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九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差別品第二之一

如是因界已列諸根今於此中應更思擇。世尊何故別說根名。在內界全及法一分。依增上義。別說為根。彼彼事中得增上故。此增上義。界義顯成。界謂伊地。或謂忍地。最勝自在。是伊地義。照灼明瞭。是忍地義。唯此熾盛光顯名根。此意總示二十二根。於諸聚中。作用增上。諸法相望。各各別有增上用故。應併名根。此極增上。別說義成。如師子王及村邑長轉輪王等。於獸村邑四大洲等。極增上故。此極增上。誰望於誰。頌曰。

 傳說五於四  四根於二種
 五八染淨中  各別為增上

論曰。非一切根總於一事為極增上。眼等五根各於四事有增上用。一莊嚴身。二導養身。三生識等。四不共事。莊嚴身者。謂五根中。隨闕一根。身丑陋故。導養身者。謂因見聞。避險難故。及於段食。能受用故。香味觸三。皆成段食。如有頌言。

 譬如明眼人  能避現險難
 世有聰明者  能離當苦惡
 多聞能知法  多聞能離罪
 多聞捨無義  多聞得涅槃

 身由食住  命託食存  食已令心
 適悅安泰

生識等者。謂發五識及相應法。隨所依根。有明昧故。不共事者。謂取自境。見聞嗅甞覺別境故。有說。眼耳於能守護生身法身。如其次第有增上用。前二伽他。即為此證。有說眼耳俱能守護生法二身。親近善士。聽聞正法。眼耳各為一增上故。女男命意。各於二事有增上用。且女男根二增上者。一有情異。二分別異。有情異者。劫初有情。形類皆等。二根生已。便有女男形類差別。分別異者。進止言音乳房髻等。安布差別。有說勇怯有差別故。名有情異。衣服莊嚴有差別故。名分別異。有說。此於染淨二品。有增上力。故言於二受不律儀。起無間業。斷善根故。名於染品。有增上力。能受律儀。入道得果。及離欲故。名於淨品有增上力。扇搋等身。無如是事。命根於二有增上者。謂由此故。施設諸根及根差別。由此有彼有此無彼無故。或於眾同分能續及能持。於無色界。要有命根。方有所生處決定故。彼起自地善染污心。或起餘心。非命終故。意根於二有增上者。謂能續後有。及自在隨行。能續後有者。如世尊告阿難陀言。識若不入母胎中者。精血得成羯剌藍不。不也世尊。乃至廣說。自在隨行者。如契經言。

 心能導世間  心能遍攝受
 如是心一法  皆自在隨行

有說。意根於染淨品有增上力。故言於二。如契經言。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樂等五受。信等八根。於染淨中有增上力。謂樂等五。於染增上。貪等隨眠所依事故。有說。此於染淨二品。俱有增上。說為耽嗜出離依故。樂故心定苦為信依等。契經中說故。信等八根。於淨增上。如契經說我聖弟子。具信牆塹。具勤勢力。具念防衛。心定解脫。慧為刀劍。乃至廣說。此中即攝後三根故。彼於淨品。定有增上。初傳說言。顯樂後說。謂或有說。能導養身。非眼等用。是識增上。要由諸識了違順境。方能避險難。及受段食故。即彼復謂能見色等。不共功能。亦非異識。故不共事。於眼等根。不可立為別增上用。故非由此眼等成根。若爾云何。頌曰。

 了自境增上  總立於六根
 從身立二根  女男性增上
 於同住雜染  清淨增上故
 應知命五受  信等立為根
 未當知已知  具知根亦爾
 於得後後道  涅槃等增上

