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賢聖品第六之十五

廣說諸道差別無量。謂世出世見修道等。今應思擇於諸道中。略說有幾可能遍攝。頌曰。

 應知一切道  略說唯有四
 謂加行無間  解脫勝進道

論曰。加行道者。謂此無間無間道生。無間道者。謂此能滅所應斷障。解脫道者。謂已解脫所應斷障最初所生。勝進道者。謂除無間加行解脫所餘諸道。何義名道。謂尋求依。依此尋求涅槃果故。由此一切修苦智等。無不皆為尋求涅槃。或此道名目涅槃路。三乘賢聖涉此夷途。速達二種涅槃界故。道於餘處立通行名。以於諦中能善通達。復能速往涅槃城故。此有幾種依何建立。頌曰。

 通行有四種  樂依本靜慮
 苦依所餘地  遲速鈍利根

論曰。經說通行總有四種。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此四通行有差別者。依地依根建立異故。云何依地建立差別。謂依根本四靜慮中。所生聖道名樂通行。任運轉故如乘船筏。任運轉者。由此地中止觀雙行無增減故。又此諸地所有等持。攝受五支四支成故。依餘無色未至中間。所生聖道名苦通行。雖道非苦苦受相應。艱辛轉故亦名為苦。如依陸路乘馬等行。艱辛轉者。由此地中止觀雖俱而增減故。謂無色地觀減止增。未至中間觀增止減。又此諸地所有等持。不攝五支四支成故。有餘師說。未至地道難可成辦故立苦名。謂有先來都未得定。多起功用方得現前。此既現前為勝加行。根本靜慮易起故樂。靜慮中間同一地攝。異心品滅異心品生。極為艱辛故亦名苦。譬如以木析木極難。謂一地中有尋有伺。麁心品滅無尋唯伺。細心品生多用功力。諸無色定亦甚難成。故亦名苦極微細故。謂無色定行相眇然。不易測量修難成辦。又從靜慮起無色時。五蘊定滅四蘊定起。極為難辦故立苦名。云何依根建立差別。謂即苦樂二通行中。鈍根名遲利根名速。二行於境通達稽遲。說名遲通翻此名速。或遲鈍者所起通行名遲通行。速此相違。或趣涅槃有遲有速。由根鈍利如後當辯。此行五蘊四蘊為性。由依色定無色定別。而名通者顯慧勝故。如見道位雖具五蘊。以慧勝故偏立見名。如見道邊諸世俗智。金剛喻定亦以五蘊四蘊為體立智定名。然有經中說四通行。五根為性亦就勝說。慧勝中勝故立通名。為諸有情無中根者。而今但說遲速行耶。有一類言無中根者。如契經說諸利根中。唯有指鬘最為第一。諸鈍根中唯有蛇奴最為第一。此經不說別有中根故知非有。又於三道各說二故。謂見道中唯見說有。隨信法行二道差別。修道位中唯見說有。信解見至二道差別。無學道中唯見說有。時及不時二道差別。若許有中根應各說三道。若爾應與契經相違。如說。有情世間生長。有利中鈍三根差別。此不相違。依佛出世彼有情類。初中後時入道不同作是說故。初入道者如阿若多憍陳那等。後入道者如善賢等。中謂所餘。或據有情種解脫分有上中下故說無違。然理定應有中根者。謂隨法行一種性中。有大聲聞獨覺大覺。不可說彼根品無差。又契經中說隨法行是鈍根攝。如說。五根增上勐利。極圓滿者名俱解脫。乃至廣說。然通行中不別說有中品行者不明瞭故。於世典中亦隨明瞭。唯見顯示上下非中。由此已釋道唯二意。又彼所引根第一經。已定證成有中根者。謂既說有第一利根。知更有餘利而非極。但對鈍者說之為利。又既說有第一鈍根。知更有餘鈍而非極。但對利者說之為鈍。故應決定許有中根。經中明說有三根故。依根立道必亦有三。但不分明故唯說二。然中根性攝在二中。以利鈍中有非極故。應知通行隨此相說。唯立遲速無別處中。然上所言由根利鈍。於趣圓寂有速有遲。此據等修勤加行說。若不據等則鈍利根。趣向涅槃遲速不定。又契經說。有現法遲身壞速等四句差別。此約加行有勤不勤。不約轉根及有退說。以諸聖者若已經生。不退不轉根不生上界故。大覺獨覺到究竟。聲聞依何通行入聖。證極果大覺唯依樂速通行。謂以第四靜慮為依。由極利根入正決定。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於獨覺中麟角喻者。如大覺說餘則不定。於到究竟二聲聞中。舍利子依苦速通行。及樂速通行入聖證極果。彼依未至入正決定。依第四定得漏盡故。目連唯依苦速通行。謂依未至入正決定。依無色定得漏盡故。二聖先來樂慧樂定。故證極果依色無色。許到究竟諸大聲聞。法爾唯應漸次得果。故彼入聖道皆依未至地道。亦名為菩提分法。此有幾種名義云何。頌曰。

