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五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五十四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隨眠品第五之十

如是已辯隨眠並纏。世尊說為漏瀑流等。為唯爾所為更有餘。頌曰。

 由結等差別  復說有五種

論曰。即諸煩惱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義有別故。復說五種且結云何。頌曰。

 結九物取等  立見取二結
 由二唯不善  及自在起故
 纏中唯嫉慳  建立為二結
 或二數行故  為賤貧困故
 遍顯隨惑故  惱亂二部故

論曰。結有九種。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以此九種於境於生。有繫縛能故名為結。如契經說。苾芻當知。非眼系色非色系眼。系謂此中所有欲貪。又契經說。諸愚夫類。無聞異生結縛故生。結縛故死。由結縛故從此世間往彼世間。或有此故令諸有情合眾多苦故名為結。是眾苦惱安足處故此中愛結謂三界貪。此約所依及所緣故。所言貪者。謂有心所樂。可意想所攝受行。即於諸有及諸有具。所起樂著說名為貪。何緣此貪說名為愛。此染心所隨樂境故。恚謂於違想及別離欲所攝。受行中令心增背。慢謂七慢。如前已釋。言無明結者。謂三界無知。此約所依非所緣故。以諸無漏法不墮界故。無明亦用彼為所緣故。此廣分別如緣起中。見結取結俱邪推度相。別顯彼相廣如五見中。於前分別邊執見處。見計為我有漏行中。計斷計常名邊執見。於中斷見名何所目。謂執死後行不續生。豈不此即是撥後有邪見。雖有此責現見世間。有行相同而體差別。如慈與愛體異行同如何行同而體差別。如起加行欲饒益他。若屬染心從愛所起。若從慈起屬不染心。是謂行同而體差別。如是於行見不續生。從邪方便生此屬斷見。離方便而起此屬邪見。亦是行同而體差別。此斷常見由何而生。且斷見生或由尋伺。見諸行法有窮盡故。於緣起理不覺了故。或由定力於他有情許有煩惱。彼命終後不見中生二有續故。宿住隨念智有礙故。由如是等有斷見生。若常見生或由尋伺。見行相似相續轉故。能憶先時所更事故。受持外道常見論故。或由定力隨念宿住所更事故。如有頌言。

 由觀見死生  或憶念前際
 以闕正道故  外仙我見增

此中三見名為見結。見戒禁取名為取結。依如是理故有說言。頗有見相應法為愛結系非見結系。非不有見隨眠隨增。曰有。云何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見滅道所斷二取相應法。自部愛結為所緣系非見結系。遍行見結已永斷故。自部見結所緣相應二俱無故。非不有見隨眠隨增。二取見隨眠於彼隨增故。何緣三見別立見結。二取別立為取結耶。三見二取物取等故。謂彼三見有十八物。二取亦然故名物等。說此物等於義何益。於結義中見有益故。此言意說如貪瞋等。一一獨能成一結事。三見二取各十八物。和合各成一結事故。若異此者應說五見各為一結。如貪瞋等故見及取各十八物。共立一結方敵貪等。若爾身見邊見見取有十八物。戒取邪見十八亦然。豈非物等。不爾本釋其理決定。所以者何。以取等故三見等所取二取等能取。所取能取有差別故。謂於諸行計我斷常。或撥為無後起二取執見第一。或執為淨不雜亂故本釋為善。有說。由物及聲等故。有說。貪著有及財者見結於彼系用增上。若有貪著涅槃樂者。取結於彼系用增上。疑結謂於四諦猶豫。此異於慧有別法體。於四諦者。謂於苦諦心懷猶豫為苦非苦。乃至於道猶豫亦然。前四能牽正決定起。後四能引邪決定生。自外事中邪猶豫轉。非迷諦故不名為疑。已見諦者彼猶未滅。簡彼故言於諦猶豫。令心不喜說名為嫉。此異於瞋有別法體。故有釋嫉不耐他榮。謂此於他諸興盛事。專求方便破壞為先。令心焦熱故名不喜。是瞋隨眠等流果故。專心為欲損壞他故。正隨憂根而現行故。唯欲界系非色無色。欲界諸處皆通現成。唯除北洲成而不現。令心悋著說名為慳。謂勿令斯捨離於我。令心堅執故名為慳。耽著法財以為上首。不欲離己故名悋著。此是欲貪等流性故。專心護己資具等故。唯欲界系非色無色。何故纏中嫉慳二種。建立為結非餘纏耶。若立八纏應作是釋。二唯不善自在起故。謂唯此二兩義具足。餘六無一具兩義者。無慚無愧雖唯不善非自在起。悔自在起非唯不善餘兩皆無。若立十纏應作是釋。唯嫉慳二過失尤重。故十纏中立二為結。由此二種數現行故。謂生欲界雖有九六三結無結。而經唯說嫉慳二結惱亂人天。以勝趣中二數行故。又二能為賤貧因故。謂雖生在二善趣中。而為賤貧重苦所軛。現見卑賤及諸乏財。乃至極親亦不敬愛。又二遍顯隨煩惱故。謂隨煩惱總有二種。一慼俱行。二歡俱行。嫉慳遍顯如是二相。又此二能惱二部故。謂在家眾於財位中。由嫉及慳極為惱亂。若出家眾於教行中。由嫉及慳極為惱亂。或能惱天阿素洛眾。謂因色味極相擾惱。或此能惱人天二眾。如世尊告憍尸迦言。由嫉慳結人天惱亂。或此二能惱自他眾。謂由嫉故惱亂他朋。由內懷慳惱亂自侶。故十纏內立二為結。佛於餘處依差別門。即以結聲說有五種。頌曰。

