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四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差別品第二之六

又彼經主。於此生疑。爾時此法。為名安住。為名衰異。為名壞滅。今當為決。已生位中。住異滅三。起用各別。令所相法。於一時中。所望不同。具有三義。如斯通釋。何理相違。故彼所疑。未為應理。又次前說。設許未來生有作用。如何成未來。應說未來相。法現在時。生用已謝。如何成現在。應說現在相。此無所違。無非現在。有作用故。豈不生相未來生時能生諸法。即是作用。何故乃言。此唯現在。天愛作用。非汝所知。此是功能。非關作用。謂有為法。若能為因。引攝自果。名為作用。若能為緣。攝助異類。是謂功能。如前已辯。一切現在。皆能為因。引攝自果。非諸現在皆能為緣攝助異類。謂闇中眼。或有功能被損害者。便於眼識。不能為緣攝助令起。然其作用。非闇所損。定能為因。引當眼故。由斯作用。功能有別。然於同類相續果生。有定不定。攝引勢力。名為作用。亦名功能。若於異類相續果生。但能為緣。攝助令起。此非作用。但是功能。豈不論言。苦法智忍。光明生相。如是三法。皆於未來。能起作用。天愛汝今執文迷義。我宗釋言。此文但約近緣功能。假說作用。以於多種法生緣中生是近緣。理極成立。故以餘位因作用名。於此位中。假立名想。如是住等。隨應當知。苦忍光明。亦於此位。有勝功力。假立此名。實唯引果。方名作用。或有難言。於正生位。若無生等如何此時生有作用。非住異滅。於此位中。若有生等。如何住等無用唯生。此難不然。且正生位。生等非無。住等爾時非現在故。功能未有。設此位中。未有生等。如汝因果。理亦無違由汝宗中果將生位能生因性。或有或無。許有隣近展轉因故。又彼經主。於四相中。許三撥異。作如是說。又應一法生已未壞名住。住已壞時名滅。理且可然。異於一法進退推徵。理不應有。所以者何。異謂前後性相轉變。非即此法可言異此。故說頌言。

 即前異不成  異前非一法
 是故於一法  立異終不成

且已略成異有別體。剎那相續異並不成。今復各應思擇此義。謂許法外有異相體。由此能令所相一法異而不異。此我應思。不許法外有異相體。而許剎那相續有異。如何外緣雖無差別。然得有異。經主應思。我所應思。於後思擇。三世義處。當兼顯了。今於此中。正當義便。故略成立。用遣所疑。謂從本來諸法唯有自體安住。差別用無。由遇前生俱生緣力。令差別用本無而起。即此名為現在作用。亦名能引自果功能。依此世尊。作如是說。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此用與體。不可言異。如能益損差別功能與能領受自體不異。又如所執。於後心中。前心差別。所引習氣。此不可說異於後心。或復如善有見有對。造色業性。雖不異色。而彼品類。差別義成。故於此中。諸對法者。於法自體。差別用中。立有異名。非唯自體。謂有為法。於自體中。能引自果。作用名住。即此作用。衰損名異。此住及衰。無容自有應有別法令住令衰。此二之因。即住異相。於斯正理。何不忍歟。我於此中。不能忍者。此差別用。於現在時。與其自體。非異性故。此用既異。體亦應然。如何乃言用異非體。若執過去未來體無。於彼所宗。可有此失。非許三世恆有體者。所以者何。若作用息。唯捨現在。法體猶存。云何乃令體亦有異。故說頌言。

