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六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本事品第一之六

如是已說得成就等。十八界中。幾內幾外。頌曰。

 內十二眼等  色等六為外

論曰。六根六識十二名內。外謂所餘色等六境。我依名內。外謂此餘。我體既無。內外何有。非無淨戒有淨戒依。經主此中作如是釋。我執依止故假說心為我。故契經說。

 由善調伏我  智者得生天

世尊餘處說調伏心。如契經言。

 應善調伏心  心調能引樂

故但於心假說為我。眼等為此所依親近。故說名內。色等為此所緣疎遠。故名為外。若爾六識應不名內。未至意位。非心依故。至意位時不失六識界。未至意位亦非越意相。若異此者。意界唯應在過去世六識唯在現在未來。便違自宗許十八界皆通三世。又若未來現在六識。無意界相。設至過去意界位中。亦應不立。相於三世無改易故。此釋不然。今且應說。何緣一生一住一滅及一果等心心所中。說心名內。心所為外。豈不心所依假我心。是能依性。對彼所依。極親近故。轉應名內。又非眼等與眼識等常為所依。未曾有心。不與心所為所依性。故唯心所。應名為內。或復此中有何殊理。與假我心為所依者。立之為內。不立能依。故彼所言。無深理趣。又心少分。是我執依。一切心依。皆名為內。由此不應作如是釋。我執依止。故假說心為我。又少分心。貪等依故。應一切心皆成染污。或少分心。尋伺依故。一切應成有尋有伺。此既不爾。彼云何然。差別因緣不可得故。又彼何能遮心所等我執依性。以有身見緣五取蘊為境界故。是故彼釋理定不然。若爾何緣說心為我。恆於自境自在行故。我謂於自境常自在行。心曾無有時不行自境。故一切心。皆名為我。非諸心所亦得我名。意為上首故。經說獨行故。彼要依心能行境故。如諸心所。雖亦調伏。而但就勝說調伏心。說我亦然。唯心非所。若法與此似我之心。為不共益。彼名為內。與此相違餘法名外。故諸心所無成內失。又諸心所。雖復與心一生住等。而心望心。獨名為內。非心所者。同異類心。展轉相望。為所依性。皆不舍故。諸心所法。異類望心。必定舍離能依性故。謂若善心。望善染污及無記心。為所依性。皆不舍離。染污無記心亦如是。若善心所望彼染污及無記心。舍能依性。染污無記望餘亦爾。故心望心為所依性。無相簡隔。得名為內。心所望心。為能依性。有相簡隔。不得內名。又諸心所。望同類心。為能依性。或多或少。心為所依。則不如是由此內名在心非所。若爾大法應受內名。不爾心所朋類壞故。如異生中不墮法者。復有餘師。依訓詞理以釋內名。謂我於彼有增上用。故名為內。我謂自體。於所餘法。有增上用。如彼大德鳩摩邏多說如是頌。

