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六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六十五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賢聖品第六之九

依不還位。諸契經中。以種種門建立差別。今次應辯彼差別相。頌曰。

 此中生有行  無行般涅槃
 上流若雜修  能往色究竟
 超半超遍沒  餘能往有頂
 行無色有四  住此般涅槃

論曰。此不還者總說有七。且行色界差別有五。一中般涅槃。二生般涅槃。三有行般涅槃。四無行般涅槃。五者上流。此於中間般涅槃故。說此名曰中般涅槃。如是應知。此於生已。此由有行。此由無行般涅槃故名生般等。此上流故名為上流。言中般者。謂有一類補特伽羅。已於生結得非擇滅。起結不爾。彼於欲界遇逼惱緣之所逼惱。便能自勉修斷餘結殊勝加行。加行未滿遇捨命緣。遂致命終由起結力。受色中有厭多苦故。乘前起道進斷餘結。成阿羅漢得般涅槃。言生般者。謂有一類補特伽羅。由先具造順起生業及增長故。欲界沒已受色界生。由具勤修速進道故。生已不久成阿羅漢。盡其壽量方般涅槃。約有餘依說為生般。非才生已便般無餘。彼捨壽中無自在故。言有行般無行般者。謂有一類補特伽羅。生已多時方成無學。於中有一勇勐精進。有一稟性慢緩懈怠。如次名為有行無行。謂若一類。先欲界中依不息加行。三摩地力。斷五下分結。成不還果。後生色界。經於多時還能進修前種類道成阿羅漢。名有行般。無行般者。與此相違。或色界生經多時已。依止苦行解脫餘結。名有行般。以彼修習依功用道般涅槃故。與此相違名無行般。豈不中般生般現般。所依止行亦有此故。應立有行無行般名。無如是失。此義雖等而彼各有差別位故。謂中般等。雖亦定依苦行樂行解脫餘結。而彼各有分位不同。對此名為不共差別。此無如是分位別故。約道不同顯其差別。如何以此例彼令同。故於此中所辯無失。由此有說二差別者。由緣有為無為聖道。如其次第得涅槃故。應知亦無餘同此失。經主所難有大過失。為已善通此義雖等。而彼各有差別位故。然有經說無行在先。亦有經中先說有行。時既無異隨說無違。有行可尊故我先說。言上流者。謂有一類補特伽羅。上流行增非初生處即證圓寂。謂欲界沒往色界生。未即於中能證圓寂。要轉生上方般涅槃。即此上流差別有二。由因及果有差別故。因差別者。此於靜慮由有雜修無雜修故。果差別者。色究竟天及有頂天為極處故。謂若於靜慮有雜修者。能往色究竟方般涅槃。雜修能感淨居果故。即此復有三種差別。全超半超遍沒異故。言全超者。謂色界中。從一處沒往色究竟。由彼先在欲界身中。已具雜修四種靜慮。遇緣退失上三靜慮。以初靜慮愛味為緣。命終上生梵眾天處。由於先世串習勢力。復能雜修第四靜慮。從彼處沒生色究竟。以於色界十六處所。最初處沒最後處生。頓越中間。是全超義。言半超者。謂色界中從初天等。漸次而沒下至中間。能越一處方能往趣色究竟天。超而非全是半超義。言遍沒者。謂於色界愛味多故一切處生。由彼遍於四靜慮地十六處所。一一皆有下等愛味。為感生緣。從梵眾天一一處所。一生沒已至色究竟。方般涅槃。故名遍沒。由此義准初靜慮中。大梵所居非是別處。即是第二梵輔天攝。若異此者大梵所居。僻見處故。一導師故。必無聖者於中受生。遍沒半超應無差別。應知此謂二上流中。由有雜修靜慮因故。往色究竟般涅槃者。餘於靜慮無雜修者。能往有頂方般涅槃。謂彼先無雜修靜慮。由於諸定愛味為緣。此沒遍生色界諸處。唯不能往五淨居天。色界命終於三無色。次第生已後生有頂方般涅槃。二上流中前是觀行後是止行。樂慧樂定有差別故。二上流者。於下地中得般涅槃。亦不違理。而言此往色究竟天及有頂天。依極處說。無不還者。於已生處受第二生。由彼於生容求勝進非等劣故。唯欲界沒往色界生。有中有中般涅槃者。非色界沒生色界者。以色界中無災害故。若本有位有餘障緣。不得涅槃。中有亦爾。中有薄劣非本有故。又彼若有應屬上流。中般上流應無差別。謂定無有差別因緣。可作是言。唯欲界沒。受色中有便般涅槃。得中般名非色界沒。何緣有學未離欲貪。無中有中般涅槃者。欲界中有依身微劣。於多事業無堪能故。住本有位。於欲界法尚難越度。況中有中。能越欲界至得應果。多事業者。謂越三界及永斷除二種煩惱。並得二三沙門果證。住中有位無如是能。又此有前未曾數習。九品差別煩惱治故。又不還等果非中有身得。斷增上惑所證得故。離三界染極為難故。無慾中有能般涅槃。色界中有與此皆異。故有於中得涅槃者。又此地中有得般涅槃。唯起此地中所有聖道。初靜慮地中有位中般涅槃者。唯起自地根本靜慮聖道現前。非未至中間難令現前故。在中有位依身微劣。要易起者方能現前。此五名為行色界者。行無色者差別有四。謂在欲界離色界貪。從此命終生於無色。此中差別唯有四種。謂生般等有差別故。此並前五成六不還。復有不行色無色界。即住於此能般涅槃。名現般涅槃。並前六為七。或應總立九種不還。謂現涅槃分為二種。一於先位善辯聖旨。二臨終時方能善辯。於上流內亦分二種。一行色界。二行無色。並前四為八。足轉生成九。言轉生者。謂於前生已得預流或一來果。於今生內方得不還。前現般言唯目現世初得入聖至涅槃者。或不還者由根差別。隨其所應分成九種。或行色界五不還中。復有異門分成九種。頌曰。