 自體名有異  由勝用衰損
 如何於一法  立異終不成

非正生位立有異名。作用爾時未衰損故。即由此理。立住異名。此能衰損引果用故。由法作用。被衰損時。方引自果。由因被損。後果生位。漸劣前因。故果漸劣。由因有異。此果剎那。復由俱起異相為緣令衰損故。復能為後果漸劣緣。如是一切。有為相續。剎那剎那。令後後異。故前前念。有異義成。此義既成。應為比量。謂見最後有差別故。前諸剎那。定有差別。非如幻惑。譬喻論師。所立剎那相續異理。若爾相續漸增長時。異相應無。不見果故。無斯過失。住相爾時由外緣助。勢力增強摧伏異故。有餘師說。諸法作用。無有能住過一剎那。是故有為說名有異。非捨自相方得異名亦非有為有常性過。由此法性自體恆然。非作非轉不可改易。故火常用煖為自體。離煖更無火體可得。然火作用要藉眾緣。故宗立火為無常性。若自體異。即成別法。應非無常。體無變故。謂若唯執現在世有去來體無。則諸行法其性應常。無變異故。云何無異。謂有與無性各安立無變異故。彼唯執有現在世法剎那性故不可變異。未來過去其體並無。無法如何當言變異。故不可說諸行無常。不可說言無變為有有變為無名為變異。有無二性體不相成。以有與無體相違故。亦非果異因無異故。非無異因。可有異果。果必隨因方有異故。若謂有性是無常者。理亦不然。有性不可成餘性故。以法有性未嘗非有。有與非有各別立故。由此諸行變異定無。是則有為皆應常住。若許過未亦有亦無。從未生無可生為有。從已生有可滅為無。此去來無與現在有。俱非決定。可有改易。去來之有與現在同。於一切時。恆無改易。由於體有用或有無。可說有為分位有異。是故唯說三時有宗。於一法中。可言有異。法有異故。異相可成。異相既成。無常義立。非如唯說現在有宗。相續剎那。異皆非有。如前已說。故應且止。若生在未來。生所生法。未來一切法。何不頓生。彼能生因。各常合故。此先已辯。先何所辯。謂或有法。於未獲得引果用時。由遇未得正得已滅引果用時外緣攝助。於辦自事。發起內緣攝助功能。是名生相。即依此義。說如是言。頌曰。