 若爪指舌端  無別增上用
 動觸嘗餚膳  作用應無差

色香味觸。諸色聚中。或唯身根。有增上用。如是廣說。乃至眼根。心亦於餘有增上用。是故十二。皆得內名。若爾受等自體差別。亦見於餘有增上用。是則諸法皆應名內。上座所宗。既一切法皆法處攝。彼宗云何建立內外。彼說如餘。云何如餘。謂為六識作所依者。建立為內。不為六識作所依者。建立為外。夫所依者。唯有情數親近不共色等不定。如彼色等。雖復亦有是有情數親近不共與眼等同。非所依故。而立為外。不立為內。如是眼等雖法處攝。與受等同是所依故。而立為內。不立為外。所餘法處。唯名為外。又雖眼等皆通二分。而內外性。互不相違。是故不應執此為難。謂作眼等識所依時。立為內性。若作意識所緣境時。立為外性。彼謂如意根是內處攝。為意識所緣。復外處攝。如是所說品類言詞。皆率己情。不能遮過。有似比度。無真教理。所以者何。違契經故。如契經說。苾芻當知。法謂外處。是十一處所不攝法。無見無對。且於此經。非一切法皆法處攝。由此經中遮十一處攝法處故。亦非唯彼所執別法名為法處。由此經中非如意處說無色故。彼宗唯執受想思蘊。名別法處。於中無色。若此經中。依彼別法。說法處者。則應如說無見無對。亦言無色。由是理故。於此經中。再廣遮遣異眼等處。謂是十一處所不攝法。及無見無對。若色唯有有見有對。更無餘色。直欲宣說別法處者。應但說言。法謂外處意處不攝亦是無色。由是已成此別法處十一不攝無見無對。或復應言無見無對意處不攝亦是無色。此中不說無色言故。又遮眼等攝法處故。由此別有法處色成。此色是何。謂無表色。業俱舍中當共思擇。云何令他知眼等處。雖為意境。而唯是內。故此經中。遮總數攝及差別性。以顯法處。謂佛世尊觀未來世。於我生處有稱釋子。執一切法皆是法處。為遮彼故。顯了說言。法處唯此非一切法。是故唯於辨法處相。說十一處所不攝言。以眼等無展轉攝義。於眼等處無如是說。意識能緣一切法故。勿一切法皆法處收。故於此中如是遮遣。又彼上座。復立眼等通內外性。定應不成。以曾無處說。彼眼等若作眼等識所依時。立為內性。若作意識所緣境時。立為外性。由此即破所引意根。以如眼等曾無說故。如何自號善釋難師。而絕未知立同喻法。既能如此何遠舉意。為成眼根通內外性。只應近舉耳為同法。為成耳根通內外性。亦應近舉眼為同法。彼上座言。所立眼等通內外性。決定應成。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諸所有眼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內或外。乃至廣說。意亦如是。若爾便有太過之失。如契經說。於內身中住循身觀。乃至廣說。又如經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乃至廣說。於色等中。既無內性。經不應說。諸所有言。受想行中。如何有內。又先自說。若為六識作所依者。建立為內。既許如是。色等受等。非識所依。應唯名外。經何說內。如色受等。雖說內言。而非內處。唯外處攝。如是眼等。雖說外言。而非法處。唯內處攝。若爾經言有何意趣。此經意趣。當共思求。汝上所言。且不應理。我今當釋。此經意趣。謂彼眼等為識所依。說名為內。色等所緣說名為外。彼此無諍。又如眼根識所依止。已正當生說名為內。與此相違。說名為外。乃至意根。內外亦爾。若色等境。與識所依。同一身轉。說名為內。與此相違。說名為外。如是就處就所依身。建立內外。不違聖教。隨順法相。是故上座所立眼等。通內外性。定為不成非但不成。相又雜亂。以執眼等作識依緣為內外性。相雜亂故。謂若意識緣所依意為境起時。此意當言置在何聚。不應在內意識所緣故。不應在外意識所依故。不應在內外。非經所說故。曾無經說。如是意根。或內或外。或通內外。豈不說有內外心耶。此就依身說為內外。若異此釋。應於受等內性不成。又應於心不具三觀。於唯外心住循心觀。無容有故。彼如是執。心為意識作所緣時。說名為外。此即名內。心常為識作所依故。若許眼等意識緣時。亦唯名內。斯有何失。非彼眼等有時不為自所發識作所依性。如是上座。立內外門。違害契經。不成相亂。唯我阿毘達磨諸大論師所立。順經成就。無雜亂失。已說內外。十八界中。幾同分幾彼同分。頌曰。

