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八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八十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定品第八之四

已辯無量。次辯解脫。頌曰。

 解脫有八種  前三無貪性
 二二一一定  四無色定善
 滅受想解脫  微微無間生
 由自地淨心  及下無漏出
 三境欲可見  四境類品道
 自上苦集滅  非擇滅虛空

論曰。解脫有八。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無色定為次四解脫。滅受想定為第八解脫。八中前三無貪為性近治貪故。然契經中說。想觀者想觀增故。如宿住念除去色想。三中初二不淨相轉。作青瘀等諸行相故。第三解脫清淨相轉。作淨光鮮行相轉故。三並助伴皆五蘊性。初二解脫一一通依初二靜慮。能治欲界初靜慮中顯色貪故。初二通攝近分中間。五地皆能起初二故。欲及初定有顯色貪。由眼識身所引起故為解脫彼。初二定中建立初二不淨解脫。二三定中眼識無故。亦無所引緣顯色貪故。三四定中無不淨解脫。初二解脫相似善根。雖欲界中亦容得有。而為欲界貪所[夌*欠]雜。故不建立二解脫名。三四定中雖亦得有。去所治遠勢力微劣。又樂淨伏故不得名第三解脫。依後靜慮離八災患心澄淨故。第四並近分立後靜慮名。相似善根下地雖有。非增上故不名解脫。欲界欲貪所[夌*欠]雜故。初二定中不淨伏故。第三定中樂所迷故。又並八災所擾亂故。次四解脫如其次第。以四無色定善為性。非無記染非解脫故。亦非散善性羸劣故。彼散善者如命終心。有說餘時亦有散善。唯生得善無聞思故。諸近分地九無間道。八解脫道亦非解脫。不背下地故緣下道雜故。又未全脫下地染故。契經說彼超過下故。有說近分諸解脫道。亦名解脫背下地故。然於餘處唯說根本者。以近分中非全解脫故。第八解脫即滅盡定。厭背受想而起此故。或總厭背有所緣故。然上座言。即諸有情相續分位名滅盡定。此亦非理前已廣辯。此滅盡定實有體故。又不可說此定有心。曾不見有心無受想思故。無容於此越路而行。如說此中受想等滅寂靜安樂。阿羅漢等乃有如是殊勝解脫。非無義本相續及心。可說名為安樂寂靜。阿羅漢等殊勝解脫如何計度。有一類心無有所緣離行相轉。有所緣者理必有觸。若許有觸寧無受果。應言何礙受等不生。故滅定中無有心。理非迷正理才覽經文。便能會通聖教深趣。識非永滅言不離身。如病未永除暫息亦名有。微微心後此定現前。前對想心已名微細。此更微細故曰微微。次如是心入滅盡定。謂有頂地心有三品。即想微細及微微心。由上中下品類別故。要下品後滅定現前。故次微微入滅盡定。從滅定出或起有頂淨定心。或即能起無所有處無漏心。如是入心唯是有漏。通從有漏無漏心出。八中前三唯以欲界色處為境。有差別者二取不淨。一取淨相。既諸色中亦有淨界。總觀為不淨寧非顛倒攝。如於苦法計樂成倒。謂諸行中亦有苦雜。一向計樂成顛倒故。第三取淨為難亦爾。此非過失是所許故。謂亦許此是倒思惟。若爾如何性非不善。此是離染所得果故。既不稱實何能違染。令順生貪作意遠故。如未離欲於淨不淨。思惟淨相能順生貪。非此淨中見於淨相。不顛倒故可善性攝。如是離欲於淨不淨。