 生能生所生  非離因緣合

論曰。非離所餘因緣和合。唯生相力。能生所生。故諸未來。非皆頓起。生相雖作俱起近因能生所生。諸有為法。而必應待前自類因及餘外緣和合攝助。如種地等差別因緣助芽等生令生芽等。若爾我等唯見因緣有生功能。無別生相。有因緣合。諸法即生。無即不生。何勞生相。故應唯有因緣力生。此責不然。唯許眾緣諸法生者。此責同故。謂若唯許未來諸法因緣和合而得生者。此責亦同未來諸法因緣無別何不頓生。又因緣中。隨闕一種具所餘故。果亦應生。且如眼根先業所引。雖離大種。而亦應生。或應但由大種功力不由先業眼根得生。或諸眼根。隨業所引。能生大種。無不合時。於一生時。餘亦應起。或應大種於眼無能。不見離前眼大種獨生故。但應因前眼後眼得生。執大種能生。應成無用。又如種子水土等緣隨闕一時芽必不起。故知種等功力極成。於眼等生。地等大種。能生功力。非所現見。既不現見。大種功力。應不為因生於眼等。又汝所執。有業種子。相續轉變。誰為障礙。不能頓生。一切業果。若由緣助。業種方能生。應但緣能生。何勞業種。以眾緣助業果乃生。眾緣若無果不生故。既賴緣助而業種非無。雖藉眾緣。寧撥無生相。又見初念無漏生時。生能為因。起無漏得。得自相有。前已極成。應說除生有何別法。能作此得。前俱起因。若全無因。得不應起。則初無漏。應不說成。生相生時。為亦別有俱生因不。應言亦有。謂除生體餘一果法。云何異滅為生助因。古昔諸師。咸作是釋。同一果法。展轉為因。如諸大種。更相順故。復有釋言。諸有為法。一切皆是生等性故。生等四相。一一用時。以此為門。餘皆助力。證斯義者。謂念住中。觀身等為無常性故。然上座說。諸行無住。若行可住。經極少時。何故不經。須臾日月時年劫住。無異因故又阿笈摩亦說諸行無有住故。如世尊言。苾芻諸行皆臨滅時。既無有住。亦無有滅。且彼所說。若行可住。經極少時理不應忍。極少時者謂一剎那。若一剎那。亦無有住。是則諸行。應畢竟無。若謂有為全無有住。得體無間即滅故者。豈不有此得體時。故即名諸行極少住時。雖有此時。而無有住。依何位說此無住言。為得體時。為得體後。執無住位。唯應二時。若得體時。亦無住者。則不能越前所說過。若得體後。方言無住。非所許故。設難唐捐。汝等所言。得體時者。即我說住。能引果時。非我所宗引果時後。諸行有住。何緣汝等對我遮破。諸行住時。如汝行中有時有者。必待餘法生用方成。如是亦應有引果者。必待餘法方成引用。此所待者。立以住名。是則我宗。如汝所說。礭陳何等理教相違。豈不經言諸行無住。若說有住。此教相違。汝執有違。種種計度。非實義故。對法諸師。所說稱理。有何違害。然契經說。無有住者。為遮常住。故說此言。次後復言。亦無滅故。此言遮遣諸行斷滅。若離為遮諸行斷者。此無滅言。更何所遣。然諸行滅。但有二種。一生無間滅。二畢竟斷滅。故為遮遣常斷二邊。經言諸行無住無滅。非為遮遣對法諸師所立為因。令引果住。諸有智者。請為諦觀。誰之所言。違正理教。為說諸行有暫住者。為說諸行全無滅者。我本不言諸行生已全無有滅。何緣經說。皆臨滅時。亦無有滅。言無滅者。是無息義。此無意說。諸行生已。無間必滅。無暫息時。說無住言此義已顯。復言無滅。應成無用。我亦不言諸行生已畢竟常住。若爾何緣。說有為法生已有住。言有住者。是暫停義。謂正滅時。諸行暫住。非於已滅及正生時可說住言。無作用故。如前已說。於正滅時。諸行方有引果作用。雖作是說。而住必無。曾無契經說有住故。曾無遮故。何定言無。又理所逼。故應信有。設無至教。住於正理。無所乖違。言有何失。然有至教證住為有。如撫掌喻。契經中言。苾芻諸行如幻如焰。暫時而住。速還謝滅。豈不由斯已證對法所說諸行有暫住時由此亦成毘婆沙釋。言無住者依剎那後密意而說。非謂全無。然彼所言。此隨自意。分別計度。通善逝經。經曾不言有住故者。今謂彼類未讀此經。或率己情。撥為非量。或朋黨執。濁亂其心。雖數披文而不記了。諸求理者。請為尋思。誰於佛經隨自意執。為言諸行有暫住者。為撥此經為非量者。然薄伽梵先於經中。