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六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六十二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賢聖品第六之六

已因便說順解脫分。入觀次第是正所論。於中已明諸加行道。世第一法為其後邊。應說從斯復生何道。頌曰。

 世第一無間  即緣欲界苦
 生無漏法忍  忍次生法智
 次緣餘界苦  生類忍類智
 緣集滅道諦  各生四亦然
 如是十六心  名聖諦現觀
 此總有三種  謂見緣事別

論曰。從世第一善根無間。即緣欲界苦聖諦境有無漏攝法智忍生。此忍名為苦法智忍。寧知此忍是無漏攝。從世第一無間而生。以契經中言世第一無間入正性決定。或正性離生。爾時名越異生地故。此忍既是決定離生。一分所攝定是無漏。從世第一無間而生。說無漏言為欲簡別世第一法。所從世忍此無漏忍。以欲苦法為其所緣名苦法忍。謂於苦法無始時來。身見所迷執我我所。今創見彼唯苦法性。忍可現前名苦法忍。此能引後苦法智生。是彼智生障之對治。故復名曰苦法智忍。經主此中作如是釋。為顯此忍是無漏故。舉後等流以為摽別。此能生法智是法智因。得法智忍名如花果樹。詳彼意謂唯說忍言。恐此有同加行忍失。此無深理。非為彼法有此法生。此法必應與彼同類如花果樹。斷對治等因果類殊。又不極成以苦法智。是無漏性非為極成。如何忍生彼同彼是無漏。又此無同加行忍失。說世第一無間生故。說此能越異生地故。非有漏忍能成此事。又如何知此苦法忍。以苦法智為等流果。若謂此忍是無漏故及前生故。理亦不然。未說此忍無漏理故。由此證知前釋為善。即此名入正性決定。亦復名入正性離生。由此是初入正性決定。亦是初入正性離生。故經說正性。所謂涅槃或正性言目諸聖道。能決趣涅槃或決了諦相故。諸聖道得決定名。至得決定說名為入。若爾何緣於無漏慧。唯初見諦得決定名。以於爾時於諸諦理。初得難毀決定見故。或於爾時望餘位道。有非一種決定相故。謂見道位剎那剎那。定間雜得忍智行相。餘道不然。又見道中障治定別。以定唯斷見所斷故。餘道不然。謂修位中或有雙斷見修斷惑。或唯斷修。又見道中解脫道後定起無間。餘道不然。又見道中定是無漏。定十五念。定不起等。餘道不然。故獨名定。有餘師說。於見位中決定初得八聖同分。故唯見道立決定名。煩惱名生。如契經說何謂生。具謂諸煩惱。見位初越故名離生。有說生言目根未熟。見位初越故名離生。至得離生說名為入。如本論說。世第一無間舍異生性。為世第一。為苦法智忍。為共能舍。有餘師言。唯世第一若謂此是異生法故應無舍力。此難不然。性相違故。依彼舍彼如上怨肩而害怨命。有餘師說。唯苦法忍此忍生時舍異生性。此忍滅位斷十隨眠。如燈生時能除闇障。燈至滅位燒炷盡油。若謂二能屬燈明觸。不應引喻一法二能。此難不然。如一法上生位滅位。二有性殊兩位功能亦應異故。理不應許生時有性如滅。亦不應許滅時有性如生。又非功能離於有性。離有性外別有功能。自體不成世中已辯。又見一法一剎那中有多功能。如四正斷故所立喻理非不成。然於此中所立喻意如燈據總。體雖是一實物異故功能有殊。謂有生時起功能者。有於滅位方有功能。如是一物由時別故。所有功能亦應有別。故苦法忍生時。有能舍異生性。滅時有用斷十煩惱。斯有何失。若責未來寧有作用。此先已釋。先釋者何。此於功能假說作用。定無作用於去來有。辯世相中已具思擇。有餘師說。此二共舍如無間道解脫道故。謂世第一如無間道。與異生性成就得俱滅故。苦法智忍如解脫道。與異生性不成得俱生故。此忍無間即緣欲苦。有法智生名苦法智。