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八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定品第八之二

我宗定說。初二靜慮樂根為支。違何正理。汝執身受方有樂根。非諸定中可起身識。豈不與此正理相違。此亦無違。以我宗許正在定位。由勝定力起順樂受。妙輕安風遍觸於身發身識故。如是救義未離前失。但起身識非在定故。謂我宗亦許正在定位。有離生喜樂所引極微遍在身中。如團中膩力能對治諸煩惱品。身之麁重攝益於身。亦說名為無惱害樂。然不許此在定位中。能觸動身發生身識。此等持果如是生時。有力能令等持堅住。故此妙觸起不唐捐。若此位中容起身識。外散亂故應壞等持。若謂此風從勝定起。引內身樂順起等持。故身識生無壞定失。亦不應理。雖順等持而身識生便非定故。正在定位有與定相違。不定識生如何不壞定。縱順定故非永退失。然散心生寧非出定。非起順定加行散心。已得名為正住定位。是故身識現在前時。理應名為已從定出。既爾寧說是靜慮支。又此樂生應名定刺。由此樂受身識俱生。間雜定心令不續故。又以欲界身根為依。理不應生色界觸識。故不可說身在欲界。身識俱受領色界中靜慮所生妙輕安觸。若謂此觸依內起故。容依欲身發生彼識。此但有語無理教故。謂何理教證依欲身取色輕安非所餘觸。故彼所執違越理教。唯對法宗所說無失。上座於此作如是言。如何得知輕安名樂。無少聖教於輕安體立以樂名。又見於此餘說名樂。於義無益故。若輕安體應說輕安名。非說輕安有無樂過。經說輕安是樂因故。如契經說。心喜故身輕安。輕安故身受樂。是故知樂非即輕安。破此同前經主所引。然彼所說。若是輕安體應說輕安名。此說非理。為避靜慮支不易說過故。勿說初靜慮離生喜輕安。又此義中輕安名樂。於義有益。下苦所惱。為令欣求上地生故。謂一切地皆有輕安。如何令知上地皆樂。發勤精進離下地染。故於輕安體假立以樂名。於此義中深成有益。雖輕安樂遍一切地。而今於此靜慮支中。唯樂果因方說名樂。第二靜慮雖無樂根。而說彼輕安為樂果因者。以樂根喜根俱說名樂故。言輕安故身受樂者。彌證輕安得名為樂。以輕安起能治身中惛沉品麁重性。令身輕妙安隱受樂。除此樂外必定無餘。是尸羅等次第所得。故對法宗所說無過。今應思擇。第三定中。意地悅受既得喜相。應名為喜。何故名樂。此名為樂亦有所因。以諸喜根不寂靜故。謂喜動湧擾亂定心。如水波濤湧泛漂激。初二靜慮意地悅受。有如是相故得喜名。第三定中此心悅受。其相沉靜轉得樂名。故此定中捨用增上。棄捨喜故立行捨支。第四定中復棄捨樂。故彼行捨得名清淨。何緣念慧諸地皆有。而念唯在上二靜慮。慧在第三定方得立為支。隨其所應偏隨順故。謂喜與樂於三有中。是諸有情極所耽味。第三靜慮所味中極。有生死中最勝樂故。理應立慧觀察厭捨。若無慧者自地善根尚不能成。況進求勝。為治如是自地過失。第三靜慮立慧為支。餘地不然故不立慧。第二靜慮有最勝喜。輕躁嬈亂如邏剎私。第三定中有最勝樂。如天妙欲極為難捨。第三四定由行捨支。隨其所應。雖已棄捨而恐退起立念遮防。餘地不然故不立念。然第三念勢用堅強。非唯助捨亦能助慧。通能防備自他地失。第四不爾。無自失故。由此第四不立慧支。或初二定尋喜飄動。雖有念慧防照用微。第四定中二捨所蔽。順無明故慧用不增。故慧唯三。念通上二。或第三定樂過甚微。不立慧支。無能照察。若不照察則無厭求自地過患上地功德。然下尋喜上色過麁。雖照厭求未為奇特。故餘三地。慧不立支。以第三定中樂過難。覺故佛說聖者應說。應知由此定中慧用。最勝能知細過故立。為支雖第四邊慧亦能了。而但總相未為奇特。謂彼與樂系地不同。是離染道總觀下過。非如自慧同一繫縛。能別觀失方謂希奇。故自立支。上慧不爾。又諸已得第三靜慮。於第四邊非皆自在。故於將離樂受染時。彼慧無容立為支體。故唯三定立慧為支。然正了時及初已離。皆應防守須立念支。何故輕安立為支體。以初二定輕安用增。觸前所無殊勝位故。由此勢用精勤不捨。能令相續有所堪能。能助等持令牽勝德有殊勝用故立為支。內等淨名為目何法。目尋伺息於定心堅。有說先時尋伺鼓動令心於境不甚堅牢。今於所緣方能一趣。故說內等淨目於定心堅。彼顯此名目殊勝定。則內等淨應無別物。第二靜慮應唯三支。彼釋但應朋友信受。無正教理堪為證故。非無聖教說有四支。言有三支依何聖教。故內等淨體即信根。謂若證得第二靜慮。則於定地。亦可離中有深信生。名內等淨。故雖諸地皆有信根而可立支。唯第二定以今創信諸定地法。與散地法俱可離故。又初靜慮尋伺識身。如熱淤埿信不明淨。後二靜慮行捨用增。映奪信根故無內淨。謂由警覺信力方增。捨此相違故能映奪。信是淨相故立淨名。如清水珠令心淨故。內心平等為緣故生。由此信根名內等淨。或第二定所有功德。平等為緣引生此淨。由此建立內等淨名。非唯尋伺靜息為體。此等皆是心所攝故。如受想思別有實體。有餘部說。喜非喜受。喜是行蘊心所法攝。三定中樂皆是喜受。故喜喜受其體各異。非三定樂可名喜受。二阿笈摩分明證故。如辯顛倒契經中說。漸無餘滅憂等五根。第三定中無餘滅喜。於第四定無餘滅樂。又餘經說。第四靜慮。斷樂斷苦先喜憂沒。故第三定必無喜根。由此喜受是喜非樂。如先所說八等至中。前七各三第八有二。諸染污定如何知有。此由契經及論說故。謂契經說。淨無漏定已。猶言世尊未說一切定。故知有餘染定未說。本論亦說。於諸靜慮。自地一切隨眠隨增。由此等文知有染定。故說靜慮總有二種。由定及生有差別故。定復有二。謂染不染。不染復二種。謂淨及無漏。無漏復二。謂學無學。如是差別理有眾多。染靜慮中為有支不。有。非一切。何定無何。頌曰。

