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四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四十七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隨眠品第五之三

如前所辯六隨眠中。由行有殊見分為五。名先已列。自體如何。頌曰。

 我我所斷常  撥無劣謂勝
 非因道妄謂  是五見自體

論曰。由因教力有諸愚夫。五取蘊中執我我所。此見名為薩迦耶見。有故名薩。聚謂迦耶。即是和合積聚為義。迦耶即薩名薩迦耶。即是實有非一為義。此見執我。然我實無。勿無所緣而起此見。故於見境立以有聲。復恐因斯執有是我。為遮彼執復立身聲。謂執我者於一相續。或多相續計有一我。此皆非身。身非一故。由如是見緣薩迦耶。故說名為薩迦耶見。即是唯緣五取蘊義。如契經說。苾芻當知世間沙門。婆羅門等諸有執我等。隨觀見一切。唯於五取蘊起。由此但於我我所見。世尊標別薩迦耶名。勿以我無許智緣無境。或智緣有執我體非無。不爾則應緣有漏見無不建立薩迦耶名。經主此中作如是釋。壞故名薩。聚謂迦耶。即是無常和合蘊義。迦耶即薩名薩迦耶。此薩迦耶即五取蘊。為遮常一想故立此名。要此想為先方執我故。若爾何用標以薩聲。但迦耶聲足遮常故。則應但立迦耶見名。無法是常而可聚集。何用身上標以壞聲。即於所執我我所事。執斷執常名邊執見。以妄執取斷常邊故。於實有體苦等諦中。起見撥無名為邪見。五種妄見皆顛倒轉。並應名邪。而但撥無名邪見者。以過甚故。如說臭酥惡執惡等此唯損減餘增益故。於劣謂勝名為見取。有漏名劣。聖所斷故。執劣為勝總名見取。理實應立見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見取。或見勝故但舉見名。以見為初取餘法故。於非因道謂因道見。一切總說名戒禁取。謂大自在時性。或餘實非苦因妄起因執。道有二種。一增上生道。二決定勝道。投水火等種種邪行。非生天因妄執為因名第一道。唯受持戒禁性士夫智等。非解脫因妄執為因。名第二道。如前際等或戒禁勝。是故但立戒禁取名。應知五見自體如是。若於自在等非因計因。如是戒禁取迷於因義。此見何故非見集斷。頌曰。

 於大自在等  非因妄執因
 從常我倒生  故唯見苦斷

論曰。於自在等非因計因。彼必不能觀察深理。但於自在等諸蘊麁果義。妄謂是常一我作者。此為上首方執為因。是故此執見苦所斷。謂執我者是有身見。於苦果義妄執為我。故現觀苦我見即除。無我智生非於後位。若有身見見集等斷。於相續中我見隨故。則無我智應不得生。以見唯法時我見則滅故。無我智起我見已除。然有身見於自在等相續法中計一我已。次即於彼相續法上。起邊執見計度為常。由此應知於自在等法。常我二執唯見苦所斷。故有頌言。