於唯是苦法得決斷慧故。應知此智亦無漏攝。前無漏言遍流後故。如緣欲界苦聖諦境。有苦法忍苦法智生。如是復於法智無間。總緣餘界苦聖諦境。有類智忍生名苦類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此境。有類智生名苦類智。最初證知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後境智與前相似故得類名。是後隨前而證境義。或從前生故後得前類名。如世間言子是父類。即是從欲界苦決定覺所生。餘界苦決定覺義。如緣苦諦欲界及餘。生法類忍法類智四。緣餘三諦各四亦然。即緣一一有四心義。謂復於前苦類智後。次緣欲界集聖諦境。有法智忍生名集法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欲集。有法智生名集法智。次緣餘界集聖諦境。有類智忍生名集類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此境。有類智生名集類智。次緣欲界滅聖諦境。有法智忍生名滅法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欲滅。有法智生名滅法智。次緣餘界滅聖諦境。有類智忍生名滅類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此境。有類智生名滅類智。次緣欲界道聖諦境。有法智忍生名道法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欲道。有法智生名道法智。次緣餘界道聖諦境。有類智忍生名道類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此境。有類智生名道類智。如是次第有十六心。總說名為聖諦現觀。以於三界四聖諦境。次第現前如實觀故。既於三界四聖諦境。旋環紛擾作意思惟。寧不能為現觀障礙。初習業地於諸諦境。多返旋環已淳熟故。又在見道行極速故。又由不起阿世耶故。又此勢力極勐利故。必無能為此障礙者。即由此理說見道位。名為無相不可施設。住此位中相難了故。法類忍智於諸諦境。行相差別難施設故。此中上座。違越百千諸瑜伽師。依真現量證智所說。展轉傳來如大王路。諦現觀理率意。別立現觀次第。謂瑜伽師。於四諦境先以世智。如理觀察次引生忍。欲慧觀見此忍增進。作無間緣親能引生。正性決定引起聖道。光明相故此忍現前。如後聖道於四諦境。忍可欲樂簡擇觀察。推度分明如隔輕[纟*沙]。光中觀像此位名入正性決定。後於四諦以妙抉擇。無動智見名為預流。佛說涅槃名為正性。此能定趣得決定名。故前名入正性決定。即能入位名諦順忍。此忍非在世第一前。彼謂佛說五取蘊已。復作是言若於此法。以下劣慧審察忍可名隨信行。若於此法以增上慧。審察忍可名隨法行。故依得忍建立隨信隨法行者。非依得智。又以世尊於成證淨。見諦圓滿正見者中。決定除斯隨信法行。以於集總伽他中說。二最勝二淨通達外二種。故此二種未得聖智。此復何殊世第一法。由聖定忍與前有異。謂出世故此名為聖。無動搖故此名為定。由聖定故名為見諦。然此猶名未得聖道。若得聖道轉名預流。是故世尊告舍利子。八支聖道說名為流。若爾何緣名為聖者。由此已得聖定忍故。住此忍位為經久如。引聖道力強故非久然闕緣故。有時暫出作餘事業。非不得果可於中間有命終理。此聖定忍有何為障。雖已現行而未斷惑。智未滿故未決定故。次起苦法智名預流初心。爾時便能頓斷三結。能永斷彼舊隨界故。從此引生苦類智等。是故現觀定有八心。今詳彼宗現觀次第。