 法同分餘二  作不作自業

論曰。法同分者。謂一法界唯是同分。今應先辨境同分相。若境與識定為所緣。且如法界。與彼意識為定所緣。是不共故。識於其中已生生法。此所緣境。說名同分。意能遍緣一切境故。於三世境及非世中。無一法界不於其中已正當生無邊意識。二念意識。即能普緣一切法故。由是法界。恆名同分。餘二者。謂餘十七界。皆有同分及彼同分。何名同分彼同分耶。謂作自業不作自業。若作自業名為同分。不作自業名彼同分。如何眼等說為同分彼同分耶。且同分眼。說有三種。謂於色界。已正當見。彼同分眼。說有四種。謂此相違及不生法。西方諸師說有五種彼同分眼。謂不生法。復開為二。有識無識相差別故。如眼耳鼻舌身亦然。各於自境。應說自用。意界同分。說有三種。謂於所緣。已正當了。彼同分意。唯有一種。謂不生法。色界同分。說有三種。謂眼所見。已正當滅。彼同分色。說有四種。謂此相違及不生法。廣說乃至觸界亦爾。各對自根。應說自用。眼等六識依生不生。立二分故。如意界說。眼若於一是同分。於餘一切亦同分。此若於一是彼同分。於餘一切亦彼同分。廣說乃至意界亦爾。色即不然。於見者是同分。於不見者是彼同分。或有諸色。在妙高等山中而住。於一切有情。皆是彼同分。有天眼者。以無用故亦不觀彼。或有諸色。唯於一有情名為同分。如獨於私隱已正當觀。或有諸色。於百千有情名為同分。如共觀月舞相撲等色。復有何緣說眼同分及彼同分異於色耶。容多有情同見一色。無用一眼二有情觀。聲如色說。是共境故。香味觸三。如內界說。非共境故。然諸世間。依假名想。有言我等同嗅此香同嘗此味同覺此觸。云何同分彼同分義。分謂交涉。同有此分故名同分。云何交涉。謂根境識更相交涉。即是展轉相隨順義。或複分者。是已作用更相交涉。故先說言。若作自業名為同分。或複分者。是所生觸。依根境識交涉生故。同有此分故名同分。即同有用同有觸義。與此相違名彼同分。由非同分與彼同分種類分同。名彼同分。云何與彼種類分同。謂此與彼同見等相。同處同界。互為因故。互相屬故。互相引故。種類分同。已說同分及彼同分。十八界中。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斷。頌曰。