 又五順下分  由二不超欲
 由三復還下  攝門根故三
 或不欲發趣  迷道及疑道
 能障趣解脫  故唯說斷三

論曰。何等為五謂有身見戒禁取疑欲貪瞋恚。如是五種於下分法。能為順益故名下分。然下分法略有二種。一下界謂欲界。二下有情謂諸異生。雖得聖法而不能超下分界者。由為欲貪瞋恚二結所繫縛故。雖離欲貪而不能越。下有情者由為身見戒取疑結所繫縛故。諸有情住欲界獄中。欲貪及瞋猶如獄卒。由彼禁約不越獄故。身見等三如防邏者。設有方便超欲界獄。彼三執還置獄中故。順下分結由此唯五。已見諦者由欲貪瞋。不超下界其義可爾。唯此但是欲界系故。離欲貪者見斷一切皆令不越下分有情。何故世尊唯說三種。雖有此責而佛世尊略攝門根且說三種。言攝門者見所斷惑類總有三。唯一通二通四部故。說此二種攝彼三門類顯彼故。言攝根者身見等三。是餘三根以邊執見見取邪見。如其次第隨有身見戒禁取疑三種勝根而得轉故。說此三種攝彼三根。故順下分唯有此五。若唯此五名順下分結。何故世尊訶具壽大母。癡人何故如是受持唯立爾所名下分結。以彼唯立如是五種。正現行時名下分結。世尊意立設不現行亦順下分。是故訶彼顯身見等。若行不行但未斷時皆順下分。依如是理故責彼言。若爾汝同嬰兒外道所解庸淺乃至廣說。若已斷便失順下分性耶。順下分相雖斷不失然若被斷失彼結名。若已斷時不名結者。三結先斷已失結名。契經不應作如是說。斷五下分結得成不還果。以不還果總說有二。一次第證二超越成。斷二斷三如次得果。由不定故說五無失。約容有說可斷五故。諸得預流六煩惱斷。何緣但說斷三結耶。此亦如前攝門根故。雖但有一通於二部。即舉彼相以顯彼體。由此故說攝彼三門。或有餘師作如是釋。趣異方者有三種障。一不欲發。謂見此餘方功德過失故息心不往。二迷正道。謂雖發趣而依邪路不至彼方。三疑正道。謂不諳悉見有二路人皆數游。便於正道心懷猶豫。此於趣彼為是為非。如是應知趣解脫者。亦有如是相似三障。謂由身見於蘊涅槃。見執我斷功德過失。故於解脫不欲發趣。由戒禁取雖求解脫。而迷正路依世間道。徒經辛苦不至涅槃。由疑不能善自觀察。見諸邪道有多人修。便於正道心懷猶豫。於趣解脫為是為非。佛顯預流永斷如是。趣解脫障故說斷三。雖見行常亦不趣解脫。見世道勝亦迷失正道。撥無聖道者亦不信正道。而前三種是後三根後三必隨前三轉故。舉本攝末但說前三。佛於餘經如順下分。說順上分亦有五種。頌曰。