論曰。了自境者。謂六識身。眼等五根。於能了別各別境識。有增上用。第六意根。於能了別一切境識。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為根。然無境界亦成根失。以眼等根與能了別一切境識為通因故。識但隨根有明昧故。此說非理。彼同分根。應非根故。豈不斯過汝亦有耶。我無此失。說於嚴身有增上故。又非一切與能了別一切色識為通因性。以諸眼根剎那滅故了諸色識。不俱生故。若言眼類無差別者。色亦應同。類無異故。若謂青黃種類別者。眼亦應爾。有異熟生及所長養類不同故。識但隨根有明昧者。此亦非因。識體生已。方可得有隨根明昧。未生令生增上力等。隨闕一種則不生故。或識隨根有明昧故。導養身義。應許在根。眼用若增。隨發勝識。能避險難。導養於身。眼用若微。隨發劣識。不了險難。令身顛墜。故導養身。在根非識。又於此中有何少異。前門已顯。眼等諸根。發眼等識及相應法。今此門中略彼一分。非已所見。何足生欣。既無別義不應重說。又汝所言。見色等用。非異識者。此亦不然。識能見等。前已遮故。謂依眼識。非能見體。與耳等識。類無別故。如是等難。廣說如前。又說從身立二根者。女男性中。有增上故。謂女性中。女根增上。於男性中。男根增上。女男性者。謂女及男。二身形類音聲作業志樂各異。女男根體。不離身根。身一分中。立此名故。此處少異餘處身根。謂是欲界身根一分。唯能為依。發貪俱起不善身識。故從身根。別立為二。劫初等位。雖有身根。而無女男身形等異。故應從彼別立二根。此亦未越前門中義。前說二根於有情異及分別異。有增上故。又說命根五受信等。於同分住及染淨中。如其次第。有增上用。立為根者。此與前門。亦無別故。不應重述。又說無漏三根亦爾。於得後後道涅槃等。有增上用。謂第一根。於得第二有增上用。此第二根。於得第三有增上用。此第三根。於得涅槃有增上用。非離此根能證彼故。亦不異前。無勞重說。即是於淨。有增上故。又經主釋。亦爾言者。類顯一一各能為根。亦不應理。不應疑故。由得後後道涅槃等。增上言故。別義已成。不應於中復生疑故。若言性類無差別故。應生疑者。理亦不然。見修無學。三地各異。互無相攝。不可生疑。設有生疑。得後後等。已簡別故。何煩類顯。雖同九根性無差別。而增上力有差別故。何容疑彼。應是一根非女男根。見此疑故。今釋彼言。更有別義。謂顯離九無別三根。如從身根別立男女。離身根體。無別二根。三根亦爾。雖從九根別義建立。而非離九別有三根。此釋應理。經主又釋。等言為顯復有異門。云何異門。謂見所斷。及修所斷煩惱滅中。如其次第。未知當知。及已知根。有增上用。此亦不然。唯無間道名增上者。見修道中。加行解脫勝進道攝。應不名根。若通四道皆增上者。順抉擇分。道類智等。於見所斷煩惱滅中。有增上故。應初根攝。已知根性。應攝第三。過失眾多。非為善釋。今以別義。釋彼等言。謂無漏慧。於諸諦理。先未現觀。今得現觀。有增上力。立第一根。若無漏慧。已得現觀。於餘煩惱漸永斷中。加行希望猶未滿足。有增上力。立第二根。若無漏慧。已離煩惱。於諸無漏現法樂住。有增上力。立第三根。慧為上首。具三現觀。故且說慧。餘八助成。理實所立根。亦通具二者。豈不此中忍於諦理已得現觀。七智於中重現觀故。非初根攝。又隔忍故。非第二攝。此解脫道。應不名根。已知根中。亦有諦理。先未現觀。今現觀故。則所立根。應成雜亂。此皆無失。見智現觀。有差別故。如世間慧。於諸聖諦。已得現觀。仍說無漏。先未現觀。今得現觀。又如苦集體雖一物。而行相別。現觀有別。若於諦理。未審決者。唯見現觀。若已審決。方得名為智見現觀。故彼七智。亦得名為先未現觀今得現觀。然道類智。無同此失。雖一剎那同於七智。而後相續皆有異故。如後多念。名已知根。非見道位。七智剎那。有於諦理重現觀者。故此與彼。不應同例。然盡智等。如初剎那。相續亦爾。皆能任持。金剛喻定所害煩惱。諸離系得。令相續故。經主不應同此無失。又道類智。於所觀境。雖一剎那。未得現觀。而於無量剎那道境。已得現觀。故少從多。於一切境。皆名現觀。成已知根。非度大海或妙高山餘芥子量未能度故。可名於彼未得度者。此亦應然。西方諸師。說道類智。亦是未知當知根攝。若對彼釋。此過全無。故我所言。無前二失。若增上故。立為根者。於愛見品諸煩惱中。受想二法。有增上用。想應如受亦立為根。又諸煩惱。於能損壞善品等中。有增上用。應成根體。又最勝故。建立諸根。一切法中。涅槃最勝。何緣不立涅槃為根。又迦比羅。語具手足。及大便處。亦立為根。於語執行及能棄捨。有增上故。如是等事。不應立根。由所許根有如是相。頌曰。

