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四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四十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辨業品第四之八

因辨諸業性相不同。當釋經中所摽諸業。且經中說業有三種。善惡無記其相云何。頌曰。

 安不安非業  名善惡無記

論曰。諸安隱業說名為善。能得可愛異熟涅槃。暫永二時濟眾苦故。不安隱業名為不善。由此能招非愛異熟。極能遮止趣涅槃故。非前二業立無記名。不可記為善不善故。是非安隱不安隱義。又經中說業有三種。福非福等其相云何。頌曰。

 福非福不動  欲善業名福
 不善名非福  上界善不動
 約自地處所  業果無動故

論曰。欲界善業說名為福。非福相違招愛果故。諸不善業說名非福招非愛果違福業故。上二界善說名不動。豈不世尊說下三定皆名有動。聖說此中有尋伺喜樂受動故。由下三定有尋伺等災患未息故立動名不動。經中據能感得不動異熟說名不動。如何有動定招無動異熟。雖此定中有災患動而業對果非如欲界有動轉故立不動名。謂欲界中餘趣處滿業。由別緣力可異趣處受。以或有業能感外內財位形量色力樂等。於天等中此業應熟。由別緣力所引轉故。於人等中此業便熟。色無色界餘地處業。無容轉令異地處受業果處所。無改動故等引地攝無散動故。依如是義立不動名。應知此中由於因果相屬愚故造非福業。以非福業純染污故。要依麁重相續無明。由此無明現在前位。不能解信因果相屬。是故發起諸非福行。由真實義愚故造福及不動業。真實義者。謂四聖諦。若於彼愚諸異生類。於善心位亦得間起。由此勢力令於三界。不如實知其性皆苦。起福不動行為後有因。若已見諦者則無是事。乘先行力漸離染時。如次得生欲色無色。又經中說業有三種。順樂受等其相云何。頌曰。

 順樂苦非二  善至三順樂
 諸不善順苦  上善順非二
 餘說下亦有  由中招異熟
 又許此三業  非前後熟故
 順受總有五  謂自性相應
 及所緣異熟  現前差別故

論曰。諸善業中始從欲界。至第三靜慮名順樂受業。以諸樂受唯至此故。諸不善業名順苦受。第四靜慮及無色善業說名為順不苦不樂受。此上都無苦樂受故。非此諸業唯感受果。應知亦感彼受資糧。受及資糧此中名受。隨所化欲總立受名。下諸地中為亦許有順非二業為決定無。有餘師言。下地亦有順非二業。以定中間既無苦樂應無業故。豈不中定與初靜慮同一縛故。此中定業感初定中樂根異熟。理不應爾違本論故。謂本論言。頗有業感心受異熟非身耶。曰有。謂善無尋業中間定業既是無尋。若感根本樂根異熟應無尋業。通感身心二受異熟便違本論。然應此業唯感心受。如不善業唯感身受。設許通感無違本論。本論應言善無伺故。或非諸業皆感受果故。彼應感色心不相應行。然於一切無尋業中。有業唯能感心受果。偏就彼說故無有過。是故中定業感異熟非證。下地有順非二業因。若爾此中更有餘證。謂本論說。頗有三業非前非後受異熟耶。曰有。謂順樂受業。色順苦受業。心心所法順不苦不樂受業。心不相應行乃至廣說。由此證知下地亦有順非二業。非離欲界有此三業俱時熟故。此亦非證。以本論中說三界業如三受故。然非三界所繫諸業可俱時受。此亦應然。而本論言有三界業俱時熟者。為欲試驗於對法宗解不解故。或於增上果說受異熟聲。色無色思資下異熟。令其久住故作是言。順三受業文亦容作此釋。故彼所引非定證因。何苦推徵彼所計執。見彼所計執違品類足故。如說。云何順樂受業。謂從欲界系至三定善業。無違彼失無定言故。謂彼不言唯順樂受。然下雖有順非二業而由少故彼文不顯。不可准此便作是言。上地亦應有順苦樂。離苦樂染方生彼故。由此唯說從廣果天乃至非想有順非苦非樂受業。不說下地以上地無相違受故。於下地有相違受故。以於下地容有非苦非樂異熟。不可如彼三界系業定判。此文無容有容實俱受故。此業為善為不善耶。有作是言。是善而劣。又不可別示而可總言。於諸善業中或有一類能感樂受及受資糧或有一類能感非二。應知此業能益樂受名順樂受如順馬處。或復此業能受於樂名順樂受如順浴散。順餘受業應知亦然。順樂受業唯感樂受異熟果耶。唯感樂受異熟果者一切皆是順樂受業。或有諸業名順樂受而不能感樂受異熟。謂此若感色不相應。順餘受業應知亦爾。此業非唯感受異熟。如何總得順受業名。諸業為因所感異熟皆似於受得受名故。所以者何。彼皆如受為身益損及平等故。如水火等於樹枝等為益為損為等義成。又順受多略說有五。一自性順受。謂諸受體。如契經說。受樂受時。如實了知受於樂受乃至廣說。二相應順受。謂一切觸。如契經言。順樂受觸乃至廣說。三所緣順受。謂一切境。如契經言。眼見色已。唯受於色不受色貪乃至廣說。由色等是受所緣故。四異熟順受。謂感異熟業。如契經說。順樂受業乃至廣說。五現前順受。謂現行受。如契經說。受樂受時二受便滅乃至廣說。非此樂受現在前時。有餘受能受此樂受。但據樂受自體現前即說名為受。於樂受由所順受有多種故。雖業異熟非皆是受而可總立順受業名。謂諸善業為因所感。色不相應能為所緣生樂受故。是諸樂受所領納故。可愛異熟順樂受故亦名樂受。由此善業所招諸果。雖非樂受順樂受故。招彼業名順樂受業。順苦非二理亦應然。如是三業有定不定其相云何。頌曰。