 順上分亦五  色無色二貪
 掉舉慢無明  令不超上故

論曰。如是五種體有八物。掉舉等三亦界別故。唯修所斷名順上分。順益上分故名順上分結。要斷見所斷彼方現行故。見所斷惑未永斷時。亦能資彼令順下分。故要永斷見所斷惑。方現行者名順上分。此中既說色無色貪及順上言。知掉舉等亦色無色非欲界系。品類足論既作是言。結法云何。謂九結。非結法云何。謂除九結所餘法。由此證成掉舉一種。少分是結謂二界系。少分非結謂欲界系。於少是結謂聖者。於少非結謂異生。有位是結謂已離欲貪。有位非結謂未離欲貪。由如是等差別不定。品類足論不說為結。掉舉擾惱三摩地故。於順上分建立為結。即由此理順上分中。不說惛沉順等持故。已辯結縛云何。頌曰。

 縛三由三受

論曰。以能繫縛故立縛名。即是能遮趣離染義。結縛二相雖無差別。而依本母說縛有三。一者貪縛。二者瞋縛。三者癡縛。所餘諸結品類同故攝在三中。謂五見疑同癡品類。慢慳二結貪品類同。嫉結同瞋故皆三攝。又為顯示已見諦者。餘所應作故說三縛。通縛六識身置生死獄故。又佛偏為覺慧劣者。顯麁相煩惱故但說三縛。有餘師說。由隨三受勢力所引說縛有三。謂貪多分於自樂受。所緣相應二種隨增。少分亦於不苦不樂。於自他苦及他樂捨。唯有一種所緣隨增。瞋亦多分於自苦受。所緣相應二種隨增。少分亦於不苦不樂。於自他樂及他苦捨。唯有一種所緣隨增。癡亦多分於自捨受。所緣相應二種隨增。少分亦於樂受苦受。於他一切受唯所緣隨增。是故世尊依多分理。說隨三受建立三縛。何類貪等遮趣離染說名為縛。謂唯現行。若異此者皆成三故。則應畢竟遮趣離染。若爾諸有非一切智。欲為有情說對治者。如何方便得如實知。所化有情貪等行別。而為如實說對治門。如何不知貪等行別。諸貪行者有如是相謂多言論面色熙怡。含笑先言多為愛語。離忿能忍黠慧好奇。耽話樂詩愛歌著舞。喜以粧服嚴具瑩身。好事朋從數加沐浴。性多淫逸輕躁歡娛。多笑舒顏軟心愍物。錄德鄙悋怯弱隨媚。欣多知友厭背寂靜。性無沉密不察所作。輕有悲哀多無義語。肌膚軟膩容貌端嚴。巧為怨傷好樂忌苦。輕交薄行多汗體溫。身臭處形纖軟爪齒。鮮鬚髮美面易皺發早白。於巧明術性好存功。欣說有宗多喜樂福。好居眾首愛集明鑒。喜自顧瞻近尋分賞。恭施愛視目送淺觀。通俗別機多覺少恚。不能久制身四威儀。輕能棄捨財法友欲。而復因斯尋生追悔。聞智巧術欲習速成。才得成已尋復忘失。此等名為貪行者相。諸瞋行者有如是相。謂性躁烈卒暴凶險。多懷忿恨難與共居。樂譏他多憂慼。無慈喜鬪。怒目低精少睡少言。沉思難喜堅持所受。固友固怨所為急躁。黠慧沉密難壞知恩。剛決勤勇無悲樂斷。志勐念強堅銳難當。好多觀察性欣出離。樂施利根多正直言。意懷難得是處見過。觸事猜疑嫉妬形殘。多諸病惱寡知友饒。怨結慘容色信堅固。少驚無畏大勇多愁。頭項臂麁難可摧伏。強額多力為性佷戾。巧術聞智欲習易成。既得成已卒難忘失。財法友欲捨已不追。此等名為瞋行者相。諸癡行者有如是相。謂多猶豫樂說無宗。雖無能為而多高舉。不敬闕信樂闇多沉。不樂審觀伏眠難覺。多樂敬奉外道邪天。所作凶勃所作左僻。勝解劣多忘失。懶墮無策心昧[夢-夕+登]瞢。破壞法橋常喜閉目。所作不了蹙面顰眉。不聰明不相委。不相信不別機。憎嫉賢良所為專執。於善惡說不鑒是非。戾若狻貌卒難開曉。不能了別怨親處中。鬚髮毛爪多長堅利。眼口衣服眵垢可厭。不好花鬘嚴具莊飾。所作昧略輕有所為。多食多愁少慚少愧。不教便作令作不為。應怖情安應安反怖。應傷反悅應悅反傷。應笑反啼應啼反笑。於所應作難勸修行。不應作中難令止息。少福德煩惱羸。不能別知酢澹等味。多寱語唾齘齒好舐。脣齒穢密。能久安住身四威儀。此等名為癡行者相。諸慢行者有如是相。謂心高身矬小。體實堅硬好物參譽。於可遵崇不能敬重。誇衒自德樂毀他能。不可引導堅持可受。不樂聽聞師友教勅。於他所有多不印順。貪敬殉名大眉耐苦。少親友薄風範心廣。大志勇決少懷憂慼。多樂出家言論知量。所為不躁知足大欲。具妙辯才不諂不柔難可迴轉。有大勝解不可摧伏。發言質直不曲順情。此等名為慢行者相。諸見行者有如是相。謂執堅固鈍根諂曲。樂惡喜福輕爾發言。好談論愛思擇。難屈伏強習誦。凡有所作不隨他緣。難得意懷難令生喜。少厭捨闕正信好持齋戒。厭報災祥。親惡朋疎善友。性無悲愍懷聰睿慢。亂顧視慘姿顏多惡。夢多分別喜懷猜阻。心恆擾亂耽惡所作。性好尋思樂施少憂。堅守難厭見行共相。總述如是別相。一一如理應思。諸疑行者有如是相。謂多不會遍見過失。喜懷愁慼志性剛決。無善懈怠樂著睡眠。好不定言事無專一。數生追悔難得意懷。少語遠尋營私堪忍。恆為謀略尠有歡娛。不躁不明不知方便。交友易壞難喜忘恩。凝視低睛多不信順。所習論智不究根源。微覽枝條狀如遍悉。凡有所作多不成功。此等名為疑行者相。若於如是六種相中。有具二三乃至皆具。應知此類名雜行者。餘隨煩惱諸行者相。此等流故准此應釋。已分別縛。隨眠云何。頌曰。

