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十六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差別品第二之八

如是已辯俱有因相。第三同類因相云何。頌曰。

 同類因相似  自部地前生
 道展轉九地  唯等勝為果
 加行生亦然  聞思所成等

論曰。能養能生或遠或近諸等流果。名同類因。應知此因。唯相似法。於相似法。非於異類。如善五蘊與善五蘊展轉相望。為同類因。染污無記。應知亦爾。有餘師說。淨無記蘊。五是色果。四非色因。性下劣故。有餘師說。五是四果。色非四因。勢力劣故。有餘師說。色與四蘊。相望展轉。皆不為因。劣異類故。若就位說。有餘師言。羯賴藍位。能與十位為同類因。頞部曇等九位。一一皆除前位。與餘為因。後位望前。但有緣義。若爾最初羯賴藍色。應無有因。最後老色。應無有果。故理不然。復有師言。前生十位。一一皆與後生十位。各自類色為同類因。由此方隅。一切外分。各於自類。如應當說。譬喻者說。諸色決定無同類因。但由眾緣和合資助。而得生長。現從井下掘出泥中。有芽生故。非於地下曾有種生。芽從何起。故知色法無同類因。彼執違害本論所說。故本論言。過去大種。未來大種。因增上等。彼言我說於此無違。由增上緣有近有遠。如次說為因增上故。無方逃難矯設此言。雖似順文。而實違理。又非許色有同類因。於理於文。有所違害。然從井下掘出泥中。有芽生者。彼先有種。闕和合緣。未生芽等。今緣和合。牙等乃生。若彼泥中。無同類因。而得生者。應生一切。或全不生。無定因故。為諸相似於相似法。皆可得說為同類因。不爾云何自部自地。唯與自部自地為因。是故說言自部自地。部謂五部。謂見苦所斷。乃至修所斷。地謂九地。謂欲界為一。靜慮無色八。此中欲界見苦所斷。還與欲界見苦所斷。為同類因。如是乃至。欲界修所斷。還與欲界修所斷為因。如說欲界五部所斷。靜慮無色。各四地中。隨其所應。皆如是說。此為一切。不爾前生。謂唯前生。與後相似。生未生法。為同類因。是謂圓滿同類因相。唯說前生與後生果為同類因。於義便闕。不說與未生為同類因故。唯說過去與未來現在為同類因等。於義亦闕。不說過去有因果故。若如前說。通攝本論所說前生與後生法。及說過去為現未因。現在但為未來因義。未來何故無同類因。彼無前後次第義故。豈不諸法於正生時已能蠲除一切障礙。望未生者得說為前。又異熟因。於未來世。亦應非有由異熟果。望異熟因無前後故。要依前後立同類因。非正生時已越後位。未有作用。如餘未來。過去唯前。未來唯後。現通前後。約世定故。過去諸法。雖皆是前。而取果時。已定前後。非未來法於正生時作用別餘可立前後。要至現在已生位中。方簡未來。令成後位。以已作用。取彼為果。若爾異熟因亦勿未來有。此彼非類。所以者何。此同類因與等流果。善等無別。若無先後應互為因。既互為因應互為果。互為因果。與理相違。既無理能遮互為果。則應許有果在因先。亦有二心互為因義。是則違害發智論文。彼異熟因。與果相別。雖離前後。而無上過。故同類因。就位建立。未來非有。若異熟因。就相建立。未來非無。若同類因。未來非有。豈不因義今有本無。許故無失。約位非體。由和合作用位。果非體果。和合作用。是法差別因緣和合。法行異位。法行異位。非離體成。然異位行。亦非即體。如是異位。從異位生。同類果因。名為異位。故和合作用位。果非體果。理雖無過。文而有違。如本論說。若法與彼法為因。無時此法非彼因。豈不過現與彼為因未來非因。便違此說。無違此過。此依俱有相應異熟。通三世因。密意說故。有餘師釋。雖此通依六因作論。而無有失。未來既無同類遍行。如何可說無時非因。未來雖無。而此意說能為因後無時非因。又此未來亦定應有。謂有為法於正生時。定能為因。殄諸障故。