 此有定不定  定三順現等
 或說業有五  餘師說四句

論曰。此上所說順樂受等應知各有定不定異。非定受故立不定名。謂順樂業非必定熟。若熟必應受樂異熟。順餘二業說亦如是。定復有三。一順現法受。二順次生受。三順後次受。此三定業定感異熟。並前不定總成四種。或有欲令不定受業復有二種。謂於異熟有定不定。並定業三合成五種。順現法受業體云何。謂於此生造作增長。唯此生受異熟非餘。於此生言顯眾同分。為顯加行根本業道。說造作言為顯後起故說增長。或造作者顯牽引業。言增長者顯圓滿業。或造作者。謂率爾為。言增長者。謂思已作。或造作者追悔所損。言增長者歡喜攝受。或以同類為助伴業。名為造作亦名增長。如善還以善為助伴。與此相違唯名造作。或有堅執而造作者名為造作亦名增長。與此相違唯名造作。或依具足名為造作。若由具足名為增長。如是等釋義有多門。言唯此生受異熟者顯時分定。然或有謂於人生中造作增長。還唯於此人生餘身受異熟者。亦得名為順現法受。為遮此執復說非餘。此則顯示有死生者。可言唯此不名非餘。由此顯業時分不壞。令極分明絕諸疑網。如何由此說非餘言。便令定知非餘身受。以或可釋此非餘言。是遮非人生非遮餘身故。此釋非理前唯此言遮非人生義已成故。謂前既說唯此生言。已定顯成非非人類。然復於後說非餘言。為遮餘身義極明瞭。若異此者重說何為。故此業名順現法受。以現法者是現身義。順次生受業體云何。謂此生造業於無間生受。所言生者是生處義。造業生後無間而生故名次生。是次後生義順彼生業名順次生受。順後次受業體云何。謂此生造業無間生後受。所言後者是無間生後眾同分。所言次者顯於多生次第別受。此言意顯順後受業決定次第各招一生。為避言詞繁廣過失。故於多業總立一名。云何名為順不定受。謂薄伽梵見一類業。或由尸羅或由正願或由梵行或由等持或由智力。令全無果或令輕微。或令移位。說此一切名不定業。為轉此業應修淨行。諸有情類此業最多。然契經言或有諸業應現法受。而或轉於地獄受者。非此中辨順現受業。意說有業順不定受。若能精修身戒心慧。此所造業應人間受。由不精修身戒心慧。便乘此業墮[木*奈]落迦。契經又言或有諸業應地獄受。而或轉於人中受者。此亦非辨時分定業但說不定釋義准前。或釋前經意說有業。雖是造作而非增長。若任其力應現法受。若後復造感地獄業。資助令增往地獄受。故契經說有業應於人中現受。由後復造感地獄業令增長故。轉彼令於地獄中受。是故知彼說不定業。譬喻者說。順現受業等於餘生中亦得受異熟。然隨初熟位立順現等名。非但如名招爾所果。謂彼意說諸所造業。若從此生即能為因。與異熟果者名順現法受。若從次生方能為因。與異熟果者名順次生受。若越次生從第三生方與異熟者名順後次受。何緣彼作如是執耶。勿強力業異熟少故。彼執非善。所以者何。彼業先時已生異熟。中間間斷異熟復生理必不然如種芽故。若謂無間而生後身。應無死生業無異故。或身無異應數死生。又一業招二三生等。是諸果相為異為同相。