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十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差別品第二之三

作意別有。亦如經說。心由作意引發故生。故此定應是大地法。然上座言。無別一法名為作意。由此別相理不成故。謂於所緣。能作動意。名作意相。若於所緣。唯作動意。諸餘心所。應不能緣。若亦由斯方能緣者。理不應爾。名作意故。餘緣生故。此難非理。諸心所法。依心轉故。但動於意餘動亦成。故無心所不能緣過。又眾緣力諸法乃生。故雖餘緣生心心所。而此作意。非無力用。謂此作意。力能令識於餘境轉。若爾一境識流轉時。應無作意。是則作意非大地法。不爾一境識流轉時。亦有作意。然於餘境。此用明瞭。謂於一境。剎那剎那。亦由作意力方引心令起。然於餘境。引發心時。作意功能。明顯易了。豈不眾緣發生心等即名能引。何勞別計作意力為。此責非理。雖具生識餘和合緣。而說作意能生識故如契經說。爾時若無能生作意。正現在前識終不起。理亦應爾。雖多境界俱時現前。而識何因唯緣一起。豈不於此生緣合故。誠如所言。此即作意生緣合者。即世尊言。作意爾時正現前義。所言作意。於境引心。為是前生。為是俱起。是俱時起。非謂前生。經言作意正現前故。正現前者。謂正起近現前自境。即正生時。將入現在。取自境義。此中意顯。由作意力。引識令緣自所樂境。勝解別有。亦如經說。心由勝解。印可所緣。諸心起時。皆能印境。故此定應是大地法。然上座言。勝解別有理不成立。見此與智相無別故。謂於所緣令心決定。名勝解相此與智相都無差別。是故定應無別勝解。此言非理。要有印可。方決定故。有言勝解是決定者。於決定因說為決定。若爾此二。應不同時。不爾此二相隨順故。謂由簡擇。隨生印可。復由印可。隨生決定。不相違故。同時無失。若一切心。皆有此二。則諸心品。應皆印決。此難非理。以或有時餘法所伏功能被損。雖有印決。劣難知故。諸無色法。就用說增。如前已辯。世尊建立。貪瞋癡等。行相異故。又別說有十無學支。故知非無別勝解體。彼謂此中心離貪軛。相續轉故。即隨縛斷。名正解脫。所以者何。以薄伽梵於餘經中自決此義。故餘經說。云何名為心善解脫。謂心從貪從瞋從癡。離染解脫。云何名為慧善解脫。謂如實知。心從貪等離染解脫。此言非善。以無體法。為無學支。理不成故。彼無少法名隨縛斷。如何可立為無學支。又彼釋言。即隨縛斷。名正解脫。此不成釋。所以者何。由隨縛斷解脫生故。離染無為。名隨縛斷無學勝解。名正解脫。若不爾者。前離染言。已顯縛斷。後解脫言。應成無用。言如實知心解脫者。見離染心相應解脫。又如實知解脫心者。謂見解脫相應之心。故餘契經。世尊自說。心離染故。便得解脫。若不爾者。解脫既是離染異名。應依初說。不依第五。如餘處言。盡離滅等。雖依初說離染解脫。而體各異。若不爾者。說解脫言。應成無用。如無染離染義無差別故。又說解脫為對治故。非隨縛斷即是解脫。故契經說。折伏法中。言由正解脫折伏邪解脫。非隨縛斷能為對治。若能印可。是勝解相。此與信欲應無差別。相雖少同。而體甚異。謂審印可。是勝解相。心淨希求。是信欲相。豈不信順及與欲樂即印可耶。信順欲樂。隨順印可。非即印可。信欲助成勝解用故。心所相用。極難辯析。唯審睿覺。能分別知。故譬喻師。不能堪忍。分析勞倦。遂總非撥。三摩地別有。亦如契經說。平等持心。令住自境。名三摩地。諸心起時。無不各住自所取境。故此定應是大地法。然上座言。離心無別三摩地體。由即心體緣境生時不流散故。若三摩地。持心令住一境轉者。豈由三摩地無故。心便於多境轉耶。若謂多心由此持故令於一境無間轉者。則不應說剎那剎那有三摩地。心唯一念墮在境中。此應非有。如是此應非大地法。若由有此心住所緣。是則此體應非現見。然諸心所。體可現見。又法功能。不待餘法。故心住境。自力非餘。此言非理。令心造作。亦應無別大地法思。差別因緣。不可得故。又識非住所緣為性。慧等亦同。心有定非定故。又諸心所體現見言。如前已破。前如何破。謂若心所現可見者。應無有執彼即是心。又法功能。必待餘法。或應緣起言成無義。又心所用。不應在心。心心所法性各別故。三摩地用。謂能住心了別所緣。是識功用。如自體起。必託所緣。亦非自能住境不散。設住境用。依心體成。如令心造作別有體義立。又阿笈摩。證三摩地實有別體。如契經說。應修二法。謂奢摩他毘缽舍那。若撥無實三摩地者。便違此等無量契經。若謂無違。於心心所分位差別。立此用故。即心心所差別轉時。立三摩地。名用無失。此亦不然。於餘法體。立餘法用。理不成故。又不應言三摩地用。於彼一切差別位立。唯依於心。而說此故。又彼宗義。心心所法。不同時起。有何定准說心定時受等亦定。若謂如無別相應體而說相應。此亦應爾。謂如無別相應法體。而彼心等。總名相應。如是雖無別三摩地而心心所。總說為定。理亦不然。是彼性故。謂心心所。是相應性。非等持性。所以者何。一切位中。彼相應性。無勝劣故。三摩地性。於諸位中。有勝劣故。此既一相諸位何緣勝劣有別。餘法所持。令此功力有損益故。現見青等餘色所糅。相續隨流。勝劣有別。又若無定心自住者。應無貪等心自染等。豈不如無別法助故。慧自簡擇。如是亦無別法助故。心自住境。此例不齊。以契經說心如電光亦如猨猴。非住相故。又三摩地體即心者。想等亦應無別有性。即心能取名相施設。應說為想。即心領納違等所緣。應說為受。即心造作善惡等業。應說為思。是則唯心。應無三所。又見諦者。於併生疑。故三摩地。非心位別。如契經說。大德世尊。我若在定。心則解脫。非不在定。為先有定後方解脫。廣說如經。彼執解脫亦心位別。或說無學心為解脫支故。必無二心一身並起。故彼於並不應生疑。是故定應別有心所。是心住因。名三摩地。故受等十。別有實體。一切心俱名大地法。如是已說十大地法。大善之地。名大善地。此中若法大善地所有。名大善地法。謂法恆於諸善心有。彼法是何。頌曰。