 未如實見苦  便見彼為我
 若如實見苦  則不見為我

由此已顯滅邊執見。以無我論宗斷見是正見攝。執有我論者斷見是邊執見。故知二見俱見苦斷。以無常等諸無漏行見苦諦時二見既滅。於自在等非因計因。隨二見生亦俱時滅。故說計因執唯見苦所斷。然於非道計為道中。若違見道強則見道所斷。豈不如計自在等為因。執苦為因。唯許見苦斷非見集斷。如是亦應於非道計道執苦為道。唯許見苦斷非見道斷。此難不然以於苦諦見為無常等非彼對治故。謂若有執自在等為因。必先計為無始無終等故。此因執唯見苦斷。以無常等想治常等想故非見苦諦。無常等時。能治非道計為道執。故彼道執非見苦斷。由此亦遮見集所斷。由見因等非彼治故。謂非於集見因等時能治非道計為道執。要於道諦見道等時。方能治彼非道道執故。彼道執應見道斷。若爾如是非道道執。理必應通見集滅斷。謂如邪見撥無真道。後即計此能得清淨。此戒禁取許見道斷。如是邪見撥無集滅。後亦計為能得清淨。彼二戒禁取應見集滅斷。此難不然。體不成故。謂戒禁取其體有二。一非因計因。二非道計道。若有計彼謗集邪見能得清淨。豈不此見無斷集用則不應生。以都無心信有因故。又苦與集無別物故。自在等蘊亦應被撥。若有計彼謗滅邪見能得清淨。豈不此見無證滅用則不應生。如何撥無滅諦見後計滅方便非不唐捐。如是不成戒禁取體而言應有。故彼非難。如何非難。見道所斷戒禁取體亦應不成。以於撥無道諦見後即計有道應不成故。謂緣道諦邪見或疑。若撥若疑無解脫道。如何即執此能得永清淨。此戒禁取體非不成。以許有於謗道邪見執為能證永清淨道。由彼計為如理解故。謂彼先以餘解脫道蘊在心中。後執非謗真道邪見為如理覺。言如理者。彼謂撥疑真解脫道是不顛倒。以如理故執為淨因。由此得成戒禁取體。彼心所蘊餘解脫道非見道所斷。戒禁取所緣以彼唯緣自部法故。道有多類於理無失。由此經主所作是言。若彼撥無真解脫道。妄執別有餘清淨因。是則執餘能得清淨非邪見等。此緣見道所斷諸法理亦不成。彼全未詳對法宗義。若爾見滅諦所斷戒禁取。體亦應成。與道同故。謂有先以餘解脫處蘊在心中後執謗真解脫邪見為如理覺。以如理故執為淨因。如前應成戒禁取體。無如是理。總計解脫是常是寂執謗彼心為清淨因。理不成故。如計涅槃體實非實。謂若希求解脫方便。彼應必定計有解脫。諸計解脫決定有者。必應許彼體是常寂。若不許爾不應希求。如正法中於涅槃體。雖有謂實謂非實異。而同許彼是常是寂故。於非撥俱見為過如是。若有以餘解脫蘊在心中。