 隨眠前已說

論曰。隨眠有六或七或十或九十八。如前已說。隨眠既已說。隨煩惱云何。頌曰。

 隨煩惱此餘  染心所行蘊

論曰。能為擾亂故名煩惱。隨諸煩惱轉得隨煩惱名。有古師言。若法不具滿煩惱相名隨煩惱。如月不滿得隨月名。然諸隨眠名為煩惱。即此亦得隨煩惱名。以是圓滿煩惱品故。由此故說即諸煩惱。有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義。所餘染污心所行蘊。隨煩惱起隨惱心故得隨煩惱名。不得名煩惱。以闕圓滿煩惱相故。若爾染污思等心所。一切應是隨煩惱攝理實應然。若爾何故別說行蘊。勿如思等受想亦應隨煩惱攝。此彼何別非無別義。謂煩惱相應煩惱同蘊法。由二義相似得隨煩惱名。染心所言顯染思等得名隨煩惱。由煩惱相應說行蘊言。為簡受等要煩惱同蘊名隨煩惱故。由此本論作如是言。除諸煩惱餘染心所。行蘊所攝名隨煩惱。或若有法從煩惱起。煩惱相應行蘊所攝。與諸煩惱相極相隣。方可建立名隨煩惱。然兼為遣隨煩惱中。有異論師謬作是解。慳即是愛沉即無明忿即瞋等。說此餘言顯彼皆是此之餘義。有於此義仍復生疑。謂此餘言亦應攝受。為遮彼故說行蘊言。不爾但應言此餘染心所。本論不應說行蘊所攝言。以決定無餘蘊所攝從煩惱起。是故於此說行蘊言。還顯此義。由此若法與諸煩惱要三義相似。得隨煩惱名。一是煩惱垢。二煩惱相應。三煩惱同蘊故我於此明見頌中有如是義。謂此煩惱亦名隨煩惱。及此之餘染心所行蘊。此之餘者顯相屬義。意顯若餘是此所起方可建立隨煩惱名。然兼為遮慳即愛等。若爾何故說行蘊言。說此餘言義已成故。不爾遮濫說行蘊言。謂貪瞋癡如次所起染樂苦捨。容濫此餘故行蘊言。還為顯示無餘蘊攝是煩惱垢。若不爾者但說此餘。以何言遮前所說濫。故復須說行蘊攝言。隨煩惱名為目幾法。經種種說故有眾多。謂憤發不忍及起惡言類。如世尊告婆羅門言。有二十一諸隨煩惱能惱亂心。乃至廣說後當略辯。纏煩惱垢攝者。且應先辯。纏相云何。頌曰。