思惟不淨能遠離貪。非此淨中見不淨相。是顛倒故不善性攝。亦應例釋不淨見淨。或此非謂顛倒思惟。諸不淨法總有二種。一者自體。二者相雜。諸清淨法雜不淨故亦名不淨。世所極成故此思惟不名顛倒。不淨雜淨例亦應爾。然觀行者初修觀時。非亦於淨界取不淨相。但於不淨界取不淨相。令心極厭惡違逆行相轉。後漸增廣違逆行相。普於欲界色處境中。總起厭心不生貪染。若於純淨界色界色聚中。勝解無能取不淨相。既唯欲界諸色聚中。勝解方能取不淨相。故知欲界諸色聚中。決定亦有不淨界性。既如不淨作不淨解。如何可言是顛倒性。第三取淨例此應知。此於所緣既如實轉。如何說是勝解作意。由勝解力此於境生。故說此為勝解作意。即由此故得解脫名。勝解解脫義相隣故。或於少事由勝。解力漸漸增益觀名勝解作意。謂於少淨漸增益觀。因此便生無量貪染。此既生已心於所緣。遂被拘執不自在轉。於少不淨漸增益觀。與前相違增諸善本。如觀樂受為壞苦性。雜苦相故觀之為苦。能伏煩惱不名顛倒。如是淨界與不淨雜。亦可於中觀為不淨不名顛倒。能遠離貪緣淨解脫。應知亦爾。觀未成滿但得名為勝解作意。後成滿時離染果故引聖道故。亦得名為真實作意。如是已辯初三所緣。次四解脫。各以自上苦集滅諦。及一切地類智品道彼非擇滅。及與虛空為所緣境。無色解脫棄背下地。故並不緣下地苦集行相。別者初二不淨。第三唯淨俱非十六。無色解脫攝本定故。所作行相十六。或非念住俱者。初三解脫身念住俱。次四解脫通四念住。智相應者。初三第七唯世俗智。第四五六八智。相應根相應者。初二解脫喜捨相應。次五解脫唯捨相應。世差別者。皆通三世。緣世別者。初三解脫已生可生。各緣自世不生緣三。次四解脫緣三非世。三性別者。皆唯善性。緣性別者。初三解脫通緣三性。次四解脫緣善無記。學等別者。初三後二唯是俱非。中三解脫皆通三種。緣學等者。初三解脫但緣俱非。四緣三種。見斷等者。初三後二唯修所斷。中三有漏修斷餘非。緣見斷等者。初三緣修斷。次四解脫各通緣三。緣自身等者。初緣自他身。次二緣他。四緣三種。得差別者。第八第三唯未曾得。餘六通二。通二謂聖內法異生外法。異生唯是曾得。經言有色觀諸色者。為顯何義。非未除色能如實通此經深義。然諸先聖傳授釋言。未能伏除緣內色想是有色義。云何知然。第二解脫差別說故。謂於第二既作是言。內無色想觀外諸色。故知初解脫未除內色想。由此論者建立最初。名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謂觀行者如害怨。尸雖已離欲貪。而為令堅固以不淨行相。復觀外諸色。由於外色數觀察故。於內色中亦生厭想。如樂淨者頸繫狗尸。極懷羞慚深生厭惡。如是觀外不淨相已。方內色身亦是不淨觀心淨故見內身中。三十六物不淨充滿。觀如篋中眾色類物。名初解脫極成滿位。此成滿位解脫何法。謂心於色不樂。憎背訶毀厭惡遮止欲貪。即解脫欲貪是無貪性故。若謂說觀故應是慧者。理必不然。近治欲貪故體若是慧應近治癡既近治貪故無貪性。修觀行者從此後時。漸復遣除緣內色想。謂以勝解想自命終。輿載遺身置棄尸處。種種禽獸爭共食噉。須臾身盡唯見禽獸。或於是處以火焚燒。乃至遺灰風所飄鼓。須臾身盡唯見空界。或想自身如酥鹽等。為火水等之所融消。乃至身無唯見火等。名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此勝解力除色想故。