彼必總計涅槃常寂。由此不執謗解脫見為如理解。故見滅所斷戒禁取定無。又如天授。雖總許有常寂涅槃。而離八支別計五法為解脫道。外道所計理亦應然。是故有於八支聖道能謗邪見。謂如理覺無於謗滅。謂如理解以戒禁等自體行相與聖道殊。無謂涅槃常寂體相。有差別者。是故無滅與道同義。有餘師言。有執於道謂非道邪見為道戒禁取。不言此是彼滅道故。設執於滅謂非滅邪見。言此是道戒禁取不成。謂執此為所撥滅道定不應理。適撥無故。若執此為餘涅槃道。則應一體有二解能。見此是彼得方便故。又無見滅所斷諸法。用餘部法為所緣義。然彼外道必應計度餘苦差別為解脫故。今應思擇非道計道。謂執戒禁為解脫因。或執我見能證解脫。此為見苦斷。為見道斷耶。若執二俱見苦斷者。則見道斷畢竟應無。或應說別因等。非道計道何緣此二見苦所斷。所餘乃是見道斷耶。若執二俱見道斷者。應說何故見道斷耶。非見道時能了彼境。或了彼自體。或斷彼所緣。或應遍知建立理壞。謂若見道所斷隨眠。能緣見苦所斷為境。誰遮遍知建立壞失。如現觀位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見苦所斷猶為見集所斷緣縛。雖已永斷未立遍知。如是乃至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見苦所斷猶為見道所斷緣縛。亦應雖斷未立遍知。然非所許應辯理趣。我宗說二俱見苦斷。如本論言有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士夫補特伽羅。受持牛戒鹿戒狗戒。便得清淨解脫出離。永超眾苦樂至超苦樂處。如是等類非因執因。一切應知是戒禁取見苦所斷如彼廣說。此復何因見苦所斷。唯見苦所斷緣牛戒等故。但計麁果為彼因故。由此己遮經主所難。迷苦諦故有太過失。緣有漏惑皆迷苦故。以非一切緣有漏惑皆以果苦為所緣故。如何得有太過失耶。非許二俱見苦所斷。見道所斷便畢竟無。非道計道有二類故。一緣戒禁等。二緣親迷道。緣戒禁等違悟道信。力不如緣親迷道者。緣戒禁等者。行相極麁故。不遠隨逐故。意樂不堅故。少設劬勞即便斷滅。緣親迷道與此相違。由此應知非道計道。諸戒禁取有二類別。一見苦斷。二見道斷。如前所說常我倒生。為但有斯二種顛倒。不爾。顛倒總有四種。一於無常執常顛倒。二於諸苦執樂顛倒。三於不淨執淨顛倒。四於無我執我顛倒。如是四倒其體云何。頌曰。