 十五唯修斷  後三界通三
 不染非六生  色定非見斷

論曰。十五界者。謂十色界及五識界。唯修斷者。此十五界唯修所斷。後三界者。意界法界及意識界。於六三中最後說故。通三者。謂此後三界各通三種。此中八十八隨眠。及彼相應心心所法。並彼諸得若彼生等。諸俱有法。皆見所斷所餘有漏。皆修所斷。一切無漏。皆非所斷。此中有說。最初聖道。剎那生時。諸異生性。一切皆得永不成就。是故此性。亦見所斷經說。預流得不墮法。非不永斷。能招惡趣身語意業。得盡惡趣。名不墮法。又說。我已盡那落迦。乃至廣說。盡是斷義。如阿羅漢。自記別言。我生已盡。是故染污能招惡趣身語業等。亦見所斷。皆與見道極相違故。為遮此說。復言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見斷。其異生性。是不染污。無記性攝。此若染污。欲界異生。離欲貪已。應非異生。此成就得。依屬生身。是故不應生餘界地成餘界地諸異生性。此若是善斷善根者。應非異生。故不染污無記性攝。既不染污非見所斷。若見所斷應忍所斷。若忍所斷。忍正起時。猶應成就則應聖者亦是異生。又不染法。定非見斷。緣彼煩惱。究竟斷時。方名斷故。又非六生。亦非見斷。六謂意處。異此而生。名非六生。是從眼等五根生義。即五識等。緣色等境。外門轉故。非見所斷。又諸色法。若染不染。亦非見斷。如不染法。緣彼煩惱。究竟斷時。方名斷故。斷義云何。略有二種。一離縛斷二離境斷。離縛斷者。如契經言。於無內眼結如實了知我無內眼結。離境斷者。如契經言。汝等苾芻。若能於眼斷欲貪者。是則名為眼得永斷。阿毘達磨諸大論師。依彼次第。立二種斷。一自性斷。二所緣斷。若法是結及一果等。對治生時。於彼得斷。名自性斷。由彼斷故於所緣事。便得離系。不必於中得不成就。名所緣斷。此中一切。若有漏色。若不染污。有漏無色。及彼諸得生等法上。有見所斷及修所斷。諸結所繫。如是諸結。漸次斷時。於一一品各別體上。起離系得時彼諸結及一果等。皆名已斷。彼有漏色。及不染污。有漏無色。並彼諸得生等法上。諸離系得。爾時未起。未名為斷。由彼諸法唯隨彼地最後無間道所斷故。非諸見道。能隨地別次第離染。云何能斷彼色等法。見聖諦者。諸惡趣法。眾緣闕故。已得不生。緣彼煩惱未斷盡故。猶未名斷。若法未斷已得不生。或不成就。此與已斷有何差別。斷據治道。令得離系。非謂不生。或不成就。且非不生。故名為斷。以不定故所以者何。或有已斷。而猶得生。如彼身中異熟果等。隨其所應。或有已斷。亦得不生如身見等。或有未斷。已得不生。如未離染聖者身中。無有愛等一切過去及未來世諸不生法。若諸無為。已得忍者。邪見等法。如是一切。或有未斷而亦得生。如所餘法。隨其所應。亦非不成。故名為斷。亦不定故。所以者何。或有已斷。而猶成就。如彼身中不染污法。隨其所應。諸染污法。彼若斷已。定不成就。或染污法。彼雖未斷。而不成就。如未離欲者得煖隨轉戒諸犯戒惡舍而未斷。最後無間道所斷故。非身語業九品漸斷。諸染污者。過亦少故。如是等類。或有未斷而亦成就。如所餘法。隨其所應。有餘師說。招惡趣等身語二業。非見所斷。親等起故。非見所斷。有餘於此說過難言。現見餘品親所起業。餘品道生。方能永斷。是故彼說。定不應理。此難不然。應審思故。亦見此品親等起業。此品道生。即能永斷。何不引此而證彼義。若見所斷。應彼親起。然不應以彼為定品。夫定品者。由非遍惑力所隔別。是故品別。雖有十三。而說五門。以為定品。由是證知。身語二業。若此品親起即此品俱斷此業。既非見所斷惑親等起故。非見所斷。是故彼說非不應理。而契經言。諸邪見者。所起身業語業意業。皆是邪者。此不相違。經但說言。諸邪見者所起三業。不言邪見所起三業。或由邪見。起修所斷。貪等煩惱。為因等起。發起此業。故作是說。然修所斷。貪等煩惱。能為近因剎那等起。發起此業。故說有漏身語二業。唯修所斷。又契經中說預流者言。我已盡那落迦等。此說於彼得非擇滅。永不更生。故名為盡。此中有難。若未來法。永不更生。說名盡者。此不生法。其相如何。應如過去名不滅法。然於彼時。全未有體。如何可說彼是生法或不生法。彼應思擇。法於未來。為有為無。可作是難。又彼應詰世尊所言。如說未生惡不善法遮令不生。又言。此滅餘更不續。復說遮止名斷諸漏。於此等言。亦應難詰。然於彼時。全未有體。如何可說不生不續及與遮止。或此相違。是故所說永不更生。故名為盡。非不應理。又如斷言。義有差別。盡言亦爾。不可例同。如契經說。能斷財蘊。或少或多。又言。能斷殺生等事。此亦應然。不可為例。又經雖說見諦圓滿補特伽羅。終不故思斷眾生命。乃至廣說。此亦不能證成色業是見所斷。由此經中說阿羅漢同此言故。然此經中。以初學者定無重惡意樂隨逐。故作是說。諸阿羅漢。斷彼近因。種類斯盡。故作是說。是故諸經。非證彼義。由此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見斷。其理極成。如是已說見所斷等。十八界中。幾是見。幾非見。頌曰。