 染如次從初  無喜樂內淨
 正念慧捨念  餘說無安捨

論曰。且有一類隨相說言。初染中無離生喜樂。非離煩惱而得生故。雖染污定亦喜相應。非因離生故非支攝。此不唯說離欲生喜。亦說因離自地染生。以契經中先作是說。離諸欲惡不善法已。復作是言。離生喜樂。此中重說離生言者。為顯亦有喜離自地惑生。為顯喜支唯是善性。故薄伽梵與樂合說。輕安相應必是善故。由此染定必無喜支。故初染支唯有三種。第二染中無內等淨。彼為煩惱所擾濁故。雖諸世間說有染信。而不信攝故不立支。樂是輕安唯善性攝。例同初定故不重遮。故此染支唯有二種。第二染定許有喜支。初染中無以何為證。以初定喜說從離生。第二中無離生言。故第三染中無正念慧。彼為染樂所迷亂故。染污定中雖有念慧。而得失念不正慧名。故此二支染中非有。行捨唯是大善法攝。例同第四故此不遮。故此染支唯有二種。第四染中無捨念淨。彼為煩惱所染污故。由此第四染唯二支。有餘師說。初二染定但無輕安。後二染中但無行捨。大善攝故。彼說染中喜信念慧。皆是支攝。皆通染故。契經中說。三定有動第四不動。依何義說。頌曰。