 四顛倒自體  謂從於三見
 唯倒推增故  想心隨見力

論曰。從於三見立四倒體。謂邊見中唯取常見以為常倒。諸見取中取計樂淨為樂淨倒。有身見中唯取我見以為我倒。如是所說是一師宗。然毘婆沙決定義者。約部分別十二見中。唯二見半是顛倒體。謂有身見苦見取全。邊執見中取計常分。斷常二見行相互違。故可說言二體各別。諸計我論者。即執我於彼有自在力是我所見。此即我見由二門轉。豈不諸煩惱皆顛倒轉。故應皆是倒非唯四種。不爾建立倒相異故。何謂倒相。謂具三因。何謂三因。一向倒故。推度性故。妄增益故。增聲亦顯體增勝故。非餘煩惱具此三因。謂戒禁取非一向倒所計。容有能離欲染等故。少分別時得清淨故。斷見邪見非妄增益。於壞事門此二轉故。餘部見取非增勝故。所餘煩惱非推度故。由此顛倒唯四非餘。豈不經中說諸顛倒總有十二。如契經言。於無常計常有想心見倒。於苦不淨無我亦然。不爾想心非推度故。隨見倒力亦立倒名。與見相應。行相同故。然非受等亦如想心。可立倒名。有別因故。謂於無常等起常等見時。必由境中取常等相。能取相者是想非餘。故立倒名非於受等。又治倒慧亦立想名。謂無常等行中。說為無常等想。由慧與想近相資故。相從立名。受等不爾。由所依力有倒推增。取境相成故心名倒。如契經說。心引世間於惑瀑流處處漂溺。毘婆沙說。唯想與心可立倒名。世極成故。謂心想倒世間極成。受等不然。故經不說。由此心想隨見倒力立顛倒名非於受等。上座於此言以何緣。顛倒唯三不增不減。唯有爾所應成倒故。謂此三倒。想倒攝想。心倒攝識。見倒攝行。不可說受亦倒所攝。觸為因生如應領故。豈不行蘊更有所餘作意等法彼何非倒。不爾但由彼顛倒故。令心想見成顛倒體。故契經言。所有無量惡不善法。一切皆由非理作意為根本起。廣說乃至。一切皆是作意所生觸為其集。由此證知想心見倒。皆非理作意無明觸所生。由彼倒故此成倒體。今觀彼說前後相違。由是定知非契經義。若想心見由從非理作意等生。彼顛倒故此成倒體。受亦非理作意等生何緣非倒。若受從倒作意等生非顛倒者。想心見三應非倒體。無別因故。又言不可受亦倒。攝觸為因生如應領故。豈不想倒亦應不成。觸為因生如應想故。由說想等倒無明觸所生。豈不觸為因如應領。故彌能證受體是顛倒攝。受亦無明觸所生故。由此彼說唯有爾所應成倒故。倒唯有三不增減者。言成無義。又若非理作意力故。想等成倒非理作意。亦應是倒然曾不說。故彼所言從自執起。或雖許彼體是顛倒。而不說為顛倒體者。則應想等亦不說倒。是則違害經說倒名。若謂如仁有別因故。雖由見力諸心心所皆有倒義。而經但說想心倒名。非餘受等。我宗亦爾。即由此因。是故定無想等非倒。或餘是倒違經過失。此亦非理。不相似故。謂如我宗由見勢力。雖心心所皆有倒義。由別因故唯於想心立顛倒名。非於受等。然所由見正立倒名。如是汝宗由作意力。令心心所皆有倒義。所由作意應立倒名。又如我宗想等體非倒。但由見力假立以倒名。真實倒名目所由見。汝宗應亦爾。由作意力。想等實非倒假立倒名。則真實倒名目所由作意。不應由非倒諸法勢力。令餘非倒法得倒名故。又何不許由想勢力。能令作意成顛倒體。要由妄想取相勢力。方起俱生非理作意。故契經說。由取相勢力能令貪等惡不善法生。又契經言。由想亂倒故心焦熱。不言心熱由於非理作意故生。又理應由勝倒法力。令想心體亦名顛倒理非作意倒勝想等。如何但言由作意力想等成倒非想等力。能令作意成顛倒耶。故彼所言唯憑自執。又經亦說欲為法本。或說煩惱無明為根。如何不言由彼勢力。能令想等亦成顛倒。但說顛倒由作意成。是故應知依對法理。立顛倒體最為殊勝。如是諸倒何所斷耶。正理論者言。唯見苦所斷。以常顛倒等唯於苦轉故。了無常等覺唯緣苦生。故不應後見集滅道時。方捨常樂我淨見故。若爾便違經論正理。且違經者。謂契經言。若有多聞諸聖弟子。於苦聖諦如實見知。如是於集滅道聖諦如實見知。當於爾時彼聖弟子。無常計常想心見倒皆已永斷。乃至廣說。若諸顛倒唯見苦斷。經不應說。如實見知集等諦時皆已永斷。又契經說。若聞如來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法已。便能永斷常等四倒。非諸顛倒唯見苦斷。佛為斷彼可說餘三見集等覺非彼治故。又慶喜告辯自在言。