 信及不放逸  輕安舍慚愧
 二根及不害  勤唯遍善心

論曰。心濁相違。現前忍許。無倒因果。各別相屬。為欲所依。能資勝解。說名為信。專於己利防身語意放逸相違。名不放逸。正作意轉。身心輕利安適之因。心堪任性。說名輕安。心平等性。說名為舍。掉舉相違。如理所引。令心不越。是為舍義。趣向如理。自法二種增上所生。違愛等流。心自在性。說名為慚。愛樂修習功德為先。違癡等流。厭惡劣法。說名為愧。有說怖畏謫罰惡趣自他謗因。說名為愧二根者謂無貪無瞋。已得未得境界耽著希求相違。無愛染性。名為無貪。於情非情。無恚害意。哀愍種子。說名無瞋。與樂損惱有情相違。心賢善性。說名不害。於諸已生功德過失。守護棄舍。於諸未生功德過失。令生不生。心無墮性。說名為勤。由有此故。心於如理所作事業。堅進不息。有作是言。此中既說身輕安故。非唯心所說名輕安。此言非理。受等亦應同此說故。然五識身相應諸受。說名身受。有作是說。設有輕安體非心所。然此中說心所法故。不應說彼以能隨順覺支體故。亦名覺支。謂身輕安。能引覺支心輕安故。亦見餘處。瞋及瞋因。名瞋恚蓋。見思惟勤。名為慧蘊。雖彼瞋因思惟及勤非瞋非慧。然順彼故。亦得彼名。此亦應爾。舍後當辯。說二及言。兼攝欣厭。厭謂善心。審觀無量過患法性。此增上力。所起順無貪心厭背性。與此相應。名厭作意。欣謂善心。希求過患出離對治。此增上力。所起順證修心欣尚性。此於離喜未至等地。亦有現行。故非喜受。與此相應。名欣作意。此二行相。更互相違。故一心中。無容並起。是故此中。不正顯說。大善地法性不成故。亦有喜根。厭行俱轉。定無有欣厭行俱轉。為表此二定不俱行。說二及言。行相違故。如是已說大善地法。大煩惱之地。名大煩惱地。此中若法。大煩惱地所有。名大煩惱地法。謂法恆於染污心有。彼法是何。頌曰。