 纏八無慚愧  嫉慳並悔眠
 及掉舉惛沉  或十加忿覆
 無慚慳掉舉  皆從貪所生
 無愧眠惛沉  從無明所起
 嫉忿從瞋起  悔從疑覆諍

論曰。根本煩惱亦名為纏。經說欲貪纏為緣故。若異此者貪等云何可得名為圓滿煩惱。然諸論者離諸隨眠。就勝說纏或八或十。謂品類足說有八纏。毘婆沙宗說纏有十。即於前八更加忿覆。如是十種繫縛含識置生死獄故名為纏。或十為因起諸惡行。令拘惡趣故名為纏。無慚無愧嫉慳並悔。掉舉惛沉如前已辯。令心昧略惛沉相應。不能持身是為眠相。眠雖亦有惛不相應。此唯辯纏故作是說。於此頓說眠三相者。此三與眠義相順故。解字義者作是釋言。眠謂於身能為滋潤。即是有力能長養身。由心安眠身增益故。此善等別略有四種。謂善不善有覆無覆。諸瑜伽師久善思擇。諸誦習者勞役長時。施主多時行益他事。此等加行憩息位中。所引睡眠皆名為善。然於加行聞思善心。眠不現行性相違故。此於加行修所成心亦不現行彼能治故。唯於一類生得善心。眠可現行性羸劣故。諸屠羊等不律儀人。專心久行不善加行。諸耽欲者於欲境中。專心久行不善加行。諸餘一切習惡行者。長時數起不善加行。此等加行憩息位中。所引睡眠皆名不善。一切煩惱於睡位中。無不皆容現在前故。有覆無記准此應釋。無覆無記唯異熟生。起工巧等眠便壞故。有餘師說。於眠位中亦威有儀工巧心起。然非初位彼可即行。於後夢中方可行故。因自友損怨益而生。瞋恚為先心憤名忿。有餘師說。因處非處違逆而生。力能令心無顧而轉。乃至子上令心憤發說名為忿。隱藏自罪說名為覆。罪謂可訶即是毀犯尸羅軌則。及諸淨命隱藏即是匿罪欲因。有餘釋言。抆拭名覆。謂內懷惡抆拭外邊。是欲令他不覺察義。前說若法從煩惱起。方可建立名隨煩惱。此中何法何煩惱起。無慚慳掉舉是貪等流。要貪為近因方得生故。無愧眠惛沉是無明等流。此與無明相極相隣近故。嫉忿是瞋等流。由此相同瞋故。悔是疑等流。因猶豫生故。覆有說是貪等流。有說。是無明等流。有說。是俱等流。諸有知者因愛生故。諸無知者因癡生故。即由此相故。有說言。心著稱譽利養恭敬。不了惡行所招當果。是於自罪隱匿欲因為愛無明二等流果。隨惱心法說名為覆。如是十種從煩惱生。是煩惱等流故名隨煩惱。餘煩惱垢其相云何。頌曰。

 煩惱垢六惱  害恨諂誑憍
 誑憍從貪生  害恨從瞋起
 惱從見取起  諂從諸見生

論曰。於可毀事決定堅執。難令捨因說名為惱。由有此故世間說為不可導引。執惡所執於他有情。非全不顧擬重攝受為損惱因。悲障惱心說名為害。於非愛相隨念分別生續。忿後起心結怨名恨。有餘師言。欲捨怨結不能解脫。此因名恨。由有此故怨結纏心。自惱長時空無有果。於可愛境令不隨順。於策勵事令心忘失。於諸有恩令不能報。令於喜事似有所憂。令於友朋不相委信。令於親屬懷棄捨心。令於面上易發慘色。於美談話慶慰軟言。令心悵悒都無所顧。事不獲免示有歡娛。是諸賢良所遠離處。能為株杌壞實福田。此等名為恨所有法。恨與忿相有差別者。如樺皮火其相勐利。而餘勢弱說名為忿。如冬室熱其相輕微。而餘勢強說名為恨。由此故有說恨相言。忿息已續生令心濁名恨。於己情事方便隱匿。矯以謀略誘取他情。實智相違心曲名諂。於名利等貪為先故。欲令他惑邪示現因。正定相違心險名誑。釋此名者。謂先籌度設此方便。令彼後時生顛倒解故名為誑。然世間說為利為名。現相惑他名為誑事。說誑所引身語業事。是誑果故假立誑名。如以通名說通果事。心險心曲相差別者。如道如杖於他於自因貪因見故有差別。謂如險道於諸有情。欲趣餘方能為損礙。如是行者欲趣涅槃。心與誑俱能為損礙。如卷曲杖雖斷其根。而於稠林難挽令出。如是信闕有諂曲者。雖以方便斷欲界根。仍難引接令出生死。又幻惑他說名為誑。匿自情事說名為諂。又誑與諂如次是貪諸見等流。如後當辯。憍相如前已廣分別。有餘師說。從貪所生恃己少年無病壽等諸興盛事。心傲名憍。有餘師言。於自相續興盛諸行。耽染為先不顧於他。謂己為勝心自舉恃。說名為憍。由不顧他與慢有異。如是六種從煩惱生。穢污相麁名煩惱垢。於此六種煩惱垢中。誑憍是貪等流。害恨是瞋等流。惱是見取等流。諂是諸見等流。如言何曲。謂諸惡見故。諂定是諸見等流。此六亦從煩惱生故。如纏亦得隨煩惱名。已說諸纏及煩惱垢。今次應辯彼斷對治。諸纏垢中誰何所斷。頌曰。