 由有想亂倒  故汝心焦熱
 遠離彼想已  貪息心便淨

言違論者。如本論言。此四顛倒諸預流者。幾種已斷幾未斷耶。應作是言。一切已斷。若四顛倒唯見苦斷。則隨信法行亦有已斷者。何故唯說預流已斷。違正理者。未離欲聖若離樂淨想。如何起欲貪。我宗於三皆無違害。且我今見初經義者。若聖弟子於四聖諦得現觀時。無始時來所集四倒皆已永斷。不可由此便證四倒。一一皆由見四諦斷。前已成立身邊二見。唯見苦斷常我倒體。即是身邊二見所攝。如何見集等斷常我倒耶。然此經中於具見諦說已永斷。何所相違。於第二經無違害者。非薄伽梵說四諦法唯為斷。斯四種顛倒總為畢竟靜息眾苦。然有聞已隨對治力永斷四倒。何所相違。理實應然。故彼經說。

 佛說此法時  為永寂眾苦
 有聞已知實  無常樂我淨

非四顛倒總攝眾苦。故知彼經義如我釋。又彼經說。若諸有情為此四種想心見倒亂倒其心。彼心便於彼彼迷亂。乃至廣說。此中可說由想見倒亂倒其心。心相應故。如何心倒能亂倒心。是故彼經應觀密意。不可如說執為定依所引伽他。於對法理亦無違害。所以者何。非我等言欲貪映蔽想無亂倒。但作是言。非諸亂倒皆名顛倒。所以然者。見倒俱行亂倒想心方名倒故。若諸亂倒皆成倒者。則諸煩惱皆應成倒。諸阿羅漢游衢路時。想亂倒力心便迷謬。或想亂倒見繩謂蛇。故亂倒中少分立倒。以要最勝方立倒名。最勝因緣如先已辯。故有染想學位現行。非得倒名。何所違害。又經不說彼辯自在。定居學位為證不成。論說預流已斷倒者。為除疑故作如是言。勿諸世間見預流者。以花嚴體用香熏衣。貯畜珍財耽淫嗜味便疑顛倒仍未全除。無知覆心故為此事。為除如是世間所疑。故說預流諸倒已斷。或預流者已斷無別。隨信法行有斷未斷。顯定已斷故說預流。正理無違如伽他釋。或太過失。謂何不言諸聖猶應我想現起。非於女等及於自身離有情想心有起欲貪故。不應許聖有我想心。於唯有法智已生故。由此顛倒唯見苦斷。分別論者作如是言。常我各三樂淨見倒。如是八倒唯見所斷。四通見修斷。謂樂淨想心。破此如前釋伽陀理。故彼所說唯憑妄計。彼上座言。諸預流者。見倒已全斷。心想倒有餘。非於無常樂我淨想不忘失者煩惱可行。故安隱經作如是說。聖者安隱作如是言。我色等中不隨執我。然於如是五取蘊中。有我慢愛隨眠未斷。故知聖者有我想心。常樂淨三准亦定有。上座此說違自意趣。違經違理不可信依。言彼說違自意趣者。且彼自釋倒經起因言。為有愚流轉還滅次第理者。欲令於彼解無顛倒。故說此經非善遍知四聖諦理。於諸生死已作分齊。諸煩惱障極少為餘。將得涅槃如臨至掌。具如是德補特伽羅。可有愚於流轉還滅次第理趣。起顛倒者聖智照明在身中故。又彼自辯諸倒體中。問言見倒何見為體。即自答言。且苦謂樂。不淨謂淨。邪見為體復自問言。豈不邪見撥無施與。乃至廣說。還自答言。若於生死計樂計淨。彼定撥無真阿羅漢正至正行。豈不此言便顯聖者。既於生死有樂淨想。彼定應有撥阿羅漢正至正行邪想現行。若謂聖者邪見斷故無邪想者。則應聖者見倒斷故無顛倒想。言違經者。謂契經說。想心見倒皆見諦斷。二經證此具引如前。若謂此八想心顛倒。於修位中終由如實見知聖諦方得永斷。離此無餘永斷方便。故此所說不違經者。豈不見倒應同彼執。同想心說見諦斷故。若謂諸見有餘經中遮修所斷故。但應說想心二倒通修斷者。餘經合說心想見三有四倒故。何緣不許離見倒時心想非倒。若謂經說有學聖者有想亂倒。此前已釋。前釋者何。謂非亂倒皆名顛倒或非彼經說辯自在定居學位。言違理者。且有學聖為求樂故受用境時。境中雖無諦理樂淨。而有事樂淨能引想心。故樂淨想心聖容現起都無。常我諸行聚中常我想心何容現起。以樂淨倒託有事生託無事生。常我二倒由有樂受是勝義攝。此義決定如後當辯。有漏法中有少分淨。契經說有三淨業故。淨解脫境。經所說故。樂淨實有世極成故。諸行聚中若事若理。都無常我實體可得。故未見諦者。於諸行中妄起執常我想心見倒。亦託少分事樂淨中。一向執為理實樂淨故。有執樂淨想心見倒成。已見諦者。於行聚中以畢竟無常我事故。亦定不起常我想心。由此應知聖者相續。常我二倒決定非有。樂淨想心託有事故。於聖相續亦得現行。有得亂倒名無。名顛倒者。倒唯迷理分別起故。然彼所引安隱契經不能證聖有常我想心倒。不成倒義如前已辯。如是詳察上座所言。於聖教理無不違害。故彼所說不可信依。辯見隨眠差別相已。為餘亦有差別相耶。亦有。云何。頌曰。