 癡逸怠不信  惛掉恆唯染

論曰。云何如是六種。名大煩惱地法。以恆唯與諸染心俱。頌言染者。是染心義。又放逸等及與無明。如其次第。應知即是前不放逸勤信輕安舍等所治。癡謂愚癡。於所知境。障如理解。無辯了相。說名愚癡。即是無明無智無顯。逸謂放逸。於專己利棄舍縱情。名為放逸。怠謂懈怠。於善事業。闕減勝能。於惡事業。順成勇悍。無明等流。名為懈怠。由此說為鄙劣勤性勤習鄙穢。故名懈怠。不信者。謂心不澄淨。邪見等流。於諸諦實靜慮等至。現前輕毀。於施等因。及於彼果。心不現許。名為不信。惛謂惛沉。[夢-夕+登]瞢不樂等所生心。重性說名昏沉。由斯覆蔽心。便惛昧無所堪任。瞢憒性故。由是說為輕安所治。心為大種能生因故。由此為先。起身重性。假說惛沉。實非惛沉。彼是身識。所緣境故然此惛沉。無明覆故。本論不說為大煩惱地法。有言。彼論說無明名。唯目惛沉。相相似故。無明性是大遍行故。是此地法不說而成。有說此名。總目二義。掉謂掉舉。親裡尋等所生。令心不寂靜性。說名掉舉。心與此合。越路而行。非理作意。失念心亂。不正知邪勝解。前已說在大地法中。故此地法中。雖有而不說。如於大善地法不說無癡善根。唯諸染心。恆有此六。如是已說大煩惱地法。大不善之地。名大不善地。此中若法大不善地所有。名大不善地法。謂法恆於不善心有。彼法是何。頌曰。

 唯遍不善心  無慚及無愧

論曰。唯二心所。但與一切不善心俱。謂無慚愧。故唯二種。名此地法。此二法相。如後頌中自當顯示。故此不說。如是已說大不善地法。小煩惱之地。名小煩惱地。此中若法小煩惱地所有。名小煩惱地法。謂法少分染污心俱。彼法是何。頌曰。

 忿覆慳嫉惱  害恨諂誑憍
 如是類名為  小煩惱地法

論曰。類言為攝不忍不樂憤發等義。小是少義。顯非一切染污心有。非雖少分染污心俱。仍各別起。無相應義。唯修所斷。意識俱起。無明相應。此諸法相。隨煩惱中。當廣分別。如前所說。一切心所。應知其性。皆是實有。所以者何。非一品類。所緣義中。種種行相。俱時起故。一體同時。如所緣義。差別行相。無容有故。然由餘法所制伏故。見其相續變異而起。現見清油垢水風等勢力制持。燈相續中。便有明昧聲動等故。如是已說大地法等品類決定心所差別。復有此餘不定心所。惡作睡眠尋伺等類。總說名為不定地法。今應決判一切心所諸心品中俱生數量。何心品中。有幾心所。頌曰。

 欲有尋伺故  於善心品中
 二十二心所  有時增惡作
 於不善不共  見俱唯二十
 四煩惱忿等  惡作二十一
 有覆有十八  無覆許十二
 睡眠遍不違  若有皆增一