說臨滅時諸行無住。慮當來世。譬喻部師。執彼經文。撥剎那住。故復說此撫掌喻經。顯諸行中有暫時住。彼不忍受此大師言。復作是責。何緣但許依剎那後密意而說。而不言依眾同分後。剎那與此有何差別。此責非理。有差別故。剎那頃住。有俱起因。眾同分住此因非有。是故此責。非應正理。彼復責言。若由住力能令諸行暫時住者。何不由此令諸有為經千俱胝。剎那量住。何緣諸行一念住因非即令住千俱胝念。此亦非理。離能生因。彼亦不許諸行生故。何緣諸行。一念生因。非即令生千俱胝念。如是道理。進退應同。又契經言。應知樂受生住皆樂。復有經言。應知色等有生有住。若謂此經依相續說。不應正理。義不成故。謂若不許剎那有住。如何相續住義得成。相續必依剎那成故。如是住相。理教極成。然譬喻師。固言非有。不知於住曾結何冤。其理顯然。而不忍受。有餘難言。若無常相。離無常性。別有體者。何不離苦。別有苦相。如斯例難。其理不成。若說無常性由無常相有。可依此說而設難言。苦性亦應由苦相有。然有為法。性是無常。但由滅相。為緣故滅。如有為法性是無常。要待生緣為緣故起。如是苦性。設復更有苦相為緣。此復何用。故所例難。其理不成。由此已遮空無我難。又即無常相。亦是苦相。體無常故。苦經所說故。又彼亦應遭如是難。若所生法。別有生緣。方得生者。應許苦法別待苦緣方得成苦。或所生法。應離生緣自然而生。猶如苦等。又前已說前說者何。如汝行中有時有者。必待餘法生用方成。如是我宗。一切時有。故法有性。不待因緣。苦無我等。應如有性滅應如生。要待餘法。故知別有能滅內因。離所滅法。名無常相。若謂諸行無別滅因。生亦應然。不待因有。此二與體俱異法故。或應說二差別所因。若言此二亦有差別。謂諸行生必待因故。現見生時遲速差別。若諸行滅。亦待因者。亦應滅時遲速有異。滅若如生。時有遲速。便違諸行剎那滅宗。故知無因自然而滅。無斯過失。滅因與行必俱有故。時無差別。生因與行。或俱不俱。雖時隔越。亦為因故。諸行生時。可有遲速。若諸行滅。不由因者。於正生時。應即滅壞。或應後位滅壞亦無。汝許前後同無因故。若謂此位諸行未生。何得難令即有滅者。是則應許生為滅因。要見有生方有滅故。既許諸行滅必待生。如何可言無因而滅。又由至教。證滅有因。如契經言。此法滅故。彼法亦滅。又說如是一切有因。故知諸行由因故滅。又諸有為相皆展轉為因。必由有生。方可滅故。必有滅法。方可生故。必由有住。方有異故。必由有異。住可遷故。復有責言。住因無故。法自然滅。何用滅因。此責非理。唯說前生為因論者。因正有時。未有所起。彼執未來體是無故。後果生位。前因已無。雖無住因。何妨有住。故彼所說。非無滅因。又先已辯住相為因。諸行生已剎那頃住。如何復說住無有因。若謂諸行一剎那後必無有故自然滅者。若無滅相。誰遣其無令生已滅。都由滅相。故離有為。有滅相體。又不應執滅相體無。如前所引。契經中說。有為之起。亦可了知。盡及住異。亦可知故。非於無法應勸了知。諸可了知者是有異名故。又如必有能生差別令所生法至已生位。如是必有能滅差別。令所滅法至已滅位。故滅如生別有義立又彼上座。作如是言。如雖無別有性一性長性短性合離性等為其所待而亦得成。有一長短合離等法。住等亦然。無別所待。此說便成違自宗過。彼宗自許有一長短合離等法待餘成故。彼執諸法託有因緣本無今有故。諸法有待。餘有性非無所待。汝宗諸行本無今有。有性如生待有方立。對法者說。諸法有性一切時有。不待因緣。故彼所言。自違宗義。遮餘同類此一方成。故亦待餘一義成立。長短展轉相待而成。或待極微安布而立。故非自有。必待他成。合之與離。亦待別物。是故一切皆有所待。非無所待可立名言。又法生因亦應由此例被遮遣。如有等性無所待成。生亦應爾。然無是事。故諸有為。分位差別。一切皆待異因緣成。非自然有。故有為相。一一剎那。皆別實有義極成立。譬喻部師所立。假有相續生等。諸有為相。不合正理。違背契經。唯我所宗。符經順理。故有智者。應勤修學。已廣分別諸有為相。名身等類。其義云何。頌曰。