 慢七九從三  皆通見修斷
 聖如殺纏等  有修斷不行

論曰。有愚癡者。先於有事非有事中。校量自他心生高舉。說名為慢。由行轉異分為七種。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於他劣等族朋等中。謂己勝等高舉名慢。豈不此二俱於境中如實而轉不應成慢。方劣言勝。方等言等。稱量而知。何失名慢。於可愛事心生愛染如實而轉。如何成貪。此既耽求諸可意事。無有顛倒應非煩惱。然由此起能染惱心。既許成貪是煩惱性。如是雖實勝劣處生。而能令心高舉染惱。名慢煩惱。於理何失。故先略述慢。總相中說訖。有非有二俱容起慢。如於處非處憤恚俱名瞋。於他等勝族朋等中。謂己勝等。名為過慢。於他殊勝族朋等中。謂己勝彼。名慢過慢。於五取蘊執我我所心便高舉。名為我慢。由此證知於未缺減有身見位。可言有我想心二倒。非缺減時於未證得地道斷等殊勝得中謂已證得。名增上慢。未得得言。其義何別。前得後得義無異故。此言為顯未得德得。得復有得宗所許故。諸有在家或出家者。於他工巧尸羅等德多分勝中。謂己少劣心生高舉。名為卑慢。此中於己心高舉者。於他多勝謂己少劣。有增己故亦說為高。有餘師言。於己功力不信謂劣。名為卑慢。如是謂劣高舉不成。是故應知前說為勝。於無德中謂己有德。名為邪慢。言無德者。謂諸惡行。違功德故立無德名。猶如不善彼於成此無德法中。謂己有斯殊勝功德。恃惡高舉。故名邪慢。若謂無德者。是遮有德言。於實無德中謂有名邪慢。彼辯增上邪慢別中。說無種子名增上慢。有種子者名為邪慢。或全增益名增上慢。少分增益名為邪慢如是差別理應不成。是故應知前說為勝。有說。唯除我我所見。以餘邪見為先。所生令心高舉。名為邪慢。有餘師說。恃全實事高舉名慢。恃少實事心生高舉。名為過慢。恃無實事心生高舉。名慢過慢。於五取蘊我愛為先。恃我高舉。名為我慢。於證少德謂已證多。心生高舉。名增上慢。攝受少事心謂為足。恃生高舉。名為卑慢。實鄙惡類。自謂有德。心生高舉。名為邪慢。然本論說慢類有九。類是品類義。即慢之差別。九類者何。一我勝慢類。二我等慢類。三我劣慢類。四有勝我慢類。五有等我慢類。六有劣我慢類。七無勝我慢類。八無等我慢類。九無劣我慢類。此九皆依有身。見起我勝者是過慢類。我等者是慢類。我劣者是卑慢類。有勝我者是卑慢類。有等我者是慢類有劣我者是過慢類。無勝我者是慢類。無等我者是過慢類。無劣我者是卑慢類。是故此九從三慢出。謂慢過慢及卑慢。三行次有殊成三三類。無劣我慢類高舉如何成。謂有如斯於自所樂勝有情聚。雖於己身知極下劣。而自尊重如呈瑞者。或旃荼羅。彼雖自知世所共惡。然於呈瑞執所作時。尊重自身故成高舉。如是七慢何所斷耶。有餘師言。我慢邪慢唯見所斷。餘通見修。理實應言七皆通二。故能安隱作如是言。我色等中不隨執我。然於如是五取蘊中。有我慢愛隨眠未斷。謂修所斷聖未斷時。定可現行此不決定。謂有已斷而可現行。如已離欲貪信苦眠眼等。有雖未斷而定不行。如未離欲貪聖者殺纏等。言殺纏者。謂由此纏發起故思斷眾生命。等者等取盜淫。誑纏無有愛全。有愛一分。無有名何法。謂三界無常。於此貪求名無有愛。由此已簡無漏無常。彼定非貪安足處故。有愛一分。謂願當為藹羅筏拏大龍王等。等言為顯阿素洛王北俱盧洲無想天等。此殺纏等雖修所斷。而諸聖者定不現行。此修斷不行言成無用。以當說聖有而不起故。若聖身中有容現起。遮言不起是有用言。非聖身中有見所斷。容可現起而更須遮。既有而遮已知修斷。及不行義何煩預說。若謂前說慢通見修。勿殺等纏亦通見斷故說修斷。此亦不然。說殺纏等言已簡見斷故。又觀後釋義足可知。如慢類等見所增故。由是此言但應在法。又釋中言。此諸纏愛。一切皆緣修所斷故。唯修斷者此非定因。見所斷亦緣修所斷法故。若作是釋。此含唯言是則此因能為定證。豈不見所斷亦有無常無有愛。何緣唯修所斷。實亦見斷。且隨經說。謂契經中說有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三。於此經中說無有愛取緣眾同分無常為境者。貪求異熟相續斷故。如契經言。一類苦逼作如是念。願我死後斷壞無有無病樂哉。今且據斯說唯修斷非見所斷。無無有愛。如前已說。慢類我慢有修所斷。聖者猶有不說自成。此等何緣聖者猶有而不現起。頌曰。