違教違理前後相違。違教者何。如世尊說諸有永斷三結名為預流。彼於四聖諦中具現觀故。此經顯示二決定理。一顯非得苦智即名預流。二顯非苦智時頓斷三結。此經意說。遍知四諦名預流故。又說預流方能畢竟斷三結故。如何違理。且彼所說苦法智位即名預流。應住忍時名預流向。此預流向如預流果佛說有學。以契經說諸有學者有十八故。要得學法名有學者。故知聖忍亦名學法。忍是學法非聖道收。如是所言何大違理。又違別理。謂世尊言。是隨信行隨法行者。入正性決定越異生地。未得預流果。乃至廣說。如何許彼越異生地。而未得名成就聖道。又說八種補特伽羅。從預流向至阿羅漢。此八聖者應延應請。應合掌禮。乃至廣說。非無聖道可廁此流。又說如所餘得聖道者故。謂契經說。若有五根增上勐利極圓滿者。名俱解脫阿羅漢果。廣說乃至。若有五根極劣鈍者。名隨信行非無聖道。可同此說。如何彼說。前後相違。謂諸道名目正見等此有二種。謂世出世。離此二外無第三道。既許聖忍是出世間。應如法智等亦聖道所攝。若不許此是聖道攝。亦應不許是出世間。許出世間非聖道攝。豈不彼說前後相違。若苦智時非預流者。善逝所說當云何通。經說。世尊告舍利子。八支聖道說名為流。於我無違何煩會釋。謂我不說初入聖道即名預流。說預流名目得初果。經亦不說得八聖道皆名預流。但說名流何違須釋。理應遍預知八諦境。聖道流者名預流故。然經摽列家家七返一間一來。欲阿羅漢五種不還十聖者已。復作是說。諸有成就佛證淨者。一切皆名見諦圓滿。正見者攝此成證淨見諦圓滿正見者中。前五聖者此處通達彼處究竟。後五聖者此處通達彼處究竟。乃至廣說。於此經中不說隨信隨法行二。有別所以謂要具足見四聖諦。方得名為見諦圓滿。及成證淨無缺減者。彼隨信行隨法行者。乃至證得道類忍時。猶得名為成就邪見。故未名得見諦圓滿及成證淨無缺減者。非於三諦得現觀時可名已成佛僧證淨。即由此證苦法智時。仍未名為得預流者。由此經說諸預流者。見諦圓滿具成證淨。故彼所引如是契經。自害己宗非違他說。或此唯說於其位中。可有語言容命終者。彼隨信行隨法行者。二事俱無故此不說。理不應說隨信行者隨法行者。不成證淨。如契經說。若有於彼四種證淨一切皆無。我說彼居外異生品。此二行者許是有學。說為異生。不應正理。又此不攝在十聖者中。便無證淨等有大過失。謂佛獨覺亦不攝在十聖者中。豈可說言佛及獨覺。在成證淨見諦圓滿正見者外。若謂佛獨覺在羅漢中。二最勝經便為無用。謂彼經說有十聖者。四向四果並佛獨覺。唯佛獨覺名為最勝。雖阿羅漢亦可攝彼。而更別說以最勝故。應知此經理亦如是。非二攝在阿羅漢中。然此經中不說彼二。豈由不說故彼無證淨等。理既應許佛及獨覺。非十聖攝成證淨等。隨信法行寧不許然。又此契經。非了義說。由此經說。十種聖者皆具成就十聖道支。即八道支。謂正見等。又加正智及正解脫。餘契經說。諸有學者但可成就前八道支。具成就十唯阿羅漢。此契經意應更尋求。是故定知非了義說。又預流等此處通達。當於彼處得究竟者。謂彼現身當全離欲。生色無色方般涅槃。彼住預流一來等位為十聖攝為不攝耶。若攝便違此經所說。非此經說預流果等。於此處通達彼處究竟故。若不攝者應許彼類。亦是不成證淨等者。准此應責欲阿羅漢。在有學位十中攝不。若謂隨所舉攝其餘位。則隨信法行亦在十中。此若不然彼云何爾又佛獨覺在有學位當言攝在何聖者中。不攝便應無證淨等故。此經意應更思求。由此定知非了義說。非由不說在十聖中。隨信法行無證淨等。是故不可以不說在十聖者中。便定證成隨信法行未得聖智。又此隨信隨法行者。應起聖道如餘果向。謂如已得預流果等。於後進趣一來等時。未得彼果名彼果向。中間必有聖道現前。准此應知隨信法行既是預流向。應定起聖道聖果向攝無差別故。由此契經說二行者。