 覺分三十七  謂四念住等
 覺謂盡無生  順此故名分

論曰。經說覺分有三十七。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盡無生智說名為覺。隨覺者別立三菩提。一聲聞菩提。二獨覺菩提。三無上菩提。無智睡眠皆永斷故。及如實知已作己事。不復作故此二名覺。三十七法順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此三十七體各別耶。不爾云何。頌曰。

 此實事唯十  謂慧勤定信
 念喜舍輕安  及戒尋為體

論曰。此覺分名雖三十七。實事唯十即慧勤等。謂四念住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以慧為體。四正斷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正精進以勤為體。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以定為體。信根信力以信為體。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以念為體。喜覺支以喜為體。舍覺支以行蘊攝舍為體。輕安覺支以輕安為體。正語正業正命以戒為體。正思惟以尋為體。如是覺分實事唯十。前五即是信等五根。由境等殊分為三十。更加喜舍輕安戒尋。戒分為三復總成七。並前合成三十七種。毘婆沙師說有十一。身業語業不相雜故。戒分為二餘九同前。念住等三名無別屬。如何獨說為慧勤定。頌曰。

 四念住正斷  神足隨增上
 說為慧勤定  實諸加行善

論曰。四念住等三品善法。體實遍攝諸加行善。然隨同品增上善根。如次說為慧勤及定。何緣於慧立念住名。慧由念力持令住故。何故說勤名為正斷。於正修習斷修位中。此勤力能斷懈怠故。或名正勝於正持策。身語意中此最勝故。何緣於定立神足名。諸靈妙德所依止故。經主此中作如是說。有餘師說。神即是定足。謂欲等彼應覺分。事有十三增欲心故。又違經說。如契經言。吾今為汝說神足等。神謂受用種種神境。分一為多乃至廣說。足謂欲等四三摩地。此中佛說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無如是。失彼許等。持體即是神亦是神足。彼所言足謂欲等者。為顯等持有四種。故舉因顯果說欲等言。然諸等持總有二種。一於善根加行位勝。二於善根成滿位勝。前名神足後名為神。故契經言由欲增上。所得勝定名欲等持。此言即說加行位定。復言方便為斷已生惡不善法。乃至為令已生善法安住增廣。由前欲定生起於欲。發勤精進攝心持心。此說善根成滿位定攝心。謂慧持心謂定能攝持心是彼相故。復言如是欲勤精進攝心持心。乃至廣說云何欲等由欲等持。此言為明後起欲等。是等引者修欲等持。加行成時所證果義。復言此位。若欲若勤若信若輕安若念若正智若思若舍。皆名勝行。依何修造立勝行名。依修造神故名勝行。由如是理。故次說言如是勝行。及前欲定合名欲定勝行神足。所言神足者是神所依義。以前欲定是前生定因。後起欲等是俱生定因故。勝行中不復說。定因定果定無容俱故。俱生欲等於所修定有何功能。若離俱生欲等諸法定不生故。以定於彼俱生聚中最殊勝故。說是所修起先欲定為加行者本。為求得後勝定故。由如是理彼說等持。體即是神亦是神足。故無覺分增欲心失。又彼亦無違契經過。故彼自釋此契經文。言以神聲說於神果。如遍知果說遍知聲。如是所言定為應理。由此經說云何名為趣修神足道。謂八支聖道順清淨。經說言大德。我今定說有如是神。然如是神性是下劣。諸異生類本所成法。非聖非聖性。非通非通性。不能得菩提。不能得涅槃。由是不應修此神足。是八聖道所應趣求。但為斷除能證根本靜慮定障。便為應理。雖定即神而此經說。神果變現事相名神。欲令尋麁悟入於細。兼為顯定是彼近因。故作是言無違經過。何緣信等立根力名。以增上故。難屈伏故。何緣此五先說為根後名為力。由此五法依下上品分先後故。又依可屈伏不可屈伏故。下品信等勢用劣故。猶為所治同類屈伏。上品翻此故得力名。所說覺支為有何義。能覺悟義名為覺支。若爾覺支唯應有一。不爾念等是擇法分。皆順擇法從勝為名。或覺之支是覺支義。若爾應許覺支唯六。不爾擇法是覺亦覺支。所餘六種是覺支非覺。所說道支為有何義。尋求依義名為道支。若爾道支唯應有一。不爾。餘七是正見分皆順正見從勝為名。或道之支是道支義。若爾應許道支唯七。不爾。正見是道亦道支。所餘七種是道支非道。當言何位何覺分增。頌曰。