 眼法界一分  八種說名見
 五識俱生慧  非見不度故
 眼見色同分  非彼能依識
 傳說不能觀  被障諸色故

論曰。眼全是見。法界一分八種是見。餘皆非見。何等為八。謂身見等。五染污見。世間正見。有學正見。無學正見。於法界中。此八是見。所餘非見。一切法中。唯有二法。是見自體。有色法中。唯眼是見。無色法中。行相明利。推度境界。內門轉慧。是見非餘。此中眼相。如前已說。世間共了。觀照色故。闇相違故。用明利故。說眼名見。五染污見。隨眠品中當辯其相。世間正見。謂意識相應善有漏勝慧。有學正見。謂有學身中一切無漏慧。無學正見。謂無學身中決定無漏慧。一正見言具攝三種。別開三者。為顯異生學無學地三見別故。又顯漸次修習生故。譬如夜分無月等明雲霧晦冥而游險阻。所見色像無非顛倒。五染污見。觀法亦爾。譬如夜分有月等明除諸晦冥而游險阻。所見色像少分明淨。世間正見。觀法亦爾。譬如晝分雲翳上昇掩蔽日輪而游平坦。所見色像漸增明淨。有學正見。觀法亦爾。譬如晝分烈日舒光雰霧廓清而游平坦。所見色像最極明淨。無學正見。觀法亦爾。如如行者漸習慧生。除自心中愚闇差別。如是如是。於諸所緣。正見漸增明淨有異。非所緣境。有淨不淨。由自覺慧垢障有無。故謂所緣有淨不淨。如是諸見。總類有五。一無記類。二染污類。三善有漏類。四有學類。五無學類。無記類中。眼根是見。耳等諸根。一切無覆無記慧等。悉皆非見。染污類中。五見是見。餘染污慧。悉皆非見。謂貪瞋慢不共無明疑俱生慧。餘染污法。亦皆非見。有學類中。無慧非見。但餘非見。無學類中。盡無生智及餘非見。餘無學慧一切是見。善有漏類中。唯意識相應善慧是見。餘皆非見有餘師說。意識相應善有漏慧。亦有非見。謂五識身所引發慧。發有表慧。命終時慧。又於此善有漏類中。五識俱生慧亦非見。何緣如是所遮諸慧。皆非見耶。不決度故。唯有如前所說慧相。是見自體。謂無色中。行相明利。推度境界。內門轉慧。是見非餘。唯此相慧。有決度能。於所緣境。審慮轉故。非所遮慧能於所緣審慮決度。是故非見。言決度者。謂於境界。審慮為先。抉擇究竟。若爾眼根既無此相應不名見。豈不先說。世間共了觀照色故。闇相違故。用明利故眼亦名見。契經亦言。眼見諸色。若眼見者。何不同時得一切境。無斯過失。許少分眼能見色故。少分者何。謂同分眼。同分眼相。如前已說。識所住持。乃成同分。非一切根同時自識各所住持。故無斯咎。若爾即應彼能依識是見非眼。要眼識生方能見故。不爾眼識力所住持。勝用生故。如依薪力勝用火生。若見色用是識生法。此見色用離眼應生。由識長益俱生大種。令起勝根。能見眾色。故不應說能依識見。誰有智者。當作是言。諸有因緣能生了別。如是了別。即彼因緣。識是見因。故非見體。何緣定知眼識非見。理教無故。言理無者。與耳等識無差別故。眼識與彼耳等諸識。有何差別。而獨名見。故不應言識為見體。若謂所依根差別故異餘識者。理不應然。識由所依有差別故。但可想轉得眼識名。不應所依有差別故。法性改易。轉成見體。如依草木牛糞糠火。名雖改易。而煖性同。諸識相望。性類無別。言唯依眼識見非餘。此說隨情不依正理。若此緣色故成見者。緣色意識亦應成見。唯緣現色故成見者。理亦不然。無異因故。緣三世境慧是見極成。緣去來色識。亦應成見。有去來識緣現色境。應許眾盲成現色見。若言意識非見體者。眼識亦應許體非見。非於一類少是見體少非見體。理不相違。如何一類。少分是善少分非善。此亦應然。不應為例。體義別故。眼等諸識。體類雖同。而有善等義類差別。如火體義。了別境相識體類中。有淨非淨義類差別。名善非善。不可義類有差別故。即令體類亦有差別。如火雖有勐盛微劣。有煙無煙。待緣不同。義類差別。而其體類同無分別。煖為自性。如是諸識了別境相。體類雖同。而有善等義類差別。故所引例。不成救義。若謂諸識體類雖同而有見等義類別者。其理不然現是諸法體類別相。不應執為義類別故。非如善等遍通一切識等法故。如是且說無有因緣。眼識成見以辯理無。言教無者。謂無至教說眼識見令聞生解。處處經中。說眼及慧。名見可得。又說。眼識是見非眼。世間相違。世間但說無眼名盲。非無眼識。謂盲但由不成就眼。不由眼識成與不成。非生第二靜慮以上。於彼眼識不現前時有眼無識可名盲者。又諸盲者。雖闕眼根。而成眼識。應不名盲。亦復不應名無見者。若言見識不現前故。雖復成就。而說為盲。是則世間。諸有目者。識不起位應亦名盲。又若眼識有能別相。令別餘識得名見者。此能別相。即應是見。若此眼識。無能別相令別餘識。而言眼識是見非餘。應如惡王所頒教令。豈不如慧此亦爾耶。譬如諸慧擇法為相有時是見。亦是簡擇。有時非見。唯是簡擇。如是諸識了境為相。有時是見。亦是了別。有時非見。唯是了別。由此即釋彼有難言。若識能見。誰復了別。許見與識無差別故。如是引例。理極不齊。由能別相令慧名見。此能別相。