未得預流果中間不命終。然聖道流總有二種。謂是果非果攝要至果流名預流果。此二雖得預非果流。而未得名預果流者。此若未得果中間不命終。既以果聲標所未得位。故知此二非全未預流。不爾經中應作是說。未得預流位中間不命終。何煩果聲標所未得。又若隨信隨法行者未得聖道。便應創得住見道位即名預流。爾時此名理應未得。住見道者見未淨故。要見淨已方名預流。經言預流見已清淨。為令見淨故修聖道。若離聖道無別有法能令見淨。由此見道見未淨故未名預流。然彼亦說隨信法行。能令見淨而復執彼未得聖道。非為善執。彼謂佛說若於此法。以下劣慧審察忍可名隨信行。乃至廣說。故由忍力能令見淨非由聖道。此無至教亦無正理。證忍非聖道但率己妄情。故於彼言無勞廣遣。經唯說聖道能令見淨故。又彼所立現觀八心。法類二心用應無別。謂法智品已能具見一切諦相。於後復起類智品道。更何所為。彼作是言。且苦法智由緣內外。念住勢力之所引生。故此智生隨逐於彼了知苦相。次苦類智隨法智生。於諸行中能隨決了。與前所了相似苦相。餘法類智例此應知。今詳彼言。法類二智無有少分力用差別。謂苦法智於諸行中。已能遍知一切苦相。次起類智於諸行中。更別有何應隨決了。或彼應說苦法智時。於苦相中有何未了。為隨決了生苦類智。彼許三界行苦相。無別總相思惟入正性決定。以彼宗說要總相觀三界苦法能入現觀。既爾法智已總相知。後類智生復何所用。又苦法智隨念住生。隨彼遍知三界苦相。應名類智失法智名。差別因緣不可得故。由此理證知彼所宗。極為妄立法類別相。又彼所立皆以聖教為勝所依。依何至教定知現觀。心唯有八。若不依憑至教所說。隨己所欲不審思求。見少聖言便生歡喜。由斯輕爾別立宗趣。是則所立種種宗途。皆應得成。何執唯八。謂若見說應觀一切唯法無我。是則應執一心現觀。若復見說斷諸疑網由知苦因。是則應執二心現觀。又若見說法從因生。乃至廣說。是則應執三心現觀。又若見說如實知苦。乃至知道。是則應執四心現觀。又若見說如實了知集沒愛味過患出離。是則應執五心現觀。又若見說修七處善。是則應執七心現觀。如是等說其數寔多。豈可隨言起種種執擾亂聖教詃惑有情。故瑜伽師依真現量。證智所說展轉傳來。如大王路諦現觀理。雖被分析成多部異。然應方便簡偽依真。無容率己更立宗趣。如人舍宅已被焚燒。更持乾草用資勐焰。又彼所說聖忍位中。由闕緣故有時暫出作餘事業。亦不應理。以諸見道修道初心加行一故。云何知爾。更不說有別加行故。又說中間無命終故。若謂隨信隨法行者。世尊說彼應不放逸。修集諸根如餘有學。應有出觀。故契經言。苾芻諦聽。何等色類。我說彼為應不放逸。廣說乃至。復次苾芻非俱解脫。非慧解脫。非身證非見至。非信勝解。應不放逸修集諸根如隨信行。廣說乃至。苾芻當知。如是色類。我說彼為應不放逸。所以者何。謂彼具壽應不放逸。修集諸根於隨順身妙臥具等亦不染著。親近承事供養善友。得漏盡故成心解脫。如是應說隨法行者。非二行者都不出觀。可有如上所說道理。又如佛告婆拕黎言。苾芻當知。置俱解脫。廣說乃至。置信勝解。若隨法行來至我所。我設告彼善來苾芻。可處泥中為我橋道。我當踐汝渡此淤泥。於意云何。彼隨法行。我將踐位舍我起不。正踐彼時有動轉不。後以言詞申勞倦不。婆拕黎曰。不也世尊。說隨信行應知亦爾。非二行者正在定中。可為世尊之所告勅。及起身業發語言理。又天神告沃揭羅言。長者當知。此俱解脫。此慧解脫。廣說乃至。此隨法行。此隨信行。此阿羅漢果。此阿羅漢向。廣說乃至。此預流果。此預流向。汝應供養深自慶幸。又契經說。若有供養一預流向。乃至廣說。由此證知隨信法行。由闕緣故有時暫出。如是所引為證不成。於彼先時立後名故。如餘經說。無明所覆愛所繫縛。愚夫智者同感此身。非諸智者無明所覆感得此身。然先感身後成智者。