 行色界有九  謂三各分三
 業惑根有殊  故成三九別

論曰。即行色界五種不還。總立為三各分三種。故成九種何等為三。中生上流有差別故。云何三種各分為三。中般涅槃分為三者。初起至遠近當生處。得般涅槃有差別故。生般涅槃分為三者。才生有行無行異故。此皆生已得般涅槃。是故並應名為生般。於上流中分為三者。全超半超遍沒異故。然諸三種一切皆由速非速經久得般涅槃。故分為九種。不相雜亂。如是三種九種不還。由業惑根有差別故。有速非速經久差別。且總成三由先所集。順起生後業有異故。如其次第下中上品。煩惱現行有差別故。及上中下根有異故。此三一一如其所應。亦業惑根有差別故。各有三別。故成九種。謂初二三由惑根別。各成三種非由業異。後三亦由順後受業有差別故。分成三種。故說如是行色不還。業惑根殊成三九別。若爾何故諸契經中佛唯說有七善士趣。頌曰。

 立七善士趣  由上流無別
 善惡行不行  有往無還故

論曰。中生各三上流為一。經依此立七善士趣。何故前二各分為三。第三上流唯立為一。以上行故名為上流。由此義同但立為一。前之二種雖亦義同。然為其中別相難了。欲令易了故各分三。上流有三相別易了。無煩於彼更別建立。又前二別唯有爾所。易顯示故各分為三。第三上流別義多種。卒難顯示故總立一。謂初中般唯在將生。根惑品殊故分三種。第二生般唯在已生。亦根惑殊故分三種。上流通有將生已生。將生上流復有二種。謂於靜慮雜不雜修。已生上流分二亦爾。復於如是二上流中。若無雜修容生二界。若有雜修唯生一界。生一界者複分為三。全超半超遍沒異故。於半超內差別有多。由此上流別相煩廣。若一一辯難可周悉。故依等義總立上流。中生位中差別義少。易顯了故分之為六。雖彼一一亦有同義。而等第三。於上流中雖有異義。而等前二。為相影顯故唯立七。唯此已斷欲貪瞋等非善士法。及與無學大善士果極相近故。經唯說此名善士趣。非謂預流及一來者。都不可說名善士趣。佛亦說彼名善士故。如契經言。云何善士謂若成就有學正見。乃至成就有學正定。往上名趣。謂趣上果及趣上。生故唯說七。或唯此七皆能行善不行不善。餘則不然。又唯此七往上界生不復還來。餘則不爾。故但依此立善士趣諸在聖位曾經生者。亦有此等差別相耶。不爾。云何。頌曰。