依此密說無時非因。然經主言。彼非善釋。以未來法正生位前非同類因後方成故。如是過難。前已釋通。謂非未來有前後故。就三世說無時非因。意顯更無第四時故。若爾等無間應同此說。然本論不許。故本論言。若時此法。未至已生。非等無間。無斯過失。所以者何。等無間緣。據開避力。非正生位。有開避能。要已生時。有開避力。若至已滅。名已開避。同類因者。如種子法。於正生位。住種法中。至已生時。正能取果。故因非類等無間緣。有餘師釋。次正生後。此同類因。定取自果。等無間緣。則非決定。有已滅位。方取自果。故不可依正生時說。毘婆沙釋。為現二門。如彼處說。此亦應爾如此處說。彼亦應爾。然經主說。如是作文。獲何功德。唯顯論主非善於文。無斯過失。轉彰論主於文巧故。謂能顯示諸所作文有有餘意有無餘意。何須顯示有餘意文。有餘意文。處處有故。於何處有。次後當辯。如是善通發智論說。品類足論當云何通。如彼論言。或有苦諦。以有身見為因。非與有身見為因。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苦諦。諸餘染污苦諦。或有苦諦。以有身見為因。亦與有身見為因。即所除法。是誦者失。文無此言。彼論但言除未來有身見相應苦諦。無及彼言。設有如是言。准義應知謬。施設足論當云何通。彼說諸法四事決定。所謂因果所依所緣。應知彼文因者。謂能作俱有相應異熟因。果者謂增上士用異熟果。所依者謂眼等六根。所緣者謂色等六境。又品類足論當云何通。如說云何非心為因法。謂彼已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初無漏心。及餘異生決定當入正性離生初無漏心。然彼異生未來所有諸無漏心。皆非心為因。何故唯說彼初無漏心。有作是釋。彼文不辯同類因義。何者唯辯二種異生。謂有般涅槃法。及無般涅槃法。文雖不舉無涅槃法。義准理門顯示知有。謂彼既說。有餘異生決定當入正性離生。由此義准亦有異生決定不入正性離生。有餘師釋。彼文亦辯同類因義。然彼唯說。若心畢竟非心為因。雖彼未入正性離生者。諸無漏心。皆非心為因。然彼若入正性離生。唯有初無漏心。是非心為因法。餘心無不以心為因。識身足論。當云何通。如彼論言。於過去染污眼識所有隨眠。彼於此心。或能為因。非所隨增。或所隨增。不能為因。或能為因。亦所隨增。或不能為因。亦非所隨增。且能為因非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及此相應隨眠已斷。為所隨增不能為因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能為其因。亦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及此相應隨眠未斷。不能為因亦非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若所餘緣。若他隨眠。若不同界遍行隨眠。如彼過去染污眼識。未來染污眼識亦爾。過去四句其理可然。未來如何可立四句。有作是釋。彼於未來應立三句。除所隨增不能為因。彼無後故。然說未來如過去者。顯正生時。必入現在。望餘未起。可立為前。對此可說餘名後故。有餘師釋。此說未來亦有四句。不言未來有在心後同於過去。謂有同類遍行隨眠在未來世。於彼未來染污眼識。緣而未斷。是所隨增不為因故。言同類因唯自地者。定依何說。定依有漏。若無漏道。展轉相望。一一皆與九地為因。謂四靜慮及三無色未至中間。是名九地。餘無等引。非勐利故。皆不能發。無漏聖道。九地道諦。展轉為因。所以者何。此非系地故。非諸地愛執為已有故。由是道諦。雖地不同。展轉為因。同種類故。然非一切為一切因。與誰為因。謂等勝果。加行生故。非為劣因。