論曰。且欲界中心品有五。謂善唯一。不善有二。謂不共無明俱生。及餘煩惱等俱生。無記有二。謂有覆無記。及無覆無記。如是欲界一切心品。決定恆與尋伺相應。故善心品。有二十二心所俱生。謂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及不定二。謂尋與伺。此中勤舍應不俱生。行相違故。如進與止。造修委棄。理不同時。契經亦遮此二俱起。說修二法時非時故。如契經說。心若惛沉。爾時應修擇法勤喜。修輕安定舍則為非時。心若掉舉。爾時應修輕安定舍。修擇法勤喜。則為非時。俱生無失。不相違故。住正理者。起如理行。不息名勤。即於爾時。棄非理行。平等名舍。又於如理非理行中。舍如持稱。進止平等。故舍與勤。更相隨順。起善止惡。行不相違。若於所緣。一取一舍。更相違背。可有此失。由斯類釋。經主所難。謂有警覺無警覺性。作意與舍。應互相違。如是善成。於善心品。有二十二。心所俱生。不定地法。所餘二種。惡作睡眠。非通三界。及六識身。有漏無漏。非唯不染。亦非唯染。故善心品。非一切時。皆有惡作。但可容有。有時增數。至二十三。言惡作者。悔以惡作為所緣故。立惡作名。如無想定。有說。無相及身念住。有處名身。若爾有緣所未作事心生追悔。應非惡作。不爾。未作亦名作故。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業。是我惡作。然此惡作。通善不善。不通無記。隨憂行故。離欲貪者。不成就故。非無記法有如是事。然有追變。我頃何為不消而食。我頃何為不畫此壁。如是等類。彼心乃至未觸憂根。但是省察未起惡作。若觸憂根。便起惡作。爾時惡作。理同憂根。故說惡作。有如是相。謂令心慼。惡作心品。若離憂根。誰令心慼。惡作有四。謂善不善。一一皆依二處起故。若於不善不共心品。有二十種。心所俱生。謂十大地法。六大煩惱地法。二大不善地法。並二不定。謂尋與伺何等名為。不共心品。謂此心品。誰有無明。無有所餘。貪隨眠等。如不共品邪見見取及戒禁取。俱生亦爾。大地法中。即慧差別。說名為見。故數不增。頌言唯者。是簡別義。謂唯見俱。定有二十。表不共品中容有惡作等。謂若惡作是不善者。唯無明俱。非餘煩惱。貪慢二種。欣行轉故。瞋外門轉。行相麁故。非惡作俱。疑不決定。惡作決定。故不俱起。有身見等。欣行轉故。極勐利故。惡作不爾。然此惡作。依善惡行事處轉故。諸見不爾。故不相應。邪見一分。雖慼行轉。而二因故。非惡作俱。是故惡作是不善者。唯無明俱。容在不共。忿等亦爾。於四不善貪瞋慢疑。煩惱心品。有二十一心所俱生。二十如不共。如貪等隨一。於前所說。忿等相應隨煩惱品。亦二十一心所俱生。二十如不共。加忿等隨一。不善惡作相應心品。亦二十一心所俱生。謂即惡作等二十一。若於無記有覆心品。唯有十八心所俱生。謂如不共二十法中。除大不善地法二種。欲界無記有覆心者。謂與薩迦耶見及邊執見相應。不增見義。如前應釋。於餘無記無覆心品。許唯十二心所俱生。謂十大地法。並不定尋伺。有執惡作亦通無記。憂如喜根。非唯有記。此相應品。便有十三心所俱起。睡眠一切不相違故。於諸心品。皆可現行。於善不善無記心品。隨何品有。即說此增。隨其所應。各增一數。工巧處等諸無記心。似有勇悍。然非稱理而起加行。故無有勤。又非染污故無懈怠。無信不信類此應知。已說欲界心所俱生諸品定量。當說上界。頌曰。

 初定除不善  及惡作睡眠
 中定又除尋  上兼除伺等

論曰。初靜慮中。於前所說諸心所法。除唯不善惡作睡眠。餘皆具有。唯不善者。謂瞋煩惱。及無慚愧。除諂誑憍。所餘忿等。餘皆有者。如欲界說。中間靜慮。除前所除。又更除尋。餘皆具有。第二靜慮以上乃至無色界中。除前所除。又除伺等。等者顯除諂誑。餘皆如前具有。以從欲界乃至梵天。皆有王臣眾生等別。故有諂誑。上地皆無。如是已說三界所繫諸心所法俱生定量。有諸心所。性相似同。難知差別。今隨宗義。辯彼難知心所別相。無慚無愧。愛之與敬。別相云何。頌曰。