 經欲界生聖  不往餘界生
 此及往上生  無練根並退

論曰。若在聖位經欲界生。必不往生色無色界。由彼證得不還果已。定於現身般涅槃故。若於色界經生聖者。容有上生無色界義。然天帝釋作如是言。曾聞有天名色究竟。我後退落當生彼者。由彼不了對法相故。言我後者三十三天。自在異熟最後邊際。言退落者。謂於後時。若不獲得阿羅漢果。當生彼者。謂願當生色究竟天勿生欲界。以天帝釋緣五死相極生憂苦。來歸世尊死相才除。便作是說為令喜故。又觀遮彼無多益故。佛不遮止。即此已經欲界生者。及已從此往上界生。諸聖必無練根並退。何緣不許經欲界生及上生聖者有練根並退。以曾經生於自相續。蘊積聖道極堅牢故。及得殊勝所依身故。由此彼無練根退理。前說上流雜修靜慮為因能往色究竟天。先應雜修何等靜慮。由何等位知雜修成。復為何緣雜修靜慮。頌曰。

 先雜修第四  成由一念雜
 為受生現樂  及遮煩惱退

論曰。諸欲雜修四靜慮者。必先雜修第四靜慮。以彼等持最堪能故。諸樂行中彼最勝故。謂彼靜慮最有堪能。現在前時。令所依止自體勢力增長廣大故。若依彼雜修靜慮。後雖退失生餘天中。由於先時雜修彼力。復能依彼雜修靜慮。即由此理第四靜慮。諸樂行中最為殊勝。彼輕安樂極上妙故。誰於靜慮能雜熏修。唯諸聖者通學無學。學位唯通信解見至。於無學位通時非時。必先三洲雜修靜慮。退生色界亦能雜修。豈不雜修諸靜慮者。必先已離三靜慮貪。如何可言雜修靜慮。通於見至而成上流。謂要人間雜修定已。後退三定生梵眾天。於彼復須離三定染。方能重起雜修靜慮。從彼沒已乃生淨居。方名上流。如先已說。非諸見至可有斯理。彼於離染必不退故。無如是失。彼從先來住見至根非所許故。謂彼先住信解種性。雜修靜慮然後退失。彼懼於後復有退時。便修練根成見至性。從欲界沒生色界中。乘前復能雜修靜慮。故六種性皆有上流。於雜修時作何方便。彼必先入第四靜慮。多念無漏相續現前。從此引生多念有漏。後復多念無漏現前。如是旋還後後漸減。乃至最後二念無漏。次引二念有漏現前。無間復生二念無漏。名雜修定加行成滿。從此以後不由功力。任運唯從一念無漏。引起一念有漏現前。無間復生一念無漏。如是有漏中間剎那前後剎那無漏雜故。名雜修定根本圓成。如是雜修第四定已。乘此勢力隨其所應。亦能雜修下三靜慮。雜修靜慮五蘊為體。然於此中諸世俗智。是四法四類八智所雜修。有餘師言。諸世俗智唯為苦集。類智雜修彼二能緣此為境故。若爾無容多無漏智現前雜故。則不應言此由彼雜。故得自在雜修靜慮應不圓成。此不從餘滅道法類。苦集法智無間而生。及無間生彼諸智故。雜修靜慮略有三緣。一為受生。二為現樂。三為遮止起煩惱退。謂不還中若諸見至。雜修靜慮為前二緣。一為受生。二為現樂。為受生者希求勝生。謂厭共生欣不共故。為現樂者欣樂勝定。謂世俗定最能資身。由此能令現法樂住。前後無漏為其助伴。若諸信解為前二緣。亦為遮防起煩惱退。謂鈍根者起二無漏。方便防護清淨等持。令味相應等持轉遠。不令淨為染等無間緣。故阿羅漢中不時解脫。但為現樂雜修靜慮。時解脫者為求現樂。亦為遮防起煩惱退。若雜修靜慮為生五淨居。何緣淨居處唯有五。頌曰。