 心所依此別  此住此雜染
 此資糧此淨  由此量立根

論曰。心所依者。眼等六根。此內六處。是有情本。此相差別。由女男根。復由命根此一期住。此成雜染。由五受根。此淨資糧。由信等五。此成清淨。由後三根。由此立根。事皆究竟。不應更立想等為根。諸煩惱中。愛過最重。故唯立受與彼為根。愛過重者。以契經說。愛與六處為生因故。如契經說。由愛為因。六處生起。又想非見煩惱生因。餘因發生顛倒見已。妄分別想。持令相續。離正對治。不可斷壞。故說此想與彼為因。受為愛因。俱通二種。受為過重。煩惱因故通二因故。獨立為根。有餘師言。想為餘法所映奪故。不立為根。謂諸善想。正慧映奪。諸染污想。顛倒映奪。非增上故。不立為根。又諸煩惱。亦非增上。受於其中成增上故。唯受於彼可立為根。或損善品。壞樂果事。下劣鄙穢。如何立根。根是世間增上法故。又於諸法。涅槃雖勝。滅諸根故。不立為根。如破諸瓶破非瓶體。又語具等。亦不名根。不定雜亂。大過失故。不定失者。何等語具。立為語根。能發言音。名為語具。此即是舌。若爾則應尋伺等法及能引起語業諸風亦立為根。能發語故。謂尋伺等。依脣齒腭咽喉等緣發起言音。非但依舌。無異因故。又尋伺等。於發言音。是勝因故。又諸手腋。管絃息等。皆能為因。發言音故。不應唯立舌為語根。若謂了色亦由言故。不應獨立眼為根者。理必不然。諸生盲人。雖聞說色。不了青等差別相故。手於執取不應名根。口等亦能執取物故。足於行動不應名根。蛇魚等類。不由於足有行動故。出大便處。於能棄捨不應名根。口等亦能有棄捨故。雜亂失者。彼所立根應成雜亂。口能執取及棄捨故。手足俱有執行用故。有如是等雜亂過失。太過失者。彼所立根。應無限量。若舌根異語根異者。應許鼻根與息根異。如舌能語鼻通息故。若此於彼少有作用。即立為根。是則咽喉齒脣肚等。於諸吞嚼攝持等事。有增上故。應立為根。或一切因。於生自果。皆增上故。應並立根。故迦比羅。如童子戲。不應許彼語具等根。非定無雜極增上故。復有餘師。別說根相。頌曰。