 無慚愧不重  於罪不見怖
 愛敬謂信慚  唯於欲色有

論曰。無慚無愧差別相者。於諸功德及有德者。無敬無崇。無所忌難。無所隨屬。說名無慚。諸功德者。謂尸羅等。有德者謂親教等。於此二境。無敬無崇。是無慚相。即是敬崇能障礙法。或緣諸德。說為無敬。緣有德者。說為無崇。無所忌難。無所隨屬。總顯前二。或隨次第。於所造罪。不見怖畏。說名無愧。諸觀行者。所訶厭法。說名為罪。於所訶厭諸罪業中。不見能招此世他世譏毀謫罰非愛難忍異熟果等諸怖畏事。是無愧相。即不忌憚罪業果義。不見怖言。欲顯何義。為不見彼怖。為見而不怖。前應顯無明。後應顯邪見。此言不顯見與不見。為無愧體。但顯有法是隨煩惱能與現行無智邪智為隣近因。說名無愧。此略義者。謂能令心。於德有德無所崇敬。名曰無慚。於罪現行。無所忌憚。名為無愧。有餘師說。於諸煩惱。不能厭毀。名曰無慚。於諸惡行。不能厭毀。說為無愧。有說。獨處造罪無恥。名曰無慚。若處眾中造罪無恥。說為無愧。有說。現起不善心時。於異熟因。無所顧眄。名曰無慚。於異熟果。無所顧眄。說為無愧。諸不善心現在前位。皆於因果。無所顧眄。故一心中二法俱起。由此翻釋慚愧異相。若淨意樂。為習善人所樂勝業。名有慚者。為得善人所樂勝果。名有愧者。諸有愛樂勝業勝果。必亦怖於惡因苦果。一切善心。現在前位。定於因果。皆無迷惑。由此慚愧。一心併生。故有餘師。以如是義。標於心首。說如是言於所造罪。自觀無恥。名曰無慚。觀他無恥。說為無愧。謂異熟因。當時現起。故名為自。其異熟果。後時方有。故說為他。彼義意言。諸造罪者。意樂不淨。於現罪業及當苦果。皆無顧眄。由此已釋。經主此中。誤取彼情。橫申過難。謂設難言。若爾此二。所觀不同。云何俱起。已說無慚無愧別相。愛敬別者。愛謂愛樂。體即是信。然愛有二。一有染污。二無染污。有染謂貪。無染謂信。信復有二。一忍許相。二願樂相。若緣是處。現前忍許。或即於中。亦生願樂。此中愛者。是第二信。或於因中。亦立果稱。前信是愛隣近因故。名愛無失。敬謂敬重。體即是慚。謂如前釋大善地法中言。心自在性說為慚者。應知即是此中敬體。然復有言。有所崇重。故名為敬。由此為先。方生慚恥。故敬非慚。彼師應許無慚恥者能起恭敬。以執先起敬時未有慚恥故。應無慚恥者能起恭敬。若謂敬時已有慚恥。則不應說由敬為先方生慚恥。若謂敬時非無慚恥。然敬非慚。此亦非理。言敬非慚。無證因故。非敬為先方生慚恥。勿無慚者能起恭敬。又勿有敬而無慚恥。然復確執敬體非慚。但有虛言。都無實義。故應敬體是慚差別。謂或有慚。名有崇重。此慚差別說名為敬。補特伽羅為境界故。即慚差別。得崇重名。夫崇重者。是心自在。心自在性。已說為慚。謂於心中。有自在力。能自制伏。有所崇重。故說敬體是慚差別。於諸所尊。有所崇重。故名為敬。是境第七。或因第七。由於所尊發隨屬意。即名為慚。此慚即是有所崇重。故此敬體。是慚差別。義善成就。即由此證。補特伽羅為境信慚。說名愛敬。非謂以法為境起者。故愛與敬。雖大善攝。而不立在無色界中。有餘師言。信順親密。而無耽染。說名為愛。瞻望所尊。崇重隨屬。說名為敬有餘師說。親近善士因名為愛。不越彼言因名為敬。復有說者。於和合眾。見等皆同。故名為愛。於可尊重。深心恭事。故名為敬。此愛與敬。欲色界有。無色界無。無依處故。如是已說愛敬別相。尋伺憍慢別相云何。頌曰。

