賴經 前涼月氏國優婆塞支施侖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無極寶三昧經

無極寶三昧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佛教詞典】二智

1、如理智和如量智。如理智又名根本智、無分別智、真智...

【佛教詞典】生死縛

(譬喻)罥網繫縛人。故曰縛。最勝王經二曰:一切眾生...

信忍、悟忍、喜忍

只要仰信佛的知見,把它轉為自己的知見,我們也就大悟...

我們應當向佛菩薩學習什麼精神

到寺院之後,我們拜佛、拜菩薩。我們應當向佛菩薩學習...

凡做大事的人,於小事決不肯輕忽

【原文】 當一切時,小心勤慎。且莫學說大話,不認真用...

稱念觀音聖號的功德利益

觀世音菩薩應該是中國人最熟悉的,觀音信仰不僅貫穿整...

極樂淨土,人人不再設防的世界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之第三十九願:受樂同於漏盡願 第三...

別人給得起,但你的福報不一定能用得起

學佛一定要懂一些財富學,現在大家學發財,不學花財。...

你有這麼一念心,就能使你度過一切苦難

有一個道友問我,說我曾經講過假使熱鐵輪,於汝頂上旋...

素食能降低患白內障風險

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顯示,肉食者有白內障的風險比素食...

入海采寶七難喻

世間人入大海采寶,會遇到七種危難:一者,強風從四面...

時到時擔當,沒米就煮蕃薯湯

在我的家鄉有一句大家常用的俗語:時到時擔當,沒米就...

因為不知道,所以勇敢

一個下雪的晚上。農村有戶人家,半夜裡有人敲門。主人...

戒定慧的修行次第

戒,能降服粗重的煩惱。比如很多人有抽煙的習慣,想戒...

【視頻】《地藏經》妙喜居士讀誦

《地藏經》妙喜居士讀誦

【視頻】《普賢菩薩行願品》法師唱誦

《普賢菩薩行願品》法師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