即是能見。非能別相令識名見。此能別相。即能見故。若能別相。即是見者。即所依眼。能見義成。識但由所依唯名有別故。或應說此定能別相。除所依根更有何法。唯眼識有耳等識無。又彼所言。如見與慧。見識亦爾。許無別者。亦應許識體即是慧。共許相應中見其體唯是慧故。又若見識無差別者。諸識應即見。見應即諸識。盲睡眠等。何緣不見。若謂爾時無眼識者。此亦不然。體類同故。此與餘識體類何殊。餘無見能。此獨能見。如斯等救。前已廣遮。或復一法應有二體。一體能識。一體能見。若非見體許能見者。即汝所宗。有太過失。若謂如慧能見能擇理不相違此亦然者。不爾見慧無差別故。豈不見識亦無差別。若爾有目應不異盲。何緣無目。成就眼識。得說為盲。而彼有目餘識現前不名盲者。如此等過。前已廣論。是故定知眼識非見。復有餘師。以別道理。成立眼識定非是見。謂不能觀被障色故。然經主意。不忍彼因。故於頌中。摽傳說語。謂彼傳說。現見壁等所障諸色。則不能觀。若識見者。識無對故。壁等不礙應見障色。便詰答言。於彼障色。眼識不生。識既不生。如何當見。此詰非理。眼識於彼。設許得生。亦不能見。前說餘識無差別故。是故所言。於被障色。眼識不生。識既不生。如何見者。此不成答。又不應說於被障色眼識不生。理不成故。以難意言。若執眼識有見色用。識無對故。於被障色。應亦得生。若謂如識了別色用於被障色不得生者。理亦不然。此許眼識與有對眼一境轉故。若言我說亦同此者。汝不應然。不許眼見色為眼境理不成故。又何故說。識既不生。如何當見。生即是見。見即是生。若說識既不生如何當見。即說識既不生如何當生。或說識既不見如何當見。豈不於此應總難言。何故不生。何故不見。又若有執。一切因緣。皆唯前生。無俱起者。識生不生。皆不能見。依彼所宗。此亦非答。又於瑠璃雲母等障。眼識亦起。何故說言。於被障色。眼識不生。若謂於中光明無隔故得生者。且許眼識於被障色生義得成。即汝前言。違自所許。又世現見。雖離光明而眼識起。如人能見諸黑闇色。夜行禽獸。亦見黑闇所障諸色。非欲觀闇待光明故。若言境界法應爾者。夜行禽獸。應如人等。於闇所障識亦不生。不可說言一黑闇色對人對畜其性變異。若言諸趣法應爾者。不爾諸趣是異熟故。貓狸犬等。於黑闇中。起染污心。取諸色故。唯異熟眼趣體所攝。故可於中作如是計。異熟法爾。於諸趣中。或有能取闇所障色。若謂夜行禽獸等眼常帶光明故能見者。理亦不然。不可得故。若言少故不可得者。於遠境色。照用應無。眼識於中不應得起。是故所說。於被障色。眼識不生。識既不生。如何見者。非如理答。唯未鑒人之所愛樂。若爾眼根能見論者。何緣不取被障諸色。眼有對故。於被障色。無見功能。識與所依一境轉故。亦不得起。經主於此。復徵難言。眼豈如身根境合方取。而言有對故不見彼耶。此難不然。不了所說有對義故。所以者何。此不唯說眼是障礙有對法故。唯取合境非不合境。故不能取被障諸色。此中亦依境界有對。義意說言。若於此境有被拘礙。彼於餘境設無障者。亦不起用。況於有障。一切有境法應如是。不能俱時取諸境界。若爾眼識亦是有對。不應但言眼有對故於被障色無見功能。亦不應言識與所依一境轉故。可言於彼眼識不生。由自說言一切有境法應爾故。此例不然。不閑意故。我義意說。眼亦境界有對性故。色是障礙有對性故。於被障色。眼用不生。意與意識。雖有所依。能依決定。而無一境。作用決定。非此二種能於一時取一境界。所依眼根所取境界。即是能依眼識所取。又必同時。是故於彼被障境界。如遮眼用識用亦爾。由是故說。識與所依一境轉故。可言於彼眼識不生。許識見者。何緣不起。豈不眼是境界有對。被瑠璃等境拘礙時。於彼所障亦能起用。何故說言。若於此境。有被拘礙。彼於餘境。設無障者。亦不起用。況於有障。豈不前說。不俱時取。取瑠璃時。不取所障。取所障時。不取瑠璃。以非俱取。無相違過。若爾何緣。眼不能取壁等障色。我不同汝言於是中。光明無故。所以者何。世間現見。雖離光明。而能取故。既謂不同。何緣不取。諸積聚色。障礙性故。譬如明闇為障不同。如闇與明雖同色處而闇所障人不能取。明所障色人則能取。夜行禽獸。雖亦能取闇所障色。而不能取壁等所障。如是雖能取瑠璃等所障諸色。而不能取壁等所障。由此眼根唯見壁等。不見壁等所障諸色。有積聚色障礙性故。法應如是。不可推徵。有根雖能取不合境。由少礙故。而不能取餘不合境。有根雖能取於合境。而有合境不能取故。經主所言。眼豈如身根境合方取。而由有對故不見彼者。此應責言。若根能取不合境者。則應能取一切不合。若取合境。則一切合。皆應能取。若不爾者。言成無用。是故所言。眼有對故。於被障色。無見功能。識與所依。一境轉故。可言於彼眼識不生。許識見者。何緣不起。如是立破。理極成就。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六