於先非智者立後智者名。又如餘經說。中般涅槃等亦於前位立後位名。中有等時得阿羅漢果。要至最後方般涅槃故。又如餘經說。欲阿羅漢等此處通達。非阿羅漢等可有通達義。但說先時如是應知。說隨信行隨法行者。應不放逸。修集諸根及處泥等。皆於前位立後位名。以必當成隨信行等。於未成位預立彼名。如何得知經有此意。以前經說。謂彼具壽得漏盡故。成心解脫。非隨信行隨法行者。可得漏盡成心解脫。然於後位立前位名。以漏盡時追說前位。曾為隨信隨法行者。如是前位應不放逸。修集諸根及處泥等。後必當成隨信法行。故於前位立後位名。如餘契經。互說無失。由是前說。以諸見道修道初心加行一故。隨信隨法行無出觀理成。故彼所言於聖忍位由闕緣故。有時暫出作餘事業但率己情。又彼所言苦法智起力能頓斷三結隨界。爾時名曰預流初心。此亦不然。理不成故。謂苦法智頓斷三結舊隨界者。為生時斷為滅時斷。若生時斷。最後學心應成無學。由彼生已無煩惱故。若滅時斷。住苦法智便非預流。爾時三結隨界轉故。以契經說三結已斷方名預流。是故汝曹寧作是說。苦法智忍斷三結隨界。苦法智起成預流初心。必不應言苦法智斷。然彼所說聖定忍位未決定故。不斷煩惱智亦應言未得決定。以苦法智現在前時。未已斷疑舊隨界故。若不為與疑隨界俱。聖忍何緣言未決定。又漸現觀是上坐宗。苦法智時餘疑未斷。應如聖忍未得決定。應亦未能斷諸煩惱。然彼宗說初苦智時。力能頓斷三結隨界。彼與聖道極相違故。謂最下品聖道生時。勢力已能浣濯相續。令彼三結隨界頓斷。由相續中緣無常苦空無我見都未有時。薩迦耶見戒禁取疑容相續轉故。苦法智現在前時頓斷三結。若爾便應於後後位觀餘聖諦功並唐捐。彼反詰言。何不乘難此位應得阿羅漢果。豈不為斷餘未斷結。此全無理。迷集等疑苦智能滅。理不成故。謂於集等有迷惑者。非由見苦於彼能解。以見苦相時未見彼相故。非未解彼滅迷彼疑。非苦智違集等疑故。或應苦智亦與諸餘見斷結相違。無差別因故。非常等見都未有時。於相續中諸見所斷。皆有斷義故。苦智生應皆頓斷。寧唯三結。由此彼說非應理因。彼反詰言。亦不應理。以未應得阿羅漢故。設於爾時見道所斷所有諸結皆斷盡者。亦未容得阿羅漢故。以能具見一切諦者修所斷結猶未斷故。由此或應許苦法智不能頓斷三結隨界。或復應許苦法智時頓斷一切見所斷結。如是則應於後後位觀餘聖諦功並唐捐。既爾不應許漸現觀。又詳上坐所立義宗。似許預流都未見諦。以彼上座自作是說。謂最下品聖道生時。勢力已能浣濯相續。令彼三結隨界頓斷。聖道生位必在未來。然彼所宗未來未有。若聖道未有能浣濯相續。令彼三結隨界頓斷。豈不說彼未見諦位。三結隨界身中已無。便成預流都未見諦。若彼意謂聖道生時。於相續中猶有隨界。如何可說聖道生時。勢力已能浣濯相續。三結隨界猶住其身。而言已能浣濯相續。如是意趣極為難了。若復意謂聖道正生。三結隨界爾時正滅。亦不應說聖道生時。勢力已能浣濯相續。夫言正滅必是現在。聖道生時隨界有故。又彼設謂隨界滅時不能為因牽後隨界。即依此義名已浣濯。亦不應說已浣濯言。但可說為正浣濯故。又前所說則成預流。都未見諦過終難免。彼於一諦理見仍未滿故。於一二三諦見未圓滿時。猶可名為見未見諦。要具見諦方名預流。以經說預流見諦圓滿故。況於一諦猶見未圓。而可名為得預流者。若謂聖道現在名生。爾時已能浣濯相續。則舊隨界是忍所斷。爾時智起彼體已無。則於自宗有相違過。又彼許忍非聖道收。如何能斷三結隨界。又現在世名為已生。說為生時不應正理。是故上座所立義宗。理或不應許漸現觀。或定應許見道諦時。方能無餘永斷三結。是則符順我對法宗。不應自言別立宗趣。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六十二