 或流轉所依  及生住受用
 建立前十四  還滅後亦然

論曰。或言顯此是餘師執。彼約生死流轉還滅。最勝所依。生住受用。有增上故。建立諸根。生死相續。是流轉義。流轉所依。謂六內處。眼等定是彼自性故。生由男女。二根為緣。彼得生故。住由命根。是彼相續不斷因故。受用由受。五受為緣。損益轉故。於流轉中。約此四種勝作用故。立十四根。還滅位中。亦約此四勝作用故。立餘八根。生死止息。是還滅義。即是六處。畢竟斷滅。此得所依。謂信等五。以是一切善根生長最勝因故。初無漏根。能生此得正定聚中。此初生故。次無漏根令此得住。由彼長時相續起故。後無漏根。令得受用現法樂住。彼所顯故。非業煩惱與內六處為生因故亦立為根。一一各別。無功能故。若爾眼等應亦非根。意喜樂捨。應非無漏。信等五根。應非有漏。就偏增說。可有此義。不應於中起決定執。諸業煩惱。無定不共增上用故。不立為根。已說根義及建立因。當說諸根一一自體。此中眼等乃至男根。前此品中已辯其相。謂彼識依五種淨色。名眼等根。女男二根。從身一分。差別而立。命根體是不相應故。不相應中當廣分別。信等體是心所法故。心所法中當廣分別。樂等五受。三無漏根。更無辯處。故今應釋。頌曰。

 身不悅名苦  即此悅名樂
 及三定心悅  餘處此名喜
 心不悅名憂  中捨二無別
 見修無學道  依九立三根

論曰。身謂身受。依身起故。即五識相應受言不悅者。是損惱義。於五識俱領觸受內。能損惱者。名為苦根。所言悅者。是攝益義。即五識俱領觸受內。能攝益者。名為樂根。初靜慮中。三識俱樂。亦此所攝。種類同故。第三靜慮。意識俱受。能攝益者。亦名樂根。彼地更無餘識身故。即意俱悅。立為樂根。意識俱生悅受有二在第三定。說名為樂。由此地中離喜貪故。除第三定。下三地中。說名喜根。有喜貪故。此二心悅。攝益義同。行相何殊。分為喜樂。由行相轉有差別故。若有心悅。安靜行轉。名為樂根。若有心悅麁動行轉。名為喜根。或復樂根攝益殊勝。喜根攝益則不如是。由此第三靜慮地樂。諸聖說為所耽著處。與意識俱能損惱受。是心不悅。名曰憂根。已約身心悅不悅受。行相差別。立四受根。所言中捨二無別者。中是非悅非不悅義。即不苦樂。說名捨根。身心受中。此定何受。應言此受通在身心。苦樂何緣各分為二。不苦不樂唯立一根。此在身心無差別故。謂心苦樂多分躁動。苦樂在身。則為安住。不苦不樂。在身在心。行相無差。唯安住故又心苦樂。多分別生。在身不然。隨境力故。阿羅漢等。亦如是生。捨在身心。俱無分別。處中行相。任運而起。又苦樂受。在身在心。於怨於親。行相轉異。不苦不樂。在身在心。於中庸境。行相無異。是故苦樂。各分為二。不苦不樂。唯立一根。已釋樂等諸受根體。三無漏根。今次應釋。不可一一別說其體。應就三道依九總立。意樂喜捨信等五根。此九三道中。即是三無漏。謂在見道。意等九法。即是未知當知根體。未知當知行相轉故。若在修道。意等九法。即是第二。已知根體。為欲斷除餘隨眠故。於已知境。數復了知。在無學道。意等九法。即是第三。具知根體。知己已知。故名為知。習知成性故。或能護知故。名為具知。九根相應。合成此事。故意等八。亦得此名。如是根名。雖二十二。而諸根體。但有十七。女男二根。身根攝故。三無漏根。九根攝故。如是已釋根體不同。當辯諸門義類差別。此二十二根中。幾有漏幾無漏。頌曰。