雖緣身起而不見身。既已遣除緣內色想。心相續轉無別事業。勝輕安樂任運現前。於此位中數數修習。緣色處境厭背行相。是名第二解脫成滿。亦如第一解脫欲貪。雖於先時修不淨想。已得解脫緣色慾貪。而無始來我愛難遣。若觀身有仍恐退生。故後復修內無色想。厭惡色觀清淨過前。行者爾時依初靜慮。得此二觀深生味著。為欲令此轉增進故。入第二靜慮復修二解脫。復修二法次第如前。何緣此中厭逆色想。可得說與喜受相應。地力使然如苦集智。或由觀見所習善根。至成滿時故應生喜。既於色想已得解脫。雖游厭觀而不妨喜。次復進入第三靜慮。妙樂迷故心便奢侈。由此不能修諸解脫。但起解脫相似善根。此靜慮中地力法爾。事欣厭觀俱不能成。從此進修第四靜慮。捨增上故心漸澄淨。諸不淨想無復增上。故彼不名初二解脫。但可名曰相似善根。彼瑜伽師久觀不淨。厭惡轉故令心沉慼。為欲策發令暫生歡。或為暫解久修勞倦。或為自審驗不淨觀堪能。故彼復依第四靜慮。於欲界色起淨勝解。先取寶衣花等淨相。由勝解力漸廣思惟。遍於所緣作淨行相。如契經說。彼於後時。應取少淨相總思惟諸色。此雖策心而不掉舉。雖觀淨相而不起貪。既知善根勢力增上。次復於境略聚其心。於一所緣觀淨而住此位。名曰淨解脫滿。能究竟捨不淨想故。此淨解脫亦如第二內無色想觀外諸色。然有差別謂所依地所治行相有差別故。內外道身共不共故。通曾未曾得。唯未曾得故少用功而得。多用功得故。又淨解脫觀順貪相而貪不生。第二解脫觀違貪相得貪不起。餘五解脫應知。如前思不相應無色處釋。何緣唯說內無色想。除內色想不說外耶。得初靜慮時外想已除故。謂得初靜慮外色想已除。第四靜慮中更無勞除遣。諸功德法漸次得故。又外色想易可遣除。故除彼時未立解脫。或外色想空處方除。故於此中但說除內。此中所說內無色想。為但遮色想別目餘想耶。若謂此言但遮色想。此言無用說觀外色。無內色想義已成故。若謂此言別目餘想。應說此想為何所緣。此非唯遮以別說故。為緣何法緣虛空界。若非不淨行相轉者。如何可名第二解脫。此無過失。彼加行故。謂此中言內無色想。是第二加行名。第二解脫多因緣故。得解脫名。謂已解脫此方生故。或此力能引解脫故。或是種種解脫性故。或與解脫勝解俱故。此諸解脫依男女身。聖者異生皆能修起。唯滅盡定但依聖身。於聖身中通學無學。經說滅定超諸有頂。如何可說亦依學身。此雖有頂自地所攝。然如上地法超餘方得故。如超一切第四定貪。方入根本空無邊處。至超一切無所有貪。入本非想非非想處。如是超越諸有頂貪。方可得入滅受想定。謂有頂貪若斷未斷。要應總伏方入此定。故雖自地而名超越。或諸有學已離有頂。見所斷故名為超越。或有頂法總有二種。有心無心位差別故。超有心故名為超越。或隨所應說超無過。唯第三八說身證者。舉二邊際類顯所餘。色解脫中淨為邊際。於諸無色滅定為邊。或此各在一界邊故。或唯此二種唯內道得故。唯未曾得故。多功用得故。盡大種造色心心所法故。有說第三初於身色以勝解力。取清淨相後漸遣除解脫成滿緣身解脫此為究竟。故偏於此立身證名。滅定無心唯依身住。故亦於彼立身證名就勝故。然理實皆爾依通有理。有契經言何名身證。謂八解脫。此八解脫何有情起。若於所緣恆求對治。是貪愛行樂修多道。如是有情能起解脫。行者何為修解脫等。為令煩惱轉更遠故。為於等至得自在故。既得自在便能引發。無諍等德及聖神通。由此便能轉變諸境。起留捨等種種事業。已辯解脫次辯勝處。頌曰。