若異者應如別業所感相續非一業果。或一業果其相應同。應說何緣前後相別。若謂滿業助力使然。應唯一生前後有別。現見引業所引一生。雖有眾多滿業果異。而引業一但名一生。此亦應然無別因故。相若同者應是一生。非一生中前後相等。而可見有前後生殊。此亦應然一業果故。然不可謂唯一生身。便是眾多引業所感。以能引業有差別故。或於本有應有死生。或應畢竟無死生理。又彼一業所感多生。為一趣中為在多趣。若在一趣過如前說。謂前與後應是一生。或一生中應數生死。以一業果無差別故。若在多趣諸趣相望有上中下品類別故。同一業果理必不成。以一剎那所造一業。有上中下理不成故。又若爾者趣應相雜。然趣無雜如前已辨。若謂餘業所引生中。有於前生已得果業。感果勢力猶未盡故。寄此生中更受異熟故。雖一業能感多生。而有死生果相差別此亦非理。所以者何。寄他生中更受果業。牽引圓滿俱不成故。謂寄他生所受異熟。為是引果為滿果耶。且不應言寄受引果。此生引果餘業引故。一果不應引已復引。應隨一業唐捐其功。後業於中極為無用。亦不應說於一生中有二引果勿有所受。一相續中便有多生多趣異熟俱時受過。亦不應言寄受滿果。勿有引業於前生中已得引果。有餘引力至於今生轉成滿過。謂有一類順生受業。感次生中所引果。已今於餘業所引生中變成順後受感滿果異熟。是則一業亦引亦滿。便有引滿雜亂過失。又一切業展轉相資是則皆成造作增長。則應畢竟無有一業不受異熟而至涅槃。然彼此宗俱非所許。於譬喻者其過偏多。以彼宗中順現受等所有諸業皆非決定。然許諸業展轉相資理應皆成造作增長。諸有造作亦增長業。世尊經中說為決定。而言諸業皆不定者。當知彼是佛教外人。又於此中彼據何理許於餘業所引生中。已於前生引果餘業。能為助滿資令久住。非於前世自所引生能為滿因資令相續。又若有業順天生受。從天死已生地獄中。如何令天順生受業。今於地獄受後樂果。從地獄死生於天中。順彼生業責亦如是。非於天中順生受業。可於無間地獄受果亦非無間順生受業。可於天中有受果義。若謂越他趣於自類趣中。此業方能重受果者前已說過。前說者何。謂業先時已生異熟中間間斷異熟復生。理必不然如種芽故。雖彼立理證自義言勿強力業異熟果少此亦非證。所以者何。非要果多業名強力。順現受業名強力者。能速得果故立此名。若一事中起多思願。於中前後勝劣有殊。能感現生後異熟果言招多果亦無有失。又若執業要感多果方得名強。則感輪王異熟果業。望感佛業應說名強感多果故。若感佛業妙故名強是則名強。業有多種以業強理有多品故。謂或有業果近名強。或由果多或由果妙。然順現受果近名強。寧以強名證感多果故。對法者說。諸業中順現等三各別生果。業果無雜。於理為勝。譬喻者說。業有四句。一者有業於時分定異熟不定。謂順現等三非定得異熟。二者有業於異熟定時分不定。謂不定業定得異熟。三者有業於二俱定。謂順現等定得異熟。四者有業於二俱不定。謂不定業非定得異熟。彼說諸業總成八種。謂順現受有定不定。乃至不定亦有二種。於此所說業差別中。頌曰。