 初業順抉擇  及修見道位
 念住等七品  應知次第增

論曰。初修業位說念住增。謂此位中為息顛倒。由念勢力於身等境。自相共相能審了知。壞二種愚慧用勝故。於煖法位說正斷增。謂此位中見生死過涅槃功德。遂能勇勐發勤精進。不墜生死速趣涅槃勤用勝故。於頂法位說神足增。謂此位中能制心識。趣不退位終不匱乏。信等善根定用勝故。於忍法位說五根增。謂此位中永息惡趣。終不退墮速入離生。增上義成根義勝故。世第一位說五力增。謂此位中不為煩惱之所屈伏。力義勝故。雖忍位中亦容如是。然非決定是故不說。或此位中不為一切。餘異生法之所屈伏。故於此位力義偏增。修道位中近菩提位。助覺勝故說覺支增。或此位中斷九品惑。數數覺故覺支義增。見道位中所有道義。皆具足故說道支增。謂尋求依及通往趣。二義具故說名為道。見道位中二義最勝。謂見道位聖慧初生。如實尋求諦理勝故。又於此位不起期心。能速疾行往趣勝故隨數增故。於契經中先七後八非修次第。有餘於此立次第言。行者最初由慧勢力。於身等境自相共相。如實了知導起眾善。如有目者將導眾盲。是故最初說四念住。由四念住了眾境已。於斷惡修善能發起正勤。故於第二說四正斷。由正勤力令相續中。過失損減功德增盛。於殊勝定方能修習。是故神足說在第三。勝定為依便令信等。與出世法為增上緣。由此五根說為第四。根義既立能招惡趣。惡業煩惱不能屈伏。由此五力說為第五力義既成。能如實覺四聖諦境。無疑慮故說七覺支在於第六。既如實覺四聖諦境。厭舍生死欣趣涅槃。故說道支以為第七。於中一一辯其次第。如釋。經論應正思求今此論中思擇法相。於次第理無勞煩述。今於此中應辯覺分。幾唯無漏幾有漏耶。頌曰。

 七覺八道支  一向是無漏
 三四五根力  皆通於二種

論曰。此中七覺八聖道支唯是無漏。唯於修道見道位中方建立故。謂修道位七覺支增隣近菩提。謂治有頂故覺支體一向無漏。一切覺分皆助菩提。唯此獨摽覺支名者以最隣近。菩提果故由此理趣證七覺支。應知但依治有頂說。此為上首類治下地。唯於無漏立覺支名。若不許然寧不通二。或於一切菩提分中。依近菩提立覺支號。道中修道位近菩提性近菩提。唯是無漏故無漏修道方立覺支名。見道位中八道支勝故。此一向無漏性攝。雖正見等亦通有漏。然彼不得聖道支名。聖道支名目無漏故。又諸論者許覺分法。覺支後說定是無漏。若說在前便通二種。既覺支後方說道支。故八道支一向無漏。所餘通二義准已成。謂覺分中前位增者。彼於後位勢用亦增。後位增者非於前位。故毘婆沙作如是說。從初業位至盡無生念住常增。乃至廣說。此三十七何地有幾。頌曰。