 

上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下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舍...

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

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阿毗曇五法行經

阿毘曇五法行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苦法黠可苦法黠...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阿毗曇甘露味論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密咒圓因往生集

密咒圓因往生集序 竊惟總持無文。越重玄於化表。秘詮...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

【註音版】淨壇儀

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

四品學法經

四品學法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其有三德學,號真...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臨濟慧照玄公大宗師語錄序 曹溪派列,淘湧而流注無窮...

佛說尼拘陀梵志經

卷上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失譯人名今附梁錄 如是...

【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幻住家訓

幻人一日據幻室。依幻座。執幻拂。時諸幻弟子。俱來雲...

【佛教詞典】矩奢揭羅補羅

(地名)Kuśāgārapura,城名。在摩揭陀國之中央,頻...

【佛教詞典】五逆

(術語)又曰五無間業。罪惡極逆於理,故謂之逆。是為...

念佛經常出現瑞相,不一定很好

念佛法門是屬於有相的。《觀無量壽經》的出現,就是因...

從臉上的顏色看自己的健康

首都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國際生物醫學特徵...

鴦掘摩羅:從殺人魔到佛陀弟子

鴦掘摩羅閉關洞 在佛陀時代,印度境內的憍薩羅國,發...

文昌帝君輪迴的啟示

問: 請開示,文昌帝君因慈悲、憐惜婦人,而墮落人道,...

中了二隻箭

法國有一個漂亮的女孩子,家境清寒,長大後嫁給一個公...

迷信咒語的人

有一個愚癡的人,每天都悶悶不樂!鄰居看他這麼不快樂...

觀一切法即空,清淨本然,週遍法界

如來之藏,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拈一法,無非法界。...

能受氣,方成器——曾國藩磨練李鴻章的啟示

曾國藩在擔任禮部侍郎期間,開辦了一個專講理學的講堂...

道證法師:臨時助念也可往生

還有人有疑問,說如果這個臨終的人他一生都不信佛也不...

修學楞嚴咒有十妙

(一)妙清淨:至心持咒,身口意三業就能清淨,誠意誦...

國際十大流行的健康行為

少食肉 俄羅斯眼下流行素食風。他們認為大量食用各類...

你不發願的話,修行就會進進退退

問: 請問一下:師父提到第七意識對過去沒有興趣,對未...

【視頻】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聆志居士)

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聆志居士)

【視頻】三十五佛懺悔文(智悲)

三十五佛懺悔文(智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