 名身等所謂  想章字總說

論曰。等者等取句身文身名句文身。本論說故。諸想總說。即是名身。諸章總說。即是句身。諸字總說。即是文身。言總說者。是合集義。於合集義中。說嗢遮界故。想謂於法分別取著。共所安立。字所發想。即是眼耳瓶衣車等。如是想身。即是名身。謂眼耳等。章謂章辯。世論者釋。是辯無盡。帶差別章。能究竟辯所欲說義。即是福招樂異熟等。如是章身。即是句身。謂如有說。

 福招樂異熟  所欲皆如意
 並速證第一  永寂靜涅槃

如是句等。字謂[褒-保+可]阿壹伊等字。如是字身。即是文身。謂迦佉伽等。有餘師說。本論中言。云何多名身。謂名名事等。非彼論師欲辯名等是實有相。而依假合以發問端。是故彼問多名身等者。決定應問名等體實相。思擇名等體實相中。何用推徵名等假合。又名等三相差別者。謂聲所顯。能顯於義。已共立為能詮定量。顯示所解意樂所生。能表所知。境界自體。猶如響像。此相是名。若能辯析所知境中。廣略義門。此相是句。於能說者。聲已滅位。猶令繫念。持令不惑。傳寄餘者。此相是文。此中名者。謂隨歸赴。如如語聲之所歸赴。如是如是。於自性中。名皆隨逐。呼召於彼。句者即能辯所說義謂能辯析差別義門。文者謂能有所彰顯。依此由此彼彰顯故。此即是字。謂令繫念無有忘失。或復由此之所任持。令無疑惑。或能持彼。轉寄於餘。故有說言。如靜慮者方便境相。與靜慮中所覺了境。而為梯隥。文於名句及義亦爾。有餘師說。[褒-保+可]壹等字。能彰名句。故說為文。即此諸字。或別或總。能詮自性。故說為名。即此和合。能究竟辯差別義門。說名為句。如是三種。體應成一。又應非實。故不可依。復有餘師。一處顯三相。謂如說言。欲我知汝本。此中諸字各說為文。欲者是名。總說為句。是則總說名句文身。此亦不免前所說過。是故最初所說名等三相為善。可研尋故。豈不經中受想行識四無色蘊總說為名。本論亦言。法處所攝。身業語業。是色所收。其餘法處。皆名所攝。此中何故說名。但以心不相應行蘊為性。契經本論。皆為總攝一切法門。略為二種。色為體者。總說為色。自餘非色。總說為名。非色聚中攝於名故。總從別目。故說為名。今此中名。唯約能顯所詮義說。是故但以心不相應行蘊為性。義為可說不可說耶。如實應言。義不可說。若爾何故。因為等言。解為等義。非顛倒解。又應違經吾當為汝略說法要。有義有文。無斯過失。假安立故。謂劫初人。於種種義。共立種種差別想名。由此相傳。於諸名想。解無顛倒。又如有說。語能發名。名能顯義。然契經言。文義巧妙。曾無有說有義有文。設許如斯亦無有失。世尊所說。具文義故。謂世尊教。能正顯了無量義門。文詞圓滿。無所缺漏。故作是說。又三世諸法各有三世名謂過去法。過去諸佛。以過去名。曾已顯示。未來諸佛。以未來名。當復顯示。現在諸佛。以現在名。今正顯示。未來現在。如應當知。又諸法中。無無名者。若有應成非所知過。故薄伽梵說如是言。