 初靜慮一切  未至除喜根
 二靜慮除尋  三四中除二
 前三無色地  除戒前二種
 於欲界有頂  除覺及道支

論曰。初靜慮中具三十七。於未至地除喜覺支。於下地法猶懷疑慮。未能保信故不生喜。又未至定初現前時。未能斷除下地煩惱。後雖已斷而類同前。故起彼時皆無有喜。有說。一切近分地道。皆力勵轉故無喜義。第二靜慮除正思惟。彼靜慮中已無尋故。由契經說彼地無尋。彼上等持轉寂靜故。由此二地各三十六。第三第四靜慮中間。雙除喜尋各三十五。前三無色除戒三支。並除喜尋各三十二。欲界有頂除覺道支。無無漏故各二十二。如是諸地隨其所應。覺分現前少多無定。謂隨位別後必兼前。可一體上義分多種。故有多種俱時起義。唯四念住必不俱生。以約所緣分為四故。尚無二慧俱時而生。況有一時四慧並起。不可一慧約境分多。以若總緣法念住攝。必無一慧於一剎那。緣四境生四行相故。由此理趣初靜慮中。總而言之具三十七。然於一念頓現在前。極多但容有三十四。如是未至第二靜慮。極多但容有三十三。三四中間極三十二。前三無色極二十九。欲界有頂極唯十九。一切皆除三念住故。其中減者隨位應思。何故心王不立覺分。理亦攝在念住等中。彼實攝諸加行善故。然不別立如慧等者。心於雜染清淨分中。勢用均平無所偏黨。覺分唯在清淨分中。勢用增強。是故不立。有餘師說。覺分多緣諸法共相。心王多分緣自相生。是故不立。有餘復說修習覺分。本為對治一切煩惱。然諸煩惱心所非心。故能治法非心唯所。障治相翻而建立故。有說。覺分輔佐於覺覺是心所慧為體故。不可心王輔佐心所。如王不可輔佐於臣。所以心王不立覺分。有餘師說。心導世間於界趣生輪迴無絕。修習覺分為斷生死。由此心王不立覺分。有餘師說。無始時來心為眾多。煩惱雜染馳散諸境。[怡-台+龍]悷難調為調伏心修習覺分。非所調伏即是能調。是故心王不立覺分。何緣諸大心所法中。唯立四法為菩提分。實總攝在念住等中。彼實攝諸加行善故。然別建立念定慧者。由此三種順清淨品。勢用增強可立覺分。想思觸欲於染分中。勢用增強故不別立。於假想觀勝解偏增。覺分唯攝順真實觀。由此勝解非覺分攝。有餘師說。至無學位勝解方增。經但立為無學支故。菩提分法有學位增。由此為因力能引起三菩提故。所以勝解非覺分攝。作意勢力能發動心。令於所緣易脫不定。覺分於境審諦觀察。令心專一與彼相違。是故作意非覺分攝。若爾寧立尋為覺分。尋於境界雖策發心。而欲令心推求至理。非令於境浮飄易脫。於諦觀察有策發能。說此力能策正見故。由此作意不可例尋。有餘師言。若染若淨初取境位。作意力增說為非理。如理作意至境相續。彼勢力微故不立為煩惱覺分。煩惱覺分要於至境。相續位中方增盛故。受於雜染清淨分中。勢用俱增故立覺分。由此流轉緣起支中立為受支。及於還滅菩提分中立喜覺支。有餘師說。受於雜染雖是增上。而與淨品作饒益事。亦有功能如旃荼羅。性雖鄙劣能與豪族作饒益事。故於靜慮為饒益支。菩提分中立覺支號。何緣三受皆通無漏。覺分唯喜非餘二耶。覺分所為行相勐利。樂舍行相遲鈍故非。有餘師言。樂舍二受為輕安樂。行舍所覆相不明瞭。是故不立。何緣大善心所法中。唯立四法為菩提分。實亦總是念住等攝。彼實總攝加行善故。然別立信勤安舍者。由此四種順覺強故。如何此四順覺用強。發趣菩提信為上首。將修眾行信為初基。清淨果因以信為本。若無信者修趣不成。故立信根以為覺分。有餘師說。如清水珠置濁水中。水便澄潔令諸有目鑒眾色像。如是以信置心品中。能令俱生心品澄淨。由此能見四聖諦理。漸次增長成三菩提。故信最應立為覺分。勤於眾行遍能策發。令其速趣三乘菩提。若無正勤雖已發趣。中間懈廢終無所成。是故立勤以為覺分。有餘師說。無始時來所以不能。見四聖諦都由懈怠。不樂聽聞如理思惟四聖諦理。勤能治彼令樂聽聞。如理思惟四諦理故。能見四諦速證菩提。故勤亦應立為覺分。輕安息務令心調適。行舍正直令心平等。故能增長諸出世行。令其速趣三乘菩提。故立安舍以為覺分。有餘師說。無始時來惛掉亂心不見諦理。由此不證三乘菩提。