 勝處有八種  二如初解脫
 次二如第二  後四如第三

論曰。勝處有八。內有色想觀外色少。若好若惡於此諸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是名為初。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廣說乃至。是名第二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廣說乃至。是名第三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廣說乃至。是名第四內無色想觀外色。青青顯青現青光。譬如烏莫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深染青衣於此諸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是名第五內無色想觀外色。黃黃顯黃現黃光。譬如羯尼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深染黃衣廣說乃至。是名第六內無色想觀外色。赤赤顯赤現赤光。譬如槃豆時縛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深染赤衣廣說乃至。是名第七內無色想觀外色。白白顯白現白光。譬如烏沙斯星。或如婆羅痆斯。極鮮白衣廣說乃至。是名第八能制伏境。故名勝處。謂雖一切所緣色境。清淨光華美妙具足。而善根力悉能映蔽。譬如僕隷雖服珍奇。而為其主之所映蔽。或於是處轉變自在。不隨起惑故名勝處。勝於處故立勝處名。或此善根即名為處處能勝。故立勝處名。少謂所緣或自在少與此相反說名為多。好惡色言顯劣勝色。有說於好能不起貪。於惡不瞋故名為勝。若爾勝處體應具無貪瞋。故於此中有別意趣。謂不淨行相總觀好惡色。如觀惡色好色亦然。總取不淨心自在轉。何勞復觀惡色不淨。由曾見淨起諸煩惱。以顛倒覺曾見淨故。今如實見為治昔貪。故於惡色亦觀不淨。初觀此境名為勝知。後觀成時名為勝見。能自了達我於此中。有勝知勝見名有如是想。此四勝處自性地等。如次同前初二解脫。謂初二勝處是初解脫果。次二勝處是第二果。彼為資糧能入此故。總觀不淨能制伏己。復於此境觀淨制伏。謂即乘前內無色想。別觀青等四顯色相。所言青者謂花等青。言青顯者謂衣等青青現青光。顯前二種所有青相。純深無雜非如青邊。所發青影及孔雀尾金剛等青。然青光言顯青鮮潔。非如日等外發光明。或為顯成青色顯著。舉花衣喻。顯加行中取彼為門入勝處觀。非於觀內見似此色。烏莫迦花花中青勝俱生青內舉此為門。婆羅痆斯善於染色。和合青內舉此為門。非加行中但取此二。非皆有故不舉珠寶。若處空閑先取花相。若居聚落先取衣青。青觀既然黃等亦爾。然於夜分先取白星。晝則取衣餘皆如上。於晴夜分烏沙斯星。諸白色中最為勝故。此四勝處自性地等。應知如前第三解脫。以淨解脫為此四因。彼為資糧能入此故。前三解脫於諸色中。但能總取不淨淨相。今八勝處於諸色中。分別少多青等異相。故前解脫但於色中。棄背欲貪及不淨想。今八勝處能於所緣。分折制伏令隨心轉。由此證知第三解脫。總取淨相故立一名。八勝處中後四勝處。差別取故分為四種。若淨解脫亦差別緣。取淨性同立為一者。後四勝處應亦立一。差別因緣不可得故。已辯勝處次辯遍處。頌曰。