 名能映一切  無有過名者
 是故名一法  皆隨自在行

有餘師說。義少名多。於一義中。有多名故。有餘復說。名少義多。名唯一界少分所攝。義則具收十八界故。復有說者。互有少多。謂約界攝。義多名少。若依立教。義少名多。謂佛世尊。於一一法。隨義施設無邊名故。如貪名愛名火名蛇名蔓名渴名網名毒名泉名河名修名廣名針縷等。如是一切。此中經主。作如是言。豈不此三語為性故用聲為體。色自性攝如何乃說為心不相應行。此責非理。所以者何。由教及理。知別有故。教謂經言。語力文力。若文即語。別說何為。又說應持正法文句。又言依義不依於文。又說伽他因謂闡陀文字。闡陀謂造頌份量語為體。又契經言。知法知義法謂名等。義謂所詮。又契經言。文義巧妙。又言應以善說文句讀誦正法惡說文句讀誦正法義即難解。又說如來獲得希有名句文身。又說彼彼勝解文句甚為希有。由此等教。證知別有能詮諸義名句文身。猶如語聲。實而非假。理謂現見。有時得聲而不得字。有時得字而不得聲。故知體別。有時得聲不得字者。謂雖聞聲而不了義。現見有人粗聞他語。而覆審問。汝何所言。此聞語聲。不了義者。都由未達所發文故。如何乃執文不異聲。有時得字不得聲者。謂不聞聲。而得了義。現見有人不聞他語。覩脣等動。知其所說。此不聞聲。得了義者。都由己達所發文故。由斯理證。文必異聲。又見世間。隱聲誦咒。故知咒字。異於咒聲。又見世間。有二論者。言音相似。一負一勝。此勝負因。必異聲有。又法與詞二無礙解。境界別故。知字離聲。是故聲者。但是言音。相無差別。其中屈曲。必依迦遮吒多波等。要由語聲。發起諸字。諸字前後和合生名此名既生。即能顯義。由此展轉而作是言。語能發名名能顯義。故名聲異。其理極成應知此中聲是能說。文是所說。義俱非二。如是則為無亂建立。此中經主。又作是言。非但音聲皆稱為語。要由此故。義可了知。如是音聲。方稱語故。謂能說者。於諸義中。已共立為能詮定量。若此句義。由名能顯但由音聲顯用已辯。何須橫計別有實名。何等名為能詮定量。豈不於義共立想名。此即說為能詮定量。謂能說者。於諸義中。先共安立如是諸字。定能展轉。詮如是義。由共安立如是字故。因如是字發如是名。此名即是能詮定量。諸能說者。將發語時。要先思惟。如是定量。由此自語。或他語時。於所顯義。皆能解了。故非唯聲即能顯義。要語發字。字復發名。名乃能詮。所欲說義。如語發字。字復發名。如是應思。發句道理。此中經主。復作是言。又未了此名如何由語發。為由語顯。為由語生。若由語生。語聲性故。聲應一切皆能生名。若謂生名聲有差別。此足顯義。何待別名。若由語顯。語聲性故。聲應一切皆能顯名。若謂顯名聲有差別。此足顯義。何待別名。執聲能詮。斯難亦等。謂若聲體。即能顯義。應一切聲無非能顯。若謂能顯聲有差別如是差別。應即是名。故所推徵。未為過難。然能說者。以所樂名。先蘊在心。方復思度。我當發起如是如是言。為他宣說如是如是義。由此後時。隨思發語。因語發字。字復發名。名方顯義。由依如是展轉理門說。語發名名能顯義。如斯安立。其理必然。若不以名先蘊心內。設令發語無定表詮。亦不令他於義生解。又經主言。或唯應執別有文體。即總集此為名等身更執有餘。便為無用。此亦非理。無有諸文俱時轉故。由斯總集理不成故。非一一文中皆不顯義故。或如樹等。大造合成。非不緣斯別生於影。影由假髮。而體非假。如是諸文。亦應總集別生名句而彼名句雖由假髮。而體非假。此為善說理極成故。若爾則應一切假法皆可安立為實有性。無如是過所以者何。於一字中。亦有名故。無假有法攪一實成。故假與名義不相似。既於一字。亦得有名。寧知此名。離字而有。如是一字。如無義字。無有所詮。依此為緣。別有名起。方能表義。然極相近。別相難知。如壁上光二色難辯。若許即聲能顯於義。無別名等。斯有何失。違害法相。豈非失耶。無有音聲。唯意能得。字等不爾。故體不同。然有音聲。雖由共立契約而發。有作意聽。而但了聲。於義不了。彼後因此還得了知。非前了聲於義不了。後唯因此便能了義。故知離聲別有名等。前意未得不了所詮。後意得時。方能了義。若謂不爾後意還因得聲差別能了義故。此聲差別非異於聲。此亦不然能詮契約。即聲差別理不成故。若所共立。能詮契約。即聲差別者。應如色差別。非共立契亦可了知。非青與黃二色差別要共立契然後了知。雖二色中先不共立差別契約。而彼青黃差別之相。非異色故。眼識得已。意識即能隨分別知此彼差別。又理不應於契約上復作契約。故不應言能詮契約。雖不異聲而先不共立契約者。雖復得聲而更待餘立契約故未能了別。此望餘聲有差別相。又若所立契即聲差別者。於有義聲及無義聲所有差別。雖先未共立差別契。應亦了知。謂於一聲有此差別。