 四善容俱作  引同分唯三
 諸處造四種  地獄善除現
 堅於離染地  異生不造生
 聖不造生後  並欲有頂退

論曰。此中唯顯順樂等業。於現等時有定不定。釋經所說順現受等四業相殊故。定業中分為三種並不定業合而為四。是說為善。理必無有異熟不定時分定業。時定唯是異熟定中位差別故。非離異熟別有時體。如何時定非異熟耶。此中但依異熟定業得果位差別立順現等故。若謂有業於時定者。謂熟必在此時非餘。若越此時畢竟不受。故於時定非於異熟。此於異熟亦應決定義相似故。相似者何。謂如於時有或非理而名時分定。如是於熟有或非理應名異熟定。或復應許二俱不定。是故若業於時分定彼於異熟亦應決定。若於異熟名不定者。彼於時分亦應不定。由此理故定無八業。以於諸業中有不定義者。應總立一順不定受。所以者何。義相似故。謂如熟定時不定業。時不定故既共許為順不定受。如是時定熟不定業。熟不定故何不許為順不定受。故譬喻者於此義中安立八業極為雜亂。又譬喻者說一切業。乃至無間皆悉可轉。若無間業不可轉者。應無有能越第一有。今觀彼說有如是意。若謂諸業中少有不可轉。則有頂業定為其先。以諸業中第一有業是極微細。諸生死本力能攝受廣大異熟。無始生死流轉有情。曾無有能越於彼者。若有能轉如是類業。則無間業寧不可轉。此亦但是虛妄僻執。以無間業異熟分位二俱決定。有頂不然故所引例無能證力。若有頂業皆不可轉。起彼定者應定招生。是則無容起彼定已。證無學果及般涅槃。若一切業皆可轉者。世尊不應說有定業。頗有四業俱時作耶。容有。云何遣三使已自行邪欲俱時究竟。順現受等四種業中幾業有能引眾同分。唯三能引除順現業。以順現業必依先業所引同分而得起故。即於現生必與果故。何界何趣能造幾業。諸界諸趣或善或惡。隨其所應皆容造四。總開如是。若就別遮捺落迦中。善除順現無愛果故餘皆得造。有餘師說。色無色界決定無有順現受業。以順現業必依殊勝境界加行方可成立謂於父母佛阿羅漢及餘勝德。所熏修身為損益事能招現果。或於餘境發起勐利堅執加行亦招現果。如是類業上界俱無。故二界中無順現業。彼執非理餘容起故。謂上二界亦有勝業。勢力速疾能招現果。故上二界雖無如前緣勝境等順現受業。而有勝定能招現果。順現受業類非一故。由是攝中作如是說。順現等四業皆欲界。一切色無色遍行修所斷隨眠之所隨增故。一切處皆具能造如是四業。不退性名堅彼於離染地。若異生類除順生受可造餘三。聖者雙除順生後受可造餘二。異生不退若離彼染。無容於彼無間受生。故彼應除順生受業。於上地歿必還生下。故容造彼順後受業。聖者不退若離彼染。必無容有於彼更生。故彼雙除順生順後。隨所生地容造順現受。造不定業一切處無遮。然諸聖者若於欲界及有頂處。已得離染雖有退墮。而亦不造順生後業。從彼退者必退果故。諸退果已必不命終還得本果。住中有位亦造業耶亦造云何。頌曰。

 欲中有能造  二十二種業
 皆順現受攝  類同分一故

論曰。於欲界中住中有位。容有能造二十二業。謂中有位及處胎中。出胎以後各有五位。胎中五者。一羯剌藍。二頞部曇。三閉尸。四鍵南。五缽羅奢佉。胎外五者。一嬰孩。二童子。三少年。四中年。五老年。此十一位一生所攝。住中有位能造中有。定不定業乃至能造。老年二業應知亦爾。當知如是中有所造十一種。定業皆順現受攝。由類同分無差別故。謂此中有位與自類十位一眾同分一業引故。由此不別說順中有受業。即順生等業所引故。類同分者。謂人等類非趣非生。以約趣生中有生有同分異故。諸定受業其相云何。頌曰。

 由重惑淨心  及是恆所造
 於功德田起  害父母業定

論曰。若所造業由重煩惱。或淳淨心或常所作。或於增上功德田起。功德田者。謂佛法僧。或增上補特伽羅。謂證世出世勝德。於此田所雖無重惑及淳淨心亦非常行。若善不善所起諸業。或於父母設起下纏行損害事。如是一切皆定業攝。有餘師說。若以勐利意樂所造。或有造已起歡喜心。或一切時數數串習。或勝願力事力所起業皆決定。現法果業其相云何。頌曰。