初定聖道。有依初定。乃至有依無所有處二定等道應知亦爾。於依自上有。於依下地無。謂依初定初定聖道。與依九定九地聖道為同類因。即此唯用依初定道為同類因。不用依上聖道為因。以性劣故。依第二定初定聖道。除依初定。與依餘定九地聖道。為同類因。即此唯用依初二定九地聖道。為同類因。非依上地依第三定。初定聖道。除依初二。與依餘定九地聖道。為同類因。即此唯用依初二三九地聖道。為同類因。非依上地。乃至若依無所有處初定聖道。唯與依此無所有處九地聖道。為同類因。即此通用依九地定九地聖道。為同類因。如依九定。初定聖道。餘定聖道。依於九地。隨其所應。當廣思擇。又一地攝諸無漏道。亦非一切為一切因。為等勝因。非劣因故。且如已生苦法智忍。還與未來苦法智忍。為同類因。是名為等。又即此忍。復能與後從苦法智至無生智。為同類因。是名為勝。如是廣說。乃至已生諸無生智。唯與等類為同類因。更無勝故。又諸已生見道修道。及無學道。隨其次第。與三二一為同類因。展轉為因。亦不違理。如何後生勝無漏道。能與前生劣無漏道。為同類因而不違理。誰言後生勝為前生劣因。前生鈍根。種性修道。與自相續未來決定不生利根種性見道。為同類因。何理為礙。一切有情。各別相續。法爾安立六種種性。無學望前應知亦爾。然有差別。謂有前生無學聖道。於自相續後生修道為同類因無學退已。於修道中。可有轉生利根義故。若爾應與本論相違。如說已知根與未知當知根為所緣增上。非因非等無間。如是具知根。於二根亦爾。此無相違。有餘意故。如次前說。有餘意文。處處皆有。即是此等。故應顯示有餘意文。今此文中。有何餘意。謂依後生如是根性所攝已知根。即望前生如是根性所攝未知根。密作如是言。為所緣增上非因等無間。劣故後生故。此文但說已起作用依相續轉諸無漏根。如說有用世第一法。若爾有情各別相續。法爾安立三乘菩提。如是亦應聲聞乘道得作獨覺佛乘道因。獨覺乘道作佛道因。無斯過失。性極遠故。若已昇陟聲聞道者。無容更生餘乘道故。若爾已昇隨信行道。隨法行道。無容更生。是則前生隨信行道。與未來世畢竟不生隨法行道。應不為因。亦無此失。諸鈍根道。可有轉成利根道故。謂即由彼隨信行根諸蘊相續。可有轉得屬隨法行蘊相續根。非由已昇聲聞乘道諸蘊相續。可有轉得獨覺佛乘蘊相續道。依如是理。故有說言。雖無是處而假分別。若見道中。有出觀者。隨信行道。亦有轉得隨法行根。然無出義。故根差別。與乘不同。由此故言。諸鈍根道。與鈍及利。為同類因。若利根道。唯利道因。如隨信行及信勝解時解脫道隨其次第。與六四二。為同類因。若隨法行及見至非時解脫道。隨其次第。與三二一。為同類因。此亦准前應知不定。諸上地道。為下地因。云何名為或等或勝。由因增長。及由根故。為但聖道唯與等勝為同類因。不爾云何。餘世間法加行生者。亦與等勝為因非劣。加行生法其體云何。謂聞所成思所成等。等者等取修所成等因聞思修所生功德。名彼所成。加行生故。唯與等勝為因非劣。如欲界系聞所成法。能與自界聞思所成。為同類因。非修所成因。欲界無故思所成法。與思所成。為同類因。非聞所成因。以彼劣故。若色界系聞所成法。能與自界聞修所成。為同類因。非思所成。因色界無故。修所成法。唯與自界修所成法。為同類因。非聞所成因。以彼劣故。無色界系修所成法。唯與自界修所成法。為同類因。非聞思所成因。以無故劣故。有餘師說。思所成法。與修所成。為同類因。豈不欲界有思所成無修所成。若於色界有修所成無思所成。然世間法。唯與自界。為同類因。前說自部自地為因。依有漏故。如何彼說思為修因。有作是釋。即於欲界。有勝方便所攝善根。雖思所成。而極寂靜。似修慧故。名修所成。思為彼因。說亦無過有餘師釋。得盡智時所修欲界思所成法。是阿羅漢修慧果故。似修慧故。名修所成。思為彼因。說亦無過。此聞思修所成諸法。各有九品。謂下下等。若下下品。為九品因。下中八因。