於餘聲上。此差別無。先未共立差別契者。得二聲時。雖不了義。然應如彼二色差別。即能了達有契約聲無契約聲差別之相。故知別有名句文身。緣聲而生。能顯了義。然彼上座。於此復言。意業為先。所生聲位。安布諸字。決定差別。以成名等。此離於聲。別有自性。理不可得。如是亦應由前理教顯彼上座有言無實。非但由彼虛搆言詞能立即聲是名等體。若但由彼虛搆言詞。能立即聲是名等者。亦應能立一切極成別有體法為無別體。謂即濕性。積集凝結。名為堅性。即彼堅性。離散消融。名為濕性。即堅濕性。與冷乖離名為煖性。即上三性。於輕轉時名為動性。眼識所識色界即是香處所攝。即諸大種能有所緣。名心心所。如是一切皆應得成。又因現搖香觸等相。亦能了義。故不應立名句文身即聲為體。是故於我所說離聲有名等三。能顯義理。若能如實少分顯非我應收採。非但由彼所搆虛言。能傾實義。又彼雖說如世尊言。因尋伺言說語。非不因尋伺言說語者。由聲發聲。故名等三無別有體。此亦無失。如施等故。謂如經言。捨施受樂。此亦應然語因名語。又如觸等因亦名為觸等。又彼雖說非世共知名句文身。是心不相應行。我當於彼而發語言。既不共知。語憑何發。此亦非理。世間雖無分別功力。而能緣故。如世間說。被菜所燒為泥所爛。彼雖不達而是能緣。此亦應爾。又如以眼現見光明。而言我今見不了色。又作兩手相擊聲因。而言作聲。不言作擊。又無智者。但作是言。因棄捨欲棄捨便穢。然實義者。因棄捨欲生便穢路。能發風心。心復發風。風方棄捨。如是非無了名等覺能覺了義。但由名等覺相微細。故不能知。雖不定心不能分別。此是聲覺。此名等覺。此是義覺。而實非無。故於審諦觀察諸法差別相時。世間麁心所起言說。未足為證。且諸世間。於自覺慧所行境界。亦不能知。故佛世尊。如實開演。諸有執我等隨觀見。一切唯於五取蘊起。如是世間。於麁淺事。若不聞說。尚未能了。況於深細心不相應行蘊所攝名句文身。不因開示。而能解了。故彼所言。定為非理又經主說。諸剎那聲。不可聚集亦無一法分分漸生。如何名生。可由語發。又自釋言。云何待過去諸表剎那。最後表剎那。能生無表。復自難言。若爾最後位聲乃生名。但聞最後聲。應能了義。若作是執。語能生文。文復生名。名方顯義此中過難。應同前說。以諸念文不可集故。語顯名過。應例如生。又文由語。若顯若生。准語於名。皆不應理。此難違害自所稟宗。彼說去來。皆無自體。聲前後念。不可頓生。如何成文成名成句。若前前念。轉轉相資。最後剎那。成文名句。但聞最後。應了義成。又無相資。去來無故。既恆一念。如何相資。既無相資。前後相似。後如初念。應不能詮。聞後如初。應不了義。故彼所執。前後相資。聲即能詮。理不成立。我宗三世皆有非無。故後待前。能生名等。雖最後念名等方生。而但聞彼。不能了義。由不具聞。如先共立名等契約。能發聲故。然聞一聲。亦有了者。由串習故。依此比餘。故經主言。破彼非此。毘婆沙說名句文三。各有三種。名三種者。謂名名身多名身。句文亦爾。名有多位。謂一字生。或二字生。或多字生。一字生者。說一字時。但可有名。說二字時。即謂名身。或作是說。說三字時。即謂多名身。或作是說。說四字時。方謂多名身。二字生者。說二字時。但可有名。說四字時。即謂名身。或作是說。說六字時。即謂多名身。或作是說說八字時。方謂多名身。多字生中。三字生者。說三字時。但可有名。說六字時。即謂名身。或作是說。說九字時。即謂多名身。或作是說。說十二字時。方謂多名身。此為門故。餘多字生。名身多身。如理應說。句亦多位。謂處中句。初句後句。短句長句。若八字生。名處中句。不長不短故。謂處中三十二字生於四句。如是四句。成室路迦。經論文章。多依此數。若六字已上生名初句。二十六字已下生名後句。若減六字生名短句。過二十六字生名長句。且依處中句辯三種。說八字時。但可有句。說十六字時。即謂句身。或作是說。說二十四字時。即謂多句身。或作是說。說三十二字時。方謂多句身。文即字故。唯有一位。說一字時。但可有文。說二字時。即謂文身。或作是說。說三字時。即謂多文身。或作是說。說四字時。方謂多文身。由此理故。應作是說。說一字時。有名無名身無多名身。無句無句身無多句身。有文無文身無多文身。說二字時。有名有名身。無多名身。無句等三。有文有文身。無多文身。說四字時。有名等三。無句等三。有文等三。說八字時。有名等三。有句無句身無多句身。有文等三。說十六字時。有名等三。有句有句身。無多句身。有文等三。說三十二字時。名句文三。各具三種。由此為門。餘如理說。已略辯三。復應思擇。如是名等。何界所繫。為是有情數。為非有情數。為是異熟生。為是所長養。為是等流性。為善為不善為無記。此皆應辯。頌曰。