輕安舍惛行舍止掉。由斯見諦速趣菩提。故此亦應立為覺分。若爾慚愧自性善攝。於眾善品得白法名。亦應立為菩提分法。彼不應立以無慚愧。唯與一切噁心相應。於散戒中為勝障礙。於見諦理為障力微。與彼相違名為慚愧。自性善攝得白法名。雖於散戒有勝功力。而於定善為助力微。菩提分中取順定善。助覺諦理故彼不立。若爾應立無貪無瞋。彼是善根自性善故亦不應立。以諸貪瞋六識相應。遍通五部是隨眠性。發麁惡業為勝加行。斷滅善根障散善強違見諦劣。翻彼故立無貪無瞋。得善根名自性善攝。於散善業功力雖強。助定善中勢用微劣。菩提分法取順定善。助覺諦理故彼不立。若爾不放逸應立為覺分。不放逸故眾行皆成。佛每勸令修不放逸。亦不應立於散位中。放逸令心馳散五欲。能違施等散善用強。非定位中此障用勝。翻對彼故立不放逸。但於五欲能防護心。令不馳散專修施等。故於散善力用雖強。助定善中勢用微劣。菩提分法取順定善。助覺諦理故彼不立。若爾不害應立覺分。害能逼惱無量有情墮三惡道。彼能治故亦不應立。害緣事生惱諸有情。障修散善不害翻此助定力微故亦不應立為覺分。有餘師說。大善法中若所治強。自性勝者立為覺分餘則不然。所治強者。謂與一切染心相應。自性勝者。謂助見諦如先所說。信勤安舍具足二義。慚愧等六無具二者。謂慚等五二義並無。不放逸一種唯闕自性勝。何緣欣厭非覺分耶。理實亦是念住等攝。彼實總攝加行善故。然不別立為覺分者。由此二種行相相違。俱不遍緣四聖諦境。無一地位容恆現前。心品陝少。是故不立。有餘師說。夫欣厭者。由慧觀境勢力引生覺分。謂能順生覺慧。義相違故不應別立。何緣尋伺二種皆容有加行善及有無漏。而於覺分一是一非。實亦俱通義如前說。然別立尋不立伺者。尋於聖道策正見強。由彼起時行相勐利。尋求諦理。有助見能立為道支。伺則不爾。以行相起極微劣故。有餘師說。二俱行時尋行相麁映蔽於伺。唯伺起位行相轉微。故覺分中不別立伺。策發正見自有正勤。何更立尋以為覺分。勤策正見有異於尋。故道支中應並建立。謂勤策彼令速進修。尋力策令速觀聖諦。何緣表業不立覺分。覺分唯是順定善法心俱無表有勝順能。表業不然。是故不立。何緣不立不相應行以為覺分。彼於助覺無別勝能。不相應故。非如無表雖不相應。而於道輪有為轂用。故於覺分不別建立。有餘師說。二無心定能滅心故與覺相違。四相及得於所相成有遷成用。此於染淨起用平等。菩提分法順淨用增故不別立。何緣不立信為覺及道支。初發趣時信用增上。已入聖位立覺道支。信於爾時勢用微劣。故不立在覺道支中。何緣於覺支立喜輕安舍。非亦立彼在道支中。彼偏順覺不順道故。云何順覺且修道中。地地各修九品勝覺。如如於諦數數覺悟。如是如是發生勝喜。由生勝喜復樂觀諦。如人掘地獲寶生喜。由生喜故復樂更掘。故喜於覺隨順力增。要由輕安息諸事務。及由舍力令心平等。方能於境審諦覺察。故立安舍在覺支中。云何此三不順於道。速疾運轉是聖道義。此於速運少有相違。並能令心安隱住故。何緣於道立尋戒支。於覺支中非亦立彼。彼偏順道不順覺故。云何順道且見道中尋策正見。令於上下八諦境中速疾觀察。戒能為轂成見道輪。令於諦中速疾迴轉。故尋及戒俱立道支。此復云何不順於覺。且尋於諦不寂靜轉。於聖諦理尋求相故。覺已見諦安靜而轉。故尋於覺少有相違。覺是相應有所緣境。所依行相戒此相違。故於覺支不建立彼。通運名道不可為例。何緣覺分不攝聖種。分別論者許覺分攝。故彼宗建立四十一覺分。我許攝在念住等中。而不立為別覺分者。以諸覺分在家出家。俱能受行及有欣樂。聖種唯有諸出家人。受行欣樂在家有樂。必無受行故不別立。有餘師說。若許聖種總是無貪如前已釋。若許第四體即是勤。在覺分中無勞徵難。何緣證淨非覺分攝。實亦攝在念住等中。而不立為別覺分者。以諸覺分進修義增。數習方能證菩提故。四種證淨證得義增。見聖諦時漸頓得故。由此證淨非覺分攝。有餘師說。此即信戒隨應亦在覺分中攝。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一