 唯無漏後三  有色命憂苦
 當知唯有漏  通二餘九根

論曰。次前所說。最後三根。體唯無漏。是無垢義。垢之與漏。名異體同。七有色根。命及憂苦。一向有漏。七有色者。眼耳鼻舌身女男根。色蘊攝故。九通二者。即前所說三無漏攝。意等九根。名為無漏。餘意等九。是名有漏。有餘師說。信等五根。亦唯無漏。契經唯說聖所有故。又世尊說。若全無此信等五根。我說彼住外異生品。此非誠證。依無漏根說此言故。云何知然。先依無漏信等五根。建立諸聖位差別已。說此言故。全無此者。此即此前所說。無漏信等根義。若不爾者。唯應說言無信等根。不應言此。或諸異生。略有二種。一內二外。內謂不斷善根。外謂善根已斷。依外異生。作如是說。若全無此信等五根。我說彼住外異生品。為有契經證信等五通有漏不。亦有。云何。謂世尊說。我若於此信等五根。未如實知。是集沒味過患出離。未能超此天人世間及魔梵等。乃至未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廣說。非無漏法應作如是次第觀察。又說佛未轉法輪時。先以佛眼。遍觀世界。有諸有情。處在世間。或生或長。有上中下諸根差別。未轉法輪。世間已有無漏根者。如來出世。則為唐捐。若汝於此所引二經。異分別者。我當復以殊勝分別如理遮遣。故信等根。定通有漏。如是已說有漏無漏。二十二根中。幾是異熟幾非異熟。頌曰。

 命唯是異熟  憂及後八非
 色意餘四受  一一皆通二

論曰。且無分別此諸根中。唯一命根。定是異熟。如何此命。可無分別。定果命根。非異熟故。如是命根。亦是異熟。得邊際定應果苾芻。於僧眾中或別人所。施思果故。諸我能感富異熟業。願皆轉招壽異熟果。本論說故。有餘說。彼由邊際定力。引取前生順不定受業。所感壽命。令現受用。復有欲令邊際定力引前生業殘異熟果。而經主言。由勝定力。引取未曾諸根大種住時勢分。如此命根。非是異熟。餘是異熟。此言非理。所以者何。且彼唯說。諸根大種。住時勢分。名為命根。如後當破。設許如是隨執彼為長養等性。皆不應理。且不應執是長養性。彼能防守異熟果故。所防異熟。已轉盡故。不應異熟相續斷已。獨有長養。太過失故。亦不應執是等流性。眼等無別等流性故。無記非善等流果故。又界應成雜亂過故。亦不應執是異熟性。定非欲界異熟因故。又彼自許如是事故。然其所說迷謬難詳。任更指陳。彼名何法。而言此命非異熟耶。尊者法勝說。此命根亦非異熟。故彼論說。有十三根。皆通二種。此違本論。一根非業是業異熟九根非業。非業異熟。十二不定。憂根及後信等八根。皆非異熟。是有記故。經說有業順憂受者。依受相應。言順無過。如言有觸順樂受等何緣定謂憂非異熟此是異熟。不應理故。云何不應。離欲貪者。不隨轉故。異熟不然。設許隨轉。應如苦根。阿羅漢等。亦可知有。而實非有。經所遮故。如契經說。設見大師般涅槃位亦無愁等。又無用故。善亦不行。非能攝益。如喜根故。何相知彼有無記喜。彼時雖無。外相而有。內分別生。或彼善喜。容有現行。非善憂根。彼可現起。應隨善相準知無記。非無記喜。違離欲道。又阿笈摩。證彼有喜。如契經說。彼猶受喜異熟。不言彼有黑品憂根。故知憂根越異熟法。餘根通二義准已成。謂七色意根。除憂餘四受。十二一一皆通二類。七有色根。若所長養則非異熟。餘皆異熟。意及四受。若善染污。若威儀路。及工巧處。並能變化。隨其所應。亦非異熟。餘皆異熟。如是已說是異熟等。二十二根中。幾有異熟幾無異熟。頌曰。

 憂定有異熟  前八後三無
 意餘受信等  一一皆通二

論曰。如前所諍。憂根當知定有異熟。定言意顯唯有非無遮非異熟因無記無漏故。非為顯示唯此憂根是有異熟。勿有餘根一切皆是無異熟過。故但顯憂唯有異熟。越次說者。顯無記無漏若總若別皆無異熟因。非如此中有記有漏要總方是有異熟因。故越次說。深為有用。眼等前八。及最後三。此十一根。定無異熟。八無記故。三無漏故。餘皆通二。義准已成。謂意根餘四受。信等言等取精進等四根。此十一一皆通二類。意樂喜捨。若不善善有漏有異熟。若無記無漏無異熟。苦根若善不善有異熟。若無記無異熟。信等五根。若有漏有異熟。若無漏無異熟。如是已說有異熟等。二十二根中。幾善幾不善幾無記。頌曰。