 遍處有十種  八如淨解脫
 後二淨無色  緣自地四蘊

論曰。遍處有十。謂週遍觀地水火風青黃赤白。及空與識二無邊處。經於此處皆言一想。上下及傍無二無量。於一切處無間無隙。週遍思惟故名遍處。遍於處故立遍處名。或此善根即名為處。行相遍故立遍處名。此中地等顯示所緣。所說遍言顯示行相。行相雖等而所緣別是故遍處分為十種。經言一者顯此等至。思惟一類境相現前。想言顯是勝解作意。若異此者應言一知。上下傍言顯意流轉。言無二者顯。無間隙。無量言顯勝解無邊。由勝等持磨瑩力故。令觀行者心自在生。能於所緣週遍觀察。何故唯十得遍處名。此上更無遍行相故。唯第四定空識無邊。可得說有無邊行相。前八遍處如淨解脫。自性皆是無貪善根。若並助伴皆五蘊性。後四勝處加行引生。故與彼同如淨解脫。又如淨解脫依第四靜慮。及緣欲界色處為境。如何地等亦名色處。地地界等有差別故。顯形名地等如先已說。故說地等遍處不言地界等。故前八種但緣色處。風與風界既無差別。如何可言亦緣色處。此難非理。以諸世間亦說黑風團風等故。由此前八緣色理成。後二遍處如次空識二。淨無色為其自性。各緣自地四蘊為境。此解脫等三門功德。為由何得。依何身起。頌曰。

 滅定如先辯  餘皆通二得
 無色依三界  餘唯人趣起

論曰。第八解脫如先已辯。以即是前滅盡定故。餘解脫等通由二得。謂由離染及加行得。以有曾習未曾習故。前八遍處初修習時。皆以眼識為其加行。空處遍處初修亦爾。以初必緣空界色故。由勝解力後成滿時。通緣自地四蘊為境。識處遍處初修習時。但以意識為其加行。以初必緣識為境故。由勝解力後成滿時。亦緣自地四蘊為境。四無色解脫二無色遍處。一一通依三界身起。然其初起多依下地。依自下地皆容後起。唯無所有亦依上地。所餘一切依欲界身。唯在人中三洲除北。餘慧力劣無聖教故。治欲貪故上二界無。有說初起唯依人趣。要由教力所引起故。人中有教天趣中無。設有著樂不能初起。故人初起退生欲天。由宿習力有後起義。復以何緣第三靜慮。有通無量等無解脫等耶。無解脫緣前已具辯。解脫無故勝處亦無。解脫為門入勝處故。勝處無故遍處亦無。勝處為門入遍處故。又第三定耽著妙樂。於生死中此樂勝故。不能發起解脫等三。此三皆欲背生死故。通無量等隨順於樂。故依此定亦能修起。此解脫等三門功德。若隨得一得一切不。此不皆爾。其義云何。得後必前前非必後。謂得遍處必具得三。得勝處者必得解脫。遍處不定或得或無。若得解脫餘二不定。以入遍處勝處為門。解脫為門入勝處故。此解脫等差別云何。唯能棄背名為解脫。兼析所緣名為勝處。加無邊解得遍處名。此三善根漸次修故。有餘師說。此三善根由下中上故有差別。謂能棄捨勝伏所緣。行相無邊有劣勝故。有餘師說。解脫唯因遍處唯果勝處通二。今應思擇上二界中。說者既無何緣起定。頌曰。

 二界由因業  能起無色定
 色界起靜慮  亦由法爾力

論曰。生上二界總由三緣。能進引生色無色定。一由因力。謂於先時近。及數修為起因故。二由業力。謂先曾造感上地生順後受業。彼業異熟將起現前。勢力能令進起彼定。以若未離下地煩惱。必定無容生上地故。三法爾力。謂器世界將欲壞時。下地有情法爾能起上地靜慮。以於此位所有善法。由法爾力皆增盛故。諸有生在上二界中起無色定。由因業力非法爾力。無雲等天不為三災之所壞故。生在色界起靜慮時。由上二緣及法爾力。若生欲界起上定時。一一應知加由教力。由教力者。謂人三洲。天亦聞教微故不說。前來分別諸勝法門。皆為弘持世尊正法。何謂正法當住幾時。頌曰。