乃至上上。唯上上因。除前劣故。生得善法。與加行善。為同類因。非加行善為生得因。以彼劣故。又生得善。亦有九品。一切相望展轉為因。容一一後皆現前故。有餘師說。定一心中得一切故。然由現行異熟九品。可施設有九品差別。染污九品。准此應知。復由對治有九品故。可施設有九品差別。無覆無記。總有四種。謂異熟生。威儀路。工巧處。化心俱品。隨其次第。能與四三二一為因。有餘師說。一切相望展轉為因。同一縛故。此說非理。勿初靜慮煖等四法展轉為因。又欲界化心。有四靜慮果。非上靜慮果下靜慮果因。非加行因得下劣果。勿設功用而無所獲。因如是義。故有問言。頗有已生諸無漏法非未生位無漏法因。有謂已生苦法智品。於自種性未來不生苦法智忍俱品諸法。如是乃至。諸有已生金剛喻品。與自種性。下位未生諸無漏法。又一切勝。於一切劣。以加行法為同類因。所得之果。或等或勝。頗有一身諸無漏法前所定得非後生因。有。謂未來苦法忍品。於後已生苦法智品。以果必無在因前故。或同類因。未來無故。頗有前生諸無漏法非後已起無漏法因。有。謂前生勝無漏法。於後已起劣無漏法。如前已生苦法智得於後已生苦法忍得。彼雖後生。而是劣故。如是一切聖道諸得。前勝後劣。准此應知。經主此中以上果退下果現前。用答所問。此非決定。退上果已。容有練根起勝無漏現在前故。彼應簡此。然此同類因。與果功用。無有窮盡。非如異熟因與果功用定有窮盡。諸阿羅漢。受同類因。果猶未盡。而涅槃故。非同類因定能生果。謂有同類因。由有障故。果或餘時起。或永不生。故於此中。有作是問。同類因與果亦能取果耶。總相答言。諸與果者。必能取果。所以者何。不取而與。理不成故。有能取果而不能與。謂阿羅漢最後諸蘊。以前諸蘊雖能與果而未窮盡便般涅槃。又於聽誦思擇等業。雖同加行遇等助緣。而見善根積集有異。故知因用。非唯此生。然說隨俱善根力故。善根生者。據成就說。此說意言。因雖成就及不成就。皆能生果而成就者。生果力強。強弱雖殊。為因義等。又近遠因雖俱成就。而於生果。亦有勝劣。若但因彼隨俱善根。善根生者。善根斷已。應當畢竟不續善根。故同類因。約與果用。受用無盡。非異熟因。如是義門。曾何處說。豈不辯此因相中言。未來現在過去為因。過去現在為未來因。復有何緣。於阿羅漢正命終位。心心所法。遮等無間緣。許同類因性。此二與果等非俱故。等無間緣。由開避力。諸阿羅漢正命終時。無無間生心心所法。由闕和合生因緣故。無所開避等無間果。是故亦無能開避力。故遮最後法等無間緣相。然同類因果通近遠又所引果。無有限量。非所取果必定當起。故不可類等無間緣。遮後位立同類因性。有異說言。定應唯許於無間果立同類因。又不應言善惡無記心次起位。非由前念為同類因後念心起。由見世間種芽莖葉蓓蕾花果。不相似物。次第生時。無間為因。相次而起。無隔越故。又如毛角能生蒲葦。彼言非理。現見善惡。隨一增時。餘一減故。又修能治所治應增。則永應無解脫苦義。又習所治能治應增。便無不成能治道者。如是等失。彼不可離。又見世間。習學書論工巧智等。已得堅住。雖遇異緣於中間起。而後生位。還以前時同類相續為因而起。故同類因。亦有隔越。種芽等喻。於證無能。外物相生次第安住。內法不爾。故喻無能。如種無間定有芽生非莖葉等。善心無間。不見定有如是心生。又芽無間可有莖生。非莖無間可有芽生。善恶心生。次第無定。又諸外物。時分決定。內法不爾。故喻無能。謂由功能勤勇教等力殊勝故。修觀行者。善心多時相續而轉。諸習欲者。恶心多時相續而轉。非芽莖等。時分不定。故內外別。又稻等類。次第生中。無記性同。可有因義。心等一類。次第生中。善等性殊。不應為喻。言從毛角生蒲葦者。是世俗論。與理相違。若許相生無簡同異。何不從二各二果生。然彼毛角如糞煖等。於生蒲葦但作順緣。故同類因。唯於自類有間無間。皆得成因。如是已辯同類因相。第四相應因相云何。頌曰。