 由雜修五品  生有五淨居

論曰。由雜熏修第四靜慮。有五品故淨居唯五。何謂五品。謂下中上勝上極上。品差別故。此中初品。三心現前便得成滿。謂初無漏。次起有漏後起無漏。第二中品。六心現前方得成滿。謂二有漏為四無漏之所雜修。如是所餘隨其次第。有九十二十五念心。如應現前方得成滿。如是五品雜修為因。如次能招五淨居果。如是十五有漏無漏心。皆是先來未曾得今得。有餘師說。初五無漏是從先來未得今得。餘十皆是曾所得心。前五現前時已未來修故。有不起定雜修成滿。有要數起方得圓成。有餘師言。由信等五次第增上感五淨居。謂或有時信根增上雜修靜慮。或有乃至慧根增上雜修靜慮。隨此差別感五淨居。諸感淨居為是業力。為雜修力。若是業力雜修靜慮則為唐捐。若雜修力與品類足所說相違。如彼論說。雜修靜慮及由業故生淨居天。諸所有處等名非異生法。有說。業力感淨居天。然不唐捐。雜修靜慮以修行彼思現前故。有餘師言。是雜修力。而不違害品類足文。彼論先說雜修定者。為顯先時入彼定故。次後復說及由業故生淨居者。為顯後時即由彼力生淨居故。此中決定俱由二力。以隨闕一不生彼故。然唯有漏感彼異熟。非無漏力棄背有故。經說不還有名身證。依何勝德立身證名。頌曰。

 得滅定不還  轉名為身證

論曰。有滅定得名得滅定。即不還者。若於身中。有滅定得轉名身證。謂不還者。由身證得似涅槃法。故名身證。如何說彼但名身證。以無心故。依身生故。以身俱生得勢力故。彼已滅位猶名得彼。此中經主作如是言。理實應言彼從滅定起得先未得。有識身寂靜便作是思。此滅盡定最為寂靜極似涅槃。如是證得身之靜寂故名身證。由得及智現前證得身寂靜故。今謂彼從滅定起位。雖得先未得有識身寂靜。而非唯彼位方得身證名。先後二時俱得名故。由此設無緣滅定智。得勢力故立身證名。是故前說於理為勝。舉後邊故唯作是言。得滅定不還轉名為身證。理實身證於八解脫。無不具足。由身證住。以滅盡定用餘解脫為門。而入故得。滅定決定亦應得餘解脫。如契經說。入滅定時先滅言行。乃至廣說。何緣佛說有學福田。身證不還不預其數。謂世尊告給孤獨言。長者當知。福田有二。一者有學。二者無學。有學十八。無學唯九。何等名為十八有學。謂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家家一間。中生有行無行上流。是名十八。何等名為九種無學。謂退法。思法。護法。安住。堪達。不動法。不退法。慧解脫。俱解脫。是名為九。理亦應說。而不說者。以佛觀見有學無學由斷及根有殊勝故。能生勝果名為福田。然諸不還所得滅定。是有漏故不可說言。自性解脫故名清淨。彼所依身猶有煩惱。未永斷故不可說言。相續解脫故名清淨。故不約成彼立有學福田。無學位中有漏功德。雖非自性解脫所收。相續解脫故名清淨。由此亦能生殊勝果。是故約定及根差別。說九應果皆名福田。或立有學依因無故。不置身證有學數中。何謂建立有學依因。謂諸無漏三學及果。滅定非學亦非學果故。不約成彼說有學差別。然今於此不還位中。約無異門密說身證。若異此者不應唯說。得滅定不還轉名為身證。此義於後當更分別。若說身證兼約異門。即上所言非善答問。三無色解脫亦通無漏故。已辯不還麁相差別。若細分析數成多千。此中且依行色界五。約諸地等五門分別。謂五約地數成二十四。定地中各五種故五。約種性數成三十六。種性中各五種故五。約生處數成八十。十六處中各五種故。五約種性根數成九十。謂退法種性下中上根。有差別故數成十五。乃至不動種性亦然。五約地種性數成百二十。謂四地中各三十故。五約地種性根數成三百六十。謂四地中各九十故。五約生處種性數成四百八十。謂十六處各三十故。五約生處種性。及根數成一千四百四十。謂十六處各九十故。五約離染處種性根積數總成一萬一千九百六十不還差別。謂以離染九品不同。乘前一千四百四十。已辯第三向果差別。次應建立第四向果。頌曰。