 佛正法有二  謂教證為體
 有持說行者  此便住世間

論曰。世尊正法體有二種。一教二證。教謂契經調伏對法。證謂三乘諸無漏道。若證正法住在世間。此所弘持教法亦住理必應爾。現見東方證法衰微教多隱沒。北方證法猶增盛故。世尊正教流佈尚多。由此如來無上智境眾聖棲宅。阿毘達磨無倒實義此國盛行。非東方等所能傳習。二中教法多分依止。持者說者得住世間。證正法住唯依行者。然非行者唯證法依。教法亦應依行者。故謂有無倒修行法者。能令證法久住世間。證法住時教法亦住。故教法住由持說行。但由行者令證法住。故佛正法隨此三人。住爾所時便住於世。阿毘達磨此論所依。此攝彼中真實要義。彼論中義釋有多途。今此論中依何理釋。頌曰。

 迦濕彌羅議理成  我多依彼釋對法
 少有貶量為我失  判法正理在牟尼

論曰。迦濕彌羅國毘婆沙師議。阿毘達磨理善成立。我多依彼釋對法宗。經主此中述己本意。言依此國諸善逝子。議對法理大毘婆沙。發起正勤如理觀察。為令正法久住世間。饒益有情故造斯論。多言顯示少有異途。謂形像色去來世等。然諸法性廣大甚深。如實說者甚為難遇。自惟覺慧極為微劣。不能勤求如實說者。故於廣論所立理中。少有貶量為我過失。諸法正理廣大甚深。要昔曾於無量佛所。親近修習真智資糧。方於智境一切無惑。麟喻獨覺尚於法相不能決判。況諸聲聞彼所證法隨他教故。由此決判諸法正理。唯在真實大牟尼尊。是故定知阿毘達磨。真是佛說應隨信受。無倒修行勤求解脫。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八十

 

上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下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阿毗曇心論經

阿毘曇心論經序 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

五事毗婆沙論

五事毘婆沙論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註音版】佛說造塔功德經

佛說造塔功德經...

淨土法語

夫修行法門,乃如來對病之良藥也。藥隨病廣,數逾恆沙...

得道梯橙錫杖經

得道梯橙錫杖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觀世...

佛說鞞摩肅經

佛說鞞摩肅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

右繞佛塔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及...

【註音版】佛說六門陀羅尼經

佛說六門陀羅尼經...

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

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

禪門要略

夫人修禪學慧法門。先明方便。後明正觀。方便者凡有五...

【佛教詞典】非行非坐三昧

(術語)天台所立四種三昧之一。不關於行住坐臥之四威...

【佛教詞典】集諦(二)

集以招聚為義,若心與結業相應,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

沒有好好念經修行,最後能靠願力往生嗎

問: 如果皈依了,但是沒有好好念經修行,最後靠自己...

生死心切,念佛成片

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雲念佛成片...

海獺的故事

這是一則真實的故事,是一位出家僧人的親自口述,他講...

願諸人以淨業而為急務

蓮池大師(一五三五-一六一五)是明末中興念佛法門的...

心淨,方知肉味濁

一個吃長素的人,他整個的生命品質心理品質會有一個本...

阿含經故事:誰受苦樂

有一次,佛陀與眾多比丘在前往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的途...

幾位親人的善惡現世報

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彷彿一切都在變,但無論時空如何...

人爭一口氣

齊莊公的時候,有個勇士名叫賓卑聚。 一天夜裡,他夢見...

四十八大願——(第33願)蒙光觸身獲益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

截流大師:念佛必須具備真實信心

一、要信得心、佛和眾生都沒有差別,我是沒有修成的佛...

不吃藥光念經,病就能好嗎

時不時聽病友說:醫生,我這個病就是靠念經才慢慢好起...

出家人托缽乞食的含義與由來

乞食,又稱為托缽、分衛、行乞,是比丘為資養自己色身...

【視頻】普門頌(音樂唱誦版)

普門頌(音樂唱誦版)

【視頻】淨土宗早課

淨土宗早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