 第四名不動  離八災患故
 八者謂尋伺  四受入出息

論曰。下三靜慮名有動者有災患故。第四靜慮名不動者無災患故。災患有八。其八者何。尋伺四受入息出息。此八災患第四都無故。佛世尊說為不動。然經唯說第四靜慮。不為尋伺喜樂動者。經密意說論依法相。以薄伽梵有處說言。斷樂斷苦先喜憂沒。具足安住第四靜慮。又說彼定身行俱滅。入息出息名為身行。故知此定非唯獨免。尋伺喜樂四動災患。有餘師說。第四靜慮如密室燈。照而無動故名不動。喻經說故尋伺何過。而求靜息此能令心於定境界。雖恆繫念而不寂靜。如樹枝條依莖而住。與風合故動搖不息。諸瑜伽師雖不願樂。於境行相心速易脫。而尋伺力令彼馳流。故於定中尋伺有過。喜樂於定亦能鼓動。唯此四種與定相應。而能動心故經偏說。然實二息憂苦二受。亦能鼓動故論說八。尋伺二法既有此過。不應說在靜慮支中。經但應言尋伺寂靜。何容亦說有尋有伺為顯尋伺。雖定相應而於定中。能為災患不說不了。故定應說或此於定。初作資糧作欲惡尋遠分治故。後於勝定方為災患。故說尋伺功不唐捐。捨有行儀方便法爾。設是所捨初必應依。如欲渡河先依船筏。後至彼岸理應總捨。故契經言依色出欲。依無色出色依道出無色。若得涅槃亦出聖道。此二容有與一心俱。如勝劣風與一枝合。若此二業謂能鼓動。如何說此與定相應。麁淺定心尋伺所策。方能出離欲界麁染。故此得與初定相應。由此相應未為清淨。如燈與日俱見色緣。燈細暗俱照不明瞭。日光離暗照用分明。如是應知初靜慮定。雖作自事而尋伺俱。未照而無動如第四靜慮。若尋在定能動亂心無漏定俱亦為災患。何緣建立為一道支。已說彼能策正見故。行者於定未串習時。不能了知此為災患。故於此地不欲厭捨。若已串習便能覺知。初靜慮中有此災患。如水澄淨便有池中。潛下蟲魚能為濁亂。行者既見初靜慮中。尋伺二法能為動亂。便於一地總生厭捨。謂此麁淺理應捨故。於初靜慮尋伺既然。於上地中喜等亦爾。如定靜慮諸受差別生亦爾不。不爾云何。頌曰。

 生靜慮從初  有喜樂捨受
 及喜捨樂捨  唯捨受如次

論曰。生靜慮中初有三受。一者喜受意識相應。二者樂受三識相應。三者捨受四識相應。第二有二。謂喜與捨意識相應。無有樂受無餘識故。心悅麁故。第三有二。謂樂與捨意識相應。第四有一。謂唯捨受意識相應。是謂定生受有差別。上三靜慮無三識身及無尋伺。如何生彼能見聞觸及起表業。非生彼地無眼識等。但非彼系所以者何。頌曰。

 生上三靜慮  起三識表心
 皆初靜慮攝  唯無覆無記

論曰。生上三地起三識身。及發表心皆初定系。生上起下如起化心。故能見聞觸及發表。此四唯是無覆無記。不起下染已離染故。不起下善以下劣故。如是別釋靜慮事已。淨等等至初得云何。頌曰。

 全不成而得  淨由離染生
 無漏由離染  染由生及退

論曰。八本等至隨其所應。若全不成而獲得者。諸淨等至由二因緣。一由離染。謂在下地離下染時。二由受生。謂從上地生自地時。下七皆然有頂不爾。唯由離染無上地故。無從上地於彼受生。此中但說本等至者。以諸近分未離染時。有全不成由加行得。遮何故說全不成言。為遮已成更得少分。如由加行得淨本等至。及由退故得彼順退分。即依此義作是問言。頗有淨定由離染得。由離染捨。由退得。由退捨。由生得。由生捨耶。曰有。謂順退分。且初靜慮順退分攝。離欲染時得。離自染時捨退。離自染得退。離欲染捨。從上生自得。從自生下捨。餘地所攝應如理思。無漏但由離染故得。謂聖離下染得上地無漏。此亦但據全不成者。若先已成餘時亦得。謂盡智位得無學道。於練根時得學無學。餘加行及退皆如理應思。雖有由入正性離生。獲得根本無漏等至。而非決定。以次第者爾時未得根本定故。此中但論決定得者。聖離下染必定獲得。上地根本無漏定故。染由受生及退故得。謂上地沒生下地時得下地染。及於此地離染退時得此地染。無由離染及加行得。如是二時能捨染故。何等至無間有幾等至生。頌曰。