 

上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下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阿毗曇心論經

阿毘曇心論經序 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

五事毗婆沙論

五事毘婆沙論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眾事分阿毗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卷上(一名阿闍世王品) 西晉月氏三...

【註音版】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裴相公問師曰。山中四五百人。幾...

佛說緣本致經

佛說緣本致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四恩品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四恩品...

八識規矩補註

八識規矩補註序 八識頌凡八章。文略而義深。乃集施頌...

佛說見正經

佛說見正經(亦名生死變識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序 御製 大朴既散,有為遂作。名...

【佛教詞典】紺髮

(雜名)又曰紺頂,佛陀之毛髮為紺琉璃之色也。續高僧...

【佛教詞典】四不壞淨

(術語)謂信三寶及戒而不壞也。天台仁王疏上曰:信三...

從風流富豪黃任中看邪淫果報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台灣曾經的風雲人物,黃任中。 在台...

不要用情緒來解決事情

不能控制自己情緒,便會被情緒控制自己。情商不高的人...

心靈的堅守

▲作家洪晃曾在一篇文章中講述了她在巴黎卡地亞高級珠...

【東林原創漫畫】念佛度冤

念佛度冤,選自《紀文達公筆記摘要》...

印光大師嘉言錄--分禪淨界限

● 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

讚美是暗室中的一隻蠟燭

一、無聲的教育:老禪師的育人技巧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

佛現相來垂手接引,如何判斷是佛是魔

問: 佛現相來垂手接引,怎敢相信是佛是魔?當下心該如...

心地善良必須以實際利益他人來展現

眾生的數目如虛空般無邊無際。然而我們總是認為,我們...

妙蓮法師:想當法師先念佛

印光祖師常勸導人,出了家若是想當法師,那就要先好好...

如何明辨善知識

善知識這三個字,聞名為知,見面為識。善是好的意思,...

人不成功有五個原因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一定有原因。那就請看看以下五點...

往生淨土,你最好能夠抓住一些重點

我想我們淨土宗的目標在往生淨土,你最好能夠抓住一些...

【視頻】八十八佛拜懺(女聲版)

八十八佛拜懺(女聲版)

【視頻】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文殊講堂僧眾)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文殊講堂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