 相應因決定  心心所同依

論曰。唯心心所。是相應因。豈不此中無簡別故時境行相別亦相應。設簡別言。此三同者。異身同囑。應說相應。故說同依。總遮斯難。謂要同依心心所法。方得更互為相應因。此中同言。顯所依一。謂若眼識。用此剎那眼根為依。相應受等。亦即用此眼根為依。乃至意識。及相應法。同依意根。應知亦爾。今應思擇。眼耳等根。所依性同。何緣說彼能依之識。所依各異。何勞致問。諸識所依。依性雖同。而類別故。若爾何故知同依言。唯就俱生剎那依義。說眼識等同一所依。非就長時種類依義。說諸眼識同一所依。又無間依種類同故。應眼等識為相應因。世尊亦依種類同義。說眼等識所依諸根。故契經言。眼見色已。生憂喜捨。又契經說。以眼為門。唯為見色。此等皆說種類同依。是故頌中。應如是簡謂心心所。同時同依。故彼釋中。自攝二義。謂若眼識用此剎那眼根為依。乃至廣說。頌中既闕同時之言。如何得知此同依者。非一種類是一剎那。若謂釋中攝故無過。應所造頌不說同依。但說相應因決定心心所。又相應言。足遮諸難。非時依異可有相應。但說相應。即知一切時依行相境事皆同。若異時依。異行相境。不相應故。非種類一多事俱起。共相應故俱有相應二因何別。且相應因法亦俱有因。有俱有因法非相應因。謂隨轉色。生等大種。若相應因即俱有因。此中二因義有何別。非相應因即俱有因。由此二因義各異故。然即一法。是相應因。亦俱有因義差別者。不相離義。是相應因。同一果義是俱有因。又展轉力同生住等。是俱有因。若展轉力同緣一境。是相應因。有餘師說。由互為果義立俱有因。如商侶相依共遊險道。由五平等義立相應因。即如商侶同受同作食等事業。其中闕一。皆不相應。是故極成互為因義。如是已辯相應因相。第五遍行因相云何。頌曰。