 

上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下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在家菩薩戒本

在家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讀誦儀軌) 香讚 爐香乍熱...

【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說一切有部)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佛說弘道廣顯三昧經

佛說弘道廣顯三昧經卷第一(一名入金剛問定意經) 西晉...

【註音版】聖觀自在菩薩功德讚

聖觀自在菩薩功德讚...

佛說太子墓魄經

佛說太子墓魄經(開元錄云:沐魄或慕魄) 西晉月氏三藏...

大方等大集經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瓔珞...

大正句王經

大正句王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註音版】佛說月光菩薩經

佛說月光菩薩經...

華嚴經問答

華嚴經問答上卷 沙門法藏撰 問。三乘事理。普法事理雲...

寶星陀羅尼經

寶星經序 唐釋法琳撰 《寶星經》梵本三千餘偈。如來初...

【佛教詞典】怖畏

梵語 vibhīsana。恐懼害怕之意。依六十華嚴經卷三十四...

【佛教詞典】慧堂殿

【慧堂殿】 p1319 瑜伽八十三卷六頁云:慧堂殿者:到究...

勸人不可遽指其過,必須先美其長

凡勸人不可遽指其過,必須先美其長。蓋人喜則言易入,...

大安法師:現代人心裡空虛迷茫的原因

問: 現在社會上大多數人心裡都很空虛,這是什麼原因...

若有病苦纏身者,當持念藥師咒

藥師咒是《佛教念誦集》中十小咒之一,來自《藥師琉璃...

菩薩為何稱名「普賢」

菩薩為何稱名普賢? 梵語輸跋陀,或三曼跋陀,漢譯普賢...

往生極樂世界九品蓮位圖文詳解

上品上生: 往生之因 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

不安分的牛兒

也許,有人會認為人生多煩!其實,這都是因為「想不通...

愛恨親疏,這樣的愛是一種交易

對親友不能太執著 親朋好友是因為各種因緣的積聚,在即...

將軍的懺悔

夢窗國師有一次搭船渡河,當船正要開航離岸時,有位帶...

吃素戒殺是阻斷怨怨相報的惡性循環

殺業是人類行為當中非常深重的一種惡劣的衝動。眾生都...

十種懺悔法門

人除了人事上的懺悔之外,更要有工作上的懺悔。譬如蓋...

同樣一個東西,每個人產生的想法不同

這個妄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念明瞭的心跟外境接觸的...

沒有生死懇切心,念佛參禪都是搞著玩的

問: 師父,您剛才告訴我們當下一念,我們也知道當下一...

【視頻】《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道證法師念誦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道證法師念誦

【視頻】《地藏經》道升居士木魚念誦

《地藏經》道升居士木魚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