 尋伺心麁細  慢對他心舉
 憍由染自法  心高無所顧

論曰。尋伺別者。謂心麁細。心之麁性。說名為尋。心之細性。說名為伺。若爾尋伺體不異心。經即就心說二性故。此言非理。由不了達經義意故。經言所有心麁細性名尋伺者。由有此法。心起便麁。此法為尋。由有此法。心起便細。此法名伺。或作異釋。故體異心。謂我不言。心之麁性名心麁性。心之細性名心細性。若爾云何。依心麁性。名心麁性。依心細性。名心細性。若爾麁細性相違故。不應尋伺一心俱生。雖一心中二體可得。用增時別。故不相違。如水與酢等分和合。體雖平等。而用有增。麁心品中。尋用增故。伺用被損。有而難覺。細心品中。伺用增故。尋用被損。有而難覺。若謂酢用一切時增故非喻者。此言非理。我不定說。以酢喻尋。伺喻於水。但有用增者即說如酢故。若心品中。尋伺二法隨用增者。即說如酢。微便喻水。由是尋伺。雖一心中體俱可得。用時別故。而無一心。即麁即細。如貪癡性。雖並現行。而得說心為有貪行。隨何心品。有法用增。由此為門。總摽心品。有說。現見別法所持。令其別法相續變故。心體相續既有麁細。故知別為尋伺所持。有餘復言。為立尋伺。為定障故。說尋伺為心麁細性。云何知然。諸聖教內。處處於定立心名故。謂契經中。說四靜慮為定根已。復說四靜慮。為增上心學。又契經說。依住淨戒。修習二法。謂止觀已。復說。智者依住淨戒。修習心慧。又契經言。離貪慾故。心得解脫。離無明故。慧得解脫。止觀是彼親近對治。故知於定建立心名。謂大仙尊。見有觀行者。方欲趣入中間靜慮時。有法為障。推求此障。知尋為體。復有觀行者。方欲趣入第二靜慮時。有法為障。推求此障。知伺為體。既能為障。故知別有。若言煩惱足為定障。何須別立尋伺障者。此言非理。煩惱唯障離染法故。非為定障。云何知然。下地煩惱有雖已斷。而上地定不現前故。有雖未斷。上地邊定。亦現前故。又唯煩惱為定障者。應唯未斷能與趣入上地為障。然尋伺等。要現在前。方與趣入上地為障。又契經說。靜慮中言。寂靜尋伺。離喜斷樂。已離貪者。修諸定時。方說尋等寂靜離斷。故知煩惱外別有尋等障。於染善心。為障別故。不應責言煩惱障定。何須別立尋伺為障。是故所言為立尋伺為定障故。說尋伺為心麁細性。理善成立。定之麁障說名為尋。定之細障說名為伺。由此故說心之麁性。說名為尋。心之細性說名為伺。亦無有失。非於上地定過患中更有如斯麁細名想。故上地定。得一味名。由是彼無中間靜慮非上諸地。如初靜慮。於一地中。有漸除障。漸得勝定。可立中間。何故不說尋伺自相。如說。受等各別相耶。辯諸法相。有多門故。謂聖教中有約自性辯諸法相。或約相應果因功用及所緣等。且如說言。云何地界。謂堅強性。云何不善。謂與無慚無愧相應。云何三摩地。謂心一境性。云何為觸。謂三和合。云何為眼根。謂眼識所依。云何法智。謂於欲界所繫諸行。或彼行因。或彼行滅。或彼斷道。諸無漏智。如是等門。辯諸法相。皆於正理。無所乖違。是故不應責同受等。諸法性相。最極難知。辯靜慮中當更分別。如是已說尋伺別相。慢憍別者。慢謂對他心自舉性。稱量自他德類勝劣若實不實。心自舉恃。[夌*欠]蔑於他。故名為慢。憍謂染著自法為先。令心傲逸。無所顧性。於自勇健財位戒慧族等法中。先起染著。心生傲逸。於諸善本無所顧眄。故名為憍。於諸善本無所顧者。謂由心傲。於諸善業不欣修習。是謂慢憍差別之相。如是已說諸心心所品類不同俱生決定差別之相。然心心所於契經中。隨義建立種種名相。今當辯此名義差別。頌曰。

 心意識體一  心心所有依
 有緣有行相  相應義有五

論曰。心意識三。體雖是一。而訓詞等義類有異。謂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或種種義故名為心。即此為他作所依止故名為意。作能依止故名為識。或界處蘊施設差別。或復增長相續業生種子差別。如是等類。義門有異。故心意識。三名所詮。義異體一。如心意識。三名所詮。義異體一。諸心心所名有所依。所緣行相相應亦爾。名義雖殊而體是一。謂心心所。以六內處。為所依故。名有所依。以色等境。為所緣故。名有所緣。即於所緣境品類相中。有能取義。故名有行相。平等俱時與他合故。說名相應。云何平等。五義等故。謂心心所。五義平等。故說相應。所依所緣行相時事。皆平等故。事平等者。一相應中。如心體一。諸心所法各各亦爾。有譬喻者。說唯有心無別心所。心想俱時。行相差別。不可得故。何者行相唯在想有。在識中無。深遠推求。唯聞此二名言差別。曾無體義差別可知。又由至教證無心所。如世尊告阿難陀言。若無有識入母胎者。乃至廣說。又說。或心或意或識長夜流轉。生於地獄。乃至生天。又說。士夫即是六界。所謂地界乃至識界。又說。我今不見一法速疾迴轉猶如心者。又說。我今不見一法若不修習則不調柔無所堪能猶如心者。又如契經伽他中說。