 慢類等我慢  惡作中不善
 聖有而不起  見疑所增故

論曰。等言為顯殺等諸纏。無有愛全有愛一分。以諸聖者善修空故。善知業果相屬理故。此慢類等我慢惡悔。聖雖未斷而定不行。又此見疑親所增故。見疑已斷故不復行。謂慢類我慢有身見所增。殺生等纏邪見所增。諸無有愛斷見所增。有愛一分常見所增。不善惡作是疑所增。故聖身中雖有未斷。而由背折皆定不行。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四十七

 

上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下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阿毗曇毗婆沙論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卷上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

雜阿毗曇心論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卷上 宋天竺三藏法師求...

誡初心學人文

誡初心學人文 夫初心之人。須遠離惡友親近賢善。受五...

【註音版】佛說無垢賢女經

佛說無垢賢女經...

阿難七夢經

阿難七夢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阿難在舍衛國,有...

【註音版】授居家二眾五戒儀規

授居家二眾五戒儀規...

第一義法勝經

第一義法勝經翻譯之記 夫愛法者必深善根。《涅槃經》...

佛說自誓三昧經

佛說自誓三昧經(獨證品第四出比丘淨行中) 後漢安息三...

【註音版】印光大師《德育啟蒙》

印光大師《德育啟蒙》...

中陰經

中陰經卷上 後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如來五弘誓入中陰教...

【佛教詞典】隨舉比丘戒犯緣

亦名:與惡見人同事戒犯緣、惡見同事戒犯緣 行事鈔·隨...

【佛教詞典】總即別名

(術語)如開山之名為一切宗祖之總名,而別名各宗之開...

佛經前為何要安立「如是我聞」

經典前為什麼要安立如是我聞呢?因為當時佛滅度的時候...

大安法師:六道輪迴就是一個大夢

莊子有一天做夢,夢到了蝴蝶栩栩如生。所以醒過來之後...

受持《金剛經》,前世重罪變輕賤報

讀誦、抄寫、宣揚《金剛經》的人,在別人輕慢你的時候...

常修梵行,為了臨終一念

特別要注意臨命終的時候,那個時候的願非常重要,那個...

修行的過程中如何讓自己一心不亂

問: 法師,修行的過程中如何讓自己一心不亂? 宏海法...

慳者喜捨

佛陀的大弟子當中,被人讚譽為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

慧律法師《佛教心理學》選摘

因為佛法這種東西,就在你的眼前,一切生活上,包括你...

錢員外投胎討債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明末清初年間。距北京城幾十里外有一個村子...

得到不一定就是享受

這天早上,小和尚發現師父得到了6個饅頭,大師兄也得...

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來活

據說,在這世界上,每天有36.5萬人誕生,有15.5萬人停...

人類心中的那根刺

有只小鳥問它的母親,世界上最高級的生靈是什麼?母親...

逆境煩惱,最怕你下定決心

一切法的逆境,最怕你下定決心,當你下定決心,這個時...

【視頻】《怡山發願文》廣行法師教念

《怡山發願文》廣行法師教念

【視頻】《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釋大力讀誦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釋大力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