 唯善後八根  憂通善不善
 意餘受三種  前八唯無記

論曰。信等五根。及三無漏。一向是善。次雖居後。乘前便故。而說在初。憂根唯通善不善性。意及四受。皆通三性。眼等八根。唯是無記。如是已說善不善等。二十二根中。幾欲界系幾色界系幾無色界系。頌曰。

 欲色無色界  如次除後三
 兼女男憂苦  並餘色喜樂

論曰。欲界除後三無漏根。由彼三根唯不系故。准知欲界系。有餘十九根。色界如前除三無漏。兼除男女憂苦四根。准知十五根。亦通色界系。除女男者。色界已離淫欲法故。除此無因須受用故。有說由此身丑陋故。此說不然。陰藏隱密非丑陋故。前說為善。然佛置彼在男品中。如契經說。無處無容女身為梵。有處有容男為梵者離欲威勐似男用故。如有稱讚大梵王言。

 大梵如丈夫  所得皆已得
 離欲道威勐  故說為丈夫

除苦根者。色界中無損害事故。苦是損害業異熟故。有說彼身極淨妙故。除憂根者。彼處無有違逆相故。又奢摩他潤相續故。有說色界具離欲智。憂是無智等流果故。無色如前除三無漏女男憂苦。並除五色及喜樂根准知餘八根。通無色界系。如是已說欲界系等。二十二根中。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斷。頌曰。

 意三受通三  憂見修所斷
 九唯修所斷  五修非三非

論曰。意喜樂捨。一一通三。憂根唯通見修所斷。非無漏故。七色命苦。唯修所斷。有色無染非六生故。非無漏故。信等五根。或修所斷。或非所斷。通善有漏及無漏故。最後三根。唯非所斷。皆是無漏無過法故。豈不聖道亦所斷耶。如契經言。應知聖道猶如船筏。法尚應斷何況非法。此非見修二道所斷。入無餘依涅槃界位捨故名斷。已說諸門義類差別。當說初得異熟諸根。幾異熟根何界初得。須問初得異熟根者。遮無染心能續生故。頌曰。

 欲胎卵濕生  初得二異熟
 化生六七八  色六上唯命

論曰。欲胎卵濕生。初受生位。唯得身與命二異熟根。觀行者言。此初生位。亦有具得眼等種子。然但身根。能生自識。眼等不爾。故唯說二。或生盲等。於續生時。無眼等根。但有此二。此言非理。所以者何。初續生時。無五識故。舉胎卵濕。顯除化生。化生色根。無漸起故。此辯異熟。不說意捨時彼定染非異熟故。爾時亦得信等諸根。非異熟故。此中不說羯賴藍位。雖得色等異熟生法。而體非根。故此不說。化生初位。得六七八。無形得六。如劫初時。六謂眼耳鼻舌身命。一形得七。如諸天等。二形得八。惡趣容有二形化生。色初得六。如欲化生無形者說。上唯命者。謂無色界。定生俱勝。故名為上。彼初唯得異熟命根。由此證知命根實有。此若非有。為得何根名生無色。非善染污名業果生。未受彼生容現起故。又異熟心無續生理。唯許染心能續生故。過去未來非有論者。爾時三世異熟皆無。異熟既無。生依何說。雖馳妄計以立己宗。必應許有生依實法。說異熟根最初得已。當說最後所滅諸根。何界死時幾根後滅。頌曰。