 上界修惑中  斷初定一品
 至有頂八品  皆阿羅漢向
 第九無間道  名金剛喻定
 盡得俱盡智  成無學應果

論曰。即不還者。進斷色界及無色界修所斷惑。從斷初定一品為初。至斷有頂八品為後。應知轉名阿羅漢向。即此所說阿羅漢向中。斷有頂惑第九無間道。亦說名為金剛喻定。此定堅銳喻若金剛。無一隨眠不能破故。先已破故不破一切。實有能破一切功能。此既能摧最細品惑。故知一切無間道中。唯此剎那名極上品。故能永斷一切隨眠。雖見道中亦有能斷有頂煩惱無漏對治。然彼九品惑可為一品斷。知彼煩惱勢力微劣。見道既為劣惑對治。知非能破一切隨眠。若有破能何礙不破。故彼不得金剛喻名。又諸隨眠中無事者易斷。見道治彼知非極上。由此不立金剛喻名。此中所明金剛喻定。能治一切有事惑中最後微微極難斷品。故知能破一切隨眠。由此力能一剎那頃。證一切惑斷無漏離系得。如是所說金剛喻定。唯與六智隨一相應。謂四類智滅道法智。緣四聖諦十六行相。通依九地義准已成。故此差別說有多種。且未至攝有五十二。謂苦集類智觀有頂苦集。作非常等因等行相。與彼相應差別成八。滅道法智觀欲滅道。作滅靜等道等行相。與彼相應差別亦八。滅類智於八地滅。一一別觀作四行相。與彼相應成三十二。道類智於八地道。一切總觀作四行相。與彼相應差別成四。以治八地類智品道。同類相因必總緣故。滅唯別緣道則不爾。於隨眠品已具成立。如未至攝有五十二。中四靜慮應知亦然。空無邊處有二十八。謂除滅道法智品八。及除觀下四地滅諦各四行相相應十六。以依無色必無法智。及緣下滅類智品故。緣下地道於理無遮。道必總緣前已釋故。餘如前故有二十八。識無邊處有二十四。無所有處唯有二十。謂彼於前復除觀下。滅聖諦境四八行相。隨其次第准前應釋。諸有欲令三無色地。有緣下地滅類智者。彼作是說。空無邊處加前十六。識無邊處加前二十。無所有處加二十四。如是總說依無色地。金剛喻定七十二種。或復說有百三十二。有餘師說。道類智品於八地道。亦各別觀故前六地各有八十。空無邊處唯有四十。識無邊處有三十二無所有處有二十四。復有欲令滅類智品。於八地滅有別總觀。故前六地中各百六十四。空無邊處唯五十二。識無邊處有三十六。無所有處有二十四。彼俱非理。道必總緣滅唯別緣前已辯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說。金剛喻定總有十三。謂斷有頂見修斷惑。無間道攝十三剎那。此亦不然。以四類忍前八無間道非極上品故。此定既能斷有頂地第九品惑。能引此惑盡。得俱行盡智。令起金剛喻定。是斷惑中最後無間道所生盡智。是斷惑中最後解脫道。故說此定所引盡智。與第九品盡得俱起。或此盡言顯一切盡。謂第九品及所餘惑。皆得擇滅故名為盡。金剛喻定能引諸惑。盡得俱行盡智令起。此與一切煩惱盡得。最初俱生故名盡智。有餘師說。惑盡身中此最初生故名盡智。如是盡智至已生時。便成無學阿羅漢果。已得無學應果法故。為得別果。所應修學。此無有故得無學名。豈不無學亦希別果。以無學者亦轉根故。此難不然。如先有學求得別果此不然故。謂如預流非一來等。於後獲得一來等時。捨預流等名得名一來等。皆捨別果得別果名。此則不然。退非思等於後獲得思法等時。雖捨退等名得名思法等。非捨別果得別果名。前後皆名阿羅漢故。唯捨前果得別果時。捨前果名得名別果。更無別果是所應學。故名無學前釋無過。即是行向住前果者。求別名果此無有義。既說盡智至已生時。便成無學阿羅漢果。義准盡智未已生時。前七聖者皆名有學。為得別果勤修學故。住本性位何名有學。學意未滿故。學得常隨故。何故無學名阿羅漢。諸自利行修學已成。唯應作他利益事故。如契經說。不自調伏能調伏他。無有是處。或有三種補特伽羅。謂諸異生有學無學。異生雖學戒定慧三。而猶未能如實見諦。容有捨正作邪學理。故不於彼立有學名。諸有已能如實見諦。正學無退得有學名。由此世尊為顯定義。於有學者重說學言。如契經中佛告憺怕。學所應學學所應學。我唯說此名有學者。諸已善學戒定慧三。不復學者立名無學。此是一切有學異生。所應供養故名應果。依如是義故有頌曰。