 無漏次生善  上下至第三
 淨次生亦然  兼生自地染
 染生自淨染  並下一地淨
 死淨生一切  染生自下染

論曰。無漏次生。自上下善。善言具攝淨及無漏。極相違故必不生染。然於上下各至第三。遠故無能超生第四。故於無漏七等至中。從初靜慮無間生六。謂自二三各淨無漏。無所有處無間生七。謂自下六上地唯淨。第二靜慮無間生八。謂自上六並下地二。識無邊處無間生九。謂自下六並上地三。第三四空無間生十。謂上下八並自地二。類智無間能生無色。法智不然依緣別故。從淨等至所生亦然。而各兼生自地染污。故有頂淨無間生六。謂自淨染下淨無漏。從初靜慮無間生七。無所有八第二定九。識處生十餘生十一。從染等至生自淨染。併生次下一地淨定。謂為自地煩惱所逼。於下淨定亦生尊重故有從染生。次下淨極相違故不生無漏。若於染淨能正了知。可能從染轉生下淨。是則此淨還從淨生。以正了知是淨攝故。非諸染污能正了知。如何彼能從染生淨。先願力故謂先願言。寧得下淨不須上染。先願勢力隨相續轉故。後從染生下淨定。如先立願方趣睡眠。至所期時便能覺悟。如是所說淨染生染。但約在定淨及染說。若生淨染生染不然。謂命終時從生得淨。一一無間生一切染。若從生染一一無間。能生自地一切。下染不生上者未離下故。所言從淨生無漏者。為一切種皆能生耶。不爾云何。頌曰。

 淨定有四種  謂即順退分
 順住順勝進  順抉擇分攝
 如次順煩惱  自上地無漏
 互相望如次  生二三三一

論曰。諸淨等至總有四種。一順退分攝。二順住分攝。三順勝進分攝。四順抉擇分攝。地各有四有頂唯三。由彼更無上地可趣。故彼地無有順勝進分攝。於此四中唯第四分能生無漏。所以者何。由此四種有如是相。順退分能順煩惱。順住分能順自地。順勝進分能順上地。順抉擇分能順無漏。故諸無漏唯從此生。有餘師言。順退分者住彼可退。順住分者住彼不退。亦不升進。順勝進分者住彼能升進。順抉擇分者住彼起聖道。有言住彼順通達諦。由此無間能入離生。應知此中決定義者。謂諸聖道必此無間生。非此無間必能生聖道。若異此者是則應說。唯世第一法名順抉擇分。有餘師言。順退分者。與諸煩惱下上相雜。染淨展轉現在前故。順住分者。能以種種麁等行相。棄背下地靜等行相攝受自地。順勝進分者。觀自地過上地功德。順抉擇分者。如煖頂忍世第一法。無漏無間何分現前。有說通三除順退分。理實唯二謂後二種。諸有修習超等至等。唯順抉擇最堅勝故。諸瑜伽師作如是說。若觀行者於自地定。不善通達不恆安住。於上地定不能欣求。數數現行順下地想。彼之等持名順退分。或由自地離染退得名順退分。成就此定補特伽羅名為退者。如成牛行說名為牛。凶勃難迴說名牛行。於自地定耽著不捨。於上地定不能欣求。彼之等持名順住分。於自地定雖能多住而不耽著。於上地定欣樂。牽引彼之等持。名順勝進分。於自上定皆不耽著多住厭想。為欲令斷彼之等持。名順抉擇分。諸有安住順退分者。於廣大果心多繫縛。諸有安住順住分者。數住自定不能上求。諸有安住順勝進者。能展轉求所餘勝定。然勝進分總有二種。一者自地殊勝功德。二者上地殊勝功德。若能牽引彼名順勝進分。此有二類或厭或欣。諸有安住順抉擇者。樂斷諸有樂修無漏。是名安住四分者別。若順煩惱名順退分。諸阿羅漢寧有退理。非彼猶有順退分定。可令現行離染捨故。雖有此難而實無違。謂順住中有順退者。亦得建立順退分名。從彼有退如先已說。此四相望互相生者。初能生二謂順退住。第二生三除順抉擇。第三生三除順退分。第四生一謂自非餘。有說亦生順勝進分。如上所言淨及無漏。皆能上下超至第三。行者如何修超等至。加行成滿差別云何。頌曰。