 由田意樂勝  及定招異熟
 得永離地業  定招現法果

論曰。由田勝者聞有苾芻。於僧眾中作女人語。彼須臾頃轉作女人。此等傳聞其類非一。意樂勝者聞有黃門救脫諸牛黃門事故。彼須臾頃轉作丈夫。此等傳聞事亦非一。或有餘業亦得現果。謂生此地永離此地染。於此地中諸善不善業必應現受不重生故。如阿羅漢及不還者。未離染時已造彼業。今離染故成現法受。彼是何業。謂異熟定。應知此中所說業者。是異熟定非時定業。若有餘位順定受業。彼必定無永離染義。必於餘位受異熟果。若於異熟亦不定者。永離染故不受異熟。諸不還者及阿羅漢。於欲三界設退起染。必不生下定涅槃故。異熟定業皆成現受。餘隨所應類此當說。何田起業定即受耶。頌曰。

 於佛上首僧  及滅定無諍
 慈見修道出  損益業即受

論曰。於如是類功德田中。為善惡業定即受果。功德田者謂佛上首僧。約補特伽羅差別有五。一從滅定出。謂此定中得心寂靜。此定寂靜以涅槃故。若從此定初起心時如入涅槃。還復出者勝靜功德莊嚴其身。為殷淨心生長依處。二從無諍出。謂此定中已能永拔一切煩惱災患相續。有緣一切有情為境。所起無邊增上意樂。無諍功德積集熏身。從此出時彼心相續。不為一切世間定心。及不定心之所勝伏。是福非福近果勝田。三從慈定出。謂此定中有緣無量有情為境。利益安樂增上意樂積集熏身。出此定時有為無量最勝功德。所熏修身相續而轉能生勝業。四從見道出。謂此道中能超一分。無始流轉所不能超。三界輪迴生死根本。從此道出有勝淨身。相續而生能生勝業。五從修道出。謂此道中能超一分生死根本。餘如前說。從如是五初出位中。乘前所修勝功德勢。心猶反顧專念不舍。諸根寂靜特異於常。世出世間定不定福。無能勝伏映奪彼者。故說此五名功德田。若有於中為損益業。此業必定能招即果。若從餘定餘果出時。由前所修定非殊勝。修所斷惑未畢竟盡。故彼相續非勝福田。異熟果中受最為勝。今應思擇於諸業中。頗有唯招心受異熟。或招身受非心受耶。亦有云何。頌曰。

 諸善無尋業  許唯感心受
 惡唯感身受  是感受業異

論曰。善無尋業謂從中定乃至有頂所有善業。於中能招受異熟者。應知但感心受非身。於彼地中無身受故。身受必定與尋相應。非無尋業感有尋果。諸不善業能感受者。應知但感身受非心。以不善因苦受為果。意地苦受決定名憂。憂受必非異熟果攝。故不善業唯感身受。若執憂根定非異熟。諸有情類所發心狂。在何識中何因所感。依何處起非異熟耶。頌曰。

 心狂唯意識  由業異熟生
 及怖害違憂  除北洲在欲

論曰。有情心狂唯在意識。若在五識必無心狂。以五識身無分別故。由何因故有情心狂。由諸有情業異熟起。由何等業異熟起耶。謂由彼用藥物咒術令他心狂。或復令他飲非所欲若毒若酒。或現威嚴怖禽獸等。或放勐火焚燒山澤。或作坑穽陷墜眾生。或餘事業令他失念。由此業因於當來世。感得異類大種異熟。由彼勢力令心發狂。由此心狂體非異熟。善噁心等皆容狂故。由斯但說業異熟生。謂惡業因感不平等異熟大種。依此大種心便失念故說為狂。如是心狂對於心亂應作四句。謂有心狂而非心亂。乃至廣說。狂非亂者。謂諸狂者不染污心。亂非狂者。謂不狂者諸染污心。狂亦亂者。謂諸狂者諸染污心。非狂亂者。謂不狂者不染污心。有情心狂為但由此。更由四種。其四者何。一由驚怖。謂非人等現可怖形來相逼迫。有情見已遂致心狂。二由傷害。謂因事業惱非人等。由彼瞋故傷其支節遂致心狂。有情身中有別支節。若被打觸心即發狂。三由乖違。謂由身內風熱痰界互相違反。大種乖適故致心狂。四由愁憂。謂因喪失親愛等事。愁毒纏懷心遂發狂如婆私等。何有情類有此心狂。除北俱盧所餘欲界諸有情類容有心狂。謂欲天心尚有狂者。況人惡趣得離心狂。地獄恆狂眾苦逼故。謂諸地獄恆為種種異類苦具傷害。末摩勐利難忍苦受所逼尚不自識況了是非。故地獄中怨心傷嘆猖狂馳叫。世傳有文。欲界聖中唯除諸佛。大種乖適容有心狂無異熟生。若有定業必應先受後方得聖。若非定業得聖道故。能令無果亦無驚怖。以諸聖者超五畏故。亦無傷害以諸聖者。無非人等憎嫌事故。亦無愁憂以諸聖者證法性故。一切如來心無狂亂。無漸舍命無破音聲。亦無發白面皺等事。以極淳淨妙業所生。又經中說業有三種。謂曲穢濁。其相云何。頌曰。