 遍行謂前遍  為同地染因

論曰。遍行因者。謂前已生遍行隨眠。及俱品法。與後同地自部他部諸染污法。為遍行因何等名為遍行品法。隨眠品中。當廣分別。此因勢力。越同類因勢力而轉。故別建立。亦為餘部染法因故。由此勢力。餘部煩惱。及彼眷屬。亦生長故。於自部攝諸煩惱中。同類遍行二因何別。由有身見。諸愛得生。諸愛亦能生有身見。二差別相如何可知。自部二因。亦有差別。謂執我故。能令諸愛生起堅固增廣熾盛。我見遍緣諸愛境故。愛令我見生起堅固。而不能令增廣熾盛。不能遍緣我見境故。由諸遍惑展轉相望。皆能遍緣所緣境故。一一遍惑。皆互能令生起堅固增廣熾盛。故此二因。非無差別。一時一品。能為同類遍行二因。有何差別。雖同時取二等流果。而自部果增盛非餘。故彼二因亦有差別。何故云何自部增盛。由二因門所長養故。由此為彼近生因故。令彼增廣及熾盛故。唯生自部二因何別。無遍行因。唯生自部。謂遍行法。正現前時。俱時有力。取五部果。又已如前說彼差別。有餘師說。俱有因一分是相應因。同類因一分是遍行因。彼師意說。遍行因義。即同類因。然不應理。餘部亦應是同類故。則非遍行。應望餘部成同類因。是則諸因應成雜亂。雖復諸因無各別體。而諸因義互不相雜。若遍行法能為五部。染污法因則見所斷。應為一切染污法因。是宗所許不應為難。故品類足。說如是言。云何見所斷為因法。謂諸染污法。及見所斷法所感異熟。云何無記為因法。謂諸無記有為法。及不善法。或有苦諦。以有身見為因。非與有身見為因。廣說乃至。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諸餘染污苦諦。若爾應違施設足論。如彼論說。頗有法是不善唯不善為因耶。曰有。謂聖人離欲退最初已起染污思。依未斷因。密作是說。此染污思因雖具有不善無記。而無記因。先已永斷。聖人退位。見所斷惑。皆已斷故。一切見道。必無退故。欲界染無記。皆見所斷故。唯不善因。退故成就。說為未斷。是故無失。若已斷法。亦能為因。何緣諸聖補特伽羅。於無有愛重瞋恚纏諸慢類中。曾不現起。斷見邪見薩伽耶見。皆已斷故。無有愛等。隨其次第。彼近起故。彼於今位。云何為因。非彼於今方成因義。於異生位。修所斷染法。已用見所斷。為遍行因。若法與彼法為因。無時此法非彼因。故雖已斷。而因可說。應知此中過去現在。遍行隨眠。為五部因。能緣五部。亦是五部之所隨增。彼相應法。除所隨增生等。復除能緣五部。彼諸法得。非遍行因。或前後故。性疎遠故。非一果故。有遍行隨眠非遍行因。謂未來世遍行隨眠。有遍行因非遍行隨眠。謂過去現在遍行隨眠。一果法有俱是。謂過去現在遍行隨眠。有俱非謂所餘諸法。有於此中作如是難。若說諸見疑及無明。為遍行因。生異類果與餘別故。名遍行者。非遍行中亦有此用。謂貪隨眠於境耽著。能為一切邪行根本。如有邪見令貪隨眠於諸境中耽著熾盛。如是有貪亦令邪見於自所緣熾盛增廣。乃至引彼令斷善根。如有邪見謗滅道已引貪隨眠令樂生死。如是有貪樂生死已。能引邪見令謗滅道。是故唯執見疑無明。為遍行因。生五部果。非餘貪等。理定不成。此難不然。因用別故。不遍隨眠。總以五部諸染污法。但為士用及增上果。展轉可作等無間緣令現起故。及彼生時。不障礙故。遍行隨眠。亦以五部諸染污法。為等流果。此彼何別。得如是耶。遍行隨眠。通緣一切有漏法故。勢力堅固。熾盛增廣。才已生時。便能引發同異類果。不遍隨眠。則不如是。緣境狹少。功能劣故。雖貪隨眠耽著境界。亦與邪見為展轉因。乃至引令斷諸善本。而非暫起。頓引自他五部染法。為等流果。有貪隨眠樂生死已。能引邪見。謗滅道者。此一部中。展轉相引。非於異部。故亦無違。或復因義甚深難了。無邊差別。非易可知。謂諸法中。都無真實作者作用。然復說有無量種因能招諸果。謂於諸果。此為近因。此為遠因。此因令生。此因令滅。此因令彼。有此因不。為害此因能牽引。此因為所依。此因如助伴。此因如種子。此因如飲食。此因如醫藥。此等因義。差別無邊。唯佛世尊。所行境界。如是已辯遍行因相。第六異熟因相云何。頌曰。