 二類定順逆  均間次及超
 至間超為成  三洲利無學

論曰。本善等至分為二類。一者有漏。二者無漏。往上名順還下名逆。同類名均異類名間。相隣名次越一名超。謂觀行者修超定時。先於有漏八地等至。順逆均次現前數習。次於無漏七地等至。順逆均次現前數習。次於有漏無漏等至。順逆間次現前數習。次於有漏順逆均超現前數習。次於無漏順逆均超現前數習。是名修習超加行滿。後於有漏無漏等至。順逆間超名超定成。此中超者謂頓超二。一者超地。二者超法。唯能超一故至第三。遠故無能超入第四。修超等至唯欲三洲除北俱盧。然通男女不時解脫諸阿羅漢。要得無諍妙願智等。邊際定者能超非餘。定自在故無煩惱故。時解脫者雖無煩惱。定不自在。諸見至者雖定自在有餘煩惱。故皆不能修超等至。勝解作意不能無間。修超等至勢力劣故。此諸等至依何身起。頌曰。

 諸定依自下  非上無用故
 唯生有頂聖  起下盡餘惑

論曰。諸等至起依自下身。依上地身無容起下。上地起下無所用故。自有勝定故下勢力劣故。已棄捨故可厭毀故。總相雖然若委細說。聖生有頂必起無漏無所有處。為盡自地所餘煩惱。自無聖道欣樂起故。唯無所有最隣近故。起彼現前盡餘煩惱。離無漏道必無有能。斷彼餘惑成阿羅漢。是故有頂無漏無所有處依九地身。有漏無所有處依八地身。有漏無漏識無邊處依七地身。空無邊處依六地身。乃至初定依二地身謂自及欲。若成就依有漏如起無漏。一切依九地身。諸等至中誰緣何境。頌曰。

 味定緣自系  淨無漏遍緣
 根本善無色  不緣下有漏

論曰。味定但緣自地有漏法。以有漏法是所繫事故。所繫言顯是三有攝。不緣無漏法愛行相轉故。若愛無漏應非煩惱。不緣上地法愛界地別故。不緣下地法已離彼貪故。淨及無漏俱能遍緣。自上下地有為無為皆為境故。有差別者無記無為非無漏境。唯於有法說能遍緣。無非所緣前已說故。根本地攝善無色定。不緣下地諸有漏法。以下地法不寂靜故。本善無色極寂靜故。由此理故經於無色。皆言超越一切下地。於諸靜慮不如是說。以本無色不緣下系。是故於下說超越言。諸靜慮中有遍緣智。故於下地不言超越。既說超越色想等言。故知但依超所緣說。若此超越為顯離系。應說超一切非唯色想等。又靜慮中應言超越。自上地法無不能緣。雖亦能緣下地無漏。而但緣類不緣法品。以但能緣目全治故。法非全治如先已說。又法品道於無色界。雖能對治是客非主。亦不能緣下地法滅。既遮無色根本緣下。義准近分有緣下能。彼無間道必緣下故。味淨無漏三等至中。何等力能斷諸煩惱。頌曰。

 無漏能斷惑  及諸淨近分

論曰。諸無漏定皆能斷惑。本淨尚無能況諸染能斷。謂本淨定不能斷下已離染故。不能斷上以勝己故。不能斷自與自地惑同一縛故。又自於自非對治故。若淨近分亦能斷惑。以皆能斷次下地故。中間攝淨亦不能斷。近分有幾何受相應。於味等三為皆具不。頌曰。

 近分八捨淨  初亦聖或三

論曰。諸近分定亦有八種。與八根本為入門故。一切唯一捨受相應。作功用轉故未離下怖故。此八近分皆淨定攝。唯初近分亦通無漏。皆無有味離染道故。上七近分無無漏者。於自地法不厭背故。唯初近分通無漏者。於自地法能厭背故。此地極隣近多災患界故。以諸欲貪由尋伺起。此地猶有尋伺隨故。若爾何緣毘婆沙說。諸近分地有結生心。非無染心有結生理。故應近分有味相應。今於此中遮有定染。不遮生染故不相違。或有餘師作如是說。初近分定亦有定染。未起根本亦貪此故。由此未至具有三種。中間靜慮與諸近分。為無別義為亦有殊。義亦有殊謂諸近分。是離染道入根本因中間不然。復有別義。頌曰。