 於戒定慧三  若已善修學
 畢竟離憂垢  堪為世福田

學法云何。謂有學者無漏有為法。無學法云何謂無學者無漏有為法。諸無為法雖是無漏。而不名為學無學法。以有得者異生等身亦成就故。若無得者都不系屬學無學故。如是有學及無學者。總成八聖補特伽羅。行向住果各有四故。名雖有八事唯有五。謂住四果及初果向。以後三果向不離前果故。此依漸次得果者說。若倍離欲全離欲者。住見道中名為一來。不還果向非前果攝。何故盡智唯是無學。諸有學者亦自了知。我已永盡地獄等故。此前已說。前說者何。謂盡得俱方名盡智。預流等位猶有餘惑。既無盡得亦無盡智。由此契經作如是說。諸有學者成就八支。若成十支名阿羅漢。若爾何故尊者舍利子告大長者給孤獨言。汝已具成就正智正解脫。無相違失。依彼成就能往諸惡趣邪。智邪解脫。真對治道密意說故。若爾何不說有學成十支。有餘無智故心未善脫故。若爾何緣經作是說。諸有成就佛證淨者。一切皆名已得正見。乃至已得正解脫者。見圓滿者亦如是說。亦無違失。所以者何。我不說言諸有學者無有正智及正解脫。但作是說。彼不立支。不立支因如前已說。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六十五

 

上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下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阿毗曇毗婆沙論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卷上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

雜阿毗曇心論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卷上 曹魏代失譯人名 東方...

慈悲藥師寶懺

消災延壽藥師懺法卷上 熏修藥師懺儀 嚴淨壇場 楊枝淨...

雜寶藏經

雜寶藏經卷第一(有九緣)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

佛說法集名數經

佛說法集名數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法...

讚阿彌陀佛偈

讚阿彌陀佛偈 曇鸞法師作 南無阿彌陀佛(釋名無量壽傍...

七佛父母姓字經

七佛父母姓字經 失譯附前魏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差摩婆帝授記經

差摩婆帝授記經 元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佛說滅除五逆罪大陀羅尼經

佛說滅除五逆罪大陀羅尼經...

【佛教詞典】文若草

(植物)十誦律雲文闍草,五分律雲文柔草,皆一也。...

【佛教詞典】小雁塔

位於陝西西安市大薦福寺內。乃武則天於中宗景龍年間(...

以貌取人,人間的通病

宋朝的江西從悅禪師參訪雲蓋守智禪師的時候,對談不到...

到此放開手來用工,處處是得力處

參禪人,在散亂心中參禪,不是妄想打工夫叉,即是工夫...

參禪瑣語

1、二六時中不間斷的看取本來面目。看到心路絕,妄情消...

阿闍世王五百妃失瓔珞記

釋迦牟尼佛有一段時間住在摩揭陀國首府王舍城中。當時...

忖已功德,量彼來處

現在有許多人不信因果,那有什麼希奇呢?現在教育不同...

虛雲老和尚悟道因緣

虛雲老和尚,字古岩,又名演徹、性徹,法號德清,俗姓...

只信他不信自,容易導致往生邊地疑城

信自信他。這裡面的信自,就不是善導大師說的決定深信...

妙蓮老和尚:念佛就是消業障

念佛就是消業障。大智度論上有記載:一位菩薩深懼自己...

佛門孝子通琇國師度化母親

清朝玉琳通琇國師,俗姓楊,是江蘇延陵望族。明朝萬曆...

莫讓泥沙迷住眼

近日網上一則有趣而又發人深思的帖子,引起了網友的極...

沒有信願,持名不是真效果;沒有持名,信願得不到真感通

淨土法門一直講到說是感應法門,這個成就不是靠你的禪...

自己的一座佛堂

在路上遇到一位陌生人, 自稱是我的讀者, 他說: 聽說林...

【視頻】《四種清淨明誨》聆志居士讀誦

《四種清淨明誨》聆志居士讀誦

【視頻】《心經》潮語讀誦

《心經》潮語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