 異熟因不善  及善唯有漏

論曰。唯諸不善。及善有漏。是異熟因。異熟法故。隨其所應。此因能感異熟果故。名異熟因。今於此中。因是何義。謂隨業法。能別有情。故契經言諸有情類勝劣高下。由業所別。又契經說。業為生因。頌中及聲。顯此因與果性相雖異而品類無雜。唯言為遮異熟因體攝諸因義。謂有餘師說。一切果皆名異熟。彼亦應許異熟因體攝一切因。唯言為令勿同如是餘師橫計。彼復何緣。執一切果。皆名異熟。由契經說。此大光明。有何異熟。又契經言。二種施食所感異熟。平等平等。又說愛為受之異熟。又言如來若不說此語。即諸時眾。無如是異熟。又說此夢。有何異熟。又諸世間。亦說食等為樂異熟。此類寔繁。此諸異熟言。皆就喻假說。如眼福田愛說海火母聲。如何知前亦就喻說。若不爾者。諸無漏法。應有異熟然諸契經。遮無漏法有異熟義。說無漏思。為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故說無漏法。所引等流名異熟者。雖彼情計立異名言。而義無別。又諸經中。亦有如是就喻假說。如人壽短。說為殺生等流果故。此於增上。說等流言。以不善業無覆無記。為等流果。不應理故。何緣定知。唯不善法。及善有漏。是異熟因。契經說故。謂契經說。有黑黑異熟業。有白白異熟業。有黑白黑白異熟業。有非黑非白異熟業。能盡諸業。又契經言。現見領受悅意異熟。或復領受悲號異熟。由善不善。又說我遭身業等損。謂苦受生受苦異熟。復言我遇身業等益。謂樂受生受樂異熟。如斯等證。其類眾多。又如同類異熟二因。義不相雜。等流異熟二果。亦應不相雜亂。雖諸異熟不越等流。而彼異熟。非彼等流。故知異熟等流果異佛觀所化宜聞差別。說法有殊。阿毘達磨。依真實理。決判諸法。故非異熟總攝諸果經言諸業有三果故。若一切果皆異熟者。經不應言果及異熟。若執諸果皆異熟果。應許諸因皆異熟因。經說諸業為生因故。如眼耳等。宿業為因。應從因生。皆由宿業。是則經說。無明為因。起貪瞋癡。及有經說。有因緣故。眾生耽染。此等皆應因於宿業。許亦何失。如種種身是宿業果。現行煩惱。差別亦然。是則應同離系邪論。非佛弟子。且置如斯破愚傍論。根本法相。今應正辯。何緣無漏不招異熟。毘婆沙說。無愛潤故。如貞實種無水潤沃。又無漏法。既非系地。如何能招系地異熟。何緣無記不招異熟。由力劣故。如朽敗種。餘善不善。能招異熟。如有水潤諸貞實種。然異熟因。或持業釋。故契經說。異熟生眼。或依主釋。故契經言。業之異熟。義如前辯。言異熟者。或離因熟。或異因熟。此二屬果。或所造業。至得果時。變而能熟。此一屬因。然經主言。毘婆沙師。作如是釋。異類而熟。是異熟義。謂異熟因。唯異類熟。俱有等因。唯同類熟。能作一因。兼同異熟。故唯此一。名異熟因。乃至廣說。皆不應理。毘婆沙師。非決定說。六因所得。皆名熟故。設許爾者。是果異名。亦無有失。此異熟因。總說有二。一能牽引。二能圓滿。且眾同分。及與命根。非不相應行獨所能牽引。云何知然。契經說故。如契經說。業為生因。又說業令生死輪轉。又言業力。能別有情。又言劣界。思業所引。應知劣界。即是欲有。又品類足說。諸命根是業異熟。非是業故。不相應行無是業者。諸有釋此品類足言。一切命根。皆是異熟。於招異熟業力最勝。由此意趣故作是說。豈不此釋轉復能遮不相應行有牽引力業於異熟。是勝因故。命眾同分。是勝異熟。許唯業招命眾同分。方可得說。於招異熟業力最勝。異不應爾。要業牽引。命眾同分時非業緣斯亦能招異熟若執非業亦能牽引勝異熟者。則不應說於招異熟業力最勝。是故彼釋。定非應理。非心隨轉身語二業定不能引命眾同分。不爾便違契經正理。經言劣界思所引故。此說欲有命眾同分。唯意業感。非身語業。身語表業。眾多極微。一心所起於中唯一。引眾同分及與命根。餘無此能。不應理故。若許同時共感一果。則應更互為俱有因。有對造色。為俱有因。非宗所許。此非展轉力所生故。又非次第一一極微牽引命根及眾同分。一心起故。非一心起。無異功能別引生後。而無過失。非為滿業。亦有斯過。於一生中。各別能取色香味等。圓滿果故。依此無表。亦同此釋。多遠離體一心起故。不許互為俱有因故。若無對造色有非俱有因。說有對言。便為無用。顯有對造色皆非俱有因。故作是說。有無對造色得為俱有因。不可同彼。若欲界系身語二業。不能牽引。便違契經。如說殺生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生那落迦。乃至廣說。又違本論。如說於此三惡行中。何罪最大。謂能隨順僧破妄語。此業能取無間獄中劫壽異熟。壽定說為所牽引果。此說所起。顯能起思。麁易了故。無相違失。於欲界中。有時一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有記得及彼生等。有時二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善不善色及生等。有時四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善不善心心所法。及彼生等。欲界無有隨轉色故。無有五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有餘師說。欲界亦有五蘊為因共感一果。謂同剎那表無表色。及能起此心心所法。彼說不然。所起身語。與諸能起。異熟別故。能起所起。非定一時。故所感果。非定俱起。謂能所起。容於一時能取果故。應一果者。理亦不然。雖能所起容有一時而果異故。表與無表。雖同剎那。而所取果。尚有差別。又諸表業有多極微。無表亦有多遠離事。必同時起。果尚有殊。何況能起心心所法。與非隨轉色。而同取一果。故彼所說。理定不然。於色界中。有時一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有記得。無想等至。及彼生等。有時二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初靜慮。善有表業。及彼生等。非於第二靜慮已上有諸表業。無能起故。有時四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無隨轉色。善心心所法。及彼生等。此有六心。如後當說。有時五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有隨轉色。諸心心所法。及彼生等。無色界中。有時一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有記得滅盡等至。及彼生等。有時四蘊為異熟因。共感一果。謂一切善心心所法。如是總有九異熟因。謂三界中。如數次第。三四二種品類差別。有業唯感一處異熟。謂感法處。即命根等。若感意處。定感二處。謂意與法。若感觸處。應知亦二。謂觸與法。若感色處。定感三處。謂色觸法。若感香味。應知亦三。謂各為一。並觸與法若感身處。定感四處。謂身色處觸處法處。若感眼處。定感五處。謂眼身色及觸法處。感耳鼻舌。應知亦五。謂各為一。身色觸法。有業能感六七八九十十一處。聲非異熟。故此不論。業或少果。或多果故。如外種果或少或多。如蓮種等。有根芽莖花台須葉種種果異。蒲桃等種。則不如是。波沓波種。有多根莖枝條花葉種種果異。有諸水陸草木種類。但有一莖。如針茅等。或但有葉無莖等生。種子法然。不應疑問。有一念業多念異熟。無多念業一念異熟。勿設劬勞果減因故。有一世業三世異熟。無三世業一世異熟。招感異熟勢力法爾。然異熟果無與業俱。非造業時即受果故。又業現在。非即果熟。法受業門。理決定故。亦非無間。由次剎那等無間緣力所引故。剎那正起。力難制故。又異熟因感異類果。必待相續方能辦故。已說六因。當說世定。頌曰。