 說曲穢濁業  依諂瞋貪生

論曰。身語意三各有三種。謂曲穢濁如其次第。應知依諂瞋貪所生。謂依諂生身語意業。名為曲業。諂曲類故。實曲謂見故契經言。實曲者何。謂諸惡見諂是彼類故得曲名。從諂所生身語意業曲為因故果受因名。是故世尊說彼為曲。若依瞋生身語意業名為穢業。瞋穢類故瞋名穢者。謂瞋現前如熱鐵丸。隨所投處便能燒害自他身心。諸煩惱中為過最重故。薄伽梵重立穢名。是諸穢中之極穢故。從瞋所生身語意業穢為因故果受因名。是故世尊說彼為穢。若依貪生身語意業名為濁業。貪濁類故貪名濁者。謂貪現前染著所緣是染性故。從彼生等准前應釋。又真直道。謂八聖支。能障彼生三業名曲。真實無病。謂永涅槃障證彼因三業名穢。依外道見於佛教中障淨信心不信名濁。以能擾濁淨信心故。信從彼所起三業名濁。又墮斷常違處中行。從彼所起身語意業違直道義故立曲名。由損減見所起諸業能穢淨法故立穢名。穢名必依極穢義故。薩迦耶見所起諸業能障無我真實淨見。依障淨義故立濁名。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四十

 

上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下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瑜伽菩薩戒本

《瑜伽菩薩戒本》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說一切有部)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五千五百佛名除障滅罪神咒經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卷第一 大隋北印度三藏闍...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離奈城...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一卷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註音版】觀音靈感真言

觀音靈感真言...

釋迦如來涅槃禮讚文

釋迦如來涅槃禮讚文序 宋霅谿沙門仁岳撰 儒家流有終身...

佛說未生冤經

佛說未生冤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佛說決定義經

佛說決定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

西方合論

重刻西方合論序 儒以三綱五常,奠乾坤而正人類;至於...

【佛教詞典】二種字

(名數)一曰阿剎羅,阿迦等之根本字也,二曰哩比鞞,...

【佛教詞典】不增不減

1、就實相之空理而言,如般若經說: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我們看這個家字,上面一個寶蓋,好像一個房子一樣,底...

惟賢長老《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

三學之含義 各位同學、各位居士: 我來到三學讀書會,...

如何降伏意念的邪淫

淫慾是三界六道一切眾生的生死根本,無始劫以來的病根...

沒有一件事是無緣無故出現的

有一個年輕人,他跟一個女眾相戀了三年,馬上就要論及...

念佛之人不可傚彷愚人做愚癡事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還壽生、寄庫等佛事。以還壽生...

別把自己筐住

財是第一大筐。在這個拜金主義盛行的時代,有錢能使鬼...

用這個寶貴的人身,讓生命更有價值

這樣我們如果放在這麼一個長遠的時空底下來看,我們原...

極樂世界的菩薩,在這個世間的示現

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來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的,自古及今應...

家庭和睦之法

謙以待人,放下人我心 我以謙往,彼必以和來,大率家庭...

一位母親一生中撒的8個謊言

1、兒時,小男孩家很窮,吃飯時,飯常常不夠吃,母親...

到了極樂世界,你還有什麼舍不得

《阿彌陀經》裡除了一至七日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佛法僧為什麼稱為「三寶」

佛法僧三種為什麼稱為寶呢?因為他是指示眾生斷惡修善...

【視頻】普門品共修(靈鷲山僧眾)

普門品共修(靈鷲山僧眾)

【視頻】《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