 正死滅諸根  無色三色八
 欲頓十九八  漸四善增五

論曰。且說染污及無記心正命終時根滅多少。謂無色界將命終時。命意捨三。於最後滅。無色唯有捨受非餘。又無色言。遮彼有色。有餘師說。彼有色故。若不說有實物命根。何異。熟斷名無色死。若言異熟四蘊斷故彼名死者。善染污心現在前位。應亦名死。若言彼地所受異熟猶未盡者。如何不受而有盡期。善染污心現在前位。當言彼受何業異熟。非不現前可名為受。若謂於彼異熟習氣恆隨轉故名為受者。理亦不然。所執習氣。非極成故。太過失故。異熟雖盡。習氣隨故。如業習氣。應無死期。若異熟盡。無習氣者。業亦不應有餘習氣。若言習氣望現異熟如我得者。應如我得異熟不起習氣則無。又非異熟習氣隨轉名受異熟。非彼性故。又汝所執習氣理無。後當廣辯。故定應許。從續生心至命終心別有實法。名為異熟恆相續轉。彼若斷時。名無色死。色界死時。八根後滅。謂眼等五。及前三根。化生生死根無缺故。欲頓死時。十九八滅。二形十滅。謂女男根及前說八。一形九滅。無形八滅。若漸死時。身命意捨四根後滅。此四必無前後滅義。若在三界。善心死時。一切位中。數各增五。善心必具信等根故。謂於無色。增至八根乃至欲界漸終至九。復應思擇。二十二根。幾能證得何沙門果。雖沙門果非根亦得。此辯根故。但問諸根。頌曰。

 九得邊二果  七八九中二
 十一阿羅漢  依一容有說

論曰。邊謂預流阿羅漢果。中謂一來及不還果。且預流果。由九根得。謂意捨信等初二無漏根。此果與向。未至地攝。故唯有捨。云何此由已知根得。由離系得與解脫道俱時起故。若爾何緣唯說無間道能得離系果。唯此能斷離系得生能障得故。由此故說。彼離系得。唯是無間道等流士用果。若爾解脫道。於果及得。有何功能。離系及能得。由無間道。非此果故。有說無間道是解脫道眷屬故。無間道所作。即名解脫道所作。如臣所作得王作名。西方諸師說。解脫道於離系得能作證故。此說不然。離系應是彼道果故。後當廣辯。今且略釋。雖解脫道於沙門果非同類因。而是相應俱有因故。名得彼果。亦無有失。以沙門體更互相依而得生故。展轉相望。為士用果誰復能遮。若言加行無間勝進應亦爾者。許亦無失。或已知根。亦為同類因。能得預流果。謂轉根時。如阿羅漢。就容有說。亦無有過。阿羅漢果。亦九根得。謂意信等後二無漏。樂喜捨中隨取一種。此果及向。通九地攝。故於三受隨取其一。中間二果。一一皆通七八九得。世出世道次第超越。證差別故。且一來果次第證者。依世間道。由七根得。謂意及捨信等五根。依出世道。由八根得。謂即前七根已知根第八。倍離欲貪超越證者。如預流果。由九根得。證不還果。應知亦爾。總例雖然。而有差別。全離欲貪超越證者依地別故。三受隨一。次第證者。若於第九解脫道中。入根本地。依世間道。由八根得。喜為第八。依出世道。由九根得。已知第九。若阿羅漢。亦九根得。違發智論。彼問幾根得阿羅漢。答十一故。三受定無俱時起故。但由九得。言十一根。依容有說。謂容有一補特伽羅。從無學位數數退已。由樂喜捨數復還得。非不還果有同此失。次第無容樂根得故。超越無容有退失故。復應思擇。成就何根。彼諸根中。幾定成就。頌曰。

 成就命意捨  各定成就三
 若成就樂身  各定成就四
 成眼等及喜  各定成五根
 若成就苦根  彼定成就七
 若成女男憂  信等各成八
 二無漏十一  初無漏十三