 遍行與同類  三世三世三

論曰。遍行同類。唯居過現。未來世無。理如前說。相應俱有異熟三因。於三世中。皆悉遍有。頌既不說能作因所居。義准應知通三世非世。不可說彼定時分故。

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卷第十六

 

上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下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瑜伽菩薩戒本

《瑜伽菩薩戒本》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註音版】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肇論

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說一切有部)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佛說老母女六英經

佛說老母女六英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佛為世尊,...

【註音版】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如來師子吼經

如來師子吼經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如是我聞: 一...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佛在羅閱...

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

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上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

【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大方等無想經

大方等無想經卷第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大雲初分大...

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

法海經

法海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瞻波國,...

【佛教詞典】對首

(術語)三種羯磨法之一。首者面也,一人乃至四人之比...

【佛教詞典】三藏建立

【三藏建立】 p0192 集論七卷二頁云:何故如來建立三藏...

如何對待寺院裡存在的打卦占卜

問: 請問法師,對目前一些居士和寺院裡存在的打卦占卜...

聖嚴法師《生活就是修行》

禪的修行,目的是要讓我們在生活中能夠身心平安、少煩...

念佛越念越沒滋味,那就糟糕了

念佛人啊,如果你去年是念三千聲,今年變成二千聲,明...

鼓山韋馱菩薩顯靈的故事

在福州鼓山一帶,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有一個韋馱顯靈的...

念佛為何也易招魔事

有人問省庵大師:參禪一門,全仗著自己的力量,所以常...

你有沒有想到工作就是修行呢

以前常聽到老師講要放下,我並沒有真正地領悟個中意義...

南懷瑾:禪宗的棒喝

講到禪宗,往往使人聯想到棒喝,好像禪宗與棒喝,是不...

把困難都糅合在一起

有個姑娘向她的母親大倒苦水,說最近老闆扣了她的獎金...

我是個修得不好的在家居士

問: 師父,我皈依佛門多年,是個修得不好的在家居士。...

佛門禮儀簡要問答

問:天還沒亮,寺院就打板了,必須這麼早起床嗎? 雲...

如何證得念佛三昧

【原文】 攝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對治昏散之法,數息...

國王與龍

凡夫常常只懂得照顧壽命,不懂得照顧慧命。在生命過程...

【視頻】《金剛經》旃檀居士念誦

《金剛經》旃檀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妙喜居士讀誦

《佛說阿彌陀經》妙喜居士讀誦