 欲色有情攝  等流無記性

論曰。此名等三。唯是欲色二界所繫。就色界中。有說唯在初靜慮地。有說亦通上三靜慮。隨語隨身。所繫別故。若說此三隨語系者。說生欲界作欲界語時。語名等身皆是欲界系。彼所說義。或三界系。或通不系。即彼復作初定語時。語及名等初定地系。身欲界系。義如前說。如是若生初靜慮地。作二地語。如理應思。若生二三四靜慮地。作二地語。亦如理思。若說此三隨身系者。說生欲界或四靜慮。名等及身。各自地系。語或自地。或他地系。義如前說又名等三。有情數攝。非情有為不成就故。能說者成。非所顯義。唯成現在不成去來。又名等三。唯等流性。非所長養。非異熟生。而言名等從業生者。是業所生。增上果故。又名等三。唯是無覆無記性攝。故斷善者。說善法時。雖成善名等。而不成善法。離欲貪者。不成不善。諸無學者。不成染污。成能詮名等。非所詮法故。如上所說。餘不相應。所未說義。今當略辯。頌曰。

 同分亦如是  並無色異熟
 得相通三類  非得定等流

論曰。亦如是言。為顯同分如名身等。通於欲色有情等流無覆無記。並無色言。顯非唯欲色。言並異熟。顯非唯等流。是界通三類通二義。云何異熟。謂地獄等。及卵生等。趣生同分。云何等流。謂界地處。種姓族類。沙門梵志。學無學等。所有同分。有餘師說。諸同分中。先業所引生是異熟。同分現在加行起是等流。同分得及諸相類並通三。謂具剎那等流異熟。非得二定。唯是等流。唯言為明非異熟等所餘應說。而不說者命根無想。如前說故。餘義准前已可知故。謂說得等唯成等故。有情數攝。義可准知。說諸有為有生等故。准知諸相。通情非情。餘隨所應。義皆已顯。是故於此無勞重說。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十四

 

上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下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

【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阿毗曇甘露味論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佛說護國經

佛說護國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相續解脫如來所作隨順處了義經

相續解脫如來所作隨順處了義經 如《相續解脫經》說:...

【註音版】大乘捨黎娑擔摩經

大乘捨黎娑擔摩經...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習學略法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習學略法 元帝師苾芻拔合思巴集 敬...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思惟...

憨山老人夢遊集

憨山老人夢遊集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一 憨山大師夢遊全...

【註音版】佛說毗沙門天王經

佛說毗沙門天王經...

四教義

四教義卷第一 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撰 夫眾生機緣不一...

持世經

持世經卷第一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持世經初品第一...

【佛教詞典】有句

(術語)就有無之義立四句而分別之時,第一句曰:有而...

【佛教詞典】化身非畢竟住

【化身非畢竟住】 p0386 攝論三卷二十三頁云:由六因故...

真正的人情味

我們常用人情味這三個字,卻有許多時候把人情味的意義...

只要證得了空的義理,看一切就無罣礙

當知一切法凡是有形有相的、能用言語表達出來的都叫法...

不孝的因果報應

徹悟大師有一句話:善談心性者,必不離棄於因果;而深...

【佛學漫畫】禪宗四祖道信法師

四祖道信是禪宗歷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祖師,從他開始,...

善擇正法

當摩竭提國的頻婆娑羅王得知佛陀來到善住天寺祠祀林中...

有一個讓我們心碎的問題

有一個讓我們心碎的問題,就是,這一生,無論你過得得...

受持八關齋戒,栽培出世的善根

接著介紹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為什麼在家眾受五戒之後...

27件會讓自己開心的事

引導語: 人們看慣了日昇月落,春秋代序;習慣了一年...

為父母供養令脫惡趣

佛陀時代,羅閱祇國有位那捨長者,心地非常仁慈,經常...

最難的是了生死

我說幾個例子。一個例子是:兒子遇到難了,是被冤枉了...

念佛和八十八佛哪種懺悔力量大

問: 念佛需要拜八十八佛懺悔業障嗎?不是至心念佛能...

忘恩的人很損自己的福報

福報來自一顆歡喜付出的心,也來自報恩的心。一個人懂...

【視頻】《佛說阿含正行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阿含正行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解空頌

解空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