論曰。命意捨中。隨成就一。彼定成就如是三根。非此三中有闕成就。皆遍一切地及依故。信等五根。遍一切地。非一切依。餘十四根二俱非遍。故成命等。唯定成三。餘或成就或不成就。云何成就眼等四根。生色界全欲界少分身根生。在欲色界全女男生。在欲界少分樂根生。在欲下三定及聖生上喜根生。在欲下二定及聖生上苦生。欲界全憂欲貪未離。信等五根若不斷善。三無漏根已得未捨。如是諸位。各定成就。除此餘位定不成就。若成樂根定成就四。謂命意捨樂。若成身根。亦定成四。謂命意捨身。餘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應思。若成眼根。定成就五。謂命意捨。身根眼根。耳鼻舌根。應知亦五。前四如眼。第五自根。若成喜根。亦定成五。謂命意捨樂根喜根。生第二定。未離彼貪。但成第三染污樂受。若成苦根。定成就七。謂身命意四受除憂。若成女根定成就八。七如苦說。第八女根。男憂亦八。七如苦說。第八自根。信等亦八。謂命意捨信等五根。若女男俱成。彼定成十五若成具知根。定成就十一。謂命與意樂喜捨根信第五根及具知根已知根亦爾。自根等十一。若成未知根。定成就十三。謂身命意苦樂喜捨信等五根及未知根。漸命終位。傳說深心厭生死故。能入見道。如是已說位定成就補特伽羅定成。當說諸極少者成就幾根。頌曰。

 極少八無善  成受身命意
 愚生無色界  成善命意捨

論曰。已斷善根。名為無善。彼若極少成就八根。謂五受根。及身命意。據漸捨命。唯餘身根。愚謂異生。未見諦故。彼生無色。亦成八根。謂信等五。及命意捨。由定數故。及說愚故。善言不濫三無漏根。諸極多者成就幾根。頌曰。

 極多成十九  二形除三淨
 聖者未離欲  除二淨一形

論曰。諸二形者。具眼等根。除三無漏。成餘十九。無漏名淨。離二縛故。若聖有學。未離欲貪。成就極多。亦具十九。除二無漏。及除一形。二無漏者。謂具知根。前二隨一言一形者。無有二形及與無形。得聖法故。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九

 

上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下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阿毗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

阿毗曇毗婆沙論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卷上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

佛說魔嬈亂經

佛說魔嬈亂經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聞如是: 一時,婆伽...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受用三水要行法

受用三水要行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准依聖教。及西方現...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

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虞山普仁院淨業比丘 行策 ...

【註音版】出生一切如來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經

出生一切如來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經...

法華經安樂行義

法華經安樂行義 陳南嶽思大禪師說 法華經者大乘頓覺。...

大莊嚴論經

大莊嚴論經卷第一 馬鳴菩薩造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

【佛教詞典】有主物

(術語)謂有主之財物也。略有四種:一、三寶之物,二...

【佛教詞典】別壇曼陀羅

(術語)又曰諸尊曼荼羅。一門之尊為中胎,以自部眷屬...

一生中不必計較的20件事

1、吃虧:吃虧是福。 並非所有的便宜都值得慶幸,並非...

吾和身的關係

【普勸修持一。或人問孔子曰:人有遷家而忘其妻者。有...

隨順佛的教敕、隨順佛的心,隨順佛的願

深信就是一心唯信佛語。就是雖然在我們凡夫層面對這個...

人生實相與彌陀的救度

《佛說譬喻經》中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一名行人被餓虎追...

證嚴法師說故事《佛陀和他的弟子們》

目犍連救母 有一次,目犍連尊者在七月間結夏安居打坐...

修淨土的人可以不研究教理嗎

有謬云:年少力強,宜習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這...

不能悟道的五個錯見

印度自釋迦出世,遍習外道異學,終於菩提樹下,證悟大...

常不輕菩薩

這位菩薩遇見比丘、比丘尼,或者遇見優婆塞、優婆夷時...

沒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不管學不學佛,一個人想做到隨時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難的...

善說法要的毘舍佉比丘

過去,佛陀於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弘法度眾。當時,毘舍...

提前面對現實,為來生積集資糧

死亡好像還很遙遠!這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很堅固,這個是...

對病者開示

佛陀成道後,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為五比丘,說四聖諦...

【視頻】《禪秘要法經》聆志居士念誦

《禪秘要法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金剛經》黃慧音唱誦

《金剛經》黃慧音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