 心遠行獨行  無身寐於窟
 能調伏難伏  我說婆羅門

此等諸經皆遮心所。又於心所。多興諍論。故知離心無別有體。謂執別有心所論者。於心所中。興多諍論。或說。唯有三大地法。或說有四。或說有十。或說十四。故唯有識隨位而流。說有多種心心所別。如甘蔗汁。如倡伎人。故無受等別體可得。心心所法。共一境轉。生住滅等。分位是同。善不善等性類無異。體相差別。實難了知。非諸劣智能生勝解。故契經言。心心所法。展轉相應。若受若想若思若識。如是等法和雜不離。不可施設差別之相。故應於此發起正勤求生勝解了差別相。諸契經中。處處說有受想思等。識俱生故。不可由不得一類別相便總撥一切聖教真理。縱仁於此識想差別。若得不得。然其想相離於識體。決定別有。我於此二差別相中。分明證得。謂若於彼諸境界中。總了其體。說名為識。別取名相。施設名想。復云何知。此二俱起。非於境界總了體識。無間滅已。別取名相。施設識生即名為想。由阿笈摩及正理故。阿笈摩者。謂契經中。先說識已。後說俱生受想思故。言正理者。謂於眼識所了色中。取相名想。若於後時。想方起者。前色已滅。云何今時有相可取。辯本事品。已遮眼識緣過去境。若言意識能取彼相。理亦不然。經說。眼觸所生想故。若謂此如意近行說。此亦非理。意識不從觸所生故。猶如眼識。非有諸識三和所生。如何可言識從觸起。若彼復執。從意識後方生意地能取相想。此非眼識無間所生。便違所言如意近行。又從身觸所生身受。若同彼想不現領納身所取境。如何現前分明隨領順苦等觸。不應許此領納過去所觸境生相分明故。又生次第。理不成故。謂經所說。眼觸所生受想及思。三心所法。眼識無間。誰定先生。彼許此三是識差別。故識不可多體俱生。定次第生。無因證故。應說三法誰最初起。雖引至教證唯有心。而於義中無證功力。識於諸處有勝功能。非諸心所。是故偏說。又諸心所無不依心。但說所依能依已顯。又心心所。隨處隨時。用有增微。就增者說。或有心品。識用增強。或受或想或復思等。隨一一法用增強位。以此為門。總摽心品。故唯說識。不妨有餘。心獨行言。為遮心並起。不遮心所。如言人獨行。故所引經。無證功力。言於心所有多諍論。故知離心無別體者。此亦不然。皆信有故。謂依理教。諸大論師。皆信離心別有心所。但於多少數增減中。經無定說。故興諍論。若執受等是心差別。如何即心可名心所。據何定理。說識為心。復以何緣。即名心所。若謂諸識體即是心。受等諸法。是心體類。心相續中。有此法故。名心所者。何故不言所造諸色即是大種體類差別。即於地等相續位中。有此法故。名為所造。此既不爾。彼云何然。離大種外。別有所造。辯本事中已廣成立。若責何故知心所法決定離心別有體者。由阿笈摩及正理故。阿笈摩者。如契經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三和合觸。俱生受想思等心所。如是諸法。是心種類。依止於心。系屬於心。故名心所。此俱生言不說無間。但顯心所同時而生。俱有因中。當更成立。又不容有心體俱生。故知但說心所俱起。若謂如前所引經說。心心所法。展轉相應。若受若想若思若識。如是等法和雜不離。不可施設差別相者。此經意顯。心所與心其體無別。此亦非理。壽識煖三。亦同此說。應無別體。不可說言識之與煖其體無別。又和雜言。顯有別體。非無別體可說和雜。若唯有識。前識滅已。後識方生。云何可言如是等法和雜不離。若言由此受想思識無間生故名和雜者。此亦不然。理不成故。餘契經說俱生言故。或識無間有此法生。容可說言和雜不離。非識無間有受等三俱時而起。如何可說受想思等與識和雜。故彼所執理教相違。又契經言。修觀行者。得他心智。能知他心及心所法。而記別言。汝意如是。汝意如此。汝有此尋。汝有此伺。乃至廣說。不應即心名為心所。如前已辯。由是等類諸阿笈摩。證知離心別有心所。由正理者。如前所說。謂於眼識所了色中。取相名想。若於後時。想方起者。前色已滅。云何今時有相可取。乃至廣說。有餘復言。如契經說。