 中靜慮無尋  具三唯捨受

論曰。初本近分尋伺相應。上七定中皆無尋伺。唯中靜慮有伺無尋。故彼勝初未及第二。依此義故立中間名。由此上無中間靜慮。一地昇降無如此故。謂中間定初靜慮攝而有差別。謂此減尋上立中間。減何成異故中間定初有上無。豈不契經說七依定。寧知別有未至中間。由有契經及正理故且有未至。如契經言諸有未能入初定等。具足安住而由聖慧。於現法中得諸漏盡。若無未至聖慧依何。又蘇使摩契經中說。有慧解脫者不得根本定。豈不依定成慧解脫。由此證知有未至定有中間定。如契經說有尋伺等三三摩地。經說初定與尋伺俱。第二等中尋伺皆息。若無中靜慮誰有伺無尋。以心心所漸次息故。理應有定有伺無尋。又大梵王是世界主。離中間定誰為勝因。由此證知有中間定。然佛不數說有未至中間。以二即初靜慮攝故。說初靜慮即已說彼。唯初近分名未至者。為欲簡別餘近分故。非此近分乘先定起。又非住此已起愛味。依如是義立未至名。非上定邊亦名未至。皆乘先定勢力引生。及住彼時已起味故。毘婆沙者作如是說。未至本地立未至名。是本地德未現前義。此中間定具味等三。以別系屬一生處故。謂極修習中間定者。未來當在大梵處生。故亦具三如根本定。非根本地起愛貪彼。如所味有別能味亦別故。此有勝德可愛味故。無漏定生亦漸減故。此亦一向捨受相應。無三識身故無樂受。無喜受者已不共初。然於初貪未能離故。又由自勉功用轉故。由此說為苦通行攝。非憂苦者已出欲故。由此一向捨受相應。此定能招大梵處果。多修習者為大梵故。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七十八

 

上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下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阿毗曇毗婆沙論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卷上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

雜阿毗曇心論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註音版】佛說無垢賢女經

佛說無垢賢女經...

阿難七夢經

阿難七夢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阿難在舍衛國,有...

【註音版】授居家二眾五戒儀規

授居家二眾五戒儀規...

第一義法勝經

第一義法勝經翻譯之記 夫愛法者必深善根。《涅槃經》...

佛說自誓三昧經

佛說自誓三昧經(獨證品第四出比丘淨行中) 後漢安息三...

【註音版】印光大師《德育啟蒙》

印光大師《德育啟蒙》...

中陰經

中陰經卷上 後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如來五弘誓入中陰教...

梵語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梵飜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並序 [燉煌出 S. 700]...

佛說治意經

佛說治意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佛言:「安般守意具行...

【佛教詞典】清淨界生聲聞

【清淨界生聲聞】 p0962 瑜伽六十七巻六頁云:興雑染界...

【佛教詞典】無師獨悟

謂不待師教而自覺本具真性。一般將辟支佛(梵 pratyek...

你快樂嗎

你快樂嗎?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也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三十六萬億同號阿彌陀佛,這樣念佛是否功德大

問: 我在龍舒增廣淨土文看到可以這樣念佛功德大:南...

仁心的力量

三國時,呂布與劉備交惡,用武力趕跑了他,這還不令他...

時間會帶走所有煩惱

如果一味沉浸在煩惱之中,就會無暇顧及其他,沒有心情...

想出離六道生死,先要把這三法修好

我們要想出離六道生死,得成佛道,首先要把三皈法、五...

不相信機遇,哪來的機遇

不少人,你提醒他說什麼什麼事不能這樣,否則,有不良...

站在一個本來就沒有的角度去面對人生

如果你的情執是很重,把世間的事情,每一件都看得很重...

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請看下面。示常源曰: 汝行勿怠,怠非比丘。彼自廢者,...

神通只會障礙你的解脫

現在一些人學佛修行的目的不純正,有的人是為了求福報...

漸漸從多是酒肉朋友,提升到多為同參道友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問餘何適...

聖嚴法師《快樂由自己決定》

開朗才會快樂 人經常生活在不安定的心態及環境中,因...

想傷害人家,最終也傷害了自己

有人說了,好有好報,惡有惡報,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有果...

【視頻】《怡山發願文》廣行法師教念

《怡山發願文》廣行法師教念

【視頻】《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釋大力讀誦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釋大力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