 纏無慚愧眠  惛掉見修斷
 餘及煩惱垢  自在故唯修

論曰。且十纏中無慚無愧。通與一切不善心俱。眠欲界中通與一切意識俱起。惛沉掉舉通與一切染污心俱。故五皆通見修所斷。餘嫉慳悔忿覆並垢。自在起故唯修所斷。唯與修斷他力無明共相應故名自在起。與自在起纏垢相應。所有無明唯修斷故。此諸纏垢誰通何性。頌曰。

 欲三二餘惡  上界皆無記

論曰。欲界所繫眠惛掉三。皆通不善無記二性。所餘一切皆唯不善。即欲界系七纏六垢。上二界中隨應所有。一切唯是無記性攝。即諂誑憍惛沉掉舉。此諸纏垢誰何界系。頌曰。

 諂誑欲初定  三三界餘欲

論曰。諂誑唯在欲界初定。寧知梵世有諂誑耶。以大梵王匿己情事現相誑惑馬勝苾芻。傳聞此唯異生所起。非諸聖者亦可現前。惛掉憍三通三界系。所餘一切皆唯在欲。謂十六中五如前辯。所餘十一唯欲界系。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五十四

 

上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下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俱舍論實義疏

俱舍論實義疏卷第一(惣二萬八千偈) 尊者悉地羅末底造...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一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

起世因本經

起世因本經卷第一 隋天竺沙門達摩笈多譯 閻浮洲品第一...

佛說內身觀章句經

佛說內身觀章句經 失譯人名在後漢錄  一切一其心, ...

【註音版】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觀自在菩薩章

善財童子參觀自在菩薩章...

度世品經

度世品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

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

略三論游意義

三論游意義 碩法師撰   略有開四重(一明經論游意。...

佛說分別佈施經

佛說分別佈施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註音版】佛說浴像功德經

佛說浴像功德經...

【佛教詞典】真說

(術語)真實之說法也。又如來親口之教說也。教行信證...

【佛教詞典】二種著有二種過患

【二種著有二種過患】 p0041   瑜伽九十卷十二頁云:...

印光法師法語一百零八則

本篇從《印光法師文鈔》中,精選了大師的法語共一百零...

當知念佛目的,必須歸於無念

念佛一法,尤為斷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

臨終助念的重要性

由此因緣,平素不念佛人,臨終善友開示,大家助念,亦...

藏傳佛教的吉祥八寶

吉祥八寶即八吉祥,又稱八瑞吉祥,八寶吉祥,藏語稱紮...

何謂「世間食」與「出世間食」

世間食有四食,即: (1)段食,亦作揣食、摶食、見取...

聖嚴法師《人間淨土對現代人的重要性》

淨土是佛教的專有名詞,不曾在其他學術和其他宗教裡提...

怎樣辨別真偽善知識

問: 初發心學佛,需要善知識引導,善知識的標準是什...

極樂世界的人死後又去哪裡呢

問: 西方世界的人有些也是有生命界限的,那麼他們在西...

遇到逆境才有機會消業障

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佛陀這樣的聖者也有敵人。 活著...

不求生淨土,會產生兩種過失

假設我們今天不考慮求生淨土,菩薩會產生兩種過失: 第...

對父母做了少許不善,定得大苦報

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告誡諸位比丘說:供養父母哪怕僅僅一...

要畫成垃圾,或是無價寶

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老師規定要畫一幅圖,...

【視頻】《佛說無量壽經》妙喜居士讀誦

《佛說無量壽經》妙喜居士讀誦

【視頻】《佛說盂蘭盆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盂蘭盆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