 名映於一切  無有過名者
 由此名一法  皆隨自在行

名者即是受相行識。既言一法。故知唯心無別心所。此言非理。以名如色多體成故。如契經言。法有二種。謂名及色。非大種等差別相法一法為性。此亦應爾。有餘復言。若心心所。其體各異。於一心品。應有眾多。能覺了用。故心所法應不異心。此亦不然。能覺了用。體唯一故。覺了謂慧。非心心所皆慧為體。如何令餘非覺了性成覺了體。故無斯過。有餘復言。我等現見唯有一識。漸次而轉。故知離心。無別心所。此亦非理。受等如心體相分明。現可取故。又心心所。雖體俱生。而其功用。非無先後用增強位。體方可知。如諸大種。此亦應爾。有何定因。唯心心所俱時而起。說名相應。非諸大種。或所造色。由大種等體有增不增故。若爾心所體亦應然。不爾一相體無增故。又契經說。見為根信證智相應。故諸大種。或所造色。無相應義。若言不爾不遮餘故。非彼經中說諸色法無相應義。又亦說色有相應故。謂於諍處。說二相應。此言非理。太過失故。如於一分佛說色言。應一切法皆色為體。若言世尊唯說大種所造為色。此亦非理。不遮餘故。若謂變壞故名為色。知此色言。已遮餘法。此亦非理。唯變壞義。非定知故。若謂經言手等觸對故名變壞。唯變礙義。是色非餘。此亦非理。不決定故。非彼經中說唯變壞是色非餘。又餘經中。亦說無色有變礙故。謂契經言。意為可意不可意法之所變礙。故無色法亦應是色。如是經言。了別境界。故名為識。應諸色法亦識為體。若謂不然。曾無說色識為體故。此不應理。如想受等。應成識故。又不遮故。若謂如何無所緣法而得說為了境識者。此亦非理。自計度故。何處經言。無所緣法不能了境。又何處說。色無所緣。是故應唯心心所法。有相應義。同一所依所緣行相時事等故。諸契經中。見心心所有如是義。非大種等。以大種等方處勢用各各差別。雖暫和合不相離故假說相應。而非畢竟有相應義。唯心心所。畢竟相應。故相應言。義善成立。有餘師說。如一器中煎水湧沸擊爛燒動四用差別。俱時有故。知四大種。異體和雜。實有義成。如是眾多心心所法。展轉相助。雖同一時所依所緣行相相似。而其勢用各各差別。無雜亂故。知有別體。如斯論旨諸部極成。皆已共摧唯有心論。故心心所別有義成。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十一

 

上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下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說一切有部)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般泥洹經

般泥洹經卷上 不載譯人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游...

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

【註音版】佛說無量功德陀羅尼經

佛說無量功德陀羅尼經...

【註音版】雨寶陀羅尼

雨寶陀羅尼...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

【註音版】菩薩睒子經

菩薩睒子經...

佛說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

佛說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 北涼高昌國沙門法盛譯...

佛說求欲經

佛說求欲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

【註音版】佛說較量壽命經

佛說較量壽命經...

【佛教詞典】十六遮

(名數)一不知自名者。二不知和尚之名者。三年不滿二...

【佛教詞典】無喜足

【無喜足】 p1051 瑜伽八十三卷三頁云:於少下劣差別所...

插管維生的病人可以安樂死嗎

問: 師父慈悲,我有一個問題想問,就是對那些老人家,...

這些是我們前世欠他的嗎

問: 法師您好!我母親因有外遇,導致家庭破裂。之後...

七個皇帝的國師--澄觀法師

澄觀法師(清涼國師),諱澄觀,字大休,唐朝越州會稽夏...

心靈「清明」

中國的節日,大凡和祭有關,以祭悟道,這是中國人的智...

菩薩有兩種因緣會失去戒體

《業疏》云:於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簡單講:...

阿彌陀佛幫我們遠離了分段生死

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我們是為了成就聖道,一般來說,你初...

寬嚴法師《如何控制你的瞋怒》

有人說,現在的世界是修羅世界。修羅的特性是什麼?就...

一念妄想創造出輪迴

顯妄果本空 首先佛陀先顯示:這六道的果報其實是不真實...

惜福

我的外祖母活到八十歲,她過世的時候我還年幼,有許多...

黃豆替佛珠,念佛供養兩不誤

【原文】 僧有募化施主黃豆,每念佛一聲,過豆一粒,一...

對惡母應該孝順嗎

問: 對惡母應該孝順嗎? 大安法師答: 首先你對你的...

僅貪求極樂世界的享受,是否會障礙往生

問: 《大寶積經》說,時一比丘,聞佛讚揚不動如來佛剎...

【視頻】《般泥洹後灌臘經》風柯月渚讀誦

《般泥洹後灌臘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佛說月光菩薩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月光菩薩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